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匯總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08:12:16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匯總13篇)
時間:2023-11-26 08:12:16     小編:ZS文王

教案應該具備合理的教學步驟和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編寫教案時要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簡明易懂性,便于學生理解和運用。在下面的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科目、不同年級的教案,涉及的內(nèi)容豐富多樣。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一

知識目標:

1、了解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特別是斗爭目標。

2、使學生了解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基本史實。

3、掌握《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內(nèi)容。

4、分析《辛丑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從中引導學生分析義和團運動的斗爭對象是帝國主義,從而得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

2、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引導學生分析《辛丑條約》的簽訂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中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這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外侵略掠奪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zhàn)爭,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900年的國恥與國難。

2、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2、《辛丑條約》。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1、討論法。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說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從而導入新課。

2、比較分析法。對于《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對條約內(nèi)容進行分析,然后再指導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對比分析,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性的認識。

3、導入法。義和團運動中,流傳有大量的歌、謠、詩等形式的宣傳材料,可以借此導入新課,引起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4、復習比較法。1900年慈禧挾光緒西逃,是繼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占北京后,北京城又一次為列強所占領??梢酝ㄟ^比較這兩段歷史讓學生認識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5、閱讀理解法。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上描述八國聯(lián)軍在中國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侵略者的強盜面目。

6、音像輔助法??梢栽鰪娭庇^效果。

7、歸納法。對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理解,可以對近代主要條約進行歸納來幫助理解。

1、電腦、投影儀。

2、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

3、相關的音像制品及設備。

一課時。

導入語: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過“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我們知道,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結局是中國失敗,日本勝利。這場戰(zhàn)爭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而告結束。下面,請同學們結合《馬關條約》的內(nèi)容來討論一下“為什么說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投影顯示]。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

1、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3、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4、增辟通商口岸。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回答一: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嚴重地損害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是繼1842年割香港島給英國和一直到19世紀80年代割大片北方領土給俄國之后又一次嚴重的喪失領土主權。

回答二: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惡化了清政府的財政。

回答三: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日本可以利用中國的原料、中國的勞動力和中國的市場,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對中國的民族工業(yè)形成了強勁的威脅。在外國工業(yè)品的沖擊下,中國的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步履維艱。

回答四: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國主義勢力進一步延伸到中國內(nèi)地。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二

一、學習目標:

2、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難點:《辛丑條約》的影響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自學導讀題:

1、戰(zhàn)爭爆發(fā)--------。

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先后在()、()、等地開展,為鎮(zhèn)壓()運動,19xx年6月,八國聯(lián)軍兩千多人,有英國海軍司令()率領,從()向()進犯。

2、戰(zhàn)爭經(jīng)過。

在()、()等地,義和團和清軍阻擊八國聯(lián)軍;

在(),義和團和清軍圍攻()和();

3、戰(zhàn)爭結局。

19xx年7月,八國聯(lián)軍攻陷(),8月中旬,攻入()燒殺搶掠;

清政府大臣()與八國簽定《》。

4、《辛丑條約》。

時間;

內(nèi)容:

危害――――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

三、精講點撥:

1、課本第24頁“材料閱讀”;

2、分析《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每一條款給中國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條款內(nèi)容影響。

賠款增加了人民的負擔,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jīng)濟命脈。

圈地在使館區(qū)的監(jiān)控下,清政府的內(nèi)政外交完全處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打擊人民反抗中國人民受到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鎮(zhèn)壓,清王朝成為洋人的朝廷。

軍事中國在軍事上也失去自主權。

課堂檢測:

一、選擇題(學習與檢測)。

二、材料解析。

(一)、著名作家雨果1861年11月25日在一封信中寫到:“在地球的一個角落里有著一個人間奇跡,它叫夏宮。人們的想象力所能創(chuàng)造的一切幾乎是神話性的東西都體現(xiàn)在這座宮殿中。這個奇跡已不復存在。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夏宮,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之一炬。原來勝利就是一場掠奪?!?/p>

請回答:

1、被稱為“夏宮”的建筑群指什么?

2、“兩個強盜”指的是哪兩個國家?

3、“夏宮”被燒是在哪一次戰(zhàn)爭中?

(二)、學習與檢測第11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三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爆發(fā)。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戰(zhàn)斗。八國聯(lián)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缎脸髼l約》的內(nèi)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嚴重危害。

2.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爆發(fā)的,是中國人民反洋教斗爭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次偉大的農(nóng)民反帝愛國運動;通過評價義和團運動,使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促進資產(chǎn)階級革命力量的發(fā)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說明舊式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抵擋不住帝國主義的侵略,無法阻止中國在半殖民地的境況中沉淪下去;通過學習《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3.通過學習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農(nóng)民階級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挫敗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而八國聯(lián)軍的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重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勢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抉擇。義和團這時提出來“扶清滅洋”口號,這是當時中國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因而能吸引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行勇猛的沖擊。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tǒng)的排外性質(zhì),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使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缎脸髼l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jīng)濟的凋敝;外國侵略軍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zhàn)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主權和國防安全;以武力為后盾的公使團,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變了外交機構的地位,使之更適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需要;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摧毀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的民族民主運動,以達到永遠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表現(xiàn)出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和掠奪本質(zh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所以,“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和《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本課重點。

重點突破方案。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從當時中國封建思想意識濃厚,尤其在農(nóng)民頭腦中仍占統(tǒng)治地位,而容易喪失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的警覺加以分析,認識其盲目排外性。從當時中國社會矛盾激化、斗爭的總體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來認識“扶清滅洋”口號的.實質(zhì)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

分析《辛丑條約》的危害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與以前的不平等條約的比較,體會到《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完全確立。

難點分析。

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這是學生較難完整掌握的一個問題。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是隨著清政府、義和團、帝國主義列強三方面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教材并未寫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會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是本課難點。

難點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變化及原因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材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其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義和團與帝國主義列強三者關系的變化。

教學設計方案。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四

[學習目標]。

1.了解義和團運動的反帝史實;了解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基本史實;掌握《辛丑條約》的簽訂、內(nèi)容及危害。

2.綜合對比《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分析《馬關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綜合歸納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的過程,提高分析對比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本課中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這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外侵略掠奪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zhàn)爭,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9xx年的國恥與國難;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學習難點]????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閱讀教材p20導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義和團興起的時間、地點、發(fā)展狀況、斗爭矛頭、性質(zhì)?

2)八國聯(lián)軍的名稱、侵華時間、總司令、進犯路線、重要戰(zhàn)役?

3、熟練掌握:《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國家?主要內(nèi)容?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

交流結果:

2、我們的問題:

交流結果:

3、老師的問題:

2)《辛丑條約》中的劃定使館界,與今天的使館區(qū)有何不同?

條約名稱?簽訂時間?主要內(nèi)容?影?響。

(四)系統(tǒng)總結:知識建構。

(五))鞏固訓練:參見《新課程同步學習與探究》。

(六)課堂反思:

1、本節(jié)課的收獲:

2、本節(jié)課的不足。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五

3、通過學習義和團的英勇抵抗,認識到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學習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重點難點】。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自學指導】。

1、閱讀導言框內(nèi)容,了解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2、何時義和團運動發(fā)展到京津地區(qū),斗爭矛頭是什么?

3、八國聯(lián)軍是指哪八個國家,他們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是什么?由誰率領?

曾在哪里被義和團圍困?

4、閱讀20頁第二段結合21頁插圖了解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的罪行。

列舉比較北京兩次被列強占領的史實:

二、《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和雙方代表各是什么?

2、《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

3、《辛丑條約》的影響:

【思維拓展】。

【自我評價】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學習心得】?。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六

下課鈴響了,我的心情久久還不能平靜下來,百萬雄師過大江、紅軍長征等畫面一一浮現(xiàn)在我眼前,聯(lián)想起我們現(xiàn)在過的美好生活,都是用鮮血換來的.

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國內(nèi)涌現(xiàn)出大批的愛國將士,他們英勇作戰(zhàn),狠狠地給了日軍沉重的打擊。但這些還不足以把日軍趕出國界,所以在兩軍僵持的階段,國民黨政府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也就在這時國內(nèi)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政府―共產(chǎn)黨,由于共產(chǎn)黨領導正確,日軍連連潰敗。

中華民族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于在1945年取得了抗戰(zhàn)勝利。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抗戰(zhàn)勝利的基本保證。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為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看完這部影片,我的`感處很多,我明白了勝利的來之不易,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多少人的血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幸福,不要浪費光陰,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七

2、教學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第一課,討論回答問題:

1.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么后果?(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xié)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列強是否滿足已經(jīng)得到的利益?(不滿足)。

小結、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并沒有滿足貪婪的欲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后,他們便找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這場戰(zhàn)爭是上一次戰(zhàn)爭的繼續(xù),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二、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火燒圓明園:

教師介紹圓明園建筑的宏偉和精美,組織學生看、說、議。

學生閱讀6-7頁的本目課文、插圖、資料和第10頁“自由閱讀卡”內(nèi)容,根據(jù)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看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同學請舉手。誰能結合課文內(nèi)容揭發(fā)列強的罪行?(掠奪珍寶,焚燒罪證)。

2、哪那兩位同學愿意扮演當年的英國兵和法國兵?(背景是火燒圓明園后,他們在倫敦重逢的某一天)請他們通過對話,表示一種懺悔的心情。

(二)、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學生閱讀7-8頁的本目課文和表格、地圖,隨堂練習:

1、學生先根據(jù)第8頁表格,在4人小組內(nèi)“動腦筋”:沙俄通過哪些不等條約割占我國北方哪些領土?(說出大致位置和面積)。

2、學生完成課本第10頁“練一練”。(答案應選c)。

(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學生閱讀第9頁本目課文和“插圖”以及“說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軍的斗爭,說明中國人民怎樣對待國內(nèi)的腐敗政府和外國的侵略勢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要想改變落后挨打的命運,就必須推翻國內(nèi)的腐敗政府,堅決抗擊外來的野蠻侵略。)。

課后小結。

1、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起止時間是何時?主兇是哪國?幫兇是哪國?

2、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割占國領土最多的是哪個國家?共割占多少領土?

課后習題。

一、填空題:

1.1860年10月,_______闖進北京西郊_______,大肆搶劫、破壞,最后放火燒毀了這座舉世無雙的皇家園林。

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四年里,俄國乘機在中國東北、華北地區(qū)侵占________平方公里。英國則通過《_______》,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qū)。

3.1860年,英法聯(lián)軍進逼北京,咸豐皇帝讓恭親王、擔任議和大臣,自己逃往_______。

二、單項選擇題:

1.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間是()。

a.1854年b.1856年c.1860年d.1858年。

2.規(guī)定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的不平等條約是()。

a.《北京條約》b.《愛渾條約》。

c.《天津條約》d.《黃埔條約》。

3.“增開天津為商埠”的條約是()。

a.《天津條約》b.《北京條約》c.《愛琿條約》d.《黃埔條約》。

4.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a.咸豐皇帝b.同治皇帝c.道光皇帝d.光緒皇帝。

三、雙項選擇題:

1.英國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是()。

a.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b.清政府不準英國輸人鴉片。

c.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權益d.中國人民開始禁煙運動。

2.1854年,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的內(nèi)容是()。

a.外國公使進駐北京b.鴉片貿(mào)易合法化。

c.增加沿海通商口岸d.允許外國人在內(nèi)地自由貿(mào)易。

3.英法兩國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借口分別是()。

a.馬神甫事件b.亞羅號事件c.保護僑民d.馬嘉理事件。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八

一、從軍行(其一)。

1.作者簡介: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屬山西)人,一說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元年(742)遷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后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邊塞、閨怨詩轟動一時,有“七絕圣手”、“詩家夫子”之稱。《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是詩人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戍卒懷鄉(xiāng)思親之情。(主旨)。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此句寫了環(huán)境、時序、風物、戍卒。在一片廣漠的邊塞之上,一座邊城的西邊,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樓上,一個戍卒孤獨地走上嘹望臺,從青海湖上吹來的秋風在黃昏時分顯得更加凜冽寒冷。此時此刻,戍卒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這是一幅悲涼而又傷感的畫面。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碑斒渥呱细吲_,坐下,寒風瑟瑟,本就讓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傷離別”的樂府古曲《關山月》。笛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如親人在呼喚,似征人在嘆息。笛聲如同一縷情思,飄向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征人的妻子也同樣在思念久戍邊庭的親人。但是戰(zhàn)爭遠未停止,征人回鄉(xiāng)遙遙無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等待。

3.鑒賞要點:

王昌齡邊塞詩的內(nèi)容豐富,主題多樣,表達的情感不止一種,此詩為抒寫思鄉(xiāng)之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是本詩寫作的一個特點。

這首詩抒情方式較有特色。前三句敘事,后一句抒情。敘事連貫性較強,實寫所見所聞,真實感人;而抒情則虛寫,宕開一層,寫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這也是暗示的表現(xiàn)方法。

二、薊中作。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高適(700-765),字達夫,郡望為渤海蓓縣(今河北景縣)。天寶八載(749),得睢陽太守張九皋力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753),辭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亂起,幫助哥舒翰守潼關。廣德元年(763)任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轉(zhuǎn)左散騎常侍,封渤??h侯。后人編有《高常侍集》。此詩一名《送兵還作》,是詩人于天寶十載(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邊境回程途中在薊中所寫。薊中,薊城,故址在河北盧溝橋北。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風光,表達自己憂心邊事但請纓無路的苦悶心情。(主旨)。

“策馬自沙漠,長驅(qū)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睂懺谶叧撬娋跋?。詩人騎馬從塞外千里迢迢趕到薊城,登上這座邊城的城墻。只見邊塞苦寒之地,一片蕭條,白日當中,黯淡無光的景象。

“一到征戰(zhàn)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睂懺娙说浅撬姸l(fā)詩人憂心邊事心情。詩人看到邊塞之地如此蕭條,民不聊生,就為胡虜?shù)姆磸团褋y而擔憂。難道沒有安定邊境的奏疏上陳嗎?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無能將領,讓他們無功受賞,令有志之士扼腕長嘆。

“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北M管自己有著孫武和吳起一樣的謀略,但皇帝不重視也只能空自閉門嘆息。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郁悶之情。

3.鑒賞要點:

這首詩寫了詩人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高適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歲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邊城,觸景生情,想到無才無識者巴結討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邊地人民死活,弄得邊地狼煙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識者上書言事,卻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憂憤盡抒筆端。

暗示手法的運用?!柏M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語含諷刺,表面寫諸將,實際寫玄宗偏聽偏信。

三、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岑參(約715-770),祖籍南陽(今屬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屬湖北)。天寶三載(744),中進士,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749),入安西都護高仙芝幕,任掌書記。天寶十三載(754),入安西都護封常清幕,以大理評事兼監(jiān)察御史,充節(jié)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載(757),至靈武肅宗處,遷右補闕,后歷任起居舍人、虢州長史等職。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度圃姟肪幵娝木怼?/p>

熱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此湖乃是玄奘法師取經(jīng)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積達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為溫暖之意,中國古書稱之為熱?;虼笄宄?,它跨吉爾吉斯與哈薩克之間,四周天山環(huán)繞,匯集天山山脈流下的雪水,卻終年不結冰,故有熱海之稱。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邊塞熱海地區(qū)的奇異風光,并借此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崔侍御的贊美之情。(主旨)。

“側(cè)聞陰山胡兒語”一句作引子,以當?shù)睾酥Z表明下文七句所說為真。水熱如煮沸的開水,熱得連鳥也不敢從上面飛過,但水中卻有又長又肥的鯉魚。在熱海的岸邊,青草萋萋,四季常綠,到了冬天下雪時,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連熱海周圍的`沙石也是其熱無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燒著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樣。

“陰火”以下四句是詩人的思考和描繪。詩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燒,天地仿佛成了一個奇大無比的爐子,但為何偏偏烘烤西方這一個地方呢?其蒸騰的氣勢延及整個西域地區(qū)。

“送君”以下四句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的臨別贈言:我與你在天山城外飲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陽西下,落在熱海之濱;你為官公正,清廉無私,連熱海的炎威也為之消減。

3.鑒賞要點:

這苜詩描繪了邊塞奇異風光。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熱海的種種神奇之處作了活靈活現(xiàn)的描繪,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詩人想象奇特,用筆夸張,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此詩標題意思是寫一首熱海風光的詩歌送給友人崔侍御。詩中既寫了個人對邊塞奇異風光的感受,也借以贊美友人的為官品行。

四、塞下曲。

1.作者簡介:

李益(約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768)登進士第,兩年后,登制科舉,授鄭縣主簿。大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李益詩名在當時就極高,詩作多被畫工入畫或度為樂曲,流播一時。有《李益集》,《全唐詩》編詩二卷。

2.基本解讀:這首詩情調(diào)高昂,用前代名將典故,抒發(fā)詩人報國殺敵的雄心壯志。(主旨)。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人關?!边@兩句以兩個典故表達了為保家衛(wèi)國,、寧愿戰(zhàn)死疆場也不希望活著回家?!胺ā保瑬|漢馬援曾封為伏波將軍,他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漢書馬援傳》)“定遠”,東漢班超立功西域,封為定遠侯,晚年因久處邊地而思歸,遂上書皇帝說:“如自以壽終屯部,終無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門關。”(《后漢書班超傳》)。

這兩個典故引用,詩人用“惟愿”、何須”二詞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貶。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边@兩句用兩個典故表明殺敵衛(wèi)邊必須徹底的態(tài)度。前典出自《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于觳……晉人與姜戎要之觳而擊之,匹馬只輪無返者?!薄昂?摺?,原義為大海,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堅決徹底消滅敵人的態(tài)度。后典出自《舊唐書薛仁貴傳》:薛鎮(zhèn)守邊疆時,“時九姓有眾十余萬,令驍健數(shù)十人逆來挑戰(zhàn)。仁貴發(fā)三矢射殺三人,自余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后患,并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余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這里是說殺敵不僅要徹底,還要留下得力將士,繼續(xù)鎮(zhèn)守邊關。

3.鑒賞要點:這首邊塞詩格調(diào)高昂,有盛唐邊塞詩余韻。全詩寫得蒼涼悲壯,神采靈動,意氣飛揚。“不墜盛唐風格?!?楊慎《升庵詩話》)。

此詩最為突出之處在于對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練形象,準確生動。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九

《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綜??合。

理??解。

討?論。

分?析。

《辛丑條約》主要內(nèi)容對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情感、態(tài)度。

價值觀。

愛?國。

情?感。

思?想。

意?識。

聯(lián)軍名稱。

侵略國。

占領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聯(lián)軍。

英、法。

1860年。

咸豐、慈禧。

英、法、俄、美等。

19xx年。

光緒、慈禧2、根據(jù)課本20頁“動腦筋”:請你根據(jù)這些圖片敘述當年八國聯(lián)軍的罪行。(可自由發(fā)揮和互相補正,但應控制在3人次以內(nèi))二、《辛丑條約》學生閱讀21——22頁課文(包括小字)、插圖、“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1、分別指出《辛丑條約》關于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規(guī)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條約具體內(nèi)容來感知“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記硬背其條款)2、22頁“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jīng)成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嗎?(有)為什么?(帝國主義列強的經(jīng)濟掠奪更加瘋狂,清政府幾乎成為列強向中國人民征收“戰(zhàn)爭賠款”的代理機構;帝國主義列強武裝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須為帝國主義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他們完全成了列強的忠實走狗。)3、22頁“活動與探究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使館界”同今天的使館區(qū)有什么不同?(“使館界”形同“國中之國”,界內(nèi)外國人猶如“太上皇”,中國政府無全無權過問其事務;“使館區(qū)”雖然仍是外國使節(jié)居住的專門地區(qū),但它完全處于中國政府的管轄之下。)4、隋朝大運河的中心、南北兩端分別在哪里?(洛陽、余杭、涿郡)5、根據(jù)第21頁“動腦筋”:《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1、要求學生正確指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通過反復講練,讓學生理解“開始淪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近代中國社會變化脈絡)2、當堂完成22頁“練一練”:下列各條款不屬于《辛丑條約》的是a。(賠款2億兩白銀是《馬關條約》規(guī)定的數(shù)額)3、學生集體朗讀22頁“自由閱讀卡”內(nèi)容后,教師聯(lián)系課本相關部分,指出義和團的正面作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具有野蠻殘暴的殖民掠奪性質(zhì),義和團對八國聯(lián)軍的抗擊,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tǒng),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學生完成《中國歷史填充圖冊》第9頁剩余題目。(可延伸到課外)4、提醒學生預習第6課《洋務運動》。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十

[學習目標]。

1.了解義和團運動的反帝史實;了解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基本史實;掌握《辛丑條約》的簽訂、內(nèi)容及危害。

2.綜合對比《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分析《馬關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綜合歸納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的過程,提高分析對比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本課中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這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外侵略掠奪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zhàn)爭,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9xx年的國恥與國難;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學習難點]????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閱讀教材p20導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義和團興起的時間、地點、發(fā)展狀況、斗爭矛頭、性質(zhì)?

2)八國聯(lián)軍的名稱、侵華時間、總司令、進犯路線、重要戰(zhàn)役?

3、熟練掌握:《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國家?主要內(nèi)容?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

交流結果:

2、我們的問題:

交流結果:

3、老師的問題:

2)《辛丑條約》中的劃定使館界,與今天的使館區(qū)有何不同?

條約名稱?簽訂時間?主要內(nèi)容?影?響。

(四)系統(tǒng)總結:知識建構。

原?因?????經(jīng)??過????結??果?????????影??響。

(五))鞏固訓練:參見《新課程同步學習與探究》。

(六)課堂反思:

1、本節(jié)課的收獲:

2、本節(jié)課的不足。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十一

知識目標:

1.了解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特別是斗爭目標。

3.掌握《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內(nèi)容。

4.分析《辛丑條約》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從中引導學生分析義和團運動的斗爭對象是帝國主義,從而得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

2.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引導學生分析《辛丑條約》的簽訂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中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這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外侵略掠奪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zhàn)爭,中國人民不會忘記19xx年的國恥與國難。

2.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學重點]。

2.《辛丑條約》。

[教學難點]。

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學法指導]。

1.討論法。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說甲午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從而導入新課。

2.比較分析法。對于《辛丑條約》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對條約內(nèi)容進行分析,然后再指導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對比分析,以深化學生對《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性的認識。

3.閱讀理解法??梢砸龑W生閱讀課本上描述八國聯(lián)軍在中國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侵略者的強盜面目。

[學習過程]。

自主學習:(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列內(nèi)容。)。

1、?????????年春,義和團運動發(fā)展到??????????地區(qū)。

2、為鎮(zhèn)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lián)軍兩千多人,由英國海軍司令??????????率領進犯北京。

3、19xx年八月,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帶領?????????倉皇逃跑。

二、《辛丑條約》。

????????????????等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2、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是:?。

(1)?????????????????????????????????????????????????????????。

(4)??????????????????????????????????????????????????????????。

3、條約的影響;

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中國完全淪為?????????????????????????。

合作與探究:

1、?學生制表:比較《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異同點。

2、?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你能談談這個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哪些危害嗎?

3、?議一議:

反饋與小結:

我們這單元題目叫做侵略與反抗。提問: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是怎樣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始淪為;甲午戰(zhàn)爭,大大加深;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完全淪為。)歸納出同一時期,中國各階層又是怎樣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來挽救中國的民族危亡的,從而明確中國近代歷史的兩條線索。進行本單元的復習。

達標檢測:

一、?選擇題:

1、義和團運動斗爭的矛頭指向的是(?????)。

3、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等八國簽訂《辛丑條約》發(fā)生于(??????)。

d、19xx年。

4、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的“八國”除了英、法、俄、美、日、德六國外,還包括。

(?????????)。

5、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最多的條約是(?????????)。

條約》。

a、德國人????b、英國人?????c、美國人????d、法國人。

二、材料分析題:。

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在給德皇的報告中供認:“聯(lián)軍占領北京后,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其后更繼以私人之搶劫”,“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祥數(shù)將永遠不能查出。”

請回答:

1、材料中的聯(lián)軍指哪些國家的軍隊?

2、此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發(fā)生在哪一年?

3、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

【課外拓展】。

《辛丑條約》。

7日,慶親王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年是舊歷辛丑年,所以這個條約稱為《辛丑條約》。《辛丑條約》共12款,另有19個附件。其主要內(nèi)容是:

1.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

39年還清(到1940年),年息四厘,本息共計9.82億兩,加上各省地方性賠款,總數(shù)達10億兩(相當于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的12倍)。清政府以海關稅、通商口岸的常關稅和鹽稅作為償付賠款之用。

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人反帝性質(zhì)的組織,違者處死。地方官對反帝斗爭鎮(zhèn)壓不力者,“即行革職,永不敘用”。凡發(fā)生過反帝斗爭的城鎮(zhèn),一律停止文武科考試5年。

3.清政府拆毀大沽以及北京到??谘鼐€所有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12個戰(zhàn)略要地。天津周圍20里內(nèi)不得駐扎中國軍隊。

4.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由各國“常留兵隊,分保使館”,界內(nèi)不準中國人居住。

5.懲辦“首禍諸臣”。其中載漪充軍新疆,載勛、趙舒翹賜自盡,徐承煜(刑部左侍郎)等人斬決,董福祥革職,徐桐、剛毅、李秉衡等已死,追奪官爵。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十二

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中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日益高漲。與此同時隨著戰(zhàn)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于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nèi)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霸中國。

猜你喜歡: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教案篇十三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是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等國派遣的聯(lián)合遠征軍,為鎮(zhèn)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進入中國所引發(fā)的戰(zhàn)爭。但實際上由于慈禧在6月21日時對11國宣戰(zhàn)以及之前義和團和清軍一直圍攻圍困使館區(qū),導致這場侵略戰(zhàn)爭。

派遣的聯(lián)合遠征軍開始時總?cè)藬?shù)約3萬人,后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lián)軍的行動,直接造成義和團的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陜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nèi)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 賠款最多,簽訂國家最多,并喪失多項主權。

八國聯(lián)軍侵華,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聯(lián)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奸淫搶劫,無數(shù)村鎮(zhèn)淪為廢墟,天津被燒毀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殘墻斷壁。連八國聯(lián)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shù)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shù)必極重大無疑”。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shù)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大批群眾慘遭殺戮。

清國內(nèi)部及遠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沖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俄日沖突升級等變化。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20057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