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的讀后感(匯總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14:56:20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匯總15篇)
時間:2023-11-19 14:56:20     小編:ZS文王

讀后感的撰寫需要我們用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寫讀后感時要注意整體框架的清晰和邏輯的嚴密。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和思考。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一

在這春暖花開的美好時節(jié),在敘事者的推薦下,我終于鼓起勇氣拿起讀不懂,所以一直不愿讀的《大學?中庸》,開始讀時覺得很吃力,太難懂,后來我一字一句把原文和翻譯抄寫在一起,對照翻譯再去讀原文,一遍一遍反復讀,便被經(jīng)典所折服,嘆服于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邃,更感嘆于其中文字之簡練、濃縮之精華!

雖然整本書已讀過,可是由于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所限,對于讀通、讀透里面的內容還是很難的,需要重復來讀、來感悟。即使讀的不是那么透徹,書中仍有一些段落和語句讓我深有感觸。

首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币馑际牵合胍屪陨砭哂忻赖?,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讓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想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就要先讓自己得到知識;要想得到知識,就要讓自己認識、鉆研世上的萬事萬物;得到知識在于能夠認真地推究世上的萬事萬物。其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一句更觸動我的內心,讓我反思更多。當我們把正在接受其他課程學習的同學喊到辦公室,對其進行自己所教學科的補課學習時,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還是為了自己的教學成績?當兩個不同的學生犯了完全一樣的錯誤,我們真的能做到用同樣的態(tài)度和方式對待與處理嗎?當我們被學生或是家長不理解時,我們還能一如既往地堅守初心,執(zhí)著該有的教育嗎……太多的過往在腦海重演,我想,如果我們真正端正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自身的美德,很多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其次,“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今天更新了,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保持更新。作為一名老師,如果一直保持原有的固定思想和方法,不想著更新理念、創(chuàng)新辦法,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是難以教出創(chuàng)新型的學生的。

再次,“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意思是:君子自己做到某種善事,然后才去要求別人;自己不做某種惡事,然后才去責怪別人。讀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不免有些慚愧,作為一名老師,我經(jīng)常告訴學生讀書的重要性,告訴學生堅持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意義,而自己卻很少有真正的閱讀,也沒有在某些事情上有過很久的堅持。還有一些家長,也會經(jīng)常對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很高的要求,但是自己卻從來不會作為孩子的榜樣先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不能以身作則,卻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這大概是有違原則的吧。其實,有些時候,我們想讓孩子做什么事,并不一定要用言語去要求和強制,想讓孩子做什么,我們就先行動起來,孩子就會在這種以身作則的潛移默化中發(fā)生我們期待的行為和變化,從而更好地成長。

最后,“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比绻娴哪軌蚴棺约憾苏也幌蛩饲笾?,這樣就不會有怨恨。對上不埋怨天,對下不埋怨他人。凡事學會從自身找原因,一切問題就好解決,如果一直怨天尤人,生活則會黯淡無光,生命也會毫無意義,記住“我變了,世界就變了”。

當然,經(jīng)典帶給我的絕不是這一點點感受,它讓我的心靈滋潤起來,更讓生命充滿了活力,對很多事突然有了釋懷的感覺和灑脫的情懷。再次重復品讀,發(fā)現(xiàn)書中內容都是有所聯(lián)系,并非獨立存在的,靜下心來,讀進心里,經(jīng)典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和奇跡。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二

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中庸》讀后感。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jīng)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

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

現(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省?/p>

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

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

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

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jīng)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

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和諧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

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在《大學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

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

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要驕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

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沖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慢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一切率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于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匯。

“中”意為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

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

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xiàn),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

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

記得一段很經(jīng)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

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

“半開”、“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

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

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

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

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

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

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

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

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

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

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三

讓人很難理解,幾千年前古人總結的經(jīng)驗,到了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依然擲地有聲、經(jīng)典至極。這是我讀《大學?中庸》時的感受,而且讀的越多、理解得越深,這種感受越強烈。

《大學?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絕大多數(shù)都能發(fā)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認同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句中的“豫”作“預”理解,是“計劃”、“準備”的意思。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沒有計劃好或準備好,則可能失敗。”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上個星期五的朗誦比賽,我們班又拿了一個一等獎。這個一等獎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一接到通知,就搶先進行了計劃和選題,接著就組織我們進行練習,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除了在學校練習之外,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回家練習朗讀,實際上,這就是在作充分的準備。離比賽還有兩天的時候,老師每天又抽一、兩節(jié)課給我們排練,此時,她專門注意糾正我們的舞臺效果。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全體同學無論是字正腔圓,還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別的班要好。現(xiàn)在來看,如果不是老師搶先計劃并組織我們充分準備,我們就很難拿這個一等獎啦。

事先沒有計劃和準備的事,我做得多了,當然也就嘗到了很多次失敗的滋味。比如有一個星期天下午,我記得我還有一個辦手抄報的作業(yè)沒有做,于是,我急著做手抄報。當我找a4紙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紙沒有了,爸爸便馬上給我買回來。這時,我又發(fā)現(xiàn),我不知道畫什么畫、寫什么內容,好不容易畫好之后,又發(fā)現(xiàn)彩筆掉在學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給買彩筆。前后折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辦了一張質量很差的手抄報。后來想,如果我事先準備好材料,并事先設計好手抄報的版式和內容,我想,這張手抄報不僅質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時間也少得多。

現(xiàn)在,我時常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都會想起“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一重要的做事準則。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四

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你會寫論語中庸大學讀后感600字嗎?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碚撜Z中庸大學讀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歡!

今天,我讀了《論語》的鄉(xiāng)黨篇。其中有一則很吸引我,令我讀了許多遍。

”執(zhí)圭,鞠躬如此,如不勝,上如輯,下如授。勃勃戰(zhàn)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這一則很令人難以想它的含義。我先看要點,把不懂的字給弄懂,如:圭,從課下注釋,我了解到這個字念的和歸一樣的讀音。意思是:一種上圓下方的長條形玉器。舉行朝娉,祭祀,喪葬等禮儀大典時,帝王,諸侯,大夫手里都要拿著這種玉器,以不同的地位身份,所拿得圭也各有不同。這里只大夫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手里拿著代表本國君主的圭,作為信物。就這樣我一個字一個字的理解和翻譯。譯出了這個句子大概的意思,雖不完全和課下譯文一樣,但也不離十了。課下參考譯文很難有太多的詳細分析。

譯文是這樣的:孔子出使到別的諸侯國去,舉著圭,低頭躬身非常恭敬,好像舉不動的樣子,向上舉好像作輯,放下來好像遞東西給別人。臉色莊重而昂奮,好像戰(zhàn)戰(zhàn)兢兢;步子邁的又小又快,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獻禮的儀式上,顯出和顏悅色。以個人身份私下見面時,滿臉笑容??粗鴿晌?,我更進一步了解了孔子。

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這本書里講了許多人生道理,每個道理都有一個故事、一幅插圖,圖文并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帶著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并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為了幫助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

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說:“你不要和他玩,他仗著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fā)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暑假,我沒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yè)、看書。

書中還說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就是說學習要勤奮,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奮努力+方法+講究=。也是說明勤奮是學習的首要因素,勤奮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學、勤記、勤思。子曰:“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比艘鲩L知識和才干,就要要勤奮學習。說得多好啊,我也要以這句話為我的座右銘,陪伴我今后的學習之路。

故事里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上下五千年,數(shù)不盡的風流人物,說不完的英雄故事。繪制成了一本本經(jīng)典名著,豐富了后來人的精神海洋。

在我讀過的為數(shù)不多的國學經(jīng)典當中,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論語》。古人皆說:“讀半部論語,可以行天下。”這句話放在現(xiàn)在雖然有些夸張,卻也足以說明了《論語》的好。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們的語文老師抽早讀的時間帶著我們誦讀國學經(jīng)典。從《弟子規(guī)》到《千字文》,從《大學》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論語》。我們從一開始的被“之乎者也”繞暈頭,到后來慢慢學著去領悟其中奧義。

還記得第一次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一個個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為什么要讀“yue”呢?為什么那個時候的“說”和“悅”是一個意思呢?那為什么不直接就寫“悅”字呢?我們的腦子里裝著十萬個為什么?因為無法理解,誦讀的時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們逐漸找到了它的韻味,一邊跟著讀,一邊搖頭晃腦,就算是被老師點名站起來背誦,也能從容自如的來上一段:“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越讀《論語》我就越發(fā)感受到孔子的偉大?!墩撜Z》里的每一句、每一條都在教導我們人生的道理。孔子教我們修身養(yǎng)性,教我們?yōu)槿颂幨溃涛覀冏鋈艘哂小熬印比烁?。品德高尚、待人誠信、謙虛好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雖然一直到小學畢業(yè),我們的《論語》都還沒有讀完,但這樣一部偉大的論著本來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讀完的。它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刻都能給我們以不同的指引。正所謂學海無涯,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會把《論語》一直讀下去,還要繼續(xù)讀更多的好書,就讓我沉浸在中華經(jīng)典中肆意徜徉吧!

寒假里,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里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肮鈶{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大事業(yè)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里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為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鐘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鐘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fā)誓不再彈琴??梢娫谝簧杏颜x是多么可貴,多么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jīng)常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最后,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jīng)歷磨難后,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同時,它還是我童年時期最早接觸《論語》時最開始學到的一章,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孔子說:“學習要按一定的時間復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拜訪,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為嗎?”

說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為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xiàn)在剛剛進入初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復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復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xiàn)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巨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秘蘊藏在其中,等著我們去探索、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讓我們一起閱讀《論語》吧!

說起《論語》,應該是家喻戶曉,但真正了解其內涵的人,又有幾個呢?而我,也是在這兩天的學習中才走進《論語》,并從中悟出了許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于他人?;叵肫鹞乙郧暗慕?jīng)歷,委實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就拿發(fā)本子這件小事來說吧,我會因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這些本子“轉手”給別人,那人的臉上雖有百般不愿,卻還是幫我發(fā)了本子?,F(xiàn)在想來真是慚愧,發(fā)本子本是幾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卻還要麻煩別人。為這點小事而讓他人鬧得不開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這類事情,我定會不施于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惫鈱W不想學不好,光想不學也學不好。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會想起那個傷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時間的學習態(tài)度。因為數(shù)學我在暑假時是預習了一些的,所以上課時也就沒太注意聽,即使聽了也不過是點點頭罷了,腦子不動,當然就有疑惑,這點在家庭作業(yè)中就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做數(shù)學作業(yè)時,總有那么幾道題會把我難住,但我不愿動腦筋。于是,手機拍題便成了我的“救星”。書上都是“優(yōu)”,到了考場就不這樣了。我思來想去也沒做出最后一道題,前面的題也缺于檢查。這樣的話,考試成績自然也是慘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臉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對這樣的成績,我只有無盡的悔恨,當初為什么不好好學呢?從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學習應該做到學思結合,才能越學越好。

既然我們可以有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沒有種類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薄昂汀笨梢暈殚_放與包容,“同”可視為封閉與單一。

從人際交往來說,“和”指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與氣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類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覺得“朋友”這個詞事實上很難定義,在很多場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詞。

勉強加以分類,可以以一個個體為中心,從他的主觀角度出發(fā),以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或情感認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為尺度,畫圈。圍繞個體最緊的是主要以純粹價值認同為紐帶的朋友,越外圍的朋友,工具性越重。當然,所謂工具性和認同性只是為了劃分方便,在實際中,兩者攙雜在一起,很難一刀切。不過,也會有極端情況,如果我們對于一個人毫無感情可言,與他相交只剩利用價值了,我想我們即使稱之為朋友,其內涵也變味兒了。這還僅僅是主觀的劃分,客觀的現(xiàn)實生活常常讓我們與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關系,而認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但兩個人的心還是相通的,客觀不能,主觀也無須見面。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但是這種劃分仍不嚴密,只考慮了常態(tài)、共時的情況。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結交上述兩種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難忘的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出現(xiàn)的,又不能永遠在一起的朋友。這雖然是人生憾事,話又說回來,我們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聯(lián)系。因為情感的相投、價值的認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機緣下才產(chǎn)生。執(zhí)著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會使剎那的美感煙消云散。所謂距離產(chǎn)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種和諧,該散就散,回憶有時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欣賞他人異于己的地方,那和他們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難的事。這一點與認同感并不矛盾。

接受甚至欣賞異己,便意味著從反面認同了對方的“異”,從“異”中求得了“同”,達到“和合”的境界。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礎。如果說俞伯牙之于鐘子期是一種同質的認同,那么莊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種異質的認同。好比矛盾的雙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五

閱讀后的感覺是指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和一首音樂,然后將這種感覺和啟示寫進一篇文章,稱為閱讀后的感覺。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爸杏鼓巳松蓴〉闹腔鄹尽?、“誠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省V杏挂浴罢\”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吨杏埂分兴岢乃枷?,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zhí)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xiàn)實意義,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恚c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注解,并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lián)系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jié)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jīng)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看了這本經(jīng)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于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xiàn)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xiàn)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shù)不勝數(shù)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fā)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于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后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后,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這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后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獲,這收獲,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為民找想,才能萬眾一心,讓人民得到幸福。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六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爸杏鼓巳松蓴〉闹腔鄹尽?、“誠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吨杏埂分兴岢乃枷?,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zhí)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xiàn)實意義,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恚c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注解,并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lián)系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jié)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于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匯?!爸小币鉃椴黄灰?,過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xiàn),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jīng)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鞍腴_”、“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p>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七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后,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吨杏埂愤@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后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獲,這收獲,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八

《中庸》是儒家經(jīng)典,也是儒家哲學最高智慧的代表之一,最后一章中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人德矣“,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

想做好天邊事,就要做好身邊事;想要做好身邊事,就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想加強自身修養(yǎng),就要端正態(tài)度、正心誠意。

我們的`先賢圣哲早在《中庸》里面留下了開啟智慧的金鑰匙,在成長過程中,應謹記奉行先賢圣哲們的教誨,把握好理解好這三種關系,這將引領我們收獲一顆美好的發(fā)心,開啟內在的光明。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九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jīng)典讀物。

經(jīng)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jīng)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這本書真是上上下下都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著,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這句話,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中國的主席“習近平”,他不僅有知識,

有修養(yǎng),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愛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國家大事,治理好國家,鏟除貪官污吏,為百姓謀幸福,發(fā)展國家。

因為有了這些政府官員,中國才會富強!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

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

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十

和諧是古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強盛、民主、文化、協(xié)調的社會主義國度。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精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向眾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立場。對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感性看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置問題。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進程,通過書本獲得悉識,通過常識傳遞思維,,進而到達書中請求的道德水平。通過瀏覽,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罢司右滓再姑?,小人行險以幸運”,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當今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壓力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端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們要溫和的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其化,在意識問題的基本上,一直空虛自己,是自己變的強盛,同時要堅持一顆謙遜謹嚴的心,不要戒驕戒躁,任何事件,當時有準備就會勝利,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負,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干兼容并包,使為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幻想。

激動是魔鬼,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緩緩的處理,只有這樣能力戰(zhàn)勝艱苦,最終達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貨色,就永遠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氣。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變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近多少年來,爆炸性新聞比擬多,比方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消息從側面反應出中國的國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確定有良多人在埋怨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認為生涯不公正。實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盡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們能夠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這樣子的話,即便我們再貧困,再笨拙,也一定會靠自己的才能將生活水平進步,必定會變的堅強起來!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十一

一直以來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很感興趣,初中的時候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只零碎的學過一些,然而都不夠系統(tǒng),不能夠準確的把握其精神實質。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就買了一些有關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今天讀完《中庸》,感觸頗深。

《中庸》里面涵蓋了有關做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識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然而,對于這種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們必須批判的繼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積極的,然而,也還有很多不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迷信書本。

中庸之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值得現(xiàn)今社會提倡和學習的,是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值得我們深研。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十二

站在教師的角度,從"中庸"這個概念出發(fā),我淺顯的談談對《中庸》的認識和理解。

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處,就是一種和諧之道,《中庸》從修身,齊家,治國,誠身,至圣五個方面詮釋了怎樣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經(jīng)這樣曰過:"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書上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理想。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使我明白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人,都長一雙眼睛,向外可以觀察無邊廣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看清無限深邃的內心。然而,很多人,向外無邊擴展的看了,向內,卻從來沒有深入過。

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讓我反復咀嚼,學習生活中自覺受益良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什么都抵不過堅持,堅持學習,定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回報,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做了幾次就輕言放棄。"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學習中,生活中,必將銘記此道,激勵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讀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體的軌跡,淺顯說就是生活的尋常,我們教育從外層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A的文化,但內層確是在護送他們走過"尋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

教師如果希望引導學生走正確的路,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發(fā)展,那么,我們只有從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顆真誠干凈的心,不為私利,去為孩子描述一個真實生命的形狀。有句廣告語說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師每天與純真的孩子在一起,絕不是發(fā)號施令,宣布清規(guī)戒律,來管制、約束孩子,而是要讓他們感知一種互相尊重的真誠的生活,感受心與心的交融,讓他們慢慢理解,真實生活就是平實無華中泛著不息的快樂。

作為教師,讀了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要懂得"人類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而實現(xiàn)這種和諧之本就在于心靈之間的真誠交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多一些心與心的交流,創(chuàng)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他們享受學習的美與快樂,同時,作為教師,我們還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們做好榜樣,不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美譽。

所以,綜合看來,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適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在這本書中,有太多的,真諦和本質,我所理解的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會繼續(xù)解讀傳統(tǒng)文化,用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來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來開啟我們的智慧,來改進我們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而讓學生走上智慧人生。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十三

上學的時候讀《中庸》,根本讀不懂;聽老師講,反而更加糊涂。現(xiàn)在在《師資建設》工作了,漸漸的領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過分也無不足。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奥市灾^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中庸》里面最為重要的一句話,實際上把所有儒學都講完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是個什么狀態(tài)?關鍵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養(yǎng)不是在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到來之后再進行修正,而是在思緒紛飛之前便能清明自覺。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覺,那么隨后思緒所及無不是自然合乎規(guī)矩道德。道理說起來不難,理解也不難,只是做起來難。我們大多習慣于跟自己的思維打交道,思維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態(tài),不是很容易抓住??芍爸小钡谋旧聿⒎窍才?,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tài),就是說對喜怒哀樂等情欲要有一個適中的度的控制,過度的喜不叫喜,過度的樂也不叫樂。朱熹注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xiàn)出來,就能中節(jié),這就叫和。因為效果的“和”決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頤解釋中庸一詞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辈灰渍f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別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則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沒有人罵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沒有中一百萬給你,所以你也沒有喜;今天沒有傷心的事,所以沒有悲哀;今天也沒有愛國獎券中了那么高興,平平淡淡,此心不動。一點都沒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沒有發(fā)動的時候,這種情況這種境界叫“中。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好好體會《中庸》的思想。并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去。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十四

和諧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要驕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沖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慢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篇十五

《禮記·中庸》是一部儒學家經(jīng)典書,它在經(jīng)學書中的地位早有定論?!抖Y記》是西漢武宣時代禮學家戴圣編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學家學術論文匯編,非一人一時所著。

所以,準備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準備不當,有可能一個整體的命運會被你摧毀。比如,在一次接力賽中,你的隊友都表現(xiàn)得非常出色,可是到你那里的時候,因為你沒有準備好,給大家拖了后腿。這時你會都么得懊悔??!大家的努力就這樣毀于一旦,留在自己心中的卻只是后悔!而你有可能會想:如果我準備好了,結局是否會被逆轉?那我收獲的不是滿滿的自豪和喜悅嗎?所以,準備是多么的重要?。?/p>

有一次的期中考試期間,我明明知道了要考試,可是心里就想:這些考試的基本題目我都掌握好了,不用復習也可以,作文也寫的挺好的,不用再度去復習,反正考的都是書上的,而且只要我用上好詞好句、把開頭和結尾寫好就可以了,也不用再去看作文書,至于數(shù)學嘛,只要細心不要把題目算錯,把公式背好,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英語只要背就行了,不要太復雜。心里想著這些,我就拿起一本漫畫書看了起來,一連好幾天的'都是這樣。直到期中考試那天,題目才讓我大吃一驚,有些題都沒接觸過,怎么做??!我心里想:管他三七二十一,隨便填個自己覺得可靠的答案就行了。做完了艱難的第一題后,作文可是也讓我吃驚,是一個根本沒有寫過的,我心里就慌了,只好跟著要求胡亂寫了一通。最后發(fā)下試卷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預料中的那么好。我非常后悔,真希望時間倒流??!可惜,一切都挽救不回來了,都怪我沒有準備好!

我反復的去琢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真諦,才發(fā)現(xiàn),其實只要你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再去努力奮斗,成功保準是十拿九穩(wěn)!

(指導老師:潘瑩)。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337458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