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精選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05:18:07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精選16篇)
時間:2023-11-28 05:18:07     小編:夢幻泡

讀后感是書籍閱讀后的心理體驗和情感反應的表達,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容。讀后感的寫作技巧和方法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小編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以期提高大家的寫作水平。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一

暑假期間認真拜讀一本書,是件很好的享受,能給炎炎夏日帶來一抹清涼,書中娓娓道來的敘述感,樸實無華的話語,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靜下心來讀完這本書,會讓我有種錯覺,這不像是老師寫的,我的狹隘的感覺老師和作家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讀完這本書之后才明白,那些但凡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必然是有和常人所不同的地方。這個不同的地方并不是在于你有想法,這只是前提,如果有想法卻表達不出來,是不會出彩的。這也是書中王維審老師的想法。我們都是躬身于教育第一線,每天都有很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實教師工作不累身,最關鍵的是累心。我們每天都是在用心和孩子交流,每天都用心上課背課,每天都用心去處理孩子家長眼中的“大事”。

正因為如此,我們每天身心俱疲,下班之后再有自己的生活已無暇去整理了,其實教育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天都有不同的素材,只是我們之所以成不了名師,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每天喊著累的幌子不去記錄,二是因為我們不經常寫東西,以至于不會寫,或者不知道能夠寫出這么多精彩紛呈的教育故事,有踏實的文筆是基礎,更重要的是那股鉆勁兒,我想這就是值得我們年輕教師去學習的。別傷害學生的尊嚴,這篇教育故事給我觸動很大。

在我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作為新進的年輕教師讓我談自己的教育風格有點大言不慚,但是我的切身經驗在我都書期間就已樹立,那就是我不能保證我教的孩子考上什么名牌大學,出國留學,考高分,或者有什么重大的成就,我就只給自己提了一個最基本的底線原則,那就是無論發(fā)生什么都不能傷害學生的尊嚴!由于所教年級屬于小學低學段,孩子們正處于調皮搗蛋的年齡層面,無論課堂還是課下會有各種各樣的讓我們教師頭疼的突發(fā)情況,有的時候說不生氣都是假的,特別生氣的時候都會轉過身,讓自己做兩個深呼吸再轉身微笑面對學生,詢問為什么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或許很多教育方式用不到,可是也有很多是大相徑庭的。面對這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教育的好壞影響著他們的一生。作為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更應該深刻思考,用怎么樣的教育去應對他們。

我很贊同王老師最后的“發(fā)現教育意義的密碼”。王老師認為寫作才是發(fā)現教育意義的密碼,一次不動筆的思考往往是膚淺零碎的,所以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寫作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說,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清教育思路,一些自己的處理方式,一些自己的言語,都能在寫作中得到反思。我們也能在寫作中不斷思考、不斷總結,尋找出不一樣的教育。

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我明白了很多。無論我們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下去,相信堅持就會勝利。多關注身邊的孩子,多思考、多反思,讓孩子們健康的成長。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二

暑假讀了王維審老師寫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我本身很沒耐心看書,可是當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開始王維審老師曲折的經歷吸引了我。他以這段不一樣的經歷開始了他不一樣的教育。書中沒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只有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故事,很多故事也發(fā)生在了我們的身上,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和思考。

在閱讀這一個個清淺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時,也讓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中時候的情景。也學到了老師的一些教育方式。想想自己現在面對的是小學,或許很多教育方式用不到,可是也有很多是大相徑庭的。面對這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教育的好壞影響著他們的一生。作為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更應該深刻思考,用怎么樣的教育去應對他們。

我很贊同王老師最后的“發(fā)現教育意義的密碼”。王老師認為寫作才是發(fā)現教育意義的密碼,一次不動筆的思考往往是膚淺零碎的,所以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寫作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說,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清教育思路,一些自己的處理方式,一些自己的言語,都能在寫作中得到反思。我們也能在寫作中不斷思考、不斷總結,尋找出不一樣的教育。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三

暑假讀了王維審老師寫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我本身很沒耐心看書,可是當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開始王維審老師曲折的經歷吸引了我。他以這段不一樣的經歷開始了他不一樣的教育。書中沒有很多理論性的知識,只有一個個生動的教育故事,很多故事也發(fā)生在了我們的身上,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和思考。

在閱讀這一個個清淺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時,也讓我想起了自己上初中時候的情景。也學到了老師的一些教育方式。想想自己現在面對的是小學,或許很多教育方式用不到,可是也有很多是大相徑庭的`。面對這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教育的好壞影響著他們的一生。作為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更應該深刻思考,用怎么樣的教育去應對他們。

我很贊同王老師最后的“發(fā)現教育意義的密碼”。王老師認為寫作才是發(fā)現教育意義的密碼,一次不動筆的思考往往是膚淺零碎的,所以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寫作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說,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清教育思路,一些自己的處理方式,一些自己的言語,都能在寫作中得到反思。我們也能在寫作中不斷思考、不斷總結,尋找出不一樣的教育。

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我明白了很多。無論我們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下去,相信堅持就會勝利。多關注身邊的孩子,多思考、多反思,讓孩子們健康的成長!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四

作者:邵玉榮。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名字以為是一本理論性的書籍,后來了解到這是一本教育敘事。之前在學習教育學的時候學習過教育敘事,也知道這是一種教育研究的方法,看了王老師的教育敘事我也有一種去寫一寫自己的教育故事的沖動。王老師的書中提到:教育里正在發(fā)生的那些或幸福或心酸的事兒,就像生命里璀璨的珍珠。如果不刻意收拾、珍藏,就會散落一地,埋入黃沙或者泥土里,直至再也尋不見。而如果,你有心把它們撿起來,珍藏著,串成一串,你擁有的將是生命中最美麗的項鏈。我也想把我經歷過的教育中的點滴小事記錄下來,或許文字沒有很優(yōu)美,故事也很平淡,但等到若干年之后當我離開講臺的時候我可以笑著翻閱回憶自己教育生涯的點滴。在平凡的路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美麗風景。

“教育寫作是教師成長的更大平臺。這個平臺,很開放,很包容,誰都可以進入,誰都可以擁有。”王老師的這句話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教育寫作甚至教育研究其實都不是高高掛在云端的事情,我們這些在一線教師才是最有資格進行教育研究的人。教育研究的是學生,而離學生最近的是我們。我們的工作很平凡,但很用心,用心研究教學用心和孩子交流,這些用心使我們有點疲憊以至于下班后沒有心思再去整理平凡生活中的點滴。因此也就忽略了屬于自己的美麗風景,打著累的幌子原地踏步?!耙粋€人選擇了寫作,骨子里就會有一點激揚文字的灑脫,而這恰恰是保證教育鮮活和生命豁達的精氣神?!苯逃蜕钜粯邮切枰ur的,寫一寫平凡的生活或許能幫助你找到生活中的不平凡。當然反思是寫作的前提,一個人養(yǎng)成了反思的習慣,很多方法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文字。

教育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曲徑才能通幽,我們也是在教育中慢慢成長?!敖逃褪菐椭鷦e人慢慢獲得成長的動力,慢慢完成對生命的體恤,對尊嚴的認同和對自我的成全。簡單地說,教育就是成長,以及幫助成長?!笔前。逃浅砷L以及幫助成長,而我們往往忽視了自己的成長,逼著自己最好地完成幫助成長。當幫助成長這件事情沒有完成得很好的時候就開始折磨自己了。內疚,自責,變本加厲地要求學生。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放一點心思在自我成長上,說不定會有新的靈感,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幫助成長。

再平凡的人,也有屬于自己的美麗風景。我們這樣,學生也是這樣。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五

在我工作的第一年,在我對未來還有些迷茫的時候,王維審老師所撰寫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一書讓我對即將面對的未知生活充滿了信心,這本書不僅讓我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也讓我懂得了如何在教育這條道路上走的更遠——多寫教育敘事、多反思、多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剛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封面上的“不一樣的教育”幾個字,教育不就是教育嗎?為何還有不一樣的教育?帶著這兩個疑問,我開始閱讀。這本書和我之前接觸過的教育理論書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像那些專業(yè)理論書一樣大多是對寫作理論的知識講解,比較枯燥乏味,而是運用一個個小故事循序漸進的為我們展開教育寫作的密碼,他將故事和寫作指導相結合,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融入了教育敘事的寫作方法,同時也向我們訴說了他眼中的教育是什么樣的。

在書本的第一章《推開教育的另一扇窗》下面,他用一句簡單的話講述了教師為什么要進行教育敘事寫作:“教師進行教育敘事寫作,不僅是為了戳破生活的真相,安頓生命里的痛感,更重要的是為了找到擺脫教育困惑的出口,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方向”。這句話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在漫長的職業(yè)生涯中,我們想要到達自己想去的終點,有一個簡單而又非常有用的方法,那便是進行教育敘事寫作,就像王老師一樣,當他感到頹廢、無助時,他通過撰寫教育敘事來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僅如此這些文字還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走上了另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我想,如果我也可以堅持記錄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就算將來不能如此成功,用來回憶也是很有價值的。

王老師用一個個故事告訴我們,教育不是那么簡單的一件事,他的每個故事都是在我們的職業(yè)生涯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他用故事的形式來告訴我們遇到不同的情況應該如何去處理,當然這些方法的確是非常受用的,如果我們可以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相信我們的課堂會變得有趣而又和諧。此外,在王老師的這些故事里還藏著我們經常忽略但是卻值得我們深思的話,例如“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種載重,千萬不要過分關注最終收獲什么,而是要學會欣賞過程,欣賞一步步走來的細節(jié)和心情。其實,有時候也是為了看花”、“作為教師,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學生,我們都應該給他們開始的機會和堅持的勇氣,并告訴他們行走的方向和前行的方法。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無權徹底否定一個生命,或者簡單地折斷一個孩子成長的念想”、“教育,是一種人性的引領,絕對不能等同于企業(yè)的加工生產。一個孩子的行為好與不好是不能用分數來量化的,一顆心靈的純凈與否更不可能用數字來計算”、“教育需要謹慎,教育需要心平氣和。對于教師來說,謹慎是對教育復雜性的尊重,是減少錯誤行為的必需。我們可以對教育進行千百次的反思,但是對于孩子的生命來說,教育沒有如果”等等,所以只要我們用心去讀,用心去思考,就肯定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共鳴。

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其實和孩子們一樣,一直在成長,與其說我們在教育孩子,不如說成是孩子們在陪著我們成長,因此我們也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這樣才可以在未來的路上走的更遠,在未來的`路上走出一片天地,繼續(xù)加油吧!成長,一直都在!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六

作者:陳鳳。通過學校的一本書活動,推薦了王維審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這本書。讀完后讓我深受感悟,對于入職剛滿一年的我來說,教育問題永無止境。永遠都得用耐心去學習,用實際去表達,用努力去展現,只有這樣才能收獲最豐收的果實。

讀完此書,在我的認知里老師和作家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讀罷此書后方知那些但凡在某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必然有與常人不同的地方。這個不同的地方并不是在于你有想法,這只是前提,如果有想法卻表達不出來,是不會出彩的。這也是書中王維審老師的想法。我們都是躬身于教育第一線,每天都有很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實教師工作不累身,最關鍵的是心累。我們每天都是在用心和孩子交流,每天都用心上課背課,每天都用心去處理孩子家長眼中的“大事”。正因為如此,我們每天身心俱疲,下班之后再有自己的生活已無暇去整理了,其實教育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天都有不同的素材,只是我們之所以成不了名師,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每天喊著累的幌子不去記錄,二是因為我們不經常寫東西,以至于不會寫,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去寫。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不能走得更遠的原因。

人活在這個世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固然很多,但所有的困難就怕一個“鉆”字。我們只有全身心的去鉆,去做,才能收獲自己想要的,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才能走得更遠。這也是這本書的作者為什么能夠寫出這么多精彩紛呈的教育故事,有踏實的文筆是基礎,更重要的是那股鉆勁兒,我想這就是值得我們年輕教師去學習的。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要忽視這些問題,而是要通過閱讀和思考來尋找解決之道。同時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下次遇到類似問題就可以做到輕松面對了。記錄什么?怎么記錄?王老師在書中寫了他的案例,我們可以模范著來寫。我們在教學路上,要“不忘初心,善思善行”。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七

利用暑假的時間,我仔細閱讀了王維審老師寫的這本書,或許沒有王老師親身體會的那樣深刻,但也讓我內心和對教育的認識有了巨大的提高。想想自己,從學生生涯的結束走到老師這個崗位,我曾迷茫過,高興過,失望過;看著每天的每一節(jié)課,每次考試的每一張卷子;我依舊沒有清楚什么才是“教育”。

王老師在這本書里面用了許多教育故事來闡述什么是“教育”,在閱讀這一個個簡單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時,很多次,都讓我回憶起了自己上初中、上高中那會兒的生活,激起了學生時代的感情。在這些故事里,我一會兒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學生時代和學習有關的一切人或事;一會兒又站在老師的角度,去思考學生的心理、老師的處理方法,雖然這一個個故事大都和中學、高中相關。但也能讓我聯想到我所接觸、面對的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孩子。然而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可能暫時不用面對孩子叛逆時的種種情況,但這時的孩子個個充滿著調皮的性格。當每次遇到孩子們出現問題時,我很多時候會不知所措,感覺頭大,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更合適。只知道對錯的一方進行批評,對另一方進行安慰,以為這樣就是事情最完美的結局。但是在我閱讀了這本書后,才知道曾經自己做的遠遠不夠,也不是最正確的方法。

我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去掉了成績的枷鎖,給了他探索其他領域的機會,或許在學習上不是什么好手,但天生我才必有用,當孩子們放棄自己的弱項時,就一定有屬于自己的那片光明。然而在這本書中王老師的教育主角大多都是比較大的孩子,而我作為一名小學老師,面對的都是小孩子,所以特別研究的比較少。在看到他的一篇文章“教育,什么時候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時,我發(fā)現他的主角是一個學前幼兒,我便細細的研讀了起來。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八

讀了王維審老師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反思。我們的教室里有教育故事,我們的校園里有教育故事,我們的生活中也有教育故事。然而,我們卻沒有像王老師一樣,去發(fā)現那些故事,去思考那些故事,去總結那些故事。

書本是一樣的,但教書育人的方法卻有很多種。王老師就是這樣把一個個散落在教育之路上的故事,用最干凈、質樸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下來,并用他那雙仿佛能透視教育的慧眼,從那些不被常人關注的現象里,敏銳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從那些尋常的細節(jié)里,發(fā)現動人的教育力量,讓我們讀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教育,帶給了我們直抵心靈深處的觸動和對教育的自我審視與思考。尤其是今天讀到其中的一節(jié)"我們最終要教給學生什么"時,感觸較大。

但是沒有人提到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是讓自己成功的關鍵。從而讓作者意識到:從某個角度來說,學生的成功只是我們教育目標的副產品,是我們無意之中撒下的一些種子在他們的內心生根發(fā)芽,最終蔥蘢了他們的生命,而我們一直苦苦追逐的成績、名次,在他們的生命之中卻只是一片過眼云煙。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九

在這個暑假《尋找不一樣的教育》陪我渡過了許多靜好的時光,帶我領略了王維審老師的清澈教育、細節(jié)教育、從容教育、行走教育、智慧教育、夢想教育清淺而深刻的小故事教育……是的,王維審老師的教育是靈活的,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他就給他什么樣的教育,處處似乎透著隨意,而王老師又告誡我們“隨意不是隨便”我們要確立明確的目標導向。

細細地反復地看王老師這本書,不停地對照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記錄,感悟并且立刻行動,全班孩子在我?guī)酉?愛上疫情之下的宅家特色生活。教育是一個舞臺,我們都在扮演一個相同的角色——老師.只不過這樣的扮演,有的順風順水,有的磕磕絆絆,有的平常平庸,有的精彩精美,慶幸的是,我們都沒有放棄。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十

我收藏了很多書,間歇性躊躇滿志,買書如山倒,但是內心會被懶惰與拖延的力量束縛,以致看書如抽絲。

比如說這本《尋找不一樣的教育》,我明明知道這是一本教育敘事的寶典,明明知道好多校長都強烈推薦老師們閱讀,明明知道這是我所需要的營養(yǎng)。書簽早已就位,只是從二月到五月,它就靜悄悄地躺在我的桌子上,只差一個翻頁。直到,拾光讀寫坊交流會,范老師強調共讀這本《尋找不一樣的教育》。

范老師雙手捧著這本書,虔誠又認真地娓娓道來:“讀了這本書你就知道,王維審老師是和我們一伙的——書中樂著我們的樂,苦著我們的苦,惱著我們的惱,悲傷著我們的悲傷,鄙夷著我們的鄙夷。每一個故事還原了有破洞的教育現場,接著又用教育理想的針線縫補了現場?!?/p>

我疑惑地笑了起來,王維審老師和我們是一伙的嗎?一伙,是指什么意思???忍不住翻閱隨便開來,略略讀了幾個片段,哈哈,還真是好看!故事生動,講述有趣,讀來毫不費腦子,卻好似給心靈開了一扇扇窗戶,通透明亮。

我讀到了王維審老師用力的青春年華。學生時代的優(yōu)異成績,發(fā)表作文的榮耀歡喜,浪漫輕狂的詩歌夢想,兩次高考的倔強努力,臨時工生活的尷尬窘迫,公辦教師的一波三折。王維審老師在文中調侃自己不像戲劇里那樣——一個人一旦遭受磨難,總會迎來美好的未來??墒前?,“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身處低谷的年青的王老師,選擇了咬緊牙關多走幾步——用力修己,用心教育。我曾有幸見過王老師一面,訝異他年輕的面容,驚詫他爽朗的笑聲,仿佛是一番沒有被這世界欺負過的樣子。我心里暗暗敬佩,這大概是“相由心生”——王老師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一顆積極向上生長的心。

我讀到了王維審老師教育敘事的寫作秘訣。王老師在書中這樣說:“寫下去!堅持寫下去!在困了、倦了、麻木了的時候,堅持寫下去,就是寫作的最大技巧?!闭\然是這樣,可是,我分明還看到了其他東西。王老師說他沒有屬于詩歌,詩歌也沒有屬于他,只留給他一段比別人更加艱難的生活。我覺得不僅僅是這樣,那些年沉淀下來的文采,在教育敘事里發(fā)芽開花了。這世上本沒有白吃的苦啊,要不然在王老師的教育敘事中,怎么會有信手拈來的“各種論據”,怎么會有曲盡其妙的“大事小情”,怎么會有點睛之筆的“深度升華”。

我讀到了王維審老師至深至愛的教育情懷。在這十個月的職業(yè)生涯中,有太多讓我落淚的酸楚。我本以為我的安排就很“悲催”了,沒想到還有甚者——讀了這本書才知王老師的經歷如此坎坷。和王老師的遭遇相比,我這些“悲催”簡直不值一提。王老師在書中這樣描述:“但是,如果我們以故事的情懷來理解這些疼痛,卻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教育的博大與高貴,從而擁有一種獨立的、清醒的教育判斷……你看,我就這樣把痛點寫成了幸福?!崩铈?zhèn)西老師在《用愛心譜寫教育的詩篇》里說:“判斷一個教師的真愛,主要看他對后進生的教育態(tài)度”,“一個教師,是否優(yōu)秀,不是最重要的,是否卓越,更無關緊要,最關鍵的是,是否幸?!?。王老師的教育敘事里正流露著這樣的教育情懷。

讀著讀著,便沉浸其中,范老師說得沒錯,王維審老師果然和我們是一伙的。陶醉在文字里,偶爾因感動而熱淚盈眶,偶爾因沉重而面色凝結,偶爾因觸動而豁然開朗,我竟有些遺憾沒有早點看到這些文字,同時又有些舍不得讀完這些文字。

然而終將是要讀完的,索性再來一遍吧。擠著時間讀了兩遍,合卷釋手,我看著這本簡裝無華的書,撫摸它的樸素,感受它的深刻,這里的文字就像呈現出來的這般樸素又深刻,這里的教育也像呈現出來的這般樸素而深刻。

我猜,這大概也是王維審老師想要傳遞給讀者的東西吧。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一

關于教研,專家一直都是向我們推薦國外的著作,不知道為什么,一直不太喜歡看英譯中的著作,覺得讀起來有點像劉墉先生所以說的,假洋餐,也就是中飯冷吃,不太習慣。

所以教育著作我選擇了《不一樣的教育》,里面的教育敘事寫的就是我們山區(qū)一線學校真實,樸素的教育故事。

當中的每一個教育故事都非常真實地展露了我們當前的教育常態(tài)。當中每一個生動的人物都好像是在自己的身邊學生一樣歷歷在目。而當中王老師的敘事細節(jié)里面每一個細節(jié)感覺都在我的教學生活當中都有出現,但是我們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沒有向王老師這樣子,把我們的教學故事細膩地準確地捕捉起來,轉變成跳躍式的有生命力的文字。

看完這一本書以后,感覺自己就像進行了一場教育生涯的洗禮,當中過往的一些教育倦怠,仿佛都給它的文字洗刷一遍,感覺心里純凈了、和諧了!

王老師,他把生活與教學融為一體,把學生的學習生活與自己的教學生涯融為一體,我們的班主任工作,學生的心里世界,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夠時刻捕捉到。但王老師不一樣,他時刻關注到班上的每一位同學的狀態(tài),這是值得我們每個班主任所望塵莫及的。

如王老師所說的,如果教學就是純粹的,為了讓孩子能夠提高成績,那我們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的意義,教育本身就是以人為本的一項神圣使命,教學的真正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孩子們的人格的.發(fā)展,也就是他們性格的培養(yǎng)。作為班主任,我們是否能像像王老師那樣,時刻留意著班上每一位同學的心里狀態(tài),生活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那樣我們才能深入學生的內心,真誠地教育他們的靈魂。那才是我們教育的宗旨。

當城市化不斷地侵食著當代農村教育的時候,優(yōu)秀的學生,優(yōu)秀的老師不斷大批涌進現縣城學校,私立學校。作為一名山區(qū)初中的英語老師以及班主任,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沉重。孩子們不出去,是否代表著落后?老師們不出去,是否也代表著退步?留下來的學生惶恐,留下來的老師也迷茫!

時代在變,但是我們育人的心沒有變。我也不清楚職業(yè)倦怠,什么時候就開始在我們的心中埋下種子,生根發(fā)芽,我不知道哪一天他會把我們教師的內心,在悄無聲息中慢慢侵蝕掉!

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出了問題?還是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是我班主任的方法,跟王老師的對不上號,還是我根本沒有做到像王老師那樣的,感悟到教育的真諦!

其實王老師已經把方法教給我們了,要轉變一個學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走進學生的內心,師生之間有了真正的信任,溝通,交流才有不一樣的教育,才有不一樣的故事。我們應該像王老師那樣,把我們的教育故事,一個一個地串寫起來,把他們變成一條溫潤的珍珠,用它來紀念,我們教育的價值!(梁莉莉)。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二

“教育是種子的事業(yè),它的成功與否需要時間的見證。多年以后,我在學生心中埋下的教育種子能不能開花結果,他們會因為我的教育而變得幸福還是窘迫,這才是最重要的?!笔钇谧x完王維審老師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這段話就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頭。

王維審老師在一次學生聚會后思索:我到底教給他們什么了?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因為一個被他管教出來的男生對他說:“老師,我得敬您一杯酒,要不是您當時踹我那幾腳,我也許早就混到監(jiān)獄里去了。等我有了兒子,一定還得讓您教,您可得給我踹出個北大、清華來呀!”這樣一段并不是批評的、真誠的話卻開始讓王老師思考。

其實,像這樣的面臨教過學生的經歷我們很多老師都有,有兩個學生畢業(yè)后對我的反饋讓我印象深刻。小胤是我初當教師時教的畢業(yè)生,他對數學的理解總是比別人慢,我急??!“我是一個年輕教師,這孩子的成績肯定要拉我們班的后腿,班級成績不理想,多丟人啊”,這是我當時內心真實的想法,我利用課余時間給小胤補課,在補課的過程中看到他轉不過彎來,我急著了,說出來的話也不大好聽。讓我沾沾自喜的是,在我這樣不辭辛苦地補課下,小胤的成績提高地挺快,畢業(yè)時的成績都已經達到中上水平了!我在這個孩子身上花費了很多心血和時間,可是他畢業(yè)后見到我的反應讓我心涼一截,他看到了我,就這樣直直地從我身邊走過,后來我從其他同學那里聽到這樣的話“我不喜歡譚老師,反正她也不喜歡我,碰見了還不如看不見呢”。孩子敏感地傳遞著這個世界的一切,原來他認為,在我的心底是嫌棄他的,不喜歡他的。

時隔境遷,人的心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青澀的我也會變得成熟,這個時候我碰到了小穎,一個什么都不會的小女生,比我曾經教的任何一個學生在學習方面都要來得慢。為了幫助她提高,我也只能利用課余時間給她補課,但這時候想法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她不會,我會為她后面的學習擔心,會放慢自己講課的腳步;她有了進步,我比她還開心,我認為她肯定能和其他同學一樣學習數學。我對她的這種相信通過我們日常的相處傳遞給了她,她慢慢地,愿意和我共同努力了,最后畢業(yè)雖然她在數學方面還不是很擅長,但已經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了。畢業(yè)了,這孩子每年都要跑回到小學來看看我,現在一個二十歲的大姑娘了!說的一句非常樸實的話讓我感動:“謝謝你,譚老師,謝謝你從來沒有放棄過我,我長這么大,只有你一個老師從來沒放棄過我”!

同樣是給孩子補課,幫助孩子在學習方面取得進步,為什么兩個孩子給我的反饋完全不一樣呢?因為在補課過程中,我給兩個孩子傳遞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我想我在王維審老師的這本書里能找到最后的答案:一個教師最大的業(yè)績和成就,不在于你獲得了多少榮譽稱號,不在于你給了學生多少分數,而在于你為學生帶來了哪些深刻地、可以延續(xù)終生的影響。真正的教育,需要我們用心去做!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三

通過他的文字了解了這個人,他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名師大家,就像他的網名“百分百草根”一樣。但這個“草根教師”卻一路走得虎虎生風,多姿多彩。他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讀書,觀察,實踐,思考,記錄……用質樸干凈的文字,透過獨特的視角,讓人讀后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王老師草根出身,成長道路坎坷。但他堅持寫作十幾年,選擇用文字來安頓生命里的痛點,讓寫作與自己的精神和磨難一起扎根。寫作之于教師的成長毋庸置疑。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瑣碎的故事一旦有了串綴,就可以變的生動起來。其實,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故事,或平凡,或悲壯。作為老師的我們就天天生活在一個故事的海洋,天天有故事,時時有故事,只要關注,足以打動心靈。當你把這種生動而真實的教育生活展現在別人面前的時候,那就是心靈的對話和交流,感動的不只有自己,還有他人。

這本書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非常的真實與樸素,沒有太過華麗的辭藻,但卻深深地吸引著我。在《為生命擦亮一些日子》故事當中,詮釋教育的本義:教育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要把靈魂里的東西,在不經意間傳遞給學生,比如善良、寬容,人格與品性;《丟掉的專業(yè)尊嚴》里面,用典型的例子抨擊了當今的教育生活常態(tài):老師們習慣用簡單的方法處理復雜的問題,從而丟失了為師者的專業(yè)尊嚴;在《別讓過去成為生命的負擔》中,通過大樹被移植,就要去掉華麗的樹冠的故事,告訴我們當一個生命需要去面對一個新的開始,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時,那些曾經的輝煌與成就,就要懂得適時舍棄。

讀了王老師的教育故事,再次和學生相遇、和教育相遇,你的教育觀應該會發(fā)生很大的轉變。在教育之路上,不再追求鮮花和榮譽,而是守候一份寧靜;教育不再是職業(yè)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掌聲,會行走;沒有掌聲,亦會行走。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十四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之前,我們的教育把重點放在了教書上,認為知識學好了,學生也就好了。但是現在,我們注重“育人”這個概念了,我們更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

王維審老師通過教育敘事,總結了很多教育規(guī)律。并且通過教育敘事的方式把這些經驗分享給我們這些一線教師。

作為一名班主任和新教師,我和學生接觸的時間非常多,和學生之間的故事也很多。但是因為沒有記錄,大多都隨著時間的消逝而被遺忘,沒有留下一絲痕跡。

教育敘事不同于教學反思。“教育”需要文章有意義,有啟發(fā);“敘事”需要有完整的事件,有始有終;教育敘事需要有文筆、有事件、有沖突、有總結。這對教師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敘事更像是教師之間交流、學習經驗的一種途徑,對于教師管理學生、教書育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王維審老師的《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夢想》這篇文章,對我觸動比較大。這一篇文章提到了學習動機。給學生一個學習的理由,比傳授任何知識都重要,夢想不僅孕育著將來的生活,也決定了今天的生活。學生應該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fā)展,成為他想成為的人,而不是把功利性的目標安排在前方,催促他們前進。

影響學生的,不只是教育體制,更多的是在教育一線的我們,只有我們的觀念轉變了,才能影響到學生。我們應該成為一個引導者,激勵者,讓學生成為他想成為的人,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價值,讓學生的夢想,改變學生的現在。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十五

工作的閑暇之余,我細細翻閱了王維審老師寫的《尋找不一樣的教育》。從自序中就提出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根底在哪里?書中沒有過多地講解寫作理論知識,只是講述了一個個樸實生動的教育故事,這些故事似曾發(fā)生在你,我,他的身上,共鳴的同時更多的是引發(fā)我們深深的思考。

我非常欣賞王老師說的這樣一段話:“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教育已經不再是鮮花和榮譽,而只是一份寧靜的守候;教育已經不再是職業(yè)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掌聲,我會行走;沒有掌聲,我亦會行走?!?/p>

讀了《尋找不一樣的教育》這本書,我心中的答案更加明確。正像王老師所感悟:教育是種子的事業(yè),它的成功與否需要時間的見證,我們在學生心中埋下的教育種子能不能開花結果,他們會因為我們的教育而變得幸福還是窘迫,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正像書中所說:教育無非就是使人生活得更自信、更快樂、更文明、更美好幸福,作為個體的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在教育中讓我們的孩子更自信、更自尊,更自強。

回想自己當年上師范學校的時候,學到的書本知識已經淡忘了許多,但老師給予我的關懷和溫暖卻一直難以忘懷,老師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一個善良的人,給別人帶去溫暖一直是我做人的準則,這也是老師對我的影響,也是教育的根本。先學會做人是關鍵。現在的我,越來越貼近教育的本質,不會緊盯著學生的分數,更多的是注重分數背后的溫暖教育,逐步走進學生的內心,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相處,關注他們的情感體驗勝過知識的傳遞。我盡力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成為每天開開心心來上學的孩子。

懂得尊重、懂得關懷、懂得理解學生。用教育的智慧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贏得他們對我的認可和喜歡,接納我,彼此溫暖、彼此欣賞、共同成長。

教育就是這樣簡單,打開自己的世界,進入學生的'世界,完成師生之間沒有任何芥蒂的心靈相容。

尋找不一樣的教育讀后感篇十六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yè)發(fā)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其基本思想是: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二、新教育的價值取向:“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三、四種精神:1、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2、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4、悲天憫人的公益精神。四、五大理念:1、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2、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3、重視精神狀態(tài),倡導成功體驗。4、強調個性發(fā)展,注重特色教育。5、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五、四大改變:1、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2、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3、改變學校的發(fā)展模式。4、改變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六大行動:1、營造書香校園。2、師生共寫隨筆。3、聆聽窗外聲音。4、培養(yǎng)卓越口才。5、構筑理想課堂。6、建設數碼社區(qū)。

通過閱讀我有以下體會: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他說,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俺空b―午讀”(包括晨誦、讀寫繪、整本書閱讀)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中,無論是那些開啟黎明的美麗詩歌,還是那一本本被反復甄選出來的經典著作,都被孩子們深深的喜愛、著迷。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恒的經典相遇,讓這些經典為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這正是兒童課程的真正價值所在,也是我學習感受最深的一點。

另外,朱永新教授認為,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tǒng)一體,人不同于其他動物的重要特點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yè)發(fā)展的舞臺,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臺,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反戰(zhàn)的理想空間。人的理想層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

我認為,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為自己設置一個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才能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使命感,才能不斷進行自我挑戰(zhàn),與理想堅守,以智慧的行動、堅韌的行動,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說的那樣,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

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我,在永不停步的發(fā)展中壯大自我。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在新教育這艘航船的引領下,努力追尋教育之夢,讓教師與學生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590487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