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4 12:11:07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通用16篇)
時間:2023-11-14 12:11:07     小編:曼珠

編寫教案可以讓教師更好地掌握教材內容,準備充分的教學素材。教案的編寫要注意課堂教學的時間分配和活動安排。教案中的教學活動要多樣化,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一

1、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能看懂圓柱、圓錐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并會測量高。

2、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同學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從實際生活入手,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二

(1)圓錐的高是。圓錐有()條高。

(2)將一個圓錐沿著它的.高平均切成兩半,截面是一個()形。

(3)下圖圓錐的高是()cm。

(4)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形,把圓錐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

二、填一填。

1.指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圓錐的底面形狀是(),側面是()面。

3.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三

本節(jié)課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圓柱的特征,而且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反思教學過程,我體會如下:

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征。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什么圖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系。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fā)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xiàn)。判斷題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的填空題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四

1、圓柱的側面積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圓柱的表面積怎么求?(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二、實際應用。

1、練習二第7題。

(1)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思考“需要白鐵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幾個面的面積?(側面積)。

(2)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于課堂練習本上。

(3)集中分析評講。

2、練習二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集體訂正。

3、練習二第9題。

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于課堂練習本上。

4、練習二第10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提問:這個“博士帽”是由哪幾部分組成?分別求哪些面的面積?

(3)學生自主完成。

(4)集體評講,注重后進生輔導。

5、練習二第11題。

(1)學生讀題。

(2)提問:要想求“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須先求什么?。

(3)學生獨立完成。

6、練習二第12題。

(1)學生讀題。

(2)引導思考。

(3)集體練習。

7、練習二思考題(學有余力學生完成。)。

引導思考:截成3段截了幾次?一共多了幾個面?幾個什么樣的面?那么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會做嗎?接下來學生練習。

三、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對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四、課堂作業(yè)。

基礎訓練。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五

1.說出物體名稱。

出示一些圓柱和圓錐的物體和模型,讓學生說一說各是什么形體。

2.復習特征。

指名學生說出各圖的名稱。(板書:圓柱、圓錐)。

(2)提問:誰能拿出圓柱和圓錐,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在圖中板書)圓錐的高怎樣測量,試著量一量你手里圓錐的高。

(3)提問:哪位同學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學來說說圓錐有什么特征?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六

1、拿出圓柱和圓錐,說說它門的特點。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柱和圓錐形的嗎?

3、現(xiàn)在我們首先來研究圓柱。

(1)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桌上的圓柱,看看它有哪些特點。(提示:從面、棱、頂點和高這幾方面來研究。)。

(2)請一位同學代表你們組來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老師現(xiàn)在有問題要問大家:圓柱上下兩個圓有什么關系,怎樣驗證?

(4)我們稱這兩個圓為圓柱的底面,也就是說圓柱有兩個底面,一個側面。

(5)圓柱的高指什么?你有辦法測量嗎?說明圓柱有多少條高,長度有說明關系?

(6)誰能完整的說一下圓柱的特征。

1、教師提問:現(xiàn)在找找請你們帶來的東西中,哪些是圓柱?請把圓柱舉起來。

2、舉出學生帶來的東西中不是圓柱的例子。

3、揭示實物圖,出現(xiàn)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下面我們來認識另一個立體圖形———圓錐。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

五、作業(yè)設計。

課本20頁練習五4、

欣賞一下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

六、板書設計。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面一個曲面。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七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2.了解魯濱孫在荒島戰(zhàn)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jīng)歷,體會魯濱孫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重點:

了解魯濱孫在荒島戰(zhàn)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jīng)歷,體會魯濱孫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難點:

第二至八自然段魯濱孫戰(zhàn)勝困難的經(jīng)歷。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略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教學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鑒于個別學生已經(jīng)大概知道這個故事的原因,可以讓學生先根據(jù)自己的印象講述故事,以激發(fā)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讓學生讀一讀“閱讀提示”,按要求讀課文,多讀幾遍,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接著,讀課文重點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講一講魯濱孫的種.種困難的經(jīng)歷。最后交談一下自己學習本課的感受。

教學準備:

建議學生在課前閱讀《魯濱孫飄流記》原著。

教學時間:1課時。

板書設計:

遇險上島。

建房定居。

養(yǎng)牧種植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

救“星期五”

回到英國。

啟示: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絕望,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向命運挑戰(zhàn)》這篇課文。通過學習,霍金那種向命運抗爭的勇氣,頑強的斗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來結識一位與困難作斗爭的勇士,他就是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魯濱孫。(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通過預習課文,查找資料,你們對魯濱孫知道了些什么?

2.哪位同學講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幾位同學共同完成?

3.指名讀課文,指導讀正確、讀流利。

三、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1.先閱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明確閱讀要求,然后按閱讀提示自行閱讀。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把不理解的語句畫下來。

四、小組合作學習。

請大家自由組合,三五人一組,先交流對畫出的難理解語句的理解,再講講魯濱孫的故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自由說,如,課文是長篇小說的縮寫,小說的其他內容等。

講故事,聽故事。

閱讀“閱讀提示”,并按閱讀提示自行閱讀。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畫出不理解的語句。

交流難理解的語句,講講魯濱孫的故事。

閱讀第二至八自然段并思考。

討論并歸納。

交流體會并自由發(fā)言。

五、重點研讀感悟。

1.仔細閱讀第二至八自然段,思考魯濱孫在荒島上生存下來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難?

2.師生共同討論,從“食物、住處、安全”等方面進行歸納,使學生認識到:這是生存下來的必備條件,為此,魯濱孫想了不少辦法,很不簡單。

3.交流體會。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從魯濱孫的非凡經(jīng)歷中,感悟學會生存的道理。如要有生存的勇氣,要善于因地制宜想辦法,要不斷改善生存環(huán)境。

作者簡介:

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出生于倫敦。父親經(jīng)營屠宰業(yè)。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早年經(jīng)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yè),曾到歐洲大陸各國經(jīng)商。1692年經(jīng)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后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秘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fā)事業(yè),同時從事寫作。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說。1719年第一部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發(fā)表,大受歡迎。同年又出版了續(xù)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后,他寫了四部小說:《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1722)、《杰克上?!?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干部傳記,幾部國內外游記,還有幾部關于經(jīng)商的書。據(jù)說笛福曾與26家雜志有聯(lián)系,有人稱他為“現(xiàn)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fā)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

笛福的“魯濱孫小說”,以第一部流傳最廣,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五年,最后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fā),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阻,出海經(jīng)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斗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只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jīng)營種植園致富。第二部寫他舊地重游,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嚴格說來都是道德說教。

……。

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tǒng),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斗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干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于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干壞事,但環(huán)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于寫個人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jié)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huán)境,細節(jié)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jīng)據(jù)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八

年級。

六年級。

主備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課題。

課型。

新授。

教學。

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并發(fā)現(xiàn)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立體圖形的學習經(jīng)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

教學。

重點。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玉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

難點。

教學。

方法。

分析中歸納解題方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一、復習導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柱和圓錐形的嗎?

3、現(xiàn)在我們首先來研究圓柱。

(1)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桌上的圓柱,看看它有哪些特點。(提示:從面、棱、頂點和高這幾方面來研究。)。

(2)請一位同學代表你們組來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老師現(xiàn)在有問題要問大家:圓柱上下兩個圓有什么關系,怎樣驗證?

(4)我們稱這兩個圓為圓柱的底面,也就是說圓柱有兩個底面,一個側面。

(5)圓柱的高指什么?你有辦法測量嗎?說明圓柱有多少條高,長度有說明關系?

(6)誰能完整的說一下圓柱的特征。

1.教師提問:現(xiàn)在找找請你們帶來的東西中,哪些是圓柱?請把圓柱舉起來。

2、舉出學生帶來的東西中不是圓柱的例子。

3.揭示實物圖,出現(xiàn)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下面我們來認識另一個立體圖形———圓錐。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

八、作業(yè)設計。

課本20頁練習五4.

九、板書設計。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面一個曲面。

教學。

反思。

本課時的內容較簡單,但作為教師,我們并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有關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一層面上。研讀教材,我發(fā)現(xiàn)教材力求體現(xiàn)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與教師單純地教給學生圓柱與圓錐的特征是有本質不同的。如果教師要教給學生這些知識的話,可能5分鐘的時間就夠了。但同樣的,學生也可能很快就遺忘了。讓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應該體現(xiàn)怎樣的教學理念,應該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但實際操作時,卻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很好地達成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效果。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九

教學內容:教材第34-----35頁復習第5~9題。

教學要求: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步掌握圓柱、圓錐體積計算方法,溝通已經(jīng)學過的一些形體體積計算之間的聯(lián)系。

2.通過復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柱、圓錐體積計算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難點: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預習作業(yè):

1、把課本34頁第5--7題在作業(yè)本上寫一下。

2、把課本35頁第8、9題自己動手做一做。

教學過程:

-、預習效果檢測。

1、計算下面圓柱的表面積。

底面半徑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徑1米,高2米。

底面周長6.28分米,高3分米。

2、計算下面物體的體積。

圓柱:底面直徑5厘米,高7厘米。

圓錐:底面半徑3分米,高是底面半徑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復習公式。

2、做復習第5----7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學生口答每題算式,老師板書出來。

提問:剛才一題是求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一共是多少,根據(jù)剛才一題的解答,你能找出數(shù)量關系解答這道題嗎?(讓學生說說數(shù)量關系)。

3、我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可以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做第8、9題,學生討論。

三、當堂達標檢測。

完成補充習題的作業(yè)。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復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知識?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十

《過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戰(zhàn)船中,元軍強逼文天祥寫信招降在海上堅持抗元斗爭的宋軍將領。文天祥斷然拒絕。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心潮起伏洶涌,于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光照天地的愛國詩篇。詩歌回顧了詩人從讀書入仕到救亡報國,直至被俘所經(jīng)歷的艱辛危難,抒寫“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國的決心。前六句寫國家和個人遭遇的悲慘。先從自己的出身說到報國。表明原先就有艱苦奮斗的閱歷,暗示經(jīng)得起后來的艱危的磨煉,而儒家思想則是他的精神支柱。接著連用兩個形象、貼切的比喻概括抒寫奮戰(zhàn)中的感受:以“風飄絮”表現(xiàn)大好河山遭受蹂躪的慘相和詩人對時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現(xiàn)詩人在抗元斗爭中遭受的種.種打擊和挫折?!盎炭帧倍鋭t借典型事件實寫感受。上句說兵敗,“說惶恐”含有與士卒共度艱危的意思。下句說被俘,“嘆零丁”兼有將士傷亡殆盡的孤獨感。巧用地名作對,運用語義雙關,把紀實與抒寫特有的心情結合得天衣無縫。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愛國忠心。出語斬截有力,氣貫長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無數(shù)仁人志士取義成仁。前六句悲涼沉痛,后二句轉悲為壯,構成了全詩沉郁悲壯的風格。

二、教學目標。

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對古代詩歌的教學要求,結合授課學生實際情況,及本課內容為古代詩歌的特點,我認為教學詩歌,首先應引導學生從整全上把握內容,領會詩歌的意境,其次通過研讀、賞析,領悟詩作的精妙,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反復吟誦,只有朗讀成誦,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內涵。所以本人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設計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掌握本文的關于作者,作品的文學知識。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過程和方法目標:閱讀理解詩歌內容,品味鑒賞詩歌語言。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摯誠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1、理解詩歌的內容。2、熟讀并背誦詩作。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jié)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四、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順勢導入)。

(二)、簡介作者:簡介文天祥生平。

(三)、簡介寫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zhàn)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jīng)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學生聽讀范讀錄音,強調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重音及感情基調。

(五)、教師進行適當?shù)睦首x提示。

(六)、學生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感知詩文主要內容。

(七)、指名個別學生朗讀,師生對其朗讀進行適當點評。

(八)、學生齊讀詩作,增強對詩歌內容的感知。

(九)、組織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逐句閱讀理解詩作,引導、幫助學生說說詩文的大意。

1、首聯(lián)回顧了詩人怎樣的經(jīng)歷?

明確:一是讀經(jīng)書入仕途(狀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戰(zhàn)斗了四年。

2、頷聯(lián)“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確:“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頸聯(lián)兩個“惶恐”,兩個“零丁”各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緒。表達對抗戰(zhàn)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4、尾聯(lián)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jié)?

明確:表明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

教師小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傳誦的名句,是詩人用自己的。

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確是一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一句?試說說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正氣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節(jié)操。

(十二)、布置課堂鞏固練習。

1、《過零丁洋》一詩押韻,韻腳是。

2、《過零丁洋》前三聯(lián)與尾聯(lián)在感情格調上有何區(qū)別?

3、熟誦并默寫這首詩。

(十三)、板書設計:

首聯(lián):讀經(jīng)入仕、起兵抗元。

頷聯(lián):“風飄絮”、“雨打萍”

頸聯(lián):“惶恐”、“零丁”

尾聯(lián):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死觀。

頸聯(lián):對仗雙關。

尾聯(lián):名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十一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2.了解魯濱孫在荒島戰(zhàn)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jīng)歷,體會魯濱孫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了解魯濱孫在荒島戰(zhàn)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jīng)歷,體會魯濱孫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第二至八自然段魯濱孫戰(zhàn)勝困難的經(jīng)歷。

本課是略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教學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鑒于個別學生已經(jīng)大概知道這個故事的原因,可以讓學生先根據(jù)自己的印象講述故事,以激發(fā)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讓學生讀一讀“閱讀提示”,按要求讀課文,多讀幾遍,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接著,讀課文重點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講一講魯濱孫的種.種困難的經(jīng)歷。最后交談一下自己學習本課的感受。

建議學生在課前閱讀《魯濱孫飄流記》原著。

1課時。

遇險上島。

建房定居。

養(yǎng)牧種植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

救“星期五”

回到英國。

啟示: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絕望,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向命運挑戰(zhàn)》這篇課文。通過學習,霍金那種向命運抗爭的勇氣,頑強的斗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來結識一位與困難作斗爭的勇士,他就是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魯濱孫。(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通過預習課文,查找資料,你們對魯濱孫知道了些什么?

2.哪位同學講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幾位同學共同完成?

3.指名讀課文,指導讀正確、讀流利。

三、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1.先閱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明確閱讀要求,然后按閱讀提示自行閱讀。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把不理解的語句畫下來。

四、小組合作學習。

請大家自由組合,三五人一組,先交流對畫出的難理解語句的理解,再講講魯濱孫的`故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自由說,如,課文是長篇小說的縮寫,小說的其他內容等。

講故事,聽故事。

閱讀“閱讀提示”,并按閱讀提示自行閱讀。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畫出不理解的語句。

交流難理解的語句,講講魯濱孫的故事。

閱讀第二至八自然段并思考。

討論并歸納。

交流體會并自由發(fā)言。

五、重點研讀感悟。

1.仔細閱讀第二至八自然段,思考魯濱孫在荒島上生存下來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難?

2.師生共同討論,從“食物、住處、安全”等方面進行歸納,使學生認識到:這是生存下來的必備條件,為此,魯濱孫想了不少辦法,很不簡單。

3.交流體會。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從魯濱孫的非凡經(jīng)歷中,感悟學會生存的道理。如要有生存的勇氣,要善于因地制宜想辦法,要不斷改善生存環(huán)境。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十二

(1)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的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

(2)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1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側面積是()平方厘米。

(3)3、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的底面積和體積分別相等,已知圓柱體的高6厘米,那么圓錐體的高是()厘米。

(4)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差16立方米,這個圓柱的.體積是()立方米,圓錐的體積是()立方米。

(5)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周長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分米。

(6)一個圓錐體底面直徑和高都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7)一根長2米的圓木,截成兩同樣大小的圓柱后,表面積增加48平方厘米,這根圓木原來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8)一個體積為60立方厘米的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這個圓錐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9)圓柱的底面半徑是3厘米,體積是6.28立方厘米,這個圓柱的高是()厘米。

(10)圓錐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十三

1、聯(lián)系同學們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了解點的移動可以得到線,線的移動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轉可以得到體,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圓柱和圓柱的基本特征,激發(fā)同學們的探究欲望。

2、通過觀察、思考、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同學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質。

理解并掌握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征。

最后總結出點的移動可以得到線,線的移動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轉可以得到體的結論。

2、教師出示一個袋子,里面裝著各種物體(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圓錐、圓臺)。

游戲規(guī)則:一人上臺摸,并描述你摸到的這個物體的最典型的特征,使下面同學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猜出你摸的這個物體的名稱。

師生共同活動。在摸出物體后,教師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引出這節(jié)課要探究圓柱和圓錐。板書課題:圓柱和圓錐。

1、從生活的實景圖中發(fā)現(xiàn)圓柱和圓錐。

從書第2頁找一找的實景圖,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與同伴互相指一指,哪些是圓柱和圓錐,并指名回答。

2、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圓柱、圓錐的特征。

用各種方法,如摸、量、畫等,觀察帶來的圓柱、圓錐形實物,你們有哪些發(fā)現(xiàn)?用手中的工具驗證你們的猜想。并填寫小組合作學習的報告。

小組合作學習表格:研究對象。

你們猜想它有哪些特征?

你們是用怎樣的方法驗證你們的猜想的?把驗證方法記錄下來,與同學交流。

3、小組匯報反饋。

教師抓住幾個關鍵點進行引導:

圓柱的特征:

(1)兩個底面、一個側面。底面是由兩個大小完全相等的圓組成。側面是一個彎曲的面。

(2)認識圓柱的高,并會測量圓柱的高。如果沒有學生探究這個問題,教師要示范兩個底面大小差不多的圓柱,讓學生觀察它們的高不同,從而引導學生關注圓柱的高(圓柱兩個底面的距離叫做高)。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每條高的長度相等。

圓錐的特征:

(1)由一個底面(圓)、一個側面(曲面)組成。

(2)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引導學生掌握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

4、說一說。

課本3頁,讓學生再次系統(tǒng)地看一看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拿一個你準備好的圓柱和圓錐,同桌互相說一說它們各部分的名稱。

說一說,在生活中見到的哪些物體的形狀像圓柱、圓錐?指名回答。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十四

3、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重點。

理解求表面積、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表面積、側面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口答下列各題(只列式不計算)、

1、圓的半徑是5厘米,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2、圓的直徑是3分米,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憶圓柱體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圓柱的側面積、

1、學生討論: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的長、寬和圓柱底面周長、高的關系、

(二)教學例1、

1、出示例1。

例1、一個圓柱,底面的直徑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側面積、(得數(shù)保留兩位小數(shù))。

2、學生獨立解答。

教師板書: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側面積約是2。83平方米、

3、反饋練習:一個圓柱,底面周長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側面積、

1、教師說明: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

2、比較圓柱體的表面積和側面積的區(qū)別、

(四)教學例2、

1、出示例2。

例2、一個圓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徑是5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

2、學生獨立解答。

側面積: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積:3。14×25=78。5(平方厘米)。

表面積: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積是628平方厘米、

3、反饋練習:一個圓柱,底面直徑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積、

(五)教學例3、

1、出示例3。

例3、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徑是20厘米,做這個水桶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數(shù)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師提問:解答這道題應注意什么?

3、學生解答,教師板書、

水桶的側面積: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積: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鐵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這個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5、“四舍五入”法與“進一法”有什么不同、

(2)“進一法”看要保留位數(shù)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數(shù)后都向前一位進一、

三、課堂小結。

四、鞏固練習。

(一)求出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1、底面周長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徑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計算下面各圓柱的表面積、(單位:厘米)。

(三)拿一個茶葉桶,實際量一下底面直徑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積、(有蓋和無蓋兩種)。

五、課后作業(yè)。

(二)一個圓柱的側面積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徑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六、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面包的截面。

活動目的。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活動題目。

有一個圓柱形的面包,要切一刀把它分成兩塊,截面會是什么形狀的圖形?

活動過程。

1、學生分組討論、

2、利用橡皮泥捏一個圓柱體,進行實驗,驗證結論、

3、畫出截面圖,表示結論,發(fā)展空間觀念、

參考答案。

1、沿水平方向橫切一刀,截面是圓形、(如圖1)。

2、沿垂直方向縱切一刀,截面是一個長方形、(如圖2)。

3、沿側面斜切一刀,會形成大小不一的橢圓形、(如圖3)。

4、從頂面向側面斜切一刀,會形成橢圓的一部分、(如圖4)。

5、從上底面斜切一刀到下底面,會形成橢圓的一部分、(如圖5)。

(圖1)(圖2)(圖3)(圖4)(圖5)。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十五

1、通過對圓柱和圓錐知識的復習,進一步熟練解答基本的數(shù)學問題。

2、通過猜想、估算、驗證等數(shù)學活動,應用圓柱圓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靈活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圓柱體和圓錐的體積,解決實際問題。

師:還記得哪些與圓柱圓錐有聯(lián)系的計算公式?

生:回答相聯(lián)系的數(shù)學公式。

師:到底同學們的掌握情況怎樣呢?我們一起來做個搶答練習好嗎?

生:回憶基本知識。

1、搶答練習,請說出你的思考過程。

(1)一個圓柱體底面周長12.56米,求它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學生搶答,并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板書。

2、解決數(shù)學問題:

(1) 出示一圓柱圖

師:看到這個圓柱體,你能提出哪些有關圓柱、圓錐的數(shù)學問題?怎樣解答?

競賽的形式來解決,競賽要求:

1、時間3分鐘。

2、請把問題、列式和結果寫下來。比一比看誰的問題最多、列式和結果最正確。

(1) 學生獨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學生匯報;

(半徑是多少?周長是多少?圓柱體的側面積是多少?底面積是多少?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現(xiàn)問題下面改正。

最佳設計方案。

有一張長方形的鐵板長9.42米,寬6.28米。請你設計出一種就地圍裝糧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計)

學生活動,老師巡視。小組成員匯報方案。

師:如果每立方米可裝糧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約可裝多少糧食嗎?

師:剛才同學們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驗證、合作、估算中,老師很高興。哪些同學可以得到倉庫保管員的應聘書呢?請來談一談你現(xiàn)在的.心情及感受。

課前思考:

潘老師設計的本課時教案在教學組織形式上與以往的復習課有所不同,重在將所學知識以競賽的形式進行系統(tǒng)復習,估計這樣的形式會讓學生對復習產生一些興趣。

因為這一單元涉及到的知識較多,而且相關的一些實際問題也都比較復雜,所以我們在復習時還要結合班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復習。

下面補充這樣幾題:

市民廣場砌了一個圓柱形的噴水池,從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徑是5米,深1.2米。

1.

(1)這個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這個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3)這個水池裝滿水,最多能裝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圍一圈欄桿,欄桿長多少米?

人教版六年級圓柱與圓錐教案篇十六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圓柱體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引入新課(復習圓柱體的特征)。

1、復習圓的周長與面積公式、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2、師: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幾何形體——圓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圍成的立體圖形。

引入:兩個底面和側面合在一起就是圓柱的表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圓柱的表面積。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一)教學圓柱表面積的意義。

設疑: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哪些面的總面積是圓柱體的表面積呢?

板書:底面積×2+側面積=表面積。

要求圓柱的表面積,首先應該計算它的底面積和側面積。

(二)根據(jù)條件,計算圓柱的底面積。

圓柱的底面是圓形,同學們會求它的面積嗎?

(多媒體逐一出示圓柱及條件,求它的底面積,并記錄結果。)。

條件:(厘米)r=3d=4c=31.4。

底面積(平方厘米)28.2612.5678.5。

(三)教學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

1、引導探究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小組合作探究。(剪圓柱形紙筒)。

(3)匯報交流研究結果,多媒體課件展示。

(4)小結:同學們會動腦,會思考,巧妙地運用了把曲面轉化為平面的方法,探討發(fā)現(xiàn)了圓柱體側面積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長與高的乘積。

2、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

多媒體回到前面三個圓柱,逐一給出三個圓柱的高,求它的側面積。并把結果記錄下來。

條件(厘米)h=5h=8h=10。

側面積(平方厘米)94.2100.4862.8。

1、設疑:學會了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和側面積,怎樣計算它的表面積?

2、學生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

3、匯報計算方法及結果,媒體出示結果進行驗證。

表面積(平方厘米)150.72125.669.08。

(五)小結:圓柱表面積的意義及計算方法。

三、練習鞏固,靈活運用。

1.求下面圓柱的側面積。

(1)底面周長是1.6m,高是0.7m。

(2)底面半徑是3.2dm,高是5dm。

四、總結反思,暢談收獲。

這個課你收獲了什么?

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93637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