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八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2-10 09:10:35
2023年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八篇)
時間:2023-02-10 09:10:35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篇一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俺菈Α币辉~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俺恰弊肿钤绯霈F(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nèi),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nèi)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nèi)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F(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nèi)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fā),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huán)。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fā)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F(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俺菈Α币辉~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俺恰卑础墩f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俺恰弊肿钤绯霈F(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F(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nèi),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nèi)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nèi)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F(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nèi)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fā),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huán)。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fā)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篇三

各位游客:

中國擁有數(shù)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guī)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城墻的起源】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F(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俺菈Α币辉~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俺恰卑础墩f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俺恰弊肿钤绯霈F(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倡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F(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nèi),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nèi)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nèi)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F(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nèi)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fā),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huán)。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fā)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

中國擁有數(shù)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guī)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城墻的起源】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F(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俺恰卑础墩f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nèi),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nèi)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nèi)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F(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nèi)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fā),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huán)。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fā)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篇五

各位游客: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有壯闊氣勢的明城墻。我們眼前的城墻是明時的。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如江山永固,非深溝高壘,內(nèi)儲外備,不能為安?!庇谑菑拿骱槲淙?公元1370年)下詔修城開始動工,歷時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今天的城墻?,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周長13.79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是一個功能設計周密,形制宏偉的軍事防御設施。下來我給大家分別將西安城墻各部分的建筑構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紹:

首先我們看見的是護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敵人進攻的第一道防線。橫跨護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們眼前的的吊橋。吊橋在過去由守護城門士兵掌管,他們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定時升降。一旦有戰(zhàn)事來臨,吊橋就被高高生起,整個城市就成為一個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剛才有朋友問在那里控制吊橋,這也就是我們下面要來參觀的城門,上面是閘樓,即控制吊橋升降之處。城門是防御設施相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現(xiàn)在請大家跟隨我進入城門,來了解西安城墻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

事實上完善的城門是由閘樓、箭樓、正樓組成。我們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閘樓,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橋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間打更的作用。閘樓是兩層懸山式結構,雖然形式十分簡潔,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城市的二道防線。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筑是箭樓。箭樓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個扇型的攻擊面,士兵可憑窗居高臨下殺傷敵人。

在閘樓與箭樓之間,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間,我們叫做甕城。它的作用在于如果敵人攻入城門后,進入甕城,這時會受到甕城上4面居高臨下的攻擊,猶如甕中捉鱉。

我們所能看見對面的建筑是正樓,正樓是西安城墻最里層的建筑。正樓建筑形式為重檐歇山式,是主將戰(zhàn)時坐鎮(zhèn)指揮守城的指揮所。

高大的城門,城門是敵我雙方交戰(zhàn)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統(tǒng)治者苦心經(jīng)營的防御重點。明代修筑城墻時,十分重視城門的防御功能。其中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技術突破,打破了西漢開始沿用了1520xx年之久的“過梁式”城門,這種門最大的缺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所以就有了“城門失火,殃及遲魚”的典故。明代城門采用的是券拱式的門洞,可以有效的抵御火攻,所以大大提高了城墻的防御能力。西安城墻門從上到下橫箍著9道寬15厘米的鐵條,上釘1800個蘑菇釘,加強了門扇的強度,使箭矢無法射入門中,從而加強了城門對抗進攻的能力。這是城墻的第三道防線。

我們可以見到城門上有永寧門幾個字。在明西安城墻的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門。南門曰永寧門,意思是南方是火神所在地,就是向火神禱告,不起火災,永保安寧。東門名長樂門,因明都城南京位于西安東面,“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江山萬年不衰,長久歡樂之愿望。西門為安定門,暗示西部邊疆安泰康定。北門名安遠門,意指北部邊塞長遠安定,不起戰(zhàn)亂。

現(xiàn)在我們就登上城墻,來感受他壯闊的氣勢。城墻的最底層是用石灰、黃土、糯米汁攪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歷史上對城墻曾多次維修,有兩次最有名。第一次是在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當時的陜西巡撫張祉在城墻底頂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磚,使整個城墻顯得壯闊和雄偉。清乾隆年間,當時的陜西巡撫畢沅又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加固,將包磚增厚,鋪設海墁,并增修排水系統(tǒng)。城墻頂上的這個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調兵譴將的通道,用三合土墊底,上面鋪有兩層城磚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滲。海墁從外向內(nèi)有5度的傾斜面,可將雨水迅速導入城內(nèi)側的排水槽,有效的保護了墻體不被水浸泡,起到了保護墻體的作用。城墻每相隔40—60米一個有排水槽,它們?yōu)榇u石結構,附貼在城墻內(nèi)側,從墻頂直達墻下,與溝渠相通。西安城墻之所以保存至今,這套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為了保證士兵及車馬在城上行走安全,在墻頂內(nèi)沿建有宇墻。為了了望方便,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墻。在垛墻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懸眼是士兵可向外窺察、射擊的地方。

沿城墻外側有向外突出的實心墩臺叫做敵臺,俗稱馬面。在城墻上共有98座。各敵臺相距120米,這個距離和過去的武器是有關系的,120米的中點是60米,恰是弓箭、飛鉤、滾木等武器的有效射程,它的出現(xiàn)使士兵作戰(zhàn)視野開闊,戰(zhàn)術運用靈活。一旦敵人攻城,會受到來自城墻和左右敵臺、敵樓三方面的射擊。構成了一個立體交叉火力網(wǎng),大大的提高了城墻的戰(zhàn)斗力和防御功能。

在城墻的四個轉角處有角樓。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為圓形角臺外,其它三個角臺均為方形,為何只有這一角臺為圓形的呢?明城墻是在唐長安城基礎上向東北擴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個城角,因唐皇城城角為圓形,所以就維持了原狀。

以上就是我?guī)Т蠹覅⒂^的明代城墻,下面我們?nèi)チ私庖幌铝硗獾拿鞔ㄖ?,鐘樓和鼓樓。鐘和鼓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兩三千年前,鐘和鼓是用來祭祀和宴享的禮器和樂器,到了漢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鐘和鼓被用做軍旅指揮的信號和軍樂。到了唐代的就有了報時的功能,正如文人墨客在詩中描述的“將則雞人報曉時,尚疑方近翠云秋?!斑€有“六街鼓絕行人歇,九曲茫??沼性?。”描繪的就是人們聞鐘聲而起,聞鼓聲而息的情況,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晨鐘暮鼓”。鐘樓和鼓樓上的鐘和鼓都是明代,所以它們自然也都有報時的功能。鐘樓和鼓樓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軍事重鎮(zhèn),鐘鼓樓無論從建筑特色、還是藝術價值,都居于同類建筑之冠。

朋友們,我們首先來鐘樓。鐘樓位于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有“天下第一鐘樓”之譽。要了解鐘樓,就要從鐘說起。真正鐘樓上的鐘是唐景云年間的“景云鐘”,它是一口六噸重的銅鐘。它是以鐘乳來調節(jié)音律,聲音洪亮悠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年鐘聲便是原來懸掛在鐘樓上“景云鐘”鐘聲的錄音。當時鐘樓的位置并不在現(xiàn)在的地方,那么它在哪兒呢?鐘樓最初的位置在鼓樓以西的“迎祥觀”內(nèi),安史之亂時,“迎祥觀”和鐘樓毀于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政府重新修建了一座鐘樓,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鐘樓。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西安城不斷的擴建,鐘樓就偏于城西,不在居于城市中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將鐘樓遷移至今天的位置。據(jù)碑文記載,“樓唯柱基外,一無改創(chuàng)”。也就是說,除了新筑樓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6萬立方米的巨型建筑,要進行整體的拆遷復原,沒有高超的組織安裝,沒有嚴密的工程組織是很難實現(xiàn)的。所以這也是我們16世紀建筑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鐘樓也因此更加提升了它的藝術價值。大家回頭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聯(lián),“鐘號景云鳴彩鳳,樓雄川口鎖金鰲。”說的就是鐘樓拆遷的一個神話傳說,更給鐘樓增添了神秘色彩。

不過鐘樓拆遷后,鐘就敲不響了,很多人說是神物有靈,其實是鐘房有問題。它中間高,四周下傾,重檐覆蓋,好象給鐘戴了個帽子,戴翁以呼,聲音當然不能傳的很久遠。后把鐘就放到了屋外。最后以明成化年間所鑄的一口鐵鐘取代,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口鐘是近年復修的,原鐘現(xiàn)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當然我們今天敲鐘已不在是為了報時,而是為了祈福,企求我們的生活平安如意,美滿幸福。大家若有興趣,不妨也敲幾下。

好了朋友們,讓我們回過頭來欣賞鐘樓的建筑吧。鐘樓高36米,分別由基座、樓身、樓頂三部分組成,四面正對四個方向,開東西南北四個券洞。鐘樓上下兩層每一層都以“斗拱”作為裝飾,它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上的一種特有的構件,一方面起到了裝飾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根據(jù)力學原理,形成力的均勻負荷,“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shù)某鲩芗哟?,用在梁枋兩端下面,則可以減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同時“斗拱”的數(shù)量還可以顯示出這種建筑的規(guī)格和等級來。鐘樓采用的四角攢尖式,對角線構筑,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翹,這種形制按文人的描述“如鳥思閣,如喙思飛”,就好比展翅飛翔的鳥。象鐘樓這種出檐3層的,我們把它叫重檐三滴水,這種形制不但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觀,還能減少雨水順而下落時對建筑的沖擊力。

鐘樓不但整體氣勢恢弘,細部也十分精美。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格子門,門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內(nèi)容有聲動感人的民間傳說、回味無窮的歷史故事,樓上樓下加起來共有64幅,如我們熟悉的“八仙過海、踏雪尋梅、長生殿盟誓”等。

了解完了鐘樓 ,下面我們將要參觀的是與鐘樓遙相呼應的鼓樓。

鼓樓距離鐘樓只有250 米,它建于公元1380年,鼓樓要比鐘樓大的多。鼓樓高34米,基座呈長方形,?,F(xiàn)在它的南北兩面還各開高為6米的十字型券洞,一直到今天還是交通要道。它的北面還有著名的小吃街。

鼓樓上曾用來報時的大鼓已不知去向,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資制作了一面大鼓,就是我們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著面“聞天鼓”。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聲音深厚洪亮,重棰之下,十里可聞,這面大鼓已經(jīng)申報進入了世界基尼斯大全,所以今天來的朋友們都非常的幸運,因為大家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鼓。

鼓樓的南北兩側檐下,過去曾懸掛著兩幅巨匾額,南面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時期,天下和平安泰、國富民強,說明了西安古往今來的發(fā)達昌盛。北面匾文“聲聞于天”,典故是《詩經(jīng)》中“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兩幅巨匾猶如畫龍點睛,使鼓樓生氣盎然,為這座古建筑增添了不少光彩,遺憾的是這兩塊巨匾,在十年浩劫中已被毀壞,現(xiàn)在的匾額按照原有歷史資料恢復的。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參觀的明城墻、鐘鼓樓。這些建筑記錄了西安滄海桑田的歷史,也銘刻了西安人心中的悲愴與驕傲。他們作為歷史古跡,就象陳年的老酒,使人心醉,讓人回味。

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篇六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jīng)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xiàn)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俺恰弊肿钤绯霈F(xiàn)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xiàn)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wèi)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tài)上看,城墻的形體規(guī)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xiàn)。顯然統(tǒng)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jīng)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城垣規(guī)模和結構設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jù)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guī)模在國內(nèi)外都是比較少見的。

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wèi)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wèi)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guī)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huán)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fā)現(xiàn)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現(xiàn)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護城河外曾有拱衛(wèi)四城門的四個夯筑土城叫郭城。據(jù)《西安府志》卷九記載:唐天佑年間,韓建筑東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間拓城時,東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內(nèi),留在城外的即為東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記。目前,四關郭城墻體僅存部分殘段,郭門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稱。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西安城內(nèi)東北處,這里曾經(jīng)是明秦王府城,簡稱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為秦王,命其坐鎮(zhèn)西安,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整個秦王府城分為兩重城墻。外城墻稱蕭墻,全系土筑成。內(nèi)城墻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墻。明滅后,蕭墻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修廟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目前秦王府磚城只存夯土城殘段若干處。

明代建西安城時,全城城門有4座:“長樂”、“永寧”、“安定”、“安遠”。門名刻于大城門洞外的青石門據(jù)上。大城城門上所建的樓房稱城樓,也叫正樓,是守城指揮官的指揮所。甕城城門洞上所建之樓稱箭樓,因樓壁辟有箭窗,是當時發(fā)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國時又開辟了4座城門,俗稱小四門:中山門(小東門),在現(xiàn)在的東新街東端,是為紀念孫中山修建的;勿幕門(小南門),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門(小西門),在蓮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門被拆;解放門(小北門),原名中正門,在解放路北端,當年因為隴海路通車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擴建火車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開辟了新城門,南墻有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朱雀門、含光門。北墻有尚德門。東墻有朝陽門。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煥發(fā)新顏的古城墻】

各位游客,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整體開發(fā),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殘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頗具特色、中外罕見的環(huán)城旅游風景區(qū)。1983年,西安市開始了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文物保護開發(fā),到1997年底累計投資2.27億元,不僅全面修繕了城墻,填補了大小洞穴1650個,還重建敵樓四座、角樓2座以及南門月城、閘樓、吊橋各一處,同時對環(huán)城河、林、路進行了全面整治?,F(xiàn)在,從14條被修復的馬道緩步登城,能見到長1334o米的城垛,還有11500米的女兒墻也全部修復。站在高12米的城頭上舉目遠眺,南邊的終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遙遙相望;俯首四顧,城內(nèi)城外市容盡收眼底。城上還陳列弓弩。滾木、擂石等防衛(wèi)工具,城下復設吊橋、云梯,供人使用參觀。從城墻下到環(huán)城河邊,修建了20多座橋,城河到城腳之間的環(huán)城綠化帶,成了西安最大的綠化公園,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詩碑雕塑,應有盡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墻的開發(fā),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評價:過去把古城墻看作是妨礙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枷鎖,如今它卻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環(huán)。專家們還評價,秦始皇兵馬湘的發(fā)掘,一舉成就了世界奇跡;而西安明代城墻的維修,同樣引起了世界矚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此后,一致同意推薦它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墻時有98座敵臺,臺上均建有敵樓。但1982年西安市城墻管理所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古敵樓沒有留下一個,只有部分尚存礎石。之后,西安重建敵樓12座,為磚木結構,歇山頂式,重檐二層樓,底層周設回廊。

古代城垣設施不僅修建敵樓、箭樓作用武之備,還修建魁星樓以祭把主宰文運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樓建在南門城樓東,后遭兵火毀壞。后來在原址上復建魁星樓,值得一看。

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篇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nèi)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nèi),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

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西安城墻導游詞精簡 西安城墻歷史文化景區(qū)導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nèi)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nèi),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睌硺枪┦勘茱L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

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29782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