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籍的內(nèi)容和作者想傳達的信息。寫讀后感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引用書中的關鍵語句、對白等,以加強自己的觀點和論述。推薦閱讀以下讀后感,或許能觸發(fā)你的思考和靈感。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一
“輕輕地將手肘撐在桌子上,托著臉來看這個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會隨之有所不同。我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萬種,只要能夠下意識的將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設計。
當你因為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并不意味著你對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里又往更深邁進了一步。”
這是作者——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先生寫在開篇自序中的一段話。也正是這句話讓我產(chǎn)生了第一個疑問:
這本書要告訴我什么?
什么是設計?這個我再熟悉不過的問題,在讀完短短幾百字的自序后,突然變得陌生,陌生到好像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現(xiàn)在我明白了,這就如同逐夢的人,可能由于走的遠了,追的乏了,一顆堅定頑強的心在飽經(jīng)現(xiàn)實的打壓、誘惑后,雖然依舊在奔跑,但早已忘記了最初的夢想,舍棄了精髓,徒有其表罷了,讀后感《《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
原研哉終其一生都在思考,設計到底是什么。這位日本頂級設計師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著生活的變遷和世界的變化。和我們不同的是,他在面對各種變化的。時候,喜歡把所有復雜的、繁亂的、色彩繽紛的東西劃歸到一個永恒的起點來重新審視。
再設計追求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我們周遭的設計,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討設計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從無到有自然是一種創(chuàng)造,但將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原研哉認為設計的本質(zhì)就是解決社會上多數(shù)人共同面臨的問題。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zhì)的感覺能力與洞察能力”。這句話或可代表作者的“設計觀”,原研哉對設計的認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筑”為核心而生發(fā)出去的,作者曾說過:“建筑是綜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設計、工業(yè)設計、紡織品設計等只不過被看成被建筑統(tǒng)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間而已”。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二
生物學科是一門研究生命的學科,生命是充滿趣味而生動多彩的,相應地,研究生命的課堂也應當充滿著探究的熱情的氛圍,然而,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桎梏,在生物課堂上往往過分追求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習過程的探究,導致學生的學習活動大多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不僅讓課堂氛圍顯得壓抑枯燥,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學生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們一定要改變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模式,以創(chuàng)新的理念對課堂教學進行重新的設計,積極設置多樣的教學情境,開展情境教學。通過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生命課題的過程中積極培育多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
一、以科學實驗設計情境。
常言道:讀萬遍不如做一遍,很多事情在親自動手做了一次后,會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時,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獲得很多之前沒有的體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我們一直都十分強調(diào)實踐,而在生物學科中,課堂上最常見的實踐活動就是生物實驗。通過做實驗,可以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直觀立體的知識情境,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去主動思考和探究有關的知識。因此,以科學的實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講到“種子的萌發(fā)”這部分的內(nèi)容時,在講課之前,筆者在上課的時候拿出了兩個培養(yǎng)皿,其中一個裝著已經(jīng)發(fā)芽的種子,另一個則裝著沒有發(fā)芽的種子,讓學生自己觀察兩個培養(yǎng)皿,讓他們比較一下兩個培養(yǎng)皿有什么不同,然后根據(jù)觀察來總結種子萌發(fā)需要的外界條件。比起直接給學生羅列出種子萌發(fā)的條件,這種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xiàn)象,自己總結和歸納,最終獲得結論的實驗情境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歸納總結能力等,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還能進一步深入地了解知識背后形成的原理,也就說我們常說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的課堂氛圍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才會更有效果。
二、以恰當?shù)膯栴}設計教學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在課堂上一兩個恰當問題的拋出,可以瞬間激蕩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覺積極的投入到探索思考的活動之中。因此,在生物課堂上,以提問的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也是教師設計教學情境的一個重要的技巧。例如,筆者在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葉綠體”的實驗時,為了增加實驗的思維性,激活課堂的思考氛圍,就在做實驗的間隙給學生提了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在實驗前要對植物進行遮光?在做光合作用產(chǎn)生淀粉的實驗時,先將葉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熱的作用是什么?你們知道哪些鑒定種子內(nèi)儲存淀粉的方法?這樣幾個問題在實驗的間隙提出來,一下子就把學生原本平靜的思維狀態(tài)打破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之間開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學生不但清楚地了解了本次實驗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同時也大大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
三、以生活實例設計教學情境。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生物圈中,且我們?nèi)祟惐旧砭褪且粋€生物體,因此,生物學科是一門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生活中與生物學科有關的實例比比皆是。這些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熟悉常見的,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充分利用生物學科的這個優(yōu)勢,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xiàn)象入手,來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接受度會大大提高。例如,筆者在講到“生物圈為生物提供生存條件”這部分的內(nèi)容時,就結合實例給學生提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請將你認為對于生命來說最重要的六種東西列出來,然后再從你列出的最重要的六種東西中,把你認為最不重要的東西逐一去掉,直到你認為不能再去為止,最后再請幾位學生來說明一下自己這樣去的理由。通過這個問題,學生開始自覺地關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物和現(xiàn)象,并將它們同生物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了生物知識的實用性,同時,通過與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的.連接,也讓學生能夠更輕松地理解課本上理論知識。
四、以認知矛盾設計教學情境。
根據(jù)心理學理論我們知道,人們對于出乎自己意料的事物和觀念往往會存有巨大的興趣,并且會形成深刻的印象。鑒于這個心理特征,在設計教學情境的時候,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取一些容易與學生常規(guī)認知出現(xiàn)矛盾的問題作為情境素材,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情境對學生心理的沖擊,提高情境的有效性。例如,莖作為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為什么卻被有些植物用于繁殖呢?這個現(xiàn)象顯然與學生常規(guī)認知相沖突,這個問題一提出,勢必會引起學生積極的思考和探究;又比如,在講到消化和吸收時,讓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腐蝕性極強的胃液沒有將胃本身消化掉?這些違反學生常規(guī)思維的問題立刻就會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這樣一來,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自然會表現(xiàn)的更加積極投入。總之,教師在生物課堂上設計教學情境的時候,一定要將學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學生的興趣、認知水平、學習習慣等為出發(fā)點,努力設計出最利于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情境,只有這樣的情境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效果和功能,促進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提高能力和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三
書應該是好書,只是不適合我看,一個后臺開發(fā)工程師,一個只是想了解一下自己每天使用的手機應用,在哪方面故意做了什么設計來引導我。沒看幾頁,就發(fā)現(xiàn)這本書給不了自己答案,由于篇幅不長,也就一口氣看完了。
這本書將設計用戶體驗的流程分了5個流程:戰(zhàn)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xiàn)層。戰(zhàn)略層明確用戶受眾,產(chǎn)品目標,商業(yè)目標;范圍層限定產(chǎn)品的功能邊界;結構層定義用戶使用產(chǎn)品的路徑;框架層布局界面的整體導航;表現(xiàn)層展示產(chǎn)品的視覺效果。
這本書擴寬了我對用戶體驗的理解,原來我對用戶體驗的理解僅僅局限在,“反應這么慢,體驗這么差,垃圾?!眳s不知道用戶體驗首先是從用戶分群開始的,就像書中舉的例子,針對炒股新手和老手設計的炒股軟件肯定是不一樣,對于新手,一步一步引導用戶下單,能多詳細就多詳細;而對于老手,恨不得一個界面上就能完成所有買賣操作。
那么,產(chǎn)品經(jīng)理的工作也應該不是僅僅決定在哪放一個按鈕那么簡單,設計一個操作或者業(yè)務流程,對于前端開發(fā)工程師來說,就是點這里跳到那里,點那里出現(xiàn)這個圖片,而對于產(chǎn)品經(jīng)理更關注的是這個流程的合理性和帶來的效率(比如轉(zhuǎn)化率)。
之前看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真以為人人都可以做產(chǎn)品經(jīng)理呢,顯然事實不是這樣的。對自己常常使用的手機應用,提出一兩個使用痛點,人人都可以做到。說,誰不會說呢,關鍵是有沒有能力從無到有,從上到下(戰(zhàn)略層到范圍層,一直到表現(xiàn)層),設計出一套系統(tǒng),能極大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率。
《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對于產(chǎn)品經(jīng)理,應該就像《代碼大全》對于程序員,沒有幾年的功底,看完收獲應該不會很大。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四
二、選字填空。
撒灑。
1.鮮花伴著骨灰,向無垠的大海。
2.偉人離去,全國人民()下了熱淚。
僵疆。
1.我國是世界上海()線最長的'國家之一。
2.那條蛇一動不動,彷佛凍()了。
三、填上合適的詞。
()的大海()的歷史()浪花。
四、句子練習。
1.機艙里安放著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衷心愛戴的爺爺?shù)墓腔摇#s句)。
2.爺爺永生!(把句子寫具體)。
3.他屬于中國。他屬于世界。(用合適的關聯(lián)詞語并為一句)。
五、填空。
1、本文是一篇(),記敘了歷史偉人()的動人情景。謳歌了偉人的(),表達了人民()之情。全文的線索是()——()——()。
2、思考,說說你的看法。
1)鮮花伴著骨灰。鮮花拌著骨灰。(用哪個詞好?為什么?)。
六、造句。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五
看了不少的書,很少寫讀后感。昨天晚上看完了這本《設計是什么?》,一本關于保羅?蘭德給弟子講設計的書。書的內(nèi)容很少,只有前半部分幾十頁是有用的。我記錄一下大師對幾個點的個人理解。這本書拍拍網(wǎng)上也有賣,有喜歡的可以點擊下面的封面去購買。
觀點一:“設計是一種關系。”在設計時,使用一個元素、僅僅只是一個單一的個體,一旦引入其它元素,兩個元素之間就會有一定的關系存在。要么是這種關系,要么是那種關系。當引入更多元素的時候,元素間的關系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從這個角度來看,設計是一種關系,即在復雜的元素中間尋找(和諧的)關系。保羅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關系”,如果這個理論正確,那么一切都是可以設計的,因為我們來做某個設計,就是處理其中的“關系”。設計并不是決定某個產(chǎn)品的形狀、材質(zhì)、風格,而是當人想要做某個行為時,自然會找到一個“關系”以滿足這個條件(現(xiàn)在看深澤直人設計的cd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保羅也認為“設計是一鐘比例”,相比“關系”,“比例”似乎還是在處理“關系”,要么是大小、要么是顏色等等。
先前在工作中,在修改階段大量的要求我們?nèi)ニ伎?、分析設計稿中每一個元素的使用,認為每一個元素都應該有一個理由存在。為什么要在這里這么用,為什么要那么用,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是那樣,我大量的考慮了元素存在的意義,其實忽略了元素之間的關系。因為,元素多了,大家都會把元素映射在腦子里,大腦不斷在思考多元素之間的關系,會覺得復雜,難以理解。反過來再看優(yōu)秀的設計,都是簡單的'。那么設計和商業(yè)需求平衡的問題怎么解決呢,我想是保羅的下面一個觀點。
觀點二、“設計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沖突”。保羅認為設計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操作。內(nèi)容就是想法,而形式是我們?nèi)绾翁幚硐敕ɑ蚴窃趺醋鏊?。比如我要去醫(yī)院,這個是內(nèi)容,即我想要去做什么事,“座車”或“打的”這個是形式,形式是我們可以決定做的?,F(xiàn)在也不難理解,如果“要去醫(yī)院”沒有確定,座車和打的是沒有辦法敲定。所謂的“沖突”,是兩者達成一致之前的未解決的東西。坦白說,這個觀點我還沒完全理解透,先記錄一下。
觀點三、“設計是化繁為簡的過程”。這個結論應該會被大多數(shù)人認同,保羅提到了“先繁后簡”的過程,認為繁簡的因果關系是應該被關注到,設計是一個逐步到“簡”的過程。不能說一下子上來就“簡”,應該是反復的處理“關系”,從而達到“簡”。
最后還有一句記憶深刻的:“我們不只是設計師,我們還得處理客戶,用政治的、社會的和美學的手段-c這是個大難題?!蔽蚁脒@里大師其實是在探討“說服力”的問題,好的方案是否能被客戶接受,要靠“政治的”、“社會的”、“美學的”的方法來達成。單一的提案,可能解決不了溫飽的問題,多種“手段”來促成,而不是簡單的拿出方案給客戶。設計師擔負的不僅僅是設計的使命,更多的是把設計推廣給他人接受。
整本書很短,值得回味的東西很多,推薦給即將踏入設計行業(yè)的同學們。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六
剛剛轉(zhuǎn)到設計專業(yè)半年,在了解這個專業(yè)的時候就去網(wǎng)上搜索設計的相關書籍,第一個跳出來的書就是這本《設計中的設計》,將設計用文字表達出來本身也是設計,這個書名也是一種設計,連續(xù)兩個關鍵字都能被檢索到,無論是用哪一個搜索引擎都會搜到這本書的。
不得不說自序的內(nèi)容在很大程度上就吸引了我去閱讀,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這也恰好印證了自序中說的“當你讀完這本書覺得自己越來越不部設計時,這并不意味著你對于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边@一句話像是一劑強心劑,書中也有很多枯燥無味的內(nèi)容都被讀者自動省略了,不懂正常嘛,作者都這么說了,接著往后看就好了。到了后面產(chǎn)生了很多疑問,同時也有了很多收獲。我不能說看完這本書真的對設計的理解更深一步,但是他確實是從自己的產(chǎn)品上提取了很多設計的思維的視角。
中國的設計教育大多是從用戶出發(fā),分析用戶,研究用戶的特征再去做一些設計,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是,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多的分析結果是錯的,或者說是片面的,這樣的設計根本不能稱得上是好的設計。設計被任務化目標化,視角就變得很窄。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的誕生,以及自己產(chǎn)品背后的靈感來源,對日用品的再設計是他對日本經(jīng)濟發(fā)達之后日本人生活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理念。這樣的理念結合了日本的文化思想(作者自己有詳細的介紹)。之前在別人的書評里也看到說這根日本的禪宗也有很大的關系,無印良品的設計也頗具禪宗的意味。因此很多人喜歡上了這個品牌的設計理念。無印良品是為日本的社會現(xiàn)狀而設計,但他的目標卻是全世界。這其中我們能看到他的視角從來不只是放在用戶身上,他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經(jīng)濟的動態(tài),世界的潮流(他在日本人看地圖的方式中很明顯的體現(xiàn)了這點),一個民族的設計特點卻被整個世界所接受,正是因為他很多設計關注到了整個人類的思想意識。
例如環(huán)保節(jié)能的設計,引導人們的理性消費,甚至倡導整個社會的節(jié)約,方形的紙筒,原生態(tài)的火柴都不僅僅是設計了這么一個產(chǎn)品而已,他對于人們的價值觀,審美都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再者婦產(chǎn)醫(yī)院標識的那個設計也令我印象深刻,從人性和情感的角度進行設計,這無疑是最有人性化的地方。人性化的設計總會被所有人喜歡,甚至覺得有點暖心,這也是現(xiàn)代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吧,屬于設計心理學的范疇,如果能很好的進行實踐,設計出來的東西絕對是很受歡迎的。
看完這本書都多多少少明白了什么是日本設計,但是對于中國設計可能更加迷茫了,感到u0001我的路還有很長啊,需要很多的學習才能成為未來的設計師。在這里提醒自己時刻保持廣闊的視角;把握中國文化的本質(zhì),立于中國文化而走向世界;學會研究人,懂得人的心理,懂得人性。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七
個人覺得手中的這本《職場形象設計手冊》算是還蠻厚的,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來在書里穿插了不少圖片,有些是用來模擬情景或者場合,有些則是用來展示提到的物品,這樣就不會有閱讀通篇文字時的枯燥乏味感,而且這些插圖安排得恰到好處,沒有喧賓奪主,而作為書中最重要的部分——文字內(nèi)容還是有質(zhì)和量的保證,讀起來并不覺得華而不實。
自己平時在衣著形象這方面上并不太關注,一直想要能夠系統(tǒng)地獲取這方面的信息。如果只從書名看來,起初以為這只是一本介紹與職場形象相關的衣著打扮的書而已,已經(jīng)符合個人對此書的期待,實際上在這本書中作者卻全面介紹了與職場相關的很多問題,不僅著重于衣著打扮與形象設計,還囊括了在求職過程中與初入職場時要注意到的重要問題。
在現(xiàn)實生活里屢次遇到求職碰壁后,深感自己在求職上的準備不足。在這里不僅指的是簡歷、筆試、面試這些方面的問題,還有大學四年的知識積累和個人能力培養(yǎng)。書里一開始就對大學生提出了忠告“最錯誤的.心態(tài):就業(yè)離自己還太遠”,三年匆匆而過,在大學的第四年踏上求職的旅程時,才發(fā)現(xiàn)了應聘職場上的競爭如此殘酷。在目前工作機會面臨“僧多粥少”的形勢,大學生們都淡化專業(yè)對口這個問題,于是能夠在求職中脫穎而出,不再是僅靠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需要其他方面能力諸如社會實踐經(jīng)驗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在大學前三年,學生能做的是想方設法地能讓在第四年需要用到的求職簡歷能夠得到未來招聘者的青睞,進行及時的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非常有必要。
在面試前需要做的準備有兩項,簡歷和形象設計。在這兩方面上,書中都有進行系統(tǒng)地介紹。對于簡歷來說,它要做的是能夠抓住招聘人員的眼球,讓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停留在你的簡歷上,那么你獲得面試的機會就會越大。而在形象設計上,不求視覺效果的眼前一亮,只求安全妥當,讓面試官看上去覺得舒服即可。書中從著裝、發(fā)型、化妝這三方面來介紹形象設計上的問題。
在面試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自信和自然,而在職場競爭中重要的是進退合理。在職場禮儀上,書中則分為求職過程和初入職場兩個方面來分別進行闡述。尤其最后一章是在介紹新人入職后要注意的禮儀問題,之前閱讀過相關的書籍,都不如這本書所說的全面詳細。作為一名即將走進職場的大四學生,覺得這本書真的挺適合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上班一族來閱讀。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八
文章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媒體的選擇盡可能選擇低代價、高功能的,并且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適合的媒體類型,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有利于學生對主題意義理解。再次要指導自主學習,組織協(xié)作活動。自主學習的設計中,應盡可能做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xiàn)首創(chuàng)精神,讓學生能根據(jù)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在進行協(xié)作學習設計時要遵循建立起協(xié)商群體、教師提出問題具有可爭論性、學習過程可控講究學習效率等原則。接著確定教學要素關系,形成教學過程結構。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必須考慮教師的'主導活動、學生的參與活動、教學內(nèi)容的組織、教學媒體的運用等方面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最后設計測量工具,進行學習評價。
總而言之,讀書是沒有壞處的。等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這個寒假。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九
《設計的覺醒》是日本設計教父,無印良品的締造者田中一光與設計相對三十年的所感。全書圍繞設計的職能是什么,設計工作如何在社會中發(fā)生作用,有怎樣的解決的方式等問題展開。
《設計的覺醒》帶我們跟著田中一光詼諧優(yōu)美的文字,以細致敏銳的觀察,感受工作與生活間無處不在的設計意識。日本設計崛起的時代熱風、“無印良品”品牌概念的誕生、年輕設計師職業(yè)敏感的養(yǎng)成、著名品牌背后的設計故事……停下手中的.忙碌回頭思考,覺醒的,也許不止是設計。
《設計的覺醒》作者田中一光說:二十一世紀無法回避對上世紀的反省和挽救之責任。設計也無法脫離“環(huán)境的再生”、“消費-使用-丟棄的文明怪圈”以及“人情的復蘇”這三重考量而存在。當理想的藍圖在近代都市的延長線上慢慢消失,某種怪誕的宗教就開始在人們荒蕪的心靈中悄悄潛入。
在《設計的覺醒》這本書中,田中一光一直用平時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說了他這一生設計思考的覺醒過程。田中一光,是日本著名的設計師。是平面設計領域的教父級人物,在書中他有詳細的說自己的設計構想,工作的細節(jié),以及很多設計一路的成長,而且讀了那本書之后,感覺田中一光不單純只是一個設計師而已,他更是一個在二戰(zhàn)后的自覺反省的日本人的典例,探究著日本人真正的需求,真正的設計。
他的這本書反思設計與社會的碰撞和帶來的影響。設計解決了現(xiàn)實問題的方式,跟著這本書的文字,感受到設計工作與生活間的共鳴和無處不在的設計靈感。田中一光用他一生坎坷的經(jīng)歷以及輝煌的設計歷程來詮釋設計思考的覺醒過程,而因為他經(jīng)歷了日本的二戰(zhàn)后設計行業(yè)的發(fā)展歷程,用一生的時間去引導平面設計的方向。
書中也寫到無印良品,我一直對無印良品很好奇,其實也是最熟悉的。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十
坦白的說,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并不知道設計這個詞究竟意味著什么,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時候我就在書店買了一本老師推薦的《設計中的設計》這一本書,想從中獲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帶著問題,我就開始了我的“發(fā)現(xiàn)之旅”。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簡單干凈,雖然只有黑白兩種顏色,不過卻散發(fā)著神秘感。這本書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設計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jiān)。目錄的前面是三位設計界的大師:李埃德爾庫特、前田約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對作者原研哉的評價以及對《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的體會,這使我在沒有閱讀之前就明白,我會在這本書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許我對設計這個詞的意思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用語言表達設計是另一種設計行為”這是原研哉在書的最前面說的一句話,在前言部分,我終于找到了作者對這句話的解釋。理解一個東西不是能夠定義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這個我們認為自己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拿過來,讓它變得不知,并激起我們對其真實性的新鮮感,從而深化我們對它的理解。所以當作者用語言去表達他心目中的設計的時候,他就是將他心中原有的設計的概念推翻,然后再去從一個陌生的角度去認識設計,這也是一種設計行為。這句話也同樣是在告訴我們,設計任何東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實規(guī)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規(guī)律,重新去認識它,理解它,這樣才會真正的設計出好的作品。
書中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原研哉通過一些工業(yè)設計產(chǎn)品的圖片,加上他的解說,使其表達出一些工業(yè)設計創(chuàng)新、造福于人類帶給人類便捷、的地方。
讀完了這本書以后,我不禁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原研哉的設計理念到底是什么呢?我感覺,他的設計作品顯現(xiàn)出來的不落陳規(guī)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并存在其中進行設計。在這樣的態(tài)度下,他拓展了設計的視野和范疇,使其在設計的領域中邁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說過:“像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反應,而著眼于長遠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個設計師都有一種追求市場的品味、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社會了解設計意義的所在,設計師才會有更大的發(fā)揮?!彼詫τ谠O計,(.)對于一個未來可能成為設計師的我們,一定要在創(chuàng)造的同時,發(fā)現(xiàn)其本身的價值,只有這樣,才會發(fā)掘物質(zhì)其本身的價值。
那到底什么是設計呢?我認為,設計不光是一種學問,他是一種體現(xiàn)物品本身價值的必需品,一個好的工業(yè)設計產(chǎn)品,可以為企業(yè)創(chuàng)收,但卻不能丟掉產(chǎn)品本身的特征。就像無印良品一樣,雖然外觀并沒有那么特別,而且顏色也沒有那么鮮艷,但是設計師卻用了最樸實的手法將其表達出來,既環(huán)保,又可以高度表現(xiàn)出他的功能所在,這也就是設計的最高境界了。
我會追尋著原研哉老先生的腳步,去學習,去體會,去實現(xiàn)我的設計之夢。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十一
這段時間我不僅在為畢業(yè)設計想方案,同時也閱讀了《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讀了這么久,突然發(fā)現(xiàn)就像原研哉在開篇的自序中所說的一樣,自己越來越不懂設計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你對于設計的認知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里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所以歸根結底,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是因為我對設計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越來越高漲的熱情,以及對設計的意義更加深刻的思考與感知。
設計是什么?在我離設計很遠很遠的時候,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名詞。而如今作為一個初學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麗,又有點包羅萬象,意蘊復雜。對于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原研哉并沒有在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他給了我們彌足寶貴的啟示。通過創(chuàng)新與交流來認識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這是我在第一章“設計到底是什么”中所認識的設計。
“設計的時代將要來臨”。當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設計發(fā)展前景,二戰(zhàn)后的日本產(chǎn)品設計高速成長,并且對質(zhì)量的'追求為規(guī)模化、量化的生產(chǎn)提供了品質(zhì)保證。日本設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是因為,對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樣的東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將現(xiàn)代主義的感覺浸潤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設計不是工業(yè)流水線上生產(chǎn)出來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東西。真正的設計應該不受教條、規(guī)則的束縛,充滿想象力,永遠在尋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遺忘的創(chuàng)意。試著通過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才可以尋求新突破。每個人也要有自己的邏輯體系,不人云亦云。
設計在哪里?設計已經(jīng)深深的扎根在生活當中,最令我們視而不見、習而不察,而恰恰又離不開的大概就是設計了。因為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每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都是設計。設計也為原本普通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溫馨與驚喜,讓生活變美、變放松?!吧畋旧?,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fā)言?!?/p>
什么才是好的設計?沒有標準答案。事實上,哪有那么多好與不好,只要它足夠有趣、足夠有新意;只要你喜歡,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將不好變成好,給你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讓你怦然而心動。
在現(xiàn)代工業(yè)飛速發(fā)展的當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如何退去浮華、回歸自我,保持一顆平靜寬容的心越來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費者對產(chǎn)品的需求也不僅僅限于好用,他們更愿意選擇那些能夠觸動心靈的設計產(chǎn)品。
設計有興趣也不一定會真的認為自己可以進入設計界,但我認為,只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好設計這條路。我期待那些對設計有興趣的人能夠堅定地進入設計界”。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十二
這本書無法讓人更懂設計,它為你武裝設計的思維,并要求你不斷迭代關于設計的觀念。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為無印良品咨詢委員會的一員,構成了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無印良品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極簡主義/簡約在無印良品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為簡潔和樸素,因為簡化工序會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義在于提供了“優(yōu)雅而質(zhì)樸的生活提案”,從而形成世界性的影響。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夠成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導的“從日常生活的審美意識中提煉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對它的發(fā)揚光大。
這一理念除了指導產(chǎn)品開發(fā),在向受眾直接表達的平面廣告上也產(chǎn)生了經(jīng)典的呈現(xiàn)。
《地平線》系列取景于“烏猶尼”鹽湖和“馬魯哈”草原,意在通過一條完美的地平線表達“虛無”(emptiness)的概念。拍攝這個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線將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為獨立設計師也設計了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的節(jié)目冊。
設計不是做加法。
設計,讓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濃墨重彩”。是一種加在原材料上的改變它的想法,也是一種加在物與物之間的結構,或者賦予色值。這本書第一次讓我意識到……設計的本質(zhì)——先“深入”地理解,再“淺淺”地表達;它不應該被注意到,因為最完美的設計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個整體。
在達到這個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這樣一個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里的詞匯。當把“留白”作為“設計”的理念提出,產(chǎn)生了奇妙的對比。
在無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設計理念最生動體現(xiàn),“扳指”狀的牙刷托完全脫離傳統(tǒng)牙刷杯的規(guī)制。
它意味著終極的指向。
從新產(chǎn)品設計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區(qū)隔、產(chǎn)品的定位是它的原點,它的配方、它的包裝設計是隨之而生的產(chǎn)物,就如雞和蛋。這一整套的動作能夠稱之為設計。當人們談論設計之時,是從微觀的角度把它具象成為了一幅圖或者一個視覺作品。
這個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產(chǎn)品“致粹”的時候得到了完整的練習,它的視覺體系出發(fā)點不是理性的說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讀后感·它共情的'對象是和虎媽相對的另一類新手媽媽,她們不為自己的孩子預設既定的角色,而是通過陪伴,來發(fā)掘并充分激發(fā)孩子的潛力。而落到“奶粉”這樣嚴謹?shù)漠a(chǎn)品,它的產(chǎn)品支撐點在于改變營養(yǎng)元素的結構,激發(fā)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視覺設計上,如何把產(chǎn)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訴求無聲地聯(lián)系起來?首先找到了一個比喻——鉆石,鉆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構成,結構使它們有天和地的區(qū)別。
在包裝的設計上,將鉆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為設計的元素,或者可理解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現(xiàn)高端、可靠、堅實,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時隔多年,在現(xiàn)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這本書里樸素的話語依舊會隨之浮現(xiàn)。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十三
本能的,所有的參照物都是自身,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此時此刻自己及自己所在的當下的各方面狀況的綜合。
對于同一物種人類,年輕衰老、貧窮富裕、高大矮小、聰明愚笨等,我們對比的通常是我們自身這個單獨個體,(也就是他們和我相比怎么樣,沒我年輕的老,沒有富有的窮,沒有高的矮,或與之相反……);對于其他生命體,我們覺得它們大或者小、高或者矮、長壽或是短命、高級或者低級,我們對比的是我們?nèi)祟愡@一物種,(沒人類大的小,沒人類高的矮,沒人類高級的低級……);對于其他星球體,我們覺得他們熱或者冷、大或者小、遠或者近,我們對比的是我們所在地球這個星球。對于其他民族、其他國度,甚至我們所有的認知起點,就是對比自身,加以定義。
即便是加上時間緯度,這一點也不會發(fā)生變化。(不管何時,不管是個體群體還是民族國家全人類全生命體乃至全物質(zhì)狀態(tài)的對比,同樣根據(jù)的是當下現(xiàn)在此刻的自己自己所在的群體所在的民族所在的國家所在的族類所在的更大的包含自己所在的范疇)。即觀察者觀察到的結果永遠脫離不了觀察者自身的條件狀況。(這就很好解釋為什么你做過的事看到我再做你就覺得沒意思,但你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可不會這么覺得)我認為,終極不可擺脫的局限即在此。這也是我看完大設計后的感受之一。
關于永生,我有了新的不同的理解。想象一下(我知道很難),你不會老去、不會死亡,你永生永世的存在著。其實,這個說法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時間的概念是對于在時間的范圍內(nèi)會發(fā)生變化的物體而言的,而一旦永生,也就意味著沒有時間。時間對你來說是nothing,你是感覺不到它的。
雖然不太一樣,但更可能的狀態(tài)就是即便你是個永生的“人”,你也像一棵樹一樣,但比樹更像樹的狀態(tài),換而言之,首先你的感受力將非常的弱,弱到幾乎消失,其次所有的變化在你身上起不到一點點的影響,像譬如誰在你的生命(雖然這不能這樣說,但只能這樣表述)中留下了一個難以忘懷的痕跡這種事情在永生的你身上是絕對不可能發(fā)生的。所有生物的來來去去就像一個個影子若隱若現(xiàn),而一隱一現(xiàn)早就是普通人的一生。
所以,也絕對不會存在愛上某個人的意外。再往下想,若隱若現(xiàn),似乎都不會存在,因為你永生,也就是你沒有時間,時間對我們來說是線性發(fā)展的,但是對你來說是永恒的。在同樣線性發(fā)展的同類身上我們都難以找到共鳴,覺得無人理解的孤獨寂寞,永恒的你就更不用奢望有哪個誰能夠理解永生的你,當然若真存在,你也根本不屑去被這種“朝生暮死如同螻蟻愚昧無知”的人理解。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做任何事情都是因為我們知道時間是有限的,而一旦時間變成了無限,那么如何消磨你的漫長到?jīng)]有盡頭的“時間”會變成你的終極難題,你既不存在緊急的事情,也不存在重要的事情,最終你很可能會變成一個永恒的什么都不做的存在,其實這倒也完全是相符合的。因為接近永恒,所以接近靜止。而一旦接近運動極限,也就接近死亡。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在繁衍生命有限人類后代的活動中,一般而言,慢更容易持久。又比如過度工作容易猝死,再則我們在自然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像烏龜這類比我們更慢的動物,壽命就會比我們長久得多。突然現(xiàn)在我又猜測這個快和慢中間一定存在一個度,是從各個理論綜合下相對時間最多的一個值或者說點。(因為另一方面,“時間延緩”表明運動鐘表似乎走得更慢,因此運動的人似乎更慢變老,但在日常速度下,沒有正常鐘表能夠測量出)。
二
關于永生這個話題,和第一段提及的對比自身也是有關系的。因為我們感受到的我們是活在四維空間中的,所以時間這個緯度對于我們是存在的,能被感知的,而一旦你是永生的,其實你很可能已經(jīng)和我們感受到的緯度是不在一個層面的。
如果非常不幸(雖然不可能),你的壽命是永恒的,但其余部分還依舊非常人類,其實感知力薄弱到幾乎消失是符合永恒的狀態(tài)的,如果你的感知力還像正常人類一樣的話,你極有可能活在漫無邊際的恐懼荒涼之中,猶如四周全被海洋或者沙漠層層包裹不僅沒有盡頭而是永無改變。
從這個層面上去講,從現(xiàn)在我所處的個體狀態(tài)對比而言,雖然你是永恒的,但你又如同從未存在一樣。你不會也不想更不能做任何什么,看上去你是無比自由的,相反,你是極度束縛的。但可能也是對現(xiàn)在我所處的個體狀態(tài)對比而言,而一旦我脫離了我所處的各種狀態(tài),我的想象力就無從依附,我也就無從想象永恒的你生活的真正的狀態(tài)。
但我仍認為,那一定不是完美的。像我昨天跟朋友長聊提到的一樣(雖然朋友不太認同或者沒有很理解我的表述),由此去看,我突然感到一種莫大的慶幸,我是我。我的感知力是符合我的生命長度的,我的所有的一切擁有都是恰到好處,貌似不多不少,是一種規(guī)律。當然,我也預感這種規(guī)律在人類的不斷探索過程中可能會被不斷利用,但永恒的規(guī)律是不會改變的。某種類似“能量守恒”是存在的,當我們擁有了某種我們不該擁有的,我們也會失去某種我們不該失去的。
如果只是概括總結并加以解釋梳理,那就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而已,但如果能有一些新的想法,或許可以稱之為參與了一點點的創(chuàng)造過程吧。(其實很可能是自己能力不足找的借口)。
不管是m理論(適應于所有的情況的大理論)、波/粒二重性、量子論(最大特點就是不確定性,與經(jīng)典理論的單一性是最大的不同)、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相消干涉、相長干涉(比如水波),無邊界條件等(雖然我沒法說我對它們有了多透徹的理解,但確實我有了對比之前的自己更加深刻的理解,驚嘆于此書作者能用三言兩語將難以描述的原理生動形象的闡述的方式,由衷的感慨。且度能把握地如此恰到好處,科學家突然的幽默又為像我這種興趣濃厚基礎薄弱的弱勢群體作了不必要的但會心一笑的“加油站”),但比如巴基球?qū)嶒炛?,為什么說在我們觀測的空擋,它飛過所有的路徑?也就說明宇宙和粒子一樣,并沒有單一的歷史,而具有每一可能的歷史,每個歷史都具有自身的概率,而我們對其現(xiàn)狀的觀測會影響它的過去并確定宇宙的不同歷史,正如雙縫實驗中觀察粒子會影響到粒子的過去。
費恩曼解釋說通過一條路徑與另一條路徑相干涉,因此你開燈確定粒子通過那條縫隙,由此消失了其他的選擇自由,你就會使干涉條紋消失。(現(xiàn)在再看一遍突然覺得這種表述乍聽感覺有點唯心的樣子啊,就像薛定諤的貓似的,本來它有兩種可能,但好像是我打開的瞬間干涉了其中的一種可能,所以只變成了一種既定可能,但是這種說法就能說明是“我”改變了歷史嗎?而不是歷史已經(jīng)作出了改變,而我只是去得到這個改變的結果嗎?這里我不太明白。)。
(又看了一遍那句“我們用自己的觀測來創(chuàng)造歷史,而非歷史創(chuàng)生我們”好像有點理解了,這種角度去看是說,這個歷史開始于宇宙的創(chuàng)生而完成于正被考慮的態(tài),而對于宇宙在此刻當下不同的可能的態(tài),存在不同的歷史。這就導致宇宙以及因果之間關系的根本不同的觀點。一切依賴于什么正在被測量。就算我們的后一步進展是由我們測量的果來決定的,可為什么說是我們干涉了這個發(fā)生的過程,而不是我們只是看到了這個結果呢,這可能是我的思維自然是四維的躍不過時間這個梗導致的罷,還是別的什么呢。唉)就像書中說的,我們以及我們的四維世界可能是一個更大的五維時空在邊界上的影子。
三
書開頭便說“哲學死了”,書扉頁寫著“看一流書,做一流人”(雖然看到的時候有被開心到),但卻并不完全認同。為什么我們總是想當然的認為我們自己所關注的領域是最值得被關注的呢,其他的領悟?qū)Ρ榷远家图壱恍?不過這也可以理解。自然認為自己所關注的領悟是最值得被關注的,所以自己才最為熱愛用心并愿為之奉獻。在某種程度上,這其實就又繞回來之前的話題,個體都是從自身出發(fā)去看除自己之外的世界的。這樣去看的話,看到的世界也絕不可能是客觀的,這世上根本不存在純粹的客觀。都不過是主觀的化身。
在書中感受到的許多的欣喜若狂沒能簡而言之,最大的一個收獲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平凡也看到了自己的特別,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也看到了自己的我偉大。一定程度上,這時候的我會失去平常的煩惱。會不停地思考著吸引我的規(guī)律概念想法,其實看這本書不需要多豐厚的物理知識儲備,(費恩曼物理學講義早就買了,但總覺得自己還不配……)更多的是想象力思辯力,從某種意義上看,仿佛更像一本哲學書。(盡管這本書一開頭就說哲學死了)。
恐懼都是因為無知,宇宙就是一個夸克,未來和過去的終極是一樣的,什么都沒有。
我們對生物分析基礎的理解表明,我們似乎僅僅是生物機器,而自由意志不過是幻影而已。
作者|硯墨。
公眾號|野水中的孤舟。
荔枝fm1012072。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十四
《設計心理學》這本書是作為一個設計師必讀的書籍,這一部書籍作者是唐納德?a?諾曼,美國西北大學計算機技術系教授,尼爾森?諾曼集團的靈魂人物、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人(該公司以“提升消費者感受的智囊團”著稱),歷任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認識科學系和心理學系教授、蘋果公司先進技術小組副總裁,主要著作包括:《記憶和注意力》、《使我們變聰明的事物》、《隱形計算機》等。
諾曼的這本書主要從概念模型、預設用途、可視性、匹配、反饋提出了設計心理學觀點。特別是舉了很多設計的例子,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深入淺出的講解了很多原本比較深奧的設計心理學知識,看了以后很有感觸。
我們也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看著眼前美觀豪華的門卻不知如何打開;頗具現(xiàn)代感的水龍頭卻把你弄得手忙腳亂;因為不會使用家里的組合音響而生出跟不上時代的挫折感……這些人前的尷尬、人后的沮喪,其實問題全然不在我們!全怪設計者考慮不周。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為找不到正確的使用方法而錯誤的怪罪自己,因為那不是我們的錯。然而作為一個設計者必須全面的去考慮問題。
一個好的設計必須具備它的可視性,正確的操作部位必須顯而易見,必須正確的傳遞給使用者信息。往往設計的失誤會導致錯誤才發(fā)生。其實設計本身也是一種不斷犯錯誤且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交流的過程。
一個好的設計還必須建立正確的匹配關系,操作意圖與可能的操作行為之間的關系,操作行為與操作效果之間的關系,系統(tǒng)實際狀態(tài)與用戶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所感知的系統(tǒng)狀態(tài)這兩者間的關系所感知這兩者間的關系,所感知到的系統(tǒng)狀態(tài)與用戶的需求、意圖和期望之間的關系。
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透徹的去理解和領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覺得中國的設計實在是有太多值得我們?nèi)シ此嫉牡胤健?/p>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十五
近年來有關設計史研究話題不絕于耳,西方學者在反思以往研究成果、方法的同時擴大了研究的視域,并大膽提出了世界設計史研究去西方中心化的預言。從面上來看,是西方設計史研究者們已經(jīng)事無巨細地將自己的歷史梳理了一遍,似乎已經(jīng)再無吸引人的研究題材而將目光投向“非西方”地區(qū),但其本質(zhì)是研究者將研究注意力轉(zhuǎn)向當下。
反觀中國學者圈中的中國設計史研究現(xiàn)狀,對西方設計史方興未艾的研究,已形成大量的有價值的研究文獻,對啟發(fā)中國設計發(fā)展發(fā)揮了較高的價值,同時中國的設計史研究者也紛紛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涉及的話題也十分豐富。
在對中國近百年設計史發(fā)展研究成果中,《1949-1979中國工業(yè)設計珍藏檔案》、《中國現(xiàn)代設計觀念史》兩本著作無疑是重要的文獻。從表面來看兩本著作都“能夠讓人讀下來”,其實是作者的研究都懷著強烈的“現(xiàn)實感”所致。作者坦言,所謂的`“現(xiàn)代”概念是指中國人走向工業(yè)化過程的歷史時期,而不僅僅是時間的概念。在這段設計史研究中,作者采用“共時性”的研究方式,將同時代的電影、建筑、商業(yè)、藝術中“現(xiàn)代性”的要素加以整理,并加以提示、比較。
作者研究的態(tài)度沒有糾結于“概念”,而著重于“觀念”,這無疑是向設計史指向當下的重要判斷,作者判斷中國設計發(fā)展不能僅憑靠概念演繹來推動,關注觀念能夠使中國設計史研究成果更具有現(xiàn)實感。
在《觀念史》一書的結束部分作者提出了“復雜思維”的討論,毫無疑問,作者是質(zhì)疑了“標簽式”研究結論,特別可貴的是作者將其思辨的問題置于社會創(chuàng)新背景下來推敲,并追溯其理論原型,由此實現(xiàn)從“現(xiàn)象經(jīng)驗”到“本質(zhì)經(jīng)驗”的轉(zhuǎn)化,簡言之,個人的經(jīng)驗并不是作者關注的終極內(nèi)容,通過過濾、體系構架形成的具有規(guī)律性的經(jīng)驗才是重要的知識點。這對中國設計研究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突破。
作者沈榆除教學任務之外,埋頭中國工業(yè)設計博物館建設,特別是中國設計文獻的寫作,除上述兩本著作外,應該還有一批成果面世,其面向當下的研究原則一直沒有改變。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十六
設計師工作的原點是觀察。觀察世界,觀察人類,觀察文化。
只要是對人類的生活方式有著認真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做行政或是商務工作的人,也會具有與時代同行的設計感受。而如果在社會和生活中適當發(fā)揮出這種感受,就會增添生活的設計感并形成高度的文化。
人就是有這種天性,在痛苦的時候,會想著或許明天一切就會好起來,而在幸福的時候又會隱隱不安于未來可能遭遇的不幸。
其中很多問題和想法,也常浮現(xiàn)在自己頭腦里。讀時覺得自己很被理解,時而又豁然開朗。生活體驗與設計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羨慕?!霸O計師工作的原點是觀察?!边@也是為什么有時候讀完一段一抬頭,覺得眼睛似乎變亮了,耳朵也更靈了,感官放大,頭腦也自由起來,好像事物若隱若現(xiàn)的關聯(lián)馬上就可以一一呈現(xiàn)在面前。而一處意外的關聯(lián)往往會成就一個設計靈感。只是,這感覺轉(zhuǎn)眼即逝了。
田中一光的獨特經(jīng)歷自是很吸引人,從一個從小對電影戲劇抱有濃厚興趣的他到日本戰(zhàn)后平面設計界的領軍人物,一路走來,在他的經(jīng)歷中我也能同時看到戰(zhàn)后日本社會從貧困到豐衣足食,再到商品過剩包裝,最后反思生活方式,產(chǎn)生在商品里追求合理的設計的訴求。過剩包裝也就像是現(xiàn)在正在發(fā)展的中國,所以我也深受感發(fā),今后的中國在設計上必然要經(jīng)歷反思著去設計.
作為一名設計師應當如何進行思考,以及如何謀求生存,鐘老師也常說一定要拓展視野,未必鉆的有多深,卻什么都得拿的來,錢沒了還能賺,青春可不等人吶,做人應該心胸寬廣、坦率真誠,設計應該多接觸古典與傳統(tǒng),那樣可以把設計更好地結合文化,凡是都應該親身體驗,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大腦思考,時代走向,制造的`大潮流,總是在思考,在不斷發(fā)展自己的想法,在擴大自己的視野,創(chuàng)意的不斷變化是非常自然的,設計還應該多交流,交流是設計的中心,田中一光與奈良京都國內(nèi)國外很多設計師都有交流來往包括一些其他行業(yè)都有交流。
田中一光有這樣的觀點:出國學習,什么都要一個人來做,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非常好的鍛煉機會,身體可以休息但頭腦不可以休息,設計應該更加人性情趣,不應該禁欲造型。
生活中處處皆是設計我們要善于學習善于設計善于利用做什么事都要輕松快樂不應太刻意注重義務性的工作.
這是我完完整整讀完的第一本書,我的大學生活不過只有一年多了,時間越來越寶貴,大概以后只有假期才有時間看書寫讀后感了。不過如果能抽出時間,我一定繼續(xù)讀書的。因為我相信如果說讀書就是思維和想象的旅行,那么寫作即是其中提煉出來的思考.
設計中的設計讀后感篇十七
我當然不敢說《設計心理學》是一本晦澀的書,因為人人都說它太經(jīng)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局限還是耐心的缺乏,我?guī)缀蹩梢哉f是很痛苦地讀完了這本設計界的經(jīng)典大作,然后,一頭霧水。
讀完這本書扔在一邊,下樓的時候,現(xiàn)實卻讓我不得不又想起了這本書,因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須面對的,難以開啟的“諾曼門”,一扇把開關設計在很遠的墻上的玻璃門,它的開關與2個電燈開關并列,樣子也同電燈開關一樣,按了它以后,必須立即跑向玻璃門,并向外推開它,否則5秒鐘后它會自動閉合,門上的把手是豎立的,諾曼說,這樣的把手通常是用來拉,而不是用來推的。
像諾曼那本書一樣經(jīng)典的很多交互設計大作一樣,比如《aboutface》,我覺得中文翻譯的很不好,事情本應像書的思想那樣,對用戶有個仔細周密的論證和認識,讀者的環(huán)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來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2個名人的書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樣。
當然這里沒有對錯,東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環(huán)境,以及歷史等因數(shù)使之成為2種不同的真理。
現(xiàn)代的設計面對的是殘酷的市場法則,滿足用戶的需求、尊重用戶的習慣當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經(jīng)正確設計的事物,滿足用戶的表面需求,卻永遠失去了更多的潛在用戶,甚至到頭來連最初的用戶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諾曼舉了個例子,就是那個有電話、電視、鬧鐘等等功能的`一個電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個帶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個定語,而不是之前的附屬功能,如果把用戶的一切附屬需求都一個不漏的擺出來、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結果自然是造就一個機器怪獸,嚇得連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戶也不敢照面。為什么當黑莓和諾基亞推出“全鍵盤”手機的時候,apple卻敢推出沒有鍵盤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樣的。
說到諾基亞,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變種“科技以懶人為本”。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012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