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從中汲取思想的營養(yǎng),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讀書籍的內容。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有扎實的閱讀基礎和思考能力,能夠準確把握作品的內涵。如果你需要閱讀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樣本,可以看看以下幾篇范文。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一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jīng)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fā)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稅鄣慕逃吩谠V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jīng)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xiàn)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xù)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xù)多久。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也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仍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二
《每個孩子都能樂成》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舉行了一五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jīng)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結果表明,現(xiàn)實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門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fā)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比方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shù)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fā)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chuàng)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迫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guī)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三
閑暇時間,我拜讀了《優(yōu)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后頓覺收益匪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fā)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chuàng)造教育奇跡的55個細節(jié)》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yōu)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于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yǎng)好的修養(yǎng)”。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致地幫助每一位閱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仿佛也在經(jīng)歷著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jié)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jié),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fā)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系。《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了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guī)律,幫助教師整合各種經(jīng)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為優(yōu)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于實踐,改善教學。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shù)時候應當著眼于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群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助營造適宜于特殊學生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真正實現(xiàn)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集體,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通過廣泛的閱讀,拓寬專業(yè)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yǎng),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于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蘊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四
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所進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從本學期開始,我們明確提出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踐行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對這一理念有正確的認識,不能“掛羊頭賣狗肉”,這就要求我認真研讀有關陶行知的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名著》就是我選擇研讀的第一本書。
1.生活教育理論體系。
生活教育的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他給生活教育下的定義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這是一個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則和基本途徑構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具體表現(xiàn)為一個目的、三大原理,七條原則,七項措施。
1)生活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是“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的提高、進步而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是滿足人生需要,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務的。第二,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chǎn)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義是生活的變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內容是伴隨人類生活的變化而發(fā)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的與人生相始終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會即學?!?/p>
陶行知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彼赋觯瑐鹘y(tǒng)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一道高墻”,學校好比是一個“大鳥籠”。提倡“社會即學?!保褪且鸪龑W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沖破鳥籠式的學校束縛,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學校中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學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霸谏罾铮瑢κ抡f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又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薄敖痰姆椒ㄒ鶕?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陶行知對教學做合一的效用作了歸納闡釋:要想營利人類全體的經(jīng)驗必須教學做合一方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不但不忽視精神上的自動,而且因為有了在勞力上勞心,腳踏實地的“做”為它的中心,精神便隨“做”而愈加奮發(fā)。
3)生活教育七大原則: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質》一文中提出:生活有六大特質,即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lián)系的。結合其他教育名篇,可以確定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則,即:實踐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前進性原則;全民性原則;終生性原則;創(chuàng)造性原則;全面性原則。
4)生活教育七項措施:
第一,要改造城鄉(xiāng)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生活本領;
第二,要普及全民教育,以達到個個識字,人人明理;
第三,要普及科學教育,推廣現(xiàn)代科學技術;
第五,創(chuàng)辦新型的試驗學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
第七,創(chuàng)造適合國情,適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體系,使社會與學校打成一片,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打成一片。
2.傳統(tǒng)教育與生活教育的區(qū)別。
陶先生在《傳統(tǒng)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么區(qū)別》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對兩者進行了比較。
1)傳統(tǒng)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首先,它教學生吃自己。傳統(tǒng)教育教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chuàng)造力;它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在課堂里,不許提問;好一點的,在課堂里允許提問了,但不許學生到大社會里、大自然里去活動。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下來,等于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在加上要經(jīng)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yè)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yè)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yè)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也就是教學生自己吃自己。
其次,教學生吃別人。傳統(tǒng)教育教人勞心而不勞力,它不教勞力者勞心。更明白一點,就是教人升官發(fā)財,發(fā)誰的財呢?就是發(fā)農(nóng)民工人的財。因為只有工人才是最大多數(shù)的生產(chǎn)者,他們吃農(nóng)民、工人的血汗,生產(chǎn)品使農(nóng)民、工人自己不夠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2)生活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完全相反。
首先,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其次,生活教育也不教學生吃人,不教人升官發(fā)財。生活教育只教中國的民眾起來做自己的主人,做人中人。
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jīng)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jīng)推進了那么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tǒng)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得很遠!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五
也許這是一本許多人初入小學的必讀物,我小時候學校里也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購買這本書并且進行閱讀。但是小時候糊里糊涂的我,買完這本書之后拿著書在商場里看到一個賣電子琴的售貨點,于是把書放在放琴譜的架子上,玩了好久的琴。空手而歸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把剛買的書落下了,回去找時書已經(jīng)不見了,怕被媽媽數(shù)落也就沒告訴她。所以這是我第一次閱讀《愛的教育》。
這部著作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記錄著多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從一個四年級的孩子的視角生動、鮮活地塑造了一個個小人物形象,我們在閱讀的時候甚至會覺得書中各種各樣的人好像就在我們的身邊: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書中每一個細小的、感人的瞬間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打動我、激起我內心感情的漣漪。這本書無時不刻讓我感受到“愛”,上至國家、民族命運,下至父母師長、同學親友,甚至是與完全陌生的`人之間的交往。如果說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是直擊人心的,那么對于長輩、同伴的愛便是浸潤人心田、潤物無聲的。
其實這本書并不僅限于兒童讀物,相反我認為這本書是男女老少皆宜的,無論是已身為人父母或即將為人父母還是教育工作者,甚至對于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在閱讀這本書時,也會有許多感悟和反思。
其實這本書里最打動我的,是愛國主義教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日記主人公恩里科的父親對他說的一段話:“如果你把這閱兵看作是一次精彩的表演,那就錯了。所有的這些年輕人都正值盛年,充滿了希望,但是,如果有一天他們要被召集去保衛(wèi)我們的國家,也許他們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會永遠地倒下去,被無數(shù)的子彈或者是炮彈撕得粉碎?!?/p>
在這本書里,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在無時不刻強調著愛國、家國情懷,也許這和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關,但是反觀當下,在我們這樣一個和平的國度,愛國主義教育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抽象、停留在一個可望不可即的高度,許多青少年不光缺乏愛國主義精神、甚至是做出一些辱國行為,我認為這是教育悲哀。
《愛的教育》值得所有人一看,里面的許多細節(jié)讓我?guī)锥嚷錅I。閱讀這本書絕不僅限于這本書的意義,更多的是讓讀者反思自己對于身邊的人的行為、更多地感悟到身邊細微處的愛。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六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云流水一般,讓讀者輕松、悠閑、隨性,這里沒有繁瑣的、干_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_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fā)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第一章《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_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后,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里,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么也不教,只讓學生涂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
可后來,作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_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xiàn)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_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qū)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赐赀@本書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因而,孩子們對職業(yè)的選擇從小就是五_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了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_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社會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于美好,長大后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么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xiàn)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榱藢W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開放式、啟發(fā)式的教學,引導學生_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tài),例如我們現(xiàn)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于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_的素質教育只浮于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胺挛艺咚?,創(chuàng)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chuàng)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愿_教育創(chuàng)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艷!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七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云流水一般,讓讀者輕松、悠閑、隨性,這里沒有繁瑣的、干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fā)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
第一章《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后,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里,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么也不教,只讓學生涂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珊髞?,作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xiàn)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qū)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赐赀@本書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fā)展;美國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區(qū)里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yǎng)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小學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yè)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
從“職業(yè)日”里,孩子們學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yè)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了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社會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于美好,長大后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么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xiàn)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榱藢W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開放式、啟發(fā)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tài),例如我們現(xiàn)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于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素質教育只浮于表面,還沒有深入。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
“仿我者死,創(chuàng)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chuàng)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愿中國教育創(chuàng)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艷!讀《不跪著教書》有感讀《不跪著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著教書》后是作者對中小學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么教書?帶著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后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么樣的人呢?”這段話發(fā)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著教書,教師怎么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币虼?,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fā)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于心的人……“不跪著教書”,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具有r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個環(huán)節(jié),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yè)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tài)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chuàng)新,會用現(xiàn)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不跪著教書”,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睍r代呼喚創(chuàng)造性人才,創(chuàng)造性人才需要創(chuàng)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zhàn),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經(jīng)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jīng)驗誠可貴,創(chuàng)新價更高。
有專家說,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梢姸嘧x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著時代的春水?!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chuàng)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薄安还蛑虝?,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八
《愛的教育》不僅是一部教化學生,要求學生要學會勤勞、正義、感恩、善良、愛心等美好的品質;也是一部教師和父母看的讀物——這本書充滿了童心,讓為人師者或者為人父母者知道如何對待孩子,如何引領孩子認識這個世界。
夏丏尊先生翻譯的這本《愛的教育》不僅包括了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反映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也包括孟德格查的《續(xù)愛的教育》,闡述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逐步進行自然教育,讓孩子在自然世界里成長。
在《愛的教育》這本書中,安利柯由三年級升上了四年級的這一年里對身邊所發(fā)生的事情和認識的人的記載。在這本四年級小學生的日記里,表現(xiàn)了小孩子之間的真誠與善良,表現(xiàn)了下層勞動者子弟的堅強、樂觀與勤奮;還洋溢了濃濃的師長之愛和父母之愛。
《愛的教育》塑造了很多善良可愛的形象,他們正是我們處在那個年齡段的佼佼者,是所有小學生學習的榜樣。正直的卡隆是我最喜歡的孩子,他懲罰了欺侮駝背的耐利的壞孩子,充當了耐利的保護人;他為無意中把墨水瓶扔向先生的克洛西支持公道,甚至頂罪,他樂于助人,善良又正直,是所有小朋友喜歡的對象。而優(yōu)秀的帶洛西雖然是一位富商的兒子,但是從來不把自己的紳士地位當做一回事——他勤奮、聰明、好學,而且富有正義感,年年拿一等賞,是那種明明可以考背景,卻偏偏要靠實力的人,是所有孩子羨慕的對象。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來自下層勞動者的兒子:專營買賣的“商人”卡洛佩、賣菜人家的孩子克洛西、鐵匠的兒子潑來可西、柴店的兒子克萊蒂等等,他們盡管貧苦,但是都是些善良、勤勞、有著金子般美好心靈的好孩子。
在展現(xiàn)童真美好惡同時,作者也不忘表現(xiàn)人性之中最常見的丑惡:嫉妒、虛榮、恃強凌弱??倫鄞┢烈路娜A梯尼竟然向一個盲少年炫耀自己的計時器;而勿蘭諦簡直承包了這本書中所有的壞角色:欺負弱小的同學、不尊重先生、令母親傷透了心,是壞少年的典范,是反面教材,是人人唾棄的對象。
而《續(xù)愛的教育》則是上初中后的安利柯在養(yǎng)病期間,與舅父相處所領悟的人生哲理。舅父一直強調要有健康的身體、堅強的意志,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段時期的教育都是通過自然景物表現(xiàn)出來的,結合舅父大段大段的說教,讀之使人醍醐灌頂。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九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
此書敘述行云流水一般,讓讀者輕松、悠閑、隨性,這里沒有繁瑣的、干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
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 “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fā)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
如“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
第一章《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
來到美國后,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里,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么也不教,只讓學生涂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
可后來,作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
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xiàn)實中的實物。
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qū)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
看完這本書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fā)展;美國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區(qū)里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yǎng)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小學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yè)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
從“職業(yè)日”里,孩子們學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yè)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了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
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社會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于美好,長大后社會競爭力低下。
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么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xiàn)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
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榱藢W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開放式、啟發(fā)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
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tài),例如我們現(xiàn)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
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于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huán)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的素質教育只浮于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
“仿我者死,創(chuàng)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創(chuàng)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愿中國教育創(chuàng)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艷!
讀《不跪著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著教書》后是作者對中小學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
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
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么教書?帶著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后受益匪淺。
正如吳非老師的 “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
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么樣的人呢?”這段話發(fā)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著教書,教師怎么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書”, 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p>
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
“不跪著教書”, 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
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個環(huán)節(jié),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
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yè)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tài)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
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
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chuàng)新,會用現(xiàn)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書”, 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p>
時代呼喚創(chuàng)造性人才,創(chuàng)造性人才需要創(chuàng)造教育。
未來教育的挑戰(zhàn),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
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在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經(jīng)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
經(jīng)驗誠可貴,創(chuàng)新價更高。
有專家說,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
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著時代的春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chuàng)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p>
“不跪著教書”,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jīng)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
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fā)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shù)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
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
他發(fā)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chuàng)造性又有實用性。
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guī)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
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她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shù)字與字母。
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
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后,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
“學業(yè)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yè)殘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并沒有認識清楚。
而且,數(shù)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謶职Y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fā)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圣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xiàn)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yè)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
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十
冷啟中在他《教師必備的十大職業(yè)精神》一書中提到一條: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多么熟悉的字眼,仿佛就在昨日,自己還是學生,每次寫教師節(jié)祝福都會把教師贊美為園丁。東北師范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塊大碑石,上面赫然刻著:人民教師的搖籃。自己轉眼就長成為了園丁,長成為了搖搖籃的人。今天,是我站在講臺上的第210天,教書育人之路才剛剛起步,所以,關于“愛的教育藝術”這個話題,我可能關注更多的是自己對愛的教育淺薄理解,離藝術還差的很遠。
教育,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詞匯,也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時至今日,人們對什么是教育,怎樣教育,怎樣評價教育依然在研究,不過棍棒教育看來已經(jīng)被歷史所淘汰,取之以愛的教育,激勵教育等等。棍棒教育只能治教育病痛之標,而愛卻能治其本。愛就像黑夜的火炬,照亮也啟迪了學生;愛就像狂風暴雨中的臂膀,庇護也溫暖了學生;愛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引導也鼓舞了學生。被照亮了人生之路的學生更有動力朝目標奮進;被溫暖了新房的學生更容易被感動;被鼓舞了士氣的學生更能斗志昂揚,堅持不懈。
但是愛卻不等于一味贊美。有愛的批評更能讓學生銘記與感動。有時候自己就在贊美和批評中尋找平衡。
愛不僅僅體現(xiàn)在課堂上,生活中,對學生的愛更是至關重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我看來:愛的教育就是尊重的教育;愛的教育就是聆聽的教育;愛的教育就是信任的教育。沒有尊重,聆聽和信任,就不能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愛的教育就更無從談起了。
教育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十一
在我的十多年教學中,腦海里經(jīng)常浮過的是”我們的教育究竟是為誰而服務”。這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從本學期開始,我們明確提出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踐行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對這一理念有正確地認識,不能”掛羊頭賣狗肉”,這就要求我認真研讀有關陶行知的教育理論?!短招兄逃處熥x本》就是我選擇研讀的第一本書。
生活教育的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他給生活教育下的定義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苯逃母疽饬x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這是一個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則和基本途徑構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具體表現(xiàn)為一個目的、三大原理,七項措施。
1)生活教育的目的:
生活教育是”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的提高、進步而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是滿足人生需要,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務的。第二,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chǎn)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義是生活的變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內容是伴隨人類生活的變化而發(fā)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的與人生相始終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會即學?!?/p>
陶行知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彼赋?,傳統(tǒng)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一道高墻”,學校好比是一個”大鳥籠”。提倡”社會即學?!?,就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沖破鳥籠式的學校束縛,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學校中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學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痹谏罾?,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又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的方法要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碧招兄獙虒W做合一的效用作了歸納闡釋:要想營利人類全體的經(jīng)驗必須教學做合一方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不但不忽視精神上的自動,而且因為有了在勞力上勞心,腳踏實地的”做”為它的中心,精神便隨”做”而愈加奮發(fā)。
3)生活教育七項措施:
第一,要改造城鄉(xiāng)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
第二,要普及全民教育,以達到個個識字,人人明理;
第三,要普及科學教育,推廣現(xiàn)代科學技術;
第五,創(chuàng)辦新型的試驗學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
第七,創(chuàng)造適合國情,適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體系,使社會與學校打成一片,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打成一片。
陶先生在《傳統(tǒng)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么區(qū)別》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對傳統(tǒng)教育與生活教育進行了比較。
1)傳統(tǒng)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首先,它教學生吃自己。傳統(tǒng)教育教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chuàng)造力;它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在課堂里,不許提問;好一點的,在課堂里允許提問了,但不許學生到大社會里、大自然里去活動。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下來,等于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在加上要經(jīng)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yè)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yè)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yè)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也就是教學生自己吃自己。
其次,教學生吃別人。傳統(tǒng)教育教人勞心而不勞力,而不教勞力者勞心。更明白一點,就是教人升官發(fā)財,發(fā)誰的財呢?就是發(fā)農(nóng)民工人的財。
2)生活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完全相反。
首先,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其次,生活教育也不教學生吃人,不教人升官發(fā)財。生活教育只教中國的民眾起來做自己的主人,做人中人。
在其他教育篇章中,也不時可以看到陶先生關于傳統(tǒng)教育與生活教育的比較。比如說:
傳統(tǒng)教育注重的是人才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卻是平民教育,普及教育;
傳統(tǒng)教育使學校與社會脫節(jié),生活教育則要求把整個的社會當作學校;
讀了這本書后,我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jīng)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jīng)推進了那么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tǒng)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得很遠!經(jīng)常以”分數(shù)”的高與低論英雄,我們是否該醒醒啦!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讀了《苔絲》這部小說,使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艱苦黯淡的鄉(xiāng)村生活,蘊藏著苔絲的夢想和希望。十六歲的苔絲,在家人虛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門貴親。她躍身成為了幸福的貴婦人,接著從此墮入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
感人的就是苔絲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拿起了刀,將她多年以來所受到的屈辱與艱辛都發(fā)泄在刀頭,刺向了那個毀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靜了,苔絲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終于和她愛的人體驗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終于解脫的日子。苔絲在對的時間遇到不對的人,或許她的命運本該這樣,在所謂貴族家庭后代光環(huán)的后面,她那不思進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兒嫁進豪門的媽媽,注定純潔的苔絲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絲,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學會保護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個處處留心的心眼,會讓你的人生更加順利。懂得愛護自己的人才會去創(chuàng)造財富,美化生活。
讀教育名著的讀后感篇十三
文章通過學校和社會上的小事教會我們愛。“愛”是什么?是愛父母,愛國家,愛身邊所有的人:帕多瓦的愛國少年因為有人母愛了他的國家,寧可挨餓,也不要罵他國家那些人的錢;倫巴帝的小哨兵為了觀察形勢犧牲;《達達的看護人》中的無名少年對醫(yī)院里一個重病人像對自己父親一樣;菲魯其奧為了救自己的外婆,而與世長辭,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
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愛”的存在。記得那時我才上四年級,當時正好要放學了,可天上的神仙們不知因為什么事,一直哭個不停。這讓我為難了:這么個“哭”法我啥時能回家呢,雨傘有沒帶,媽媽的車又壞了,爸爸又不在家,怎么辦,除非奇跡出現(xiàn)。我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到了能躲雨的地方,希望老天爺不要再哭了。
在那兒我看見許多家長帶著雨具來接孩子回家,不由得問自己:“我媽媽會來嗎?”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雨一點兒都沒有要小一點的意思,然而學校這兒的家長和孩子也越來越少了。我決定不再等下去,直接冒著大雨沖回家。就在這時:“歡歡……”急促的吶喊聲讓我震驚,“會是媽媽嗎?”我半信半疑的問自己。我迅速回過頭,“天哪,果真是媽媽。媽媽竟然騎著自行車來接我而且連雨衣都沒穿。我飛快地沖向媽媽,現(xiàn)在已分不清楚哪些是淚水哪些是雨水。媽媽拿出雨衣讓我穿上,然而我發(fā)現(xiàn)袋子里還有一件。正是媽媽急著來接我,而連自己的身體都不顧了。我望著媽媽,也分不清哪些是汗水哪些是雨水。我讓媽媽趕緊把雨衣穿上,媽媽竟然說穿著雨衣騎不快。我索性也把雨衣脫掉,媽媽居然罵了我,我知道那是充滿“愛”的話語,讓我更清楚的知道媽媽有多么愛我,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天的情景.
讀完《愛的教育》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愛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很少有人會去發(fā)現(xiàn)。其實愛往往反映在小事上:冬天出門媽媽替我圍上圍巾;從外面回來給父母遞上一杯水;考試沒考好是父母鼓勵我;放學時老師提醒我們路上小心……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愛”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
我想《愛的教育》這本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01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