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朗讀者讀后感(優(yōu)秀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18:18:14
觀朗讀者讀后感(優(yōu)秀15篇)
時間:2023-11-18 18:18:14     小編:靈魂曲

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后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評價所讀的內容,我覺得寫一篇讀后感是挺有必要的呢。讀后感是讀者對于書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寫讀后感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書中的主題和觀點。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與他人分享,也可以幫助他人更好地了解這本書的價值和意義。讀后感是一種對所讀書籍的總結和回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書中的精華和觀點。讀后感通過個人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書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的一種總結和概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主題和觀點。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和讀書收獲的一種總結和概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評價所讀的內容。讀后感是對書籍中的主題和觀點的一種思考和概括,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書中的內涵。探索書中的作者意圖和寫作手法,是寫讀后感時需要思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一

《朗讀者》是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小說,《朗讀者》讀后感?!独首x者》先后獲得了漢斯·法拉達獎,以及"世界報"文學獎?!独首x者》被譯成35種語言并且使德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志的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得20--年電影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個人有機會沉冤昭雪,為何卻拋之不顧?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理解。這就涉及到一個中西方文化區(qū)別的一個關鍵點--"罪"的理解。德國人大多信奉。不管是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美國新教,盡管具體教義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對"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

《朗讀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說,埋藏著極強的宗教意味。我在這里試圖從西方宗教的角度來解釋漢娜不合中國人常理的行為。在西方看來,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間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贖罪。人對自己罪的忽視,便是對上帝的褻瀆,是遠離上帝的行為。納粹之罪,是人類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時便帶來的人性之罪。面對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不為其他,只為茍且偷生。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看來,因為人遠離上帝太久了,人墮落了,貪婪、偽善等罪惡便顯現(xiàn)出來。

《朗讀者》中的集中營警衛(wèi)中除了漢娜,所有人都忽視了罪性的自我。所有人都在逃避,只有漢娜一人敢于面對罪性的自我。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二

讀到一本好書的感受,有一個詞簡練而準確,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余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受。

對于《朗讀者》,權威的《紐約時報書評》評價說,“感人至深,幽婉雋永,小說跨越國與國之間的樊籬,而直接同人類的心房對話?!?/p>

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文風不華麗、不賣弄,筆觸冷靜、結構簡單,這使《朗讀者》莊重卻毫不晦澀,嚴肅又直指人心。《朗讀者》的三部分其實分別是三個謎:都是關于那個女主人公、納粹女看守漢娜的——她的身份之謎、她的認罪之謎、她的自殺之謎,這無疑吸引我們這些異國讀者能走進情節(jié)去。寫偵探小說出生的作者將這些謎一個一個解開,但帶給讀者并非“恍然大悟”、卻是“掩卷沉思”。

它訴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少年伯格15歲那年得了黃疸,在路邊嘔吐的時候遇到36歲的公共汽車售票員漢娜,漢娜把他帶回家。這以后,他們開始交往,讀書。

漢娜經常會有一些令伯格不解的舉動,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從漢堡消失了。伯格再次見到漢娜時,是作為法律系大學生參加法庭實習,而面對面站著的漢娜,是接受審判的納粹戰(zhàn)犯。原來,漢娜曾當過集中營的女看守。伯格漸漸明白了一個秘密:漢娜不識字,所以她要伯格讀書給她聽,所以她有那些奇怪的舉動。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尊嚴,掩蓋這個她認為是羞恥的秘密,漢娜放棄了提升職位的機會,去做女看守——這是不需要識字的。她甚至為了避免遭遇辨認筆跡這樣可能使秘密暴露的事情,而承認罪行都是自己干的。伯格在揭示真相以解救漢娜和維護漢娜尊嚴間掙扎了很久,漢娜最終入獄了。

一段時間以后,伯格繼續(xù)給她寄讀書的磁帶,漢娜竟然漸漸在獄中學會寫字,經常寫些字條給伯格。伯格從未回過只言片語。這期間他結了婚,又離了婚。有一天,女監(jiān)獄長打電話給伯格,說漢娜刑期將滿,他們注意到伯格是唯一與她聯(lián)系的人,請伯格接她出獄。伯格去見了漢娜,原先健壯美麗的婦人已老,伯格瞬間流露的驚詫和失望被漢娜捕捉到了。在漢娜出獄前一天,伯格決定去接她出獄。然而他見到的只是情人蒼老的尸體。就在出獄的那天清晨,漢娜自殺了。

《朗讀者》是本復雜的小說,我相信讀完它的每個人對它的“沉思”也是復雜的,這起碼包含理性與感性兩面。這是一部關于歷史與個人、情欲與道德、愛與罪的小說,這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被壓在小說敘述者、主人公米夏的身上,當這些東西無法拋棄、無法剝離、無法逃避的時候,它帶來的感動無疑也是相當沉重的?,F(xiàn)在有一個詞常被引用,叫“歷史的人質”。而《朗讀者》告訴我們,這個詞匯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復雜的多。雖然我說這本書的兩個層面和我這個“異國讀者”有些“隔”,但是類似的歷史、類似的境遇,在我們這個“異國”絕非沒有,然而我們這里似乎缺乏這樣“直面歷史”的作品,甚至在近來的影視和圖書里,僅僅剩下一些“懷戀”了。如果這本書仍能關乎我們自己的話,大概就是這點感慨和惋惜。

在《朗讀者》的謎中,無疑漢娜的認罪之謎最令人費解。一個女人在戰(zhàn)爭期間放棄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營女看守;繼而又在審判期間放棄自己辯護的權益、寧愿認罪被判無期徒刑,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要掩蓋自己是文盲,不認識字而已!施林克用這個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訴我們雖然罪行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對于犯罪者是無法簡單判定的。對于個人與歷史的關系,《朗讀者》做出了這樣一種值得警醒的反思。而在這部小說的后兩部分,我們接觸到最多的詞匯,是“麻木”二字,在漢娜一案中:審判者是麻木的;旁聽者是麻木的;甚至證人——集中營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反而倒只有漢娜這個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現(xiàn)出豐富的性格:時而倔犟、時而驕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問法官(只有職業(yè)表情的人)“換了您會怎么做呢?”,這無疑是對自認是無罪的人、自認是正義者的拷問。在我看來,這句拷問,就是《朗讀者》的核心。

當然,任何一種簡單讀解《朗讀者》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它本身的多義,是它的吸引力之一。我相信每一個讀它的人掩卷之后的沉思都將是不同的,實際上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和讀者個人的歷史應該是有相當聯(lián)系的。但是在“愛情”這個層面上的感動,普天下都有著同一性?!独首x者》寫的愛情,毫不諱言是包裹著情欲的,是關乎身體的。

雖然“朗讀”對于漢娜的意味極為復雜,但這無疑是這段愛情在米夏心中得以延續(xù)的重要動力。據說,《朗讀者》要被拍成電影,其實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肯定在心中對漢娜已經有許多形象的投射。按米夏的話來說“她有很多寫照”:比如在廚房拉上長筒襪、騎著車奔馳時裙邊在車子帶起的風中佩服、站在書架前手指滑過書脊,等等。這是這本小說最感性的地方,在初戀結束之后,對那些“寫照”的懷念——尤其是對于有“負罪感”的戀人來說,那些在分離之后,那些畫面、那些氣味、那些場景、那些話語,當你在心頭又和它們不期而遇的時候,無疑會令魂魄為之一顫?;蛟S也可以說,正是他們之間的'情感令讀者“魂魄為之一顫”,從而更加深了對這本小說政治性的反思。

朗讀者不同的聲音會產生不同的聲效與場景,一切,都是造化。一切都結束了嗎?漢娜問伯格。一切都結束了,離開了監(jiān)獄,漢娜再也不會收到錄音帶了,也不會有人來探望她,她心中僅存的一點溫情都將消散開去,在就要回到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之前的某個日子,她選擇了結束自己66歲的生命。而對于自己那個卑微的秘密,伯格始終也沒有說出去。

作者本哈根說:“人不因為曾做罪惡的事而完全是魔鬼?!币粋€集中營的女看守帶給我的有豈是我的幾句庸俗的語言可以說清的。

這是一部關于“愛、羞恥、謊言、正義”的書,一個女人,用一生去守護她是“文盲”的秘密,一個男人用下半生去彌補他內心“正義”的缺失。

《朗讀者》給我們心中那個不能說出的秘密,給我們心中至今還愛著的那個人,那些初始的美好,那些第一次愛上的人,那些第一次被秘密憋哭的人。

有秘密。每個人。

有愛著的人,每個人。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三

不喜歡看煽情的節(jié)目,不喜歡讀煽情的書,“朗讀者”的節(jié)目從一開始呼聲就很高,然而我連簡介都沒有看過,也許是因為自己厭惡這種呼聲高的東西。但是,在那次俞向陽工作室活動時,工作室領頭人俞向陽命令我們必須在這半年時間讀完一本書,而且現(xiàn)場發(fā)放書籍,我有幸拿到了《朗讀者》這本書,當時被董卿漂亮的封面吸引了,我去看了,而且是帶著很強的意愿去看的,已經不知道當初是懷著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開始讀這本書的,這本書在眾多書中也僅是普通的一本書,也許正是它的普通,讓我讀是很自然,也讓我真正的了解了“朗讀者”這一電視節(jié)目。

在讀本書之前我很好奇:書中的文章是什么人寫的?是原作者讀的嗎?或者是什么人替作者讀?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個人來朗讀?它又會給我們傳遞什么樣的情感?讀了《朗讀者》一段時間后,這些問題逐漸有了答案,也明白了節(jié)目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這些都來源于董卿“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倍渖糜谔暨x文,更擅于挑選最適合傳達文字情感的人物。在《選擇》這章里,董卿說:“有人說我們時代不缺機會,所以也勢必會讓每個人面臨很多選擇。那么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隨波逐流;是直面挑戰(zhàn),還是落荒而逃;是選擇喧囂一時的功力,還是選擇持久平靜的善良,都是我們要拷問自己的問題。”

《選擇》里的第一篇朗讀的文章是《老人與?!?,眾所周知,海明威筆下的老人,堅韌不拔,老當益壯,大海搖曳著老人的船,就猶如幼兒肆無忌憚的擺弄著自己新得的玩具。老人面對大馬哈魚,從未動搖過殺死它的信念,即使手掌被魚線劃的滿是血跡,他也未曾松懈,老人與魚的搏斗,似乎是老人在于年輕氣盛的自己搏斗,面對困難,他選擇勇往直前,奮勇拼搏,“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就是老人最好的座右銘!董卿選擇讓王千源朗讀《老人與?!罚跚г词俏粚嵙ε裳輪T,《鋼的琴》、《解救吾先生》中精湛的演出,圈粉無數(shù)。王千源在出演《鋼的琴》時,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跟隨著劇組過著櫛風沐雨的日子,即使資金匱乏,他也咬著牙關堅持了下去,董卿詢問他為何要接這部影片,他說他覺得自己活在了角色里面。王千源的付出得到了回報,《鋼的琴》中出演的下崗的鋼廠工人陳桂林為他贏得了第二十三屆東京國際電影界最佳男演員。

王千源與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執(zhí)拗,自己認準了的事情一定要堅持下去,他們的這份執(zhí)拗就猶如后羿手中的弓箭,即使前方是炙熱的太陽,也要義無反顧的沖向前去。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四

大家好,我是董卿。

今天,是朗讀者節(jié)目第一次和觀眾見面,所以,我們第一期節(jié)目的主題詞,也特意選擇了——遇見。

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p#分頁標題#e#。

”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后,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

”這是錢鐘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說,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

也希望從今天開始,《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五

《朗讀者》第二期的主題是陪伴。童話大王鄭淵潔的父親,支持、陪伴被學校開除的鄭淵潔搞文學創(chuàng)作,他們父子兩人深情朗讀鄭淵潔的作品《父與子》。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朗讀者》陪伴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著名播音員喬榛的夫人唐國妹,陪伴他度過心梗腦梗、罹患癌癥等危難期,夫妻深情朗誦《我愿意是急流》。飼養(yǎng)員林兆銘一個人靜心陪伴300多種動物,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他朗讀的是《瓦爾登湖》……他們用真心的陪伴,詮釋了情感的純粹,讓人淚流不止。老百姓的精神

生活

,就應該多一些《朗讀者》式的文化陪伴。

用飽滿的真情吸引人。著名翻譯家傅雷說,真誠真情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文化娛樂節(jié)目的每一個橋段、構思、實施方案,需要宏觀構想,更要回歸到“老百姓”和“生活”原點,讓鏡頭充滿真誠,讓內容富含人文的溫度,成為人們

心靈

深處最柔軟的構成,很觀眾達成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精神共鳴。就像《朗讀者》,不搞虛張聲勢的豪華陣容,不搞刺激眼球的驚險場面,不搞矯揉造作的撒嬌賣萌,而是通過朗讀這種平常媒介,展現(xiàn)明星或普通人生活中的真誠故事、溫馨感情,雖然瑣碎、簡單,普通,因為情感真,有溫度,卻能不喧嘩,自有聲,引發(fā)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發(fā)出通知,要求電視文化節(jié)目要“豐富思想內涵,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實現(xiàn)積極的教育作用和社會意義”。

是的,文化娛樂節(jié)目僅僅搞一些膚淺庸俗效應是不夠的,還應該讓觀眾有精神和道德收獲:既要重視愉悅程度,也要重視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啟迪程度和精神發(fā)展指數(shù)。就像《朗讀者》,朗讀者的精彩的故事、美好的詩文,給人帶來畫面愉悅,也讓受眾得到視覺的震撼、心靈的凈化,精神的'升華。娛樂節(jié)目成為人們的文化伙伴、精神導師,當然就會受歡迎。

用優(yōu)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當下,見多識廣的觀眾們的文化需求已提高很多,對娛樂化崇拜、靠明星拉動收視率、噱頭效應、過分刺激等,已有了厭倦的情緒。

觀眾需求變了,節(jié)目品位當然要提升、求美。所以,就應該為娛樂節(jié)目注入文化內涵、書卷氣。或者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或者從古典詩文中

尋找

元素,或者從精彩的中國故事中尋找突破口等,將優(yōu)雅厚重、清新脫俗、富有特色的節(jié)目推給公眾,滿足公眾的文化需要,就會有更好的視聽效應。

多一些《朗讀者》式的文化陪伴,將生活打扮得更為玲瓏、美麗而優(yōu)雅!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六

在小說中,豐腴的中年美婦漢娜的身份是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看守,二十年后站在了被告席上,因為一起猶太囚徒的死亡慘劇?!皭凵吓词亍?,似乎又是一個“制服誘惑”的故事,作者在小說中也詳細地描述了漢娜身著“制服”的情景。然而,已經成為青年的米夏認識到,對于站在歷史被告席上的漢娜來說,穿“制服”上法庭是一個致命的“政治正確”上的錯誤。同時,美婦漢娜還是一個肉感、強悍、執(zhí)拗、笨拙、邊緣化的人物,她來自農村,不識字,有著旺盛的性欲,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漢娜的一生,在她與米夏的愛情中,漢娜處處表達出她對米夏及其家庭所代表的城市文明生活的渴望,同時,因為擔心被“文化”遺棄,而選擇保守自己的隱秘出身,選擇暴力與逃離。米夏對漢娜的愛,來源于漢娜的成熟與肉感的性誘惑力;而漢娜對米夏的愛的漸進,除了最初的性挑逗之外,更多地來自于米夏為她朗讀文學經典的過程?!袄首x”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在集中營中,漢娜每天晚上都要叫柔弱的猶太女孩為她朗讀,然后目送她們走進毒氣室,漢娜宛若“一千零一夜”里的暴君,一個掌握生死權柄、習慣使用暴力而迷戀“文化”的人。米夏與那些猶太女孩宛若山魯佐德,不知道明天的命運如何。擔任朗讀者角色的猶太女孩們,走進了毒氣室。而米夏,一生籠罩在漢娜的陰影之下,失去了愛的能力。

如同山魯佐德一樣,在小說的最后部分,二人的角色發(fā)生了轉換。暴君漢娜被判處無期徒刑,住進了監(jiān)獄。處于“安全”但是無愛狀態(tài)的米夏,繼續(xù)承擔著朗讀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成為啟蒙者,一年年為漢娜寄磁帶。在米夏的朗讀磁帶的帶動下,漢娜學會了拼讀和拼寫,開始閱讀關于大屠殺的書籍。小說中尤其提到了漢娜·阿倫特的名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個關于惡的平庸報告》。艾希曼的身份和小說中的漢娜類似。阿倫特提出,艾希曼是有罪的,是“平庸的惡”,就像木偶,充當了極權社會的犯罪中介。漢娜的這一轉變,固然是由于米夏的愛,更多的則是由于對自身的惡的反省。

《朗讀者》是本復雜的小說。這是一部關于歷史與個人、情欲與道德、愛與罪的小說,這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被壓在小說敘述者、主人公米夏的身上,當這些東西無法拋棄、無法剝離、無法逃避的時候,它帶來的感動無疑也是相當沉重的?,F(xiàn)在有一個詞常被引用,叫“歷史的人質”。而《朗讀者》告訴我們,這個詞匯遠比我們想像中要復雜得多。尤其是這個“歷史”跟我們的靈魂和肉體都發(fā)生關系的時候,這個“歷史”跟我們的父母和愛人都發(fā)生關系的時候。雖然我說這本書的兩個層面和我這個“異國讀者”有些“隔”,但是類似的歷史、類似的境遇,在我們這個“異國”絕非沒有,然而我們這里似乎缺乏這樣“直面歷史”的作品,甚至在近來的影視和圖書里,僅僅剩下一些“懷戀”了。如果這本書仍能關乎我們自己的話,大概就是這點感慨和惋惜。

在《朗讀者》的謎中,無疑漢娜的認罪之謎最令人費解。一個女人在戰(zhàn)爭期間放棄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營女看守;繼而又在審判期間放棄自己辯護的權益、寧愿認罪被判無期徒刑,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要掩蓋自己是文盲,不認識字而已!施林克用這個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訴我們雖然罪行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對于犯罪者是無法簡單判定的。對于個人與歷史的關系,《朗讀者》做出了這樣一種值得警醒的反思。而在這部小說的后兩部分,我們接觸到最多的詞匯,是“麻木”二字,在漢娜一案中:審判者是麻木的;旁聽者是麻木的;甚至證人——集中營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反而倒只有漢娜這個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現(xiàn)出豐富的性格:時而倔犟、時而驕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問法官(只有職業(yè)表情的人)“換了您會怎么做呢?”這無疑是對自認是無罪的人、自認是正義者的拷問。在我看來,這句拷問,就是《朗讀者》的核心。

當然,任何一種簡單讀解《朗讀者》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它本身的多義,是它的吸引力之一。實際上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和讀者個人的歷史應該是有相當聯(lián)系的。但是在“愛情”這個層面上的感動,普天下都有著同一性?!独首x者》寫的愛情,毫不諱言是包裹著情欲的,是關乎身體的——尤其是漢娜的氣味,令米夏一生都想在別的女人身上“重逢”;當然他們之間的愛還有“神圣的”儀式,那就是朗讀,在性愛之后,米夏照例要給漢娜讀書,各種名著,甚至在漢娜入獄之后。雖然“朗讀”對于漢娜的意味極為復雜,但這無疑是這段愛情在米夏心中得以延續(xù)的重要動力。據說,《朗讀者》要被拍成電影,其實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肯定在心中對漢娜已經有許多形象的投射。按米夏的話來說“她有很多寫照”:比如在廚房拉上長筒襪、騎著車奔馳時裙邊在車子帶起的風中飄浮、站在書架前手指滑過書脊,等等。這是這本小說最感性的地方,在初戀結束之后,對那些“寫照”的懷念——尤其是對于有“負罪感”的戀人來說,那些在分離之后,那些畫面、那些氣味、那些場景、那些話語,當你在心頭又和它們不期而遇的時候,無疑會令魂魄為之一顫。或許也可以說,正是他們之間的情感令讀者“魂魄為之一顫”,從而更加深了對這本小說政治性的反思。

在《朗讀者》中,施林克對于納粹暴行的批判一直沒有停過。漢娜在獄中服刑的漫長歲月中,通過自學逐漸可以閱讀,從一個聆聽者蛻變成一個能夠獨立閱讀和書寫的人。漢娜閱讀關于納粹暴行的書籍越多,就越發(fā)為自己的過去感到懊惱。在十幾年的監(jiān)禁生活即將結束的時候,漢娜向米夏進行了一次靈魂深處告白:“我一直覺得沒有人能夠理解我。你知道如果不能被人理解,我永遠不會想到要懺悔,即便是在法庭上。然而現(xiàn)在,那些無辜死去的人們,他們能夠理解我。在監(jiān)牢里,我和她們呆在一起的時間更長,不論我是否愿意,他們晚上都會來。在被審訊之前,我甚至在夢中就可以將他們逐走”。

朗讀成了他們約會時的必備節(jié)口,十五歲的少年“一遍遍地為心愛的女人朗讀學校要求學生朗讀的文學作品:荷馬史詩、西塞羅的演講和海明威的《老人與?!贰先嗽鯓优c魚、與海搏斗一?!边@段發(fā)生在年齡相差21歲的中年婦女漢娜和年僅巧歲的中學生米夏之間的感情糾葛不僅僅探討了一段跨越年齡的愛情,也透視了代溝這個更為廣大的社會現(xiàn)象。

在小說的第一章,十五歲的少年因病在街邊嘔葉,得到中年婦女漢娜的照顧?!八_水龍頭,用兩只手掬著清水潑在我的臉上算是給我洗了臉?!彼植诘呐e動即使在表達著關懷和母性,也透露著粗暴的本性。漢娜和米夏開始戀愛關系的時已經是36歲的婦人了,年齡大的足可以做米夏的母親。這種不能被社會承認的,在當時看來甚至是違法的關系映射出米夏這代青年人與他們父輩的關系:戰(zhàn)后德國的青年人如何理解他們的父輩在戰(zhàn)爭期間所犯下的滔天大罪,他們是否應該原諒他們所深愛的父母,還是應該站出來毫不留情地譴責他們?正如成年米夏而對作為納粹戰(zhàn)犯在法庭上被審訊的昔日愛人漢娜時心底里流淌出來的感覺:“我想要一邊理解漢娜的罪過一邊詛咒她的過錯,但是這卻太可怕了。我試圖要理解她的罪過,但是我無法同時對她進行她應該受到的批判;當我批判她怨恨她的時候,我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理解她的空間。我強迫自己在理解的同時去譴責,然而我根本無法同時做到兩者?!泵紫膶h娜既愛又恨,欲罷不能的感情,恰恰是施林克這一代戰(zhàn)后德國年輕人父輩的感情?!拔乙驗閷h娜的愛而注定經受痛苦,這是我這一代人的痛苦,是所有德國人的痛苦。”戰(zhàn)后德國兩代之間難以互相融入,無法互相理解的尷尬,通過這段忘年戀細致地反映了出來。

在小說第二部分,已經長大的米夏再次見到漢娜時是法律系參加法庭實習的大學生。對而站著的漢娜,是接受審判的納粹戰(zhàn)犯。米夏明白了一個秘密:原來,曾當過集中營女看守的漢娜是個文盲。因此她與少年米夏約會時一再要求米夏為她讀書。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掩蓋這個令她感到羞恥的秘密,漢娜放棄了西門子公司的工作跑去當了納粹黨衛(wèi)軍女看守一一因為這個活兒不需要識宇。為了避免暴露自己是文盲,漢娜在法庭上拒絕被辨認筆跡,直接攬下被指控的所有罪行。文盲是本書中最為重要的象征,它象征著納粹統(tǒng)治下的德國和德國人民像文盲一樣生活在黑暗和無知當中,既無法辨別是非也無法在是非而前保護自己,大多數(shù)人只能選擇麻木地接受。漢娜認真聆聽少年米夏的朗讀,強烈的求知欲望正代表了第三帝國時期一部分試圖尋求正義和光明并希望擺脫納粹統(tǒng)治的德國人的心態(tài)。朗讀者一直圍繞著文盲這個核心思想:因為漢娜不認識字,我才為他朗讀。施林克將這個主題作為推動器來幫助情節(jié)的發(fā)展。

故事不僅僅推動得完關,故事中隱藏的內涵更加深刻,那就是尊嚴。透過這層尊嚴,讀者聞到了殘忍,無奈,懺悔與寬容的味道。米夏知道了漢娜的過去和她納粹的身份,他感到受了欺騙,感到恥辱和羞憤。當他意識到昔日的情人原來是不認識字的文盲,他的內心掙扎了,應該尊重漢娜的選擇,還是將這個秘密揭露給法庭來洗脫漢娜的罪名米夏猶豫了。真正的問題已經不在于漢娜是否是文盲,而是米夏是否有勇氣承認自己和漢娜的過去,是否有勇氣正視漢娜戰(zhàn)爭中的罪過,是否有勇氣正視上一代人犯下的滔天大罪。他替自己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借口維護漢娜的尊嚴,尊重漢娜的個人意愿,最終選擇了漠視和麻木?!盀榱诉@個尊嚴,既是漢娜的也是我的,我參與了謀殺。這與納粹在戰(zhàn)爭中的暴虐行為有什么區(qū)別呢?我也參與了對漢娜的謀殺,把罪不至此的她推進了終身監(jiān)禁的大牢。我也是有罪的,這是罪人對罪人的審判,是用罪過審判罪過?!边@無疑是對第三帝國的深刻反思,也是對生活在那個時期的兩代人的深刻反思。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七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準確的詞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余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并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欲、倫理等問題很復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故事講述一個十五歲的中學生米夏因為偶然的原因愛上了三十六歲的漢娜。對于米夏而言,他在漢娜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漢娜也因為有了米夏的朗讀而安靜且散發(fā)著柔和的光輝。但是,漢娜不久卻突然不辭而別。等到再見到漢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實習的法學系大學生,而漢娜卻是嫌犯之一。漢娜的罪名是在納粹時期當過看守,在一次空襲中造成了大批猶太人死亡。(戰(zhàn)爭開始時漢娜曾在西門子任職,本來還有提升的機會,漢娜卻令人驚訝地辭職當了納粹的看守。)在審訊中,別人把當年遭空襲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漢娜身上,她卻出人意料地承攬了下來,結果被判終身監(jiān)禁。

在知道了漢娜越來越多的事情后,米夏發(fā)現(xiàn)了漢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漢娜不識字!正是為了掩蓋這一點,漢娜屢屢放棄前程,幾年前離開米夏也是為此。但是在法庭上和眾人面前,米夏并沒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沒有替漢娜辯護。出于對漢娜的維護,還是對自己的維護呢?我不能理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八

我的印象中,電視黃金檔不是播放電視連續(xù)劇,就是播放綜藝文藝節(jié)目,《朗讀者》是一臺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怎么會在央視一臺黃金檔時間播出?我?guī)е@個疑惑,懷著好奇心,觀看了已經播出的《朗讀者》1-3期,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滿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為什么。也明白了為什么它還被微信的各個公眾號大肆宣傳!

這檔節(jié)目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詞:“遇見”、“陪伴”、“選擇”。第一期的“遇見”,既是一個好的開端,也讓我們遇見了《朗讀者》這檔節(jié)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讓人感到了各種溫暖;第三期的“選擇”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是由各種選擇組成的。你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人生軌跡就會把你帶向光明的未來。

來參加節(jié)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國際醫(yī)生蔣勵,她遇見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們;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他的父母改變了一生。愿更多的人看到這檔節(jié)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了解更多的好書!

2月18日,《朗讀者》開播,董卿自己任制作人、導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讀類真人秀節(jié)目。節(jié)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jié)目旨在實現(xiàn)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

《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動人的是那些朗讀者背后的真實情感故事,并感動于他們讓觀眾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能夠在黃金檔播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而且現(xiàn)在我們正是需要這種擁有文化內涵,讓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能讓人感到精神振奮的節(jié)目。

歐妮葛朗臺讀書心得。

淺談安多藏區(qū)二朗神信仰。

賞析朗費羅的《我逝去的青春》論文。

世界讀書日讀者座談會議方案范例。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九

今天,在中央電視臺一套觀看了朗讀者,心里感觸萬千,澎湃激昂!

《朗讀者》第七期主題——告別:有大明星姚晨,感恩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光鮮亮麗的背后隱藏著艱辛:曾經睡在北京七環(huán)外的一間小房子里,整夜整夜都要側身睡覺;和照顧孩子的月嫂短短三個月的相處,以至到分別是月嫂淚流滿面;老戲骨李立群淚灑舞臺,感恩母親,常年外出,以至于沒見到母親最后一面,卻頻頻道“不遺憾”,那是何其的豪邁;作家曹文軒:文學風氣當莊重,讀書應尋文中脈;音樂劇譯人程何放棄海外深造,選擇追逐夢想;當代作家王蒙一生坎坷顛簸,妻子始終陪伴;我們莊重神圣的維和部隊,守護著世界和平......

兒女與父母告別;老師與學生告別;朋友與朋友告別;親密愛人告別......這是生離。與親人長輩告別......離世的告別,這是訣別!人的一生,總會在經歷“遇見”與“告別”,這是我們成長必經的道路!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

作者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故事講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后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于在戰(zhàn)爭后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wèi)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zhàn)爭犯罪受審的被告.在人聲鼎沸的審判場,面對無數(shù)人對原集中營警衛(wèi)安娜的怒斥辱罵,米高淚流滿面.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那就是,并不識字的漢娜即將承擔當時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時,同為警衛(wèi)的其他幾人卻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簽字之人便是漢娜.

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理解.這就涉及到一個中西方文化區(qū)別的一個關鍵點--\“罪\”的理解.德國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不管是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美國新教,盡管具體教義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對\“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朗讀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說,埋藏著極強的宗教意味.我在這里試圖從西方宗教的角度來解釋漢娜不合中國人常理的行為.在西方基督教看來,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間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贖罪.人對自己罪的忽視,便是對上帝的褻瀆,是遠離上帝的行為.納粹之罪,是人類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時便帶來的人性之罪.面對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不為其他,只為茍且偷生.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基督教看來,因為人遠離上帝太久了,人墮落了,貪婪、偽善等罪惡便顯現(xiàn)出來.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一

作者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故事講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后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于在戰(zhàn)爭后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wèi)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zhàn)爭犯罪受審的被告.在人聲鼎沸的審判場,面對無數(shù)人對原集中營警衛(wèi)安娜的怒斥辱罵,米高淚流滿面.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那就是,并不識字的漢娜即將承擔當時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時,同為警衛(wèi)的其他幾人卻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簽字之人便是漢娜.

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理解.這就涉及到一個中西方文化區(qū)別的一個關鍵點--\“罪\”的理解.德國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不管是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美國新教,盡管具體教義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對\“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朗讀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說,埋藏著極強的宗教意味.我在這里試圖從西方宗教的角度來解釋漢娜不合中國人常理的行為.在西方基督教看來,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間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贖罪.人對自己罪的忽視,便是對上帝的褻瀆,是遠離上帝的行為.納粹之罪,是人類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時便帶來的人性之罪.面對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不為其他,只為茍且偷生.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基督教看來,因為人遠離上帝太久了,人墮落了,貪婪、偽善等罪惡便顯現(xiàn)出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二

“人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被廢黜的是人的靈魂?!笔チ遂`魂,人便不稱之為人,故而,周國平說:“人的高貴的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而這精神生活永遠離不開的,是人的尊嚴。

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讀者》,在當今顯得凌亂不堪的價值取向的世界里,發(fā)出了一個清澈的聲音,引人深思,讓人醍醐灌頂。

漢娜,一個所謂的罪不可赦的納粹犯人,在歷史的法庭上受到了懲罰,但她卻唱出了一曲最響亮的人性之歌,歌聲如此高傲,遺世而獨立,足以讓市儈聽得毛骨悚然;在人性的法庭上,漢娜是唯一的王者,是為維護尊嚴而戰(zhàn)的勇士,她的生命底色是純粹的,純粹得有如一片圣地,讓人不忍觸及。

對于朗讀者,無論他是誰,他的聆聽者,聆聽的不僅僅是故事,更多的是對高尚靈魂的向往,是對生命主體的自我確證。正如那個古老的故事《奧德賽》一樣,奧德修斯回來,不是為了留下,而是為了重新出發(fā)。漢娜,站在新的人生起跑線上,在她的有軌電車里,開始了自己安靜的生活。然而,命運,它總是披著神秘的面紗,在人世間徜徉,曾讓俄狄浦斯歷盡千辛后弒父娶母,曾讓周樸園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家破人亡,在它面前,無論有無神諭,古往今來,對于命運的擺布,人,總是顯得那么被動和無力。

漢娜,沒有任何權勢,蝸居在當時社會的底層,卻自始至終高貴地保持著自己的尊嚴,不讓它受到任何的侵犯和玷污,為此她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命運仿佛讀不懂那竭力的掙扎,讀不懂那深奧晦澀的意義,偏偏要和漢娜開一個玩笑,正如書中所言:“《奧德賽》其實是一部關于運動的歷史,有目的,同時又無目標;是成功,同時又是徒勞?!睗h娜,在保衛(wèi)尊嚴的戰(zhàn)斗中,確實勝利了,但,這勝利的代價太高,讓常人承受不起,青春、自由、愛情……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是那么誘人,都足以讓古希臘神話世界里的眾神對之俯首稱臣。但在漢娜的精神王國里,唯有尊嚴,才能讓人高貴地活著,讓人之為人。

漢娜的生命,在黎明曙光到來的那一瞬戛然而止,“第二天一大早,漢娜死了。在天色微明時分她上吊死了?!毙≌f對于她的死只有這兩句交代,但任何一個細心的讀者,在這安靜的敘述中,都會感受到一股難以名具的震撼,直抵心中的那眼清泉,霎時間,波瀾頓起。十八年,牢獄生活的暗無天日,已經將她曾經的那些棱角消磨殆盡,青春不再,年邁的漢娜面對曾經單純而珍貴的愛,面對她企盼了多少個日夜的“小家伙”,面對即將到來的自由,是欣喜,是感動,還是惘然?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她如履薄冰,甚至不知所措,她最后的一線希望,斷了。

盡管她努力地學習寫字、學習讀書,為彌補那個凄美的謊言繡出一件最亮麗的外衣,上面的一針一線都顯得那么吃力,但卻虔誠。時間,奪走了漢娜太多太多的憧憬,剩下的,只有讓她承受不起的生命之輕。但時間唯一改變不了的,是她的生命姿態(tài),依然是那么高貴,那么不容侵犯。就為尊嚴,她選擇了結束。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電視節(jié)目《朗讀者》人氣十分火熱,我們一起看了第一期節(jié)目,它的主題詞是“遇見”。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不經意中的遇見,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道路。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用筆,描繪了一場又一場遇見。

這一期中,使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yè)。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就是這句話,激勵著聯(lián)想的老板柳傳志。他原來可以成為飛行員的,但因為他的一個舅舅是右派,因此,他當飛行員的夢想破滅了。就在這個時候,他爸爸對他說了這句話,他豁然開朗,最終成為了聯(lián)想的總裁。

是啊,我們?yōu)槭裁丛谟鲆姶煺蹠r不樂觀面對呢?人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好。只要品行好,不管你身居何位,是老板,是平民,是乞丐,只要懷有一顆正直的心,努力奮斗,一定會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們時刻要注意自已的品行,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并且堅持下去。長大以后才會成功。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要抱著一顆正直的心,看見負能量要及時制止,這樣下去,我們的心就永遠是正的,就一定會成就一番事業(yè)。

讀者心得體會。

淺談安多藏區(qū)二朗神信仰。

賞析朗費羅的《我逝去的青春》論文。

試論鄒韜奮“以讀者利益為中心”報刊思想。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四

暑假在家,捧起的第一本書就是德國著名作家施林克的《朗讀者》。封面設計得非常有情調和品位——是那種在灰色的藝術紙上印銀和燙銀的書名;書衣更有裝飾性——如一條黑色的腰帶,而且還別出心裁地設計成女子形體狀。封底是眾多名家對這本書的熱薦:有的說這部小說是叫人欲哭無淚的;有的說這本書能鑿破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有人的說這本書通過綿密的、傷感的震撼,在人性最薄弱的部位慢慢滲透、裂變……這些精選的書評就能吊足我的閱讀胃口。而我這所以選這本書、作為新年讀書的第一篇,還因為我崇拜的作家曹文軒在很多場合對很多人都力薦這本書,他還寫了中文序言,他說“我喜歡《朗讀者》的那份莊重。在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氣、痞里痞氣、一點正經沒有的中國當下小說之后,我對這部小說的莊重敘述,格外喜歡?!?/p>

我慢慢讀出了施林克為我們敘述的這個感人至深,幽婉雋永的故事的意味。正如曹文軒所言“作品一直以一個超出所有元素在牽引著我們,這就是感動!”我感動著15歲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個飽經滄桑的36歲中年女性之間的令人不可思議的戀情,還有一份感動就是米夏一直在為漢娜朗讀,從15歲一直到她做牢也沒有間斷過,那些《戰(zhàn)爭與和平》《陰謀與愛情》等世界名著里的華彩樂章經過米夏聲情并茂的朗誦而使大墻內外的他們心與心的交流雖遠在天邊又近在咫尺,似乎這種狀態(tài)可以就一直讓它持續(xù)下去,綿綿無盡。我聽著書后贈送的光碟——童自榮朗讀光盤,上海灘上著名的藝術家那富有磁性的聲音聲情并茂,不絕入耳。令人陶醉!

可當我想寫讀后感時,我又覺得不知道從哪里下筆。我和小熊約定下午就寫讀后感給她看??傻诙飚斝⌒軉栁覟楹螞]有看見我的讀后感,我告訴她我還是沒有找到感覺,還是覺得沒有看懂,究竟作者想通過這樣一個老少戀人的朗讀故事告訴我什么?我還是覺得不甚明白。

合上書,掩卷長思,我終于明白,是那個社會環(huán)境,納粹統(tǒng)治下的那代人都失去了人性,沒有了尊嚴,人們在懵懵懂懂中卷入戰(zhàn)爭的洪流,稀里糊涂地就成了納粹分子,而且有些人又稀里糊涂地成了戰(zhàn)后新一代審判的對象,漢娜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她和米夏的母子戀情也是那個時代畸形的產物,愛將戰(zhàn)后的米夏們卷入上一代漢娜們的`罪責之中。原來施林克想告訴通過米夏和漢娜,告訴我們“第三帝國是如何在那些一起參與了建設和維護它的人身上打上了烙印,如何給世界和戰(zhàn)后一代留下印記,它又造成了什么樣的罪責感。”我終于明白了施林克這段話的意思,終于豁然開朗!真佩服這位德國作家思考的深度和反思歷史使命感。

讀了三遍,我終于讀出了畫外音??磥碜唏R觀花,囫圇吞棗是讀不懂這本書的。

寫完這讀后感,我突然想起那個經典的故事:在阿爾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條風景迷人的道路。但這里還有一處山中急彎,汽車到此急切中墜崖的實在不少。當局豎了多處廣告牌,但沒用,照樣有那么多人投胎似地急著下山……終于有一天,誰想起在附近畫了一個大廣告牌,上書:慢慢走,欣賞啊!這靜靜的立著的牌子,讓很多匆忙趕路的人突然放慢車速,發(fā)現(xiàn)了路邊風景如畫,如仙境一般美妙。

觀朗讀者讀后感篇十五

朗讀”、“者”、“情感紐帶”是這檔節(jié)目三個關鍵內核。節(jié)目每期一個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節(jié)目緊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間的情感紐帶,既每期節(jié)目中的主題詞。再有主題詞擴展開來,形成情緒的磁場,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目前節(jié)目已經邀請到了不少嘉賓,有濮存昕、柳傳志、許淵沖、斯琴高娃、王學圻等。

在這樣的設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別人筆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讀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號,印刻著它的情感、經歷,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鳴。就仿若詩詞之心賦予人們的雋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脫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節(jié)目“展現(xiàn)著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蘊含著董卿對文學的敬仰,也蘊含著她對爸爸的愛,還蘊含著前來節(jié)目的朗讀嘉賓每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情感體驗。

有時候愛得如此深沉讓我不知怎樣表達,不如讀一段你我都喜愛的文字,讓我們靜靜聆聽它?!独首x者》讓你站在當下的時光中,回眸來時的路,朗朗讀書聲,讀的是文字的美,傳達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著的是精神家園。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314248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