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優(yōu)秀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6:19:02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優(yōu)秀17篇)
時間:2023-11-26 16:19:02     小編:HT書生

通過不斷編寫和完善教案,教師可以提高教學設計的水平和教學實施的能力。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jù)教學實際進行靈活調(diào)整和改進。教案是教學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能夠指導教師的教學活動。如果想要編寫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是什么?設計教案要從簡單到難,逐步推進,以便學生能夠逐步掌握知識。以下是一些教案的成功案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啟發(fā)。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一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詞的知識點以及李煜的有關文學常識。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達愁情的手法。

3、背誦全詞。

【學習重點】:了解李煜借江水表達愁情的手法。

【學習難點】: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預習案】:

1.知識鏈接--文學常識。

(1)、詞興于,盛于,是一種和樂可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又稱為等。

(2)、“詞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每首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可以分上下兩段,叫“片”或“闋”。

(3)、詞按字數(shù)分為、、。字數(shù)在58字以內(nèi)的是,

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詞有和。豪放派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如和。婉約派語言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diào)或輕松活潑,或婉約細膩,如、。

(5)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z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

2、背景資料。

李煜的詞大體以南唐滅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以描寫宮廷逸樂生活為主,風情綺麗,清靡婉轉。后期詞則多追憶往事,傷懷故國,風格沉郁蒼涼。語言自然精練,境界開闊,詞風疏朗,與晚唐以來的香艷詞風頗見異趣。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豐富了詞的藝術手段,在詞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預習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難問題,請記錄下來。

【探究案】:

課堂合作探究與展示。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么希望它們結束呢?

【學習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把握本詞所表達的情感。

2.掌握本詞的表現(xiàn)手法。

【學習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把握作者的情感。

【知識鏈接】。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婉約派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詞。有“詞家之冠”、“詞中老杜”之稱。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幾度奔波于地方州縣,因此羈旅愁思是他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在其它作品中詞人一再以“京華倦客”自稱,可見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鄉(xiāng)。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解釋下列字詞。

溽暑侵曉窺檐語清圓。

2.翻譯下列句子。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3.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上片的景中出現(xiàn)了哪些主要意象?這些主要意象構成了哪些畫面?

下片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

二、合作探究。

“五月漁郎相憶否?”抒發(fā)情感的方式有何特別之處?你能舉出我們學過的類似詩句嗎?

備課人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誦讀并背誦詩歌。

2.賞析重點詞句,把握藝術技巧。

過程與方法以課堂為陣地,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作的藝術魅力及其藝術價值。

重難點把握重點詞句的內(nèi)涵,把握藝術技巧。

教學設計。

一、《虞美人》歌曲導入(1分鐘)。

二、走近作者李煜。(3分鐘)。

1.學生朗讀寫作背景(配樂)。

公元974年冬天,宋軍的鐵騎踏破了美麗的南唐國都金陵。李煜肉袒負荊,出城跪降。隨后在宋兵的一片辱罵聲中,一路嗚咽,被驅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過完41歲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對一輪皎潔的明月,遠眺他那永遠無法再見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涼的眼淚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遏止這三年囚徒生涯所積累的愁結,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虞美人》。喝完宋太宗賜來的毒酒,倒地而亡.

2.教師簡介作者生平與成就。

三、展示學習目標,播放朗誦視頻(2分鐘)。

四、學生自由練習朗誦,展示朗誦成果,師生點評。(4分鐘)。

五、鑒賞探究(25分鐘)。

(一)詞作整體把握。

(二)分組討論探究。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么希望它們結束呢?

在對生命已經(jīng)絕望之時,“春花秋月”是對他的一種諷刺,讓他覺得厭煩,希望這一切都結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著這屈辱生活的延續(xù),何時是頭啊?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體指什么?(即作者懷念的是什么)。

不僅指以前的富貴生活--錦衣玉食、后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

更是對歡樂、自由的向往,對尊嚴的期盼,對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只是朱顏改”,改變的僅僅是“朱顏”嗎?

4.“問君能有幾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嘆、亡國之恨、離家之痛、思家之苦。

5.這首詞運用了哪些手法?10、11。

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比喻夸張。

借代設問對比。

(三)名句賞析。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本句把無形的愁思賦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騰流淌,一瀉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晝夜不停,長流不息,無窮無盡,如愁思的綿長。大膽抒發(fā)了亡國之恨。

例舉形象表現(xiàn)愁的詩句。

規(guī)律總結。

(四)藝術賞析。

三次發(fā)問: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問君能有幾多愁?

六、課堂檢測?高考鏈接(4分鐘)。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賞析這兩句如何表現(xiàn)抽象的愁?(6分)。

七、課堂總結、教師寄語。(5分鐘)。

八、作業(yè):擴寫“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1分鐘)。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切入點:現(xiàn)代歌曲引入詞作。

學生活動:朗讀。

切入點:寫作背景。

學生活動:朗讀、點評。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展示討論成果,教師點評。

1---1、2。

2---3、4。

3---5、6。

4---7、8、9。

5---10、11。

切入點:昔日擁有什么?

引導:改變的與失去的是否相同?

切入點:與前兩道題的關系。

生活動:例舉詩句。

切入點:考點?答題思路。得分點。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二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xiàn)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yè)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三

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了解詩歌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景物描寫對揭示詩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古典詩歌相關知識復習。

二、我們剛感受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風格,其中大膽的想象和夸張所塑造的華麗神奇的景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來我將要認識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通過他的作品,去解讀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梢哉f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而他則被稱為“詩圣”。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的一首《蜀相》。

三、確定《蜀相》一詩的形式,七律詩,有八句,四聯(lián),即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詩歌的學習,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jīng)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基調(diào)、格律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四、誦讀指導:如果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讀得慢,低沉些,讀出點感傷。反之則相反。就如剛剛學過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應該要輕快些。

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集體朗讀全詩。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七言句的節(jié)拍有兩種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請同學們據(jù)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jié)拍。學法指導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jié)拍。集體朗讀。

六、讀準了音節(jié)后,接下來我們需要的是感情了。

記得在學《威尼斯》的時候,我們重點分析過其中的景色描寫,透過這些景色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還記得王國維對此概括的一句話嗎?在寫作中,景色的描寫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們寫作個簡單的練習,大家來寫寫“雨”。

中國古代的詩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繪,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們說詩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圍就是意境(以《沁園春?長沙》作示范)。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要理解一首詩歌對于對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來,我們看這首詩,很明顯也有景的描寫和主旨的揭示,哪幾聯(lián)在寫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簡要分析,“自”“空”:該怎么理解?改為盡,皆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

八、分析本詩的關鍵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頸聯(lián)兩句詩中寫誰?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chuàng)蜀漢,濟助后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2、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聯(lián)簡要分析,談談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4、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十、背誦。

十一、作業(yè)布置,背誦,抄寫四遍。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四

一、導入。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從來都是相依相隨的,似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酒后佳作更是不不勝枚舉。其中有一位唐代詩人最著名,人們稱他“詩仙”,他卻稱自己為“酒中仙”。這位詩人就是--李白。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詩《將進酒》。

(板書課題)。

二、目標。

1、理解詩人復雜的情感。

2、在誦讀中體會詩人豪放的詩風。

三、題解及背景。

將:請?!皩⑦M酒”就是請喝酒。這首詩是一首“勸酒歌”。寫于作者51歲,天寶十一年,作者與朋友岑勛到元丹丘家做客,從而寫下了這首傳世名篇。

四、誦讀。

1、請同學說需要注意的字音。

2、齊讀。

3、聽錄音朗誦,感受詩人的情感。

4、自由讀,思考問題:哪些字能直接體現(xiàn)詩人的情感?

五、整體感知。

問:哪些字能直接體現(xiàn)詩人的情感?

可能的回答:悲、歡、樂、寂寞、愁。

詩人通過這首詩究竟想抒發(fā)什么情感?下面我們一起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

六、理解情感。

1、分組討論。

(幻燈顯示: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我讀出了李白……的情感,是從……句中讀出的,因為這句詩……)。

大家看黑板上的`提示,請大家按照黑板上的形式組織話語,嘗試理解詩歌的中抒發(fā)的情感。前后4-6個同學為一組,討論5分鐘。

發(fā)言。把找到的句子讀出感情。

2、理清情感線路:(板書)。

悲--歡--憤--狂--愁。

詩人的歡樂是真心的歡樂嗎?

明確:不是,這是詩人進行自我排遣、自我開解的方式。

詩人的情感富于變化,悲歡交迭,但歡樂也是無奈的歡樂,所以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還是悲憤(板書)。

明確:矛盾,復雜。

這是李白積極入世與消極出世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如果他能安心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又哪里來的“萬古愁”?如果他真要“但愿長醉不復醒”,何必去想“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方面,他有著胸懷天下的濟世情懷,另一方面,他又不滿現(xiàn)實、不愿與統(tǒng)治階級同流合污。我們想,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是不是也是這樣?他與李白一樣有著復雜的矛盾,由此才寫下了《離騷》不朽名篇。因此我們說,偉大的矛盾和掙扎,往往催生偉大的作品。

4、“愁”的原因是什么?為何說“萬古”?

明確: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賢不必用,壯志難酬。

萬古--這是古往今來許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緒。因此,李白筆下的愁,不再是發(fā)泄個人情感,而是站在歷史的高度,替從古至今眾多懷有夢想的追夢者抒發(fā)的共同的愁緒,這的的確確是“萬古愁”。

七、體會詩風。

1、這首詩充滿了詩人的愁緒和悲慨,我們讀的時候有沒有消沉的感覺?為什么?

明確:有氣勢、豪放。(板書)。

2、從哪里能看出豪放的詩風?

學生發(fā)言,順帶分析手法。

3、讀出豪放。

八、拓展延伸。

《將進酒》是樂府舊題,許多人都以此為題寫下了詩篇,同是唐代詩人的李賀也寫過《將進酒》,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思想感情方面的異同。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五

目的要求:1.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2.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難點:鑒賞這篇膾炙人口的杰作藝術上的獨到之處。

教法運用:誦讀、討論、學法設計、問題探討。

學法指導:查找資料、分享感悟。

教學過程:

一、資料查找成果展示:

1.白居易詩歌中的名句。

2.他人對白居易詩歌創(chuàng)作的評價。

3.白居易的生平經(jīng)歷及思想價值觀。

二、共同探討“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賞析方法。

1.以意逆志“意”是讀者之“意”。“志”是作者或作品所表達的原意。“逆”,三層意思,迎受、接納;考證、探究;追溯、反求。總之,以意逆志就是讀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既沒有拋棄自己“現(xiàn)在的視域”,也沒有把理解對象“初始的視域”簡單的納入自己“現(xiàn)在的視域”,而是把這兩種不同的視域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全新的視域,從而得出帶有自己個性的對作品的詮釋。不難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賞方法,既要尊重讀者的主體意識之“意”,又不能背離對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賞過程看成讀者之意與解讀對象之志,通過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構新意義的過程。

2.知人論世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生活的環(huán)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

三、共同探討《長恨歌》的學習方法。

1.由白居易的詩歌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推出結論:他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很多詩文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民生疾苦。如《秦中吟》、《新樂府》、《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

2.那么,《長恨歌》反映什么樣的故事?故事的焦點是什么?思路是怎么展開的?

3.《長恨歌》的主題是什么?

4.《長恨歌》藝術上的主要技巧是什么?

5.此詩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四、實戰(zhàn)演習解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1:長恨歌反映的是李、楊之間的愛情悲劇,其焦點在“長恨”二字。

學生2:全詩思路四段。

段一,寫李楊會合的經(jīng)過及李對楊的寵幸;

段二,寫叛亂爆發(fā),貴妃殞命;

段三,寫李對楊的無盡思念;

段四,寫楊對李的忠貞不渝。

學生3:《長恨歌》的主題。

1.歌頌李楊忠貞不渝的`愛情。

2.批判唐玄宗好色誤國。

3.批判:歌頌=4:6。

學生4:《長恨歌》的藝術技巧。

1.情、景、理的完美結合。

2.采用七言歌行體。

采用平仄相調(diào)的律句,間用對偶,數(shù)句一轉韻,音節(jié)隨情節(jié)而曲折,以感情而頓挫,多出運用頂針格。

3.刻畫人物細膩傳神。

詩歌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作者不僅生動的描寫了他們的行為舉止,而且將筆觸深入其內(nèi)心,細膩的刻畫了他們的心理活動。

對楊玉環(huán)的描寫刻畫,主要抓住兩點:一是美貌;二是忠貞。

五、課堂小結。

1.《長恨歌》的啟示:

對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引以為戒、免蹈覆轍。

對普通人:為眾人活著千萬別只為一人活著。

2.探討生存的意義。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六

課時要點:如何鑒賞古代詩詩歌的形象。

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是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考生古詩文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謂形象,就是詩人在作品中借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chǎn)物。

一、“詩中賞畫”--看畫面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征。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tài);四是靜態(tài)。例如下面的兩首詩: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詩里寫了江山、花鳥、燕子、鴛鴦,四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顯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種景物并列組合,構成上下對偶兩聯(lián)。上聯(lián)寫遠景,下聯(lián)寫近景;上聯(lián)景物較闊大,較概括,下聯(lián)景物較特出、較具體。遠與近相生,概括與具體結合,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圖。濃艷的畫面色彩,諧調(diào)的畫面組合,相宜的動靜描繪,渲染出濃濃春意,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里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上聯(lián)黃、翠、白、青,用了四種顏色,色彩鮮明。這樣,就景物的遠近和各種色彩構成畫面。千秋雪顯得時間的永恒,萬里船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色彩的豐富鮮明,境界的闊大,不僅給人以畫面美感,更促人深遠的聯(lián)想。

二、“畫中品詩”--由形象畫面的色調(diào),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么形象,它呈現(xiàn)一種怎樣的色調(diào),并由此推及其內(nèi)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diào)的,其內(nèi)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diào)的,其內(nèi)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例如下的兩首詩:

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tǒng)悲秋題材。后兩句描寫白鶴沖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diào)高昂。如果說那排云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fā)進取形象的寫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xiàn)。

贈別杜牧。

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此詩寫離筵寡歡場面。一二句敘今昔:以前歡聚多情,而今別去,轉覺無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蠟燭垂淚的外在形象,暗寫離人流淚的內(nèi)在形象,內(nèi)與外是統(tǒng)一的。這種形象化的表情達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聯(lián)想到離人一往情深,難舍難分之態(tài)。

在這兩首詩中,“排云白鶴”與“蠟燭垂淚”形象,二者色調(diào)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fā)向上的,后者是傷感愁苦的。所以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內(nèi)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畫面是基礎,把握情感是關鍵,考生鑒賞詩歌形象時,要特別注意這兩個環(huán)節(jié)。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nèi)涵(注意粗知簡煉的人和事,特別是參與人活動的情節(jié))。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nèi)在情思的統(tǒng)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xiàn);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龍》)。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析: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

2、借助意象,體味情感。

詩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能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析: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幾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diào)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著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抗金收復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白居易政績斐然的愉快心情)。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七

班次:小組:姓名:使用時間: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誦讀、聽讀,能用恰當?shù)恼Z調(diào)和語氣讀出詩詞的情感,并準確無誤地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查閱資料、小組討論交流,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解讀兩首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鮑照對門閥制度的憤懣不平之氣。

感受杜甫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和欽敬之情,體會詩人功業(yè)未就的苦痛。

【重點難點預測】: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解讀詩歌。

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學習《擬行路難》。

【知識鏈接】。

1、了解作者及相關的寫作背景。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xiàn)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為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擬行路難》18首。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詩歌賞析】。

1、朗誦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用自己的話寫出詩歌大意(可以依據(jù)注釋加上自己的聯(lián)想想象)。

2、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

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

這首詩的開頭以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這兩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但是這種現(xiàn)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的第三、四句,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詩的第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斷絕憂愁。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人心有感”,發(fā)出了抗爭。

3、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tǒng)論。

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呢?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了高潮。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6、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學習《蜀相》。

【知識鏈接】。

1、詩人生平簡介。

2、寫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自比為舜的輔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就被放還,從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懷抱。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詩歌賞析】。

1、朗誦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用自己的話寫出詩歌大意(可以依據(jù)注釋加上自己的聯(lián)想想象)。

2、賞析首聯(lián),本聯(lián)“尋”字用的怎么樣?為什么第一句不稱“蜀相”而稱“丞相”呢?

“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jīng)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huán)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它還有力地表現(xiàn)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這里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

“自”、“空”兩個虛字是此聯(lián)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嘆碧草嬌鶯無人賞玩,顯出英雄長逝,遺跡荒落;二是惋惜連與英靈作伴的草木禽鳥不解人事代謝,不會憑吊那位偉大的古人?!白源荷薄翱蘸靡簟钡膰@息,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便顯得前后緊密呼應,感情十分真摯強烈。

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寫了什么內(nèi)容?

“三顧”,這里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邦l煩”,多次地煩勞?!疤煜掠嫛保侵附y(tǒng)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里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nèi)政,東聯(lián)孫權,北搞曹操,而后統(tǒng)一天下的策略?!皟沙?,指蜀先主劉備和后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皾保型瓿傻囊馑?,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yè)?!袄铣夹摹?,指諸葛亮盡忠蜀國,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5、“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yè)未竟的痛惜心情。

英雄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nèi)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

6、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yè)未竟的痛惜心情。

課堂小結與梳理(從知識、學法、情感等方面談自己的收獲)。

七、當堂檢測。

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

a.《擬行路難(其四)》是鮑照的寄寓悲憤之作。

b.詩人用瀉水流淌這一現(xiàn)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

c.通過“酌酒”“吞聲”“躑躅”“不敢”等詞,足見作者所憂的是些情感瑣事。

得志者的內(nèi)心痛苦。

2.對《擬行路難(其四)》解說不正確的是(d)。

a.鮑照,字明遠,東海人,有作品集《鮑參軍集》十卷傳世。

b.《擬行路難(其四)》是古樂府詩,鮑照對七言詩的發(fā)展起?其四)》是古樂府詩,鮑照對七言詩的發(fā)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四面流散卻是必然的。

d.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屬五言體樂府詩。

3、“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4、頷聯(lián)中哪兩個字寫出了冷落凄涼的意境。

八、課后反思。

謝一彰。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脈絡,體會小說所表現(xiàn)的樂觀精神。

2、體會平時但又隱含幽默的語言。

3、認識與理解本小說層層推進的結構。

【教學重點】。

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概括及輕松幽默的藝術筆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和作者簡介。

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過小說了,你們覺得這篇小說的主題屬于哪個母題下面的?

明確:戰(zhàn)爭與和平。

這是一篇寫戰(zhàn)爭的小說,但是我們從小說里卻感覺不到硝煙的味道,反倒覺得輕松幽默有趣,這正是這篇小說的作者獨有的特色,他的小說幾乎都富有寓言式童話般的色彩。曹文軒說“卡爾維諾是天堂里的作家”,還有人說他是“一位一只腳跨進幻想世界,另一只腳留在客觀現(xiàn)實之中”的作家。

卡爾維諾,意大利人,當代作家。在四十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力求以最貼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現(xiàn)當今的社會和現(xiàn)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對人生的感悟和信念。在他絢爛多變的小說后面是一片溫暖而明亮的陽光,幻想、宇宙、無限、時間、歡笑或者悲愴就在這片陽光中靜靜地蔓延。

卡爾維諾是一位有著富于幻想,具有童話氣質的作家,同時又是一位有著宇宙和科學的背景,耽于哲思和無限探索的作家。

處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譯《蛛巢小徑》)。

代表作:小說《命運交織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們的先人(三部曲)》(包括《分為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宇宙諧趣》《看不見的城市》《寒冬夜行人》。

20世紀小說經(jīng)典理論著作:《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又譯《美國講稿》)。

編著童話集《意大利童話》。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讀完全文,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學生可能說的答案:鬼子最后和野貓同歸于盡,大快人心;朱阿每次舉槍射擊卻屢次不成功,他的槍法太拙劣了;朱阿和鬼子都太傻了等等。

2、朱阿的確很滑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小說中對他的外貌描寫。

生齊讀,然后說說對朱阿的印象。

明確:朱阿是個矮胖子,還戴圓錐形氈帽,身著大圓點襯衣,用一條帶圓點的紅圍巾系住了打滿藍色補丁的褲子,毫無審美觀念,像個小丑。

學生可能說的答案:諷刺戰(zhàn)爭,尤其是侵略性戰(zhàn)爭;表現(xiàn)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了戰(zhàn)爭,人們對戰(zhàn)爭麻木了(師:朱阿為何回村去?為“花大姐”,可見人們并不麻木);表現(xiàn)人們戰(zhàn)勝法西斯的樂觀精神;森林中的牲畜就好比人,牲畜們一個接一個出場,把鬼子弄得暈頭轉向,使鬼子誤把野貓當家貓,最后和野貓一同滾下了山崖,表現(xiàn)了齊心協(xié)力戰(zhàn)勝敵人的主題。

三、具體賞析課文。

明確:林子內(nèi)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諾亞方舟,林子內(nèi)寧靜安詳,生機勃勃,沒有血腥,沒有恐懼,是戰(zhàn)爭的避難所。

2、作者選牲畜林這個地點有什么用意?

明確: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掃蕩后的狼藉形成對比,二是多岔路多荊棘迷宮般的森林為朱阿和鬼子的較量(情節(jié)的展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

3、鬼子搶走了朱阿在世上唯一的財產(chǎn),朱阿像搶回來。但是每次當朱阿舉槍射擊時,就會被阻止,朱阿一共舉了幾次槍?找出來齊讀并分析朱阿舉槍時的表現(xiàn)和人們的反應。

明確:第一次:“他使勁瞄準,但顫抖的雙手使槍口不停地在空中轉動”,用較多筆墨直接描寫。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槍跳起了塔蘭泰拉舞”;這是借喻,孩子說你把我們的豬打死了,我們就什么都沒有了,側面反映戰(zhàn)爭的殘酷。第三次:“朱阿連扳機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這是夸張。第四次:姑娘的話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鐵叉一樣的獵槍暗示了樂觀精神對戰(zhàn)爭陰霾的反抗。第五次:小姑娘寧愿失去財產(chǎn),也不忍心看到兔子喪命,可見她淳樸善良,熱愛生命。第六次:朱阿終于射擊成功,可惜沒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憐的吉魯米娜的老母雞給打死了。

明確:在情節(jié)上稱為“搖擺”,在結構上稱為“延遲”。“延遲”時層層推進結構中的一種手法,就是指在小說的進程過程中,作者竭力給故事、人物、心理的進展設置障礙。(詳見書本78頁)比如去尋寶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幾個(或者幾次)總是不成功,這在文學心理學中,是很有意思的話題。一次成功,會使作品顯得過于簡單容易。

5、“延遲”法的使用對表現(xiàn)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延遲法的反復使用,使得各種牲畜(只有最后的野貓不是家畜)接連出場,成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們可不管你是德國兵還是什么,它們只管在林子中間跑啊、跳啊,仿佛這是一場盛大的狂歡節(jié)。正是這種歡樂的景象所蘊涵的精神,把嚴酷的戰(zhàn)爭這一“歷史真實”融化到自然和諧的“文學真實”中來。其次,戰(zhàn)爭的嚴酷性也仍然從中顯露出來。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財產(chǎn)花大姐要被帶走,便不寒而栗,同樣,那頭粉紅色的小豬是那兩個小孩的惟一財產(chǎn),那只“光禿禿沒剩幾根毛的母雞”也是老太婆吉魯米娜的惟一財產(chǎn),本來就已十分窮困,一旦失去這點財產(chǎn),生活將更加悲慘。第三,這樣的“延遲”使得原本緊張激烈的情節(jié)節(jié)奏舒緩下來,牲畜林里的各種動物可以自由地登臺表演,戰(zhàn)爭的陰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諧自然擠到一邊。

明確:因為這次射擊時朱阿是躲在他自己臨時堆砌的掩體后面?!艾F(xiàn)在他可以毫無顧忌地開槍了,就算把那沒毛的母雞打死,也沒什么關系?!边@句話暴露出朱阿更深層的.心理活動前面不開槍,不僅是因為怕誤傷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沒有打中德國兵,反被對方開槍還擊。

7、朱阿終于開了槍,結果是什么都打到了,就是沒打中鬼子。請你結合小說前面的情節(jié),說說這個結局的合理性。

明確:朱阿的射擊本領,前文有充分的渲染:他“從來瞄不準”,“他會把鐵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當他試圖瞄準鬼子使眼前卻總是出現(xiàn)晃動的牛屁股。而此后那些牲畜主人不斷給他施加壓力,使他的獵槍晃動得更厲害,“連扳機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這樣的槍法和心態(tài),決定了他不可能射中目標。

8、小說最后的結局--鬼子與野貓在打斗中墜下石崖,完全出乎人們的預料,并且意味深長。請你品味其中的意味,從鬼子的性格和其他情節(jié)分析這個結局的合理性。

明確:鬼子的貪婪、愚蠢,造成他在森林里迷路,而在轉悠時看到的奇特景象,讓他產(chǎn)生“諾亞方舟”的幻覺。所以,當他最后面對兇惡的野貓時,也“已毫不奇怪了”;朱阿胡亂開槍給他造成了驚嚇,使他產(chǎn)生要主動上前抱住那只“家貓”欲“聊以自慰”的念頭,最終他把增加送下了石崖??梢姡罱K的偶然其實時事出有因的,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必然。

總結:小說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連“可憐的吉魯米娜”也獲得了補償。縱觀全文,只有這個“游擊隊員”和小說開頭的“掃蕩”兩個詞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吧罅帧边@個充滿自然和諧的地方,似乎擁有自凈能力,經(jīng)過一番小風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來的軌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這種民間故事般的神奇,成為這篇小說結構和主題上雙重的要點。小說借“牲畜林”這個意象表現(xiàn)了人們戰(zhàn)勝法西斯的樂觀精神和讓邪惡與邪惡同歸于盡,善良的人連手都不要弄臟的理想。

四、作業(yè)。

1、閱讀話題:結構。

2、閱讀《半張紙》。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九

杜甫對“蜀相”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詩歌頷聯(lián)所表現(xiàn)的意境,“空”、“自”兩字的作用。

教學難點。

詩中有關蜀相的典故;詩歌的尾聯(lián)。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著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為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著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蕩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蕩著。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zhàn)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zhèn)蜀州,表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后來嚴武死了,四川內(nèi)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于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皯?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后的懷念。據(jù)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chuàng)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

二、詩歌分析。

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shù)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祠所在了。這首一聯(lián),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有人說:“那首聯(lián)是起,此頷聯(lián)是承,章法井然?!辈诲e詩的一開始作者以設問提起,好像憑空高歌,飄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錦官城外的地方!緊接著他寫下了祠堂內(nèi)部的荒涼景色。滿院的綠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蔭密葉中發(fā)出婉轉的鳴叫,卻空無人欣賞。景色的描寫中灌注著感物思人的情緒,為下面轉寫人事作了過渡。

五、六兩句凝練地概括了諸葛亮的功績;詩人專程為憑吊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恩遇,出山輔佐劉備,聯(lián)吳抗曹,取荊州,定四川,開創(chuàng)蜀漢,濟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軍中。這樣的輝煌業(yè)績,被詩人用兩句話概括出來,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流露出詩人對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傾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tǒng)一全國的理想畢竟沒有實現(xiàn),所以詩人在尾聯(lián)中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包含了無限惋惜。這種惋惜當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來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們,都曾為之痛哭流淚。而杜甫的這首詩對后代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據(jù)載,時隔四十多年,永貞革新失敗,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就曾吟誦過杜甫的這首詩。幾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將宗澤,正要收復祖國山河時,不幸病危,臨死也曾吟詠過這兩句詩。這一方面說明了杜詩的成功,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浩然正氣激動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yè),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詩鈔》中語“公之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學生練習背誦。

四、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詩。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十

《蜀相》導學案。

[明確目標]。

1、知識和能力:。

2、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提示:請在明確本文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再進行“先學先練”活動。)。

[合作探究]。

1、整體感悟(賞析前提):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概括寫出):

(2)觸摸詩人,明確大意(概括寫出):

(3)置身詩境,熟讀成誦(課堂檢查)。

2、品味探究(專題訓練):

(1)本詩首聯(lián)采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形式?

首聯(lián)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起句設問,對句自答,一問一答中透出對蜀相的思慕之情。

(2)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1)“詩眼”分別“自”、“空”。(2)“自”和“空”二字互文見義,碧草映階,春光空自美好;隔葉黃鸝,聲音空自悅耳。因為詩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詩人無心欣賞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這就突出了對諸葛亮的懷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當時缺少濟世英才的慨嘆。

(3)頸聯(lián)“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表現(xiàn)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以凝練的筆墨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和才德。勾畫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形象。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通過詩人對丞相祠堂的尋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詩人對憂念蒼生、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其崇敬景仰,希望在當時安史之亂中也能有諸葛亮這樣雄才大略而又忠心為國之人出現(xiàn)為國效力;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時、抱負難施的感慨。

(5)以《蜀相》為例,說明律詩對仗的特點。

律詩要求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要求在一聯(lián)中的出句和對句在句法結構上一致,同一位置的詞語詞性相同。如本詩頷聯(lián)的出句“映階碧草自春色”和對句“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句就是如此。兩句的定語“映階”、“隔葉”都是動賓短語,“碧草”、“黃鸝”都是名詞作主語,“自”、“空”是副詞作狀語,“春色”和“好音”都是偏正名詞短語作謂語??傊?,此聯(lián)結構一致,詞性相同,平仄相錯,對仗十分工整。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十一

目標可定為: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入世的復雜情感。

3.探究詩歌的熱情,體會詩歌的浪漫主義色彩,走近詩人李白。

重難點: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2.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入世的復雜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酒是上天賜給人類的一種神奇液體,“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酒也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載體,品酒,猶如品味一段醇厚的歷史風云,親歷一段浩瀚的文化旅程……余光中這樣形容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蹦敲?,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呢?《將進酒》也許可以為我們解答-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佳作:《將進酒》。

二.了解背景。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以下相關知識:

《將進酒》是樂府舊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nèi)容。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chuàng)新意,把飲酒和對現(xiàn)實的批判結合起來。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人被排擠出長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年,距詩人離開長安已達八年之久。當時唐玄宗耽于女色,將政事交給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官場一片黑暗,社會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詩人對此極為不滿,但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狀況。當時,他跟好朋友岑勛應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三個好朋友登高飲酒,詩人借題發(fā)揮,盡吐郁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

三.讀出詩韻。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2.指名讀,教師進行指導示范。

3.聽朗讀錄音,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

四.品出詩情。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你難道沒有看見,洶涌奔騰的黃河之水,有如從天上傾瀉而來?它滾滾東去,奔向大海,永遠不會回還。你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之上對著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fā)?早晨還是滿頭青絲,傍晚卻變得如雪一般。

天上來:這是一種浪漫主義寫法,極言黃河源頭之高遠。極寫人生短暫,要及時行樂。作品起筆即感嘆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人很快就會由年輕變?yōu)樗ダ???稍娙藚s以黃河之水一瀉萬里的流勢形象來比喻,使人感到其奔騰咆哮之氣勢,給人一種奔放豪邁的感受。而悲嘆人生之短暫,則以滿頭青絲“暮成雪”這一形象來生動表現(xiàn)。顯得更加形象鮮明。因時光流失快,人生也是瞬息,所以不要辜負良辰美景,有興致的時候應該及時飲酒盡情行樂。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句筆鋒一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雖然是詩人的自我安慰之詞,但不難看出,詩人一方面并不甘心就在這種及時行樂中虛度自己短暫的一生,他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及時行樂,只不過是為了解脫有志不得施展的苦悶與憂愁。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姑且盡情享樂,今日相逢,我們真應該干他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請快快喝酒,不要停。我為你唱一首歌,請你們側耳為我細細聽。在鐘鼓齊鳴中享受豐美食物的豪華生活并不值得珍貴,但愿永遠沉醉不愿清醒。自古以來那些圣賢無不感到孤獨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寫痛飲狂歌,但又表現(xiàn)出不慕功名富貴,憤世嫉俗的精神?!芭胙蛟着G覟闃?,會須一飲三百杯”,描繪的是痛飲,充滿的是豪氣。“且為樂”,即暫且以酒作樂,表明詩人決意要把憂愁和煩惱暫且放下,勉強“為樂”,由此可見,豪飲之中蘊含著極大的憂憤?!搬蜃?,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鼻耙痪涫翘嵝雅笥芽炜毂M情干杯,后一句是提示朋友傾聽我的激憤之言。什么樣的激憤之言呢?“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前一句表現(xiàn)出詩人不慕富貴,藐視功名利祿;后一句將“古來圣賢”與“飲者”做比,進一步否定了功名與富貴,在痛飲狂歌之中表現(xiàn)出一種“浮云富貴,糞土王侯”的氣概。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陳王曹植過去曾在平樂觀大擺酒宴,即使一斗酒價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暢飲。主人啊,你為什么說錢已經(jīng)不多,快快去買酒來讓我們一起喝個夠。牽來名貴的五花馬,取出價錢昂貴的千金裘,統(tǒng)統(tǒng)用來換美酒,讓我們共同來消散這千年萬載也消散不盡的愁情。

寫要以盡情飲酒來消散心中的憂愁,同時又表現(xiàn)了在黑暗現(xiàn)實中的苦悶?!瓣愅跷魰r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一句中,詩人以曹植受其兄曹丕排擠迫害而抑郁不得志自況。曹植當年為了排解心中不快能不惜美酒昂貴,自己為什么要怕花錢呢?只官盡情地痛飲吧!這里一個“何為”,一個“徑須”,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惜一切只須痛飲的情景。這不惜一切痛飲,更加突出了詩人心中無可排解的愁苦。在“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一句里,詩人不惜一切代價買酒痛飲的情狀與氣概,更能看出其心中愁苦至極。詩人以一個“愁”字結束全篇,更加有力地突現(xiàn)了作品的主題。

總結:

1.從這首詩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李白?說出你的依據(jù)。(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

明確:悲傷的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人生短暫)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懷才不遇)。

自信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快樂的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美酒盛宴)。

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美酒盛宴)。

憤激的李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懷才不遇)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狂放的李白--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反客為主勸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首詩是以作者情感的變化為線索的:悲傷--快樂--憤激--狂放,全詩的主基調(diào)是憤激。

學生齊讀這首詩,注意讀出情感。

2.在這首詩中,李白到底有哪些愁呢?請同學們再讀詩歌,從具體詩句中說出你體悟到的是何種愁情?并說說你的理由。(注意聯(lián)系李白寫作這首詩的年齡、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以及人生理想)。

明確:人生短暫之愁;懷才不遇之愁;圣賢寂寞之愁。

全詩圍繞一個愁字展開,作者因愁而悲嘆人生短暫,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壯志難酬、圣賢寂寞,也因愁而癲狂失態(tài),真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齊讀全詩。

五.悟出詩味。

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也充分體現(xiàn)了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哪些詩句對此有所體現(xiàn)?(重在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運用的手法:夸張、比喻、起興等)。

惜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十二

(建甌一中周文娟)。

教學背景:

新課程強度“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確立教學目標尤其重要,特別是對單元目標的準確構筑把握。以必修課為“點”,“點”上求精求深,“點”上求輻射;以選修課為“面”,“面”上求廣博,“面”上求補充?!斑x修”是必修的輔助與變通,是更有彈性的發(fā)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詩為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為了體現(xiàn)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做為一個點,一個示范,“教是為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fā)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么上的問題。

我做了以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fā)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學習本詩從而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chuàng)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教學難點:

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從而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引導學生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以便對詩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集體背誦杜甫《登高》。說說本詩選用了意象,營造了意境,抒發(fā)了作者情感。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情感。(前勾后連,引入新課)。

二、朗讀背誦。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落實基礎,熟讀成誦)。

三、背景透視。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陽樓而望故鄉(xiāng),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fā)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四、探究學習。

小組合作探究1。

1、首聯(lián)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頷聯(lián)描寫了怎樣的意境?

3、頸聯(lián)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尾聯(lián)寫出什么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xiàn)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fā)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xiàn)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2、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3、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lián)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薄皯{軒”與“今上”首尾呼應。(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2。

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100字左右,先組內(nèi)交流,后選優(yōu)在班上交流。

參考示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見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矗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晨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闊大極了,壯美極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小組合作探究3。

從內(nèi)容、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

1、內(nèi)容: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

2、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3、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掌握詩歌鑒賞三部曲)。

教師小結: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里,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郁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細處引導,總體把關)。

小組合作探究4。

比較閱讀:

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2.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yǎng)。

德育目標:

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教學方法:

1.閱讀分析全文結構。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自古以來人們對宇宙產(chǎn)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自從科學產(chǎn)生以來,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奧秘。

(板書)宇宙的邊疆。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卡爾·薩根(carl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fā)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

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jié)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jié)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lián)結》《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shù)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2.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jù)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nèi)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發(fā)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fā)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lián),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說明順序。

解說詞具有一定的視覺性,隨著攝影鏡頭由_空間到小尺度空間,緩緩推進。就我們的閱讀來說,課文已經(jīng)脫離了電視視覺畫面(還能感覺到電視畫面對文字的影響,如“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了我們的后院”等介紹性詞語),獨立成篇,從說明順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間順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

這樣的說明順序,好處在于: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表現(xiàn)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叭祟惖奈磥砣Q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第二課時。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運用了大量的議論與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補充了許多相關知識,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如開始的三段文字和結尾的兩段文字,強烈的議論和抒_彩,融說理和抒情為一體,而且和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傳達了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語段中的議論和抒情也是隨處可見的,如“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我們附著或旁落在一個行星上的機會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機會是‘令人羨慕的’。可見天體是多么寶貴”等。

明確:當然,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也未嘗不可。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guī)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xié)調(diào)。

3.提問: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問: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shù)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fā)出宇宙般的偉大。

5.提問;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明確:作為電視片的解說詞,不僅要讓觀眾了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這樣才能感染觀眾,激發(fā)他們對宇宙的興趣。所以,議論和抒情不僅沒有干擾介紹,反而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nèi)涵。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十四

一、知識與技能:體會作者選材組材的技巧,理解合歡樹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具體深入理解文章。

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和作者的情感發(fā)生共鳴,探討合歡樹豐厚的象征意義,解讀作者復雜的心理變化。

1、理解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

2、品讀淡然的敘述背后的情感張力。

教學方法:

以朗讀帶動理解;師生共同研究、探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一、導入:

雙腿癱瘓史鐵生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二十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并多次獲得各項文學創(chuàng)作獎。那么他是怎樣克服了身體上的殘疾而獲得寫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在支撐著他、激勵著他?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合歡樹》走進史鐵生的世界,走進史鐵生對于他母親的沉甸甸的回憶中。

二、(1)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主題是什么?

明確:兩部分母愛。

(2)思考:哪一處細節(jié)最讓你感動?通過這些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怎樣的一種母愛?

明確:無私無怨堅強執(zhí)著寬厚仁慈犧牲自我的愛。

三、文章是寫母愛,為什么以《合歡樹》為題?思考下面的.幾個問題。

1、合歡樹是怎么來的?經(jīng)歷了怎樣的生命歷程?

2、為什么課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歡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明確:母愛樹希望樹思念樹。

3、作者多次寫到那個剛來到世上“瞪著眼睛看樹影兒”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文中三次提到那個“剛來世上的孩子”,前兩次說他“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兒”,這里的“樹影兒”,這里的“樹影兒”就是合歡樹的影子,合歡樹上處處是母愛的影子,作者始終對合歡樹懷著一種復雜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也許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對失去這一份厚重的母親吧。也許他只想把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獨自咀嚼,“悲傷也成享受”吧。

四、小結:

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小小的合歡樹,凝聚了史鐵生如此深沉濃厚的情感,我們的生活里也不乏細節(jié)的感動,當心中某根柔軟的琴弦被觸動,不要吝惜,把情思凝于筆端,美好就會在一剎那收藏。

五、作業(yè):

一、背有關贊美母親的名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法)。

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獙炻宸?俄羅斯)。

媽媽,你是母親、知己和朋友的完美合。-----泰戈爾(?。?。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ㄒ獯罄?/p>

花從春走過,留下縷縷花香;葉從夏走過,留下片片蔭涼;風從秋走過,留下陣陣金浪;雪從冬走過,留下種種希望。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十五

蘇軾的散文有他特殊的風格。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能“以詩為文”。所謂“以詩為文”,不僅是說他能把一篇古詩或一首絕句的題材用散文給寫出來,更重要的是,他的散文富有詩意。一般說來,抒情散文富有詩意是不足為奇的;而蘇軾卻能在說理文里也帶有詩意。像這篇《日喻》,就不落于一般說理文的框框,而是別開生面,形成一副特殊風貌。我們對一篇說理散文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說服力。因此,說理文主要的條件是論據(jù)充足,傾向明確,條理清楚,結構謹嚴,總而言之,得邏輯性強。蘇軾寫說理文,這些方面當然也都能做到,而更突出的是,他寫的說理文首先不是讓讀者被說服,而是使讀者受感染。這就是說,蘇軾寫說理文,主要是通過具體的形象和鮮明生動的事例來啟發(fā)讀者的想像,來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讀者對所要說的道理先有了感性認識,然后他再循序漸進地把讀者提高到理性認識階段,最終的結果還是被他的道理所說服。這就比只用抽象的概念或者邏輯推理寫成的文章給人的印象深刻。對讀者來說,讀蘇軾的說理文,不僅可以明白道理,增長知識,而且還是一種美的享受。

現(xiàn)在我們就來欣賞《日喻》。

文章一開頭就像講故事。作者說起一個盲人不識太陽。一個盲人從來沒見過太陽,就向有眼的人打聽。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銅盤。以這個比方向盲人解釋,本不算錯;可是比喻總是蹩腳的,打比方的人沒有考慮到銅盤有聲音而太陽沒有聲音。“扣盤而得其聲”,盲人一敲盤子就聽到了聲音。過了一天,聽見鐘響,他以為是太陽響了。又有人告訴他:太陽是有光的,正像蠟燭一樣,也是有光的。這個解釋也并不算錯,可是忘記了盲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光”,于是盲人就“捫燭而得其形”,心想太陽大概是長的。過了一天,他拿到一只“龠”,發(fā)現(xiàn)也是長的,他想,這大概是太陽了。這是作者打的頭一個比喻。下面接著說太陽和鐘、龠相差也太遠了。然而盲人卻不知道它們有很大的區(qū)別,這是為什么呢?“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對“道”了解不足,與一個不知道太陽是什么的盲人,可以說相差無幾。如果讓一個通達事理的人(“達者”)講給他聽,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誘導啟發(fā),恐怕也不比用盤子和蠟燭來解釋太陽強多少,因為打比方總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講清楚。于是作者下結論說:“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边@是說,當時一般談論“道”的人,誰也沒有真懂“道”是什么,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點點東西硬給起個名字,說這就是“道”,就是真理,有的人連看也沒看見,只是憑空瞎猜,這都是不動腦筋,專門依賴別人所發(fā)生的毛病。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他先用孫武的話來回答,意思是說:善于作戰(zhàn)的人能掌握主動,使敵人不由自主地走近自己,而不至于陷入被動,被敵人牽引過去。又引用了子夏的話,意思是說,各行各業(yè)的手藝人,都在鋪子(肆)里待著,社會上的人由于需要,都自動地到鋪子里來買東西,因此他們坐在店里就可以“成其事”,把各人的業(yè)務完成,用來比方一個人只要努力學習,總有一天會體會到什么是“道”。最后,作者自己回答什么是“致”:“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與歟?”不去求它而它自己就來了的,這就是“致”?!扒蟆敝饕且蕾噭e人幫助,“致”主要是靠自己虛心學習,掌握主動。必須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

“南方多沒人”這一段的道理又深入一層。蘇軾告訴我們:所謂“學”得有實際經(jīng)驗,我們現(xiàn)在叫做實踐。沒人能沉在水里是怎么練的呢?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一個人能長時間沉沒在水里,這哪兒是隨隨便便就做得到的,一定得對水的規(guī)律有所體會、有所掌握才行。一個北方的勇士只靠向南方的“沒人”打聽到一些空理論,真要按照他的話去河里試試,那非淹死不可。這樣,作者又得出一個結論:“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意思是:一個人不踏踏實實做學問而專門好高騖遠去尋求什么高深的抽象的“道”,那就跟北方學“沒”的人一樣,早晚是要吃虧的。

最末一段,結合當前具體情況,談了作這篇文章的目的。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nèi)的。對于探求真理和鉆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鉆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于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客饬κ菬o濟于事的。探求真理,鉆研學問的內(nèi)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xiàn)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煉。盡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鑒的。

……但是,這篇文章最吸引我們的還是那幾個豐富多彩而又恰當準確的比喻。全篇文章一共用了四個比喻,一頭一尾,盲人不認識太陽和北方人學潛水是兩個明顯的、由作者直接創(chuàng)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強,一眼就看得出。中間兩個,則是借用古人現(xiàn)成的、比較隱晦的、間接的比喻。一個是引用孫武的話,用作戰(zhàn)來說明人應該掌握主動;另一個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來說明“道”與“學”的關系。這兩個好像是引經(jīng)據(jù)典,其實是利用古人現(xiàn)成的材料為自己服務。這就看出作者的筆是多么靈活,駕馭古書的能力有多么強。

第一個比喻是說明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是就“知”一方面來說的。一個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識而對事物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錯誤。只靠別人轉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親自參加調(diào)查研究,就一定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看去像講故事,其實是用活潑新鮮的形象來感染讀者,讓讀者進一步悟出作者所要講的道理。這個比喻最重要、最精彩,也最深刻,因此把它擺在最顯著的地位,這就大大地加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同時也加強了說服力。

第二、三兩個比喻好像很簡單,很現(xiàn)成,其實是很經(jīng)濟、很確切的。敵我雙方戰(zhàn)斗,誰爭取到主動誰自然占上風。探求真理和鉆研學問也正是如此,必須爭取主動才行。用開鋪子比喻求真理,也很有意思。一個人學問淵博、經(jīng)驗豐富,才容易發(fā)現(xiàn)事物的規(guī)律,正如鋪子里貨色齊,主顧才多。但是作者還得緊接著用第四個比喻來說明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學問淵博、經(jīng)驗豐富不能是紙上談兵,更不能只靠道聽途說,而是要經(jīng)過親身檢驗,經(jīng)過鍛煉,對事物才有徹底的了解。必須有這四個比喻,作者所要闡明的道理才全面,文章因而也才顯得完整。從每個比喻來看,它們各有各的作用,而這四個比喻又互相關聯(lián),缺一不可。這就體現(xiàn)了作者運用比喻豐富與確切兩結合的特點。

然而這篇文章畢竟是說理文,不能只孤立地靠比喻來討人歡喜,還得把讀者從感性認識誘導到理性認識階段。于是在打完每個比喻之后,以及在每一段結束的地方,都用最簡明概括的語言把結論交代出來。這就使得作者的本意表達得更顯著,文章也更為醒目。打比喻是啟發(fā)讀者,給讀者留有余地;下結論則是點醒讀者,讓讀者一目了然。文章也顯得既有風趣,又有分量。

最后一段,指出吳彥律有志于學,這是正面鼓勵。但意在言外,勸他還應該注意兩個方面。第一,求學必須有目的(這就是“求道”)。第二,要踏踏實實下真功夫做學問,不能浮光掠影只追求皮毛。這從文章末尾批評過去和當時讀書人考科舉的兩層意見(即“昔者,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者,士求道而不務學”)就可以體會得出來。但作者寫得很含蓄,寓鞭策于嘉獎之中,這也是應該注意的。

這篇文章語言十分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趣的后面又儼然存在著鄭重嚴肅。這正是作者大量用比喻來寫說理文所取得的效果。

(節(jié)選自《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1960年版)。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十六

學習目標:

1、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了解南宋朝代背景,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2、能初步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xiàn)技巧。

3、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學習重(難)點:

1、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2、詩人是如何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xiàn)。他的詩既有深刻的現(xiàn)實生活內(nèi)容,又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菇鹁葒睦硐牒蛪阎倦y酬的苦悶,形成無法統(tǒng)一的矛盾,由此迸發(fā)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難以壓抑的憤懣構成他詩歌的基調(diào)。風格雄渾豪放,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nèi)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自學指導語。

聽錄音,把握情感,再自行誦讀;然后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對詩句的理解、把握。(時間十分鐘)。

自學檢測:

1.對詩中詞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題中“書”是書寫的意思,“書憤”即是抒發(fā)內(nèi)心的郁憤之情。

b.“中原北望氣如山”意謂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

c.“塞上長城”比喻能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人物?!翱兆栽S”即詩人不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物。

d.“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本指兄弟,這里指可以相比。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海ǎ?/p>

a.全詩共分兩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表現(xiàn)青壯年時期的抗敵豪情和戰(zhàn)斗經(jīng)歷,后四句寫不被重用的悲憤和壯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聯(lián)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值得紀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滿了戰(zhàn)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憤和辛酸。

c.“千載誰堪伯仲間”,既贊揚諸葛亮無人可及,又表現(xiàn)了渴望效法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業(yè)的愿望。

d.全詩感情沉郁,氣韻雄厚,與李白詩風相近。

五.合作探究,鑒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憤”的根源是什么?

(生討論,師點撥)。

明確:憤報國有“罪”、憤壯志難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憤”的根源,其實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為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郁豪雄的風格。

2.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diào)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3、本文運用哪些藝術手法?

(2)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于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六.拓展練習。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蜀相教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篇十七

1、促進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

2、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并能進行恰當?shù)脑u價。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風格。

2、領悟詩人“狂歌痛飲”豪放外表下的憤激之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

3、比較法。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講課之前,我們先來背誦幾句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薄皩飘敻?,人生幾何?”“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薄俺榈稊嗨?,舉杯銷愁愁更愁?!睆倪@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寫的都跟酒有關。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喝酒想起吟詩,吟詩想起喝酒,所以由酒產(chǎn)生了很多好詩。喝酒作詩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號稱“詩仙”,自稱“酒中仙”,當時人也稱他為“酒圣”。有人評價說,李白詩中有濃濃的酒味,若抽掉他詩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減少。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李白詠酒詩中的代表作〈將進酒〉。(板書題目)。

二、解題。

《將進酒》是“勸酒歌”,將,(qiang),請、愿的意思。與“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jiang)意思不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

1、請一位學生朗讀全文。

2、聽朗讀帶,要求注意節(jié)奏。

(二)具體分析全文。

1、李白的詩風是豪放的,那么哪些詩句體現(xiàn)了他豪放的風格呢?

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薄爸魅撕螢檠陨馘X,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保▽W生齊讀)。

2、這些詩句,你覺得詩人的感情是怎樣的.?

“人生”六句的心情是歡樂的。盡管詩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用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yè),對區(qū)區(qū)金錢也毫不在意。于是連呼“烹羊宰?!?,準備“一飲三百杯”?!搬蜃印本洌臼强腿?,這兒卻反客為主,對著好友高聲勸歌,將他的灑脫與狂放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拔寤R”句,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是狂放到了極點。

3、詩人的感情是復雜的,除了歡樂、狂放,詩中還表現(xiàn)了詩人的哪些感情呢?

悲傷(“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憤激(“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薄芭c爾同銷萬古愁?!保?。

4、為什么說悲傷呢?

“君不見”兩句寫了黃河源頭之高,似乎從天而降,東入大海,勢不可回;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感嘆人生易老不過朝暮之間,因而“不復回”又隱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難再之喻意。雄偉永恒的黃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渺小短暫,所以開頭四句頓生悲意。

5、為什么說憤激呢?

因為他要借酒氣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泄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徑,因而說“但愿長醉不愿醒”--這兩句詩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xiàn)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圣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有屈原一類人),他們有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詩人說他們“寂寞”,不是否定他們,而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惋惜,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

7、詩人感情發(fā)展的脈絡又是怎樣的呢?

詩的開頭悲嘆人生短促,接著因悲而生尋歡之意,準備痛飲一場,然后借酒抒發(fā)其憤世嫉俗之情,到結尾更將這種復雜的心情統(tǒng)一為“萬古愁”,使抒情達到了高潮。

8、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憤激。詩歌中詩人的憤激之情是占主導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殼,憤激才是它的內(nèi)核。

9、這首詩的藝術手法。

夸張、比興。

10、齊讀全詩。

四、課外延伸。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提問:同是詠酒詩,找找感情變化上的相似之處。

開頭兩句顯示出詩人郁積好久的憂憤的心情,接著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里長空,從“酣高樓”的豪興到“攬明月”的壯舉,展示出詩人的豪邁的胸襟,然后詩人又自比小謝,極為自信,然后,卻又迅速地陷入“不稱意”的苦悶中。感情也是起伏變化,也是憂憤苦悶中顯現(xiàn)出豪邁的氣概。

五、背誦全文。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試將《夢游天姥吟留別》和《將進酒》在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手法上加以比較,寫一段鑒賞短文。

板書:

將進酒李白。

悲傷明鏡悲白發(fā)。

歡樂人生得意須盡歡。

憤激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狂放呼兒將出換美酒。

憤激與爾同銷萬古愁。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33162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