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全面把握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編寫教案前,了解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是一些教案的評析和修改意見,供大家參考。
采薇經典教案篇一
(一)知識與技能。
1、研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2、培養(yǎng)學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能自行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熟讀成誦。
2、從詩歌的時代背景,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3、適當延伸拓展,啟發(fā)思考。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戍邊戰(zhàn)士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此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由表及里,抓住本質,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邊戰(zhàn)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并以此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世界。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為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提出預習要求。
2、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
3、確定主題。
1)充分預習,提出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并組織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交老師。
2)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通過學生自己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預習,獨立思考,通過課前組織解決一般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可以把簡單的問題提前處理而不占用課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境導入。
《論語》解讀。
八佾篇·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p>
1、學生背誦《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則內容。
2、認真聽老師講解。
3、積極回憶《論語》中寫到《詩經》的相關條目。
《論語》是高一年級必讀的經典,分散在各節(jié)課堂之前講解,能培養(yǎng)學生每日讀論語的習慣,同時,通過老師的解讀,更明白經典的精髓??鬃优c《詩經》有著非同小可的關系,所以,這節(jié)課前解讀《論語》可以作為導入,自然引入課堂。
課文探討。
溫故知新。
(1)《詩經》和“《詩經》六義”。
復習學過的知識,了解本篇課文的背景。
通過復習這些知識,能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好這些知識點。
重點探究:戍邊思鄉(xiāng)主題。
列出六個題目作為探究臺階:
(1)該詩的思路結構有什么特點?
(2)詩從“采薇”寫起,這跟“曰歸曰歸”的思鄉(xiāng)情有何關系?
(3)前三章所寫的“薇”有無變化?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兩章表現了什么內容?與濃濃的鄉(xiāng)愁矛盾嗎?
(5)這首詩最經典的景物描寫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這首詩交織著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wèi)國的復雜心理?
學生結合問題以及自己預習的情況展開討論,師生互動,逐步推進討論的進程。
學生可以暢談自己的獨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復雜的心理。
重點研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通過教師設計小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質,深入探究問題。
了解戍邊戰(zhàn)士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邊關思鄉(xiāng)(征戰(zhàn)不歸,身不由己的天涯羈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從軍北征》。
范仲淹《漁家傲》。
李白的《關山月》。
高適《塞上聽吹笛》。
學生重在朗讀體會,學習一些鑒賞技巧,同時,學會知識遷移,運用所學的知識探究類似主題的詩歌。
適當延伸拓展,啟發(fā)思考。
通過同一主題相關詩歌的拓展,擴大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喚起學生的比較閱讀的意識,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同時,通過縱向比較,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思辯意識,更深入地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導:
文本探究:翻譯改寫概括每章內容第六章解讀藝術特點本詩主題。
拓展性探究:
1、《詩經》戰(zhàn)爭詩探究。
2、文化背景探究(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戰(zhàn)爭的影響)。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為作為思念意象)。
學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內容,可以在課后進行小組協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導。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讀,可以從深度考慮,亦可從廣度考慮?!对娊洝纷鳛樵姼璧囊淮笤搭^,可研究的內容很多,此內容的設計,可以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簡單指導,以引起部分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歸納:
邊塞征戰(zhàn)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fā)樂觀豪邁、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渾厚,筆勢豪放。
與教師一起回顧,總結。
旨在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知識點。
布置作業(yè):“半個百姓半個兵,半碗黃沙半碗風,多少將士思鄉(xiāng)夢,盡在萬古荒原中?!薄獮豸斈君R“西北邊境第一連”
拓展閱讀:課文賞析。
戰(zhàn)爭的策劃和發(fā)動是“肉食者”們的勾當,被迫卷入其中的個人,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猶如隨風飄動的落葉,隨波逐流的小、舢任命運之手隨意擺弄,疲憊憂傷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嘆、仰天長嘯的份兒??峙逻@是普通士兵們剩下的唯一屬于自己的權利和“財產”。
憑了這點權利唱一曲憂傷的歌,總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們吧!無家無室的憂慮,居無定所的煩悶,頻繁作戰(zhàn)的辛勞和疲憊,思念故鄉(xiāng)的痛苦,對個人命運的感慨,對入侵之敵的仇恨,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觸景生情的感傷,命運無常的恐懼,遙遙無期的等待,這一切無時無刻不沖擊著敏感多思憂患焦慮的心靈。把它們吟唱出來,是一種自我遣懷,自我撫慰,猶如受傷的小動物,只有自己舔吮傷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體驗悲傷。
倘若受傷后連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喪失了,那便徹底麻木了,物質化了。對于受慣了命運擺弄、痛苦煎熬、憂傷折磨的心靈來說,艱難坎坷辛勞疲憊槍林刀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活的生命個體的靈性和生氣。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于忍受比傷和痛苦、不甘于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無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并不“小”。從他無能為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愿屈服于命運的擺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為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
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zhàn)爭?;钪蜁黄染砣脒@場戰(zhàn)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向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
采薇經典教案篇二
了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得重要意義,以此滋養(yǎng)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習文本,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并能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
進一步認識詩歌得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得基礎上,能讀出詩歌得節(jié)奏、韻味。
2、過程與方法。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得鄉(xiāng)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得鄉(xiāng)思情結得內涵,體驗這一美好得感情。
鑒賞詩歌,從詩歌得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得成長得影響,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得感情。
在更廣闊得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自己得文學修養(yǎng)。
1、了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得感情。
2、培養(yǎng)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得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誦讀賞析。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得創(chuàng)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得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得正統(tǒng)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得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得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
《風》得絕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得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得作品,或揭露當時得社會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得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得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得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得語言特點。
《詩經》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得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得語匯?!对娊洝肥侵袊姼?,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得起點。
《詩經》得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得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得效果。增強了詩歌得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更充分得抒發(fā)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得形象性,獲得了良好得藝術效果。所謂“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氨取笔恰耙员宋锉却宋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得手法?!芭d”字得本義是“起”。
《詩經》中得“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得開頭。大約最原始得“興”,只是一種發(fā)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得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得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xiāng)出征得歲月里得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zhàn)爭得不滿和對故鄉(xiāng)得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fā)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zhàn)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zhàn)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zhàn)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xiāng),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zhàn)和對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得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得怨敵、思家與盼歸得心情?!懊沂颐壹摇焙汀安诲貑⒕印笔沁@一心情產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得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得戰(zhàn)士得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得不滿和對家鄉(xiāng)更強烈得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得。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痹娙砸赞辈酥饾u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zhàn)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xiāng)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fā)得強烈得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zhàn)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得對戰(zhàn)爭場面得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得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zhàn)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得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xiāng)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有了前面得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得戰(zhàn)斗之后,戰(zhàn)爭得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得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得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場景,寫得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得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xiāng)得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得細節(jié)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zhàn)爭場面得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zhàn)車、戰(zhàn)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zhàn)嚳孰y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zhàn)爭得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p>
再次,是它得旋律協調,音節(jié)和諧,一唱三嘆,詩得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長暗示時間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得節(jié)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得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yè):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采薇。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xiāng),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zhàn)和對外族得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zhàn)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
采薇經典教案篇三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
2、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
3、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敘述的手法。
了解《詩經》中重章疊句的寫作手法,體會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愛情、戰(zhàn)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以愛情為主題的《氓》,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采薇》是一首以戰(zhàn)爭為主題的詩。
1、自行誦讀全文,分出詩的層次。
明確:分三個層次:1~3章為第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4~5章為第二層,直接寫戰(zhàn)爭。6章為第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2、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xiāng)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不滿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1、仔細品讀前三章,你認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明確: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在音節(jié)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jié)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jié)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仔細品讀4~5章,這兩章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明確:這兩章是對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zhàn)車、戰(zhàn)馬、象彌、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來展現戰(zhàn)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zhàn)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zhàn)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再讀全文,你認為這首詩抒發(fā)了戰(zhàn)士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
1、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
2、對父母妻兒的擔憂。
3、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古人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反感。
假使你就是當年歸途戰(zhàn)士中的一員,請描寫你當時的心理。
戰(zhàn)爭是殘酷的,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回憶是痛苦的。從古到今,人們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都是厭惡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熱愛和平,并且會盡力去維護和平的。
閱讀《秦風無衣》,和《采薇》在內容和手法上進行比較。
采薇經典教案篇四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理解詩歌豐富而細膩的感情,思鄉(xiāng)與愛國的矛盾。
理解詩歌對戰(zhàn)爭的復雜情感。
1課時。
一、導入。
二、朗讀課文。
三、內容分析。
1.詩歌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戰(zhàn)士思鄉(xiāng)。
由此引出詩歌的兩大主題:思鄉(xiāng)戰(zhàn)爭(板書)。
2.劃分段落。
明確:123章寫集中寫思鄉(xiāng),45章集中寫戰(zhàn)爭,6章寫歸鄉(xiāng)。
3.前三章寫的思鄉(xiāng)的感情有什么變化?怎么體現出來的?
明確:1)逐漸加深。
2)直接表現的語句:憂心烈烈憂心孔疚。
間接表現的句子:薇的變化(作柔剛)時間的流逝(莫止陽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歸聘聯系: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詩歌前三節(jié)詩句有什么的特點?這種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
手法:詩歌前三節(jié)的語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復,只在句子的個別出換幾個字,這種手法叫“重章疊句”
5.我們學習過詩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確:前三章整體上是賦,采薇是興。
6.四五章描寫戰(zhàn)爭寫了什么內容?體現什么感情?
提示:寫戰(zhàn)爭一般應該寫戰(zhàn)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而本詩這樣寫了嗎?沒有。
7.結合前三章,說一說詩中對戰(zhàn)爭的情感、態(tài)度如何?
8.最后一章寫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確:大雪紛飛,一個疲憊的戍卒孤獨的走在漫長的回家路上充滿了哀傷的感情。
9.為什么凱旋生還,還要傷悲?(討論)。
明確:1)雨雪霏霏,載渴載饑,長路漫漫。
2)對家人的擔心(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3)長久的戰(zhàn)爭造成的傷害。
鑒賞:這四句包含了兩個情景交融的畫面,以景顯情,韻味無窮,非常經典當年我離開家鄉(xiāng),戍守邊關,正是風光旖旎的春天,春風中絲絲垂柳,仿佛親人難分難舍的牽掛,生死未卜,離家的心是多么傷痛!現在,經過多少歲月,經過多少磨難,九死一生,終于迎來了勝利的這一天,終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風,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愴難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長,誰理解自己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艱辛和內心的悲傷啊!
評價:
1、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眼前之樂襯內心的悲苦。
2、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3、“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景實悲。
5、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四、小結。
這是一首描寫戍卒出征還歸的詩,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篇。
全詩共六章。前五章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對昔日服役思歸的回憶;第六章為第二大部分,寫戍卒歸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況。兩部分互相映襯,互相生發(fā)。
根據《詩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遺戍役,以守衛(wèi)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币浴安赊薄逼鹋d,按照朱熹《詩集傳》的說法,也許是“以其出戍之時采薇以食,而念歸其日之遠也?!惫试姷那叭乱赞辈说摹白髦埂?、“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剛”(堅硬),表示時間的推移,重疊了三次“曰歸曰歸”,表明期待已久,歸而未得,單調、煩燥、不滿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歲亦莫(暮)止”、“心亦憂止”、“歲亦陽止”三句相承接,把憂愁、還歸和時光荏苒用復疊的方式連在一起,反復以“欲歸不得——一年將盡——我心憂傷”渲染出一種悵恨哀怨的氣氛。心憂而且歲暮,眼看著物候遷移,自己久戍未歸,這種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這種感人的憂愁之情又通過“憂心烈烈”、“憂心孔疚”表現得無可遮攔。
時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歲暮,思歸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況還“載饑載渴”,更進了一層。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歸聘”,不僅軍旅生活飽嘗饑渴之苦,且駐防營地也不固定,當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個音訊,這更使人產生不定的心緒,無可依傍,也無可慰藉。心憂歲暮,征人望鄉(xiāng),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說自己真的沒有家室,而是說,雖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離,不能與家人團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沒有家了。“王事靡盬”,戰(zhàn)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這里疊用了兩次“玁狁之故”,不僅點明久戍不歸、心憂如焚和載饑載渴的原因,且以決心抵御外侮的憤激語氣,與前三章中歲暮望鄉(xiāng)的憂愁之情取得某種平衡,并轉入下章對軍旅生活充滿昂奮的回憶,振起全篇,請看以下兩小節(jié):
起句用常棣花起興,以“彼爾維何”和“彼路斯何”兩個設問句導入,以常棣花之絢爛美麗,喻我方高大的將帥之車,在形象、色彩上兼有與薇菜起興對比之意。描寫將帥戎車,詩人把鏡頭對準了最能體現軍隊精神面貌的戰(zhàn)馬。戎車既駕,車駕前的馬是“四牡業(yè)業(yè)”,“四牡{馬癸}{馬癸}”“四牡翼翼”,以“業(yè)業(yè)”、“{馬癸}{馬癸}”、“翼翼”表現駟馬之高大、威武、強盛和訓練有素。從“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這些高大、威武、訓練有素的戰(zhàn)馬不僅是軍隊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戰(zhàn)時將帥的憑依和士卒的掩護,是軍隊戰(zhàn)斗力的重要標志。高頭大馬后面,是攙著強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魚服”,保持“豈不日戒”、“豈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顯示了“玁狁孔棘”情況下周朝反侵略戰(zhàn)爭的赫赫軍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當時作戰(zhàn)情況的記錄,也體現了戰(zhàn)士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心。戰(zhàn)則捷,居則戒,與首章“玁狁之故”呼應。至此,全篇氣勢為之一振,詩人在凱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結束了自己的回憶。
末章寫戍卒歸途所見,以“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種截然不同的季節(jié)特征,表現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憶、開啟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頭語,不假修飾地淡淡道出,卻又興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澳┠搜詺w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神傷,絕世文情,千古常新?!惫蕱|晉謝玄認為這四句是毛詩中最燴炙人口的佳句(見《世說新語·文學》),似不為過譽。
這首寫邊防戍卒服役思歸的作品,將戰(zhàn)事之頻繁,戍卒之思歸,軍中生活之艱苦,抗擊外侮的決心交織在一起,在愛國與眷戀家室,戰(zhàn)斗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憂生嗟時的矛盾情緒沖突中,反映了那一時代的戰(zhàn)爭生活和人民的戰(zhàn)爭心理,表現了戰(zhàn)爭生活的各個側面,特別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語為情語的寫作方法,成了后世寫作邊塞戰(zhàn)爭詩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采薇經典教案篇五
誦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韻味,理解詩歌主要內容,掌握詩歌中的重要字詞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的誦讀詩歌,掌握詩中的比興與借景抒情的手法,暢談自己的感受,提高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戍邊戰(zhàn)士的內心復雜交織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誦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韻味,體會詩歌意象所傳達的主旨。
【難點】。
感受戍邊戰(zhàn)士內心復雜交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國之大事在祭與戎,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無數的的戰(zhàn)士因為戍邊而與家人分離不得相聚,歸期變得最不確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位戍邊戰(zhàn)士在歸鄉(xiāng)途中的所思所想,這位戰(zhàn)士想了什么心情如何呢?讓我們從《采薇》中尋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劃分節(jié)奏。
2.教師范讀,為學生正音,劃分節(jié)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詩詞。
3.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初步了解詞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
明確:強調學生個性化解讀,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4.通過三遍的讀,我們能不能從詩中找出一個字來體現整首詩的情感?
明確:“憂”字,全詩有以下句子出現“憂”字,“心亦憂止”“憂心孔疚”“憂心烈烈”。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1.我們知道這位戰(zhàn)士是要返鄉(xiāng)的,我們通常認為歸鄉(xiāng)是讓人快樂的、興奮的,那么這位士兵的憂愁是什么呢?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明確:(1)回憶之“憂”。這位戰(zhàn)士的“憂”是源于對于以前無數次歸鄉(xiāng)延期的一次匯總,從薇菜剛剛冒出地面到薇菜長出軟嫩的枝葉再到薇菜變老,每一次都希望返鄉(xiāng),每一次又被戰(zhàn)事所拖延,時間長了便郁結于心,成為憂愁的一個來源。(2)戰(zhàn)事之“憂”。詩歌沒有從正面上去描寫戰(zhàn)爭的慘烈而是描寫了大量的戰(zhàn)馬裝備從側面來描寫戰(zhàn)事的頻繁,引出戍邊的艱苦生活。(3)景色之“憂”。當初的“楊柳依依”和如今的“雨雪霏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戍邊戰(zhàn)士看到現在的哀景,聯想起自己的戍邊經歷,不由得產生了交織在一起的憂愁。
2.詩歌中的戰(zhàn)士是如何抒發(fā)自己的憂愁的呢?仔細品讀,結合詩句進行賞析。
明確:詩經中最主要的手法——賦、比、興。比、興往往連用,在寫回憶之“憂”時,作者用薇菜的生長變化來暗示歸鄉(xiāng)之期被不斷的推遲。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3.通過剛剛我們的分析之后,我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詩經的寫法,讓我們再來讀一遍。背誦下自己喜歡的句子。
明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四)師生總結,布置作業(yè)。
思考,假如你是這位返鄉(xiāng)的戰(zhàn)士心中還會想起什么呢?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要求真情實感。
采薇經典教案篇六
《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zhàn)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反感。下面是《采薇》經典教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采薇經典教案篇七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fā)了戰(zhàn)士久戍在外的愛國之情和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懷。本單元處于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后世詩歌的典范。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本首詩,是樹立學生學好古詩的信心,培養(yǎng)一定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關鍵。
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tài)度”三個維度,和高一學生古詩鑒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xiāng)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復雜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3、熟記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
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我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jié)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
接下來我將從整體把握、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總結藝術特色四個大環(huán)節(jié)來安排教學。
二、背景點撥,整體把握。
首先學生回顧《詩經》的基本知識,我依情況略作補充。簡單介紹本詩的歷史背景:《采薇》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經常入侵中原,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玁狁的記載。
進入課文后,明確生僻字讀音;朗讀課文,把握詩歌。讓學生對照注釋及工具書明確字詞讀音,老師強調個別容易讀錯的字,在預習基礎上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三、疏通課文,體會情感。
學生朗讀一至三節(jié),找出通假字,如“莫”;語助詞如“止”“曰”;古今異義詞如“啟”“居”。以及個別短語如“靡室靡家”“載饑載渴”的結構,結合上《衛(wèi)風氓》中出現的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來理解。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抽查翻譯,糾正錯誤。
這三節(jié)都以采薇起筆,讓學生思考課文呢寫了薇菜生長的哪幾種形態(tài),有什么作用?學生思考。這個問題不難,但學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點到用于表達士卒思歸之情的強烈。老師要補充,用薇菜的生長來反映歸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時在藝術手法上,同《衛(wèi)風氓》用“桑葉”來起興一樣,這里也是比興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戰(zhàn)士們靠野菜來充饑也反映了戰(zhàn)士們生活艱苦,興中有賦。
接下來,讓學生繼續(xù)找尋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長還用了什么來表現戍邊的漫長?明確:用年月的更替,從“莫”到“陽”。讓學生自行分析隨著年歲的增長,作者對戰(zhàn)爭,對家鄉(xiāng)的情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有何體現。這是一首戍邊戰(zhàn)士在歸來途中追憶戍邊生活的詩,戰(zhàn)士用追憶的口吻來回想過去,在追憶中流露出強烈的情感。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都找得到,學生找尋的過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變化線索。明確:對戰(zhàn)爭,作者堅決抗戰(zhàn),保家衛(wèi)國,體現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同時內心又極度思念家鄉(xiāng),要提醒學生注意作者強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無期,同時不要忽視與家人音信隔絕,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這里,學生對這三節(jié)已經基本把握,現在可讓學生再次整理歸納作者情感的復雜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體恤士卒的不滿。
總結藝術手法,分析藝術手法可以提醒從《衛(wèi)風氓》來入手,如重章疊句,比興手法,不僅表現感情遞進,還突出主題。
課文除了追述思歸之情,四、五節(jié)還追述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生活。學生朗讀,對照注釋再次理解四、五節(jié)。歸納通假字如“爾”“棘”,古今異義如“君子”,“小人”,這兩節(jié)字詞在意義理解上比較難,可以讓學生翻譯,加強理解和掌握。
第四節(jié)前四句是自問自答,寫常棣花也是起興。請學生歸納這四、五兩節(jié)的大意,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更好的把握這兩節(jié)。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緊張勞苦征戰(zhàn)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描寫我軍裝備精良,馬匹強壯中體現出來的復雜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憤恨情緒,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將軍馬匹居然如此肥壯,更何況是將軍自己,表現了對軍中不公的不滿。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美。
讓學生談談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后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回到課文第六節(jié),想象前四句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zhàn)士的情感,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為了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在課文第六節(jié)里,楊柳和雨雪畫面?zhèn)涫苋藗冑澷p,讓學生思考,談談自己的理解。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zhàn)士離別時依依不舍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于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這時我提問,如何理解征戰(zhàn)在外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tài)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復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這里已經分析完課文,現在可以讓學生完整歸納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歸納人物形象要求全面,準確,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理解情感,訓練完整表達的能力。
由學生分析課文的藝術特色,教師補充。
指導學生參照《衛(wèi)風氓》來分析本文的重章疊句,比興手法。同時要注意課文的多種敘事手法應用,如倒敘,追敘再回到現實的敘事線索。
布置作業(yè):熟讀、背誦詩歌。預習下一課《離騷》。
(三)課題研究。
〔參閱教科書第一章第四節(jié),參考閱讀李海林《語文教學科研十講》(浙江教育出版社)〕。
采薇經典教案篇八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認識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特點。
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一課時。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对娊洝匪洠鶠樵浫霕返母柙~?!对娊洝返捏w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1、風,是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yè)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辟x、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詩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xiāng)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不滿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的,背井離鄉(xiāng),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zhàn)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fā)的強烈的思歸之情的。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zhàn)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zhàn)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zhàn)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xiāng)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的。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之后,戰(zhàn)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xiāng)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的,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p>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最后一段。
采薇經典教案篇九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莫”“止”“剛”“疚”“腓”“思”“雨”等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通讀誦讀,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初步掌握詩歌的鑒賞方法。
2、過程目標:誦讀,合作學習,把握《詩經》重章疊句的好處。
3、情感目標:了解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愛護和平,珍惜生活,熱愛祖國,熱愛學習。
1、積累重要文言實虛詞。
2、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
分析戰(zhàn)士歸途“我心傷悲”的原因及“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誦讀、合作、探究。
一課時。
和平一直是人們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戰(zhàn)爭卻一直如鬼魅一樣,纏繞著和平。似乎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戰(zhàn)爭,因而戰(zhàn)爭是不少文學作品中永恒的話題。今天我們回到中華文學的源頭《詩經》,去感受戰(zhàn)爭給古人帶來的百味人生。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采薇》。
1、自讀,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音。
靡室靡家不遑歸聘靡盬。
牡骙腓弭霏霏。
2、范讀。
3、齊讀。
4、指名學生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聽,指出優(yōu)點與不足。
5、自讀,梳理基礎知識(找出課文中重要詞語,并解決其意義和用法)。
(1)古今異議詞: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爾棘。
(3)活用詞:日(名詞作狀語)雨(名詞用作動詞)。
(4)一般重要實虛詞:靡(無)、遑(閑暇)、牡(雄性鳥獸,與牝相對,如牝雞司晨)、捷(勝利)、骙骙(熟練的樣子)、載……載……(一邊一邊,如載歌載舞)。
助詞,無實義:維、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詩歌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戍邊戰(zhàn)士思鄉(xiāng)。
2、是不是一開篇就寫思鄉(xiāng)呢?
不是。
3、開頭沒寫思鄉(xiāng),寫采薇,這是《詩經》中的哪一種手法?還有哪些章用了這種手法?興,1-4的章都用了興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興。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興。(進一步加深對《詩經》“六義”的理解)。
暗示了戰(zhàn)事的艱苦,戰(zhàn)士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饑;另外也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點?
重章疊句,有加強語氣一唱三嘆之效,有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齊讀體會)。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興,但也有變化,試說出。
寫采薇從生到老的變化,反映了作戰(zhàn)時間之長,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幾年、十幾年、幾十行。
暗示時間的流逝,增強思鄉(xiāng)的表達效果。
7、那么戰(zhàn)士思家,他們有沒有回去呢?
沒有,這反映了戰(zhàn)士保家衛(wèi)國的高尚情懷,主動的去作戰(zhàn)。
8、第四、五章具體描寫了邊關戰(zhàn)事,都寫了哪些與戰(zhàn)斗有關的事物呢?
高大的戰(zhàn)車、雄壯的戰(zhàn)馬、整齊的隊列、熟練的動作、精良的裝備等。
戰(zhàn)士們對自己軍隊的強大,感到驕傲和自豪,面對強敵,雄糾糾,氣昂昂,同仇敵愾。最終取得了戰(zhàn)事的勝利(一月三捷)。
9、戰(zhàn)事勝利了,終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寫法上與前面幾章有何不同嗎?
最后一章以抒情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對比手法,以離家時的歡愉與歸家時的憂傷作對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為什么“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嗎?試說一說。
《古詩十九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何誰?”
這首詩歌寫到在國家危難之時,戰(zhàn)士在思歸與作戰(zhàn)之間,毅然決然選擇作戰(zhàn),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冷兵器時代,人多力量大,而現代戰(zhàn)爭的今天,人多已經不是優(yōu)勢,應該以科技武裝自己,打好科技戰(zhàn)。作為我們同學們,應該努力學習,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這樣也就足夠了。
詩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為人所稱道,請同學們擴寫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戰(zhàn)場戰(zhàn)事。
回家悲傷。
曹晴。
采薇經典教案篇十
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得重要意義,以此滋養(yǎng)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習文本,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并能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
進一步認識詩歌得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得基礎上,能讀出詩歌得節(jié)奏、韻味。
2、過程與方法。
自行誦讀、翻譯,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得鄉(xiāng)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得鄉(xiāng)思情結得內涵,體驗這一美好得感情。
鑒賞詩歌,從詩歌得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得成長得影響,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得感情。
在更廣闊得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自己得文學修養(yǎng)。
1、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得感情。
2、培養(yǎng)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得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誦讀賞析。
1課時。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得創(chuàng)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整理編定古代得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得正統(tǒng)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得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得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
《風》得絕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得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得作品,或揭露當時得社會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得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得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得展示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得語言特點。
《詩經》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種句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得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得語匯?!对娊洝肥侵袊姼?,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得起點。
《詩經》得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得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得效果。增強詩歌得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更充分得抒發(fā)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加強作品得形象性,獲得良好得藝術效果。所謂“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氨取笔恰耙员宋锉却宋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得手法?!芭d”字得本義是“起”。
《詩經》中得“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得開頭。大約最原始得“興”,只是一種發(fā)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得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什么樣得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xiāng)出征得歲月里得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對戰(zhàn)爭得不滿和對故鄉(xiāng)得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fā)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zhàn)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zhàn)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zhàn)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xiāng),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zhàn)和對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得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得怨敵、思家與盼歸得心情?!懊沂颐壹摇焙汀安诲貑⒕印笔沁@一心情產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得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得戰(zhàn)士得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得不滿和對家鄉(xiāng)更強烈得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得。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痹娙砸赞辈酥饾u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zhàn)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邊關和故鄉(xiāng)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fā)得強烈得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zhàn)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得對戰(zhàn)爭場面得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得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憂心烈烈”、“憂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正是因為戰(zhàn)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得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xiāng)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有前面得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得戰(zhàn)斗之后,戰(zhàn)爭得幸存者終于踏上歸家得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得喜悅,而是營造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場景,寫得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得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xiāng)得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得細節(jié)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zhàn)爭場面得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zhàn)車、戰(zhàn)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zhàn)嚳孰y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zhàn)爭得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p>
再次,是它得旋律協調,音節(jié)和諧,一唱三嘆,詩得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長暗示時間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得節(jié)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得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yè):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采薇。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xiāng),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zhàn)和對外族得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zhàn)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
采薇經典教案篇十一
(1)了解《詩經》的相關知識;。
(2)掌握全詩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
(3)掌握《詩經》中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的句式特點;。
(4)能夠熟讀全詩,并能夠背誦末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課下搜集資料,結合教師補充,體驗文學知識積累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2)初步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
一、導入。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对娊洝肥侨祟愇拿鞯拇禾?,是文學天地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潔、生動。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從詩經中走來的男子歷經滄桑,豁達堅毅,從詩經中流傳出的故事飄渺悠長,哀婉凄美。今天,讓我們用真摯的情、善感的心,吟誦這優(yōu)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二、簡介。
相信各位同學已不是第一次翻閱《詩經》了,從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到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再到淇水河畔的傷心女子,《詩經》早已在我們心中扎根。今天學到的這一篇選自《詩經?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當時諸侯相爭,周室衰落,犬戎、獫狁等外族也經常入侵周疆,周亦興師反擊,造成連年戰(zhàn)亂不止。人民特別是出征將士對戰(zhàn)爭有著復雜的多元感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
三、分析思考。
1本詩的主人公是什么身份呢?
2朗讀全詩,找出能直接表現情感的詞句。
明確:心亦憂止、憂心烈烈-憂心孔疚-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憂”
3再讀詩歌,討論詩歌中主人公憂愁的原因以及詩歌是如何表現這種憂愁的。
明確:
久役在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歲亦莫止、歲亦陽止)。
戰(zhàn)斗慘烈(從“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描寫當時士兵的裝束、武器、作戰(zhàn)方式等詞中可以想見他們進行了怎樣殘酷地拼殺)。
音訊隔絕(從軍在外,沒有固定的駐所,無法找人捎信回家。與家人音訊阻隔,彼此的生存難以預卜,其悲苦之狀可見一斑)。
歸鄉(xiāng)路遙(九死一生的戰(zhàn)爭幸存者們,歷經磨難后,內心深處依舊凄涼,悲傷。因為歸鄉(xiāng)的路依舊那么艱難,家中可否還有人倚門相望)。
ps1:起興手法。
明確:“薇”是故鄉(xiāng)田野里常見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濃濃鄉(xiāng)愁。于是,深切的鄉(xiāng)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鄉(xiāng)懷親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當把它化作故鄉(xiāng)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樹、一條小河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山水草木時,就具體形象了。
ps2:4-5寫什么內容呢?與前三章有何關聯呢?
明確: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zhàn)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x;”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zhàn)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xiāng)心切。
3小結:試著概括本詩主題(表達何人因何事表現出的何種心情)。
明確: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xiāng)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不滿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四、鑒賞探究。
1本詩與《詩經》中其它篇章《關雎》《蒹葭》相比,在結構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么?
明確:1-3段重章疊句。
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jié)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2字詞賞析:“豈敢定居?一月三捷”中的“捷”,有的解釋為勝利,有的解釋為接戰(zhàn)、交戰(zhàn),則“三捷”或指多次勝利,或指多次行軍,即不敢定居的`意思,你覺得哪一種更合理?能自圓其說即可。
明確:前一種能表現戰(zhàn)士的自豪之情,讓詩歌表現的情感更豐富;后一種則間接描寫出戰(zhàn)事之頻繁,表明生活之艱苦。
3文句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
采薇經典教案篇十二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你是如何理解鄉(xiāng)愁的?
b)鄉(xiāng)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鄉(xiāng)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鄉(xiāng)愁即家園之思。
b)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漂泊、遠游、戰(zhàn)爭。
(2)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a)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xiāng)愁的?
b)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xiāng)愁有怎樣的聯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d)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從時空上表現鄉(xiāng)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xiāng)愁。
b)《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xiāng)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xiāng)愁。
c)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xiāng)愁的漸濃、漸深。
d)4、5兩章轉寫戰(zhàn)事之頻、戰(zhàn)事之烈,這是鄉(xiāng)愁的根本原因。
e)(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xiāng)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采薇經典教案篇十三
1、了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能大體把握詩意。
3、能熟練誦讀這首詩,并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歡的詩歌嗎?……看來大家都樂于學詩、背詩。這就好。大家熟讀成誦的都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這首古詩非常經典,可謂千古絕唱,我們今天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板書課題:《詩經·采薇》(節(jié)選)。
(二)自由誦讀,讀懂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師板書詩句。
2、教師范讀,學生根據老師范讀劃分節(jié)奏。
3、學生自由讀詩,老師指名學生朗讀。
4、對照注釋,學生自由讀詩。
5、再次對照注釋,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質疑、釋疑。
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同學們,你們讀了這幾句詩之后,一定會有很多疑問,現在請你們提出來。
學生的疑問可能有:
1、為什么要像老師那樣讀,能不能按我們自己的想法來讀?
2、提有關《詩經》的問題。(關于《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3、題目是《詩經·采薇》(節(jié)選),為什么沒有一句話提到采薇呢?
5、往”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來”又是什么意思?
6、從這一“來”一“往”中你讀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誦讀,釋疑。
(四)指名學生讀詩,想象“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五)拓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短短的幾句詩,十六個字,可是有著豐富的的意蘊。大家能夠說說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嗎?為了幫助理解,我可以給大家補充一點資料。老師作一些簡要補充。
了解了詩人的經歷,我們再次讀這首詩,你有新的感受和體驗嗎?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總結學習方法:
同學們,你們覺得學古詩難嗎?回顧這節(jié)課,我們總結一下學習方法吧!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七)小結:
大家掌握了這套學習方法,以后可以試著在學習中運用它。相信你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已經與詩人取得了心靈的溝通。作為詩人的知音,讓我們一齊背誦這首詩,去感懷那時的景,那時的人,那時的情吧!
教學構想: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要學這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也實在是難為他們。他們的認知能力、人生閱歷、情感態(tài)度等因素限制了對這首詩藝術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師必須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與老師對話。我所采取的辦法就是老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和管理者,引導學生自己讀詩,自己質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詩,自己悟詩,自己背誦,不強求學生能夠多么深刻,只要對這首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別注意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的感悟。
采薇經典教案篇十四
(一)知識與技能。
1、研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2、培養(yǎng)學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能自行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熟讀成誦。
2、從詩歌的時代背景,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3、適當延伸拓展,啟發(fā)思考。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戍邊戰(zhàn)士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此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由表及里,抓住本質,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邊戰(zhàn)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并以此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世界。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為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提出預習要求。
2、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
3、確定主題。
1)充分預習,提出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并組織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交老師。
2)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通過學生自己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預習,獨立思考,通過課前組織解決一般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可以把簡單的問題提前處理而不占用課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境導入。
《論語》解讀。
八佾篇·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p>
1、學生背誦《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則內容。
2、認真聽老師講解。
3、積極回憶《論語》中寫到《詩經》的相關條目。
《論語》是高一年級必讀的經典,分散在各節(jié)課堂之前講解,能培養(yǎng)學生每日讀論語的習慣,同時,通過老師的解讀,更明白經典的精髓??鬃优c《詩經》有著非同小可的關系,所以,這節(jié)課前解讀《論語》可以作為導入,自然引入課堂。
課文探討。
溫故知新。
(1)《詩經》和“《詩經》六義”。
復習學過的知識,了解本篇課文的背景。
通過復習這些知識,能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好這些知識點。
重點探究:戍邊思鄉(xiāng)主題。
列出六個題目作為探究臺階:
(1)該詩的思路結構有什么特點?
(2)詩從“采薇”寫起,這跟“曰歸曰歸”的思鄉(xiāng)情有何關系?
(3)前三章所寫的“薇”有無變化?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兩章表現了什么內容?與濃濃的鄉(xiāng)愁矛盾嗎?
(5)這首詩最經典的景物描寫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這首詩交織著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wèi)國的復雜心理?
學生結合問題以及自己預習的情況展開討論,師生互動,逐步推進討論的進程。
學生可以暢談自己的'獨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復雜的心理。
重點研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通過教師設計小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質,深入探究問題。
了解戍邊戰(zhàn)士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邊關思鄉(xiāng)(征戰(zhàn)不歸,身不由己的天涯羈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從軍北征》。
范仲淹《漁家傲》。
李白的《關山月》。
高適《塞上聽吹笛》。
學生重在朗讀體會,學習一些鑒賞技巧,同時,學會知識遷移,運用所學的知識探究類似主題的詩歌。
適當延伸拓展,啟發(fā)思考。
通過同一主題相關詩歌的拓展,擴大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喚起學生的比較閱讀的意識,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同時,通過縱向比較,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思辯意識,更深入地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導:
文本探究:翻譯改寫概括每章內容第六章解讀藝術特點本詩主題。
拓展性探究:
2、文化背景探究(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戰(zhàn)爭的影響)。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為作為思念意象)。
學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內容,可以在課后進行小組協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導。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讀,可以從深度考慮,亦可從廣度考慮?!对娊洝纷鳛樵姼璧囊淮笤搭^,可研究的內容很多,此內容的設計,可以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簡單指導,以引起部分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歸納:
邊塞征戰(zhàn)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fā)樂觀豪邁、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渾厚,筆勢豪放。
與教師一起回顧,總結。
旨在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知識點。
布置作業(yè):“半個百姓半個兵,半碗黃沙半碗風,多少將士思鄉(xiāng)夢,盡在萬古荒原中?!薄獮豸斈君R“西北邊境第一連”
采薇經典教案篇十五
一、三維目標:
1、了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能大體把握詩意。
3、能熟練誦讀這首詩,并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二、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歡的詩歌嗎?……看來大家都樂于學詩、背詩。這就好。大家熟讀成誦的都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這首古詩非常經典,可謂千古絕唱,我們今天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板書課題:《詩經·采薇》(節(jié)選)。
(二)自由誦讀,讀懂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師板書詩句。
2、教師范讀,學生根據老師范讀劃分節(jié)奏。
3、學生自由讀詩,老師指名學生朗讀。
4、對照注釋,學生自由讀詩。
5、再次對照注釋,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質疑、釋疑。
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同學們,你們讀了這幾句詩之后,一定會有很多疑問,現在請你們提出來。
學生的疑問可能有:
1、為什么要像老師那樣讀,能不能按我們自己的想法來讀?
2、提有關《詩經》的問題。(關于《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3、題目是《詩經·采薇》(節(jié)選),為什么沒有一句話提到采薇呢?
5、往”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來”又是什么意思?
6、從這一“來”一“往”中你讀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誦讀,釋疑。
(四)指名學生讀詩,想象“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五)拓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短短的幾句詩,十六個字,可是有著豐富的的意蘊。大家能夠說說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嗎?為了幫助理解,我可以給大家補充一點資料。老師作一些簡要補充。
了解了詩人的經歷,我們再次讀這首詩,你有新的感受和體驗嗎?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總結學習方法:
同學們,你們覺得學古詩難嗎?回顧這節(jié)課,我們總結一下學習方法吧!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七)小結:
大家掌握了這套學習方法,以后可以試著在學習中運用它。相信你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已經與詩人取得了心靈的溝通。作為詩人的知音,讓我們一齊背誦這首詩,去感懷那時的景,那時的人,那時的情吧!
教學構想: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要學這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也實在是難為他們。他們的認知能力、人生閱歷、情感態(tài)度等因素限制了對這首詩藝術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師必須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與老師對話。我所采取的辦法就是老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和管理者,引導學生自己讀詩,自己質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詩,自己悟詩,自己背誦,不強求學生能夠多么深刻,只要對這首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別注意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的感悟。
采薇經典教案篇十六
《采薇》出自《詩經》,向來以其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難以言說的詩情畫意、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詩中那真實復雜的矛盾情感———對強敵賊寇的憤恨與對故園親人的思念,保家衛(wèi)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明媚樂景中的哀傷與陰晦哀景中的喜悅,都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設計將情感、價值之類豐富的人文目標具體融化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通過反復的吟誦、品味、領悟,通過豐富的聯想、比較、探究,在準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詩的人文內核,深刻感受詩的豐富意蘊,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實現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
1.讓學生從網絡或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
2.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二、文本解讀過程。
1.導語。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fā)現,歷史的年輪,并不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常常碾壓著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對它懷有什么樣的情感,戰(zhàn)爭這個巨大的幽靈,一直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于是,戰(zhàn)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恒話題?,F在,就讓我們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zhàn)爭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積淀在其中的真切復雜的人生百味。
2.師生交流課前準備的情況(使用多媒體),明確以下幾點。
(1)《詩經》和“《詩經》六義”。
(2)《采薇》是西周宣王時期的作品,是《詩經》里最富有詩意的一首“戰(zhàn)爭詩”。宣王時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恫赊薄肥浅稣鳙N狁的士兵所賦。詩篇洋溢著戰(zhàn)勝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又對久戍不歸、久戰(zhàn)不休充滿厭倦,對自身遭遇無限哀傷。
3.文本解讀。
在各種形式的反復誦讀中,師生著重交流或探討以下一些問題:
(1)該詩的思路結構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重章疊句,回環(huán)往復,舒卷自如,《詩經》里很多詩都有這個特點。本詩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這樣的結構;但前后三章有明顯的變化,使整首詩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變化,以便于表現更為復雜的情感。
(2)詩從“采薇”寫起,這跟“曰歸曰歸”的思鄉(xiāng)情有何關系?
明確:這里采用的是《詩經》慣用的起興手法,“薇”是故鄉(xiāng)田野里常見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濃濃鄉(xiāng)愁。于是,深切的鄉(xiāng)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鄉(xiāng)懷親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當把它化作故鄉(xiāng)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樹、一條小河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山水草木時,就具體形象了。
(3)前三章所寫的“薇”有無變化?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確:“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變化、時光的流逝;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薇都生長得這么旺盛了,可是戍邊軍士還遠離家鄉(xiāng),歷久不歸;既暗示了士卒滯留邊關的時間之長,又很自然地帶出了“心亦憂止”“憂心烈烈”“憂心孔疚”這種有家難歸的情感。這種生長變化不僅避免了單調重復,更暗示了鄉(xiāng)愁的漸濃、漸深、漸切。所以,這極其精練的寫景,同樣證明著“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藝術真諦。再加上,在表現時間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往”一“來”,同樣表明了時序的變遷,就更進一步抒寫出人世滄桑之感。
(4)四、五兩章表現了什么內容?與濃濃的鄉(xiāng)愁矛盾嗎?
明確:“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兩章直接描寫了戰(zhàn)事之頻繁、壯烈,既表現了戰(zhàn)士們的威武雄壯,也展現出他們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同時,也似乎暗示了思鄉(xiāng)的深層原因:頻繁慘烈的戰(zhàn)事,更讓人渴望和平,渴望故鄉(xiāng),渴望親人。
(5)這首詩最經典的景物描寫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末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幾句,晉人謝玄認為是《詩經》里最有詩意的句子。清代學者王夫之也大加贊賞,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然而從字面上卻不見“樂”與“哀”,“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楊柳依依”的大好時刻,戰(zhàn)士們離別家鄉(xiāng)親人走上殘酷的戰(zhàn)場,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斷的悲情愁腸呀!千辛萬苦的戰(zhàn)爭終于結束,所有的艱難險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經遠去,家園親人就在眼前,該是多么溫馨喜悅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今日歸來的悲戚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哀情寄樂景,樂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抒寫出極其豐富的物是人非之嘆。
(6)你怎么理解這首詩交織著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wèi)國的復雜心理?
其實,人類有一種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劍遠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壯志,又有低頭思鄉(xiāng)胸懷親人的回歸意識。這里的戍邊戰(zhàn)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人類共有的,也是無法回避的真實矛盾心理。所以,詩中表現的這種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
三、延伸探究。
閱讀《詩經》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風小戎》,與《采薇》對比一下,看有什么異同。
[內容結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采薇經典教案篇十七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yǎng)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yǎng)學生再造想象,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
1出示古詩,指明讀、齊讀。教師指導學習“矣”、“微”、“依”、“霏”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師: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大家互幫。
四、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那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對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學生說一說詩的大意。
五、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老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zhàn)士歸來,在回鄉(xiāng)途中,他撫今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明讀,師生互讀,讀后評后議,齊讀。
六、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七、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
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八、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九、布置作業(yè)。
1、搜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人教版第十一冊語文的第六單元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這對我來說是很陌生的,從沒教過這樣整組詩歌的。詩歌,無論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對學生來說也是很陌生的。怎樣讓學生對詩歌教學既感興趣又有所得呢?于是,我采用綜合實踐的學習方式來學習這一單元。下面是我第一課時教學內容《詩經采薇》教學反思:
教學《詩經采薇》一課時,我首先激情導入課文后,接著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提出質疑,然后引導學習生字“矣”、“依”、“思”、“霏,再點撥四個字的巧妙壓韻,使學生感到詩歌韻味獨特,讀起來有趣味。在感悟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我還通過“讀”來使每個學生進行自我感悟。對古詩的學習更要通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大力提倡“以讀代講”,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讀書中思考、在小組中交流、在班級中展示自我,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古詩的語感。這節(jié)課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體現了生生互動,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的理念,教學效果良好。
拓展閱讀:《采薇》賞析。
戰(zhàn)爭的策劃和發(fā)動是“肉食者”們的.勾當,被迫卷入其中的個人,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猶如隨風飄動的落葉,隨波逐流的小、舢任命運之手隨意擺弄,疲憊憂傷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嘆、仰天長嘯的份兒??峙逻@是普通士兵們剩下的唯一屬于自己的權利和“財產”。
憑了這點權利唱一曲憂傷的歌,總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們吧!無家無室的憂慮,居無定所的煩悶,頻繁作戰(zhàn)的辛勞和疲憊,思念故鄉(xiāng)的痛苦,對個人命運的感慨,對入侵之敵的仇恨,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觸景生情的感傷,命運無常的恐懼,遙遙無期的等待,這一切無時無刻不沖擊著敏感多思憂患焦慮的心靈。把它們吟唱出來,是一種自我遣懷,自我撫慰,猶如受傷的小動物,只有自己舔吮傷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體驗悲傷。
倘若受傷后連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喪失了,那便徹底麻木了,物質化了。對于受慣了命運擺弄、痛苦煎熬、憂傷折磨的心靈來說,艱難坎坷辛勞疲憊槍林刀箭都不可怕??膳碌氖切稳绺阍?,心如死灰,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個活的生命個體的靈性和生氣。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于忍受比傷和痛苦、不甘于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無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并不“小”。從他無能為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愿屈服于命運的擺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為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
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zhàn)爭?;钪蜁黄染砣脒@場戰(zhàn)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向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
采薇經典教案篇十八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yǎng)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習文本,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韻味。
2、過程與方法。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的鄉(xiāng)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的鄉(xiāng)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鑒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的感情。
在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故土的感情。
2、培養(yǎng)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誦讀賞析。
1課時。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
《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对娊洝肥侵袊姼?,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更充分的抒發(fā)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氨取笔恰耙员宋锉却宋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芭d”字的本義是“起”。
《詩經》中的“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fā)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xiāng)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不滿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fā)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zhàn)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zhàn)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zhàn)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xiāng),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zhàn)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懊沂颐壹摇焙汀安诲貑⒕印笔沁@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zhàn)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xiāng)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zhàn)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xiāng)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fā)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zhàn)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zhàn)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zhàn)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xiāng)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之后,戰(zhàn)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xiāng)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zhàn)車、戰(zhàn)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zhàn)嚳孰y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zhàn)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jié)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jié)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yè):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采薇。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xiāng),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zhàn)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zhàn)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教學反思: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99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