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初(實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2 07:03:17
目送讀后感初(實用17篇)
時間:2023-11-12 07:03:17     小編:文軒

讀后感是對所閱讀的文字內容進行個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種表達形式。怎樣對讀書的內容進行準確的理解和分析,從而寫出有價值的讀后感?最后,希望以上的范文和案例能夠給大家在寫讀后感時提供一些幫助和借鑒。

目送讀后感初篇一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臺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采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仿佛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弦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目送讀后感初篇二

她的筆劃過三代走過的人生軌跡,劃過幽靜的市井深處,劃過紅塵間都市的繁華,劃過盎然春色,劃過刺骨寒風;她一枝筆劃過人生,看盡人間悲喜,從灰白的老照片到繽紛的彩照,她總是能用筆將定格的那一瞬輕輕點醒,詮釋那一個個目光中流出的情感。

她,就是龍應臺。

本以為,《目送》只是一本屢見不鮮的平常散文集,但翻開品讀后,她犀利的筆觸,剎那點亮了我的心靈,喚醒了我的靈魂。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睕]有人不被這樣的話語打動。漫漫人生旅途中,又有多少人理解這句話呢?親情不需要浮夸的幸福,不需要無端的享受,而僅僅是不斷用充滿愛與期望的眼神目送他漸行漸遠。這是人生之法。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途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彼齼H用這句就點醒了無數(shù)人之間相信與不相信的爭論。她的語言不偏愛任何一方,只是用一種樸實的筆觸告訴人們,人生的漫漫長途,就是在不斷地相信與不相信之間行走,年齡的增長意味著你正在相信或正在不相信。這是人生之道。

只有嘗盡了人生甘苦,才能深刻理解法與道。這本不厚的小書就奇跡般道盡了人生,有驚喜,有悲哀,有感觸,有深度。至少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相似的故事。

一朵花瓣落在書上,是春要來了嗎?

目送讀后感初篇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薄垜_。

有人是這樣評價龍應臺的文字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百煉鋼化作繞指柔,想來也只有“愛”能有這般巨大的威力。

文中寫道,從兒子華安上小學開始,母親的目光如那緊緊附著其他枝干的菟絲花一般,也緊緊地跟隨著他?!扳徛曇豁?,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哪怕是重重人海,母親仍有若”火眼金睛”的能力找到孩子,直到孩子消失在那一邊,再也,再也不見。母親的愛,就藏在這戀戀不舍的目光中。

目送讀后感初篇四

“不是漸行漸遠,而是總有一天會再重逢?!?/p>

——題記

放下書,天氣很熱,像是斜陽不斷散發(fā)著熱浪。風扇在頭上呼呼的刮,我的視線卻凝聚在眼前這本合著的頁腳輕掀的《目送》上。

“所謂母女父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之所以對這段話記憶深刻,是因為它適合形容每一種心懷不舍下的離別。

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在即為人母又為人女的人生岔路口,看著深愛的人漸漸走遠。

而令我感觸頗深的,大概是母親的老和兒子的離。

首先是母親的老。

龍應臺費了很多筆墨在寫母親老了這件事上,將歲月蹉跎,年華老去,時光匆匆的影子投在白發(fā)蒼蒼的母親身上?!皶r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笨吹竭@里,我頓時有些傷感,愁緒不知從何而起,卻固執(zhí)地縈繞在我的心頭。

大概是想到在幾千個日夜后,為我操勞無數(shù)的母親也要芳華逝去,不再能窺探到任何年輕的影子,對于熟悉的孩子,色彩,文字,那些記憶在大腦皮層的褶皺里歇息,甚至如同龍應臺的母親一樣——會忘記她的女兒是誰。但其實讀完這一章,我也清楚的知道,老去,逝去,被遺忘,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是完成這趟旅行的終點站,也是一本小說的尾聲,最后的篇章。

其次是兒子的離。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離開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弊x到這里時我內心有一絲愧疚,我這個做女兒的是不是也一直在被目送著,從牙牙學語到識字讀書,從稚嫩孩童到意氣少年。我可曾回頭留戀過?好像不曾,好像次數(shù)太少,我根本想不起來。也不知道我究竟為什么默認了那個心安之處的避風港一定會在原地等我,好像時間會停駐在那里。實際上青絲下掩藏著縷縷秋霜,濫觴于青春年華的活力早已黯然無光。原來我們兩人之間也隔著一道門,我在門里頭,她在門外。年少的我固執(zhí)的認為這扇門隔開的是兩個世界,或許她曾叩響這扇門,可我漠視,我淡然。

如今我的世界因為有了太多感觸開始劇烈振翮,翻天覆宇中打開那扇門。意外發(fā)現(xiàn)母親還在門口等我,想到這里鼻頭一酸,被目送者竟一直是我,遠行的是我,毫無波瀾的也是我。想起兒時怪罪母親“為什么不多陪陪我?”,如今母親辭掉了工作回了老家,在家里操勞,總是拿著洋娃娃在過家家的小孩長大了,發(fā)現(xiàn)目送竟是一個輪回,年輕時父母目送孩子,年老時孩子目送父母。

讀到最后,我發(fā)現(xiàn)這本書其實是龍應臺對于自己的目送,是作者與文字間的一種離別,每寫一行字,就是在目送自己的過往經歷,與此情此景此人漸行漸遠的距離。這些緣分,也在電腦文檔最后點擊“保存”的時候,就此別過。

人生就是在目送和被目送的交替中進行的,可目送是只有哀傷和寂寞嗎?我想不是的。輕狂的少年總有一天會收斂鋒芒,遠去的旅人總有一天會魂歸故里,而漸行漸遠的自己總有一天會懂得珍惜,或早或晚,一直都來得及。

如果還是輕狂的少年,就請多看看家人的笑臉;如果是遠去的旅人,就請寄回旅途中的明信片;如果是目送中的背影,就請回頭,對目送你的人,回以一句“再見”。

再見自會重逢,重逢自會再見。

不是漸行漸遠,而是總有一天會再重逢。

目送讀后感初篇五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該書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心靈文集。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整本書讀來感人至深,滿袖盈香。這是一個關于光陰的故事。龍應臺在書中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復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我一直覺得能寫出美麗文字的人都是善于用心觀察生活的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他們眼中都能變成美麗的文字,哪怕是路邊隨意的野鴨、啼血的杜鵑、或是小區(qū)里孤獨的老人,都能有他們存在的意義。龍應臺的文筆優(yōu)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筆端,躍然紙上。

正如書中那句已廣為流傳的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每讀至此,我久久無言。遙想起自己的生命軌跡,當時年少,春衫尚薄,母親的叮嚀是我耳后的一陣風,未曾重之未曾惜之。龍應臺用她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真誠體會,教我們懂得,感恩生活,珍惜擁有。這些話縱然是老生常談,但當我們因忙碌而忽略愛、因焦慮而失去感恩的心、因壓力而對生活充滿抱怨和憤怒之時,你是否依然葆有靈魂深處最溫柔最誠摯的東西。有些人走開了就永遠走失,有些話深藏了就只是沉默,有些情忽視了就再難重尋。

《目送》吸引著我,對親人,對家庭,對生活,這些我們天天要面對的,我們已經熟悉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讓我們喜歡也讓我們無奈的一切的一切,龍應臺作了真切的描述,觸動了人性的柔軟,善良和美好。更多的應該是喚醒和共鳴,因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在欣賞美文的同時,似乎也在討教對人生、對社會、對親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見。讀《目送》時,好多次讓我不禁聯(lián)想起了朱自清筆下的《背影》,那細膩的文筆令人刻骨銘心,像云絮般輕輕劃過天際,留下永遠拭不去的云天愛語。從背影到目送,朱先生是那樣深深地眷念,龍先生卻是這樣冷靜的思索,但是他們對于真摯情感的娓娓道來,似乎到達了某種通感之境。

《目送》書中寫龍應臺和兒子華安以及和她老父親的那件件微小細致的事件中所折射的濃厚親情,讓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經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求學之時每次回老家,臨走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傷感。但是,看著他們一天天的老去,真的有一天就可能成了最后的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舍不得收回目光?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卻只管著一心離開,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從未回頭張望過。

目送讀后感初篇六

涉過濃密的江離,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著的白天鵝,讓媽媽泫然欲泣地跪在叢中拍攝。媽媽難以想象的是,長成少年的飛飛竟風輕云淡地說了一句:“小孩!”

媽媽的心顫抖了一下,原來,時間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媽媽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的擁抱,媽媽才察覺自己的頭只能貼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長頸鹿的腿。

安安在長長的列隊里,等候護照檢查,媽媽就像小時候一樣,泛著微黃的眸子跟著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從前一樣,把他完整地裝到瞳中。

這時,媽媽想起了一段讓她難以忘卻的故事:

在金盞菊畔,安安把背對著媽媽的身子轉了過來,緊緊抱著媽媽,嘔心瀝血地哭喊著:“媽媽——安安,也要和媽媽在一起!”

故事在媽媽的腦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媽媽微笑著,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過了很久,安安沒有,一次也沒有。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句話是這樣簡單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厥妆税叮v然發(fā)現(xiàn)光景不在綿長,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親。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緣,他們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來一斤母愛”是現(xiàn)代子女共同的誤區(qū),也許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經成為生生的兩端,彼此,永遠站成了岸。

初二:傅龍鴻

目送讀后感初篇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目送讀后感。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并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么看著看著,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xù)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xiàn)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讀后感初篇八

龍應臺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也是我很敬佩的母親形象?!矮I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蹦赣H的老,兒子的離,兄弟們各自成家,這種最無法言喻的傷逝只在字里行間,處處都是滿滿的親情,令人難忘的人生情景。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不知從何時起,父母囑咐的安全只換來我們的“知道了,這么啰嗦。”一杯端到面前的熱水我們只會說“不喝不喝。”一件關切的外衣?lián)Q來的只是不耐煩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父女母子之間好像隔了一層無法觸摸的墻,少了圍在身邊跑來跑去的身影,少了跟著父母問這問那的聲音。

一次次的目送,給我們帶來的只能是漸行漸遠嗎?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笨擅髅魑覀冇袡C會,為何不和父母一起并肩向前,卻把他們拒之門外呢?我記得在我受委屈時父母擔心的神情,我記得我取得成績時他們的喜悅,我記得我獨自外出時他們的擔心,焦慮。正如龍應臺的文章里,他在機場目送兒子離去,到消失人海的一剎那,兒子也沒有給她最想要,最希望的回頭一瞥。另一邊,目送父親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緩緩滑行,他們母子的故事,是全世界多少母子的真實寫照。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xiàn)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

一次次的目送,的確使我們漸行漸遠,孩子走向人生的巔峰,父母漸漸走向黑暗的墓穴。

一次次的目送,絕不會讓我們漸行漸遠,因為我們和父母都心心相惜。

孩子孝敬父母,父母疼愛孩子,這樣的好時光又剩多少了呢?別讓目送變?yōu)楦糸u,珍惜現(xiàn)在!

目送讀后感初篇九

老實說,作為一個孩子,我可能還未曾親自目送過其他人遠去,畢竟年紀還小,就算有過,也不會有過多么復雜的情感,也不曾有過如此多的感概與思緒。

但是,被目送的經歷,我有過多次,不知為何,記憶中的一個個片段始終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離別的每一點細節(jié),清楚到每一句叮嚀,一聲離別的話語,還有那一雙雙眼睛,那一雙雙目送兒女們離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現(xiàn)在眼前,那是目送兒女遠行的眼睛。

我總記得,每次稍遠或稍長的分別,比如去軍訓、去夏令營等,只要有條件,都是父母雙雙一起為我送別的。每次與父母分別時,父親總是默默地為我從車上取下行李后便又會靜靜地回到車里,讓母親陪我走到大巴車上,而我與他的別離似乎也格外的簡短,短到有時我甚至還來不及去再與他道一聲“再見”,給他一個擁抱。可是我永遠忘不了,那雙最后望向我的寫滿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種鼓勵、堅定與信念的眼睛。我當然知道其實他內心會有更多的擔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間眼神的交錯給了我足夠安心,讓我感覺到什么是后盾,讓我明白,我不止一個人。

母親每每也總會催促我早點上車,好找個靠窗的座位,別再暈車了,我也總會聽話,一個人拿著包走上車,挑個靠近窗戶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靜靜地多看幾眼媽媽的身影。媽媽也會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樣靜靜地看著我。

機場上,我打開了書,翻到了這篇名為《目送》的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淚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媽媽,您們也如此嗎?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漸行漸遠嗎?您們也會目送我長大然后離您們遠去嗎?您們也會舍不得嗎?也會倔強地想我像小時候一樣留在您們身邊嗎?我恍然明白,原來目送并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宿命,我們總會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長大成人,然后目送我們的父母老去,目送我們的下一代長大。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目送,我們目送時間的流轉,目送歲月的遠去,目送一天一天來了又去.......我們根本不必追,因為,追不到。

后來,我逐漸明白,我們的一生啊,便是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后感初篇十

炎炎夏日里,當我讀《目送》一書時,不禁感到一絲淡淡的、涼涼的.滋味。澀澀的文字讓人感動,卻平凡得讓人流不出眼淚。

龍應臺用一篇篇散文,記錄了作為母親的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困惑,記錄了作為女兒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細心和耐心,記錄了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龍應臺寫的不是自己,而是每個人。每篇散文的主題內容都很常見,可是讀起來又有不一樣的感受?!坝兔撞覃}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薄澳赣H,原來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庇腥苏f母親是棉襖、是旭日、是山水畫,龍應臺說母親是ceo,語言并不華麗,卻很真實。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睍r,我想到現(xiàn)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樣,跟媽媽擁抱很難為情,漸漸的,不再擁抱了,我的心一陣刺痛。以前到哪里都粘著媽媽的我去哪里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蔽覀兌剂晳T了把背影留給母親,所以從未看見身后淚流滿面的母親。“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是不是太忽略母親?她含辛茹苦把我們養(yǎng)成人,可得到的卻是如此冷落的對待。

我反省著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媽媽端來的熱牛奶,我多少次錯過了與媽媽共進晚餐的機會,我多少次無視了媽媽無微不至的愛??!“寶貝,今晚媽媽弄了你愛喝的魚湯噢。”“不要再叫我‘寶貝’了,我跟同學燒烤,不回家吃飯了。”現(xiàn)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絕媽媽的愛?不管我怎么樣對待媽媽,她都視我為珍寶。她為了我吃盡苦頭,還忍著不表現(xiàn)出來。

讀了《目送》我覺得母愛也是自私的。母親希望孩子能飛黃騰達,但又想把孩子摟在懷里。媽媽希望我中考能考上好的學校,叫我能走多遠就多遠,又默默感嘆,想著如果我到離家遠的地方讀書,她該怎么辦。自古忠孝難兩全,剩下的時光里,趁我還沒飛走,我要好好對待我的媽媽。媽媽也要相信我,放開手,我飛到哪里,都會想家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苯K究我會長大,變成那個看著背影的人,一代代人都經歷著這個光陰的故事。

目送讀后感初篇十一

拿到書的時候,沉甸甸的,每晚入睡前讀一兩篇,閉目思考,有時會輾轉反側,有時會帶著笑一夜黑甜。溫情的文字,慢慢地,熨帖著人心,有種窩心的安慰。

許是很久沒有讀書的緣故。當念及此段話的時候,還是心下一軟,彷佛心里的愧疚慢慢融化了,似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

不必追。做到好難。習慣了傳統(tǒng)思維的我們,內心“父母在不遠游”的思想占據(jù)著牢固的位置,總是怕“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希望陪在他們身邊,哪怕暫時擱置自己的夢想。我想,我就是那種無法離開的人吧。有太多牽絆,小到滿屋滿架的書籍,大到親情友情,都很難割舍。曾經,為著叛逆,在高考結束時,報了南方的大學,遠離家鄉(xiāng),離開后才知道,原來我想擺脫的不是家庭,而是父母那無時無刻的嘮叨。內心,還是想在離他們進一些的地方。希望,他們目送我離開,不必追,而我,只會走到小路轉彎的地方,不再遠行。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薺’的無邊著落,人知恩那個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彪x開她們之後,常常會覺得寂寞,彷佛被抽走了所有力量。有時會莫名其妙地走神,做事會出錯。有時會忽略身邊的人和事。

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有時候他會和我商量一些瑣事,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只是恍然間讓你明白,孩子長大了,而他真的老了。我變得害怕。在我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生命里那些莫可名狀的無奈和悲涼在一瞬間將我淹沒,我甚至不敢去想象將來我該如何站在我的孩子身后去正視我的蒼老。

孩子將是你的生命的延續(xù),他剛生下來時哇哇大叫,給你一個肉肉的細小的背影;他三歲時調皮得讓你抓狂,給你一個滿地亂爬的背影;他七歲時你擔心他那亂七八糟的數(shù)學成績,他給你一個很不甘的背影;他十三歲時你擔心他從別的地方看到不該看的東西于是嘗試著和他交流,而他仿佛對此不屑一顧,只給你一個很倔強的背影;他十六歲時不搭理你,永遠只給你一個消瘦的背影;他二十歲時飛揚跋扈得仿佛整個天下都是他的,而你的所有勸誡全都成了廢話;他三十歲時你幾乎要用年來做單位用以計量和他見面的頻率,他一直給你一個忙碌的背影;他四十歲時你已經老得滿臉褶子走不動路了,你行動不便,偶爾還會尿床,你在這時候回過頭望望,這一輩子,望到的全是他的背影。而當他終于真切地望著你的時候,你已經快不行了,你看著他哭,你笑,你知道,他是你的延續(xù)。

目送讀后感初篇十二

暑假期間,我閱讀了龍應臺的《目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這是作者的兒子準備離開臺灣,去國外念書時,送兒子離開時,兒子的背影。隨著丈夫的離去,剩下的只有龍應臺自己一個人。通過兒子的背影,我感受到了與兒子之間親情的紐帶,盡管只是背影,但也表現(xiàn)出兒子離開時獨立堅強,不希望父母擔心的背影?;蛟S這是親情,在與不在,不強求,只求能目送你遠離。

這本書最感動我的故事是描寫母子之間親情的故事,從年少時的懵懵懂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長大后的追求獨立,這些成長的故事,與我們又是如此相似呢。而應臺也詳細寫道,她與在國外念書的兒子的通信方式之一是互相寫信,這樣漫長又略顯浪漫用心的交流方式,確實是很真摯的交流,而我現(xiàn)在似乎已經很難愿意拿起筆寫下一封信交給朋友了?!皬那皶r間過得慢”,卻與現(xiàn)在的快節(jié)奏生活格格不入,但也不是未曾沒有想過拿起筆和紙,寫下一紙情書,貼上用心挑選的郵票,投遞到附近的郵箱里,讓這封信漂洋過海隨風而去,去到父母、朋友的身旁。

自從上了大學,與父母不在一個城市。每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見到他們。與他們的交流幾乎變成了在微信視頻聊天。生日時,發(fā)一句生日祝福話。這樣的交流方式與面對面聊天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這樣我們的溝通是碎片化的,幾乎只有在想起來了之后,我們才可能會想起電話另一端遠在家鄉(xiāng)的家人,而微信上經常聊天的的卻是天天見面的舍友、同學、或者素未謀面的學習伙伴。而遠在另一邊的父母為了不打擾到學習,所以幾乎不會主動發(fā)消息。所以,我每當我想起家人,首先必定會打開微信,點開家庭群,找到最近的照片,迫不及待地分享給他們。雖然他們少有回復,但是我知道他們有在認真看。

每次離家上學,都是父親送我來高鐵站。其實,我每次進去前都是和父親提著行李箱和我一起等車,囑咐我這個東西帶了嗎?那個東西帶了么?然后在發(fā)車前5分鐘,就讓車站外的父親先回去,于是就隔著玻璃看著父親的背影漸漸遠離,而我也不得不回頭,走向即將駛往學校的高鐵。這樣,我希望以后都能一直看見父親的背影,每一次都能來高鐵站送我,讓我安心的離開。

看了《目送》之后,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每次回家,跟在他們身后,看見父母幸??鞓返谋秤啊?粗麄兿嘤H相愛。

目送讀后感初篇十三

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目送》讀后感300字《目送》讀后感300字。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頭注視著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目送讀后感初篇十四

對于一個剛生完小孩的人來說,看完《目送》感觸很多。

尤其是這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笨吹竭@句話,心里不禁泛起淡淡的憂傷,就是這么簡單的語言,卻深深地打動了我。說的真好,說的真對。

親子關系是個很奇妙的關系。中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是完全屬于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國人更多的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只是把他帶來了這個世界,成年后就是一個獨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門,和父母就像朋友關系一樣了。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親子關系是這樣的:孩子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注定一生與你有無法割舍的緣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給予適當?shù)闹笇А椭完P懷,當他長大成年,可以獨立判斷時,給予有用的建議但不干涉他的決定,他雖然已經成年,但有著孝順父母的責任,他的思想是獨立的,他的心靈卻應當與你緊密相連。

有時候偶爾翻看手機上的照片,不覺感嘆時間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個樣,每天給我們驚喜。作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永遠天真無邪,又希望能馬上到幾十年之后看看他會成為什么樣子,一個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愿意,可以隨時離開,也可以隨時回來。只希望我們心中永遠有個牽掛,那是愛的禮物。

目送讀后感初篇十五

《目送》是一本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

多少一幕幕人間真情被龍應臺那傳神的筆觸,完美地記錄在這一行行文字中。從與孩子的離別,到與人生中各種凡塵小事中最真切的離別,再到與父親最后一次悲壯的離別,字里行間時一次次深情的目送,在這一次次目送離別之間,充滿著世界最親近的親情。一個個短小的故事,一次次詮釋著最動人的別離,一次次最深切的目送中,三代人的親情一覽無余。為人母的作者目送她兒子走進學校,走向獨立成人的生活,深切地表達了一個母親最真摯的心境。作者也談論家中趣聞,與朋友,與親人,有喜有悲,傳情自然。作者又用盡筆墨,寫父親,寫母親,為那至親之人的老去,做最后一次深情的目送。多少感人的瞬間,如照相一般記下這永恒的親情,也有感嘆生活,體會人生世界的閑談隨筆,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作者甚至世界上所有人和親人的人生寫照,有時欣賞,有時催人淚下。

合上書,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是為世界人生事件中的冷酷無情傷感,還是為人間至親之情感到內心的溫暖?人情又是什么?是告別中一次次對親人的目送,還是困難時心里親人無形的安慰呢?人生中的親情像一味神奇的中藥,雖苦,然而最能治愈心靈的創(chuàng)傷。

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成長經歷中,都少不了親人對自己一次次深情的目送。我的母親和文中的作者一樣,曾一次次目送自己年幼的孩子走向成熟,走向明天,自己卻在一次次目送中老去,與孩子遠去。每個母親都在與自己的孩子賤賤的別離。十五年前,我是母親懷中安睡的那個孩子;十年前,我是母親眼中那個背著小書包跨進小學校門的孩子;如今,我提著行李箱走入寄宿制學校?;厥仔iT,突然從一群家長之間一下子認出了母親,她凝視著我,讓我情不自禁地向她招手。從她的目送中,我發(fā)現(xiàn)了所有母親目送孩子時的那一份深切的親情,這至親的眼神中是擔憂,是不舍,是對我絲絲的牽掛。回想母親對我的一次次目送,我領悟了這就是被多少人贊頌的親情,是與山同高、與海同寬、亙古不變的永恒的真情。

一次次目送中,是母親的親情;天下的孩子,有多少母親在目送你們遠走高飛。愿你我能像龍應臺一樣珍惜母親的目送,讓這份親情像陳年的酒一般繼續(xù)發(fā)酵,時間越長,它就越香,越醇。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他們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我的背景漸行漸遠。

目送讀后感初篇十六

《目送》與我跨越了十年,十年前的閱讀和十年后的閱讀總有許多不同的體會與感悟,一本好的書是能陪伴你走過不同的人生旅途,你能在不同的時期從書的身上獲取不同的力量,鼓勵你繼續(xù)勇敢地走下去探索未知的人生。

說起我和《目送》這本書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上大學那年,第一次離開家的我滿懷對家人的不舍,偶然間看到了目送這本書,年少的我并不能理解這本書更加深刻的內涵,十年之后有時間重新好好閱讀這本書。

我最喜歡看龍先生與兒子相處那部分,一代代的我們是在先生描寫的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小時候的我們不愿聽從父母教誨,年少輕狂??墒?,歲月匆匆當我們有一天又變成孩子們的父母,又在重復父輩對于我們的那一套理論。先生的文字中透露出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思考,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成長也是無奈中透著喜悅。

最讓我動容的那部分就是先生寫到自己的父母親,寫這本書的時候,龍先生的母親是一位耄耋之年的失智老人,她的記憶總在現(xiàn)實與回憶之中穿梭,停留在或是明媚的少女時光或是兒女小時候的溫馨陪伴,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一位白發(fā)蒼蒼慈祥的老人用灰蒙蒙的雙眼望著彼岸的美好年華?;蛟S先生就是幸福的原生家庭吧,好的原生家庭如先生那樣,一位情緒內斂有大智慧的父親,一位溫柔慈愛的母親,這樣的家庭可以給予子女最大的底氣去面對人生未知的風雨。

先生還有對兄弟姊妹親情那段描寫,他的比喻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兄弟姊妹就像一棵樹上遙遙相望的樹葉,即使不相見,他們的根也是連在一起的”。這種對親情的思考獨生子女的我們分外羨慕,希望我們的子女能擁有這種手足親情。

十年,我經歷了許多,今天再看這本《目送》也讓我有了許多新的人生感悟,我最喜歡仍然是那句:“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后感初篇十七

《目送》這本書收錄了龍先生的七十八篇散文,書中寫盡了生活百態(tài)——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子女的遠離、友人的關心、兄弟姐妹的攜手。她用簡單直白的文字,透過生活常態(tài)去解讀人生,這是她對于父母、子女、家庭、生死的又一思考力作。

在這開篇大作《目送》中,龍先生的開頭很有意思,從自己牽著年幼的兒子去上小學說起,到后青春期和兒子的交流日漸疏遠,從而思及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這樣漸行漸遠。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逐漸成了一方總是固執(zhí)地給予,一方總是固執(zhí)地拒絕。我們都認為,我們長大了,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也想試試一個人過馬路的時候會不會進退兩難;一個人去外婆家的時候會不會迷失方向,一個人旅行的時候會不會結交新的朋友...那些一個人的時候,是見證我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然而我們忽視了一個問題,你之所以擁有一個人生活的技能,是因為有人陪你經歷了千萬次的失敗,仍舊相信你值得擁有成功。

我在讀到龍先生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边@莫名的分隔線,好似一把利劍,直扎我內心。

芳華歲月,我們拼搏、進取,努力成為優(yōu)秀,更優(yōu)秀的人。我們說著偉大的抱負,做著關于理想的事,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有著追不完的夢。時間對于我們來說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需要時間去成長,去創(chuàng)造價值,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的時間漸漸地被工作填滿了。我們對雙親的奉養(yǎng)日漸遠離,而我們的音訊也不能及時的傳達給至愛之人。

龍應臺先生在《兩本存折》中,寫下一段話,她說:“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錢”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shù)字,都無法兌換。”

何為孤獨?念而不能擾,擾而不能留,留而不能久。此為孤獨。所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想必還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論身處何地,你永遠是他最牽掛的人。“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

從龍應臺先生的書中,我讀到了她對于父親逝去的不舍,對于母親日漸衰老的無奈,對于子女遠離的理解。顯然,在生命的刻度里,每一次目送都意義深遠,每一份孤獨都飽含深情。都說“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在國家繁榮富強的今天,我們在為新生活拼搏的同時,也應該擔起家庭的這份責任,別讓每一份孤獨獨自前行。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09145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