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精選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19:27:16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精選18篇)
時間:2023-11-24 19:27:16     小編:念青松

總結(jié)是一種思考未來的方式,通過總結(jié)過去的經(jīng)驗和教訓,我們可以更好地預判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如何發(fā)展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接下來是一些總結(jié)寫作的案例,供您參考和學習,希望能幫助到您。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一

接照阿德勒的課題應該分離理論,此時的父母老師都不該干涉,任由孩子自行發(fā)展,告訴他你需要我?guī)椭臅r候你告訴我,我會伸出援手。我不認為是這樣,這個年紀的孩子說實話還沒有形成自己相對成熟理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現(xiàn)。他們還沒有明確判斷是非的能力,甚至可以說許多孩子尤其是農(nóng)村娃還沒有從幼兒園那種自由自在的環(huán)境中清醒過來,還沒有“我是一名小學生”了的概念,沒有我要“學習”的意識,如果此時老師和父母任由他發(fā)展,不進行干涉、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就此毀掉,難道家長、老師這時候不該及時主動參與孩子的課題,與他進行有效溝通,幫助他樹立學習的'意識嗎?我所謂的干涉不是要打要罵,只是因為孩子還不懂甚至不清楚“學習“這一行為的重要性,作為成人的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其了解。

書中還有許多現(xiàn)點讓人讀來醒醐灌,阿德勒心理學是個人的心理學,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把握此時此刻,獲得人生之自由與幸福。(朱小記)。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二

正確閱讀這本工具書的方式。

這其實是一本指導人們?nèi)绾闻c自己和解,如何悅納自己的工具書!

但這本書與市面上那些淺薄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的是,它提供的理論邏輯是完整的,是完全自洽的——青年已經(jīng)把我們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提了一遍,而智者也一一為其解答了。當所有可能的質(zhì)疑都通過理論本身解決之后,讀者自然會覺得:“好像只要我們換一種視角看世界,就能獲得生活中的幸福、成長的可能……”

書中的青年身上有我們很多人的影子,他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見的問題——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現(xiàn)實,總被過去的原因蒙蔽雙眼??释麛[脫過去,但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牢牢盯著過去的事情不放,所以我們只能困于過去,一再重復過去。就像書中的青年,一再堅信那些使自己痛苦的原因,無形之中強化了“自己是無法改變的”這一錯誤信念,所以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我們只能一再重復過去的使我們痛苦的`生活。真正使我們痛苦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即使遇上可能使我們成長的勸誡——如同書中智者的言論,我們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也是如同剛開始的青年的反應一樣——覺得荒謬、可笑,于是反駁、質(zhì)疑。

也許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沒什么機會遇上一位如此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智者(看完了這本書之后可以算是間接認識了哈哈),但是現(xiàn)實中不乏一點一滴可能促使我們成長的機會,它們就像是不那么巧言善辯的智者,就像那些老套的心靈雞湯文章中只會用演繹的方式給青年解答疑惑的智者。如果我們像青年一樣只信奉那些所謂“堅不可摧的原因”,我們也會覺得這些故事荒謬、可笑,然后質(zhì)疑,置之不理。我們是這樣錯失了能使我們成長的可能性的,所以我們只能受困于我們信奉的原因論,在不可改變的過去的事實中受苦。

如果信奉原因論只能讓我們受苦,那不如換一個視角看待世界,改為信奉目的論。

人類是可以改變的,那些過去的痛苦并不能定義我們是誰,也不能決定什么——如果能相信這一點,也許就能尋找到幸福的鑰匙——不糾纏于不可改變的事實,著眼于此時此刻,找到自己的目標,沖著自己想實現(xiàn)的未來而努力。

但我在親身實踐的時候,總覺得這有一定的難度,人類好像總是習慣于回顧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給自己下一個結(jié)論,定義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給旁人做自我介紹時,我們總會說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舉一些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例來佐證;我們評價某一個人時,也是從他/她做過什么來評價的。

這好像是人類思維的惰性,總想快速給某人某事貼上標簽來進行簡單易懂的思考,從而忽視了對方不確定的未來改變的可能性。

所以,我會評價這一本書為“工具書”,不僅是因為這本書提出的理論是具有指導意義和可行性的,還因為如果要想親身實踐其中的理論,必須要反復翻閱這本書,時不時提醒自己要克服思考的惰性。

改變都是困難的,尤其是徹底的“破繭成蝶”。當自己親身實踐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成了書中莽撞而不成熟的青年。原本當初看了一遍便翻閱過去的自以為了然的問題,在現(xiàn)實中卻是切切實實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而當自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再回去翻閱這本書時,對已經(jīng)看過一次的解答才能有更深的體會。于是我不得不感慨,阿德勒心理學能有這般足夠強大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夠支撐起人們在生活中的一次次檢閱。

所以,親身實踐后我才明白:閱讀這本書時,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看青年,也不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辯白,應該站在青年的角度去聆聽智者給我們的教誨,就像我們自己在聆聽一位智者給我們的教誨一樣。并且每當我們生活中遇見類似青年的困境時,都要提醒自己回到書中去重溫智者的教誨,就像智者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生活一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三

初看《被討厭的勇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很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羅列很多觀點,卻對于生活的改變并沒有什么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咨詢中被推薦了這本書,認真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可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里混作一團,通過以下文字作簡單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情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nèi)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xiàn)。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里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明確提出如何認識現(xiàn)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為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我們了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繼續(xù)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可以改變的,之因此不能改變是我們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是需要勇氣的。人之因此不幸,不是過去或環(huán)境影響的,也不是能力不足導致的,而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章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guān)系,這里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自卑情結(jié)和優(yōu)越情結(jié),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tài),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yōu)越則是與過去的自身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jié)則是因為我沒有a因此做不到b,是一種逃避和借口,而優(yōu)越情結(jié)則是表現(xiàn)的好像自身很優(yōu)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中。阿德勒明確提出人在行為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為方面——自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們要通過克服工作、交友、愛著三大課題去實現(xiàn)。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是使用心理學,使用自身的手來選擇自身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身的手來選擇自身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這里主要介紹了課題分離——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你改變?nèi)穗H關(guān)系煩惱的有劃時代意義的觀念,一切人際關(guān)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隊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身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念出發(fā),把自身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身的課題。如何判定誰的.課題?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由誰來承擔?”阿德勒否定追求認可,“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獲得幸福的勇氣包含“被討厭的勇氣”——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他人認可?!叭穗H關(guān)系卡”總是掌握在自身手里,問題在于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談論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guān)系的以及我們應該與他人締結(jié)怎樣的人際關(guān)系。上一章的課題分離是人際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終點在于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從中感到“自身有位置”的狀態(tài),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身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但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積極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得到,就是積極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離帶來了不錯的關(guān)系,而“橫向關(guān)系”則是形成互相協(xié)調(diào)與合作的關(guān)系。人只有在能感覺到自身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身的價值。橫向關(guān)系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身應有的主張。

第五章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幸福是什么”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身”,然后盡量朝著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身撒謊;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幸福就是“貢獻感”。如果你能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那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普通的你也秀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身的優(yōu)越性。

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xù)、是連續(xù)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身。以他者貢獻為引導之星,就一定能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jié)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于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如果我改變了世界也會改變。

最后,讀完此書我的感想如同以上梳理的脈絡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確實是思想上的一個沖擊,以后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擁有這份簡單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四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chuàng)新的??吹胶髞聿虐l(fā)現(xiàn),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并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身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的觀點,就是關(guān)于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guān)系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身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愿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板問我:你覺得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因此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板對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diào)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作為團體里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么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因此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身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行為,并不是歸咎于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里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例如說我現(xiàn)在在熬夜寫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于我們怎么總結(jié)經(jīng)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并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fā)生,但總結(jié)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因此我們之因此是我們,并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于現(xiàn)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shù)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shù)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xiàn)在的瞬間,那這一生就可以無愧于心了。

我們過得這么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jié)改善才有進步,那從現(xiàn)在開始,給自身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五

這其實是一本指導人們?nèi)绾闻c自己和解,如何悅納自己的工具書!

但這本書與市面上那些淺薄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的是,它提供的理論邏輯是完整的,是完全自洽的——青年已經(jīng)把我們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提了一遍,而智者也一一為其解答了。當所有可能的質(zhì)疑都通過理論本身解決之后,讀者自然會覺得:“好像只要我們換一種視角看世界,就能獲得生活中的幸福、成長的可能……”

書中的青年身上有我們很多人的影子,他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見的問題——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現(xiàn)實,總被過去的原因蒙蔽雙眼??释麛[脫過去,但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牢牢盯著過去的事情不放,所以我們只能困于過去,一再重復過去。就像書中的青年,一再堅信那些使自己痛苦的原因,無形之中強化了“自己是無法改變的”這一錯誤信念,所以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我們只能一再重復過去的使我們痛苦的生活。真正使我們痛苦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即使遇上可能使我們成長的勸誡——如同書中智者的言論,我們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也是如同剛開始的青年的反應一樣——覺得荒謬、可笑,于是反駁、質(zhì)疑。

也許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沒什么機會遇上一位如此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智者(看完了這本書之后可以算是間接認識了哈哈),但是現(xiàn)實中不乏一點一滴可能促使我們成長的機會,它們就像是不那么巧言善辯的智者,就像那些老套的心靈雞湯文章中只會用演繹的方式給青年解答疑惑的智者。如果我們像青年一樣只信奉那些所謂“堅不可摧的原因”,我們也會覺得這些故事荒謬、可笑,然后質(zhì)疑,置之不理。我們是這樣錯失了能使我們成長的可能性的,所以我們只能受困于我們信奉的原因論,在不可改變的過去的事實中受苦。

如果信奉原因論只能讓我們受苦,那不如換一個視角看待世界,改為信奉目的論。

人類是可以改變的,那些過去的痛苦并不能定義我們是誰,也不能決定什么——如果能相信這一點,也許就能尋找到幸福的鑰匙——不糾纏于不可改變的事實,著眼于此時此刻,找到自己的目標,沖著自己想實現(xiàn)的未來而努力。

但我在親身實踐的時候,總覺得這有一定的難度,人類好像總是習慣于回顧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給自己下一個結(jié)論,定義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給旁人做自我介紹時,我們總會說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舉一些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例來佐證;我們評價某一個人時,也是從他/她做過什么來評價的。

這好像是人類思維的惰性,總想快速給某人某事貼上標簽來進行簡單易懂的思考,從而忽視了對方不確定的未來改變的可能性。

所以,我會評價這一本書為“工具書”,不僅是因為這本書提出的理論是具有指導意義和可行性的,還因為如果要想親身實踐其中的理論,必須要反復翻閱這本書,時不時提醒自己要克服思考的惰性。

改變都是困難的,尤其是徹底的“破繭成蝶”。當自己親身實踐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成了書中莽撞而不成熟的青年。原本當初看了一遍便翻閱過去的自以為了然的問題,在現(xiàn)實中卻是切切實實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而當自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再回去翻閱這本書時,對已經(jīng)看過一次的解答才能有更深的體會。于是我不得不感慨,阿德勒心理學能有這般足夠強大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夠支撐起人們在生活中的一次次檢閱。

所以,親身實踐后我才明白:閱讀這本書時,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看青年,也不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辯白,應該站在青年的角度去聆聽智者給我們的教誨,就像我們自己在聆聽一位智者給我們的教誨一樣。并且每當我們生活中遇見類似青年的困境時,都要提醒自己回到書中去重溫智者的教誨,就像智者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生活一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六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于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后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么這么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xiàn)在終于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身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身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quán)利,并不存在誰應該因為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著誰,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身正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才會出目前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guān)系而遲遲不說,導致自身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fā)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身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并沒有影響我們的關(guān)系,反而不會因為自身不說而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于兩個人的關(guān)系因為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并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通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七

例如書中所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著什么工作,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guān)系中,我們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在期待著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之線的關(guān)鍵。其二、要有“摒棄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為你只一昧關(guān)注著‘被給予了什么‘。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里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關(guān)于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閱后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并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xiàn)代思維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訴我們?nèi)说那袩纴碓从谌穗H關(guān)系,想要構(gòu)建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guān)于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課題。不能說,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于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chuàng)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么傷害,導致我現(xiàn)在怎么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nèi)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里面為目的。我接著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xiàn),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茍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回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nèi)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八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于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后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么這么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xiàn)在終于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quán)利,并不存在誰應該因為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著誰,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才會出現(xiàn)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guān)系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fā)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并沒有影響我們的關(guān)系,反而不會因為自己不說而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于兩個人的關(guān)系因為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九

《被討厭的勇氣》里面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夢想這件事,但我覺得關(guān)于人生是一條直線還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剎那的問題,其實就是在說夢想。

書里提到,人生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剎那,而不是一條直線的“在路上”,它讓人“活在當下”,其實活在當下聽起來是一件很空的概念,但書里面論述的其實非常好。

對于人生目標這件事,根本不在于什么遠大計劃,因為人生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把每一個當下都用盡全力的過好,也就無所謂什么遠大不遠大的目標了,因為畢竟“越努力,越幸運”,往往好的結(jié)果常常會與有準備的人不期而遇。

任何的眼高手低都不配談遠大目標,而真正的腳踏實地又不需要談遠大目標。所以,遠大目標在我看來,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

我記得9月15號中午才寫了匆匆那年的那種小感嘆,傍晚就接到了父親病發(fā)的通知。然后我整個人在之后的時間里,陷入了一種消沉悲觀的情緒里,我突然意識到今后的人生將都是減法,我不知道如何去調(diào)節(jié)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去幫助我的家人。

我想,我不能奢求生活溫柔待我,但我可以溫柔待她,常常微笑,常常感恩,幸福感總不會離我而去的。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一本故事書,甚至看起來非常像一本雞湯書,但其實它自有其深刻處,我很喜歡亦非常感謝這本書,就算它是雞湯,我也要先干為敬!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十

是值得時時翻閱的書。常讀常新。

書中提到,我們無法改變,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氣。當一個人具備了被討厭的勇氣時,關(guān)系也更簡單輕松了。

課題分離很重要。意識到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他人的課題,可以避免我們被束縛或束縛別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課題是誰的呢?那就看這個課題需要誰負責?誰需要承擔這個課題的后果。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還有一個反常規(guī)的點在于,過去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不能決定我們會是什么樣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我們是什么人。如何看待過去、創(chuàng)傷或什么,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開自己的人生課題了。面對它們。

自我接納而不要自我肯定,無需假想自己是多么優(yōu)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騙,需要實事求是。這才是誠實地肯定自身的價值,但凡存在,就是價值。

對他人要當成伙伴而不是競爭對手,看成橫向關(guān)系而不是縱向關(guān)系,這樣才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也沒有輸贏之分,真正獲得了自由。

以及,要發(fā)展、意識到共同體感覺,我們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當我們認可這一點,也會自然而然地貢獻,這個貢獻不一定要是看得見的,也可以是看不見的。在這種貢獻中,我們會更能肯定自我的價值,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點是,不要批評和表揚,無論是對孩子還是誰。很簡單,批評和表揚都是一種評價體系,都帶著上級對下級的不平等色彩。也會在無形中形成干涉。一個有賞罰心理的人,容易因為害怕被批評而變得膽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為想要得到表揚而故意討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鼓勵。鼓勵是這樣的,是平等和自由的關(guān)系,是真誠地說謝謝,當他人幫助了我們時。鼓勵也是對他人的幫助,必要的一種幫助,當他人需要時。

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許多年前,真正讀這本書是最近,很有緣,對應到我的許多“癥狀”,可以說解開了我的不少心結(jié)。書里還提到活著的意義,那就是不要盯著過去,也不要盯著未來,自己去賦予意義才是自由??!

并且,請活在當下吧,當下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剎那,它不是一條線,更像是一個點,這才是我們可以把握住的。

讀完之后,真心感覺到內(nèi)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種情境下該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實用的人生自助書。

感恩。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十一

刷知乎時,看到有人提問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幾本書,該提問下,幾個高贊回答都提及了《被討厭的勇氣》,書名和我以往認知不太一致,出于好奇,我就立刻選擇了這本書。

2.我對這本書的評價。

這本書是我第一本關(guān)于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禪者辯論的形式展開,一人一句,你來我往,我們仿佛就是那個青年,在被禪者說服和質(zhì)疑中產(chǎn)生自己的思考。由于是對話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覺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決自己的困惑,還是應該多讀幾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書有太多觀點值得深究,由于我不是研究心理學的,只能憑直覺覺得部分觀點太過主觀,比如阿德勒否定過去經(jīng)歷對現(xiàn)在的行為造成的影響,他認為現(xiàn)在你的行為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以過去的經(jīng)歷為借口。

阿德勒認為幸福的主動權(quán)掌握在現(xiàn)在的自己手中,關(guān)注自己能改變的,而不是不能改變的過去,如果能那么容易舍棄過去,世界的確很簡單。

其實對我產(chǎn)生啟發(fā)的是下面這個觀點。

阿德勒提出,我們應著眼于“此時此刻”,而“此時此刻”是指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于“此時此刻”,就會忽略過去和未來。由此,阿德勒還表示,一直想著“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等時機到了就去做”,這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會無所進展,在達到目標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再結(jié)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著等經(jīng)濟實力了,或者等工作穩(wěn)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閑時間學畫畫,但這一天什么時候能到來,誰也不知道,于是畫畫的種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過寄托未來,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此時此刻,雖然我沒有錢,沒有工作,但只要熱愛,總會有千萬種方法去學畫畫。當然,我不會承認,我不夠熱愛畫畫噠~我只是懶以及寄托于未來。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十二

一半科普一半雞湯,后續(xù)中有提到并不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岸見-阿德勒心理學:換言之,摘取和套用了阿德勒提出的一些主張和概念,但整本書的idea其實是岸見先生的。

我一直覺得在什么階段看什么書,怎么讀,讀書的先后順序都很重要;少年要的是鼓勵和適當?shù)哪ゾ?,青年需要批判和反思,中年則是沉淀過后好好做事業(yè)有所貢獻的階段。

全書的雞湯味還是比較重的,對話側(cè)重讓來訪的青年引出哲人的觀點,意在降低閱讀難度增加趣味性,而非思辨性;結(jié)合全書的信息量我更傾向于用非對話體來寫,能大大縮短閱讀時間;更像是一本臨床心理學治療中的指導手冊,而非哲學性質(zhì)的心理學著作,也需要和阿德勒心理學區(qū)分開來,書中某些片斷性的方法論論點具有啟發(fā)性,但失之嚴謹和思辨。

以下幾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

用目的論的方法來解讀過去的“創(chuàng)傷性時間”,而非原因?qū)е碌臎Q定論,我個人贊同這種觀點,但否認書中所說的床上并不客觀存在。

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是“課題分離”,認識每個人自身的課題從而明確責任,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找到在多個層面社會共同體中的位置和歸屬,但我也否認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的看法。

人際關(guān)系岸見提到了橫向和縱向關(guān)系,認為獲得幸福的關(guān)鍵是建立橫向關(guān)系,但我也反對縱向關(guān)系的非客觀存在一說。

書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的人生三大課題:工作,交友和親密關(guān)系;阿德勒主張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不可分割”的完整存在,反對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的二元對立,強調(diào)個體全方位趨于一致性的融合發(fā)展。

岸見認為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一切的改變都為時不晚,而在于讀者是否能下定決心開始改變自己;追求自由的人生需要勇氣;還有不被人喜歡的勇氣。

最后一張?zhí)岬轿枧_的聚光燈效應,提倡活在當下;如果舞臺燈光足夠強,臺上的人看不見臺下的觀眾和臺后的人員,從而得出只要對當下足夠聚焦便不會糾結(jié)于過去抑或懼怕未來,得出“活在當下”的主張。

后記中有一段話心有戚戚焉:“…我遇到過很多‘青年’。青年們都想認真的生活,但很多人往往被自以為無所不知,通曉世故的年長者提醒‘必須要更加現(xiàn)實’,今兒不得不放棄當初的夢想;同時因為純真,所以被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所累,感覺疲憊不堪。

希望認真生活非常重要,但僅僅如此還不夠。阿德勒說:‘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如果不懂得如何構(gòu)筑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有時候就會因為想要滿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傷害他人而導致雖有自己主張但無法傳達,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縱觀全書,核心觀點乃是岸見先生的選擇自由人生的勇氣學說,同時對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有所提及。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十三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采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為"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閱讀相關(guān)的書籍絕不是為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為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記里也說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里沒有太專業(yè)晦澀的詞匯,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于把現(xiàn)在的困境歸結(jié)于過去的原因,而甘愿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借口;比如我們?nèi)松暮芏酂蓝甲杂谌穗H關(guān)系,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斗,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伙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松;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guān),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于未,其實我們應該關(guān)注于當下,認真地過好現(xiàn)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jié)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才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chuàng)新的??吹胶髞聿虐l(fā)現(xiàn),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并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的觀點,就是關(guān)于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guān)系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愿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板問我:你覺得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板對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diào)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為團體里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么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行為,并不是歸咎于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里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比如說我現(xiàn)在在熬夜寫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于我們怎么總結(jié)經(jīng)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并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fā)生,但是總結(jié)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并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于現(xiàn)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shù)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shù)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xiàn)在的瞬間,那么這一生就可以無愧于心了。

我們過得這么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jié)改善才有進步,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是對阿德勒哲學思想的解讀,以類似《理想國》中的對話形式,通過青年與哲人之間關(guān)于人生問題的討論,對阿德勒的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和示范。

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人五個夜晚的討論,透過生活中各種煩惱的表象,樸實平直地闡釋這些束縛產(chǎn)生的原因,并試圖讓我們讀者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面對變化帶來的"不安"和不變帶來的"不滿",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后者。同樣,面對市場競爭和更新迭代的壓力,傳統(tǒng)行業(yè)在轉(zhuǎn)型和戰(zhàn)略調(diào)整上,總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

企業(yè)過去的業(yè)績與經(jīng)驗、一貫以來的工作方式、內(nèi)部的改革阻力,也讓不少企業(yè)止步不前,無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huán)境中攫取新的成長機會,甚至走向衰落。改變,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改變,也是從不幸中解脫出來的第一步。

改變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現(xiàn)狀,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通過選擇改變的勇氣和決心,擯棄"保持現(xiàn)狀"的安全感,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動權(quán)。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

在人際關(guān)系中,大多數(shù)人太害怕被他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看到身邊的人活躍幸福的姿態(tài),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進而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而選擇縮在自己的殼里,避免與人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適度的自卑感,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追求優(yōu)越性,并非是要盡力超越他人甚至通過排擠他人來取得晉升,而是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接納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長處,與"理想的自己"相比較,不斷前進,不斷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網(wǎng)絡上,常常見到年輕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會地位、經(jīng)濟能力或者兒時的經(jīng)歷作為自己糟糕境遇的借口,將自己當前的窘境歸咎于他人。比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論,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guān)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guān)系一樣,卻根本不考慮"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于我們的競爭或勝負意識,因為常常拿自己跟別人相比就會產(chǎn)生"優(yōu)于這個、步入那個"之類的想法,自卑情結(jié)或優(yōu)越感就會隨之而生。競爭或勝負意識,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當成"敵人"。而因為這種競爭關(guān)系,人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就會步入權(quán)力之爭,通過發(fā)怒、責難對方,試圖讓對方屈服,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夫妻關(guān)系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是如此,同事之間甚至上下級關(guān)系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罵或者公然挑釁,我們不妨退一步想想對方的隱藏目的是什么。"不由得發(fā)火"之類的話,其實是借助發(fā)怒來進行交流,借此讓對方屈服。一旦破除這種競爭關(guān)系,我們就能克服自卑情結(jié);直面人生課題,不給自己找借口,才能擺脫人際關(guān)系煩惱的擺弄。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首先我們要了解"課題分離"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而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過分追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常常會扼殺我們選擇的自由。在人際關(guān)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不能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無法獲得自由。

在中日韓這幾個推崇賞罰式教育的國家,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期待"這一手段,來得到別人的認可,因為做了恰當?shù)氖虑榫湍軌颢@得表揚和獎賞。對于年輕人來說,父母的認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所學的專業(yè)和從事的工作。身邊有個朋友重點大學畢業(yè),畢業(yè)后開了家餐館,雖然工作辛苦,但干得特別充實,每個月也能凈盈利兩萬。但朋友的家人對他開餐館一事特別反對,認為餐飲是低級的工作,三天兩頭跑去店里找他吵架。朋友最后迫于壓力,把餐館轉(zhuǎn)讓了出去,去當?shù)匾患倚∮忻麣獾钠髽I(yè)干起了文員,每天郁郁寡歡,覺得相當痛苦。

第四夜。

如果說分離課題是人際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那么"共同體感覺"就是人際關(guān)系的終點。對于幸福的人際關(guān)系,獲得共同體感覺極為重要,即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這也就要求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只關(guān)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guān)系課題,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參與和融入共同體,思考"我能給別人帶來什么",才能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歸屬感。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們糾結(jié)過去、關(guān)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以為看到了些什么。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起決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尼布爾的祈禱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活在當下要求我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通過為他人做點什么,發(fā)掘"我有能力"的意識,更積極地與社會和諧共處,從而達成共同體感覺,賦予人生以意義。

阿德勒的心理學,通過對簡單案例的討論,把讀者從過去、人際關(guān)系和未來的羈絆中解放出來,而且讓我們意識到,真正讓自己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對于8型來說,一本好書應該是鑰匙到鎖開的那種直接。如果磨磨嘰嘰,半天讓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說什么,那我的選擇一定是放下他,沒有興趣再讀下去。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讓我捧起來,就不想放下的書。

這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來解答問題、闡述觀點的。正如序一里說的:對話體使得我們閱讀時感到親切,有"如師在臨"的體驗。

讀這本書之前,先認識一下阿爾弗雷德。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qū),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nèi)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zhuǎn)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書的觀點很多,我依然選擇讓我感觸很深、我能夠理解分析透徹并且和我自己有連接的部分來分享。

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

弗洛伊德認為:你今天的不幸,都是你過去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的原因。而阿德勒認為:任何經(jīng)歷,本身并不是你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一場大的災難或幼年受到虐待對人格是會有影響,但死抱著過去不撒手,拿過去當借口,認為我現(xiàn)在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我過去心靈受過傷害所造成,讓自己深陷于一種悲傷不能自拔的情節(jié)當中,那只會讓你停滯不前,起不到任何的積極作用。只有我們給過去的經(jīng)歷賦予積極意義,讓我們正視我們的創(chuàng)傷,才會起到積極作用。你自己過怎樣的生活,都是你自己選擇的。

這讓我想起去年看過畢淑敏的一篇文章——《誰是你的重要他人》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可以簡單直白的告訴你,應該怎樣用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幼年的傷害,摘抄下來跟大家分享:我們的某些性格和反應模式,由于這些"重要他人"的影響,而被打上深深的烙印。那時你還小,你受了傷,那不是你的錯。但你的傷口至今還在流血,你卻要自己想法包扎。如果它還象下水道的出口一樣嗖嗖地冒著污濁的`氣味,還對你的今天、明天繼續(xù)發(fā)揮著強烈的影響,那是你仍在聽之任之。童年的記憶無法改寫,但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卻可以循著"重要他人"這條纜繩重新梳理,重新審視我們的規(guī)則和模式。如果它是合理的,就變成金色風帆,成為理智的一部分。如果它是晦暗的荊棘,就用成年人有力的雙手把他粉碎。語言犀利,一針見血。

自卑感來自主觀臆造:

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yōu)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tài),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一直不愿意承認和接受自己有自卑感。但心理學上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點自卑。了解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后,發(fā)現(xiàn)無論追求優(yōu)越性還是自卑感,都要看你賦予他什么樣的意義。如果賦予他積極意義,你的自卑感,也會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你的自卑感,其實是你不滿足于現(xiàn)狀。所以不斷要求自己進步,讓自己變的更優(yōu)秀的一種推動力。被賦予了積極意義的自卑感,是會起到積極作用的。

而完全沉浸在自卑中,讓自己變的越來越消極,便進入了自卑情結(jié)。自卑情結(jié),也被阿德勒認為是一種借口,一種停滯不前安于現(xiàn)狀的借口。其實安于現(xiàn)狀也是一種選擇,無關(guān)對錯,只要能夠符合自我滿足、自我接受的前提條件。但是,那是因為你愿意并且接受,與其他無關(guān)。如果你已經(jīng)區(qū)分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jié),請審視一下自己,你是有一點點自卑感,還是深陷于自卑情結(jié)之中不能自拔?還是阿德勒的觀點:是你自己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如果在人際關(guān)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能擺脫人際關(guān)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如果有了競爭,不知不覺中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看成"敵人"一個人跟一群"敵人"生活在一起,怎么會輕松快樂?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的前進即可。這句話很好理解,但是真正做到還是有難度的。時刻提醒自己,你的外面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總與他人比較,產(chǎn)生嫉妒、怨恨等心理是不可避免的,那種感覺不但產(chǎn)生不了什么積極作用,同時會讓自己很苦惱。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或看到自己是嫉妒與怨恨的??墒窃谂c他人的競爭中,這種情緒很難避免。所以,努力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努力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向著理想中的自己努力,你會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離理想中的自己越來越近。這種感覺會讓你更加自信,而且你相信,不斷在超越自己的自己,會越來越優(yōu)秀,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終于到了這一章節(jié)了,這是最近我一直在自己身上實驗運用的課題。他真的可以幫助你解決生活中、人際關(guān)系中的很多問題。簡直就是生活中的"萬能膏"。

先摘抄書中一些比較有力量的字眼兒:

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fā),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我對課題分離的理解是這樣的:比如生活中經(jīng)常有人需要你給予建議。那么,你的建議就是你的課題。而是否接受你的建議就是他的課題,你不能干涉他是否接受你的建議。他的課題,他可以自己做來做決定。當你沒做好課題分離時,你會覺得,我在幫他,可他不但不接受還不領情,多么令人氣憤。可是課題分離清楚了,事情也一下就變的清晰明了了。

再舉個例子:我需要你幫忙,是我的課題。你決定幫不幫忙是你的課題。你幫與不幫都是你的決定,我只能接受,不能干涉。如果我對你的不幫忙,橫加指責,我就干涉了你的課題。課題分清楚了,然后互不干涉,自然會減少矛盾,人際關(guān)系也和諧了。即使你們是母子關(guān)系、你們是親密的伴侶關(guān)系、你們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但是,他是他,你是你。

上述的課題分離還算容易,對于我而言,怎樣面對我跟孩子的課題分離?比如我怎樣認識學習是他的課題,哪些是干涉,哪些是幫助?雖然有難度,但是這個課題分離是一定要做的。

人際關(guān)系的終極目標——共同體感覺。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就叫共同體感覺。

一直以來,共同體感覺這個詞都讓我感覺到很抽象,我想拼命的把他具體化?可是難度很大,必須找到一個切入點,直入內(nèi)心去認識他,把抽象的具體化。那就從一個特別具體的名詞————伙伴作為切入點,來盡量把共同體感覺具體化吧。

生活中我最可以稱之為伙伴的人,就是我們家沈先生。家庭,是共同體中的一部分,一個點。從這個點,放射開來,再從家庭到學校、單位、國家、人類等一切,甚至包括宇宙。

在家庭中,我和大小兩位沈先生,是合作伙伴。我們各司其責,分工不同,自己有自己的位置。在這樣的關(guān)系中,我們不能一味的索?。耗阋欢ㄒ獊黻P(guān)心我,認同我,包容我。而更重要的是,我能為家人做什么?我可以為他們做準備可口的飯菜、有干凈衣服、儲備一定的知識為你們解答困惑。

在平時,不斷的積累、進步,把一個積極的、充滿能量的、能夠給伙伴們提供幫助的自己準備好,這便有了共同體感覺。繼續(xù)展開說,走出家庭,來到社會,我能夠為社會做什么,能為社會中的伙伴們做什么?一樣的,我已經(jīng)把一個積極的、充滿能量的、能夠給伙伴們提供幫助的自己準備好了。在我能量低下的時候,我的伙伴也準備好了一個可以為我提供能量和幫助的他自己。這樣,大家都能在這個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從付出中獲得歸屬感,無論你所處的天地有多廣闊,你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共同體感覺。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其實寫完共同體感覺,我就不想寫了??蛇@樣就留給別人了一個錯誤觀念,對別人有幫助的,才是有價值的。

書中舉了個例子:假如某人的母親遇到交通事故,而且陷入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這個時候,他能活下來,該就謝天謝地了。這個時候,她只要存在對他的至親而言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了。所以說:請用存在的標準去看待他人,而不用行為標準。如果按照存在標準來看待他人,存在于這里就已經(jīng)對他人有用、有價值了。

當你有了共同體感覺,你存在就是有價值的。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不要將燈光打向人生整體,去關(guān)注根本不存在的過于與未來,而忽略的此時此刻。人生,正是由每一個此時此刻組成。認真的過好每一個此時此刻,你現(xiàn)在這一刻就能幸福。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這是一本心靈層面的書,有點曲高和寡,不太容易讀懂。讀書會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家各自把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分享出來,讓彼此在一個一個抽象的名詞中,找到了具體化的意思。

書中的內(nèi)容很實用,他就象開出一劑劑心靈處方,把身邊很淺顯易懂,而你卻被深深陷入其中,不能理解的問題羅列出來,給你提供解決辦法。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謝謝年媽推薦。

最近讀完《被討厭的勇氣》,它沒有小說那樣華麗與曲折,但卻給人無比的力量,讓人深刻的反思與啟發(fā)。全書圍繞哲學家與青年人的辯論與對話展開,深入淺出,余味繞梁。以下分享觸動我的幾個點。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在阿德勒看來,人的不幸與煩惱,并非因為自身經(jīng)歷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煩惱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或者過去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打個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種不幸,會把這些都歸結(jié)于自己出生在某種國家、某個時代、某個家庭等等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問題并不僅僅于此。因為問題不在于過去或者外部環(huán)境,而在于現(xiàn)在,在于你面對這些生活方式接下來自己所采取的行動。你可以選擇繼續(xù)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潛意識里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現(xiàn)狀意味著打破現(xiàn)有的條件或規(guī)則,意味著舊的問題或煩惱未必解決,新的問題或挑戰(zhàn)的不斷產(chǎn)生讓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下,人們往往選擇了對自己來說比較容易的那條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變又害怕改變的死循環(huán)中,周而復始,煩惱不斷。

阿德勒指出:這種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氣,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chǎn)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我們選擇了后者。歸根結(jié)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他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一切的煩惱都是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

我們會自卑,是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我們會因此討厭或者不喜歡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這樣說不定就可以避免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受傷。

我們會孤獨,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會關(guān)系中才會體會到人的孤獨,如果一開始全宇宙就你一個人,孤獨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會驕傲自大,有時候會表現(xiàn)出虛假的優(yōu)越感,以超越別人為榮。但是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在同一個平面上永遠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與其他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意義。

學會課題分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完成。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別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議是:首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區(qū)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別人的課題,并冷靜地劃清界限,同時做到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說白了,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說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事或者情感負責。

如果你的孩子沒那么愛讀書,不認真聽課不做作業(yè),作為家長的你會怎么做呢?你可能會說,我讓孩子學習是為了他好,為了他將來怎么怎么樣。但從課題分離的角度出發(fā),要不要好好學習,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家長命令孩子要好好學習,事實上是對孩子課題妄加干涉。家長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為洞察了這種謊言和欺騙,孩子們才變得叛逆。所以面對孩子不學習的情況,家長在一旁看著就好,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選擇怎么做,由他自己決定就行,并且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相應的結(jié)果。

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如果你不想被人討厭,你會怎么做呢?是否會時常看別人臉色并發(fā)誓忠誠于任何人呢?是否會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攬?是否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顯然,這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行為是一種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我們都想不被討厭,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做不到上述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所謂的自由。

“是否怕被別人討厭”是我自己的課題,我有權(quán)利自己選擇;“別人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我沒辦法左右。即使有人討厭我,這是別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相信你的人際關(guān)系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guān)。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十四

之前我說過,我變成了一個油腔滑調(diào),油嘴滑舌的人了。當時半調(diào)侃半認真的說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進來發(fā)現(xiàn)并不全然如此,可以說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種更加曲折的方式,繞了半圈。

最開始改變的嘗試是想著皮一點,將一些想法半認真半虛假的說出來,比如說特意給陸哥買,留的提子。然后發(fā)現(xiàn)還挺好玩,開始大家好像也覺得不錯,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結(jié)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歡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嘗試,放飛自我。中間我還產(chǎn)生了誤解,以為這正是我所喜歡,想要這么做的(雖然那段時間確實很喜歡,也想這么做)。但現(xiàn)在想來,這樣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只不過與此同時在其中也參雜了玩笑,虛假的成分。其結(jié)果就是在油腔滑調(diào),油嘴滑舌上越走越遠,帶著幾分真心,幾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這一定程度上,這并不能說保持本心,仍然不過是換了一層馬甲的軟弱罷了,本質(zhì)并沒有變。在很多關(guān)鍵的地方,仍然十分軟弱,十分被動,實際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時候仍然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擔心自己做錯了什么,傷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會嘗試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歡與討厭,想與不想,更加從心。但至少現(xiàn)在,還是做不到課題分離就是了,或許永遠也不想做到這個地步,或者不敢做到這個地步。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十五

可以說是對于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為里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nèi)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贊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么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fā)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么辦會有點尷尬。

然后總會給自己設置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zhuǎn)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zhuǎn)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廣州,然后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fā)生,就預想著有個困難在那里,我跨不過去怎么辦呀?欸欸,就是這么事多,我自己看著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fā)生事情導致結(jié)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fā)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為因,導致現(xiàn)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癥狀或者說是抑郁癥。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為我需要才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郁。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為一次經(jīng)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zhàn)它,我至少戰(zhàn)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借口,我現(xiàn)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為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guān)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為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為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夸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有人說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于主觀的看法。

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說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癡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逼鋵嵧亲约簜ψ约?,所以,也想對那些抑郁的人說,不要和自己糾結(jié)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xiàn)在有了答案,也會隨著時間自己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么意義就有什么意義。

最后,要關(guān)注于當下,不要執(zhí)著于過去,也不要過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才是進行時才是最可靠的。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里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jié)只是一種借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xiàn)。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zhì)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shù)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主張我們掙脫過去,聚焦于當下的“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都圍繞著“目的”在運作,這個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例如憤怒并不是一種失控,而是有意放縱,目的是使他人妥協(xié)。按照這個思路,“心理創(chuàng)傷”的概念被創(chuàng)造出來,是否是為了滿足“逃避責任”的目的?前兩天讀到李笑來的一篇文章,談到“英語思維”是否存在的問題,他認為“英語思維”純屬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為許多人因為說不好口語而編撰的借口呢?這個觀點提供了我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視角,或許主動權(quán)一直在我們手上,我們只是一直不愿承認因沖動和懶惰而闖下的禍罷了。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fā)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xiàn)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guān)于“勇氣”的心理學。“目的論”的核心觀點是,曾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diào)調(diào)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diào)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diào)“心理創(chuàng)傷”更有現(xiàn)實意義吧。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二個束縛是人際關(guān)系,他甚至大言不慚地宣稱: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會帶來競爭、嫉妒以及討厭我們自己。既然不喜歡自己有這么多壞處,人類為什么要進化出這樣的心理機制?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必須先人一步,討厭自己,才不會在批判來臨時如此尷尬。用“目的論”解釋的話,討厭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越懼怕受傷,就越會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guān)系。阿德勒還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們錯誤地評價自我價值,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現(xiàn)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

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jié)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jié)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jié)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他主張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賽,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進,就在追求卓越。阿德勒心理學關(guān)于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是“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沒有因為人際關(guān)系是煩惱的根源而提倡放棄社交,他提出人際關(guān)系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歸屬感需要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轉(zhuǎn)換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阿德勒還提出了三點具體步驟:“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人際關(guān)系就是把雙刃劍,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guān)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guān)系。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三個束縛叫做未來。

人生由一連串的剎那組成,時間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舊夢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會壓慢我們的步伐。很多人都覺得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其實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登山”的過程,如果登頂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時光算什么呢?難道是我們“臨時”的人生嗎?書中有句話我記憶特別深:即使生命終結(jié)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全部是完結(jié)的、幸福的人生?;钪拿繒r每刻都是完滿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個普適于所有人的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所有,請把聚光燈打向當下的舞臺,好好享受活著的此刻。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很多觀點都讓我有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讀起來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讀完,可讀完后,你卻希望再多讀一遍,慢慢咀嚼,讓回甘在腦中持續(xù)得久一些。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在于這本書帶給人多少新思考和改變,我相信,等過一段時間再讀它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我已經(jīng)潛移默化的在實踐著其中的教義,會有更深的共鳴。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于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后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么這么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xiàn)在終于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quán)利,并不存在誰應該因為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著誰,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才會出現(xiàn)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guān)系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fā)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并沒有影響我們的關(guān)系,反而不會因為自己不說而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于兩個人的關(guān)系因為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并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通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nèi)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味地關(guān)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

接下來,運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為。

1、最近在家里閑來無事,終于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比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打開書突然發(fā)現(xiàn)有個事情需要現(xiàn)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fā)現(xiàn)自己了,不能虧待自己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沒有時間學習。可是實際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為不想學習,所以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是因為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出來的,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為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為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nèi)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為內(nèi)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為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說話,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向借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再聯(lián)系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lián)系,但是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fā)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聯(lián)系。之前的想法:因為過去發(fā)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應該聯(lián)系,保持現(xiàn)狀即可。目的論:因為不想或者不敢聯(lián)系,所以想起了以前發(fā)生的事情,來加深自己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zhuǎn)。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xiàn)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qū),阿德勒有“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在阿德勒看來,人的不幸與煩惱,并非因為自身經(jīng)歷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煩惱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人生不是由別人或者過去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打個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種不幸,會把這些都歸結(jié)于自己出生在某種國家、某個時代、某個家庭等等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問題并不僅僅于此。因為問題不在于過去或者外部環(huán)境,而在于現(xiàn)在,在于你面對這些生活方式接下來自己所采取的行動。你可以選擇繼續(xù)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這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潛意識里下了“不改變”的決心。改變現(xiàn)狀意味著打破現(xiàn)有的條件或規(guī)則,意味著舊的問題或煩惱未必解決,新的問題或挑戰(zhàn)的不斷產(chǎn)生讓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下,人們往往選擇了對自己來說比較容易的那條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變又害怕改變的死循環(huán)中,周而復始,煩惱不斷。

阿德勒指出:這種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氣,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chǎn)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我們選擇了后者。歸根結(jié)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他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一切的煩惱都是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

我們會自卑,是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我們會因此討厭或者不喜歡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這樣說不定就可以避免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受傷。

我們會孤獨,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會關(guān)系中才會體會到人的孤獨,如果一開始全宇宙就你一個人,孤獨根本就不存在。

我們會驕傲自大,有時候會表現(xiàn)出虛假的優(yōu)越感,以超越別人為榮。但是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在同一個平面上永遠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與其他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意義。

學會課題分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完成。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別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議是:首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區(qū)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課題還是別人的課題,并冷靜地劃清界限,同時做到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說白了,所謂的課題分離,就是能夠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說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事或者情感負責。

如果你的孩子沒那么愛讀書,不認真聽課不做作業(yè),作為家長的你會怎么做呢?你可能會說,我讓孩子學習是為了他好,為了他將來怎么怎么樣。但從課題分離的角度出發(fā),要不要好好學習,這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家長命令孩子要好好學習,事實上是對孩子課題妄加干涉。家長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為洞察了這種謊言和欺騙,孩子們才變得叛逆。所以面對孩子不學習的情況,家長在一旁看著就好,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人生課題,選擇怎么做,由他自己決定就行,并且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相應的結(jié)果。

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如果你不想被人討厭,你會怎么做呢?是否會時常看別人臉色并發(fā)誓忠誠于任何人呢?是否會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諾“能做到”,負不起的責任也一起包攬?是否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顯然,這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行為是一種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我們都想不被討厭,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做不到上述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所謂的自由。

“是否怕被別人討厭”是我自己的課題,我有權(quán)利自己選擇;“別人是否討厭我”是別人的課題,我沒辦法左右。即使有人討厭我,這是別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相信你的人際關(guān)系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guān)。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十六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于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后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么這么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xiàn)在終于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quán)利,并不存在誰應該因為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著誰,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才會出現(xiàn)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guān)系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fā)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并沒有影響我們的關(guān)系,反而不會因為自己不說而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于兩個人的關(guān)系因為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并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通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十七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chuàng)新的??吹胶髞聿虐l(fā)現(xiàn),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并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的觀點,就是關(guān)于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guān)系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愿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板問我:你覺得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板對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diào)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為團體里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么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行為,并不是歸咎于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里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比如說我現(xiàn)在在熬夜寫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于我們怎么總結(jié)經(jīng)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并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fā)生,但是總結(jié)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并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于現(xiàn)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shù)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shù)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xiàn)在的瞬間,那么這一生就可以無愧于心了。

我們過得這么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jié)改善才有進步,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篇十八

20_年,應該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在冥冥之中決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受到什么樣的教育,接觸到什么樣的人,人生能走多遠。

其實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結(jié)局。我羨慕著周圍的人、我也希望我能變成其他人。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也有限,沒有背景、沒有房、沒有車、沒有錢、大齡女性還沒結(jié)婚、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生何其失敗,想要的都沒有...想爭取的從來不會到我手上....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萬事如意”太難了…申博士失敗、國考失敗、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慘痛經(jīng)歷、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絕望....也許我的一個借口吧。我已經(jīng)分不清自己走到這里是實力還是運氣,我覺得運氣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會在運氣“用光”的時候這樣頹然不振,對過去、對整個人生都充滿了失望。

也許是自己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遍了,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實道理很簡單,天生的因素和過去沒有辦法改變,出生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過我是否愿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其實...真的寧愿我從未來過,這個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從現(xiàn)在開始的每一天,我們都有重新選擇如何去生活的權(quán)利。所以,過什么樣的生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獨終老,那么我也要讓自己開心快樂地孤獨終老。

人生貴在不斷學習、不停思考、不斷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本書,仿佛讓我自己復習了一下20_年的痛苦與釋懷,有很多時候,這些道理,不經(jīng)歷,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應該進行比較,做自己就好?;钤诋斚拢J真活著。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73490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