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專業(yè)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10:53:08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專業(yè)21篇)
時間:2023-11-25 10:53:08     小編:夢幻泡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的思考過程和心路歷程,讓自己的閱讀更加深入和有意義。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深度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全面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和主題,再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思考,提煉出核心觀點和感受。下面是一些讀者們分享的讀后感,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了同一本書的多樣性。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一

災難是真理的第一程。

――拜倫。

六月七日上午十點四十。

還好,留給作文的時間和自己心里預計的一樣。五十分鐘。不多,亦不少。

她眼神空洞地望著卷面上的題目:眼淚。

呵,高考作文原來也不過如此。輕轉(zhuǎn)筆帽,腦海里背過的范文模板像校領(lǐng)導講話一樣利索地滾出來:“開頭要妙語連珠,先聲奪人,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中間注意引用時事論據(jù),什么雅安地震啊,溫總理卸任啊,這些都是顯示你文章深度的有力證據(jù)……最后一招:實在遇上字不夠,正說反說也奇妙!”

她想著想著,偶然間內(nèi)心緊了一下。“眼淚”,這是她18歲高考的作文題目,亦是高中三年來自己所有感情的傾注。

“拜倫說過,災難是真理的第一程。而我卻想說,淚水是夢想的終點站?!边€剩下四十多分鐘。她的思緒瘋狂地陷入回憶中,像離岸的列車,勢不可擋,一路飛馳。

她知道,贏了自己,就贏了一切。

散步隨想。

六月八日,晚十點零五分。

時間如經(jīng)緯一樣契合,往昔今朝的古都,在一個人的腦海里靜靜相遇。

那是一個呼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城。有山,有水,有數(shù)不清的蜿蜒小巷,有巍峨高大的歷史遺存。兒時的她腳印踩遍了小城的每一塊青石板,雨落下,淺淺的水洼里映照出昔日的斷垣殘瓦。

她指尖輕輕觸碰上麗景門的墻壁,那么多的泥和土,壁上的`塵埃如同安睡的靈魂,在十三朝王者地脈里靜默沉寂。

是的,這不是一般的小城。曾經(jīng)她有個頗具陽剛之氣的美稱:東都。滄海桑田,往事俱兮。昔日的東都帝業(yè)之魄不復,皇宮舊址如今也僅掩埋地下。時代的洪鐘響起,歷史的使命終結(jié)。

她是不太鐘愛肅穆威嚴的東西的。因為那些遺存就如同人生遲暮的老者,閱歷世事滄桑。而她,她是新世紀的青年,是處在生如夏花芳齡的文青,()是抱著《vista》高談闊論的女憤青。她需要青春期鮮活的血液,她更需要看看更廣闊更多元的世界。

對經(jīng)典的感悟。

十二月六日上午晴。

冬天已經(jīng)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

“葉先生,世間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的重逢?!?/p>

她默默地品味著《一代宗師》上宮二的這句話。說的多好,相遇,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她嘴角露出了一絲歡愉的微笑,“這世上的相遇和重逢也并非都像宮二說的那么凄涼傷感,”她使勁捏了一下車票,“比如這次,就是美事一樁!”

飛駛的列車一路向北,窗外莫名的瓢潑大雨絲毫不減她激動的心情。一夜沒睡,她在焦慮、好奇又異常興奮中努力地聽清每一次報站聲音。她多想天不亮就跑到天安門廣場,在人海中親身經(jīng)歷一次升國旗;她多想下了火車就跑去全聚德,嘗嘗傳說中肥而不膩、色澤紅潤的正宗北京烤鴨;她多想立刻站在新學校的講臺上,自豪地向大家介紹自己與古今兩個國都的淵源;她多想讓世界都知道,她即將是中國――這個廣袤而偉大的國家的首都的一員!

她多想……。

手中的筆輕顫了一下,喉嚨似有異物堵在里面。此時此刻,“眼淚”的標題赫然在目,她卻一滴淚也流不出來。

因為回憶,就是現(xiàn)在式。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高三(12)班。

指導教師:杜保中。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二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太陽微笑的時候,已經(jīng)是早上,我打開書,仔細地閱讀一篇《生命生命》的文章。當我讀完后,這篇文章告訴了我:作者通過捉飛蛾、贊瓜苗、聽心跳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讓作者領(lǐng)悟了生命是有限的,但卻可以讓自己把生命變成無限的價值。

這時,使我想到了生活中,有些人禁不住打擊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成為社會的負擔,其中就有一件事:有一個學生考試的時候偷看了別人的卷子,被正在巡查的老師看見了,老師非常生氣,馬上就把那名學生的考試資格給奪去了,還在卷子上打零分,又要那名學生聽寫單詞、默寫單詞、背單詞、讀單詞等等。

晚上,那名學生回到家里,悶悶不樂地坐在椅子上說:“當著那么多同學的面子,要我寫這個,寫那個,又在我的考試卷上打零分,簡直是欺人太甚,弄得我多沒面子啊,干脆自殺算了,如果我不自殺,還能在江湖混混嗎?”說完,他就睡了。

到了第二天,這名學生跳進湖里自殺,過了一天又一天,尸體浮了上來,有個路人看見了,連忙叫警察和救護車趕來,當救護人員來到這里時,那名學生已經(jīng)去世了。死者的家屬非常傷心,警察說:“又一件自殺案,現(xiàn)在年青人怎么不愛惜生命,說什么就什么?”

這件事,使我感受了我們不要去折磨自己,而是要珍惜自己的有限生命。

社會上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是非常熱愛生命的人,就拿阿炳來說吧,有一天,阿炳不幸染上了一種疾病,導致了雙目失明,可是他并沒有放棄,而是堅持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終于等到了出人頭地的日子。

社會上的兩種人,第一種是不愛生命的人,第二種是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我希望,世界人民都站在第二種人的角度去做。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三

一看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這個書名,人們自然會想到以前的讀過的課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下面內(nèi)容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還談到了愛情,人的心理,政治。我不是很明白,但是這本書,它會讓你繼續(xù)讀下去,直到最后,然后你還會想再讀一遍。有一段文字有一點印象,記得不清楚。所以從網(wǎng)上摘錄,分享吧。

書中還有一段文字令我印象深刻,大家可以來品讀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他和托馬斯的狗)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jīng)常折磨人類情侶的問題:他愛我么?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多么?也許我媽所有的這些關(guān)于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的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的希望被人愛,就是說,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哪里得到什么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它穿過舞臺,向我們展示它背后的東西。事實上,這正是薩賓娜對特蕾莎關(guān)于她自己的畫作所做的解釋:表面上毫無疑問是一個謊言,但內(nèi)心卻是一個神秘的真相。

如果有興趣,各位都可以讀讀這本書,寫下自己的理解。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四

寒假期間讀了讀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

書中主要對人公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這四個人物的生活進行描寫,有愛情,有性,有對時局政治的看法,還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輕與重,媚俗等等。

人物的心理描寫一直體現(xiàn)著這些方面的沖突性,托馬斯和特蕾莎在靈與肉之間的糾結(jié),而薩比娜和弗蘭茨則是在媚俗中選擇,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現(xiàn)了不同的主題,甚至切換了主人公,切換了時空,但每一次切換都是在不斷加深對這些方面的理解,反復迭代,直到終了。

想起昆德拉對生命的宣言“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無限的重復,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輪回是一種神秘的想法,生活中總有太多的唏噓感嘆,說不上為哪般?不僅榮耀,事業(yè)愛情,加之雞零狗碎,時間一過揚起的塵土便塵封滿處,托馬斯和特雷莎始終走不出死亡的輪回,薩賓娜始終選擇漂泊地把一個個城市甩在背后,弗蘭茨或許是毫無意義的死都承擔著對生命本意的解釋。

弗蘭茨也許會安分守己的當好老師,我們呢?不會再有錯誤的選擇,不會再忽視周遭遺失過的美好,生命在設(shè)想中一步步的前進,平淡的像一張白紙,這也許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獲得了永恒,卻像耶穌一樣,背負著十字架,無法承受。

如果生命的初次安排就已經(jīng)是生命的本質(zhì),那么生命還有什么價值?昆德拉說的好,正是因為這樣,生命才總是像一張草圖,沒有前生也沒有來世,生命僅此一次。

托馬斯在靈與性中掙扎,最終選擇了靈魂。托馬斯是一個很花心的人,他渴望女人,而且總把性與愛分開,不和每一個他的情人睡在一張床上,他享受這種充滿激情而不用負責任的生活。

直到他遇到特蕾莎,這個讓他有除了肉體上需求外的需求的女人,他享受與她一同牽手睡覺的時候,喜歡看她睡著的樣子,沉迷于她工作認真的時候,他似乎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想要永遠保護她。他對她的愛違背了他制定的原則,是的,他的靈魂歸屬了她。可是,他卻總是保持與別的女人在肉體上的接觸,導致了特蕾莎的離開與背叛。

特蕾莎是一個專一的人,她墜入情網(wǎng),愛上了托馬斯??墒?,托馬斯的不斷背叛卻讓她心生恐懼,難以承受。她常作噩夢,在夢幻中總是夢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愛的托馬斯,她因為知道托馬斯有許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總是害怕離開她??墒钱斔嬲x開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是這么深愛著他。

托馬斯無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誘惑,為他的選擇一再付出代價,最后這個布拉格的知名外科醫(yī)生,不得不在一個偏遠的小鎮(zhèn)落腳。薩賓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態(tài),為的只是那份“輕盈”,可這樣一種“輕”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這無非是另一種痛苦。

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時間不會為我們的歡笑或淚水停留。在這樣一個瞬時性組構(gòu)的世界里,一切選擇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結(jié)果都變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難何重?或許生活早已注定了無所謂幸與不幸。我們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著,茫然地生活,苦樂自知。就像一個繁花似錦的地方,總會有一些傷感的蝴蝶從那里飛過。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p>

就像米蘭昆德拉說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孰輕孰重?我們應(yīng)該承擔起那份責任,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那樣生命才會真切實在。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五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別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后來,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zhì)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zhì),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quán)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作者要傳達的愛情觀。然而,我不懂愛情。我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F(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zhì)。你必須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作者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熑巫哌^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六

我讀小說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愿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我反反復復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nèi)容吸引并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xiàn)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驚天動地的現(xiàn)實描摹,不用什么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jīng)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無術(shù)的我痛恨自己閱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說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diào)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經(jīng)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chǎn)生極強的同理心?;蛟S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jīng)歷、內(nèi)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jīng)常在小說和散文中不經(jīng)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chǎn)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yīng)、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說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于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沖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說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么有道理,還寫得那么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說的敘事結(jié)構(gòu)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jié)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jīng)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來兩人的經(jīng)歷又重新成為敘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說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調(diào)小說”,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yīng)著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說像樂曲一樣富有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回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說藝術(shù)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所有杰出的小說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y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大學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xiàn)了蘇軍入侵后,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于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zhì),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nèi)涵。

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別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

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后來,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zhì)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zhì),失去靈魂。

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quán)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作者要傳達的愛情觀。然而,我不懂愛情。我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現(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zhì)。

你必須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作者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熑巫哌^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八

今晚的動漫評論都是伴隨著相應(yīng)的動漫音樂展開的,純屬興致使然,我也沒想到,自己對動漫的興趣竟然如此頑強持久,也算難得。

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loveless〉,寫立夏了,說到動漫,就不能不說這部作品,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從各方面看都比較完美的動漫。曾經(jīng)在論壇,帖吧上,看到有人評論說,看這部片子,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我有同感。這樣的漫畫作品,并不常見,當然,它也是有缺陷的,我想最大的遺憾就是,內(nèi)容欠深刻,過于漂浮了,可能作者還沒完成吧,因為我只看了動畫。

視覺享受主要是畫面唯美,人物也是比較賞心悅目的(只包括主角),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蝴蝶。我一直很喜歡蝴蝶這種生物,總覺得很靈動,所有靈動的東西,都不太會落于庸俗。動漫里,藍色的,紫色的蝴蝶,也充當了其中唯美浪漫的元素。至于聽覺享受,除了動畫中聲優(yōu)出色的配音外,片尾曲〈旅程〉也是很值得一聽的,那哀傷的旋律,會縈繞在心中許久。

看在眼里,忘在心里。所以,滿目瘡痍,心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好嗎?空落的街道,空落的心呵,沒有忘卻一切,卻隱藏一切,擱淺一切,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沒有靈魂的肉體?!恫荒艹惺苌p》里提到:美貌和青春了無意義,世界是個大的肉體集中營,靈魂是根本看不見的。真的看不見了……再也不見。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向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正因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歷不夠,總之一向沒看進去。這段時刻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zhèn)住了。借用周杰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太帕耍弊魑一個喜愛看書的人,長這么大看的書不少,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么大的心靈震動和共鳴。這不僅僅僅是一本小說,這絕對是一本哲學和心理學的偉大著作。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應(yīng)這本書的就是“字字珠璣”,小說中幾乎每句話都包含深刻的哲學思考。在關(guān)于人生的輕與重,靈與肉,忠誠和背叛,事業(yè)和感情,理想和現(xiàn)實等等逃不開的人生好處問題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詮釋。

何為生命之輕?生命不管是長或者短,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次選取的機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沒走的那條路會講你帶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畫,那么“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好處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如果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當然也能夠說根本沒有生命”,這就是生命之最輕;生命失去獨立性,一不留意我們的人生就會活到了別人的口水里或者成為別人生命無好處的延續(xù)那么生命就成為無好處的輕。

同時,生命也是沉重的。無法逃避的職責、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欲望、“務(wù)必如此”的執(zhí)念、潛藏深處的同情共同構(gòu)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慘,而簡單就真的快樂嗎?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坍塌了,但是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真切和實在”。反之生命之輕呢,如果拋開了所有的欲望和職責,人將變得比大氣還輕,輕到了天國之上,離開了真實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實也同時進了地獄。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一樣,無法承受。

心理學案例。

特麗莎擁有一個索取型的母親,母親一向認為是正因特麗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無知或者什么)。過去的一切無法改變,因此作為女兒的特麗莎便擁有了無法彌補改變的原罪(負罪感),她做一切事情來討得母親的歡心,迎合她母親“看不見靈魂”“肉體集中營”的世界。但是人畢竟是有靈魂的,一向追求上進的特麗莎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這句話印象深刻“托馬斯的聲音把她那怯懦的靈魂從她的身體深處呼喚了出來”。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無法逆轉(zhuǎn)的,特麗莎逃離了母親的世界,但是一向在夢中充滿恐懼。

書中關(guān)于女畫家薩賓那和其情人弗蘭茨的“誤解小詞典”,也很有意思。弗蘭茨的經(jīng)歷讓他認為“忠誠”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而對于薩賓那來說,小時候嚴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讓其心靈深處最大的需求是“獨立”,也就是意味著拋開所有舊秩序的“背叛”對薩賓那最有吸引力。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那幾種,我們只是在不一樣的場合,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人身上重復著幾種模式而已,如同薩芬娜一生一向在實踐各種形式的“背叛”一樣。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

人們一直把“重”視為一種很可怕的事情,認為人們無法承受這種“重”無論是負擔還是壓力又后者是責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減負減壓……這就代表他們向往“輕”可是他們想過嗎,無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輕”了嗎?薩賓娜覺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親背叛了愛情背叛了國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命已沒有附屬物的時候,生命終于變得很輕很輕,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飄浮,失去了方向沒有了重心,一時間她感到很惶恐,這種生命之輕是她永遠都沒有想過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特麗莎眼里托馬斯是強者在托馬斯眼里特麗莎是個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護她!我們往往覺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實軟弱比強大還要可怕,特麗莎用他的軟弱一點一點的改變著托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實只是為了證明托馬斯對自己的愛,但是卻給托馬斯帶來了很多的不幸,托馬斯為何一再的妥協(xié)?因為特麗莎很軟弱他怕她受到傷害。事實上這軟弱比他的強大更加具有殺傷力!

這部小說顛覆了我固有的思想豐富了我的視角,給了我對待世界的另外一種態(tài)度。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一

一開始就被圖書的書名給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xù)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xù)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wǎng)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他和托馬斯的狗)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jīng)常折磨人類情侶的問題:他愛我么?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多么?也許我媽所有的這些關(guān)于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的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的希望被人愛,就是說,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哪里得到什么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后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

書沒腫么看懂,有時間繼續(xù)看一下!而且里面的很多文字很現(xiàn)實,很唯美。有想要看一下的可以找我哦!到底選擇是什么呢?是輕還是重?慢慢琢磨吧!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二

人們時常感嘆生命的沉重,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輪回嗎?人們總是認為今日的選擇或者是現(xiàn)在所做的事會對以后抑或是將來甚至來世都會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必然的聯(lián)系,所以,當我們面對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選擇的時候,才會患得患失,憂慮重重,使每一次的選擇變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變得沉重。那么,事實上又真的是這個緣故嗎?其實世間并不存在永恒輪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從一開始,它就頭也不回地向著終點奔去。只有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活。

人的一生是一張永遠不能成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場永遠不能正式登上舞臺的彩排,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到頭來,我們自己是無法通過比較來檢驗出究竟哪種生活方式更正確。于是我們沒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選擇都看得那樣的重要,那樣的沉重,我們盡可以做一個凡夫俗子,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輕松,然而,真的能夠這樣嗎?也許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還是會有一些人難以承受這種生命之輕,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醫(yī)生托馬斯和他的情人薩賓娜,在他們身上,靈魂與肉體是相分離的,肉體能盡享的輕卻使靈魂感到莫名的沉重。

賞讀這一段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的文風類似于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特雷莎的媽媽——薩比娜年輕時很漂亮,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繼而去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離過兩次婚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這段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米蘭把九種特質(zhì)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卻只能從中選擇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原本擁有的一切,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zhì),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獲得自己最基本的權(quán)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這才意識到一切正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所擁有的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著女兒留下??梢磺卸际峭絼?,因為她從來都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即便是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丟掉了靈魂。只有特蕾莎,雖然她沒怎么逃避,但她最終也只能在“卡列寧”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報的忠誠。那么這些逃避者的最終結(jié)果又將如何呢?當他們步入中年,一無所獲,認識到這種逃避的生命之輕是最難承受的時候,一切都晚了。生命,始終是永劫無歸的,不可以重新來過。因此,對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來說,逃避人生,逃避責任的最終結(jié)果只能是對于曾經(jīng)的生命之輕,都將會是難以承受,也無法承受的。另一方面,米蘭所要傳達的愛情觀又是什么?“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曾經(jīng)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我們用太多的理性思維去思考它,那么愛情將不再純正。然而現(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我們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以此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米蘭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隨責任走過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才恍然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地愚蠢,愛情亦或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難以抉擇的問題,選擇據(jù)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選擇打抱不平還是熟視無睹?在這種情況下,這本書的確幫了我們不少忙,遠離輕松選擇刻苦,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給自己力量,就像托馬斯念著這句話離開醫(yī)院去波西米亞找特雷莎并與之共度一生一樣。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因為任何比較都不存在?!边@是托馬斯最初對是否開始這段愛情的掙扎。其實,我本人是不太贊同這句話的。誠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命旅途中相似的選擇卻太多太多,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過去失敗的決定中,吸取經(jīng)驗從而對下一次抉擇展現(xiàn)出十足的信心,而對與錯完全取決于我們自身以及身邊的人是否快樂。

小說主人公雙雙意外身亡的悲劇,不僅是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是我們許多現(xiàn)代人的悲劇?;蛟S,作者正是在托馬斯一類人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對人生無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當看到小說結(jié)尾,我已經(jīng)不能輕松地微笑,一縷深切的悲涼從遙遠的天際襲來。

正如米蘭所感慨的那樣,生命的初次排練便已經(jīng)是生命本身,生命永遠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生命之畫是如此的潦草,還未來得及修正,也根本沒有機會修正,就畫完了匆匆的一筆。也許生命一切的結(jié)果,無論暗淡還是輝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贊嘆,一切的抉擇也沒有所謂正確、錯誤之分,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軌跡。因為對于所選擇的道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比較其優(yōu)劣!而使我們必須這樣走的理由,便是無數(shù)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這“非如此不可”是加載在我們身上的一道命運的符咒,或許正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內(nèi)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回味這“生命之輕”,都好像是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lǐng)悟。當我們漸漸長大,經(jīng)歷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將是云淡風輕,塵埃落定。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三

生命,是人最珍貴的東西,失去了就不能找回來。作者通過三種不同的生命,體現(xiàn)出了生命的寶貴。寫了飛蛾的求生的欲望令作者震驚,香瓜子在磚縫中不屈向上的精神令作者敬佩,作者靜聽自己的心跳而感到震撼。

我想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而這篇課文引發(fā)了我對生命的思考。我的感受是:我要樹立生命意識,生命雖然短暫,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價值,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開展它的寬度。我們要珍重生命、熱愛生命、欣賞生命、珍惜生命。不能白白地糟蹋、浪費生命!要努力的體現(xiàn)生命的價值,要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人生!就像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闭f明我們一定要珍惜、敬重生命!還有魯迅先生說的:“浪費時間這等于浪費生命。”所以我要從現(xiàn)在做起,好好地珍惜時間,否則就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去保護生命!不能讓這寶貴的生命白白地離去!

生命是多么寶貴的啊!生命是多么珍貴的啊!生命是多么脆弱的啊!生命是多么幽遠的啊!生命是多么熱烈的啊!所以我一定要創(chuàng)造出奇跡的人生!不能糟蹋生命,要延續(xù)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我希望,我的生命不能白白地流失,我一定要對我的生命負責!生命對于我來說是一塊畫布,我的表現(xiàn)就是一枝神奇的筆,我每天的表現(xiàn)都在畫布上體現(xiàn)絢麗無比的一幅畫。所以我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從今天做起,我一定為自己負責,讓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現(xiàn)在,我要好好地學習,不能讓父母操心!各方面一定要表現(xiàn)地突出,就這樣才不會讓我的生命白白流失!

《生命》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作者教育了我要珍愛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從而我知道了生命的重要!

如果我是一名醫(yī)生,我就會深刻知道生命的重要!如果我是一名科學家,我就會在我生命的歷程上添上累累的科研碩果!如果我是一名老師,我會教出許多優(yōu)秀的學生,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四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去年,看完以后覺得很震撼,但有什么具體的感觸時,竟也說不上來。

小說一開始就以尼采的哲學觀點展開,當時覺得很抽象,也很枯燥,因為我不太喜歡純理論性的東西。所以“輕”與“重”的對比和“眾劫回歸”的理念,讓我難以理解。但主人公托馬斯和特麗莎的出現(xiàn)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

特麗莎是個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兒。父親的早逝和母親的責罵,使她從小就顯得格外安靜、格外孤獨。認識托馬斯以后,她顯得更加脆弱,因為她害怕失去。

托馬斯是個不安現(xiàn)狀的人,沒有什么可以拴住他的心,即使是在遇到特麗莎,他也嘗試背叛。意料之外的是,他竟愿意和特麗莎結(jié)婚,因為他所向往的自由從不允許他受婚姻的束縛。

特麗莎非常聰明,不管學什么都快的很,于是攝影成了她的專長。戰(zhàn)亂的年代成就了她的事業(yè),也挫傷了她的命運,她一次又一次的用照片訴說著民間的疾苦,表達著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她愛攝影,就如她愛托馬斯一樣!

斯賓娜,是托馬斯的情人。她的熱情似火似乎專為襯托特麗莎的冷若冰霜,她以她最獨特的視角描繪出人生百態(tài)。一幅幅被她用畫筆、顏料勾勒出的畫卷是她的心理獨白,也只有這些畫可以寄托她的全部情思。

她是一個孤獨者,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沒有愛情。她不喜歡托馬斯,但她從不拒絕托馬斯,因為他們之間有太多太多的共同點。同樣的孤獨,同樣的叛逆,同樣的不安現(xiàn)狀,同樣的心思縝密,于是她們選擇了放縱自己。

特麗莎與斯賓娜的初次見面,并沒有顯得尷尬或是局促不安;相反,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內(nèi)心深處是同樣的“安全感”的缺失。特麗莎欣賞著斯賓娜的畫,她在試圖走進她的世界。

她懂她。她很快就為遇到斯賓娜而顯得興奮。于是,她們開始裸體互拍。特麗莎竟會如此瘋狂,連作者自己都沒有料到。但正是因為作者愛特麗莎,他希望特麗莎快樂,他希望特麗莎釋放她最真實的存在,靈魂與外表一樣干凈、澄澈。

托馬斯的背叛使特麗莎變的`更加沉默不語。特麗莎整日與卡列寧為伴、最終冒著生命危險逃離托馬斯。托馬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他知道他不能失去特麗莎。他用生命為賭注,去追尋特麗莎的腳步。

但,生活沒有給他們喘息的機會。托馬斯的一篇文章讓整個國家顯得格外不安。各種人試圖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他們,特麗莎本就脆弱的神經(jīng)此刻緊繃欲裂。

特麗莎希望回到田野,托馬斯沒有絲毫猶豫。農(nóng)村,成了他們的樂土。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也送走了卡列寧。雖然很短暫,卻足夠快樂。

巴門尼德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在我看來,主人公承受住了命運強加給她的一切,所有又有什么談得上是重的呢!于是這些輕成了生活中的瑣碎,包括生命。

其實生活中,死亡都不畏懼,又何以不能承受瑣碎。換種思想、換個角度,生命中或許真的沒有什么不能夠承受的。

僅以此獻給迷茫中的我們,努力去承受生活中的種種瑣碎,為明天尋一條出路。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五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雖然只有14萬字,但它所蘊含的內(nèi)容太多太多,米蘭.昆德拉從一定的高度俯視整個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們凡夫俗子所難以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閱讀這本書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結(jié)束的,在前兩次的閱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寧的微笑》。

當托馬斯和特麗莎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變故磨難后,他們來到了鄉(xiāng)下,過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節(jié)奏從緊張走向了舒緩,帶給我們的是別樣的一種悠閑。

“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求?!碧佧惿瘜掖翁岬搅诉@句話,在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一顆飽經(jīng)風霜的疲憊心靈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個重復多次的蹩腳笑話,也能讓她產(chǎn)生幸福的感覺?!霸谀粮枋降沫h(huán)境里,連幽默,也受制于重復這條甜蜜的法律?!?/p>

重新回看這標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為存在。存在之輕,便是我們輕視了存在,當平常的幸福伴隨在我們四周而我們渾然不知,當幸福即將離去時卻要去渴求重復,這便是一種悲哀,一種不能承受的輕。游子思鄉(xiāng),因為年少時沒有覺得家鄉(xiāng)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而蒼顏華發(fā)之時,又想著家鄉(xiāng)的好,于是天涯人斷腸。當然,并不是說敢于出去闖不好,其中沒有褒貶之意,闖——華發(fā)——斷腸,這似是一種生命常態(tài),這種不能承受之輕每個人必須要承受,無時不在承受。

是否因為承受,而幸福蕩然無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須經(jīng)過的歷程,那幸福的尋找,就在于自己,因為輕視而沒有幸福,那何不趕緊重視,便重新奪回這種幸福。

或許那句玄妙的墓志銘有了解答,“這里安息著卡列寧,他生了兩個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為特麗莎的一個夢,她想出了這句話,作為她愛犬的墓志銘。如果僅把它當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學命題,我想昆德拉遠非那么簡單,如果硬說面包圈與蜜蜂象征什么,我想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與蜜蜂,是夢境,是虛無,因為愛之切,卡列賓的死顯得那么重,因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將最后的死亡化作夢境飄走,而不落一點痕跡于過去。因為愛過,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時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種輕,輕如一個虛無的想象。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六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怎么說,以前一直以為只有重量才能將一個人壓垮,從沒有想過輕飄飄的物體也能將你打入萬丈深淵。尼采和哲學家所糾纏的神秘的”永劫回歸“或許就是在告訴我們,沉重不一定是悲慘,而輕松也不會就是輝煌。想想我們經(jīng)歷過的事情,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止地重演下去,即便那件事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那種癲狂的幻念將會席卷我們的頭腦,一步步吞噬著我們,而我們卻是如此無能為力、無能反抗。生命無法承受的輕,又是那樣真真實實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你無法拒絕。

生活就是一出舞臺劇。在這出劇中,我們會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角色?;蛘吣銜龅教佧惿?,或者你會遇到托馬斯,又或者你遇到的是薩比娜。然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特麗莎跟薩比娜就是兩個不同的對立面。愛情是自私的,所以她讓特麗莎成為了一個生命之重的人物。對愛情的專注和責任、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對事業(yè)的認真和執(zhí)著、對善惡的愛憎和明斷……在重壓之下艱難地活著,活得實在。以至于在這個沒有美和真愛的世界,最后只能在一條狗的身上找到人間的牧歌、找到真愛。而薩比娜就是生命之輕的典型。就像文中薩比娜自己所說哦的那樣,”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八趴v自己與托馬斯的放縱,隨心所愿地生活著,就算生活對此充滿了不屑,依舊我行我素。而對于托馬斯而言,一切就又不知該從何說起了。托馬斯與特麗莎的相遇就像是一出精彩的劇集。一切都是那么巧合,卻又巧合得讓你堅信就是有這么巧合的事情。然后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就這樣彼此相互牽制著,直至終老。就算生活中,兩個人無數(shù)次的刺激著對方,卻又還是那樣不肯離去。而一直輕浮的托馬斯在俄狄浦事件中展示了他生命之重的一方面。給人以一種社會正義感的強烈沖擊。然后我就開始慢慢明白生命不會在”輕“任意喧囂。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只是每個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不同。寂地說:”踮起腳尖,是否我們就離幸福近了一點。“剛開始看到這句話,充滿了憧憬,想象著頭頂上方的那片天空,是否真的就有天堂存在,而天堂又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如果那幸福的地方是如此的真實,那么,踮起腳尖吧,追尋我的幸福。就像杰斐遜在《獨立宣言》里告訴我們的,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雖然很多人都理解成每個人都有幸福的權(quán)利,但幸福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一種虛妄,只存在于追求的過程中,而在所謂的終點我們是看不到它的。

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就會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開大地,就像離開了真實的生活,走向另一種虛無。一切就開始變得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目的的草圖,即使給予我們機會回到過去重新選擇,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結(jié)果??稍谶@一過程中,難道就不會有什么變質(zhì)了么?每一種經(jīng)歷都有別樣的痛苦別樣的好,都是一種享受。

我們都在不停的選擇中成長,在這個社會里,我們總該保留著自己的一份正義感,讓自己的生命有了重量,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貼近大地,天空總是那么遙不可及,就讓自己更加趨于真實的存在。

當然,我也不能說作者就是在抨擊人類的生命之輕,每個人對作品的觀察角度不同,對作品的思考也就不同。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而或許,每個人都會要一個共同點,都會有一件事要共同的做,那就是熱愛生命所賦予我們的形式,然后永不后悔地堅定地走下去,直到遇見自己的幸福。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七

生命是什么?我以前還真沒有思考過,學習了《生命生命》這一課后使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深刻的感悟。

學習這一課時,我一直被感動著。感動在于飛蛾面對危險,不管能否逃生,它都極力去克服和戰(zhàn)勝;感動在于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沖破堅硬的外殼,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的那種頑強;更感動于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在被病痛折磨、行動嚴重受限制下,沒有沮喪,沒有沉淪,而是以堅強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自學成才后把愛回報給更多的殘疾人。是啊!她沒有讓短暫的生命白白流失,她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是有限的,可生命的價值是無限的。像杏林子這樣身殘志堅,珍惜生命的人還有很多。像音樂巨人貝多芬:在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下,面對殘酷的雙耳失聰,他沒有屈服,反而更加熱愛生命和音樂。他耳朵聽不見,就用筷子頂著琴鍵,通過琴鍵的陣發(fā)感覺聲音來作曲,創(chuàng)作了許多舉世聞名的音樂巨作。他的音樂被譽為“靈魂的聲響”。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在他的音樂史中流傳并發(fā)揚光大,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再說海倫·凱勒,不到兩歲就因病失去了聽力和視力,但她并沒有放棄,憑借自己堅強的毅力自強不息,克服生理缺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戰(zhàn),又將愛心擁抱世界,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yè)。

他們都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活得充實有意義,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改變了生命的寬度,生命的內(nèi)涵。

生命是偉大的,也是渺小的;是發(fā)光的,也是灰暗的;是奇跡的,也是平凡的,重要的是你自己怎樣把握!懷著對他們的無限崇敬,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學習,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讓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八

上帝死后,尼采告訴人們,萬物都處在循環(huán)中。宇宙也罷,人類史也罷,其運行軌道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圈。以往發(fā)生過的事情會重復發(fā)生。被法國人譽為英雄羅伯斯庇爾,會一次次登上歷史舞臺,將法國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這個羅伯斯庇爾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英雄羅伯斯庇爾。后者在歷史上僅有一次,前者則反復出現(xiàn)。所以此處的羅伯斯庇爾是一個獨裁、白色恐怖的概念。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不管他以往殺過多少人,因為歷史終將過去,他的惡行會被遺忘??扇绻覀冎荒芸吹竭@個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復歸的羅伯斯庇爾,那么他永遠會在殘殺無數(shù)民眾之后被原諒。就像拿破侖、--、斯大林都僅有一個。

歷史是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的奇怪的統(tǒng)一。人類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線性軌道向前的,發(fā)生過的所有的事件,無論其好壞,都僅有一次,所以沒有什么好怕的。歷史和人生都輕如鴻毛。一次就是沒有,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從來沒有存在過。于是很多人就在這條不能回頭的軌道上選擇輕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軍。還有人卻總是要在其中找尋更多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思考、掙扎、反抗,他們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擔負起自我的職責,即使為此他們要選擇重,選擇一次次痛苦的輪回,選擇永劫復歸。那么永劫復歸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們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復歸的選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對于“永劫復歸”這一命題的思考。集中營中的親人死了,它帶給生者的傷痛還在;羅伯斯庇爾、--死了,新的獨裁者、殺人狂還在誕生。戰(zhàn)爭和獨裁,是永劫復歸的人類史上無法抹平的傷疤。若你對它視而不見,任憑歷史原諒并淡忘希特--大林,戰(zhàn)爭和獨裁會一次次重復下去。人生同樣如此。一生中只出現(xiàn)過一次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若你糾結(jié)于周圍環(huán)境的好壞和別人的評價,若你害怕承擔職責和重復的生活而不停的掙脫最終越飛越高,那你就會遠離大地而無法體會生命的真實。

動物是天生的哲學家。狗很幸福,因為它們享受于日常重復的生活。幸福就是對重復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軌跡是一個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遠。當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都被直線向前的人拋棄乃至遺忘,當人掙脫了所有的負擔而飛上天空,這樣的人生最終走向虛空。人類思考了千百年,才發(fā)現(xiàn)幸福,居然就是能像貓狗一樣生活,認真、重復的生活。難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九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xù)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xù)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wǎng)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

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后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二十

我喜歡米蘭·昆德拉,雖然他的書看得并不多。《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一直想要看的書。適逢考完會計基礎(chǔ)跟道德,特想看點什么,就看了《布拉格之戀》,看完之后接著就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大概中午三點開始看,看完已經(jīng)快十點。洗個熱水澡,就爬上了床。

我是應(yīng)該先看書的。

我覺得電影也闡釋得不錯。不過,當然,相對于原著,就遜色了很多。

我一邊看電子書,一邊想起電影一邊擴展,我有些理解跟導演是不太一樣的。我應(yīng)該先看書。無疑,因為先看了電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想象。

我知道我沒看懂。因為它表達的太多,層次太多。很多地方,只要你細細品味,就可以讀出很多深度。我想沒有人一次全能看懂的。

我沒讀懂托馬斯,沒讀懂特雷莎,沒讀懂薩賓娜,我大概誰也沒讀懂。我沒讀懂性友誼,沒讀懂自由,沒讀懂個性,但或許我讀懂了他們的愛情。

托馬斯對特雷莎的愛如此之深重,而他卻企圖輕輕的去愛。事實上,他可以為了她失去一切。特雷莎遇到了生命中一直在等待的男人,而且幸運的得到了他的愛,他的寵愛,但卻覺得抓不住他。他們都只是知道對方在自己心里的絕對性,而沒有被告知自己在對方的高度。他們于對方,已不僅僅是愛。但他們一起的生活,除了愛之外,卻隱含著痛。生命不能承受的痛。

不過結(jié)局很美好,像個童話。他們最后終于完全的走入了對方,屬于彼此。我喜歡這個結(jié)局。

所有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歡的是薩賓娜。但我最讀不懂得也是她。她愛的是誰,她追求的是什么,她想要怎要的生活。她一直走,一直逃,她最后會停留在哪里。

我喜歡電影里特雷莎和薩賓娜互拍裸照的那一段。赤裸相對,很多感情都是可以被理解和諒解的。我覺得那以后特雷莎不會再對薩賓娜懷有敵意。

有點慶幸,這本書不是高中以前看的,不然讀不懂得會更多。以后有時間還可以再看。生命,生活,很深的藝術(shù)。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二十一

開篇昆德拉就引述尼采觀點,和我們談“永恒輪回”。

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可能會經(jīng)歷相似的事情,但你絕不會過著反復的生活,盡管生活大方向一成不變,但每一次從睡夢中醒來,你過得每一天都是變化的。

當你將個體聚攏,回看群體的歷史,便能發(fā)現(xiàn)“史書上談及的是一樁樁不會重現(xiàn)的往事”,縱使這樁往事牽涉到上萬人,傷害了上百萬個家庭,當它成為了歷史,便很難激起你強烈的情緒共鳴,而是“化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如果你不翻看那些記錄的書籍,這段過往,便將隨風而逝,輕如鴻毛。

特蕾莎和托馬斯的愛戀,就是“六個偶然”的結(jié)果??浦魅蔚呐既环覆。旭R斯來到了這家外省醫(yī)院,旅館五選一的偶然下榻,旅館酒吧的偶然進入,特蕾莎的偶然當班,服務(wù)對象是托馬斯的偶然,引著兩人相遇。也正因為六個偶然導致的絕對,也使得托馬斯的靈魂徹底淪陷。

在愛的王國里,愛情因為“偶然”變得沒有分量,無足輕重,兩個人的“非你不可”在“偶然”的詮釋下,就變成了“如果我沒有遇到你,我肯定會愛上他”的“別人亦可”。

我覺得這正是昆德拉文字的魅力,他用兩個人的命中注定,為我們消解了愛情的獨樹一幟。既然相愛不是“非你不可”,那么分手也不必“痛不欲生”。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91043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