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專業(y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08:30:14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專業(yè)18篇)
時間:2023-11-20 08:30:14     小編:QJ墨客

讀后感是讓讀者更深入思考書中內(nèi)容、拓寬思維和增強表達能力的一種實踐形式。6.讀后感應該注重細節(jié)描寫,用具體的例子和事實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和評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范文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讀后感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同時也能啟發(fā)你在寫作過程中思考更多的問題,展現(xiàn)出獨特的思維和見解。快來看看吧!%20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者觀看一部電影后對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思考進行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內(nèi)涵,我最近讀了一本很好的書,感覺需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對作品進行整體回顧和分析,提煉出核心觀點和主題;然后,我們要結(jié)合個人的觀點和感受,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最后,我們可以適當引用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者對比其他作品,以增加文章的觀點深度和吸引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范文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讀后感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同時也能啟發(fā)你在寫作過程中思考更多的問題,展現(xiàn)出獨特的思維和見解。快來看看吧!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一

迄今為止,閱讀《中國哲學發(fā)展簡史》我用時最長。目前看了兩遍:第一遍雖用心,但有好多地方不懂,很影響進度,于是就大致略看下去;第二遍邊看邊想邊劃,每一章節(jié)后及時做筆記。每到理解、慨嘆之時,就翻到,看看馮友蘭的照片。他眼鏡中的道道“圈圈”,好像是樹輪,蘊含著他的思考和哲學,折射出他對人類的貢獻。他長長白白的胡須,是那樣的溫和、儒雅和健壽……對于大師,尤其哲學大師,我實在找不出什么語言來表達出我對他的崇敬,我只知道我會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前方路清晰,坎坷中也會自然……什么對我來說好像都有了答案。事情分不出好壞了,因為好的會讓我知道思考的正確,從而堅持;壞的會變?yōu)樨敻粠椭腋斓某砷L……真不知道如何談出我的收獲,以下選擇前天所看內(nèi)容(第五六章),擇其要義淺談一點感受。

……看完孔子、墨子和楊朱部分之后,我突然感覺到古人和我們現(xiàn)人是一樣的,當一件事物的真理出現(xiàn)之前,都是根據(jù)需要和自我認知,闡述自我之見,然后在互相認知和反駁中,在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發(fā)展中,慢慢縷清或者整合出新的理論!歷史證明,發(fā)展和進步就是在否定和探索中見證從而前進的。

孔子的思想,正名(名實相符,履行各自責任和義務)、仁義(仁指一切德性的總和。義指事之宜,即應該。43頁)、忠?。ㄖ遥和萍杭叭说目隙ǚ矫?;恕,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44頁)、知命(知天命,努力后的順其自然)……孔子強調(diào)“忠恕之道”,也就是“絮矩之道”,以本人自身的尺度來調(diào)節(jié)本人的行為。用現(xiàn)在的話說,強調(diào)內(nèi)在修養(yǎng)。

墨子之后楊朱,生于墨子和孟子之間,是道家第一個階段的代表人,他又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他的基本觀念是“為我”“輕物重生”!……再之后的孟子很厲害,他提出“人性本善”(仁義禮智,四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和政治哲學(人是政治動物,只有圣人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王。王道注重內(nèi)德,霸道注重外力)。孟子高于孔子的地方,是將個人修養(yǎng)推廣到治國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還只是內(nèi)圣之道,經(jīng)過孟子的擴展,忠恕又成為外王之道。

看到“孟子”部分,我很激動,似乎有曾經(jīng)看到西方哲學史中讀到“康德”的部分……閱讀我國哲學發(fā)展史,目及所至,在彼此的沖突中,到孟子階段時,使我仿佛見到黎明時的曙光,前進發(fā)展了一大步。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二

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哲學的了解大概就僅限于神秘、晦澀與深奧了——當時的我,甚至以為哲學是各門學科中最無用的一個。直到我翻開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后反思很長一段時間;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到中途時便大徹大悟;但這本書不一樣,我在翻開它第一頁的目錄時,便醍醐灌頂了。

“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钡拇_!

哲學,其實就是一個人過完一生后,想要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總結(jié)時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總合。而由于一個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許有人會說莊子的“喪我喪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認為其實那一種“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種具象化的體現(xiàn)),因此,哲學離我們其實并不遠,甚至無處不在。

第一頁的醍醐灌頂讓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巨大的興趣。很快,我便開始研究起了目錄——于是我便知道了為什么這本書被歷史學家陳來先生贊譽為“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蓋因首先,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所有的哲學學派、理論、觀點都收集、理解、展示出來的書了,光是這點,便可以勝過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學書;其次,它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東西方的哲學觀念進行比較、討論、融會貫通的書了,這一點也同樣使它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開里頁,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說上面所述兩點只能讓馮友蘭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史上的一代宗師的話,那么現(xiàn)在,他可以說是開山鼻祖了。在這本書中,他不僅清楚闡述了各個哲學觀念,還對其進行了延伸探討以及比較討論,例如:在第九章介紹《老子》思想時,他不僅將《老子》所謂道解釋為了哲學家們?yōu)榱诉M一步解釋“名”而所假設帶來的結(jié)果,還與西方“形而上學”進行了比較分析,看完不禁覺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三

近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掩卷沉思,意猶未盡,遂決定為案頭書,之后可常習也。

不知什么原因,自己對哲學很有興趣。只是沒有機緣深究。早期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學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延伸知道了一些費爾巴哈、黑格爾之類,淺嘗輒止而已。后來,曾讀了一點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感覺到了一些哲學的奧妙,便耿耿不能忘懷。后來,也曾探究過一段希臘哲學,也只是興趣而已,未得要領。

關于中國哲學,只限于文化層面,感覺始終不得要領。總覺得,只有西方的哲學稱其為哲學,有一套嚴密的體系,而中國哲學,似乎是凌亂的,在體系上也不明晰,我的認識也是渾渾噩噩的。當然,現(xiàn)在看來,這純粹是自己的無知。這似乎也和我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所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有關,也和文革破四舊否定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還有,由于西學東漸,哲學界一些研究西方哲學的人,以西方哲學的標準來比附我國先秦思想,對我國古代哲學持一種否定態(tài)度,也混淆了人們對中國哲學的認識。但是,不管怎么說,自己對中國哲學的認識還是近于無知。如果說知道一點的話,也是很膚淺的。

這次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算是對中國哲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在我的頭腦里算是對中國哲學有了一個框架??吹搅艘粋€有別于西方的另類特色的哲學體系。當然,這種認識還很不到位,還需要再讀書再學習,爭取有一個通常性的了解。不求深通,但求明白。中國哲學也是東方哲學的代表。我還曾讀過一本有關印度的哲學書,當時也很覺得了得。其實,每個民族及其文化發(fā)展,都有其精華的東西,我們切不可片面。世界之大,源流之多,精華之深,我們都應想到。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開闊的視野。

馮友蘭先生是中國的哲學大師,人們并不陌生,也是中國文化哲學史上少有的幾個有自己哲學體系的大學者之一。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就職于清華大學?!吨袊軐W簡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是其代表作。馮先生稱《中國哲學簡史》為小史,是為中國哲學研究的一個導引。

該書主要闡述了先秦哲學思想,不外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以及后來的新儒家、禪宗、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梳理了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脈絡。最后簡述了中國哲學和世界哲學的關聯(lián)和特點??梢哉f,這本書給我們繪制了一幅中國哲學由古至今的發(fā)展網(wǎng)絡圖。其中,對涉及的要點進行著很好的解讀。使我們不僅知道了其然,而且知道了一些所以然。是一本簡明扼要的中國哲學讀本。

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把文化和哲學混為一談。這也不足為奇。所以,我們知道了許多中華文明史的東西,往往缺少哲學性的解釋。哲學是從深層次尋找原因。是文明發(fā)展的內(nèi)在的邏輯力量。是一種認識、觀點和精神的向?qū)?。如果我們有了這種思考,我們就會明了許多社會現(xiàn)象。為什么是這樣發(fā)展而不會是那樣發(fā)展。就會明白,一種思想、一種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它體現(xiàn)了哪些源流。

書中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收獲頗豐,自然不用概述。但讀書中的許多火花還是有必要記述一下的。雖然屬于掛一漏萬。比如,中國哲學精神對人的主導,以儒家為例,主張入世,主張成為圣人,其人格特征為“內(nèi)圣外王”?!皟?nèi)圣”是其修養(yǎng)的成就,“外王”則是在社會上的功用。所以就有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道家主張出世,但道家也沒有不問世事?!肚f子》中說,儒家游方于內(nèi),道家游方于外。這個方即社會。外也好,內(nèi)也好,都以“方”為坐標。所以,儒道兩家正好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兩面,既強調(diào)入世也不排除出世。這就使得中國人具有了入世和出世良好的平衡感。知識分子最為典型,有句話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是這種入世出世的生動寫照。

再就是“知命”和有為無為的問題??鬃訉ψ约旱娜松幸粋€很好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边@里的“學”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學,而是探究叫做“道”的真理。這里的立,是指“立于禮”,是說這時候懂得了禮,言行就很得當。這里的不惑,是說這時成為智者,論語云“智者不惑”。而“知天命”則是承認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有人不可違的東西。就是知道了哪些是人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人不可以改變的。在儒家看來,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范圍以外的東西。人在能控制的范圍內(nèi)要竭盡全力,對于命的東西,也就是無法控制和不可避免的東西,人們只好平靜地接受。這就是“知命”的意思。這就引出了有為和無為的的問題。我們知道,儒家講究有為,道家講究無為。道家的無為是強調(diào)順其自然,而儒家的有為也不是沒有限制的。所以“人定勝天”只能作為口號,鼓舞士氣,真正天數(shù)定了的東西,你是無法戰(zhàn)勝的。儒家主張的是在知天命的情況下的有為。有一種說法,叫盡人事,聽天命,表現(xiàn)為一種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

還有,程朱的理學和陸王的心學。朱熹講萬物歸于理。所以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他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闭J為一切事物,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都是其理。舉例說,人發(fā)明舟、車之前,已有舟、車之理。有如西方哲學抽象之規(guī)律。理,看不見摸不著,形而上也。但它主導者萬物。所以,人只能是理的奴隸,只有順從理而行事。陸王的心學則把目光拉回到人自身。王守仁認為,宇宙是一個精神的世界,其中只有一個世界,就是我們自己經(jīng)驗到的這個具體的實際世界。用句通俗的話說,無我即無世界。像西方唯心主義笛卡爾所言“我思故我在”。認為世間萬事萬物萬理只有與人相交時才有意義。不相交時,對于宇宙或?qū)τ谌硕际恰皻w于寂”的。應用于社會,人的行為歸于“良知”。

最后,說說馮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說。人生在世,做人做事,馮先生認為有四個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就是人只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所做之事并無覺解。二是功利境界。意識到自己,為自己做各種事。但并不總是利己,往往是利己又利他。三是道德境界。了解到社會的存在,意識到是社會的一員,自覺地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具有道德的意義。四是天地境界。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意識到自己不僅是社會的一員,還是宇宙的一員,為宇宙的利益做各種事情,構(gòu)成最高的人生境界。我想,我們大多數(shù)人也就是在功利境界,爭取做的好一點。在利己的同時,多一些利他的事。再就是爭取上一個層次,到道德境界,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多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至于天地境界,我們仰望就可以了。馮先生說,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大家都見賢思齊吧。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四

“哲學”是一個西洋名詞。古希臘哲學家把哲學分為物理學、倫理學和理論學三大部分。用現(xiàn)在的術語說,是指宇宙論、人生論和知識論三大部分。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以西方哲學為參照系統(tǒng),提出了自己的哲學觀:“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彼苑此紴橹行脑捳Z,以人生為對象,認為“宇宙論、人生論和知識論都是從這個類型的思想產(chǎn)生的。宇宙論的產(chǎn)生,是因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戲劇演出的舞臺。知識論的出現(xiàn),是因為思想本身就是知識?!?/p>

在馮友蘭先生看來,哲學內(nèi)容的各個部分是緊密相關的,比如人生論以宇宙論為根基,也連帶知識問題,知識論可證宇宙論,三者“相即不離”“互有關系”。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時的英文講稿,后經(jīng)整理,于1948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在2017年新星出版社整理的全新修訂注釋版本中,對照1948年英文原始版本進行了全面修訂。在書中,馮友蘭先生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并指出,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哲學思想和各家學派觀點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很多研讀者都有這樣的同感:你或許不同意馮友蘭的某些觀點,但你絕對不會不明白他的觀點。馮友蘭先生認為:“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钡?,他也能以嚴謹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其他各家學派的思想,以時代人的思想與傾向為我們闡明觀點之中包含的思想內(nèi)容。他總是以一種宏觀的把握,一種與生活相聯(lián)系的態(tài)度,向我們展現(xiàn)中國哲學史的脈絡,為后人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學術追問的可能性。

一直以來,哲學總給人一種晦澀難懂的感覺,而又各家學派自成一說,故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zhì)、共性,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nèi)容的社會科學著稱于世。馮友蘭先生從史學的角度,用一種宏觀的視野,以時間為線索,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各學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子的思想由起源到發(fā)展的清晰脈絡。

在其整個發(fā)展過程中,馮友蘭先生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中國古代紛繁復雜的世界中的一個文化盛世。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著書立說或是游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抒發(fā)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為戰(zhàn)爭和平而努力。馮友蘭先生在對中國的哲學史向前推進作出精確闡明的同時,將思想與情趣相結(jié)合,讓人發(fā)現(xiàn)哲學的思維也能在生活中展現(xiàn)出來。例如馮友蘭先生在講解公孫龍關于共相的學說是首先引出“白馬非馬”的命題,接著從三方面論證這個命題,以此引發(fā)讀者的興趣并進一步闡述“共相”的具體含義。

馮友蘭先生在向我們展示一個中國哲學世界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哲人的宏大氣度。他對自己肩負的責任十分明確,讓人覺得中國的哲學史是在一個不斷發(fā)展之中的過程。在命題“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中,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在具體的內(nèi)容中為我們對比了儒家和墨家在觀點上的異同。

他概括地告訴我們,孔子對古代文明的態(tài)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則對古代文明持批判態(tài)度;孔子是以為文雅有修養(yǎng)的君子,墨子則是一位充滿戰(zhàn)斗精神的布道家。同時也指出,墨子對孔子的中心思想——仁義并沒有提出異議。他或許在內(nèi)心之中也對某一學派的觀點具有傾向性,但卻以一種科學的精神進行分析,向我們呈現(xiàn)出中國哲學在不同社會背景之下的發(fā)展。這種比較和分析不僅僅需要一種精神,更需要對于中國哲學發(fā)展史的理論研究,一種縱橫全面的思考和總結(jié)。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時代精神的思考方式和學以致用的學術興趣。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突破了哲學的晦澀難懂,將中國哲學融入歷史,富合故事性的同時又富舍哲理性。中國哲學不同于西方哲學的魅力之美,與中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傳統(tǒng)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諸子百家的學說各自組成了中國哲學的必要部分。而串聯(lián)這些學說的,則是歷史這條主線。相比于西方哲學的神教旨主義,中國哲學更注重挖掘人的道德和精神??偟膩碚f,中國哲學更能體現(xiàn)歷史的韻味,令人沉醉。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五

大概不知道哪里來的心血來潮,然后一門心思的尋找哲學方面書籍要閱讀。經(jīng)過網(wǎng)上查詢,朋友推薦,終于選擇了《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然后當即在網(wǎng)上選購,坐等到貨。

速度蠻快,然后拿到書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開《中國哲學簡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來的哲學家思想,去思考相關問題。我想,哲學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來,了解到作者馮友蘭先生寫這本書是在國外。學生根據(jù)其日常授課進行整理,編纂了此書。一開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譯成很多語言。后來才翻譯出了中文版,帶到國內(nèi)。

《中國哲學簡史》一經(jīng)問世,立即被人們津津樂道,甚至是熱愛。成了很多外國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國人了解古代諸子百家的好書籍。

好的書籍,我當然要涉獵一番。

書中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諸子百家的起源,分別講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陰陽家,中國佛學、禪宗。還有,中國哲學在現(xiàn)代世界的發(fā)展和狀況。

總體來說,本書按照時間節(jié)點,敘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可讀性,可觀賞性、可操作性極強。是研究哲學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書,能夠開啟和萌發(fā)相關思維。

說實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學。之前一直在閱讀古典書籍,雖然讀的都是精簡版,但是其中心思想,還是能夠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通過閱讀古代書籍,能夠窺探一絲智慧,萌發(fā)我愚鈍的思維。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規(guī)律。

直到我閱讀《中國哲學簡史》,發(fā)現(xiàn)其實有很多茍合之處。正如《周易》一樣,其實講究物極必反,萬事萬物順著規(guī)律去推進;《道德經(jīng)》的精髓莫過于,有和無,無為而治,講究唯心。而儒家歷經(jīng)好幾個階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綱五?!?。這也是我經(jīng)常跟朋友聊天講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義禮智信”,儒家對于周朝禮法的繼承和發(fā)揚,起到了很多積極的作用,后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思想成為治國理邦的規(guī)則。

概覽諸子百家,領略那個事情人們的思想,對于我來說,能夠細致的靜下心來去琢磨。

時間過得很快,年輪在無情的轉(zhuǎn)著。誰又能說,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刻,不是歷史的塵埃呢。通過這些,能夠促使我變得通透。

我想,對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對于“得失”的一個拿捏。

爭取是好的,在現(xiàn)在的這個社會必須要去爭取,我們的實際行動也應該去大刀闊斧的干。這個時代,是一個好時代,可以通過努力,成就自己一番。最現(xiàn)實的莫過于財富的'增長,“買房置地”是古今人們的做法,也是茍活一世必須要干的。

但是,在現(xiàn)實努力爭取之余。我們的思想是否可以靜靜的去思考一番,是為了什么?因為,社會分工不同,導致我們角色屬性也不同,所以,有身份和地位。高貴的,貧賤的,最后都是荒冢一堆草沒了。所以,與天地相比,你所追求的的,只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所以,這個問題困擾我很多。我也問過很多人,比我歲數(shù)大的,比我小的,認識的,不認識的,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就像有十個人,每個人都炒一盤宮保雞丁,那么炒出來的應該是是個宮保雞丁的味道。誠如我們的人生,每個人雖然做的事大體相同(出生,讀書求學,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贍養(yǎng)老人,退休年老、死亡),但具體的做法和行為而又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體會。

事實就是這樣~。

我想,既然這樣,事物的發(fā)展就是這樣。那我還是想辦法去將生命的寬度繼續(xù)拓寬吧。長度不可把控,橫向的知識積累,人生價值的體驗要更豐富。所以,我不斷地去折騰,來回跑。因為,我想擁有不一樣的人生。我所經(jīng)歷的顛沛流離,是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和崇尚,直到最后,我不后悔!

如果說閱讀歷史,可以以史為鏡,明智;那么閱讀哲學,可以讓人活得通透,去領悟,頓悟。

了解天地人之間的聯(lián)系,諸子百家的思想,不盡相同而又有雷同之處。

這是值得研究和了解的。

讓人懵懂和恍然大悟的哲學!《中國哲學簡史》,再一次,著實不錯,值得每一個人去觀看。

侯曉斌(6月6日星期四)。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六

朋友:“哲學?我這輩子好像都沒看過本哲學書?!?/p>

我:“不會,你看過,好多你甚至能背下來?!?/p>

朋友:“快說出來讓我驚訝一下?!?/p>

我:“《逍遙游》”

朋友:“……”

其實,我的朋友絕對不是一個人。我相信,很多人對哲學的認識,都是亞里士多德、尼采之類的西方哲學家,和他們那些云里霧里,不怎么有趣的著作。而說道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家——老莊孔孟,總會有種微妙的違和感。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缺少宗教的觀念,是因為中國人太重哲學。中國人對待哲學,不是將它作為一門學問去研究和學習,而是將它融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融入我們的詩歌,音樂,藝術,融進每個人的骨血之中。

可能因為它離我們太近,成了一種非常理所當然的東西,我們反而不能看清。就像我的那個朋友,《逍遙游》她能流利背誦,卻從沒有認為這是一篇哲學經(jīng)典。這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在普通當中普遍存在,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大概也就在此,將我的無意識變成了有意識,開始嘗試用理性的,哲學的視角來思考中國哲學。

首先,這本書的原文是用英文寫作,目標讀者自然也是英語讀者。而西方讀者對于中國哲學思想的了解可以說十分的少了。這種情況下,為了能夠讓西方讀者理解,這本書的內(nèi)容自然不會太過艱澀,很適合中國讀者作為哲學入門來讀,也是哲學入門無法繞過的必讀書。

作為一本“簡史”,這本書將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哲學家,以及他們的主要思想進行梳理,挖掘這些這些思想背后反映的時代因素,用西方哲學的研究方式來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家,相信,每個讀者都能收獲不少有趣的啟迪。

今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好像在不知不覺中大家都重新開始重視起傳統(tǒng)文化了。不管是如火如荼的漢服復興運動,還是各種詩詞、漢字有關的電視節(jié)目,都在不斷提醒我們,有些東西不能遺忘,也不該遺忘。我們的歷史和文化,應該由我們這一代去繼承和發(fā)揚。而這些東西當中蘊含的理念,都能夠在哲學中找到歸依。

有一種說法,說中華文明是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代文明。雖然這種說法本身有許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但是它想要表達的東西沒有錯。中國的文化,甚至政治,經(jīng)濟和人們的生活,這一切的發(fā)展過程都與哲學相扶相依。其間雖然經(jīng)歷了各種沖擊,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一脈相承的核心,反而是將不同的宗教、哲學和文化不斷吸收、同化,成為了今天的樣子。

中國哲學中有許多與西方哲學不同的地方。中國哲學中蘊含很多矛盾,其實卻是和諧統(tǒng)一的。著作通常是零散、短小,卻內(nèi)涵深遠。它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衣、食、住、行還是政治、文化。世界上大概再沒有一個國家會如此了。也經(jīng)常有外國朋友覺得,中國人沒有信仰,無所敬畏。不信宗教,并不是沒有信仰,我們信仰自己的哲學,信仰“大道”,信仰“仁”,或者信仰“法”。即使我們的心中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神祇供自己頂禮,我們心里卻始終有天地可以敬畏,有萬物與我同游。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七

還有就是這本書的學以致用精神,他并沒有僅僅局限在哲學層面上,而是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用馮友蘭先生的話來說,“《詩經(jīng)》有一首詩說,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我把這兩句詩概括為‘舊邦新命’,這幾個字,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足以當之?!f邦’指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新命’指現(xiàn)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闡舊邦以輔新命,余平生志事,蓋在斯矣?!边@就是為什么這本書雖然是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去美國講學的演講集,卻可以在現(xiàn)在以至未來都會迸發(fā)勃勃生機。這可以給我們以啟發(fā),就是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當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國的發(fā)展結(jié)合起來,馮友蘭先生給我們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

儒家:

孔子:第一位教師。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荀子。

漢代儒家興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韓愈,周敦頤。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顥(哥哥),程頤(弟弟)。

儒家兩個學派:宇宙心學(陸九淵),理學(朱熹)。

道家:

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漢代道家再起:揚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晉朝)。

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孫龍和惠施。

陰陽家:五行八卦(易經(jīng))。

法家:韓非子。

儒、道、佛并不是中國的三種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種宗教;道家與道教不同;佛學與佛教有區(qū)別。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渴望。我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了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按照哲學去生活,也就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中國哲學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內(nèi)生外王之道。哲學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實踐這個哲學;哲學家只是以身載道,遵守他的哲學信念而生活,這是他的哲學組成部分,哲學家終身持久不懈地操練自己,生活在哲學體驗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這和心理學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gòu)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八

近日,我重溫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涂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再次感受了諸子百家的深刻哲理和睿智思辨。合上卷本、縱觀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哲學思想經(jīng)歷了由分化到融合的過程。正如書中所分析,周朝后期中央權(quán)威下降,官師一體走向官、師分離,由此產(chǎn)生了諸子百家哲學思想,按西漢時期著名學者劉歆所分析,“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農(nóng)家者流,蓋出于農(nóng)稷之官……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隨著秦、漢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建立與鞏固,儒家從諸子百家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官學,并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汲取其他各家以及外來的佛家思想所長,在宋朝時形成了儒釋道合流的新儒學。通過不斷融合實現(xiàn)完善發(fā)展的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系統(tǒng)地回答了如何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關于人與自身的關系:修身養(yǎng)性、追求幸福。無論是作為入世哲學的儒家,還是作為出世哲學的道家,都非常注重人與自身的關系。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內(nèi)圣外王”,首先需要做到內(nèi)圣,就需要注重內(nèi)在修煉,修煉的重點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方法論上,新儒家“陸王心學”引入了佛學中禪宗頓悟的方法,“先立乎其大者”(例如“仁”)然后以敬存之,強調(diào)通過“格物正事”實現(xiàn)“致良知”;新儒家“程朱理學”則強調(diào)尊“理”養(yǎng)“氣”,“氣,使人各不相同”,并認為通過個體自由自在地遵“理”行事可以實現(xiàn)個體快樂。道家更關注于人如何獲得自身幸福,通過追求個體自由自在地發(fā)展實現(xiàn)相對幸福,通過“以理化情”實現(xiàn)絕對幸福。

關于人與他人的關系:仁者愛人、兼愛非攻。儒學的核心是“仁”,所謂“仁者,愛人”,強調(diào)的是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對他人的博愛,并且這種博愛由孔子時期分為“君子”、“小人”有差別的愛演變成了孟子時期無差別的愛。道家雖然不主張損害自己利益去關愛他人,但也反對損害他人利益。就連武士階層出生的墨家,也強調(diào)主張“兼愛”,并將武力使用限制在以自衛(wèi)為主的“非攻”范圍。

關于人與社會的關系:家國天下、內(nèi)圣外王。正如前面提到,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內(nèi)圣外王”,政治理想是“家國天下”,路徑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方法是構(gòu)建一套以“禮”(對君子)和“刑”(對小人)為核心的人倫和社會治理體系(例如三綱五常等)。然而,現(xiàn)實中,“內(nèi)圣”的人,未必能成為“外王”,例如,奉行“仁義”的宋襄公失敗了、而奉行武力攻伐的秦始皇卻成功了。對此,儒家給予的“內(nèi)圣外王”的解釋是:“內(nèi)圣”可以為“外王”,“內(nèi)圣”是“外王”最理想的人選,但“內(nèi)圣”不一定最終成為實際的“外王”。由此,我們可以更深刻地領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真諦,無論在什么狀態(tài)、無論在什么職位,我們都需要盡力做到“內(nèi)圣”、主動做好自己、承擔好自己的職責,這本身就是在踐行“家國天下”的夢想。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知行一體。儒家在早期并未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diào)的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隨著儒家與道家、佛家的融合,新儒家的“程朱學派”將道家“道”的理念引入儒家,強調(diào)“天理”,人的行為應遵循天理,實現(xiàn)“天人合一”。新儒家“陸王學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則將宇宙視為一個精神的整體,“心即理也”,通過不斷地實踐來實現(xiàn)“致良知”。而道家則認為“道法自然”,注重探究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

中國哲學根植于中國社會環(huán)境,是中國文化的基石。通過閱讀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發(fā)展歷程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提供了對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系統(tǒng)解釋,然而,作為中國哲學主流的儒學并未真正解決人們的動力問題。早期儒學認為一切天定,要求人們“盡人事、聽天命”,新儒學認為遵循“天理”、“良知”,但并未解決“天命”、“天理”、“良知”是什么、為什么要遵循的問題。在激勵約束機制上,采用外部的“禮”、“刑”對人們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予以規(guī)范矯正,缺乏可靠的、分散在個人身上的自我監(jiān)督約束機制,這樣必然導致社會監(jiān)督成本過高、效果不甚理想。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補充,根據(jù)道教,個人自覺修身可以實現(xiàn)長生不老;根據(jù)佛教,個人據(jù)禮行事、遵紀守法是前生“業(yè)”的“果”和來世“果”的“業(yè)”。事實上,我們知道,促進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的新教倫理的核心動力機制也是建立在個人基礎上的——為了贖自身的“原罪”。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整體國力的顯著增強需要強大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支撐,需要構(gòu)建適應我國當前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統(tǒng)一的、強大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的主流哲學思想體系。如何基于個體自我監(jiān)督而非社會監(jiān)督建立這一思想體系的核心動力機制,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建立這一思想體系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因應當今中國面臨的新環(huán)境、新形勢和新變化。

當今中國,日新月異。與高度穩(wěn)定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相比,我們當前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新型工業(yè)化、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們的主要生產(chǎn)方式已經(jīng)從以家庭為單元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轉(zhuǎn)向以大規(guī)模組織生產(chǎn)為單元的工業(yè)經(jīng)濟和服務經(jīng)濟,人們的社會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產(chǎn)生了重大變化,家庭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下降,與此對應,集體、組織和單位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上升。同時,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顯現(xiàn),家庭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在發(fā)生變化,家族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下降。此外,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興信息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正由基于血緣的家族生活方式向基于共同社區(qū)和基于共同興趣的社會網(wǎng)絡生活方式轉(zhuǎn)變,由此,人們的自我修養(yǎng)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響,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必將呈現(xiàn)出越來越鮮明的“去血緣”、“去家族”化。最后,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迅猛發(fā)展,超道德力量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弱,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越來越理性、越來越追求探尋規(guī)律性而非神秘力量。這些新變化,對中國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則,解題者誰?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九

在學校號召下,有幸拜讀了《中國哲學簡史》,感觸頗深,受益匪淺。這之前,總感覺“哲學”是個很崇高的名詞,是個充滿科學權(quán)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罢軐W是‘明白學’,許多事情只有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哲學是‘智慧學’,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中國哲學就是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先生用英文撰寫并由其弟子趙復三先生翻譯的《中國哲學簡史》,為我們打開了中國哲學殿堂厚重的大門,讓我們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領略到中國哲學那浩瀚而深邃的智慧思想。李慎之先生有言,“如果說中國人因為有嚴復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這或許能夠說明該書在世界上的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

對我們教師來說,學點哲學的意義更是尤為重要。因為在這個復雜、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每天都要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處理各種關系。所以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對待家人的態(tài)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我們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與學生打交道,有很多問題和事情,如果我們能夠用哲學的觀點來對待,其實就會容易很多。我感覺,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基本了解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了解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歷程,明白儒學之所以成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響和促進。而中國封建社會主流哲學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這里想重點談談與我們教師息息相關的孔子。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說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不僅被歷代的讀書人稱為“圣人”,而且在現(xiàn)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孔子在世界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被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但孔子在不同的時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孔子形象。我們一直想了解:孔子本來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有什么樣的影響?這對于我們當前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能做的,大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接近歷史上本來的孔子,但同時,我們的認識又不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這也就是為什么孔子永遠值得人們重新研究的緣由所在。

孔子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我年少時地位卑賤,所以學會了很多卑下的事情??鬃釉?jīng)在魯國當過管理糧草和牛羊的官吏。這是很小的事,但他做得很認真,一絲不茍。當他管理倉庫的時候,“會計當而已矣”,很認真很仔細;他在做牛羊官的時候,牛羊很肥壯。這就說明孔子無論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認真地做好,不眼高手底。這就是一個偉大人物的行事。

孔子一生非常勤奮地學習,從未間斷,自“十有五而志于學”就沒有間斷過。他的學習態(tài)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不同于現(xiàn)在的一些人以學習作為實現(xiàn)其他的目的的手段,學習是孔子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是培養(yǎng)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象他講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趯W習中對知識產(chǎn)生一種樂趣??鬃右簧褪沁@樣的,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可以說是對其一生的一種總結(jié)??鬃右簧鸁o所不學,但學無常師。在他一生的經(jīng)歷中,他曾向當時一個很小的諸侯國的人學習請教過歷史文化問題,還曾專門跑到東周(今洛陽)問禮,據(jù)說還向老子問過禮。

孔子推崇“仁義”,仁的本質(zhì)是愛人,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常念及此,人們就會善待自己身邊的人。遇到艱辛勞作,流著臭汗的農(nóng)民或工人時,他不會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會生出惻隱之心;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少爭執(zhí),多諒解??鬃佑终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把仁付諸實踐。如果人人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人自然會少作惡,多行善。

我想,把這“仁義”擺進教育里、放在教學中來看,首先便是愛學生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給與學生人文的關愛,才可能與學生的心靈碰撞處絢麗的火花,教育教學才有了靈性和生命。其次,教師要用自己的“仁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自己“仁愛”的品質(zhì)傳遞給學生,從而縱橫相傳。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后人。孔子在解釋古代的典制、思想時,總是以自己對道德的理解去詮釋古代的經(jīng)書,注入些新的東西。這就是孔子和與他同時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這使他成為一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于我們千年之后的現(xiàn)代教師來說,如果我們還僅僅把教師的職業(yè)理解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層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膨脹無時不在警示著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

21世紀是一個“學習、改變、創(chuàng)業(yè)”的世紀,在21世紀要征服別人,必須用知識。學習是儲備知識的唯一途徑,是給自己補充能量,先有輸入,才能輸出。成功是學習的過程。尤其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過時的知識等于廢料,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攝取能量,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才能生存下來,要想成功就必須不斷的充實自己。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新。學習是積累財富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現(xiàn)實工作生活中,“矛盾”可以理解為“問題”、“困難”。詩有云:“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可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了,可正是這些坎坷讓我們一天天長大、成熟。所以我們應該正確面對它們,承認“矛盾”的積極作用,既然“問題”在所難免,那我們就可以把解決問題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同樣在與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樣難免也會出現(xiàn)一些矛盾,我們也不要千方百計掩飾或一次次的僅僅通過自己的讓步來避免矛盾的激化。我們應該明白,這些矛盾可能會促使我們彼此加深了解,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關系,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實際上矛盾的發(fā)展只有三種結(jié)果:一方壓倒另一方;雙方同歸于盡;一種新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產(chǎn)生。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再的謙讓,也不要拼個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去尋求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關系。

《中國哲學簡史》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后,讓我用馮友蘭先生的一句話來結(jié)束此文吧!“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p>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十

就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來說,其浩瀚程度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不要說對整個框架有所了解,就是單單一個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大概也非常需要一本厚厚的書來進行一番論述才行。作為中國現(xiàn)代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既具有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專業(yè)背景,也曾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可謂是中西貫通。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雖然冠名以“簡史”,不過是他于1947年期間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講座教授時的英文講稿,卻洋洋灑灑,具有其非同一般的價值。哲學家陳嘉映在本書的“推薦序”中開篇第一句即指出:“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在我看來,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好的一本中國哲學史?!庇羞@一句,真的足夠了。

事實上,本書當年經(jīng)整理出版時是英文版,后來很快就被譯成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以及韓文等多種文字。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正如本書的譯者趙復三所理解的那樣,《中國哲學簡史》的“資料是古代的,眼光卻是現(xiàn)代的;運用史料時是史家,探討問題時卻是哲學家……思想資料是中國的,考慮哲學問題的眼光卻是世界的,這是迄今在國際學術界還未見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評價確實非常有道理。

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歷來被看作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古代蒙學教材,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者,其中內(nèi)容多來自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所謂“四書”。在《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中,馮友蘭先生首先探討和明晰了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他認為,中國哲學的特點,與中華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背景等客觀因素密不可分,與春秋時代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著極大的關系,甚至可以說,諸子百家就是中國哲學的源頭乃至于巔峰。而后來的中國哲學,多依托于諸子百家;即使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以及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也受到了中國本土哲學思想的影響。這一種現(xiàn)象,直到西方哲學傳入中國之前,都是一以貫之的。而在西方哲學入華之后,中國本土的哲學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卻因其深厚的根基,而越來具有了一種一下子難以表達確切的魅力,只能是徐徐去體會。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特別講究倫理道德、重視道德規(guī)則,而不是像西方那樣以宗教為基礎。中國社會所謂儒、道、釋,前者是學說,后兩者算宗教;但與宗教相比,道教和佛教的宗教意味好像也并沒有那么濃厚。相對于西方宗教在民眾中的心理位置來說,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已經(jīng)深深根植于中國普通社會民眾的心理之中,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形,已經(jīng)成為民眾樸素、自發(fā)的一種行為準則。且由于中國社會一以貫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這些行為準則一代代得到強化、補充、完善。與西方哲學專注于形而上相比,中國哲學更多地則是放下架子,走進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更多的時候,中國人的哲學觀遵循著繼承中的發(fā)展、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規(guī)則。雖然這一方面是出自漢代以來統(tǒng)治者的需要,但又何嘗不是社會廣大階層的一種現(xiàn)實需要呢?!大體上,中國哲學既重視一以貫之,又不排斥推陳出新。可以說,正因為春秋時有了“百家爭鳴”,所以后來才能夠?qū)崿F(xiàn)百花齊放。西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在實踐中統(tǒng)治者卻沒有這樣做。其中足見中國哲學思想的一種廣譜適應特性。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十一

終于拿到了馮友蘭著作的中國哲學簡史了,這本書被列為大學生必讀書單里邊的第一本,而且國內(nèi)外的很多學校的推薦書目里都會有這本書,這本書是了解中國哲學的經(jīng)典入門讀物,在人生的旅途上做思想的行者。

其實在我們真正開始做了解或者是讀哲學書之前,很多人都會對哲學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覺得哲學特別的高深,但實際上哲學只是一種思維或者是思想,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幫助的。當你真正的了解這些以后,你就會對這個世界擁有更多的觸角,而馮友蘭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哲學泰斗,他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的,后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后來又任清華大學的哲學系主任。在世界上一些知名學校和機構(gòu)擔任重要職位,他創(chuàng)立的新理學思想體系,影響深遠,具有崇高的國際聲譽。這本書一直以來都是各個學校,包括國外學習哲學的通用教材。感覺現(xiàn)在這個時代里很少再有像馮友蘭這樣的,只有文學造詣的,或者說是稱得上泰斗的人。

很多大家都公認,馮友蘭的這本書,在今天來看,仍然是最好的中國哲學史。中國的思想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概念,怎么來回互相呼應,怎么相互解釋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對于一些開始讀中國思想史的讀者,或者是大多數(shù)西方讀者來說,最好的入門書,還是馮友蘭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從他最早出版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70年了。馮先生指出,中國哲學家的語言往往只是做提示,并不做說明。在講到老子哲學時,馮先生指出,名家和道家都揭示出了超乎形象之外的形上存在,名家的形上存在是有名,也就是可以命名,道家的形上存在則是無名,既無法命名,道,是萬物之所由來,它不是萬物之一,每個事物都有一個名字,道不是一個事物,因此它沒有名字。我覺得讀到這里來說對于某些理科生來說,就可能像讀繞口令一樣了。馮先生說,在中國哲學史上,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結(jié)合得最好的就是《莊子》和郭象的《莊子注》,《莊子》用的是施的方法,它通過可感的事物,把人引入到了一個獨與天地精神自由往來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哲學的最高境界,《莊子注》把莊子使用的寓言和隱喻,用理性辯論的方式加以闡述,又把《莊子》中的詩句用散文一一重述,他的論述比《莊子》一書清晰得多,《莊子》原書附有提示,郭象的注釋則明晰,具體兩者結(jié)合、相得益彰。

總之,看完這本書之后,你會對中國的思想是有一個簡單的理解和了解,但是要想深入透徹的,更加的理解哲學的話,還是需要將中國的國學名著在好好研究一下,寫到這里,突然又開始佩服作者的博聞強識了。這本書讀完之后,你會覺得馮先生不僅博覽群書,而且對某些書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該追求的境界。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有了一個比較省勁的方法,就是按照他的讀書方法去讀書,或者是說通過他的指引去做一些參考文獻的閱讀。畢竟中國的哲學著作比較少,這一本書是頂尖級的。建議大家收藏。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十二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于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慮,盡管結(jié)果可能會對他人產(chǎn)生有利的影響。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但實際我們教師就是處在道德境界,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倫理、道德的傳授人,擔負著培養(yǎng)、教育下一代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教師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可能自發(fā)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教師只有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努力學習,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了解到社會主義教師道德的內(nèi)容和意義,并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將認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斷外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和習慣,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zhì)。對此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首先,作為教師,要熱愛教育,獻身教育。以從事教育工作為榮,以獻身教育事業(yè)為樂,自覺地用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武裝頭腦,用科教興國戰(zhàn)略激奮自我,在市場經(jīng)濟不斷深入的現(xiàn)實面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質(zhì)量觀和人才觀,將教師作為終身職業(yè),孜孜以求,勤奮耕耘,在平凡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

其次,要愛護學生,教書育人。教師教育對象是學生,其主要任務是教學,而教學過程是教書和育人緊密結(jié)合的過程。面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動態(tài),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思想,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主動與學生交流,和睦相處;要尊重學生人格,教育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業(yè);要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服務思想,善待學生、寬容學生、理解學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學生、陶冶學生、喚醒學生。將教書育人貫穿于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

再次,要矢志鉆研,勇于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尤其在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針指導下,教師肩負著培育新世紀人才的重托,一定要學會用面向世界的膽識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從自身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并形成擁有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得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獨立思考,標新立異,運用已學的知識,既解決實際問題,又發(fā)現(xiàn)新知,于相互切磋中實現(xiàn)知識的飛躍,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己的內(nèi)在潛力,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最后,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的需要。社會發(fā)展已證明:現(xiàn)代化的社會將是信息社會,是科學知識不斷發(fā)展、不斷擴大、不斷更新的社會。教師自身除搞好專業(yè)教學外,還要積極參加業(yè)余進修深造,從而在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能力。教師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精深的專業(yè)技能,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變傳統(tǒng)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學、重思、重樂,以適應教育體制的轉(zhuǎn)軌變型。

總之,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努力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托起明天的太陽!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僅是教師,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十三

《中國哲學簡史》是著名的中國哲學史的學者馮友蘭先生的作品。這本書是馮友蘭的先生1946-1947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做客座教授,給國外的大學生講中國哲學史的講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國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譯為中文在國內(nèi)出版的。正因為是給國外的學生講課而寫的一本書,所以這本書并不是特別的專業(yè)難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暢。對于想了解中國哲學歷史的普通讀者而言,這是一本非常好的關于中國哲學的入門書。

經(jīng)常會有人問,中國古代有哲學嗎?這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一方面哲學一詞本身就是舶來詞,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才出現(xiàn)哲學這個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國歷史并不哲學更無哲學家的說法。另外一方面,哲學的定義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定義。

所以馮友蘭在本書開篇就給哲學作了定義“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從這個定義出發(fā),儒家、道家等中國古代思想都可以歸屬于哲學的范疇,因為他們都是我們古代的先哲們對于他們的人生做出系統(tǒng)性的思考的結(jié)晶,雖然他們并未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哲學家或者思想家。這也是中國哲學的最大的特點,中國沒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猶太教等宗教,但中國卻有和《圣經(jīng)》一樣被廣泛閱讀和傳播的儒家經(jīng)典,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必須熟讀《四書五經(jīng)》。所以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專職的哲學家,但人人都是在學習和實踐哲學。

所以馮友蘭指出中國哲學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中國哲學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內(nèi)圣外王”的圣人。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達到精神境界的人。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給人以超乎現(xiàn)世,而科學逐漸瓦解了宗教的作用。中國的哲學解決是入世與出世如何統(tǒng)一的難題,因而中國哲學提供給人類發(fā)展一個未來的方向。

馮友蘭指出,學習哲學不僅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體驗它。學習哲學并不是為了成為某種人,而是為了人成為人。

但中國哲學有他固有的弱點,首先他的思想體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統(tǒng),思想大多雜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其次,中國哲學相關的書籍都是古籍,大多都是名言雋語和比喻例證,語義富于暗示而不清晰,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但作為哲學讀物卻是短處。因此讀古籍如果讀譯本和注本,很難完全領會讀原著的思想。

這些弱點與中國哲學所遭受的環(huán)境相關,哲學是人對環(huán)境思考的產(chǎn)物,之所以有不同的哲學,正因為不同的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產(chǎn)生的思考不同而形成。中國是一個封閉的大陸國家,土地成為最重要的資源,農(nóng)業(yè)是最重要的經(jīng)濟,所有的思想都是圍繞土地和農(nóng)業(yè)相關的。無論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強調(diào)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中國人為學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參透天地,做到天人合一。這與開放的海洋國家所發(fā)展的思想完全不一樣,古希臘對于商業(yè)更重視,因為貿(mào)易和交換是最主要的經(jīng)濟,所以發(fā)展出邏輯和數(shù)學,他們更強調(diào)人對自然的改造。

中國哲學并不是儒家哲學,儒家哲學也并不是一成不變。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到獨尊儒家、道家復興后又佛教傳入,新儒家興起以及西方哲學的傳入,中國哲學一直處于變革中。中國哲學發(fā)展的最后的巔峰是宋明理學,他們是新儒家的代表,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通過禪宗)、道教的綜合。從中國哲學史的觀點看來,這樣的綜合代表著發(fā)展,因此是好事,不是壞事。但儒家哲學到近現(xiàn)代成為思想的禁錮,并不是儒家哲學本身的錯,而是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他的思想已經(jīng)不適應當時的境況。此外每個哲學系統(tǒng)都可能被人誤解和濫用,到了晚清的時候,新儒家因為保守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活力因此只有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史做了充分的了解,。對每一派的思想所贊成的和反對的做了深入的認識,才能夠真正理解中國哲學。這也是錢穆先生所提倡的對歷史要有溫情和敬意。

不管怎樣中國哲學缺少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這是致命的弱點。馮友蘭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他將哲學的形而上分為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柏摰姆椒ǎ噲D消除區(qū)別,告訴我們它的對象不是什么;正的方法,則試圖做出區(qū)別,告訴我們它的對象是什么”。

邏輯分析是正向的方法,而中國哲學從道家到佛家到最后的新儒家,都是一直在加強負向的,正的方法從未得到發(fā)展。

然而”一個完全的形上學系統(tǒng),應當始于正的方法,而終于負的方法。如果它不終于負的方法,它就不能達到哲學的最后頂點。但是如果它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作為哲學的實質(zhì)的清晰思想;在使用負的方法之前,哲學家或?qū)W哲學的學生必須通過正的方法;在達到哲學的單純性之前,他必須通過哲學的復雜性?!?/p>

中國哲學一開始就企圖往哲學的最高頂點走,可是卻沒有找到正確的途徑。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十四

《中國哲學簡史》作者馮友蘭先生,他出現(xiàn)在《無問西東》片尾的彩蛋里,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不僅是哲學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學家。1935年寫作完成兩卷本巨著《中國哲學史》,1946-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英文講稿由他的學生布德整理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的入門經(jīng)典。

從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主要的哲學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也只有大師做得到。本書一半的篇幅在講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從漢代起主要是儒道,外來的佛教,禪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復興,雖然名家迭出,卻遠沒有先秦時期那樣迷人。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價值,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因此,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fā)展內(nèi)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nèi)圣外王之道。

也許我們平日并不會思考哲學問題,但知曉了老祖宗們在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就明白了我為什么是我,我們的民族為什么是這樣的民族,那都是因為中國哲學的基因已經(jīng)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血液里,使我們帶著一脈相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釋這個世界,去尋找關于一切的答案。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十五

漢朝第一位大哲學家,漢帝國的理論家是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據(jù)說他把家里的窗簾垂下來,三年不朝外面看一眼,一直寫一直寫,寫了三年,寫出這本偉大的著作。

董仲舒講學,他和學生不見面,垂著一個簾子,學生在外面,他在里面。董仲舒對儒家的貢獻非常大,他去說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官方推薦儒家的書,其它的書也允許它存在。

《春秋繁露》是五行陰陽家與儒家的合流,董仲舒一邊研究儒家,一邊研究五行,特別追求天人合一。慶賞罰刑四政對應春夏秋冬,為什么是秋后斬,因為只有在冬天的時候才到最后一步上刑。因為天是到了秋天才落葉,冬天一股肅殺之氣,百花凋謝,然后植物的葉子全部落光,這時候才能殺人。

官員分四等,對應春夏秋冬,每一等有三個助手,因為一季三個月,他希望把天和現(xiàn)實世界結(jié)合起來。天不變,道亦不變。

天地陰陽木火金土水人這十種要素構(gòu)成了整個的宇宙,人是天的復制品。

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他說都不對,他說善如米,性如禾,禾雖然能夠出米,但是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他非常強調(diào)王教,認為如果人天性就是善的,就不需要王教,不需要禮樂之教,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本性像糙米一樣,那么就需要王教來幫你不斷地修正來篩選,把你真正的善提煉出來。

風流-從字面講是蕩漾著的風和流水,和人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它似乎暗示了有些人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的一種生活風格。竹林七賢-在豁達率性的玄學當中,孔子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神,有情而無累。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我們這些人煩惱最多。

風流的真意-風流來自自然,在自然中尋找快樂,而自然與儒家倡導的名教是對立的,他和儒家所講的名教和這些約束,侍奉君王這些事情看似是相對的,但是實際上這里面蘊含一個種子,不能僅僅只在自然和風流當中尋找真樂,如果能夠把這種樂趣延伸到了侍奉君王,延伸到了名教當中,這才是真的快樂。

大家好好讀一下《世說新語》就能夠知道好多特別有意思的故事。中國的佛學和在中國的佛學是不一樣的。真正的中國佛學是與中國思想相結(jié)合所產(chǎn)生的佛學,典型的是禪宗。道生講法,頑石點頭。

神秀倡導的是時時勤拂拭,模式惹塵埃-漸宗,就是一個人要想修煉成道,必須逐漸地修煉?;勰軈s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頓宗,當下即悟。

人的生活是有四個境界的:

1、一個人所做的任何事兒,都是像兒童或者原始社會當中地人一樣,他只知道這件事情對自己地感受,他感受不到這件事對別人地意義,這種人生叫做自然境界的人生。

2、他有私,他知道所做的事情是為了自己,但他知到這個社會的規(guī)則,他不會全然的不講道德,因為他講道德也是為了自己,這種人叫功利境界。

3、他懂得世界上并不只有自己,還存在著一個社會,自己只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本著這樣的理解,他做事情是對整個社會有好處,他行事為義,而不是利,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這種人生境界叫做道德境界。

4、他有這樣一種認知,他知道在這個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大全的整體就是宇宙,它不僅是社會的一員,還是宇宙的一員,是一個公民,但同時還是一個天民,這種境界叫做天地境界。

前兩種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都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而后兩者是人應有的生命狀態(tài),道德境界所講的是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所講的是超越道德的價值。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十六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夠了解,它卻充滿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個很崇高,很神圣,同時也是一個含義深厚的詞。

假期我在家中反復的看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學它是一個充滿科學權(quán)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

許多事情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

所以哲學給人帶來的魅力是無窮的。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

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

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

學習哲學就是“上路”。

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

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

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時候,爸爸也推薦了這本書給我。

當時很不了解,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現(xiàn)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nèi)心的安寧。

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边@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

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學。

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在其中我們也可以學會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

也讓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學。

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讓我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十七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gòu)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gòu)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chǎn)物。道德認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yǎng)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成為圣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于強調(diào),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tài)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tài)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chǎn)生的意義,構(gòu)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篇十八

哲學?哲學???不是這個專業(yè)的年輕人或許還真怵這兩個字。

因為哲學,一向給人嚴肅深邃甚至艱澀的感覺,這種探索人生、宇宙以及生命意義的學問,不免給人“沒什么用處”的錯覺。《圍城》中拿了哲學博士頭銜的方鴻漸,就被人這樣嗤笑過。至于研究哲學的哲學家,如果說外國的柏拉圖、蘇格拉底和尼采還有人追星的話,中國本土的孔子、孟子和朱熹簡直是人人喊打,大眾心目中僅剩的王陽明,如果不是被《明朝那些事》提起,又被包裝成人生成功學大師,簡直沒人理。一方面是人人皆知,一方面敬而遠之,哲學和哲學家就是這樣的窘迫。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更多人對經(jīng)濟而不是哲學感興趣。今天,為什么我們要讀哲學?那還是要從哲學可以給你的人生帶來什么開始吧!

首先,讀哲學的人更容易成功,避免失敗。

如果你讀哲學的目的并不是想成為一名哲學家,那恭喜你,你離成功就更近了。當下社會,很多喜歡讀哲學(或者談人生哲學)的人都取得了成功,例如李小龍,沒錯,就是那位創(chuàng)建了截拳道的李振藩。傳統(tǒng)宗師黃飛鴻、葉問沒有做到的,哲學boy李小龍把功夫和哲學融到一起,用電影去展現(xiàn)給人看,終于將武學發(fā)揚光大并提升到讓全世界都不明覺厲一起“吼吼哈?!钡恼軐W層面。

王思聰為什么玩得溜?很大程度上因為他也讀哲學。

不讀哲學也可以賺到錢,成為企業(yè)家,但讀哲學的企業(yè)家注定會走的更遠,成為人生導師。資本大鱷喬治·索羅斯說:“凡是一個學金融的人,如果能夠讀哲學、讀文學,肯定比純粹學金融的學者更有出息?!彼髁_斯是哲學家王陽明的粉絲,他對中美文化有一個著名的總結(jié)“美國文化的核心是科技與金錢,而中國文化的核心是歷史、哲學和文學?!碧斓烙谐?,而作為從事金融活動的人,如果沒有哲學賦予的社會關懷和道德價值標準,便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難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難免跌得很慘。

其次,讀哲學的人都很帥。

柏拉圖、尼采、孔子、羅素、胡適、馬克思、恩格斯、加繆……紛紛飄過。這些帥帥的哲學家,必定讀過很多哲學書。不讀很多哲學書,讀一本最容易的(就像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培養(yǎng)一種高級感的氣質(zhì)很重要。

心動的你如果覺得哲學真的很枯燥,那么讀哲學史是個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的事情。中國哲學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里,搞清楚三千年思想文化史也就是搞懂了當下社會的思想和文化,讓自己活得不迷茫。

有個觀點說,中國歷來沒有哲學。馮友蘭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偉大之處就是用當代哲學的方法和架構(gòu)將三千中國哲學的來龍去脈理出了條理,且說的明白有趣。作為哲學泰斗的馮友蘭,花心思寫(講)了這樣一本通俗的哲學讀物,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哲學大家往往更喜歡直接講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為大眾直接講能聽懂的思想,一旦講,則那種平易淺顯更不是冒牌哲學家能做到)。

在這本書中,將孔子孟子莊子老子王陽明逐一講個明白,我們可以讀出治國之道、家國情懷、人生格局、修身方式、幸福方法以及很多可以讓我們獲得更清楚更有意義的東西。

2017年,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先生在畢業(yè)典禮上將《中國哲學簡史》作為畢業(yè)禮物贈與了廣大學子,他說:讀《中國哲學簡史》,在人生道路上作有思想的行者。

在信息泛濫和碎片化的今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很容易被誘惑,如何讓自己擁有一份情懷和明澈的心,莫過于讀一讀哲學。

至于這版《中國哲學簡史》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首先,編輯添加的注音釋義和插圖會讓這本書更好懂一些;其次是更漂亮一些,小編我最難容忍的就是很帥的人拿一本不帥的書。

最后,祝讀完。一旦讀完,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最值得的一件事。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3577871.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