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教案(精選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30 15:10:06
南轅北轍教案(精選14篇)
時間:2023-11-30 15:10:06     小編:飛雪

教案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點進行個性化調整,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如何編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是教師備課工作中的重要問題。教案范文的分享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學習。

南轅北轍教案篇一

1、認識十三個字;能寫好十字。

2、朗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誠懇、固執(zhí)己見”等。

3、學會質疑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一、談話。同學們,我們讀過很多成語故事,誰能講給大家聽呢?

揭示課題: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一、質疑。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檢查學生識字的情況:(小組選代表發(fā)言)。

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轅”和“轍”都有車字旁,表示和車有關系。

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讀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結實,可以組成“堅固”、“牢固”。

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駕駛”都是形聲字,“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讀音?!氨捡Y”這兩個字我在電視廣告上見過。

我們小組給“懇”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質疑。

學生發(fā)言:我發(fā)現(xiàn)這里有問題: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我認為這里不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而應該是“季梁”不明白。

三、讀書,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邊讀書邊思考)。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出示詞語:行駛、奔馳、不解、誠懇、固執(zhí)己見。學生認讀,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誠懇、固執(zhí)己見等詞語?!?/p>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誠懇:非常真誠。(學生自己的語言)。

固執(zhí)己見:別人的話都不聽,只知道堅持自己的想法,(學生自己的話)。

5、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同學們,到底是誰不明白,誰來談一談?

小組推薦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因為通過讀書我們知道,是季梁告訴這個朋友去楚國應該往南走,往北走錯了。所以,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

師:為什么剛才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

生:因為課文表達的不夠清楚,給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離楚國就會越遠。

我覺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個冒號=、一個引號就更明白了。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p>

我還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為什么”把句號換成問號就更好了。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為什么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老師對同學們的發(fā)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是學生的平干得到滿足)。

通過學習本文,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們要聽別人的勸告。

我補充:如果別人說的對,我們就要聽別人的勸告。

體會寓意: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xiàn)不了目標的。

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W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們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就要及時的改過來,不要太固執(zhí)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錯了,就永遠不會把事情做好。

六、評價:

南轅北轍教案篇二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課文用對話形式敘述,人物的對話形象性很強。文體短小精悍,敘述生動,三年級學生已學習并了解了寓言這一文章體裁,這篇文章內容簡單,較好理解。。

二、說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聯(lián)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2、能力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

b、能夠表演,再現(xiàn)課文情境。

c: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

做什么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三、說教學理念。

這節(jié)課我主要的在探究中段的閱讀教學。三年級是個特殊時期,由低段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閱讀階段的過渡時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我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重視字詞學習?雖說字詞的教學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必要進行個別難寫、難認的字進行輔導。這樣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犯相同的錯誤。

2、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怎樣學習寓言的方法,讓學生以后在自學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詞中,理解“轅”和“轍”中學生是通過查字典理解的,抓住課文南轅北轍的那個人的心理了解寓意。

3、在《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备鶕?jù)這點,我在設計中讓學生小組內競賽看誰讀得最好,設計以導演演員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尊重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

力爭本課教學中體現(xiàn)由“師教生學”轉變?yōu)椤皫熒W”“生生互學”;“傳授知識”向“促進學習”轉變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及時的表揚鼓勵,用使學生對學習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點燃的火把?!闭n堂上我設計當導演,當演員這樣讓學生喜歡的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qing,用嘗試給人物加上動作、神態(tài)描寫來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努力實現(xiàn)這樣的一種課堂學習狀態(tài):學生小臉通紅,小手直舉,小眼發(fā)光,小嘴常開,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流程。

為完成本課的目標,我設計以下6個環(huán)節(jié):

一、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教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

1、學生回憶讀過哪些寓言故事,舉例說一說。

生1:我讀過拔苗助長和守株待兔。

生2:我讀過龜兔賽跑。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喚起他們對舊知的回憶,為后面教師直接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做了鋪墊。)。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及發(fā)展史。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還以為只有幾百年呢。

生:真沒想到,它在我們國家已經有這么長時間的歷史了,太了不起了。

多數(shù)學生舉手。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寓言的發(fā)展史,激起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贊嘆之情,使他們更加喜歡閱讀這種文學體裁。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使學生對寓言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

3、一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了解,簡要介紹南轅北轍這個故事的梗概。

生:愿意。

(設計意圖:把對新內容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體現(xiàn)了聯(lián)系舊知建構新知的教學理念。)。

二、初讀故事,解決字詞問題。

1、認識“轅、轍”.

a、請學生自由讀故事,讀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

b、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轅、轍”的生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帶車字旁)。

c、教師出示轅和轍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此時完成課題的書寫。

1、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提問隨機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

生:我不理解“盤纏”這個詞。

師請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幫助理解這個詞。

生:我不懂“把式”。

生:好車夫。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當今教育之必須。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才得到發(fā)揮。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并發(fā)揮小老師的作用幫助理解,這一過程充分給足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在全體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又及時加以點撥,使接受學習與自主學習很好的貫穿整堂課的教學中)。

1、學寫“盤纏、硬”。

a、教師講解并示范這三個字。

師:來,請伸出食指,我們一起寫一寫。先寫盤,它是上下結構,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寫的扁一些,這樣整個字看起來就穩(wěn)重了。纏的左邊的絞絲寫的窄一些,右邊別寫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這樣記:比石頭更硬。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jù)三個漢字在音、形、義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分別加以示范指導,使學生對每一個漢字的掌握做到扎實、有效。)。

b、學生在生字本上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并加強寫字姿勢的指導。

師請學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紙中書寫。巡視過程中,教師對寫字姿勢及習慣好的孩子進行表揚,以暗示其他孩子。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表揚與暗示的方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將受益非淺。)。

三、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教師:我們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話來概括整個故事的內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話)。

1、課件出示重點句:“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p>

學生自由讀,并根據(jù)這句話談讀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師:也就是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貼楚國的圖片)誰能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指名貼馬車圖。

師問大家:是相反嗎?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教師繼續(xù)問:讀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車人很固執(zhí)。很愚蠢。

2、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課件出示:

1、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

2、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guī)У谋P纏多。

學生自己讀,邊讀邊琢磨:朋友是怎么問話的,坐車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3、請兩名同學上臺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讀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師對不同人物語氣的指導,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yōu)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當生出現(xiàn)兩種答案:能和不能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

4、學生分組辯論。

(設計意圖:課前充分的預設不但使教師在面臨生成的問題時臨危不亂,而且能及時抓住這一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辯論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使問題的答案逐漸變的明朗,使學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驗證。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悅,還可以如此輕松。)。

5、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設計意圖:教師精彩的結語不但使學生的辯論圓滿的結束,而且又一次將學生引入對故事的理解中,此時故事所蘊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過理解故事內容,達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極輕松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6、面對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

指名回答。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xiàn)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設計意圖:在對古代故事意猶未盡的的欣賞中,古今聯(lián)系再次理解“南轅北轍”。學生不僅懂得了道理,還明白了今后應該怎樣做。)。

南轅北轍教案篇三

過程:

齊讀課題,能讀地輕快點嗎?指讀指讀,閉著眼睛說出這個成語,想自己讀讀這個故事嗎?要求:聲音讀出來,第二個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有的同學讀完第一遍,已經讀第二編了。

讀兩遍的舉手,請你讀第一段,看看誰聽的最認真,獎勵讀第二段。

指讀第二,第三段,第四段有點難讀,請你想一想,其他也想一想。

生讀,你再想想,他很——奇怪,你能讀出奇怪的感覺嗎?他怎么都想不通。齊讀。

我覺得還不夠奇怪,你再試試看。有點了,你再試試看。眉頭都皺起來了。是啊,齊讀。

你讀得最認真了,獎勵你讀第五段。

獎勵你讀第六段。這時候你——更奇怪了,再讀。。

獎勵你讀第八段。我有點不明白了,什么是好把式?

生:駕車的本領很好。

如果一個人是劃船的高手,我們就叫他——劃船的好把式?!v解好把式。

兩個同學齊讀第九段。

看來有點難讀,我們和他們一起讀讀好不好、

齊讀。

再請你讀一遍,有進步了。

獎勵你讀第十段,有個輕聲詞語,請你全出來。了“盤纏”讀。誰知道盤纏的意思?

生:銅錢,銀兩,

放到家里的錢叫盤纏呢?

生:出去旅游身上帶的錢。

木管聚焦,看眼睛亮,板書“盤纏”,解釋多用舟為工具,纏在要腳尖。纏繞讀,頭頂上有個小點不要忘了,寫三遍,看誰寫得最好,獎勵讀最后一段。有一個人頭抬得最高,有的用腦子擠了擠。字寫得很漂亮啊。有同學多寫一遍。

看看誰拿書最漂亮,他好,他好,獎勵大家齊讀。

這個故事好玩嗎?有趣嗎?你把最好玩的地方讀出來。

生:讀最后一段。

師: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桌子很硬,硬要往北走是這個意思嗎?

生:倔強、執(zhí)意。

朋友勸了他幾次?

生:三次,畫下來。

這個人回讀了幾次?

生:還是三次,波浪線畫下來。

接下來高難度的挑戰(zhàn),誰能把朋友的提醒背下來,誰能把這個人的話背下來,我一會就請他表演。

誰挑戰(zhàn):

我們評價他們表演得怎么樣。聽得最認真得到下一次表演機會。

我要請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用扮演朋友,又扮演這個人。

生齊讀前三段,請一個同學表演。

再練練誰能超過他,我大拇指送給他。

生練習。

這個人想去楚國,朋友勸他……導讀。歸結。

故事學完了,木管聚焦到老師這里,你讀懂了什么呢?你想對南轅北轍的人說什么呢?

生:我想說,他到不了楚國。

生:我想說……。

生:我想說……。

生:我想說……。

生:我想說……。

生:他準備了很多盤纏。

生:他忘了準備地圖,搞不清方向。

師:準備很充分,目標很明確,原因就在于方向走錯了。對了,這個成語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準備再充滿,目標再明確,搞不清方向也會成功。

你剛才表演了故事的中間部分,你再練一練,把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也加上去。

南轅北轍教案篇四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動作”能成為語文教學中高效的輔助手段。所以,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利用表演這一形式,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角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我就把表演引進課堂。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后。我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利用表演來幫助學生理解。

師:下面,我要請同學來表演《南轅北轍》這個故事,誰愿意來?(這時,有的學生舉起了手)。

師:下面,就請林超來扮演季梁,燦皇扮演朋友。(這兩位學生上講臺時還有些拘謹)下面的同學是導演,由我們大家共同來導演這場戲《南轅北轍》。

(學生表演)。

師:xx同學表演得真好,把朋友演得活靈活現(xiàn)。(這時,xx高興地樂開了花)。

(表演的學生樂在其中,觀看的學生津津有味)。

點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每個學生總是希望自己成功,總是能得到老師的贊賞。

教師應盡力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達到成功和從知識的獲益中得到滿足,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促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愿學、樂學、會學、善學。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學做合一”。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學思想中“做”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學生表演就是“做”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學生成了“主角”,教師成了“配角”,這種形式既大大地活躍課堂氣氛,又切實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精神。心理學家蓋茲曾說過:"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而表演正是在教學中為每個學生都提供成功的機會,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學生為了表演好,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一下,必須讀好“劇本”--課文,必須將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及故事的情節(jié)了解得清清楚楚。這樣一來,學生讀書、思考的積極性就自然產生了,對課文內容也就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知不覺中,“我要學”的意識被喚醒了?!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淮未蔚膰L試表演中,對課文內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感受。

南轅北轍教案篇五

執(zhí)教了南轅北轍一課,教后感受頗深,特將感想整理如下:。

1、“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

教師的任何教學都是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以學定教。比如:轅和轍的教學,我在課前的預設時,估計學生可能對這兩個字的理解有困難,所以,我特意準備了古代馬車的圖片,并將其制作成幻燈片式的課件,以備需要時使用。課堂上,學生真的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就將課件展示出來,這時,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對“轅和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應該說,是課前充分的預設,使我真正做到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站在學生的角度展開自己的教學。

2、自主感悟與適時引導貫穿整堂課的學習中。

現(xiàn)代的課堂教學既屏棄一味把學生當成吸收知識的容器的接受式學習,又反對大撒把的所謂的自主學習。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感悟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應有機結合在一起。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需要通過讀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邊讀邊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請兩名同學上前來表演讀,此時,教師抓住關鍵句進行朗讀指導,運用移情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樣,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準確了。

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我經歷了很多,有了如此豐富的經歷,也使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扎實,充實。

寓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后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為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后,師生第一次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后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zhí),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系”。學生認為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系”,再讀課文。經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戰(zhàn)國時候,魏王想去攻打趙國的邯鄲,季梁聽到這個消息后,連忙從半路折回,衣服褶皺了也來不及燙洗弄平,滿頭的塵土也顧不得撣掉,匆匆忙忙去謁見魏王。他先說了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故事講完,又對魏王講了這樣一段話:“如今,你一動就想稱霸為王,一舉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著大王的國土廣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以擴充疆域,抬高聲威,大王這種不合理的行動越多,距離統(tǒng)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了。正好比想到楚國去而向北走一樣?!苯處煱堰@個寓言故事的出處跟學生一讀,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后,很多學生來打聽書名,來借書閱讀。我想這已很好地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導高年級學生閱讀更深層次的書籍。

昨天學《南轅北轍》,說到那個人能不能到楚國時,大部分的學生紛紛搖頭。忽然,一雙小手舉起來了,是班長,他站起來大聲說:“老師,他能到楚國。”學生嘩然。我不動聲色:“說說你的理由?!彼碇睔鈮训卣f:“因為地球是圓的,背道而馳,花的時間會多一些,但最終是能到楚國的?!蔽倚α?,這個觀點,我曾經在一本書上讀到過,是一位老師提出來的。我問學生:“你們贊同嗎?”學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有的疑惑不解。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地球,確定了兩個地點。學生恍然大悟。我又問他們:“那是不是說這個人這樣做就可行了呢?”學生議論紛紛,很快,幾個孩子就站起來反駁:“這樣做,會花費許多不必要的錢和時間,是不可行的。”“這樣做,是浪費?!?/p>

看學生對課文理解得差不多了,我說:“那我們來分角色讀吧?!睕]想到學生卻不贊同,他們說要來表演??此麄兣d致勃勃的樣子,我同意了。學生們馬上分小組演起來。我看看他們表演的情況,選了兩個比較好的來演給大家看。沒想到學生又有提議,要男女生比賽。他們表演得興高采烈,然后根據(jù)課文內容給表演的同學提了一些意見。

我的課堂比較民主,學生很喜歡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喜歡這樣的課堂。

學習《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當我提出疑問:那個人錯在哪兒時?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他錯在方向和目的相反;他明明是要到南方的楚國去,車子卻向北開,背道而馳,怎么能達到呢?可以看出學生讀懂了課文,理解了寓言的寓意,我表揚了這些回答問題的同學。這當中,有一個學生喊了一聲:“我認為可以到?!彪m然聲音不大,可我聽見了,我趕緊讓他起來說說自己的想法。他說:“因為地球是圓的,他一直走,繞著地球跑一圈不就能到楚國嗎?”他還沒坐下去,就有同學說:“那要多少年?。坑心敲炊啾P纏嗎?”那位學生反駁道:“課文里說了盤纏帶得多呢!”另一位學生站起來一本正經地說:“我認為他不能到楚國。因為課文里講他一直往北走,而要繞地球一圈是要改變方向的。”面對這些思維活躍的孩子,我覺得答案的對錯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我是這樣對他們說的:“這個故事發(fā)生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那時人們還不知道哥倫布,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還以為地球是一個方的平面?,F(xiàn)在通訊發(fā)達,都成為地球村了,因此同學們的眼界開闊,知識豐富,能對南轅北轍提出自己的疑問,這種敢想敢說的行為是很非??少F的?!?/p>

南轅北轍教案篇六

一、交流導入。

1、同學們,喜歡讀成語故事嗎?可以講給大家聽聽嗎?

2、小組內交流自己讀過哪些成語故事?請1———2名同學到前面介紹。

二、初讀感知,愉快識字。

1、利用自己掌握的識字方法,自由讀課文。

2、同桌互相聽讀課文,然后標出生詞并多讀幾遍。

3、小組合作,愉快識字??梢越M長領讀可以開火車讀可以做猜字游戲等等。

4、檢查識字情況。

三、精讀感知,體會道理。

1、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你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估計孩子對于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不夠明白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楚國就越遠。

2、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弄明白朋友的對話。

3、請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讀對話。

4、請1—2個小組到前臺分角色讀,然后評價。

5、出示詞語:行駛、奔馳、不解、誠懇、固執(zhí)己見。學生認讀,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誠懇、固執(zhí)己見等詞語。

6、合作表演,然后說說對最后一句話的理解。

7、說說對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理解。

四、師生話收獲。

比如:

1、我又學會了一個成語。

2、我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確的目標。

五、拓展作業(yè)。

1、請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南轅北轍的事例嗎?與小伙伴交流一下。

2、課下繼續(xù)閱讀《成語故事》,準備開一個成語故事會。

南轅北轍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字,能寫好10個字。

2、朗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3、學會質疑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意義。

教學建議:

課文依照《戰(zhàn)國策》體例,用對話形式敘述。正因為人物的對話形象性很強,所以學習本文應當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反復朗讀,在讀中體味,讀中感悟。本文適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再進行表演。

在學生理解課文以后,可以讓學生想象:楚國在南方,而那個去去楚國的人卻往北走,結果會怎樣?學生有感而發(fā),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的過程中明確了。

課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事情是“南轅北轍”?你能舉出一個例子嗎?讓學生當堂舉出例子可能比較難完成,這個問題可以暫時留下來,讓學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觀察,什么時候誰發(fā)現(xiàn)了,就可以講一講,大家在一起評判。

在教學中,要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的獨立性。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教學不再視為難點,要讓學生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解決不認識的字,課堂上要騰出時間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學生能借助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獨立識字。

拓展習題:

一、讀一讀,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地問()地說()跳。

()地笑()地看()走。

二、照樣子,寫一寫。

馬雖然好,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雖然——————,可——————。

相關資料:

魏王欲攻邯鄲。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君欲之楚?!荚唬骸?,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荚唬骸R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唬骸嵊呱啤!耸钦哂?,而離楚愈遠耳。‘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

教學準備:

字詞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交流搜集的成語故事。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南轅北轍》。

板書課題。

二、初讀識字。

1、自己試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想辦法解決。

2、小組內讀書,交流識字方法。

3、檢查識字效果。

(1)讀詞語。

(2)讀生字卡片,可練習組詞。

三、再讀感悟。

1、再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3、學生分角色朗讀,師生評價。

4、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5、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并討論剛才提出的問題。

6、全班交流。

7、體會寓意。(無論做什么事情,必須先把方向搞正確。方向錯了,就會適得其反)。

四、指導寫字。

1、認讀要求寫的字。

2、說一說哪個字最難記?你怎樣記住?

3、教師指導。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南轅北轍教案篇八

數(shù)學目標:

1、認識十三個字;能寫好十字。

2、朗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誠懇、固執(zhí)己見”等。

3、學會質疑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同學們,我們讀過很多成語故事,誰能講給大家聽呢?

揭示課題: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質疑。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檢查學生識字的情況:(小組選代表發(fā)言)。

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轅”和“轍”都有車字旁,表示和車有關系。

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讀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結實,可以組成“堅固”、“牢固”。

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駕駛”都是形聲字,“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讀音?!氨捡Y”這兩個字我在電視廣告上見過。

我們小組給“懇”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學生質疑。

學生發(fā)言:我發(fā)現(xiàn)這里有問題: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我認為這里不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而應該是“季梁”不明白。

三、讀書,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邊讀書邊思考)。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出示詞語:行駛、奔馳、不解、誠懇、固執(zhí)己見。學生認讀,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誠懇、固執(zhí)己見等詞語?!?/p>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誠懇:非常真誠。(學生自己的語言)。

固執(zhí)己見:別人的話都不聽,只知道堅持自己的想法,(學生自己的話)。

5、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同學們,到底是誰不明白,誰來談一談?

小組推薦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因為通過讀書我們知道,是季梁告訴這個朋友去楚國應該往南走,往北走錯了。所以,是車上的朋友不明白。

師:為什么剛才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

生:因為課文表達的不夠清楚,給他改一改就可以了。

把“他”改成“我”。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離楚國就會越遠。

我覺得在“不明白”的后面加一個冒號=、一個引號就更明白了。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p>

我還能再改,在“我”的后面加“為什么”把句號換成問號就更好了。即: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我為什么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老師對同學們的發(fā)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是學生的平干得到滿足)。

通過學習本文,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我們要聽別人的勸告。

我補充:如果別人說的對,我們就要聽別人的勸告。

體會寓意: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xiàn)不了目標的。

五、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學生分角色表演)。

假如季梁的朋友們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就要及時的改過來,不要太固執(zhí)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錯了,就永遠不會把事情做好。

六、評價:自我評價: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

南轅北轍教案篇九

故事講的是有一個人,要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了很多盤纏,雇了上好的馬車,請了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卻往北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看準自己想去的方向才能行動,如果反方向而行,那么,再好的條件也會受到阻礙,因此,做事情要三思而行,不能盲目行事。

南轅北轍教案篇十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十個漢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寓意,明白無論做什么事都必須先把方向搞正確,知道要聽眾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1、認識十三年生字,會寫十個生字。

2、理解課文寓意。

教學準備:師生共同準備生字卡,寫字卡。

一、導入。

吸引學生,請一名學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學生們會立即發(fā)現(xiàn)老所指方向有誤,追問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時候也有這樣的一個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課題。

二、新課。

(一)自學。

1、自讀。輕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住他們。

2、正音,指名讀,注意聽準字音。

3、互檢,同桌互相讀,檢查字音。

(二)識字。

1、把你認識的生字卡找出來,貼到黑板上,并讀給大家聽一聽。

2、一起給生字擴詞,看誰想出來的多。

3、在小組內以游戲形式讀一讀,考一考。

(三)寫字。

1、觀察。仔細觀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認為難寫的地方,提醒大家來注意。

2、指導,就小朋友們提出的難點,老師進行指導,其他字學生對照田字格自己寫。

3、評價,自評,互評想結合。

(四)交流。

1、解題??磮D解題,結合圖理解“轅”和“轍”

2、自學。自讀課文,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借助工具書找答案。

3、交流。

(1)小組內讀課文,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2)組內交流,解決問題。

4、匯報。

(1)小組內喜歡的形式匯報朗讀,可以分角色,加動作。

(2)交流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5、練習。

(2)這個人這樣固執(zhí),走錯了方向,能到達他要去的地方嗎,為什么呢,他的馬很好嗎,請試著用“雖然可”來解釋其他兩項優(yōu)勢,換成“盡管但是”讀讀看,意思有沒有改變。

(3)無論條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錯了,也永遠不會到達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們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達目的地,就成了南轅北轍,你能舉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嗎,(可以往后推,給學生機會去觀察發(fā)現(xiàn)然后再說)。

以一顆寬容的心給孩子提供充分的交流時間,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正是新課改的魅力所在,在我教學《南轅北轍》一文時,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

“好”!我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

上課后,進入教室看到的是學生們期待的目光,興奮的表情,原本想搪塞一下大家,因為還要學習生字,怕耽誤時間,使教學內容完不成,但面對同學們這種激情我又于心不忍,于是狠了狠心讓學生上臺表演,王雪蓓扮演去楚國的人,楊雅淇扮演朋友,她們的表演著實讓我大吃一驚,倆人沒有一絲扭捏,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相當?shù)轿唬齻儽硌莸臉吩谄渲?,觀看的學生津津有味。她們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的熱烈的'掌聲,也許是得到的大家的鼓勵,也許是被大家的熱情所感染,倆人自告奮勇的又要交換角色再演一次。等到她們演完后,我趕緊扭轉話題:“從她們的表演中你們明白了什么呀?”

“這個人永遠也到不了楚國”。

“方向與目的地不同,根本到不了楚國”。

同學們按部就班的按照我期待的方向發(fā)展,我暗自慶幸自己的“機智”,誰知意外發(fā)生了:“老師,我覺得這個人最后能到了楚國”平時不愛發(fā)言的王儷燁冒出了一名。

隨后教室里傳來了幾聲笑聲,我不動聲色,“為什么呢?說說你的理由?!彼碇睔鈮训卣f:“地球是圓的,他一直走,繞一圈,就到了楚國?!边@時有的同學也隨聲附和著,同意儷燁的看法,但也不部分同學不同意。

“這個人還沒到楚國,他的錢不花光了?!?/p>

“他還沒到楚國,就老死了?!?/p>

大家分成兩派,爭得不亦樂乎。看到“亂”成一片的課堂,我只能維持秩序了。

“看來古人寫的這個故事確實非常有趣,咱們先不討論這個人是否能到達楚國,先來說說從這個故事你學到了什么?”

“事前先明確自己的目標?!?/p>

“無論做什么事要多動腦筋。”……。

在同學們的回答聲中,一節(jié)課又結束了。雖然這節(jié)課沒有把預定的內容上完,但通過這節(jié)課讓我真正明白了,要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必須善待學生,以寬容充斥我們的課堂,給他們發(fā)言的機會與時間,這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南轅北轍教案篇十一

1、出示課件,讀:

掩耳盜鈴守株待兔亡羊補牢。

刻舟求劍拔苗助長井底之蛙。

葉公好龍濫竽充數(shù)畫蛇添足。

自相矛盾杯弓蛇影買櫝還珠。

班門弄斧紙上談兵望梅止渴。

2、你知道這些都是什么?

3、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fā)展史了。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齊讀課題:南轅北轍。

4、仔細觀察“轅”“轍”,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教師隨機出示轅和轍的課件,解釋:轅: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轍:車輪壓的痕跡。當車往哪個方向走時,轅就會指向哪個方向。而當車往哪個方向走時,車轍就會往哪個方向延伸。

南轅北轍從字面上講就是什么意思?理解得真好,那這個成語說的究竟是怎樣一件事呢?

2、指名檢查朗讀。

3、反饋:課文講了哪幾個人?誰南轅北轍?你能用一兩句話說說他南轅北轍的行為嗎?

4、課文中也有一句話非??隙ǖ馗爬▽懥怂限@北轍的行為,請找一找。

1、課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話。學生自由讀,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預設: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引導:楚國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實際行動),這就是說——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板書:南北目的行動)。

你還從哪個詞讀懂了什么?“硬要“什么意思?從這個詞我們可以推斷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國在南邊,明明知道在南邊,卻硬要往北走,從“硬要”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固執(zhí)、很愚蠢、無知、不聽勸告)。

朗讀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國在南邊,卻如此固執(zhí)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這樣做呢?請讀讀文中朋友與他的對話,劃出坐車人的理由。

3、反饋交流理由,隨機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并板書。

4、他就是認為自己有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所以即使朋友再三的勸他,他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聽別人意見的人,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叫做什么?(“固執(zhí)己見”“一意孤行”“自以為是”)。

5、請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一個人當坐車人,讀出他的“固執(zhí)”,另一個人當他的朋友來誠懇地勸一勸他吧!——指名分角色朗讀,隨機指導。

坐車人:抓“沒關系”讀出他的自以為是,無知。

朋友:三個句子都是什么句?換成陳述句怎么說?哪句好?為什么?指導讀出反問句的語氣。

預設一:我覺得他往北走,就會走到俄羅斯。

預設二:我覺得他一直往北走,到了一個大海邊,過不去。

預設三::他可能走到一個三叉路口,前面被擋住了。

預設四::我覺得他往北走,也可以到達楚國呀,因為地球是圓的,走了一圈也可到達楚國。

引導有沒有可能。(第一個環(huán)游地球的人是葡萄牙的麥哲倫,他當時坐的是什么?在聯(lián)系地圖,北邊是什么?)。

7、那將會是多么可悲的下場!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他這樣的一意孤行,導致的結果是:

出示句子,齊讀:誰都知道,他的馬越好,車夫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走得越遠,他離楚國也就越遠。

這句話重復出現(xiàn)了哪個詞?前三個“越”強調了什么?后一個“越”強調了什么?(結果適得其反。)(板書:條件越好離目的越遠)。

8、現(xiàn)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結果。隨機提供關聯(lián)詞來說說。(雖然…但是…盡管…可…無論……都……不管……都……即使……也……)。

9、此時,你想對那個坐車人說些什么?

(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xiàn)不了目標的。)。

10、再次讀題,南轅北轍字面上是說——實質上就是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就會越遠。)形容這個意思的還有一個成語:背道而馳。

1、早在2000多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看動畫。

2、明確復述要求:

(1)說清故事的主要內容。

(2)能恰當?shù)剡\用作者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

(3)聲音響亮,口齒清楚,態(tài)度自然。

3、學生自由練習。

4、指名講,點評。

南轅北轍教案篇十二

一、激趣導入。

1、交流搜集的成語故事。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成語故事《南轅北轍》。

板書課題。

二、初讀識字。

1、自己試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想辦法解決。

2、小組內讀書,交流識字方法。

3、檢查識字效果。

(1)讀詞語。

(2)讀生字卡片,可練習組詞。

三、再讀感悟。

1、再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3、學生分角色朗讀,師生評價。

4、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5、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并討論剛才提出的問題。

6、全班交流。

7、體會寓意。(無論做什么事情,必須先把方向搞正確。方向錯了,就會適得其反)。

四、指導寫字。

1、認讀要求寫的字。

2、說一說哪個字最難記?你怎樣記住?

3、教師指導。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南轅北轍教案篇十三

2、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在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寓意,生動表演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師:誰能說說你都學過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補牢》、《掩耳盜鈴》《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畫蛇添足》、《南轅北轍》。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南轅北轍》這則寓言故事(板書課題),看看其中蘊含有什么樣的道理。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課前參與情況,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求:1、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對“南轅北轍”這個詞的理解。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1、指名讀課文,集體正音。

2、師:誰能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生:一個人想到楚國去,楚國在南邊,他卻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

3、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對“南轅北轍”這個詞的理解?

生:一個人想到楚國去,楚國在南邊,他卻往北走。

師:轅: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1、同桌分角色讀,教師巡視指導。

2、集體分角色讀。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

1、學生準備。

2、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學生上臺表演,一名演去楚國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車夫。)。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

1、師:學習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們不能向去楚國的人學習。

生2:我們應該聽別人的.勸告。

生3:行動和目的要一致。

師:行動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馳,是永遠也達不到目的的。

2、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類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師:我們今后應該怎么做?

生:行動和目的要一致。

師:行動和目的要一致,才能達到目的。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把語文教學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知道學有所用,激發(fā)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南轅北轍教案篇十四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十個漢字。

2、正確流利有感地情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寓意,明白無論做什么事都必須先把方向搞正確,知道要聽眾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1、認識十三年生字,會寫十個生字。

2、理解課文寓意。

教學準備:師生共同準備生字卡,寫字卡。

一、導入。

吸引學生,請一名學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學生們會立即發(fā)現(xiàn)老所指方向有誤,追問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時候也有這樣的一個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課題。

二、新課。

(一)自學。

1、自讀。輕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住他們。

2、正音,指名讀,注意聽準字音。

3、互檢,同桌互相讀,檢查字音。

(二)識字。

1、把你認識的生字卡找出來,貼到黑板上,并讀給大家聽一聽。

2、一起給生字擴詞,看誰想出來的多。

3、在小組內以游戲形式讀一讀,考一考。

(三)寫字。

1、觀察。仔細觀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認為難寫的地方,提醒大家來注意。

2、指導,就小朋友們提出的難點,老師進行指導,其他字學生對照田字格自己寫。

3、評價,自評,互評想結合。

(四)交流。

1、解題??磮D解題,結合圖理解“轅”和“轍”

2、自學。自讀課文,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借助工具書找答案。

3、交流。

(1)小組內讀課文,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2)組內交流,解決問題。

4、匯報。

(1)小組內喜歡的形式匯報朗讀,可以分角色,加動作。

(2)交流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5、練習。

(2)這個人這樣固執(zhí),走錯了方向,能到達他要去的地方嗎,為什么呢,他的馬很好嗎,請試著用“雖然可”來解釋其他兩項優(yōu)勢,換成“盡管但是”讀讀看,意思有沒有改變。

(3)無論條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錯了,也永遠不會到達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們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達目的地,就成了南轅北轍,你能舉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嗎,(可以往后推,給學生機會去觀察發(fā)現(xiàn)然后再說)。

以一顆寬容的心給孩子提供充分的交流時間,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正是新課改的魅力所在,在我教學《南轅北轍》一文時,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

“好”!我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

上課后,進入教室看到的是學生們期待的目光,興奮的表情,原本想搪塞一下大家,因為還要學習生字,怕耽誤時間,使教學內容完不成,但面對同學們這種激情我又于心不忍,于是狠了狠心讓學生上臺表演,王雪蓓扮演去楚國的人,楊雅淇扮演朋友,她們的表演著實讓我大吃一驚,倆人沒有一絲扭捏,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相當?shù)轿唬齻儽硌莸臉吩谄渲?,觀看的學生津津有味。她們的表演贏得了大家的熱烈的掌聲,也許是得到的大家的鼓勵,也許是被大家的熱情所感染,倆人自告奮勇的又要交換角色再演一次。等到她們演完后,我趕緊扭轉話題:“從她們的表演中你們明白了什么呀?”

“這個人永遠也到不了楚國”。

“方向與目的地不同,根本到不了楚國”。

同學們按部就班的按照我期待的方向發(fā)展,我暗自慶幸自己的“機智”,誰知意外發(fā)生了:“老師,我覺得這個人最后能到了楚國”平時不愛發(fā)言的王儷燁冒出了一名。

隨后教室里傳來了幾聲笑聲,我不動聲色,“為什么呢?說說你的理由?!彼碇睔鈮训卣f:“地球是圓的,他一直走,繞一圈,就到了楚國?!边@時有的同學也隨聲附和著,同意儷燁的看法,但也不部分同學不同意。

“這個人還沒到楚國,他的錢不花光了。”

“他還沒到楚國,就老死了?!?/p>

大家分成兩派,爭得不亦樂乎??吹健皝y”成一片的課堂,我只能維持秩序了。

“看來古人寫的這個故事確實非常有趣,我們先不討論這個人是否能到達楚國,先來說說從這個故事你學到了什么?”

“事前先明確自己的目標?!?/p>

“無論做什么事要多動腦筋?!薄?。

在同學們的回答聲中,一節(jié)課又結束了。雖然這節(jié)課沒有把預定的內容上完,但通過這節(jié)課讓我真正明白了,要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必須善待學生,以寬容充斥我們的課堂,給他們發(fā)言的機會與時間,這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72871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