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種心靈對話,可以激發(fā)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熱愛和思考。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思路清晰,結構完整,邏輯嚴密,語言生動。以下是一些經典的讀后感示范,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一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而《季羨林談人生》卻不同,耄耋老人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話語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卻又時時讓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讀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靜靜的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而美好。
季老開篇便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仔細思索: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當然自殺除外,但人不能老處在被動和糊里糊涂之中,應該有所作為。季老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懂得如何尋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許不平凡些。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對社會、對他人、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才能像個“人樣”地活出生活質量來。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要食人間煙火,都會有人情煩惱,都逃不脫“生、老、病、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最重要的是采取一個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有時生活就像參禪領悟,只有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在書中,先生對人生的“世態(tài)炎涼”、“走運與倒霉”、“緣分與命運”進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讓我們對做人與處事、遷就與適應、成功、毀譽、壓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領悟到另一思維方式,另一種生活智慧。
通觀全書,季老講得最多的是倫理道德,強調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系”,從更深層面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這世界不屬于哪一個人,甚至也不僅僅專為人類所備。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前書店里、書攤上,擺滿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叢書,大談人生奮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厚黑之術”,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讀者,但到頭來卻會讓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淺。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個人,對國家和社會、對家庭都要盡自己的責任,都應該在道德方面不斷修養(yǎng)和鍛煉,“能做到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倘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平凡的人生就會增添不少的光輝。
讀完此書,深感季老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二
正值當代中國大學者季羨林先生九五華誕,坊間先生著作頗多,季羨林研究所編選的《季羨林談人生》(當代中國出版社20版)是其中的一本佳作。
季羨林先生一生頗為不凡。6歲告別父母家鄉(xiāng)到濟南求學,之后竟同時被北大、清華錄取;1936年,先生負岌西游,之身到哥廷根大學留學,“撇妻舍子”,十年寒窗,得梵語、吐火羅語和印度學等真?zhèn)鳎粴w國之后,在胡適、陳寅恪、湯用彤諸先生關照下,創(chuàng)立東方語系,垂60年至今,能夠說,沒有先生,就沒有今日的北大東語系。新中國初期,先生不免時俗,成了“社會活動家”,大大小小的會議讓他學術事業(yè)分身乏術;文革十年,先生被打倒,趕入牛棚,世界級學者竟去放豬、收發(fā)報紙,然而七卷八本的巨著《羅摩衍那》竟奇跡般地翻譯出來;新時期到來,先生“研究、翻譯與創(chuàng)作并舉”(《研究、翻譯與創(chuàng)作并舉》),80高齡出版了80萬字《糖史》,并散文佳作迭出,儼然“學者散文”風度,或云“老生代散文”代表;而今,先生“何止于米,相期以茶”,301病房之內猶自筆耕不輟。這一生,敢不稱為驚天地、泣鬼神!如此豐富、復雜、寬廣(“繞地球數圈”——先生語)的人生,堪比傳奇,方使先生成為20世紀中國學人的縮影、當代學者的楷模,也使先生散文題材豐盈、根柢深厚。
書中所選散文凡53篇,皆屬“小制作”,但卻都是大手筆,這是基于曠達、豁然的人生底色。試看《世態(tài)炎涼》,題名似乎屬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看到先生文字,卻別有一番滋味。昔日畢恭畢敬的同事朋友,相逢之時卻都視若路人。而一天先生的孫子高燒四十度,需要送往校醫(yī)院急診。一位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膽似的,幫我這個已經步履蹣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車”。于是,“我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如吸甘露,如飲醍醐”。乍一看來,似乎言過其實,用語過重,也許僅有從十分歲月走過的人才會有這種切膚之感。先生對待那些幫忙自我,哪怕是舉手之勞的朋友,都能念念不忘;對待以往不公正對待自我,甚至舉手打他的人,也沒有懷恨在心。因為,“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字里行間,我們不僅僅感受到了老學者的清醒透徹,更感受到了人類寬容的偉大。
又如《九十訴懷》:“我已經死過一次,多活一天都是賺的,到此刻已經三十多年了,我真賺了個滿堂滿貫,真成為一個特殊的大富翁了?!比绱顺晃镂?,參透死生,讓讀者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大境界。而笑看當日鬼門關口,笑看今日衰老之軀,悲涼中透著幽默,幽默后隱藏著超拔。老學者用學術來丈量生命,顯得可愛、可敬。
曾有記者記載,季羨林對前來看望的溫家寶總理說:“有個問題我研究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其實,早在90年代,先生散文中就提到過這一話題。的《漫談倫理道德》中又有所發(fā)揮:“這三個關系緊密聯系,互為因果,缺一不可”??梢?,對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先生是有著長久思考的。而他格外強調人內部思想與感情的和諧,則是源自一個經受二戰(zhàn)硝煙、文革動蕩的心靈最深沉的痛。他格外強調儒家倫理中的“修身”,也是承繼先師陳寅恪先生對于《白虎通》中三綱、六紀為中國文化精神所寄的遺訓,絕非附庸時論。
先生的文字真摯、質樸,洗盡鉛華。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書中所選篇什,《二月蘭》、《懷念西府海棠》、《幽徑杯具》、《神奇的絲瓜》等等,均屬真情實感躍然紙上的好文章?!抖绿m》中寫到每當二月蘭花開,家中老祖便拿著小鏟到花旁青草中挖薺菜,而先生喜愛的兩只小貓——虎子和咪咪則匿身花間,“一黑一百,在紫色中格外顯眼”。之后,老祖、愛女均已逝去,小貓也遁離人間,老人格外心酸,僅有二月蘭陪他做伴?!盎貞涍@些往事,如云如煙,原先是近在眼前,如今卻如蓬萊仙山,可望而不可即了”。對二月蘭花叢的描述和生離死別的人生慘淡相提并論,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具有強烈的文學魅力。
先生的文字尚求平淡,勁道吃在字里。看似簡易,頗耐咀嚼,有些文字以臻老到、已入化境。譬如:“然而曾幾何時,知命之年,倏爾而逝;而順之年,也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在古稀之年也沒能讓我有古稀的感覺。物換星移,歲月流逝,我卻懵懵然,木木然,沒有一點感覺……被人稱呼,從‘老季’變成了‘季老’,最初覺得有點刺耳。此外則一切平平常常,平平常常。”(《迎新懷舊》)這樣的語句毫不賣弄,句句平實可感。細細品來,順耳耐讀,其間韻律可協(xié),節(jié)奏自然。思之念之,這種良好的語感是在70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千錘百煉而來,怎不爐火純青?作為讀者,我們是多么愿意欣賞這樣的文字呢!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三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四
錢鐘書因病住院,這本書的序言是錢老先生的妻子楊絳代寫的。在序言中,楊絳提到錢鐘書先生“壓根兒不愿出《集》”“因為他的作品各式各樣揉合不到一起”.我不禁莞爾。似乎看見他隨性地擺擺手像是怕事多,嫌麻煩。楊絳在后面特地為錢鐘書聲明“絕對不敢以大師自居”“他從不廁身大師之列”我有些驚奇,驚奇的看他一個一個地摘掉自己頭上金光閃閃的帽子,那么堅決,一點也不在意。摘完帽子以后他和別人是一樣的了。他也認為自己和別人并無二致,所以他一直那么謙虛,那么虛懷若谷“偶爾聽到入耳的贊許,會驚喜又驚奇”.殊不知,那帽子是隱形的,永遠存在的,無論如何也摘不掉,也只有他能戴的。
三聯書店出版的這本《錢鐘書集》是《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和《石語》的合訂本。中間把三部分隔開的頁面上會有錢鐘書先生自己題寫的標題。我仔細看了看,當然我看不懂書法,但我有個有意思的發(fā)現。所有題字中的“人”這個字,寫的比其他字大一倍,似乎是刻意為之。小時候學寫字的時候,經常聽別人說“人”這個字不好寫。錢鐘書先生的這一撇和一捺是堅定的,是雷厲風行的。這個“人”字穩(wěn)穩(wěn)地又頗為自信地站在那里,就像錢鐘書先生本人,也像他筆下光明磊落的文字。
一篇文章的標題最多只有三個字,但文章是洋洋灑灑的幾千字。由某一個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引申出各種關于自己,關于社會,關于人生的理論。作者把最最簡單、最最平常的物象描繪的有聲有色,從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出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趣味橫生。錢先生是個敏感而仔細觀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著智慧的火花,他卻很少從大處著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細微之處,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體驗出人生百態(tài)。有誰能說人生不是一本大書呢?原來生活中處處可寫!我不禁贊嘆。但寫文章不能單單討論表面,要動腦子,要思考,要深度挖掘其中潛在的聯系。這所有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擁有一雙清晰、智慧、銳利的雙眼。用這雙眼去理性的觀察世界。接著用身體去感知。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生活,投入自己的人生。這必定就是熱愛了,但這份熱情不會過了頭,經過頭腦的加工,反映出的是嚴肅,真實的現狀。最后還是回歸到了理性上,再用筆記錄下來。
在書中腹背受敵,讓我發(fā)現愛教訓人的壞毛病實在讓人深惡痛絕。這真的需要改變,我這個愛教訓人的人在生活中也確實遭到了一次大大的打擊。對方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爆發(fā)了,寫了滿滿的一張紙,來控訴我對她的不公,傾訴她受到的委屈與積壓在心底的不快。那次我也是被嚇到了沒想到她會發(fā)那么大的脾氣,后來好好反省了一下,我真的需要做出改變。尖酸刻薄往往是發(fā)現問題就脫口而出。我開始學著隱忍,慢慢吸氣呼氣,吸氣呼氣,把心中的不爽過濾掉。強迫自己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多想想對方的好,而不是正面發(fā)起沖突。我多嘗試了幾次,再遇到這種情況就會很快冷靜下來,開始理解對方,漸漸的就把不爽抵消了。
讀錢先生的作品很費腦神經,不下苦功夫不行,奇怪的是,有時候你很認真去閱讀,卻發(fā)現作者不知所云,不是人家的功夫不到家,而是自我的天資太差,正如他的夫人楊絳先生所說的,錢先生的作品有些很晦澀,讀者很少,有些通俗一些,但是仍然不是暢銷作品。乍一聽,覺得似乎有些在故弄玄虛,實際上就是自我的水平不到家,看書如同牛聽琴一般無用。
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蘊含了錢先生獨特的觀點,并且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讓讀者透過思考來理解他的思想?!秾懺谌松吷稀罚@個名字,確實也取得巧妙。作者將人生比喻為一本書,將一部分人比喻作書評家或批評家,而另一些人則為消遣者。這樣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貼切。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五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中闡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紀老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這本書字里行間流露著他的謙遜品格與平和心態(tài)。
對于寒窗苦讀十年后的我,人生閱歷很少,很難說清人生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季老告訴我們: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先啟后的責任感。是啊,只有擁有責任感的人,才能夠成為“社會的脊梁”。
對人生,季老懷著一種“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態(tài)度。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我想,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學主客觀辯證統(tǒng)一的原理。季老認為: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里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尋求的就是一種平衡吧!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薄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帶漸寬中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季老認為大家能拿出“衣帶漸寬中不悔”的精神做學問或干事業(yè),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季老的'長壽之道是:“走運時,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tài)始終保持平衡。我想這可以用我以前看過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p>
在生命的進程中,我們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只要我們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揮灑過辛勞的汗水,就一定會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六
已經好久沒有特意寫讀后感了,一直挺喜歡閱讀,但也僅限于看,幾乎不寫評論或讀后感。借這次參加局工會讀書小組活動的機會,又開始重操舊業(yè)啦。不過,這次還真全憑興趣,可以隨意漫談,而不是當年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yè),刻意地去拼湊文字。
我這次看的書是《季羨林談人生》。其實,說來慚愧,對于季老,這位我國當代學界泰斗、國學大師,讓我真正關注他,對他產生敬仰敬佩之情的,卻是在今年,在他98高齡驅去世的時候。之前,是通過他的著名弟子錢文忠知曉他的。錢文忠的《三字經》火了,我也買了翻看過,還教年幼的女兒一起學習背誦。
于是乎,對季老也想有所了解。這次正好局里購置的第一批書籍中,有《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來。常說“書非借不能讀”,對于借來的書,我總是第一時間消化?;艘粋€多星期看完,大多是在上下班地鐵車廂里閱讀的。
這本書是由52篇千字隨筆組成,季老用極其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無法回避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他以一位望九老人感悟人生的心態(tài)詮釋我們人生的紛紛擾擾。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深深烙在我的心上。他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彼€說:“不完滿才是人生”?!胺e極進取、努力改善”是一種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同樣也是一種人生,而我們的心境是至關重要的。改變心境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記得溫總理曾對季老說過:“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一個人內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p>
通讀此書,感覺季老先生為人謙遜真誠、樂觀開朗、淡泊名利。雖然社會外界給了他國學大師等多頂名譽光環(huán),但他卻以平和的心態(tài),忘我的爬字耕耘,在80歲高齡以后依舊堅持每天四點半起床,勤奮寫作。雖然身體上、地位上受到嚴重迫害,但用他自己話講,卻是精神極其豐富的時候,也正因為這段時間的空閑,他翻譯、著作多篇極有價值的書籍。一位世紀老人,依舊關注、憂慮這社會的未來,特別對目前人與自然難以和諧的現象而吶喊。
這本書每篇文字都較短小,語言也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哲理。我們這代青年人,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容易迷失方向,容易變得浮躁。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余,潛下心來閱讀季老的文章,真能給我們打一針強心劑,讓我們的思想得到洗禮和升華。在此,我也向在座書友特別是年輕人強烈推薦此書。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七
即日來勞動不太繁忙,讀起季老爺子的書,嘆息也頗多。我雖然是一學理科出生的鄉(xiāng)下小子,卻也讀過幾句唐詩宋詞,喜好無病呻吟,做起知識分子的春夢來。大概是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喜好讀書,但小時間讀的書也僅限于《隋唐演義》,《七俠五義》之類,從未細細追究過,上了大學則不管何書都拿來讀,由于本身觀點極少,以是極其向往書中的天下,至于知識學到的并不克說沒有,但多是派遣韶光罷了。
然而上了年齡,再去讀書則有了選擇,一則現在的書不是黃x色便是暴力,然而就算是黃xx色和暴力也偶然寫得好,久而久之絕望透頂,以是根本已經從喜好讀書到膩煩讀書,乃至以為滿書店沒有一本書可以拿往復讀。心中偶然也惶惶然…。
這次看到季老爺子的書,感觸頗為不錯,根本上多是講本身的經歷,語言之美,對古讀的應用也是舉重若輕,大概受了刺激,對付重要說教的書我都極為膩煩,由于逆反生理做怪,我反而讀些像王小波,柏揚的書,季老的書也是云云,這樣的書隨時可以放下,然而隨時讀起卻也非常讓人撫慰,對付此中的小原理我們偶然能做到,但是對付壞事我想應該可以不用做的。
季老一生可謂本生便是一本書,對付本身現在這個年齡也不以大眾自居真是難能難得,又可愛之極,中國人喜好造神,從古到今宛如從來沒有中止過。由于造神對付造神者和神本身都有好處,尤其現今社會更是云云,凡事聽領導安排已經約定俗成。這臨時不說,而對付知識分子則也是云云,有一點學問便自以為是大眾,胡亂造些文章出來蒙人。我最膩煩這樣的專家學者,由于這不光是他本身操行松弛,并且害了很多門生。我倒是喜好像季老爺子這樣,本身作為一個文化的傳承者,有著知識分子專有的知己。
季老的本日勝利,(用季老的話說不是一無可取)天份絕對是有的。然而有天份不勤懇的人不行能成為季老這樣,由于普天下之中國只有一個季老。季老每天早晨四點鐘起床,九十六歲還是云云。我就不得不敬佩的五體投地了,凡人怎么云云,每年考上清華,北大的才子不少,現在能像人像樣的沒有幾個,由于人生看來真的是一場長跑,你走也好,跑也好,漫無目的,或一起上勾引太多跑錯了路的人比比皆是,應該說占80%以上,至于幼年時生存意思,也都就著小酒喝掉并排的一干二凈。漫無目的的生存好像成了多數成年人的生存狀態(tài),放縱本身的同時換來的是更大的空虛和孤單。周而復始無一復加……以是人們比力呵護孩童,對付孩童多期望他們有理想有理想不走本身的老路,但是到頭來發(fā)覺本身的后代也是重復本身的生存軌跡,朝九晚五的生存,娶妻,生存,卑鄙的一塌迷糊。于是才知道本身在重復父輩的軌跡,雖然也不克說完全復制,只不過換了身份,就像是換了戲裝演統(tǒng)一出戲一樣。
因此談到勞動,季老說的好,要為勞動多出點力,為社會多做點貢獻。我的地步和因素沒有季老高,勞動對付多數人來說是一種營生的伎倆。因此對付從事本身喜好的勞動的人應該是比力高興的。我比力喜好我從事的勞動,由于很粗略,由于無知,由于無知我就像多知,像多明白地質事物的形成進程,以后定要聽季老的話,把重心放在勞動中去,從此中找到更大的興趣。
讀書是最高興的事…。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八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先生談人生問題的短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fā)出的人生感悟,最近有幸拜讀之。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出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觀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到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先生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的小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哲理。讓人讀后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禮與升華。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到: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作“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己也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老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節(jié)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為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睂Υ磺猩屏嫉娜?,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誠實意對待,不充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唯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總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借鑒。季老的思想象一本厚厚的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九
季羨林大師已經仙逝了,但是他說的“做人與處世”的道理依然鮮活,還會讓人受益匪淺。他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處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后,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關鍵是怎么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個: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tài)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法來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從表面上看是勝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們征服了。自從產業(yè)革命以后,西方人屢創(chuàng)奇跡。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的、能懲罰的。報復和懲罰的結果,是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臭氧層出洞,物種滅絕,淡水資源匱乏,新疾病產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國或者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或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我們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我們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果也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至于人與人的關系,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設想。
至于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出自私心雜念。解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p>
我認為大師的話說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破壞性的“征服”,因此,我們目前正在遭受著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天災人禍不斷,自然災害頻繁,不是水災就是旱災。前年,老天爺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災;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區(qū),一直干旱無雨,天天說飲水困難、喊森林防火;現在許多老年人的疾病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也有高血壓,富貴病越來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發(fā)病,腦心血管疾病和癌癥成為現代人死亡的罪魁禍首,這些現象都與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失衡有關。近年來社會上假冒偽劣的產品層出不窮: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等等,讓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問題,令人沮喪和嘆息,但老百姓對這些事又無能為力。
我很贊同人與人的.關系貴在真誠和包容。沒有真誠難以產生互信,沒有包容難以和諧相處。所以大師說的“真”和“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滅心中的私心雜念,一點也不錯。淡泊名利,心平氣和,內心不會太糾結,自然也就平靜下來了。這點老年人較容易做到,年輕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當年輕人正處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就更難做到了。但希望年輕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則,也會欲速不達的。
我讀了文字,談了這些話,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也希望朋友們快樂;但結果是感覺這些話題有些沉重,不可能讓人快樂,也許是事與愿違了,那就不再多說啦。還是抄幾個笑話請博友們笑一笑吧。祝愿朋友們愉快多,苦惱少,健康、幸福到永遠!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僅平常人能夠對此大發(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個性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人生的好處認識也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么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好處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好處不明白,那么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tài)度也無從確定,于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稅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稅大舞臺上,為納稅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稅,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好處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就應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處,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fā)出燦爛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我決定的,也是我們務必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但是真正扎扎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獲,就只有靜下心來,踏著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于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于工作。作為年輕人,更就應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一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光。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一樣,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最后得出自我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qū)區(qū)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樣怎樣寫的,個人自由嘛,自我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以前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fā)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應對著來自于疾病、環(huán)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fā)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時期、不一樣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我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guī)湍阕呦蚋昝赖奈磥怼?/p>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了我的不足,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便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因為沒有什么經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實際上,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第一,而是透過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因為太看重結果,而忘記自我就應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便是對于比武結果的擔憂。不擔憂結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光,針對自我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就應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了解了自我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都玖w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經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光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二
《季羨林談人生》,單是看這本書名就讓人眼前一亮,心頭渙然冰釋。細細翻來,書中理論并無玄妙莫測、恍兮惚兮之處,而是真真切切,鞭辟入里,入眼入心。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匯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fā)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伙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tài)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里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匯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fā)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伙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睂Υ磺猩屏嫉娜?,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tài)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僅平常人能夠對此大發(fā)感慨,學者們似乎也個性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實生活太遠。讀《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心靈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靜靜地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
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人生的好處認識也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我們幸運地擁有了生存的機會和權利,那么就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抓住每一個機會,做好每一件事情,讓生命大放光彩,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好處也才有價值。而人如果對自身生命好處不明白,那么行為就沒有了標準,生活的態(tài)度也無從確定,于是一切變得茫無所措。作為一名年輕稅務工作者,奉獻在國稅大舞臺上,為納稅人服好務,為國家收好稅,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好處的和有價值的。
人生是短暫的,我們就應珍惜人生,熱愛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標,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處,不斷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讓生命煥發(fā)出燦爛的光彩。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好處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沒有的,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們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擁有一份健康、用心向上的心態(tài),我們就會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會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與樂,享受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絞盡腦汁追求那虛無飄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從不完美起步,強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為不完美才是人生!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季羨林。
上方的公式是季老積七八十年的經驗得到的,在季老看來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我決定的,也是我們務必狠下功夫的。
沒有哪個時代像這天這個時代的人一樣渴盼成功,我們仰慕名人,等待機會,但是真正扎扎實實勤奮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如果真想有所收獲,就只有靜下心來,踏著勤奮的階梯,腳踏實地。在我看來,一個人擁有了勤奮,也就擁有了其他可貴的品質,有敏捷的思維來勤于思考,有堅強的毅力來勤于努力,有細心的精神來勤于工作。作為年輕人,更就應刻苦勤奮,勤奮工作,勤奮學習,這樣才能在我們工作的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這就是勤奮最完美的詮釋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篇十三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改變心境也就是尋求內心的和諧。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思考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一個人內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甭撓导纠蠈θ松慕庾x,一切釋然?!坝眯倪M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滿足,不持續(xù)心態(tài)平衡,又哪來內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心的蕪雜、淺薄。如果不這么細致地讀他,我還真的質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明白,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光,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為由苛求季老,其實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好處,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思考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我為什么活這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明白為什么活這一生。”如此直截了當的批判式揭露,酣暢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向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fā)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職責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好處也就找到了。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42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