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qū)懞靡黄x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一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一部佳作,《朝花夕拾》。這本書大家應該也不陌生。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要寫了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百草園里聽著蟬的歌唱聲,抓著蟋蟀,三味書屋是魯迅學習的地方,他在那里讀書,練字。他的老師對他十分嚴厲,正所謂嚴師出高徒。
讀完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我讀懂了魯迅學習為什么那么好,不是一味地學習,而是要多實踐,他在百草園里學習了很多天然的東西,不會想我們現(xiàn)在那樣在家里宅著。大自然他本身就是一本書,只要讀懂了他就好比走向了成功的大門。在三味書屋里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做游戲這些都是只有實踐才能學好的.道理。
讀書能使人懂得許多知識,讓我們一起盡情地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的翱翔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二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三味書屋,是一個讓人討厭的地方,跟百草園來相比較,三味書屋真是個爛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認為還是不錯的,因為還是實事求是,并沒有什么不懂裝懂。三味書屋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好的是可以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知識,不好的事把我們“捆綁”了起來。
實際上兩個地方是通過明顯的比較,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寫出了小孩子們對于三味書屋的厭惡。這只不過是我自己的認為,可是我也認為有另外一種想法,就是寫和統(tǒng)一的方式。寫出了在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中也同樣對于讀書的追求。但是仍然不知道魯迅先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想法。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著?;貞浧鹞业哪切┩戡嵤?,還時常記憶猶新。小時候,在田野里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花一會兒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樓房,而我在緊張的學習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卻仍舊向往著,無論現(xiàn)在能否實現(xiàn)。讀過文章后有了許多感動。雖然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亂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后感(七):800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三
我非常喜歡去看書,由于書不但要我的到專業(yè)知識,提升寫作能力,還能讓我還在焦慮不安的學習培訓日常生活獲得很多快樂。尤其是《魯迅散文讀后感》,讀起來難懂,但文章內(nèi)容不論是景或是物,在魯迅書中寫的惟妙惟肖。《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要我難以忘懷。
百草園是魯迅家后邊的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園子,院子里樹木茂盛,百花爭艷。蟬在樹技上長吟,黃蜂飛進來花芯中,麻雀鳥直上云霄,也有長滿墻根的爬墻虎和讓人“唾液流下來三千尺”的野果子。園子里有趣味性無盡的傳說故事:能工作制服妖精的飛天蜈蚣,也有夜里出去喊人的美女蛇……魯迅便是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園子里玩耍、玩樂,渡過了無拘無束的同一年歲月。
本文我已經(jīng)讀過很多遍了,園里美麗的風景和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總是能要我心潮澎湃。上一個暑期,我趕到舅母家,舅母家院子也是一個大院子,里邊種滿很多奇花異卉,我一見到這園子就想起了百草園。我立刻跑到樓頂叫愛搗亂的堂弟來幫我一起找尋爬墻虎,大家仔細觀查,細心找尋,總算把它抓住了。大家又逐漸找飛天蜈蚣了,但翻邊了全部院子或是一無所獲,僅有等夜里看“美女蛇”了。
到夜里,10點鐘還沒有睡,一直躺在大床邊,看見院子里是否有發(fā)現(xiàn)什么聲響。過去了好長時間,總算聽到了有些人在叫“我”,我以為是“美女蛇”,就立刻醒過來,原來是舅母。啊,魯迅的百草園簡直回味無窮!
從魯迅的百草園要我想起了姑姑家的園子,從這當中,我又感受到讀書帶來我開心,讀書給與我無盡的聰慧;讀書促使我們的生活提升了無盡的快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四
這段時間,我閱讀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收獲真多!
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的一個小樂園,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野草、野花、中藥等植物。魯迅還聽說何首烏根有點像人形,吃了便可以變成神仙。
百草園里不單有植物,還有動物,比如:鳴蟬、黃蜂、云雀、蟋蟀等小動物。后來百草園賣給了朱文公的子孫了。
百草園夏天的鳥鳴,冬天的云雀,都給魯迅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就到了三味書屋。
書屋是魯迅讀書、學習的地方。這里和百草園可完全不同了,它是“全城最嚴厲的書塾”,不但有戒尺,還有罰跪的規(guī)則。在書屋里只能攻讀經(jīng)書,別的學問是不能問的。難怪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呢!
在書屋的后面有個園子,當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學生就會偷偷地溜出去玩,真是有意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里,魯迅用樸實的寫法,描繪出了百草園是妙趣橫生的兒童樂園,也表達出了書屋對學生的束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五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園中淘氣天真的小孩子,觀菜畦、吃桑葚、聽鳴蟬與油蛉和蟋蟀的音樂會,看黃蜂、玩x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到在書屋讀書習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課上偷偷畫畫,到書屋的小園玩耍。無一不體現(xiàn)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熱愛大自然的心態(tài),也表現(xiàn)了社會對孩子們的束縛。
讀了《藤野先生》這一篇讓我聯(lián)想到了在中國抗戰(zhàn)期間,有一位加拿大的醫(yī)生,他叫白求恩,他來到中國努力的工作,最后卻因為在手術(shù)中感染病毒而去世!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六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字里行間品出兒童那份天真浪漫的感情,腦海里浮現(xiàn)出了一幅幅讓人陶醉自然風光畫。
我不禁回想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云雀直竄云霄、蟋蟀在樹上低聲吟唱。還有那光滑的石井欄,碧綠的菜畦,高大挺拔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形狀各異的何首烏。那簡直是自然的游樂場。小魯迅就在里面徜徉逍遙。
但是若把三味書屋與百草園相比的話三味書屋未免顯得枯燥無味了。而且上課的內(nèi)容極其深奧什么“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之內(nèi)的那怪魯迅小時候上課也開小差畫畫,玩指甲游戲。有時用紙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隨著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受封建教育的拘束,或許兒童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消磨時間。
因而不得不靠200°眼鏡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兒童天真、活潑、熱愛玩樂請放過孩子一馬,讓他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本屬于他的快樂童年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七
記得小學三年級那時候,童真無瑕,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同學們滔滔朗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只感覺作者小時候玩樂點點滴滴樂趣其中,在那時我們富有同感。抓耳牢騷,心癢癢的恨不得也一起融入當中和作者嬉戲玩耍。在老學究的私塾中學學古詩詞、四書五經(jīng)。看看民國時候?qū)W習和我們當下究竟有何不同差異。
歲月如梭,一晃23年過去了,我已經(jīng)從天真浪漫的夭夭少年步入到而立之年,經(jīng)歷歲月的蹉跎,再重溫魯迅先生的大作《朝花夕拾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此時此刻的我才品出其中作者那潛藏人世間悠然的心態(tài)和陶然的情操。
品著淡淡清香的綠茶,在皎潔月光下我慢慢翻著書籍,再次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我感覺心境莫名的安靜和宜然,平時的那種浮躁在文章的洗滌中漸漸平復,這時候我感覺這文章不光是重述小時候那種樂趣,它還是一種撫慰心靈的良藥,平日里所有的壓力和煩惱在讀文中消之一去。這時候才感覺小時候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是讓我們多么珍惜,在文中描述的百草園綠油油的良景,滿色的田園風光不由讓人浮想聯(lián)翩。尤其在現(xiàn)如今的城市喧囂中讓人產(chǎn)生趕緊去文中小草園小憩陶冶的心情。
書中在百草園描述的紫紅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攢成的覆盆子,又酸又甜,讓你忍不住回味那甜香。恨不得立馬去百草園里面摘下好好嘗嘗,解解饞。回轉(zhuǎn)之間那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碧綠的菜地,伴隨著油蛉的低唱,蟋蟀們在彈琴。字里行間把我吸引的恨不得去穿越書中好好享受那愜意的秀色。在三味書屋中那古色古香的牌位和掛在中間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作暮然立在堂前,在書堂中搖頭晃腦戴著老花鏡的老先生拿著戒尺和堂下一幫挺著胸膛小書童一聲蒼老的引讀下然后是一眾童稚之聲,各種唐詩宋詞七言絕句滔滔不絕于耳,遐想之余,我也想去哪三味書屋坐在其中,好好跟著一幫小小夫子跟老學究好好把中國的古文化好好回味。想起那時那景,絕對是不一樣的滋味和感受,那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味道。
雖然是短短的一個中秋之夜,但重溫此作讓我感覺煥發(fā)出不一樣的精神和感受。在細細的品味中那平時的壓力和頹廢的心態(tài)立馬讓我掃然一空。書中讓我心中孜然出超越一切清靜的心態(tài)和積極向上的力量。
凡之種種,各種味道,讓人流連忘返。在喧囂的當下,此作可以當我的良師益友,可以當我的心靈雞湯,可以當我的人生指引,可以當我的知音慰藉。我也謝謝公司墨香社有機會讓我能和此書相伴。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振奮精神,在人生的畫作上勾畫完美的顏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八
“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支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
“人都到那里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我的眼角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九
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并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著童年的快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么快樂,多么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后,也并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跋壬?,‘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贊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jīng)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摯,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這不只是因為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
撲蝴蝶、捉鳴蟬、采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jīng)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樣去感受,怎么去理解這些美好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蚴怯洃洠蚴菓褢?,總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經(jīng)瑕疵。悠悠童年,承載著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十
最近,我讀了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名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篇文章是一篇描寫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寫了兩個地方發(fā)生的事情:百草園“我”的樂園;三味書屋“我”的學堂。
作者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百草園?!捌渲杏幸恍┮安荨弊屛矣X得它十分普通,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園,在那時,卻是作者的樂園。接著,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子,寫出了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這些景物給人的安寧,鳴蟬、黃蜂、叫天子給人的動感,動靜結(jié)合,再加上有本身就有無限趣味的泥墻根作“底板”,作“背景”,想必是令所有知道的人都會向往。
這樣的一個園,若許多小伙伴兒一起玩耍、追打、嬉戲、捉迷藏,一定是十分有趣的,但若是自己一個人,也并不會覺得寂寞。因為百草園的樂子能找出許多呢!像何首烏、覆盆子,都能帶給“我”無限樂趣,就連冬天都有游戲:捕鳥兒在竹篩將鳥兒罩住后的那份喜悅,想必是令作者著迷的。
“我不知道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書屋念書了,不能常到百草園了。這句話寫出了少年魯迅對百草園的惋惜之情。
雖說這學堂很嚴厲,但先生還是十分慈祥的:“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有懲跪的規(guī)矩,但也不常用?!薄拔覀兩衔缱x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甭犉饋碛行o聊,但并非如此。師生一起念書,孩子們就在一起偷偷做戲、描繡像。作者把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生活場景的圖畫展現(xiàn)在了我們眼前,真讓我們體會到了他對童年的向往。
這篇文章的文筆十分優(yōu)美,描寫的都是真實的事情,給人以親切感。而我也在文章的有些地方看見了我的影子。尤其是百草園,我的總體印象就是一個“樂”字:動物、植物、泥墻根、捕鳥兒、描繡像,無數(shù)沒有“樂”字。
這可真是一篇好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十一
品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著從文章中散發(fā)出來的天真爛漫的`氣息,享受著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那份活潑可愛的青春年華,我的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一幅幅引人入勝,有趣的畫面。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讀著這些充滿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飛到了百草園里,與那些昆蟲們來個親密接觸。讀著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少的魯迅與昆蟲為伴,采著野花野果,舒適地躺在草地上,享受著和煦的陽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著,支好竹篩,悠閑地捉捕鳥兒,但是總因為性急,捕不到許多鳥兒。他還喜歡聽長媽媽講故事,看《山海經(jīng)》,因此而害怕赤練蛇,不敢到長的草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園里,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由,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這里散發(fā)出閃亮的光輝。
不知為什么,文章中的一切都讓我回味無窮,看了還想看,也許就是因為文章充滿了兒童的天真和可愛,讀來特別親切罷了。
曾幾何時,童年已不再屬于我,是那么地遙遠。也許是因為我已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學習和復雜紛擾的生活之中。但是我想,不管怎樣,不管在什么時候,保持一顆童心,人是永遠不會老的。甜美的童年之夢也仍然是我最珍貴的寶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童年已漸漸離去,留下來的只是些美好的幼稚的記憶。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會魯迅先生的童年之夢,我神往不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十二
雖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天地,雖然只有一些野草,但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卻充滿生機活力,妙趣橫生;拔何首烏,摘覆盆子,都是那么新奇、搞笑。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完美的事物。
在一陣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后,一棵樹被劈倒在地,小竹林里,竹子東倒西歪。這時,一陣嬉笑聲傳來,我和小伙伴們闖進竹林:那段橫木心早已被蟲蛀空,柔弱的枝干仿佛訴說著“傷痛”的折磨;竹林狼狽不堪,埋怨著那場風雨的蹂躪,我為這弱小的生命感到惋惜。但更多的心思早已放在橫木上,拿一根木棒作平衡木,從頭到尾,從尾到頭走幾遍,驚險刺激卻又樂趣無窮。在那里,雖沒有皂莢樹,何首烏……但竹筍冒尖,蟋蟀歌唱也常使我沉浸其中,這兒成了我的樂園。
走過一道石橋,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一塊扁,扁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便是三味書屋。
那里有嚴厲的先生和教規(guī),還有好奇的我。
此刻,有和藹的老師,友好的同學,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我們的學習成績也應更好。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這一年里,我們就應勤奮刻苦,全力以赴。在作業(yè)上,在考試中,我從不放下,也許考試意味著學習成果的好與差,但作業(yè)更意味著學習態(tài)度的好與壞。沒有好的學習態(tài)度,又何來好的學習成績,所以我把作業(yè)當成每一次考試那樣認真、專心。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亂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啊,院子里練不出千里馬,花盆里育不出萬年松。讓我們學那燈泡的膽大心細,學那溪流的矢志不渝,學那海燕的頑強拼搏。
搞笑,神秘,嚴厲……交織在一齊,另人回味無窮。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十三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成長的記憶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感“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這里便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百草園了。
魯迅先生在文中說到“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痹谖铱磥?,那里也是我心馳神往的樂土。單單是他“不必說”,“也不必說”的景色,就已經(jīng)讓我眼花繚亂了。在細致描寫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更是使我目不暇接,似乎身在其中。
我仿佛聽到了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看到了蜈蚣、、何首烏;嘗到了又酸又甜的桑葚。而后,我又和小魯迅一起聽長媽媽講了美女蛇的傳說,盡管以我現(xiàn)在的年齡已經(jīng)知道這是大人教小孩子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而編出的故事,但仍然為書生捏了一把汗,也慨嘆飛蜈蚣的魔力。“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但正是捕鳥的好時候。這段描寫給我的啟發(fā)很大,作者連用了掃、支、撒、系、牽、拉、罩等準確的動詞把捕鳥的全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了讀者的面前。
豐富多彩的百草園讓童年魯迅流連忘返,但到了上學的年齡,他便被送到了全城中被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當中。老師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這里的顏色灰暗、陳設簡單,每天的生活便是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比起百草園來,這里的生活顯得單調(diào)枯燥,但是我想,正是在這里魯迅先生打下了很好的文學基礎,他的人生有了新的啟航。盡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在八十多年前,但少年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和我們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在成長的道路上,美麗的風景,快樂的游戲會使我們感到愉快和輕松。但克服困難、持之以恒同樣會讓我們得到成功的喜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以內(nèi)篇十四
對這篇文章,對于我來講非常有趣。的確,初讀此文,的感受就是這個“趣”。
漸漸地,我感受到了文章的氣息,“魯迅式”的寫作手法的確巧妙,我竟有兩種不同的感受!
第一種是:魯迅認為在“百草園”和在“三味書屋”一樣快樂,玩耍有玩耍的樂趣,學習更有學習的樂趣。使人全文感受到了魯迅對童年時光的留戀與愛戀。
但是,當時的教育是封建的,所以,第二種就是:魯迅用在“百草園”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來反襯“三味書屋”的封建,從而批判封建的教育。
對于我個人來講,我更相信第二種,魯迅,這位民主戰(zhàn)士不就是用筆當武器,一直為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日復一日、鍥而不舍的奮斗嗎?就手法而言,這種反襯、暗諷的手法更符合魯迅。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第一種,我希望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所有的孩子們都能享受到科學的教育,都能感受到童年的快樂。
這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認為最值得人們回味的。當然,魯迅先生描寫“百草園”的方法卻讓我獲益頗多。例如:魯迅對百草園的描寫不僅細致入微,但卻不顯得“散”,因為他是按層次描寫,使人理所應當?shù)倪M入情境。另外,他用了多種感官,有看到的、聽到的還有問到的。正是這樣,人們不僅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生機,更贊嘆魯迅先生的高明。
通過讀魯迅的文章,不僅有文學上的收獲,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洗掉現(xiàn)代的虛偽,重新聽聽最真誠、最感人的東西;重新感受人類的智慧。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14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