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書后將個人的情感、思考和感悟進行整理和歸納的過程。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題和內(nèi)涵是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的基礎(ch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qū)Υ蠹覍懽饔兴鶐椭?/p>
論語第讀后感篇一
在歷史的長河,有一部著作熠熠生輝,它如一盞明燈,指引人們走向知識的海洋;如一顆料寶石,誘導人們獲取知識的寶庫;如一把鑰匙,引領(lǐng)人們打開知識的大門。
正如學者朱光潛先生說:“《論語》是一部絕妙的書,可以終身咀嚼,學用不盡的?!?/p>
《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jié)集,全書共20篇92章。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論語》。我共讀了兩個章節(jié),其中第一篇讓我感觸頗深。
原文是第四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陰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非常地認同孔老先生說得這句話。它的解釋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不盡心竭力的嗎,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了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我一開始讀解析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就是原文明明是:“三省”,解釋卻變成了“多次”呢?后來才了解到,古文中“三省”中的“三”表多次。不僅古文有趣,字也非常有意思。
這句話共分為三段,第一段目前我還很少能接觸到,我的重點在第三段。這句話概括起來就四個字:溫故知新,大詩人朱嘉說過:“間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水”是有了,但如果看一下就過了,那不等于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嗎?一點效果也沒有,好的知識不能一笑而過,要反復地,不斷地咀嚼,才能悟出其中的深奧之處。
這句話非常重要,是學習的一把重要的鑰匙。沒有了這把鑰匙,學習就沒有了深度,只有片面的一層,我以前沒有這么個習慣,認為一遍記熟了就過了,結(jié)果過兩天考試明明背過的,就是記不起來了,丟了分。從此以后,每天學過的東西我都會復習一到二遍,將它們印在我的腦中。
你一定聽過孔老先生說的這句話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甭牭搅司鸵欢芟氲剑驗檫@是千古名句,字面意思是:三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我自己理解為:世界萬物,無論人還是物都有可以借鑒之處。前些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古魯?shù)娜焕蠋煱 反髮W者古魯臨終前感慨到使他受益最深的三位老師——氣丐,狗,小孩。意想不到吧,這不正好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的印證嗎?這世界上供我們學習的東西多著呢,能教你知識當你的老師的人并不一定是學富五車的學者,乞丐,兄弟,父母,基至小孩,狗都能傳授給你你不知道的事。
就連商業(yè)大亨馬云都說:“《論語》是人類真正的智慧,是我重復看,不斷看,受益最深的書。
論語第讀后感篇二
《論語》是孔子和學生的對話錄,主要內(nèi)容是孔子教育弟子怎樣做一名君子??鬃诱J為君子與小人之別,并非是有沒有知識,而是有沒有高尚的品德、是否愛好學習,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知識和道德并非是同步的。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涵蓋全社會;知識在舊社會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享有。有知識未必道德就高尚??鬃訌娬{(diào)的是一個人要具備“禮”和“仁”?!墩撜Z》中孔子對君子的提法有幾十種,但“禮”和“仁”是君子的最高標準,所謂“克己復禮為仁”??鬃臃浅V匾晫W習,要成為一名君子,就要學習?!墩撜Z》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據(jù)楊伯峻《論語譯注》統(tǒng)計,《論語》全書有64個“學”字??梢娍鬃訉W習的重視??鬃訉τ凇皩W”有精辟的見解,我覺得有下列幾層意思:
一是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孔子在兩處講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強調(diào)君子要學習,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篇》)。孔子問仲由,你聽過六種品德便有六種流弊嗎?仲由答沒有??鬃诱f:“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保ā蛾栘浧罚┚褪钦f,即使有好的品德,不學習,也會有很多弊端,就會變得愚蠢、無所適從、被人利用、勇而無謀、膽大妄為等。這里強調(diào)了學習的重要性,君子要時時學習,“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對于學習,要“學如不及,尤恐失之”(《泰伯篇》)。不斷學習,生怕落后。而學習要有興趣,要自己樂于學,所以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
二是論述了學與思的關(guān)系,要把學與思結(jié)合起來??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W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受蒙蔽;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沒有理想、沒有信心。也就是說,學習不是機械地記住一些知識,而是要思考理解。這種學與思的關(guān)系,在今天的教學中仍然值得重視。教學不只是把已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并能進一步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做到孔子講的“舉一隅而三隅反”。
三是論述了學與習的關(guān)系?!墩撜Z》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字可以有兩種解釋:溫習、實習。這句話也可以有多種解釋。楊伯峻先生翻譯為“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實習它,不也高興嗎?”但還可以有另兩種解釋:一種是,學了常常溫習,不也很愉快嗎?讀后感另一種是,適當?shù)臅r候?qū)W習,不是很愉快嗎?我想這幾種解釋都可以??傊?,“學”要與“習”結(jié)合起來。學了要實習,要學以致用,踐行學到的知識;學了要常常溫習,所謂“溫故而知新”。就如我們讀《論語》,每一次讀,都會有新的體會。我們今天的課程設(shè)計和教學也要遵循這種規(guī)律,許多知識是要反復學習的,做到溫故而知新。
四是論述了學與行的關(guān)系。學了要踐行,要化為行動??鬃映3=逃茏右粲谛猩饔谘?,他說:“君子欲訥于言敏于行。”(《里仁篇》)就是說,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不是夸夸其談,而是要有實際行動。所以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篇》),又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篇》)。學習要實實在在,不圖虛名。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弟子中誰最好學??鬃诱f,是顏回,可惜不幸早死了。他哀嘆,可惜現(xiàn)在沒有好學的人了!他還批評:“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篇》)孔子認為,古人學習是為了自己修身,今人學習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的。他要求弟子實事求是,不要華而不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知和行是哲學家經(jīng)常討論的問題,常常認為知難行易,其實行更難,許多人懂得道理,卻不去實行。一個有道德的人更重視他的行動。
孔子在《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的精辟見解,我想仍是今天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
論語第讀后感篇三
閑來無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余。除過背了“鄉(xiāng)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的基礎(chǔ)上,并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diào)整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于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guī)范,構(gòu)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tǒng)治者的權(quán)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quán)。
為什么說周禮是統(tǒng)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quán)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diào)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并且設(shè)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p>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quán)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異常是周王。嚴格規(guī)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guī)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quán)中心的社會,異常歧視婦女?!坝讖母感?,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一樣等級者的祭祀也不一樣,絕不允許僭越。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統(tǒng)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diào)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并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一樣而不一樣,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guī)范。它不僅僅表現(xiàn)對被統(tǒng)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們不一樣的等級關(guān)系!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并認為能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fā)展。連圣人孔子都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p>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必須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構(gòu)成了古代華夏禮貌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論語第讀后感篇四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今天,我就來向大家推薦一本書《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言行編寫的。這本書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拔崛杖∥嵘恚瑸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p>
……這些名言警句,直到現(xiàn)在還在鞭策著我們。
孔子有個故事:孔子的學生顏回給大伙兒煮粥。顏回煮好了粥,揭開鍋蓋,有?;覊m掉進了鍋里。他想:扔了灰塵會扔掉很多米。而這粒灰塵,誰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塵和米。孔子看見了,心想:平日里我教他的禮節(jié)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顏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給老師。孔子說:“我剛夢見了神靈,第一碗粥,要先給神?!鳖伝芈牫隽嗽捓锏囊馑?,說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顏回道了歉??鬃舆@種知錯就改的態(tài)度,我們應當學習。
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論語》里有一句話“言必行,行必果。”現(xiàn)在這句話用于表揚。但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話,你就懂了。這句話連起來是“言必行,行必果,鏗鏗然小人哉?!边@其實是一句批評的話。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聽信,一定去做,沒有正義感,不區(qū)分正義和邪惡的人,真是個小人。
最后我希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華經(jīng)典瑰寶成為每一位中國人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把它放在心靈房間最顯眼的地方時常拿來擦拭。這樣,中華經(jīng)典才會世代傳承,中華民族昌盛久遠。
論語第讀后感篇五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有一個好主意,該不該馬上實行呢?(聞斯行諸)”孔子說:“有父母兄長在世,應該先問問他們。”冉有也問道:“聞斯行諸?”孔子卻給他肯定的回答:“聞斯行之!”公西華好奇,問孔子為什么給了他倆不一樣的答案,孔子說:“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打氣。子路好勝,我要給他潑點冷水(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論語第讀后感篇六
孔夫子曾經(jīng)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鬃右恢被畹搅似呤q,五十七年的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而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變化過程中,每探究出新的內(nèi)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安换既酥灰阎疾恢艘??!笨鬃影言捯呀?jīng)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的體現(xiàn)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和,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是驚人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
為了學習,可以三有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是謙虛;我如老農(nóng),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鬃訒宰畈┐蟮男貞?,去容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邃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專業(yè)知識,又具備著經(jīng)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的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為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jié)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lǐng)會萬事師表的學習內(nèi)涵,但每一個人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第讀后感篇七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論語》中蘊藏的大智慧啊!
《論語》到底寫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關(guān)學習的學而篇,有關(guān)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時我們經(jīng)常掛于嘴邊的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本鲎源藭?。這些語句隨便找個同學都會說上一兩句,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論語》里面的精彩語句數(shù)不勝數(shù),但我最喜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nèi)省也。”這句話。意思是:見到賢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沒有他的成就,見到?jīng)]有賢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這個樣子。我一直將這句孔子說的名言刻在心里,半點不敢忘記,因此養(yǎng)成了爭強好勝,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別人一樣水平的性格。
《論語》,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有關(guān)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個個小故事里隱藏著一句句至理名言,語言清新自然,構(gòu)造新穎活潑,翻開書本,其中的人物歷歷在目、躍然紙上。
現(xiàn)在你明白為什么“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吧!
論語第讀后感篇八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的感觸至深。因為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論語,還有一些大家比較生疏的論語。
比如說:子曰:君子之德,風;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風,必偃。這句話也代表了我們不能做一個墻頭草,然后隨風倒。沒有一個自己的理由,總是聽從別人的安排,跟著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這句話代表了我們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也說明了我們應該在老師面前,就診一些老師的錯誤,更對的應該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萬無一失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也反映了老師對我們所說的:做事情不能著急,如果太著急,就沒有多少成果,反而還要重新來一遍,還不如穩(wěn)扎穩(wěn)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雖然這樣慢一些,但是,這畢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著急,成不了,瞎操作,沒有一點用處。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我們要溫習所學的內(nèi)容,復習了之后,才可以穩(wěn)扎穩(wěn)打,學上其他的、更加新鮮的知識。所以,溫習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溫習,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樣,走著丟著。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復習的話,就跌倒了50%,還不復習,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還不復習,那么,這個東西就忘完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復習。
這就是我總結(jié)出論語的幾條名言,我們應該學習學習。
論語第讀后感篇九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日,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笨梢娺@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來依然是那么的先進,那么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齊,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辈还茏鋈魏问虑槎嫉孟襁@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此刻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chuàng)下無數(shù)輝煌的學家,此刻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第讀后感篇十
透過“為仁由己”,我們知道人的主動性與負責性是“為仁”之關(guān)鍵。依此思考“克己復禮”,則“克己”是“自為主宰或能夠自己做主”,“復禮”是“實踐禮的要求”。合而觀之,一個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此一來,不必擔心“欲望是善是惡”的問題,卻把焦點轉(zhuǎn)向人的主動及負責態(tài)度,其中要點在于人的主體自覺。若以“克”為“克制”,難免覺得自己處處都是毛??;若以“克”為“能夠做主”,則自我顯示向善動力,可以主動負責安排人生。何者比較符合孔子原意?我想是后者。因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其中已經(jīng)包含了“克制欲望”在內(nèi)。
顏淵再問具體做法,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原是行為規(guī)范,規(guī)范常以基本的要求為限。如此一來,以“克制欲望以符合禮”來解釋“仁”,未免過于消極,什么都不要做了。反之,“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則在消極的“四勿”之外,還可以積極的“合禮則視、聽、言、動”。孔子豈是消極之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又豈是“四勿”所能框限的。
論語第讀后感篇十一
我在這一學期有幸學習了《論語》這本書,《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意思是,人如果不自重,威信就不如別人,學習也需要經(jīng)常鞏固知識。才能對學習得到有效的幫助。這句話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一言一行。
以前,我總是大大咧咧的,一點都不夠穩(wěn)重,引來許多人的指責。玩起來,那可以說連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記得有一次參加趙怡歌組織的“秘密”活動,很晚回家。爸爸媽媽東找西找都找不到我,使他們非常擔心、傷心。同時這件事情被同學們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也在同學面前丟的一干二凈,招來同學們的冷眼相待。有時候在課堂上我也和班上的男生嘻嘻哈哈,不認真聽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好多女生都不喜歡和我做朋友了。
沮喪之余我學習了《論語》,其中的“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等句,知道了自己不能經(jīng)常和那些“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為朋友。如果這樣,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便會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難樹立起來。想到這我停止了行動、遠離他們,自己的心也安分下來了。學習上、生活上有困難我會找老師、找同學幫助解決?,F(xiàn)在值日中,我是能干的組織者,課間我和大家一起討論難題、分享讀書感受、解決班級問題。
學習了《論語》的“學而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很多道理?,F(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變得懂事多了,當我言辭不當、行為不合學生行為規(guī)范時,我就會想起《論語》中老師教給我們的內(nèi)容。
“學而篇”不僅講了學習,也講了做人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人?!币馑际牵f話不要花言巧語,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別人不好的印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他就會為人非常忠誠,與朋友叫他也會非常誠實。學習也會非常用心。像這樣時刻啟發(fā)我的句子還有很多,它們像一位不說話的老師時刻提醒著我的一言一行。
你可千萬別小瞧《論語》這本書,這本書里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雖然孔子生在古代,但是我們至今還在照著孔子的思想做事。所以利用好你身邊《論語》這本書吧!
論語第讀后感篇十二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生于這個時代的孔子而立之年創(chuàng)辦私學,周游列國熱心救世,言行為后世留下典范。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而得文景之治,宋初宰相趙普得之半部《論語》治天下??鬃右簧娗橛谡?,投身于政治,天命之年居魯國中都宰,路無拾遺,都邑大治,孔子所傳之道皆經(jīng)世致用。
論語開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縱觀《論語》二十篇,君子的內(nèi)涵無外乎“仁、義、禮、智、信”,而唯獨把求學放在首位,可見學習地位之重。《論語·陽貨》有云:“性本相近,習相遠也?!碧跤械?,萬物始于混沌,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兩小兒辯日孔子尚不能決也,可見修身之道,貴在勤學!修身之道,僅于求學乎?“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君子的王道既非韓非的以法治國,也非莊周的無為而治,正如孔子之仁,以德教化,以仁立國,天下歸心!在孔子眼中,重學歸仁只是君子修身的基本要求?!邦仠Y問仁,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笨梢娚頌榫?,還需謹慎言行,重行禮教,不能誤入歧途而失君子之道。“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本硬粌H要有高尚的品德,還需有不為外界所惑的堅定內(nèi)心?!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笨鬃有闹芯拥木辰纾粌H要重學歸仁,克己復禮,有道而正,更重要的是保持這種高尚的品格。君子之道,廣施仁義也,若十里之眾欣欣向榮,必以禮樂而教化之,仁者居正,則君子之道正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蹦乔趯W以禮,固守正道只為寄情于山水乎?答案恰恰相反,作為一個治理國家的君子,天下祥和安寧,百姓安居樂業(yè),何不流連山水,“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倍@也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孔子所提修身之道皆為明德于民,以身作則,教化四方。季康曾問政于孔,“日:‘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敝卫碚?,如若主張殺戮,施以暴政,必然加速其滅亡,若能主張仁政,以德治國,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如欲天下大治,海晏河清,君子僅以仁治民,以德治國恐為時尚早?!昂螢閯t民服,舉直錯諸枉,則民服?!泵袢缢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治國之道還應命令法紀,加強四方治理?!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本又螄鴳敻哒斑h矚,深謀遠慮,造福蒼生,得萬民之心,則天下可大治矣?!疤煜掠械?,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本訌男奚碇济舳脤W,克己復禮,至執(zhí)政之時以仁治民,以德治國,最終皆為天下蒼生!若君子順天而行,廣施仁政,以德教之,明德于民,則孔子心中的太平盛世指日可待,“正如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p>
孔子所處的時代,烽火四起,諸侯割據(jù),孔子選擇政治作為自己的人生歸宿更是一種必然,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記載,“出則入仕為官,入則著書立學”,孔子生平,莫過于此。所謂時勢造英雄,自孔子起,中華民族有了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相比同時代的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追尋真理并以身殉道,柏拉圖著書立學并提出理想國主張,雖處于不同文化不同環(huán)境,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細品《論語》,部分觀點難免有所瑕疵,如《為學·第二》記載,“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笔獠恢?,萬事萬物皆在變化,真理總是經(jīng)過不斷地否定發(fā)展并完善。
兩千多年的時間若白駒過隙,中原數(shù)易其主歷朝更替,變化的是不同時代解讀孔子角度的差異,不變的是孔子的思想在歷史長河烙下深深的烙印。
論語第讀后感篇十三
經(jīng)過這一學期的學習,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加上自己對《論語》研讀,對于論語有了更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對其中所滲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課堂上,老師經(jīng)常用一個個通俗易懂卻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jīng)典的詮釋。還通過觀看電影《孔子》,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這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個人修身之道。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三種人的關(guān)系,那就是長輩、平輩、晚輩。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奔聪M约耗茏龅阶尷先说玫桨差D,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這其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孝。
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根本及其發(fā)展的前提。就我們個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zhì),體現(xiàn)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論語》中的孝義也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道德和意志品質(zhì)的形成?!墩撜Z》呼吁天下的兒女尊重父母,及時行孝,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現(xiàn)實意義。下面,讓我們走進《論語》,感受其中的孝義。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往往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謹記父母的教導,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本褪钦f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近年來流行過年出去旅游,對于這種做法,大家的觀念也不同。而我認為,過年就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我們應用更多的時間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本褪钦f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通常,父母會把我們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給我們慶祝,讓我們每年都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生日。然而又有幾個人能記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幾個人能在父母生日這天給他們慶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條短信、一個小禮物、一句問候、回家的一杯水、一個小舉動,就能讓他們非常開心。
當然,對于父母來說,生日是喜憂摻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xiàn)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憂的則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愿真正來得及完成呢?也許,現(xiàn)在的我們并不能完全體會這句話,我們可以看現(xiàn)在父母給爺爺奶奶過生日的樣子。他們更多地是擔憂,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等到那一天,不管我們再怎么追悔,一切也來不及了。
在我看來,能讓父母天天開心就是孝。我們盡力做到父母滿意,生活里多關(guān)心父母,這些并不是難事,但在父母看來,卻十分欣慰。
論語第讀后感篇十四
孔夫子的《論語》語言艱深,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只知道《論語》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們常說:“半部《論語》,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對它一點也不感興趣。
可是在20xx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看到于丹老師講《論語》。由于于丹老師講的太精彩了,從此我每天中午準時收看“百家講壇”,慢慢地喜歡上了《論語》。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于丹老師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夫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脫胎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發(fā)現(xiàn)《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讓人一看就明白。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貸》)這則語錄意思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zhuǎn),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是啊,《論語》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nèi)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會說,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國家興旺、事業(yè)成功的基礎(chǔ),這是《論語》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啟迪。
……。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于《論語》的博大精深,終于有了點滴的感悟。我相信這本書會陪伴我的一生,我愛上了《論語》。
論語第讀后感篇十五
讀了《論語十則》后,我有所感悟令我受益非淺,同時也油然而生出對儒家文化,對孔夫子的敬佩同時更加了解了孔子個人的情況和儒家文化的精髓。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
《論語十則》主要涉及到學習方法,學習的樂趣及個人修養(yǎng)三個方面的道理。
學習并且按時復習,這是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復習。作為一名學生,我很有感觸,常常就是因為沒有認真復習而考砸。而我覺得,在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如果你對已經(jīng)擁有的不珍惜,直到失去時才萬分后悔,那就屬于失敗了。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要我們復習的;知識,事業(yè),愛情……而如果只是單純的學,不去思考,分析,就會產(chǎn)生各種迷惑,我們還要在學中多想。
孔子認為三人行,(讀書筆記)必有我?guī)?,見賢思齊等等,這也使我明白要多挖掘?qū)W習他人的優(yōu)點,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并且要以贊許的眼光看待別人。比如我們班級體里的每位同學,我們許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甚至說那是缺點,就是把自己看為是中心,有什么雞毛蒜皮的事,就從朋友身上雞蛋里挑骨頭。當然,我們要時刻保持"人不知而不慍的思想,做到寬容對待他人的不理解,并要盡量挖掘(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
曾子"日三省吾身",為求看看自己是否忠誠,守信及溫習了.孔子告訴子貢:"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都反映了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仁","仁"就是要愛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孔子又教導子由,什么是智慧,儒家學派認為智慧就是要理解他人,看透他人。這些解釋起來并不困難的,但在注重"利益,回報"的現(xiàn)今,又有多少個人能做到仁禮待人,民貴君輕?論語十則》講的肯定能使我們有所收獲,《論語十則》讓我感到了幾千年前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仁的思想,愛的呼喚。《學而》是《論語》第一篇,原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于這段話的感悟,始自于中學時代;而時隔多年,再一次讀到這段話時,又是另一番滋味。
當學到的知識增多,讀完的書慢慢堆滿自己的箱子時,卻發(fā)現(xiàn)其實這么多年來,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不是很多,讀過很多的書,見過很多的人,但是讀完的書就如同見過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而忘記得一干二凈,所以,為了讓自已快樂,以后一定要“學而時習之”。
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學習經(jīng)常地溫習中慢慢成長,而在這不斷中我們也不斷地走向成熟。也許,過了那么些日子,你已功成名就;也許,過了一些時日,你也依然窮困潦倒……但是,不管你活得多好,抑或你過得再差,總會有一些人認識你,也會有很多人不認識你,不了解你,我們,都僅僅只是平凡人生中最平凡的一員,又何必去再乎這些事呢?在自已的角落中當一個開心的人吧!
《論語》的深澳,有很多東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體會的,但我想,我會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斷地學習,讓《論語》的思想,深入我的內(nèi)心深處。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26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