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這個難題時,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偨Y(jié)必須客觀、準確地描述我們的工作和成果。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人生經(jīng)驗和故事,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⒌稀?/p>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一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有關(guān)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準備:
幻燈機,錄音機,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將一起閱讀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謝中書作為能夠談論山水的朋友,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知識檢測:
1、文學常識積累。
《答謝中書書》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字,號,丹陽秣陵人。有《》。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解釋加點的詞語。
五色交輝()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合作學習。
(一)題文探奇,整體感知。
閱讀題目與文章內(nèi)容,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不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此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接著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表達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讀背誦,品味感悟。
1、聽讀。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jié)奏、語氣、語速等。
2、跟讀。放一遍錄音,讓學生小聲跟讀。
以上通過伴樂朗讀所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學生自讀。結(jié)合文*釋或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方式:同位對譯,小組交流,并向全班質(zhì)疑問難。)。
5、理清思路,用3~5分鐘背誦課文。
結(jié)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后在學習小組內(nèi)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三)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1、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寫景視角;境界特點;點睛之詞;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xiàn)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zhuǎn)入動景的描寫。通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2、“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shù)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fā),靈動飛揚。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xiàn)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總結(jié)寫法,實踐體驗。
“寫景物,抓靈魂;多視角,傳實情。”
同學們根據(jù)這些寫景特點,自己動手寫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達標反饋。
1、解釋加點的詞。
俱備()沉鱗()競躍()復()。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釋為“的”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b、實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濱之月。d、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寫動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學習小結(jié)。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shù)筆力,學會鑒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yǎng)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書設(shè)計。
感慨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繪景。
感慨期與謝公比肩自豪。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準確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并能結(jié)合書*釋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能調(diào)動已有學習經(jīng)驗學習本文的寫景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文章美的意境。
2、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lǐng)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寫景的文章我們學過很多了,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古詩詞中也有許多寫景佳句:(生分別說詩句)。這樣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看來,山水之美,是古往今來人們所共同贊嘆的??!正所謂“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話是誰說的?陶弘景,選自文章《答謝中書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二、作者及背景:
1、解題:看題目,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信息?
(答:回復;謝中書:指謝徵;書,一種文體,又稱為信札或尺牘)。
2、介紹作者:陶弘景(生介紹,教師根據(jù)情況給予補充)。
三、朗讀,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字音是否讀的準確。
師問:大家在讀這篇文章時,發(fā)現(xiàn)它讀起來瑯瑯上口,這和我們學過的哪篇文章相似?——《陋室銘》:以四言為主,句式整齊,特點是——駢句為主,結(jié)尾以長句、散句收束,這種寫法是:駢散結(jié)合,整篇文章非常具有韻律美。
2、自由讀:體會這種韻律美,注意把握節(jié)奏和感情。
3、指名讀:簡單評價。
四、疏通文意。
五、分析文章:
1、文章結(jié)構(gòu):文中的景色描寫非常的優(yōu)美,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問:以下哪些句子是寫“山川之美”的?(生讀)。
剩下的句子為什么不是寫景?(是對上文內(nèi)容的概括)。
總結(jié):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
2、這些寫景的句子中,你認為哪一句寫的美?為什么?
(學生先交流,然后發(fā)言展示。)。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將這種美景表現(xiàn)出來的?(分析寫景方法)。
4、分析結(jié)尾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結(jié)合文章背景,知人論世)。
(能與謝靈運共賞美景的自得自豪之意;娛情山水;歸隱山林的愉快;安慰友人;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找精神寄托)。
六、小結(jié):這篇山水小品文,雖然篇幅短小只有68字,但內(nèi)涵卻極其豐富,作者運用多種寫景方法描山繪水,傳情達意,不愧為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七、結(jié)束語:老師沒有去過江南,所欣賞的美景也極其有限,但讀了本文,我卻有一種“超脫物外,凡心皆無”的感覺。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確,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俗物羈絆了我們的腳步,蒙蔽了我們的雙眼;當然,今天的我們不可能也不必如陶弘景一般尋一方凈土隱居山林,但至少陶弘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清新怡人的自然美景可以讓我們浮躁的心靈重獲寧靜,那么,就讓我們伴著北方初冬的些許寒意,一起踏雪而行,去重拾那份寧靜吧!
八、作業(yè):完成題單和背誦課文。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三
《答謝中書書》是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古詩文,都是我國古代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優(yōu)秀篇章。學習本單元,要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山水景物表達的情感,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詩文中的優(yōu)美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練的語言、精巧的構(gòu)思、優(yōu)美的意境,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清麗脫俗的山水畫卷。學好本課,對學習本單元的詩文能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根據(jù)以上要求和本文特點,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能力:
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掌握意義;
2、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練的語言;
3、背誦本文。
過程與方法:
以誦讀貫穿教學始終,以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為主要教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潔的思想情操。
(三)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深入品味詩文中優(yōu)美。
意境?!币罁?jù)單元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為此,我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
1、反復誦讀,體會文章意境;
2、抓住重點詞語,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作為初級中學的八年級學生,文言文基礎(chǔ)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老師要指導學生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更要從恰當?shù)慕嵌热胧?,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一)教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整體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結(jié)構(gòu)—研讀品析—看圖背誦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為此,我主要采用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
(二)學法。
1、誦讀法,指導學生誦讀時的要點,即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
2、討論法,學生相互討論,在討論中解決詞語疑難,疏通文意。
3、自學法:讓學生自己結(jié)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三)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板書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形象性和直觀性。
為了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六個板塊的教學活動:
(一)導入激趣,簡介文題。
主要步驟有兩個:
1、配樂欣賞山水美景(幻燈片展示);
2、簡介文題(板書)。
這樣設(shè)計的意圖是:
一開始用美麗的山水圖片導入,一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將學生帶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之中,為整堂課鋪設(shè)一個優(yōu)美的感情基調(diào)。
而題目容易讓學生發(fā)生誤解,所以解釋,并交代文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主要環(huán)節(jié)有:
1、學生自讀;
2、聽朗讀錄音;
3、學生展示讀;
4、用一句話說說文章內(nèi)容。
設(shè)計意圖: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通過讀學生能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在學生讀的時候,老師提出具體的朗讀要求,既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也能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疏通文意,理解內(nèi)容。
主要環(huán)節(jié):
1、學生自己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劃出來;
2、與同桌討論解決疑難;
3、老師引導掌握重點字詞;
4、學生口頭翻譯。
設(shè)計意圖: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點撥為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積累重點詞語,既能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四)深入文本,理清結(jié)構(gòu)。
主要環(huán)節(jié):
1、老師提問;
2、一邊板書一邊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設(shè)計意圖:
對文章結(jié)構(gòu)的梳理,主要通過老師的提問,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把握;一邊板書一邊引導,使學生容易明白,理解透徹。
(五)研讀品析,領(lǐng)悟感情。
主要環(huán)節(jié):
1、仿照例句說話;
2、比較辨析句子;
3、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設(shè)計意圖:
本環(huán)節(jié)是整個教學中最重要的、體現(xiàn)教學重點的一環(huán),通常情況下老師會用講解完成,但這樣做學生興趣不大,而且體現(xiàn)的是老師對文本的理解,《新課標》中對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主張不能以老師的閱讀理解強加于學生,所以將此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成仿句說話和比較辨析,通過學生的活動,充分展示他們對文章意境美、語言美的獨特理解,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防止學生的思考漫無邊際,說話部分給出了例句,使學生有思路可循;辨析部分給出了兩個句子,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文章語言凝練的特點。
完成了1、2兩個內(nèi)容后,學生已經(jīng)深入理解了本文的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在此基礎(chǔ)上老師出示時代背景,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本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了。
(六)欣賞畫面,當堂成誦。
主要環(huán)節(jié):
1、欣賞圖片,試在文中找出與畫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學生試著看圖片背誦;
3、不看畫面完成背誦。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四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作品原文。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五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寫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積累文言詞匯。
3.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背誦并默寫文章。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品中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陶弘景《答謝中書書》描繪了優(yōu)美的山川景色,語言精美,描寫生動。教師應指導學生朗讀,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在誦讀中仔細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意境,獲得美的享受。
【課型】講讀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昨天要求大家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有關(guān)文學常識,現(xiàn)在,誰能用“七字記憶法”介紹一下陶弘景。學生介紹,教師評價、補充。
陶弘景,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丹陽秣陵人,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著有《陶隱居集》。齊高帝曾經(jīng)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今天我們就一起閱讀這篇名作,體會作者是如何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初讀:正字音,明句讀。
1.學生自由朗讀。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
要求: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jié)奏、語氣、語速等。
提示:
本文多為四字駢句,朗讀節(jié)奏為二二;散句以句意和結(jié)構(gòu)來定。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男女生競讀。
三、譯讀:識詞義,明句義。
同學們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自主學習,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口譯課。
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小組內(nèi)討論解決;小組。
內(nèi)解決不了的,提交老師,老師組織全班討論。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學法。
檢查小組學習效果: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3.青林翠竹,四時俱備。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5.夕日欲頹,沉鱗競躍。6.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二)解釋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山川之美實是欲界之仙都。
之漁人甚異之(漁人)具答之。
處處志之。
時四時俱備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欲夕日欲頹欲窮其林。
與為復有能與其奇者念無與為樂者。
(三)翻譯課文。
小組分句翻譯,每個小組翻譯一句。
譯文:
山河的美麗,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共同談論贊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見底,兩岸的懸崖峭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散,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快要落山了,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詮闹x靈運之后,還沒有人能置身這奇美的山水之中。
四、品讀:激興趣,提境界。
賞析課文,要注意運用“多角度賞析的方法,學會從不同角度,如結(jié)構(gòu)安排、人物塑造、敘寫事件、描寫景物、寫作目的、情感傾向、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斟詞酌句等各個方面進行賞析,力求有自己的獨到發(fā)現(xiàn),有自己的心得體會。請同學們品讀課文,用一個或長或短的句子,從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說說你的理解;表達時,可用平實性的語言,也可用文藝性的語言。
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展示學習結(jié)果。師生共同評價。
明確:
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來寫,“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lǐng)全文,點明中心;然后具體描寫自然景物,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
本文采用了議論、描寫、抒情的表達方式。
寫景層次井然,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通過對山川景物的描述,傳達了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xiàn)了自己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本文采用了多種寫法,如:俯仰結(jié)合,視聽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等。俯仰結(jié)合,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動靜相稱,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瞑為靜,游魚躍水為動,動靜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gòu)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生動畫卷。
本文采用了夸張、借代等修辭手法?!案叻迦朐啤?,運用夸張,及言山之高;“沉鱗競躍”,以“鱗”代魚;“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边\用對仗,富有韻味,增強節(jié)奏感。
……。
五、學習小結(jié)。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
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
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shù)筆力,學會鑒。
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yǎng)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書設(shè)計。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六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謝中書書》被選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27課《短文兩篇》、魯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26課《答謝中書書》)本文節(jié)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現(xiàn)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樞鴻臚(掌管朝廷機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xiàn)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
譯文。
譯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譯文二:
山、水美麗的景色,自古以來人們都在談論。山,高聳入云;水,清澈見底。兩岸石壁直立,五顏六色,交相輝映。綠樹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霧將散未散時,靈猿麗鳥啼鳴;夕陽西下,潛游在水中的魚兒歡快地跳出水面,這實在是人間仙境。但從謝靈運后,就沒有人能欣賞到這般美麗的景色中了。
譯文三:
山河的壯美,自古以來是人們共同談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見底,兩岸的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天早晨,薄霧將要消散,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后,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
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皟砂妒冢迳惠x。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xiàn)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zhuǎn)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chǎn)生完整、統(tǒng)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北疚膶懢埃瑳]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xiàn)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情感。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gòu)成優(yōu)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gòu)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先以感慨發(fā)端,然后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tài),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得意之態(tài)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fā)現(xiàn)無窮的樂趣。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發(fā)出無比的自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歸隱林泉的高潔志趣文學小常識:
漢魏時,極盛于漢代的辭賦,在形式和內(nèi)容兩方面都逐漸產(chǎn)生變化,最后在南北朝時代形成新的賦體——駢文。駢文注重形式整齊、藻飾華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體,成為這時期的代表文學。在這段時期,駢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都是傳誦千古的山水名篇,風格雅淡,文字清麗,可以和謝靈運、謝朓的山水詩比美。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七
1、讓學生齊背酈道元的《山峽》。
2、教師充滿感情的導言。
同學們,我們無不為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實,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們偉大的祖國哪兒不是神奇如畫呢?不信,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3、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jīng)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二、整體感知。
1、反復朗讀課文。
2、以同座為單位交流自學情況,疏通文意,提出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3、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解釋以下加點詞,翻譯粗字體句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4、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組為單位欣賞作者是怎樣寫景的.(參考《山峽》的各種描寫角度)。
3、班級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酈道元抓住江水與兩岸高山特征,狀物傳神,描繪了一幅奇異美妙、既生機盎然又幽深冷靜的圖畫,又于其中寄寓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四、背誦默寫。
自背、互背、最后當堂默寫。
五、佳句運用。
本文和《山峽》一樣,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六、作業(yè)布置。
運用今天的學習方法自學《記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翻譯課文,提出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2、文章主要寫了什么景,是怎樣寫的?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有關(guān)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教師提問所學的寫山水的古詩導入,讓學生吟詠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懷。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多媒體顯示一組圖片)請學生們看圖欣賞,聽老師配樂范讀課文。
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薄祆湔Z)教師提醒學生用筆標出不確定的讀音。全班解決。
請個體學生朗讀課文。學生點評。
字詞讀準后請大家齊讀一遍課文。
三、?重點品讀課文。
(多媒體顯示: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曉霧、猿鳥、夕日、沉鱗)。
這些景物美在哪里?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顯示。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請全體同學邊體會邊朗讀片段。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全體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若干,先分組討論,然后各組發(fā)表意見。最后全班明確: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表現(xiàn)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多媒體顯示作者簡介)。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jīng)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四、?拓展延伸。
學生分析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結(jié)合背景拓展延伸(鏈接妙詩欣賞)附錄: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品評】。
出山之意,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為然。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云”。話雖簡淡,含意卻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鐘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云。
在述戀利祿的人看來,“白云”實在不值什么;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lǐng)略“白云”奇韻真趣。所以詩人說:“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毖酝庵?,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個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難以持寄一樣。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詩人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五、?指導背誦。
(多媒體顯示提示詞: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曉霧、猿鳥、夕日、沉鱗)。
請同學按照提示試著背誦本文(留3——4分鐘學生個體背誦)。
先請個體學生背誦。
師生一起背誦課文。
六、總結(jié)。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美好的景物總是讓人產(chǎn)生無盡的暇思,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書寫心中的美景。
教學反思:
上完本課后,品評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更有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完善的地方。現(xiàn)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學中應該更多放手給學生。
其次,沖破教材局限延伸教學內(nèi)容。
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其思維能力是根本。在教學實踐中“抓綱務本”成為一度時間的教學綱領(lǐng),即使現(xiàn)在也有重要價值,但我們?nèi)绻麢C械、呆板,不能辨證、靈活地使用教材,過于拘泥于教材,那么教學中,就會給學生思維帶來眾多限制。學生思維有了時空的局限,思維就不會暢達,思維不暢達,大腦就會抑郁,增加疲勞就會減少興奮,當然討論的目的也就難于達到。因此,應允許突破教材的束縛,多為學生選擇一些與課文有關(guān)的課外內(nèi)容讓學生思維縱橫跌宕,張弛有致。我認為本課為學生選的《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效果不錯,今后可以試著多做這方面的嘗試。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九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jié)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多媒體顯示優(yōu)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lǐng)全文。
(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jié):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七、佳句運用。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八、作業(yè)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陶弘景(南朝)。
總------共談山水特色:美。
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靜態(tài)、形體)(仰視俯視)。
動靜相襯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靜態(tài)、色彩)(平視)。
晨昏變化之美(動態(tài)、聲響)(聽覺視覺)。
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
抒發(fā)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
教學目標: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讓學生齊背酈道元的《山峽》。
2、教師導言:同學們,我們無不為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實,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們偉大的祖國哪兒不是神奇如畫呢?不信,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板書課題),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的題目“答謝中書書”應該怎樣讀?如何理解兩個“書”的含義?
2、給謝中書的這封信是誰寫的呢?(陶弘景)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jīng)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3、朗讀課文。
(1)、反復朗讀課文,指名讀,評價。
(2)、齊讀課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譯。
(2)、以同座為單位交流自學情況,疏通文意,提出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解決不了的詞句。
(3)、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4)、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評價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畫中為我們描繪了哪些景物呢?
(1)、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探究描寫景物的視角變化和時間變化,教師適時板書,小結(jié):
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勝收,作者是怎樣寫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師生互動,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2)、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請你任選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這里有之美,你看(原文+翻譯/描繪)。
3、也有人評價本文“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請你朗誦詩中描寫山水美景的句子,體會整齊的詩歌形式,品味語言特色。
明確:句式整齊,語言凝練,對偶修辭,朗朗上口。
品析:將、亂、欲、競,體會語言凝練,表意豐富的特點。
4、文中哪句話寫出了景物的共同特點?關(guān)鍵詞是什么?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傤I(lǐng)全文,點明中心。)。
5、作者面對這如詩如畫的美景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研讀后兩句話,明確:沉醉山水的喜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寫作方法上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師小結(jié):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只有區(qū)區(qū)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他狀寫的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文章清秀雋雅,如詩如畫。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誦默寫。
1、怎樣才能背得又快有準?推薦方法。
2、自背、互背。
3、當堂默寫,同桌訂正。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一
寫法。
修辭手法。
情感傾向。
總領(lǐng)全文——具體描寫——感慨結(jié)束。
議論、描寫、
抒情、描寫。
俯仰結(jié)合。
視聽結(jié)合。
動靜結(jié)合。
夸張、借代。
抒情、對偶。
酷愛自然。
歸隱林泉。
七、達標反饋。
1.解釋加點的詞。
四時俱備()。
沉鱗()競躍()。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釋為“的”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b.實是欲界之仙都。
c.忘路之遠近。
d.漁人甚異之。
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節(jié)奏并翻譯。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為復有能與其奇者。
4.填空。
《答謝中書書》中總領(lǐng)全文的句子是,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的句子是,寫晨昏景物變化的句子是。
八、作業(yè)設(shè)計。
1.把《答謝中書書》改寫成一篇記敘文,可以合理運用想象,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內(nèi)容。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二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jié)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多媒體顯示優(yōu)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lǐng)全文。
(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jié):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七、佳句運用。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八、作業(yè)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陶弘景(南朝)。
總------共談山水特色:美。
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靜態(tài)、形體)(仰視俯視)。
動靜相襯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靜態(tài)、色彩)??(平視)。
晨昏變化之美?(動態(tài)、聲響)(聽覺視覺)。
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
抒發(fā)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三
知識與技能。
1.能流暢而有感情地朗讀駢文。
2.能抓住關(guān)鍵文言字詞:“入”、“交”、“亂”、“競”等,讀出畫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接觸文言字詞,挖掘文言字詞背后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欣賞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脫俗之心境。
抓文言字詞,品析山川之美。
品悟陶弘景超凡脫俗的境界。
朗讀法、討論法。
一、導語。
預設(shè):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
2.這樣的人與我們永嘉還有一段緣分,在我們永嘉陶公洞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疤蘸刖霸谔煜碌谑5卮笕魩r,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jīng)典《真誥》——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
二、整體感知。
1.齊讀題目,并講解題目。
預設(shè):落實停頓和最后一個“書”的意思。
2.一人朗讀,并讓學生評價,說一說,他讀得如何?
預設(shè):糾正停頓、讀音,并讓其他學生補充朗讀,可以及時落實讀錯的文言字詞。
3.這篇文章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個明顯的不同,發(fā)現(xiàn)了嗎?
預設(shè):讓學生發(fā)現(xiàn)駢體文的特點,4個字為主,句式兩兩相對。讓學生齊讀,要求讀出韻律,放開膽子讀。
三、品讀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個字,卻成為古今共談山水的經(jīng)典作品。陶弘景所談論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處?要求:結(jié)合文本,具體談談自己的理解,并用這樣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預設(shè):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讓學生想象的畫面。)。
追問:“入”直接改為“插”,行不行?(“入”是“峰”與“云”的結(jié)合,云霧繚繞著山峰,渾然一體,既寫出了山的高,也寫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剛?cè)岵?。而“插”雖有了力量,但顯得很突兀,一種硬生生介入,破壞了那份美感。)。
(2)豐富的色彩: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追問:都有哪些色彩?僅僅只有這些嗎?你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
預設(shè):出示資料,交,甲骨文。
像一個人,兩腿左右錯立,引申為彼此連接,彼此交融。并讓學生說說“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畫面。
小結(jié):五色交輝,古人以為是正色,能融匯出萬千色彩的世界?!敖惠x”,色彩斑斕,就像畫畫一樣,用五色調(diào)和出了自然界萬物之色彩。這種色彩的美,又豈能光看字面能夠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機: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為什么“亂”、“競”,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張揚的生命?
a.說說你對“亂”的理解。
預設(shè):借用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拙右住?。讓學生先說說,此處“亂”寫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從千里來,亂笑含春語?!钯R”。此處“亂”又寫出了什么?(亂中有一份對生命的欣喜)。
小結(jié):可見“亂”字寫出了猿鳥聲充滿在山谷間,此起彼伏,是一種生命,一種繽紛的生機之美。
b.說說你對“競”的理解。
預設(shè):介入資料:“競”的繁體字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競,逐也?!墩f文解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競”所表現(xiàn)的畫面感。
齊讀,讀出那份激蕩在山中的`生機,讀的歡快些。
四、深度解讀文本。
1.這些美景,經(jīng)過我們的努力,都能發(fā)現(xiàn)、欣賞。陶弘景卻在文中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碧蘸刖八l(fā)覺的美是不是僅僅是我們所體會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豐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機”?再自由朗讀課文,看看透過這些文字,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預設(shè):(1)自由的生命:讓學生再讀“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p>
追問:僅僅寫猿鳥、魚兒的勃勃生機嗎?“鳴”與“叫”一樣嗎?“躍”與“跳”一樣嗎?小結(jié):“鳴”帶來一種愉悅感,是一種歡快的聲音,“躍”充滿著生命的快樂,一種自由的生命,毫無拘束。
(2)脫俗的心靈:“實是欲界之仙都?!毕日垖W生翻譯。
a.作者為什么將“人間”,稱之為“欲界”?
資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糧食)。
(欠,張大嘴巴,急于進食),《說文解字》:欲,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歷經(jīng)宋、齊、梁三朝。政權(quán)交替頻繁,時局動蕩不安,戰(zhàn)爭連綿不斷,皇室內(nèi)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fā)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問: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樣的情懷?(是以超凡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這兩字上。)。
小結(jié):句號,陳述,表達是一種恬淡的心境,常處這樣美景的陶弘景,應是懷著一種淡然之心境,與美景相處,脫俗的心靈,使他寵辱不驚。這是一份心境,一份脫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則能尋到人間之天堂,俗世之凈土。
2.當朝皇上下詔幾次讓他告別隱居的生活,想請他出山,都被他拒絕了?;噬虾懿唤?,問他“山中都有什么???”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在看似簡單的文字背后,我們品出了陶弘景如許的淡然,逍遙自在。
3.最后,一齊誦讀。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并默寫這篇短文。
2.讀一讀,寫一寫: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xiàn)代文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適當增加精彩的描寫、生動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簡潔的議論)。
六、板書設(shè)計。
清峻的山水自由的生命。
豐富的色彩悟。
勃勃的生機脫俗的心靈。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四
山河景色的美麗,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人們所談論贊嘆的。仰望青色的山峰直插入云霄,好似同天肩并肩;江水不像黃河水那般渾濁,不同長江水一般碧綠,而是白亮透澈,可見水里小石子上的苔蘚,隨著游動的魚微微漂蕩。
石壁竟也擁有如此多姿的色彩,色彩斑斕,紅的熱烈,黃的輝煌,青蔥的竹林,郁郁蒼蒼。清晨薄霧漸漸消散,人們的視線從模糊變得清晰,山間猿猴與鳥群的鳴聲此起彼伏得叫喚著,倒是編織了一首錯落有序的山間民謠。
太陽即將落幕,鵝黃的.天空像是被染過一般。杏黃色的光灑落在水面上,使江面變了色;水中的魚兒競相躍出水面,濺起珠珠水花,掀起陣陣漣漪,好生快活。
我已然分辨不出這是畫中還是現(xiàn)實,幻想著,一人坐在三角亭中,欣賞著如畫的美景,品嘗著甘甜的茶飲,實乃人間仙境。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五
1、鳴叫;判斷動詞;的;從;再、又;它的;奇麗;…….人.
2、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3、學生疑惑。(略)。
【問題探究】。
1、略2、(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lǐng)全文。(2)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3)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3、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5、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6、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jié)合等。(能分析出一兩點即予以鼓勵表揚)7、描寫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種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凈;分別從仰觀、俯察兩種視角來寫。8、猿鳥的嗚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意思對即可)。這幾句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9、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皩嵤怯缰啥?。
10、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11、酈道元抓住江水與兩岸高山特征,狀物傳神,描繪了一幅奇異美妙、既生機盎然又幽深冷靜的圖畫,又于其中寄寓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則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六
1、反復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jié)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chuàng)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jīng)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diào)。
教師提示朗讀節(jié)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yōu)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2)四時: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陽。(5)頹:墜落。(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lǐng)全文。
(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梢韵胍?,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蓪懼拔锉囟ǘ嗖粍贁?shù),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tài)描寫。所寫之動態(tài),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xiàn)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jié)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jié):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fā)現(xiàn)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fā)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八、作業(yè)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七
自古以來,山川的美景,都被文人雅士們所贊嘆。巍峨的高山聳入云端,細長的小溪清澈見底。河流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密林和翠綠的竹子,四季長存。清晨,大霧彌漫,周圍萬籟俱靜,一片茫然,什么也看不見,沒有一點兒生機。然而,只要耐性的等待,你便會發(fā)現(xiàn),大地竟然如此美妙:霧漸漸的淡了,大地才顯露出了原本的輪廓。這時,耳邊就會若隱若現(xiàn)的發(fā)出猿的啼叫。當霧完全消散的時候,鳥兒們便會唱起悅耳的歌聲。太陽快要落山了,它那嫣紅的霞光,把飄蕩在微紅的天幕上潔白的云朵染成了各種各樣的顏色,就好像是一幅絢爛的油畫似的,令人深思。而每當這個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們爭相跳出水面,濺起的水滴在空中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后,又悄悄的躍進水里,漾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這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哪!自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置身與這樣的美景中了。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凈見底。
兩岸石壁上,五色繽紛交相輝映。
那青翠的叢林,碧綠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
曉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猴和百鳥的啼叫聲交織成一片;夕陽即將墜落之際,潛游水中的魚競相騰躍。
這實在是人世間的仙境。
自從謝靈運以后,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奇妙山水的人了。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八
生:好!(鼓掌)。
師:那我們來看一看別人是怎么翻譯的,對照一下,看看是我們翻譯得好,還是別人翻譯得好。(出示課件)。
山河的美麗,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共同談論贊賞的。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見底,兩岸的懸崖峭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散,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快要落山了,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后,再沒有人能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師:同學們覺得跟剛才那位同學相比,哪種譯法更好一些?為什么?
生:這種翻譯更好,因為語句更流暢,也更形象。
生:好!
師:那么先請我們的女同學先來。
女生:(朗讀課文)。
師:女同學讀得很不錯?,F(xiàn)在輪到男同學了,有沒有信心讀得比女生好?
生:有!(朗讀課文)。
師:是男同學讀得好還是女同學讀得好啊?
生:男生、女生。
師:大家是各持已見,老師來說句公道話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讀得都不錯。如果能夠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讀得更好。
(二)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
師:既然有說人這篇文章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這幅畫里畫了哪些景色呢?
生:有山、水、石壁、魚、樹木、猿鳥、夕陽、霧……。
師:那這些景物是雜亂無章的嗎?
生:不是。
師:對,作者是通過精巧的布局把這些景物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結(jié)構(gòu)有什么特點呢?大家仔細想一想。
生1:作者是從按從早到晚這些的順序來安排結(jié)構(gòu)的。
師:你從哪里看出是從早到晚呢?
生1:“曉霧將歇,夕日欲頹”,“曉”和“夕”說明從早到晚。
師:很好,不過這篇文章是不是僅僅是從早到晚呢?還有沒有其它的時間變化呢?
生:有。還有四季之景。
生:不是從開始就具體寫景,而是先總寫了山川之景。
生:結(jié)尾有不是寫景的,“實在欲界之仙都……”是作者的感受。
生:總——分——總。
師:(小結(jié))。
總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寫景。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晨昏之景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抒懷——欲界之仙都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師: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先向我們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來人們所共同贊嘆的,然后依次展現(xiàn)了山川四時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變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活靈活現(xiàn)、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自己作者也忍不住感慨,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間仙境啊。
師:同學們你們向往作者筆下這個美好的世界嗎?
生:向往!
師:好,那么現(xiàn)在帶著你的向往,看著屏幕,我們試著把這一幅幅畫面帶進我們的腦海里,試著一起來把這篇短文背下來吧。
生:(背誦短文)。
師:相信大家腦海中已經(jīng)貯存了這些美好的畫面了,現(xiàn)在老師要增加難度,看看大家是否還能流暢地把這篇短文背下來。(出示課件)。
總引——山川之美。
高峰。
四季常景清流。
兩岸石壁。
青林翠竹。
寫景。
曉猿鳥。
晨昏之景夕沉鱗。
抒懷——欲界仙都。
生:(背誦短文)。
師:看來很多同學們都已經(jīng)深深陶醉在這美好的自然景色當中了,基本上能把這篇短文背下來了,很好。
四研讀賞析,體會短文的藝術(shù)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同學們,這樣的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師:那到底這么短短的幾句話里蘊含著哪些美呢?現(xiàn)在老師想請大家?guī)е浑p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當一次小導游,來帶領(lǐng)別人欣賞這片美景。(出示課件)。
小組討論: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任選一個角度,用“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例:“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生:(討論)。
師:這里還有哪些美,哪位同學愿意來為老師和其它同學當一回小導游?
生1:這里有原始之美,你看,青林翠竹,綠色的樹木四季都有,讓人感受到一種原始的氣息。
生2:這里有世紀之綠之美,你看青色的樹木,翠綠的竹子,一片讓人感動的綠色。
生3:這里有動靜結(jié)合之美,你看“高峰入云,青林翠竹”靜靜地佇立,“清流見底、沉鱗競躍”,活靈活現(xiàn)。
生4:這里有四季和早晚之美,你看,青林翠竹四季長存,早上的霧氣,傍晚的游魚,生動有趣。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十九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他曾經(jīng)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南史》)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三方面。
優(yōu)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gòu)成優(yōu)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再現(xiàn)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gòu),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yōu)美動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diào)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這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為絢麗動人。其三,晨昏變化之美。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后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xiàn)響,別具意趣。作者觀察極細,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態(tài),使人目隨筆轉(zhuǎn),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陀^景物不會單調(diào)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gòu)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縝密的結(jié)構(gòu)。本文雖屬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結(jié)撰,全文分三部分?!吧酱ㄖ?,古來共談”總領(lǐng)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jié)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jié)構(gòu)得如此經(jīng)緯分明,脈絡貫通,十分難得。
凝練的語言。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給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給人以具象。同樣,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見底”則給人以實感?!拔迳惠x”“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tài)表露無遺。本文以四言句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答謝中書書說課稿篇二十
共同點:
1.都寫了山高、水清的特點。
2.都提到了猿的鳴叫。
區(qū)別:
1.在寫山高時本文用的`直接描寫,而《三峽》更多用的是間接描寫。
2.本文中通過猿營造了一張輕松愉悅的氛圍,而《三峽》的猿營造的是悲涼的氛圍。
3.三峽寫景作者是為了介紹三峽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本文寫景是為了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的快樂,情景交融。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85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