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說課稿(精選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4 07:49:19
地理說課稿(精選18篇)
時間:2023-11-14 07:49:19     小編:溫柔雨

總結可以給予我們反饋和啟示,幫助我們不斷成長和進步。總結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經驗,避免重復犯錯。下面是一些精心設計的招聘廣告范文,供大家在招聘過程中參考和借鑒。

地理說課稿篇一

本學年我參加了xx市中小學xx教育網上學習,選修了其中的《地理評課實例分析》,認真學習了課程知識及參與了學員之間的互相討論后,我對地理評課的認識也逐步加深,總結下來,可以分為八個角度。

這里的從教學標準的角度進行評課,包含三重涵義。

一重是從比教材高一個級別的中學地理課程標準來評課,一重是從執(zhí)教教師制定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來評課,還有一重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來評課堂教學目標本身。

從課程標準的角度進行評課,著眼點比較高,要求評課者將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比較熟悉,能夠將執(zhí)教者的實際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進行比較。如果想從這樣的角度進行評課,我們在聽課時候最好先看看有關的課程標準,在評課的時候最好讀一下有關的課程標準,讓參加評課的老師有所共鳴,因為老師們不會把課程標準背下來的,需要提示的。

一般情況下,執(zhí)教教師不會照搬照抄課程標準來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的,往往根據課程標準、自己的學生狀況、自己的教學環(huán)境、自己對教學資源的組合、自己對教材的處理來制定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的,這也是教師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

如果是聽有準備的公開課、展示課,執(zhí)教教師一般備有寫明具體教學目標的教案,評課老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目標的一、二、三來組織自己的評課思路,結合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評課。這樣的評課,使執(zhí)教教師回到自己執(zhí)教的起點,回頭一看,登高一看,會豁然開朗的。

如果有的執(zhí)教老師事先沒有準備教學目標,評課老師也可以請執(zhí)教教師先談一談,讓大家明白執(zhí)教老師的意圖,便于大家溝通。

比如,必修2中的《人口問題與人口政策》,是一堂家常課,沒有提供具體的教學目標。我們就需要去查一查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標準,根據課程標準,看看這一堂課是怎樣處理教材的。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進行評課,我覺得在實踐中,是大部分場合、大部分地理老師評課時切入的角度。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進行評課,首先就是評教材的處理;然后是評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難點、教學的具體材料和教師的具體表述。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切入進行評課,評課時的題目可大可小,評課時的話語可多可少,評課的時間可長可短,評課的空間比較大、自由度比較高。

特別在教學有難度、內容有深度、表述有爭議的時候,對教學內容的評課,往往能引起共鳴或者討論。這個時候,評課者對“科學性”“學科性”的把握就要起作用了。

大多數同行教師的評課,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教學內容上,在地理知識和技能問題上進行研討,對執(zhí)教教師、參加評課的教師無疑是有利于專業(yè)發(fā)展的。

評課的.時候,也可以從教學的組織角度來評課。

過去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組織比較簡單,一般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在上面講,以講臺中心;學生坐在下面聽,一行、一排成秧田式;教師一般是以教材或者地圖為教學內容,以板書、板畫、板圖來串聯教學過程。

現在的學生不一樣了,不是“為革命保護視力”的年代了;現在的地理信息傳播的方式不一樣了,現在的教學手段、演示技術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教學的組織角度,主要就是看教學思路和實施方法。

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實施方法是否有序、靈活,都是值得細細舉例說明的。

教學組織得如何,學生與老師溝通交流如何、“配合”得如何,既是教學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的保證、也是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現。

在聽課過程中,我是很注意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來看教師的教學組織的。我特別反對事先“排練”過的教學組織,因為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映教師能力、智慧、創(chuàng)造力的課堂教學,而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課堂“表演”。

評課的時候,還可以從教學技術角度進行評課。

現在的高中地理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普遍具有多媒體教學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術能力。有的還懂得利用虛擬地球、網上地圖等工具,擴充了地理資源,使高中地理教學的空間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實的空間性、時間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維的綜合性、比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現。

從教學技術的角度進行評課,要看新穎性,更重要應該看有效性,要看經濟性。這個經濟性,不是說省錢的經濟性,而是說教學上的經濟性??唇虒W技術的應用是不是使得復雜問題簡單化了,看是否使得難點、重點教學內容變得容易解決了,看是否使得教學效益增加了。

現在,我們的教學環(huán)境也改變了,許多教室有了大屏幕,許多老師制作了課件,地理課堂教學技術的確和以前不同了,技術已經影響和改變著了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我們應該關注這個角度。

評課的第五個角度,是從教學效果角度進行評課。

教學效果是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如果一堂地理課的教學效果不好,其它的教學目標、組織、技術等等,就談不上好了。

但是從地理教學效果切入進行評課,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從哪里去看、怎樣去看教學效果如何?看出教學效果如何,才能評論教學效果如何。

如何看地理教學效果呢?

一種是看集體或者個人的當堂地理測驗、或者地理測試的效果,如果有測驗或者測試,當然可以看出效果。

一種是看教學效率,在40分鐘里面,教學容量如何、預定目標是否完成。

一種是看學生的集體反映,思維是否積極、氣氛是否活躍。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進行評課。

每個老師在教學上都會有所長有所短的,在教學中有的老師的心情也會跌宕起伏。第一年的青年教師,也有他們的朝氣和銳氣。

尤其是進行公開教學或者展示教學的老師,一般是做了精心準備的,一般總是有一些新鮮的招數給人以眼目一新。

如果這種新鮮的招數能夠促進教學、提高效果,那就是“亮點”了。

出現了“亮點”,評課的老師就應該抓住,通過評議使得“亮點”光大,使同行們得以借鑒。

評課的角度還很多,比較容易切入的角度是評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般中學地理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分為:引入、新課、讀圖用圖引起的教學高潮、鞏固訓練、小結作業(yè)五個環(huán)節(jié)。

比如從某一環(huán)節(jié)去評課,從“引入”環(huán)節(jié)入手,也可以評出很多。至少可以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

新教師、中青年教師經常進行教學公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要加強課堂教學基本功,有時候還要比一比課堂教學基本功。其實,我們評課時完全也可以從執(zhí)教老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角度切入進行評課。

一般的中學教師的基本功,有共通的地方。如教學設計、語言表達、課堂組織能力、板書等等。

地理老師還有自己的基本功,那就是地圖能力。地圖能力中有板圖能力、讀圖能力,還有指圖能力。

以上不同的評課角度,并不是全部的、全方位的角度,只是給老師們提供一個視角。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切入,比如教學方法。從一個角度切入進行評課,可以深入一些;從多個角度切入,可以全面一些。千萬不要一個人八個角度一起來評,搞成一言堂,全被你一個人說完了,沒有研討的氛圍,也沒有意思了!我們地理老師大家是同行,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進行評課,也可以相互取長補短的。

至于如何看一堂好的地理課,一堂好的地理課的標準是什么。標準很難說的。說好,說幾分好;說不好,幾分不好,很難籠統(tǒng)下個結論。教研員給別人打個分,也只是教研員的個人標準,而且往往是和張三、李四、王五、趙六比較的結果。其實,適合這個老師、適合這個班級、適合這個教學內容才是“好”的。

最后,借用一個高級地理教師的評課語錄來結束我的論文:虛擬一個評課思路;多評細節(jié)少下論斷;設身處地提出問題;科學性問題不放過;鼓勵為主批評為輔;適當比喻幽默調侃;總結得失有所提升。不輕易寫評語;實事求是寫評語;根據評價表項目寫評語;根據評課意見寫評語;根據課的類型寫評語;根據教學特點寫評語;根據研究課題寫評語;多賞花少摘刺“但是”里面有鼓勵。

地理說課稿篇二

胡老師執(zhí)教的初二地理《地勢和地形》一課,屬第二章第1節(jié),教師由復習導入,引出新課;由觀圖冊入手,導出中國地形“西高東低”的特點;由教師板畫,說明中國地形階梯狀特點。整節(jié)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師條分縷析,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這節(jié)課另一個特點就是講練結合,胡老師注重學生知識的反饋,注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如看圖例,填圖,填充圖。新授課前講評上次作業(yè),點評、簡要講解答案;課中布置學生在圖冊三階梯示意圖上填出三級交界處的.山脈名稱;新授課后思考活動課,指答并要求學生予以記錄答題要點,教學過程較為嚴謹。

略感不足的是:課的最后,完成思考練習一環(huán)節(jié),要有學生的互動交流就好,如讓學生猜全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中國地形對交通的影響?在指名回答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意見(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另讀圖部分,如果有條件,教師可出示某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地形圖,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看地色)練習說出不同的地形特點,再出現國別,這樣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鍛煉了學生讀圖能力,還學到了一點課外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地理說課稿篇三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運動學說”是“海陸變遷”這一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是承接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大勢,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仍需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yǎng)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3、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tài)度。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難點: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圖片導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么?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片,視覺沖擊性很強,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設計意圖:通過御用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么樣的運動?

(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脈。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拉伸使地表發(fā)生斷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脈,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脈。

設計意圖:通過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的對比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理解板塊運動對地形的影響,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維。

3、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分組討論并展示。

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是怎么樣的?

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帶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學生活動:內部較穩(wěn)定,邊界較活躍?;鹕降卣饚挥诎鍓K交界處。

教師總結:大家的介紹都很精彩,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而火山地震帶基本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例如,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讀書、讀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合作探究能力。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yè):結合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介紹紅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課后請同學預測地中海和紅海的發(fā)展趨勢。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tǒng)。我采用的是綱目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

地理說課稿篇四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二章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qū)第二節(jié)《東南亞》第一課時,“東南亞”是我們開始學習的一個分區(qū),是世界區(qū)域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亞洲”的深入,是幫助學生“走近國家”的基礎。

《東南亞》一節(jié)教材,介紹了東南亞地理中具有突出特點的一些內容,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yè)生產、山河相間和城市分布、華人和華僑集中的地區(qū)。本節(jié)教材第一課時主要介紹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熱帶氣候和農業(yè)生產。教材利用“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的地形”、“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幾幅圖和對應的活動,介紹了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特別突出了東南亞處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眾多地處熱帶的臨海國和島國,形成了高溫多雨的氣候,進而影響到東南亞的農業(yè)生產類型和農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紹了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的基礎上,突出體現了東南亞農業(yè)生產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地區(qū)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yǎng)分析原因、總結規(guī)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知識目標有如下幾點: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和范圍;了解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了解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

2.能力目標: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讀圖能力;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的互助合作意識。

重點:是東南亞的位置、國家及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運交通上的地理意義。

難點:是東南亞的氣候特征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根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學生提出疑問,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互動、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開發(fā)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啟發(fā)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1.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圖的習慣和能力,圖文結合。

2.思:即思考,通過學生提問啟發(fā),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各小組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本內容。

1.學生閱讀課本,并小組質疑。

2.教師收集整理相關的東南亞景觀圖片和氣候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新授課。

知識儲備,復習測評。

設計意圖:

復習舊知,同時歸納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思路,為學習東南亞提供學習方法。

明確目標,提出任務。

地理說課稿篇五

1.引課: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用“你對臺灣的了解?”這個問題,讓同學們暢所欲言,一方面考察學生的預習情況,一方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從歷史,地理,人文,政治等多個方面介紹了臺灣。

2.授課:教師熟練運用多媒體課件授課,大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以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引出臺灣周邊的地理事物,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回答問題并記錄分數,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組織的去學,增加了學生集體意識。在介紹臺灣的特產時,以游戲導入,更加吸引了學生,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腦筋。游戲連線后引出這些水果的生長環(huán)境,從而引出臺灣的氣候類型是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并緊緊抓住北回歸線這個重要地理線索。通過展示臺灣農作物分布帶,引導學生討論并分析臺灣的氣溫降水對植物的影響,以及地勢對工業(yè)農業(yè)分布的影響。最后在總結本節(jié)課時,老師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詩句,不但增加了學生的知識,而且準確的引出兩岸人民是一家的愛國主題。

從知識與技能看,本節(jié)課上學生充分的理解并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點,熟練的加以運用,從課本知識向外延伸,真正做到了舉一反三。

從過程與方法看,老師在本節(jié)課中充當的引導者啟發(fā)者,并沒有象以往的老是那樣,過多的講解,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本節(jié)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從引課到授課,再到總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在思考后,積極回答,打破了以往教師包辦的常規(gu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看:本節(jié)課老師在總結時能夠選用恰當的文學材料,讓學生朗誦,使得詩句的意義直達學生內心深處,勾起學生對祖國統(tǒng)一,兩岸一家的愛國情懷。

縱觀本節(jié)課,的確是一節(jié)成功的地理課,不但教會了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思考。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從中也發(fā)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以本課為榜樣,增強自己的業(yè)務能力,提高教學水平。

地理說課稿篇六

從教學效果看,學生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并能初步運用于實際,進行簡單的互動探究。我個人認為這節(jié)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課一開始,教師展示黃川草莓圖片和相關資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接著,展示出本節(jié)學習目標,做到“心里有數”,這樣利于“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整節(jié)課,共設置了三個教學內容,內容鏈接上有序、緊實而無雜亂,顯示了教師較為扎實的“基功”,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點與難點。雖然由于種種原因,多媒體沒用上,但學生表現較為突出,表現能力較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利于師生間的互動。

整節(jié)課在講解過程中,每個知識點的鏈接上教師運用的言語較為合情合理合時,拿捏的尺寸恰當而又不羅嗦,這顯示了教師良好的基本功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的積累,值得肯定。

整節(jié)課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知識的部分較多,一利于學生進行識記和理解知識點,二是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是3分鐘速記,起到對重難點的掌握和識記,是好的。

本節(jié)課一大特色是教師講解得清晰明了、透徹,有的放矢。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步步推進,層層解剖。

總之,教師個人的教學基本功扎實,董老師作為一名年青的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很強,用語簡潔、準確、清晰、規(guī)范,制作的課件生動、形象,對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地理說課稿篇七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鋒與天氣。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鋒與天氣是《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這一節(jié)中第一部分的知識,主要從微觀角度進一步介紹天氣系統(tǒng)與天氣現象。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鋒、氣旋與反氣旋等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并可以聯系具體的天氣現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高一學生對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讀圖分析能力、概括歸納、發(fā)散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識體系中,大氣知識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于掌握的。這種難主要在于三點:第一,學生的空間概念建立的還不牢靠;第二,學生暫時還不能將大氣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第三,短時間內不能將大氣運動與地理環(huán)境聯系起來。故很難把握對整個大氣知識的思維線索,感到這些知識與應用無關。生活中,學生對許多的自然地理現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將其與相關大氣的知識聯系起來??偟膩碚f,對大氣的了解,總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說出氣團與鋒的概念,能夠判斷冷鋒和暖鋒;會說明鋒面特征和鋒面移動對天氣的影響。

3.激發(fā)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聯系我國的天氣現象,能將所學知識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

鋒的組成與分類。

【難點】。

冷暖鋒特征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運用設置情境導入法,通過分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學生思考詩句描寫的是怎樣的景象,與什么天氣現象有關,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從學生所熟知的歌曲出發(f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1.鋒面的定義。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學生能夠把握與鋒相關的基礎概念,我會進一步提問:回憶冷暖氣團的性質,想想冷暖氣團相遇時會怎樣運動?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得出冷暖氣團相遇時,冷氣團密度大而重,在鋒面的下面;暖氣團密度小而輕,在鋒面的上面。

【設計意圖】問題,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思維永遠由問題開始”,在地理教學中,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求知欲,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水平,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交流,集中學生注意力,建立和諧課堂氛圍,獲得反饋信息,提高教與學的作用。

2.鋒的分類。

對于鋒的分類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師的引導為主,重點讓學生把握分類的標準——按照主導地位的不同,能夠說出鋒的分類即可。

3.冷鋒及其影響。

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以冷鋒作為案例,讓學生了解鋒面系統(tǒng)對天氣的影響過程。通過畫示意圖以及播放冷鋒過境的動畫,講解冷鋒的鋒面天氣及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在講解的過程中設置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究:

(1)什么是冷鋒?

(2)過境前本地區(qū)受什么氣團控制?氣壓、氣溫是怎樣的?形成怎樣的天氣?

(3)過境時有哪些天氣現象?

(4)過境后本地區(qū)受什么氣團控制?

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老師向學生講授冷鋒的構成要素和冷鋒的基本形成過程。然后著重強調的是冷鋒的降水區(qū)域和移動方向。最后由老師總結出冷鋒過境前中變化情況的表格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繪制示意圖的方式展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冷鋒過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特點,再加上多媒體動畫的演示能夠使得過程更加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最后在通過表格的方式總結,能夠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為了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對其進一步的鞏固。

我會提出問題:冷鋒在我國一年四季都有,大家能說說有哪些影響嗎?

學生通過聯系實際生活,能夠得出: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節(jié)的大風或沙暴天氣;冬季爆發(fā)的寒潮;一場秋雨一場寒。

【設計意圖】能夠將學生實際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做到學以致用。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過渡句】為了鞏固所學知識,需要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并且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yè)。

小結:簡要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并著重對冷暖鋒控制下的天氣變化進行總結,加強學生對于重難點的理解和記憶。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yè):

根據冷鋒的學習思路,預習暖鋒。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歸案概括的能力。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tǒng)。我采用的是綱目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地理說課稿篇八

《新興工業(yè)區(qū)》這堂課總體來說是一堂好課,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都有所提高。

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是情境式教學法和探究式教學法得到較好的運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處理的較好。

導入環(huán)節(jié)具有承上啟下、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課堂實錄中教師導入環(huán)節(jié)很好的發(fā)揮了這一作用。通過展示意大利新興工業(yè)區(qū)和美國新興工業(yè)區(qū)的優(yōu)美的風光并伴有背景的音樂,很好的創(chuàng)設了情景,將學生引入到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中來。

導入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了學生想去進一步了解這些地方的欲望,這就自然而然的過度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講授新課的內容。當然,新課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通過開展活動進行的',讓學生分組組團分別到意大利和美國兩個地方的新興工業(yè)區(qū)旅游,回來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各組派代表談見聞感受。另外,其他學生可以作為記者進行提問。這是本節(jié)課的又一大亮點。課堂教學活動化,通過這個活動,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當然,本節(jié)課也有不足之處,新課改精神體現的還不夠充分;活動占用時間太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分析、總結工作做的不夠;沒有課堂鞏固練習的時間;在練習之前或之后,教師如能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就好了。

地理說課稿篇九

“海陸變遷”一課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承接第一節(jié)對地球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明白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今天海陸的分布及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只是地球發(fā)展史中的一幕。

(二)教材內容。

本節(jié)教材包括地表形態(tài)變化、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四部分內容。教材首先運用實例揭示地形的滄桑變化,指出地球表面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接著利用大陸漂移的過程、六大板塊示意圖及世界火山與地震分布圖形象生動地演繹地球的變化。

學生剛剛學習了“大洲和大洋”,知道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概況和世界主要的山脈分布,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仍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意方法的運用。

(一)知識與能力。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掌握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教材的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發(fā)布。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變化,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究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依據新課標要求和初一學生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的:

重點: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guī)律。

難點:大陸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fā)點,本節(jié)課根據我確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年齡特征,我選擇以下的教法學法:

教法:故事導入情景教學法,讀圖分析法,模擬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交流展示法。

(一)故事導入,講故事辨別真?zhèn)危瑥亩稣n題《海陸的變遷》。

(二)新知探究。

出示三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海陸的變化,并根據所出示的三組圖片歸納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的活動,并強調人類的活動對地貌的改變非常微小。

承轉:海陸在變遷曾經有人發(fā)現了嗎?他是怎樣發(fā)現的呢?設疑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出魏格納生病時的偶然發(fā)現。他發(fā)現南美洲和非洲輪廓非常吻合,魏格納受到啟發(fā)提出大陸漂移假說。接著我再播放課件點擊大陸漂移的動態(tài)過程,讓學生觀察:

1、兩億年前的地球有幾塊大陸?

2、6500萬年前這塊大陸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3、現在地球的海陸輪廓如何?

4、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的變化趨勢如何?

學生通過上述活動,了解大陸漂移假說的基本內容。

正確的論斷需要科學的依據來支持。有哪些證據能證明該假說成立?教師利用道具模擬演示,引導學生得出三個有力的證據——輪廓相似、有相似的古底層、有相同的陸地生物,證明大陸漂移說是成立的。引導學生認知魏格納在科學探索之路,并學習他的毅力和勇氣,滲透情感目標。

承轉:許多地理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大陸確實在漂移。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引導學生思考,引出板塊構造學說。

這部分內容我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我首先指導學生分組活動,自學教材“板塊的運動”框題,歸納總結板塊學說的基本理論。然后讓學生拿出課前備好的世界海陸分布圖和描好的六大板塊輪廓圖,組織學生進行六大板塊的剪圖拼圖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描、剪、拼的動手動腦的實際操作中掌握六大板塊的名稱及分布。最后問各小組:在“六大板塊和世界火山地震圖”上你們發(fā)現了什么現象?學生看圖交流,明確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第二步不僅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構造有關,世界上許多地理現象的形成也和板塊運動有關。指導學生讀課本圖“紅海東非大裂谷分布圖”“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和喜馬拉雅山分布圖”,并讓學生代表利用道具演示(板塊相對運動拱起成山,相背運動分裂成海),引導其他學生觀察并思考:

1、紅海的面積為什么在不斷擴大?紅海是怎樣形成的?

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的分布有什么特點?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

3、板塊發(fā)生張裂拉伸地表會產生什么現象?板塊碰撞擠壓地表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最后讓學生總結概括板塊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通過多媒體課件把滄海桑田的漫長歷程瞬間演示,將地表事物的靜態(tài)分布和動態(tài)形成同時呈現,直觀形象的幫助學生理解板塊運動如何引起海陸變遷。

(三)拓展延伸。

地震是怎樣產生的,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地震帶來的災難及怎樣逃生,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四)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我是這樣這樣安排的:

地球上海陸輪廓的形成和分布都是板塊運動的結果,同學們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我在學生交流學習成果的基礎上,指出本節(jié)學習的主要內容:運用實例說明海陸變遷,知道板塊學說的主要理論。

(五)鞏固練習(隨學隨練,加強學生的記憶效果,提高課堂效率)。

板書設計是條框式,簡單明了,條理清楚,教師邊講解邊板書便于學生鞏固掌握。

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和基礎的不同,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選做題針對學有余力并對地理感興趣的學生。

地理說課稿篇十

《美國》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本章的主題是西半球的國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國叫做北美,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qū),因為通用語言都屬于拉丁語,被稱為拉丁美洲。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學習這部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初中階段是智力發(fā)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迅速發(fā)展。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指出其領土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tǒng)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基本特點,理解美國在工業(yè)化和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學生提升了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美國的領土組成和傳統(tǒng)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比較。

分析美國在工業(yè)和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教訓。

說教法: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guī)律,主要采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說學法: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的引導者,創(chuàng)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

采用直接導入法導入本課:出示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繼續(xù)提問:同學們對美國知道多少呢?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讓學生自讀課文內容,把自認為重點的知識劃下來。然后讓同學們學生回答美國國旗的名稱、星區(qū)和條紋區(qū)的含義。

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qū)、2個海外構成。

學生自讀教材內容,通過讀統(tǒng)計圖分析、討論、總結的方式思考:美國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是怎么樣?可以從工農業(yè)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的角度進行思考。

學生歸納自己的觀點,教師補充:美國的經濟概況部分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內的工農業(yè)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yè)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對外貿易工農業(yè)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通過教師講解,了解美國的工業(yè)特點。

一方面是主要工業(yè)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fā)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說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介紹美國“夕陽工業(yè)”與新興工業(yè)的競爭狀態(tài),指出美國的三大工業(yè)區(qū)。

本堂課主要學習了美國的農業(yè)和工業(yè)情況,并對美國的地理位置進行了了解。請同學們課后搜集美國的相關資料,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美國是世界上的經濟大國。

地理說課稿篇十一

聚落,尤其是傳統(tǒng)聚落承載了更多的人類智慧、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民俗等信息,表現了不同時代的文明。聚落文化是學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理解和尊重各國的文化傳統(tǒng),這也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體現。

(二)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

1、知識與能力目標:鄉(xiāng)村與城市景觀的差異;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根據材料從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聯系學生生活體驗及已有知識儲備,運用圖片或材料等分析歸納問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異,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的意義,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三)教學重點:依據新課標及教材內容,確定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認識水平有限因而確定分析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為難點。

(一)模式方法: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導向互動對話模式,在教學中運用觀察對比、討論、小組合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看書、討論,聯系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探究知識,并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及文化習俗等差異很大,因而聚落景觀各有千秋,僅有教材并不能滿足學生了解世界的愿望,因此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從而拓寬學習空間,同時達到強化直觀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現階段的學生其邏輯思維正從感性向理性發(fā)展,他們剛從小學上來,好奇心強,愛表現,因此根據其特點,同時也為實現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我,指導學生進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學習方法,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學習體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識的快樂,深挖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熱愛地理學習。

展示一組鄉(xiāng)村和城市的圖片并配有音樂,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走進聚落的世界。設疑:這些景觀圖片可以分兩類,同學們知道是哪兩類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導言:鄉(xiāng)村和城市都是人們的集中居住地,我們稱之為聚落,聚落不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二者的差異是多方面的,由于七年級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因此利用展示多組鄉(xiāng)村和城市聚落圖片,對比出現,將鄉(xiāng)村與城市在人口、規(guī)模、道路、勞動生產方式、建筑等方面的差異用直觀方式展示給學生,學生觀察并從這些人文圖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組探究得出結論。同時學生也能了解更多的聚落文化。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作過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和途徑的心理實驗。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83%來自視覺;實驗還表明人對圖形、符號的反應與記憶有著較大差異,其中對圖像所傳達的豐富信息接收最為充分,并保持最長時間的記憶。300多年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也曾經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

過渡:鄉(xiāng)村和城市聚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同一種聚落間就沒有差異嗎?猜猜看下面的鄉(xiāng)村聚落分別是哪個大洲的。展示三大洲鄉(xiāng)村圖片小組競猜。進而引出哪些因素影響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呢。

此內容是本課的重點,而分析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又是本課的難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問題解決式進行教學,即將大問題化為小問題,指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個個擊破。

(理論依據:美國著名數家哈爾莫斯說“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類型的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積極探索、實踐體驗、解決問題、以便深層理解并掌握和運用基本知識,有效地解決問題,實現從能力到人格的整體發(fā)展,使之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學習者。)。

(1)先提出問題:如果讓你選擇一個居住地,你將挑選怎樣的自然條件呢?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探究的主人。進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找到問題結論。(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資源豐富)。

(2)再問:除自然條件外,你還會考慮哪些因素呢?(交通,服務設施等)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聚落分布會怎樣(很少或沒有)。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圖片及中緯度平原區(qū)圖片,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了解世界聚落的分布大勢。

(3)如果自然環(huán)境已定,你在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中會有怎樣的房屋創(chuàng)意呢?(展示:沙漠區(qū)、溫帶草原區(qū)、熱帶雨林區(qū)、極地地區(qū)、黃土高原區(qū),圖片下有文字材料說明)每組選定一種環(huán)境進行房屋設計要經濟實用,最好就地取材。

學生展示作品,教師進行適當的鼓勵性評價,最后展示現實環(huán)境中的房屋建筑結構,進而達到共識:聚落受多種自然因素影響。(學生根據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會設計出很多的房屋建筑,可能與現實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處的,師生互動時,要適當引導,從而與現實自然環(huán)境中的建筑拉近距離)。

(4)除以上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會影響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結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亞(巴西為管理內地而遷都,是政治因素),黃山市(我國黃山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而興起,旅游因素),石家莊(原是小村莊,后因京漢先等鐵路通過而使其成為鐵路樞紐,是交通因素)等。(為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補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時培養(yǎng)學生通過材料學習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

總結:聚落在長期發(fā)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和文化特色。

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聚落知識的基礎,讓學生欣賞一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觀(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遺產),學生感受欣賞聚落文化的魅力。(教師進行適當的解說,并提供相應的網址,便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過渡:當我們在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tǒng)聚落卻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經消失了。

時代在發(fā)展,聚落也在發(fā)展。聚落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環(huán)境。同時我們也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昔日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聚落在時代發(fā)展的進程中,是否應該保留呢?以奧運會舉辦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設中的去留問題為例。(教師補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所謂四合,四“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四合院體現了傳統(tǒng)的建筑工藝和人居創(chuàng)造的守完美結合。結合圖片進行說明,增強直觀性。)采用角色扮演小組合作進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語言表達能力及增強責任感,達到師生情感的共鳴——傳統(tǒng)聚落也應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搜集家鄉(xiāng)的聚落資料,并將其發(fā)展中存在問題及建議形成小,并以此為題,出一期板報。(使學生能真正將課堂知識內化,并通過實踐活動增加對家鄉(xiāng)沈陽歷史文化的了解,認識到沈陽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增強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提示重點,強化記憶,設計結構式板書。

地理說課稿篇十二

在聽了高一地理第一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的公開課后,地理教師們進行了課題探討,教學者也談了自己的設計意圖和教學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過聽課和評課,感觸頗深,提出來供同行們思考。

第一部分教學者說設計意圖和教學效果。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和具體表現;

2、通過閱讀教材和學習活動,能夠解釋和繪制地理過程示意圖;

3、能結合具體例子,說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地理教學,結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環(huán)示意圖,培養(yǎng)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結合地理要素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和生物循環(huán)示意圖,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

結合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根據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jié)的重難點。

1、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原因分析;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及其產生的新功能。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采用小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采用小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完成以下課堂教學任務。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水循環(huán)。

2、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

3、生物循環(huán)。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

2、平衡功能。

教學者自己認為的不足之處:

1、課堂容量有限,學生參與課題教學的積極性還不夠;

2、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的氛圍不夠濃厚;

3、教師講解太多,學生的主體性沒全面的體現出來;

4、教態(tài)還不夠自然大方,略顯拘謹;

5、講練結合不夠,練習的針對性不強等等。雖然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總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第二部分聽課教師的聽課評價。

優(yōu)點評價:

1、教學目標確定得比較準確,并且落實得比較好;

2、教學方法比較靈活,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多媒體的應用能夠輔助地理教學,能幫助學生化解思維難點,提高教學的直觀性;

4、教學語言和藹可親,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

5、重點講解細致,難點能夠化解,學生參與了課堂教學;

6、板書清晰,結構合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環(huán)節(jié)承轉自然,課堂結構科學。

不足之處:

1、雖然地理教師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圖片入手來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突出了新課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緊密聯系生活與生產實際的理念,但是如果這些圖片能夠結合鄉(xiāng)土地理,這種設置情景的方式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2、雖然地理課堂力圖體現教學的“雙邊性”,學生也參與了課堂教學,但是從總體的感覺上看,學生整體的參與度不高。

3、雖然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是由于教師對課堂基本情緒的把握不準,使得這種過分的制造“愉快”,反而減緩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4、雖然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雖然也有大量的圖片、視頻的呈現,幫助學生將問題變得簡單化,但是地理教師在課堂中過分依賴和夸大了多媒體的作用,使得多媒體的作用過度地代替了教師的'作用,有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5、雖然教師在教學中力圖體現師生合作和交流,但是教師還是不敢大膽放手,其實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地理問題,如“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原因分析;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及其產生的新功能”等教學難點和重點,就可讓學生去探究、討論,而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只是淺嘗輒止,那么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6、雖然教師的講解還較全面、很細致,但是對教材中的“非重點、難點”也進行面面俱到的的講解,因而顯得教學重點不突出,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教學的效率不夠高。

第三部分參加評課的一些體會。

1、公開課后進行認真的評課,教學者進行深刻的教學反思,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老師們營造了濃厚坦誠的評課氛圍,在評課時能夠放開手腳、拋開思想顧慮,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雖然各自的見解可能“有褒有貶、有優(yōu)有缺”,但這種見解和建議是真誠的,這種評課氛圍能夠給予每位教師以教學的啟迪、智慧的升華。

2、通過聽課者和上課者的評課,使得聽課者和上課者都能夠得到啟發(fā)和實質性的收獲,對于地理教師的教學知識、技巧與技能的駕御,對于地理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的把握,以及對教育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新課程強調地理教師的課后反思,但是課后反思和評課的效果如何,是否“為了反思而反思,為了評課而評課”,是值得地理教師思考的問題。其實在反思和評價成功之處的同時,更應該總結和反思失誤和教訓,使之成為以后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醒自己,完善自己,為自身的業(yè)務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理說課稿篇十三

人是一切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的這個結論,學生已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人口的增長、分布及人口問題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識,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

知識與技能: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學生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qū)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1.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2.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環(huán)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異。

3.人口問題及對策。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jié)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于一身,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易于接受。

讀圖分析、推理、比較、討論、辯論,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本節(jié)課我設計六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問題--設疑、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演繹--鞏固、遷移--深化、升華--結束。

第一環(huán)節(jié):我用(視頻)《復活節(jié)島》的故事引入,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fā)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第二環(huán)節(jié):從認讀數字6500000000入手,通過以下活動了解世界人口。

一、資料分析。

培養(yǎng)學生運用文字材料,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計算討論。

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養(yǎng)他們分析、總結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長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問題。

四、換位思考。

讓學生換位成國家人口政策的宣傳員,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畫。這樣培養(yǎng)了他們創(chuàng)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繪畫能力。

五、讀圖分析。

培養(yǎng)學生利用地圖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和感想。

第四環(huán)節(jié):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答題興趣我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競賽的方式進行練習,并對答對的同學進行獎勵。

第五環(huán)節(jié):我安排了兩項作業(yè)。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鄉(xiāng)的人口分布情況調查。

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語言結束全課,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并播放動畫《夢》,呼吁希望這個可怕的夢不會成為現實!

地理說課稿篇十四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節(jié),題目是________.課型是新授課。下面我就教材、教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評委老師展示一下我的說課設計。首先說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個方面。

首先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教材在整個自然(人文)地理知識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且貫穿本節(jié)很重要的一條線索是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來指導生產生活。

其次說說教材內容特點。本節(jié)課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有部分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知識原理性比較強。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圖,減少文字敘述,主要是問了增強直觀性,以減輕難度。這符合"地圖是地理的語言""地理就是在地圖上說理"的地理學科特色。

3、教材內容有較強的比較性且知識前后聯系密切,可采用比較法教學。

4、學生在以前的知識中有相關知識積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關認知。因此,教材內容對學生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

5、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教材選材的實用性原則。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及高一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制定如下三位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識記:

分析:

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地理課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并逐漸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另外通過對本課中原理性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觀的形成。每節(jié)課教師都在這些方面對學生有積極期望,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學生會逐漸具備這些能力,并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根據對目標的確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本節(jié)課內容的重難點。

重點是:

確立依據:1.這部分知識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現實生活聯系特別密切。

2.涉及到知識較多而且比較難以綜合。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解決本節(jié)課問題時相對較弱。

難點是:

依據:1.這個知識點比較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空間思維能力較弱,難以理解。

2.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

以上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接下來我再說說教法和學法設計。

一、教學方法。

"以學定法"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問題導學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按照問題去讀圖讀書,先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3.以地圖為載體的情景教學法:對這節(jié)教材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插圖,將其制成富有動感的色彩鮮艷的畫面。將繁雜的地理事物變成簡單直觀的圖像,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通過地圖設計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的線索,有助于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二、學法指導。

新課程倡導"教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地理課程標準的理念有"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學習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地理學習方法,以適應社會高速發(fā)展。本節(jié)課的學法指導如下:

1.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及圖表。培養(yǎng)分析、歸納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漸學會知識遷移,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知識去指導生產生活。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研究方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包括圖表、投影、視頻等電化教學??梢酝貙拰W生學習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在本節(jié)課中所設計的教學法指導及采用的教學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本節(jié)課的教學法呢?接下來我詳細介紹一下我的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分復習提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板書設計七個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提問。"溫故知新"及建構主義中提到的"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教室的,他們都或多或少對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有些知識積累或生活認知"的理論,因此,我設計課前復習環(huán)節(jié)。提問的方法,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有助于課堂教學程序的隨機調整。

二、導入新課。展示一組地理圖片。創(chuàng)造學習氛圍,設置懸念,引入新客。便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欲。這樣導入,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講授新課。

環(huán)節(jié)一:1、問題導學。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即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教師把重點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學生先自己完成問題。自己學會一部分知識,對重點有不同程度的掌握。

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逐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2、教師點撥。教師根據剛才對學生自學情況的了解,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逐漸突破重點。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課的前25分鐘的時間,注意力最穩(wěn)定。因此就在這段時間里,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自學能力。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在學生的自學及教師的點撥中,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逐漸到位。

環(huán)節(jié)二:1、教師出示問題。該問題既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2、學生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并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教育心理學認為,在每節(jié)課的后20分鐘,學生注意力逐漸不穩(wěn)定??梢栽O置討論活動,在師生、生生的多邊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可以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進行突破,不會的學生逐漸學會,已經學會的學生在向其余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提升了分析歸納、對比綜合的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獲。

四、鞏固復習。

在對重難點都學習完之后,教師提供兩個比較簡單的鞏固習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分析,主動探索學習,檢驗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并讓學生品嘗到學會的滋味。

五、課堂小結。

學生先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知識梳理,然后教師出示本節(jié)課知識體系。

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六、作業(yè)布置。

有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體現對本節(jié)課重難點知識的延伸鞏固。選做題選擇開放性的題目,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搜集材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可以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最后說說板書設計,基本上我在黑板上的主板書就是現在展示的這些。其余詳細知識點在多媒體幻燈片上還有展示。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程序三大方面進行了說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主要采用問題導學、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原則。以地理圖表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線。課程設計符合新課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特點,也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于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地理說課稿篇十五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行動前目標越明確,積極性與主動性就越高,效果也就越明確。

首先,本節(jié)堂課首先目標很清晰。其次在目標的內容實施上,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即“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老師是教學的主導”。第三,目標的生成性強。老師能夠按著課前設計好的目標,不斷牽引著學生接近它。整個課堂目標的完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

現階段學校明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關于本節(jié)課我主要談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兩個方面。

2.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較少依賴別人的幫助而自己可以進行有效的學習。它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是在教學條件下的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我認為其主要因素包括: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獨立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和獨立學習的習慣。

首先,本節(jié)公開課課堂問題的價值體現在:問題的存在不僅有必要,而且有一定的梯度性,特別是對于區(qū)內初中班民語學生來說,本節(jié)的自主學習的答案充分反映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技能方法。

其次,自主貫穿于學習活動始終。

其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表現出較強的主動性。

其四,在自主學習中,學生能在學習中挑戰(zhàn)自我,證明自我,獲得真知,享受快樂。尤其是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

2.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組織下的以共同目標為學習追求,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以合作交流為基本特征,具有明確個人責任的'互助學習活動。本節(jié)課在互動方面,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都體現著教與學的互動,特別是師生方面,教師當“導演”,學生當“演員”。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

新課程下的地理課很注重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整合。本節(jié)課涉及到國家多,歐洲西部海岸線曲折等信息,建議借助多媒體手段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空間概念的形成。

因為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與自主式學習都處于摸索階段,教師如果在課堂結束時能提綱挈領式總結一下,有助于學生及時掌握與課堂所學的鞏固。

地理說課稿篇十六

(教師過渡: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

本節(jié)是初中地理必修第單元《xxx》第節(jié)內容,主要講述就初中自然地理整個知識系統(tǒng)而言本節(jié)是具有強烈后續(xù)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如果就章節(jié)聯系而言,本節(jié)承上啟下,所以本節(jié)是本模塊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本節(jié)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jié)的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后聯系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本節(jié)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同時該部分是自然地理與區(qū)域地理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后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為了更合理更精準的確定教學目標,我們接下來有必要對教學對象進行合理的分析。)。

2、說學情。

初的學生經過初中的課改,個性普遍突出,他們富有好奇心又活躍;在心理上,他們渴望自主探究和表現,對感興趣的知識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具有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同時通過前面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但應該清楚一個并不樂觀的現實:地理空間分析能力較差。

(教師過渡:根據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初學生的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把本節(jié)的三維目標確定為)。

3、說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最后,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為)。

4、說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

難點:

1、說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fā)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4)自主探究法:具體采取了視聽、閱讀、討論發(fā)言、強化練習等方式,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說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jié)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yǎng)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圖標是地里的第二語言,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yǎng)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地圖教學法、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游戲法等。

演示圖片、談話、實踐、強化。

(1)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指導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轉移的過程,而應是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下,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引導,而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建構生成新知識,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握。故本節(jié)課采用激疑導趣——設疑導讀——啟思樂動——概括升華的四個過程,引導學生從感性——理性——實踐——感性的思維轉換過程,完成教學。

(2)具體教學過程。

【激疑導趣】(課堂時間:分鐘)。

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圖表教學。

預期目標: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導入并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設疑導讀】。

【啟思樂動】。

請同學們按照課前要求分組入座,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個探究任務。

探究一(課前通過學案預習完成一部分,課堂時間:分鐘):有關概念性質等問題。

探究二(課堂時間:分鐘)設置第一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在上課后第5分鐘到第20分鐘之間,這一段應該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征,此時便圍繞教學重點,抓住教學時機,設置了第一個教學高潮,以便利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特點,順利的完成教學重點,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探究(課堂時間:分鐘)設置第二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指出,由于中學生注意力的穩(wěn)定并不很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征,此時便圍繞教學難點,抓住教學時機,設置了第二個教學高潮,來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喚醒,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求索,希望能夠再次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教學手段:小組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整個課堂時間安排:根據各個學校一節(jié)課不同的時間長度,根據學生在課堂活動時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的在時間分配上靈活點、機動點。

【概括升華】。

學生在我“知識小結”完成后,老師再出示板書以參考。

板書:

教學手段: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自主構建知識網絡。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設置幾道有梯度的常規(guī)性練習,如配套作業(yè)本;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一個半開放性題目,布置給學生小組作為課后研究性練習。

地理說課稿篇十七

自然資源分布和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間產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運輸是實現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運輸線路的布局,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課文主要從兩部分講述:

(1)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的影響。

(2)對商業(yè)網點分布的影響。教材的著眼點是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強調一個“變”字,體現兩個“影響”。

教材文字雖少,但內容與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本節(jié)配置了許多的“活動”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通過圍繞相關的“活動”設計活動內容教學,既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案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和對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影響。

(2)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fā)現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案例分析法、合作與探究、對比法,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和對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節(jié)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聯系生活中的例子,將地理知識生活化,從而理解交通運輸布局的變化對城市及其商業(yè)網點布局和發(fā)展的影響,學會用發(fā)展的觀點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

(2)學會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城市交通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建議,培養(yǎng)學生參與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設的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和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影響。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掌握知識的技能。

通過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文字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和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影響,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網絡環(huán)境下,可以充分的收集資料、信息,采用多媒體演示手段通過各種圖片資料,強化對學生的感受,更好地進行分析對比。比如,根據圖5.8“山區(qū)商業(yè)網點示意”、圖5.9“平原商業(yè)網點示意”,對比山區(qū)和平原的交通運輸方式對商業(yè)網點分布的影響,得出山區(qū)和平原商業(yè)網點分布的特點及其原因。

學生通過多媒體的演示的各種圖表,案例資料,通過各種形式的資料討論,對比,分析并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影響,能較好地達成課標中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1.導入新課:通過問卷調查“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階層人士,要置業(yè)(買房),以下因素中,哪三個你認為是最重要的?”引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引入課題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和商業(yè)網點布局的影響。

2.新課講授:要了解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的影響,就先跟學生們一起復習有關聚落的基本知識和聚落的形式和空間形態(tài)的知識。再通過讀圖分析比較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影響,通過補充知識《大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衰》來分析說明交通線的發(fā)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tài)的變化。對第二部分“對商業(yè)網點分布的影響”也是通過上面的順序即先對商業(yè)網點相關知識作一下簡要的提問,再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交通條件對對商業(yè)網點密度,對商業(yè)網點位置,對集鎮(zhèn)發(fā)展的影響。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依靠具體的案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最后,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布置適當作業(y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第二節(jié)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

一、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的影響。

1.交通條件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的影響。

2.交通線的發(fā)展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tài)的變化。

二、對商業(yè)網點分布的影響。

1.對商業(yè)網點密度的影響。

2.對商業(yè)網點位置的影響。

3.對集鎮(zhèn)發(fā)展的影響。

地理說課稿篇十八

1、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工業(yè)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多種原材料、能源、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本節(jié)是繼農業(yè)之后又一節(jié)密切聯系生產實際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材。所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工業(yè)的基本狀況,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應知道的基本常識。本節(jié)教材分三部分內容,彼此前后聯系,形成一個整體。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fā)展工業(yè)的重要性、我國工業(yè)的分布現狀、工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第一部分“工業(yè)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紹了工業(yè)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yè)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yè)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國工業(yè)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介紹我國分布大勢,然后以實例分析工業(yè)分布的類型及特點。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第三部分“蓬勃發(fā)展的高新技術產業(yè)”通過介紹概念、特點及分布等,讓學生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yè)代表了我國工業(yè)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滲透了思想教育。

3、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了解工業(yè)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yè)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業(yè)的分布,了解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特點。讀圖分析我國工業(yè)分布的特點,分析工業(yè)基地的形成和發(fā)展條件。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各類工業(yè)產品、工業(yè)基地、工業(yè)區(qū)和景觀圖片以及文字說明,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工業(yè)的地理概念和工業(yè)的系統(tǒng)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目標:通過學習我國工業(yè)的發(fā)展變化,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大力發(fā)展工業(yè)生產,充分認識到發(fā)展工業(yè)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

4、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我國工業(yè)的分布;高新技術產業(yè)在工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教學難點:工業(yè)基地和工業(yè)地區(qū)的形成和發(fā)展條件5。課時安排本節(jié)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講“工業(yè)及其重要性”,第二課時講“我國工業(yè)的分布”,第三課時講“蓬勃發(fā)展的高新技術產業(yè)”。

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據于此,本課采取的教學法是:情境教學法——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過程探究化。

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交通和農業(yè)的內容,對影響國家經濟發(fā)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對這類內容來說,學生普遍感覺較為枯燥和遙遠。時代需要我們教師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本課學法為: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舉一反三,構建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從圖文資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于本課是三課時的內容,因而我的說課將會以塊狀知識為框架來展示我的設計思路。第一塊“工業(yè)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生產過程和工業(yè)的概念》的處理:一提到工業(yè),學生們普遍感覺枯燥、乏味和遙遠。為了讓學生輕松進入本課的學習,我采取了隱形導入課處理。

將所學問題以問題情境化來展示:要求學生們觀察教材圖4。23和投影片,讓學生歸納汽車的生產過程和工業(yè)的概念。對《工業(yè)的分類》的處理:結合圖4。23和教材110頁活動第二題,讓學生歸納。對《工業(yè)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處理:這一部分,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將枯燥的說教式的內容變成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

具體做法是:根據教材108—109頁四個角色,要求學生們任選一種身份,結合學生對該行業(yè)的了解,從各自的行業(yè)角度尋找與工業(yè)生產的聯系。通過學生自身參與活動探究來體會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對于《工業(y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處理:我采用生活情境化來處理,讓學生結合教材109頁活動第一題,回憶自家有哪些工業(yè)產品并“追根尋源”,通過以上途徑來感受工業(yè)產品跟我們生活的密切。

然后在展示我國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盛況的短暫視頻,燃起學生的熱情。最后出示一些設施、裝備、及特技效果,來讓學生感受到科技興國、工業(yè)興國的觀念。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第二塊“工業(yè)的分布”我采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對于《我國工業(yè)的分布大勢》的處理:[出示課件提問]對照“我國工業(yè)的分布”,說出我國工業(yè)分布的大勢。(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搶答]——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yè)基地;——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fā)的重要工業(yè)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fā)達地帶;——沿海地區(qū)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以及經濟特區(qū)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yè)最發(fā)達的經濟核心地區(qū)。

關于《區(qū)域發(fā)展條件對工業(yè)分布的影響》的處理:指導學生讀圖4。26“遼中南地區(qū)”、圖4。27“滬寧杭地區(qū)”,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據圖例熟悉圖中的礦產資源分布、工業(yè)城市工業(yè)部門的構成、交通路線,最后根據活動1。2的要求組織學生討論,重點探究區(qū)域條件對工業(yè)分布的影響。(學生對工業(yè)部門餅狀圖接觸不多,教師應讓學生在充分熟悉圖例的基礎上分析工業(yè)分布的特點;學生在了解了我國工業(yè)分布的大勢后,對于這部分區(qū)域工業(yè)分布的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從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科學方法。)。

[師生小結](學會知識歸納的方法。)。

項目高新技術產業(yè)傳統(tǒng)工業(yè)科技人員比例產品增加值生產增長速度產品更新換代周期投入的研究開發(fā)費用(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對照教材圖4。30并結合本地開發(fā)區(qū),說出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分布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學生回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我國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fā)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qū)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的重點有什么不同?要求學生教材115頁知識后回答——沿海地區(qū)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側重科技園區(qū)型高新技術產業(yè);——沿邊地區(qū)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yōu)勢,開發(fā)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yè);——內地以優(yōu)勢資源和工業(yè)基礎,多發(fā)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對經濟的發(fā)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學生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后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努力體現以“活”為宗旨的地理課堂。這個“活”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課程理念方面,既體現“回歸生活,關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動建構方面,改變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師為絕對主角的課堂環(huán)節(jié)設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現活動建構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活動組織實現智慧傳遞和生成。再次是課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學生能夠心動大于行動。發(fā)散的、多維度的、積極的思維令學生們張揚個性,充滿靈性。將地理學習的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客觀世界,用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初步解決問題。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184914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