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作者閱讀完一本書或者文章后,對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進行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對所讀內(nèi)容進行評價、思考和沉淀的產(chǎn)物,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領(lǐng)會作者的觀點和作品內(nèi)涵。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中情節(jié)和人物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觸動和反思。通過書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學(xué)素養(yǎng),更好地與作者進行對話和交流。寫讀后感時,我們應(yīng)該結(jié)合書中的情節(jié)、人物和主題來展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一些經(jīng)典讀后感的摘錄,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的閱讀興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一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diào)。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謹,低調(diào)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可是悠久的歷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F(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guān)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二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yīng)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jié)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yīng)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yīng)臺“嘲笑有加”;龍應(yīng)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zhì),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yīng)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wù)摰亩际菄掖笫拢澜?,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yīng)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三
首先,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的人生就已經(jīng)被計劃好了,我們需要好好學(xué)習,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學(xué),于是,老師、學(xué)校、家長、社會……身邊的所有的環(huán)境都充斥著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們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自由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生在中國,飽嘗著東方文化,我們確實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樣的生活,有他那樣的經(jīng)歷。但是我卻想說的是,人生苦短,活的灑脫奔放而不留遺憾,才不枉來人間走這一遭。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認識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對于子女不離不棄的、貫穿始終的愛。其實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在內(nèi),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適當?shù)男问胶蜋C會,以至于兩代之間形成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以成家,卻發(fā)現(xiàn)自己越長大越孤單,漸漸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反而身邊的朋友或許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們不斷的接觸更新的事物,漸漸的從父母的世界中遠去,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最近好嗎?”“還好啦?!薄板X還夠用嗎?”“夠。”而已。我們都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但是卻沒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應(yīng)該改變一些。我想,我們的父母養(yǎng)我們長大成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結(jié)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四
當母親將這本書冠以“好書,名著”等標簽推給我時,我百般不愿,心中的浮躁一層又一層,但當我翻開書頁,看了幾頁時,我對它頓時改觀。
超乎預(yù)料的有趣呢。而且,書中母子兩人書信內(nèi)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龍應(yīng)臺女士與安德烈,他們看著同一片星星,在同一個太陽的光芒下生存,但他們接觸不到被此,熟惡而又陌生。在這三十六封書信中,他們對簧富差異、美學(xué)、人文、各國文化差異等等提出了探討與研究。這三十六封跨海書信,使這對母子有了連結(jié),重新認識到了對方,她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他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看著書中風趣幽默的語句,我看到了一些別樣的東西,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這個世界可悲的貧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樹”:我知道了“間題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本書,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記憶猶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為逗留”。
咖啡館幾乎是每個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常常習慣在空暇的時間去這類環(huán)境幽靜,氣氛高雅的地方,點杯咖啡,寫寫作業(yè)或是看看書我喜歡這樣的氣氛,這可以讓我放松,且愉悅。
然,在香港這個地方,羊目細尋,你竟是尋不著咖啡館的龍應(yīng)臺女士在書店買了書,想要尋一家咖啡館,鈷進一個寧靜的角溶,在咖?香氣的繞里,把整袋新書翻完,可香港是沒有咖啡館的她在信中如此寫道:“那天很熱,我背著很重的書,一條街一條街找,以為和臺北一樣,轉(zhuǎn)個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沒有,真的沒有。去餐廳吧,可是那是一個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帶著對時國企業(yè)斷的不滿,他們對本土產(chǎn)業(yè)的滅不情愿在那里消費而即使坐下來,身邊也總是匆忙的人,端著托盤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館里彌漫著一種時間壓迫感。
這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們工作時間之長,全世界第一。
哪一種都不可以。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五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yīng)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yīng)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yīng)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quán)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yīng)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quán)。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yīng)臺關(guān)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xué)好本領(lǐng)。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磥怼坝霉ψx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yīng)臺這樣成功、這樣睿智地與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與孩子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在《親愛的安德烈》中,龍應(yīng)臺不再有《孩子你慢慢來》中滿溢的幸福和滿足,更多的是在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xué)習帶去幫助和指導(dǎo)……所以,在我看來,龍應(yīng)臺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坦誠地面對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走進孩子的生活、心靈和世界,為孩子的成長減少一分迷茫。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所包含到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容讓我收獲頗多。但更讓我感動的龍云臺的良苦用心。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六
十八歲的安德烈面對母親的追問,給出的答案,似乎比孩子的還要荒謬,“流浪漢,蝙蝠俠,007……”是真的想做那些怪異的不存在的.工作,還是和我甚至我們一樣,對未來充滿疑惑,甚至恐懼?顯然是后者。
有時候我常有這樣一種奇怪的感覺。坐在家里時,認為自己可以大有一番作為,天地間總有我立足之處。一走在擁擠的街道上,自信盡失,尤其是清晨,在充滿上班族的十字路口,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只是偌大世界上不起眼的一個學(xué)生,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我沒有過人的天賦,沒有永恒的毅力,如何做出一番成就?我愣了。
未來的我一定很平庸吧?;蛟S是一個小職員?無業(yè)游民?可能天天被上司罵?忙于完成各種不重要的小任務(wù)?書中龍應(yīng)臺是這么說的:“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p>
什么意思?但我媽媽似乎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呀,當我考試失利時,我曾問過媽媽:“如果以后我成績不再好了,怎么辦?”
平庸,其實是不存在的。別人眼中的“沒出息”,在熱愛的人眼中,或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書中說:到華爾街做銀行經(jīng)理,或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jīng)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p>
動物管理員,是個平凡的工作,但它從不平庸。是的,天平握在自己手中,砝碼永遠是內(nèi)心的偏向。安德利在那個安靜夜里問mm的一句話,訴諸了我們的心聲,我們做的一切抉擇都是對自己負責。別再害怕平庸了。
至少我們都可以給河馬刷牙。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七
課堂上,我看著封面上的幾段話,心中的興趣不由得濃了一分,那類似獨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來。于是我翻開了它。
記得有一封信講了旅游景點的人只看錢,為了賺取最大的利益把許多人思象中寬廣遼闊永無邊境的草原象圈搖錢樹一般圈起來賣票收錢,進入了,照相業(yè)要收錢。當時我也說不出是什么情緒,他們有錯么?沒有。他們的景點收錢時應(yīng)該的,可我仍覺得心里不暢快。再看到后面的寺廟中的僧人們手上沾著香灰便開始數(shù)那油膩膩的錢,這……我覺得什么信仰各方神圣的都不神圣了,他們只是信仰錢吧?!我覺得惡心,特別的惡心。
我看了覺得很有趣,這些信中所言幾乎是我和媽媽之間故事的一個影子。我嘗試著用書中所表露的方法與媽媽相處,果然少了很多麻煩與不快。
總而言之,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不但學(xué)會了與父母相處,還學(xué)會了許多事情。希望我與媽媽能與書中的母子一樣,一步一步地走近。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八
龍應(yīng)臺,一位臺灣女作家,我曾被她筆下的《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深深折服,繼而讀了她另一部大作――《親愛的安德烈》。
在《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兩書中,龍應(yīng)臺分別以母親和女兒的身份敘述她身邊的點點滴滴。而為了認識自己十八歲的兒子,他們用了三年時間寫就這三十六封家書――《親愛的安德烈》。正如那句話:“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了自己的母親?!?/p>
初識龍應(yīng)臺,起源于這三本書。龍應(yīng)臺的文筆是犀利的,可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又讓我認識到原來龍應(yīng)臺的文筆也是可以細膩真實,柔情萬千。而在《親愛的安德烈》中還有很多句子,是富有哲理與文字之美的:“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并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讀后感?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yīng)付的'驚濤駭浪?!边@一句,雖然簡樸,卻蘊含哲理,引發(fā)沉思。
每每讀起龍應(yīng)臺的書,感覺親切無比,仿佛她就坐在你面前,與你討論書中有趣的事。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故事總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這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更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在三十六封家書中,不僅保留著母子之間幽默有趣的對話,更展示了母子之間討論問題的深度(多國文化、貧富差距、國際政治……)以及在討論其他問題時引發(fā)的爭論,仿佛就像兩個智者在做激烈的辯論會。
我眼中的龍應(yīng)臺,是位充滿智慧的智者,也是一位使我佩服于她筆下的女作家,更是一位讓人意想不到的總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學(xué)家。
龍應(yīng)臺用這三本書,敘述了她的一生:從將要做母親到慢慢步入中年,到最后仿佛經(jīng)歷過許多風雨的洗禮,已然變成了一個經(jīng)歷過滄桑的智者。
龍應(yīng)臺,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也是一位讓我深深佩服的女作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九
自由,這個詞對任何我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看得見,但卻摸不到夠不著的東西,也無疑是一種誘惑。因為只有長大才能擁有自由,或者說你永遠長不大就永遠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說就算你長大了,但你還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會對你的關(guān)注,那么你就更沒有自由。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帶你去看病,而醫(yī)生不是問你哪里不舒服而是問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樣不舒服。
大人們會在任何時間去關(guān)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風刺骨,父母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你出家門,他們會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實表明他們還是把你當作小孩子,無論你多大在他們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
高中的時候自己自作主張把頭發(fā)拉直了,沒有告訴媽媽,但是心里卻充滿了罪惡感。后來放假回家,就寫了一封信給老媽,信里面陳述了自己的“錯誤”,表達了對媽媽的愛,沒有收到回信,也不知道媽媽有沒有看,算是自己的一點心理安慰。
自己算是一個很感性的人吧,其實跟爸媽說過一些一般不會說出口的話,都是通過微信說的。但是說得不多,也算是溝通過。媽媽是那種不善于表達自己的人,她不會說漂亮話,有的時候本來出自好心說的一些話,但是因為表達方式的問題,會讓別人誤解。我們的交流也不太多,通常也就是說說家長里短,我不太了解她心里真正的想法,正如她也不了解我一樣。爸爸是一個很民主的父親,會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但是他的有些做法我不贊同,而這些做法,小的時候我很喜歡,讓我覺得他是這個世界最好的人。
看的太多,懂得太多,所以我變了。跟爸爸的交流會多一點吧,因為他是一個會跟你交談的人,善解人意吧。說了這么多,跟這本書也沒多大關(guān)系,但是看過之后,就是讓自己想到了自己跟父母的生活方式,還有自己本身的一些不足。該睡覺了,午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一
手捧一本《親愛的安德烈》,此時的我已被其中的一個情節(jié)深深打動:“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地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長,有多遠,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p>
是啊,人生旅程,必然漂萍離散,哪有恒長的廝守?當我滿懷憧憬地奔向遠方,卻從未留意在背后默默目送的她!
那次,我報了個夏令營,為的是逃離母親的約束。臨行當天,我起的很早,卻發(fā)現(xiàn)廚房的燈竟然亮著,走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母親為我包了我最愛吃的餃子。在我狼吞虎咽時,母親已經(jīng)麻利地把我的行李收拾好。在去往機場的路上,母親欲言又止,只是時不時地看我。
到了機場,母親突然發(fā)現(xiàn)我衣服拉鏈沒有拉上,于是費力地踮起腳尖,為比她高一頭的兒子拉好,口中喃喃的說著:“出門注意安全,好好照顧自己?!彼难壑袧M是疼愛與不舍,我心中的堅冰被狠狠擊破:我是多么無情,讓母親為我牽腸掛肚,我這么大了還不知感恩,只是一味地心煩她的嘮叨,不時地與她頂嘴。母愛是自然界第二個太陽,無私地把母性的溫柔給予了我,我則是一粒渺小的種子,貪婪地吸收每一縷光芒,但待我沖破土壤,卻忘記了感恩!我突然看見母親像疾風驟雨中的海棠,仿佛不堪一擊!我敬愛的母親??!您何時消磨了自己的容顏?天邊如血的殘陽變得格外耀眼,像劍一般射入我單薄的瞳孔,我想把這討厭的陽光揉出去,卻不料它又化為一彎淺淺的水,在我的眼角,描繪出您慈祥的面孔!我緊緊地抱住母親,哽咽了好久才鄭重地說:“媽,你放心,我一定會照顧好自己的。”母親的臉上終于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我讀懂了母親默默地目送只為你回頭一望,只為你一句鄭重的諾言。
魚對水說:“你不了解我,因為我在你的囚籠里?!彼畬︳~說:“我最了解你,因為你在我心里!”(后記)。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二
又過了一段日子,又讀了一段時間,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開始寫讀后的感受了。
我覺得《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是這本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羨慕他們這種真誠的沒有絲豪障礙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開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訴他們我們的思想,告訴他們我想想要的是什么,然后聽他們說說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希望什么,最后我們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難處和各自的目的。
我覺得,其實用書信交流是一種非常棒的交流方式。書信中的交流沒有當著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語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你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煩惱,也可以向他們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樣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慮我們的感受,然后明向我們在這個時期的煩惱,懂得我們之間存在的代溝,他們會給我們回一封帶著他們愛意的信,我們也就更能時白他們的期望,良好的溝通就此建立,這真是令人羨慕的一種方式。
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示,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父母,讓他們也認真讀一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三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要想讀好書,除了欣賞原文外,不妨也來欣賞《親愛的安德烈》。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義的一件事,那就是讀了一本書,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讀了15萬多字的書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雖然我現(xiàn)在還堅持持著兩周至少看一本書的計劃,也確實沒想到自己還能有這種毅力這種興趣去讀這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書》媲美的書,傅雷通過家書培養(yǎng)了一名鋼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學(xué)習。而龍應(yīng)臺通過家書首先是認識了兒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兒子,同時也被兒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師們學(xué)習。
我不想贅述這部書的好!對于我來說,每一部書的好,寫出來的或是說出來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文傳的。那是一種心靈的享受,這種享受經(jīng)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靈魂的亢奮!
其實,邊讀,我也在搜索我身邊是否也有類似她們母子那樣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結(jié)果是幾乎為零。如果我們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龍應(yīng)臺母子一樣的,能夠彼此進行心靈的交流,那我們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們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們的社會才是真正和諧的社會。世上可以沒有成批的科學(xué)家,但不能沒有成批的心靈健康的社會人。反過來說,有了成批的數(shù)也數(shù)不盡的心靈健康的社會人,就會有真正的于社會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學(xué)家。
買本《親愛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邊,比如你的隨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書房的書桌上,比如你的辦公室的辦公桌上,比如說你的床頭柜上,比如說你的私家車里。盡管你可能曾經(jīng)認認真真的讀過一兩遍了,你還是可以在閑來無事時,把她當做一種心靈的消遣,繼續(xù)讀一讀她,再接受一次心靈的教育!
最近,我們學(xué)習了朱自清的。
散文。
《背影》,由《背影》而看了《目送》后,我又找了龍應(yīng)臺“人生三書”之《親愛的安德烈》來看。
這本書是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母子的書信集,里面有他們之間的三十六封書信。正如同龍應(yīng)臺自己所說:在信中,兒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母親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龍應(yīng)臺出于對兒子深深的愛,試著與跟她相差幾十歲的兒子溝通,“重新認識”安德烈。
從母親給兒子的信中,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這種愛,不是溺愛。龍應(yīng)臺以一種“人生導(dǎo)師”的方式,以一種朋友的姿態(tài)來與兒子交談,希望能走進兒子的心。就像此刻的我們的母親,千方百計地想懂我們,可我們殘忍地將她推之門外。雖然我們知道不該這樣,可還是這樣做了,就像安德烈,愛母親,可不喜歡母親。也許我現(xiàn)在并不很理解母親,所謂“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嘛。
這本書不像《目送》那么傷感,我拿給母親看。她倒是比我感觸要大,也許她與龍應(yīng)臺產(chǎn)生了共鳴,總之,她很喜歡?!昂⒆?,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用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用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边@段話儼然成了母親教育我時必說的話,說明母親心中也許就是這樣想的,雖然我并不很理解,可也大概能知道這是為我好。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就是所有母親和兒子,一個默默付出,一個慢慢懂得。
母親說:“孩子,你慢慢來?!?/p>
在我看過的書中,最喜歡的收獲最大的是《小故事大道理》。
讀了《小故事大道理》,我從中體會到:即使是出身在一貧如洗的家庭里,即使是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我們也不要泄氣,不要因為自己的窮相自認倒霉。其實,努力可以改變一切,努力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努力能托起明天的太陽。
這本書中有個小故事叫《成功只與努力有關(guān)》,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故事寫了一個叫施瓦辛格的人,他出生在很貧窮的環(huán)境里,很羨慕來自美國的商人,因為他知道只有他們才能吃得起比薩和牛排。有一次,商人意外碰上了施瓦辛格,商人見他勤勞善良,便邀請施瓦辛格去美國豪宅一游,在游完豪宅后,施瓦辛格贊嘆道:“您真了不起呀!”商人卻說:“這沒什么,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你也能夠擁有我現(xiàn)在有的一切?!薄斑@不可能吧!我家這么窮,還沒有美國國籍?!笔┩咝粮癜胄虐胍傻卣f?!芭εc這些都無關(guān),只要你去努力,就能做得到。”施瓦辛格聽了這句話決定去美國闖蕩一番。后來他終于成功了,有很好的事業(yè),家財萬貫。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如果遇到困難也不要放棄,而要勇敢地往前走,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我現(xiàn)在還是小學(xué)生,我們的任務(wù)是學(xué)習,當然,學(xué)習也需要努力。
是啊,人生要有奮斗的目標,朝著目標去努力,努力不會白費,終有苦盡甘來的一刻;雖然有時付出的努力與收獲的成果不相等,但如果不努力,會一無所獲的。
大家都去看《小故事大道理》吧!學(xué)習其中的道理,并用在實際生活中,成功之門將會為你打開。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四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明白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我的思想,想著走自我的路,選擇自我的品味,在搞自我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我出去探索?!边@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我也說不清楚?;蛟S是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我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明白,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wù)咧弧倍弥??!笆裁茨?!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我做決定,并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jīng)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yīng)臺應(yīng)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jié)、封存。
從未想到原先作為母親的她們,應(yīng)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yīng)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我,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里,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后,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我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我,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shè)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fā)現(xiàn)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yīng)對學(xué)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yīng)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我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五
在閱讀《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前,因為聽了老師對這本書的介紹,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本書中的36封信都是在講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對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親淤兒子之間的普通對話交流,但是,等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卻發(fā)現(xiàn)并不是這樣的。
我記得在看這本中間二十幾封信的時候,感覺他們談?wù)摰臇|西離我很遠卻又很近,有談國家,有談離我們最近的生活,將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進行分析,并談?wù)撟约簩δ臣虑榈目捶?、觀點。
有時候在某件事情上龍應(yīng)臺有著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兒子卻又有著他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哪一種觀點,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時候內(nèi)心不認同、理解,卻也不能說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兩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覺得不應(yīng)該浪費,小孩卻認為應(yīng)該以舒服、享受為主,而我覺得有時候節(jié)儉并不是一件壞事,畢竟不管是一杯牛奶還是一顆蘋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換來的。其實在這種一瓶快過期另一瓶還是鮮奶的情況下是可以有很多解決方式的,我覺得有時候在處理事物的過程中,應(yīng)該懂得變通,只要愿意,總有能做到兩全的辦法。
后面的這幾封信,內(nèi)容偏向于談人生,聊未來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談的這些話題雖然離我們比較遙遠,但是卻又非常實際,特別是安德烈對龍應(yīng)臺發(fā)出的一系列反問,讓我突然也想問問我的媽媽,想知道她將會怎么回答。有時候我也覺得,在什么年齡段就應(yīng)該做好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沒必要浪費時間去想明天之后甚至是更遠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遲早都要去想想的,這樣來來回回的去想其實還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嗎,將來的事等到將來再去想好了,并且未來的事現(xiàn)在也沒辦法預(yù)測,對吧!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六
一位母親,為了清除與兒子之間的隔閡,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以通信的方式建立了一座溝通的橋,重新認識了她18歲的孩子。這就是《親愛的安德烈》的前世今生——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和兒子安德烈互通的35封家書。
母子倆交流范圍豐富。他們在信中暢談音樂、電影、民主、權(quán)利、德國教育制度和東西方文化。母語是德文和中文的兩人,折中用英文交流。龍應(yīng)臺擔心曲解了安德烈信中的意思,常通過電話和郵件反復(fù)確認——她是多么強烈地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像老朋友一樣坦誠地交流觀點,述說彼此的經(jīng)歷。分別接受東西方文化教育成長起來的兩代人,在思想碰撞和觀點沖突中愈加了解彼此。他們就這樣通過信函走進了對方的生活和內(nèi)心,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兩人之間的“代溝”,在這一封封信函往來中被一點點填平,這位母親,終于“找回”了她的兒子。
父母與孩子溝通難,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曾看過一部電視劇《愛情多米諾》,劇中的女孩,因母親突然離世而變得自閉。父親想要走進她的世界,將她從自閉中帶出來,卻發(fā)現(xiàn)女兒唯一愿意對話的,只有她的玩具。于是,他將自己變成一名玩具設(shè)計師,讓他設(shè)計的玩具代替他陪伴著女兒。這些仿佛能說話有思想的玩具,每一款玩具都飽藏著父愛。
“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jié)在經(jīng)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边@是我最為觸動的一句話。很多人以愛之名,做著傷害彼此的事,最后扔下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直到發(fā)現(xiàn)彼此漸行漸遠才幡然悔悟,為時已晚。不管是《親愛的安德烈》,還是《愛情多米諾》,都在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愛,告訴我們愛要怎樣正確表達——溝通,讀后感才是萬事的解決之法;溝通,才是表達愛的必經(jīng)之道。溝通初始,觀點第一次激烈碰撞,難免覺得對方不可理喻,也許會爭吵和受挫,后悔跟他/她說了那些話。但是,請你下定決心。你有多愛對方,就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想適合的方法,將愛出色地、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父母親,對于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會回過頭來,開始注視這座沒有聲音的老屋,發(fā)現(xiàn)它已殘敗衰弱,逐漸逐漸地走向人生的'無'、宇宙的'滅';那時候,你才會回過頭來深深地注視?!?/p>
讀到這段,一時間淚水翻涌,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看見世間父母在孩子成長中深沉的注視,和目送他們遠去的心酸。帶著些許悔恨,我第一時間想打電話給爸媽,跟他們說聲對不起,祈求他們的原諒。即便他們不曾怪罪過我,因為無論我做過什么讓他們心寒的事情,我始終是他們最疼愛的孩子。
你已經(jīng)多久,沒和父母好好聊聊了?你是不是一直厭煩他們一次次的催促婚姻大事、叮囑冷暖。不妨主動告訴他們,你對愛情和婚姻的看法,告訴他們你會照顧好自己。一次不行,那就兩次、多次。不為別的,只為你們?nèi)詯蹖Ψ健?/p>
行動吧!為了彼此!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七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績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币痪湓捲谀X海盤旋許久,許久。
在我們孩子看來,讀書無用,而一些學(xué)生變相的認為讀書是為了父母,成績就是父母的臉面,而父母逼著我們學(xué)習,孩子會不停的厭倦,沒有了幸福,沒有了快樂,甚至是親情。
原來在平淡的日子里,父母早已用心,把未來打造得盡可能簡單、舒適,不是為了他們自己,而是一個孩子的未來,他們早已經(jīng)在我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緩緩的放下那雙疲憊的餓瘦,讓我們更加幸福、快樂去度過后半生,他們可能也曾后悔,也曾在夜深人靜是偷偷抹下眼淚,第二天依舊笑對我們,而我們只是一度的自責、嫌棄甚至是厭惡、憎恨。從現(xiàn)在起,愛上父母、愛上父母為你做的一切。感恩、感激、感謝!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八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兩個人之間的36封家書。我和媽媽一起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書,讀完后,我們還互相交流了感想,讓彼此更加了解了對方的想法。就如同龍應(yīng)臺所說的:“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弊x了這本書,我第一次站在媽媽的角度理解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媽媽也開始站在我的立場上認識了我的世界。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边@句話是龍應(yīng)臺寫給她兒子的,我跑去廚房問正在做飯的媽媽:“如果我以后沒有你們所期望的那么優(yōu)秀,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學(xué),長大后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過著平庸的生活,你們會不會對我很失望,很討厭我?”
媽媽聽了我的話之后很驚訝,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對我說:“孩子,你是我們的女兒,無論以后你選擇了哪條路,我們都會支持你。你不用與別人比,而是應(yīng)該與自己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爭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會無怨無悔了,我們就會很開心,失望可能會有一些,但你永遠都會是父母的寶貝父母的驕傲啊!”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弊x到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媽媽的內(nèi)心。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經(jīng)常與媽媽談心,但經(jīng)常不歡而散,總是聊兩句就吵了起來,因為媽媽總是不自覺地把話題轉(zhuǎn)向了學(xué)習或中考,我聽多了就很不耐煩,就與媽媽爭辯,媽媽的脾氣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誰也不理誰。其實我也能理解媽媽,因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現(xiàn)在的社會風氣決定的,爸爸曾給我說過:“其實不是我們想逼你,而是現(xiàn)在的社會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學(xué)習,而別人在學(xué),你就會在這場競爭中被別人淘汰,被這個社會拋棄,將來你就不會有好的工作,爸爸媽媽陪不了你一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離開了你,我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長,不需要依賴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樂的生活下去?!蓖瑯拥?,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類似的一段話:“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p>
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在讀完這本書以后,我和媽媽心平氣和的進行了一次心靈溝通,我發(fā)現(xiàn)媽媽的觀點,幾乎和龍應(yīng)臺的觀點如出一轍,通過龍應(yīng)臺寫給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媽媽也向我道了歉,檢討了自己,因為她通過安德烈寫給龍應(yīng)臺的回信,第一次進入了我的世界,原諒了我的叛逆。
我又帶著一顆感恩的心,重溫了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也正是這本心靈雞湯般的家書,讓我和媽媽又一次認識了彼此!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讀書筆記篇十九
老師說,先天下之憂而憂,本應(yīng)要使我們爭取、抗爭,但是我早已失去了大聲表達的勇氣。
我們是90后,年輕的一代人。政治書上這樣說:“青少年是未來國家的主人。”我們從小就接受著高等教育,是課程改革、素質(zhì)教育的試驗品,卻還是聽到不少此起彼伏的抱怨聲。
所有人的目光在我們身上聚焦?;蛟S有人說,年輕才是資本。于是我們整日忙碌,為了成績單上能有一個好的分數(shù)——成才的關(guān)鍵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和不懈追求。面臨著中考高考,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堅信有壓力才會有動力。目光瞄準了市實驗、五中、十一中、博中等各大普通高中,因為我們知道,不管政治課本上講得多么“天花亂墜”,一旦失足掉進了職業(yè)中學(xué),去接受所謂的職業(yè)教育,就會成為沒有前途的人。
我們叛逆,我們會問:“后進者會有多么無能為力呢?”長輩形容我們“不見棺材不落淚”。父母口中的“美好生活”,我們當然會羨慕,盡管不愿意用自由換取。但深知將來自己也會陷入消費主義的泥潭之中,自私被放在平等之上,但是沒有太多的選擇,又將“美好”告訴下一代……所以只能努力,努力,努力??刂谱∽约簝?nèi)心的各種欲望,埋頭于書本之中。也為了不讓別人把“叛逆”安在我們頭上。
我們被各種愛包圍,手機、電腦、電子書……父母當然會盡量滿足我們的愿望,而自己卻把煩惱隱藏起來,希望我們無憂無慮地成長。沒錯,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教育成就輝煌。我們就這樣被牽著手走路。父母說哪條路不好走,我們就不去嘗試,父母說哪條路好走,我們就紛紛效顰……總是生怕我們這一代人吃苦。漸漸的,在長輩們的庇護下,成為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一代。我們學(xué)過的“堅持學(xué)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艱苦奮斗精神”此刻也消失地無影無蹤。
是不是真的應(yīng)該“放手”?哪怕只是一會兒功夫。我們不是平庸,不是失敗,而是看不到現(xiàn)實的出路。
我們不害怕錯誤。我們敢于嘗試。我們更應(yīng)該是頂天立地的一代人。請松開手,有些路必須要自己走。不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更像是午夜的夢話。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00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