2023年陶行知名篇(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2 14:34:56
2023年陶行知名篇(四篇)
時間:2023-01-12 14:34:56     小編:zdfb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陶行知名篇篇一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是陶行知的教育觀點。我認為這主要闡明了一種課程觀:生活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內容和范圍。他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是偽教育,脫離實踐經驗的知識是偽知識。但如今我們的教育教學脫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學生“一心只讀圣賢書”。因為一旦“實踐”,成績就要下來,那怎么行?從教育部門領導,到學校領導,到老師,擴至家長,莫不在“成績”中摸爬滾打——我們這是怎么了?明知是不行的,卻像是在做一個噩夢,就是醒不過來。

今天,我和我的小姑子在一起聊天,聊起了教育,她一個“外行人”,居然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來:“學那些死知識有什么用???孩子背啊、寫啊、練啊,到了社會上有多少用得上?有多少上學成績不好的學生,進入社會邊實踐邊學,干得更好?!蔽乙贿吢犞贿吅诡?,我一個教育人,干了二十多年了,還把持不住走正確的教育之路,怎不汗顏?

記得多年前,我去東北師大附小參觀。大家都知道,附小的校長熊梅是留日的教育學博士,很早就提出并開始實踐開放教育。當時的參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且不說,那些豐富的課外活動(陶行知是反對這樣說的,他認為教育沒有什么課內課外,但我沒有更好的詞)就只一樣,我就覺得熊梅的辦學理念絕對是正確的。附小的廁所是在樓內的,一點味兒都沒有,每到下課,你就可以看到有拎著拖布、水桶的學生來來回回,清潔廁所,井然有序,幾乎沒有聲音,做得是那么自然、那么熟練。把各種活動、自治納入教育范圍,學生鍛煉出的是能力,獲得的是經驗,自立自理,這樣的孩子什么干不好呢?陶行知在“我之學校觀”一文中說:“一天之內,從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從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內,從廚房到廁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因為既以生活為學校的中心,那么各種事物都要含有教育的意義”。

陶行知給他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定的教育目標是“二十三常能”,分“初級十六常能”、“高級七常能”。初級十六常能有(相當于中學畢業(yè)吧):會當書記(管卷宗、寫社交信、做會議記錄等);會說國語(講解、演說);會參加開會(發(fā)言、提議、選舉、做主席等);會應對進退(招待賓客,引導參觀、招待茶飯、送信接洽等);會做小先生;會管賬目;會管圖書;會查字典;會燒飯菜(小鍋飯、小鍋面、小鍋菜十味以上,并會做泡菜、咸菜、糖果、果子醬、臘肉等);會洗補衣服;會種園(小學生每人至少種菜半分;中學生至少種一分);會布置(裝飾、陳列、粉刷、灑掃);會修理;會游泳;會急救;會唱歌。高級七常能有(相當于高中畢業(yè)吧):會開汽車;會打字;會速記;會接電;會擔任翻譯;會臨時演講;會領導工作。他是反對教育培養(yǎng)出書呆子和官僚紳士的,他認為中國近代屈辱史都是因為統(tǒng)治者“愚民”,是教育不發(fā)達造成的,教育專培養(yǎng)無用的讀書人——書呆子。

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呢?學習好就行,什么生活自理,什么紀律自治,什么“知行合一”,都可以不管,高分低能且不說,有分無能是大多數(shù)。這樣下去,我們國家是不是在幾十年后還要再重演屈辱史?

教學做合一。陶行知倡導在教學方法上要“教學做合一”,意思是:教師教得法子要依著學的法子,事怎樣做,學生就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比如說學游泳,就要在游泳池里邊實踐邊學邊教。他認為“做”是核心,惟有“做”,才能產生直接經驗,而直接經驗是“鑰匙”,是學習人類社會經驗的基礎,“接知如接枝”,果樹嫁接,須有母根,沒有母根,便如沙上建樓,學生學習知識也一樣,沒有自己的直接經驗,便消化不了人類的間接經驗。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多“體驗”,注重“個人的直接經驗”,就是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不正是陶行知觀點的映現(xiàn)嗎?

陶行知說的“做”,就是“在勞力上勞心”,一邊做一邊想怎樣能做好,再由具體而一般,由片段到系統(tǒng),探尋規(guī)律,上升為理論,所以他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只有這樣學,才是真正的學,才能成為有用的人。他還提出“做”的兩個要素:一是做必須用器官,做事用手,學就要用手,教就要用手,做事用眼,學就用眼,教就用眼,或者是幾種器官合用;二是做要用工具,除了書本外,顯微鏡、望遠鏡、鋤頭、斧頭等等,做什么事就要用什么工具。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學習方式的改革,變接受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要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倡導動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把這些勾連在一起,覺得真正懂得了“所以然”——我這是尋根之讀啊。

陶行知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本書序的作者張圣華對此有精彩的議論,我摘錄如下:教學做合一,這些觀點似乎也是新課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但推行起來非常艱難,為什么?因為教學生學遠難于簡單的灌輸教法,需費大力氣學習、思考,要花費數(shù)倍的精力去備課。因為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課堂上什么問題都可能發(fā)生:太費勁了。所以說:新課程改革,尤其是新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如果我們當老師的備課“不費勁”,很可能我們就不能成功。

我讀這本書所獲得的并不僅是教學法,我深深震撼于陶行知先生在那個民族危亡、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仍有一顆火熱的以教育救國之心和全身心付出的躬身實踐之行。他創(chuàng)辦育才學校、曉莊師范,他發(fā)起“平民教育”“鄉(xiāng)村教育”,“四萬萬同胞有一人不受教育皆是我輩之責任”、“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所以董必武說:“敬愛陶夫子,當今一圣人”。正像本書序的作者張圣華說的,這才是陶行知精神的本源,沒有這些精神,所有的教學法都是蒼白的。我在20xx年的工作室研修總結里分析自己的問題是“逐于技而忽略人”,是的,必須有一顆對教育的責任心,必須心里裝著學生,才能讓我們的“技”更好地服務于人。

陶行知名篇篇二

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下面我對讀書的幾點體會如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shù)為目的,以分數(shù)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tǒng)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么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著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yè)后,一個個帶著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fā)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xiàn)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xiàn)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多么的重要?,F(xiàn)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fā)展。

所謂“學生”意要于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xiàn)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yǎng)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喂養(yǎng)”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xiàn)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fā)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里所指的實際出發(f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yǎng)、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庇纱说弥招兄呀毯蛯W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tǒng)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fā)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xiàn)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應試教育表現(xiàn)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應試教育偏重于“生學準備”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體現(xiàn)出一個核心觀點:“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終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把生活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整體,也把教育與生活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待。他指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內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應體現(xiàn)出全面性。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個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陶行知名篇篇三

近一階段,有幸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通過學習這位偉大教育家的名篇論著,讓我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短招兄逃愤@本書,它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無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對讀本書的幾點體會記錄如下:

陶行知先生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脫離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應有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與教育緊緊聯(lián)系起來的思想,給了我無限的啟發(fā)和思索。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讓他們從生活這樣一個大的環(huán)境中去學習。而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文字、書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來源于生活,由生活產生,文字、書本不能喧賓奪主,作為教育的中心內容?!吧罴唇逃眲t主張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的場所。這就擴大了教育的范圍和場所,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的概念。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義為“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鄙罱逃窃谂袀鹘y(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課程的本質功能。對每個學生個體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識世界是從生活世界分化出來的,是為生活服務的。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細節(jié)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只有將整個社會變成學校,教育的對象才更豐富,教育的意義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他要求大家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方面問一問自己,并以此來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每日四問,把我們平時看似不經意的許多壞習慣都問了出來。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為非作惡愈大。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shù)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yè)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長城呢?陶行知認為,首先要教育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性。要樹立為博學而學習、為獨立而學習、為民主而學習、為和平而學習、為科學創(chuàng)造而學習精神。其次,要修身養(yǎng)性,具有“大丈夫”的氣概。所謂“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還須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思想,獨立生利和耐勞的筋骨,耐餓的體膚,耐困乏的身軀,去做那搖不動的基礎,即為建立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基礎而奮斗不息:第三,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陶行知曾親自為育才學校學生制訂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每個學生自覺遵守。這十二要的具體內容就是:“一、要誠實無欺。二、要謙和有禮。三、要自覺紀律。四、要手腦并用。五、要整潔衛(wèi)生。六、要正確敏捷。七、要力求進步。八、要負責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為公。十一、要堅韌沉著。十二、要有始有終”??偠灾招兄J為,道德教育對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強道德教育。

總之,陶行知博大的教育理論,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們從教育教學實際入手,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在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我們的教育之路會走得更好。

陶行知名篇篇四

還記得在徐州高等師范讀書時,就從書本中認識陶行知先生。他的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就被學校掛在走廊。現(xiàn)在讀起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與自己教學實踐相結合去體會,和我作為一名學生時候感覺是不同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 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對教師的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薄懊刻焖膯枴睘槿藗兲峁┝诉M德修業(yè)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我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爆F(xiàn)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教學做合一”,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書中他作過一個生動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學游泳,就須在水里學。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讀游泳的書籍,做游泳的動作,縱然學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時候,還是要沉下去的。學生的學習亦是如此,光學會書本上的知識,不懂得如何去實踐運用,即使把書上的內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師不應該僅僅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去用。

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陶先生說得多好。如今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狹小,但是現(xiàn)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對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強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由于他們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廣泛地在課堂課外開展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正是從“做”入手促進“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薄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樱┆殢男睦锇l(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睕]有愛就沒有教育?!澳闳舭涯愕纳旁趯W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弊鳛橐幻贻p教師,我將會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以陶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學會過硬的技能,讓學生的素質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09958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