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既是對作品的回響和反思,也是對自己內心的發(fā)現和觸動。在寫讀后感之前,我們可以先做一些讀書筆記,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我們分享了一些精心撰寫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激發(fā)更多讀者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一
看完史記,是時候寫一篇史記讀后感了,看完《史記》就仿佛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史記的刺客列傳讀后感1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我?guī)缀跏褂昧艘徽麄€暑假來看這本《史記》但至今還有十幾篇沒有看。
《史記》是漢代的司馬遷寫的,那是司馬遷還沒有任何名氣,但是憑著這本《史記》,現在可以算是婦孺皆知的人物了?!妒酚洝穬热菀还彩且话偃殖闪恕氨炯o”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和最多的一部分“列傳”七十篇,如果再加上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那便是一百三十一篇了,其中司馬遷話最多時間也是片數最多的便是“列傳”部分了,然而這其中讓我有一些感觸,同時了解最多也是這一部分。
“列傳”部分寫的人物不是所有有名的人都寫了,也不是寫了無關聯(lián)的幾個人,更不是想起來誰就寫誰,然而我覺得,這些人都是司馬遷所有的可寫的,從他的字里行間也不難看出,司馬遷對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他很贊揚,有的人他便起了一種不喜歡的意思,對于有些人他甚至很討厭,對他們有偏見。
首先我們可以看出,西馬前是一個非常不贊賞法家的人,尤其不贊賞的是法家的刑法,對武帝的統(tǒng)治也是及其的厭煩,很多地方都能看出來,但是如果有的人認為不對的話,我便有兩處能直接看出這一點,那便是《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兩篇寫出了司馬遷對人義和俠義的官員的贊揚,以及對兇狠的官員(主要是武帝時期)的批評。在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對劉邦項羽時期的官員的描寫很多,也花了不少篇幅在里面,雖然篇數少,但是寫的人很多,而且對非常狠毒的或是法家人物抱著一些厭煩的態(tài)度,而對狹義的人加了一些贊揚。還有一件我認為是很有趣的事情,司馬遷或許很重視友誼,以至于在某些文章中,還把自己的一個朋友也直接就那么加了進去,我認為寫得還不錯的。
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故事》,我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和發(fā)達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對我們炎黃子孫的堅毅和智慧崇拜的五體投地,對我國自古以來朝代的興替有了比較清晰、深刻的了解,特別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都生活在遠古時代,那時既沒有文字符號記載他們的故事,也沒有安定的生活,人們主要依靠狩獵和采集植物果實為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后來炎帝發(fā)現許多小鳥在地上啄食細小的植物種子。他就把這些植物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里,收獲之后,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飽肚子。于是,炎帝向人們介紹這種谷物,推廣種植這種谷物的方法。為了耕種方便,炎帝又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了一些農具。從此,這種谷物,也就是粟子開始了大面積種植,人們能夠獲取較充足的食物。為了感謝炎帝對農業(yè)的生產發(fā)展的貢獻,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神農氏嘗遍百草,多次誤食有毒的食物,幾乎喪命,幸虧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藥,掙脫了死神的魔掌。為了不讓人們重蹈覆轍,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仍然去嘗試各種植物。最后,他嘗到了一種名叫斷腸草的綠葉黃花植物。這種劇毒植物無藥可救,神農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后,有一段時期非常混亂,各地諸侯乘機而起。軒轅氏決心消除戰(zhàn)禍。他修行德政,安撫百姓,整頓軍旅,收復了各地的諸侯。他又在逐鹿擒殺了南方諸侯首領蚩尤,統(tǒng)一了天下。后來,人們稱他為黃帝。
黃帝執(zhí)政后,仍然不忘天下的百姓,只要發(fā)生戰(zhàn)亂,黃帝就去征討,掃平判亂,安撫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各種困難。他制定歷法,讓百姓按季節(jié)播種收獲;劈山開道,方便天下人往來。他成年辛勤地奔波勞碌,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的居住過。
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創(chuàng)造,他們的無私奉獻,是我們世世代代的楷模。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正是因為他們這種無私精神的普照。他們的精神將永世長存,我們也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我們還要把他們的精神世代傳承下去,讓我們的中華民族永遠發(fā)達,永遠年青,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禮貌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以往的驚心動魄,思量以往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墒窃谏倌瓴蛔R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fā)戰(zhàn)亂,最終也可是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云,世間百態(tài),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嘗膽,最終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zhàn)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看到這句話,大家肯定會想到兩個字——《史記》。沒錯,今年暑假,我就品讀了這部輝煌的歷史巨著。
《史記》這部書記敘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發(fā)生的史事,是我國的第一部記傳體史書。它逐一記述了夏、商、周、秦的興盛和衰敗的原因,堪稱一本百科全書式的鴻篇巨制。
《史記》的作者是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父親的熏陶下,他20歲就開始游歷全國,收集素材。在他47歲時,他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腐刑。出獄后,司馬遷忍辱負重,花了20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史記》,完成了他父親的遺愿,也終于名垂于青史。
在我心中,”英雄“這個字眼不誰都能配得上的,而在這本書中,我就找到了很多名副其實的大英雄,項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鴻門宴時放走了自己最有力的競爭對手——劉邦,在告別了虞姬之后,他突圍失敗,被困在了東城,也損失了700余人,到了烏江,一位亭長讓他渡船前去江東稱個王,但是項羽婉言拒絕,并把他的烏騅馬贈于亭長,然后,他讓僅剩的二十多人拿著短刀,跟漢軍打肉搏戰(zhàn),在殺了幾百名漢軍之后,拔劍在烏江自刎。
《史記》是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話文版。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讀完了這本書。
“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是我閱讀《史記》這本書的收獲。
在《史記》里,我讀到了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尊師重道的事跡。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學生宮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陽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陽居住,為了能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便和宮敬叔一同前往洛陽。來到洛陽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當時正在著書立說,聽聞譽滿天下的孔子前來拜訪,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筆,迎接孔子??鬃舆M入大廳,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后,才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因為孔子態(tài)度很誠懇,老子就很詳細地跟他講解古代的“禮制”??鬃訉W到了很多關于古代“禮制”的知識。
閉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師。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剛上小學,沒有定性,上課忍不住玩小玩意兒,被老師發(fā)現了。老師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來,但是過了一會兒,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來玩,老師那雙火眼金睛又發(fā)現了,就叫我站起來。本以為這樣我就可以好好聽課,誰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于是老師板著臉說:“站起來也能玩,要好好聽課才是。把手上的東西拿上來,沒收!”我看著老師嚴厲的臉,便知道我在課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同學,不尊重知識,我羞愧地紅著臉低著頭,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講臺前。當我轉過背,發(fā)現全班同學都在看著我,當時我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鉆進去,并暗暗發(fā)誓以后再也不要這樣了。課后,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老師批評你,讓你在課堂上站起來,是因為你影響到了課堂秩序,老師希望你好好學習,將來以優(yōu)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要記?。鹤鹬貏e人是在莊嚴自己!”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把自己當成學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學。給我們樹立了尊師重道的榜樣。
相較于孔子,我在學識上是一張白紙,思想、道德、文化修養(yǎng)各方面都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而尊師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課程。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二
讀完史記,能讓我們讀出歷史的真實,讀懂一點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讀書活動很容易讓人產生諸多感想,你知道如何寫一篇史記讀后感?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史記的刺客列傳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我最愛的就是《史記》。靜靜地,如同靜靜的流淌的河,流過我的心底。
也許是因為歷史書本的空缺,也許是遺落了太多太多,許久許久的共鳴,我便愛上了《史記》。
沒有太多的伏筆,沒有太多的傷愁。它留給我的,只是書上沒有寫的,然是在讀后,一種百感交集的情緒充斥著身心,一種莫名的回首,忘卻自我。在你讀它時,它便慢慢在浸漬著你,控制著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樣也揮之不去。
我喜歡呂后的狠毒,喜歡她對戚夫人的所做。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正如《史記》所說,“那總比虛偽的為丈夫找小老婆,卻又背后耍心計得要來的強?!蔽蚁矚g楚霸王在生命的最終,用盡自我的最終一點余力來拼搏。然后在烏江,回憶,惜別。“力拔山兮,氣蓋兮……虞兮虞兮奈何兮?!背璧钠鄾龌厥?。我喜歡亡國之帝——溥儀,在皇太后顫抖的將玉璽交出時,他正在爬樹、嬉笑。然后盡自我所能,普天下眾生。直到他沒有了故宮一角,顛沛流離。
或許我曾夢見歷史,卻沒有親生經歷??墒俏颐靼鬃晕蚁矚g什么人物,因為《史記》。以前我總是在歷史的小黑屋,沒有陽光,沒有雨露,可此刻,我懂了。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禮貌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以往的驚心動魄,思量以往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墒窃谏倌瓴蛔R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fā)戰(zhàn)亂,最終也可是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云,世間百態(tài),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嘗膽,最終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zhàn)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在許多本教師規(guī)定的海量閱讀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史記》,因為它的里面有一個個能改變人心靈的歷史故事。
《史記》中有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平原君列傳》中的《趙勝惜才》,體現了平原君趙勝的知錯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為他能博覽群書,歸納出這么多的歷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后,加上那幾句振奮人心的話,真是讓人無法挑剔,贊嘆不已呀!
在《韓信被殺》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寫道: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夸耀自我的功勞,不自恃自我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向以為韓信是一個英雄,原先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從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經顯現出了自我的光芒,就不要太驕傲,不然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記》里有許多這樣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這本書振奮了我的精神,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啟發(fā)了我的人生,還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我的心靈!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三
通讀伍子胥列傳后,我被他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所震撼。昭關受窘,中途乞討,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于復仇雪恥,名留后世。難怪太史公評價:“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p>
《伍子胥列傳》是司馬遷《史記》中最為著名的篇目之一,具有強烈的悲劇性。以吳國、楚國為主,兼涉魯、晉、鄭、秦諸多國家,諸多重大歷史事件;以伍子胥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勝、太宰嚭、申包胥、夫概等諸多人物。其中光殺父之仇就有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的一對不解之仇;伍子胥與平王的一對深仇大恨;鄖公與平王的殺父之仇;白公與鄭王、子西的生死之恨,相互穿插,節(jié)奏緊湊,有條不紊。誠如太史公所說,怨毒對于人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
伍子胥過昭關,前臨大江,后有追兵,與太子勝各自只身徒步逃跑的慌恐,危急之中偶遇漁父的緊張場面,讀起來令人心驚肉跳,而他韶關一夜白頭的故事,更是萬世流傳。攻克郢都,沒有找到昭王,竟做出“掘楚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三百,然后已。”的瘋狂行徑,把他多年來忍辱負重,壓抑在內心的深仇大恨,突然迸發(fā)出來的烈火般的感情,都如泄洪般一泄而出。他頭腦清楚,看問題尖銳,深知應父之召必然俱死,故棄小義而雪大恥。如果他象伍尚一樣愚忠愚孝,也許我們就不會對他評價這么高了。他能舍小義,成大名,其意志非一般人可比,故后人對他也是褒多于貶,這或許是緣于司馬遷對他的美化。他有張弓拒捕,桀驁不馴的一面;也有忍辱負重,含辛茹苦,雖困病交加、中途乞討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有把自己唯一的寶劍送給漁父的感恩報德的一面;也有因時機不成熟,到鄉(xiāng)下種地以韜光養(yǎng)晦的`一面,此等做法,讓人想起越王勾踐,有著堅定信念的能人,都似這般忍耐,深埋野心以在日后一擊即中。
伍子胥是有政治眼光的。他多次規(guī)勸吳王伐越,分析形勢,指陳利害。雖遭伯嚭讒言誣害,但他的形象越顯得光明磊落。伍子胥又是智勇雙全的人物。他為吳國率兵打仗,為吳王稱霸一時,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被賜死前對門客說的一番話,令我震撼:“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边@是預言,是現實,是政治遠見,是身遭誣害的憤概,也是對吳王昏庸的憎恨!
太史公對伍子胥的志節(jié)才敢表現出了極大的贊美與同情,當然,我認為其中也包含著作者對個人身世的無限感慨與悲憤。誠然,一個作者哪能寫盡世上的所有人呢?寫來寫去,寫的還是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無論孤獨還是野心,其實都是自己人生某個側面的寫照。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四
這一篇寫了五位刺客,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刑軻。
曹沫,魯人,以勇力事魯莊公。魯莊公派他帶兵與齊國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連失幾城。曹沫覺得很慚愧,但莊公仍很信任他,“猶復以為將”。齊恒公與魯莊公于柯邑會盟,曹沫趁隙執(zhí)匕首劫持了齊桓公,齊桓公的左右投鼠忌器,無法近前,問曹沫,你想干嘛,曹沫說:“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已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边@時候其實他說什么齊桓公都會答應吧,只要不殺齊桓公,于是齊桓公答應“盡歸齊之侵地”,曹沫也干脆,齊桓公一答應,他立馬扔掉匕首,回到魯國群臣的位列中,談笑自若。齊桓公心里當然憤怒,回去就想背約,管仲勸他,“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這樣,“曹沫三戰(zhàn)所亡地盡復予魯”。
曹沫很有勇氣,心理素質好,機智。他是本篇介紹的幾個刺客中唯一從刺殺現場平安脫險的幸運兒。
專諸,吳國人。伍子胥了解專諸的能力。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后就向吳王僚游說伐楚之利,被公子光否定了,說伍子胥提出伐楚是為報私仇,不是為吳國作想。伍子胥因此推斷公子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這個內事是提公子光有殺吳王僚以自立的圖謀。于是伍子胥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公子光想殺吳王僚自立是有原因的,因為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的四弟季子札賢,諸樊想把王位傳給他,但季子札堅辭不受,于是諸樊不立太子,將王位傳給其二弟,二弟死了傳三弟,三弟死了準備傳四弟季子札時,季子札跑了,于是吳國人立三弟的兒子為吳王,即吳王僚,這下子諸樊的長子公子光就不樂意了,認為王位應該是他的。他很有耐心,等到吳王僚派其弟領兵攻楚,同時派季子出使晉國以觀諸侯反應,而楚國雖正值國喪,但并不示弱,派兵從背后斷了吳軍退路;這時候公子光認為機會終于來了,就與專諸商量,是出手的時候了。公子光發(fā)請?zhí)垍峭趿懦燥?,吳王僚也是有防備的,帶了一大批護衛(wèi)來赴宴,大家喝灑喝得差不多的時候,公子光稱腳痛進入內室,專諸將魚端給吳王僚吃,近前后抽出藏于魚肚子內的匕首刺吳王僚,“王僚立死?!睂VT也被迅速撲來的吳王僚的隨從殺死。吳王的人見僚已死,一時惶亂。公子光這時帶入事先埋伏的人一擁而上,把吳王僚的人全部除掉。然后公子光自立為王,即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
專諸的特點應該是刺殺技術好吧,快、準、狠,一發(fā)即中。他刺殺成功后被對方殺死于現場,死得其所。
豫讓,晉國人。他開初是范氏及中行氏的手下,不受重用,就改投到智伯門下。智伯“甚尊寵之”。后來智伯死于與趙襄子的戰(zhàn)斗中,趙襄子對智伯怨恨極深,不但與魏韓合謀滅了智伯,三分其地,還“漆其頭以為飲器”,這個,有點變態(tài)了。豫讓逃到山中,立志為智伯報仇。他報仇的手段一直走的悲情路線,先是扮囚犯到趙襄子宮中去刷廁所,想趁趙襄子上廁所時刺殺他,被發(fā)現并抓住了,趙襄子念其忠義,放了他。然后他就扮乞丐,“漆身為厲,呑碳為啞”,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他了,他一個老朋友在街上認出他來,都感動哭了,說以你之才,假裝投到趙襄子門下,他一定會收留并重用你的,這樣你不是更有機會接近他并殺掉他嗎。豫讓比較死腦筋,認為我心懷二心投到趙襄子門下并殺他,一是對智伯不忠,二是對趙襄子不義,不能做這種事。他躲在趙襄子的馬車必經的一座橋下,結果馬驚,趙襄子立即意識到是豫讓在附近,于是豫讓又被抓住了,趙襄子忍不住指責他,說你也曾經是范氏中行氏的手下,智伯滅范氏中行氏你無所作為,而今我滅智伯你卻執(zhí)意要殺我為智伯報仇,這是為什么。豫讓的回答比較經典,說范氏中行氏以常人待我,我就以常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趙襄子默然,說我已放過你一次,你這樣不依不饒,我無法再饒你,豫讓也有他的邏輯,他說“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你要殺就殺吧,臨死前希望能刺穿你的外衣來成全我為智伯報仇的意愿,趙襄子感其義氣,就脫下外衣讓手下拿著,豫讓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然后伏劍自殺。
豫讓作為一個刺客其實并不專業(yè),他像是一個徹底入戲的演員,專門向世人演示什么是忠義,只專注于表演過程而不計結果,是個失敗的刺客。其實他蠻聰明的,很會說話,是個挺有才的文人,只是死腦筋,中毒太深,枉送了性命。想像他連續(xù)三次躍起去刺擊趙襄子的衣服,然后伏劍自殺的畫面,感覺他像一個用生命在演出的小丑,有點悲愴的喜感。唉,這讓我想起一句被篡改的歌詞:“原諒我一生放縱不羈笑點低”。
聶政,軹.深井里人,軹在哪里?不大清楚。殺了人后躲避仇家,與母親姐姐一起搬到齊國居住,以屠宰為生。濮陽嚴仲子本來是韓哀侯的臣子,與韓相累俠結了怨,就跑回老家,一心想除掉累俠,到處訪求勇士。聽說聶政勇,多次去齊拜訪聶政,又備了酒席到聶政門前,并送上百金給聶政母親祝壽。聶政“驚其厚”,“固辭”。嚴仲子避開他人,向聶政講了來意。聶政說我是因為有母親要贍養(yǎng)才避仇在此,“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最終沒接受嚴仲子的厚禮,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后來,聶政的母親死了,“既已葬,除服”。這時候,聶政就去找嚴仲子了,說:“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親以天年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眹乐僮泳桶言斍檎f了,并說了困難之處:對方為韓相,且是韓君季父,在韓國宗族眾多,護衛(wèi)嚴密,我謀劃了很久,終不能成。并說“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甭櫿芙^了嚴仲子給他增派人馬的提議,說濮陽與韓國相距不遠,韓相耳目眾多,我們人多了就難免生是非,有是非就容易泄漏機密,若事情傳到累俠耳里,“語泄是韓舉國與仲子為仇,豈不殆哉!”聶政獨自去到韓國,仗劍闖入累俠府中,當時累俠正坐在府中,左右護衛(wèi)甚多,聶政直接沖上臺階刺殺了累俠,左右大亂,聶政大聲呼喝,砍殺幾十人后,“自皮面決眼,自屠其腸,遂以死?!?/p>
聶政是個孝義雙全,冷血果斷的殺手。他的每個決定其實都有其道理,你知道他為什么臨死前要自已割面挖眼毀容嗎,那是因為他還有個姐姐在,他不想讓韓國人查到他的身份去殺他姐姐報仇,可見他心思細膩,俠骨柔腸,乃重信諾有擔當的真漢子也。說到他姐姐,也不是個耙角,她在齊國聽說韓相被人刺殺,韓國將兇手暴尸街頭,懸賞征詢兇手身份時,意識到可能是弟弟聶政,就去韓國認尸,伏尸痛哭,最后哭死在聶政的尸體旁。
荊軻,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刺客,可能要寫的會比較多,不如下一篇再寫。
關于已寫的這幾個刺客,一個是在齊魯會盟時劫持齊桓公脅迫其歸還失地的曹沫;一個是幫公子光刺殺吳王僚后被僚的手下刺死的專諸;一個是立志為智伯報仇結果只刺穿了仇人衣服后自殺的豫讓;還有一個是受嚴仲子之托刺殺韓相累俠后毀容自殺的聶政。四個刺客各有所長,曹沫有勇,專諸有能,豫讓有忠,聶政孝義。說到這里,想到中國古代道德觀最強調的四個字:忠、孝、節(jié)、義,鑒于當今社會節(jié)操如水銀泄地覆水難收的現狀,那“節(jié)”字就暫時不提也罷?!爸摇笔侵揖?,報君主知遇之恩;“孝”是孝親,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義”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報朋友善待之情。其實我覺得到現代對這幾個字已經不能只從字面上機械解釋了,應該理解精神實質,就像豫讓說的,彼以常人待我,我以常人報之,彼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實際上就是對方怎樣待我,我就以相同規(guī)格回報,這才是合理的邏輯,不能死忠愚孝蠻干。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五
人類的最高追求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在相對和平的現代,尋找個人價值認同的過程相對容易,我難以想象混亂的時代連展現自己個人價值的機會都是奢侈的。但這種時代真是存在過:比如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
我想,可能大多數民族的特殊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在亂世中形成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士為知己者死”的名言,只有在亂世才會有人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而如果有人愿意承認他們的價值,那么就是滿足了他們最高尚的欲求,他們定愿為貴人、伯樂做牛做馬,甚至奉獻出生命,那個時代在人情方面和現在相比,是多么可愛呀?,F代社會欺騙和背叛屢見不鮮,珍貴的知己難尋。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再找不到愿為“恩情”拼命的人了。
但我并不認可所有刺客“士為知己者死”的“俠義”,因為我覺得,做正確的事遠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和神圣,如果事情本身性質錯誤,那么將事情做得越正確就越謬誤,比如聶政刺俠累看似是一次成功的刺殺,可聶政自己卻家破人亡,荊軻刺秦王也加速了燕國的毀滅。
如果燕太子丹聽從鞠武所說的:“疾遣樊將軍入匈奴滅口。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于單于”。燕或許就可戰(zhàn)勝秦國,即使無法戰(zhàn)勝也可存活較長時間,可丹采用的方式卻是簡單粗暴的刺殺秦王,就國家利益而言,這不僅不會得到收益,反而會招來秦國的報復,還損失了兩個人才,那么,這么愚蠢的行為是什么導致的呢?讓我們來分析燕太子丹的初衷是什么?“丹質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引用原文后,需要轉述原文為白話文,以方便讀者閱讀。)太子丹的初衷就是報一己的私仇,他僅為一己之私而動用大量財力、物力行刺秦王,最終將國家推向滅亡。象太子丹這種人,他的行為看似仗義,可就整體來看,卻處處紕漏,比如收留樊於期,我第一次也被丹的“善”所撼動,可長遠考慮還是那句話:這除了招來秦國的怨恨還有何用?象這樣的冒險的行為他自己卻渾然不知。丹的人品也是值得懷疑的,丹對鞠武所說的是私人恩怨,而對田光所說的是:“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將歪理說得名正言順。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客。是值得尊敬的“正人君子”他反抗秦國深惡痛絕的擄掠,直至人頭點地。
我個人認為在刺客中值得稱許得是曹沫,他即沒有傷害他人的肉體也沒有殘身苦行,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國家大患。
我也不能對刺客的意義過多妄加評論,他們沒有降福于大多數人,可卻得到了自我實現,這不能怪他們,只能怪那樣的時代塑造出那樣的規(guī)則,讓他們只知道把事情做正確。我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慶幸,因為我可以通過正常的求學、升學實現自身的價值。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六
我姨父去世后,他的女兒海寶很傷心,為了尋找父親的殺父仇人,她愛上了閱讀吏書和學習佛教,慢慢她心里少了很多恨,多了更多的是愛,是的,人活著多好,如果我們的人生中只有仇恨就少了好多快樂和幸福的日子了!親愛的,我們都為已經離開我們的親人好好活著吧!此文是她讀《史記.伍子胥列傳》有感。
《史記·列傳》中伍子胥給俺的印象很深刻,他身負家仇,歷經磨難,最終于后率吳軍攻入楚國,踏平郢城,趕走楚王,終報家仇。
和司馬遷一樣,俺也很欣賞伍子胥獨到的見解,興國的能力,敬佩其正直的品行,剛毅的人格,更感嘆他能忍辱負重,持之以恒的毅力!
伍子胥父親為費無忌所陷害,楚平王為斬草除根,想以其父名義誘捕伍子胥兄弟倆,其兄性格仁厚,明知此去赴死,但為成孝道,安然入獄,伍子胥則認為象兄長一樣徒死無益,于是只身出逃。俺能想象出年輕的伍子胥手拉弓箭,憤怒地朝向使者,就在使者驚慌后退的瞬間,這位身手敏捷的帥哥跳出了窗外,從眾人的眼前消失了。
伍子胥投奔了避難于鄭的太子健,在鄭三年,太子健和伍子胥做錯了一生中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欲行謀反!鄭出于同情收留了被父親楚平王行將殺害的太子健,并善待太子,而太子健卻聽從宋國的唆使,準備里應外合,奪權鄭定公,取而代之!在這件事上,俺認為伍子胥應該是知情并持贊成態(tài)度的,否則東墻事發(fā)后太子健被殺,而他和太子健的兒子勝,又怎能有時機出逃呢?由此可見伍子胥已做好兩手準備!年輕的太子和伍子胥只因報仇心切,拋棄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恩將仇報,結果是太子健失去了自己的性命,終結了原本可以續(xù)寫精彩人生的機會,伍子胥和勝不得不再次顛沛流離,四處逃難!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所為已經直接影響到下一代——勝,這種刻骨的仇恨開始深植于勝的骨髓,以至若干年后,勝選擇了悲劇式的結局來結束自己的一生!
為躲避楚平王的追殺,伍子胥帶著太子健的兒子勝一路步行,逃至昭關,因關口已張貼倆人的畫像,盤查很嚴不得出關。形勢嚴峻,前有關卡后有追兵,這位錦衣玉食,出車入馬慣了的太傅府公子,一夜之間竟愁白了頭!每次讀到這段,俺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深深嘆息。要有多少的憂愁才能使頭全白啊!伍子胥所憂慮的并非一己性命的丟失,而是家仇不能報,太子不得歸,大業(yè)未能立!這其中一條就足以令人白發(fā)啊!
多虧在東皋公的幫助下,伍子胥才得以混出了關,但還未到吳都便病倒了,可見其心事之重,憂慮之深!倆人此時已是身無分文,只好一路乞討,受盡苦難,最終到達吳國都城。當事時,平常士人如遇此境地,早以自刎,而太傅府的堂堂少公子居然忍辱行乞,可見仇恨在他的心中埋藏有多深!
這次驚心動魄的經歷,為伍子胥若干年后威震群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公子光的引薦下,伍子胥游說了吳王僚,這是一次不成功的游說——因為有公子光的反對。當伍子胥發(fā)現公子光有越位的心思后,他推薦了刺客專諸。經歷了上次的慘痛教訓后,伍子胥看來開始變得成熟了,他退出前線,帶著勝隱居鄉(xiāng)下耕田去了。
伍子胥也學會了等待。五年后,公子光成功刺殺僚,自立為王,即吳王盍閭。此后,伍子胥終于被封為大夫,與伯噽進行一系列改革,加上孫武的治兵,國力日益強盛,吞鐘離國,滅徐劃越,威震諸侯。周敬王十四年,伍子胥大軍劃楚,一直打到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泄父仇。
讀到這里,俺不禁為之一震!仇恨這個東西真的是可以讓人瘋狂啊!俺曾經也有這種類似的想法,但始終無法逾越道德的準繩。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佛學的領悟,仇恨也慢慢平息。伍子胥的行為俺能理解,自家中慘遭屠戮,經歷迫害與追殺后,一種緊迫感纏繞著他大半生,他致辭故友申包胥:吾日暮而途遠,故倒行而逆施!俺認為申包胥不能算伍子胥的好友,因為在伍子胥被追殺的過程中,申包胥沒有做出好友應做的任何措施。如,他明明清楚伍家是被費無忌所陷害,卻不向楚平王進言,澄清真相,——因為他清楚事情已到此地步,再上書只能連累自己——怕死的象征;他也沒有為伍子胥做出對目前和將來的應對措施,可見他壓根就沒把友情放在重要的位置,——淡漠的象征;更沒有收留藏匿,甚至與伍子胥一起出逃,——因為他不想斷送自己安逸的生活,——貪戀富貴的象征!上有昏君,下有讒臣,危難時刻連好友都如此冷漠,伍子胥處于這種孤立無援的境地,所做的選擇只能是狠下心來顛覆自己的國家!
伍子胥為了這個目的付出了許多的努力,眼看他很快就要達到目的,但由于申包胥這個“好友”“必助楚國”的誓言,秦王被他七天七夜的痛哭所打動,終發(fā)兵救楚,申包胥成功了!這位能連續(xù)哭七天七夜不停歇的酷哥,如活在當下二十一世紀,那創(chuàng)新吉尼斯紀錄的應該非其莫屬了!憑他優(yōu)異的才能,開拓、發(fā)展,并擴大幾個哭喪公司應該是信手拈來啊!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申包胥確實和伍子胥有得一拼!
可惜的是,吳王夫差即位后,伍子胥遭太宰噽讒言陷害,夫差令其自剄而亡。臨行前,伍子胥仰天長嘆: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抉吾眼懸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這位視死如歸的男兒,這位何其剛烈的勇士!被大怒的吳王將尸體裝入皮袋,漂浮在江中。吳國人憐憫伍子胥,替他在江邊設立了祠堂,名胥山。
伍子胥的一生很難講清楚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生,坎坷或是輝煌,成功或是悲慘?不過,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成就了威霸吳國的功業(yè)!如果讓他從新選擇,他或許還會選擇同樣的人生吧!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七
第一次知道日本戰(zhàn)國時期三大軍師之一的山本勘助,是在看了《冢原卜傳》之后。巧的是我所借的《風林火山》就是以他為主人公的一本小說。
記得在幾年前就知道有一部時代劇叫這個名字,因為是戰(zhàn)爭片所以沒興趣看。這次看到有同名小說,就借了。沒想到,只看了第一章就把我牢牢的吸引住了,花了一天的時間一口氣閱讀完畢,終于找回了那種久違了的閱讀感受。
井上靖老先生對人物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相當傳神,我仿佛跟著作者的文筆,回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跟隨著書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相貌奇丑,身材矮小的浪人武士,雖然他才學出眾,足智多謀,武藝高強,就是因為其甚為怪異的長像,一直得不到主人的重用。可他一直沒放棄幫助主人“攻城掠地”的雄心偉業(yè)。在等待了九年之后,他終于遇見了賞識他的主人――武田信玄。這位青年將領非常賞識勘助的才華,重用了他,而勘助用了幾十倍的努力回報了主人,甚至為其丟掉了性命,那種忠義精神,讓我十分感動。他真正達到了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境界。他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部男人戲里,最讓我牽掛的就是山本勘助對由布姬的那份感情。這種感情非常微妙,它不是那種男女之情,而是一種男性對尊貴女性的.敬仰之情,父親對女兒的那種愛護之情,而在其中還夾雜著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得那種牽掛和內疚之情。這份感情在勘助見到由布姬的第一眼開始,就注定了是一場悲劇。
無意之中勘助間接成為了由布姬的殺父仇人。因為殺死由布姬父親的主意是作為武田信玄軍師的勘助出的,他還一直認為由布姬不知此事,卻沒想到冰雪聰明的由布姬早已知曉。大概處于內疚的考慮,他把由布姬獻給了信玄做了側室,他希望由布姬能為信玄生下一位既有武田家血統(tǒng)又有諏訪家血統(tǒng)的繼承人,從而安撫被屠城的諏訪百姓。
由布姬是一名內心無比堅強的女性,她在城破之日沒有自殺,而是希望活下去,她曾向勘助說出希望能在信玄熟睡時割下其人頭,讓勘助驚詫不已。她還用詐術從勘助嘴里套出了主公新歡於琴的存在。可那對由布姬一見鐘情的感覺,使勘助下了一定要保護好主公女人和繼承人的決心,他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回報了主公對他的知遇之恩。
不知道為什么,一看到描寫由布姬的段落,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天海的身影,都是那么的美麗,內心強大。覺得看過那么多天海主演的電視劇,電影和舞臺劇,她給我的感覺就是一位像由布姬一樣堅強勇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女性。只不過在不同的劇情中表現方式不一樣。從《水曜日情事》中果斷放棄詠一郎的小愛,到《女人四十》中那個堅持內心夢想的聰子醫(yī)生,每一個角色我都相信天海是用她倔強的靈魂去演繹一個又一個不同類型的女性。大概也就是這一份執(zhí)著,才讓我如此的喜歡她吧!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八
田光在臨死前,在笑。他俯下身去,唯唯地答“喏”,卻在笑。他一定洞察了這一切:看出太子丹對他的不信任,看出太子丹“非節(jié)俠也”。也許,這笑,正是嘲笑太子丹不信任所用之人的不講義氣。
孟子云:“舍生而取義。”義,究竟是什么?只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么?田光終究自刎了,為的是他自始至終都應該是個節(jié)俠,不能違背太子丹的囑托,只好自殺以明“義”。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南宋文天祥吟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明末,于謙寫下“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再到戊戌變法中,譚嗣同高歌“我自橫刀向天笑,留取肝膽兩昆侖”。而犧牲,他們都是為義而死,希望“義”的俠客精神永存于世,愿人們都能為自己的承諾和理想放手一搏,甘為最后一絲光明舍棄一切去奮斗,去捍衛(wèi)自己的“義”。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九
在我國古代所有的史料書籍中,《史記》的大名可謂人盡皆知,而作者司馬遷也因此聲名遠揚。
我們都知道《史記》是一本紀傳體通史,里面的內容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記載的都是一些威名赫赫的大人物,說白了,都是些王侯將相之類的人??墒蔷驮谶@些大人物之中,司馬遷專門給幾個小刺客列了一傳――《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這幾個小刺客,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有人也許只聽過荊軻,沒關系,這不重要,這幾個小刺客真的都可算是小人物:比如曹沫、專諸,只是個勇士,后來也沒有什么大的成就;豫讓只是個家臣;聶政、荊軻就是個俠士。與記入《史記》的人來說,這幾個人著實算得上草民了。
那么,司馬遷到底為什么列了列傳去寫他們?
仔細想想,這背后的原因,無疑都指向一個答案:這是他有意留給世代君王的“項上之劍”。
歷代君王都是高高在上的,打個噴嚏九州都要抖三抖。但是,即使君王本領高強,權力遮天,也絕對不能忽略小人物!我想,司馬遷大概也是這么想的,如果看不起小人物,視其為草芥,那么小人物發(fā)起怒來,也是很可怕的,他們會讓你睡不上一個安穩(wěn)覺:
有可能你正吃烤魚的時候,突然沖出一個人給了你一刀――專諸;
有可能你在廁所艱辛奮戰(zhàn)的時候,突然沖出一個人要殺你――豫讓;
有可能你正在和下屬吹牛顯擺的時候,突然沖出一個人要抹你的脖子――曹沫;
有可能你在家里閑著沒事正放松的時候,突然沖出一個人捅死了你――聶政;
如果你覺得你是帝王,身邊保鏢環(huán)繞,安保系統(tǒng)完善,但你根本無法預料到,這一刻你面前手無寸鐵的人會不會下一刻就從地圖里掏出了一把匕首――荊軻。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這就是懸在各位帝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p>
這一傳雖然說了很多,但總結下來,卻都逃不過一句“士為知己者死”。我覺得司馬遷的整體分布稱得上是完美了,雖然只是時間順序寫下來的,但仍把最震撼的故事留到了最后,為整個春秋的刺客們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他超越了知遇之恩,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心靈的共鳴,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甚至生死的界限都阻擋不了他們。
他們時時刻刻徘徊在生死仁義之間,這大概就是他們的偉大吧!
注:達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紀意大利敘拉古的僭主狄奧尼修斯二世的朝臣,他非常喜歡奉承狄奧尼修斯。他奉承道:作為一個擁有權力和威信的偉人,狄奧尼修斯實在很幸運。狄奧尼修斯提議與他交換一天的身份,那他就可以嘗試到首領的.命運。在晚上舉行的宴會里,達摩克利斯非常享受成為國王的感覺。當晚餐快結束的時候,他抬頭才注意到王位上方僅用一根馬鬃懸掛著的利劍。他立即失去了對美食和美女的興趣,并請求僭主放過他,他再也不想得到這樣的幸運。
達摩克利斯之劍通常被用于象征這則傳說,代表擁有強大的力量非常不安全,很容易被奪走,或者簡單來說,就是感到末日的降臨。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木刻圖片出現在16世紀和17世紀歐洲書籍圖案上。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十
商人,在中國古代常常是被壓制、歧視的一個階層??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士大夫以道德君子自居,對商人不屑一顧。司馬遷卻能給他們列傳,肯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贊賞他們的才智。更難能可貴的是,司馬遷對人的逐利之心給與肯定,認為這是人的天性。春秋戰(zhàn)國以來,”百家爭鳴“,社會風氣寬容、自由、開放。所以能培育出司馬遷這樣自由的思想家。
《貨值列傳》的一開篇,司馬遷就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話:”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明顯,司馬遷是反對老子的觀點的。他說這是”堵塞人民的耳目“,是行不通的。司馬遷說的還算客氣。我倒覺得這是一種愚民的政策。至于其中的”鄰國相關,老死不相往來“,讓人想起了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清朝有康乾盛世,社會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滿足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排斥外界、自我封閉,施行”閉關鎖國“,帶來了嚴重的惡果。
第二段中,司馬遷講述了人的各種欲望。并表示道德教化是不能壓制人的欲望的。所以,司馬遷主張順其自然。司馬遷認為”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翱上?,后來的統(tǒng)治者,采用的都是下策。比如重視道德教化、用典章制度束縛民眾等。各種道德、各種規(guī)章制度束縛了人的思想,使得社會長期停滯不前,以致于最后遠遠的落后于西方。
司馬遷說,”人們各自以自己的才能來行事,竭盡自己的力量,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品價格低廉,商人就會把商品銷售到可以貴賣的地方;物品價格昂貴,商人就會從價格低廉的地方運來銷售。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們的本業(yè),樂于從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處流,日日夜夜而永無休止,他們不待召喚自己就趕來,物產不須征求而百姓們自己就生產出來?!斑@其實是在論述”市場“這一無形之手的巨大力量。司馬遷在兩千多年前就能了解”市場“的作用,并具備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實在是讓人吃驚。
司馬遷對于人的逐利之心,給與了肯定。他說:”求富,是人們的本性,用不著學習,就都會去追求?!皩@種逐利天性的肯定,具有巨大的意義?!秶徽摗纷髡邅啴斔姑苷J為,人人追求自己的私利,能夠極大的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繁榮。可惜后世的中國越來越重視道德教化,輕視人的逐利之心。
司馬遷后來遭遇凄慘,被漢武帝處以宮刑。這是一位專制獨裁君主對一位自由思想家的殘酷迫害。漢武帝這樣的獨裁君主,最熱衷的是權力,最痛恨的是自由。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內朝,收回大臣權力。這些專制君王對思想的控制、對絕對權力的追求,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最大障礙。而司馬遷這樣的自由思想家,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十一
原文:
專諸者,吳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知專諸之能。伍子胥既見吳王僚,說以伐楚之利。吳公子光曰:“彼伍員父兄皆死于楚而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仇也,非能為吳?!眳峭跄酥埂N樽玉阒庸庵麣峭趿?,乃曰:“彼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蹦诉M專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吳王諸樊。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諸樊知季子札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致國于季子札。諸樊既死,傳余祭。余祭死,傳夷眛。夷眛死,當傳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吳人乃立夷眛之子僚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惫蕠L陰養(yǎng)謀臣以求立。
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吳王僚欲因楚喪,使其二弟公子蓋余、屬庸將兵圍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fā)兵絕吳將蓋余、屬庸路,吳兵不得還。于是公子光謂專諸曰:“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睂VT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弟將兵伐楚,楚絕其后。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惫庸忸D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p>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闔閭。闔閭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
譯文:
專諸,是吳國堂邑人。楚國大將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枉殺,逃離楚國來到吳國,知道專諸有本領。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殺掉吳王僚,于是就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札子。諸樊知道季札子賢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傳遞下去,最后好把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札子。諸樊死去以后王位傳給了余祭。余祭死后,傳給夷眛。夷眛死后本當傳給季札子,季札子卻逃避不肯立為國君,吳國人就擁立夷眛的兒子僚為國君。
公子光說:“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札子當立;如果一定要傳給兒子的話,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應當立我為君?!彼运C孛艿毓B(yǎng)一些有智謀的人,以便靠他們的幫助取得王位。
公子光得到專諸以后,像對待賓客一樣地好好待他。吳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這年春天,吳王僚想趁著楚國辦喪事的時候,派他的兩個弟弟公子蓋余、屬庸率領軍隊包圍楚國的譖城,派延陵季子到晉國,用以觀察“各諸侯國的動靜。楚國出動軍隊,斷絕了吳將蓋余、屬庸的后路,吳國軍隊不能歸還。
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鎧甲的武士,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王僚派出衛(wèi)隊,從王宮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門戶、臺階兩旁,都是王僚的親信。夾道站立的侍衛(wèi),都舉著長矛。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匕首(即“魚腸劍”,是鑄劍大師歐冶子親手所鑄五大名劍中的三把小型寶劍之一。)放到烤魚的肚子里,然后把魚進獻上去。到僚跟前,專諸掰開魚,趁勢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吳王僚當場畢命。他的侍衛(wèi)人員也殺死了專諸,吳王僚手下的眾人此時混亂不堪。公子光趁機放出埋伏的武士,誅殺吳王僚的部下,將其全部消滅。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十二
為了這一場注定不會成功的`刺殺,“節(jié)俠”們犧牲了太多太多:太傅鞠武直言進諫,不惜自己放棄全局;田光為明清白激荊軻,不惜以自己的性命為代價;一員猛將樊於期為了得以成功刺秦,獻出自己的首級。他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如果刺秦不成,豈不白搭性命?!
田光在臨死前,在笑。他俯下身去,唯唯地答“喏”,卻在笑。他一定洞察了這一切:看出太子丹對他的不信任,看出太子丹“非節(jié)俠也”。也許,這笑,正是嘲笑太子丹不信任所用之人的不講義氣。
孟子云:“舍生而取義。”義,究竟是什么?只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么?田光終究自刎了,為的是他自始至終都應該是個節(jié)俠,不能違背太子丹的囑托,只好自殺以明“義”。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南宋文天祥吟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明末,于謙寫下“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再到戊戌變法中,譚嗣同高歌“我自橫刀向天笑,留取肝膽兩昆侖”。而犧牲,他們都是為義而死,希望“義”的俠客精神永存于世,愿人們都能為自己的承諾和理想放手一搏,甘為最后一絲光明舍棄一切去奮斗,去捍衛(wèi)自己的“義”。
作者:沈萱元,上寶中學七年級。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十三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史記·列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伯夷列傳:夷齊讓國的事跡因孔子聞名,七十列傳中的眾多人物也會因太史公之筆而名垂千古!司馬遷有這個自信,也有這個責任!
管晏列傳:管仲為相的齊國,政令不唱高調,政策與人民好惡相同,不別出心裁。知道執(zhí)政者給老百姓的好處,其實就是給自己的好處;晏嬰順便搭救越石父且延為上賓,并能推薦自己的司機做官,而司馬遷落難之時竟無一人能施以援手。難怪司馬遷感慨愿意給晏嬰當司機了!
老子韓非列傳:老、莊、申、韓四位大思想家生平一筆帶過,卻將韓非《說難》全文照錄,可知司馬遷認為讓當政者明白,甚至接受自己的意見太難了!韓非毒酒逼死,自己蠶室受辱!
司馬穰苴列傳:立軍威敢拿國君之寵臣開刀,用實際行動說明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
孫子吳起列傳:孫武用吳王闔閭寵妃的生命,說明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存亡,不可兒戲!孫臏用圍魏救趙和減灶假象兩場戰(zhàn)役,實現了龐涓“遂成豎子之名”的嗟嘆!吳起輾轉多國,在衛(wèi)母喪不歸,與曾子分道;在魯殺妻求將,名聲掃地;在魏鎮(zhèn)守西河,諫在德不在險,卻與田文論功;最后相楚,實行變法,為他人作嫁衣裳!感覺兵家諸公,多工于謀國,拙于謀身!
伍子胥列傳:在“不為節(jié)操而輕死,不為天年而茍活”的人生信念上,伍子胥和司馬遷可謂前赴后繼!伍子胥不應誘詔,棄螻蟻之死,經宋,鄭,晉曲折至吳,歷昭關險渡,街市乞討,鄉(xiāng)野躬耕,宮闈驚變,最終聯(lián)唐蔡,間鄖隨,破郢都,鞭王尸!若此前所謀,皆為一己恩仇,則以后所慮,關乎一國興替!不料竭忠盡智,換來屬鏤之劍;伐梓做器,眼看頭顱高懸!司馬遷一介文人,忍受宮刑之恥而茍活,成就太史之書以不朽!若茍活,為一己湮沒而名不稱,今書成,以一家之言而續(xù)《春秋》,筆做槍,史為彈,褒貶今古,臧否人物,終為武帝所忌,杳然不知所終!壯哉,悲夫!
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可謂是先秦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孔子為樞紐,串聯(lián)出術業(yè)專攻,性格迥異的弟子們!只言片語間,眾弟子音容笑貌躍然紙上!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的修養(yǎng);子騫“如有復我,必在汶上”的決絕;子路“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的忠誠;子夏“繪事后素,禮后乎”的領悟;子貢“一使而五國變”的大氣;曾點“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散淡;宰予“三年之喪不亦久乎”的愚鈍;司馬牛“斯可謂之仁乎?斯可謂之君子乎”的執(zhí)拗!《史記》第一次完整記述孔子的生平事跡,系統(tǒng)梳理眾弟子的師承源流,對于后世諸儒,深刻理解孔子及思想居功至偉!
商君列傳:相對于后世眾多變法人亡政息或中途夭折的結局,商鞅變法無疑是成功的!在戰(zhàn)國這個大爭的時代,他通過鐵血政令和鐵腕執(zhí)行,使秦國短時間內建立起強大的國家軍事機器,為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奠定堅實基礎!
商鞅本身則具有濃烈的悲劇色彩!客觀因素,先是在嫉賢妒能的公叔痤手下長期雪藏;以貴族身份不得已通過宦官景監(jiān)引薦才得以出仕;懷揣帝道、王道、霸道,三易其稿才摸透秦孝公的用意;不惜得罪太子等宗室貴戚,陷自身極度危險之中以成投名狀!主觀因素則是性格上刻薄少恩,冷酷無情,政治上貪位貪名,排斥異己,生活上奢侈鋪陳,膨脹越禮!最后作法自斃也是應有之義了!
不過商鞅更深層的悲劇在于,他不過是秦孝公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和棋子而已,他所堅定推行的制度,他自身也逃不出請君入甕的宿命!
蘇秦張儀列傳: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的“贊論”中說:“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揚雄在《法言》中先肯定司馬遷實錄精神,又提出“子長多愛,愛奇也”的觀點!《史記》關于蘇秦、張儀的人生記錄和言論多采用《戰(zhàn)國策》的文本,導致詞賦化傾向明顯,史實相對弱化的情況!
通過蘇秦張儀列傳,讓我們充分見識“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的縱橫家的風采!蘇秦張儀都是社會底層小人物,憑自己對時局的理解和能言善辯的才華,縱橫捭闔,任意揮灑,深刻影響了歷史走向,標志著中國社會文化主體由貴族階層逐漸走入平民世界!
當初蘇秦被兄弟嫂妹妻妾嘲笑,到后來身披六國相印,周顯王恐懼,除道,使人郊迎;張儀被人誣陷,侮辱,毒打,到后來將楚懷王君臣玩弄于股掌之間。這其中經歷了多少傳奇不由得令人驚嘆!但成為蕭何,敗也蕭何,蘇秦張儀的人生始終浮沉在政治的漩渦和權勢的傾軋中,波詭云譎的局勢,翻云覆雨的`君王,都讓他們如履薄冰!最后結局能免于刑戮已屬善終!
難怪莊子拒絕楚莊王的高官厚祿:“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
蘇秦張儀列傳:這兩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除了以口吐蓮花的辯才,江山在心的謀略,穿梭于國際政治外交舞臺之外,私下里的小花絮也特別有意思!
蘇秦回邯鄲復命途中,順便回洛陽老家顯擺一下,嫂子前倨后恭的表現,讓蘇秦感慨萬千:當初假設我有二頃好地,估計也不會出來奮斗,也就不會有身披六國相印的事兒了!看來有時候成功真是逼出來的!
當初蘇秦去燕國求功名的時候,借了別人一百塊,現在發(fā)達了,把那人找來,還了一百萬塊錢!看看,蘇秦很有情有義吧!
當隨從們都得到獎賞之際,有一個人卻被蘇秦晾那了,找蘇秦理論。蘇秦平靜的說:在我徘徊易水河邊,那可是我最困難的時候,好幾次你都要棄我而去,讓人刻骨銘心,所以讓你久等了!這事用“睚眥必報”好像不太妥當,但和鮑叔寬容管仲的境界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張儀學成先去了楚國,想在貴族聚會上混個臉熟,倒霉催的碰巧主家一塊玉璧丟了,轉一圈就張儀穿得寒酸,那偷東西的就你了,打了一頓也沒承認,回家趕緊問老婆看舌頭還在不?老婆笑著說還在,張儀這才放心的說了聲“足矣”!妥妥的“一技在身,走遍天下”的節(jié)奏?。?/p>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十四
原文: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蹦俗兠諡樾倘?,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zhí)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弊溽屓ブ?/p>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逼溆褳槠唬骸耙宰又?,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p>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于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笔谷藛栔?,果豫讓也。于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讎,而反委質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讎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毕遄余叭粐@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讎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選自《史記·刺客列傳》)。
譯文:
豫讓,晉國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離開他們后到智伯門下供職,智伯很看重和寵愛他。等到智伯攻伐趙襄子,趙襄子和韓氏、魏氏合謀滅了智伯,滅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趙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頭顱漆了,作為酒器。豫讓逃到山中,說道:“唉!士人為知己者獻出生命,女子為喜愛自己的人修飾容貌。如今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為了替他報仇而死,以此來報答智伯,這樣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會感到羞愧了?!庇谑亲兏?,冒充為判刑服役之人,混進趙襄子宮里涂飾廁所,身上挾帶匕首,想刺殺襄子。襄子去廁所時,忽覺心驚,便抓住涂廁所的刑人審問,發(fā)現他便是豫讓,身上帶著兇器,口稱:“要為智伯報仇!”襄子身邊的侍從要殺他,襄子說:“他是個義士,我小心避開他就是了。再說智伯死了,沒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卻想替他報仇,這個人是天下的賢德之人啊?!弊罱K還是把豫讓釋放了。
不久,豫讓又在身上涂漆,讓皮膚長滿惡瘡,還吞炭使嗓子喑啞。他把自己原來的形狀變得人們無法辨認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見了,認不出是他。在路上見到他的朋友,朋友卻認出他來了,說:“你不就是豫讓嗎?”答道:“我是豫讓?!彼呐笥褳橹奁溃骸耙阅愕牟鸥?,投奔到襄子門下效命辦事,襄子一定會親近你寵愛你。他親近你寵愛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這豈不更容易嗎?為什么竟要傷殘身體,受許多痛苦,想以此達到向襄子報仇的目的,這不也太難了嗎!”豫讓說:“既然已經投他門下效命辦事,卻又想殺他,這是懷著異心來侍奉君主啊。再說,我所做的確實是極難的事情,然而所以要這樣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為人臣卻懷著異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p>
豫讓離去之后,不久,料到趙襄子該出門了,便埋伏在趙襄子將會經過的橋下。襄子來到橋邊,馬突然受驚,襄子說:“此人必是豫讓?!迸扇瞬閱枺皇窃プ?。這時襄子便數落豫讓說:“你不是曾經在范氏、中行氏門下做過事嗎?智伯把他們全滅了,而你不為他們報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門下效命辦事?,F在智伯也已經死了,你為什么獨獨這樣執(zhí)著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我在范氏、中行氏門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當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于智伯,他把我當國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襄子長嘆一聲,嗚咽著說道:‘唉,豫子啊豫子!你為智伯盡忠,名聲已經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經夠了。你還是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過你了!”襄子派兵圍住豫讓。豫讓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掩蓋別人的美德,而忠臣理應為名節(jié)獻身。上一次您已經寬赦過我,天下人無不稱贊您的賢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難免一死,可我還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擊打它一下,以表達我的報仇的心意,這樣我雖死而無憾。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膽向您陳述我內心的想法?!边@時襄子深感豫讓義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給豫讓。豫讓拔出劍來,跳躍多次擊刺衣服,說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報答智伯了!”說罷便橫劍自刎。豫讓死的那天,趙國的志士聽到這消息,都為他流淚哭泣。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十五
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至今已經有2100多年了,可仍然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貨殖,即經商,做買賣,靠貿易以生財求利之意。在《史記·貨殖列傳》里,司馬遷詳細地介紹了漢代及其以前有貨殖的種種情況,如商賈怎樣致富,各地有什么貨物,以及經濟狀況怎樣影響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樣的社會風氣等。它是關于古代社會經濟的重要文獻。
本文主要論述了貨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它說明為積累財富而努力發(fā)展生產和貿易,對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會風氣和鞏固國家統(tǒng)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不斷發(fā)展生產和貿易是符合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的。司馬遷很早就能夠注意社會的經濟生活,并且清楚地認識到發(fā)展生產、交換貿易和積累財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經濟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很值得重視。
文章一開頭就否定了老子所設思的理想社會,老子說:“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司馬遷認為:這種理想美好的情形,不能光靠教化,也要靠發(fā)展經濟。
人是講利益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蹦憧?,大家熱熱鬧鬧地、高高興興地、忙忙碌碌地云集又離散為了什么?還不是實惠。你光空頭政治行嗎?農民種地,人們就有飯吃,工人做工,就會有生產日用品、礦山、鐵路、高樓,商人經商,貨物就流通,市場經濟下,價格自動調節(jié),比如,今年大蒜貴了,明年種蒜的就多,豬肉賤了,喂豬的就少了,南方的菜貴了,其他地方的菜就流向南方。北方的勞動力稀少,勞力就開到北方,并沒有人強迫和組織他們這樣做,這就是司馬遷說的“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p>
文章還談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痹谶@里,司馬遷雖然過分強調了財富對道德的影響,而他的見解也不無道理,有飯吃,生活幸福,出去做盜賊的就少,從小不教育,沒能力撫養(yǎng),不學好的可能性就大,諺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如果我們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的.需要,加以教育,宣傳道德的榜樣,社會就會長治久安。
文章?lián)抡摾?,頗能服人;結構謹嚴,層次分明;語言精美,明快暢達,時而援引經典,時而征引民謠,雅俗并用,不僅論理性強,且親切自然,活潑生動,故雖屬說理文章,讀來亦頗覺有味。
史記刺客列傳讀后感篇十六
司馬遷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他為了編成史記著一本偉大的書而漫游華夏各地。在他的雄心壯志以及辛苦付出之下,史記作為一個偉大的存在流傳了3000多年。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將千百年來的歷史濃縮在這一本書內。
史記中的故事真是數也數不清,我最喜愛的荊軻列傳這一篇了。我十分敬佩其中的刺客荊軻。他的英雄的大無畏精神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性情剛烈也被放大突出。他兒時便喜歡讀書擊劍,結交的朋友還是個宰狗的酒友。荊軻自己也是個酒鬼,天天和他的朋友在一起喝酒。這從小培養(yǎng)了他的'豪情壯志,以及不怕死的精神。等他長大以后,為自己的國家赴湯蹈火,為國家做出了巨大奉獻,也為燕國成為最后一個被消滅的國家作出犧牲。故事圍繞荊軻刺殺秦王展開。他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犧牲自己刺殺秦王,在失敗過后也毫不畏懼死亡,光榮犧牲。
荊軻作為中國幾萬刺客中的一員,只是冰山一角。中國史上的刺客都有同一個特點:他們都對死亡無所畏懼,對于犧牲坦然面對。之所以荊軻有名,不過是因為他刺殺的是秦王而已,而無所畏懼則是所有刺客的共同點。刺客不僅是刺殺別人的殘酷工具,更是敢于打破自己內心的畏懼的勇士,不畏艱難勇敢冒險的人。在這篇文章里,刺客精神也不僅僅表現在一個人的身上。文章中的許多人物都擁有著刺客精神。他們?yōu)榱吮WC密而寧愿自殺,以自己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忠心耿耿。
我們也應該要有刺客精神,雖談不上要以生命做代價,但是要有不畏艱難的心。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87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