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實用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0 18:35:20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實用19篇)
時間:2023-11-20 18:35:20     小編:LZ文人

教案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情況編制的教學計劃。教案的編寫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特點,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些教案范文涵蓋了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目標,適用于不同的教學需求。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一

本課程以“雪花飄飄,小雪來到”為主題,旨在通過開展科學和藝術(shù)領(lǐng)域的趣味活動,幫助小班幼兒感受冬季天變化。上海很少下雪,通過課程增加對“雪節(jié)”和雪花的相關(guān)認知,了解小雪節(jié)氣的相關(guān)習俗,增加科學小常識,提升語言表達、藝術(shù)創(chuàng)作、精細動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屬語言、社會、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綜合性課程。

1.知識方面:了解小雪這一節(jié)氣的含義;了解小雪的習俗;了解雪花的特點和形成過程;

3.情感方面:深化對二十四節(jié)氣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提升弘揚并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

所需材料:視頻動畫《小雪時節(jié),我們應該怎么吃?如何穿?》。

活動過程:

(2)邀請幼兒分享他們在視頻中看到學到了什么,教師簡要總結(jié)。

2.認識雪花(10分鐘)。

所需材料:各種雪花的圖片、雪花科普視頻。

活動過程:

(1)教師組織幼兒自由講述他們印象中的雪花,引導幼兒說出雪花的.顏色和形狀;

(2)展示各種雪花圖,讓幼兒仔細觀察,說出這些雪花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3)教師結(jié)合視頻《雪花是如何形成的》,向幼兒講解雪花的分子組成及形成過程。

3.科學小實驗《制作雪花》(25分鐘)。

所需材料:吸水樹脂,色素,清水,一次性水杯。

活動過程:

(1)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

(2)教師簡單講解實驗原理:吸水樹脂有非常強的吸水性,吸水后會膨脹成水凝膠,像雪花一樣。

4.繪畫活動:制作五彩雪花口罩清涼貼(20分鐘)。

所需材料:純白色口罩清涼貼;水彩筆(安全無毒)。

活動過程:

教師給每位幼兒發(fā)放一版純白口罩清涼貼,幼兒利用不同顏色水彩筆,在口罩清涼貼上繪制各種形狀的雪花。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二

2.讓幼兒認識荷花、荷葉、蓮蓬、蓮藕,并了解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

3.能自主涂色,培養(yǎng)審美能力。

荷花、蓮藕的圖片,有條件可以準備一盆藕片或一節(jié)藕,蓮子。

小暑時節(jié)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據(jù)說這個習俗開始自清朝咸豐年間,藕一方面與“偶”諧音,有成雙雙對合合滿滿的寓意,另外在文人墨客筆下,藕也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賦予了高潔的品行。而從食物本身來說,六、七月份,正是鮮辣上市的時候,而食藕則以七月前期為佳,正是小暑時節(jié)。藕也有健脾開周的作用,適合夏天食用。宋代李流謙寫的《食藕》中有:“君看入口處,一片疑嚼雪?!笨芍藢ε旱南矏邸?/p>

2.認識蓮。

——今天蓮藕知道了小朋友們要過小暑,它就來拜訪大家了。

教師出示蓮藕,請小朋友觀察。

——小朋友們看蓮藕長得是什么樣子呀?(一節(jié)一節(jié)的,外皮看起來臟,里面是白的,有孔)。

——真是奇特的長相啊,那有沒有小朋友吃過蓮藕呢?你喜歡吃嗎?是什么味道的?(脆,有點甜)如果教師準備了藕片可以發(fā)給小朋友嘗嘗。

——在咬斷蓮藕的時候有沒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有一根一根細絲)。

——那么小朋友們知道蓮藕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嗎?它是果實嗎?

——不是哦,其實它是莖,是蓮的地下莖,每一節(jié)中間的須狀物就是它的根啦。那小朋友們有沒有見過它的花和果實呢?其實你們一定都見過。

教師展示荷花圖片,請幼兒觀察。

——這是荷花,也就是蓮藕的花,如果你在小暑時節(jié)去公園轉(zhuǎn)轉(zhuǎn)一定就能看到它們啦,請一位小朋友來描述一下荷花是什么樣的?(從水中長出,花朵很大)。

——荷花旁的荷葉是什么樣的呢?(綠色,圓形的,葉片很大)。

——有沒有小朋友注意到花瓣中間的是什么呀?它是荷花的果實,也就是蓮蓬。蓮蓬里一粒一粒的就是蓮的種子,叫做蓮子,長得是什么樣子?(外面有綠色的硬皮,里面是白色的)——大家吃過蓮子嗎?它是什么味道的(清甜,或者微苦)。

——小朋友們真棒!蓮這種植物一身都是寶,各個部位都是可以食用的,而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尤其是在小暑時這樣的炎熱天氣里,具有清熱生津、止血散瘀的功效。

3.動手畫一畫。

(1)——我們來動手給蓮涂上顏色吧。

(2)教師分發(fā)畫紙和彩筆,幼兒自由創(chuàng)作。

(3)請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給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作品的幼兒獎勵。

今天我們知道了小暑時節(jié)蓮藕是一種很好的食物,也知道了蓮藕是蓮的莖,認識了蓮這一種植物的花、葉、莖、果、種子,還動手為蓮花涂了色。周末的時候不妨去公園里轉(zhuǎn)一轉(zhuǎn),賞賞蓮花,吃吃蓮藕,感受夏天的氣氛。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三

1、認識生字9個,積累10個詞語和1句句子。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江南水鄉(xiāng)立夏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積累課文中描寫立夏節(jié)自然景物的句子;簡單介紹做“百家飯”的過程。

感受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體會立夏節(jié)人們喜悅的心情。

在朗讀課文方面,大部分學生能做到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并按標點正確停頓。但是對于本文中一些長句的朗讀,教師就應該做到課堂上有效指導,以促使教學朗讀目標的達成。班上基礎(chǔ)好的同學在進行閱讀的同時,朗讀能力和說話能力都有所提高;基礎(chǔ)較差的學生閱讀理解中缺乏抓住關(guān)鍵詞和重點句子讀懂文章的能力,阻礙了他們閱讀能力的提高,降低了語文課堂學習效率。

教師自制課件。

一、啟發(fā)談話,引出課題。

1、老師敘述: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許許多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節(jié)目。

2、學生交流自己知道和了解的節(jié)日。

3、老師敘述:大家講得很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立夏節(jié)到了》。

二、交流預習。

學習字詞:籃、籮、灶、瓦。

出示圖片,認識籮、籃、瓦、灶四樣東西,認識四個生字。

2、小結(jié)。

師:看來大家昨天的預習非常認真,已經(jīng)借助圖片認識了,接下來我們就讀讀課文,了解一下立夏節(jié)到了,人們都要舉行哪些活動。

三、學生質(zhì)疑,教師明標。

1、出示課題:《立夏節(jié)到了》。

2、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3、學生質(zhì)疑:讀了課題后,你想問些什么?

(立夏節(jié)是在什么季節(jié)到來的?立夏節(jié)到了,人們都會干些什么?人們喜歡立夏節(jié)的到來嗎?)。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四

在動手制作湯圓中感受冬至的節(jié)日氣氛。

知道冬至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簡單了解冬至的飲食習俗。

嘗試動手制作湯圓。

課件準備:《九九歌》童謠音頻及圖片;“湯圓”圖片;“湯圓”手工成品圖。

材料準備:超輕黏土、卡紙剪成的紙盤。

播放童謠音頻及圖片《九九歌》,引出活動主題。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首很特別的童謠,名字叫《九九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童謠中出現(xiàn)了哪些數(shù)字?

——這些數(shù)字是什么意思呢?

小結(jié):這是一首描寫天氣變化的童謠,童謠中出現(xiàn)了一到九九個數(shù)字,所以叫《九九歌》或者《數(shù)九歌》。人們習慣從冬至這天開始“數(shù)九”,每九天算一個“九”,冬至是一九的第一天。數(shù)完九個九之后,冬天結(jié)束,春天就來到了。

組織談話,引導幼兒了解冬至,知道冬至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你們知道冬至是個什么日子嗎?

——冬至是哪一天?

小結(jié):冬至又叫“冬節(jié)”,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日期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

出示圖片“湯圓”,引導幼兒了解冬至的飲食習俗。

——冬至這天,你家會吃些什么?

——湯圓是什么形狀的?(圓圓的)。

——湯圓有什么顏色?(白色、紅色、黃色、紫色……)。

小結(jié):冬至這天,各地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qū)有冬至吃餃子習慣。南方地區(qū)有冬至吃湯圓的習慣。

出示手工成品圖,播放童謠音頻《九九歌》,發(fā)放材料“超輕黏土、紙盤”,鼓勵幼兒動手制作湯圓。

(可根據(jù)風俗習慣將湯圓換成餃子)。

——我們一起動手來制作好吃的湯圓吧。

——我們可以用各種顏色的超輕黏土制作湯圓,還可以把湯圓搓成你喜歡的形狀。搓好的湯圓要放在紙盤子上哦。

溫馨提示。

童謠《九九歌》的內(nèi)容不要求幼兒理解,教師在講解內(nèi)容的時候不宜太深入或時間太久。

在美工區(qū),投放材料“超輕黏土”,鼓勵幼兒動手制作餃子。

將幼兒制作好的湯圓裝飾在班級的美工區(qū)內(nèi),供幼兒欣賞。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五

通過和家長共同編織網(wǎng)袋、裝飾蛋、和同伴碰蛋、剝蛋比賽中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立夏節(jié)”的認識和了解。

準備帶三個蛋寶寶來幼兒園:

一個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制作的“創(chuàng)意蛋寶寶”。

第二個熟的蛋放在與家人一起編制網(wǎng)袋里,進行寶寶一日護蛋活動;

第三個熟的蛋寶寶是準備要與同伴碰蛋用的(盡量挑選硬的蛋寶寶)。

教師準備:有關(guān)立夏節(jié)的知識,給幼兒的獎狀和獎品表示鼓勵。

活動一:《創(chuàng)意蛋寶寶》。

活動時間:5月4日—5月6日。

活動目標:能用剪、貼、粘等多種手段,進行蛋寶寶創(chuàng)意活動,讓孩子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各種美。

活動二:《我是蛋寶寶的媽媽(爸爸)》。

活動時間:5月6日一日活動。

活動目標:能帶著自己的`蛋寶寶游戲、活動、吃飯和睡覺,并有意識地、輕輕地保護自己的蛋寶寶,不讓蛋寶寶磕了、碎了,體驗爸爸媽媽帶寶寶的辛勞。

活動三:《班級集體活動----在幼兒園過立夏》。

活動時間:5月6日早上活動。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說說、玩玩中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立夏節(jié)”的認識和了解。

2、學會碰蛋和剝蛋的游戲,提高小肌肉的靈活性。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六

3.培養(yǎng)幼兒的耐心和細心。

兔子頭飾,積木

1.教師介紹小暑時節(jié)民間以“靜”為主的活動

小暑前后基本就到了入伏的時候,“伏”有蟄伏的含義,意思是讓人們注意避暑,盡量不要做劇烈運動。為主的,少運動少出汗,這是應對酷暑最樸素的辦法。比如有些地方在這個季節(jié)流行的對弈、釣魚等活動。找個陰涼的地方下棋或者釣魚,既可以減少消耗,另一方面這些活動也有靜心的作用。

2.玩偶導入

——(教師扮演小兔子入場,很累的樣子,喘著氣)小朋友們,今天好熱呀,我還出門跑步了,可是今天跑著跑著我就不舒服了,熱的我都要虛脫了?!パ?,小兔子好像中暑了,小朋友們,我們應該怎么幫幫它呀?(帶到室內(nèi),給它吹風,給它喝水等)

3.教師介紹應對高溫的方法

一一小朋友們真聰明!首先我們應該立把中暑的人轉(zhuǎn)移到陰涼通風處或電風扇下,最好移至空調(diào)室,增加散熱,并給他清涼、含鹽的飲料,如果體溫過高,應該用冰塊給他冷敷降溫。

——小朋友們,小兔子為什么會中暑呀?(天氣太熱還出門跑步)

——古時候的人們沒有電視,沒有手機,連空調(diào)、電扇都沒有,他們夏天會做些什么呢?

——他們會做一些以“靜”為主的活動,像下棋、釣魚之類,今天我們也來做這樣一個活動吧。

4.搭積木

(1)將幼兒分為兩到三人一組,每組任取積木,將積木一塊一塊往上疊。

(2)教師可指導幼兒大的積木放在下面不容易倒,平整的積木更容易疊。

(3)看看那一組疊的積木最高,教師給予獎勵。

今天我們知道了小暑時節(jié)前后就要入伏,“伏”就是要我們減少劇烈運動,而應該用以“靜”為主的活動代替,學習了應對中暑的方法,還試著玩了一個適合夏天玩的游戲,鍛煉了我們的耐心。小朋友們,我們平時也要注意有耐心,才能更好的做成事。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七

立夏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7個節(jié)氣,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表示盛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jīng)45度時為立夏節(jié)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jié)。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nóng)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傲⑾摹钡摹跋摹笔恰按蟆钡囊馑?,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jīng)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有“嘗新”“斗蛋”“稱人”等。教材通過聽《稱人》的故事使學生了解民間立夏的習俗;通過賞析美文《揚州的夏日》,引領(lǐng)學生走進立夏時節(jié)揚州美景,感受初夏的美妙;通過品味農(nóng)諺和相關(guān)古詩詞帶領(lǐng)學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立夏節(jié)氣,并增加了學生的文學積累;玩“斗蛋”“稱人”游戲更是讓孩子們頗感節(jié)氣的趣味,倍增對節(jié)氣的興趣和喜愛情懷;教材最后“放大細節(jié)”寫作則告訴學生“寫活動的時候,只要寫好活動中的細節(jié),比如表情、動作、語言、還有人物的心理,就會使活動生動有趣”這個寫作方法。

1.通過學習了解“立夏”的由來、相關(guān)農(nóng)諺、詩歌及各地習俗等知識。

2.通過“吃烏米飯”、“斗蛋”等實踐活動,感受立夏帶來的快樂。

3.通過各種活動形式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傳承并發(fā)揚民族精神。

教師準備:ppt、石臼、米、水、南燭葉、紗布、烏米飯、斗蛋網(wǎng)。

學生準備:雞蛋(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裝飾)。

(一)立夏我知道。

1.分享感知,暢談立夏。

自主交流:觀察日歷,說一說所了解的“立夏”。

2.初步認識,了解節(jié)氣。

解文說字:明白“立,開始也”,懂得立夏是告別春天,夏天的開始。

立夏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7個節(jié)氣。立,即開始,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nóng)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八

l、初步了解冬至與麻糍的意義,掌握制作麻糍的基本常識及制作技能。

2、能獨立或與人合作制作麻糍,體會勞動的快樂,激發(fā)愛勞動的情感。

制作麻糍的工具原料:糯米、芝麻、黃豆、紅糖;外出車輛。

(一)教師交代活動目的及注意事項。

2、師:外出活動應該注意什么呢?(幼兒自由講述:注意安全、要排好隊伍、講禮貌,等等)。

教師小結(jié):外出時除了講禮貌,還要注意安全,特別是到麻糍作坊,那兒人很多,很擠,小朋友要注意安全,還要跟好隊伍,并要在老師指定的地方參觀,不能隨便亂跑。

(二)談話,激發(fā)興趣。

師:小朋友吃過麻糍嗎?

幼:吃過,很好吃。

師:你們還記得麻糍是什么樣的嗎?

幼:圓圓的,軟軟的;黏黏的,外面還有粉;特別軟,粘牙…。

師:看來小朋友很喜歡吃麻糍,說得很棒。

師:誰知道麻糍是用什么做的?

幼:我奶奶說是糯米粉做的;可能是面粉做的,要搓圓…。

師:今天,我就帶小朋友去看一看麻糍到底用什么做,要用到哪些工具?

(三)了解麻糍的制作材料、工具及程序。

1、搗米。

(1)師:小朋友,這是什么呀?有什么用呢?

幼:好大的石頭,中間有個大口,是用來盛水的吧!

師:這叫搗池,是用來搗米的。我們做麻糍先要將米蒸熟,再倒入搗池中反復捶搗,直到米粒全都一起為止。

(2)幼兒觀看搗米操作情況。

(3)幼兒嘗試、腦沁。

(4)幼兒說說淘米的感覺。

幼:好重,抬不動;太累了,我們兩個人也抬不動…。

師:搗錘是用石頭做的,有幾十斤重!這些米就是諶著重的作用才能融在一起。

2、團米團。

(1)師:我們要將搗成的米團捏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麻糍。誰知道怎么把米團變成麻糍?

幼:用手搓;就像搓湯圓一樣,先搓圓再壓扁……。

師:到底是不是,我們一起來看一舉。

(2)師:鏟一部分米團放入手中,捏出小塊拉斷。好嗎?

(3)幼兒操作,講述操作細節(jié)。

3、滾豆沙。

(1)讓幼兒區(qū)別滾過豆沙和沒滾過豆沙的麻糍的味道。

師:你們來嘗嘗自己捏出來的麻團。

幼:淡淡的不怎么好吃。

師:這個好吃嗎?(幼兒品嘗)。

幼:又香又甜。

師:所以做麻糍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滾上豆沙,這樣味道才好,但豆沙不能滾太多,也不可太少,還要滾得均勻。

(2)觀看客座教師滾豆挲。

(3)師幼共同嘗試滾豆覬。

4、幼兒品嘗。

(四)小結(jié)。

師:小朋友,伯伯為我們做的麻糍好吃嗎?

幼:好吃!

師:但是做出這么好吃的麻糍要付出很辛苦的勞動,你們剛才也看了師傅們在搗米的`時候流下的汗水,可見我們的糧食來的是多么不容易!我們不僅要愛惜糧食,而且要尊重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

(五)延伸活動(回幼兒園嘗試做麻糍)。

師:小朋友,我們觀看了制作麻糍的過程,現(xiàn)在我們也來做麻糍,讓我們跟著廚房阿姨一起來做吧!

1、幼兒嘗試制作麻糍。

2、幼兒品嘗。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九

2.了解面食的制作過程。

3.能自主完成用橡皮泥模仿面團做面食的活動,鍛煉手部肌肉和控制力。

和面、揉面視頻,簡單的面食制作方法視頻,橡皮泥。

1.介紹夏至新麥收獲,人們要在夏至這一天吃面食的傳統(tǒng)習俗。

2.談話引入。

——小朋友們知道哪些食物是面食嗎?

——那你們喜歡吃面食嗎?喜歡吃哪一種面食呢?

——有的小朋友喜歡吃面條,有的喜歡吃面包,其實包子外層的皮、餃子皮它們都是面食呀,他們的形狀是不是都不太一樣?。康鋵嵥鼈兌际敲娣圩龀傻?,為什么面粉能有這么多形狀呀,我們看看一看在大哥哥手里面粉是怎么一步步變身的吧。

3.教師播放和面、揉面的視頻,并講解。

——請一位小朋友要復述一下面粉變成面團需要那些步驟?(要加水然后朝一個方向攪拌,最后用手把它揉成團)。

——真棒,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有面團了,就是我們的橡皮泥,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動動小手,把面團捏成你喜歡的面食的形狀吧。

4.幼兒自主動手捏橡皮泥,教師對需要幫助的孩子進行指導,并鼓勵孩子做出如包子皮、餃子皮之類比較有難度的作品。

5.請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對能做出優(yōu)秀作品的幼兒獎勵。

6.活動結(jié)束。

1.了解夏至時節(jié)的天氣變化。

2.感受雨聲的變化,欣賞關(guān)于雨聲的詩句。

3.能自主完成雨傘的涂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

雨傘簡筆畫、雨聲音頻。

1.介紹夏至時節(jié)天氣變化的知識。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江淮一帶出現(xiàn)梅雨天氣,頻繁下雨,空氣潮濕。

2.——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雨天嗎?

——有的小朋友喜歡,有的小朋友不喜歡,為什么不喜歡呀?為什么喜歡呢?

——其實雨天也不是那么的討人厭的,只要你細細觀察,能發(fā)現(xiàn)很多讓人喜歡的事。比如老師就特別喜歡聽雨聲,很多古時候詩人也很喜歡下雨。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吧。

3.教師播放雨聲音頻,體會古詩中的雨。

(1)教師播放小雨音頻,請小朋友描述小雨是什么樣的。

志南寫出“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小雨落在衣服上,衣服都沒有濕;風吹在臉上,臉也不覺得冷。

(2)教師播放大雨音頻,請小朋友描述大雨是什么樣的。

李商隱寫“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鄙钋锾炜栈璋?,寒霜降臨,池中荷葉已經(jīng)凋零所剩無幾,只留了幾片供人聽雨珠滴落的聲音。

(3)教師播放暴雨音頻,請小朋友描述暴雨是什么樣的。

蘇軾寫“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烏云如墨汁一般,卻沒有把山巒全部遮蔽,大雨打在湖面,濺起的水花跳入船中。

4.——小朋友們,現(xiàn)在下雨了,你們要怎么防雨呀?

——現(xiàn)在老師給你們發(fā)一把小傘,請你們給它畫上漂亮的圖案吧。

5.教師分發(fā)打印好的雨傘簡筆畫,幼兒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涂色,教師會需要幫助的幼兒進行指導。

6.請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說為什么這么畫,教師對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作品的幼兒獎勵。

7.活動結(jié)束。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

2、了解茉莉花的樣子、傳說、代表的寓意。

3、試著唱歌,鍛煉幼兒自信心。

茉莉花歌曲視頻,扎好的茉莉花。

1、教師介紹小暑時節(jié)簪茉莉花的習俗。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開。花香濃郁,能祛穢濁之氣,很受人們喜歡。在江蘇和上海等地,夏天的頭籃里,沿街叫賣,稱之為戴花,婦女們一般都會購買、寒戴。《晉書》載“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現(xiàn)在的茉莉。取井水半杯,把花架在杯上,使花離水一二分高,用厚紙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來點茶,清香撲鼻,尤其絕妙。

2、實物引入。

——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覺得今天教室里有一股香味???這是因為老師把茉莉花小朋友帶到教室來了。教師請幾位幼兒上臺聞一聞,摸一摸,請幼兒觀察。

——茉莉花是什么樣子的呀?(小,白色,很香等)。

——茉莉花不光是好看、好聞,還可以泡茶喝。茉莉花經(jīng)過特殊處理后所泡的茶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黃綠明亮,具有安神、解抑郁、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的功效。關(guān)于茉莉花還有一個傳說。有一位叫做拉剛家林的熱血志士,參加愛國行動,和女友李婉婉話別時說“親愛的,如果我不幸血流大地,希望你不要難過,也不要忘記我,請時時為我禱告!”“我會的!我發(fā)誓一生一世深愛著你!”李婉婉也表明自己的心意。

不幸的是,拉剛家林在戰(zhàn)斗中為國捐驅(qū)了,李婉婉悲病不已,每天以淚洗面自休因此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終于香消玉礙朋友把她安葬以后、沒想到募地意長出一朵從沿見過清香動人的白色花朵,那就是茉莉花。這個故事一直流傳在民間,茉莉花也因此根深蒂固地活在人們心中。

——茉莉花代表著忠貞、純潔、質(zhì)樸,很受人們喜愛。

3、唱一唱。

(1)——人們喜歡茉莉花,所以還為它寫了一首歌,我們來聽一聽、看一看吧。

(2)教師播放茉莉花歌曲的視頻。

(3)請全體幼兒跟著視頻試著唱兩遍。

(4)鼓勵幼兒上臺演唱,將茉莉花獎勵給愿意上臺演唱的幼兒。

今天我們了解到了小暑時節(jié)有簪戴茉莉花的習俗,看到了茉莉花的樣子,聞到了茉莉花的香味,知道了茉莉花的傳說,還學習了茉莉花的歌曲。小朋友們回家可以唱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一

1、了解小暑三候之一“蟋蟀居宇”

2、了解關(guān)于蟋蟀的知識。

3、對聲音的產(chǎn)生有初步了解,鍛煉幼兒聽覺。

蟋蟀叫聲的音頻、蟋蟀圖片,有條件可以準備幾只、多種樂器。

1、教師介紹“小暑三候”的知識。

我國古代將小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摩始蟄”“溫風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蟋蟀居宇”指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苞検贱L”指,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2、聲音導入。

(1)教師播放蟋蟀叫聲的音頻。

(2)——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聲音嗎?

(4)——真棒!蟋蟀主要的活動時間是在夏秋兩季,在夏日的夜晚常常能聽到蟋蟀的鳴叫。平時蟋蟀都是在田野里玩耍的,但是到了小暑時節(jié)天氣太熱了,小蟋蟀要來我們的房檐下避暑了,小朋友們歡迎它!

3、教師介紹蟋蟀的相關(guān)知識。

(1)教師展示蟋蟀圖片或?qū)Ⅲ敖o小朋友,分組觀察。

(2)——小蟋蟀長什么樣子呀?(圓筒狀、六條腿、后腿強壯、有觸角)。

(3)——別看蟋蟀個斗小,他們的脾氣可不小,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和別的蟋蟀住一起,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斗起來。所以一些地區(qū)的人們茶余飯后還有以蛐蛐為樂的風俗。

(4)——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蟋蟀是怎么發(fā)出聲音的呀?它是用嘴發(fā)出聲音的嗎?

——仔細觀察,我呢吧發(fā)現(xiàn)蟋蟀發(fā)聲的部位竟然是在翅膀!原來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刀一樣的翅膜,在左邊的翅膀上,長有硬刺狀的翅膜。振動翅膀時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翅膜相互摩擦,產(chǎn)生震動,就可以發(fā)出聲音啦。

4、聲音的來源。

(1)——蟋蟀通過摩擦翅膀上的硬刺發(fā)出聲音,我們是怎么發(fā)出聲音的呢?

(2)請幼兒將手放在自己的喉嚨上,感受聲帶震動。

(3)——其實聲音都是由震動產(chǎn)生的,老師今天帶來了幾樣樂器,小朋友們來感受一下它們是怎樣發(fā)出聲音的,它們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吧。

(4)在教室看護指導下讓幼兒體驗樂器,感受發(fā)聲時的震動,如果把琴弦之類按住,不讓他震動,聲音也就會小很多。

(5)體驗結(jié)束后請幼兒全體轉(zhuǎn)身,面朝后方,教師使用不同樂器,如打擊樂器、彈撥樂器、管弦樂器等,請幼兒分辨。

今天我們知道小暑時節(jié)小蟋蟀會到我們的屋檐下避暑,了解了蟋蟀發(fā)聲的小知識,還體驗了幾種不同的樂器,小朋友們可以留心身邊的聲音,都是通過什么發(fā)出來的。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二

小雪,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20個節(jié)氣,冬季第2個節(jié)氣,時間在每年公歷11月22或23日,即太陽到達黃經(jīng)240°時。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jié)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shù)較高的節(jié)氣。小雪節(jié)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

(一)幫助兒童了解小雪這個節(jié)氣的由來和地理知識特點;

(二)帶領(lǐng)兒童認識小雪與農(nóng)業(yè)的關(guān)系;

(三)認識小雪這個節(jié)氣的代表民俗活動;

(四)學習“酒釀”制作方法并進行實際操作。

(一)節(jié)氣由來。

這個節(jié)氣之所以叫小雪,是因為“雪”是寒冷天氣的產(chǎn)物,這個節(jié)氣期間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來比喻這個節(jié)氣期間的氣候特征。“小雪”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jié)氣期間寒流活躍、降水漸增,不是表示這個節(jié)氣下很小量的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笔菍π⊙┯蓙淼拿枋觯渲惺率侵皋r(nóng)歷十月,轉(zhuǎn)換到公歷就是11月22或23日。

(二)地理知識。

小雪節(jié)氣,東亞地區(qū)已建立起比較穩(wěn)定的經(jīng)向環(huán)流,西伯利亞地區(qū)常有低壓或低槽,東移時會有大規(guī)模的冷空氣南下,我國東南部會出現(xiàn)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jié)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shù)較高的節(jié)氣,所以需要多多注意保暖。

需要注意的是,節(jié)氣的小雪與天氣的小雪無必然聯(lián)系,小雪節(jié)氣中說的“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所說的“小雪”意義不同,小雪節(jié)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反映氣溫與降水量。而天氣預報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強度較小的雪。雪是寒冷天氣的產(chǎn)物。氣象學上把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積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時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間的降雪稱為“小雪”。

所以小雪節(jié)氣不一定下雪就不奇怪了,而全年下雪量最大的節(jié)氣確實不是在小雪節(jié)氣。比如,黃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區(qū)全年下雪最大的.節(jié)氣,在春季的“雨水”節(jié)氣。

(三)小雪物候。

那么問題就來了,小雪節(jié)氣大自然會發(fā)生什么呢?在小雪節(jié)氣初,東北土壤凍結(jié)深度已達10厘米,往后差不多一晝夜平均多凍結(jié)1厘米,到節(jié)氣末便凍結(jié)了一米多。所以俗話說“小雪地封嚴”,在小雪之后大小江河就會陸續(xù)封凍。

還有一句農(nóng)諺與小雪有關(guān),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了解:“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來年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肥力。

(四)小雪傳統(tǒng)。

俗語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毙⊙┕?jié)氣的習俗包括腌咸菜、品嘗糍粑、曬魚干、吃刨湯、釀小雪酒等。小雪腌菜,主要是北方腌雪里蕻,漬酸菜。在南方某些地方,在小雪前后還有吃糍粑的習俗。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是用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小雪酒是在小雪后,用新糧食釀酒,所謂“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1.“冬臘風腌,蓄以御冬”

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時節(jié)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一些農(nóng)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余的肉類用傳統(tǒng)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jié)時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臘肉的習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對臘味情有獨鐘。廣州人最喜歡用臘味來做臘味蘿卜糕、臘味煮香芋,還有臘腸炒蜜豆。

2.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nóng)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qū)流行的美食。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祭品,最早是農(nóng)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3.曬魚干。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曬魚干、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后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nóng)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4.吃刨湯。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五)制作簡易酒釀。

剛剛老師給大家介紹了小雪的很多習俗,仔細聽的小朋友一定記得老師提到過“釀小雪酒”這個習俗,其實小雪酒不是指一種專門的酒,只要是小雪到來后開始釀的酒都可以叫做小雪酒,那么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酒是怎么釀成的呢?今天老師就給大家講講酒釀的制作方法,請小朋友們豎起小耳朵仔細聽,看看誰學得又快又好!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三

1、復習童謠,學習詩詞大雪。

2、積極參與晨談,講述自己的想法。

兒歌《二十四節(jié)氣歌》、《大雪》兒歌,ppt或圖片。

一、導入:播放《二十四節(jié)氣歌》引出“大雪”主題。

教師:小朋友們好!寒冷的冬天來了,你們最喜歡做什么?(堆雪人)雪是怎么來的呢?今天我們分享的內(nèi)容是:大雪的由來。

二、出示圖片,播放課件。

1.本周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jié)氣--大雪?,F(xiàn)在就讓我們來了解“大雪”這個節(jié)氣:

教師小結(jié):大雪節(jié)氣,太陽黃經(jīng)達255度。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圍也廣。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qū),會降大雪,甚至暴雪??梢姡笱┕?jié)氣是表示這一時期,降大雪的起始時間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jié)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jié)氣。

2.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冬作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越冬環(huán)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農(nóng)諺。

3.教師:小朋友,如果我們這里下雪了,你想堆個什么樣的雪人呢?(出示雪人圖片)。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四

通過圖片、影象資料感受雪后美景,豐富對雪的認識。

激發(fā)學生對雪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培養(yǎng)和發(fā)展想像力與探索能力。

理解故事內(nèi)容,大膽講述簡單的事情。

大膽地參與討論,豐富相關(guān)詞匯。

活動重點:通過童話,感知雪的特征,體驗雪的樂趣。

活動難點:學會有感情的朗誦兒歌。

1、場地布置。

2、教具:多媒體教學軟件、泡沫碎兒。

一、開始部分。

1、帶領(lǐng)幼兒到戶外看雪,觀察雪的顏色,形狀,感知雪的特性,并啟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和表達雪的特性(如:雪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會閃閃發(fā)光,形狀有粒狀的,片狀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樹上是一層層的,落到臉上冰冰的,涼涼的,放在手里很快會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時會發(fā)出咯吱的聲響。

二、新課部分。

欣賞探索:出示多媒體課件《大雪花》。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雪花從哪里來呀?我們一起來問問它好不好?

1、學習兒歌《大雪花》。

一片大雪花,兩片大雪花。

雪花你別化,跟我說說話。

你從哪里來,哪里是你家。

學生自由發(fā)言:房頂上、樹上、大地上。飄到哪里哪里就會變成白色。

3、幼兒有表情的朗讀兒歌,并集體模仿雪花飄落的樣子。

三、教師小結(jié)。

(拋出泡沫碎)看,又下雪了,讓我們與雪花一起飛舞吧!

教學反思。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五

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玩耍,一起happy。

為了加深小伙伴們之間的認識,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升華彼此的感情;慶祝冬至。

xx。

xx。

xx。

xx。

活動流程分為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

1、參加本次冬至活動的小伙伴們和師兄師姐于7點20分到北門集合,并請每位小組的負責人負責自己本組的簽到,簽到無誤后大家統(tǒng)一出發(fā)。

2、步行--分鐘后,到達目的地時,每組負責人再次清點本組人數(shù)無誤后,即可;如發(fā)現(xiàn)有人掉隊,應立即馬上與掉隊小伙伴進行聯(lián)系。

3、進入地點后,給一定的時間讓大家休息一下,收拾一下自己的東西。

第二板塊:

1、給每個組分配任務,二個組個組布置房間,我們設定的主題是--x(或更多人,這個不用限定人數(shù))其余人視情況而定,可去幫助其他小伙伴或聽從師兄師姐的安排。在此花費的時間大概限定在一個小時半。

2、接下來組織大家做壽司,既然是冬至那么做湯圓是必不可少的。做壽司的'話,我們會先買材料,制作方法如下:材料:熟米飯、壽司醋、黃瓜、胡蘿卜、鹽、醋、香腸、壽司簾、海苔。

步驟超級簡單:

1、熟的米飯加入一勺壽司醋,拌勻。

2、黃瓜,胡蘿卜切成條,用一點鹽和醋腌制一下。

3、香腸也切成條。

4、壽司簾上鋪一張海苔。

5、海苔上鋪拌好的米飯。

6、鋪滿后,一端放幾條黃瓜,胡蘿卜和火腿腸。

7、開始卷,借用簾子的力量往前卷。

8、卷好,切開,建議找把快刀,刀上沾點涼水,不粘。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六

1、知道二十四節(jié)氣——小暑,這是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第十一個,夏天的第五個節(jié)氣。表示天氣開始炎熱,有的地方進入雷雨最多的時節(jié)。

2、了解小暑的簡單知識及習俗,豐富孩子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感受力。

3、積極參與小暑相關(guān)的活動。

家庭、戶外。

老師、小朋友、家長。

(一)集體活動:

1、搜集小暑知識圖片,拍和小暑有關(guān)的活動照片(布置班級主題墻)。

2、有關(guān)小暑古詩誦讀。

《玉溪小暑卻宜人》。

[宋]晁補之。

一碗分來百越春,玉溪小暑卻宜人。

紅塵它日同回首,能賦堂中偶坐身。

(二)特色活動:

1、閱讀活動:有關(guān)小暑的繪本小故事等。

2、音樂表演活動:打擊樂《大雨小雨》、《小荷花》。

3、美術(shù)活動:以繪畫、圖文等形式記錄天氣情況,感受小暑節(jié)氣前后的氣候特征。

4、手工活動:粘貼畫(泥工)冰激凌、荷花、西瓜、餃子等。

5、科學探索活動:尋找蛐蛐、天牛。

6、親子制作、品嘗活動:吃鱔魚、吃藕、食新、吃荷花、水果撈、吃餃子等。

7、親子戶外活動:感受徐州特色—伏羊節(jié),曬書、曬衣服,捉蛐蛐。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七

(三)通過室外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到立春的自然景色,讓孩子們在找到春天的痕跡。

每年公歷2月3-5日,就到了“立春”節(jié)氣。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春天從這一天就開始了。對于上海,立春像是春天的前奏曲,窗外還是冬天的景象,但其實春姑娘已經(jīng)悄悄把春的種子撒在了我們身邊。

立春與春節(jié)時間非常接近,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qū),包括上海,立春只是有了春的氣息,整體氣候仍是冬季的特點。立春期間,溫度漸漸上升,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夜晚越來越短。相較于冬天,春季降雨會稍稍增多,這時的春雨還是很冷的。

(二)立春物候。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第二階段地下的小蟲漸漸蘇醒;

第三階段,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在水面上游動。

大家對于立春的這三個階段有沒有疑問?相信有的小朋友發(fā)現(xiàn)了上海的立春并沒有這些景象。根據(jù)老師的記錄,發(fā)現(xiàn)上海立春第一階段臘梅開放,香氣撲鼻;第二階段最低氣溫穩(wěn)定在0度以上,上海的雪基本上結(jié)束了;第三階段,竹筍冒出了尖尖頭。大家也可以拿上紙筆記錄一下自己身邊的立春物候。

(三)立春傳統(tǒng)。

古代中國是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社會,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著在立春這一天進行拜神祭祖、納福祈歲、除舊迎新等活動的傳統(tǒng)。

我們先來看看立春的迎春春祭:中國的春神叫做句芒,他有著人的面貌和鳥的身體,負責掌管草木和生命,看守著能夠連通三界的神樹扶桑。古時候天子會在立春這一天與大臣們一起去東郊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以此祈求豐收。

看完了天子的祭祀,我們再來看看民間的立春傳統(tǒng)活動。在民間,立春時節(jié)最主要的兩個活動就是打春牛和咬春了。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打春牛?牛一直是農(nóng)民伯伯的好幫手,在迎春儀式上,人們扮成句芒神鞭打春牛,以提醒農(nóng)民們進行農(nóng)耕。現(xiàn)在不少地方還有在立春時將泥塑春牛打碎的習俗,以此祈愿一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什么是咬春。在老師告訴你們答案之前,小朋友們能不能先猜猜咬春是什么?我猜肯定有小朋友們猜到了是要吃什么東西。那么吃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平時我們有沒有吃過什么名字里面有“春”字的糕點?那老師要揭秘啦!咬春就是“吃春卷”。立春吃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為迎接新春。在唐朝,人們就開始在薄餅里卷上醬肉和時令蔬菜制作的.炒菜,和現(xiàn)在的“春卷”的包法很相像,古人叫它叫“春餅”。

(四)立春活動。

接下來到了我們的活動時間。剛才我們講了打春牛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傳統(tǒng)活動,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上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撕紙”,需要準備的材料非常簡單,只要一張紅紙和一支筆。讓我們先用筆畫出春牛的形狀,記得畫簡單一點,不然接下來撕紙可是個大挑戰(zhàn)。接下來就盡可能精細地撕紙吧!如果有哪里撕壞了也不要緊,我們可以用膠帶幫忙,最后再畫上花紋,一只紅色的小牛就撕好啦!

小牛穿上了紅色的衣服,河里的小魚看見了,它們也想要穿好看的新衣服。讓我們幫它們一起做一件吧!想好做什么花紋了嘛?老師有個好主意:春天已經(jīng)到了,我么可以去戶外找找春天的痕跡,將春天縫進小魚的新衣服里。那怎么給小魚穿上新衣服呢?我們可以自己畫一只小魚,將身體部分剪掉。接下來我們一起走到室外,把小魚放在哪里,哪里的景色就成了小魚新衣服上的花紋。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八

小暑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一個節(jié)氣,夏天的第五個節(jié)氣,表示季夏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jīng)105度時叫小暑節(jié)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的農(nóng)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小暑,六月節(jié)。《說文》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溫風至。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教材通過讓學生聽《龍宮曬龍袍》《百索子撂上屋》《白龍歸家日》的故事了解傳說小暑習俗;通過賞析美文《北平的夏天》,引領(lǐng)學生北平夏天的豐富多彩與可愛;通過品味農(nóng)諺和相關(guān)古詩詞帶領(lǐng)學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小暑節(jié)氣,并增加了學生的文學積累;“吃餃子”“食新”兩項小暑傳統(tǒng)活動更意在讓孩子們在動手做做的同時加深對節(jié)氣的了解與情感;教材最后“情景交融寫游記”的習作安排則引導學生寫風景時帶著自己的不同感受,切記寫流水賬,寫出屬于自己的特色感悟。

1.通過學習了解“小暑”的由來、相關(guān)農(nóng)諺、詩歌及各地習俗等知識。

2.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3.通過各種活動形式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傳承并發(fā)揚民族精神。

1.學生課前了解“小暑”的相關(guān)知識。

2.教師準備相關(guān)多媒體課件及包餃子的材料。

(一)了解小暑。

1.誦《節(jié)氣歌》。

孩子們,你們知道《節(jié)氣歌》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ǔ鍪荆?/p>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ji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現(xiàn)在又是哪個節(jié)氣呢?萬物復蘇,柳綠花紅的春天已經(jīng)過去,驕陽似火、綠樹成蔭,夏天已經(jīng)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小暑”,去感受下它的熱情。

2.板書:小暑。

看到這個暑,你想到了哪些詞?(學生交流并匯報)。

(二)走進小暑。

知道小暑在什么時候?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105°時為小暑,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一個節(jié)氣。

小暑節(jié)氣教案小班篇十九

1、愿意通過兒歌理解大雪的節(jié)氣特征,喜歡朗讀兒歌。

2、在理解兒歌的基礎(chǔ)上,能夠較熟練的朗誦兒歌。

3、通過學習大雪兒歌,知道大雪節(jié)氣里河水、動物天氣變化的明顯特征。

《大雪》。

小雪小雪剛剛過,

大雪大雪要封河。

小兔小兔毛毛厚,

大熊大熊躲進窩。

北風婆婆來巡邏,

太陽公公不敢惹。

烏云哥哥把天遮,

雪花姑娘好做客。

1、兒歌里都有誰呢?它們都是什么樣子呢?

2、太陽公公為什么不敢惹北風婆婆呢?

3、雪花飄落的時候,天空什么樣子?大地會是什么樣子?

4、雪花姑娘長什么樣子?下雪的時候,你試著接上一朵小雪花在手心,仔細地觀察觀察她吧。

1、我們可以把兒歌的每一句歌詞都想象成畫面,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孩子理解內(nèi)容。

2、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對各種事物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比如河面結(jié)冰或大雪覆蓋的情景;毛茸茸的兔子會是什么樣;大熊怎么躲在洞里睡覺……爸爸媽媽可以進行這樣的提問,如:北風婆婆太陽公公烏云哥哥雪花妹妹會是什么樣子呢?引導孩子把想象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也是提高記憶力的好方法。

1、喜歡用多種材料制作雪花,體驗大雪節(jié)氣制作雪花的.樂趣。

2、嘗試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的不同形態(tài),進行創(chuàng)意手工。

3、掌握用棉簽、雪糕棒制作雪花的方法。

1、與孩子一起觀察雪花的形態(tài)特征,了解大多數(shù)雪花都是六角形的。

2、平時多引導孩子觀察身邊事物的形態(tài)、特征,鼓勵孩子說一說這是什么?想一想它像什么?做一做能變什么?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1、防寒護陽。

冬天是陰氣最盛的時候,而陽氣卻是偏虛的,人們的身體是很容易受到寒氣侵襲的.,因此,要做好保暖,尤其是對于頭部和腳部來講,寒氣是從腳開始的,腳如果沒有做好保暖的話,會引起全身冰冰冷冷的,小朋友要注意穿褲子時要用襪子扎緊秋褲的褲腿。頭部的保暖也一樣要重視,外出時要帶好小帽子呦!

2、膳食補陽。

在南北方地區(qū),環(huán)境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進補的時候也有所差異。南方相對暖和一些,進補時以平補為主,北方地區(qū)寒冷的氣候,要補溫熱食物,起到保暖的作用。如羊肉、牛肉等肉類,還要多吃一些對腎有好處的食物,如腰果、芡實、山藥、白果、核桃等。此外,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也要多吃一些,它們不僅可以抵抗寒冷,還能潤肺生津。好吃的東西這么多,讓我們一起來嘗一嘗吧!

3、天越冷越要多喝水。

多喝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tài)。小朋友們,冬天千萬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適量飲水。另外,冬季飲水一定要注意水溫,以飲溫熱水為宜,每天早晨起床后和臨睡前都要堅持喝杯白開水呦!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376935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