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充滿了各種經歷和感悟,總結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活的真諦。總結應該具備一定的邏輯性,從整體到局部,從問題到解決方案。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學者的總結之作,對我們有著很大的啟發(fā)。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一
這一節(jié)課我安排了五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預設以小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由于課件準備不充分,導致故事音頻沒有播放出來,所以口述講解,感覺效果不是特別好,很多學生聽得不是很認真。
第二:讓學生體驗一庹,一拃,一腳等用身體的一部分進行測量黑板,課桌,講臺等的長度,讓學生進行感知,從而得出結論:不同的人進行測量同一物體,測量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從而引出單元課題《長度單位》。在這一活動中,同學們表現(xiàn)的都非常積極,都試著去測量,每個人都積極地分享自己的測量結果。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過程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讓學生參與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測量—比較—探究”,進而深刻認識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第三:認識尺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部分同學都閑不住了,課堂紀律不是特別好,當我讓學生觀察尺子,分享觀察結果時,有部分同學已經在拿著尺子敲擊桌子了,還有一部分同學用手中的皮尺折疊成各種形狀,我找同學分享結果時,很多同學都搶著回答,沒有紀律,感覺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些失敗,并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四:認識并感知1厘米,在認識厘米時,讓學生上黑板寫厘米兩字,比賽誰寫的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1厘米是今后學習測量和估測的重要基礎,利用多種形式豐富學生對1厘米實際長度的體驗,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感知1厘米時有一部分同學在玩所以這一內容執(zhí)行時間很少,是這一節(jié)課最失敗的一點。
總之,可能是由于新老師,剛開學,他們還沒有進入收心學習的狀態(tài),再有我備課不夠充分,另有他們在暑假時間大都預習過可能知識都會了,覺得并不需要聽,所以感覺這一節(jié)課并不成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二
《長度單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雖然學生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知識和基礎,但是由于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為了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知識于實際,課堂教學首先設計了讓學生測量身邊物體的長,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并能運用。全單元分4課時完成,本教學設計為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4、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尺、米尺。
【設計理念】。
因為長度單位的選擇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設計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提高。
【教學過程】。
一、米和厘米的復習。
回顧梳理。
1、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于米和厘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3、學生活動:演示米和厘米的長度。
4、教師進行小結,并板書: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對舊知識的回顧,為本節(jié)課的活動做好鋪墊。
二、進行練習。
1、看書上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學生估計長度并匯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學生活動)。
3、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的錯誤。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動手量一量,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對米和厘米的長度表象。
三、復習厘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1、米尺從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個1厘米嗎?
2、做一做。
(1)我估計我的鉛筆盒長()厘米,用尺量鉛筆盒的長是()厘米。
(2)請你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
(3)細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30厘米+6厘米=()厘米。
100厘米–40厘米=()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3、知識運用:
黑板長約4()我們的身高約130()。
旗桿高15()橡皮擦長3()。
小紅的手臂長約40()床長2()。
爸爸的鞋子長25()我們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練習。
如果有些東西的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如量花生的長度,2分幣的最寬的地方長多少?由學生量一量2分幣,可以互相商量想辦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兩塊三角板輔助(如圖)?;驅⑽锲分苯臃旁诔咦拥目潭壬蟻砹?。
【設計意圖】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對知識進行鞏固、加深。
三、總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運用到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物體,如果要測量較小的物體,我們就用()作單位,如果測量較大物體時我們就用()作單位。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三
設計理念:
“厘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第一節(jié),對于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jié)課,從兒童的認知心理出發(fā),給學生留出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設計時,突出以下特點: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杰)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jié)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后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建立表象,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本節(jié)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幾厘米,然后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在生活中具體觀察,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觀察尺子,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長。會以厘米為單位測量長度。
3、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重點:
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難點:
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活動中體會厘米的意義,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及意圖:
一、談話,同意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并匯報測量結果。
師:大家的方法真多???為什么你們的說法不一樣呢?
測量同一個物體,所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就不同??磥戆?,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才好?。ǔ鍪靖鞣N工具),我們測量物體時一般用米尺,有了統(tǒng)一的工具,還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單位才行,孩子們請看:
媽媽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長20厘米。
英語課本長23厘米。
預設:1、1厘米有多長?2、怎樣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那么這節(jié)課我就一起這節(jié)課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吧?再說一遍,哪兩個問題?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觀察、還要善于動腦思考喲?。ò抵懈嬷⒆拥摹捌瘘c導航”)。
(設計意圖: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學生感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嘗試探究。
孩子們,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長?
三、小組互助(一)。
活動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組內,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四、反饋點撥。
學生匯報:尺子上有――。
(數字、豎線、0、還有cm)。
解釋“0刻度線”
從0到1,從1到2,從2到3、、、(一句話每相鄰的兩個數間距離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長,說說身邊有哪些長是1厘米的物體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長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長嗎?5厘米呢?
(學會測量物體)。
怎樣以厘米為單位測量物體呢?這也就是我們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約有多長,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一系列活動,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認識過程,有利于學生加深對1厘米的認識,發(fā)展空間觀念。)。
小組活動(二):
活動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紙條有多長?
2、自己動手測量,在小組內說說測量方法和結果。
反饋點撥:
根據孩子測量的方法及結果,及時進行點撥。
總結:測量物體時,先用物體的一端對準0刻度,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同桌再互說一遍。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意識,在學習測量方法的同時,體會數學思想方法)。
五、課堂評價:
1、看看這幾位小朋友測量的對嗎?
2、小紅的尺子折斷了,在測量時她遇到了難題,你能用學過的知識幫幫他嗎?
鉛筆長?厘米。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樂趣)。
六、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反思,再次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結束語:
孩子們問題解決了,你們高興嗎?其實啊都是你們在課堂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結果,你們不但收獲了知識還收獲了很多的快樂,厘米只是長度單位家族中的一員,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認識另外的一員長度單位?;氐郊?,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好嗎?孩子們,下課!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并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教育,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制造懸念,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四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紙條、小棒、各種尺子、釘子、圖釘等
1.讓學生們用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五花八門:有4拃那么長,8根小紙條那么長……)
2.教師談話: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結果卻都不一樣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導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單位,課桌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單位和測量的'方法.(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4.師: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擴展介紹:厘米在國際上,都用字母cm來表示.板書:cm)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長呀?
師: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
問:找找看,大家?guī)淼奈矬w中,還有你的周圍,什么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徑、指甲蓋的寬度、牙齒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匯報)
問: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1.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3.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2.學習用厘米量
嘗試測量同一個學具(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根小棒,請你用尺子試著量一量這個小棒有多長?
問:測量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正確的量法與錯誤的量法對比(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兩種量法),使學生鑒別出正確的量法.
3.師:通過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發(fā)展性練習
四、歸納質疑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布置作業(yè)
1.回家后,以厘米位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做單位的.
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cm
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
教案點評:
導入時先讓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隨后通過一個“為什么結果都不一樣”的提問很自然地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
教學認識厘米時,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隨后通過實物來感受1厘米的長度,實現(xiàn)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量小棒長度時,老師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探索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然后教師以規(guī)范的動作,標準的測量方法量給學生看,讓學生與自己的操作產生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產生頓悟,從而掌握量的要領;最后再親自實踐,使知識技能的掌握經歷了由淺到深,由表及里這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五
“厘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第一節(jié),對于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jié)課,從兒童的認知心理出發(fā),給學生留出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設計時,突出以下特點: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杰)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jié)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后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建立表象,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本節(jié)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幾厘米,然后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1、通過在生活中具體觀察,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觀察尺子,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長。會以厘米為單位測量長度。
3、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活動中體會厘米的意義,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一、談話,同意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并匯報測量結果。
師:大家的方法真多?。繛槭裁茨銈兊恼f法不一樣呢?
測量同一個物體,所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就不同。看來啊,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才好?。ǔ鍪靖鞣N工具),我們測量物體時一般用米尺,有了統(tǒng)一的工具,還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單位才行,孩子們請看:
媽媽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長20厘米。
英語課本長23厘米。
預設:
1、1厘米有多長?
2、怎樣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那么這節(jié)課我就一起這節(jié)課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吧?再說一遍,哪兩個問題?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觀察、還要善于動腦思考喲!(暗中告知孩子的“起點導航”)。
(設計意圖: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學生感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嘗試探究、
孩子們,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長?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六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厘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第一節(jié),對于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jié)課,從兒童的認知心理出發(fā),給學生留出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新知,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設計時,突出以下特點: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杰)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jié)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后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建立表象,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本節(jié)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幾厘米,然后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1、通過在生活中具體觀察,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觀察尺子,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長。會以厘米為單位測量長度。
3、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觀察、勤于思考。
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活動中體會厘米的意義,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一、談話,同意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并匯報測量結果。
師:大家的方法真多???為什么你們的說法不一樣呢?
測量同一個物體,所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就不同??磥戆。幸粋€統(tǒng)一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才好?。ǔ鍪靖鞣N工具),我們測量物體時一般用米尺,有了統(tǒng)一的工具,還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單位才行,孩子們請看:
媽媽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長20厘米
英語課本長23厘米
預設:1、1厘米有多長?2、怎樣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那么這節(jié)課我就一起這節(jié)課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吧?再說一遍,哪兩個問題?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觀察、還要善于動腦思考喲?。ò抵懈嬷⒆拥摹捌瘘c導航”)
(設計意圖:結合身邊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學生感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嘗試探究
孩子們,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長?
三、小組互助(一)
活動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組內,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四、反饋點撥
學生匯報:尺子上有——
(數字、豎線、0、還有cm)
解釋“0刻度線”
從0到1,從1到2,從2到3.......(一句話每相鄰的兩個數間距離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長,說說身邊有哪些長是1厘米的物體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長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長嗎?5厘米呢?
(學會測量物體)
怎樣以厘米為單位測量物體呢?這也就是我們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參與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約有多長,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一系列活動,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認識過程,有利于學生加深對1厘米的認識,發(fā)展空間觀念。)
小組活動(二):
活動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紙條有多長?
2、自己動手測量,在小組內說說測量方法和結果。
反饋點撥:
根據孩子測量的方法及結果,及時進行點撥。
總結:測量物體時,先用物體的一端對準0刻度,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同桌再互說一遍。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意識,在學習測量方法的同時,體會數學思想方法)
五、課堂評價:
1、看看這幾位小朋友測量的對嗎?
2、小紅的尺子折斷了,在測量時她遇到了難題,你能用學過的知識幫幫他嗎?
鉛筆長?厘米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樂趣)
六、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反思,再次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孩子們問題解決了,你們高興嗎?其實啊都是你們在課堂上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結果,你們不但收獲了知識還收獲了很多的快樂,厘米只是長度單位家族中的一員,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認識另外的一員長度單位?;氐郊?,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好嗎?孩子們,下課!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并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教育,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制造懸念,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七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非常多,包括認識厘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畫出幾厘米長的線段。在認識概念的時候,先圍繞一厘米這個最基本的單位展開。先讓學生觀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尋找1厘米,在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認識3厘米、5厘米等。認識了厘米之后學習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觀察、自主操作來熟悉測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學畫一條幾厘米長的線段的方法。
我覺得學生在學習厘米這個概念的時候并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厘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厘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厘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厘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厘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刻度線。另外,學生在作圖時很容易畫不準確,長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來我讓學生先在0和幾刻度的地方點一個小點,然后再把兩點連起來。這樣作圖的情況會好一些。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八
教材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用蠟筆估測鉛筆的長的活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課桌長,通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測量五題的長度有不同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討論交流“為什么測量結果不同,”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使用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認識厘米,學習用直尺測量以及用厘米為單元進行估計,在練習活動中,讓學生估計和測量學習用品的長度。
學生對物體的長短有了初步認識,但對物體的具體長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關于測量的知識知道的很少,更少參加測量的活動。
1.讓學生經歷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能夠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并能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掌握用學生尺量長度的方法。
學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塊新橡皮,一支新鉛筆,教師準備課件及直尺。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長嗎?好,請大家自己選擇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質疑:為什么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測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結:對了,如果要使量的結果一樣,我們就需要一種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你知道這種工具是什么嗎?(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我們可以用尺來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認識尺。
2、學生匯報,老師介紹。(投影出示:尺子)。
(1)許多數: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數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從小到大)都從幾開始?(0)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點)。
(2)刻度線:尺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叫做刻度線,每條長的刻度線下面或者旁邊都寫著數,第一條刻度線下面寫著0,它就叫做0刻度?!癱m”代表“厘米”?!袄迕住笔菧y量長度的常用單位,人們一般用它作單位量比較短的物體。
3、揭題: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厘米。(板書:厘米cm)。
(1)師:你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長嗎?
指出:0到1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問:從1到2這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嗎?從2到3這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說一說:還有哪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
2.體驗1厘米有多長。
(1)仔細觀察1厘米的長度,并用手比劃一下,再記在腦子里。
師: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嗎?(學生舉例)。
師課件展示書上三個例子。
(2)親身體驗:
談話:剛剛我們都比畫了1厘米的長度。那2厘米怎樣比畫呢?
請學生說一說。(從0刻度開始,到2刻度)學生舉給老師看。
師:那5厘米你能找出來嗎?(學生自己找)。
1名學生演示,并說是怎么表示出來的。(從0開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師:下面有兩個小朋友在量鉛筆刀和一條線段的長度,你能幫他們看一看嗎?(出示書上例2圖)。
提問:鉛筆刀有多長?(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讓學生講清楚從0刻度開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師:說得真好,那線段呢?2-3名學生說一說怎樣看出來的。
師:我們在用尺子量長度的時候都是怎樣測量的啊?
(從0刻度開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幾厘米)。
這兩個小朋友在測量的時候是這樣量的(出示想1的兩種不正確的方法)。
問:你覺得他們量出來的結果正確嗎?為什么?
2、動手測量。
師:剛才看了他們的測量,你想自己動手量一量嗎?
課件出示藍和紅兩條線段。學生自己動手測量。
師提醒:在線段的上面標上長度。(展示2-3名學生的測量結果)。
提問:你覺得在用尺量物體的長度時,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自己總結了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從0刻度開始,尺子放正??戳硪欢说綆卓潭染褪菐桌迕祝?。
3、估計和測量。
(1)師:剛才我們量的物體都正好是幾厘米,有的時候我們量的物體不是正好幾厘米。就像這樣的兩條線段。(多媒體出示兩條線段)。
讓學生先看圖回答。師指出大約的意思。
(2)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手掌寬和食指長大約多少厘米。
出示課件,學生看圖填空。集體交流核對。
(3)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食指的長度大約是5厘米,你能估計一下你的中指長大約是多少厘米嗎?(2-3名匯報)。
師:請小朋友們選擇一種物體(鉛筆或橡皮)進行估計,然后再測量出它的長度大約是幾厘米。(每組一種)。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較交流。再匯報。
三、總結提升,自我建構。
如果我們用今天學的厘米單位去測量教室的長,你覺得方便嗎?厘米一般是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而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我們學習大的單位才行。
作業(yè)設計:用直尺測量家中較短物體的長度。
教學反思:在本課的學習中,安排了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但學生在測量時有兩個問題,一是動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標準,還要加強練習。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九
1、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進行正確的測量物體長度(限整厘米)。
2、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重點難點。
1、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2、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學案導案。
知識梳理。
一、復習導入。
老:請同學們用我們上節(jié)課用的方法來量一下桌子的長?(請用拃來量)。
學生量出來是拃,老師量出來是拃,一樣嗎?哪里不一樣?(老師的手大)。
總結:因為長度單位不一樣,所以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為了更好的學習具體長度,讓我們學習今天的內容。(引入今天學習內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間的距離。
(2)注意總結。
基礎練習。
二、新知探究。
(1)觀察尺子。
(2)認識、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點,就像我們賽跑時從起點開始跑,用尺子量物體長度時,也要從“0”開始。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離(小組合作)。
三、知識運用。
看課件做題。
四、總結。
尺子上每鄰相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學生從刻度0開始。
(2)讓學生量自己指甲蓋、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離。
(3)第5點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課堂檢測。
一、課本上第8頁練習一,第一題。
二、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當堂檢測。
結合所學知識,認真思考每個問題,正確填空。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十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刻度尺,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
2、結合實際,實踐采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
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3、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
4、在具體的測量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合。
作學習的樂趣,養(yǎng)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會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測量;了解。
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
【難點】。
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突破】。
以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讓學生初步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尋找1厘米長度的物體的活動中體會1厘米的實際意義,學會對物體的測量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尺子,測量用的紙條。
【教學關鍵】。
根據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快樂學習。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欢畏浅S腥さ膭赢嬈?,講的是一個叫阿福。
的人在做衣服的時候鬧笑話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話嗎?讓我們。
來看一下吧。
二、研討學習,動腦思考。
(學生看完動畫)。
師: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興,小徒弟也很納悶,想想這是為什么呢?
小組先討論一下,一會兒發(fā)言。(小組討論)。
生:師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師傅和徒弟兩人的拃不一樣長。
師:我們想個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鬧這樣的笑話了呢?
生:應該用同一個人的手去量,應該用尺子去量。
師:對,我們要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只有用同樣的'標準去量才能避免。
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三、講解學習,動手實踐。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認識一下;請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
么?和同位交流一下。(學生觀察后匯報,教師課件演示,讓學生了解尺子。
的結構)。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數字。(課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
師:對,有數。同學們讀一讀(生自由讀)。
生:數字是按照由小到大排列的。
師:你們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數是幾?尺子上最小的數是幾?
生:是0。
師:0我們以前已經認識了,那你們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課件閃爍“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師:對,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
刻度(板書)。
師: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尺子上還有很多線,有的長有的短。
生:尺子上還有字母cm。
師:線叫刻度線,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它一。
般用來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它吧。(板書: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來表示(板書:cm)。
四、加深認識,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師:把食指放到0刻度線上,從0刻度慢慢滑到1刻度,它之間的長度。
就是1厘米。同學們用手從0摸到1,感覺一下,每相鄰兩條最長。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厘米,那從2到3,從3到4,從6到7,從9到。
10是幾厘米?(課件展示不同長度,讓學生說出長度是幾厘米)。
師:從這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它們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長。
師:對,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其實,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
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后認識。
師:剛才,我們了解了1厘米是多長,下面我們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
身邊或在我們身上以及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厘米呢?(學生們找,測量)。
師: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拿尺子,將手指一個個的放在尺子了,看一下。
哪個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用你的手勢來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學生比劃大姆指的寬度為1厘米)。
師:同學們知道1厘米的長度了,那你知道尺子上0刻度到4刻度之間有。
多長嗎?(生試著回答)。
師:誰的方法跟他不一樣了,如果從0刻度開始的右邊對著幾就讀出幾厘。
米。
從0——7;從0——10;那么從2——8是幾厘米?為什么是6厘米?生:有6個大格。
師:你能從你的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5厘米嗎?(學生找,師巡視)。
師:(強調從數字幾——數字幾)數一下有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師:(課件出示)我們來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長呢?一拃的長度是指從大姆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這段距離。
生:(生先估再答)12厘米。
師:徒弟一拃長12厘米,大家來估計一下師傅的一拃可能有多長?
(生估計并回答:20厘米)。
師:這樣我們也就知道了阿福的上衣之所以做小的原因了是不是?現(xiàn)在我。
們知道了師傅和徒弟一拃的長度,你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長?自己量一下,同位之間交流。(生測量并匯報)。
師:(總結一邊示范一邊介紹)測量物體長度時,先把物體放平,一般將物體。
的左邊和0刻度線對齊,物體右邊對著幾厘米,就讀出幾厘米。
師:老師這里有一些藍紙條,不知道他們的長度,你們可以幫老師量一下。
嗎?(兩人一組測量)。
生積極測量,回答,然后再測量(白紙條、紅紙條)。
五、拓展。
師:如果要量桌子的寬,又沒帶尺子,怎么辦呢?
(生想辦法并發(fā)言,用拃、指)。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厘米,學會了用厘米量,同學們表現(xiàn)都非常出色,老。
生:可以用紙條繞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紙條的長度就可以了。
生:也可用繩子先量手腕一圈,再來量繩子的長度。
生:可用軟尺。
師:對呀!大家真聰明,其實測量物體的長度還有很多工具,以后我們慢。
慢學習。
六、練習測量。
剛才同學們已經學會看尺子了,現(xiàn)在我們分組利用尺子來量一量。
(1)每組桌面上有一個信封,聽要求:請組長把里面的東西倒在桌面。
上,小組成員合作找出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放在一起。比比哪組。
合作的好、找的準。(教師巡視)。
(2)誰想代表你組來說一說?那組有補充?(訂書釘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紐扣的寬度、水彩筆的寬度、正方體的長度、柳葉的寬度??)。
七、評價總結。
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生積極回答)這節(jié)課同學們聽講認真,回答問題積極,表現(xiàn)非常出色。
【課后作業(yè)】。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理解使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數)。
4.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主動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紙條,圖釘,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別針,花生。
學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繩子,新的鉛筆一支,較長的紙條,一角的硬幣。
教學過程設計:
一.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情景設置,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估計和測量。
提問:你能說一說你的課桌有多長嗎?你知道你的數學課本有多長嗎?(提示:左、右小組分開測量??梢杂媚阌械臇|西比一比,測一測)。
2.提出測量中的矛盾問題。
(1)在剛才的實際測量當中,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5顆別針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4個三角形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2把小刀那么長。
師:為什么我們都是測量的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
3.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1)我們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請同學們拿出直尺,觀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數字、厘米)觀察這把直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厘米,也就是說直尺以1厘米為單位。)。
(2)今天我們來學習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厘米”做單位。
(3)板書課題。
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把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請你刻度尺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3)請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三.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匯報:你們是怎么測量的?
2.統(tǒng)一測量的方法。
介紹:量物體的時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
現(xiàn)在紙條的右端正好對著“5”,說明紙條長5厘米。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厘米??淳毩曇坏?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寬度是()厘米。(取整數)。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是()厘米。(取整數)。
四.鞏固反饋。
五.發(fā)展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討論交流,想辦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課小結。
今天學了什么?
個性設計:
教材從兩個方面來幫助學生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以身邊的例子來教學.讓學生通過擺一擺,量一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同樣的長度用不同的物體來量,量出的結果卻有可能相同。深刻的認識到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后記:
教學是我過高的估計學生的測量水平,沒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
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后,出現(xiàn)很多種錯誤.
如:(1),用刻度尺的頂端對準物體的一端,
(2)一些學生找不到具體的幾厘米的位置.
(3),學生對直尺的認識不夠.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十二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頁及練習一第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會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建立1厘米長度觀念的基礎上,較正確、靈活地估測出較小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展示臺、皮尺、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長度單位。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咱們先來聽一個童話故事。
師:扶手到底有多長呢?在你們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樣長的小棒,請四人小組合作,選用盤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長。
(學生操作:選用橡皮、大小回形針、硬幣等量出“扶手”的長度)。
師:誰愿意大聲告訴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長?
生:我量得“扶手”有三張紙條那么長。
生:我量得“扶手”有四個1角硬幣那么長。
生:我量得“扶手”比兩個大回形針短一點兒。
生:我量得“扶手”比三個小回形針長一點。
……。
師:奇怪了,同樣長的“扶手”,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生:因為我們選用的工具有的長,有的短,所以結果不一樣。
(二)質疑。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師:下面咱們就來認識尺子。請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匯報,教師課件演示,使學生了解尺子的結構。)。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數。
(課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
師:對,有數。你們按順序自由地讀一讀。
(生自由讀)。
師:你們看,尺子最左端的數是幾?
生:是0。
師:0咱們以前已經認識了,那你們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課件閃爍“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師:對,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課件閃爍0刻度并板書)。
師: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尺子上還有很多線,有的長有的短。
生:尺子上還有字母“cm”。
師:“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咱們就一塊兒來認識厘米。
(板書課題)。
(二)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生:是2厘米長?!?。
師:到底是多長呢?我們聽聽“小精靈”是怎么樣說的。
(小精靈:同學們,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請你們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驗證。
師:你們再看看,尺子上還有哪段也是1厘米長呢?
生:從刻度1到刻度2。(師點擊課件反饋)。
生:從刻度2到刻度3。(師點擊課件)。
……。
師:從這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它們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長。
師:對,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其實,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后來認識。
生:小紙條的短邊長是1厘米。
生:圖釘的長是1厘米。
生:小方塊每邊條的長是1厘米。(全體驗證小方塊每條邊是不是1厘米長)。
生:手指的寬約是1厘米。
(全體學生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最接近1厘米,之后匯報,投影反饋。)。
師:用手比畫一下,1厘米是多長呢?
(學生比畫出1厘米的長度)。
師:互相看一看。記住了嗎?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呀?(生閉眼想像)。
師:(出示課件)那4個1厘米是多長?
師:你們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長的一段嗎?
(生指出后匯報是怎么指的)。
師:請你們把藍紙條舉起來。咱們先估計一下,它大約是幾厘米長?
……。
(二)量幾厘米。
師:究竟是幾厘米長呢?咱們用尺子來驗證一下。
(學生試著用尺子進行測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說說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學生上臺邊演示邊介紹量法,其他學生評價他量得怎么樣。)。
師:請大家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然后在括號內填數字。
師:請同學們按剛才的量法,趕緊幫助螞蟻們量出“扶手”的長度吧。
(學生測量“扶手”的長度)。
師:大聲告訴小螞蟻,“扶手”長幾厘米?
四、鞏固練習。
(一)判斷。
(出示課件)畫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橋比以前更漂亮了,從那以后,螞蟻們深深體會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螞蟻王國舉行了一個“測量大賽”。同學們,你們來當評委,如果你們認為選手量對了就舉“對”牌,不對就舉“錯”牌。好,比賽開始了。
師:請1號選手來量,請評委亮牌。
生:對。
師:誰能說說你為什么舉“對”牌。
生:因為1號選手把鉛筆的左端對準了0刻度,右端對到了刻度7,所以鉛筆長7厘米。
師:請2號選手來量,請評委亮牌。
生:錯。
師:為什么舉“錯”牌?
生:因為2號選手沒把瓶底對準尺子的0刻度。
生:不是。
師:那瓶口對著的刻度是更接近6厘米,還是更接近7厘米?
師:像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它高大約6厘米。最后咱們請3號選手來量,請評委亮牌。
生:對!
生:錯!
師:看來大家有不同意見了,為了公平,請評委們相互商量商量。(學生討論,之后匯報。)。
生:我們可以把刻度1看做0刻度,再往下數,所以3號選手量對了。
生:小刀剛好有4個1cm長,所以3號選手量對了。
生:想。
(二)測量。
師:(課件展示)下面請四人小組合作,量出正方形紙片的邊長,鉛筆的長,練習本的寬和墨水瓶的高,比比哪組量得又快又準。
(學生合作開展測量比賽,反饋測量結果。)。
(三)拓展。
生:可以用紙條繞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紙條的長度就行了。
生:也可以用繩子先量手腕的長度,再來量繩子的長度。
生:可以用軟尺量。
師:對呀!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其實人們?yōu)榱藴y量更方便,不僅發(fā)明了直尺、三角尺、還發(fā)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尺子。在你們抽屜里都有一把軟尺,拿出來看一看。下面你們可以用軟尺,也可以用直尺,選擇你最想量或最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可以離開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著量。
(學生開始測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長,有的量同伴的肩寬,有的量自己的腰圍,有的量手臂長,有的量桌子的長,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匯報自己的測量結果。)。
五、布置課外練習。
師:同學們都特別能干。最后我還想給大家介紹個小知識:在很久很久以前,沒有尺子的時候,人們是用什么進行測量的呢?他們有時是有手和腳來量。(課件展示:一拃、一步圖樣)今天的課外練習,請大家量出自己一拃和一步分別有多長。
教學設想。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這節(jié)課目的在于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之后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進行了以下處理。
1.創(chuàng)設童話情境,發(fā)揮情境教學的優(yōu)勢。
如果把一堂課比做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那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好比是悠揚的和弦。由于厘米是長度單位中較小的,所以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以螞蟻王國為主題的童話故事貫穿于整堂課中,不論是用不同工具測量“扶手”的長度,還是擔任螞蟻王國測量大賽的評委,學生個個都興趣盎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2.循序漸進,引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引導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我在教學設計上通過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
3.緊密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體驗數學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xiàn)“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為此,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他們用軟尺或直尺選擇最感興趣或最想量的物體量一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以及作出決策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學?楊薇。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十三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數).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紙條、小棒、各種尺子、釘子、圖釘等。
復習導入??。
1.讓學生們用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五花八門:有4拃那么長,8根小紙條那么長……)。
2.教師談話: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結果卻都不一樣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導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單位,課桌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要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單位和測量的方法.(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4.師: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擴展介紹:厘米在國際上,都用字母cm來表示.板書:cm)。
二、新授。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長呀?
師: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
問:找找看,大家?guī)淼奈矬w中,還有你的周圍,什么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徑、指甲蓋的寬度、牙齒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匯報)。
問: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1.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3.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嘗試測量同一個學具(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根小棒,請你用尺子試著量一量這個小棒有多長?
問:測量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正確的量法與錯誤的量法對比(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兩種量法),使學生鑒別出正確的量法.
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學生活動:先從自己帶來的學具中任選一件,舉給同學們看一看,大概估計一下它的長度有幾厘米.然后實際測量所選物體的長度,看是否與估計的數值相等.
3.師:通過,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發(fā)展性練習。
四、歸納質疑。
五、布置作業(yè)?。
1.回家后,以厘米位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做單位的.
cm。
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導入??時先讓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隨后通過一個“為什么結果都不一樣”的提問很自然地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
教學認識厘米時,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隨后通過實物來感受1厘米的長度,實現(xiàn)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十四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數).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及動手操作能力.
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紙條、小棒、各種尺子、釘子、圖釘等。
過程。
復習導入??。
1.讓學生們用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五花八門:有4拃那么長,8根小紙條那么長……)。
2.談話: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結果卻都不一樣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3.導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tǒng)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剛才有同學用尺子來量課桌的長,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單位,課桌到底有多長.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單位和測量的方法.(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4.師: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擴展介紹:厘米在國際上,都用字母cm來表示.:cm)。
二、新授。
師:請同學們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師: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長呀?
師: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
問:找找看,大家?guī)淼奈矬w中,還有你的周圍,什么物體的長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徑、指甲蓋的寬度、牙齒的寬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匯報)。
問: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1.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3.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2.學習用厘米量。
嘗試測量同一個學具(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
師:每個同學都有一根小棒,請你用尺子試著量一量這個小棒有多長?
問:測量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正確的量法與錯誤的量法對比(利用實物投影演示兩種量法),使學生鑒別出正確的量法.
小結:量一個物體時,要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學生活動:先從自己帶來的學具中任選一件,舉給同學們看一看,大概估計一下它的長度有幾厘米.然后實際測量所選物體的長度,看是否與估計的數值相等.
3.師:通過學習,你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發(fā)展性練習。
四、歸納質疑。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布置作業(yè)?。
1.回家后,以厘米位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做單位的.
設計。
cm。
當我們要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時,一般用“厘米”做單位進行測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點評:
導入??時先讓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隨后通過一個“為什么結果都不一樣”的提問很自然地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
認識厘米時,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隨后通過實物來感受1厘米的長度,實現(xiàn)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認識厘米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重點與難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2.請小朋友們用你的鉛筆、文具盒,或者手來量一量自己的課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結果告訴我。
二、合作探究。
2.我們來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厘米”,也可以寫作cm。
4.找一找,在你的周圍,有沒有1厘米長的物體?集體討論交流。
7.通過在尺子上找這些不同的長度,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8.小結:從0刻度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就是幾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減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幾就是幾厘米。
三、鞏固練習。
1.書上想想做做第一題先獨立完成,再集體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題,學生獨立完成。
3.第三題,男生測藍線,女生測紅線,再交流,小結:測量結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數,接近整厘米的長度可以用“大約幾厘米”表示。
4.第四題,今天認識了我們的學生尺,那么你能照著書上的樣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長嗎?量完之后我們一起來比一比我們班那個小朋友的手掌最長。
四、總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長度單位厘米,回家后,請你以厘米為單位,量一量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396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