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短文兩篇教案初三(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15 09:15:31
2023年短文兩篇教案初三(12篇)
時間:2023-03-15 09:15:31     小編:zdfb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一

教學《行道樹》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一、談話導入: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fā)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三、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四、整體感知

1、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2、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yè)是什么事業(yè)?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神圣的事業(yè)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3、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五、研討與賞析

1、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

2、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是指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大大跌落了。)

3、“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保護環(huán)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

4、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采用了對比手法:

(1)與同類的優(yōu)越處境對比;

(2)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5、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五、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1、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2、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fā)牢騷,你怎么看?

(決非發(fā)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

4、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fā)?

六、教師小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yè)

2、預習《第一次真好》。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二

教學《第一次真好》

1、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2、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3、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1、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2、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3、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一、談話導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4)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5)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無益的。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屬于哪一種?為什么?

3、課堂集中討論、解答: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1)“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p>

(3)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tài);后者寫的是動態(tài)。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4)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5)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fā)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讀與賞析

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qū)別?

3、“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1、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2、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五、小結: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yǎng)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六、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三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討論環(huán)境,誘發(fā)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應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直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 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⑵ 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文學思考和欣賞能力,能大膽發(fā)表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⑶ 能夠進行積累的遷移,培養(yǎng)想象創(chuàng)新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理解作品內涵。

⑵ 了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時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運用。

⑶ 運用聯想與想像,擴寫、續(xù)寫、創(chuàng)寫句子,來欣賞、感悟《日》。

⑷ 通過自主合作、對比閱讀,來欣賞、感悟《月》。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 體會《日》《月》所表達的作者熱情洋溢和細膩幽靜的思想感情。

⑵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價值的取向。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通過創(chuàng)寫句子的模式來教讀課文。

1、創(chuàng)設情境法;

2、疑讀法;

3、議讀法。

1、小組競賽法;

2、想象法;

3、討論法。

多媒體教學。

1課時。

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了解巴金的創(chuàng)作經歷;搜集有關日月的故事,各準備一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作好簡要分析。

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新課導入:故事導趣

1、三分鐘講故事比賽: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學生簡單講述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目的:設置情境,引發(fā)聯想)

3、是否有所啟發(fā)?有何感悟?(目的:學會自主思考,找尋答案)

二、欣賞朗讀

1、自由朗讀(音準、節(jié)奏);

2、同桌朗讀(初步評價感情把握);

3、教師范讀。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2、學生默讀全文,根據歷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找出文中的優(yōu)美句段并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

3、分組討論,互相解答問題:

(教師巡堂,適時引導,并搜集有價值問題或觀點。)

問題如:

⑴ 人們常說“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飛蛾長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為何作者卻對它大加贊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為什么卻異常的“懷戀”?

把握:從飛蛾到夸父,從渺小到偉大,他們都是為了追求光明,為了一種熱量,而寧愿放棄自己的生命。贊美飛蛾,懷戀夸父,實則贊美為追求理想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

⑵ 在《日》中,作者并沒有具體描繪太陽,卻去寫“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且對飛蛾、夸父進行了高度評價,這與太陽有關嗎?談談你的看法。

重點把握:太陽是光和熱的象征,飛蛾、夸父的行為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為,寫飛蛾和夸父是為后文“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作鋪墊。

⑶ 如何理解“日”、“飛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義?

把握: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絕寒冷的思想感情。

⑷ 在《月》中,月亮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通過文章中的那些描寫體會出來?

⑸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處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

把握:“冷光”“死的光”應是對當時現實的影射,“姮娥奔月”應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對照兩文可看出);但結尾處作者用“難道……嗎?或許……”表達了作者對生者的期望──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皧鸨荚隆钡膫髡f作者用疑問的語氣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⑹ 文中三次出現“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請結合兩文和歷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不惜犧牲生命的人。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四

1.知識目標:積累相關文言字詞,理解兩篇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背誦兩篇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方法、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主動提問的習慣。

1.重視朗讀,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

2.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時數??捎脙烧n時,一課時朗讀、疏通字詞,一課時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課時,把朗讀、背誦單列成一課時,疏通字詞、積累文言字詞用一課時;也可用四課時,兩篇課文的分析各用一課時。

一、請學生讀閱讀提示,了解課文的體裁,了解說和序的區(qū)別。

教師補充:

1 說是古代表議論的一種文體,注重文采,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說奇巧而言辯。

2古代的序,是為送別親友而寫的,內容多為頌贊勉勵之辭。韓愈擴大了贈序的內容,不僅一般地敘友誼,話別情,而且述主張,議時事,詠懷抱,勸德行等。序懇切而意長。

二、朗讀:

1.正音:

2.領讀。(關鍵句的節(jié)奏、重點字詞特別是幾個食字的讀音要強調)

3.自由讀。

4.接龍讀比賽(兩篇課文共6段,給每個組指定任務,每組學生按座位順序依次朗讀,讀錯者坐下,后面學生接著朗讀,直至讀完全組應讀段落。所用人數最少的組獲勝。此活動旨在調動學生糾錯使其更準確的掌握字詞讀音和句子節(jié)奏)。

5.齊讀。

三、疏通字詞:

1.小組合作,對照注釋翻譯課文,(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有任務,每人負責翻譯幾節(jié),小組內依次發(fā)言,對有爭議的或翻譯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準備提交全班共同解決)。

2.交流疑難,共同釋疑(盡可能發(fā)動學生)。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五

分析篇章

一、復習字詞:

二、分析《馬說》:

1.用課文中語句回答問題

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馬的悲慘結局是?表現食 馬者淺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當立論依據)

3.伯樂、千里馬、食馬者是有深刻含義的,聯系韓愈的生平談談他們分別指什么人?

4.由題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寫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哪句話體現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現象,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詞語扣住游河北?(燕趙、適茲土)

2.首節(jié)必有合的推測要成立應有哪兩個前提?(大前提:燕趙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從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個要點:懷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節(jié)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別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節(jié)韓愈托董生辦哪兩件事?

6.文章首節(jié)側重指出董生有才華,第二節(jié)暗示董生此行未必會得到賞識,第三節(jié)再次規(guī)勸董生歸順朝廷,根據這些提示,找出三節(jié)各自關鍵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節(jié)有何作用?(照應開頭;表達對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隱士都出來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趙去?)

8.文章語言有何特點?(委婉含蓄,名送實留)

四、拓展訓練:

對伯樂,對千里馬,對食馬者,對董生,對韓愈,你分別有什么話要說?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六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實詞,翻譯全文。

2.了解時間(工作程序)、邏輯相結合的說明順序。

疏通文言語句;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教學本文要先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請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文章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在疏通文言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是什么?(對,這“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畢升發(fā)明的,比德國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這是多么偉大的創(chuàng)舉啊?。┙裉?,我們有幸在語文課本中學習《活板》一文,(板書課題。)了解活字印刷在當時的制作、印刷情況。

2.簡介作者。(出示課件或小黑板1。)

沈括,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并解決。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6.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詞語。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明確:(我認為這篇文言說明文,總體上是按時間順序說明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活版發(fā)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時間和使用情況。第二部分(第2段):點明活版發(fā)明時間。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體部分在具體介紹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時是綜合運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和邏輯順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制作。(用膠泥刻字……則字平如砥)是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膠泥刻字的好處等是按邏輯順序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活版印刷術時,緊扣一個“活”字,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來說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體現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靈活高效的特點,科學而有條理。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明確:(因為寫雕板是為說明雕板的不便,以便進而說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明確:(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個“活”字。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是“活”:設一鐵板,密布字印是“活”;藥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鐵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備,是活;用后用木格貯之,是活?!@就把活字板的靈活性、優(yōu)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動的比較,突出“活’’的特點,表現了活板技術的先進性。)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明確:(因為這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內容。)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并談談收獲。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必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七

1、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2、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3、培養(yǎng)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研討的習慣。

1、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培養(yǎng)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研討的習慣。

1、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2、培養(yǎng)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研討的習慣。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看導語,默讀《行道樹》。

2、借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二、朗讀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方法:

《行道樹》這樣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初讀要抓住這種文眼,再讀,要從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且引出應有的結論,從而獲得教益。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然后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⑴ 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yè)是神圣的事業(yè)?

⑵ 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⑶ 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⑷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⑸ 找出課文中的一個哲理性語句,三個關鍵詞。

老師點撥:

⑴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yè)就是神圣的事業(yè)。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yè)。

⑵ 為神圣的事業(yè)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yōu)樽约旱姆瞰I而自豪快樂。

⑶ 一切神圣的事業(yè)都是這樣,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圣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⑷ 墮落是淪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樹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⑸ “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标P鍵詞是“神圣”“痛苦”“深沉”。

四、總結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八

(一)知識教學點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和意思

辯斗 盤盂 滄滄涼涼 探湯 嗟來之食 機杼 稽廢時日 懿德

2.了解文學常識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yǎng)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并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滲透點

1.學習古人探求自然,大膽質疑和務實的精神。

2.啟發(fā)學生注重品德的修養(yǎng),要潔身自愛。

(四)美育滲透點

1.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膽質疑的求真美。

2.《樂羊子妻》中所體現的樂羊子妻的廉潔正其與才識過人的質樸美、人格美。

1.這兩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學中,可以先利用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后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復述故事,并結合練習一、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學生可以自己搜集資料,課堂交流;教師也可將教參提供的有關材料印發(fā)給學生。

3.掌握“東游、故、去、車蓋、盤孟、嗟來之食、跪、感其言”等詞語的意思。

1.重點是朗讀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梢灾笇W生在熟讀基礎上復述故事情節(jié),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

可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復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zhí)著探索精神。

1課時

1.課文朗讀錄音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作者作品介紹膠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學生制作生字新詞和重點句子卡片,課堂交流。

1.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復述的程度。

3.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

導語

同學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祖先留給我們許多文化遺產,為了繼承、發(fā)揚這些古代的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就要求同學們學好文言知識。今天我們所讀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來考考大家: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是早晨離我們近呢?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復雜的科學知識,那么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文章。

(一)明確目標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1.分別范讀,或放課文錄音,給學生掃清生率障礙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學常識

(1)《列子》

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后漢書》

東漢紀傳體歷史著作,南朝范曄撰,本書是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東漢的歷史著作,歸納總結而成,自成一家,人們將它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兩小兒辯日》

(1)請同學們自讀文章,對照課后注釋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幾個詞 辯、斗、滄、湯、為)

(2)請一位同學來串講文章,其他人給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雙方各持己見展開爭論。(經過)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決斷誰是誰非。(結果)

(3)兩小兒觀點相反,各自依據是什么?

明確并繼續(xù)提問(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近,日中離人遠,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遠,日中離人近,根據溫度來判斷的),二人的爭執(zhí)雖都不正確(早晨太陽大是人眼的一種錯覺,中午溫度高是由于太陽直射),但是這一行為表現了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樣的精神?

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fā)現了這種自然現象,并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獨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學習《樂羊子妻》

(1)學生自讀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遺、捐、趨、引、累、稽、亡(同無)、懿(yì)

(2)這是一篇人物傳記,為了表現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作者共選取了幾件事?

兩件,樂羊子的妻子用“不飲盜泉之水”,“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勸諫丈夫改正行路拾遺的污行;樂羊子妻以織為喻,規(guī)勸丈夫積學求知。

(3)通過這兩件事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樂羊子妻規(guī)勸丈夫拾金不昧和積學求知,贊揚了樂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啟示讀者注重品德的修養(yǎng),要潔身自愛。

(四)總結、擴展

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過游于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yǎng),學習古人的優(yōu)秀品質。

(五)布置作業(yè)

熟讀背誦課文,復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九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兩文,明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互相啟發(fā),發(fā)現新的論據或結論

3、把握的說明對象,培養(yǎng)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一、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的片斷,請學生思索:

恐龍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萬年前它們卻突然滅絕了,為什么?流傳至今的恐龍石又告訴我們什么?

二、感知課文

1.朗讀題目,談談你讀過題目會有什么樣的結論?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在于引導學生思索本文寫作特色,由于說明問題不同,說明的角度也會不同,提醒學生在朗讀時關注這個問題,帶著問題進行閱讀。

2.快速朗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的內容:依據在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地漂移假說。

《被壓扁的沙子》的內容: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3.這兩篇短文各是怎樣介紹相關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提出說明主旨、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可以互相啟發(fā),總領全文。然后用恐龍化石在各地發(fā)現的事實,闡釋對大地漂移假說的證明,用具體事例證明主旨。最后總結恐龍化石的發(fā)現對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先提出問題,提出了“撞擊說”和“火山說”兩種觀點;然后具體分析論證,用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撞擊造成恐龍滅絕。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把握結構的能力,能夠有目的地篩選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閱讀能力,為后文比較兩篇作了鋪墊。)

三、深入探究

這兩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在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確:第一篇中,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個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第二篇,恐龍的滅絕成為了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四、品味精彩

這兩篇短文以“恐龍”為話題,卻談論了兩個頗有深意的科普知識,讀后卻認為這些蘊藏其中的深奧抽象的理論說得淺顯易懂,著實讓人興致盎然,你說說這兩篇有何出彩點,作家用了什么妙招?依據文本說明(可以說明順序、語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確:

1.專業(yè)術語用平實語言具體詮釋,說理深入淺出,深奧難懂的專業(yè)術語出現頻率低。

2.借助邏輯順序,重在說理,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語言嚴謹,道理易懂。

3.說明方法多樣,使說明對象闡釋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本文說明語言簡練,淺顯易懂。

5.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边@一句話對你有什么啟迪嗎?

明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腳踏實地的研究態(tài)度,學科之間交織、融合,要有所收獲必須有廣博的知識。

(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科研思想,加強體驗并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六、探究拓展

走進圖書室,網上沖浪,搜尋更多的有關“恐龍”的新的科研成果,辦一期“恐龍情報站”的手抄報。

(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培養(yǎng)他們觀察、探究的科學精神,將學生熱情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運用一切資源學習語文。)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十

1、掌握“故”“去”“湯”“遺”“若”“趨”等實詞的詞義及“引刀趨機”“嗟來之食”“盜泉之水”等典故

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義

3、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

目標1

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知識、歷史典故的理解

一課時,在誦讀的基礎上,點撥關鍵詞語,讓學生復述,在此基礎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義,至于表達技巧等相機略提即可。

一、導入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強不知為知,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作言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二、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試讀

將讀不準的字劃出來。

(二)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并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學生齊讀

(四)學生復述故事

通過學生的復述了解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及時作出校正。

(六)討論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

2、對兩小兒的爭論,孔子的態(tài)度怎樣,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質?

3、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三、學習《樂羊子妻》

(一)試讀

(二)教師正音后范讀

(三)學生朗讀

(四)點撥重點詞語

(五)學生復述

(六)討論

1、這個故事寫了樂羊子的妻子幾件事,分別是什么事?

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辦法說服丈夫的?表現了樂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樂羊子妻的做法嗎?有沒有“捐金于野”必要?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說服丈夫的?表現了她什么品格?

4、我們從樂羊子妻的身上學到什么?

四、現場表演

《兩小兒辨日》

五、作業(yè)

見練習冊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十一

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常識;

4、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1、導人新課

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余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②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學生自讀《談讀書》主要內容。

(1)整體感知——本文的中心話題“讀書”,圍繞這一話題,談了些什么內容?

讀書益處:

①讀書要與經驗互補;

②要講究讀書的方法;

③要根據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選擇。

(在小組討論之后,讓一部分學生在全班陳述討論結果,老師作點撥補充)

(2)自主、合作、探究

①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

②分小組討論解疑,匯總、對得不到解決的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3)進一步研討——找出文中你認為富有哲理的話,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老師可引導學生談對“讀史使人明智……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這句話的理解,并模仿這一句式續(xù)寫幾句話。)

過渡:前文重點談讀書的益處,該怎樣讀書呢?有人說,讀書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說應“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該怎么理解嗎?看看馬南邨是怎樣理解的。

4、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

5、學生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分小組研討。

①“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tài)度?

③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7、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fā)揮,做到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耙婏L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guī)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fā)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新意。“濫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討論比較。

兩篇文章在語言上的不同特點:

(1)《談讀書》語言風格平易流暢,靈活地穿插比喻、排比、類比的修辭手法,充分隨意的特點。

(2)《不求甚解》語言平易親切,娓娓而談,用語簡約,生動形象。

談談自己在學習兩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短文兩篇教案初三篇十二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

4、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學習《記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tài)。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答謝中書書》畫面布局的巧妙。

2、《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含義。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也許你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介紹課題、作者

本文雖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按?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注意斷句。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整體感知,欣賞美點

1、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老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范讀視頻,幫助學生規(guī)范字音和節(jié)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3)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4)學生對照注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并劃出疑難詞句,全班解決。

2、欣賞美點:

(1)老師引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陶弘景也描繪了一幅這樣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復閱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說話:

“我從文中句中,讀出了之美,作者寫出了它的特點?!?/p>

①“高峰入云,清流見底”,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寫出了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石壁聳立兩岸,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勝收。

③“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出了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2)欣賞“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問題一:我們欣賞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寫非常優(yōu)美非常和諧,但這一句中間的“亂”字,讓人想到混亂、亂七八糟,這個字是否該換一換,比如用“齊”“共”等等?讓學生思考回答。

(“亂”表現一種自由,一種活力,是一種不規(guī)則美,通過“亂”字,寫出了山川的早晨萬物都充滿著勃勃生機的景象。)

問題二:你覺得這一句還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別傳神?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問題三:“沉鱗”指什么?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沉鱗”指潛游在水中的魚,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問題四:你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話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這幅畫面嗎?學生動筆寫,并自由表述。

四、體悟感情

有個詞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說通過文章可以窺出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從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從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強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閑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則表現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與謝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1、陶弘景向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間仙境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夢想的人間仙境,你能描繪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間仙境嗎?學生自由表達。

2、大自然是個廣闊的舞臺,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員了,他們都想在這舞臺上展示自己。如果請你用生活中的一種人來比喻文中所寫事物,你看它們像什么人?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六、作業(yè)

試把本文擴寫成一段寫景文。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9770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