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散文讀后感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0:06:19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范文(18篇)
時間:2023-11-26 10:06:19     小編:XY字客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與其他讀者交流和分享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和思考。那么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首先,要認真閱讀,仔細品味作品,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和觀點。其次,要注意結構和邏輯,合理組織內容,盡量避免散漫和碎片化的表達。然后,要注重個人的思考和感悟,不僅僅局限于對作品的描述,更要發(fā)揮自己的獨特見解。此外,要用準確、恰當?shù)恼Z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避免模棱兩可和含混不清的文字。最后,要進行審校和修改,注意語法錯誤和格式規(guī)范,力爭語言流暢,表達精準。通過閱讀這篇讀后感,或許能夠對作品的主題和思想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一

王小波是我最愛的作家,《黃金時代》是他的寵兒,也是現(xiàn)階段我走過二十年人生最喜歡的一本書。在文革背景下,陳清揚,王二,兩個現(xiàn)代世俗的眼光之下的“狗男女”在文革時代進行著他們的“偉大友誼”,后來,他們在動蕩結束后重聚,又一次交換了彼此的“靈魂”。看這本書,我感受到的是像一幅幅西方的油畫般、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般的作品,人物就像我見過似的,能夠通過作者無聲的文字,像鐘一樣敲打著我的心海,撞出一片片浪花,看到作者內心深處最最的純潔與明凈。

都說成長是一場痛苦的盛宴,但我們都只想成長,不愿忍受痛苦,只愿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不愿面對光怪陸離的現(xiàn)實社會?,F(xiàn)實的我們也許就是活在否定自己、懷疑自己之中,像陳清揚那樣,迫切渴望性愛,即我們渴望的理想,面對現(xiàn)實又不敢上前,去探索屬于自己的世界,擺脫這種孤獨和迷茫,在別人的潑冷水中可曾看過故事的主人公王二對生活依然有一份熱忱,一份激情。他有成長煩惱的孤獨,無聊,打擊,但他自有一套邏輯來對付這個世界帶來的壓抑與痛苦。

不被理解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tài)。明明是不懷好意,卻被眾人洗白;明明是白的,卻三人成虎,被大家說成黑的等等。當整個群體都向著權利、利益看齊時,個人的主動疏離和拒絕,反倒被當作奇葩,我們難免會動搖,就如同書中寫到的性愛本來是隨著人成年而具有的本能,但不管是何事,總會被有些人當做污穢而骯臟的東西,也只有在我們的黃金時代,面對不公平的詰責、惡意揣測,才會不理不睬,堅持自我??鄲灐⒄`解、懷疑、否定都是自我成長不可避免的事情,只當做云淡風清,繼續(xù)堅持我們的本色去掙脫屬于自己內心不被他人左右的“自由”。

21世紀的人類,還存在著精神枷鎖,不言而喻。人類是不斷進化的高級物種,從出生到死亡都是一場與自己的戰(zhàn)斗,不管我們是受害者還是受益者,我們到底是應該順應自然還是主宰自己的命運,因人而異,過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做一朵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他們是有真性情的人,他們可以忘記身份,職業(yè),勞作的艱辛,在愛的刻骨銘心下,追尋心靈上的最后一方凈土,爭取那點僅剩的自由,要知道,不管是現(xiàn)代還是過去都是沒有凈土和自由可言的。

最后我更想用王小波先生的一句話結束我的讀后感:“人該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別人手里的行貨”。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二

在看王小波生平簡介的視頻中,說實話,我的腦海里從未閃現(xiàn)過這樣一個人的名字,我不了解他的事跡,更不知他的性格特征,亦不知他對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什么樣的。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于崇高》,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用犀利的語言揭露了那個時代社會現(xiàn)象中種種丑陋的一面。真的和魯迅有一拼,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毫無保留地用筆來代替他想說的話。記得《關于崇高》篇中,一位知青為了能把沖到泛濫的河水中的國家電線桿給撈上來,而丟了自己的性命,此后,便賦予他英雄烈士的稱號,他在書中說道:“難道一個人的命還沒有一根木電線桿值錢嗎?”這一句話赤裸裸地擺在讀者的面前,讓我不得不為之震撼,處于那個知識青年上下鄉(xiāng)的時期,人們稍稍說錯一句話,都可能會被視為反動,而他甘愿冒著那樣的危險,也要把自己心里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才會覺得痛快,即便自己改變不了什么。

他說崇高是要看什么事情而定的`,一個人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卻是為了一根撈不上來的電線桿,值得嗎?我覺得在他的眼里,所謂的崇高不是為了那些無價值的事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是要看自己有沒有你那種能力,如果沒有,何必為了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呢?我敬佩他那種不滿于現(xiàn)實卻又敢于和現(xiàn)實辯解的精神,他不同于凡人,就是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而是以自己的原則處理事情,他說了平常人不敢說的話,做了平常人不敢做的事,不是他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而是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想要用恭維來充實自己的生活,而他的話語正是在喚醒人們生活在那種虛無縹緲狀態(tài)下的心靈。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三

朱自清,咱們已經(jīng)對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偉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獨特的美文風格,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在初一時,咱們就學過他的《春》,初二又學了他的《背影》,能夠說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咱們描繪了一幅風景如畫,生機勃勃的畫面,使人不得不贊嘆他的優(yōu)美的文字和細膩的內心。他那刻畫得栩栩如生的畫面,讓我感到十分愜意,于是我忽然發(fā)現(xiàn)觀察事物其實就這么簡單。從《春》中,我看到了新的開始,看到了無限完美的未來。

再品《背影》,我讀到了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是啊,在這個世界上,那個為咱們遮風擋雨的人,那個拉著咱們害怕的小手過馬路的人,那個在咱們累了主動背咱們的人,永遠都是咱們最親愛的人。他是家庭的頂梁柱,是護航的軍官。但是他們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兒也有脆弱的時候,咱們這些作兒女的可曾想過為他做點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從《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親為我操勞的樣貌,看到了一個父親的偉大。

朱自清的《正義》,是我感觸很深的一篇文章。讀完后,我也不禁想問:人間的正義到底再哪兒?朱自清說,正義在人們心中。但是現(xiàn)實生活往往不是這樣。有些人口口聲聲地把“正義”二字掛在嘴邊,呼吁人們要做正義的事,要做正義的人。但是暗地里卻在做著罪惡的勾當,就像有些官員受賄,他們這天收這個的錢,明天收那個的禮,在自我的職位上瘋狂地斂財。這種人面獸心的做法是遭人唾棄的。也許,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義,但是那也許將會被現(xiàn)實吞噬。從《正義》中,我看到了現(xiàn)實社會人心的真假難辨,看到了虛偽。

……。

朱自清筆下的無論是梅雨潭的綠色,還是清華園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欲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但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可我卻覺得,朱自清是詩與散文的完美結合。

在品位經(jīng)典時,我讀到了一個偉大而又細膩的朱自清。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四

很喜歡王小波,因為他很有趣。

讀一本書就像品嘗精神的美食,如果味如嚼蠟便難以下咽,而像王小波作品的有趣讓這些精神大餐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王小波說他生活一定要是有趣的,這是他畢生追求的事情,有趣的人的作品也一定是有趣的,他的作品充滿了黑色幽默,不能捧腹大笑,但是仔細琢磨起來,越品越有韻味,最后一聲壞笑或者頭腦、鼻子、嘴、肚子同時輕微震顫了一下,不知不覺就把整本看完來了。

王小波的雜文更加出色。王小波的某篇文章好像說過這件事,我看了幾本他的書后也是有同感的。王小波的小說以《黃金年代》《白銀年代》《青銅時代》最為出名,被稱為自敘三部曲,具體的評價不再詳述了,各大書評網(wǎng)站上自然不少,雜文要屬《沉默的大多數(shù)》,再就是這本《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shù)》因為用手機看的電子版,實在是不喜歡電子書,沒有書香,沒有觸感,有點像無味的香瓜,口感實在像黃瓜,覺得不能糟蹋了好東西,看到一半就決定還是買書看的舒服,至于這本《我的精神家園》是很湊巧前幾天在圖書館看到的,兩天不舍釋卷的看完了,除了吃飯睡覺外基本上就是在看這本書。王小波的雜文給我的精神享受遠遠超過小說,小說看過之后的感覺是,寫的好,語言用的很樸實卻很巧,色色的,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死亡,是一種無聲的控訴,一種沉默的吶喊,雜文每篇雖短,但是每篇即使放在現(xiàn)在也非常的應景,完全沒有被20年的時光所淹沒,反而更覺得先知先覺,在歲月中熠熠生輝,這種對社會和人性的透視與分析深刻而生動,他所指出的問題非常有前瞻性,很多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甚至至今越加嚴重,更為突出。從王小波的雜文中可以看到一個有責任感和責任心的前沿作家的風范,還有社會舊疾一直未加治理或者無法根治的悲哀。

王小波說他不喜歡張愛玲,較之張愛玲,我更喜歡三毛。女人應該看三毛和張愛玲,三毛的文字是生活的,軟軟的,想一件薄紗的衣服,輕撫著皮膚,張愛玲的故事是美的,無論凄慘或更加凄慘,緩緩地,像潺潺的流水,聲聲入耳,輕敲著讀者的心;男人應該看王小波,特別是王小波的雜文,如春天的細雨,清新明朗,雨過之后頭腦清醒。

書中的《精神家園》一篇里面寫到:安徒生寫過光榮的荊棘路,他說人文的事業(yè)就是一片著火的荊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著。當然,他是把塵世的囂囂都考慮在內了,我覺得用不著想那么多。用寧靜的童心來看,這條路是這樣的,它在兩條竹籬笆之中。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藍蜻蜒。

這也是我的精神家園,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不僅在書中可以看到,但是要堅信,要懂得體驗與尋找。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五

先須要說明的是,這世上肯定還有人寫的東西,比王小波更能打動我。我只是看到媒體、網(wǎng)絡上都在議論他和他的作品,才引發(fā)好奇,試著去讀一些他的作品。那些比王小波寫得好的人,我只能感嘆他們的運氣不好,沒有被這個社會挖掘出來,成己之名,施惠于眾。但又一想,人家還不一定愿意被發(fā)現(xiàn),也不屑為人之師,我這是在瞎操心。

再者,我根本沒有能力將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做全面細致的分析,好在這樣的事自有人去做。所以這個讀后感是零零星星的、斷斷續(xù)續(xù)的。聽說人身上有幾個穴位特別敏感,在王的作品里,有幾個地方像是點中了我的幾個敏感穴位,那種感受倒是記得很深。讀后感就圍繞著這樣的感受來寫。

最后,我覺得挺對不起王小波的,因為我讀的是盜版,中間有不少錯字。我有時想,就因為我看盜版,讓王小波損失了一些收入,這是對人家辛勤工作的不敬。我就不說“很多人不都在看盜版嗎”這樣的話了,就把看盜版王小波作品的不安說出來,并決心以后要是有我喜歡的作家的作品,一定去買正版來讀。

喜歡王小波是從《沉默的大多數(shù)》開始。最先聽到他,人們總是帶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還造了個“三部曲”,讓人想起了中學的高爾基。因為中學語文給我少年時的心靈留下了痛苦的記憶,一聽這詞就不舒服。大家議得再熱烈,幾乎是無動于衷。后來,又聽說他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還是沒有閱讀的`興趣,直到有一天,在報上讀到一條消息,說復旦大學自主招生,向前來面試的學生提出問題,其中一個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作者是誰?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在地攤上買來一本讀了起來,順便說一下,這書都擺上地攤了,地攤的小書販賣的書絕對是暢銷書,不然的話,人家小書販怎么賺錢。這更說明這部書有“文章”。

讀完以后,我的感想有這么幾條:

一是思維的力量和樂趣。

讀了王小波后,我才知道原來人是要思維的。這話聽起來有些嬌情。但我以為不是。你要讓我對此做個科學的分析,我做不來。就覺得人人都會思維,但要獨立地思維,這點很重要。

獨立這東西在中國特別珍貴難得,為什么?社會環(huán)境不好。往大處說,大清垮了,中國處處受人欺,革命了幾十年才獲得獨立,死了多少人,費了多少財?這不是說著玩,有史實為證;從小處說,中國的家庭往往就是一個封建王朝,父母養(yǎng)育不容易,但是十八歲以后,要想獨立做點啥,還要處處受到牽制。

我覺得人格獨立的前提是思維獨立、思維獨立的前提是質疑。思想不獨立主要是不敢質疑或沒有養(yǎng)成質疑問的習慣。在這方面,不必從大處說起,犯忌。從自己的經(jīng)歷說說倒也可以小喻大。上中學的時候,老師總是當著全班的面,夸某位女生好,說她如何品學兼優(yōu),并號召我們大家向她學習,我們那時也很配合,努力學她。但效果并不好,搞得將自己的生活習慣都搞亂了?;剡^頭來一想,老師那樣做沒有錯,他總是想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大家,奮發(fā)向上。但我的經(jīng)歷至少可以證明一點,榜樣的力量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的。

喜歡上思考之后,我的話少了。這使我很欣慰。我經(jīng)歷過話多的時候,與現(xiàn)在對比一下,我認為那些話多的人如果不是思維缺乏深度,起碼也表明人的心是很躁的。話少之后,會有很多思考的時間,考慮問題也漸漸周全起來,做事也有些靠譜了。做事靠譜,就會心安理得。所以,我覺得這樣很好,愿意繼續(xù)這樣下去。

說到思維的樂趣,我也是最近才感覺到的。學文科的,感性思維強。什么是感性思維?,大概意思是從一滴水能一下想到大洪水,跳躍、不著邊就是感性思維吧;但讀了王小波之后,我覺得理性思維更有樂趣。從王小波的經(jīng)歷來看,理性思維可不是好玩的,需要什么數(shù)學、邏輯知識,或者說理科知識。這方面的知識我缺乏得很,是不是就不能進行理性思維了??峙乱膊皇?。什么是理性思維?我的理解是:在日常生活中,想什么事得靠譜。比如,看到了一個問題,我就開始想:這是怎么回事?我將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各種因素都在腦子里分析分析,沒準兒還要動手查資料、做個試驗、實地查看、找個朋友請教一下什么的,再試著想一個應對的辦法。這個過程往往把腦子搞得很累,但會樂此不疲。這似乎就是王小波常說的思維的樂趣吧。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六

有句流行語叫做“男不可不讀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還沒讀過周國平的書所以沒有對比,為什么流行這句話我不清楚。網(wǎng)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較細膩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較機智幽默,所以女生會比較喜歡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較喜歡王的文章,也有說“男人要學習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學習周國平的理智。”曾經(jīng)認識一個男生的網(wǎng)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問他為什么那么喜歡王小波,他大概說王小波的文章比較瀟灑有趣。于是我便上網(wǎng)查了下王小波經(jīng)典之作,《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百度了下《黃金時代》開始看電子書,看了開頭幾章覺得真是太無聊了,寫的都是什么呀。于是從此不再讀了。

再次對王小波感興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動中,由于沒帶書所以找同事借書看,同事帶了一本雜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然后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語“男不可不讀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他說他是第二次讀王小波這本書了。于是我借了王小波的書開始讀起來,發(fā)現(xiàn)越讀越來勁?!段业木窦覉@》雜文類的文章比他的小說好看多了,書中他也提到說,有讀者給他打電話叫他別寫小說了,應該寫雜文,因為他的小說不夠正經(jīng)??磥聿恢刮乙粋€讀者這么覺得。我之所以覺得《我的精神家園》好看,是因為作者的雜文寫了很多關于生活現(xiàn)象或者一些觀點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覺得挺認同挺有啟發(fā)的。而且他在討論觀點的時候,運用正推反推、舉例說明等形式,字里行間有趣且深刻,應該是有受理科生的影響吧,很多地方引用偉大哲學家羅素的話,對問題進行邏輯解讀,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書中有一章寫他為什么要寫作的問題。眾所周知,水往低處流、蘋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現(xiàn)象,事情總是遵循著本來該有的方向發(fā)展,這當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數(shù)人做選擇時往往會選擇容易發(fā)展的那個方向去靠。但是總有那么一些人會逆著方向做選擇,例如他舉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險又沒什么實際好處的一件事,總有人要冒險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國有些人冒著被聯(lián)邦調查局調查的風險支攤賣托洛茨基、格瓦拉等人的書;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來當時他寫的東西一點也不熱門,不但掙不了錢有時還倒貼一些,但是他為什么還要選擇寫作。類似這些現(xiàn)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蘋果飛上天的現(xiàn)象。他表示理解這些人的選擇,這些人的選擇沒辦法解釋,畢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順流而下,最后總會在低洼的地方匯集,擁擠一起。他還舉了個例子,他認識的一位教授的女兒放著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獎學金不要,自費去一般大學的法律專業(yè),后來法律掙錢比人類學家掙得多,這是舍小利而趨大勢,受小害而避大害。這章內容說的問題能讓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選擇時有時候需要逆向思維,因為人本能是趨利避害的,隨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維確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突然覺得和投資上很像,順勢而為、物極必反。當然逆向思維是否正確還得看一個人的能力和眼光。

書中還有一章寫有關貧窮的問題。書中提到國外有位研究發(fā)展的學者說: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說窮人不單缺錢,就算給他錢了也富不起來?!吧罘绞较褚粋€曲折漫長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宮。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面的生活都能產生很多亂七八糟的細節(jié),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趣味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看,這些細節(jié)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蕭伯納的《英國佬的另一個島》里,有一位年輕人這么說他的窮父親:一輩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豬,結果自己變成了一片土、一只豬?!睍械倪@些話挺有啟示作用的。就像《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說的類似,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所以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說“讀書無用論“,讀書的實際用處是在于開拓人的思維。

其實最近寫公眾號,我也在思考為什么我要寫公眾號?比如為什么選擇去學習跳舞?在有些人看來好像都是吃力不討好,沒什么實際用處,一不能帶來錢財,二費錢費時費力。而自己為什么還要去做呢?下次再寫寫原因吧。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七

之所以會讀王小波,是有一個機緣,偶爾間看到一句話“談及大學所讀,想推薦10位中國作家給你,他們的作品,應該是你無法避開的。”其中有一張王小波的照片,給我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在圖書館尋覓多時也只看到一本全集,此書評是講里面的長篇小說——《尋找無雙》。

書上寫到王仙客到長安城尋找無雙正是二十五歲,他認為他和王仙客的二十五歲是一樣的?!笆裁词虑槎枷敫?,但是往往一事無成。人在二十五歲時,腦子聰明,長得漂亮,但是有時候會胡思亂想,缺乏邏輯,并且會相信一些鬼話?!睍卸啻蚊枋龆鍤q的他們有多么相似,王小波把王仙客當自己人已經(jīng)到了王仙客做了一些惡心的事情,他也不在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有一位人物,叫魚玄機,是一位尼姑。要知道我太喜歡這一位風流道姑了,魚玄機因為勒死了自己的侍女,私自埋藏尸體而被吊死,但在她被吊死之前,之中,之后都發(fā)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之前,國色天香的魚玄機在牢里受到了無盡的侮辱和污奸。之中,魚玄機被吊死的時候,啞著嗓子說遺言道:我操你們的媽?。ㄆ鋵嵤聦嵅⒎侨绱耍?。又在不知道多少年后,可憐的魚玄機還要活在王仙客的淫夢之中。這里要說一下,魚玄機無論什么時候都異常淡定,對于什么都安然接受,“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女孩子又乖又甜”。

小說開頭說王仙客剛到宣陽坊尋找無雙,所有人都不記得無雙,而最后當王仙客以死作為武器的時候,才得到了無雙的下落,但他一輩子都找不到無雙,他只能把自己永遠困在尋找無雙的夢境中。但是,人總是分不開夢境還是現(xiàn)實,那些清醒活著的人難道沒有夢境?沒有幻想?果然人還是要活得聰明地糊涂些呀。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八

生活是個緩慢受捶的過程,而錘煉之后是灰燼還是精華就仁智各異。

真實就是無法醒來。那一瞬間她終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間她就下定了決心,走上前來,接受摧殘,心里異??鞓贰?/p>

當我沿著一條路走下去的時候,心里總想著另一條路上的事。這種時候,我心里很亂。

其實偉大友誼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東西一樣,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話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隨時準備兌現(xiàn)我的話,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卻。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似水流年是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只有這個東西,才真正歸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歡娛和不幸,轉眼間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認識的人,都不珍視自己的似水流年。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還有這么一件東西,所以一個個像丟了魂一樣。

我要抱著草長馬發(fā)情的偉大真誠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地表演。

有些事情,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話也半真不假,但我隨時準備兌現(xiàn)我的話,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卻,就因為這種態(tài)度,別人都不相信我。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好好積德認真讀書。

那會兒我醒了。你在我肚臍上親了一下吧?好危險,差一點愛上你。

那時候我們一無所有,也沒有什么能妨礙我們享受靜夜。

當我沿著一條路走下去的時候,心里總想著另一條路上的事。這種時候,我心里很亂。

人活在世界上,快樂和痛苦本來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我在隊里喂豬時,每天要挑很多水。這個活計很累,連偷懶都不可能,因為豬吃不飽會叫喚。我還要切很多豬菜,劈很多柴。喂這些豬原來要三個婦女,現(xiàn)在要我一個人干。我發(fā)現(xiàn)我不能頂三個婦女,尤其是腰疼時。這時候我真想證明我不存在。

那一天我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墒俏覛q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

放聲大哭從一個夢境進入另一個夢境,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奢望--。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源于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想明了這一點,一切都能泰然處之。

那一刻她覺得如春藤繞樹,小鳥依人。她再也不想理會別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間把一切都遺忘。在那一瞬間她愛上了我,而且這件事永遠不能改變。

風把道溝里的落葉吹出來,像金色的潮水涌過路面。我一個人走著,前后不見一個人。忽然之間,我的心里開始松動。走著走著,覺得要頭朝下墜入藍天,兩邊紛紛的落葉好像天國金色的大門。我心里一蕩,一些詩句涌上心頭。就在這一瞬間,我解脫了一切苦惱,回到存在本身。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九

這樣的愛情令人羨慕,但也都是自己的感受,不是身處其中,無法體會到真正的苦與甜,感同身受這種事是不存在的。看到別人吃糖,你會想的它有多甜多好,自己吃到了才發(fā)現(xiàn)也不過如此,遠沒有沒得到時想象的好,你會去挑剔它,嫌它不夠甜,覺得它不好看,不夠大,得到了就不會再足夠的去喜歡,去愛,針不扎到你,你是不會覺得疼的,盡管你被扎過,可此刻的你就是感覺不到疼的,只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才會去在意,去上心。這樣的愛情也是兩個人相互的,先動心的人最慘,就行李銀河那時說她也曾給王小波寫了很炙熱的書信,可是戀愛中的人會渴求很多,覺得自己不能及時的得到回信,就扔掉了,這不是不夠愛,只是沒有得到自己期望中的回應和安全感,這可能就是戀愛的感覺吧,得到的'欣喜和患得患失。

能有一直聯(lián)系的朋友真的是挺好的,畢竟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存在,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吧。有朋友誰都可以做到,一直在卻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到了一個朋友就像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那個是和你不一樣的,而每失去一個朋友,就如同自己死了一次,他會帶走關于他對于你的記憶,那是他的,也是你的,是你所忘記而他還清楚記得的一部分的你。玲子是這樣,也只是這樣,他們都記住了她,她卻一直選擇離去,她比夏目要孤獨太多。

王小波都是有的,是他自己的,這樣真好。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十

壓根就沒有那種讓人幡然醒悟的感覺。

這本書我從年初的時候就看了一部分,然后實在看不下去就放下了,直到前幾天才看完。我都不知道到底是我無法理解王小波的作品,還是他其實寫的就是一般般。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本掃盲貼,里面說的都是一些關于文化啊、道德、科學之類偏社會性的問題。

然而我覺得他寫的就像是正確的廢話,這些道理我都懂啊,都是些常識性問題和道理。

但我覺得可能跟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有關系,因為這本書大部分講的是文化革命那個時期,那時候受過教育的人比較少,而我們現(xiàn)在普遍教育程度肯定是比以前高的,且隨著時代發(fā)展,整個社會素質和思想也是提升的。

所以現(xiàn)在倒回去看這本書,就感覺寫的很普通,不夠驚艷。但是倒回到,那個這些言論見解可能就會看起來比較有創(chuàng)造性。

他寫了兩個自己經(jīng)歷,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也很好的反應了那段時期的一些現(xiàn)象。

有一次發(fā)大水,村里的一個電線桿被沖到河里去了,然后就有一個水性比較好的年輕人跳下去撈,沒想到電線桿沒撈到,自己卻被淹死了。

然后就有一些人討論,用一條人命去換一個電線桿不值得。

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看法當然是人命最重要了,但是那個時期不這么認為,那些說不值得的人都被批評了,因為那時候有個說法,只要是國家的東西就一定要想辦法救,一切國家性質的東西的就要堅決維護。

還有個例子,有一次他的朋友犯了闌尾炎,去醫(yī)院看病,那段時期真正醫(yī)生都到農村“學習”去了,而留在醫(yī)院的都是工農兵。

有做過闌尾炎手術的應該知道,一般這個手術現(xiàn)在十幾分鐘就搞定了,然而那些工農兵醫(yī)生動手術的時候,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盲腸,從中午一直找到晚上。

然后他的朋友就問醫(yī)生,“你們有經(jīng)驗嗎?”

那些工農兵醫(yī)生低著頭,邊撈腸子邊說,“我們要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p>

其實對歷史比較了解的同學,應該知道,這兩個例子都反應了當時文化革命的一些現(xiàn)象。

整本書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意思,王小波先通過自己的一些經(jīng)歷,反應出那段時期的一些荒誕行為,再說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見解。

《沉默的大多數(shù)》是王小波的一篇雜文,談得最多的就是wg時代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尤其在精神上的愚弄。幾乎每篇文章里都脫離不了“老三屆”的話題,和對wg的審視與批判。王小波先生的書初看是調侃,再看是諷刺,最后卻能品出一點和傷感,讀著讀著,慢慢地開始心痛,為那一些無奈,為那一些絮絮不休,為那一些被壓迫的生命,為那一些對自由的尋求。

作者王小波說自己屬于“沉默的大多數(shù)”,認為在那樣一個沒有理性的時代中,“話語”太多的人往往是不理性,缺乏思考和常識的人,他這樣寫道:“我說到這件事,是想說明我自己曾在沉默中學到了一點東西,而這些東西是好的。這是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xù)一聲不吭?!彼麖某聊袑W會了冷靜和思考,身處“沉默”才能夠不“進了那個圈子就要說那種話,甚至要以那種話來思索”的窘境。而這種“沉默”是積極地,符合一句老話,沉默是金。沉默可以造就冷靜、理性、睿智的人,沉默可以減少因沖動犯下的過錯。

作者王小波又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書中有一篇寓言式雜文叫《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他用那頭豬影射自己,在嘲諷中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無視生活的設置,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這只特立獨行的豬與其他家豬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著山羊一樣的敏捷,還和貓相似,喜歡到處游玩,不喜歡被關押在圈里。而且這只豬有著它獨立的思想,在選母豬這點上看,它的愛好和思想都與其它豬不同,對于同一個圈里的母豬,它覺得這些母豬被過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還又臟又臭,它就到村寨里去找母豬。它還會模仿各種聲音,特別是汽笛聲。但這個汽笛聲也給它帶來了災難,由于學汽笛叫因此誤工擾亂工作時間表,于是,一場殺身之禍從天而降。但是這頭豬并沒有在槍火下死,而是逃逸了,最后逃出村寨,到林子里獨立生活,還長出了獠牙。作者沒有安排它死,而是活著,并且是特立獨行地活著,永不征服地活著。這個的結局,是作者的理想: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獨立的思考和靈魂。在生活的磨難之中,不能滅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正義、善良,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shù)”,因為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沉默造就冷漠的人。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十一

近來一月,幾乎多數(shù)都是專心的在看這本書籍,其中一邊閱讀也一邊摘錄了些許給我賦予了我感覺的文句。而近來帶給我有強烈的讀后感的,便是這一句——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斗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斗爭。

之所以強烈,便是有著某些一樣的寫照吧!因為,自己的心境也有著如此的斗爭。我們都會為了自己的某一些目標,做著超越當下限度的事情。正因為如此,我們一定會常常失敗的,但是,這些失敗也是我們的證明。

就像《海明威的〈老人與?!怠肺恼轮械?這句話一樣。而這,卻也是我們最好的證明,我們在一次次失敗,我們也在一次次斗爭著。或許,有的超越未必能夠得到滿意的勝利,有的超越卻能給我們些許實質性的慰藉,這樣等等。這些,失敗或者勝利,卻是證明我們有在投入斗爭,有在努力的證明。

有了這樣一句話,我也有了另一個看待失敗的角度。就是,常常會失敗,證明我在投入斗爭之中。但是,不可以將這作為我的借口,這些都是我認為的一種自我激勵方式。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十二

這本書本來是想寫到每周推薦里的,一不小心,寫得有點多,這個篇幅不太適合放到推薦中,故而當做讀后感單獨發(fā)一篇。邏輯不是很清晰,顯得有點啰嗦雜亂,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大家見諒。

一開始看到這個書名以及聽別人介紹誤以為這本書想表達的意思就是中國的大眾太沉默了,大家面對問題都選擇不說,于是作者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民眾意識覺醒?,F(xiàn)在讀完我知道當時的理解太簡單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只是這本書里的一篇文章,書里還有很多文章討論了其他的一些社會問題。而在當時那個年代,光是能有意識去思考這些問題就很不錯了,何況還夠膽寫出來,非常不易。王小波說他曾經(jīng)也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的其中一人,現(xiàn)在變得不沉默了,想要說點什么,但我認為他并不是鼓勵大家都去說,畢竟,有獨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說出來的人還是少數(shù),多數(shù)人只是復制粘貼別人的說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說不說,而是思不思考。

其實自古以來,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沒有能力思考。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穩(wěn)定,如果人人都“沒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義,去思考社會問題,那么社會就容易動蕩,而統(tǒng)治階級是厭惡動蕩的。所以我們這個民族一直就習慣性的沉默,從小父母就教我們做人要低調,做事也不能張揚。到了學校老師教我們,沉默是金,多聽少說,韜光養(yǎng)晦,厚積薄發(fā)。進入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生經(jīng)驗也告訴我們槍打出頭鳥,禍從口出,一定要謹言慎行。

有人說這是中國人自卑的劣根性導致的,鼓吹西方文明敢于表達自己,直抒胸臆的坦率。我倒不能完全認同這種妄自菲薄的說法,這其實是兩種文化的差別,沒有高下之分。直話直說有它的好,沉默以對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

暫且不論沉默是不是一種美德,但我相信沉默是很有力量的,不是空洞的沉默,而是有自己思考和韌性的沉默。就像我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很欣賞把說話的功夫都用來做事的人,很酷。但是,如果真有話想說,實在也無需強忍。就像男兒有淚也可輕彈,沒有眼淚不用硬擠一個道理,憋久了容易憋出內傷。

某種意義上說,我也算是一個沉默的人,雖然偶爾寫寫隨筆,咋咋呼呼的。但其實真正看我文章的人應該知道,我表達的東西都是比較中立的,態(tài)度也算謙遜。會刺痛別人的話我一般是不說的,一方面是我本就持著多元的價值觀,認為很少有東西是非黑即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愿去和人爭執(zhí),從小養(yǎng)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

坦率的講,我在某些方面的獨立思考能力是欠缺的,所以讀到這本書感觸頗多。因為剛看完《烏合之眾》,所以對于《沉默的大多數(shù)》里提到的一些觀點算是加強了認知。比如群體是盲目無知的,并不以理智去判斷和決定,而且再優(yōu)秀的個體陷入群體之中都容易變得愚蠢,另外群體意見的傳染性也是極強的。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再一次讀了王小波《》第一篇的內容,正是與雜文集相同的這一篇??赐晷睦飦y糟糟的有很多想法,因此還是選擇寫一篇讀后感吧,也算是不辜負自己的這一次閱讀。

起篇第一部分,真正震撼到我的是“權利即話語”,不是平時所說的“話語即權力”,第二個“話語即權力”,我也曾經(jīng)在胡思亂想中想到過,當你掌握了話語權,你就握有了權力。但與之相對的,只有當你握有權力,你的話語,才是會被聽從的話語。雖然浮光掠影式的思考過,但真的從未想過可以如此簡單的總結出這個關系。剛剛是利用拼音輸入法敲字,特意注意了“權力非權利”,這種權力是一種強制性的,壓倒普羅大眾的權力,而不是,普通群眾享受的權利。

因此成我“沉默”的一員并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在還未讀到最后一部分時,我甚至作者產生了小小的不滿。在沉默中觀察,甚至嗤笑發(fā)言者的行為并不能讓人覺得睿智,既然發(fā)現(xiàn)了不對,為什么不能選擇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是偷偷摸摸的在心里嘲弄,明面上卻“被迫”發(fā)出贊同的聲音。

然后就到了最后一部分,作者選擇發(fā)出聲音,離開沉默或者說代表沉默中無聲的群體發(fā)出聲音。前面憋屈的心情釋放了,沉默中的群體的確就是弱勢群體啊,沒有自己話語權,就無聲無息的生活在背景中,被擁有話語權的人群裹挾著,朝著自己不愿意的方向前進。

有一句俗話說得很好“屁股決定腦袋”,當一個人或者說一群人處在一個位置時,他看到的是自己所代表的最優(yōu)利益,做出的時他看來最有利于自己所代表群體的利益。當一個人認為他代表的是自己時,他就會為自己攫取利益。也許會有一個官員覺得自己時和百姓站在一起的,那么他就會為百姓謀福祉。掌握話語權的一方一定是想著為自己這一方繼續(xù)擴大利益,而不是想著將話語權分給處于陰暗角落中的其他人。這個時候就需要沉默中的人們去抗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去搶奪話語權。

說到話語權,就順便說一下社會主流價值觀好了。古代社會的話語權是掌握在男性手中的,所以古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在兩性看來,一定是有利于男性的,希望各位姐妹明白。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十四

從來沒讀過王小波的作品,感覺吧,他的作品應該都是我看不下去的那種類型。經(jīng)同學推薦來看這本王小波的書信集,收錄了王小波和李銀河之間的書信。一封封的信件之中,大概能看出來兩人相識相知的軌跡,發(fā)現(xiàn)二人真的是因為精神世界高度一致才相互了解進而走到一起的吧。王小波對李銀河的愛,真是激烈而瘋狂。信中文字雖然都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句句真情實切,直抒心意,用愛你就像愛生命來概括,真是不為過。畢竟兩人都是有學識之人,而且都處于熱戀之中,像我這種沒怎么正經(jīng)談過戀愛而且文辭淺薄的人,是想都想不出這些話來的.。

這是王小波文集的第九卷書信集,其中也收錄了王小波和他的好友,以及其他人之間往來的書信。之前只是知道王小波很會編程,其實可以算得上中國第一代程序員了。而看了他與在美國的劉曉陽之間的書信,才知道,王小波是有多會編程,甚至自稱已經(jīng)達到“現(xiàn)在軟件寫得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且編寫的是給自己寫小說的軟件,如果王小波沒有專職去寫小說,并且沒有早逝的話,現(xiàn)在應該沒有雷軍什么事了。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十五

正是因為這樣,王小波的文字里沒有那么多的煽動性,從他的文章里看不出憤怒和吶喊,他只是以一種隱喻、緩和的方式說自己的思想,講自己的道理,因為他本人就很反感洗腦,所以他不是要把他相信的一套灌輸給你,而是提醒你應該去獨立思考。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幫愚昧的群體,而是希望啟發(fā)一個個理智的個體,當這些個體的數(shù)量達到一定規(guī)模的時候,量變也就可以產生質變了。所以說這樣的作家和這樣的文章可以算是社會質變的催化劑,對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不敢說自己喜歡王小波,因為我確實沒這個資格,迄今為止,我只讀過他的這本《沉默的大多數(shù)》,所以對這個作家我遠遠談不上喜歡。但是我覺得他的文字確實有理有據(jù),而且能啟發(fā)我去思考。如果說讀這本書需要花5個小時,那我認為因這本書去思考起碼需要50個小時,幾乎每一段話都值得細細琢磨。

身邊真正喜歡王小波的朋友,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獨立思考能力較強,具備批判精神。這正是在如今這個信息泛濫的年代顯得尤為重要的能力,如果沒有基本的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粗暴。這也是為什么會有所謂的“愛國志士”去燒砸同胞的汽車,為什么會有網(wǎng)絡噴子無腦噴人,為什么一些沒有意義的東西會莫名爆火。

而有著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也會選擇沉默,也許是覺得說了沒用,又或者是覺得說得太多顯得輕浮,自己心里明白就好。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看不起不會思考的人,同樣也看不起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的人。當然這種清高或者說傲慢也是有道理的,這是每個人的權力,我認為也應該尊重這種真實表達的傲慢,尊重這種可能推動社會進步的沉默。

但是我還是想就此多說兩句,我們當中很多人學到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然而卻沒有學到的是對其他人的尊敬,我說的是發(fā)自內心的尊敬而非表面假裝的謙遜。就算思想比別人獨立,懂得明辨是非,沒有隨大流,那也不能說明你就高人一等,我沒發(fā)現(xiàn)王小波的文字里有對愚民憤怒的戾氣,也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冷嘲熱諷。在我看來,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聰明的人,但真正在聰明的基礎上還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有智慧的人。

我很尊敬的一個人告訴我:凡是人,皆須敬。這是我從他那兒學到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現(xiàn)在有的人很喜歡通過賣弄自己的權威,來辱罵或為難別人以達到心理的滿足,其實這是一種很無知而懦弱的表現(xiàn)。他們不知道,大家繞開臟東西走,不是因為害怕它,只是害怕弄臟了自己而已。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十六

王小波先生開篇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要做有趣的事,過有趣的人生,寫有趣的文章。他必是清楚何謂之有趣的,也必是清楚無趣的危害。他喜歡羅素,喜歡杜拉斯,喜歡王道乾、查良錚。他熱愛文學。他有自己的原則和喜好。

大半本書讀到現(xiàn)在,已比較能夠理解他對于中國社會中的“道德”情節(jié)的批判,尤其是作為經(jīng)歷了上山下鄉(xiāng)經(jīng)歷革命而又走出過國門的他來說,這樣的體會是很明晰的。數(shù)千年的封建社會,儒學一路獨尊,無論是有沒有曲解孔夫子的本意,也無論曲解了多少,在與政治相伴的歷史長流中,必不似起初那般樸素。宋明理學是受詬病很多的了,但它的影響不會馬上消失,在如今的社會中,在我們的傳統(tǒng)意識中,尤其是對于那些樂于此道的知識分子(關于知識分子的定義,王曾專門解釋,書中幾乎隨處可見此四字,我仍疑惑),受傳統(tǒng)道德的束縛是不可避免也有些悲哀的。王提到中國知識分子就事往往先以道德的角度加以認識,再偉大的文藝作品也難逃道德的攻擊。

并不是道德倫理有什么錯誤,錯在過度的依賴和濫用。王稱西方社會為物欲社會,中國社會為倫理社會,過度追求物欲會帶來侵略、戰(zhàn)爭、殺戮,過度的追求倫理會帶來更悲慘的戰(zhàn)亂。可以說道德帶來的麻木不仁,直接攻擊人類的精神,造成一大批瘋子和傻瓜。

關于中華文化更重視精神性一點,我很同意,除上述所談論的以外,從中華傳統(tǒng)藝術中也可得到證實,水墨丹青、太極八卦、禪宗、園林之類種種。這無疑是我們偉大的寶藏,也是我們存在、發(fā)展的證據(jù)和依靠。

而說到這些,就不免又會涉及一個更為棘手的論題:現(xiàn)代的中國,究竟如何對待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當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時候,我們所正在感受的精神荒漠化現(xiàn)象、那份越來越強烈文化失落感,究竟還要嚴重到什么時候!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十七

曾聽言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偏我對王小波情有獨鐘。王小波是在其死后才聲名鵲起,為使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他的夫人李銀河評價他是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家。他說,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他辭掉鐵飯碗,自由撰稿,只為盡力擺脫與中國權利制度和政治文化的關聯(lián),他要改變中國沉默的話語權。在他的作品里,自由是至高無上的主題,他把歷史的荒誕假想移植到現(xiàn)實的虛設之中,構建出一個真假難辨有極具沖擊力的異度空間。

《青銅時代》里面包含三個長篇小說,分別是《萬壽寺》、《紅拂夜奔》和《尋找無雙》,三篇小說的時代背景都是唐代,而且源自野史。

《紅拂夜奔》寫的是隋末唐初的故事,同樣有兩條主線。不同的是,這次作者基本上按照時間和空間的先后順序去寫作,少了《萬》中的那種無序的鋪陳。而這篇小說的亮點在于,它以一種荒誕的批判手法去解構大唐盛世的歷史,把人們的對于歷史的自豪感拆得支離破碎。小說的主要人物有我、小孫、李靖、虬髯公和紅拂。空間上主要寫了兩個城市洛陽與長安。一開始就提出,如果要問哪座城市是最好的,有的人會說是洛陽,有的人則說是長安。而作者筆下的洛陽是一個充滿泥漿的城市,出門的時候要踩高蹺,或者是坐人力出租車等。而李靖則是洛陽街頭的小混混,天生聰明,有一顆數(shù)學家的頭腦。而在現(xiàn)世,我是一個數(shù)學研究員,主要是研究中國古籍中的數(shù)學問題,如某些詩歌中是否包含什么定理(完全是一個荒誕的研究方向),到最后證出了費爾馬定理,成了人瑞。而李靖則在年輕的時候證出了費爾馬定理,把它寫在了一些黃色版畫中,引起了領導的重視,到最后不得不逃出洛陽。而紅拂本是一名歌妓,后來純粹出于偶然與李靖出逃。到了建唐后成了第一夫人,而后來李衛(wèi)公死后又要殉情自殺,而自殺卻要等指標。虬髯公在小說里面則成了一個心理變態(tài)的超級劍客,他很喜歡紅拂但又不敢強占她,把兩人的合居看做是領導上的考驗。而最后他也出走了,在扶桑成為了國王,每天只能吃魚生片。這就是被解構的風塵三俠。至于長安城,那是由天下第一聰明人李衛(wèi)公所設計的,此后還要提及。

這三個故事看似毫無聯(lián)系,其實精神內容很相似。那就是追求真實,拒絕虛偽。青銅時代,是一個虛偽的時代,這從多方面得到了體現(xiàn)。在《萬壽寺》中,人們不敢面對現(xiàn)實,對一切都遮遮掩掩。于是作者就給大家來一個赤身的薛嵩;《紅拂夜奔》中李衛(wèi)公建長安城有三個方案,分別是風力長安、水力長安和人力長安,而只有提到人力長安是李世民才滿意此設想,因為風力長安使百姓聰明,水力長安使百姓強壯,只有人力長安可以使百姓們順從統(tǒng)治;而《尋找無雙》中的政治高壓使民眾集體失憶,正是對虛偽的一個強烈控訴。

《青銅時代》是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同時也是一部難以言盡的作品,本人見識淺陋,難以作深入的分析。竊以為像這種作品,只有讀過了,才能從中發(fā)現(xiàn)出那真實的美。

王小波散文讀后感篇十八

望向五彩繽紛的世界,萬物生長,光線和塵埃里,雪的過去,雨的未來里,每一滴水承記了萬物的斑駁,斑駁又匆匆,雨后月光寒凝帶露,云閑攜雨去,鶴逸踏霧歸。

生命長遠,但若是為了得到社會承認或一些身外之物而要做且永遠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倒不如生命短暫,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自由便是高昂。印度曾任國民大會黨領袖的甘地帶領并倡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來追求自由;南非總統(tǒng)曼德拉畢生致力于黑人解放;中國近代史對民主的探索,實質便是對自由的追求。

如何超拔于一望無際的物欲與喧囂之上得物欲與成功之外的自由?每天在瓦爾登湖畔過著離群索居生活的思想者梭羅說過:“如果我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賣給社會,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沒什么值得過的了。”他看破了人類文明的悖謬與困境,簡單生活并非是墮落,而是凌駕于萬物之外的享受。中國現(xiàn)代特級語文教師熊芳芳所倡導的“生命語文”曾獲得國家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但尚未到退休年齡便辭職,她追求自由,不想被別人安排這種對自由的向往,這種“即使踏著荊棘,也不覺悲苦”的超然物外,或許才是真正茂密的精神叢林。

而另一組則認為興趣才是決定自己選工作的主要依據(jù),按興趣而找的工作,即使工資不高,也愿意做,數(shù)年之后,實驗結果十分不可思議:1246名第一組成員,只有一個人獲得成功,成為百萬級的富翁,而251名第二組成員中,卻有100人成功,且經(jīng)調查,第一祖宗唯一成功的是將賺錢作為人生樂趣的人。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23068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