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完美的總結應該貼近實際,突出反思和總結,讓讀者有所啟發(fā)和收獲。下面是一些總結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一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我最喜歡吃臘肉陷的粽子,因為今天我去李老師辦公室得到了一個臘肉粽子,李老師說:“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我不知道好吃不好吃,但是這是我第一次做,嘗一下?!蔽乙娎罾蠋熃o了我一個,我沒有拒絕。到了教室里,我把粽子外面一根繩子給剪了。粽子的外圍是由兩三片葉子疊起來包的,我將葉子慢慢地撕下來,在撕得過程中,葉子與糯米黏在一起,看出了它們的親密無間。液體流了出來,可見也許是用水煮過的。粽子像一個頑皮的小精靈,好像跟我過意不去,每當我撕開時,葉子和糯米會黏在一起。我嚼入口中時,便發(fā)現小片葉子在嘴巴里徘徊!我怎么會中了這個無比頑皮的圈套呢!是它在作怪,還是我很笨了呢?吃完之后,嘴巴里還殘留著粽子的香味,我不由自主地在心里偷偷地回味著這粽子的美味。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二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又稱“五日節(jié)”。端午節(jié)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最振奮人心的是劃龍舟,民間種種獨特的風俗,更是耐尋味。
端午節(jié)成為一個節(jié)日,民間有多種傳說,但多數人認為,端午節(jié)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凈直臣冤。
唐代詩人文秀的這首《端午》詩,明確指出了端午節(jié)的起源是“萬古傳聞為屈原”。
據梁代吳均所著《續(xù)齊諧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指農歷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p>
民間也有傳說,戰(zhàn)國時代,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年輕時輔佐楚懷王,頗得重用,曾任三閭大夫等職。他主張舉賢任能,革新政治,和齊國結盟,抗衡秦國,由楚國來統(tǒng)一中國,后遭奸佞讒言而去職。楚懷王去世后,由其子接位,誰知他比父親懷王更加昏庸,不但不采納屈原的主張,還將屈原趕出京城,常年放逐在外。后來秦將白起率軍攻入楚國都城,屈原聽到郢都陷落的消息,萬分悲痛,終于自投于汨羅江而亡。他寫出《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著名的詩篇,在我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人們說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十分震驚和悲痛,都紛紛是船來救。民眾為了打撈其遺體,一邊把五色絲線包的粽子扔入江中喂魚嚇,免得它們咬傷屈原的遺體,一邊競相劃船尋找。從此以后,端午龍舟競渡便成了民間的'風俗。而以粽子投江,也成了對屈原的祭祀活動。
莆仙民間還傳說:夏禹治水時,毒蟲被水浸四起,百姓紛紛起來清除,并稱五月為“毒月”。莆仙端午節(jié),從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過節(jié),民間稱為“五日節(jié)”,與宋朝宮廷中慶賀五日節(jié)會相似。
端午節(jié)在莆仙民間是一個大節(jié)。從五月初一至初五,莆仙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莆仙水特產‘小麥螺’),初四艾(艾草),初五爬(莆仙方音,‘爬’即劃,劃龍舟)一日,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張著嘴巴,沒有什么東西可吃的了)”。歌謠指明了莆仙民間端午節(jié)五日內,過節(jié)食品的俗例及其民俗活動的內容。
端午節(jié)期間,莆仙家家戶戶都要在門框兩邊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驅邪避毒。相傳媽祖曾以菖蒲熬湯為莆仙百姓治病,并以菖 蒲九節(jié),貼病者門首,以驅邪消災。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正日。中午家家戶戶吃過湯面后,就準備沐浴。據說,初五這一天的午時,百草盡吐芬香。因此,人們都盛水于桶,置于庭中。不少人家還從山上采摘或購買的“午時草”(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葉、菲子草、枇杷青枝葉、黃豆枝葉及豆莢等),用午時日曬的水和“午時草”燒煮后,讓全家人沐浴。一些山村在人還唱“雄黃酒”,并將酒灑在墻角殺蟲,小孩還要在腋下、肚臍和耳朵后涂上“雄黃”粉,以壯身祛病。許多小孩還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掛著用五色線編織成網形的長香袋,裝上鮮桃子和用五味湯煮熟的黃雞蛋,也有的裝上小香丸(莆仙方音,“避毒丸”),以避邪長壽。
端午節(jié)那天,莆仙沿海和平原有溝渠溪流的一些鄉(xiāng)鎮(zhèn)還舉行盛大的劃龍舟活動。莆仙的龍舟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龍頭的龍舟,百姓稱其為“雞公仔”,意即雄性的龍;還有一種船頭是平板式的,龍頭形象是彩畫板面上,人們稱其為“齊頭船”或“剃頭刀”,意即雌性的龍。競賽時,通常都用昂頭的龍舟。舊時,民間由于宗族幫派作崇,舟賽中常引起爭端,甚至發(fā)生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消除了舊時的那種不良風氣,龍舟競賽也成為政府、文化、體育部門所提倡且倍受人們喜愛的一項水上體育活動。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莆仙各地都有組織地舉辦龍舟競賽。莆田曾舉辦過“媽祖杯”國際龍舟競賽,港、澳、臺地區(qū)及東南亞等國家都應邀踴躍參賽,盛況空前。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三
“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边@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jié)歌謠,唱出了過端午節(jié)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歷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jié)日了。舊時青島的端午節(jié)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舊時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采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說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家,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說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作家丁寧在散文《端午》中這樣描寫道:“雞鳴頭幾聲,事先約好了的幾個好朋友,便在朦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頭,手拉手兒,嘰嘰嘎嘎,嘻嘻哈哈,又說又笑,驚得各家的狗一齊狂吠。每人拿一條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邊、山坡,找那些綠草長得最豐盛、最鮮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個角兒……來回奔跑……一會兒,毛巾濕得透透的,鞋子、褲腳也濕得透透的,就算成功。這時,太陽還沒有露頭……”
人們拉露水回家時,常常要采些艾蒿帶回家,插在屋檐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膠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志記載:端午節(jié)“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這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端午節(jié)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志》記載:“兒女系五色絲于臂以辟邪?!敝袊糯绨菸迳?,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家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發(fā)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著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志》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迸f時青島民諺:“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苯鞘蚣呆兆?,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jié)時,城鄉(xiāng)集市上便有了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jié)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jié)令活動,一家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說說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里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jié)親友鄰里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面食“荷葉”,端午節(jié)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里,相傳此俗可以辟蟲蛇。
舊時青島端午節(jié)食品中還有一種叫作“粘占”的美食。端午節(jié)前后,人們將青麥穗上的麥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后,再用石磨磨成長條形的“粘占”?!罢痴肌鼻逑憧煽冢L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是端午節(jié)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四
我們家鄉(xiāng)有許多的風俗習慣,節(jié)日自然也很多。有春節(jié)燈節(jié)、青明端午、中秋重陽……從小到大,我們都是伴隨著這些年年依舊的節(jié)日和親人一起度過一年又一年的。這些節(jié)日包含一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凝聚著濃濃的血脈親情。然而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是端午節(jié),對它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同時也熱情地急切地歡迎著它的到來。
每一次過端午節(jié)都是非常開心快樂的,我們用一顆熱愛的心去感受端午節(jié)給我們帶來的無限愉快與樂趣,我們的收獲可大了。
端午節(jié)最受歡迎的食物便是粽子了,那天是要吃粽子的。每逢端午節(jié),基本家家戶戶都有幾大串。勤勞的媽媽靈活地用雙手做出了一個個美麗惹人的粽子,我們看在眼里,如此簡單的做法準不會呢?說不定我比你們做得更好呢,可別小看我,于是我決定在母親面前“大顯身手”,讓媽媽看看我有多么的聰明。可不知怎的,我做的粽子始終沒有母親做的那樣好,有時還有些小漏洞會漏米呢。母親在一邊看著笑個不停,然后熟練地教我做。做完了后,母親用繩子把一個個粽子捆住,再成一串,大約有七、八個,之后放進鍋里煮熟。
開飯了,粽子被送上了桌。把包裝葉剝去,黃澄澄的肉食展現在我眼前,迫不及待地沾了點白沙糖就投進了嘴里,味道美極了,我津津有味地吃了幾個,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澳阒吏兆佑袔讉€角嗎?”大哥突然問?!拔鍌€”我脫口而出?!澳昴瓿贼兆樱卸嗌賯€都不知道。來,仔細瞧瞧。”母親遞給我一個粽子笑著說。 “你可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了”母親望著我問?!八莻鹘y(tǒng)下來的,哪有什么由來。”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時大哥有點得意地說:“是為了紀念舊戰(zhàn)國時代楚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的形象體現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他為捍衛(wèi)真理與正義剛直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等都值得我們學習?!蔽页蛄舜蟾缫谎?,嘟起小嘴說:“我也要向屈原學習,愛真理、愛正義、努力學習,好好保衛(wèi)我們的祖國?!卑职謰寢尨笮ζ饋恚Φ檬悄菢拥拈_心,粽子吃得更有味、更香了。
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的風俗習慣外,有時還要劃龍舟比賽。主要是在一些大河上進行的,在我們的家鄉(xiāng)就是清水江了,清水江也有點著名哦,有時間你也來看看。江岸兩邊埃埃擠擠地站滿了人,肩并著肩,腳跟并著腳跟??矗荣惔徽幵谕粦?zhàn)線上,每位隊員正沉著地等待著發(fā)號令?!芭尽碧柭曇秧懀魑淮瑔T緊張而又熟練地操縱著船漿,不停地有規(guī)律地在水中劃動著。此時此刻,各隊的“啦啦隊”也正在興奮地舞動著,吶喊著,為自己所支持的船隊助威。進入了高|潮階段,真是精彩極了,熱鬧極了,鼓聲、吶喊聲混成一片,震耳欲聾,翻過幾座山坡都能聽見。船員那雄健的姿勢,必勝的信念,令我贊嘆不已。其實,勝敗與否,在他們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發(fā)揮出了真正的最高的技術水平,精神可喜。
端午節(jié),十次有六次還吃楊梅呢。那墨紅的果實,甜甜的果汁,真是美味可口,又酸又甜。令人越吃越想吃,不過,吃多了,牙齒有些酸痛。因此小孩子還唱道:“楊梅,楊梅真好吃,吃完過后真難過,請找個地方坐一坐。”
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又何止這些呢??晌业谋抗P寫不出多少,就讓它在我心中珍藏著吧,讓我從內心去體驗那些風俗習慣,去感受它獨特的“美”。
端午,端午,你是我追求的見證,我一定堅持正義,更會向往你的“美”。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五
節(jié)日是一種文化現象,端午節(jié)也是如此。端午節(jié)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下,是非常隆重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文化歷經幾千年,質是不變的,這個質就是源于生養(yǎng)我們的“文化之根”。端午節(jié)文化的魅力,使端午節(jié)成為非常有凝聚力的節(jié)日。每當端午節(jié)來臨,人們就會包粽子,賽龍舟,插艾香,贈香包。早已由一種禮儀漸變?yōu)橐环N打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一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脈的習慣、一種浸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因此,我們五年級舉行了“端午節(jié)習俗研究”綜合實踐活動。
(一)活動主題:端午節(jié)習俗研究
(二)活動目標:
1、了解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非常重視的日子。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與端午節(jié)有關的知識。
2、到超市、飾品屋、節(jié)日禮品屋等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并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過年的熱鬧與快樂,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彼此間的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增強社會參與意識。
4,通過屈原的故事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三)活動人員:五年一班
(四)活動時間:(五)活動分組:
收集文字資料:
攝影:
購買包粽子,疊葫蘆的材料:
學習包粽子:
指導老師:(
六)活動準備:
1、活動前,學生通過上網或查找書籍的方式獲得端午節(jié)的有關資料。
2、教師準備好探究記錄表,學生根據表格展開活動。
3、學生準備各種資料(包括小故事、圖片,糯米,剪刀,粽子葉等)。
(七)活動注意事項:
1、活動在老師帶領下有序進行,注意安全;
2、調查采訪時態(tài)度誠懇,注意文明禮貌,并做相應的記錄。
階段一:分組確定研究項目(準備階段)
(一)由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引出課題“端午節(jié)習俗研究“。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相關問題:
1、關于“端午節(jié)習俗”你了解多少?
2、對于“端午節(jié)習俗”你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端午節(jié)的來歷、飲食文化、文學藝術、民間活動等等)
3、把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為下一步作準備。
(三)學生分組確定研究問題
1、根據問題的類別,學生自由選擇,成立研究小組(互相協(xié)調)。
2、分組討論要采用何種研究方法(上網查資料、調查、訪問等)。
3、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
4、確定研究專題:
(1)回溯歷史淵源——端午節(jié)的來歷
(2)端午節(jié)的飲食文化——吃粽子
(3)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吃粽子,賽龍舟,戴五彩繩,插艾香,贈香包。(4)屈原的詩歌。
(四)分組制定研究計劃
1、提供一份研究計劃,供學生學習參考。
2、各組制訂詳細的調查計劃和方法,設計調查表格和訪問記錄表。組員分工,商討在調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教師及時指導。
階段二:各小組展開研究計劃(實施階段)
(一)每個小組分頭行動,通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徑最終獲得所研究問題的結果。(小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
第一組:端午節(jié)的來歷調查小組。 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計劃開展活動,有的上網查閱資料,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有的走向圖書館,搜集關于端午節(jié)的資料,最后進行加工整理,編寫小報,供大家欣賞。
第二組:端午節(jié)的食俗調查小組。
該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到食品批發(fā)市場、各大超市,了解端午節(jié)期間人們的購物情
況。其中,最重要的是粽子 ,喝雄黃酒。并學習了折葫蘆,在現場折,并展示給大家。
第三組:漫話端午粽調查小組。
小組學生通過上網或者查找書籍了解粽子的種類他們了解了包粽子的材料。粽子的品種,從實物到圖片、文字,最后到自己親自動手包粽子,從中感受到活動的無限樂趣。
。
第四小組:端午節(jié)民間習俗。
各小組通過上網,調查,訪問的方法了解端午節(jié)民間的習俗。了解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學生編制五彩線,現場給老師同學送祝福。
(二)各小組整理歸納研究成果。
階段三:信息交流會,展示動手實踐、創(chuàng)作的成果。(展示階段)
1、交流研究成果。
2、歸納總結各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回溯歷史淵源”小組搜集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端午節(jié)相關的典故等,并以資料的形式進行展示。制作手抄報。
(2)研究“端午節(jié)的飲食文化”小組,主要研究“粽子”的來歷、程序及象征意義;,并現場折葫蘆。
(3)研究“漫話端午粽”小組,主要研究的是粽子的種類和名稱?,F場包粽子。
(4)研究“端午民間習俗”小組主要研究的是賽龍舟,插艾香,贈香包。等習俗的來歷和方式,學生扎五彩繩。(在展示階段里,學生為了更好地匯報本組收獲,小組成員團結協(xié)作,運用了多門學科的知識,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個性特長,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合作性。
3、總結延伸:
(1)活動后,將有關“端午節(jié)習俗”的資料歸類匯編成冊,或制成專題網頁,上傳到學校網站上展示。
(2)了解中國其他傳統(tǒng)的節(jié)日
這次綜合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學生實際,突破了教材和學校的局限,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了解到了許多端午節(jié)的知識,形成了一定的訪問、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將自己的活動成果以新穎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社交能力及綜合實踐活動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1、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此次活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愛好及興趣,為學生自主性學習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從主題的選定到小組成員,從制定計劃到調查研究,教師只是對各組成員進行必要的指導,沒有包辦代替的現象。
2、為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空間。合作學習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題的研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內成員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同時又是協(xié)同互助,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的做法,葫蘆的折法;也可以向手工藝人拜師學藝,制作各種有特色的民間物品。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六
端午節(jié),本名“端五節(jié)”,又稱為“端陽節(jié)”、“重五”、“重午”等,是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到端午節(jié)的時候,人們都要吃粽子。
古籍中記載,唐朝的粽子除了用粳米之外,還有粟子、大棗等配料。唐朝京城長安的百姓在端午節(jié)時常吃一種特殊的“百索粽子”。人們通常把粽子纏上許多色彩絢麗的絲線、編織著花紋的草索,所以稱之為“百索粽子”。而且這天,唐朝長安的皇宮中還往往要趕制出許多粉團粽子,讓人們用小角弓去射,誰射中就送給誰吃。
賽龍舟。相傳因屈原當年投江后,曾有許多的船只前往打撈,漸漸就形成了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風俗。唐朝也不例外,當時,在南方過端午節(jié)就有賽龍舟的風俗。
唐朝的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天常要身佩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這種五色絲線編織成的彩帶稱為“長命縷”、“五色縷”、“續(xù)命縷”。每到這天,唐朝京城長安的女子們喜歡在身上佩戴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當時民間流傳著佩上這種帶子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唐朝大臣權德輿曾因在端午節(jié)得到過皇帝賞賜的五色彩帶,他就欣喜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闭鎸嵉孛枥L了端午節(jié)佩戴五色彩帶的習俗。除了在身上佩戴五色絲線編織成的彩帶,唐朝的人們還喜歡在端午節(jié)用數種顏色的絲線編成絲條,縫成圓圓的鐲子的模樣,給孩子們戴在手腕和腳腕上,據說這樣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唐朝的端午節(jié)在民間還流傳著互贈禮物的習俗。人們總是要互相贈送彩絲編織物或其它物品。唐太宗李世民在端午節(jié)時贈給大臣長孫無忌和楊師道絹扇時說道:“庶動清風,以揚美德?!碧瞥亩宋绻?jié)期間,親戚朋友以及同僚、同學之間,互送禮物,已經蔚然成風。
更有趣的是,唐朝的端午節(jié)還有送肚兜的習俗。肚兜又稱“裹肚”、“護肚”,因此這種風俗又稱為“送裹肚”。肚兜是用紅布剪成橢圓形的,上面有繡花圖案,肚兜的大小剛好護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帶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用帶子捆在腰間。因為端午節(jié)后,天氣逐漸炎熱起來了,孩子晚上睡覺戴上肚兜可以避免受涼感冒。人們還特意在肚兜上繡蟾蜍或五毒的圖案,用以避邪,驅除毒害。
此外,唐朝的端午節(jié)還有給皇帝制作進貢銅鏡的習俗,這是唐朝的制鏡工匠的一個獨特習俗。每年端午節(jié)的正午時分,唐朝的制鏡工匠就在揚州的長江中心的船上鑄造銅鏡,專門進貢給皇帝,稱為“天子鏡”。對此,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百煉鏡》一詩中寫道:“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史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
掛鏡——東漢張衡的《論衡》提到在端午這天午時以銅鏡磨礪生光,作陽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時于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F在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節(jié)在門前掛鏡驅邪。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于上古神荼、郁壘祛鬼門神之傳說。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独m(xù)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后世的懸鐘馗像、昧符、吉祥葫蘆等均類此。
葫蘆——《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于門闌上,以泄毒氣?!边@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過去是端午的必備菜肴,但現在已少見。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河北等地則吃“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端午節(jié)各爐食鋪有“五毒餅”出售。
打午時水——臺灣在端午節(jié)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jié)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大甲鎮(zhèn)砧山上的劍井,傳說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又相傳鎑砧山盛產各種靈藥仙草,于是每年端午節(jié),劍井旁邊爭汲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但河北有些地方則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
斗草——《物原》云:“始于漢武”。據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北本┕蕦m博物院藏《群嬰斗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我們兒時多用車前草的花軸,),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
躲端午——端午節(jié)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節(jié),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鴨蛋絡子——江蘇一帶端午節(jié)孩子興掛“鴨蛋絡子”,一般是將與棕子一起煮熟的咸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似亦“百索”遺風之一種。
吃十二紅——過去,在南京一帶流傳“端陽十二紅”的說法,用紅色(或近于紅色的黃、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如雄黃酒、黃魚、咸鴨蛋、火腿、油爆蝦、燒鴨、莧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櫻桃、枇杷等作為在這一節(jié)日里人們欣賞、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陽的節(jié)日氣氛。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七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八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jié)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wèi)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tǒng)的醫(yī)藥衛(wèi)生節(jié),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jié)日。今天這些衛(wèi)生習俗仍然是應發(fā)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躲端午,時端午節(jié)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jié)。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jié)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餅
在溫州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采用精白面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后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卷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吃打糕
端午節(jié)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另外,江浙北部一帶端午節(jié)還吃豆腐。
端午期間飲食進補注意事項
端午期間氣溫高,濕度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體各種生命活動較為亢進,能量與營養(yǎng)物質被大量消耗,體液損失多,機體的代謝不平衡,表現出來的癥狀為容易出汗,身體發(fā)熱,口渴,心情煩躁,食欲低下,全身無力,記憶力減退,頭昏腦漲等。如果不能及時、科學進補,人體就會發(fā)生體液失調,代謝功能紊亂,脾胃功能減退,食欲不振等狀況,身體健康自然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苦夏”。因此,端午期間進補不容忽視,進補得當不僅可安然度夏,養(yǎng)生健身,而且還會使機體做好換季的準備。
吃梔粿
在潮汕地區(qū),梔粿一年里僅有在端午節(jié)時才有銷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梔粿,希望清熱祛疫助消化。
制作梔粿需將采摘下的梔子洗凈搗碎,浸泡濾渣成為黃色汁液,后與糯米漿搓勻,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蒸熟。蒸熟后的梔粿呈棕黃色。放涼后食用,食用時不用刀切,而用紗線牽拉切成小片,蘸著白砂糖吃。
吃“麥熟”
據《潮州府志》載:“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zhèn)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边@些人來自大江南北,也帶來了包括飲食習俗在內的各種風俗。像每年清明節(jié)過后,當地便盛行吃一種叫“麥熟”的食物。餅是從清明節(jié)開始,做到端午節(jié)過。
“麥熟”的出現跟古時所城大量來自北方的駐兵有關。明朝的時候,當時就有部隊駐扎在所城。麥熟的時候,大豐收,(當時軍兵將)收成的麥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麥熟”。
懸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門楣、門環(huán)以至屋檐下,懸掛一束束用“紅頭繩”系扎著的艾草、菖蒲、榴花、蒜頭、龍船花共合為五種稱“五瑞”。舊俗傳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實,古代潮人先賢是針對“惡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驅瘟辟邪。
澄海舊縣志就載有:“端午門上插艾,用艾葉和榴花(頁)簪在頭發(fā)上,可辟邪?!?/p>
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時將端午節(jié)稱為“漏屎(拉稀)節(jié)”。在這時節(jié),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樸籽粿,還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黃梔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梔粿”,或者用涼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潮汕人叫“葉下紅”,每年只有這端午節(jié)才最稚嫩,長輩說此菜有清腸胃熱的功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jié)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庇衷S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九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jié)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jié)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jié)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jié)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jié)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
福州端午節(jié)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黃酒、荷葉包、米粉肉等。家宴后,幼兒穿新衣、紅肚兜,佩戴用各色絲線織裹樟腦丸做成的諸如粽子、燈籠等形狀別致、色澤鮮艷的香袋,還要洗菖蒲湯,有的孩子還要在口鼻之間貼一塊雄黃煙熏的肥肉,然后由大人帶著到江邊看龍舟競賽。
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重慶素有“巴渝大地”之稱,所謂“巴”就是蛇,古時重慶人崇拜蛇,以蛇為圖騰膜拜。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紀80年代起,重慶人選擇在一年之中的端午這天烹制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慶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響,蛇作為圖騰崇拜的象征,婦女相信在吃下蛇后便會繁殖后代,類似“有邰氏之女姜嫄,踩了巨人的腳印生了后稷”的傳說。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后,祖宗進入到身體里便會與自己同在。但蛇可不能肆意濫殺,也不能在自己家里烹煮,一般情況下是在打谷場上煮一鍋蛇羹,全村人分享。
廣西南部地區(qū),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jié)都要包涼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在陽光下曬到半干時就堆放到平地里燒,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制容器里用清水沖濾。最后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
經過浸泡后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較大,外形別致,狀如錐形。品種很多,有蛋黃粽子、什錦粽子、燒鴨粽等獨具南國風味,久負盛名。潮州的雙拼粽,自成一派,一頭用咸料,一頭則用甜料,一粽兩味,故稱“雙拼粽”。
從化縣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端午這天,揚州人作興吃“十二紅”。哪“十二紅”?紅燒魚、紅燒肉、紅燒雞、紅燒老鵝、熗黃瓜、熗萵筍、熗蘿卜、刀豆、莧菜、咸鴨蛋、雪里蕻、燒大粉或粉絲。
“十二紅”之外,還有很多。比如這天,開浴室的均用菖蒲、艾葉燒水。水池里放了菖蒲、艾葉,水里發(fā)出陣陣香味,精神振奮,渾身舒爽芬芳,坊間稱“洗艾水”。這一風俗有的浴室至今尚存。老百姓家也要買菖蒲、艾葉回來插在門上,據說有驅瘟除穢之功。
安徽省各地,城鄉(xiāng)都是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粽為親鄰間饋贈的禮品。皖西懷寧一帶還吃“端午粑”。這種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fā)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別有風味。和縣一帶,節(jié)日中午飯,謂之“賞午”,要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葷食。中午時,插筷子于庭中,以驗正午。
當涂一帶,吃粽子,還吃“五紅”菜,就是蝦子、黃鱔、咸鴨蛋、莧菜、雄黃酒。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炒蠶豆給小孩吃,說是“炒蟲蟻”,小孩就不會被蟲蚊干擾了。皖西六安舒城一帶,有諺語說:“端午吃個杏,到老不害?。欢宋绯詡€桃,到老不用愁”。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饅頭類的面食,因為端午時節(jié),正是當地小麥成熟之際,以往條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趕上端午,用麥粉做包子饅頭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雞蛋、殺雞、殺鴨也是趁過節(jié)之際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難得吃到的東西。寧波老話講,“忙做忙,勿要忘記五月黃”。以前端午節(jié),老底子寧波人都吃“五黃六白”來過節(jié)。每年端午節(jié)這天,家里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一
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jié)日,而在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會吃上一個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鄉(xiāng),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里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戶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著這么個大鐵鍋,都張大著嘴,發(fā)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jié),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廚房的灶放著幾個大圓盆,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粽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凈凈,然后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扎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時候,裹蒸粽就會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著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著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著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里面剛裹蒸粽,每個人都從屋里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為溫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說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著這些裹蒸粽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jié)了,真懷念??!真想再過一次。
作文二:
有關這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jié)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后,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jié)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彌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后慢慢才從睡夢里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征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s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后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fā)。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后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xiāng)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著小狗,吹著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jié)L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著手唱著歌上,春風伴著歡笑飛舞,春日迎著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后,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面餅已經擺好了。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二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有哪些傳統(tǒng)的習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古人以端午為惡日,這一天五毒皆出,所以要給兒童特別的防護措施: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同時,還要用五彩絲線結成索,叫做“長命縷”,掛在兒童頸項、手臂或掛在床帳、搖籃處。成年人則可佩戴香包等飾物。
古人認為端午仲夏,俗稱“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傷人,所以端午節(jié)的不少習俗都是和“避五毒”相關。
“避五毒”最古老的習俗是采藥,同時,人們在端午這天還要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此外,還要飲蒲酒、雄黃、朱砂酒,并在室內噴灑藥酒。
菖蒲葉片呈劍形,又稱“蒲劍”,古人認為它可以“斬千邪”;艾草是藥草,古人認為它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招百福。民間傳統(tǒng),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插或懸在門上。
端午有諸多禁忌,從宋代開始就有接出嫁女兒回娘家過端午的習俗,俗稱“躲五”。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jié)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三
鄂州百姓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敬仰與懷念之情,還在各地修建了一些建筑物,供人們祭祀紀念。
史載,明正德年間,副使惲巍在西山絕頂(現西山松風閣北面)建望楚亭一座,取屈原詩“乘鄂渚而反顧兮”之意。后毀重建,以示對屈原的懷念。
清光緒《武昌縣志》載:鄂州城區(qū)小東門外建有“三閭大夫廟”,在縣東北。祀屈原,俗傳屈原之女尋父至此,故立廟祀之?!敖袢偞蠓驈R,在縣治小東門外江濱,額題‘忠潔王廟’(后來毀掉)?!?/p>
因受時代和地理環(huán)境變遷的影響,鄂州地區(qū)端午節(jié)有些習俗消失了,如喝雄黃酒,當代人知道有毒副作用后,不再飲用了,有的習俗則保留了下來,沿襲了幾千年。在華容一帶,出嫁之女,此日要回家探望父母;各地有吃粽子、咸蛋的習俗;臨江還有用獨蒜及艾葉煮蛋吃的風俗;食品店用木模制作并售賣芝麻糕和綠豆糕等食品。
龍舟競渡要在農歷五月初三至初五舉行。龍舟按地區(qū)分白、黃、紅、青四色,約百余只,各船槳手(又稱“橈子”)均著龍舟本色服裝及頭巾。競渡時,南湖(現已成為明堂體育場)四周銃炮齊鳴,各槳手高呼口號:“橈子!啊!嗬嗬嗬……”水面上,百舟競發(fā);湖岸上,觀者如潮,氣氛熱烈。獲獎物品多置于彭家山、九曲亭及魁星閣(今明塘路新世界商廈東北)等處。各船選手棄船搶岸后還要長跑一段,后來居上者必須從側面抄上前面一名選手,到達終點,才算奪標。
端午節(jié)后,人們將艾葉剪短泡入溫水盆內,用水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祛痱止癢。
清光緒《武昌縣志》載,鄂州端午節(jié)習俗還有“俗謂初五為小端陽,十五日為大端陽”。農歷五月十五至十八為大端午節(jié),有放神船的盛舉,俗稱“茅船會”。神船俗稱茅船,下面用舊木船底做神船底,上扎2層樓閣,飛檐翹角;前扎龍頭,后扎鳳毛,中間扎有金花圣母等數十尊神像,神像著繡花緞子衣服,戴的耳環(huán)系純金制成(船放入大江時,衣服、耳環(huán)都取下來,次年再用),神像栩栩如生。
1949年后,端午習俗保留了吃粽子和用雄黃酒涂抹小伢身體以避蟲害的習俗。五月初五這天,家家戶戶均插菖蒲、艾葉于門首及窗戶上;中午,點燃雄黃熏于室內陰暗角落,如床、柜、箱子的底部暗處,用舊臉盆燒中草藥末燃煙,以熏蟲之用;從中藥鋪購回配好的中藥香料粉,用針縫于布綢做成的香袋中,掛在身上。
澤林鎮(zhèn)澤林村紀念屈原的日期定在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之間,據說是澤林人民得到屈原沉江消息時已是五月十五了,故一直延續(xù)下來,每年端午風俗要祭游龍舟、唱會戲。1993年,澤林重啟這種民間活動,除了游旱龍舟、唱會戲之外,還舉辦吟詩作賦、書畫展等活動。
在梁子湖區(qū)沼山鎮(zhèn),還有穿花龍舟表演習俗,20xx年開始,曾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龍舟大賽活動,獲得金獎和銀獎。
近年來,龍舟競渡活動也逐漸恢復。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四
每年的端午節(jié),蘇州人也會舉行龍舟競渡比賽,以此紀念伍子胥。蘇州是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的發(fā)祥地?!妒挛镌肌份d:“競渡之事,起于勾踐,今龍船是也?!睗h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端午食粽是蘇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jié)前夕,在蘇州小巷深處,朱門半掩,廳堂里妯娌婆媳團團圍坐,或者就在彈石路邊,小藤椅幾張圍攏來,滿目青綠的箬葉,糯米的晶瑩,傍晚,就飄來了香氣,還有要好鄉(xiāng)鄰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藝,味道咸淡,賣相如何,這是現代人生活里難得的悠遠古風,是蘇州人津津樂道的佐餐美食。
蘇州民間有端午節(jié)佩戴長命縷的習俗。長命縷由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線編織而成,這種長命縷通常都會編織得很長,以表達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渴望。同時五色也代表了五方之神,也有向神靈祈福的意愿在內。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端午節(jié)就是紀念屈原??商K州的端午卻有所不同,是祭祀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如今,伍子胥公祭活動已成為蘇州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伍氏后人都會在端午聚集蘇州。
在端午民間習俗除了吃粽子外,就數吃“五黃宴”了。吃“五黃”是江浙一帶民間的習俗。端午節(jié)最大的風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蘇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黃,為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
端午時,蘇州民間還有斗草的游戲,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有“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之句,可見宋代斗草之盛。所謂斗草,一種是互答花草名,《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環(huán)比答,誰能答到最后為勝。另一種是到野外采集莖草,二人草草相絞,斷者為敗。
蘇州人家端午節(jié)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藥和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蘇州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是有科學根據的。艾草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
蘇州民間在端午節(jié)期間有“掛香袋”的習俗。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
早年間,蘇州的端午習俗中,藥店施藥是一個重要的習俗。因為季節(jié)的關系,端午節(jié)前后,是各種毒蟲出沒較為頻繁的時節(jié),人們在田間勞作,常常會遇到被毒蟲咬傷的情況。因此,每到端午節(jié),蘇州各地的藥店都會向市民施舍蒼術、白芷、大黃等治療毒蟲咬傷的常用藥。
蘇州端午習俗中一項內容是家里懸掛鐘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掛整整一月之期。如果原先中堂掛了其他諸如山水花鳥福壽圖,這時就要暫時取下,等到一個月過后鐘馗像取下時再掛。家中桌上還要瓶供蜀葵、石榴等物,號為“端午景”。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五
粽葉飄香,龍舟競渡,又到一年端午時節(jié)。民俗專家表示,從端午節(jié)的一些習俗和食俗來看,端午節(jié)蘊藏著豐富的醫(yī)藥衛(wèi)生和養(yǎng)生保健內容。
從事民俗研究的天津作家由國慶告訴記者,端午節(jié),也是衛(wèi)生節(jié),這從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記載的"五月五日天中節(jié),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中就可以得到證明。它提醒世人在享受節(jié)日的同時,別忘了自身的健康。
具體到端午節(jié)的習俗來看,艾草、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民間普遍認為它們可以退蛇蟲、滅病菌、驅毒避邪、佑護健康。
端午節(jié)期間,正是寒氣和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多雨潮濕,毒蟲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節(jié)懸掛艾草、菖蒲和蒜頭,或者采摘艾蒿等中草藥煮水泡腳,從傳統(tǒng)的衛(wèi)生防疫角度來說,確實可以避毒蟲、免疾病、消病毒、除惡氣。民間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民俗說法。
另外,我國民間,在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還會將采來的蒲草根切細、曬干,拌上少許雄黃,浸泡白酒,制成雄黃酒來飲用,為的是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除了喝雄黃酒,沐蘭湯也是舊年的一種風俗。根據相傳為西漢戴德所編的《大戴禮記》中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這里所說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指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此俗流傳至今。
此外,端午節(jié)吃的粽子也有養(yǎng)生保健功效,其中,糯米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粽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
民俗專家表示,從衛(wèi)生防疫的角度看,端午節(jié)的這些習俗和食俗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體現了古人對防病保健的重視。在現代人看來,這些習俗有些落后,甚至可笑,但古人在端午時節(jié)清潔衛(wèi)生、排毒養(yǎng)身等良好養(yǎng)生習慣,還是值得后人學習的。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六
端午節(jié)是我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該節(jié)日里,有哪些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中國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fā)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七
要說起習俗,就要說起咱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了。
其實在我們江浙地帶并不是紀念屈原,而是紀念為國而死卻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當時百姓在端午節(jié),也就是說他的祭日。于“江溯濤迎濤神”的賽龍舟。
端午節(jié),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粽子了。
粽子又稱“角黍”,是為了魚兒不肯食楚國大夫屈原,所發(fā)明的美食。
端午節(jié)那天清早,早早的就聽見水在滴滴答答的響,原來是大人們開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里頓時時飄滿了清香,咦,為什么還有一股樹葉的香氣呢?喔!原來是蘆葦葉,只見媽媽先將葉子、糯米、粽繩洗干凈,再用剪刀,剪去中葉小須,將粽葉光滑的面朝里圈成漏斗,將再放入糯米,最后合起來用繩子給他五花大綁就完成了。然后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放入蒸籠中。給他來個桑拿浴。
終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軟軟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說起端午節(jié),還有人會想到賽龍舟,這是一種競賽,考驗的是團隊的協(xié)作能力,力爭第一,只聽見鑼鼓喧天?!耙欢欢苯兄谔?,有一支隊伍奪冠后笑容滿面,每個人都喜笑顏開,因為這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比賽,并不完全為的是輸贏,而是為了一種樂趣,一種參與,更重要的是將這種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傳統(tǒng)精神延續(xù)下去。
民諺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菖蒲做為重要習俗之一。端午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將家中打掃干凈,將艾葉,菖蒲插在家門前,為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現如今,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看見門口擺放著艾草菖蒲,為端午營造出濃烈的節(jié)日氣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的我們應該認清歷史,研究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延續(xù)下去,并創(chuàng)造出新未來!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八
在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被皇帝開除了,因為他受到了叛徒的挑釁。但他仍然熱愛他的國家。他終于跳進了河里。后來,人們有了今天的端午節(jié)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jié)日特色已不復存在。然而,閩南仍有濃厚的民俗風情。
早上,每個人都會去割艾草。剪下的艾草掛在門前和屋后。整條街都是一片綠色,仿佛成千上萬條綠色圍巾在風中飄揚。這種艾草意味著驅除蚊子、昆蟲和邪靈。
艾草祛邪的民俗流傳至今,十二點更是令人難忘。
中午12點。每家每戶都提著水壺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洗腳或洗臉,可以洗去你的厄運。之后,人們將聚集在河邊進行祭祀。不僅跪下,而且在貢品平臺上還提供許多祭品,如雞、鴨、魚、酒、水果和蔬菜。當然,最重要的巧克力餅并不短缺。最后,其中六只被扔進河里喂魚和蝦。(這樣屈原的尸體就可以躺在海底)祭品結束了。其余的貢品可以帶回家吃,以獲得一些運氣和帶來好運。
下午,端午節(jié)的另一個高潮;采蓮。在一個穿著糟糕的醉漢的引導下,他帶著一個木制龍頭。龍首雕刻栩栩如生,眼睛明亮,威嚴神圣不可侵犯。隨后是鑼鼓、花童等。游行隊伍將進入每家每戶,舞動旗幟,拂去灰塵。主人應該招待客人,并送他們一些糖果和餅干。這支隊伍有十多米長,由數百人組成。鞭炮聲不絕于耳,鑼鼓聲響徹天空。動力真的不同!
在端午節(jié),孩子們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得到一份禮物;香囊。顏色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繡有一些美麗的圖案。據成年人說,香包里有很多好東西。余繼祥,帶著長輩們對孩子們的完美祝愿。
閩南的端午節(jié)總是那么獨特和難忘!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十九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jié)”,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fā),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產,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qū),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jié)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jié)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jié)日便可飲用。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jié),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jié)懸掛鐘馗像于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xù)與演變。另外,類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jié)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jié)有吃“五黃”的食俗?!拔妩S”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jié)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降。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關于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xù)齊諧記》。較后,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F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志中,共有227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fā),趕往丞救屈原?!奔啊耙粎群肮臉穱樛蓑札??!?/p>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二十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啦。家鄉(xiāng)的粽子與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xiāng)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qū)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xiāng)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xiāng)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與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啦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與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啦端午節(jié),就可完全脫掉棉襖啦。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y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因為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jié)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啦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啦,掉啦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啦。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xiāng)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啦,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jié)習俗的初中生篇二十一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的習俗是賽龍舟還有吃粽子,其實關于端午節(jié)的習俗各地都不大相同,下面一起去看看各地的端午節(jié)習俗吧!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jié)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jié)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桐盧縣鄉(xiāng)塾之學童,端午節(jié)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醫(y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yī)星臨空。
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黃岡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jié)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線,系于釵上。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從化縣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jié),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于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xiāng)”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61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