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許多平凡的瞬間,卻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和感悟。一個完美的總結(jié)應(yīng)該簡潔明了,重點突出,著重強調(diào)關(guān)鍵的成果和收獲。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優(yōu)秀的總結(jié)范文,相信會給我們寫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一
維吾爾族的豁達樂觀、回族的尊老愛幼、壯族的能歌善舞r22;r22;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文化風俗。在那內(nèi)蒙古的草原上,也有著這么一個民族,那里的人民熱情好客,講究禮儀。沒錯,他們就是騎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人民之所以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是因為他們以能騎、善射和身體強壯聞名。早在幾百年前,蒙古族就以騎兵精銳、驍勇善戰(zhàn)聞名,由成吉思汗帶領(lǐng),橫掃歐亞大陸。歐洲人的刀劍哪能抵御住那呼嘯而過的弓箭和堅硬的馬蹄,紛紛敗下陣來,連當時的大金朝和西夏族也被消滅了,不要以為蒙古族人很粗魯,不懂文化,其實他們也有著極為講究的文明禮儀。
請客人進蒙古包時,主人會立在包外,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進門??腿斯蜃螅魅税凑諟\茶滿酒的禮俗熱情地獻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達獻給客人。招待來客的佳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以示蒙古族主人對來客的尊敬r22;r22;蒙古族的餐飲禮儀也極其講究,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鮮以及雞鴨的內(nèi)臟和肥肉。敬酒時,必須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要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后把酒一飲而盡。這獨特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蒙古族人民的服飾多為緄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煙壺,或是佩戴蒙古刀與荷包,腳穿馬靴。因放牧需要,蒙古族人多住蒙古包,蒙古包的材料多為裝配式的構(gòu)件,可以隨意安裝拆除,便于攜帶使用。
跟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jié)、藏族的雪頓節(jié)、哈尼族的火把節(jié)一樣,蒙古族也有自己傳統(tǒng)而歷史悠久的盛大節(jié)日——那達慕大會。一般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開始舉行,席間有各種競技游戲,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眾性盛大集會。
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也夢想有一天,能坐在蒙古包里,喝上一杯香醇的奶茶吧?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二
漢族的春節(jié)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wù)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xiàn)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余”;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qū),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guān)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在天津過春節(jié)還有掛中國結(jié)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jié)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陜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qū)為“三蒸”、“三糕、“三丸”?!叭簟睘檎羧~、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qū)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qū)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制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fā)財”。管家人要吃一只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qū)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三
雖然我不懂音樂,但有一個歌手的歌,我卻會把它聽的滾瓜爛熟,把音響開的好大好大,聽的如癡如醉。
這個歌手,就是周華健。
他演唱了一首《真心英雄》,我很喜歡這首歌,這不僅是一個生命的低吟淺唱,還能讀懂這首歌里蘊含的哲理。
“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每當聽到這句,便會激起我奮斗的信心。
是呀,想要擁有的彩虹越是美麗就越需要更強烈的風雨,彩虹總是在最需要的時候才會為你而美麗,也正是那時你會看到最真實的美。
只有努力,才會成功。但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付出太多卻沒得到回報,千萬不要說自己付出的太多。如果想得到的對于你是無價的,那么一路的付出是值得的,當你得到時,要記住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只要努力,彩虹就是你的。
“陽光總在風雨后——”這首歌一直感染著我,感動著我,甚至能一直激勵著我。
周華健的這首歌也唱出了我的心扉,每當我遇到困難想要退縮的時候,耳邊總會傳來“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我便能鼓起奮斗的信心。
每一次聽歌,我都會選這首《真心英雄》,帶上耳機,周圍的一切聲音都終止了,只有這美妙的歌聲散發(fā)在我耳邊,慢慢的我也沉浸在這歌聲中。
相信風雨過后,會看到雨過天晴的彩虹。努力努力是我們終生的任務(wù)!
《真心英雄》這首歌,我真喜歡。
好習慣,益終生。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好習慣,益終生》。
法國學者培根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yīng)該努力追求好習慣。”是的,行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我們的行動。愛因斯坦有句名言,“1個人取得的成績往往取決于性格上的偉大?!倍鴺?gòu)成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1個個好習慣。好習慣養(yǎng)成得越多,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養(yǎng)成好的習慣,就如同為夢想插上了翅膀,它將為人生的成功打下堅定的基石。小時候的魯迅先生,就養(yǎng)成了不遲到的習慣,他要求自己抓緊時間,時刻叮囑自己凡事都要早做。這位以“小跑走完1生”的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業(yè)績??梢姡袨榱晳T對1個人各方面的素質(zhì)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中國南方發(fā)生過這樣1個故事冒號1家著名的企業(yè)公開招聘管理人才,在應(yīng)聘者當中,有高學歷的人,也有口才非常出眾的公關(guān)人員,更有曾經(jīng)從事過管理工作的人。但是,到了最后,負責招聘的企業(yè)老總卻選中了1位在走廊上隨手撿起1張廢紙的應(yīng)聘者。有人問企業(yè)老總冒號“為什么你要選那位不占任何優(yōu)勢的應(yīng)聘的人呢?”企業(yè)老總回答說,“1個有好習慣的員工,就是1座金礦;有這種人格魅力的人,1定可以為公司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是的,當1個人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他的人格魅力便會自然得到提升。
人們常說,“播下1個行動,便會收獲1種習慣;播下1種習慣,便會收獲1種性格;播下1種性格,便會收獲1種命運?!蔽宜徒o同學們幾句話——“積1千,累1萬,不如養(yǎng)成個好習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扔1次垃圾,心靈就蒙上1層灰塵;撿1次垃圾,心靈就添上1塊凈土”、“好言1句3冬暖,惡語傷人6月寒”、“文明謙讓,讓出安全,讓出和諧”、“每天鍛煉1小時,健康工作5某某年,幸福生活1輩子”……同學們,希望你們從小將“好習慣,好人生”的種子埋下,用恒心去澆灌,去成就你們生命的精彩!
謝謝大家!
中學生演講稿:培養(yǎng)良好習慣,奠基美好人生。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金色十月,天朗氣清,秋風颯爽,再次唱起雄壯的國歌,看著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我們的心頭不油升起一種期待,那就是在這絢麗的季節(jié)里,用我們的汗水和智慧再書寫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今天我跟少年朋友們交流的話題就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奠基美好人生》。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一個人取得的成績往往取決于性格上的偉大?!倍鴺?gòu)成我們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好習慣。好習慣養(yǎng)成得越多,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養(yǎng)成好的習慣,就如同為夢想插上翅膀,它將為人生的成功打下堅定的基石。
有人曾做過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之所以杰出,人格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在148名杰出青年身上,集中體現(xiàn)出這樣6種人格特點:1、自主自立精神;2、堅強的意志力;3、非凡的合作精神;4、鮮明的是非觀念和正確的行為;5、選擇良友;6、以“誠實、進取、善良、自信、勤勞”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舉例來說,他們在童年時,如果未完成作業(yè)而面對游戲的誘惑,60.13%的人“堅持認真完成作業(yè)”;66.8%的人非常喜歡“獨立做事情”;79.73%的人對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經(jīng)常感到氣憤”;而54.05%的人“經(jīng)常制止他人欺負同學的行為”??梢?,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成就積極的人生。
再看看我們周圍,有人勤奮,有人懶惰;有人認真,有人馬虎;有人惜時如金,有人揮霍光陰;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奮節(jié)約的人收獲幸福,鋪張浪費的人收獲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夢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夢想都成真……事實告訴我們,有怎樣的行為習慣,就會有怎樣的人生!
考取取清華大學的學生在總結(jié)她的學習方法時說道:“所謂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習慣,是在一定時期內(nèi)在學習中不斷總結(jié)、修正、發(fā)展而來的習慣。要想找到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就一定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養(yǎng)成最適合自己的習慣。今天的習慣主宰明天的命運?!?/p>
今年以全區(qū)第六的成績考入校本部的××同學對自己的初中生活作了階段性總結(jié),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分享她的總結(jié):
××同學總結(jié)說從小學到初中是個飛躍,知識跨度大,而且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也需要一段時間,但××同學自有絕招:“學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我覺得自己只要在學習上進入正軌了,生活上呀,與老師、同學的交流呀,自然也就隨之進入正軌了。”她并不擔心新環(huán)境會影響自身學習,反而覺得學習能帶動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讓學習把自己一天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早上6:30起床,隨手放一段英語聽力,不管什么材料,“主要是保持自己的語感”,7:20開始早讀,正式上課了,她聚精會神,并拿出筆記本記下當堂課的疑問,下課了就找老師討論,如果問了還是沒有想通,她會在放學之后又找老師“追根問底”,“總之當天的問題當天一定要解決掉”。“不留遺憾”,“但是,難題一定要自己先想,實在想不出了才去問老師,不能一開始就抱有依賴心理,這樣的話就不可能有所進步。”有一次,因為一道數(shù)學題做不出來,××一下課就想解法,結(jié)果到放學了還是沒結(jié)果,她才迫不得已請教了老師,得知答案后,她還不甘心,又詢問了做這種題的技巧,然后又認真思考了自己為什么當時沒能解出來,直問到自己沒有一點疑問了,才善罷甘休?;丶抑螅瑥耐砩?:00開始做作業(yè),尤為關(guān)鍵的是留出充裕的時間整理當天各科的知識點,對一天的學習進行總結(jié)和反省,“當然主要是英語、語文和理科的,政治歷史地理生物一般一周整理一次”?!疤崆邦A(yù)習第二天要學的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樣聽起課來就更有針對性”。做完這些事情,××每晚大概10:00就能睡覺。從不熬夜,她稱這樣的習慣一直堅持到初中畢業(yè),就是初中的最后關(guān)頭她也努力做到早睡早起。
從××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有所成的關(guān)鍵。青少年朋友們要特別注意養(yǎng)成以下兩個至關(guān)重要的習慣:
1、制定計劃的習慣,制訂計劃是為了堅持。大目標短時間內(nèi)不能很快見效,但你可以看到自己每天在努力,基礎(chǔ)差并不可怕,關(guān)鍵要堅持不懈。你可能走了一千步還沒有看到成功,但不要放棄,你會發(fā)現(xiàn),也許成功就在一千零一步的拐彎處。
2、主動思考的習慣,學生如果沒有主動思考的習慣,好象一部靜止的汽車,是由老師推著走的,只有當你形成主動思考的好習慣的時,汽車才像打著了火,就能自己跑起來了。
同學們,良好習慣是通過每一天、每一步良好行為的積累和沉淀而實現(xiàn)的。下面總結(jié)了一段順口溜,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衣服整潔講儀表,校徽胸前佩戴好。
學習用品全帶齊,按時到校不遲到。
進門下車講禮貌,看見師生問聲好。
因病因事不到校,堅持請假要做到。
課前準備要充分,提前預(yù)習效果好。
坐姿端正專心聽,積極思考勤動手。
下課先讓老師行,有始有終堂堂好。
出操整隊上操場,隊列作到快靜齊。
課間休息出教室,遠望藍天或綠色。
有益活動利身心,說笑玩耍講文明。
放學之后被放松,獨立作業(yè)勤復(fù)習。
找出重點和難點,查缺補漏忘不了。
同學們這些行為規(guī)范看上去都很細小,對于你來說只要事事用心,就能養(yǎng)成良好習慣。
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播下一種心態(tài),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動;播下一種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命運。
良好的書寫習慣、良好的作業(yè)習慣、良好的紀律習慣、良好的聽課習慣、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都會奠定我們中學時代乃至一生的的命運。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p>
同學們,金秋十月,是一個碩果累累的收獲的季節(jié),對于我們青少年朋友則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播種季節(jié)。讓我們將好習慣的種子埋下,用恒心去澆灌,用良好的習慣,奠基美好的人生,成就生命的精彩!
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今天,我們班里召開了一次班會,主題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金秋十月,我們搬到崇文街小學,住進我們的心學校,花園式的建筑是我們茁壯成長的搖籃,同學們都在這美好的學校環(huán)境中,為自己插上理想翅膀,因此,保護學校的衛(wèi)生成了我們的頭號任務(wù)。學校的衛(wèi)生環(huán)境是我們精神文明的建設(shè)窗口,也是全校師生素質(zhì)高低的綜合反映,但由于同學們還存在不良的習慣,經(jīng)常給學校的衛(wèi)生帶來不文明的習慣。
1、亂丟亂扔同學們吃剩下零食的包裝袋。
2、亂涂亂畫亂踢亂踏。
3、隨地吐痰。
4、垃圾亂倒。
因為同學們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十分重要。同學們不僅要講究衛(wèi)生,還要人人爭當衛(wèi)生監(jiān)督員,共同來把學校的衛(wèi)生抓上去,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呢?全體同學都應(yīng)做到以下幾點:
1、要養(yǎng)成不隨地吐痰的習慣。
2、要努力克服隨手亂丟的習慣。
3、要努力克服亂倒垃圾的壞習慣。
4、要隨地清理廢棄物,隨手撿拾地面上的廢棄物,共同維護學校的衛(wèi)生與整潔。
同學們,讓我們從小做起。人人管住我們的口,管住我們的手,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齊心協(xié)力保護好我們的新學校的衛(wèi)生。
山西呂梁孝義市崇文街小學五年級:董釗岐。
尋找習慣。
誰都有很多習慣,而我卻在尋找習慣。
鏡頭一:看電視。
我看電視是怎么做的呢?雙交盤坐?翹著的?不記的了,問媽媽吧?!皨寢?,我看電視怎么做的?”“只腳放上,只腳自然垂下?!迸?,原來如此。
鏡頭二:做作業(yè)。
我在寫作業(yè)是怎樣的習慣呢?哦,是坐姿正確啊。
還想知道我的習慣的人來我家啊。
關(guān)于文明的演講稿:養(yǎng)成雅行習慣,爭做文明學生。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養(yǎng)成雅行習慣,爭做文明學生》。
我們的祖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我們的民族歷來十分注重言行雅致。古時的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這個故事婦孺皆知;今天,我們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行雅德馨:一九五九年回故鄉(xiāng),邀請尊長吃飯敬酒時,老人們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賢,應(yīng)當應(yīng)當!”謙謙君子風度傳為美談。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許有青年旁若無人地占據(jù)著公汽的老弱病殘座位,也許有外表靚麗的姑娘嘴里吐出“他媽的”叫聲,也許有遇到路人撞了你不道歉便揚長而去,也許有衣著光鮮的行人邊走邊隨地吐痰丟果皮??吹竭@些不雅的言行,你一定會覺得他們與物質(zhì)文明的社會是多么不協(xié)調(diào)!是的,當今有些人對于自身不雅行為不以為怪,還會認為:小節(jié)無礙大事!我以為:言行文雅不是小事,它是一個人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它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
可以這樣說,雅行是現(xiàn)代文明人的重要素質(zhì),它比人的智慧與學識還要重要。舉止文明、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儀態(tài)萬方,這些美好的詞語都是雅行寫照。生活在社會的大家庭中,文明雅致地處事待人,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我們更不能忽視,不雅的行為時常發(fā)生在大家的身邊:校園內(nèi),有我們不經(jīng)意丟下的垃圾;同學間,話語里也有臟話、粗話的字眼。雖說這只是一些小小的毛病,但卻影射出我們素質(zhì)上的缺陷。
同學們,我們八(2)班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今天,在校園學做文明人;明天,在社會上做個高雅的公民。因為,我們出自詩情畫意的英華校園,我們不能辱沒班級的榮譽,我們不能辱沒校園的名聲!此刻,就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在老師的引領(lǐng)之下,做一個言行文雅的好學生。
謝謝大家!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四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边@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動地表現(xiàn)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云下,腳踏著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駿馬,我們不盡心曠神怡,仿佛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
說起草原人民的服裝,那可就更美啦!既簡潔又大方。每一種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征。白色是如乳汁一般無暇的顏色,象征純潔,一般在節(jié)日盛典時才能拿出來穿;。藍色象征忠誠堅定。紅色象征熱烈開朗,是人們最常穿的顏色。黃色只有**與王親才可以穿,一般人不會穿。他們的腰間總是系一條寬大的腰帶,通長長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極其濃郁的民族特色。
他們飼養(yǎng)的牛馬和羊群,不僅是牧民們生活的保障,而且構(gòu)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綠綠的草原因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勤勞善良、憨厚樸實,卻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一種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半防沾?,陰山下,天似穹廬……”美妙而悠揚的歌聲,仿佛訴說著草原人民的豪邁與奔放。
我特別鐘愛于蒙古族,因為我流淌的血就是蒙古族的血統(tǒng)。蒙古人的大汗成吉思汗英勇善戰(zhàn),激勵著他們的后代。望著英勇的前輩,我真是敬佩不已。
說起內(nèi)蒙古的美麗,沒有領(lǐng)略過它風光的人大概很難想象。且不說那雄偉的大青山,滔滔的黃河水,只看那無邊無際的草原就足夠讓你留連忘返了。如果你夏天來到草原,看到的將是一瀉千里的`綠,平地是綠、溪水是綠的、線條柔美的小小丘也是綠的,到處都布滿了綠色,直到和天際相聯(lián)。在寬闊的綠野上,點綴著數(shù)以千計的野花、姹紫嫣紅把草原打扮得更加迷人。而那星星點點散布在草原上雪白的蒙古包與流動著的馬群、羊群、牛群更加點綴著這幅美麗的畫。
有時候,服裝往往會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信仰和特點。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蒙古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對于袍子的顏色,男子大多喜歡穿藍色、棕色。女子則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女袍比較緊,以顯示身材苗條和健美。蒙古人認為,像乳汁一樣潔白的顏色,是最為圣潔的,多穿于盛典、年節(jié)吉日時穿用;藍色則象征著永恒、堅貞和忠誠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紅色是像火和太陽一樣能給人溫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時多穿這樣顏色的衣服。腰帶則更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材??傊晒抛宸椏傮w上表現(xiàn)為自然大方缺細琢精雕的沉穩(wěn)風俗。
而蒙古族的白節(jié)就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jié)日。白節(jié)又稱新年。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色,所以又稱春節(jié)為白節(jié),在白節(jié)對蒙古人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互相抱吻,互送祝福。白節(jié)在臘月三十日晚上,全家穿上節(jié)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通常全家老少燒香拜佛,然后晚輩向家長獻哈達、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開始拜年。白節(jié)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jié)束。
哦!多么獨特的蒙古族,我愛你。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五
同學們,你們知道潑水節(jié)的來歷嗎?讓我來給你講講吧。
傳說有一個火魔,它的身體和頭發(fā)都很燙,火魔的洞口離一個居住著傣族人民的村子很近。一天,火魔把所有人叫到它洞口旁,從里面挑出六位漂亮的女子做它的妻子。第二天,它又發(fā)現(xiàn)了一位聰明漂亮的女子,就讓這位女子做它的妻子。因為火魔今天不是把這個人燒死,就是把那個人烤死,所以那位最小的妻子問它:大王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火魔說:“我怕有人從我頭上撥下一根頭發(fā)”。于是,她等火魔睡覺時,召集六位姐妹一齊把火魔頭上的頭發(fā)撥下來,撥下來時,火魔疼得嗷嗷直叫,并變成了一個大火球,滾出洞門。最小的那位妻子為了不讓它滾,就把火球托起來,可那火球不燃火了,卻往下掉稀泥,這時,人們聞訊趕來,用河邊的水撒向她身上,這水代表著喜慶、除魔。
從此,傣族便有了這個風俗。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六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后,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zhàn)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tǒng)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睹晒琶厥贰肪硪恢杏涊d: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lǐng)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焙髞硇纬闪艘痪涿晒胖V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鼻笥H達成協(xié)議后,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后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jīng)濟情況而定。農(nóng)區(qū)多以金銀首飾、柜子、衣物為聘禮;牧區(qū)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shù),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shù)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于九的奇數(shù),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shù)。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yīng)數(shù)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p>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男女兩家定親后,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jié)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jié)婚事宜。談妥后,男女兩家開始準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準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jié)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并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tǒng)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jié)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彩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jié)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只和其他禮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shè)羊五叉宴席。并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tǒng)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后,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qū)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qū)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后,等待婚宴的開始?;檠缤ǔ[設(shè)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yīng)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伙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xù)兩三天,親友才陸續(xù)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后,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并跪拜叩頭。旁側(cè)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圣主成吉思汗發(fā)現(xiàn)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里擺設(shè)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并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jié)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奔馳,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yōu)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shè)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七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以過年的風俗習慣為話題的寫事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間可真是飛逝啊!轉(zhuǎn)眼間我已經(jīng)度過了十多個新年了……這不,新年又來臨了。
據(jù)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jié)食品。
我們在過年時還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餃子。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捎譃槭裁此潜夭豢扇钡哪?說其中的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jié)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
我們在臘月二十八掃完房子后還要貼福字!“?!弊脂F(xiàn)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案!弊值官N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號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zāi)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弊帧qR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弊仲N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fā)現(xiàn)家家都貼了“?!弊郑€有一家把“?!弊仲N倒了?;实勐犃朔A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新春佳節(jié)時,許多地區(qū)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nóng)民,窗花有相當?shù)膬?nèi)容表現(xiàn)農(nóng)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yǎng)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chǎn),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F(xiàn)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我們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很懼怕“年”來傷害他們就帶著牲口進山里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胡子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胡子爺爺快躲一躲。白胡子爺爺很平常的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白胡子老爺爺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怒氣沖沖的就朝院子里跑過去。正在這時候,院子里響起了“嘭嘭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更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就開了,白胡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里慢悠悠地走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zhuǎn)身就逃。白胡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來一看,家家戶戶的門口都貼著紅紙,院子里都堆著一燃燒一邊啪啪響的竹子。
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趕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jié)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lián)、紅窗花、紅福字,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大年初一我們就要去拜年了,“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壓歲有諧音“壓祟”的意思,所以長輩受拜以后,就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而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fā)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guān)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guān)圣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拔呢斏瘛必敳蔷?,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jīng)常與“?!?、“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fā)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其實我們的春節(jié)還有著許許多多的風俗,值得我們?nèi)チ私馑?,還有去傳承它,不要讓它變成一個回憶。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從中獲得快樂。所以在過年之際,我們就回家看看吧,不要再一次與家人失去團圓的機會吧!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八
蒙古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其中一個,那里的人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這當然與它們自身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的民族特色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后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區(qū)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fā)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芒牛、鷹、天鵝、樹木等等。 《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芒牛、鷹、天鵝、樹木等等。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芒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特別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xiàn)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lián)系。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zhí)貏e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jié)由來已久。據(jù)《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jié)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guī)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后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nèi),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yīng)欠身雙手去接。包內(nèi)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內(nèi),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cè)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yīng)進門。
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里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lǐng)子較高,紐扣在右側(cè)。袍子的領(lǐng)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xié)調(diào)。
首飾:平素牧區(qū)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jié),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于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制成。
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fā)酵后的馬奶“其格”以及發(fā)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yǎng);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fā)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鞍睗M語是“家”“屋 ”的意思。 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qū)夏季用的,為移轉(zhuǎn)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zhuǎn)包為“烏爾郭格爾”。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九
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持續(xù)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十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種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
人種屬于純蒙古人種,是黃色人種的代表民族,語言為蒙古語。
在中國,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肅等省區(qū)。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nèi)。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
正史始見于《舊唐書·北狄傳》,稱“蒙兀室韋”。
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tǒng)一了蒙古地區(qū)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蒙族歷史悠久,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胸懷坦蕩的民族,至今保持著一套特有的民族禮儀。
蒙古族好飲酒,男女喜飲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俠風度,“每飲必爛醉而后己”。
“整羊席”是喜慶和待貴客的宴席。
飲酒有未飲先酹的禮數(shù)。
“凡飲酒,先酹之,以祭天地?!?/p>
蒙族有客來必熱情款待,宴飲必備各種酒,獻上純凈的馬奶酒和各種肉、乳食品。
主人和客人必須暢飲,“男女雜坐,更相酬勸不禁”,“客飲若少留涓滴,則主人更不接盞,見人飲盡則喜”,“必大醉而罷”。
他們認為,“客醉,則與我一心無異也”。
來客后,不分主客,誰的輩分最高,誰坐在上席位置。
客人不走,家中年輕媳婦不能休息,要在旁聽候家長召喚,隨時斟酒、添菜、續(xù)菜。
蒙古族接待客人講究禮節(jié),歡迎、歡送、獻歌、獻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禮儀程序進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誦。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十一
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里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lǐng)子較高,紐扣在右側(cè)。袍子的領(lǐng)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xié)調(diào)。
首飾:平素牧區(qū)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jié),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于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制成。
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fā)酵后的馬奶“其格”以及發(fā)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yǎng);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fā)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鞍睗M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qū)夏季用的,為移轉(zhuǎn)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zhuǎn)包為“烏爾郭格爾”。
閱讀精選(3):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十二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之后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區(qū)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fā)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芒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芒牛、鷹、天鵝、樹木等等。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芒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個性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xiàn)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lián)系。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十三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個性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個性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期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jié)由來已久。據(jù)《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jié)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齊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必須的規(guī)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后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nèi),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yīng)欠身雙手去接。包內(nèi)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內(nèi),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cè)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yīng)進門。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齊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后,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yīng)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余人身著節(jié)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后叩頭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之后是家庭內(nèi)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nèi)部拜年結(jié)束后,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后進,拜完年后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后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生活風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里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lǐng)子較高,紐扣在右側(cè)。袍子的領(lǐng)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xié)調(diào)。
首飾:平素牧區(qū)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jié),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于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制成。
(2)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fā)酵后的馬奶“其格”以及發(fā)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yǎng);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fā)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chǎn)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jù)《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蒙古酒是從牛奶中提煉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無色透明,少飲延年健體、活血補氣,男女老幼皆可飲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歷史悠久,據(jù)史書載,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增添喜日氣氛。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尤為盛產(chǎn)蒙古酒。然而,時過700多年,生產(chǎn)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qū)夏季用的,為移轉(zhuǎn)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zhuǎn)包為“烏爾郭格爾”。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積雪,下雨時包頂不存水。包的門方長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包的百葉哈納是用數(shù)根相等的細木棍和牛皮繩連結(jié)而成,用時拉開便成圓形的蒙古包墻,搬遷時折疊,又能當勒勒車的車板。包的頂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通煙通氣,又可采光。
4、生產(chǎn)風俗。
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親訪友、出外辦事都需乘馬。馬的體質(zhì)不但結(jié)實強健,而且極耐粗放飼養(yǎng),以忍苦耐勞著稱。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
勒勒車,也叫“大樣車”,這種車的輪子較高,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五。軸輪多是用樺、榆、硬雜木而制成,車轅較長,除車身外一般相當于半身的長度。它能夠拉水、搬運蒙古包、運燃料、用于婚喪嫁娶,適應(yīng)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庫房車,車體上放置一木制長方形有蓋有門的柜,柜外用鐵皮包封,或圍生牛皮,可防風、防水、防潮。柜內(nèi)可儲藏糧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車,車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用來拉飲用水,平時蓄水用。
駱駝,是沙漠地區(qū)的主要交通工具,個性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騎駱駝,騎乘較暖,忍苦耐勞,幾天不喂草、不飲水也能過的去,冬季行路。搬運主要依靠駱駝,在沙漠中,常??梢姷匠扇航Y(jié)隊的駱駝,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魚貫而行,因此駱駝被人稱為“沙漠之舟”。
5、祭祀風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qū)劃的作用。祭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六、七、八月間。祭祀時,敖包插上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jīng)文,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yǎng)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此刻各另地方還有。相傳游牧時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賜,因此,祀天、地諸神時,就要宰殺牲畜來報答。
(3)酒祭:就是把鮮奶、奶油,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這種祭神的風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稱作“酒注禮”,至今有的地方還能看到。據(jù)說它的意思是說,神不僅僅要吃肉,也要飲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馬、羊糞。祭祀時,各戶都走近火邊,念著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瑪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燒,燒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認為火最潔凈,用火能夠驅(qū)逐一切邪惡。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貴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過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時,也有這種禮祭,此刻已經(jīng)沒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娛樂風俗。
(1)賽馬:是草原上最激動人心的傳統(tǒng)體育娛樂活動,賽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華里。賽手不穿靴襪,只穿華麗的彩衣,頭上束著紅、綠綢飄帶,顯得既輕便又英武。當駿馬疾馳的時侯,賽馬人騎在立刻如騰空一般,表現(xiàn)出嫻熟的騎藝。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輪著摔,一上來就互相抓握,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摔跤人數(shù)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雙數(shù),總數(shù)不能出現(xiàn)奇數(shù)。摔跤手的服飾比較講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上衣是牛皮制做,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卓都格),背后中間有圓形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腳登蒙古靴或馬靴。優(yōu)勝者脖子上常套著五顏六色的布條頂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軍事訓(xùn)練,后改為娛樂的活動。分靜射和騎射兩種。
(4)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愛的民族樂器,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草原牧民愛馬頭琴,對馬頭琴有特殊的感情。馬頭琴的琴聲優(yōu)美動聽,有人形容:“對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
(5)音樂、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稱。每當宴會,慶祝節(jié)日,歌聲常常一個接一個。唱古老的民歌,民間傳說的故事,唱草原富饒美麗和對未來完美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聲悠長而高亢,音調(diào)多激昂,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會、節(jié)日、婚禮用的和奏樂器是兩股胡琴,四股胡琴、蕭等。
(6)“好來寶”:是蒙古民間獨特的曲藝形式,是一種說唱藝術(shù)。它有固定的曲調(diào)和唱詞。一般是兩人拉著四胡對唱或一人自問自答。說唱演員不但能拉會唱,而且有觸景生情的靈感,有隨編隨唱的本領(lǐng),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較濃,如今在錫林浩特市有時舞臺上演出的新式“好來寶”人數(shù)不等,有自編、自拉、自演,典調(diào)動聽,形式多樣且好看。
(7)蒙古象棋:類似國際象棋,由棋盤和棋子組成,棋盤有深淺兩色間隔排列的64個小方塊,棋子共32枚,雙方各16枚,有諾顏(王爺),哈屯(王后),也稱波日斯,各一枚,哈薩嘎(車),駱駝,馬各2枚,厚烏(兒子)各8枚。對奕時白格先走,以后雙方輪流走一著,吃掉對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車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著,雙方任何一個“厚烏”到達對方最末一格時,都可變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個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對方的“烏努欽厚烏”(孤兒)?!巴酢北粚Ψ綄⑺?,就算輸棋,雙方均?!巴酢被螂p方只剩同色格的單駱駝算和棋。
(8)“沙嘎”那達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種玩法。沙嘎的寬凸面叫“好尼”(綿羊),寬凹面四”牙瑪”(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馬),窄凹面則“烏和日”或“特模”(?;蝰橊劊?。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是娛樂、游戲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賽馬三項競技,現(xiàn)已成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民間體育活動的隆重集會。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十四
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jié)由來已久。據(jù)《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jié)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煙壺。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guī)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后再互換。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十五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個性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個性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期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jié)由來已久。據(jù)《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jié)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齊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必須的規(guī)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后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nèi),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yīng)欠身雙手去接。包內(nèi)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內(nèi),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cè)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yīng)進門。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十六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十七
閱讀精選(1):
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理解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理解敬酒。理解哈達時,賓客應(yīng)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頸上。賓客應(yīng)雙手合掌于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點上,主人或服務(wù)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jié)。主人或服務(wù)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tǒng)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誠相待。賓客應(yīng)隨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理解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jù)《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zāi)梗诎藟K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龕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則掛之于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zāi)辜醇辣久褡遄嫦取V糜诎?,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龕前。這種習俗能夠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jié)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qū)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必須的規(guī)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jié)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透過,不坐其上位,未經(jīng)允許不要與老人并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透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舉杯合唱,然后大家一齊干杯,如此數(shù)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shù)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tǒng)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向流傳到此刻。
婚禮是蒙古族為孩子成家立業(yè)而操辦的一項重大禮儀活動?;槎Y(蒙語稱“好力牧”)是由喇嘛或長輩選定良辰吉日,隆重舉行的結(jié)婚慶典。牧區(qū)婚禮一般持續(xù)三四天。
新娘上接親車之前,要舉行告別儀式。新郎新娘首先跪拜火神。跪拜結(jié)束后,新娘不能主動上車,而是哭著和父母依依不舍。此時,祝頌人前來用詩歌的形式勸告新娘。
母親端過一碗鮮奶,一邊安慰一邊讓她喝,但姑娘不能全喝,只喝一點兒,表示姑娘給娘家留口福。隨后母親把剩下的奶子往上灑向四邊八方。這時新郎過來把新娘推進大蓬車里,接送新娘的隊伍離新郎家不遠時,便要停要下來休息。這時新郎和伴郎先回去報信,然后新郎換騎快馬,領(lǐng)著迎親人馬前來迎接。
個民族的傳說、歷史,一些稀奇古怪、鮮為人知的習俗又重演了一遍。許多民族昨日已消失的淳樸古俗,這個民族這天還完整保留著。
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qū)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十分隆重、熱鬧。牧區(qū)的婚俗更有特色,娶親回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不下馬車,先繞蒙古包轉(zhuǎn)三圈,然后,新郎新娘雙雙穿過旺火,理解火神的洗禮,表示感情的純真、堅貞不渝和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首先拜祭佛灶,然后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再梳頭改裝?;檠缟蠑[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yīng)有盡有。獻哈達、敬酒、唱歌、跳舞,常常是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女帶翻檐尖頂帽?,旇?、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lǐng),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lǐng)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qū)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nóng)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fā)從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發(fā)根,發(fā)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fā)稍下垂,并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布缣宦缎夭?。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云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比較強烈。內(nèi)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熱,避免汗?jié)褓N于體表;也適應(yīng)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jié)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安代蒙古族傳統(tǒng)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群眾舞形式的演變和發(fā)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里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里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yīng)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構(gòu)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后廣大舞蹈工作者透過搜集、整理、改編、創(chuàng)新,使古老的安代發(fā)展為反映生活,表現(xiàn)時代的新的藝術(shù)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群眾舞,一種是在舞臺上表演性的。
頂碗舞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yōu)美,氣質(zhì)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fā)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jié)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shù)、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guī)律之后,舞者現(xiàn)場即興發(fā)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xiàn)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zhuǎn)圈打擊地面蹲轉(zhuǎn);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后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后退,或各種轉(zhuǎn)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wěn)重深沉,快舞則飄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場面簡單熱烈。筷子舞凝結(jié)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白節(jié)”、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jié)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jié)日是相當于漢族春節(jié)的年節(jié),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guān),內(nèi)含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jié)日的時間與春節(jié)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jié)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jié)”。節(jié)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jié)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圣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澳沁_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資料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資料,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chǎn)經(jīng)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jié),是云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那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學會了建筑技術(shù)。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jīng)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nóng)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jié)。節(jié)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里來歡度節(jié)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臺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dǎo),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xiàn)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shù)蒙古族已但是燃燈節(jié);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jié)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節(jié)日后,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這些農(nóng)活后,工匠們又成群結(jié)隊外出承包建筑。
閱讀精選(2):
習慣為話題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篇十八
[民族簡介]。
蒙古族,現(xiàn)有人口約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其余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qū)。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yè)上比較發(fā)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語言、醫(y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懊韶!笔恰懊晒拧币辉~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懊晒拧弊畛踔皇敲晒胖T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tǒng)一了蒙古地區(qū)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懊晒拧币簿陀稍瓉淼牟柯涿Q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nèi)蒙古、衛(wèi)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
[飲食習慣]。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nèi)粘I钭钕矚g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jié)。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加以攪拌,數(shù)日后便乳脂分離,發(fā)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fā)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fā)酵法,還出現(xiàn)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后的奶酒方為上品。馬奶酒性溫,有驅(qū)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笆职侨狻笔敲晒湃藗鹘y(tǒng)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nèi)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zhí)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后,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lǐng),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lǐng)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471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