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它可以幫助教師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并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教案的編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能力、興趣、背景知識等因素。下面是一份以項目學習為主的地理教案范例,希望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一
1、壽聯多是祝愿壽者長壽,稱頌壽者的品德與功績。壽聯多為五字或七字,也有達數十字或數百字的。壽聯切事、脫俗、工整而有韻味,選用恰切的詞句,注以流暢的氣勢,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義,引起共鳴。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边@幅壽聯寫的老人歲數是:()
a、60歲b、70歲c、100歲d、141歲
答案:d
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歲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雙慶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來就是141。
2、下列描寫古代歷史名人名家的對聯,說法錯誤的是:()
a、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文苑第一家?!灷畎?/p>
b、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灦鸥?/p>
c、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灠拙右?/p>
d、云過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茵。——頌王昭君
答案:d
解析:“云過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茵”是唐代溫庭筠的《蘇武廟》說的蘇武的事,而頌王昭君的對聯是“青冢有情猶識路,平沙無處可招魂”。
3、對聯集句對大多非原創(chuàng),是從已有詩文句子中選句配對,推陳出新。與“勸君更盡一杯酒”(唐王維)對仗工整的是:()
a、天涯涕淚一身遙。(唐杜甫)b、與爾同消萬古愁。(唐李白)
c、八駿日行三萬里。(唐李商隱)d、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
答案:b
解析:題干“勸君更盡一杯酒”是唐代王維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詩句,“勸君”與“與爾”有第二人稱相對,“更盡”與“同消”有動詞相對,“一杯酒”與“萬古愁”數量詞相對,所以選b項。
a項“天涯涕淚一身遙”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詩句;b、“與爾同消萬古愁”是唐代李白《將進酒》中的詩句;c、“八駿日行三萬里”是唐代李商隱《瑤池》的詩句;d、“替人垂淚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贈別》的詩句。
4、中國古代神話“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鉆木取火、銜石填?!敝猩婕暗娜宋镄蜗蠓謩e是:()
a、女媧、燧人氏、精衛(wèi)、盤古b、燧人氏、精衛(wèi)、盤古、女媧
c、盤古、女媧、燧人氏、精衛(wèi)d、精衛(wèi)、盤古、女媧、燧人氏
答案:c
解析:“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燧人氏鉆木取火”、“精衛(wèi)銜石填?!钡纳裨捁适录矣鲬魰?。
5、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種制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隋唐到清代的歷經了一千三百多年??婆e制度中參加縣府考試、省級考試、京城考試和皇宮大殿考試及其合格者,分別稱為:()
a、鄉(xiāng)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院試——秀才
b、院試——秀才鄉(xiāng)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
c、會試——貢士殿試——進士院試——秀才鄉(xiāng)試——舉人
d、殿試——進士院試——秀才鄉(xiāng)試——舉人會試——貢士
答案:b
解析:院試是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的一種考試,也叫章試。各地考生在縣府里參加考試,由省里的提督學政主持,考取者稱生員,俗稱秀才(茂才)或相公。明清科舉制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鄉(xiāng)試為省一級考試,由翰林或部院官員主考,考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試是舉人在京城參加的全國統(tǒng)一考試,由禮部主考,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考試合格者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連續(xù)考中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第一名者稱為“連中三元”。
6、我國古代文人學士的作品集名稱內涵豐富,各具特點。下列作品集《柳河東集》、《聊齋志異》、《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軒長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長慶集》命名方法分別是:()
a、地名、年號、謚號、字、號、官職、書房名
b、地名、書房名、謚號、號、字、官職、年號
c、書房名、地名、官職、號、字、謚號、年號
d、地名、書房名、謚號、字、號、官職、年號
答案:d
解析:《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读凝S志異》。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房名?!斗段恼?,作者范仲淹,謚號“文正”?!独钐兹?,作者李白,字太白?!都谲庨L短句》,作者辛棄疾,號稼軒?!锻跤邑┘罚髡咄蹙S,官至右丞?!栋资祥L慶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
7、“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具有基礎性性質的學說??梢岳斫鉃椋禾柟饽苷盏降牡胤綖殛?,照不到的地方為陰。山北當然照不到,為陰;水的北岸正對著太陽,為陽。反之亦然。所以,水南為陰,水北為陽。例如:“江陰”、“漢陽”、“衡陽”、“華陰”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長江南岸、漢水的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b、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北邊、華山的南邊
c、長江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北邊
d、長江北岸、漢水的北邊、衡山的南邊、華山的南邊
答案:c
解析:“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蔽覈S河中下游一帶,在北回歸線以北,終年不會有太陽直射,陽光會從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陽照射到而北面則受不到陽光照射,所以山南為陽,俗稱“陽坡”;山北為陰,俗稱“陰坡”。水(河流)的方面,由于地形是西北高向東南漸低,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東流的河流在流動時會傾向于往東南方向流動,南岸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蝕下淘,南岸相對高差大,地勢低濕,岸下難受光照;北岸反之。江陰:處于長江南岸。漢陽:漢水的北邊。過去的漢陽與漢口連成一片,在《明史》中說到,漢水一直是從龜山之南流入長江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鸚鵡洲頭漢陽汽車渡口。大約十五世紀初,漢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點就是裁彎取直,這次漢水徑直向東流經龜山之北入長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樣。所以,今天的漢陽應該改稱為“漢陰”才是。衡陽:處于南岳衡山的南邊。華陰:西岳華山的北邊。
8、我國古代人們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從晚上七時開始起更,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占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于現在的“后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那古時候“五更三點”、“三更四點”相當于現在的時間是:()
a、早晨6時12分、凌晨2時36分b、早晨5時又12分鐘、1時又36分鐘
c、早晨6時12分、1時又36分鐘d、早晨5時又12分鐘、凌晨2時36分
答案:a
解析:五更計時法: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半夜為三更。由此推算:一更天約在19:00時至21:00時;二更天約在21:00時至23:00時;三更天約在23:00時至次日1:00時;四更天約在1:00時至3:00時;五更天約在3:00時至5:00時。“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于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拔甯c”是“早晨5點72分,即6點12分”;“三更四點”是“凌晨1點96分,即2點36分”。
9、中國古代文化中定義的“圣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偟膩碚f,“才德全盡謂之圣人”。古代的“史圣”、“醫(yī)圣”、“書圣”、“畫圣”、“茶圣”、“詩圣”分別是:()
a、張仲景、王羲之、吳道子、陸羽、杜甫、司馬遷
b、司馬遷、張仲景、王羲之、吳道子、陸羽、杜甫
c、王羲之、吳道子、陸羽、杜甫、司馬遷、張仲景
d、吳道子、陸羽、杜甫、司馬遷、張仲景、王羲之
答案:b
解析:史圣: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醫(yī)圣:張仲景,名機,南陽郡(今河南鄧州人一帶人),東漢著名醫(y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書圣: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書法家,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著有《蘭亭集序》。
畫圣:吳道子,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唐朝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茶圣:陸羽,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于世。
詩圣: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10、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唐詩是漢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詩人眾多,許多詩篇還是被我們所廣為流傳。唐代稱為“詩魔”、“詩鬼”、“詩佛”、“詩仙”、“詩圣”、“詩豪”的詩人分別是:
a、王維、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李賀
b、李賀、王維、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
c、白居易、李賀、王維、李白、杜甫、劉禹錫
d、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李賀、王維
答案:c
解析:詩魔——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fā),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人稱“詩魔”。詩鬼——李賀,其詩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詩佛——王維,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享有了“詩佛”之稱譽的詩人。詩仙——李白,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詩圣——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圣”。詩豪——劉禹錫,其詩沉穩(wěn)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詩骨——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詩狂——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詩杰——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詩奴——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詩囚——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七絕圣手--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稱之為“七絕圣手”。五言長城--劉長卿,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言長城”。杜紫薇——杜牧,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稱其為“杜紫薇”。溫八叉——溫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他為“溫八叉”。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二
1、韋編三絕: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
2、名垂青史:古代在竹簡上記事,要先將新鮮的青竹烤干,故稱史書為“青史”。
3、三墳五典:傳說中我國最古的書籍。
4、雕蟲小技: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
5、觥籌交錯: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一種籌碼。
6、竹報平安:竹,竹簡。竹報,舊時家信的別稱。
7、如喪考妣:考,父親;妣,母親。
8、伯仲之間: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
9、造福桑梓:桑樹和梓樹,古代住宅旁常栽的.樹木。用以比喻家鄉(xiāng)父老。
10、六合之內:古指天、地、東、西、南、北,泛指天下。
11、金甌無缺:盛酒器皿,喻指國土。
12、司空見慣:古官名,掌管工程一類的官。
13、遷客騷人:舊指被貶到外地的官員。
14、稗官野史:古代的小官,專給帝王講述街談巷議、風俗故事,后來就稱小說為稗官。
15、枉用三尺:三尺法的簡稱。古代用三尺長的竹簡記載法律,故稱法律為三尺法。
16、氣沖牛斗:斗牛,指牽牛星和北斗星。
17、近在咫尺:咫尺,古代長度單位,周代指八寸。
18、擊筑悲歌:古樂器,形似箏。
19、孺子可教:孺子,兒童、后生。
20、及笄年華:古代女子一般十五而笄(結發(fā)上簪,表示成年)。
21、守廟社稷:古謂土地神和谷神,多指國家。
22、斧鉞湯鑊:古代的一種酷刑,把犯人投入滾水中煮死。
23、暗度陳倉: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是關中、漢中間的交通要道。
24、文籍滿腹:文章典籍,泛指學識。
25、六出紛飛:舊指雪花,因雪花為六角。
26、不差累黍:古代兩種微小的重量單位。
27、邯鄲學步:邯鄲,戰(zhàn)國時趙國的都城。
28、考績黜陟:黜,貶退;陟,提升。
29、得隴望蜀:隴,古地名,約今甘肅東部;蜀,古地名,約今四川中西部。
30、結發(fā)夫妻:束發(fā),指初成年。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三
1、一般認為最早的文人五言詩是班固所寫的《詠史》。此后,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疾邪詩》蔡邕的《翠鳥》等都是較早的文人五言詩。
2、《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3、《古詩十九首》之名,最早見于梁人蕭統(tǒng)編的《文選》
4、《古詩十九首》大約產生于東漢后期的桓帝、靈帝之世,當是這一時代中下層知識分子所寫。
5、先秦兩漢時期,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三個重要階段依次是《詩經》、“楚辭”和漢樂府民歌。
1、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儒學禁錮的崩潰,逐漸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其理論形態(tài)就是魏晉玄學。
2、西晉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風氣的影響下,出現了玄言詩,其內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過徒具詩的形式而已。
3、梁陳兩代,帝王和世族的生產更加腐朽,精神也更為空虛,他們不再滿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尋求強烈的聲色刺激,于是產生了宮體詩。
4、“宮體詩”之名始于梁簡文帝蕭綱,宮體詩主要是以艷麗的詞句表現宮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類似文字游戲的詠物詩。宮體詩產生并盛行于梁、陳時期。
5、東晉南北朝詩歌經歷了玄言——山水——宮體的變化過程。
6、南北朝文學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詩的興起,拓展了詩歌題材;新體詩對古代詩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礎;鮑照發(fā)展了七言詩,在題材和詩歌形式上都有開創(chuàng);文學理論多有建樹,出現了《文心雕龍》《詩品》這樣的理論著作;駢文及小說都是新的開創(chuàng);蕭統(tǒng)編選了我國第一部文學選集《文選》等。
7、建安時期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一方面學習漢樂府,描寫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形成了一種悲涼慷慨、剛健有力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或“建安風力”。
1、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杰出的詩人曹操。他詩歌創(chuàng)作代表作品有描寫漢末戰(zhàn)亂和人民苦難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現統(tǒng)一天下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觀滄?!分械摹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寫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氣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現了作者對賢才的渴慕,《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曹操積極進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學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者,開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詩也不少優(yōu)秀之作,他學習漢樂府,但又有自己的風格。
3、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了文學專論,他提倡文學,對建安文學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線,
5、曹植詩歌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有描寫游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了少年的愛國精神;鼓勵朋友建功立業(yè)的《贈徐干》;在思婦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拯救一只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托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鐘嶸稱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6、建安時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叭堋敝覆懿佟⒉茇?、曹植;“七子”之稱見于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詩》其一,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表現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不的苦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
8、現存題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憤詩》。
1、正始文學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學,此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與山巨源絕交書》,詩歌的代表作是《贈秀才入軍》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八十二首《詠懷詩》,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傳》。
3、阮籍的《詠懷傳》在運用王言詩抒情和諷諭方面有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表現了自己的孤獨苦悶,給處于黑暗統(tǒng)治下的進步作家開拓了一條寫作政治抒情詩的道路,《詩品》的“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詩風。陶淵明的《飲酒》,庾信的《擬詠懷》。
4、晉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指導的是張華、張協(xié)、陸機、潘尼、潘岳、左思,他們是太康時期著名的詩人。
5、太康文學創(chuàng)作有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模擬古人的風氣大盛;二是追求詞藻華美和對偶工整。劉勰所說“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學。
6、太康時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陸機,與之齊名的作家是潘岳,還有張華張協(xié)等。
7、陸機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詩十九首》的《擬古詩》十二首,描寫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詩》三首。
8、左思是西晉最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直接繼承了建安風骨有“左思風力”之稱。
9、左思的代表作有《詠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運用了對比等手法,如“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對比,“澗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門知識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對比反映寒門知識分子與世族門閥的矛盾。此外,《招隱》《嬌女詩》《三都賦》都是他的名作。
10、劉琨的代表作是《扶風歌》,他是著我的愛國詩人。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詩》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詩人,《詩品序》中“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即是對玄言詩的批評。
1、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謚號“靖節(jié)征士”,因其曾作過彭澤令,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陶彭澤,他辭去彭澤令后,過著“晨興埋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躬耕生活。
2、陶淵明的詩可以分成兩類:田園詩和詠懷、詠史詩。他的散文辭的名篇是《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3、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按其內容可以分為三方面:一部分表現農村的恬美靜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歸田園居》其一(“少無適俗韻”),《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極大的熱情歌詠了農業(yè)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建立的友誼,如《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人生歸有道)等;還有一小部分反映了農村凋蔽和自己的窮困生活,如《歸田園居》其四(久去山澤游)、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是他田園詩的一個新發(fā)展。
4、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繼承了正始詩人阮籍和西晉詩人左思的伎,發(fā)揚了建安的精神。代表作有《雜詩》其二(白日淪西阿),《讀山海經》其十(精衛(wèi)銜微木)等。
5、魯迅稱一些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如《讀山海經》其十為“金剛怒目式”的作品。
6、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1、平淡與醇美的統(tǒng)一。陶詩很少用奇特的形象、夸張的手法和華麗的詞藻,甚至連形容詞都少用。2、情、景、理的統(tǒng)一。
8、陶詩的藝術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唐代學習田園詩的有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詩人。
1、南朝樂府民歌約五百首,大部分屬于《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其中“吳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歌”十八首。
5、南朝樂府民歌,除吳歌、西曲外,還有一首較長的抒情詩《西洲曲》,屬《雜曲歌辭》。
8、北朝民歌主要收集在《樂集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在《雜曲歌辭》、《雜歌謠辭》中也有一小部分,共約六十多首。
10、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創(chuàng)作,我們所接觸到的,除漢人的作品外,還有氐人、羌人、鮮卑人,以鮮卑民歌居多。
12、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長篇敘事詩是《木蘭詩》,它產生的時代不會晚于陳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第五南北朝詩文基礎:
1、晉宋之際代替玄言詩的是謝靈運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
2、謝靈運因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他的山水詩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樓》(潛虬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兜浅厣蠘恰分小俺靥辽翰?,園柳變鳴禽”是寫景名句。
3、鮑照對詩歌形式的主要貢獻是為七言詩拓寬道路,其詩歌代表作有《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其中“自古圣賢皆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的詩句,表現了對門閥制度的不滿,《擬古》其三(幽并重騎射)、其六(束薪幽篁里)《代出自薊北門行》(羽檄起邊亭)等也是其代表作。
4、鮑照的詩歌直接繼承著建安文學的傳統(tǒng),大力寫作樂府詩,他是繼曹丕之后,對七言詩貢獻最大的詩人。
5、教材中提到繼承建安風骨或發(fā)揚其精神的詩人有:阮籍、左思、陶淵明、鮑照。
6、所謂新體詩是指自齊至隋百余年中講究聲律、對偶的作品,名曰新體詩。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所謂新體,是就其形式而言。齊永明年間著名詩人沈約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八種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開創(chuàng)的,由聲律與對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體詩,稱永明體。
7、新體詩作家除沈約外,成就較高的還有齊詩人謝朓、梁詩人何遜、陳詩人陰鏗等。
8、文學史上把謝靈運和謝朓分別稱為“大謝”和“小謝”。謝朓因為做過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謝宣城”之稱。
9、謝朓山水詩有一首寫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題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灞矣望長安)其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描寫春江日暮景色,“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寫建康(南京)周圍的景色,是寫景名句。
10、謝朓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詩,帶有南朝民歌氣息,語言精練,情味雋永,如《玉階怨》(夕殿下珠簾)和《王孫游》(綠草蔓如絲)等。
11、繼玄言詩、山水詩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詩歌是宮體詩。
13、集南朝詩歌成就之大成的詩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宮體詩人,后出使西魏,遂終身羈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詩風。
14、庾信詩歌的代表作是《擬詠懷》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時期駢賦,駢文成就最高作家,賦的代表作是敘述梁代興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賦》,五言小詩的名作有《寄王琳》(玉關道路遠)和《重別周尚書》(陽光萬里道)。
15、駢文是與散相對而言的,它有三個特點:第一是講究對偶,又多用四六句,因為兩句兩句的對偶,好象是并駕的兩匹馬,所以叫駢文。第二是語音方面講究平仄。第三是多用典故和華麗的詞藻??梢哉f駢文是一種詩化的散文。
16、南北朝駢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鮑照憑吊廣陵的《蕪城賦》,孔稚圭諷刺假隱士周顒的《北山移文》,梁江淹的《恨賦》《別賦》,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和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17、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
1、南北朝小說,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即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
3、南北朝志人小說的集大成的代表作是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4、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共分三十六篇,為之作注的是梁代的劉孝標。
1、我國現存第一篇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專論是曹丕的《典論論文》
2、《典論論文》之后,文學批評史上另一篇重要的作品是西晉陸機的《文賦》
3、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最重要、最系統(tǒng)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是劉勰的《文心雕龍》
4、成書于梁代的一部專門評論五言詩的菱是鐘嶸的《詩品》
1、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唐代有詩人兩千余人,作品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2、唐詩的發(fā)展一般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
3、初唐前五十年,宮體詩充斥詩壇。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是這個時期的代表。
4、唐代文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詩歌、散文、小說都得到很大發(fā)展,同時還興起了詞和變文這兩種文學形式。
5、初唐的中心問題是:(1)沖破六朝詩歌的狹窄題材,使詩歌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重大的政治問題;(2)擯棄輕浮綺靡的詩風,建立剛健有力的新詩風;(3)確立律體,發(fā)展七言歌行。
6、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開始突破“宮體”的內容,繼有沈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最后陳子昂痛斥齊梁詩風,高倡建安風骨,才為唐詩開辟了發(fā)展的道路。
7、以李白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是盛唐詩歌的主流,政治詩和邊塞詩集中體現了盛唐詩歌的特色。
8、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新樂府運動象一條大河貫穿了整個中唐。
9、愛情主題在晚唐十分流行,這是受了市民文學的影響。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四
過程與方法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知識挑選。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諧美,人情美。
教學重點:古代授官稱謂。
教學難點:天文歷法。
教學關鍵:與古文閱讀聯系緊密的文學常識課型將授課。
教學方法:運用課件,教師引導教具電腦。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學習文言文,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文化常識包含的內容很多,今天我們根據必修5中94頁的內容給大家做一些介紹。
教學過程: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招聘授官。
選:量才授官。
薦:下級向上級推薦授官。
舉:選拔。
點: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簡:任命。
補:任命補缺,多指照例補缺。
進:升任,尤指高級官員的升任。
起:由民間征聘?;蛄T官后再授官職。
贈:對官員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員授予職稱,封銜。
二、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領:常指兼任。
攝:兼理,尤指暫兼。
守:兼理,指比本職高的兼職。
行:兼管,指比本職低的兼職。
判:中樞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權:暫代官職。
假:同“攝”。
署:代理無本官的職位,也稱“署理”。
護上級官員離職,由次一級官員守護印信代行職權。
1、學生閱讀后總結。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斗哆M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薄疤焐系男撬奘谴虿坏玫摹!惫湃苏J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笔钦f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qū)。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
四、課堂練習。
1、完成書上的相關練習。
2、給自己起一個“字”,并寫一段說明性的文字,為自己的成年獻禮。
板書設計。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五
不少成語與古代文化常識有關,這些成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紀時。如:寅吃卯糧半夜三更鐘鳴漏盡丁是丁,卯是卯
2.科舉。如:金榜題名獨占鰲頭一舉成名名落孫山
3.建筑。如:登堂入室大相徑庭門當戶對戶樞不蠹蓬蓽生輝偷梁換柱雕梁畫棟
4.服飾。如:峨冠博帶袍笏登場被褐懷玉紈绔子弟集腋成裘
5.器物。如:鐘鳴鼎食觥籌交錯舉案齊眉席不暇暖循規(guī)蹈矩奉為圭臬權衡利弊
7.軍事。如:烽火連天大動干戈劍拔弩張折戟沉沙圍魏救趙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9.宗教。如: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無主天花亂墜曇花一現聚沙成塔醍醐灌頂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六
1、劉長卿和韋應物是中唐前期的詩人,他們學習盛唐的王孟,以山水田園詩著稱,又都以五言見長。劉長卿很為時人推重,稍后的權德輿稱之為“五言長城”。
2、唐代大歷年間,經濟一度繁榮,政治上呈現出一些升平的跡象,于是一批詩人刻意模仿盛唐之音,后人稱他們?yōu)椤按髿v十才子”。主要詩人有盧綸、吉中孚、韓?、錢起司空曙、李益等。他們依附權貴出入公侯之門,以詩歌互相酬唱或呈送達官貴人。他們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擅長律詩,追求聲律和對仗工整,崇尚齊梁詩風,缺乏藝術創(chuàng)造力。
3、大歷十才子中,李益是一位邊塞詩人,詩風很接近王昌齡,而且也是寫七絕的能手。
4、韓孟詩派是與新樂府運動同時崛起的一個影響較大的詩派。這個詩派的代表人物是韓愈、孟郊,此外還包括賈島、盧仝、劉叉等人。韓孟等人主要是通過抒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來揭示社會的弊病,主要特點是深險怪僻,但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詩作。
5、“郊寒島瘦”:在中唐詩壇上,孟郊和賈島并稱,皆以苦吟著名,前人以“郊寒島瘦”概括他們的詩風,孟郊五筆型孤苦困窘,他的詩許多是描寫他個人的貧病饑寒。賈島的詩很受韓愈賞識,又與孟郊齊名其成就遠不如孟郊,作詩專以煉字鑄句求勝,缺乏社會內容。但他清奇僻苦的詩風對晚唐五代、宋末四靈,明末、清末的一些詩派有很大影響。
6、劉禹錫是中唐著名的唯物主義者和著名詩人,其詩多有名篇佳句,如《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冻陿诽鞊P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都富含哲理,十分耐人尋味。
8、李賀的詩歌熔鑄了前代詩歌多方面的特點,形成了他奇崛冷艷的獨特詩風。他詩歌的主題多為感士不遇,但他結合自己的身世,使這類作品帶上了他獨有的幽冷與凄惋的色彩。
9、李賀的詩想象奇特,意象之間跳躍性很大,往往熔鑄出許多名篇佳句,如《雁門太守行》中的“黑云壓城城欲摧”就是經常被后人引用的名句。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七
《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后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fā)扎成丫髻,叫總角,后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離騷》
1.《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峨x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
2.《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并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兩大源頭。
《孔雀東南飛》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
2.結發(fā):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發(fā)。后稱原配為結發(fā)夫妻。
3.秦羅敷:秦是古詩中美女常用的姓,羅敷古代美女的通稱。
4.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婦:古代年輕婦女對夫家的長輩或平輩的自稱。
7.初陽歲: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農歷每月十九為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9.六合:古人結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叫六合。又指東、西、南、北、天、地。
10.青廬:用青布搭成的篷帳,是舉行婚禮的地方。盛行于東漢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種弦樂器,23弦或25弦,分臥式、豎式兩種。
12.妾:舊時婦女謙卑的自稱。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適:出嫁。(始適還家門: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于現在的19時至21時)。
16.人定:是亥時(相當于現在的21時至23時),這里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17.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18.古代夜晚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漢獻帝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于史書。
(1)廟號: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
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謚號:謚號是后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xiāng)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
私謚可能始于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后,稱謚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蛏八?,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于唐代。實際早在秦統(tǒng)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
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號: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
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1.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yè)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圣之稱。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識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4.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了東漢末年動蕩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6.《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文人五言詩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最高成就,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譽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后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
3.禊,一種祭禮。古時一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
1.望:農歷每月十五。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朔:農歷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7.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8.賦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1.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队薰粕健罚褐竿ㄔツ?,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队伟U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1.上古時期,姓氏有別。姓的偏旁為女,反映初民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過不同的姓來區(qū)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貴族男子稱氏,賤者有名無氏。稱姓是為了區(qū)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國名、官職名、居住地、職業(yè)技藝及祖先的字為氏。
4.秦漢時代,姓氏合二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八
1、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chuàng)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后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九
【春節(jié)】。
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此節(jié)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jié),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jié)”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jié)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zhèn)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jié)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jié)。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少女節(jié)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蛘f: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團圓節(jié)。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兑捉洝穼ⅰ熬拧倍殛枖?,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jié),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
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fā)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
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
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鬃臃浅V匾曅?,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比寮姨岢┑哪康?,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保w全為“牲”?!蹲髠鳌げ軇フ搼?zhàn)》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p>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
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
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
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
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墩撜Z·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
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
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
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边@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
【跪】。
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p>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读H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惫糯ㄖǔJ翘檬医Y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表椡踝巫钭?,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12。
34。
56。
78。
【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
古代嘉禮之一?!吨芏Y》:“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惫糯F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fā)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fā)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
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稘h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肚G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褒S”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
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缎帕昃`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
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稌x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p>
【六禮】。
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xù)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
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tài)。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
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跋墒拧爆F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
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起來簡稱“干支”。干支在我國古代有廣泛的用途,主要有:
。(2)用地支紀月。按陰歷(夏歷),寅為正月,卯為二月,余類推。
(3)用干支配合的方式紀日,六十日一循環(huán)。
(4)用干支紀時。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稱子時、丑時等。夜半子時(二十三點至凌晨一點)稱子夜,也稱午夜。古人又分一夜為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稱五更或五鼓。
(5)用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方,午是正南方,酉是正西方,卯是正東方。天干也表示方位,甲、乙在東,丙、丁在南,庚、辛在西,壬、癸在北。
(6)用干支作為人名。如商代帝王太乙(商湯)、太甲、盤庚、文丁、帝辛(商紂)等。文丁或他的后人稱文丁的母親為“母戊”。到了西周,用干支作人名者很少,而用伯(孟)仲叔季行第稱謂作人名者漸多。這大概也是商周文化傳統(tǒng)不同的一種表現。
古人還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朱(紅)、黃、藍、白、黑,五聲——宮、商、角、徵、羽,四季——春、夏、秋、冬,以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組星宿——也稱四靈,同地支及方位配合起來,形成了一套思想體系。例如,秋季也稱“商秋”、“素商”,秋風也稱“金風”、“商風”。秋季配白色,所以稱為素商。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一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后來有時指太行山。
西安、奉天——沈陽、直沽——天津)。
6、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9)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業(yè)、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1)開封又名大梁、汴州、東京。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二
諸子散文--《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
風騷--《詩經》和《楚辭》的并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chuàng)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離騷》開創(chuàng)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
四書五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拔褰洝敝浮兑住?、《尚書》、《詩》、《禮》、《春秋》五部儒家的經典。
六藝經傳--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書。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呂氏春秋》--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又名《呂覽》,系戰(zhàn)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
《左傳》--《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戰(zhàn)國策》--國別體史書,是戰(zhàn)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系西漢劉向編訂。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世說新語》--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字典。
“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zhàn)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于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一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wèi)和護從;衛(wèi)尉負責宮門警衛(wèi)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yǎng)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三
論壇帖:/vbb/?threadid=6342。
絮影萍蹤。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3)擢。提升官職。(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于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拒姍C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ㄖ袝㈤T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
[url]/jyzzy/yuwen/[/url]。
/vbb/?threadid=6342。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四
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犊兹笘|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p>
【里正】。
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p>
【里胥】。
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p>
【三省六部】。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p>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p>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五
所謂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稱謂寫于起首頂頭第一行。發(fā)信人的署名在全張信箋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頭是指舊式書信,對年長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為避免雜亂無章而采用的分段陳述。每段開始前空二個字,述及不同內容時分幾段書寫。
稱謂,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對于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鑒、鈞鑒、侍右;對于平輩用臺啟、大鑒,惠鑒、臺右;對于婦女用懿鑒、慈鑒;對于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時,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鑒,臺鑒,賜鑒,等也未嘗不可。
信寫好以后,加上結尾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以及較古樸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專頌臺安”。另有匆促草率語“匆匆不一”、“草草不盡”、“不盡欲言”、“恕不多寫”等。
書信一定要用稱謂,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長,還是老師、朋友。稱謂之后,一般要綴以對應的詞語來表達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臺端、臺甫等等,這類詞語稱為提稱語。
提稱語與稱謂有對應的關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對象。其中比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鑒?用于長輩:幾前、尊前、尊鑒、賜鑒、尊右、道鑒?用于師長:函丈、壇席、講座、尊鑒、道席、撰席、史席?用于平輩: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鑒?用于同學:硯右、文幾、臺鑒?用于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用于女性:慧鑒、妝鑒、芳鑒、淑覽給父母寫信,"膝下"一詞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經》:"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是說人幼年時,時時依于父母膝旁,后來轉為對父母的尊稱。
"函丈"源出于《禮記-曲禮》,向尊長請教時,要"席間函丈",意思是說,彼此的席位之間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長有所指畫;故用作對老師的尊稱。
提稱語可以幾個詞疊加使用,如毛澤東致其師符定一(字澄宇)稱:"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見尊敬之意。等。現將常見提稱語列表如下:
這里再對較常見的提稱語約略作些解釋。
足下??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后來書信中多用于同輩之間。?膝下??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時常依于父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愛、眷依之情。?垂鑒賜鑒鈞鑒尊鑒臺鑒???鑒,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用作書信提稱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垂,含居高臨下之義。賜,上給予下叫做賜。鉤,古以鉤陶喻國政,后稱宦官多冠以鉤宇。垂鑒、賜鑒、鈞鑒,多用于對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鑒,可用于尊長,也可用乎輩。臺鑒適用較廣,“臺”有“高”義,對熟識或不熟識的尊長、平輩,皆可使用。?勛鑒道鑒大鑒英鑒偉鑒雅鑒惠鑒??對身居高佼、有功勛業(yè)績者,可用“勛鑒”。對道德君子、望重學者,可稱“道鑒”。大、英、偉、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義,宜用于友朋往來書信。“惠鑒”,就是賞閱的意思,但語意分量較“賜鑒”為輕,適用于一般書信,師長對已獨立的后輩學子,也可用此客套。?慈鑒愛鑒雙鑒芳鑒??致母親,可稱“慈鑒”。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可用“愛鑒”。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鑒”。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芳鑒”。?禮鑒??給居喪者信,用“禮鑒”。如,愛國之士李公撲遇害后,周恩來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稱“張曼筠女士禮鑒”。?公鑒共鑒同鑒??用于致團體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書“諸先生共鑒”等。?道席講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為學生對師長的尊稱。講席、教席,也是對從事教育、講學者的敬稱,但用于平輩間,寫信人與受信人不必有師生關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對文士的敬稱,文人間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傳世垂史。?覽閱知悉???一般用于長對幼、前輩對晚輩的稱呼之后。
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啟辭理應屬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語,在現時書信中還??梢钥吹剑詫⒋藛为毺岢?,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如:
敬稟者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于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跪稟者?義同“敬稟者”,用于子孫對尊長。?即稟者?同上。?敬啟者?寫信者自謙為恭敬地陳述事情的人,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面所寫的`內容。既可用于同輩,也可用于下對上。?謹啟者?謹,是謹慎、鄭重的意思。用于同輩。?徑啟者?徑,這里是直截了當的意思,一般公私書函通用。?拜啟者?拜,表敬詞。用于友朋往來書信。?敬呈者?與“謹呈者”,皆用于下對上的公私書函。?懇啟者?用于平輩,表示下面信文將寫求助于對方的內容。?茲啟者?茲,這里,現在。茲啟,意即今在此陳述。態(tài)度客觀平和,不含明顯敬意。?哀啟者?向親友報喪的書信用此。?復稟者?用于對尊親或上級的回信復稟。對平輩可用“再啟者”。?專啟者?用于專談某實事的書信。
如: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忽奉手教,獲悉一是。奉誦鈞諭,向往尤深。頃獲大示,井所賜物?;輹钕?,如見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頓開。披誦尺素,謹表葵私。數獲手書,至感厚愛。展讀瑯函,甚感盛意。接閱華簡,幸叨莫逆。捧讀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詞意深美,一啟蓬心。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頃得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蒙惠書并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迭接來示,因羈瑣務,未及奉復,深以為歉。臺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萬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復乞諒。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念。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別來無恙久不晤見,甚念賢勞。暌違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問,時在念中。一別經年,彌添懷思。日前曾奉一函,諒已先塵左右。前此一函,想已達覽。
其實,寫信也是寫文章,此類啟辭套語,雖可采用,卻不必拘泥,盡可以千變萬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啟辭套語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現在不少人寫信,習慣于一開頭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這封信就沒法往下寫似的。先向收信者問候致意,原是不錯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則未免呆板單調了。
思慕語書信的功能之一是溝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稱語之后不直接進入正文,而是要用簡練的文句述說對對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這類文句稱為思慕語。
思慕語中使用最多的,是從時令、氣候切入來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書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辯文》,列舉每月不同的氣候狀況下,可供選用的詞語,如正月初春可以說:"孟春猶寒,分心兩處,相憶纏懷。思念往還,恨無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說"仲春漸暄,離心抱恨,慰意無由,結友纏懷,恒生戀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讀之令人倍感親切。
后世書信的思慕語相當豐富,不勝枚舉,比較常用的如:
云天在望,心切依馳。?相思之切,與日俱增。?望風懷想,時切依依。?仰望山斗,向往尤深。?風雨晦明,時殷企念。?寒燈夜雨,殊切依馳。?瘦影當窗,懷人倍切。還有一類思慕語是從回憶上次見面的時間及其思念切入的,如:
不睹芝儀,瞬又半載。?自違芳儀,荏苒數月。?久違大教,想起居佳勝,定符私祈。?久疏問候,伏念寶眷平安,闔府康旺。
思慕語十分豐富,讀者可以在閱讀書信范文時留心摘錄,以供自己習用。最好是提高的文學素養(yǎng),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真實的情感。
正文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始書寫。書信的內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意準確為原則。一般說來,應先談談有關對方的事情,表示關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后再談自己的事情。正文寫好后,如發(fā)現內容有遺漏,可補充寫在結尾后面;或寫在信右下方空白處,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后面寫上“又及”或“再啟”字樣。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這里不妨臚列若干,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備。不贅。書不盡意。不盡欲言。臨穎不盡。?余客后敘。余容續(xù)陳??秃蟾T。
請對方回信:?盼即賜復。翹企示復。佇候明教。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敬祈不時指政(正)。敢請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見告。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答復對方詢問:?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一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見笑。
請人應允:?所請之事,務祈垂許。以上請托,懇盼慨允。諸事費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關切:?伏惟珍攝。不勝禱企。海天在望,不盡依遲(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禱。節(jié)勞為盼。節(jié)哀順變(用于唁函)。
表示感謝之情:
諸荷優(yōu)通,再表謝忱。多勞費心,至紉公誼。高誼厚愛,銘感不已。
祝辭,就是書信結尾時,對收信人表示祝愿、欽敬或勉慰的短語,如“即頌近安”、“此致敬禮”、“祝你進步”之類。其中,“即頌”、“此致”、“祝你”等詞,緊接正文末尾書寫;“近安”、“敬禮”、“進步”等詞,另起一行,頂格書寫。如果祝頌語的文字較多,也可獨立占行,空兩字寫起,不必分拆成兩部分。如果信箋下方余地充分,或者為了突出祝辭,也可將“祝”、“頒”、“此致”等宇樣獨占一行,空四格書寫,而將“安”、“好”、“敬禮”等另行頂格書寫。頂格書寫的祝辭后一般不加標點符號。祝辭應根據具體情況恰當擇用。
以下為常見祝辭:
古時書信,頌祝語大都融貫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漸形成祝辭獨立一欄。所以,書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內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賀信函,那么視辭一項便可省去。還有,信一開頭就稱“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寫祝好之類,便顯得累贅了,應注意避免。
署名,就是在正文結尾的右下方簽署寫信人姓名。如果是寫給熟識的親屬友人的,可只寫名字,不必寫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稱呼,如:弟、侄、晚等。稱呼與名字之間,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將稱呼用小字寫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寫啟稟詞,也可不加。常用啟稟詞如下:
在署名或啟稟詞后面,寫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寫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還可以在日期之后,寫上撰信時的處所、氛圍、心境等,如“舟中”、“燈下”、“萬籟俱寂”之類。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六
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
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
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
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
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睹坊◣X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眲t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薄八抉R”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
《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睹坊◣X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读赐鳌贰皩幠夏舷拢顜浻Y歡寧南,致敬亭于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h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
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后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
(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凹摇笔菍e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吧帷庇靡灾t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賤稱】。
表示輕慢斥罵的態(tài)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薄睹熳运]》:“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七
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yè)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分械摹扳叶 ?,“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稁熣f》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读赐鳌分械摹皟?yōu)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皟?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资橇畾q。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古代文化常識教案篇十八
古代軍隊的編制和我們今天的編制不同。春秋時期,許多大國設立上、中、下三軍,晉國、吳國甚至還擴大到五軍、六軍。據《國語·齊語》記載,齊國以五人為一伍,十五為一戎,十戎為一卒,十卒為一旅,五旅為一軍。以后各個朝代沿用“軍”為作戰(zhàn)單位,但人數多少不同?!肮谲姟钡恼f法最早是在軍隊里使用的。一般把戰(zhàn)功顯赫、英勇善戰(zhàn)的人封為“冠軍將軍”。而“殿”有后的意思。古時候,軍隊行軍,被派擔任后衛(wèi)任務的部隊叫殿軍。殿軍往往走在軍隊的最后,因而最后一名也叫“殿軍”。
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吨芏Y·春官·大宗伯》說:“以軍禮同邦國”,這是講對于那些桀傲不馴的諸侯要用軍禮使其服從和同?!冻稣髑凹捞旒赖?,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出征前告廟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義。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其時高奏凱樂,高唱凱歌。天子親征凱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時遠至數十里之外。如果是命將出征凱旋,有時皇帝也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都稱為“郊勞”。軍隊打了敗仗,稱為“師不功”,或稱為“軍有憂”。軍隊回國則以喪禮迎接。國君身穿喪服,頭戴喪冠,失聲痛哭,并且吊死問傷,慰勞將士。
古代的戰(zhàn)爭非常頻繁。除了擊、攻、戰(zhàn)等表示一般的進攻和作戰(zhàn)外,其他一些表示戰(zhàn)爭的詞大都有或褒或貶的感***彩。如征,就含有褒義,指上對下,有道對無道的戰(zhàn)爭;伐是中性的,它強調“師出有名”,是一種正式的戰(zhàn)爭,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說“其后秦伐趙,拔石城”;侵含貶義,是不宣而戰(zhàn)的入侵,如《六國論》說“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古代的戰(zhàn)爭,指揮者通過旗和金鼓來指揮,軍隊中的各種旗幟很多,其中帥旗叫“旌麾”,如《赤壁之戰(zhàn)》“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又有“麾下”一詞,義同“部下”,如《垓下之戰(zhàn)》“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戰(zhàn)旗不倒,表明指揮者仍在指揮,如果戰(zhàn)旗倒了,則表明徹底失敗了,所以《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望其旗靡”,然后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齊軍。
擂鼓是進攻與沖鋒的信號,并能起鼓舞士氣的作用,所以《子魚論戰(zhàn)》中捉“金鼓以聲氣也”,《曹劌論戰(zhàn)》中也說“一鼓作氣”。金是鉦之類的響器,古代鳴金收兵。
古代的戰(zhàn)斗要列戰(zhàn)陣,古人對陣法極為重視,《子魚論戰(zhàn)》中的“宋人既成列”,就是指宋軍列成了戰(zhàn)陣。
從殷商直到戰(zhàn)國時期,作戰(zhàn)的主要方式是車戰(zhàn),比如齊魯長勺之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中記錄的就是這次戰(zhàn)斗),就是一次車戰(zhàn),所以齊軍失敗后,曹劌“視其轍亂”,因為潰不成軍,所以車轍才亂成一片。古代大敗“敗績”,據認為就是“敗跡”,也就是“轍亂”,由此來指稱慘敗。古代天子有兵車萬乘,諸侯有兵車千乘,所以《過秦論》中稱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登帝位為“致萬乘之勢”。
先秦時期,大國有上、中、下三支部隊,稱為“三軍”,如《子魚論戰(zhàn)》上說“三軍以利用也”。
古代戰(zhàn)爭中使用的是冷兵器,如刀、劍、戟、箭等,火藥發(fā)明后,才逐漸出現了火器,但仍不普遍,一直到近代,唱主角但是 仍是冷兵器。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妒酚?商君列傳》“行之四年,公子虔誠,劓之”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如:成名“旬余,杖至百”
(04)刖刑:將腳砍掉?!逗褪翔怠贰拔岱潜疽玻驅氂穸}之以石也”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即受此刑)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如“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07)大辟:砍頭。如“惟大辟無所要,然猶質其首”
(08)炮烙:將人燒烤的一種酷刑。如:“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尸”。如“秦惠王車裂商君”
(10)湯鑊:將人煮死。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請就湯鑊”
(11)腰斬:從腰部斬籪。如《史記 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尸街頭。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2620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