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案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如果你想提供一份專業(yè)、合理的教案,可以參考以下的范文。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一
2、初步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求解共點力的合力;。
3、會用作圖法求解兩個共點力的合力;并能判斷其合力隨夾角的變化情況,掌握合力的變化范圍。
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實驗演示歸納出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
教學建議。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
2、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通過作圖法確定合力是本章的難點;。
教法建議。
一、共點力概念講解的教法建議。
關于共點力的概念講解時需要強調不僅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的力是共點力,力的作用線相交于一點的也叫共點力.注意平行力于共點力的區(qū)分(關于平行請參考擴展資料中的“平行與分解”),教師講解示例中要避開這例問題.
二、關于矢量合成講解的教法建議。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歸納出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這同時也是本章的重點.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矢量的運算方法,在講解中需要從學生能夠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現象和規(guī)律出發(fā),理解合力的概念,從實驗現象總結出規(guī)律,由于矢量的運算法則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內容,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礎,對于初上高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大的飛躍,因此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規(guī)范性,但是不必操之過急,通過一定數量的題目強化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認識.
由于與分解的基礎首先是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識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單個力的分析過程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在知識的整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練習做好規(guī)范演示.
三、關于作圖法求解幾個共點力合力的教法建議。
1、在講解用作圖法求解共點力合力時,可以在復習力的圖示法基礎上,讓學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時掌握矢量的計算法則.
2、注意圖示畫法的規(guī)范性,在本節(jié)可以配合學生自主實驗進行教學.
第四節(jié)與分解。
教學設計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
2、力產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總結,并引出新課內容.
二、新課引入:
1、通過對初中學過的單個力產生的效果,與兩個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點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時出示教學圖片,如:兩個人抬水、拉纖或拔河的圖片.(圖片可以參見多媒體素材中的圖形圖像)。
2、提問1:已知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f1、f2的大小分別為50n、80n,如果兩個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樣?(教師講解時注意強調:‘描述力的時候,要同時說明大小和方向,體現力的矢量性’)。
教師引導學生得到正確答案后,總結出“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規(guī)律:
物體受幾個力共同作用,我們可以用一個力代替這幾個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這個力叫那幾個力的合力.已知幾個力,求它們的合力叫.
指明:
(1)、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大小之和,方向跟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問3、若兩個力不在同一直線上時,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樣?
演示1:將橡皮筋固定在a點,演示用兩個力f1、f2拉動橡皮筋到o點,再演示用f力將橡皮筋拉到o點,對比兩次演示結果,運用力的圖示法將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來,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獲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邊性法則,在實驗前,教師可以設計f1、f2的大小為3n和4n,兩個力的夾角為90度,這樣數學計算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會發(fā)現f1、f2和f的關系滿足勾股定理,進而得到力的平行四邊性定則,教師總結: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作鄰邊,作平行四邊形,所夾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6、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實驗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性定則(可以參考多媒體資料中的視頻試驗):
學生在教師的知道下,組裝好試驗設備,進行試驗驗證.
強調:需要記錄的數據(彈簧秤的示數)和要作的標記(橡皮筋兩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兩個分力的方向)。
7、教師總結:經過人們多次的、精細的試驗,最后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對角線與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滿足平行四邊形法則.
8、讓學生根據書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式.
三、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關于“滑輪”問題的研究。
題目。
關于“滑輪”問題的研究。
內容。
在初中學習的有關滑輪問題后,對“定”、“動”滑輪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動滑輪的使用時,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課本,在什么條件下,應用動滑輪省力最多?觀察生活中應用滑輪的實例,說出自己的心得,或以書面形式寫出相關內容以及研究結果.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二
光束里的光子所擁有的能量與光的頻率成正比。假若金屬里的自由電子吸收了一個光子的能量,而這能量大于或等于某個與金屬相關的能量閥值(稱為這種金屬的逸出功),則此電子因為擁有了足夠的能量,會從金屬中逃逸出來,成為光電子;若能量不足,則電子會釋出能量,能量重新成為光子離開,電子能量恢復到吸收之前,無法逃逸離開金屬。增加光束的輻照度會增加光束里光子的“密度”,在同一段時間內激發(fā)更多的電子,但不會使得每一個受激發(fā)的電子因吸收更多的光子而獲得更多的能量。換言之,光電子的能量與輻照度無關,只與光子的能量、頻率有關。
被光束照射到的電子會吸收光子的能量,但是其中機制遵照的是一種非全有即全無的判據,光子所有能量都必須被吸收,用來克服逸出功,否則這能量會被釋出。假若電子所吸收的能量能夠克服逸出功,并且還有剩余能量,則這剩余能量會成為電子在被發(fā)射后的動能。
w=h*v0
其中,h是普朗克常數,是光頻率為h*v0的光子的能量。
克服逸出功之后,光電子的最大動能kmax為
kmax=hv—w=h(v—v0)
其中,hv是光頻率為v的光子所帶有并且被電子吸收的能量。
實際物理要求動能必須是正值,因此,光頻率必須大于或等于極限頻率,光電效應才能發(fā)生。
光照射到金屬上,引起物質的電性質發(fā)生變化。這類光變致電的現象被人們統稱為光電效應。光電效應分為光電子發(fā)射、光電導效應和阻擋層光電效應,又稱光生伏特效應。前一種現象發(fā)生在物體表面,又稱外光電效應。后兩種現象發(fā)生在物體內部,稱為內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里電子的射出方向不是完全定向的,只是大部分都垂直于金屬表面射出,與光照方向無關。光是電磁波,但是光是高頻震蕩的正交電磁場,振幅很小,不會對電子射出方向產生影響。
光電效應說明了光具有粒子性。相對應的,光具有波動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光的干涉和衍射。
光電效應分為:外光電效應和內光電效應。
內光電效應是被光激發(fā)所產生的載流子(自由電子或空穴)仍在物質內部運動,使物質的電導率發(fā)生變化或產生光生伏特的現象。
外光電效應是被光激發(fā)產生的電子逸出物質表面,形成真空中的電子的現象。
1、每一種金屬在產生光電效應時都存在一極限頻率(或稱截止頻率),即照射光的頻率不能低于某一臨界值。相應的波長被稱做極限波長(或稱紅限波長)。當入射光的頻率低于極限頻率時,無論多強的光都無法使電子逸出。
2、光電效應中產生的光電子的速度與光的頻率有關,而與光強無關。
3、光電效應的瞬時性。實驗發(fā)現,即幾乎在照到金屬時立即產生光電流。響應時間不超過十的負九次方秒(1ns)。
4、入射光的強度只影響光電流的強弱,即只影響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逸出的光電子數目。在光顏色不變的情況下,入射光越強,飽和電流越大,即一定顏色的光,入射光越強,一定時間內發(fā)射的電子數目越多。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三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并使用控制變量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2、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靜摩擦力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
教具準備:木塊、彈簧秤、木板、毛巾、紙、鋼板、砂紙、水等。知識準備:搜集有關的摩擦力信息。
導入新課活動導入。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摩擦力,通過直接提問使學生回憶并敘述摩擦力的概念。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fā)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本節(jié)課就來深入研究摩擦力。
請學生做個小實驗:要求學生用逐漸增大的水平力推動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動一段距離。(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學生產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學生活動:學生按老師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變化。
【實驗探究】。
實驗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拉力的增大,彈簧秤的示數不斷增大。
結論:由二力平衡的知識可以知道,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靜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隨外力的變化而變化,總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繼續(xù)試驗:在彈簧測力計指針下輕塞一個小紙團,它可以隨指針移動,并作為指針到達最大位置的標志。在剛才實驗的基礎上繼續(xù)用力,當拉力達到一定的值時木塊開始移動,此時拉力會突然變小。要求學生記下剛才的最大值。
結論: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最大靜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兩物體間實際發(fā)生的靜摩擦力f在0與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問題: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四
1、理解光密介質、光疏介質以及全反射現象,掌握臨界角的概念和全反射條件。
2、用實驗的方法,通過分析討論,準確的概括出全反射現象,提高總結和實踐能力。
3、能體會到物理與社會、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感悟物理學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
重點:全反射的條件。
難點:對全反射現象的理解。
環(huán)節(jié)一:新課導入。
【問題情境】。
播放醫(yī)生利用光導纖維檢測病人身體的視頻,引導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思考:光導纖維怎樣傳輸光及相關信息呢?由此引出課題。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建立規(guī)律】。
介紹兩個物理概念,光密介質和光疏介質,并明確二者是相對的。
實驗猜想:反射光、折射光都消失;反射光消失,只有折射光;折射光消失,只有反射光。
實驗現象:隨著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逐漸增大,但折射角總大于入射角,同時觀察到折射光線越來越暗且接近90°,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折射光線消失,只剩下入射光線、反射光線,繼續(xù)增大入射角,依然看不到折射光線。
得出結論:只有反射光線而折射光線消失的現象是全反射現象。教師介紹玻璃是光密介質,空氣是光疏介質,只有從光密介質到光疏介質,才有可能發(fā)生全反射現象??梢宰寣W生通過驗證光從光疏介質到光密介質,得出這種情況下不能發(fā)生全反射。
回顧實驗并分析得出:要發(fā)生全反射現象對入射角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將折射角為90°時的入射角叫做臨界角。
教師提問學生如何知道臨界角呢?提示學生如果已知介質的折射率,就可以確定光從這種介質射到空氣(或真空)時的臨界角。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深化規(guī)律】。
解釋課前導入中光導纖維如何傳輸光及相關信息。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學生總結本節(jié)內容,課后思考全反射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小組內交流分享。
中公講師解析。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五
(一)知識目標。
1、知道"幾何光學"中所說的光沿直線傳播是一種近似.。
2、知道光通過狹縫和圓孔的衍射現象.。
3、知道觀察到明顯衍射的條件。
(二)能力目標。
了解單縫衍射、小孔衍射,并能用相關知識對生活中的有關現象進行解釋和分析.。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知道科學研究必須重視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的勤奮作用;
2、必須有自信心和踏實勤奮的態(tài)度;
3、在中也要有好品質、好作風.。
教學建議。
有關光的衍射的教學建議。
關于演示實驗的教學建議。
光的衍射實驗,可以將演示和學生實驗同時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
教學設計示例。
(-)引入新課。
一、光的衍射現象。
(二)。
演示:
下面我們用實驗進行觀察.。
用點光源來照射有較大圓孔ab的屏,在像屏mn上出現一個光亮的圓,
光的衍射現象進一步證明了光具有波動性,對確定光的波動說的正確性起了重要作用.。
提問:當光通過小孔或者狹縫時,在后面的光屏上會得到什么樣的圖案?
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
當縫很大時——直線傳播(得到影)。
當縫減小時——逐漸會出現小孔成像的現象。
繼續(xù)減小縫的大小——會出現光的衍射現象.。
探究活動。
1、用游標卡尺觀察光的衍射現象.。
2、考察光的衍射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六
1、在開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礎上,推導得到萬有引力定律,使學生對此規(guī)律有初步理解。
2、介紹萬有引力恒量的測定方法,增加學生對萬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認識。
3、通過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思考過程和卡文迪許扭秤的設計方法,滲透科學發(fā)現與科學實驗的方法論教育。
1、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導過程,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以要根據學生反映,調節(jié)講解速度及方法。
2、由于一般物體間的萬有引力極小,學生對此缺乏感性認識,又無法進行演示實驗,故應加強舉例。
卡文迪許扭秤模型。
(一)引入新課
1、引課: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圓周運動的知識,我們知道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需要一個向心力,而向心力是一種效果力,是由物體所受實際力的合力或分力來提供的。另外我們還知道,月球是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那么我們想過沒有,月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是由誰來提供的呢?(學生一般會回答:地球對月球有引力。)
我們再來看一個實驗:我把一個粉筆頭由靜止釋放,粉筆頭會下落到地面。
實驗:粉筆頭自由下落。
同學們想過沒有,粉筆頭為什么是向下運動,而不是向其他方向運動呢?同學可能會說,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那么重力又是怎么產生的呢?地球對粉筆頭的引力與地球對月球的引力是不是一種力呢?(學生一般會回答:是。)這個問題也是300多年前牛頓苦思冥想的問題,牛頓的結論也是:yes。
既然地球對粉筆頭的引力與地球對月球有引力是一種力,那么這種力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是只有地球對物體有這種力呢,還是所有物體間都存在這種力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萬有引力定律。
板書:萬有引力定律
(二)教學過程
1、萬有引力定律的推導
其中m為行星質量,r為行星軌道半徑,即太陽與行星的距離。也就是說,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質量而反比于太陽與行星的距離的平方。
其中g為一個常數,叫做萬有引力恒量。(視學生情況,可強調與物體重力只是用同一字母表示,并非同一個含義。)
應該說明的是,牛頓得出這個規(guī)律,是在與胡克等人的探討中得到的。
2、萬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下面我們對萬有引力定律做進一步的說明:
(1)萬有引力存在于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雖然我們推導萬有引力定律是從太陽對行星的引力導出的,但剛才我們已經分析過,太陽與行星都不是特殊的物體,所以萬有引力存在于任何兩個物體之間。也正因為此,這個引力稱做萬有引力。只不過一般物體的質量與星球相比過于小了,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也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萬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是:
板書: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兩個物體的質
其中m1、m2分別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為它們間的距離。
(2)萬有引力定律中的距離r,其含義是兩個質點間的距離。兩個物體相距很遠,則物體一般可以視為質點。但如果是規(guī)則形狀的均勻物體相距較近,則應把r理解為它們的幾何中心的距離。例如物體是兩個球體,r就是兩個球心間的距離。
(3)萬有引力是因為物體有質量而產生的引力。從萬有引力定律可以看出,物體間的萬有引力由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的質量決定,所以質量是萬有引力的產生原因。從這一產生原因可以看出:萬有引力不同于我們初中所學習過的電荷間的引力及磁極間的引力,也不同于我們以后要學習的分子間的引力。
3、萬有引力恒量的測定
牛頓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萬有引力恒量g這個常數是多少,連他本人也不知道。按說只要測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測出兩個物體間的距離,再測出物體間的引力,代入萬有引力定律,就可以測出這個恒量。但因為一般物體的質量太小了,它們間的引力無法測出,而天體的質量太大了,又無法測出質量。所以,萬有引力定律發(fā)現了100多年,萬有引力恒量仍沒有一個準確的結果,這個公式就仍然不能是一個完善的等式。直到100多年后,英國人卡文迪許利用扭秤,才巧妙地測出了這個恒量。
這是一個卡文迪許扭秤的模型。(教師出示模型,并拆裝講解)這個扭秤的主要部分是這樣一個t字形輕而結實的框架,把這個t形架倒掛在一根石英絲下。若在t形架的兩端施加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絲就會扭轉一個角度。力越大,扭轉的角度也越大。反過來,如果測出t形架轉過的角度,也就可以測出t形架兩端所受力的大小?,F在在t形架的兩端各固定一個小球,再在每個小球的附近各放一個大球,大小兩個球間的距離是可以較容易測定的。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大球會對小球產生引力,t形架會隨之扭轉,只要測出其扭轉的角度,就可以測出引力的大小。當然由于引力很小,這個扭轉的角度會很小。怎樣才能把這個角度測出來呢?卡文迪許在t形架上裝了一面小鏡子,用一束光射向鏡子,經鏡子反射后的光射向遠處的刻度尺,當鏡子與t形架一起發(fā)生一個很小的轉動時,刻度尺上的光斑會發(fā)生較大的移動。這樣,就起到一個化小為大的效果,通過測定光斑的移動,測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轉的角度,從而測定了此時大球對小球的引力??ㄎ牡显S用此扭秤驗證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并測定出萬有引力恒量g的數值。這個數值與近代用更加科學的方法測定的數值是非常接近的。
卡文迪許測定的g值為6。754×10—11,現在公認的g值為6。67×10—11。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萬有引力恒量是有單位的:它的單位應該是乘以兩個質量的單位千克,再除以距離的單位米的平方后,得到力的單位牛頓,故應為nm2/kg2。
板書:g=6。67×10—11nm2/kg2
由于萬有引力恒量的數值非常小,所以一般質量的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是很小的,我們可以估算一下,兩個質量50kg的同學相距0。5m時之間的萬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學生回答:約6。67×10—7n),這么小的力我們是根本感覺不到的。只有質量很大的物體對一般物體的引力我們才能感覺到,如地球對我們的引力大致就是我們的重力,月球對海洋的引力導致了潮汐現象。而天體之間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質量很大,又是非常驚人的:如太陽對地球的引力達3。56×1022n。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萬有引力定律,了解了任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存在著一種引力,這個引力正比于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反比于兩個物體間的距離。其大小的決定式為:
其中g為萬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
另外,我們還了解了科學家分析物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對我們今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有所借鑒。
六、說明
1、設計思路:本節(jié)課由于內容限制,以教師講授為主。為能夠吸引學生,引課時設計了一些學生習以為常的但又沒有細致思考過的問題。講授過程中以物理學史為主線,讓學生以科學家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力爭抓住這節(jié)課的有利時機,滲透“沒有絕對特殊的物體”這一引起物理學幾次革命性突破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卡文迪許扭秤模型為自制教具,可仿課本插圖用金屬桿等焊制,外面可用有機玻璃制成外殼,并可拆卸。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七
1、通讀教材,熟記本節(jié)基本概念、規(guī)律,然后完成問題導學中問題和預習自測。2、問題導學中“處理平拋運動問題的基本思路”是本節(jié)內容的核心和基礎,是解決平拋運動問題的前提和關鍵,應重點理解和熟練把握。3、如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再次查閱教材或其他參考書。4、記下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待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共同探究。5、限時15分鐘。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八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jié)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jié)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tài),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tài),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yǎng)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xù)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jié)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jié)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jié)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jié)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qū)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
(1)下沉:f浮
(2)上?。篺浮g
(3)懸?。篺浮=g
(4)漂?。篺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yè):1、2、3、4、5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九
1.知道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情況,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通過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對比,提高歸納總結、對比分析的能力。
3.提高物理學習興趣,發(fā)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
二、教學重難點。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十
二、預習內容。
1、光的顏色色散:
(1)在雙縫干涉實驗中,由條紋間距x與光波的波長關系為,可推知不同顏色的光,其不同,光的顏色由光的決定,當光發(fā)生折射時,光速發(fā)生變化,而顏色不變。
(2)色散現象是指:含有多種顏色的光被分解為的現象。
(3)光譜:含有多種顏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種色光按其的大小有序排列。
2、薄膜干涉中色散:以肥皂液膜獲得的干涉現象為例:
(1)相干光源是來自前后兩個表面的,從而發(fā)生干涉現象。
(2)明暗條紋產生的位置特點:來自前后兩個面的反射光所經過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這兩列波疊加后相互加強,出現了,反之則出現暗條紋。
3、折射時的色散。
(1)一束光線射入棱鏡經折射后,出射光將向它的橫截面的向偏折。物理學中把角叫偏向角,表示光線的偏折程度。
(2)白光通過棱鏡發(fā)生折射時,的偏向角最小,的偏向角,這說明透明物體對于波長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樣,波長越小,折射率越。
(3)在同一種物質中,不同波長的光波傳播速度,波長越短,波速越。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們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色散現象。
2、觀察薄膜干涉現象,知道薄膜干涉能產生色散,并能利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
3、知道棱鏡折射能產生色散,認識對同一介質,不同顏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4、本節(jié)的重點是薄膜干涉、白光通過三棱鏡的折射情況。
(二)學習過程:
1、回顧雙縫干涉圖樣,比較各種顏色的光產生的條紋間的距離大小情況。
2、據雙縫間的距離公式x=,分析出條紋間的距離與光波的波長關系,我們可以斷定,
3、雙縫干涉圖樣中,白光的干涉圖樣是彩色的說明。
4、物理學中,我們把叫做光的色散;含有多種顏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種色光就是光譜。
5、什么是薄膜干涉?請舉出一實例。
6、薄膜干涉的原理:
7、薄膜干涉的應用:
8、一束白光通過三棱鏡后會在棱鏡的另一側出現什么現象?
9、總結本節(jié)課色散的種類:
(三)反思總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十一
1、進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向心力公式,進一步明確勻速圓周運動的產生條件,掌握向心力公式的應用。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在實際問題中分析向心力來源的能力。
2、培養(yǎng)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確提出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任何一個力或幾個力的`合力只要它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產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物體所受的向心力,接著詳細介紹了火車轉彎和汽車過拱橋兩個常見的實際問題。后面又附有思考與討論,開拓學生的思維。
教法建議。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向心力來源的能力,分析問題時,要首先引導學生對做周圍運動的物體進行受力情況分析,并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求出物體沿半徑方向受到的合外力,就是提供給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物體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例題的分析與討論(結合動畫或課件),引導學生從中領悟掌握運用向心力公式的思路和方法。即:第一:根據物體受力情況分析向心力的來源,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
第二:運用向心力公式計算做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
第三:由物體實際受到的力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列出方程求解。
3、可多舉一些實例讓學生分析。向心力可由重力、彈力、摩擦力等單獨提供,也可由它們的合力提供。
4、在講述汽車過拱橋的問題時,汽車做的是變速圓周運動,對此要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向學生指出:在變速圓周運動中,物體在各位置受到的向心力分別產生了物體通過各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公式仍是適用的。但要注意,對于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情況,只有在物體通過最高點和最低點時,向心力才是合外力。同時,還可以向學生指出:此問題中出現的汽車對橋面的壓力大于或小于車重的現象,是發(fā)生在圓周運動中的超重或失重現象。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十二
(1)原子處于基態(tài)時最穩(wěn)定,處于較高能級時會自發(fā)地向低能級躍遷,經過一次或幾次躍遷到達基態(tài),躍遷時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兩個能級em和enn)間躍遷時發(fā)射光子的頻率為,其大小可由下式決定:h=em-en。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則從低能級向高能級躍遷。
(4)原子處于第n能級時,可能觀測到的不同波長種類n為:
考點分析:
考點:波爾理論:定態(tài)假設;軌道假設;躍遷假設。
考點:h=em-en。
考點:原子處于第n能級時,可能觀測到的不同波長種類n為:
考點:原子的能量包括電子的動能和電勢能(電勢能為電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軌道越低,電子的動能越大,但勢能更小,原子的能量變小。
電子的動能:,r越小,ek越大。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十三
1.知道什么叫磁感線。
3.會用安培定則判斷直線電流、環(huán)形電流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方向。
1、磁感線。
所謂磁感線,是在磁場中畫出的一些有方向的,在這些上,每一點的磁場方向都在該點的切線方向上。磁感線的基本特性:(1)磁感線的疏密表示磁場的。(2)磁感線不相交、不相切、不中斷、是閉合曲線;在磁體外部,從指向;在磁體內部,由指向。(3)磁感線是為了形象描述磁場而假想的物理模型,在磁場中并不真實存在,不可認為有磁感線的地方才有磁場,沒有磁感線的地方沒有磁場。
2、安培定則。
判定直線電流的方向跟它的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系時,安培定則表述為:用握住導線,讓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電流的方向一致,彎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的環(huán)繞方向;判定環(huán)形電流和通電螺線管的電流方向和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系時要統一表述為:讓彎曲的四指所指方向跟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環(huán)形電流或通電螺線管磁感線的方向(這里把環(huán)形電流看作是一匝的線圈)。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道安培分子電流假說,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2.理解勻強磁場的概念,明確兩種情形的勻強磁場。
3.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進行有關計算。
二學習過程。
1、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1)安培分子電流假說:在原子、分子等物質微粒內部,存在著一種環(huán)形電流——,分子電流使每個物質微粒都成為微小的,它的兩側相當于兩個。
(2)磁現象的電本質:磁鐵的磁場和電流的磁場一樣,都是由產生的。
(3)磁性材料按磁化后去磁的難易可分為材料和材料。
2、勻強磁場。
磁感應強度、處處相同的磁場叫勻強磁場(uniformmagneticfield)。勻強磁場的磁感線是一些直線。
3、磁通量。
(1)定義:設在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有一個與磁場方向垂直的平面,面積為s,則b與s的乘積叫做穿過這個面積的磁通量(magneticflux),簡稱磁通。
(2)定義式:
(3)單位:簡稱,符號。1wb=1tm2。
(4)磁通量是標量。
(5)磁通密度即磁感應強度b=1t=1。
課內探究學案。
例1、有一矩形線圈,線圈平面與磁場方向成角,
如圖所示。設磁感應強度為b,線圈面積為s,則穿過。
線圈的磁通量為多大?
例2、如圖所示,兩塊軟鐵放在螺線管軸線上,
當螺線管通電后,兩軟鐵將(填“吸引”、
“排斥”或“無作用力”),a端將感應出極。
例3、磁鐵在高溫下或者受到敲擊時會失去磁性,根據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其原因是()。
a、分子電流消失b、分子電流的取向變得大致相同。
c、分子電流的取向變得雜亂d、分子電流的強度減弱。
三反思總結。
課后練習與提高。
1、磁感線上每點的切線方向表示該點。磁感線的定性地表示磁場強弱。
2、磁感線,在磁體(螺線管)外部由極到極,內部由s極到極。該點與電場線不同。磁感線。
3、若某個區(qū)域里磁感應強度大小、方向,則該區(qū)域的磁場叫做勻強磁場。它的磁感線是的直線。
4、對于通電直導線,右手大拇指代表方向,四個彎曲的手指方向代表方向。
對于環(huán)形電流和通電螺線管,右手大拇指代表方向,四個彎曲的手指方向代表方向。
課后練習與提高。
1、根據安培假設的思想,認為磁場是由于運動電荷產生的,這種思想如果對地磁場也適用,而目前在地球上并沒有發(fā)現相對地球定向移動的電荷,那么由此判斷,地球應該()。
a、帶負電b、帶正電c、不帶電d、無法確定。
2、關于磁通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在勻強磁場中,穿過一個面的磁通量等于磁感應強度與該面面積的乘積。
d、同一線圈放在磁感應強度大處,穿過線圈的磁通量不一定大。
4、如圖所示,在條形磁鐵外面套一圓環(huán),當圓環(huán)從磁鐵的n極向下平移到s極的過程中,穿過圓環(huán)的磁通量如何變化()。
a、逐漸增加。
b、逐漸減少。
c、先逐漸增加,后逐漸減少。
d、先逐漸減少,后逐漸增大。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十四
目標。
(1)知道熱力學第一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2)對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數學表達式有簡單認識。
(3)知道永動機是不可能的。
建議。
重點:熱力學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難點:永動機。
一、熱力學第一定律。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例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吸收熱量,其內能必增加。
b、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必增加。
c、物體吸收熱量,同時對外做功,其內能可能減少。
d、物體溫度不變,其內能也一定不變。
答案:c。
解: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知。
1.5×105j-2.0×105j=-0.5×105j。
所以此過程中空氣對外做了0.5×105j的功.。
二、能量守恒定律。
1、復習各種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
3、能量守恒定律的歷史意義.。
三、永動機。
永動機的原理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是不可能的.。
舉例說明幾種永動機模型。
四、作業(yè)。
探究活動。
題目:永動機。
組織:分組。
方案:收集有關永動機的材料,并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永動機是不可能的。
評價:材料的豐富性。
高中物理光電效應教案篇十五
1、通過例題的討論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3、進一步體會勻變速直線運動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運動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推論公式的'得出及應用.。
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比例關系.。
主要設計:
一、例題1的處理:
1、讓學生閱讀題目后,畫運動過程草圖,標出已知條件,,
a
s
待求量.。
3、教師啟發(fā):上面的解法,用到兩個基本公式,有兩個未知量。
t
和,而本題不要求求出時間。
t
能否有更簡單的方法呢?可以啟發(fā)學生兩個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結論呢?
5、用得到的推論解例題。
二、思考與討論的處理。
1、三個公式中共包括幾個物理量?各個公式在什么條件下使用更方便?
3、如果物體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個公式是怎樣的?請同學自己寫出:
.
三、例題2的處理。
1、讓學生閱讀題目后,畫運動過程草題,標出已知量、待求量為.。
2、放手讓同學去解:可能有的同學用公式(3)和(1)聯立先解出。
a
再求出。
t
;也可能有的同學利用前面學過的,利用求得結果;都應給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學受例1的啟發(fā),發(fā)現本題沒讓求加速度。
a
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聯立消去。
a
得到.。
3、得到后,告訴學生,把它與對比知,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也可以當作一個推論公式應用,此公式也可由,將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請同學自己推證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討論典型例題(見后)。
五、討論教材練習七第(5)題.。
1、請同學根據提示,自己證明.。
2、展示課件,下載: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見媒體資料)。
3、根據課件,展開討論: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內,2秒內,3秒內……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內,第2秒內,第3秒內……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內,第2秒內,第3秒內……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個1米,第2個1米,第3個1米內……所用時間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動。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999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