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族風俗手抄報簡單篇一
民族風俗是指一種關(guān)于生活、文化、信仰、藝術(shù)等方面的常規(guī)行為和慣例,通常由古老的歷史、宗教和人文傳統(tǒng)所塑造。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對民族風俗的重視,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獨特文化、傳統(tǒng)和認同標志。在中國,各地區(qū)之間的民族風俗千差萬別,令人嘆為觀止。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就我所接觸到的民族風俗以及我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
第二段:起源和歷史
民族風俗的起源和歷史非常復雜。它源自于一些古老的傳統(tǒng),如婚嫁習俗,宗教儀式,服飾,音樂,美食等。這些風俗和習慣有時也會因為自然災害或戰(zhàn)爭而改變。中國的民族風俗可以溯源至五千多年前,那時人們開始修建和使用青銅器,士族和重臣以酒席和短歌贊美他們的國王,殷商時代開始崇拜祖先等等。在此過程中,中國民族風俗也逐漸形成,流傳至今。
第三段:民族風俗的文化意義
民族風俗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也是國家認同的標志之一。具體地說,它是由一個群體共同的語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所塑造出來的特定文化體系。它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展現(xiàn),如民間歌曲、舞蹈、節(jié)日、婚禮、葬禮等等。按照不同的文化背景、氛圍、要求,各種各樣的民族風俗得以發(fā)揮自己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每一個民族風俗都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意義,更具底蘊和魅力。
第四段:參觀與學習的感受
在我對民族風俗的學習和了解中,我參觀了很多不同的地區(qū),了解了許多不同的民族風俗。其中,我來到了云南麗江這個風景秀麗和文化底蘊豐富的城市。在那里,我參觀了麗江古城,感受到了那里特有的納西族民族風俗。納西族的婚禮特別隆重,也在每年舉辦大規(guī)模的“麗江古城三八婦女節(jié)”活動,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納西族文化的燦爛和魅力。
第五段:總結(jié)
在洞悉和了解民族風俗所包含的文化的深度和廣度之后,我對自己的國家文化更有了認識和感觸。這也使我意識到,民族風俗不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體現(xiàn),更是我們回顧歷史、感知文化、擁抱未來的重要載體之一。 因此,我也相信,未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族風俗的研究必將越來越深入,民族文化也將在各級群眾中得到強烈的認識,保護和傳承的意識也會進一步加強。
民族風俗手抄報簡單篇二
潑水節(jié)是傣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也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shù)最多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是傣歷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節(jié)日一般持續(xù)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nóng)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wǎng)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jié)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jié)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jié)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nèi)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jié)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伙子接不著輸了以后,小伙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jié)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jié)源于印度,曾經(jīng)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后為佛教所吸收,經(jīng)緬甸傳入云南傣族地區(qū),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qū)影響的`增大,潑水節(jié)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jié)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jié)日氣氛。
民族風俗手抄報簡單篇三
云南民族村擬建25個少數(shù)民族村寨。同時還建有民族團結(jié)廣場、民族歌舞廳、風味食品城、宿營娛樂區(qū)等一批集觀賞、游樂、度假、水上娛樂、餐飲服務(wù)為一體的綜合配套設(shè)施,能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和愛好。
傣族村
傣族村寨是進入民族村的第一個村寨,占地面積27畝,三面環(huán)水。寨內(nèi)綠樹、鮮花掩映著一幢幢"干欄"傣家竹樓,交錯蜿蜒的紅砂石小徑通向莊嚴肅穆的緬寺,巍峨壯觀的白塔,精巧玲瓏的風雨橋、風雨亭、水井、鐘亭等建筑充滿著傣鄉(xiāng)的濃郁風情。傣寨最富特色的是動態(tài)文化展示。一年一度的"潑水節(jié)",活潑歡快的"象腳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還有節(jié)慶期間的傣族婚禮表演、賽龍舟、丟包等民俗活動豐富多彩,異常熱鬧。
白族村
白族村位于云南民族村以西,占地62.5畝。村內(nèi)"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本主廟"以及按實物比例縮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建筑,造型對仗工整、富麗堂皇,整座村寨院落鱗次櫛比,寬敞整齊。一條以經(jīng)營精美工藝品的"大理街"貫通南北,民族扎染、草編工藝、珠寶玉器、木雕石刻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白族文化歷史悠久,白族民間藝術(shù)"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充滿喜慶歡樂的氣氛;民俗節(jié)慶活動有熱鬧歡快的"三月街"、"繞三靈"、"迎新媳"等;白族傳統(tǒng)"三道茶"可渭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使人有"此茶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飲幾回"的感覺。村中還有堪稱"石中之王"的大理石作坊和精美絕倫的蝴蝶標本展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白族典型的民族特點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彝族村
彝族村地處民族團結(jié)廣場以西,占地面積51余畝。村內(nèi)具有導向性的三虎浮雕墻、別具一格的虎山,充分展示了彝族絢爛的虎文化特色。雄偉壯觀的太陽歷廣場中央聳立著高大的圖騰柱,柱上有太陽、虎、火和中國古代的八卦圖,周圍環(huán)繞著黑白面向不同方向的十個月球雕塑,最外圍的十二生肖石雕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村內(nèi)有烤酒作坊、文化樓、"土掌房"建筑和茶山、斗牛場、磨秋等,全面生動地體現(xiàn)了彝族粗獷古樸而不乏精巧別致的民俗風貌。彝族不僅能歌善舞,而且熱情好客。彝族"左腳舞"、"大三弦"熱情奔放;"土司禮儀"、"攔路酒"等民俗活動情濃意深。每逢"火把節(jié)",在太陽歷廣場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人們?nèi)计痼艋稹Ⅻc上火把、彈起大三弦、縱情高歌,氣氛異常熱烈歡快。
納西族
納西族村位于白族村以西,占地面積49.5畝。村寨入口處的納西族保護神"三朵神"坐騎塑像和兩面以《創(chuàng)世紀》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墻表現(xiàn)出強烈鮮明的東巴文化氣息。以重彩繪畫、雕刻為主題的"三坊一照壁"、"民居樓"、"花馬坊"、"工藝樓"等主要建筑襯托出極富特色的麗江"四方街"。納西族歷史文化悠久豐富,著名的東巴文化象形文字堪稱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還在民間流傳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象形文字寫成的典籍叫"東巴經(jīng)",是一部古代納西族的百科全書。清新優(yōu)雅、娓婉動聽的納西"洞經(jīng)音樂",溶合了古代中原宮庭宴樂的旋律音韻,是當今民族音樂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佤族寨
佤族寨內(nèi)建有茅草房、牛頭廣場、神靈廣場及糧倉等。牛頭廣場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動場所,而神靈廣場表現(xiàn)了佤族萬物有靈,靈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觀念。佤族"木鼓舞"節(jié)拍鮮明強烈、風格粗獷豪放,佤族姑娘在舞蹈中長發(fā)飛舞,舞姿剛健,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藏族寨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禮俗節(jié)日等都帶有鮮明的高原印記。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青稞自釀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飲,食物多為肉制和奶制品,且愛吃風干的牛羊肉。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tǒng)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nèi)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有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
基諾族寨
步入基諾族寨,可以看到綠樹鮮花叢中點綴著嶙峋怪石,一幛幛基諾茅草屋錯落有致,仿佛走進了滇西南山巒起伏的基諾山區(qū)。基諾族寨建有基諾族大公房、民居樓、糧倉和太陽廣場?;Z族有著豐富的文化,同時能歌善舞。在表現(xiàn)基諾族太陽崇拜的太陽廣場上,歡快熱烈的"太陽鼓舞"鼓聲雄健渾厚,舞姿輕快活潑,是基諾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項活動。
拉祜族寨
拉祜族寨內(nèi)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蘆廣場。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的葫蘆廣場形似一只碩大的平面葫蘆,中心有一組石雕葫蘆。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源于葫蘆,因此葫蘆廣場表現(xiàn)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觀念。拉祜族寨中,葫蘆笙悠揚婉轉(zhuǎn)、口弦聲余音繞梁,表現(xiàn)拉祜族勞動場面的"豐收擺舞"充滿歡騰和激情,使人難以忘懷。
布朗族寨
布朗族寨內(nèi)建有民居、鬼神廣場等建筑。鬼神廣場表現(xiàn)了布朗族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廣場中央豎立著布朗族的圖騰,同時,廣場也是布朗族祭拜神靈和表演歌舞、習俗活動的重要場所。
摩梭之家
緊依"瀘沽湖"畔建有摩梭人居住的"木楞房",這座全部用原木建成的風格古樸的四合寨樓取名為"摩梭之家"。摩梭人居住在滇西北高原永寧地區(qū)的瀘沽湖畔,人口約8萬多,至今還保留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的生活習慣。這一奇特的民俗引起了全世界人類學家的關(guān)注,由時給摩梭人增添了奇異,神秘的色彩。在"摩梭之家"這個風光秀麗、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熱情好客的摩梭姑娘載歌載舞,向貴賓獻上酥油茶,為游客蕩起"豬槽"船,一曲情深意長的"瑪達咪",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民族團結(jié)廣場
民族團結(jié)廣場座落在翠漪洲北面,象征著云南各民族團結(jié)向上的精神,她匯集了云南各民族體育、民俗活動之精華。每天有苗、彝、藏、佤、傈傈等民族歌舞表演和民俗活動表演。亞洲象群表演是云南民族村新近開展的一項游樂項目,7頭訓練有素的大象在馴象員的指揮下表演各種驚險、滑稽節(jié)目,讓人捧腹開懷,樂不可支。
民族風俗手抄報簡單篇四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廣西人,我愛廣西,愛廣西的山、廣西的水。
廣西有許多處山水城市,有桂林、陽朔、北海、賀州……最能代表這個特點的便是全國聞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桂林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便形成了其天然的各種溶洞、清澈見底、水平如鏡的漓江、貌似大象的象鼻山。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峰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各種天然奇觀盡聚桂林,象鼻山,就是桂林的象征,它因山形酷似一頭大象。她神奇壯觀、形象兼?zhèn)洌悄_之間的水月洞就如同一輪臨水皓月,構(gòu)成“象山水月”的奇景,瀟瀟灑灑。
桂林的山水也是獨一無二的。人們常說“人間仙境、夢幻漓江。這話一點也不錯??吹谝谎劾旖?,只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清澈而平靜。山的.倒影再倒映下來,美得無與倫比。漓江是美的,它不會被任何天氣影響以至丑陋—晴天,青峰倒影;陰天,漫山云霧;雨天,漣漪圈圈。
我愛廣西的景色,也愛廣西的食物。
廣西有三大名粉:桂林米粉、柳州螺絲粉、南寧老友粉。桂林米粉以爽滑而聞名,桂林米粉入口香,爽滑,細嫩,容易入味;柳州螺絲粉和南寧老友粉都是以辣聞名,辣讓食客更有胃口,為食客增加了食欲。
我們廣西人,熱情好客,有客人來,他們會唱起山歌,跳起山舞;他們又會拿出最好的食物和客人分享,還會搞一些活動讓客人增添樂趣。
民族風俗手抄報簡單篇五
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
飲食習慣:北方的朝鮮族、回族、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食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佤族、黎族竹筒飯,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麥等做成炒面;瑤、侗等族愛吃用油炒后泡開的茶葉加鹽煮成濃湯,然后沖泡炒大米花和炒黃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數(shù)民族將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還特別喜歡吃“帕羅”,通常被人們稱為“抓飯”。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朝鮮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國某些少數(shù)民族還有忌食的習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魚類;穆斯林忌食豬肉等,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習俗。
各民族還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讓我?guī)闳フJ識一下他們吧!
滿族信奉薩滿教,男人留發(fā)梳瓣,婦女穿旗袍
朝鮮族能歌善舞,姑娘們愛蕩秋千,小伙子喜歡摔跤角力。朝鮮族的傳統(tǒng)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忌食豬肉、動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歡戴白帽或黑帽。
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有歌圩的習俗,銅鼓和壯錦久負盛名。 苗族的吊腳樓、蘆笙、蠟染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
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火把節(jié)、著名的彝族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廣為流傳。
土家族的擺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樸優(yōu)美,生活氣息濃厚。
布依族臘染、侗族鼓樓
白族男女都包頭,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qū)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國”稱。
哈尼族有層層疊疊的梯田,以拉丁字母為基礎(chǔ)的文字。
傣族竹樓別具風格,傣族信奉佛教,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深受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愛。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qū)。黎族人喜歡吃水飯。肉食用火燒或生腌,腌肉摻加米粉、野菜等,酸漬后長期保存。
蒙古有蒙古袍、蒙古包。喜歡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紅茶。 維吾爾族男子穿的對襟長袍稱“袷袢”,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俗稱“尕巴”。
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木壘、巴里坤兩個自治縣,少數(shù)分布在甘肅和青海等地。
哈薩克族姑娘們的花帽上常用貓頭鷹羽翎做帽纓,十分美麗。婦女們所戴的白布披巾繡有各種圖案。哈薩克人熱情好客。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袒出右肩或雙臂,兩袖系于腰間。男子將發(fā)辮盤于頭頂上,女子將發(fā)辮披在肩上。農(nóng)區(qū)以糌粑為主食,喜歡喝酥油茶;牧區(qū)以牛、羊肉為主食。大部分不吃飛禽和魚。獻哈達是藏族一種獨特的禮儀。哈達是特制的絲織長巾,一般分白、黃、藍三色,在拜訪謁見時雙手獻上,表達敬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臺灣,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繪畫。 這些就是我們各民族同胞的最具特色的風俗習慣,還有好多好多呢!真正是豐富、有趣、多姿多彩??!
中國56個民族風俗習慣大全
1.蒙古族: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shè)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
2.回族: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
3. 藏族: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lǐng)短衣和百褶裙。山區(qū)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腳樓”。
5.阿昌族:阿昌族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后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后倒進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6.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里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哈薩克斯男女都嫻善騎術(shù)。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jié)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shù)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8.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傳統(tǒng)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lǐng)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圍墻。忌食狗肉。
10.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傳統(tǒng)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為防止食品變質(zhì),每家倉庫或院內(nèi)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qū)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最大節(jié)日是春節(jié),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zhèn)€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節(jié)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滿族人重禮節(jié),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朝鮮族:朝鮮族的傳統(tǒng)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壯族: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18.土家族: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發(fā)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lǐng)短襖,并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jié)日里,婦女還戴各種銀質(zhì)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20.侗族: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jié),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21.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qū)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國”稱。
結(jié)的繩子作為賬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chǔ)的文字。
23.黎族: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qū)。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24.高山族: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繡,并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繪畫。
25.納西族:納西族喪禮一般為土葬。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比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節(jié)和火把節(jié)。
26.水族:水族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飾。上衣為緊身窄長袖右開襟,襟沿鑲繡有花邊,與漢族的“姊妹裝”頗相似,但袖長而窄。身短而緊是與漢族“姊妹裝”的微小區(qū)別。
27.瑤族:瑤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過對歌活動來進行。對歌一般出現(xiàn)在節(jié)日和婚娶等活動中,農(nóng)閑季節(jié)青年男女串寨或走親戚也要進行對歌活動。
28.拉祜族:拉祜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蘆節(jié)”,拉祜族人還在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過驅(qū)蟲護糧的“火把節(jié)”、農(nóng)歷八月間谷物成熟時過“嘗新節(jié)”。
29.僳僳族:僳僳族的重要節(jié)日“刀桿節(jié)”的活動內(nèi)容主要有兩項,一是“下火?!保恰吧系渡健?。
30.怒族: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兩岸的山腰臺地上,房屋樣式有木楞房、千腳落地屋等,片石屋頂房是用地區(qū)特殊石材資源建蓋的特色住屋。
31.布朗族:布朗族喜食竹筒飯以及各種副食、蔬菜、肉類。食垛生,食通過獨有方法制成的各種南咪、酸茶。還食用山野里的各種蟲類。
32.赫哲族:在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3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shù)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zhuǎn)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 普米族:普米族有成人禮的習俗,男女長到13歲時要分別舉行“穿褲子禮”和“穿裙子禮”。
35.佤族:佤族地區(qū)較多繪畫及雕刻像,雖相對粗糙,但卻充溢著早期人類的審美理想。繪畫見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繪,圖案有動物、人物活動和山水等,畫法粗獷簡明,風格與在佤族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距今3000多年的滄源崖畫相類似。雕刻物則以人像、牛頭居多,放置于門頭及寨樁上。
36.京族: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里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37.東鄉(xiāng)族:東鄉(xiāng)族喜歡在春節(jié)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38.羌族: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后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39.景頗族: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德昂族婦女服飾的別致在于以“藤篾纏腰”為飾。
2
41.保安族:保安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明顯地受到伊斯蘭教教規(guī)的約束。結(jié)婚選在“主麻日”。
42.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重要節(jié)日是“撒班節(jié)”,又稱為“犁頭節(jié)”
43.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jié)日是諾若孜節(jié), 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當?shù)鼐S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頗族:景頗族普遍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7.中國俄羅斯族:風俗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東正教,使用俄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
48.裕固族:裕固族生產(chǎn)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50.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錫伯族: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52.拉祜族: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tǒng)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
53.基諾族: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后,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55.畬族: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漢族:中國最大的民族,分布較廣,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tǒng)住住房多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平房;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陜北的漢族,則以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tǒng)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jié)構(gòu)。
3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民族聚居地域廣,各有風俗和習慣。
嫁娶婚喪講禮儀,衣食住行有特點。
民族風情要了解,禁忌避諱別違犯。
避免誤解和誤會,往來交誼重情感。
各個民族飲食起居、禮儀交往的風俗習慣中,也有一些禁忌. 達斡爾族人和鄂溫克族人忌諱用刀、剪等帶利刃的東西指人;滿族人、瑤族人、畬族人禁食狗肉;高山族人在祭祀、出獵、喪葬的時候忌吃魚……特別提到的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保安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十個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在飲食起居上也有忌食豬肉,不吃自死的動物和動物的血等禁忌。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jié),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jié)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并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并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后,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只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說些稱贊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jīng)書、佛珠和護身符等圣物,認為是觸犯禁規(guī),對人畜不利。
2.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并連聲說:“您好”??腿讼囟灰p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房間、安放臥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灶臺、水缸等。
講究衛(wèi)生,經(jīng)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到維爾吾族家里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當?shù)谝淮谓o茶杯的時候,要當著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1
吃完飯有長者領(lǐng)著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馕,喜歡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狙蛉獯沁@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鴿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戶外穿著短褲。
肉孜節(jié)、古爾幫節(jié)是傳統(tǒng)的盛大節(jié)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戴著四楞小花帽。他們最喜歡的體育技藝是高空走大繩。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信仰喇嘛教,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煙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傳統(tǒng)禮節(jié),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xiàn)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獻哈達的禮節(jié)和藏族一樣。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cè),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腿斯蜃?,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達托著獻給客人。
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后把酒一飲而盡。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設(shè)全羊席來款待你,表示主人對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nèi)臟和肥肉。送客的時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邊界。
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進蒙古包前,要把馬鞭子放在門外,否則,會被視為對主人的不敬。進門要從左邊進,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離包的時候要走原來的路線。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馬上車。 如果蒙古包前左側(cè)縛著一條繩子,繩子的一頭埋在地下,說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tǒng)節(jié)目,一般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舉辦,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群眾性的盛大集會。大年和小年是蒙古族比較重要的節(jié)日(大年就是春節(jié),小年在臘月二十三)。
4.回族
2
回族約有1/3人口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其余散居在全國各地。他們信奉伊斯蘭教。
回族人尊敬長者,禁止居室里面忌放豬皮、豬鬃等制品。
回族非常注意并尊重別人的自尊感,顧全別人面子,不喊外號。
“阿訇”是清真寺教務(wù)主持,非常受穆斯林和回族人的尊敬。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們在祈禱,不能被打擾。忌用左手遞送物品。
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刈宓娜粘o嬍澈茏⒁庑l(wèi)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后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
在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煙、喝酒,禁止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忌的東西作比喻(比如不能說某某東西像血一樣紅)等,甚至在談話中也忌帶“豬”字或同音字;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會行為等方面,禁止在背后誹謗別人和議論他人短處,禁止放高利貸,玩賭等。一般實行族內(nèi)通婚,但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結(jié)婚。
茶葉和紅糖是回族人的節(jié)日佳品。
5.壯族
壯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以及云南、廣東,貴州三省。壯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樹、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著“天地親師”的神位。有的還信奉佛教。
壯歌久負盛名,定期舉辦對歌賽歌的“歌圩”盛會;壯族刺繡、竹芒編以及“干欄”建筑藝術(shù)等名揚遠近。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后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后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后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3
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愛吃胡羅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tǒng)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qū)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nèi);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里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nóng)具的人進入自己家?;鹛?、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臺。壯族青年結(jié)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chǎn)婦家。家有產(chǎn)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chǎn)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只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qū),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6.滿族
滿族人大部分聚居在東北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滿族非常重禮節(jié)。平時見面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要請安后才能說話,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禮節(jié)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一般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這個禮,表示親昵。家里一般都有“萬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貴,用來供奉祖宗,不能隨意去坐。掛旗也是滿族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春節(jié)時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貼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lián),增加節(jié)日氣氛。
滿族以稻米面粉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如滿族名菜“白肉血腸”。冬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常以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 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
過節(jié)的時候吃“艾吉格?!保溩樱?,農(nóng)歷除夕時,要吃手扒肉等。他們還保留了餑餑、湯子、薩其瑪?shù)扔忻褡逄厥怙L味的食品。
滿族接待客人,不避內(nèi)眷,家庭女性成員都可參加對客人的敬酒等活動。給客人上菜必須成雙成對,客人一旦接受婦女的敬酒,就必須喝干,否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滿族最突出的禁忌是不準殺狗,禁吃狗肉,禁穿戴帶有狗皮的衣帽。 4
滿族信仰薩滿教。祭天,祭神,祭祖先時,以豬和豬頭為祭品。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nèi)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以接受,就可以宰殺了,俗稱“領(lǐng)牲”。
7.朝鮮族
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多聚居于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他們在服飾妝扮、生活起居、文體活動等方面都獨具特色。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jié)假日和喜慶日,朝鮮族群眾就會載歌載舞,歡騰雀躍。不論男女老少,不僅都能唱會跳,而且還都十分酷愛傳統(tǒng)體育活動。
老人在家庭和社會上處處受到尊敬,兒孫晚輩都以照顧體貼祖輩為榮。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吸煙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說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并讓路;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
喜歡食米飯,擅長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各種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狀糕、發(fā)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鮮族的日常主食。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
有吃狗肉的習俗。常用一種叫“麻格里”的家釀米酒來招待客人。
餐桌上,匙箸、飯湯的擺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應擺在用餐者的右側(cè),飯擺在桌面的左側(cè),湯碗擺在右側(cè),帶湯的菜肴擺在近處,不帶湯的菜肴擺在其次的位置上,調(diào)味品擺在中心等。婚喪、佳節(jié)期間不殺狗、不食狗肉。
8.其他民族的習俗忌諱
彝族的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過年三天內(nèi)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chǎn)而死的家畜之肉;禁過年七天內(nèi)推磨,不然會使家境貧困;忌用餐后把湯匙扣于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諱女人跨過男人的衣物,更不能從男子身上,頭上跨過。忌諱女客上樓。忌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別人,否則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
傣族的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fā)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nèi)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nèi)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5
佤族的禁忌: 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里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shù)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桿,說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進入。女性不準隨便亂抓男性的頭發(fā),男性不能觸女性的腳;忌諱別人摸自己的頭和耳朵。
苗族的禁忌:做客的時候不能去夾雞頭吃??腿艘话阋膊荒軍A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肝、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忌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哈薩克族的禁忌: 年輕人不準當著老人的面喝酒,不準用手亂摸食物;絕對不準跨越或踏過餐布,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諱當面數(shù)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也不能騎馬進入羊群;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說“胖”,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幸;忌客人在家門口下馬和騎快馬到家門口下馬;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
瑤家的禁忌: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征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幾寮郎?,忌用狗、蛇、貓、蛙肉。
羌族的禁忌: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nèi);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后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布依族的禁忌: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shù)。
高山族的禁忌: 婦女懷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6
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
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占大多數(shù),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北方的朝鮮族、回族,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區(qū)以及北方平原地區(qū)的民族主食品種繁多,五谷雜糧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間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歡用竹筒做飯,做出的飯帶有新竹的清香;流動性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麥等做成炒面;廣西山區(qū)的瑤、侗等族愛吃用油炒后泡開的茶葉加鹽煮成濃湯,然后沖泡炒大米花和炒黃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數(shù)民族將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語“面包”之意)作為日常主食;他們還特別喜歡吃“帕羅”,這是一種用羊油、羊肉、蔥頭、胡蘿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飯,用于捏團抓食,通常被人們稱為“抓飯”,此外,新疆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朝鮮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國某些少數(shù)民族還有忌食的習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魚類;穆斯林忌食豬肉等,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習俗。
反映在戀愛婚喪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歡的哈薩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對歌“丟花包”,回族實行的無棺土葬和藏族實行火、水、天-葬。這些習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傳統(tǒng)習慣的影響,有著復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我國民族風俗多種多樣,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馳名,樂曲節(jié)奏悠揚、向以鼓鈸、歡樂自在。蒙古族牧民精騎善射,射箭、賽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達慕”大會的精彩節(jié)目,傳統(tǒng)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好來寶”,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哈薩克族的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絨圓高統(tǒng)帽,女戴圓頂繡花棉帽等等。
滿族
兵。后來,滿族政權(quán)還陸續(xù)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guān),占領(lǐng)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遼闊的清帝國。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jié),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發(fā)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系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tǒng)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jīng)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我國的滿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鮮族
我國的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東北三省和內(nèi)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區(qū)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他們居住的地區(qū)是我國北方的“水稻之鄉(xiāng)”。
朝鮮族的房屋屋頂由四個斜面構(gòu)成,房屋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室內(nèi)用磚或石平鋪成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朝鮮族婦女的傳統(tǒng)服裝是短衣長裙,以長布帶打結(jié)。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褲腿寬大。朝鮮族能歌善舞,姑娘們愛蕩秋千和在跳板上飛騰,小伙子則喜歡一對對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鮮族的傳統(tǒng)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主要聚居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區(qū)。
食豬肉、動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歡戴白帽或黑帽。
壯族
壯族過去有20種稱呼,1949年以后統(tǒng)稱為僮族,1965年改稱為壯族。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shù)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聚居地區(qū)多山,他們大多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壯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還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龍蛇等。壯族人有歌圩的習俗,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賽歌臺,參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們先唱“見面歌”、“迎客歌”。唱過山歌之后,就開始拋繡球、碰彩蛋、搶花炮等娛樂活動。大的歌圩有上萬人參加,他們常以唱山歌來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壯族在兩三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瑰麗的文化藝術(shù)。壯族的先民在廣西左江兩岸的陡壁上繪制了大量的崖壁畫。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壯族人民就能鑄造銅鼓,它既是樂器,又是權(quán)力和財富的象征。獨具民族風格的壯錦久負盛名,遠銷國內(nèi)外。
苗族
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貴州東部地區(qū)),后來不斷遷徙,分散到南方各省?,F(xiàn)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廣東、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lǐng)短衣和百褶裙。山區(qū)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筑。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guān)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能歌善舞,蘆笙是他們最喜愛的樂器。苗族的蘆笙舞蜚聲國內(nèi)外。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少數(shù)在廣西。他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有定期趕集貿(mào)易的習慣。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shù)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
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火把節(jié)最為隆重?!栋⒃姮敗肥侵囊妥迕耖g敘事長詩,在國內(nèi)外廣為流傳。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qū)和四川省東部等地。在唐宋時期,土家人手工生產(chǎn)的溪布、水銀和朱砂遠近聞名,成為貢品?!拔骼士ㄤ仭保ㄍ良忆伾w)是土家族的兩朵藝術(shù)之花之一,它編織精巧,色澤絢麗,有100多種圖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藝術(shù)之花是擺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樸優(yōu)美,生活氣息濃厚。
土家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發(fā)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黃果樹瀑布周圍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興義、安順地區(qū)的幾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lǐng)短襖,并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jié)日里,婦女還戴各種銀質(zhì)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布依族居住區(qū)風景秀麗,除了黃果樹瀑布外,還有被譽為“貴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適宜農(nóng)耕,盛產(chǎn)木棉、劍麻、竹筍、香蕉、黃果以及松杉、青岡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兩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他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兼營林業(yè)。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jié),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樹建造木樓,樓上住人,樓下關(guān)牲畜或堆放雜物。飲食以大米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飲米酒,用油茶待客。
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貴州畢節(jié)等地也有少數(shù)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區(qū)地處云貴高原,氣候溫和,適宜農(nóng)業(yè),號稱“糧棉之區(qū)”。
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qū)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國”稱。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山區(qū)。他們善造梯田。元江南岸遍是層層疊疊的梯田,有的高達數(shù)百級,從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頂,梯田內(nèi)還養(yǎng)魚,堪稱哀牢山區(qū)的魚米之鄉(xiāng)。
哈尼人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人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穿右襟上衣,下穿長褲,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圓帽。哈尼人的住宅大多在山腰,依山勢而建。房屋多為土墻草頂樓房,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堆放雜物,中層住人存糧,下層關(guān)養(yǎng)牲畜。
年,哈尼族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chǔ)的文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自治縣。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環(huán)抱的河谷平壩地區(qū),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產(chǎn)稻谷、甘蔗、樟腦、咖啡等農(nóng)作物,經(jīng)濟作物,出產(chǎn)柚木、紫檀、鐵力木等珍貴木材,還有野象,犀牛、金絲猴、孔雀等珍禽異獸,被稱為“孔雀之鄉(xiāng)”。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著長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有紋身的習慣。婦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干欄式建筑,西雙版納、德宏瑞麗一帶的竹樓別具風格。傣族信奉佛教,過去西雙版納未成年的男子幾乎都要過一段僧侶生活,識字念經(jīng),才能還俗回家。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深受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愛。
黎族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qū)。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黎族婦女精于紡織。宋末元初,著名紡織家黃道婆高超的紡織技術(shù),就是在黎族地區(qū)居住了40多年學到的。黎族地區(qū)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薯等,還盛產(chǎn)橡膠。
黎族婦女在腦后梳髻,上插用箭豬毛或金屬、牛骨制成發(fā)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胸無扣,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tǒng)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huán)、耳環(huán)等。男人上穿無領(lǐng)對襟衣服,下穿前后兩幅布的吊幨。部分地區(qū)的黎族人保留著紋面、紋身風俗。黎族人喜歡吃水飯。肉食用火燒或生腌,腌肉摻加米粉、野菜等,酸漬后長期保存。
蒙古族
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開叉,俗稱蒙古袍。他們居住的是圓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歡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紅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以及新疆、青海、甘肅、河北和東北三省等地區(qū)。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自稱“維吾爾”,有“聯(lián)合”、“協(xié)助”的意思。他們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綠洲,也有少數(shù)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維吾爾族很早就從游牧畜牧業(yè)轉(zhuǎn)向定居農(nóng)業(yè)了。南疆干旱而溫暖,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邊緣和戈壁上開發(fā)綠洲,是維吾爾族農(nóng)業(yè)的一大特色。維吾爾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對襟長袍稱“袷袢”,婦女在寬袖衣裙上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俗稱“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幾條發(fā)辮,以長發(fā)為美。飲食方面以面為主,喜歡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馕。抓飯是節(jié)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蘿卜、葡萄干、洋蔥、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別有風味。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木壘、巴里坤兩個自治縣,少數(shù)分布在甘肅和青海等地。
哈薩克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他們的服裝多用皮毛制成,長袖肥身,便于騎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帶,右側(cè)佩掛小刀。婦女穿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姑娘們的花帽上常用貓頭鷹羽翎做帽纓,十分美麗。婦女們所戴的白布披巾繡有各種圖案。哈薩克人以肉類和奶制品為主食。哈薩克牧民按季節(jié)轉(zhuǎn)換牧場,春、夏、秋住圓形氈房,俗稱“宇”,冬季住平頂土房。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進餐時,主人獻上羊頭,客人要將羊頭右面頰上的肉割下來放在盤中,再割一只羊耳給座上的年幼的人,這是表示接受的禮節(jié)。
藏族
藏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和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他們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區(qū),從事高原畜牧業(yè)。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過去,喇嘛教的上層人物與各地豪強結(jié)合,在西藏、青海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統(tǒng)治。15世紀以后,尊崇達-賴和班禪兩位活佛。以前,藏族地區(qū)實行封建農(nóng)奴制,占人口95%的農(nóng)奴被剝奪了一切生產(chǎn)資料,過著奴隸的生活。新中國成立之后,西藏地區(qū)實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農(nóng)奴制,百萬農(nóng)奴翻身作了主人,開始了民族的新生。
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腳穿牛皮長靴。為便于活動,袒出右肩或雙臂,兩袖系于腰間。男子將發(fā)辮盤于頭頂上,女子將發(fā)辮披在肩上。農(nóng)區(qū)女子大多在腰間系一條圖案絢麗的圍裙。農(nóng)區(qū)以糌粑為主食,喜歡喝酥油茶;牧區(qū)以牛、羊肉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區(qū)不吃飛禽和魚。獻哈達是藏族一種獨特的禮儀。哈達是特制的絲織長巾,一般分白、黃、藍三色,在拜訪謁見時雙手獻上,表達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臺灣島的山地、東南沿海縱谷平原和蘭嶼上。由于地區(qū)、語言的差異,內(nèi)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誘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稱。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各地語言差別較大,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繡,并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繪畫。
高山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種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魚為主,同時飼養(yǎng)雞、犬、豬。排誘人主要養(yǎng)牛。
民族風俗手抄報簡單篇六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著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在當?shù)乇环Q為“著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紐扣,只用把結(jié)的腰帶,腰帶種類很多,打結(jié)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jié)”,就是在后腰打結(jié)處的腰帶內(nèi)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結(jié)很費事,二戰(zhàn)后又出現(xiàn)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tǒng)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yōu)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艷華麗的錦繡。
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民族風俗手抄報簡單篇七
我國歷史悠久,景色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自然也少了不民俗。現(xiàn)在我就說說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吧。
元宵節(jié),名字中有個“元宵”二字,其實在這一天早上要吃元宵,晚上要炸玉米,點燃火堆后,從上面跳過去,但跳火堆是鄉(xiāng)下的習俗,城市里一般不會有。
清明節(jié),也是一個節(jié)氣的名字。這一天,人們掃墓、踏青,一天都比較悲傷,正如《清明》中描述的情景。
端午節(jié)這一天的習谷很多,有斗蛋、吃粽子、賽龍舟等。粽子是用蘆葦包著糯米和其它食品,三角形食物,外表為黃綠或褐色,里面的餡各種各樣,香而不膩。賽龍舟的來歷是這樣一個故事:曾經(jīng)楚國有個愛國詩人屈原,當時楚國局勢非常緊張,屈原想出一條巧計,就去報告楚王??墒?,楚王聽了小人的讒言,不但不聽屈原的勸告,反而十分排斥他。后來,楚國滅亡,楚王被秦王和死。他聽說事情后,抱著一塊石頭投汩羅江而死。人們?yōu)榱瞬蛔岕~蟲蝦蟹吃他的尸體,人們就往江中倒雄黃酒、扔粽子。這一天,人們還喝雄黃酒,還給兒童肚子上系五彩線。
好了,說到這也差不多了,下次再說吧。
民族風俗手抄報簡單篇八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云南民族村。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游。大家很難走遍云南的村村寨寨,所以,游覽云南民族村便能在短時間內(nèi)看到云南民族風情的縮影。
云南民族村,位于距市區(qū)8千米處的滇池之濱,占地1340畝,與著名的西山森林公園等風景名勝區(qū)隔水相望。它集中展示了云南各民族自然村落式民族民居建筑,集民族風情,音樂舞蹈,宗教文化為一體,容峻山秀水,玲瓏景致為一園。自1992年2月18開村以來,云南民族村已建成開放了傣,白,納西,佤等13個民族村寨。相信村寨中每一個景點都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使你留戀忘返。
各位朋友,一進大門我們看到的這個景致叫"白象迎賓"。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白象迎賓,就是給大家一個吉祥的祝福。
大家看,遠處那一座被碧水綠樹包圍著的白塔。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讓我們先到傣家寨游覽。人們習慣上把居住在水邊的傣族稱為水傣。把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稱為旱傣,又根據(jù)服飾把元江河谷地區(qū)的傣族稱為花腰傣。而民族村的村寨則以最具特色的水傣為主。
大家聽,傣家小卜哨,小卜冒們?yōu)榇蠹易嗥鹆擞e曲。
走進寨門,請大家沿著這條紅色小路參觀傣族村。右邊是一尊金色的佛像,表明了傣族人民的佛教信仰。傣族除了信仰小乘佛教外,還信仰原始宗教。在這尊佛像的背后的一幢小型竹樓里,供奉著傣族的寨神。由此,可看出傣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點。
請大家往左邊看,這便是傣家的竹樓。竹樓的形式為干欄式建筑。干欄式建筑常見于中國的南方地區(qū),其特點是涼爽防潮。請大家隨我上樓參觀。樓上右邊是臥室,中間是客廳,廳外有涼臺。傣族認為自己的靈魂和家神都在臥室里,外人來了會打擾家神,攝走靈魂。所以傣家的臥室外人是不能進入的。竹樓的客廳內(nèi)置有火塘,內(nèi)有三腳架。在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生活起居中,火塘占有很崇高的地位,從而形成了神秘的火塘文化。下了竹樓往前走,一路上經(jīng)過工藝樓,風情樓,風味樓。
現(xiàn)在,在我們左邊的這幢有塔尖的高大竹樓就是傣族的佛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
進入佛殿內(nèi),大家可能發(fā)覺她與我們常見的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宗教色彩,它把釋迦莫逆神化,而且認為三世十方都有佛,所以,大乘佛寺的佛像高大莊嚴,且數(shù)量多。而小乘佛教僅將其奉為始祖。因此其佛像與現(xiàn)實中的人相似,佛像也沒有那么多。所以大小乘佛教的佛殿格局也就不盡相同了。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主張除出家的僧尼外,還要有大批的居家教徒,在這點上,大乘佛教更居世俗化。小乘佛教要求男性信奉者必須出家,所以,云南傣族地區(qū)的男孩子都要到寺廟里當一段時間的和尚,學習宗教和文化知識。
出了佛寺,我們看到路邊的這座別致的小塔廈,這是傣家的水井。傣族人民對水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在他們的心目中,水是十分圣潔的,因而對水井也就特別愛護。中國人民郵政曾發(fā)行過一套題"傣家建筑"的郵票,其中就有傣家的水井。水井對面是鐘亭和潑水亭,這些建筑都與傣族的一個十分有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潑水節(jié)有關(guān)。
潑水節(jié)是傣族家最隆重的節(jié)日,她是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jié)日。在傣歷六月中旬,身著盛裝的傣族姑娘們在歡樂的象腳鼓與芒鑼聲中,跳著柔媚的孔雀舞。其間,伴著婉轉(zhuǎn)的歌聲,水也將悄然灑落在你的衣服上。
你可不要躲開哦,這是傣家的吉祥水,濕透全身才能幸福終身,50年代,周總理就曾不遠萬里來到版納參加傣族的潑水節(jié),可見國家偉人對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心。這一事件,在題為"周同志誕生100周年"的紀念郵票上也得到了具體反映。
關(guān)于潑水節(jié),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古時候有一個作惡多端的魔王,搶了7個姑娘做他的妻子,聰明的7姑娘從得意忘形的魔王口中得知,用魔王自己的頭發(fā)勒魔王的脖子,就能將魔王置于死地。7姑娘這樣做了,魔王的頭滾了下來,但這個魔頭滾到那里,那里就起大火。為了撲滅大火,7位姑娘勇敢地抱起魔王的頭,一年一換。為了感謝這7位姑娘,每年輪換的時候,人們都要給姑娘潑水,沖洗身上的污穢。從此就形成了辭舊迎新的潑水節(jié)。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先前已經(jīng)看到的白塔。繞過白塔,經(jīng)過一道木板橋,我們就出了傣族村。不知不覺中,整個民族村目前已經(jīng)建成的12個村寨已經(jīng)參觀完畢了。今天的參觀,使我們飽覽了一次云南民族文化大展示。在短暫的時間里,我們接觸了眾多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既大致了解了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生活,又從中窺見了我們祖先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足跡。云南民族村計劃建造26個村寨,等新的村寨建起來時,歡迎您再來!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512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