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05:10:27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通用18篇)
時間:2023-11-23 05:10:27     小編:溫柔雨

讀后感的寫作過程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深度、有思考的讀后感呢?首先,要認真閱讀所選書籍,理解其內(nèi)容和意義。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做好筆記,記錄下自己對書中重要內(nèi)容和亮點的理解和思考。讀后感需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寫法。其次,讀后感要有邏輯結構,要能夠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可以分為簡要介紹書籍的主要內(nèi)容,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感悟,以及總結歸納的部分。最后,讀后感要有個人的情感表達和情感共鳴,可以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與書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進行對比和聯(lián)系,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意義和價值。推薦這幾篇讀后感,或許能夠激發(fā)你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思考。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一

書不厚,很快就讀完了。久聞季老的大名,以前卻很少有機會拜讀季老的文字,對他也不太了解。讀了這本書,有了切身的感受。

他是一個十分趣味的老人。性格堅強,個性鮮明,有很強的自我做人的原則。他是1911年生的,和我外公同歲。他們那個年代人的特點就是古文底子十分好。詩詞歌賦,信手拈來,還頗有古代文人之風。說話風趣幽默,經(jīng)常拿自我開玩笑,是位開朗的老人。

這些文章基本都是季老80歲以后寫的一些人生感悟的隨筆,發(fā)表在各種報章雜志上,也有些他給別人寫的序言。80歲,在很多人看來都很老了,應當是安度晚年的時候。他還迎來了自我的學術生涯的第二春。天天泡在北大圖書館里查資料,寫出了幾十萬字的講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糖史》,還翻譯了吐火羅語的《彌勒會見記》。常年的堅持思考,研究和寫作,也許就是他長壽的原因。

這些人生感悟里,季老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應對老年和死亡。人到了八十以后,肯定難免要思考如何應對死亡的問題。一方面,季老顯得很瀟灑。他常說自我在文革里就想自殺了,是死過一次的人,從那以后的生命都是白撿的,所以并不怕死。

他研究了中國詩詞歌賦里面的三種死亡觀,一種是害怕,最著名的是江淹的《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另一種是逃避,竹林七賢里面的劉伶,經(jīng)常帶著一壺酒,讓人抱著鏟子跟著他,說,“死便埋我”。第三種是季老最喜歡也最推崇的陶淵明的順其自然。他把陶淵明的詩,“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作為自我的座右銘。

雖然季老無數(shù)次的這么說,但從字里行間能夠看出來他對生仍然有種深切的渴望,并沒有他自我說的那么超脫。他經(jīng)常地思考死亡的問題,反復的談自我的死亡觀,對古代著名文人的死亡觀進行研究,這些都很能看出他的心態(tài)。也正是如此,我覺得他活得很真實,不虛偽。他就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對死亡也充滿了恐懼和擔心。

可能是年紀大了的緣故,所以這些文章里經(jīng)常重復講一個思想。除了談老年,談死亡,他談得比較多的是為人處事,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思想的關系。

我覺得季老到了老年還很與時俱進。很能把握時代的脈搏。他十分關注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坦言這是21世紀最大的問題。他感覺西方文化提倡征服自然,這就和環(huán)境尖銳對立。要在21世界解決環(huán)境問題,季老認為要用東方的天人合一的觀點。人與自然到達一種和諧共存的關系。

在這方面,季老還是很敏銳的。但天人合一畢竟太抽象了。如何把這種理念跟現(xiàn)實生活,和此刻的現(xiàn)代化(西方化)的經(jīng)濟發(fā)展結合起來,找到一條可操作的實用的道路,季老沒有說。這可能也超出他的學術范疇了。

季老這么多文章里,我認為《八十抒懷》寫得最好。充分表現(xiàn)了他向往簡約樸素的生活和不懈地追求學術的更高境界的人生觀。文字樸實而優(yōu)美。一開始就寫八十歲生日早上起來,本來很擔心,不明白八十了會怎樣樣,但看了看自我,再看看家里周圍的環(huán)境,一切都很平常,沒有什么變化。才發(fā)現(xiàn)八十歲也沒什么可害怕的。

這跟我自我過三十歲生日的感受完全一樣。29歲的最終一天,我十分忐忑不安,明天就要進入三十歲了。不明白會怎樣樣??扇畾q那天一睜眼,也沒覺得有什么異樣。人生本來就是漸變而不是突變的過程。無論是三十,還是八十,九十,都是我們一生中平常的一天。這種平常心是最好的心態(tài)。

季老之后還寫了篇《九十抒懷》,也十分真實。那里面寫了社會對他過度的需求。將他一匹垂老的瘦馬,當作日產(chǎn)千磅的大奶牛來擠。他感覺身心都十分疲憊。能夠想象,他名聲在外,很多單位和個人都想攀附他的名氣來在社會中求提高。這樣對待他這樣一個老人,真是太殘忍了。

看來季老的文章,感覺自我的古文修養(yǎng)實在太欠缺了。這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不了解中國古代的詩詞和文章,就不能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重要的,能感到季老和所有傳統(tǒng)文人一樣,都過著一種詩意的生活。如果隨時隨地能夠把自我生活寫成詩歌,那么生活也就詩化了。在世間詩意的棲息,這是何等高雅的生存狀態(tài)!我可望而不可及。期望以后有機會多讀古詩詞,還能邁進這樣的生活。

剛看完書不久,就聽到消息說季老去世了。十分震驚,也很難過。我外公是去年走的,98歲。季老今年也是98歲。他和我外公同年生,同樣經(jīng)歷九十八個寒暑,又同樣的離開了。而我在他去世之前,這么巧就正好看到了他的這本書。感覺上和季老冥冥中有些緣分。所幸的是,在電視里看到,他走之前一天還精神矍鑠的給全國中小學生提了,愛國,孝親,尊師,助友,八個字。相信他老人家走的時候必須很安詳,充滿平安喜樂,沒有痛苦。

僅以此文祭奠季羨林大師,期望他如愿回歸造化,與天地合一。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二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佛學家、比較文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同時也是散文家。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并著有很多專著。(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已是97歲高齡了)是我崇拜和敬仰的我國當代學界泰斗。這位智者的思想火花,給我啟迪、震撼。讀之使人明智。他的語言樸實而不失睿智,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在簡便的氛圍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靈的愉悅。如同一個和藹的鄰家老人娓娓道來,猶如促膝談心,感覺是那麼親切。道理中蘊藏著極為精辟的見解,有撥云見日、頓開茅塞之功。讀后使我收益非淺。讓我愛不釋手。并對人生、人性方感大徹大悟。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季老先生語:“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一種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以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偽等概念調(diào)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我國正處在一個大發(fā)展、大變革時期,穩(wěn)定是第一位的,必須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除了法律、行政手段的進一步強化和完善以外,道德是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必不可少的行為規(guī)范和調(diào)節(jié)手段?!钡赖率切枰e累并付諸于行動的。由此可見一個不講道德的人,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能夠預見的。古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季老先生語:“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我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我著想,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自我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研究自我生存不研究別人生存,這就是惡”。在我的視野里,一些人戴著虛偽的面具,一面為自我涂金抹光,一面做著并不那末道德的事情,為了自我的生存、發(fā)展,更為了報復他人,發(fā)泄私憤,一次次無視別人的尊嚴,踐踏他人的人格。這種不擇手段的卑劣行為,難道不就是惡嗎?可謂十分惡劣。這些人的所做所為,無非是私心、私欲過度膨脹在做崇,唯有消滅私心,才是解之之方。讓我們都來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為自我的座右銘。

季老先生語:“什麼又叫做”壞人”呢?記得魯迅曾說過,干損人利己的事還能夠理解,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千萬干不得。我此刻利用魯迅的話給壞人作一個界定:干損人利己的事是壞人,而于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則是壞人之尤者……根據(jù)我的觀察,壞人是不會變好的。這有點像形而上學了。可是,我卻沒辦法。天下哪里會有不變的事物呢?哪里會有不變的人呢?我觀察的幾個“壞人”偏偏不變……”我的感受與季老的感受是如此驚人相似。幾年來有個人始終在跟我們過不去,說她是壞人她肯定不承任,但她的“興風作浪”引出的是是非非,攪的眾人不得安寧。帶來的惡劣影響,是用幾句話難以形容的。我真期望此人有所醒悟,人生苦短,遠離仇恨和卑鄙、拋開那些過分的妒嫉和私欲,其實做好人并不難,何必繼續(xù)作“惡”;還為其找出種種堂而皇之的理由。我真期望有一天她能夠番然醒悟,做一個真正講道德、講禮儀的人。

季老先生語:“蒙田在一篇名叫《論自命不凡》的隨筆中寫到:對榮譽的另一種追求,是我們對自我的長處評價過高。這是我們對自我懷有本能的愛,這種愛使我們把自我看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景完全不一樣。我決不反對一個人對自我本能的愛。應當把這種愛引向正確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天才”,引向傲慢,則會損己而不利人?!笔前?,一些人自命天才,唯我獨尊。無知和狂妄緊緊連在一齊。有的竟成了“害群之馬”。

季老先生語:“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的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白哌\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堅持平衡,情緒始終堅持穩(wěn)定,此亦長壽之道?!奔纠蠌那嗄甑嚼夏昃褪且赃@樣的平和心態(tài)、博大的胸襟,做人做事的。老人的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思想境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

季老先生語:“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老的這句“不完滿才是人生”是一個平凡的真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不可能再重復一次的,人生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和遺憾,但經(jīng)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是能夠把遺憾降低到最低限度。只要以一種豁達、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人生,才能把握好自我的心境。也僅有真誠待人、誠摯熱愛生活的人,才會在生活里得到完美的東西。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三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jīng)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shù)條曲線迂回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jīng)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才是人生?!?/p>

整本書讀完,發(fā)現(xiàn)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fā)現(xiàn)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zhàn)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后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四

正值當代中國大學者季羨林先生九五華誕,坊間先生著作頗多,季羨林研究所編選的《季羨林談人生》(當代中國出版社20版)是其中的一本佳作。

季羨林先生一生頗為不凡。6歲告別父母家鄉(xiāng)到濟南求學,之后竟同時被北大、清華錄??;1936年,先生負岌西游,之身到哥廷根大學留學,“撇妻舍子”,十年寒窗,得梵語、吐火羅語和印度學等真?zhèn)?;歸國之后,在胡適、陳寅恪、湯用彤諸先生關照下,創(chuàng)立東方語系,垂60年至今,能夠說,沒有先生,就沒有今日的北大東語系。新中國初期,先生不免時俗,成了“社會活動家”,大大小小的會議讓他學術事業(yè)分身乏術;文革十年,先生被打倒,趕入牛棚,世界級學者竟去放豬、收發(fā)報紙,然而七卷八本的巨著《羅摩衍那》竟奇跡般地翻譯出來;新時期到來,先生“研究、翻譯與創(chuàng)作并舉”(《研究、翻譯與創(chuàng)作并舉》),80高齡出版了80萬字《糖史》,并散文佳作迭出,儼然“學者散文”風度,或云“老生代散文”代表;而今,先生“何止于米,相期以茶”,301病房之內(nèi)猶自筆耕不輟。這一生,敢不稱為驚天地、泣鬼神!如此豐富、復雜、寬廣(“繞地球數(shù)圈”——先生語)的人生,堪比傳奇,方使先生成為20世紀中國學人的縮影、當代學者的楷模,也使先生散文題材豐盈、根柢深厚。

書中所選散文凡53篇,皆屬“小制作”,但卻都是大手筆,這是基于曠達、豁然的人生底色。試看《世態(tài)炎涼》,題名似乎屬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看到先生文字,卻別有一番滋味。昔日畢恭畢敬的同事朋友,相逢之時卻都視若路人。而一天先生的孫子高燒四十度,需要送往校醫(yī)院急診。一位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膽似的,幫我這個已經(jīng)步履蹣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車”。于是,“我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如吸甘露,如飲醍醐”。乍一看來,似乎言過其實,用語過重,也許僅有從十分歲月走過的人才會有這種切膚之感。先生對待那些幫忙自我,哪怕是舉手之勞的朋友,都能念念不忘;對待以往不公正對待自我,甚至舉手打他的人,也沒有懷恨在心。因為,“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字里行間,我們不僅僅感受到了老學者的清醒透徹,更感受到了人類寬容的偉大。

又如《九十訴懷》:“我已經(jīng)死過一次,多活一天都是賺的,到此刻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我真賺了個滿堂滿貫,真成為一個特殊的大富翁了?!比绱顺晃镂?,參透死生,讓讀者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大境界。而笑看當日鬼門關口,笑看今日衰老之軀,悲涼中透著幽默,幽默后隱藏著超拔。老學者用學術來丈量生命,顯得可愛、可敬。

曾有記者記載,季羨林對前來看望的溫家寶總理說:“有個問題我研究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逼鋵?,早在90年代,先生散文中就提到過這一話題。的《漫談倫理道德》中又有所發(fā)揮:“這三個關系緊密聯(lián)系,互為因果,缺一不可”??梢?,對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先生是有著長久思考的。而他格外強調(diào)人內(nèi)部思想與感情的和諧,則是源自一個經(jīng)受二戰(zhàn)硝煙、文革動蕩的心靈最深沉的痛。他格外強調(diào)儒家倫理中的“修身”,也是承繼先師陳寅恪先生對于《白虎通》中三綱、六紀為中國文化精神所寄的遺訓,絕非附庸時論。

先生的文字真摯、質(zhì)樸,洗盡鉛華。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書中所選篇什,《二月蘭》、《懷念西府海棠》、《幽徑杯具》、《神奇的絲瓜》等等,均屬真情實感躍然紙上的好文章?!抖绿m》中寫到每當二月蘭花開,家中老祖便拿著小鏟到花旁青草中挖薺菜,而先生喜愛的兩只小貓——虎子和咪咪則匿身花間,“一黑一百,在紫色中格外顯眼”。之后,老祖、愛女均已逝去,小貓也遁離人間,老人格外心酸,僅有二月蘭陪他做伴?!盎貞涍@些往事,如云如煙,原先是近在眼前,如今卻如蓬萊仙山,可望而不可即了”。對二月蘭花叢的描述和生離死別的人生慘淡相提并論,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具有強烈的文學魅力。

先生的文字尚求平淡,勁道吃在字里??此坪喴祝H耐咀嚼,有些文字以臻老到、已入化境。譬如:“然而曾幾何時,知命之年,倏爾而逝;而順之年,也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在古稀之年也沒能讓我有古稀的感覺。物換星移,歲月流逝,我卻懵懵然,木木然,沒有一點感覺……被人稱呼,從‘老季’變成了‘季老’,最初覺得有點刺耳。此外則一切平平常常,平平常常。”(《迎新懷舊》)這樣的語句毫不賣弄,句句平實可感。細細品來,順耳耐讀,其間韻律可協(xié),節(jié)奏自然。思之念之,這種良好的語感是在70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千錘百煉而來,怎不爐火純青?作為讀者,我們是多么愿意欣賞這樣的文字呢!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五

已經(jīng)好久沒有特意寫讀后感了,一直挺喜歡閱讀,但也僅限于看,幾乎不寫評論或讀后感。借這次參加局工會讀書小組活動的機會,又開始重操舊業(yè)啦。不過,這次還真全憑興趣,可以隨意漫談,而不是當年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yè),刻意地去拼湊文字。

我這次看的書是《季羨林談人生》。其實,說來慚愧,對于季老,這位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讓我真正關注他,對他產(chǎn)生敬仰敬佩之情的,卻是在今年,在他98高齡驅(qū)去世的時候。之前,是通過他的著名弟子錢文忠知曉他的。錢文忠的《三字經(jīng)》火了,我也買了翻看過,還教年幼的女兒一起學習背誦。

于是乎,對季老也想有所了解。這次正好局里購置的第一批書籍中,有《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來。常說“書非借不能讀”,對于借來的書,我總是第一時間消化。花了一個多星期看完,大多是在上下班地鐵車廂里閱讀的。

這本書是由52篇千字隨筆組成,季老用極其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無法回避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態(tài)詮釋我們?nèi)松募娂姅_擾。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深深烙在我的心上。他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他還說:“不完滿才是人生”?!胺e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一種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同樣也是一種人生,而我們的心境是至關重要的。改變心境就是尋求內(nèi)心的和諧。記得溫總理曾對季老說過:“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一個人內(nèi)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p>

通讀此書,感覺季老先生為人謙遜真誠、樂觀開朗、淡泊名利。雖然社會外界給了他國學大師等多頂名譽光環(huán),但他卻以平和的心態(tài),忘我的爬字耕耘,在80歲高齡以后依舊堅持每天四點半起床,勤奮寫作。雖然身體上、地位上受到嚴重迫害,但用他自己話講,卻是精神極其豐富的時候,也正因為這段時間的空閑,他翻譯、著作多篇極有價值的書籍。一位世紀老人,依舊關注、憂慮這社會的未來,特別對目前人與自然難以和諧的現(xiàn)象而吶喊。

這本書每篇文字都較短小,語言也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哲理。我們這代青年人,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容易迷失方向,容易變得浮躁。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余,潛下心來閱讀季老的文章,真能給我們打一針強心劑,讓我們的思想得到洗禮和升華。在此,我也向在座書友特別是年輕人強烈推薦此書。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六

在《人生》的封面上,印著這樣一句話,也正是這句話,概括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命運,讓我銘記在心。作為民辦教師的高加林活得很艱難,在三年任教期內(nèi),他僅憑著對文學的向往和自己的努力,在地區(qū)報上發(fā)表了兩三篇小詩和散文,且每每回家時總要為父母帶上城里特有的蛋糕和面包。

像這樣有追求有志氣又孝順的年輕人,按常理來想,自然將來是會有出息的。然而,命運的敲門磚沒有敲開門,反而砸到了高加林,砸得他頭破血流。大隊支書高明德走了后門,將自己的蠢兒子安插成民辦教師,頂替了高加林。高加林心灰意冷地回到農(nóng)村,憤怒地想要打官司,卻被父母攔住。

作為膽小怕事的農(nóng)民,同時又是飽經(jīng)世態(tài)炎涼的老人,他們害怕兒子告狀受到打擊報復,竟然裝作渾然不知兒子被替代的緣由,反倒比以往更巴結高明德,這無疑讓高加林倍感屈辱。

在無業(yè)時,高加林因為讀書人的面子不敢在集市上叫喊著賣饃,最后竟讓自己“仇人”親家的二女兒――巧珍幫了他,幫他賣了一整天的饃,也因此,加林收獲了一份愛情。

隨著時間推移,加林的心也沉淀下來,一面頂著村里的流言蜚語與巧珍戀愛,一面拼命地干農(nóng)活,甚至到城里拉糞。沒有了體面的工作,他便成了鄉(xiāng)巴佬,在同學及其父母面前無形的自卑,受到了羞辱,卻終不敢去打,只是頂回去,也不敢罵。

像是為了保持自己曾經(jīng)作為讀書人的體面、曾經(jīng)作為教師的尊嚴,或是他不愿就此墮落。但不可或缺地,高加林在這期間見識了世間人情,心性也得到了成長,少了幾分年輕氣盛的沖動,多了幾分飽經(jīng)滄桑的沉穩(wěn)。

加林命運的轉(zhuǎn)折,是因為轉(zhuǎn)業(yè)的二叔在本地任職,高明德和勞動局副局長便為了討好他二叔,把他安排到縣城當通訊干事,也就是記者。加林也因此嘗到了走后門的滋味,這可比前門好走得多。作為記者,又勤勞踏實,文采四溢,加林很快便出了名,漸漸地,他與農(nóng)村戀人巧珍的差距越來越大。再隨著高中同學,大家千金黃亞萍的插足,加林與巧珍的關系徹底斷裂。

可命運是公平的。加林將別人的生活搞成一團糟,自己的災難也接踵而至――被舉報、被撤職,又主動與城里戀人提出分手,想挽回巧珍,卻發(fā)現(xiàn)對方早已結婚。接連的打擊與挫敗感,讓這青年想自行了斷,但終究還是擔憂父母而挺了下來。而在后半生中,他也就一直待在了農(nóng)村,孤身一人。

從沖動到沉穩(wěn),由剛硬到順從,在不服命運到接受命運的轉(zhuǎn)變,或是正確,或是錯誤,都無可厚非,都是自己的選擇。人生的機會有許多,道路也有千萬條,可決定命運的選擇只有那么幾次,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最后無論如何,也要一任風雨,活在當下,這就是我對《人生》的感悟,對人生的認識。

有時候,你爭取得到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你得到了不一定守得住,反而會失去更多。就像加林贏得了黃亞萍,卻失去了城里的工作,這是來自黃亞萍前男友及其家族的報復,也是命運之神對他喜新厭舊的懲罰。

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導致的種種后果是無法避免的,不管它是好是壞。因此,作為一個人,也應合理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和與外界的交流,對于自己的生活來說,這有利無害。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七

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盡管久仰季羨林大名,盡管《季羨林談人生》就放在案頭,我卻遲遲未能細讀。年前在電視和網(wǎng)絡中,聞年過耄耋的季老說,請摘去他頭上的國學大師等三頂帽子。我還和多此一舉的炒作聯(lián)系起來,至于他那句“此刻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溫總理談論當今社會時語),更是讓我等常寫時評的憤青耿耿于懷。

帶著這種矛盾的情緒,為了完成暑假讀書筆記。我拭去《季羨林談人生》書面上的灰塵,一篇一篇地細讀起來。

前三篇直接談人生,季老開宗明意,首先點明了寫作的年齡塵埃從“謙虛”:望九之年還不清楚什么是人生。這樣的開頭很吸引人,一代宗師,著作等身,國家總理幾度探望,執(zhí)手相慶;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設“季羨林研究所”?;畹竭@種境地,還一口一個“吾輩凡人老百姓”,真讓我等倍感慚愧。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nèi)心的和諧。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思考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一個人內(nèi)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甭?lián)系季老對人生的解讀,一切釋然?!坝眯倪M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滿足,不持續(xù)心態(tài)平衡,又哪來內(nèi)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nèi)心的蕪雜、淺薄。如果不這么細致地讀他,我還真的質(zhì)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nèi)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光,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為由苛求季老,其實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好處,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思考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為什么活這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明白為什么活這一生?!比绱酥苯亓水?shù)呐惺浇衣叮〞沉芾?,痛快而又入骨?/p>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向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一向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職責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好處也就找到了。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八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佛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1911年8月6日,季先生出生于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zhèn),六歲離開家鄉(xiāng)到濟南隨叔父上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師從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并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jīng)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品行高潔。

2009年7月11日8時50分,98歲的季羨林先生走了。當噩耗傳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沉默良久之后,我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重新又讀了一遍季先生的著作——《季羨林談人生》,讀后略有所悟。

人的一生要學會處理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也就是天人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的平衡關系,也就是個人身、口、意中正確與錯誤的關系,即修身問題。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在談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先生提出的觀點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至于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起于私心雜念。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人的一生要有勤奮好學的精神?!按髱煛?、“泰斗”、“國寶”,這是三頂多么光榮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老先生對于自己一生的學識,一向都非常謙虛謹慎,常稱自己“不才”。九十歲高齡時還常常自己警告說:“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決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費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沒有什么收獲,晚上躺在床上就疚愧難安,認為是慢性自殺?!奔纠线€告誡人們:“人貴有自知之明,學海無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為人類文化做出貢獻”。并勉勵年輕人,“一寸光陰不可輕,做學問干事業(yè)要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

人的一生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季老高壽,且身體健康,思路清晰,耄耋之年一直沒有間斷寫作與研究。先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長壽之道》介紹自己的長生之道,養(yǎng)生之述。文中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無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奔纠细嬖V我們:“要鍛煉自己,對什么事情都不要驚慌失措,而要處變不驚”,“只有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老用一生的經(jīng)歷告訴人們:一個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圖私利,勤勤懇懇地為民族、為社會、為國家盡職盡責,不圖回報,才能名垂青史,一個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為一生永不松懈的奮斗目標。

季老先生樸實的文字,真切的情感,娓娓道來,給人啟迪,讓人回味無窮。先生的文字,是他一生的寫照和對人生的感悟,隨著歲月的流逝,先生的做人處事,已滲透在字里行間了。在公司大力培塑員工品德教育的今天,學習季老先生的做人、處事、治學之道,對指導我們的思想言行大有裨益。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九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而《季羨林談人生》卻不同,耄耋老人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話語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卻又時時讓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讀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靜靜的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而美好。

季老開篇便強調(diào),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仔細思索: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當然自殺除外,但人不能老處在被動和糊里糊涂之中,應該有所作為。季老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懂得如何尋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許不平凡些。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對社會、對他人、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才能像個“人樣”地活出生活質(zhì)量來。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要食人間煙火,都會有人情煩惱,都逃不脫“生、老、病、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最重要的是采取一個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有時生活就像參禪領悟,只有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在書中,先生對人生的“世態(tài)炎涼”、“走運與倒霉”、“緣分與命運”進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讓我們對做人與處事、遷就與適應、成功、毀譽、壓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領悟到另一思維方式,另一種生活智慧。

通觀全書,季老講得最多的是倫理道德,強調(diào)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系”,從更深層面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這世界不屬于哪一個人,甚至也不僅僅專為人類所備。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前書店里、書攤上,擺滿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叢書,大談人生奮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厚黑之術”,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讀者,但到頭來卻會讓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淺。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個人,對國家和社會、對家庭都要盡自己的責任,都應該在道德方面不斷修養(yǎng)和鍛煉,“能做到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倘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平凡的人生就會增添不少的光輝。

讀完此書,深感季老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一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一向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光。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一樣,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最終得出自我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所以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qū)區(qū)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可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樣怎樣寫的,個人自由嘛,自我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以前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fā)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xiàn)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應對著來自于疾病、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chǎn)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fā)展與提高。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時期、不一樣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我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guī)湍阕呦蚋昝赖奈磥怼?/p>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終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僅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于自身,自我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弊鳛橐幻饺肷鐣甑某赡耆耍鎲栴}已經(jīng)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可是生活不僅僅僅是為了生存,發(fā)展、提高,創(chuàng)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發(fā)展談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透過司法考試,但相對于其他經(jīng)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tǒng)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素質(zhì)及法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fā)展首先應對的壓力。我該怎樣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xiàn)了我的不足,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xiàn)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么經(jīng)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shù)第一,而是透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果,而忘記自我就應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于比武結果的擔憂。不擔憂結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可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光,針對自我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就應感激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都玖w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經(jīng)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光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二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而《季羨林談人生》卻不同,耄耋老人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話語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卻又時時讓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讀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靜靜的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而美好。

季老開篇便強調(diào),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仔細思索: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當然自殺除外,但人不能老處在被動和糊里糊涂之中,應該有所作為。季老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懂得如何尋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許不平凡些。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對社會、對他人、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才能像個“人樣”地活出生活質(zhì)量來。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要食人間煙火,都會有人情煩惱,都逃不脫“生、老、病、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最重要的是采取一個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有時生活就像參禪領悟,只有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在書中,先生對人生的“世態(tài)炎涼”、“走運與倒霉”、“緣分與命運”進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讓我們對做人與處事、遷就與適應、成功、毀譽、壓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領悟到另一思維方式,另一種生活智慧。

通觀全書,季老講得最多的是倫理道德,強調(diào)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系”,從更深層面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這世界不屬于哪一個人,甚至也不僅僅專為人類所備。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前書店里、書攤上,擺滿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叢書,大談人生奮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厚黑之術”,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讀者,但到頭來卻會讓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淺。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個人,對國家和社會、對家庭都要盡自己的責任,都應該在道德方面不斷修養(yǎng)和鍛煉,“能做到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倘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平凡的人生就會增添不少的光輝。

讀完此書,深感季老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三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是因為他的品格。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的泰斗、國學大師、國寶。而這位老者卻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薄都玖w林談人生》一書歸集了季老對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開篇關于人生的探討,發(fā)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為什么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饑受寒嗎?”這些問題。我雖得不出些確切的東西,但的確會使人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涂,讓我也開始思考一些有關于人生,說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關于自己學習、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會的簡單問題。因為人生萬不可糊里糊涂地過,這一點讓我茅塞頓開。而之后的再談、三談人生,著重談到了人性。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賦予人類的優(yōu)勢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與我們最緊密相關的就是倫理道德問題?!澳転閲?、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對于我們來說應當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進而做一個有良知的人。

當我開始試圖了解季先生所謂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篇?!叭绻松嬗幸饬x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必熑胃须S著我一步步從家庭走向?qū)W校、社會,慢慢由幼稚變?yōu)槌墒?,越來越覺得其重要性。我有責任去不斷的提升自己,不僅僅是為我這個個體,往實際說也是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說也是為了這個社會良好的運轉(zhuǎn)。每個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績,而這種責任感我覺得真的可以推動一切往好的方向發(fā)展。所以我是完全贊同季先生的觀點的,并努力肩負起屬于我的那一份責任。我想這種使命感對我是一種激勵吧,在成長的'道路上的新社會人。

在我慢慢長大成人,作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會人,在人生中存在著許多的迷惑與彷徨。而季先生的話讓我受益匪淺,讓我了解了一些事情,讓我豁然開朗。對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實意,二要寬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絕不能超過一道底線。容忍是一種美德,對于現(xiàn)實來說,這個民族需要更多寬容的人們。這些都是為人處事方面的感受。

在學習工作上,人們多談成功二字。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人各不相同,我們無能為力;機遇不可預期,我們也無能為力。這樣看來,勤奮是很重要的。所以,當一個人經(jīng)歷過打磨,努力過甚至吃了虧,摔了較,在機遇來臨時才能很好的把握。

讀了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芏嗨伎迹?jīng)過思考后必定會有多少的提升。雖然有些道理是從小聽到大的,當靜下心來冷靜思考,那種細微的抵觸心理也將消失。用一種更成熟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會慢慢的平和。仿佛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tǒng),把心留給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長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四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光。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一樣,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qū)區(qū)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樣怎樣寫的,個人自由嘛,自我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以前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fā)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xiàn)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應對著來自于疾病、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chǎn)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fā)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時期、不一樣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我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guī)湍阕呦蚋昝赖奈磥怼?/p>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xiàn)了我的不足,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xiàn)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么經(jīng)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shù)第一,而是透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果,而忘記自我就應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于比武結果的擔憂。不擔憂結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光,針對自我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就應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都玖w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經(jīng)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光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五

自從認識了幾個字,讀了幾本書,走了幾里路,我便開始思考人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可那時候小,沒經(jīng)過世事,自然也就沒有答案。今天,當看到季羨林隨想錄時,又勾起了我心底沉睡的思考。

季羨林說,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當看到這句話時,我頓悟,終于找到了一種完滿的答案,能夠解釋所有人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答案。但他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歸結于有沒有責任感,這一點我的理解又跟他有所不同。我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

若論一個普通人的存在,放在小小的一輩子里,局限于這狹小的時間與空間里,或許很難明了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哪里,亦看不出我們對于人類發(fā)展所做的貢獻在哪里。但如果是作為人類發(fā)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段鏈條,或者是接力賽中的一段路程呢,我們的存在明顯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義與價值。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談不上為社會做了多大的貢獻。但作為一個社會人,他必然與周圍發(fā)生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每一種聯(lián)系又都會產(chǎn)生相應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不可否認,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有它自身的意義。這就是一種傳承,一種人類文明的進化方式,最終形成一股推動人類不斷發(fā)展的默默的力量。我覺得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季羨林還說,這個道理不是很多人都能夠明白的,他們都活的渾渾噩噩,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但我要說,明不明白又有什么關系呢?即使不知道意義何在,就像廣大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工人,還有我們,每個人都同樣努力的活著,關于的`責任并沒有被推卸掉,我們都承擔起了本該承擔的一切,完成了人生的接力賽,怎么能說是沒有價值的呢。馬克思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發(fā)展的主要力量。這當然包括了所有的人,好人壞人,平庸的人,杰出的人等等,他們都對人類的發(fā)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好人自然受到推崇,被作為社會道德的典范;而壞人則作了反面教材,教會了人們什么事情是錯的,是不能去做的。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也都創(chuàng)造了社會價值,只是按照現(xiàn)代人的標準,價值的大小不一而已。

總之,我認為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與價值。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六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一直到2000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間。

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

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同,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qū)區(qū)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么怎么寫的,個人自由嘛,自己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

大學時曾經(jīng)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fā)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

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xiàn)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面對著來自于疾病、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

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

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chǎn)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fā)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

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

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己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guī)湍阕呦蚋篮玫奈磥怼?/p>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后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弊鳛橐幻饺肷鐣甑某赡耆?,生存問題已經(jīng)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但是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發(fā)展、進步,創(chuàng)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發(fā)展談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通過司法考試,但相對于其他經(jīng)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tǒng)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素質(zhì)及法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

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

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fā)展首先面對的壓力。

我該怎么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xiàn)了我的不足,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xiàn)錯誤。

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么經(jīng)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

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shù)第一,而是通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

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

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果,而忘記自己應該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于比武結果的擔憂。

不擔憂結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

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過后,細細想來,我從中可取的教訓也是可觀的。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

還好,我還有時間,針對自己的問題,我還可以補足。

我應該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己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

《季羨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己一生的經(jīng)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間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盡管久仰季羨林大名,盡管《季羨林談人生》就放在案頭,我卻遲遲未能細讀。

年前在電視和網(wǎng)絡中,聞年過耄耋的季老說,請摘去他頭上的國學大師等三頂帽子。

我還和多此一舉的炒作聯(lián)系起來,至于他那句“現(xiàn)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溫總理談論當今社會時語),更是讓我等常寫時評的憤青耿耿于懷。

帶著這種矛盾的心情,為了完成暑假讀書筆記。

我拭去《季羨林談人生》書面上的灰塵,一篇一篇地細讀起來。

前三篇直接談人生,季老開宗明意,首先點明了寫作的年齡背景,卻又“謙虛”:望九之年還不清楚什么是人生。

這樣的開頭很吸引人,一代宗師,著作等身,國家總理幾度探望,執(zhí)手相慶;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設“季羨林研究所”。

活到這種境地,還一口一個“吾輩凡人老百姓”,真讓我等倍感慚愧。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

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

季先生強調(diào),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

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有所作為”“承擔責任”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lián)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

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

季老先生還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

盡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會讓你稱心如意呢?況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脫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關鍵在于我們采取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讀到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為什么說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評價一個時期,如果不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找準參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標準去要求,明顯屬于空想。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nèi)心的和諧。

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nèi)心和諧。

一個人內(nèi)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甭?lián)系季老對人生的解讀,一切釋然。

“積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

不懂得滿足,不保持心態(tài)平衡,又哪來內(nèi)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nèi)心的蕪雜、淺薄。

如果不這么細致地讀他,我還真的質(zhì)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nèi)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間,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

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為由苛求季老,其實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

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

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

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這一生。

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

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鎖。

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么活這一生。”如此直截了當?shù)呐惺浇衣?,酣暢淋漓,痛快而又入骨?/p>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直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

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

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考慮了。

但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一直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

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

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責任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找到了。

(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 季羨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

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七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對印度古代語言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法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他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在《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小內(nèi)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后產(chǎn)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

比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他在《論壓力》一文中寫道:什么是“壓力”?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nèi)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他認為大至全社會,小至每一個人都會有壓力。他認為壓力是好事。從大處來看,全球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來卻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范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都是壓力。如果沒有壓力,社會將會陷入混亂,人類將無法生存。壓力如何排除呢?壓力粗略可分為倆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能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的來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說話太多;二忌倚老賣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無所事事;六忌提當年勇;七忌自我封閉;八忌嘆老嗟貧;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憤世嫉俗。我認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這十忌,晚年會過得快樂、充實,會為長壽增加砝碼。

總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們?nèi)ニ伎寂c借鑒。例如:

“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就是一個及格的人?!?/p>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p>

“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要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wěn)定,此也長壽之道。”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p>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p>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八

季羨林大師已經(jīng)仙逝了,但是他說的“做人與處世”的道理依然鮮活,還會讓人受益匪淺。他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處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后,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關鍵是怎么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個: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tài)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從表面上看是勝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們征服了。自從產(chǎn)業(yè)革命以后,西方人屢創(chuàng)奇跡。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的、能懲罰的。報復和懲罰的結果,是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chǎn)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或者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或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我們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我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果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至于人與人的關系,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設想。

至于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出自私心雜念。解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p>

我認為大師的話說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性的“征服”,因此,我們目前正在遭受著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天災人禍不斷,自然災害頻繁,不是水災就是旱災。前年,老天爺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災;現(xiàn)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區(qū),一直干旱無雨,天天說飲水困難、喊森林防火;現(xiàn)在許多老年人的疾病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也有高血壓,富貴病越來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發(fā)病,腦心血管疾病和癌癥成為現(xiàn)代人死亡的罪魁禍首,這些現(xiàn)象都與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失衡有關。近年來社會上假冒偽劣的產(chǎn)品層出不窮: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等等,讓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問題,令人沮喪和嘆息,但老百姓對這些事又無能為力。

我很贊同人與人的.關系貴在真誠和包容。沒有真誠難以產(chǎn)生互信,沒有包容難以和諧相處。所以大師說的“真”和“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滅心中的私心雜念,一點也不錯。淡泊名利,心平氣和,內(nèi)心不會太糾結,自然也就平靜下來了。這點老年人較容易做到,年輕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當年輕人正處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就更難做到了。但希望年輕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則,也會欲速不達的。

我讀了文字,談了這些話,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也希望朋友們快樂;但結果是感覺這些話題有些沉重,不可能讓人快樂,也許是事與愿違了,那就不再多說啦。還是抄幾個笑話請博友們笑一笑吧。祝愿朋友們愉快多,苦惱少,健康、幸福到永遠!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27224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