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匯總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8:39:07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匯總15篇)
時間:2023-11-26 18:39:07     小編:雨中梧

公司經營情況總結表明,我們需要進一步改進營銷策略。在總結中,我們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案例或實例,使總結更具說服力和可行性。如果你正在寫總結,不妨看看以下小編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或許可以解決你的困惑。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一

10、海波是一種晶體,熔點是48℃,溫度是48℃的海波,它的狀態(tài):()。

a.一定是固態(tài)b.一定是液態(tài)。

c.一定是固、液共存態(tài)d.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11、用鐵鍋能熔化錫,而不能用錫鍋熔化鐵,這是因為:()。

a.鐵的密度比錫小b。鐵比錫硬。

c.鐵傳熱比錫快d。鐵的熔點比錫高。

12、南極的最低氣溫可達—88.3℃,科考隊員要測量南極的氣溫,應選用:()(幾種物質的熔點:酒精—117℃水銀—39℃煤油—30℃冰0℃)。

a.體溫計b。煤油溫度計c.酒精溫度計d。水銀溫度計。

13、將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陽底下,冰開始熔化,當水面還有冰浮著時,則:()。

a.冰的溫度升高,水的溫度不變b.冰的溫度不變,水的溫度升高。

c.冰、水的溫度都升高d.冰、水的溫度都不變。

14、把盛有碎冰塊的大試管插入燒杯里的碎冰塊中,如圖用。

部慢慢的加熱,當燒杯中冰塊有大半熔化時,則試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點都不熔化d。無法確定酒精燈對燒杯底()。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二

探究實驗:

1.提出問題:不同物質的熔化與凝固的規(guī)律一嗎?

主要是探究熔化與凝固時的溫度變化、狀態(tài)變化規(guī)律。

2.假設和猜想:

不同物質的熔化規(guī)律相同。

不同物質的熔化規(guī)律不相同。

實驗所需器材。

3、試驗設計及要求。

把硫代硫酸鈉和蠟加熱,并把溫度計放入兩種物質中,從40℃開始1分鐘觀察它們的狀態(tài)和讀出相應的溫度,直到全部熔化后為止。

為了觀察它們的狀態(tài)和溫度設計表格。

思考:

對海波的加熱方式是水浴加熱,實驗中為什么要水浴加熱?

注意事項:

(1、)。

(2、)熔化過程中攪拌器要不斷輕輕攪拌。

4、海波與蠟的熔化曲線分析。

5、結論: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溫度;(達到48℃)。

熔化過程吸收熱量,保持溫度不變。

2.石蠟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熔化過程吸收熱量,溫度升高。

(二、)熔化。

常見的晶體和非晶體。

晶體:海波、冰、食鹽、萘、各種金屬。

非晶體:蠟、松香、玻璃、瀝青。

1.晶體有一定的熔化溫度;。

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

2.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3.晶體熔化條件:

(1)達到熔點;。

(2)繼續(xù)吸熱。

幾種晶體物質的熔點。

(三、)凝固。

1.晶體凝固時有確定的溫度;。

非晶體凝固時沒有確定的溫度。

2.凝固點:液態(tài)晶體物質凝固時的溫度。

同一種晶體物質,凝固點=熔點。

3.晶體凝固條件:

(1)達到凝固點;。

(2)繼續(xù)放熱。

(四、)熔化吸熱、凝固放熱。

解釋現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溫度為0℃的房間里,冰能不能繼續(xù)熔化?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理解氣態(tài)、固態(tài)和液態(tài)是物質存在的三種形態(tài)。

了解物質的固態(tài)和液態(tài)之間是可以轉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義,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區(qū)別。

了解熔化曲線和凝固曲線的物理含義。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感知發(fā)生狀態(tài)變化的條件。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圖像是一種比較直觀的表示物理量變化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產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的情感。

重點:探究熔化、凝固的規(guī)律。

難點:正確得出熔化、凝固的規(guī)律。

教學器材:杯、水、溫度計、海波、蠟、酒精燈。

教學課時:2課時。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四

了解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tài)及狀態(tài)之間是可以轉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義,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區(qū)別。

了解熔化曲線和凝固曲線的物理意義。

教學重難點。

探究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和凝固的規(guī)律;學習利用圖像分析數據找規(guī)律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言:

物質的三種狀態(tài)及變化。

1、物質有三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

2、物質從一種狀態(tài)變成另一種狀態(tài)叫做物態(tài)變。

二、新課:

探究實驗:

1、提出問題:不同物質的熔化與凝固的規(guī)律一嗎?主要是探究熔化與凝固時的溫度變化、狀態(tài)變化規(guī)律。

2、假設和猜想:不同物質的熔化規(guī)律相同。不同物質的熔化規(guī)律不相同。實驗所需器材。

3、試驗設計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鈉和蠟加熱,并把溫度計放入兩種物質中,從40℃開始1分鐘觀察它們的狀態(tài)和讀出相應的溫度,直到全部熔化后為止。

思考:

對海波的加熱方式是水浴加熱,實驗中為什么要水浴加熱?

注意事項:

(1)注意溫度計和酒精燈的正確使用。

(2)熔化過程中攪拌器要不斷輕輕攪拌。

4、海波與蠟的熔化曲線分析。

5、結論: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溫度;(達到48℃)熔化過程吸收熱量,保持溫度不變。

2、石蠟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熔化過程吸收熱量,溫度升高。

(二)熔化。

常見的晶體和非晶體。

晶體:海波、冰、食鹽、萘、各種金屬。

非晶體:蠟、松香、玻璃、瀝青。

1、晶體有一定的熔化溫度;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

2、熔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3、晶體熔化條件:

(1)達到熔點;

(2)繼續(xù)吸熱。

幾種晶體物質的熔點。

(三)凝固。

1、晶體凝固時有確定的溫度;非晶體凝固時沒有確定的溫度。

2、凝固點:液態(tài)晶體物質凝固時的溫度。同一種晶體物質,凝固點=熔點。

3、晶體凝固條件:

(1)達到凝固點;

(2)繼續(xù)放熱。

(四)熔化吸熱、凝固放熱。

解釋現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溫度為0℃的房間里,冰能不能繼續(xù)熔化?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五

本節(jié)課的教學,突出對學生實驗能力的的培養(yǎng),將原來作為演示實驗的“固體熔化過程”改成了學生實驗。,使學生充分認識固體熔化時的特點,并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能力,小組合作共同研究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和利用實驗數據繪制圖象分析問題的能力。由于課時較緊,可讓部分學生做晶體的熔化實驗,部分學生做非晶體的熔化實驗,然后再相互交流。

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自主發(fā)揮的`空間,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探索物理規(guī)律的活動中來。比如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固體進行實驗;自己根據圖像說出不同固體熔化時的特點;自己通過看熔點表分析物理規(guī)律等。

教材刪去了觀察凝固現象的實驗,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凝固的整個過程,并畫出圖像使學生一目了然。這個實驗可布置學生回家利用冰箱來做。具體做法可由學生自己設計。這樣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

由于這節(jié)課內容較多,再加上這節(jié)課實驗不太好做,課堂時間不夠充足,導致有些組實驗不太成功,也有的因為熔化時間比較短沒能得到熔化時溫度不變的特點等等。

對學生的知識水平估計要盡可能準確,加強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善于觀察現象,并通過現象分析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控制好小組討論的氣氛,使小組每位同學都參入到學習中去,達到共同掌握好知識的效果。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六

1.下列物態(tài)變化中,需要吸熱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華。

2.以下關于物態(tài)變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嚴寒的冬天,一直冰凍的衣服也會變干,這是升華現象。

b.放在衣櫥里的樟腦丸最終“消失“了,這是蒸發(fā)現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這是凝華現象。

d.用久的白熾燈泡內壁發(fā)黑,這是凝固現象。

3.下列現象發(fā)生的過程中,吸收熱量的一組是()。

(1)春天,冰雪融化匯成溪流。

(2)夏天,從冰箱里面拿出來的飲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霧在太陽出來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現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點和凝固點都是80℃,當溫度恰是80℃時,萘將處于()。

a.固態(tài)。

b.液態(tài)。

c.固液共存態(tài)。

d.以上三種情況均可能。

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夏天,我們看到的冰糕冒“白氣”是一種汽化現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壓鍋是利用液體沸點隨液面上方氣體壓強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電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質迅速蒸發(fā)吸熱;使電冰箱內溫度降低。

6.下列現象與物態(tài)變化對應正確的是()。

a.天氣突然變熱墻上起汽水--液化。

b.打開熱水瓶蓋,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熱水澡時,窗玻璃“模糊”--升華。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葉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春天的早晨經常出現大霧,這是汽化現象。

b.夏天揭開冰棒包裝后會看到冰棒冒“白汽”,這是凝華現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現小的露珠,這是液化現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會出現白色的霜,這是凝固現象。

8.下列是對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熱現象的解釋,其中正確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幾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熱防止菜被凍壞。

b.衣柜里的樟腦丸變小是因為樟腦丸蒸發(fā)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氣液化而形成的。

d.發(fā)燒時在身體上擦些酒精降溫是因為酒精的溫度低。

9.下列物態(tài)變化中,都需要吸熱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華。

d.熔化、升華。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七

熔化和凝固是兩種重要的物態(tài)變化,也是生活中常見的兩種現象。學生在小學自然常識學習的基礎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無意觀察,對這兩種現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教材將其編排于《物質三態(tài)溫度的測量》和《汽化和液化》這兩節(jié)之后,《升華和凝華》和《水循環(huán)》兩節(jié)之前,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即既是對前兩節(jié)知識、能力的鞏固,又為學習后兩節(jié)的內容打了基礎。就本節(jié)內容的編排體現了以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過程與方法”,即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晶體、非晶體的熔化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概括,總結出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并能用圖象表示出來。

1、知識與技能:

(2)知道晶體和非晶體的區(qū)別及熔點和凝固點。

(3)了解熔化圖象和凝固圖象的物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固體的熔化過程,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通過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感知發(fā)生物態(tài)變化的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認識圖象、利用圖象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產生樂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過實驗培養(yǎng)善于實踐和克服困難的良好意志和品質。

實驗室現有器材基本能滿足本節(jié)課所需實驗器材。冰的來源,可由教師課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溫箱或保溫瓶中備用。相關知識的光盤、圖片學校已配備。相關的投影片需教師課前自制。

實驗探究——閱讀分析——討論歸納。

1、創(chuàng)設情趣,引入新課。

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學光盤《水的故事》引入新課,教師板題:

2、討論歸納: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歸納熔化和凝固的含義。由于學生對物質的三態(tài)及汽化、液化等知識已掌握,所以采用討論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教師要注意把握教學時間。

3、探究冰、松香熔化時的特點:

探究過程通常包括: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論證、交流評估。

(1)由于初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時要盡量使問題的口徑小一些,但又不能讓學生的問題局限于教師設定的圈子內。

(2)組織學生猜想、假設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使不同學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體同學面前表達出來。這樣不僅體現了面向全體,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

(3)實驗設計。可引導學生自讀教材相關內容,讓學生從中體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4)實驗探究是教學的重點之一。組織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必須明確實驗順序,先做冰熔化實驗,再做松香熔化實驗,要求學生正確使用器材,提醒學生觀察溫度計示數的同時還要觀察冰或松香的狀態(tài)變化情況,并及時正確記錄現象和數據。

(5)在實驗探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論證猜想假設,然后交全班交流。

4、總結歸納——形成規(guī)律。

在探究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分別畫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圖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圖象的投影片,引導學生討論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時溫度的特點,以及吸熱、放熱的情況,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體熔化時的特點。教師歸納板書。

5、自學訓練[。

關于晶體和非晶體、熔點、凝固點等內容,在實驗探究和討論歸納的基礎上學生已有感性認識,可設計一些自學題讓學生自學后集體討論,教師板書,以達到教學目標。

6、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梳理本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閱讀插圖2—31,2—32,2—33,2—34,討論本節(jié)末的想一想。

7、課堂練習。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內,若室內溫度為0℃,則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內溫度高于0℃,則出現的現象是________;若室內溫度低于0℃,則出現的現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為什么?

(3)如圖是某晶體放熱凝固的圖象,該物質的。

凝固點是_____,凝固時間為_____分鐘,曲線bc。

段表示該物質處于______狀態(tài)。

8、課后實踐作業(yè)。

教材p41“”2。3。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八

4.會查熔點表.。

5.通過晶體熔化實驗,培養(yǎng)觀察和實驗能力;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建議。

1.引入新課: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節(jié)教材開頭提出的:“黑龍江省漠河鎮(zhèn)的最低氣溫達到過-52.3,在這樣冷的地區(qū)測氣溫應該用水銀溫度計還是酒精溫度計”。這個問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聯系了上節(jié)講過的溫度計,又可用來導入新課,而且具有實際意義。

方法2:從生活事例引入。熱天,從冰柜中拿出的冰,一會變成了水,再過一段時間水干了,變成看不見的水蒸氣,跑得無影無蹤。由此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學習新課的`過程應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組織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據本節(jié)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可采用兩種方法:

方法1:啟發(fā)講解式。教師邊做演示實驗、邊提出問題、邊講解。在講臺上,組織部分學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實驗,組織另一部分學生做“松香(或蜂蠟)的熔化”實驗。在老師的引導下歸納出“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在熔點不變”;“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不斷升高,沒有固、液共存狀態(tài)”。

方法2:科學探究式。在教師的組織下,提出問題,學生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和進行試驗,寫出實驗報告。得出“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在熔點不變”;“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不斷升高,沒有固、液共存狀態(tài)”。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難點分析】晶體的熔化和凝固實驗,在熔點(或凝固點)不斷地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現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確結論,對實驗要求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對于晶體和非晶體的區(qū)分,學生知道從熔化過程表現出的特點區(qū)分就可以了。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方法1:承上啟下引入。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學習新課。

由于萘對人體有危害,課本已將晶體熔化的實驗換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買到。假如買不到海波而手邊又有萘,則務必只由教師來演示,不要讓學生接觸萘,而教師也要注意實驗室通風好些,盡量少吸入萘蒸氣。

本節(jié)課的實驗比較難做,根據學校條件不同可以提供兩種方案供參考。

方案一:

如果學校實驗儀器較多,可在實驗室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事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實驗小組(2~3人為一組)。把儀器按教材50頁圖4-7觀察熔化現象的實驗裝置組裝好。

提出問題:不同物質在由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熔過程中,溫度的變化的規(guī)律相同嗎?

猜想和假設:熔化過程一定要加熱,所以物質一定要吸收熱量。這時溫度可能也是不斷上升的。

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研究蠟和海波(硫代硫酸鈉)的熔化過程。

參照如圖選擇需要的實驗器材。

注意:實驗時,嚴禁用酒精燈點燃另一只酒精當;用完酒精燈必須用燈冒蓋滅(不能用嘴吹);萬一灑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不要驚慌,立即用濕布鋪蓋。

將溫度計插入試管后,待溫度升至40℃左右時開始,每個大約1min記錄一次溫度;在海波或蠟完全熔化后再記錄4~5次。

分析和論證:在圖2和圖3的方格紙上的縱軸表示溫度,溫度的數值已經標出;橫軸表示時間,請你自己寫上。根據表中各個時刻的溫度在方格紙上描點,然后將這些點用平滑曲線連接,便得到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根據你對實驗數據的整理和分析,總結海波和蠟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個階段的溫度特點。

說明:圖像可以用來表示一個物理量(如溫度)隨另一個物理量(如時間)變化的情況,很只管。所以各門科學都常用它。

寫出實驗報告。

說明:這個方案適合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九

本節(jié)課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實驗的規(guī)律,讓學生親自體驗和建構知識,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學會了用作圖像來研究物理學規(guī)律的方法。

實驗過程過于倉促,有的學生還沒有完成實驗,而老師也沒有充分去了解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學生的數據是否合理?學生有沒有對海波進行攪拌?學生的讀數方法有無錯誤?學生做圖像時出現些什么錯誤?等等。這些問題都沒有時間給學生充分交流討論。

在學生探究實驗課上,老師要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完成實驗,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縮短實驗的時間,生硬地把結論告訴學生。學生做實驗過程中的錯誤在所難免,教師要會發(fā)現這種錯誤,充分利用這種錯誤資源,讓學生學會評估自己的實驗過程是否科學,學會與別的實驗小組交流。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十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處于積極狀態(tài),經過認真的觀察,實踐,思考,才能體會物理現象中蘊含的規(guī)律,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獲得相應的能力.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鼓勵他們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指導他們學會適宜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們的知識,能力基礎,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教育,并且根據他們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安排.由于學生的基礎差異比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予以耐心幫助,鼓勵多做物理實驗和參加物理實踐活動,使他們基本達到教學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采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和探索能力.希望為大家提供的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設計方案,能夠對大家有用,更多相關內容,請及時關注查字典物理網!

3/3。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十一

八年級下學期物理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大多數學生學習起來感到非常吃力,如何把本學期的課程上好,讓學生學好就成為了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心。我根據上學期的期末成績分析情況制定了工作計劃。二、目標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實驗能力,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2.更新教學觀念,鉆研教材教法,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

三、

教材分析: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一些基礎較好、思維靈活、接受性強、自學能力強的學生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任務成績較好。另一些學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上課不專心聽講,不認真做筆記,課前沒預習,課后沒有按時復習,結果不能按時按量的獨立完成作業(yè);有的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沒有興趣,這方面女同學較多;還有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方法上不正確,死記硬背不利于學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針對以上各種情況教師要認真制定措施并督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提高自己的成績。五、措施: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分析學生不能學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就無法形成系統(tǒng)的物理知識結構,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學期開學起,就要很下功夫培養(yǎng)學生良好好的學習習慣。

2、培養(yǎng)學習物理的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可以變苦學為樂學。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實驗和多講物理科學故事一定程度上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平時教學語言要多變和適當增加幽默感,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3、加大備課力度。備課備得好與否,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好不好,關系到學生能否學好那堂課教師所授知識。

4、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才能應對復雜多變的新問題。5、想法解決計算題丟分大的問題。

6、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六、教學進度:

周次。

內容。

第1周7.1力7.2彈力7.3重力單元復習第2周單元檢測與講評。

第11周10.1浮力10.2阿基米德原理10.3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

用單元復習。

第12周11.1功11.2功率11.3動能和勢能11.4機械能及其。

轉化。

第13周12.1杠桿12.2滑輪。

12.3機械效率單元復習第14周復習備考。

大金店二中。

2019.2.21。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十二

本節(jié)課對于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節(jié)主要內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圖示、重力、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中較好的地方:

教學過程安排合理,知識脈絡清晰,重要知識點有強調。講課語言清晰,較有親和力。

教學中還需改進的地方:

教學過程中有時候語言不精簡,或欠科學性。講課過程中有些緊張,不能按照備課的內容講下來。時間安排有些不合理。在學生所學知識的銜接上,比如: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其中的一個分力等暫時講不清楚的內容的解釋和過渡不是很好。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不能一下講清楚,我應該鼓勵學生進一步自學,也可以培養(yǎng)其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十三

2.能理解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3.知道光速是3×108m/s。

4.觀察光在空氣、水中傳播的實驗現象,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5.通過閱讀相關資料,感受我國古代科學的偉大成就,增強對中華民族的科學文明的自豪感。

1課時。

1.實驗探究得到光沿直線傳播的特點。

2.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

1.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水槽激光筆水牛奶煙餅鑷子燒杯滴管紙杯蠟燭火柴玻璃磚投影儀電腦。

1.利用“影子”現象引入新課。

學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則邀請學生進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圖片,學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導:你知道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嗎?(也許學生根本講不出來。)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種與光有關的現象,它的形成與光的傳播特點有關。

2.實驗探究光的直線傳播。

(1)光在液體中的傳播【學生實驗】。

學生將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過,觀察水中光線的傳播情況。

解決實驗中的問題:水中的光線看不清楚怎么辦?(滴幾滴牛奶)。

光在水中傳播的現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線傳播。

(2)光在氣體(空氣)中的傳播【學生實驗】。

學生將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氣中通過,觀察空氣中光線的傳播情況。

解決實驗中的問題:空氣中的光線看不清怎么辦?(噴一些煙霧)。

光在氣體(空氣)中傳播的現象描述:光在氣體(空氣)中沿直線傳播。

(3)光在透明固體(玻璃)中的傳播【演示實驗】。

教師將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過,觀察光在玻璃中的傳播情況。

光在透明固體(玻璃)中的傳播現象描述:光在透明固體(玻璃)中沿直線傳播。

總結: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線。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線傳播的圖片,學生想象光線的形象。

引導:為了直觀的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我們用一條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用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這樣的帶箭頭的直線稱之為光線。

強調:光線是為了方便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種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應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導:a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b不透明物體光不能通過。

原理: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遇到不透明物體,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無光的黑暗區(qū)域。

(2)小孔成像。

學生閱讀教材【生活物理社會】有關“小孔成像”的介紹,了解我國古代科學研究偉大成就。

【學生實驗】按照教師提示,分組實驗,觀察小孔成像現象。

利用動畫展示小孔成像,畫小孔成像原理圖。

小孔成像特點:像與物相反;實像。

(3)日食。

動畫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圖。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陽,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太陽光被月球擋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太陽光被地球擋住了。

5.光速。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光的傳播速度。

(2)學生回憶聲音的傳播速度情況,將光的傳播速度與聲音進行對比。

(3)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學生閱讀“激光測距儀”介紹材料。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學重難點。

探究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和凝固的規(guī)律;

學習利用圖像分析數據找規(guī)律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言:

物質的三種狀態(tài)及變化。

1.物質有三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

2.物質從一種狀態(tài)變成另一種狀態(tài)叫做物態(tài)變。

二、新課:

八年級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學設計篇十五

1.知道功率。能說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并能寫出功率的定義式及其單位。

2.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功率的含義。

3.能應用功率的定義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設計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人體的輸出功率的過程,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

2.通過資料認識常見運動物體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實際應用的重要價值。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測量活動的組織安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2.進一步形成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習慣,增強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本節(jié)在學習機械功之后,從做功快慢的角度認識功這個物理量。功率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后續(xù)學習電功率等知識的基礎。

教科書通過對生活、生產實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學生明確功率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對功率概念的認識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功率與功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與距離的關系相似,學生在學習速度概念的基礎上容易進行知識的正遷移,所以,可以結合實例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認識與記憶,也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對功率意義的理解。

與速度、密度和壓強的定義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教學中通過人上樓的實例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時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問題,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鋪墊。類比速度是表征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決于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來完成,它的大小為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多媒體課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36902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