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享受,讓我們遠離塵囂,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怎樣寫一篇好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對所讀內(nèi)容進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這包括對書中事件、人物、情節(jié)等的準確把握和分析。其次,要發(fā)現(xiàn)并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觀點和主題,這可以通過解讀關鍵細節(jié)、對比對照等方式來實現(xiàn)。同時,還要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是讀后感的核心,也是與作者對話的方式。最后,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和敘述的邏輯,使讀后感具有清晰、連貫和有力的表達效果。綜上所述,寫一篇好的讀后感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我們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和精準表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一
查令十字街84號》是一本書信集,書信中傳達了美國作家海蓮·漢芙和英國倫敦馬克斯和科恩書店的主人弗蘭克·德爾之間的書緣與情緣。
書中收錄了漢芙與科恩書店二十多年間往來的所有信件,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架起了一座彼此溝通橋梁。這是愛書之人的相互交流,漢芙愛書,視書如珍寶,她喜歡讀舊書,在得知科恩書店藏有許多古書之后,性情率真,熱愛古書的漢芙毫不猶豫地將書單和錢以及信一同寄出,寄到了大洋彼岸的科恩書店。而德爾也是很盡心盡力地為漢芙找書。一段神奇的書緣之旅就此開始了。因為漢芙對書的熱愛,因為漢芙對他人的信任,因為德爾的真誠和誠實。
《查令十字街84號》被稱為“讀書人的圣經(jīng)”。書中體現(xiàn)讀書之人對書的熱愛和尊敬,體現(xiàn)了漢芙別樣的讀書態(tài)度,絕不將書束之高閣。此書一經(jīng)出版,便引起讀書人的關注,人們紛紛傳閱收藏。以至于查令十字街84號在多年以后成了倫敦的一個景點,一個讀書人的朝圣之地。
而在我看來,這二十年長期不斷的通信,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書商與買書人之間的交易,愛書之人的相互對話,也是一段情緣,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漢芙從一開始就把書款放入信中一起寄出,不采用匯款方式,她也從來沒有質(zhì)疑過德爾幫她算的賬。而德爾的行為,盡顯英國的紳士之風,不僅盡力為漢芙找書,誠實地算賬,就連躍于信紙上的文字,也是那么地彬彬有禮。
漢芙的善良,同樣也是深深打動了包括德爾在內(nèi)的科恩書店的每一個員工,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漢芙給科恩書店寄去了許多生活必需品,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盡管她自己過得并不如意。通過跨越海洋的信件與包裹,他們彼此問候,相互溫暖。這是情緣,由書而起,不只是書緣,比愛情更大,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間的一種相互關懷。
這本書一出版便在英國風行,曾被英國大肆宣揚成是英國文學的復興。其實這種說法不說是錯,但未免過于生硬,這本書信集只是愛書惜書之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取暖。《查令十字街84號》這本帶有溫度的書信集,溫暖著每個人的心,同時,也喚起了到時人們對書籍,對文學的關注。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二
《哈瓦那特派員》中這么說:“人口研究報告可以印出各種統(tǒng)計數(shù)值,計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繪一個城市,但對城里的每個人而言,一個城市不過是幾條街巷,幾間房子和幾個人的組合,沒有了這些,一個城市如同隕落,只剩下悲涼的記憶?!睂τ?969年的漢芙來說,這家書店,這條街就是這樣的,于是這本書是一本悼念逝去的書,紀念二十年年間人心的一場奇遇。
初識此書,是在一部電影里,買來看看,沒有特別驚艷的地方,讀后卻久久忘懷不了、唏噓不已。
據(jù)說這是一部愛書人的《圣經(jīng)》,不算是愛書人,但也囫圇吞棗的看過許多書,尤其喜歡這一本。毫無疑問,漢芙愛書,她付錢買書,自付腰包寄食物托朋友送絲襪,但仍覺得自己占了好大便宜。她說:我打心里頭認為這實在是一樁不劃算的圣誕禮物交換。我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凈,根本休想著還能指望過年;但你們送我的禮物,卻可以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可以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九泉。甚至到最后仍然得出我虧欠他良多的結(jié)論。
這似乎和我喜歡書信的理由不謀而合,喜歡寄出那一刻的欣喜,后來收到信的開心以及沒有等到時的失落。以及寄信人的等待和收信人的等待,這期間錯過的時間差就像天然酵母滋生了更綿長的感情。
漢芙喜歡弗蘭克,這應該不足以形容她對他的感情,這是一場20xx年的精神之愛,看到最后他,他們?nèi)匀粵]有見過面,而是弗蘭克的妻子寫來信告訴他弗蘭克逝世的消息。我想弗蘭克和漢芙確實是精神相通的,不然他妻子不會在信中說,我過去一直對您心存妒忌,因為弗蘭克生前如此愛都您的信,而你們倆似乎有許多相同之處、她最后說了一句像我這樣一輩子孤寂以終的人想必大有人在吧。讀到心酸。
漢芙最后說如果你正巧經(jīng)過查令十字街84號,能否為我吻它?我欠她的實在是太多了。
海蓮·漢芙,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去世。終生未嫁。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三
這是一個窮困潦倒卻樂觀自信的小作家和一個古板舊書商之間的通信來往,結(jié)集出版后卻被奉為“全世界愛書人的圣經(jīng)”。何以被奉為圣經(jīng)?我并不太理解。
海蓮,生活拮據(jù),以寫字為生,結(jié)實儒雅又富有學識的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在長久的通信中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愫和友誼。志趣相投的男女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就好像《明亮的星》里,那位孤芳自賞的芬尼小姐,因為一本詩集而對濟慈發(fā)生愛情。
海蓮與弗蘭克的第一封信,是請求弗蘭克幫忙找一些書,弗蘭克則回復她關于書的情況。在隨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們的信從中規(guī)中矩到心心相惜,海蓮成為“弗蘭克先生的漢弗小姐”,弗蘭克是“海蓮的弗蘭克”。連那間海蓮一生從未踏進的書店,也在海蓮的朋友們口中變成了“海蓮的書店”。他們的交流在談論書之外,開始有了生活,情感,信仰方面的交流。
有趣的是,弗蘭克的妻子和兒女以及他的同事們也先后加入了為海蓮寫信的隊伍,海蓮在郵寄書款之余,也會為處在困難中的“英國朋友”們寄去一些生活物資。雖然他們從未見面,海蓮卻已經(jīng)像是老友般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了。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好奇弗蘭克妻子諾拉對海蓮的態(tài)度。后來在諾拉與海蓮的通信中,諾拉坦誠自己曾經(jīng)嫉妒過海蓮,因為弗蘭克是如此喜愛讀海蓮的信,而自己卻從未與丈夫有過如此知心的交流。
寥寥的一段話讓我腦補了這樣一個故事。妻子偶然發(fā)現(xiàn)丈夫經(jīng)常與一位美國女士通信,兩人你來我往,每當收到信,丈夫總是迫不及待地打開,然后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認真而沉浸地回信。或許這位妻子,也曾在丈夫同事們的玩笑話里捕捉到一絲曖昧訊息,女人的好奇心總是很強大的,有一天,她終于看到了那些信,從信里,她感覺到那位美國女士學識淵博,且幽默風趣,與丈夫志趣相投,與自己截然相反。雖然信的內(nèi)容毫無茍且,坦蕩光明,她仍然出于一個女人的敏感和不安,試著按照信上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諾拉能向海蓮坦誠自己曾經(jīng)的嫉妒心,說明她早已解開心中的芥蒂,在后來的交往中,海蓮多次為諾拉一家寄送生活物資,諾拉也贈送海蓮一條鄰居老太太親手織的圍巾。這兩個磊落的女人,很快便結(jié)成了友誼。
或許二十多年的書信往來早已讓信之彼端的兩個人有了超越友誼之外的情誼,海蓮的朋友和弗蘭克的同事們的揶揄和調(diào)戲就是證明。然而這些“調(diào)戲”并沒有讓這段感情最終發(fā)展成為愛情,他們的關系,最終是發(fā)乎情,止乎禮。
在生活最苦悶的時候,海蓮借酒澆愁,也只是說一句,“弗蘭克,能夠懂我的人只有你了?!睍牛屗麄冎g的關系變得穩(wěn)固而安全。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誠,純粹。這樣的情感已經(jīng)鮮少在現(xiàn)實中存在了。遺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這位英國紳士到死也沒有見到自己在腦海里描繪過千遍的“美國來的女游客”,海蓮也在無盡的思念中終未踏上她熱愛的那片土地。唏噓之后,我又感到慶幸,“相見不如懷念”,幸好,他們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純真的那份記憶?!叭绻銈兦『寐愤^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斑@一句,已勝過千言萬語。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四
讀書這件事本身就蘊含著無限的可能。無論是與書中的人物相遇還是與此書的某一任讀者相遇,都是令人向往的事情,尤其是后者,更是許多文學作品中浪漫故事的開端。
記得在敘事奇特的《寒冬夜行人》里,卡爾維諾就以一對男女讀者從相遇相知到最后結(jié)婚的故事作為主線,盡管在其中負責牽線的是一本印刷“錯誤百出”的書。同樣,《查令十字街84號》也承載著一段與書有關的情緣,作為一部現(xiàn)實存在的書信集,它是一位熱情開朗、終身未嫁、嗜讀經(jīng)典舊書卻窮困潦倒的美國女編劇海蓮·漢芙和一位嚴謹禮貌而不失詼諧、終身奉獻于古書事業(yè)且已成家的英國紳士弗蘭克·德爾二十多年來的書緣與情緣的見證者。
懷著對書名的好奇開始閱讀,慢慢發(fā)現(xiàn),被稱為“愛書人的圣經(jīng)”的這本書信集,有著穿越時空召喚人心的魔力。隨著信件上時間的推移,你可以看到他們之間有某種東西在慢慢變化:女主人公以自己特有的熱情活潑叩擊著大洋彼岸一個嚴肅認真、彬彬有禮的英國紳士的心,而那位先生也以自己的幽默恰到好處地回應;他們對對方的稱呼也越來越溫和,像相識多年的老友一般;一個欣喜地接納一本又一本喜歡的書,一個默默地搜集對方喜歡的書……這個故事像每個愛書人想象中的那樣,穿過承載前人思想的書本,與冥冥之中的另一個人相識,相知,然而,最終卻沒有像每個人都盼望的圓滿結(jié)局那樣,甚至一生都未能相見。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一貧如洗的海蓮是不幸的,她甚至由于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湊齊去一趟魂牽夢縈的英國的錢,直到最后得知德爾先生去世的消息以后,仍然沒能成行,只是拜托朋友,“若你們恰好途經(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讀來令人心酸不已。然而,那樣純粹、隱秘而又會心的一段感情,又是多少人可遇不可求的啊。就像柏拉圖說的那個寓言:每個人生來都是被劈成兩半的,世界之大,人海茫茫,有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難以遇到自己的另一半,能遇到另一半的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人大概都是最幸運的。海蓮能夠在一次偶然的買書活動中遇到真正懂自己的知音——德爾先生,這樣的幸運大概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吧。
讀一本書就像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而這次的世界,沒有私欲,沒有占有,沒有貧窮的悲苦,沒有困境下的茍且,有的只是閱讀好書的欣喜,一絲不茍的純粹,心與心的交流以及跨越大西洋的溫暖。
有生之年,愿你我都能遇到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號”,找到那個似曾相識的老友。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五
初次捧起這本書,藍白相間的封面格外清晰,一張簡易且略帶模糊的圖片印在正中,充滿了年代感和文藝氣息,我想這該是符合作者往常寫作劇本時的獨特品味,而對于閱讀完整本書的讀者們來說,這樣的設計別具一格且充滿畫面感和故事帶入感,而內(nèi)容上,作者用書信獨白來闡述和描繪故事,更是本書的另一精彩看點。
我?guī)е┰S疑問,開啟這場書海之旅。我起初對于查令十字街84號這個地方僅僅局限于認為只是一個為海芙小姐提供精良書籍的地方,能夠提供精神糧食的地方,并未被吸引,但從整個寫作的背景來看,美國和英國之間的故事,國家之間的戰(zhàn)士和政治歷來都會和本國人民息息相關,永遠也擺脫不了現(xiàn)實下槍林彈雨和冷熱交替的殘酷。但從1949年10月的第一封信到1969年4月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海芙小姐與查令十字街84號一家書店的各工作人員之間的這根情感紐帶,整整堅持了20年之久,從一個普通購書者(簡單書信的往來)到相互幫助的好心人(實際利益上的相互關切)再到已深念心底的陌生人角色,都是背后最走心的相互對待。也正是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才會有如此難得且值得珍惜的情感,然我們也不難想象,最后的結(jié)局注定是充滿遺憾的,一直到書店里的工作人員相繼離開、到其他的人的去世(因戰(zhàn)爭或饑餓或疾?。?,弗蘭克和他的同伴們始終未能見到海芙小姐,最終也只是一個留在腦海、從書信中想象的美好人物形象。
反倒如果最終作者將結(jié)束改為偏美好的氛圍,我倒覺得與自身也與現(xiàn)實情境不符,相對比較不合理,也就沒什么值得讀者們思考和總結(jié)的地方了。最后一封信里說道:即便人都離開了,可書店還在,永遠在那里,作者依舊可以回味這份美好的記憶,從心底,就像最初的那份善意永遠埋藏在心底,美好如初。
讀完整本書,讓我最感動當屬海芙小姐與查令十字街84號工作人員之間20年之久寫的書信往來到最后的彼此相互取暖的真切情感,我在想在那個戰(zhàn)爭且充滿憤恨的年代,怎么會有人能做到如此般將心比心,真切往來,將自我心中善意給予到那么多人,并不帶有任何目的性,而至始至終用行動在證明他們的善意,這個時代下仿佛其它人性的光輝不受任何負能量所影響,人們進行著他們最本真的行為和使命。本書讓發(fā)印象最深刻一句話,她寫道:“你們?nèi)羟『媒?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帶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看完整本書我才明白,虧欠二字屬實,情感上的虧欠是致命的、不好受的,對于未能見到查令十字街的伙伴們永遠是遺憾的,對于只能用書信來表達情感永遠是無奈的,對于無法弗蘭克等人在心里永遠的情感累積到最后消散,是痛苦的。這句話深深表達出了作者對于他們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情感的虧欠與內(nèi)疚之情,也反映出作者對于這個時代無限的感慨與悲哀。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六
以前每次讀完一本書或者看完一部電影,就會在豆瓣搜書評或影評,仿佛看了那些評論,就覺得那是我自己對書或電影的理解和感受?,F(xiàn)在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那不是。我少了自己的深入思考,讓別人的思考代替了我的思考,讓別人的感受代替了我的感受。今天,在看完《查令十字街84號》后,我想自己寫寫讀完這本書后的感受,突然發(fā)現(xiàn)好難,有點不知道如何說起,所以想到哪就寫到哪吧。
這本書是讀書群里的群友推薦的,于是自己買了一本拿來讀。拿到書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雖然不如海蓮在信中描述的那樣,皮裝封皮、燙金字體那樣精致,但封皮的設計也是非常精美的了。外面包著一層米白色封皮,上面印著中棕帶一點綠的字體,是我喜歡的顏色,有一種復古的味道,正中還有一張舊書店的照片。里面是硬底封面,底色是墨藍色,字體應該是玫瑰金色又帶有一點粉,整個包裝設計非常舒服。
我迫不及待的把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因為是書信體,所以讀起來毫不費力,短一點的篇幅就一頁紙,稍長的兩頁。全書記載了雙方自1949年10月5日至1969年1月29日的來往信件,直至德爾先生去世??粗环夥舛绦《鎿吹男?,我能感受到海蓮在收到喜歡的書時的歡呼和喜悅,能感受得到書店店員在收到海蓮的物資幫助時的感慨與激動。讓我非常感慨的是,雙方從未謀面,卻能在不斷的書信來往中讓友誼長存二十年之久,那是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單純而美好。
而德爾的信大部分就是在說自己又找到哪些書,并給海蓮挑選她可能感興趣的書。我可以感受到,他對于書的了解,對于海蓮的了解,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閱讀和飽覽群書的基礎上,建立在對海聯(lián)真摯不渝的情誼上。
信中隨處可見海蓮對書的態(tài)度。她說,我從不買沒讀過的書——否則不就和買了一件沒試穿過的衣服同樣下場嗎?我喜歡扉頁上有題簽、頁邊寫滿注記的舊書;我愛極了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戚戚于胸、時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覺。也許喜歡舊書的人就是在尋找和期待在書中和有緣人相知與相遇。
海蓮還寫道:我們活在一個詭異的世界——這么漂亮,又能終身廝守的書,只需花相當于看場電影的代價就能擁有,上醫(yī)院做一副牙套卻要五十倍于此。我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凈,根本休想還指望能留著過年,而你們送給我的禮物,卻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以終。閱讀真的是最簡單又最奢侈的事,我們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就可以在書的世界里和作者相遇,在那個世界里自由翱翔。
在這個閱讀匱乏的時代,有不少聲音在倡導閱讀,而大部分焦慮的人就開始在買買買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仿佛買了這些書就像讀過一樣,仿佛看了書評就覺得自己完全懂了一樣,仿佛看一遍就領會了書的真諦一樣。作為一個有點焦慮、內(nèi)心又有點虛榮的我來說,當然也在此列。除了一些育兒書籍外,至今書架上還擺著很多從未翻看的書,有的甚至連塑料封皮都沒有拆開。我對自己說,重要的是認真看了,從書中得到了養(yǎng)分和力量,和自己的生活產(chǎn)生聯(lián)系和思考。就像海蓮所說:每年一到春天,我就會“大清倉”,把一些我再也不會重讀的書全丟掉,就像我也會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樣道理。倒是旁人都很驚訝,依我看,他們愛惜書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們買一堆新出版的暢銷書,囫圇吞棗似的看完,我常想:他們也未免讀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為他們從不重讀那些書,不消一年,書里頭的內(nèi)容早就被他們拋到九霄云外!不過,當他們看見我把書一箱一箱的往外扔時,卻又露出一副“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著他們的做法:買了一本書,好——讀過了,好——上架,好——沒事了,一輩子也不會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丟掉?萬萬使不得呀!”為什么使不得?我個人堅信:一本不好的書——哪怕它只是不夠好,棄之毫不足惜!
因為我是一個手工愛好者,對于書中贈送手工桌布的那一部分也非常喜歡。海蓮在看到桌布時說,這是一條漂亮的愛爾蘭繡花桌布,米黃色的底布上以手工繡著古典的花草圖案——全是各自不同顏色、濃淡有致的花兒,我真迫不及待的想披上維多利亞時代的水袖、優(yōu)雅地舉起手,幻想自己執(zhí)著一只喬治王朝的古董茶壺,輕輕的斟上一盞茗茶……可以看出海蓮對這份禮物的喜愛和珍視。
信中說,雖然老太太做了許多手工刺繡,卻幾乎全都自己留著。用這雙老手做的東西有幸能交到喜歡它的人手上,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老太太一個人終老一生,但她一定不孤獨,因為有手作陪著她,每一個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除非遇到真愛,否則絕不割舍。德爾在信中還告訴海蓮如何清洗、保養(yǎng)桌布,可見愛手作之人對于手工作品的呵護。每一個收到手作禮物的人都應該小心翼翼,精心護理,只為手作上留下的溫度和故事。
關于對書店的描寫,是海蓮的朋友在信中描述的。一走進店內(nèi),喧囂全被關在門外。一陣古書的陳舊氣息撲鼻而來,那是一種混雜著霉味兒、常年積土的氣息,加上墻壁、地板散發(fā)的木頭香……極目所見全是書架——高聳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書架,橡木架面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雖已褪色仍徑放光芒。看到這些,仿佛就像自己置身于書店一樣。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七
惦念一個人二十年,相信一個人二十年,只因他為她實現(xiàn)一個個愿望;信守承諾二十年,無聲關懷二十年,因為她如陽光般溫暖坦誠。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求濃烈相守,但求淡淡相依。
《查令十字街84號》,被譽為全球愛書人的《圣經(jīng)》”,愛書人的接頭暗號。以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九年長達二十年的流光,往返于美國紐約和英國一家位于查令十字街84號的小書店的來往信件交織而成,記錄了二十年書信來往時光中的一場書緣和情緣。
一切開始于一封簡單的商業(yè)性信函。獨居紐約,略有才氣又嗜讀好書的海蓮.漢芙,嫌棄在這座沒有氣質(zhì)的城市里買不到她想讀的書,轉(zhuǎn)而向倫敦的一家名為馬克斯?科恩的舊書店郵購那些“這年頭沒人要買的英國佬寫的英文書”。那一天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五日。由此,單純的買書賣書成就了一段長達二十年,跨越大洋天涯咫尺的友誼。
一開始是海蓮?漢芙以她莽撞如火的熱情破冰,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德爾止乎于禮,不動聲色。嬌蠻趣致的美國小姐與拘謹有禮的英國紳士你來我往間,不同的性情風格躍然紙上:一個幽默,熱情,爽朗,嬉笑怒罵皆文章;一個斯文,謙和,體貼,略帶古板如君子。
五十年代的英國百廢待興,物資實行配給制。生活并不寬裕的海蓮不斷地郵寄食品用品等短缺物資,她的古道熱腸溫暖了書店店員的心,也打動了弗蘭克。初識時書信里語言淡淡,些許拘謹,一個月互有兩三封的書信。漸漸地信里的稱呼從最初敬愛的漢芙小姐到后來親愛的海蓮,溫暖的相知和交付的信任借助書信,成為他們平靜流淌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旁白。
持續(xù)通信的二十年,是隔著距離的書寫,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惦念。
一九六九年一月,紐約的冬天很冷,海蓮收到從馬克斯.科恩書店寄來的一封信。夜深人靜,她打開信,這一夜,她沒有睡著。信中是弗蘭克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病逝的消息。
從一九四九年十月海蓮發(fā)出第一封信,到一九六九年一月弗蘭克去世,二十年的時光,從查令十字街84號寄出的一個個郵包,跨越大西洋,為海蓮送來了一本本她珍愛至極的書。海蓮總共在查令十字街84號購書近五十種。在海蓮和弗蘭克關于書籍的通信中,提到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惺惺相惜的情感在一個個作家名字和文學字句下暗流涌動。
紐約的老姑娘和一絲不茍的舊書商,二十年紅顏知己,最終卻未能謀面,不是不想,而是沒能夠。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的緣分有時只能靠文學作品去成全,可惜沒有緣分就是沒有。但沒有緣分也會有情愫,而這樣的感情只能藏在心底。直到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六日,弗蘭克給海蓮寫了最后一封信,信的落款一改往日“弗蘭克”幾個字,改成了“想念您,弗蘭克”。
我不想說海蓮和弗蘭克之間是愛情,說是愛情,有些狹隘。兩人通信數(shù)百封卻未涉一個“愛”字。這不只是他們二人之間的情意,還是全體書店店員,弗蘭克一家和海蓮之間,和海蓮的朋友之間的真摯情意。
這里沒有如愛情般沖動的激情和迫不及待的渴望,有的是細水長流的默默溫情,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純粹。又或許說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愛情,是海蓮對書的激情之愛,是海蓮對弗蘭克的精神之愛。也許正因為二人最終未能相見,才使得這段精神相交有了被美化和升華的空間,純潔而美好。與其相見,不如懷念。
晚年的海蓮終于有了機會,她抱著醞釀二十載的懷想,踏上她念念不忘的倫敦之旅,奔赴那一座魂牽夢縈的城市。想象著輕輕推開書店的門,笑意盈盈地說:嗨,我是海蓮!。當她忐忑地站在查令十字街84號前,馬克斯.科恩書店卻早已不在......,那里已無法再承載她對遠方的期待。
海蓮·漢芙,于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八十一歲時去世。終身未嫁。
海蓮.漢芙所推崇的英國詩人、散文家多恩有一句話:“全體人類就是一本書。當一個人死亡,這并非有一章被從書中撕去,而是被翻譯成一種更好的語言?!?/p>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八
是一本暖融融的小書,不僅查令十字街84號將成為永恒,這本書里存在的人性光輝也將永存。
正如諸多評論所言,海蓮和書店職員弗蘭克的交流早已超越了一般商業(yè)往來,更像是認識了多年老友,雖然后來他們的確成就了美好的友誼,但誰又能預知未來呢?他們惺惺相惜,是精神上的知音,我想所有人熱愛海蓮絕不是全因為她在物資緊缺時伸出援手,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
弗蘭克把回信視為一項工作認真對待,更把傳遞古書,將其送往海蓮等有識之士的手中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他真是一位人格魅力富足的人!如果我是海蓮,我將以遇見弗蘭克這樣的書店職員為無限榮光!
另外,從海蓮對待書籍的態(tài)度中,我收獲了很特別卻很酷的閱讀理念。一本不好,或者是不夠好的書本被丟棄是不可惜的,但對于書本的價值評判不可以在短期內(nèi)草率決定。
還有對于好書,“尤其是愈好、內(nèi)容愈豐碩、創(chuàng)見之路走得愈遠的書,往往遠遠超過我們當下的知識準備、道德準備和情感準備,我們于是需要一段或長或短的回身空間與它相處?!薄?/p>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九
在書店一眼看到這本書,其實是被封面吸引,翻了一翻,發(fā)現(xiàn)是書信形式,當時也沒多想就放下了。
回家又有好奇心在作祟,找到讀了起來。剛翻開看到“如果你正巧經(jīng)過查令十字街84號,能否為我吻它?我欠她的實在太多了。”我好奇呢,是兩個相見恨晚的朋友,還是一對相距兩地的情侶。就這樣,我懷著疑問讀完了。即使讀完了,老實說,沒太理解倆人的關系,倆人的來往。長達20多年的書信交往,卻未曾謀面。一定充滿了遺憾吧,當那一封噩耗傳來,她又是多么難過啊,她也終身未嫁。到底是因為沒有遇到那個他,還是因為那個他已經(jīng)走了,并且永遠不再回來了。諾拉說她嫉妒她,因為德爾和她興趣喜好相同,又和她的信件中充滿幽默。我很佩服諾拉在德爾和海蓮的書信交往中一直扮演了大度妻子的角色,盡管名義上是為工作,但是實際關系當然遠遠超過顧客與店主的關系。海蓮說德爾是世界上最懂她的人。可能哪怕沒見過,也會在一字一句,筆墨中熟知這個人。若不是德爾已是2個女兒的父親,如果他倆能夠早些相見,我相信他倆一定也會是不錯的一對。
可惜命運弄人,當你認識了那個想依靠一輩子的人,可是發(fā)現(xiàn)他并不屬于你。所以說人遇見的前后順序真的特別重要。在合適的時間,地點,遇見合適的人,真好。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十
“你們?nèi)羟∏陕愤^查令十字街84號,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
看完這書,海蓮的這句話,讓人心里感動。要感謝陳建銘。他把海蓮漢芙的這本書翻譯得很感性,全書讓人感覺作者充滿熱情。而且看到后記,這位翻譯者是臺灣一個書店整理舊書區(qū)的員工,因為喜愛這本書,沒聯(lián)系任何版權機構(gòu),也沒太多現(xiàn)實利益的想法,完全自發(fā)的首先翻譯了這書。很值得欽佩!
查令十字街84號,比喻為愛書者圣經(jīng)的書信集,是20年里美國女作家海蓮漢芙和英國倫敦舊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之間的郵購舊書籍來往的記錄。書不長,一天時間就可以看完。里面的海蓮活潑風趣,性格善良。故事里的人,都沒有財富,沒有權利,生活在40年代,戰(zhàn)亂后物質(zhì)缺乏的時候。一封封關于舊書籍的討論和對作者的研究,使得海蓮和隔洋的查令十字街84號“馬克思與科恩”舊書店的經(jīng)理弗蘭克德爾結(jié)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全書中兩人的書信從沒談論過感情問題,海蓮是獨身,德爾有妻子有女兒。海蓮在信里把自己的幽默全然表露,對著德爾,完全沒有戒心,把直爽的性格表露。
德爾就比較含蓄,寫信也比較公式化,如果不是后來他的妻子在給海蓮的信中說:“我過去一直對你心存妒忌,因為弗蘭克生前如此愛讀你的來信……”也不會讓人理解到他對海蓮的深厚情誼。
我對于海蓮在書信里寫到的書本幾乎完全沒看過,可那些書在她的描寫里都變得很有趣很有意思。她對書籍的熱愛是到了超越物質(zhì),在郵購到好的二手書后非要寄回禮物給書店,才能心安。我喜歡她那樣的性格,覺得她很可愛,很豪爽。不會太在意物質(zhì),而是喜歡自由自在,享受心愛的書本帶來的歡樂。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十一
我希望可以像海蓮和弗蘭克一樣遇見彼此的知己,不管是隔著一條河,一座山,一個城市,一個國家。難受時可以寫信傾訴,開心時可以分享快樂。其實海蓮和弗蘭克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不幸的是因為海蓮直到弗蘭克去世也沒有來到位于英國倫敦的書店。幸運的是他們遇見了彼此。無論是平淡生活中討書買書論書,還是暗藏在字里行間的難以言明的情感,都給人以強烈的溫暖與信任。這本書即表現(xiàn)了海蓮對書籍火一般的熱愛,也反映了她對弗蘭克精神之愛。海蓮的執(zhí)著,幽默,體貼,率真,跳躍在一封封書信的字里行間。說實話看到結(jié)尾的時候我哭了,我承認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一個人,可能是為了海蓮和弗蘭克書信二十年而見不得感到難過,也是為了馬克思和科恩書店的結(jié)束感到難過吧。如果有可能,我會帶著我最愛的人,一起去到查令十字街84號,去懷念,去紀念,去緬懷。今天就帶著大家來品讀這本被譽為“愛書人圣經(jīng)”的書信集。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十二
有一種情懷,叫書信。
書信的時代已經(jīng)漸行漸遠。效率和科技讓書信有了無數(shù)的替代品。然而無論它們多么高效,多么便捷,也沒有書信的情懷。我相信,即使有一天,微信,郵件被更高效,更便捷的形式代替,人們對它們的緬懷也遠不如書信。于書信而言,它的情懷充斥在整個過程:提筆細思、翹首期盼、貼郵寄送、見字如面、拆信讀信、紙短情長……這些都是情懷。通過方寸信紙,珠璣之字能感受到你的一屏一笑、蹙眉思考。
一個是身在紐約的貧窮女作家,對英國文學著作如饑似渴;一個是身在倫敦舊書店的工作人員,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原本簡單的商業(yè)往來,通過在兩個不同國度之間流轉(zhuǎn)的信件而變成了深厚的情誼。二十年斷斷續(xù)續(xù)的信件來往,讓女作家收獲了英國文學著作的同時,還擁有了一群從未見過的故友。
可能受到電影的影響,很多人將女作家與書店中主回信人弗蘭克之間的情誼解讀成了愛情。在我看來,這很俗。有種感情超越愛情,那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鐘子期因懂得俞伯牙的音樂心境而成為知音、諸葛亮與司馬懿博弈數(shù)年,亦敵亦友,是知己。在我看來,知音與性別、身份無關。既然男女平等,那為什么同性之間叫知音,異性之間就要被解讀成庸俗的愛情?對書如癡如狂的女作家能遇到一個懂她的人,是種幸運。可是這份知遇為什么非得被解讀成愛情?難道這世間除了愛情就沒有其他感情了?“愛情”有性,但是知音沒有!請不要褻瀆!
當然,可能我閱歷不豐富,對其中的微妙感情理解得不夠到位。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十三
《查令十字街84號》,是一位美國女作家與一家英國古舊書店以經(jīng)理德爾先生為主的店員們二十年間購書寄書的八九十封往來書信的信函集。信函每封不過數(shù)百及千字,筆墨或端雅或諧趣,談文說事,噓寒問暖,記賬郵物,二十載不謀一面的歲月留痕薄薄紙箋,海闊天空地彌漫著書香與溫暖的人間情味。掩卷莞爾,讀之,如對故交老鄰,道旁小坐,兩三碟小菜,濁酒一壺,晏晏趣說從前,欣聆舊懷。
翻開這本小書,是在一個會上。因為會議慣常的枯燥,照例攜了閑書來趕瞌睡。書的序文和附錄竟有四篇三十幾面之多,很超乎了我的想像。才看了幾段序文中的書信摘錄,不時會心一笑,心已生愛悅。這書也夠調(diào)皮,見我喜愛,玩變臉的功夫,眨眼換了一副模樣兒,變作一道噴香美食要誘我一口吞了它!我才不是大圣的二師弟那副德行,會上這個當!一行不漏地,我先把“序”、作者的“譯序”,還有附錄的兩篇解讀當作佐食小碟填了牙縫。會上讀書多有干擾,至此再忍心合上書頁,美味要留在靜時全心以對,才不負美意呀。
昨日,久雨初晴,風和日暖。睡前臥讀,撥亮了燈,雙目炯炯,一口一口咂食美味。淡淡古書味道,郁郁人間情誼,溪水般叮咚跳躍心間。只為這家異國的書店找到了她想要的書,當海蓮·漢芙小姐從她的英國籍鄰居那里聽說戰(zhàn)后的英國,物資匱乏到每個月每個人只能配給到一個雞蛋時,她心疼了。
從圣誕節(jié)開始海蓮·漢芙小姐給被她稱之為“我的書店”的店員們源源不斷寄送食品包裹禮物數(shù)年,直至時局好轉(zhuǎn)。人和人之間,如此純粹!我的眼里,就連信函的購書賬目中頻頻出現(xiàn)在字里行間的“美元”和“英鎊”,亦去濁存清扮成了兩個小書童的樣兒,跟著那一冊冊可愛的老版舊書,前趨后綴地一天天衣襟袖角都浸染了紙墨的香芬。
德爾先生是書店的經(jīng)理,回復海蓮·漢芙小姐書信最多。隔空鴻雁傳書二十年,因為異性,人與人之間便有了一段細微別著的情意,被解讀為另一種愛情未免也牽強了些,其實還是友誼的底,和塞西莉那幾個店員一樣,不過彼此更多一份知心、體貼與堅持。如此而已。
我很喜歡這樣的兩個人。在人生的長河里匯入這樣一段蕩漾著書頁古香的清流,非幸事美事還可為何事!她人在紐約,心屬英國文學,買書、讀書、寫書;他人在倫敦,就職古舊書店,售書、尋書、寄書。她善良坦率豪爽仗義,他溫厚雅正恪盡職守。他們因書結(jié)緣,在這片緣分的天空下,他們的朋友、親人、同事、鄰居都走上了“查令十字街84號”書店這個舞臺,寒來暑往,雁來雁去,這些可愛的人紛紛執(zhí)筆,寫出了一幕美好的友誼劇目。也許,她和他,比友情又多一點點,也僅只一點點吧,不然二十年的歲月,無論如何旅資匱乏這樣的理由也是擋不住情人的腳步的。當青絲漸成白發(fā),她在他辭世的兩年后終于機緣來臨,推開了“查令十字街84號”的門,人已亡,店已空。
這夜入夢,我竟拾到其中一封信函,怕失去,急取了相機來拍照存念。而后的夢中又至某書坊,購得一冊印刷精致的老版小人書《蘇武牧羊》,喜不自勝。想起被舅父拿走的一冊書法帖子,想要再覓一個,翻找許久,卻不可得。那夢里也怪,難道米芾不是書法家了,他的書全給印成了畫集。蘇東坡的字也很好,老板極力推薦著。眼前字,心底情,先父習字法宗米氏,看書帖無非一點兒念想,但為此故,就還是要米老先生的字最關我情。
廿載書緣一夢中。醒來的清晨,在枕邊又取了這本小書夾住鼻子嗅上一嗅,啊,竟然聞到一股小時候新學期老師發(fā)來課本的味道!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十四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里出現(xiàn)了一本被譽為讀書人的《圣經(jīng)》的一本書——《查令十字街84號》。在我未看書的內(nèi)容時,腦海里就想著查令十字街84號這家書店究竟是個什么模樣,世界上真的會有人和從未謀面的人通信二十年?這聽起來很奇妙。
但是,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才發(fā)現(xiàn)人的情感、心思還有情誼真的會漂洋過海漫溢在世界每個角落。海蓮·漢芙在文藝周刊刊登的廣告上發(fā)現(xiàn)了一家經(jīng)營絕版圖書的書店,并在1949年10月5日寄出了第一封跨越時光的信,這便是這場書緣的開始。當我們深入讀下去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一封封的信承載著海蓮·漢芙與弗蘭克·德爾等人的深厚情感,更加體現(xiàn)了海蓮·漢芙的善良,性格率真,弗蘭克·德爾的紳士風范與兢兢業(yè)業(yè)。
當漢芙知道戰(zhàn)后的英國經(jīng)濟困難,物資缺乏的時,她慷慨大方地寄給了弗蘭克·德爾等人一些肉類、雞蛋等食品,甚至還有昂貴的長統(tǒng)絲襪。要知道,那時的漢芙自己的生活并不寬裕,但她依舊毫不吝嗇,這不就是她的善良嘛,甚至讓書店的員工將她視為自己的親人,紛紛和她通信。同時,當愛書的她發(fā)現(xiàn)弗蘭克·德爾寄給她的書質(zhì)量不行時,也會生氣,并指出他們的錯誤,這不是她率真性格的體現(xiàn)嘛。另外,正人君子的弗蘭克·德爾也漸漸將自己的家庭情況告訴漢芙,且一直兢兢業(yè)業(yè)為她尋覓好書。一封封信將每個人的所有情感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至始至終,漢芙與弗蘭克·德爾都沒見面。弗蘭克·德爾成了漢芙的“弗蘭克先生”,而漢芙也從“敬愛的漢芙”成了“親愛的漢芙”,無形之中,倆人的情感都表現(xiàn)了出來,以致讓弗蘭克·德爾的妻子諾拉嫉妒。
長達二十年的通信,漢芙心系英格蘭,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可每次都因缺乏資金而止步。當收到最后一封信時,得知弗蘭克·德爾去世的消息,她整夜未眠。當所有淚水流盡之后,再多的悲慟也無濟于事,她只能將二十年來與弗蘭克·德爾的所有通信整理出來……這是她對弗蘭克·德爾的精神之愛??!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信任、坦誠,這種情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jīng)很少見了,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像漢芙那樣,對他人善良、坦誠,愛護書籍,多看書,也要像弗蘭克·德爾那樣兢兢業(yè)業(yè)地完成每一件事。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在查令十字街上,親眼看一看這個演繹著二十年時光奇遇的書店。
最后,“你們?nèi)羟『媒?jīng)過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這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讓人鼻子酸酸的。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十五
這是一本可以很快讀完但回味很久的書,起初那些信件于我沒有很大的感覺,但當我看到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老板去世的那封信,蕩氣回腸。再次回過頭看所有信件,十分感動。
我能理解后面的后序?qū)I徍透ヌm克除了定義為客人與書店老板的關系、朋友關系、精神伴侶關系之外,存在愛情關系。我一直揣摩,為什么愛情會存在呢?但二十年的信件往來,我愿意無條件的幫你找到你愛的書寄給你,我愿意相信你一定會盡全力幫我找到我愛的書,我誠心誠意的關照你身邊的人,并且,你逐漸了解我的閱讀習慣,而讀書甚至是我的全部,相當于,你了解了我的全部。如果這不是愛情,那很難定義這片深情源于何處。只是這份深藏心底的愛意沒有表現(xiàn)出來,畢竟我們沒有相見。我特別喜歡書的后序中一段描述:
“我想,當愛情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xiàn)鋪陳時,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上帝派來的那幾個譯者,名叫機緣,名叫責任,名叫蘊藉,名叫沉默。還有一位,名叫懷戀?!?/p>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當同懷視之?!?/p>
愛情,也許沒有,又也許沒有,但一生之中能有一個這么懂你的人,夫復何求?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十六
查令十字街84號,最初知道是源于豆瓣上有人說這是愛讀書人的圣經(jīng)、甚至是愛書之人的集結(jié)號!
加入書架好久,今日讀完:海蓮開朗、活波、率真、大方,弗蘭克拘謹、認真、克己(弗蘭克妻子的信中所述并非如此,而是和海蓮有著如此相同的幽默、善良,也是愛書之人);海蓮因愛好英國文學購買古舊珍藏本書籍寫信給英國的科恩書店,而與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相識,兩人因書相識、相知,但20年無緣一面。20年的通信、購書,49年英國處于戰(zhàn)后配給經(jīng)濟、物資短缺,海蓮的大方郵寄大塊的肉和雞蛋,科恩書店的員工感激不已,相贈相敬,充滿溫情!
后記中說后來這本書被拍成電影,其實兩人是有情愫的。20年的通信,尋書、找書,如果說沒有激起一絲愛的漣漪好像也說不過去,弗蘭克的妻子給海蓮的信中也說“我不能說我不妒忌你,弗蘭克是收到你的書信是如此的喜悅……”
查令十街號讀后感篇十七
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原本平淡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了美國作家海蓮·漢芙的《查令十字街84號》貫穿主線,突然讓故事變得有深度了。也因為電影,知道了《查令十字街84號》,它一度被稱為“愛書人的《圣經(jīng)》”。
電影的熱映讓這本書變得暢銷,很多家店出現(xiàn)了供不應求的狀況。書籍到手,我迫不及待翻閱。書裝幀素雅,白色的封面上配著一幅小小的插圖,圖片就是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舊址。
翻開書頁,一封封或長或短的書信映入眼簾,這是紐約女作家海蓮和一家倫敦舊書店的書商弗蘭克之間長達20年的書信往來故事。窮困潦倒的紐約女作家海蓮酷愛英國文學,但收入有限,無法大量購買書籍。一天,她在《星期六文學評論》這本雜志上發(fā)現(xiàn)了一家英國舊書店登的廣告,專營絕版書。于是她設法和書店的負責人弗蘭克取得了聯(lián)系,并保持了書信往來。而這一通信,就是五分之一世紀那般漫長。20年來,倆人鴻雁傳書,卻未曾謀面。直到得知弗蘭克去世,海蓮極度悲傷,遂決定將兩人的通信結(jié)集出版,于是就有了《查令十字街84號》,一本廣為傳誦的經(jīng)典之作。
細數(shù)一下,海蓮在這本書中公開發(fā)表的信件竟有82封之多。這些信都因“書”而展開,買書賣書,尋覓好書,推薦好書,以至于孤陋寡聞的我,一邊讀著這些書信一邊去翻后面的注釋,了解書信中提到的作者、書籍及相關的背景資料,著實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文學課。
海蓮,性情率真,單純善良。當?shù)弥獞?zhàn)后的英國經(jīng)濟困難,雞蛋肉類限量供應時,她慷慨地給書店的工作人員寄去了一大堆美食,甚至還有女性的長筒絲襪等奢侈品。而弗蘭克,一位典型的英國紳士,不茍言笑,對海蓮寄來的食物,唯一的感謝方式就是兢兢業(yè)業(yè)地幫她尋覓書籍。在這長達20年的通信過程中,兩人彼此投緣,互相欣賞,早已建立了非同一般的情誼。但在這么多封書信中,卻從來沒有提及愛,甚至連一丁點兒的愛慕都沒有。這份情誼單純得不摻雜一點雜質(zhì),它可以超越親情、友情、愛情而存在,也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第四類情感”吧。兩個人彼此了解、彼此欣賞,卻不一定要相愛,而以這樣一種獨特形式存在著。
最后一封信的結(jié)尾,海蓮這樣寫道:“你們?nèi)羟『寐方?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這大概是海蓮最深情的表達了。仔細看,譯者這里用的是一個女字旁的她,這一定不是錯別字,這里的“她”已經(jīng)不僅僅是弗蘭克,更是指弗蘭克工作的舊書店,書店內(nèi)所有的工作人員,甚至包括弗蘭克的家人孩子。
就如張立憲在書評中寫的:當愛情以另外一種方式展現(xiàn)鋪陳時,翻譯成了一種更好的語言。而海蓮和弗蘭克之間的這種語言,是書緣,是懷戀,更是一種愛的升華。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263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