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實用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00:42:13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實用21篇)
時間:2023-11-27 00:42:13     小編:紙韻

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經驗,以便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好地應用。"那么如何撰寫一篇有深度的心得體會呢?首先,要先對自己的經歷進行回顧,整理出其中的亮點和學到的重要教訓。其次,要在心得中展示個人的思考和感悟,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最后,要注意語言的精煉和表達的準確,使讀者能夠真正讀懂你的心得。"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精彩的心得體會案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里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復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

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

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

”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yǎng)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yǎng)房子,還務必要養(yǎng)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y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

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

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xiàn)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guī)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tài)和快樂的生活狀態(tài)。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tài),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且环N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huán)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fā)到最佳狀態(tài),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shù)娜魏我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讀后感《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里,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

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后,《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里的這段話,從小便耳熟能詳,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十五歲的學習的起點,選擇好方向,三十歲能牢固地自立,四十歲對各種問題不疑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有一天,看《百家講壇》,一位白衣白裙的中年女子正在講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著“于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的字樣,面孔是陌生的,言談是和藹可親的,她并沒有咬文嚼字羅列子曰詩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這個人生坐標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轉星移中,面對物欲橫流、轉瞬即逝,讓每一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量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于丹把“中庸”理解為一種理想狀態(tài),一切都處于和諧之中,即天地萬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毖哉咔星?,聽者意會,那種樸實無華清新自然,一下?lián)糁辛瞬辉倜舾械纳窠?,怦然心動,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沒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歡上了。

于丹把解讀《論語》的指南針,放在了當今快速發(fā)展的社會里,告訴今天的我們,怎樣有價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論語》的價值,或者說是一切經典的價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語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更不是用天經地義的章法約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們窮究義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們頂禮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讓這些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樸素的真理,穿越時空的塵埃,用經典將心靈的內在喚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地與棲息地。

所以在《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圣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高蹈者,將圣賢經典點化為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一如《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對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誘,建立心靈的智慧,傳遞著溫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遙遠,經典不再塵封,現(xiàn)實也就少了幾許迷?!拔镔|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薄袄硐胫谰褪墙o我們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薄叭说囊簧贿^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薄诖蟛款^的高頭講章、一連串的新鮮名詞術語、三墳五典博古通今的考證成為專家學者們的招牌、成為學問的外在表現(xiàn)時,這些文字猶如這個冬日里的一抹暖陽,讓人受用流連,一讀再讀而新鮮如初,滋味醇厚。而這些閃爍著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又常常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讓道理既通俗又意味深長。同為花崗巖,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备嬖V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一個抑郁癥患者去看心理醫(yī)生,醫(yī)生建議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戲劇演員的演出,忘懷得失,那個患者滿面流淚地說,我就是那個戲劇演員。質疑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這樣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凝神靜氣地閱讀,心領神會地頷首。

《莊子心得》是于丹對莊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的一本書。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莊子的印象就是“逍遙游”,并顧名思義地認為他持的是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態(tài)度,以致他覺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最好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其實,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后,才真正理解莊子心中的“逍遙游”是什么。

確實,“逍遙游”是莊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僅僅是說追求生活上的逍遙,更是追求心態(tài)上的逍遙,從外物中去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舒暢,正所謂“乘物以遨游”。

我喜歡莊子說的一句話——外化而內不化,講的是人不應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響而動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外界的言語,社會的潮流,多多少少會左右著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是說看到周圍人都熱衷于玩切水果游戲,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風呢?也許你之前生性節(jié)儉,或者不愛玩游戲,那么是不是去改變你的習慣呢?其實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那就會迷失了自我,沒有了個性,更重要的是,你丟的可能是你最初的夢想。所以,莊子讓我懂得了順應與堅持的道理,順應當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隨,遵循自己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強。

關于生死,莊子的觀點給我莫大的釋懷,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一種物質形態(tài)的轉變而已,人只不過是一團氣,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來的地方去。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莊子面對妻子的去世才能顯得那么坦然淡定,才會擊鼓而歌。對待生死,很多人都無法正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害怕死的到來,不管是自己還是親人。也許,莊子的生死觀是讓自己消除恐懼最好的解釋,我們不必為死而過度悲戚。

是的,莊子給我?guī)淼氖且环N別有的人生觀,讓我從心底有種坦然的感覺。我想,逍遙游的精辟之處就在這里吧!

一、境界有大小。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么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guī)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二、感悟與超越。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F(xiàn)如今,我們常被“現(xiàn)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于外在的發(fā)現(xiàn),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么愿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p>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xiàn)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后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拜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這本書對于充滿誘惑當今社會,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中清醒認知自己的內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于消極無為?!肚f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許多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擾,在工作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xiàn)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了寶貴的生命。我覺得對于一名共產黨員所要取的精華就是在于不斷反省內心,摒棄私念,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積極進取為人民謀利益這樣的大境界,這樣就不會為名所困,為利所累。

做人要堅持無私秉性不隨波逐流。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tài),合乎自然,超越利祿功名和自我?,F(xiàn)實的環(huán)境紛紛擾擾,需要超越外在的環(huán)境,始終保持一顆無私的心,在工作中,堅持原則,情系群眾,不為名利所惑,不為無原則的強權而動搖。

做事要努力奮斗真抓實干。無論在何種崗位上,在堅持自己內心無私秉性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身的潛能,使其發(fā)揮到最佳狀態(tài),這就是我認為的超越境界。這需要我們首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次增強踐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能力來自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自身駕馭各項工作的水平。要增強責任意識,每一項工作都要有為民意識,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形象,責任出力量,責任出智慧,有了責任心,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此外還要有克難攻堅的氣魄,想方設法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和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

學習《莊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認識,要志存高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才可以無怨無悔。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于丹的《莊子心得》,是對莊子哲學的深入解讀和理解,通過她的文字,我受到了啟發(fā)和啟迪。從讀書過程中,我體會到了莊子思想的魅力和智慧的深度。下面將從《莊子心得》中我所獲得的五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

首先,于丹在《莊子心得》中讓我認識到了莊子思想的獨特性和先進性。莊子強調“逍遙”和“無為而治”,這是一種以自然之道為準則的人生境界。有時候,我們?yōu)榱俗非竽繕撕屠?,不斷掙扎和糾結,而莊子則主張放松心態(tài)、順其自然。于丹通過提取莊子的思想精華,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講述了莊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與于丹的對話和交流,我漸漸地領悟到了莊子的智慧和睿智。

其次,于丹《莊子心得》中的論述給了我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莊子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和挫折,通常采用一種超然和無為的態(tài)度,通過調整心態(tài)和觀念來解決。我曾經遇到過種種問題和困惑,曾經在迷茫和彷徨中徘徊,而莊子的思想像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走出困境。通過和莊子的心靈對話,我明白了困境和挫折并不可怕,關鍵是如何轉變思維,找到自己的方向。

第三,于丹通過《莊子心得》傳遞給我一種深入思考和反思的態(tài)度。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欣然”與“苦一”的概念,他主張人要調整心態(tài)、放松身心,這樣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的快樂和美好。于丹指出,我們常常被外界的壓力和誘惑左右,追求短暫的歡樂卻忽視了內心的平和與安寧。通過深入思考和反思,我們可以逐漸認識到自我才是真正的主宰,而獲得內在的歡愉和滿足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于丹的《莊子心得》喚醒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關注。莊子認為人應該返璞歸真,回歸到自然的本性上。而當代社會的競爭和功利讓我們不斷剝離和忽略了這一點。于丹通過她自身的經歷和感悟,告訴我們應該關注大自然的美好和奧秘,與自然和諧相處。莊子的思想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重新審視了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

最后,通過讀完于丹的《莊子心得》,我認識到了莊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價值。盡管距離莊子的生活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但他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依然引人深思。在這個快節(jié)奏和功利主義的社會中,莊子的心靈寄托和智慧給了我們指引,讓我們更加理性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于丹通過她獨特的解讀方式,讓莊子的思想以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讓我們從中汲取靈感和啟迪。

總之,通過與于丹的對話和閱讀《莊子心得》,我深入領悟到了莊子思想的真諦和哲學的深度。于丹的文字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我們的人生和追求。通過與莊子的心靈對話,我們可以找到一種超然與灑脫,從而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內心的和諧。莊子的思想不僅具有古代的智慧和魅力,更有現(xiàn)實的意義和現(xiàn)代的價值。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yè)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煹膶W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于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理論,所有寓言,其實只有一個奧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無非是一種規(guī)則。也就是說天地間所有規(guī)則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規(guī)律,天之道才是大道!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當我們忘卻一個一個人生坐標的參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內心,我們會把握人生獨一無二的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要提醒世人的,叫做:“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本末徹底顛倒了。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會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人怎么樣才能不喪失?怎么樣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們應該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只是過往。就在我們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莊子說,在天地間,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yǎng)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給別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為自己的。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過于認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這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很多彎路。莊子認為,這個世界應該返璞歸真。也就是說外在的道德少點,不要過分相信技巧,讓我們回到最樸素、最本初的狀態(tài)?,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甚至有人不擇手段獲取利益和名譽。莊子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的意義在于,多一些內心樸素自然的淡薄,少一些投機取巧的刻意行為,否則,我們則有可能在這個大千世界里迷失自己。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融進自然地大道之中呢?莊子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讓心真正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后,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于丹是當代著名的文化學者和心理學家,她以她的獨特見解和深入研究而聞名于世。她的著作《莊子心得》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書籍,通過對莊子的理念的解讀,她向讀者傳達了很多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讀完這本書后,我深受啟發(fā),下面將分享一些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在我的理解中,莊子的思想強調自然和宇宙之間的和諧。他認為,人應當學會與自然共處,與宇宙協(xié)調。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常常為了物質的欲望和功利的原因而忽略了自然的聲音和節(jié)奏。但莊子告訴我們,只有在與自然合一的狀態(tài)下,我們才能真正找到內心的寧靜和滿足。因此,我認為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與自然的聯(lián)系,從自然中獲得力量和智慧。

其次,在莊子的哲學中,他強調了人的本性和內心的自由。莊子認為,每個人天生具有自由的精神和思想。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束縛,使得我們失去了自我和自由。因此,莊子建議我們要時刻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內心的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擾。只有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我們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賦和潛力,并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三,在莊子的書中,他通過各種寓言和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充滿智慧和幽默的世界。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質和人的存在意義。我發(fā)現(xiàn),讀莊子的書讓我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人性關懷和樂觀主義。莊子的故事中常常揭示了人的迷茫和困惑,但最終他總是能夠通過智慧和幽默來解決問題。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使我變得更加積極和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第四,在莊子的文章中,他給了我們很多關于修身養(yǎng)性和心靈成長的建議。他認為,人應該通過修煉自己的內心和心靈,以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他提倡通過靜心和冥想來培養(yǎng)內心的平靜和智慧。同時,他也提到了身心的平衡,強調了身體健康與內心的平和之間的關系。在我個人的體驗中,我發(fā)現(xiàn)當我花時間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時,我更加平靜和專注,也更加有力量來面對外界的壓力和挑戰(zhàn)。

最后,我認為莊子的思想對于現(xiàn)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啟示。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我們常常感到焦慮和迷茫。而莊子通過他的教導,告訴我們要學會放下追求功利和物質的心態(tài),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由。他也教導我們要保持與自然的聯(lián)系,從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正如莊子所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敝挥挟斘覀兡軌蚺c自然和諧共存時,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快樂。

以上就是我對于于丹《莊子心得》的一些心得和體會。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莊子智慧的光芒和對人生的思考。我相信,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們才能理解和體驗到莊子的智慧,讓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莊子,名周,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著有《逍遙游》《養(yǎng)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回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于丹是當代著名的古籍研究學者,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頗有建樹。其著作《莊子心得》深入解讀了莊子的思想,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智慧與思考的境界。讀完《莊子心得》,我深受啟發(fā),有了許多新的體會和感悟。

首先,通過閱讀《莊子心得》,我對莊子的自由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莊子以“自由”為核心思想,主張放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束縛,追求個人的自由與追求。他以“逍遙游”來比喻人生的境界,認為人應做到無拘無束,心態(tài)寬廣?!肚f子心得》一書中詳細地解讀了莊子對自由的理念和追求,讓我感受到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做到自由思考和自由行動的重要性。在不斷的適應和改變中,尋找自己的內心自由,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其次,通過閱讀《莊子心得》,我對莊子的“無為而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而生長,人類社會也應該與之相應,不要強迫控制和改變自然的道路。只有順其自然,從容不迫地面對一切,才能真正實現(xiàn)“無為而治”的境界。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常常追求成功和高效率,但卻忽略了內心的平靜與自然的流動。而莊子主張不要過于追求功利和目標,要懂得在自然中保持平衡,順其自然的發(fā)展。這種思想讓我反思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問題,學會從內心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行為和生活,追求真正的心靈自由。

再次,通過閱讀《莊子心得》,我對莊子的“變化無窮”的思想有了深刻的體悟。莊子認為世界的本質是變化的,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和演化。他以變化作為一種智慧和境界,提倡適應性和靈活性?!肚f子心得》中詳盡解釋了變化無窮的思想,啟發(fā)我要學會面對種種變化,靈活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只有在不斷變換中,才能真正成長。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有時我們會被各種固化的思維和模式所束縛,莊子的思想讓我意識到要保持靈活,開放的心態(tài),才能應對世界的不斷變化。

最后,通過閱讀《莊子心得》,我對莊子的人生態(tài)度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莊子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是一種豁達,他放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提倡內心的平和和達觀。他主張人們要超越一切外在的刺激和物質的誘惑,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幸福。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追求名利和物質,卻常常忽略了內在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的真正意義。莊子的思想讓我認識到人生不僅僅是追求物質,更要追求內心的安寧與滿足,努力尋找真正意義上的幸福。

總結起來,《莊子心得》一書讓我對莊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體悟。通過解讀莊子的自由思想、無為而治、變化無窮和人生態(tài)度,我更加明白了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中面對困境和挑戰(zhàn),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和平靜。莊子的智慧引領著我,不斷地思考和探索人生的真諦。我希望自己能夠更好地將莊子的思想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境界和人生智慧。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于丹這篇。

讀后感。

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xiàn)代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于丹莊子。

希望對你有用!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里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只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里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復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鼻f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蔼毰c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yǎng)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yǎng)房子,還務必要養(yǎng)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y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yōu)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學習"《莊子》心得",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背著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于丹《莊子》心得心得體會。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背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背包的兩人感覺很輕松,說說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說話的力氣,只能平穩(wěn)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后20層。終于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背包里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說,故事里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著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fā)的,我們背負著沉沉的行囊,里面裝著理想,裝著報負,裝著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臺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guī)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松,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斗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fā)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于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里,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蘊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guī)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臺躍躍欲試??烧娴牟饺肷鐣?,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現(xiàn)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xiàn)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xiàn)實,于是背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復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

名言。

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xiàn)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著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學習"《莊子》心得",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背著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于丹《莊子》心得心得體會。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背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背包的兩人感覺很輕松,說說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說話的力氣,只能平穩(wěn)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后20層。終于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背包里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蘊含著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說,故事里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著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fā)的,我們背負著沉沉的行囊,里面裝著理想,裝著報負,裝著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臺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guī)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松,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斗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fā)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于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里,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蘊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人生的前20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guī)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臺躍躍欲試??烧娴牟饺肷鐣?,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現(xiàn)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xiàn)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xiàn)實,于是背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復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模?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xiàn)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著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莊子那本書買回來擱在那里半年了,也沒有看過,因為我和同事們在地攤上轉的的時候,一位同事買了本史記,因為這個代表了文化人的象征。但是,我買了本莊子,可能是附庸風雅吧。

莊子這本書放在那里半年沒看過,他在哪里靜靜的躺著,可能是在睡覺,彌散在一種逍遙的氛圍中。也可能在等待著,等待懂他的人出現(xiàn)。

翻看莊子這本書看的時候,第一個感覺特別難懂,本來我對古文就不懂,再加上每一行里面冒出些生僻字,可以說是難上加難,沒文化真可怕的寫照浮現(xiàn)在臉上。再就是他的意義特別難理解,對于我,通過解釋加譯文依然領略不了其要旨。但是,有時候也能讀上幾句可以說只能認識字的幾句話,感覺又是朗朗上口,字字珠璣,就是說一句話,一個字,都閃現(xiàn)著智慧的光芒,有時候看到的,似乎還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立即有種羞愧的感覺。

莊子的精神很博大,說實話嚴格領會莊子的意義更是難上加難,莊子的思想似乎在天邊飄蕩,而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們每個人也許在這社會上拼搏,成功也罷,失敗也罷,但是,缺忘掉了一件事情,我來到這個社會上是干什么的,漫無目的,似乎也在飄蕩,但是,不知道怎么飄蕩,不知道飄到那里去,這件事情應該誰都解決不了,只能是扣住心扉問自己。自己連自己想做啥都不知道,還能問出什么。

莊子的思想飄逸峻異,并沒有說明我們該怎么做,不像孔子。但是,感覺到是要讓人站到一個特別高的高度看問題,我們在物理學的坐標常常是地球,但是,莊子的坐標可能定在了太空。讓人感覺坐在太空中看一切事物的流動。

莊子的思想可以說很難解讀,只能慢慢的從中一遍一遍體會,有些小說看一遍就算完了,但是,莊子的小說感覺到看幾十遍都閑少,莊子指明了大道,讓人呆滯的思想有似乎變得有了點火光,我們中國人在20__多年前就有了這種思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莊子的思想很博大,歷史學家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看待歷史,政治學家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審視政治,商人還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經商。對于老百姓的我來說,還能從莊子的思想里面得到什么東西,估計可能就是不斷的審視自己,把自己的所有不良的東西剔除。

沒有一個精神基礎,感覺到有時候就漫無目的,茫然失措,就像是隨風而搖擺的樹葉,不淡定。我覺得是最最失敗的地方,也不是說做出什么大事,就是沒有一個思想基礎,可能那個目標是虛無的,指導我們的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沒有一個切合自己實用的方向和目標,有可能就是真的空虛一場,夢一場。

不斷的重新認識自己,不斷的改變自己,讓自己能趕上這個社會前進的步伐,社會就這個樣子,他是一種存在,不能因為我們的喜好而改變,他在不斷的變化,如果有錯,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就是社會的一份子。不行崖異之事。

讀了莊子,感覺到連莊子的門都沒有進去,只能是不斷的在生活中體會,如果沒有豐富的社會生活,如果不從生活中體悟,莊子這本書,真的很難領略其真。當然了,還要不斷的學習,凝練,不能荒廢人生。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后,《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墩撜Z》里的這段話,從小便耳熟能詳,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十五歲的學習的起點,選擇好方向,三十歲能牢固地自立,四十歲對各種問題不疑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有一天,看《百家講壇》,一位白衣白裙的中年女子正在講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著“于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的字樣,面孔是陌生的,言談是和藹可親的,她并沒有咬文嚼字羅列子曰詩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這個人生坐標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轉星移中,面對物欲橫流、轉瞬即逝,讓每一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量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逼┤纭八氖换蟆?,“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于丹把“中庸”理解為一種理想狀態(tài),一切都處于和諧之中,即天地萬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毖哉咔星?,聽者意會,那種樸實無華清新自然,一下?lián)糁辛瞬辉倜舾械纳窠?,怦然心動,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沒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歡上了。

于丹把解讀《論語》的指南針,放在了當今快速發(fā)展的社會里,告訴今天的我們,怎樣有價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論語》的價值,或者說是一切經典的價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語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更不是用天經地義的章法約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們窮究義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們頂禮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讓這些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樸素的真理,穿越時空的塵埃,用經典將心靈的內在喚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地與棲息地。

所以在《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圣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高蹈者,將圣賢經典點化為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一如《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對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誘,建立心靈的智慧,傳遞著溫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遙遠,經典不再塵封,現(xiàn)實也就少了幾許迷?!拔镔|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薄袄硐胫谰褪墙o我們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薄叭说囊簧贿^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薄诖蟛款^的高頭講章、一連串的新鮮名詞術語、三墳五典博古通今的考證成為專家學者們的招牌、成為學問的外在表現(xiàn)時,這些文字猶如這個冬日里的一抹暖陽,讓人受用流連,一讀再讀而新鮮如初,滋味醇厚。而這些閃爍著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又常常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讓道理既通俗又意味深長。同為花崗巖,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么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备嬖V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一個抑郁癥患者去看心理醫(yī)生,醫(yī)生建議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戲劇演員的演出,忘懷得失,那個患者滿面流淚地說,我就是那個戲劇演員。質疑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這樣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凝神靜氣地閱讀,心領神會地頷首。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經典書籍需要慢慢地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讀《莊子》時,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結果一無所獲,還讓心態(tài)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澤。我決定沉下心來,不求速度,只求質量。一天只讀那么兩三頁,三十三個章節(jié),共四百多頁,分付幾個月時間。這期間里,多寫讀書筆記,加深認識和記憶。

這兩天我讀的只是第一篇《逍遙游》,收獲很大。了解到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于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贊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于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yè)、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yè)揚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于種種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guī)范、人生準則、忠于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當然更可以依從于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松愉悅和無所擔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里,莊子的逍遙游思想并沒有什么缺陷,被所謂的正統(tǒng)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么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后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yǎng)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采眾長,才能實現(xiàn)優(yōu)質,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fā)展。一邊孔子,一邊莊子,我認為是必須的。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

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2月20日:感悟與超越。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xiàn)好心辦壞事的現(xiàn)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2月22日:本性與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2月23日:總有路可走。

2月24日:堅持與順應。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

2月25日: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2月26日:心態(tài)與狀態(tài)。

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fā)揮。

2月27日:大道與自然。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yōu)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五

莊子作為中國古代哲學家,對于讀書有著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讀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心靈的智慧與人生的境界。莊子強調“莊子讀書心得體會”,正是他對讀書的獨特體驗和深刻認識的總結。通過閱讀,人們可以獲取知識和成長,同時也能獲得內心的寧靜和超脫,這是莊子讀書心得體會的核心思想。

第二段:讀書與個人修養(yǎng)。

莊子認為,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個人的修養(yǎng)。在莊子看來,修養(yǎng)是人的精神境界,通過讀書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心智的智慧。莊子讀書心得體會中強調了修養(yǎng)與讀書的緊密聯(lián)系。通過書中的文字和思想,人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品境界。

第三段:讀書與人生態(tài)度。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中提到了讀書與人生態(tài)度的關系。莊子認為,人生苦短,應該抱著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去看待人生的種種困頓和挫折。讀書可以給予人們一種超脫塵世的感覺,讓人們在煩惱和紛擾中保持冷靜和平靜,用寬容和超脫的心態(tài)看待人生,以一種寬廣的思維和眼界去擁抱世界。

第四段:讀書與見識拓寬。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中還強調了讀書對于拓寬眼界和提高見識的重要性。莊子認為,讀書可以讓人們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和見解,拓寬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見識。通過閱讀,人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知識,培養(yǎng)自己的多元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閱讀也能夠啟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讓人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廣泛地應用知識和智慧。

第五段:讀書與人與自然的關系。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中還涉及到了讀書與人與自然的關系。莊子認為,人類應該與自然保持和諧的關系,以自然的方式去生活和處事。通過讀書,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的智慧和方式,擁抱自然,與自然相互融合。莊子通過讀書,體會到了自然的美麗和智慧,從而更加珍惜自然,保護環(huán)境,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總結:莊子讀書心得體會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讀書來提升個人的修養(yǎng)和境界,拓寬眼界和豐富知識,保持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并與自然相互融合。這些思想不僅在古代有著深遠的影響,也能夠為當代人們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因此,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思考和領悟莊子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人生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六

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字學者和思想家。他在他的著作《莊子》中討論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包括自由、人性、生活的意義等。莊子讀書的態(tài)度與常人有所不同,他認為讀書并不是為了與人爭高低,而是為了個人修養(yǎng)和獨立思考。他認為,讀書應該是一種愉悅的享受,而不是一種壓力和負擔。因此,莊子強調讀書的自由和開放性,注重閱讀的樂趣和靈感的獲得。

段落二:莊子對于閱讀的境界和境界的追求。

莊子在《莊子》一書中提到了“辨惑”這一概念,他認為讀書應該能夠讓人擺脫迷惑和疑惑,從而達到真正的境界。他認為,讀書是一種心靈的修煉,通過讀書可以解決人們內心的煩惱和疑問,使人們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因此,莊子強調對于書籍的深度思考和獨立思考,以及對自己心靈的探索和解放。只有通過不斷地追求境界,才能真正領悟書籍中的智慧和哲理。

莊子認為,讀書不僅是一種精神享受,更是一種提高自己能力和擴展自己視野的手段。他認為,通過讀書,人們可以獲取社會經驗和歷史智慧,從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和困境。莊子認為,讀書是一種雙向的活動,讀者應該虛心地吸收書籍中的智慧,同時也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讀書籍,形成獨特的見解和價值觀。讀書不僅是一種個人修養(yǎng),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擔當。

段落四:莊子讀書的方法和技巧。

莊子提出了一系列讀書方法和技巧,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領悟書籍中的含義。首先,他提出了“養(yǎng)心式”,即讀書時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冷靜,以便更好地理解書籍的精神內涵。其次,他強調了“審讀式”,即要對書籍進行仔細審查和分析,理清書中的主題和論點。最后,他提出了“啟蒙式”,即讀書時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批判性地思考書籍中的觀點和論據。通過這些方法和技巧,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領悟書籍中的哲理和智慧。

作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學者,莊子給予了我們許多讀書的心得和實踐建議。首先,他強調要有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不盲從于他人的觀點和結論。其次,他鼓勵我們要不斷地追求境界,并對自己的成長和進步負責任。最后,他要求我們挖掘書籍中的智慧和哲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與他人分享和交流。通過實踐這些建議,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讀書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和提高自己的素質。

莊子的讀書心得體會可以概括為:對于讀書要有自由和開放的態(tài)度,追求真正的境界和心靈的平靜;讀書不僅是一種精神享受,更是一種提高自己能力和擴展自己視野的手段;讀書不僅是一種個人修養(yǎng),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擔當;讀書要有技巧和方法,并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將讀書的智慧和哲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與他人分享和交流。莊子的讀書心得體會對我們指導和啟發(fā)都至關重要,它提醒我們讀書是一種豐富人生和提升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七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yè)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煹膶W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舟車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處一焉。相對于宇宙萬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八

莊子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其所創(chuàng)立的道家思想給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帶來了重要的影響。他主張人應該遵循自然規(guī)律,接納生命本身的變化和轉化,在思想和行為上不受約束,追求自由、無為的境界。人們在閱讀莊子的經典著作時,常常會感受到深深的道家哲學思想。于丹在其所著的《論語心得》一書中也曾深入探討過莊子的思想精髓,下面將從五個方面來探索莊子思想的內涵和啟示。

一、自由與無為——解開束縛的枷鎖。

莊子追求“無為而無不為”,主張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行動,相信自己的本真天性。他認為,如果人們只是被約束在某種特定的形式和規(guī)則之內,那么就無法達到真正的自由狀態(tài)。對此,于丹認為,應該選擇某種行為方式,從而避免陷入人才中的束縛,找到自己的本真狀態(tài),進而實現(xiàn)自由。

二、自然與生命——回歸本真狀態(tài)。

莊子強調人與自然的連通性,認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準則,人應當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和本性。他說,“天下以道德開宗門”,提出了道德的重要性,并強調生命的本質價值。對此,于丹則提示人們,深入本真狀態(tài),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要開放心態(tài),接受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斷探尋人生的含義。

三、人生與價值——天道人情需相輔相成。

莊子認為,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但并不是所有東西都是永恒不變的。他強調個人的無為,對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處之泰然。他認為,如果人們能夠理解生命的本質,真正地接納它,那么在面對生命的挑戰(zhàn)時也能心態(tài)平和,不畏艱險。于丹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僅在于外在的成就,更應該關注人性的價值,準確對待生命。

四、寬容與溫和——達到融通貫通的境界。

莊子的道家思想強調了寬容和溫和的態(tài)度,認為人們應該接受不同的觀念和行動方式,維護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實現(xiàn)“物我之非”。他認為,如果人們能夠具備寬容和和諧的品質,就能達到祥和、真正的一體化狀態(tài)。于丹在此方面指出,要有智慧,尤其要懂得忍耐和寬恕,在人際交往和生活中,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就多一份人生的美好。

五、虛心與自省——不斷涵養(yǎng)人性。

莊子認為,一個人的心態(tài)要健康,就必須虛心求知,不斷涵養(yǎng)人性。他也強調了自省和內省的意義,認為人們要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以及各種修煉的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境界。于丹在此方面的意見是,要把整個人生看成是一次修煉的過程,在生活中要時刻保持謙虛和自省的心態(tài)。

總而言之,莊子的人生觀強調人性的本來面目,深入人性本真之后,才能真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于丹在其著作中,也深諳這些精髓,融合了自己的體驗和觀察,向我們揭示出更為廣闊的向度和意義。無論是在思想領域,還是在實際生活中,莊子的思想和于丹的心得對我們的人生都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價值,值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借鑒。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九

在莊子書中,以他自己的說法就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但其中卻蘊含著天大的奧義與智慧。莊子是一個非常善于講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陸離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貧困潦倒、等米下鍋。他沒有富裕的生活,溫飽不定,這樣一個人,他憑什么去逍遙游呢?就憑他的精神!莊子的心胸非常的寬廣,他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過,“我死之后,將我扔到山溝里。讓蒼天穹廬做我的棺蓋,讓廣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讓日月星辰、世界萬物給我陪葬。這是一種多么豁達的境界呀,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開。

人,本來是無羈無絆的,本來是放縱自由的。但由于太多的選擇,太多的物質利益,束縛了我們的身心,迷失了我們本來的面貌。如果說儒家給了我們堅實厚重的一片大地,則道家給了我們一片未來自由的天空;如果說儒家讓我們學會了挑起擔子,負起重量,則道家讓我們學會了舉重若輕。莊子的精神就是,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搖,不為名譽權力所掛念,讓心胸豁達一點,開朗一點?!肚f子》中記敘了那么多的寓言,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都是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二十

07年春節(jié)的時候,央視十套《百家講壇》節(jié)目曾請了一位北京師范大學的女教授叫于丹來講莊子,當時沒有在意,換臺了。今年我們幼兒園在老師生日時每位教師都收了這樣一份生日禮物一本于丹的《莊子》心得,一開始我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翻了幾頁,看著看著覺得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挺實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漸地改變了態(tài)度,覺得好好地看完這本書,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嘗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于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眼睛,就有什么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jié)里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么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向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說,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么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癡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么別人都那么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huán)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并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是否有利于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F(xiàn)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么,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回歸原本的自我,回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床,食,不過一碗。短短數(shù)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現(xiàn)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師對達芬奇說: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體會篇二十一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圣人”,稱莊子為“神人”。記得在我的大學時代,博學多才的中古文學老師最喜歡講的也是莊子的作品,在學校組織了我們集體看過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他是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

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

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xiàn)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

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guī)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tài)和快樂的生活狀態(tài)。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tài),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huán)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fā)到最佳狀態(tài),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shù)娜魏我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里,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46377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