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惡意讀后感篇一
這兩天連續(xù)看了東野圭吾的作品,很有感悟。
就好比第一本書《惡意》,介紹里面說是類似《白夜行》的雙生作品。
《白夜行》是為了愛粉身碎骨,《惡意》因為恨而萬劫不復。
看到這個就能感覺到大概的意思了,就是因為恨致人于死地,到底是多少的怨恨呢。
《白夜行》看的時候也是激動萬分的,看完在朋友圈里發(fā)了一個長篇感慨,朋友說你怎么能那么激動呢。
是呀,一篇小說,看的自己情緒激動,比起自己的故事,看別人的故事反而讓自己更有感受。
雖然很激動但自己對于小說也是有點不滿意的,感覺女主太完美了,在現實生活中,總是很難找到太完美的人或著事,雖然是小說,但總不免會與現實生活對照。
太完美的主角,讓我仿佛置身在小說中,反而沒有了真實感,讓人覺得這種事只有在書里或者影視中才會有的吧,確實我是在看小說。
有點扯遠了,現在來說說《惡意》,這本書是手記體,還特意去查了下什么是手記體。
在開篇就被書給吸引了,第一人稱是兇嫌的角度,可把我激動的,想著:絕了,這個寫作方法?;蛟S跟兇嫌剛好是小說家的關系,小說是兇嫌用第一人稱記錄下來的所思所想,事情的經過結果。
我喜歡《惡意》的寫作方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劇情。在書中看到一句話:很多人以為知道了兇手是誰,就代表事件的結束。
其實不然,這本小說在知道了兇手之后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去找到兇手不愿坦誠的另一面。
兇手作案總是有動機的,也就是這個動機造就了每個人的人生,也是這個動機是作者想要呈現給讀者的人性一面。
或許是可憐的,或許是不可見光的,總是有很深層次的東西讓他做了這個選擇。
整個劇情當然跌宕起伏,在細節(jié)中尋找原因,在無用功中尋找有關的證據。
摘了幾個文章中的語錄:
痛苦的時候要假裝快樂是很困難的,但快樂的時候要假裝痛苦卻還好辦。
這種人盡把自己的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還一天到晚注意哪里有這樣的機會,至于對象是誰,他根本不在乎。
比起《白夜行》,這是我另一本東野圭吾的作品一口氣看完的,雖然沒有《白夜行》的反響大,可是本人更喜歡《惡意》。
壞人總是壞的,到最后都是在想著法子去禍害別人。
為什么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或許不是沒有道理的。
人性的惡意是一個無底痛,有時是為了保全自己而施加給別人的惡意,有時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里不平衡引發(fā)的惡意行為。
人世間的陰暗面在我們面前深不見底。
文章不是說讓我們知道這世界的黑暗,而是讓我們知道人性最大的陰暗可以到哪種程度。
站在光明下根本不知道陰暗里的種種,在倡導人都應該為別人考慮事情,然而陰暗面的存在是無可厚非。
有些人把想法藏在心里,有些人把想法付諸行動。
沒有絕對的不可為,只有你的想法左右你的行為。
看完《惡意》,我覺得,雖然兩者是平衡的,不能說只要積極的一面,不要消極陰暗的一面。這是沒辦法做到的,而是應該把自己的陰暗面盡量光明化。
畢竟比起積極,人更容易滋生消極情緒。
有的時候我會想,明知道消極的一面不好,為什么還會存在。
或許存在都是有必要的,一個一味的善意不足以維持一個人的正常運行。
但惡意啊,畢竟是不可取的!
惡意讀后感篇二
讀完《惡意》這部小說,心里是極其壓抑的,腦海里不停地回蕩著“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愛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這句話。當然,這部小說主要講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們還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寫作。后來,日高邦彥真的通過寫作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正是因為這種極端失衡的心理讓他想毀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這種毀滅是致命的,他不僅殘忍殺害了日高,而且還捏造事實去詆毀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深仇大恨才能讓他這樣對待一個幫助過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應該是極端的自卑吧,由此引發(fā)的就是別人對我的幫助不過是一種施舍,一種侮辱,那我為什么還要感謝他們。
對于他們來說,別人的善意就像一種毒藥在慢慢浸蝕著他們的靈魂,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打造成一座監(jiān)牢,里面甚至沒有窗戶,外面遍布著鐵絲網以及其他的阻礙物。
就像法國的那部《死亡祭典》的電影一樣,保姆索菲自己是一個文盲,可是她卻極力掩飾自己的這個缺陷,后來雇主的女兒發(fā)現了這個秘密,并提出想為她提供幫助,但她卻以雇主女兒未婚先孕借此要挾她,后來和有著強烈仇富心理的珍妮一起殺害了雇主全家。
人性是我們永遠猜不透的謎,這世間有很多的事讓我們都唏噓不已,可是它就真實的存在著。
唯有愛和寬容才是救贖,因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就像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里面說的那樣,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所以啊,內心要充滿期待與愛,學會寬容,學會接納,學會感恩。
也許有時候會我們羨慕別人的生活,有時候會不甘,然后陷入一種病態(tài)的追逐,而后慢慢腐化墮落,抱怨不公,心懷不平,于是你想搞砸別人的生活,可是諷刺的是卻不能改變自己目前的現狀。
我想,只有自己努力過的事實?!彼圆槐仄G羨他人,自己亦是風景,不斷努力,不斷奔跑,不斷向前,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
惡意讀后感篇三
才是最大的惡意!
原文
所有與犯罪相關的事實,他都承認了。只有一樣,他三緘其口――他的犯罪動機。
全文以第一人稱視角切入,開場平直,真兇很快就被抓捕,而且對罪行供認不諱,似乎劇情的推進都在印證自己的推理,難道這就是東野圭吾最得意的大作,相比其他作品的反轉反轉再反轉似乎沒什么值得拍手稱嘆的地方,但是摸著還剩2/3的書頁,嗯......似乎沒有想的那么簡單。很快,峰回路轉,隨著偵探開始抽絲剝繭尋找作案動機,才發(fā)現原來其中別有洞天,每一次劇情的前進似乎都到達了終點,但仔細推敲似乎又發(fā)現了新的疑點,作者就這樣帶著讀者百轉千回得穿越層層迷霧,一步步接近殘酷的真相。
原文
你心里藏著對他的惡意,這仇恨深不見底,深得連你自己都無法解釋。
回歸內容本身,讀完全篇后不禁要感嘆:一個人的“惡”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為了毫無緣由的惡意能達到怎樣的狠厲,眼前還與自己把酒言歡的兄弟朋友,可能正在盤算著將自己殺死,甚至在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里還不忘貶低自己的人格,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暴戾無情、抄襲剽竊的無恥之徒。像這樣一個悲哀的小人物,從來都是棄世的,見不得光的,童年因為母親的影響對周遭的一切都充滿鄙夷,因對校園暴力不敢抵抗,甚至轉而投靠施暴者,人性的惡意,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深埋心底;而自己的同伴,才華橫溢,家庭幸福,名利雙收,甚至在成功之后不計前嫌幫助曾經向自己施暴的人,像這樣優(yōu)秀的人,從來都容易招人嫉妒。東野圭吾就這樣向讀者呈現了一善一惡兩張面孔,他們的運氣一好一壞,人生一成一敗,這樣截然不同卻交織纏繞的人生,終是敵不過內心深處冰冷的妒恨與惡意,最后雙雙落幕于一場蓄意已久的謀殺案。
思考
人的確擁有雙面性,可它不一定極端
這樣赤裸的惡意其實是一種將自己的不如意歸咎于別人的軟弱行徑,身邊的人越優(yōu)秀越是凸顯自己的失敗,這些失敗的參照物就成了妒忌和憤恨的宣泄口,一個不經意的表情或動作就可能被曲解出惡毒的含義,經年累月,成為惡毒最好的溫床。
在書中被放大的這種邪惡情感其實說來并不是那么虛無縹緲,它想展示的正是真實的人性,愛、恨、恐懼、欽佩、嫉妒,人類作為情感強烈的生物,似乎永遠都無法與這些情感劃清界限。正如時間萬物都擁有兩面性,凡是陽光能照到的地方必有陰影,人類亦是這樣。
永懷善意,定能途遇天使
在人性善惡扣人心弦的拉鋸戰(zhàn)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尋出口,學會尋求解脫,正因為見識過惡,我們才更能理解人性的善,也愿善良的光,能照亮一切走在世上的人。
惡意讀后感篇四
做為發(fā)起人的我,才寫讀后感實在是無臉見江東父老,不過幸得近年來社會歷練,臉皮增厚,還可以在人群行走,東野圭吾這個作家我是沒概念的,有個同事她喜歡一直推薦,所以大家一起來聊解推理題材類小說,讀后我就覺得男主為了隱藏殺人動機真是費勁了心思,明知道自己僵死,也要掩蓋自己過去的過錯,殺死自己的好友,野野到底是怕自己死了日高把自己的秘密說出去,還是覺得日高為人,也可以說人品,還有日高的名氣,都是他所向往的,自己僵死,也不想讓日高生活的好,處于嫉妒殺人,我覺得高中時協(xié)同同學欺負他人,只能說他懦弱,沒有主見,也不敢反抗,其實他一直想活的想日高一樣,陽光,有人關愛,有自己喜歡的事業(yè),能成為名人,野野可以說他受到兒時的家庭環(huán)境影響,性格內向,很難像日高一樣。像別人傾訴敞開心扉。小說里的警察真是個敬業(yè)的人,追求真象的執(zhí)著,思維的縝密,為我們打開層層疑團,現實生活中一樣的值得我們學習,想想自己如果真的執(zhí)著的堅持,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還有什么做不成的,沒有警察的執(zhí)著所以都是浮云。從小說中我們應該學著有一點妒忌,有一點執(zhí)著。
惡意讀后感篇五
這是讀的東野圭吾的第7本書了,也是在涵姐的推薦后讀的,果然值得一看。因為繼《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被震撼之后,陸續(xù)讀了《圣女的救濟》、《夢幻花》、《分身》和《誰殺了她》,也許是審美疲勞或是期望過高,這幾本書都沒讓我產生過多的感覺,以至于之后很長時間沉迷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與其說是恨,不如說是嫉妒。因為這種恨不同于殺父奪妻之恨,而是“沒什么特別的理由,我就是看他不爽”。人的一切痛苦都源于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雖然你是我的好朋友,你為人正義,處處幫我,知道我一切骯臟的過去卻還替我保密,人生的路上一直在幫我,可我就是恨你,恨你處處比我強,恨你的人生一帆風順,恨我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癥,為什么倒霉的總是我,所以在我死之前,我也要先殺了你,毀掉你的一切,讓你帶著罵名下地獄,這樣我也許會變得好受一些。
也許一些人并不能理解,嫉妒真的會讓人產生這么深的惡意嗎?我不禁想起了《甄執(zhí)》里的安陵容,相較于屢次正面加害她的華妃、皇后等人,她更恨的是待她如姐妹的甄幀5降資俏什么呢?是一種長期的不平衡和嫉妒心理在作祟,”憑什么你什么都有了,而我什么都沒有“,所以這就是我恨你的原因,你對我的好,也只是施舍冷飯而已。除非你跌入谷底,我才略感欣慰。
《惡意》則是把我們最普遍的嫉妒放大了而已,所以我也能做到對主角的理解。我們不會嫉妒馬云為什么那么有錢,不會嫉妒那些明星為什么又瘦又好看,對別人家的孩子最多也就是不屑而已,真正讓我們嫉妒的則是天天可以看到的眼前的人,憑什么我努力追求許久的東西你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憑什么你是個煙鬼,我小心翼翼的活著還得了癌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就像我也會羨慕狂吃不胖的舍友,羨慕看上去不怎么用功的人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但是不應該讓嫉妒成為你加害別人的理由,應該讓它成為你前進的動力,盡人事,聽天命,走自己的路,不再去計較命運的不公,不再和任何人去比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惡意讀后感篇六
以第一人稱手記的形式交替陳述,讀者和警察一起,在心中構建起受害人的形象,最后卻出現巨大的反差,兇手確實很厲害!東野圭吾的手法確實也很厲害!
探討一下兇手的心理,如最后所說,兇手最開始是因為母親對鄰居以及周圍人的蔑視也產生這樣的態(tài)度的。內心深處是自卑的',嫉妒被害者,小學時嫉妒被害者一副大哥哥照顧他的關系,初中時作為校園暴力施暴者對被害者施暴,而被害者卻能原諒他,嫉妒被害者的寬容大度,兇手也有作家夢,而被害者作為暢銷書作家更讓其嫉妒不已,還有一點,猜想兇手和被害者在初中時,被害者充滿正義感敢于反抗校園暴力,而兇手內心想反抗卻不敢反抗,還與校園暴力同流合污,協(xié)同強暴案的發(fā)生,這也加深了兇手對被害者的嫉妒吧。其實就是,兇手內心深處痛恨的人是軟弱無能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被害者那樣的形象,而把想殺死的軟弱無能的自己投射到被害者身上,加上絕癥以及擔心被公之于眾的黑歷史,最終導致了殺人。當然殺人確實也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終要的是被害者的形象坍塌,因為自己已沒有什么輸不起的了,能再活幾個月,再賺點影子作家的名聲也算是錦上添花吧。或者,還有種解釋:自己就要死了,拉上一個自己討厭的人陪自己,讓自己討厭的人身敗名裂。心理確實變態(tài)。也是,要心中懷有怎樣的惡意才會這樣,這樣子的惡意要積累怎樣多怎樣長的時間才能爆發(fā)出來!
我想,兇手在計劃犯案的時候,也許在計劃犯案之前,已然也會意識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壞,也就是從旁觀者角度來看自己,也會意識到自己心理太過變態(tài)吧,但他作了選擇,下定決心,惡就這么惡下去吧。
潛意識的東西,哪天我們自己意識到了,要認真對待,有些東西還是可以糾正的,自我心理暗示和積極的行為。
惡意讀后感篇七
看完東野圭吾的《惡意》,頓時覺得世上什么人都有,冷汗直冒。無論你是多么親切友善的人,幫助親朋好友毫不吝嗇,但是,只要一個人打心眼里對你很不爽,對你心懷惡意,你幫助他多少,解決多少難題,他都不會對你心存感激。反而你表現得越真誠,他越是增加對你的惡意。
在小說開頭,野野口修說日高邦彥由于鄰居的貓打擾到他的生活,所以毒死了鄰居的貓。因為這,我對日高有了很大的偏見。無論后面劇情怎么發(fā)展,總是想起日高是怎么壞的??墒?,在以為小說高潮已經過去了,卻不想來了個人物的反轉,原以為日高是小說里最壞的人物,原來野野口才是最惡毒的,日高是好的。鄰居的.貓是野野口毒死的,并非日高。日高曾在他的作品《忍耐的極限》里寫過,鄰居的貓經常在他的院子里拉屎,給他帶來很大的困擾。又由于日高在《忍耐的極限》里還說過用什么方法去毒死這個貓。但是,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日高這個人物的性格逐漸清晰起來了,所以按照他的性格是不會害死貓的。而野野口因為對日高的惡意殺死了貓來栽贓陷害日高。
什么樣的動機讓野野口對日高有這么大的仇恨。讓人害怕的是,僅僅是因為對日高很不爽。一個從小就幫助自己的人,不但不知道感激,反而因為自己得了癌癥快死了,別人生活如意最終起了殺意。
看了東野圭吾的很多小說,每次都會來個讓你措手不及的反轉。兇手每次在前文似乎都是個大白兔,最后才發(fā)現是個真正的大灰狼。
惡意讀后感篇八
投之以桃李,報之以砒霜。我以兄弟之心待你,你愿我身敗名裂。讀完《惡意》,感受到了滿滿的惡意。
還記得問朋友看完《看不見的客人》之后的感想時,他說,“世界上怎么會有那么壞的人!真不敢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這么壞的人?!?/p>
當我讀完《惡意》的前半部分時,我的內心深處也充滿了一個呼喊:“怎么會有向日高邦彥那么壞的人!”
竊取朋友的構思,還假裝一副好心的樣子吊著他,理直氣壯地找影子作家,絲毫不覺愧疚。
然而,這才不是真正的“惡意”,如果真的只是如上面那樣,野野口修在七年前找到了剛以幾本小說展露頭角的新人作家,發(fā)現他是兒時的玩伴,“朋友”,——日高邦彥,并將自己最近新構思的小說交給他,希望他能推薦給編輯,但在此過程中與日高的妻子產生了婚外情,并因受盡相思之苦想要殺了日高偽裝成強盜殺人案件,結果被日高發(fā)現并留下了證據。后來才知道日高把自己的小說微微改了改而發(fā)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銷量,所以輕而易舉地放過了自己,后來日高拿著證據要挾野野口修繼續(xù)為自己寫作,日高的妻子懷著滿腔的愧疚自殺于貨車下身亡,而野野口修心灰意冷,也不想再與日高有口舌之爭,真正成為了日高的影子作家。直到七年后,日高和第二任妻子即將前往加拿大,自己終于再次決定殺了他。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這樣一起殺人案件,其實只是單純的報復殺人,也許有一點“惡意”吧,畢竟那全部都是自己的成果,而自己每次能得到的卻只有1/4的報酬,還有完全得不到的掌聲與鮮花。但這樣的“惡意”,可以成就殺人,作為殺人動機也能說得通,卻構不成一本暢銷小說。
惡意讀后感篇九
東野圭吾的小說,尤其是推理小說,風格是我很喜歡的那種。
精煉、簡潔,情節(jié)十分引人入勝,經常抱著他的書一天都放不下來。
我在網上也看到一句書評:”《白夜行》為愛粉身碎骨,《惡意》為恨萬劫不復。
《白夜行》是東野圭吾的成名巔峰作品,被譽為東野圭吾小說中的無冕之王。但是比起推理的情節(jié),白夜行更注重的是人性與人心得描寫,寫出了唐澤雪惠和桐原亮司的復雜的“共生”的關系,反而對這一切的根源――兇殺案本身的推理過程并無太大關系。
比起《白夜行》,《惡意》是名副其實的推理小說,但是與一般推理小說不同的是,它一開始就交代了兇手是誰,進行推理的不是兇手身份,而是作案的動機與過程。
或許是開頭日高殺死了那只貓的緣故,確實,給人以日高是個壞人的形象,通過細節(jié)描寫,更堅定了野野口的無辜和日高的狡詐。不得不說,殺貓的情節(jié)確實布置的極為到位。一個簡單的謊言,成了本作的點睛之筆,讓后面所有的抹黑都順理成章。在我們讀到事情真相后,不禁心中感嘆東野圭吾對人性的解讀和他那強有力的邏輯。
《解憂雜貨店》是東野圭吾所出的暖心作品,從某種程度上,如構架,時間軸,情節(jié)都比《惡意》要更加吸引人,時間軸看似錯亂的把各個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精彩至極。我認為東野圭吾最好的作品就是《解憂雜貨店》,甚至比《白夜行》還要好得多。但是,畢竟《解憂雜貨店》是本帶有一點奇幻色彩的作品,所以與《惡意》這種推理小說相比無法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在這里提到《解憂雜貨店》的原因是因為《解憂雜貨店》是東野圭吾為數不多的沒有陰暗色彩的小說,這在東野圭吾的作品中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惡意》,是本從頭至尾都在寫人性陰暗面的小說。與《解憂雜貨店》是兩個極端。
《惡意》中的那種惡意,在結尾處你也會被深深震撼,這本書不是第一人稱來敘述,而是用了不同的、多個人物視角來敘述整件事情的前應后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內心獨白。不同的敘事方式也讓本文更加精彩。
最大的惡意不是來自語言的不堪、行為的粗暴,而是深埋于心后突然爆發(fā)的致命一擊。即刻釋放的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隱忍不發(fā)、默默承受的心結。這遠比任何語言、行動上的交錯來得更猛烈、致命。
野野口在看到日高成為作家十分成功后一股嫉妒油然而生,但我認為這不是他行兇的真正原因。
野野口小時候經歷校園暴力,膽小、自卑,日高與他一起受欺負。那時日高和野野口是一起對抗校霸的好伙伴,但自從野野口被迫參與施暴,內心便墮落了下去。長大后看著成名的日高再回來幫助自己,就好像覺得自己的道德與人格兩方面都遭到了日高的貶低。而小時候野野口媽媽對日高的不屑于看不起,一定是野野口后來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家庭,對年幼的野野口日后行兇的影響一定是極為巨大的。
一個人一輩子估計會有一兩個憎恨的人,這是正常的,畢竟人有愛恨情仇,不可能完全拋棄這些情感。讓人深思的是――野野口的這種沒有由來的無端的憎恨,誰沒有過呢。
惡意讀后感篇十
讀完東野圭吾的《惡意》已經有幾天了,今天才想起寫下我對這本書的感受,也是因為讀完后我也在反反復復想著書里的情節(jié)和意義。
這本《惡意》被認為是東神的懸疑巔峰之作,與《白夜行》齊名。其中的怨恨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在我看來這本書對于人性的描寫,在看完之時總覺得心里壓了一塊石頭般。
當然關于東野圭吾,目前我也只讀了《嫌疑人x的獻身》和《解憂雜貨鋪》了,由于影視的各種翻拍,我對于《嫌疑人》也是情有獨鐘的,畢竟我對于張魯一是真愛,讓他去演繹那樣一個角色讓我我對于那種愛的偉大深深折服。讀到最后都不再是為了尋找兇手而感慨,而是被人性的點點滴滴所震撼。
小說在前半篇幅就已經指出最終兇手,在找出兇手是誰的過程中并沒有渲染很多,雖然我一開始也一直以為對兇手的指認只是為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已。然而并沒有什么預警的情況下,突然兇手就被告知了,后續(xù)一直圍繞的是兇手的作案動機。隨著一點一點的抽絲剝繭,警察非常努力的尋找著點點滴滴,一個看起來極度合理的故事展現在我面前。記得那時我看了一個談話類節(jié)目,聊著的是男性生活的日常以及理想時,其中一位男性似乎自嘲般的說“都是為了女人嘛”。我對書中故事的.理解便是,果然逃脫不了”愛情”這回事,最終還是為了女人謀劃了這些事啊。
當然最后都是被狠狠的打臉,也證明自己不過凡夫俗子一個,大家的慣性思維亦或刻板影響就是如此。所以兇手也是利用了這一點計劃了自己的手法,兇手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讓警察能夠按照自己的故事線走下去,然后最終——發(fā)現自己就是兇手。其實故事到此為止也是一篇推理精密的懸疑小說了,所有事情都有著合理的解釋,被害者咎由自取,兇手也算是情有可原。但是原來真相遠遠不止如此,被精心設計出來的故事地下隱藏這的才是兇手的真實目的。使用最惡的惡意去謀害了別人,不光光是殺人這么單純與直接了,真的是想要徹徹底底毀掉一個人。而最讓人無法諒解的是就是兇手殺人的動機了,兇手心底深藏著恨意,深到自己可能都無法理解。本是自己的恩人的人,卻因為恩情招致了怨恨,以至于不光對某個人有怨恨,對他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也莫名的討厭,而這可能只是因為“總之就是看他不爽”。
明明是一個破爛街區(qū)中的小孩,憑什么獲得大家的喜歡?
明明打不過那些實施暴力的人,憑什么要去多管閑事?
憑什么他能成為暢銷作家,而我只能做兒童讀物的作者?
憑什么得癌癥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憑什么讓他握著關系我名譽的證據?
憑什么?
憑什么?
就是這些小小的惡釀就了最后的悲劇。
這似乎是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說辭,但是小說中的警察在成為警察之前,是一名老師,在面對校園暴力時,問道施暴者的理由是,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總之就是看他不爽”。這種輕描淡寫才讓人感受到了人性中深深的惡意,讓人能夠做出世間最惡最惡的事。
這說不清道不明的惡意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并不遙遠吧,我們是否也有著這樣的惡意存在呢。我想每個人都會對著這個世界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惡意吧,在加班后抱怨公司的不人性,在加塞的抱怨別人的素質低,在累死累活后拿著并不多的薪水抱怨社會的不公平。但正是這些小小的惡和世間其他的閃亮組成了我們,我想,記得向善便好。
惡意讀后感篇十一
哇!也在紙上寫寫畫畫,試圖發(fā)現點啥,最后,我的猜測全誤。
書讀二百頁發(fā)現兇手了就不想繼續(xù)往下面看了,感覺兇手都出現了,后面應該沒啥可寫的了,沒想到大魚在后面。不過我的成長氛圍太平淡簡單,接觸簡單的.人,簡單的事,所以野野口所經歷的我無法感受,也難以理解那是一種怎樣扎根長大毀滅一切的惡惡意。
不過社會在進步過程中,都會無法避免出現一些問題,這本書是96年發(fā)行的,那個時候日本經濟也是發(fā)展迅速,作者讓人們關注校園暴力,記得很久前看過韓國電影《優(yōu)雅的謊言》也是校園暴力,大家都一樣,最近中國也暴露出這些問題,女孩被侵擾,網上語言暴力,不過感覺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三觀更正,女孩不是承擔責任的一方,也會抵制鍵盤俠,這也是我們進步。更想去看《悲傷逆流成河了》。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314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