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工具,能夠提供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編寫教案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下是一些備受好評的教案范本,可以作為編寫教案的參考資料。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一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教材第49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十一第1題)。
1.讓學生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學生體會,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3.通過主題圖解決問題,使學生形成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技能.。
會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乘法口訣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電腦課件、口算卡片.。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2.有15塊點心,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塊點心?
二、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新知。
1.電腦課件顯示教材第48頁主題圖“歡樂節(jié)日”.。
同學們,你們看,“六一”兒童節(jié)快要到了,為了慶祝自己的節(jié)日,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正在有序地準備著裝扮節(jié)日的彩旗、五角星和彩球呢!
(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發(fā)現問題,尋找信息數據.。
你們收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問題?
(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
(3)小組匯報,相互交流.。
(4)教師小結,揭示課題.。
像剛才同學們提出的一些問題,那我們應該用什么方法去解決呢?(除法計算)。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板書課題: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2.教學例1.。
(1)電腦課件顯示例1的畫面,引出問題.。
有56面小旗,掛成8行,平均每行幾面?
(2)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你會嗎?
(3)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4)小組匯報,相互交流,教師板書:
56÷8=7口訣:(七)八五十六。
(5)變換條件,引出除數是7的除法.。
有56面彩旗,要是掛成7行,每行掛幾面?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二
1、知識與技能: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為后面學習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2、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復習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復習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8題。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以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五、課堂小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三
(1)出示教科書第126頁主題圖,學生看圖,說說他們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們一樣,回顧一下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和自己的學習情況嗎?
(3)小組討論:四人小組議一議本冊書包含哪些知識?在討論的基礎上,將小組的共同意見寫在卡片上。
教師巡視,關注學生交流情況,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梳理知識。
(4)小組匯報。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四
教學書上第48頁的例題。
(1)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指導看書上的插圖)。
講述:同學們,周末你們會外出活動嗎?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組織外出爬山,他們決定坐纜車去山上游玩。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板書:6個人每輛車坐2個人要坐()人。)。
(2)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提問:你知道要坐幾輛纜車嗎?你是怎樣想到的?
小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學除法算式。
j講述:6個小朋友,每輛車坐2人,問我們要坐幾輛車。這樣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怎樣寫算式呢?共有6個小朋友,先寫6,再寫(介紹除號,指導寫法)每輛車坐2人,就在除號后面寫2,剛才你們已經想出來了要坐3輛車,接下去怎樣寫?(邊講述邊板書:62=3)。
k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
l提問:結合這道例題說一說在這個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學第48頁的試一試。
小結:把幾個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幾份,可以用除法計算。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五
1、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會用乘法口訣試商。
2、能運用有余數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經歷試商過程,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掌握試商的過程,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
2、會運用計算有余數除法的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進一步加深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六
1、導入課題、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么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后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后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才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七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認識表內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這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始,是今后學習表內除法(二)以及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為此,教學時要借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單元主題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具體情境參觀科技園的準備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1.知識技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數學思考: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使用數學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3.問題解決: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除法初步認識練習課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 153=5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看圖寫算式。呈現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lián)系自然滲透。
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八
1、掌握用豎式書寫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結合具體操作,理解豎式中每一步的含義,能對除法豎式作出合理的解釋。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除法豎式的正確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豎式中各個部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等。
[教學過程]。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九
(1)學生先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分數的初步認識第1題。
(2)指名口答填寫結果,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填。通過交流進一步強調平均分。
2、簡單的同分母加減法。
(1)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分數的初步認識第2題。
(2)全班交流,匯報結果時,結合分數的意義讓學生說一說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
數學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fā)現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問題解決: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
情感態(tài)度: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一
先以口算比賽的形式完成教科書第126頁第1題,補充以下口算題。
80÷8=×5=4×25=65÷8=。
指名匯報,并分別說說是怎樣算的。
2、復習筆算。
(1)問:用豎式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什么?
(2)學生獨立計算教科書第126頁第2題,教師巡視,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及時進行指導。
3、復習估算。
(1)學生先談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應用過估算,是怎樣用的?
(2)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乘法與除法的第3題,同桌再相互說說自己是怎樣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說出估算方法,如果學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給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進行估算。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二
1、梳理比較“等分除”與“包含除”,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經歷自主表征的過程,在對比中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lián)系。
3、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義,溝通減法與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
課件、小磁片、作業(yè)紙。
一、質疑,自主表征。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除法。(板書:21÷3=口)等于幾?怎么驗證它是對的?
引導學生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在作業(yè)紙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過程,化抽象為具體,在交流比較中進一步明確算式表達的含義。)。
二、溝通交流。
1、交流反饋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訣。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學生分一分的情況。
把21個圓平均分成3組,每組7個。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個)。
師:誰還有不一樣的方法?
把21個圓,每組分3個,能分7組。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組)。
2、辨析,理解除法意義。
師:兩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樣嗎?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對照兩幅圖說一說。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減法算式表示嗎?
師:你是怎么想的?
師:減了幾個3?
(設計意圖:在交流中,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注重肯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對比中,讓學生直觀感知兩個“3”的不同意義,進一步明確“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對比,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lián)系。
師:觀察減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這兩道算式之間有聯(lián)系嗎?
小結:每次減3,減了7次等于0,說明21里面有7個3,像這樣從一個數里連續(xù)減去相同的數,就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你們更喜歡哪種表示方法呢?為什么?
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為什么?
(設計意圖:同一題材的情境便于比較,有利于直觀感受數學事實,有助于學生感悟除法和減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學生呈現的答案,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減法的關系橋梁,突破了難點。)。
三、編題,鞏固意義。
自主編題。
根據21÷3=7,你能編一道數學問題嗎?
小結: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樣多,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打開思維,用生活中的實例表示21÷3=7,進一步鞏固出除法的意義,有利于學生把握除法的本質)。
四、總結,回顧意義。
學了這節(jié)課,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三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2,除數是3,商是4。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個餃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看圖寫算式。呈現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lián)系自然滲透。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邊平均分一邊寫算式。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搶答,然后思考怎樣才能填得又對又快。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四
教學內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學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的方法;并能正確、迅速地口算。
教學手段:幻燈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1、表內乘法口訣(可用口算卡進行)。
2、50是幾個十?700是幾個百?
3、8個十是多少?24個十呢?24個百呢?
4、5個2是多少?
二、新課教學:
1、p1例1。
(1)引導學生擺小棒:每堆擺兩捆(每捆10根),擺3堆。
(2)啟發(fā)學生議論: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導學生看實物,理解算20x3的思維過程:3個2是6,3個2捆(2個十)是6捆(6個十),6捆就是60根,即3個20是60。結果與加法相同。
2、小結:求3個20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口算20*3這樣想:
2個十*3=6個十=60。
3、p2例2。
(1)顯示例2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后掌握其數量關系。每堆有300塊小木塊,一共有4堆。
(2)讓學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塊。
(3)讓學生口算結果,并說出怎樣想。
(4)小結:求4個300是多少,用300x4計算。這樣想:
3個百*4=12個百=1200。
三、練習設計: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業(yè):
1、復習p1例1、p2例2。
2、p4第1、2題。
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觸類旁通,而小學這一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處于匱乏階段。
對任何知識他們都處于一種認知淺層,老師應如何使他們對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呢?通過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解讀,發(fā)現蘇教版二(上)第四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列式的起步。該單元的教學必須扎實到位。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中動手對實物擺一擺、分一分、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主動建構起對“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等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五
教學內容:
課本p18頁,例4,練習四第1、2、3題,二年數學下:《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設計c。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準備:情景圖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六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p59~60例1、做一做及練習十四第1、2題。
這個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注重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數目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配以實物圖,讓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學過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前一階段剛學會表內除法,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就要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時,應該根據知識的系統(tǒng)性以及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學生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
數學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fā)現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問題解決: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
情感態(tài)度: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課件、小棒
1、口算下面各題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課題: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1、教學例1復習表內除法的含義:
(1)(課件出示草莓)這是什么?一共有幾個?每2個擺一盤,你能擺幾盤?用學具擺得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余嗎? (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4)學生匯報,形成板書:6÷2=3(盤)請你再說說這個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余的情況。 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每2個擺一盤,看看能擺幾盤?(學生動手操作) 討論交流:再擺的過程中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問題?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 (課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小組內思考、討論) 出示學生的表示方法,比較各種表示方法。
小結:在數學上可以這樣表示:7÷2=3(盤)……1(個) 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個數,我們把它叫做余數。余數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較歸納,完善認知結構。 (課件出示兩次分草莓的過程和算式)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觀察比較6÷2=3(盤)和7÷2=3(盤)……1(個)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數。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 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 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強調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課件出示p59情境圖。觀察動畫,引出活動:這些同學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擺。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對自己和他們有什么評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作業(yè):練習十四第1、2題。
【板書設計】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6÷2=3(盤) 7÷2=3(盤)……1(個)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七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因此讓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深入領會和對除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因此讓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深入領會和對除法的興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單元的的教學內容顯得極其重要。而真正讓學生明白并理解、熟練地運用“平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說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在整個除法的教學中就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馬虎不得的。
而我們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壓根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更加的具體化,直觀化,明了化,實實在在的盡最大程度上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體會到,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來明確“平均分”的含義,通過學生自己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深入體會平均分從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比如三人一組分鉛筆又或者是分學生自己帶的練習本、又或者是用數學教具里的不同顏色的木棍來分,當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點,買點糖果來讓學生分,分這個東西是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激情與興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個班里試了,我發(fā)現通過分吃的東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實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愛吃,都是小孩子們的天性。只有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就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起老師自己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那要強得多。
我自己的設計教學思路是非常緊密的,一步緊扣一環(huán),從而就導致了我是一直牽著他們的思路走的,也就喪失了讓學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許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們去做去思考,這樣就讓學生顯得很被動,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是他們自己主動的,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的展開,因為除法的學習是個新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自己的參與,自己去探討,讓他們自己成為首次打開除法大門的這把金鑰匙,這樣的話就會更加的好,教學效果就會更好。雖然我的教學思路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課本知識,但我還是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扼殺”了學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開始導入的環(huán)節(jié)里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有哪兩位同學愿意上來當老師的小助手?
師:現在我手里有8顆糖,要分給老師的這兩個小助手,應該怎樣分?有幾種分發(fā)呢?
生:一個同學分3顆,一個同學分5顆
生:每人分4顆
師問:那為什么這樣分才公平呢?
生:因為他們都是一樣多?。?師:對,一樣多 ,要想分的公平,就要保證每個人分的一樣多,也就是說要保證每份分的一樣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新知識----------《平均分》(板書課題)
生: 讀課題《平均分》
因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根本就沒有留下時間讓學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這樣只能是讓一少部分學生參與到了課堂教學當中來,甚至是還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時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題,沒有注意到應該采用舉一反三逐步滲透后再提出來,這點從教學上來說有點失敗。雖通過平均分,實際操作進行直觀的學習,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只是機械性的學習,缺乏主動性,靈活性,生動性。所以在另外一個班里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蘿卜的故事,那感覺就是好多了??!學生們也學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發(fā)現這個問題。
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老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單純的一個,兩個學生,也更不要去懷疑孩子們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問題交給孩子們去發(fā)現,去解決。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在(5)班上的有點失敗,因為我沒有讓時間去學生一起去體驗為什么不能平均分,也失去了讓學生在演示操作的過程中讓他們思考怎樣才叫平均分?相反在(1)班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已經把在(5)班的不足都進行了充分的補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也并不是說我在重一個班輕一個班,我都很重視的,只是剛好那天(5)班的課在(1)班的課前面,其實有很多東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預見到的,只有在親身的實踐中才會發(fā)現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點點的修改,一點點的接近完美。如果從2(1)班上來,那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很成功的!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也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三次的實際操作中,第一次是讓學生重視分的結果,體會感受“平均分”的含義;第二次是重視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過份數變化,觀察分的結果會“平均分”,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并為學生營造探索的思維空間;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幾個層次的教學,都是在其中一個班上了之后才發(fā)現這些有待進一步改進之處的。
我以后也會秉承這種新的教學理念,還給孩子們一片新的天空。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八
教學內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學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的方法;并能正確、迅速地口算。
教學手段:幻燈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學過程:
1、表內乘法口訣(可用口算卡進行)。
2、50是幾個十?700是幾個百?
3、8個十是多少?24個十呢?24個百呢?
4、5個2是多少?
1、p1例1。
(1)引導學生擺小棒:每堆擺兩捆(每捆10根),擺3堆。
(2)啟發(fā)學生議論: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導學生看實物,理解算20x3的思維過程:3個2是6,3個2捆(2個十)是6捆(6個十),6捆就是60根,即3個20是60。結果與加法相同。
2、小結:求3個20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口算20*3這樣想:
2個十*3=6個十=60。
3、p2例2。
(1)顯示例2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后掌握其數量關系。每堆有300塊小木塊,一共有4堆。
(2)讓學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塊。
(3)讓學生口算結果,并說出怎樣想。
(4)小結:求4個300是多少,用300x4計算。這樣想:
3個百*4=12個百=1200。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1、復習p1例1、p2例2。
2、p4第1、2題。
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觸類旁通,而小學這一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處于匱乏階段。
對任何知識他們都處于一種認知淺層,老師應如何使他們對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呢?通過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解讀,發(fā)現蘇教版二(上)第四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列式的起步。該單元的教學必須扎實到位。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中動手對實物擺一擺、分一分、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主動建構起對"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等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十九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5、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guī)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三為目標;
3、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后,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3、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著平均分,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后,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后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篇二十
課本p21、22頁練習四第7、8、9、10題。
1、進一步體驗除法算式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圖片、題卡或課件等。
2、學生舉例。
3、自己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去發(fā)現除法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
1、引導學生完成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1)、請學生仔細觀察圖,了解到哪些信息?說給同桌聽一聽。
(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算式。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8題。
(1)、教師巡視
(2)、學生交流匯報算式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圖,進一步理解圖意,正確寫出除法算式,重點區(qū)別兩種不同的分法和得數后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1、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9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指名匯報是怎樣計算的?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的思考題。
(1)、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義。
(2)、全班交流匯報。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7題。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分后填寫算式。讓學生在獨立寫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115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