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范文(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3 03:15:46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范文(12篇)
時間:2023-12-03 03:15:46     小編:ZS文王

編寫教案可以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案編寫時要注意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一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力的測量原理。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fā)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yè)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練習。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本節(jié)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二

了解、收集、分析、總結廚房里的熱學知識。

1、讓學生了解廚房里所涉及到的熱知識,通過廚房炊具及餐桌上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水平帶來的提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先讓學生回家時認真觀察廚房所有的炊具、做飯、燒菜的全部過程,回憶自家廚房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及看到的有關現象,思考哪些與的熱學知識有關,怎樣解釋其現象,做好筆記。

1、小組討論、交流(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調查結果)

2、班級討論、交流(小組推選代表)

3、教師歸納小結

(1)爐灶的變遷,從大土磚灶到紅磚砌的“節(jié)能灶”,從土煤爐到蜂窩煤爐,從沼氣灶到液化氣灶,每一次改進之所以深受人們歡迎,主要是每次改進都能使燃料燃燒更充分,既節(jié)省了燃料,又減少了廢氣(煙)污染,當然還有使用更方便的因素。

(2)使用爐灶燒火或炒菜做飯時,要把鍋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讓鍋底壓著火頭,這樣可以使鍋的溫度升高得快。

(3)鍋鏟、手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柄都用木頭或塑料,是因為木頭、塑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飪過程中不燙手。

(4)爐灶上面安裝排風扇,是為了加快空氣的對流,使廚房里的油污及時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間。

(5)往保溫瓶灌開水時,不灌滿,能更好地保溫。因為未灌滿時,瓶口處有一層水蒸氣,它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更好地防止熱量的散失。

(6)冬季從保溫瓶里倒出一些開水后,蓋緊瓶塞時,常常會看到瓶塞馬上往上跳一下(有時會脫離瓶口掉在地上)。這是因為隨著開水的倒出,進入了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后,進入的冷空氣很快膨脹,壓強增大,推開瓶塞。

(7)在冬天或氣溫很低的情況下,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時,應當先用少量的`沸水預熱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內外溫差過大,內壁膨脹受到外壁阻礙產生力,致使杯子破裂。

(8)煮熟后滾燙的雞蛋和在沸水中燙一下的西紅柿,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容易剝殼和剝皮。因為滾燙的蛋殼與蛋白、西紅柿皮與肉遇冷后都會收縮,但它們的收縮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脫離。

(9)冬季喝剛出鍋的湯時,看到湯面沒有熱氣,好像湯不燙,但喝起來卻燙口,因為湯面上一層油阻止了湯內熱量的散失。

(10)炒菜主要是用熱傳導的方式,煨湯、煮飯、燒水等都是用對流方式傳熱。

(11)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易破裂。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上時,砂鍋外壁迅速放熱收縮,而內壁溫度降低很慢,砂鍋內外收縮不勻,故易破裂。

(12)液化氣是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氣體液化裝在鋼罐中的,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液化氣的壓強降低,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進入灶中燃燒的。

(13)燒水或煮食物時,噴出的熱蒸氣比熱水、熱湯燙傷更嚴重。因為經它們變成同溫度的熱水、熱湯時,要放出熱量(液化放熱)。

(14)手沾點涼水拿剛出籠的熟饅頭時不覺得怎么燙手。這是因為熱饅頭接觸手上的涼水時,涼水迅速汽化生成一層水蒸氣在手與饅頭之間,水蒸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手不覺得怎么燙了。

(15)夏天用我國南方一種陶土做的涼水壺裝開水,會很快冷卻,且比氣溫低,這是因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滲透出來,到了容器壁外的水會很快地蒸發(fā),蒸發(fā)時要從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熱,因而使水溫很快降低。當水溫降到和氣溫一樣時,水還會繼續(xù)滲透、蒸發(fā),還要從水中吸熱,水溫繼續(xù)降低,但因為水溫低于氣溫后,水又會從周圍空氣中吸熱,故水溫不會降得過低。

(16)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須明確,自來水管“出汗”現象,并不是管內的水滲漏。由于自來水大都是來自地下,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到水管壁,就會放出熱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高,濕度大,這正是下雨的前兆。

(17)冬天水壺里的水燒開后,在壺嘴一定距離才能看到“白氣”,而緊靠壺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氣”。這是因為緊靠壺的地方溫度較高,壺嘴噴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距壺嘴一定距離的地方溫度低,壺嘴噴出來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氣”。

(18)當鍋燒得溫度較高時,灑點水在鍋內,會發(fā)出“吱吱”的聲音,并冒出大量“白氣”,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現象。

(19)在熱鍋里和燒得溫度很高的鍋里滴有同樣的一滴水,熱鍋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溫度很高的鍋中,接觸處的水急劇汽化形成一層水蒸氣,這層水蒸氣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減緩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時引起了水滴的跳動,跳動過程中,由于水蒸氣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將又與熱鍋接觸,再次形成一層水蒸氣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復,水滴不斷跳動,并且逐漸減小直至消失,汽化時間當然長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熱鍋中直接汽化,很快蒸發(fā)干。

(20)磨刀時要往菜刀上灑水,因為刀與磨石摩擦生熱,刀的溫度過高時鋼鐵硬度會減小,刀口就不鋒利了,灑水后吸收了熱量,刀的溫度就不會升得過高了。

(21)當湯煮滿鍋時,迅速向鍋內加冷水或把湯揚起再倒入鍋內都可制止沸騰。原因都是吸收鍋里湯的熱量,使其溫度降到沸點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溫度低于沸騰湯的溫度,混合時,冷水吸熱,湯放熱。把湯揚起再倒入鍋內的過程中,由于空氣溫度比湯低,湯放出了一部分熱量,溫度略有降低,倒入鍋內時,它又要從沸湯中吸收一部分熱量。

(22)油炸食物時,濺入水滴會聽到“叭、叭”響聲,并濺出油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濺入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騰,產生的氣泡上升破裂而導致響聲。

(23)煮食品時,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為水沸騰時的溫度是不變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溫,而結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鍋內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費了燃料。正確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燒開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鍋內的水一直沸騰就行了。

(24)用壓力鍋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鍋內的壓強,提高了沸點,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溫度。

(25)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讓砂鍋離開火爐,食物在鍋內還能繼續(xù)煮一會兒。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溫度高于100 °c,而鍋內的食物溫度為100 °c,離開火爐后,鍋內食物還可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xù)沸騰,直到砂鍋的溫度降為100 °c止。

(26)用錫焊的鐵壺燒水,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把它放在火上一會就會燒壞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在標準氣壓下是100 °c,錫的熔點是232 °c,裝水燒時,只要水未燒干,壺的溫度總不會超過100 °c,達不到錫的熔點,更達不到鐵的熔點,所以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放在火上燒,不一會兒壺的溫度就會達到錫的熔點,焊錫熔化,壺就壞了。

(27)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會變咸,而炒菜時加鹽幾分鐘就變咸了。這是因為溫度越高,鹽分子運動越快的緣故。

(28)長期堆煤的墻角處,若用小刀從墻上刮去一薄層,可看到里面呈現黑色。這是因為分子是不停地作無規(guī)則運動,在長期堆煤的墻角處,由于煤分子擴散到墻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層,仍可看到里面呈現黑色。

通過活動,學生解答物理現象題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敘述簡練準確。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寫有關日常生活、生產中熱現象及應用的小論文110余篇。特別是寫出了“爐灶上的變遷”“餐桌上的變化”等一類歌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好文章,學生同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三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力的測量原理。

【教學難點】。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fā)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yè)。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練習。

【實踐活動】。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教學反饋】。

本節(jié)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四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

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fā)生的現象: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后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并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么分類,并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于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并且任何物體只要發(fā)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調節(jié)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

1、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五)鞏固練習:

1、乒乓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乒乓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發(fā)生了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作的。

3、關于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才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fā)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只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于彈力。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b、萬有引力c、地面對人的支持力d、人對墻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六)布置作業(yè):

六、課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五

第四節(jié)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2.通過學習控制噪聲的辦法,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調查,訪問網站,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huán)境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2.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

教學要從環(huán)境保護出發(fā),突出噪聲的危害和怎樣減弱噪聲,聯(lián)系實際,提高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一、引入新課

聲音多種多樣。優(yōu)美的樂音令人心情舒暢,而雜亂的聲音――噪聲刺耳難聽,讓人感到心煩意亂。噪聲問題伴隨著現代化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而逐漸突出。近年來,噪聲已列為國際公害,它嚴重地污染著環(huán)境,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噪聲污染已與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一起,成為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

二、進行新課

(一)噪聲的來源

請你們閱讀書上關于噪聲的來源的描寫,分組討論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什么是噪聲?用什么實驗可以驗證你的說法?

2.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什么是噪聲?

3.城市噪聲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4.觀察我們的周圍噪聲的來源,總結一下。

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并分組討論。老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生產實際。

總結 1: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噪聲是指發(fā)聲體做無規(guī)則振動時發(fā)出的聲音。下面我們用示波器離開觀察以下噪聲的波形。

活動一:用示波器觀察噪聲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觀察鐵釘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的波形,并與音叉聲音的波形做比較。讓學生仔細觀察兩種波形分析波形規(guī)則。

實驗結果:鐵釘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的波形沒有規(guī)則,音叉聲音的波形有規(guī)則。觀察噪聲的波形可以看出,噪聲是由眾多的頻率組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動的復合聲音。音波波形不規(guī)則,聽起來感到刺耳。

總結 2: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例如: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有時也會變?yōu)樵肼暋?/p>

總結 3:城市噪聲的來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運輸噪聲:各種交通工具的喇叭聲、汽笛聲、剎車聲、排氣聲、機械運轉聲等。

(2)工業(yè)噪聲:紡織廠、印刷廠、機械車間的噪聲。

(3)施工噪聲:筑路、蓋樓、打樁等。

(4)社會生活噪聲:家庭噪聲、娛樂場所、商店、集貿市場里的喧嘩聲。

總結 4:

(1)自習課上,教室里很安靜,不小心學習用具掉到地上發(fā)出的聲音。

(2)來自建筑工地上攪拌機的隆隆聲。

(3)生活區(qū)里汽車、摩托車發(fā)動機發(fā)出的聲音。

(4)家里電冰箱起動時的聲音。

(5)小商販的叫賣聲。

(6)在家里穿著高跟鞋走動時發(fā)出的聲音。

(7)生活區(qū)里人們的吵、鬧、哭、笑聲。

(8)鄰居電視機過大的聲音。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聲音有強有弱,聲音的強弱通常以分貝(decibel,符號是db)為單位來表示。

噪聲的危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影響:使人煩躁、精力不集中,妨礙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響:使人耳聾、頭痛、消化不良、視覺模糊等,嚴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強度的噪聲能夠損壞建筑物。

噴氣式飛機產生的噪聲能夠將附近建筑物的窗戶玻璃震碎,噪聲導致工作設備“疲勞”以至斷裂等。

(三)控制噪聲的危害,學會自我保護

噪聲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聲十分重要。首先我們看下面的問題:

學生閱讀并展開激烈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

總結:

1.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有這樣三個階段:

(1)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

(2)空氣等介質的傳播。

(3)鼓膜的振動。

2.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是

(1)防止噪聲產生(在聲源處減弱)。

(2)阻斷它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3)防止它進入人耳(在人耳處減弱)。

教師播放錄像“降低噪音危害的方法”:

生活中,當我們不可避免的處于噪聲環(huán)境中時,要注意保護好自己。

三、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噪聲的來源及其波形的特點。

2.從物理學和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噪聲分別指什么。

3.噪聲的危害。

4.減弱噪聲的有效途徑。

四、布置作業(yè)

調查一下校園里或者你家周圍有什么樣的噪聲,應該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在活動課上和班里的同學進行交流,看看誰的調查更細,采取的措施更好。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六

初中物理教案???在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伏安法測電阻是一項重要的物理實驗。因為,它既涉及學生對相關重要物理概念的正確理解,又涉及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梢圆捎迷S多學校推薦學生使用的“vcm仿真實驗”軟件,它是為學生拓展課堂實驗、進行探究式學習、自主獲取知識、構建知識體系而研發(fā)的。用vcm仿真實驗高度仿真的實驗環(huán)境,讓學生課堂課外都可以隨時地、反復地親自動手做實驗。同時,作為對學生物理學習知識掌握的一項重要的考核內容,它還是學生成績考核的必出題之一。因此,怎樣讓學生理解實驗、學會實驗、做好實驗,真正掌握實驗所包含的物理要領和實驗技能,就成為許多教師探索的課題之一.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七

1.知識與技能:知道熱量及其單位,理解比熱容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探究,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物質比熱容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

【重點】熱量及其單位,探究物質比熱容。

【難點】探究物質比熱容的過程。

環(huán)節(jié)1: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復習之前的知識,“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哪幾種?”

環(huán)節(jié)2:講授新課

1.熱量:進行追問“在熱傳遞中,物體內能的改變與吸熱或放熱有什么關系?物體內能的變化與物體吸熱或放熱的多少有什么關系?”

引導分析,在熱傳遞中,物體吸熱,它的內能增加,物體吸收多少熱量,它的內能就增加多少;物體放熱,它的內能就減少,物體放出多少熱量,它的內能就減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熱量來量度物體內能的變化,由此引出熱量的概念。

2.比熱容:緊接著從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入手,舉出生活中燒水的現象,說明同種物質,質量不同時,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不同的,引出提問“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相同時,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他們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相同嗎?”引發(fā)學生進行猜想。

【提出問題】

不同種類的物質,吸熱的本領一樣嗎?

【猜想與假設】(讓學生思考或小組討論后回答)

(1)可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

(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3)可能與物體的溫度變化有關。

(4)可能與物質種類有關。

(5)可能與物質的物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變化有關。

在設計實驗時,要引導學生注意控制變量。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制定計劃: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1)研究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與質量的關系,要控制物質的種類,溫度的變化相同。

(2)研究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溫度變化的關系,要控制物質的種類與質量相同。

(3)研究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物質種類的關系,要控制質量、溫度變化相同。

設計實驗: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分小組設計討論后交流,教師從旁指導。

1.實驗器材:2個鐵架臺、2個500ml的燒杯、2個同規(guī)格的”熱得快”、2個攪拌器、秒表、量筒、溫度計。

2.實驗步驟:

(1)取兩個相同的燒杯,甲燒杯里裝400g水,乙燒杯里裝400g煤油,使它們的溫度都處于室溫,給他們都加熱相同的時間(如1-3分鐘,使他們吸收的熱量相同),觀察它們升高的溫度是否相同。

(2)接著上次繼續(xù)實驗,如果讓他們都從室溫升高到40℃,觀察加熱所需要的時間是否一樣(吸收熱量是否相同)。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進行實驗:

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實驗,并隨時記錄好實驗數據,教師要對實驗步驟進行必要的演示,從旁進行指導。

收集證據:

在對實驗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質量相同、初溫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使它們吸收相等的熱量,煤油上升的溫度較高;要使它們上升相同的溫度,對水加熱的時間更長一些,水吸收的熱量更多一些,即給相同質量、不同種類的物質加熱,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對它們加熱的時間是不同的,這表明它們所吸收的熱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種類的物質,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不僅與質量有關,還與物質本身的性質有關,如何表示物質的這種性質呢――引出比熱容的概念。

通過剛才的實驗證明,以及大量實驗表明,不同種類的物質,在質量及溫度變化都相同時,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一般不同,這是由物質本身的性質及狀態(tài)決定的。通過類比密度的定義,由此得出比熱容的定義。介紹單位及讀寫法。

3.查表

讓學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質的比熱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1)在表中比熱容最大的是哪種物質?比熱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義?

(2)不同的物質比熱容一定不同嗎?

(3)比熱容反映了物質的什么特性?

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應用

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熱容較大這一特性的應用,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2)為什么汽車發(fā)動機的冷卻循環(huán)系統(tǒng)常用水作為工作物質?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并進行解答。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范文,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huán)節(jié)3:鞏固提高

用比熱容思想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環(huán)節(jié)4:小結作業(yè)

小結:找同學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

作業(yè):課后完成練習冊本節(jié)的內容。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八

1、知識和技能:

了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guī)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顯微鏡、望遠鏡結構原理。

顯微鏡、電腦平臺。

1課時。

一、前提測評:

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25cm;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15cm;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5cm;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為什么要利用顯微鏡和望遠鏡?

進行新課:

1、顯微鏡:

(1)、顯微鏡的結構: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2)、顯微鏡如何放大物體:課本p65示。

(作光路圖說明)。

總結:顯微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投影儀,另一個做放大鏡。

2、望遠鏡:圖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望遠鏡如何看清遠處的物體:課本p66示。

(作光路圖說明)。

總結:望遠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照相機,另一個做放大鏡。

4、介紹新型的顯微鏡、望遠鏡。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jié)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jié)內容,明確重、難點。

1、完成課本練習。

2、我還想知道……。

可以讓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最后總結它們的結構和原理,然后復習本章知識。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九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的概況。

4、通過本節(jié)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節(jié)約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jié)介紹了天然的機械能-水能和風能,以及它們對人類的開發(fā)和利用。教材的內容聯(lián)系實際,是動能和勢能的知識延續(xù),是機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體體現,學習本節(jié)可以使學生對機械能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和全面的認識,在教材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內容,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議

本節(jié)的重點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對建筑攔河壩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沖擊水輪機,水輪機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這三個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風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讓學生閱讀,并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學。提供的資料是:我國水能的使用情況;我國風能的使用情況;關于水能和風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調查的準備,課本后面有兩個調查題目,分別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風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電站,對于水電站做一些調查。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jié)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課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重點難點分析】從動能和勢能轉化的角度分析為什么要修建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對于水輪機的構造和發(fā)電廠的組成不要詳細分析,從聯(lián)系實踐來學習,并擴展對機械能的認識視野。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內容建議用閱讀的方法學習

1,用課前診測引入新課

提出思考問題: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動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河水從高處落下,說明水的能量轉化情況。

2,閱讀水能的利用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行閱讀并提出問題,組織成小組討論,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學審查。此種方法適合于班級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組織的教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方法2,提出思考問題:我國古代利用水能的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利用水能發(fā)電的情況;攔河壩提高水位的意義;利用水能發(fā)電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利用潮汐發(fā)電的方法和意義及其發(fā)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3,閱讀風能的利用

教學方法同上,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提供關于風能的利用的資料(這是在上一節(jié)課應當布置的課題),學生提供的資料可以由班級共享。對于一般的教學過程,可以提出思考問題:風能的利用狀況;風能的特點(優(yōu)點和發(fā)展特點)等。

4,布置學生實踐題目

調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狀況;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風能資源;實際的水電站的使用情況等。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十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fā)生中和。

三、電荷、元電荷、質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jié)課還要加強復習。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么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十一

1.知道利用內能的兩種重要方式:加熱和做功。

2.知道熱機中能的轉化。

鐵架臺,試管,試管夾,試管塞,水等。

1.復習

什么是內能?如何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答略)

敘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課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轉移、轉化是能量運動的普遍形式。人類在利用能量方面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廣泛地尋找其來源,有效地控制其去處,以達到駕馭它,利用它,讓它為人類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們是如何利用內能的呢?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3.進行新課

板書:(第二節(jié)內能的利用)

(1)利用內能來加熱

學生:是通過加熱,利用燃料燃燒放出的內能使米變熟。

教師:類似的例子還有哪些?

學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內能。

學生:熱水袋暖胃利用了內能。

(教師還可補充一些加熱的例子,如工廠的熱處理、吹制玻璃工藝品等)

教師:上面的例子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直接利用內能轉移來加熱物體的,這是利用內能的一種方式。

板書:

一、直接加熱物體

教師:用內能直接加熱物體,可以有多種方法。目前人們最普遍運用的還是用火直接加熱?;?,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它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為人民群眾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煙囪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費大。早在100多年前,門捷列夫就曾說過:“燒煤等于燒盧布”。因為煤、石油、天然氣等本身都是寶貴的化工原料,其產品遍及醫(yī)藥、化工、紡織、交通運輸等各個領域,將它們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的機會。再加上直接燃燒效率較低,勢必造成很大的浪費。

其次是對環(huán)境的污染。燃燒后的廢渣、廢氣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這就造成了對大氣、環(huán)境的污染。

為了趨弊興利,人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問題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為分片供熱(暖氣)。用效率高的鍋爐替代簡易爐灶。有些地區(qū)還采用了大型工業(yè)鍋爐的余熱實行集中供熱的方式。在家庭用火上,推廣了以(煤)氣代煤,從而提高了內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時也保護了環(huán)境。

(2)利用內能來做功

學生:是發(fā)電機發(fā)出來的。

教師:不錯,是發(fā)電機發(fā)出來的。那么發(fā)電機利用的又是什么能量?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個實驗。

演示:書中圖3―5所示的實驗。

教師:誰來說一下該實驗中能量的轉化過程?

學生:燃燒酒精放出的內能,傳遞給水蒸氣,水蒸氣內能增加,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動塞子做功,水蒸氣的一部分內能轉化為塞子的動能。(機械能)

(以上回答可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

教師:這是利用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板書:

二、對物體做功

教師:發(fā)電廠發(fā)電就利用了上述實驗原理。發(fā)電廠,首先要用煤加熱鍋爐中的水,水蒸氣獲得內能后,帶動發(fā)電機工作,水蒸氣的一部分內能先轉化為發(fā)電機的機械能。接著發(fā)電機又在運轉過程中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后一轉化將在電學中學習)

利用上面實驗的原理,人們還制造出了汽油機、柴油機、噴氣發(fā)動機等。這些機器的共同之處都是利用內能來工作的。我們稱之為熱機板書:

熱機: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熱機的發(fā)明,是在17世紀末期。近300年來,經過人們的不斷研制和改進,它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動力機器。熱機做為工業(yè)化生產飛速發(fā)展的催化劑,必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熱機的種類很多,我們將在后面幾節(jié)介紹它們中的幾種。

4.小結(略)

5.布置作業(yè)

(1)知道內能利用的兩種方式。知道什么是熱機

(2)閱讀:熱機的發(fā)展。

(李瑞海陳海鴻)(人教版教材)

初中物理動與靜教案篇十二

“像”的概念,區(qū)別實像和虛像

一、復習

1. 光的直線傳播

2. 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導入

學生 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 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 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實驗1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 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 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結論 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生的?

閱讀 課本p54-p55

發(fā)光點s發(fā)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fā)出的,好像s在發(fā)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fā)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fā)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 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 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閱讀 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 活動卡p37探究1.2. 3.

小結 1. 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 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生

3. 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yè)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課后記錄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99656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