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種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我們應該保持不斷追求進步的態(tài)度。寫總結時,我們要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以便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們的總結內容。這篇總結范文的結構嚴謹,觀點清晰,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國學與人生篇一
國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代表,其涵蓋范圍廣泛,包括經、史、子、集、詩、禮、樂等多個領域,深受歷代經學家、文化名人、民間百姓的喜愛和傳承。國學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散發(fā)出精深博大的智慧,它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博大精深的學問,更在于其對人生的修養(yǎng)和提高上起到的深遠影響。本文將探討國學修養(yǎng)與人生修養(yǎng)的關系,分享個人對這個主題的見解和心得體會。
第二段:國學教益。
國學以其精深之學問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啟示和改變。首先它從道德和文化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眾多成功、真理、美德、信仰的模范。國學中蘊含著很多哲學和人生智慧,比如《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勉勵我們做一個寬容、善良的人;《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讓我們意識到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與個人道德修養(yǎng)、家庭、國家、世界和平息息相關。另外,國學對于人生規(guī)劃、人際關系、公司管理等方面也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和建議,能夠指導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取得成功。
國學教誨與人生常識息息相關,教育我們如何規(guī)范自己的心態(tài)、行為與社交,從而更好地舒緩壓力,獲得精神安寧與身心健康,讓我們更有智慧做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社會文化的貢獻。
其次,國學則又引導我們擺脫單純的人際交往,具有了良好的詩文教化,學習詩文是了解古代文化、傳統(tǒng)美學的有力方法。古人的詩詞歌賦中包含著感悟自然、人情社交、心靈教化等方面的內涵,通過學習和閱讀古詩文,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更好地發(fā)掘自己的內心世界,塑造自我形象,達成自我價值。
第四段: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國學。
想要實踐國學的精神和理念,最重要的是學學習和體驗。首先,應該多閱讀和學習相關的書籍和文章,以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想視野;其次,可以參加相關的學術研討會或者名家講座,與國學界的名家們互動溝通,取長補短,共同成長。再者,平時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遵循道德,尊重他人,關注社會公益事業(yè),讓自己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為社會發(fā)展出一份力量。
第五段:結語。
總之,國學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不僅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對于當代人生活和人生修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國學教育對于人們的成長、修養(yǎng)和發(fā)展都有著深刻而積極的影響。在追求更高品質生活質量的今天,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和研究國學,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生修養(yǎng),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社會需求,不斷發(fā)揮個人的智慧與素養(yǎng),與社會共同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國學與人生篇二
12號8日,學校為全體教師舉辦“國學智慧與師德修養(yǎng)”為專題的精彩的講座。主講嘉賓為肇慶學院文學院的陳明華教授。
陳明華教授分別從以古鑒今,啟迪人生;拓展學識,凈化心靈;豐富感情,提高能力;何為國學;為什么學習、弘揚、復興方面向我們教師們講解國學與師德師風建設。他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用唱、讀、講、傳等方式將原來燥乏味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講得聲情并茂,讓教師們耳目一新。
本次講座,主要分四個方面來展開此次的講座。在講座過程中,不斷地引用經典國學來開拓我們的知識面,凈化我們的心靈。中華經典,是中華民族最有價值的文化精髓,我們作為中華兒女應該傳承下去,作為教師,我們要做好教書育人,同時還要傳承傳統(tǒng)文化?!墩撜Z》是我最喜歡的經典之一,古人都說“半篇論語打天下”,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陳明華教授在本次講座中也詳細地講解了有關國學知識,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面對學習,如何做人的道理。何況我們是教師呢?同時引用了蘇東坡等人的經典來詮釋。特別針對古詩文,陳明華教授教會了我們一個好辦法,就是用熟悉的歌曲旋律來配合古詩文的詞進行歌唱,不僅唱的津津有味,而且很容易讓大家記住古詩文的詞,真是一舉兩得的事,使原來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古典國學知識用歌曲的方式來表達出來。通過此次的講座,可以看出陳明華教授是一個對自己自尊、自愛、自信、對他人寬容、幽默、智慧;對事業(yè)的投入無怨無悔。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幸福的教師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課堂。課堂是教師生命最重要的舞臺,一個懂得享受上課的人,課堂便自然會成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臺,營造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和學生一起痛苦、一起歡樂,你就會少了許多教學的焦慮和煩惱。
其次,要懂得享受學生。教師職業(yè)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影響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的許多不利因素都可以從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彌補。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學。把教學工作看做是一種簡單的重復,那必然厭倦,也無言幸福。應把研究教材、教學當成提高自己素質的必走之路,應把教學作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體現。
其實,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是一種心態(tài)和狀態(tài),也是信念與追求的體現。教師是精神的“傳道士”,必須擁有好的心態(tài)面對工作和社會,這與我們的幸福“魚水情深”。心態(tài)決定狀態(tài),有了好心態(tài)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傳遞的,教師是愛的事業(yè),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對生活,就能愛每一個學生。
我想,教師的職業(yè)幸福就是來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實的每一天。這也許正是所謂天長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會說我愛教師這個職業(yè),我也會為教師這個光榮的職業(yè)貢獻畢生的精力。
國學與人生篇三
通過本次網絡學習,我對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本身學工科的我,平時是很少看國學方面的材料,所以在網絡學習中選擇了平時很少涉及的國學方面來學習,真是受益匪淺!
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許多優(yōu)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fā)揚。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通過學習國學,可以讓人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可以說,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通過對曾國藩的人物分析,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在用人、識人的時候其實已經具備了社會學上的系統(tǒng)論意義,這比中國古代簡單的“唯才是舉”論要進步。他的人生經歷和他的好學善思有關,曾國藩關組西學,他引導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去學西方社會科學,一個去學西方自然科學,他的分析眼光也在這個過程自然受到了西方社會學的影響。所以他的人才論才會有了經典的社會學意義。
從曾國藩識人的口訣中,我們能看出他選拔人才的高明之處,“廣收”主張首先要盡可能地網羅人才,選人、用人的標準不要太嚴苛?!吧饔谩睆娬{合理利用人的長處,避其短處。因為有才不用,固然是浪費;大材小用,也有損于事業(yè);至于小材大用,那就會對事業(yè)帶來危害了,這樣反而還不如不用?!扒诮獭斌w現了曾國藩他自己就是一個“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的勤于實踐的人?!皣览K”是對人才的管理與駕馭。從曾國藩的這些智慧,我們不得不說他能夠成功的領導了人才濟濟的湘軍團隊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用人原則的,這些原則直到現在也被廣泛應用。
聽翟教授講解《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的啟示》,我們了解到了毛澤東作為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理論家和戰(zhàn)略家,一生當中十分重視史學方面的學習,并覺得對歷史的學習有利于軍事方面的分析。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十分關注歷史上治國安邦的重大政治謀略;關注歷史上政治人物的得失成敗;關注對故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這些評價形成了他自己的理念?!抖氖贰芬渤闪伺惆槊珴蓶|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枕邊書,這說明《二十四史》對毛澤東政治生涯的影響力。
從天干地支與五行的學習,使我對這個神秘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知道了中醫(yī)會運用到這些知識。了解到五行與身體部位的對應關系,這些都是很新奇的知識,在我的生活里從未出現過,雖然學習還不是很深入,但這一點點的知識已經讓我覺得到了其中的博大精深,讓我激動不已。
國學與人生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術理論和實踐方法對于人的學習、生活、工作、修身都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人生道理、人際關系、修養(yǎng)修身、文化歷史等方面,都離不開國學的滲透。近年來,隨著社會變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生活的品質和人生的價值,從而愈發(fā)重視國學與人生修養(yǎng)的內在聯系,對其開展研究和實踐。
國學則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其道德倫理思想是對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思考,而人生修養(yǎng)則是以個人發(fā)展和提高為核心,通過學習、實踐以及不斷自我反思,達到對自我、他人、社會以及自然界的和諧互動。國學和人生修養(yǎng)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在人生修養(yǎng)方面,國學給人們提供了豐富、深刻的文化、歷史資源,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人生道理、人際關系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在國學學習方面,人的修養(yǎng)能夠得到全面提升,從而達到心靈內化、融通天地的境界。
國學的思想理論涉及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宇宙觀,反映出中國古代人民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深刻認識。古人注重道德、品德的修養(yǎng),也注重對自然、人際關系的體驗和感悟。研習國學,不僅能夠讓人窺知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更能夠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國學的啟示之一是人與自然應該相互協(xié)調、相互依存,人類不應該破壞自然生態(tài)平衡,否則其后果會在未來對人類產生深刻影響。國學教人要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平和堅定、尊重、誠實、善良的品質也是國學重視的修養(yǎng)方式。這樣的品德道德修養(yǎng),不僅蘊含著人性的精華和智慧,也是完整的人生。
人生修養(yǎng)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人生修養(yǎng),人們可以獲得健康幸福、守正文明的美好人生。人生修養(yǎng)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包括文化素養(yǎng)、思維能力、審美能力、責任意識、感恩義務、公平正義、社會責任等,這些與國學有著密切的關聯。更重要的是,通過人生修養(yǎng)的不懈努力,使人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能夠自我提高,達到個人完善、實現價值、達成目標的人生目的。人們通過人生修養(yǎng)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功,更是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穩(wěn)定做出貢獻。
第五段:結尾(300字)。
總之,學笑,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國學的研習不僅可以讓我們在學習中體驗古代文化的精華,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人生的追求主要在于獨立自立,讓人生變得更美好更價值化,實現人生的價值。經過人生修養(yǎng)的磨礪,我們越能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精美和刻苦、思想的深遠和學問的富有,更獲得了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讓我們在學習國學和人生修養(yǎng)的道路上繼續(xù)努力,并將其注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得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和有價值。
國學與人生篇五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觸過,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過人生三境界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把這“人生三境界”化為我的“讀書三境界”,讀書需要這樣的境界。
古語云,開卷有益。人,要博覽群書,但在浩如煙海的書林中,如何尋找適合自己讀的書呢?這需要我們查找、搜尋,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作為學生的我,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階段:剛開始上高中的時候,因為自己的語文成績不理想,想多閱讀一些文章作品,于是把《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雜志買來看,經過一段時間后,自我感覺還不錯,但是到真正寫作文的時候,還是“擠不出牙膏”來。向老師請教才如夢方醒,讀書作學問不能只關照“快餐文化”,要讀經典,讀名著,并且寫讀書筆記,記自己的閱讀心得。讀,一定要有所得。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我改變了讀書的策略,按照老師的說法去做,果然很奏效。真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啊!
高中生還有很多必讀書目,擺在我眼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沒有那么多的時間、沒有那么多的精力讀。怎么辦呢?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像海綿里的水,要擠總會有的。我把一切課余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別人閑談的時間,我用來讀書;別人閑逛的時間,我用來讀書;別人游戲的時間,我用來讀書。那一段時間,很多同學都認為我變得不可思議,變得不可理喻,但,我心是有方向的,為了這個方向,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間,我讀了中外名著40多部,寫讀書筆記10多萬字,考前捧著厚厚的精神食糧,我欣慰自己三年沒有荒廢。今天,看到這個與閱讀有關的材料,“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弊约旱乃季S馬上回歸到了我的精神家園,在那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領地,心靈之筆以最快最好的'速度訴說“我”的閱讀經歷,我的閱讀境界。
人生,仍然在繼續(xù);讀書,依然在進行。在人生與讀書之間,我找到了一個最美的境界。
簡評文章記敘了“我”的閱讀經歷。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一、選材精當。的范圍是寫閱讀的,但怎樣寫卻是很難處理的。本文作者卻以很小的角度切入,以“人生三境界”為引子,轉而化為自己的看法,精辟!二、思路清晰。作者敘述了“我”的閱讀經歷,以一個橫斷面的形式切入,只說了自己在高中三年的情況,而且以時間為序,水到渠成。三、語言有文采。文章作者善于運用排比、引用來渲染氛圍。
國學與人生篇六
【譯文】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
2、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現能《弟子規(guī)》。
【譯文】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3、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弟子規(guī)》。
【譯文】穿衣服需注重整潔,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才是持家之道。
4、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弟子規(guī)》。
【譯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猶豫退縮,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5、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弟子規(guī)》。
【譯文】借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的行為。
6、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眥《弟子規(guī)》。
【譯文】當你有能力可以服務眾人的時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如果別人有能力,不能輕視,更不能妒忌。
7、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guī)》。
【譯文】只要是人,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8、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弟子規(guī)》。
9、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初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選自《三字經》。
10、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選自《三字經》二年級:
【譯文】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p>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p>
4、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稇?zhàn)國策》。
【譯文】走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失誤要后及時補救。
5、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稇?zhàn)國策》。
【譯文】指在一個陷阱的環(huán)境里,不要過于與對手爭強好勝,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敵人。
6、滿招損,謙受益?!渡袝贰?/p>
【譯文】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好處。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尊敬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小兒女,同時也愛護別人的幼小兒女。
8、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睹献印?。
【譯文】沒有圓規(guī)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9、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譯文】不停地刻,金塊和石頭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難也能克服。
10、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盾髯印贰?/p>
【譯文】青,從藍草中取得,顏色卻比藍更深,比喻后生晚輩通過學習和積累,學習超過前輩。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
【譯文】短:不足,長:有余。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13、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逗鬂h書》。
【譯文】真誠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堅如金石的東西,也要被打開。
1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稘h樂府》。
【譯文】少壯年華時不努力學習,待到年老時就只能悲傷了。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譯文】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huán)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16、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晉書》。
【譯文】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17、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禮記》。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見,聽什么也聽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專注。
18、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清《增廣賢文》。
意思:路途遙遠,才可以知道馬的力氣的大小;經歷的事情多了,時間長了,才可識別人心的善惡好歹。
19、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寅,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
意思:一年中最關鍵的時間是春天,一天中最關鍵的時間是在黎明;一個家庭最寶貴的東西是和睦,一個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東西是勤奮。要善于把握關鍵時間,抓住關鍵的東西,好好把握,好好珍惜,才能成功。
20、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明·呂坤《呻吟語·應務》。
【譯】天天行路,不怕路途有千萬理之遙;常常做事情,不怕有千萬件事之多。
【記】不干,永遠也不會成功。要實現自己的目標,離不開艱辛地勞動,成功和失敗都是長期一步一步積累的結果。
國學經典名句(三、四年級)。
三年級: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薄咀g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p>
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p>
3、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
【譯文】子夏說:“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p>
4、子夏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薄咀g文】子夏說:“普天下的人都應是兄弟?!?/p>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薄墩撜Z》。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這樣的人很少有仁義之心?!?/p>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譯文】孔子說:“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fā)號施令,在下者也不會聽從。”
7、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薄墩撜Z》。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8、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弟子規(guī)》。
【譯文】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退卻了。
9、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蹲髠鳌贰咀g文】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10、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抖Y記》。
【譯文】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抖Y記》。
【譯文】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1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抖Y記》。
【譯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13、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盾髯印贰?/p>
【譯文】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距離),他的成功在于不斷行走。比喻先天條件差的,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14、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秾O子兵法》。
【譯文】了解自己,了解敵人,百戰(zhàn)都不會失敗。即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打起仗來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15、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度龂尽贰咀g文】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選自韓愈《師說》。
意思:人不是生來就什么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說明向他人求學的重要性。
17、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記】這是一幅古人的對聯,是說功夫、本領、成功,都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人一生隨時都可能會遇到困難,或者遭到逆境;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戰(zhàn)勝了困難,你就會獲得勝利的喜悅。
18、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犊鬃蛹艺Z·六本》。
意思是,苦口的藥雖然很倒胃口,但卻有利于自己的病,逆耳的話雖有點傷人,但卻能幫助我們的一言一行。現在常用來說明應該正確對待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19、行成于思,毀于隨?!啤ろn愈《進學解》。
意思:做事成功由于多思考,失敗由于隨意,不經心。
2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馑迹鹤约翰幌胱龅氖虑?,不要強加給別人。
四年級:。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譯文】孔子說:“對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p>
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譯文】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么樣呢?”
3、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薄墩撜Z》。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坦蕩,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譯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淌?!?/p>
5、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實。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言過其實為恥辱。
6、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p>
7、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弟子規(guī)》。
【譯文】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
【譯文】常用來表示記取過往的經驗教訓,以作為后來行事的借鑒。
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吨芤住?。
【譯文】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睹献印贰?/p>
【譯文】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11、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盾髯印贰?/p>
【譯文】水既能托載著船前進,也能使船傾覆。這句話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兩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適當引導就會造成壞的結果,壞的事情如經合理疏導則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1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独献印?。
【譯文】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13、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譯文】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14、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抖Y記》。
【譯文】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比喻做事須謹慎,不能出一點點差錯。
15、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逗鬂h書》。
【譯文】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老年人越是年長,精神應當越壯豪。
1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度龂尽?。
【譯文】即使是很小的壞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17、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度龂尽?。
18、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天子章》。
意思是: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對別人的老人不好;敬愛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別人的老人。
19、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意思: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經過實踐的。
20、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意思:堅持不懈做事的人,總會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
國學與人生篇七
打定什么主意,全靠自己;要前進要停止,在于自己;走上人生正途,全在自己一念之間;走上人生正途,要化被動為主動。如果探討孔子思想對現代人有何啟示,則首先值得注意的即是“自我的覺醒”。人要真誠,首先需“自我的覺醒”。如何做到這一步?以下稍加說明。
首先打定什么主意,全靠自己。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避婈牭慕y(tǒng)帥可能被劫走,就像金庸《天龍八部》里的蕭峰,憑著高超武功,可以在千軍萬馬之中,把敵方統(tǒng)帥劫走。但是,一個平凡人的心意卻不能被改變?!爸尽笔切囊?,代表心中對某件事的固定看法??鬃舆@句話的重點,不在強調平凡人的頑固,而在肯定:即使是個平凡人,只要打定主意,就沒有人可以改變他。換言之,人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為這個想法負責。
其次,要前進要停止,在于自己。
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币饧矗浩┤缍淹脸缮?,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繼續(xù)做,那也是我自己要前進的。在這一生中,我們做任何事不都是如此嗎?與其把責任推給別人,不如自己勇敢承擔。
第三,走上人生正途,全在自己一念之間。
孔子以自己作為示范,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行仁離我很遠嗎?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在此,“仁”字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指“行仁”而言,亦即走上人生正途,或具體去行善。這句話的契機在于“我欲仁”三字?!坝贝韮刃牡囊庠?,以及由此而生的力量。
國學與人生篇八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倡導學生尊師重道,樹立正確的三觀,學會運用知識改造自己。
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基本內容。
4、《易經》是打開中華文化大門的鑰匙,推薦看曾仕強教授的講課視頻。
5、抓核心詞,教會大家學習——孔孟之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是集合。
6、尊五美、摒四惡。
7、仁者愛人——兩個實例(日本人折枝母親、乾隆配康熙狩獵的故事)。
9、以和為貴——中國人最大的審美:對稱;改革的力度與社會承受度有機相結合。
1、推己及人;2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標準,不能帶著一種濃厚的黨同伐異。
11、孝親尊師——百行善為先;百善孝為先。
13、《論語》這部經典一共25篇;《論語》仁者的叮嚀;見微知著(紂王象著);孔子論仁:核心仁者愛人,推行仁政;實現仁的基本途徑:克己復禮、推己及人;仁的道德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達先達人。論禮:禮是論語思想中的一種重要范疇,在經典中出現了75章,內涵就是禮儀制度;禮的核心是周禮:以尊者為尊;以親者為親;禮的推廣:君君、臣臣、夫婦、子子。論政:政是《論語》思想討論的重要內容;政:首先是指孔子所推崇的“仁政”學說;其次是孔子要求統(tǒng)治者的政治原則——惠而后使、教而后使。
論“君子”人格:一重道、尚德、尊仁、懂禮、求智,講究信義;換句話而言:忠、孝、悌、信、恭、智、勇。論“學”學思結合、見賢思齊、溫故知新、開卷有益。論“教學”有教無類、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學。
14、修身——人生規(guī)劃:做人的品格和心態(tài);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情感智慧——小家、大家、國家(情的樹狀圖);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的若干原則。成就事業(yè)和齊家治國(后兩層);方法圓融變通。
國學與人生篇九
國學,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累的智慧與文化的結晶,也是一種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問。國學研究范疇廣泛,內容豐富多樣,其中既包括經史子集、諸子百家的研究,又融合了中醫(yī)、易學、風水等方面的智慧。我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國學對于人生的指導與啟迪,感悟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對于塑造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國學教導我們正確的處事態(tài)度。作為一種綜合的文化體系,國學對于人生中的處事態(tài)度有著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古人的著作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與經驗。例如,我們可以從國學中學習到忍讓、謙虛、寬容等優(yōu)秀品德。古人認為,一個人應該學會退讓,學會容忍別人的錯誤,在與人交往中保持和諧與平衡。這樣的處事態(tài)度帶給我啟示,告訴我在與人相處時要包容、理解和體諒他人,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以和為貴。
其次,國學教導我們正確的價值觀念。眾所周知,人生的價值觀是個體行為和行動的基石,決定著個人的選擇和處世方式。國學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價值觀,強調仁愛、忠誠、孝心等倫理道德,崇尚道義、禮儀約束。這些傳統(tǒng)價值觀在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意義,是我們塑造良好人格和價值觀的重要基石。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做人的根本之道在于正直和誠實,只有以道義為準則,才能走得更遠,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價值。
再次,國學教導我們正確的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壓力愈來愈大,生活節(jié)奏也愈發(fā)加快。人們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與幸福。而國學的學問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平衡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享受生活的樂趣和美好。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古代詩詞和文人墨客的著作,領略到別樣的人生情趣和境界。在國學的指導下,我學會了欣賞每一天的陽光,品味每一分生活的美好,從而擁有了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愉悅的心情。
最后,國學教導我們正確的思維方式。國學注重思辨與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要求人們善于思考問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國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學習到許多哲理和智慧,啟迪我們獨立思考和發(fā)自內心的思考。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儒家的論述和墨家的墨守成規(guī)思維方式,學會如何運用邏輯和辯證的方法解決問題。對于我而言,通過學習國學,我養(yǎng)成了自己的獨立思考的習慣,不僅能夠更好地分析問題,也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綜上所述,國學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行為和處事態(tài)度的體現。通過學習國學,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和指導,培養(yǎng)正確的處事態(tài)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國學的深奧與博大,讓我在學習中逐漸明白道德的重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指導原則,以及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標。我相信,只有深入學習國學,將國學的智慧與實踐相結合,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走向成功與幸福。
國學與人生篇十
甘戊出使齊國,走到一條大河邊,船夫說:“河面很窄,你(卻)不能夠自己過河,能夠替國王去游說嗎?”
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世間萬物,各有所能,比方說,恭謹而又忠厚老實的人,能夠奉侍君主,不能夠用他們帶兵打仗;駿馬日行千里,為天下騎士所看重,可是如果叫它去捕獲老鼠,那它肯定不如一只小貓;寶劍削鐵如泥,為天下勇士所青睞,可是如果用它來劈砍木柴,那它肯定不如一把斧頭。用船槳劃船,讓船順著水勢起伏漂流,我比不上你;然而游說各個小國大國的君主,你就比不上我了?!?/p>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萬物皆有所能,放對位置才能施展所長。若只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指責別人的短處,則太過片面。
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p>
莊子曰:“臣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躋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蓖跄酥?。
2、《韓非子·喻老》。
楚莊王想要討伐越國,莊子規(guī)勸說:“大王想要討伐越國,是為什么呢?”楚莊王說:“(越國)政治混亂軍`隊軟弱?!?/p>
莊子說道:“我害怕智慧(就)像眼睛(一樣),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事物卻不能自己看見它的睫毛。大王你的軍`隊自從戰(zhàn)敗給秦、晉(兩國后),喪失了數百里的土地,這是軍`隊軟弱。莊躋在(我國)境內做了盜賊但是官吏們不能阻止,這是政治混亂。大王(你的國家)政治混亂軍`隊軟弱,并不在越國之下,卻想要討伐越國,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一樣?!?/p>
楚莊王就停止了(討伐越國的事宜)。
3、《墨子·兼愛中》。
從前,楚靈王喜歡男子有纖細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體胖,失去寵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頓飯用來節(jié)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裝時)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帶束緊,扶著墻壁站起來。等到第二年,滿朝文武官員臉色都是黑黃黑黃的了。
楚靈王以個人的好惡去規(guī)范臣下的行為,并以此決定親疏,這就必然會引起下屬臣僚的刻意逢迎和拼命邀寵。如此上下互動,漸成風氣,勢必會釀出大禍,危害國家,毀掉個人。
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4、《莊子·天運》。
從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皺著眉頭在鄰里間行走,鄰里的一個丑女人看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回去后也在鄰里間捂著胸口皺著眉頭。鄰里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而不出;貧窮的人看見了,帶著妻兒子女遠遠地跑開了。那個丑女人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
這個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么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
黃碩貌丑,卻博得了諸葛亮的親睞與鄉(xiāng)鄰的喜愛;托爾斯泰長相嚇人,卻受到萬人尊敬。東施不知道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塑造適合自己的形象,反而去盲目的模仿別人,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甘戊使于齊,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間耳,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說乎?”
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謹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騏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貍;干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說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p>
國學與人生篇十一
-------------主講人:袁濟喜(來自中國網)。
在前面兩講中,我們多次提到,中國傳統(tǒng)學術是一種人文學說體系,傾心人生觀問題,具有極濃的人文關懷意蘊。西方的人文關懷主要透過宗教精神來建構的,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學術與此不一樣,主要依托自己的世俗文化來建設的,透過五千年的禮貌史,三千年的學術史來展現出來,續(xù)續(xù)相生,輝映著我們這天的日常生活,啟發(fā)著我們的人生境界,點亮了我們的心智。因此,在這一講中,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談談國學與人生境界問題。
一、何謂人生境界。
談到人生境界中的“境界”一詞,在這天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我們批評一個人道德水平低,往往說他(她)沒境界、境界低等等;說這個人道德精神高尚,往往說他境界高?!熬辰纭边@個詞橫貫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功利事業(yè)中使用,在超功利的文藝生活與審美活動中更是經常用到,王國維先生不僅僅在傳統(tǒng)的經史之學中成就非凡,而且在美學與文藝批評領域中卓有建樹,寫過一本名著《人間詞話》,其中的主要范疇是“境界”,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王氏所說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與藝術境界的統(tǒng)一,王國維在這本書中強調人生境界是文學境界的前提,沒有人生境界是寫不好詩詞的,從漢魏至唐宋元明清,境界是文學家與文學作品的靈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這本書是我們大學人文學科中經常教育學生的經典,百讀不厭。從王國維這位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之英杰的思想中,我們能夠明顯地看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人生問題,而人生境界則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即國學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文情懷。
人生境界論的第一個方面,是關于人格的學說。在傳統(tǒng)文化中,人生境界與人格境界直接相關?!叭烁瘛币辉~從原始含義來看,它是從拉丁文來的,意思是指“面具”,早期一般指個體的公開的自我,亦即大庭廣眾前的形象。西方人比較強調人格的表演性,亦即人格的內在結構與外在形象的差異性,西方人認為人的內在想法與外面的表現能夠有兩面性,不必須要做到內外統(tǒng)一,他們比較重視人的保密性,大約也是出于這一點;而中國人自古至今,較多地從道德的層面上去看待人格現象。中國古代雖沒有人格這個名詞,但與此相關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儒家經典《禮記?緇衣》中有所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那里所說的“格”也就是指內在道德與外在行為的統(tǒng)一。
從孔子到思孟學派的《中庸》、《大學》,推崇的是內心的真誠無偽,慎獨養(yǎng)心,直到這天,我們中國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兩面派。所謂人格,更多的是指內外合一的道德境界。這種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觀的基礎之上。孟子說:“人之因此異于禽獸者幾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離婁下》)孟子認為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就是仁義禮智這些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君子與庶民正是在這一點上加以區(qū)分的。因此,人生的好處就在于對這些基本道德價值的認同追求。
中國古代的思想學說,大部分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學說,當然也就涉及人格境界的問題。儒道兩家盡管在政治與人生信念上有很大不一樣,但是在對人格境界的執(zhí)著上,卻是一致的,并將人格建立在這種超越世俗的人格境界之上。中國古代的先哲熱愛生命,不像佛教與希伯來系統(tǒng)的宗教那樣厭生,但是他們也不贊同犬儒學派的貪戀世俗而不顧人格,而是將人格的最高境界建立在好處世界上,從而使中國文化具有不一樣于宗教但又具有宗教魅力,既世俗化又能夠超越其局限性的審美性質。人格之因此不一樣于“人品”,就在于后者往往是指一般的道德行為與準則,有的人雖然沒有理解過任何教育,但人品敦厚誠實,也能夠說是有人格的。但倫理學與美學上的人格,是一種特定人格,它是指具有自我意識、精神信仰、道德境界的人性內在結構與外在行為的統(tǒng)一,尤其是中國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種有著自我體認的道德意識與堅定意志潛質,到達了與天地并流,與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國學始終圍繞著造就這種高尚人格的建設而展開,離開了人格境界,人生觀的建設也就失去了依據。
同時,中國古代的人生境界還與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操守聯系起來,它并不玄妙,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是中國人的基本價值決定,不管時代如何發(fā)展,這些基本的道德底線是不會改變的。在5。12汶川大地震之中,一所學校的房屋倒塌了,一位老師全身趴在桌子上方,犧牲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桌子下方的四名學生。而在同時的另外一個地方,有一個教師則在地震時扔下學生自己首先逃走,事后還恬不知恥地在一群“后現代”的鼓噪下自我炒作,但兩相對照,人生境界有天壤之別,這是不爭的事實。
譚千秋銅像。
信仰了。
在中國古代儒學看來,所謂人生境界,不是別的,乃是人類建立在自我意識之上的一種道德境界,經過自我反思與學習,構成了自己的道德信仰,到達內圣外王的境地。儒家的經典《禮記?大學》將這些步驟歸結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宋代理學家歸納的“八條目”。這“八條目”的次序是依次遞進的,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后人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稱為“修齊治平”。這些道德人格的建構步驟,在秦漢之際的思想家中各有說法,但大體上是由內及外,透過完善道德來建功立業(yè)。《禮記?禮運》中說:“故圣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冶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在儒家看來,理性與道德教育范疇就像在人性這塊處女地耕耘一般,最后的升華與安固,則是依恃禮樂教化。
人生境界論的第三個方面,還指胸襟器度。古人常用“胸次”、“胸懷”,“懷抱“來形容之,認為是一個人的道德層次與人生修養(yǎng)的顯現。這天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境界,往往從這方面著眼。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人生的磨練與自我覺悟,當人經歷了許多滄桑甚至磨難時,往往對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宋人講理學道德,往往從這些方面去體悟,比如程顥有一首著名的詩《秋日偶成》中詠嘆:“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边@首詩抒發(fā)了這位歷經世故,學問洞達的哲學家胸懷寬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尤其是最后的一句“男兒到此是豪雄”,寫出了中國文化中人格境界與洞穿世事,回歸自我,胸次超然的特點。這天我們常常體會到由于社會與單位諸事的糾纏,人事復雜,心胸狹隘之人隨處可見,我們自己的心胸久而久也不免習染的苦惱,古人的這種心胸修養(yǎng),倒是能夠給我們許多啟示的。
從做學問的角度來,國學強調人品與學問的一體化,古人一再強調,做學問如果沒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學問的。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說:“夫氣煩則慮亂,視壅則志滯,君子則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達而事成”,之后明代有大思想家王夫之也一再強調這層意思。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也提出,古來成大事業(yè)者,做大學問者,必須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在這天我們講國學,這一點是應當個性強調的。
人生境界論的第四個方面,指人生品味與趣味。比如六朝時是一個講究雅人深致的時代,所謂雅人深致,是指一個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與門弟血統(tǒng)。魏晉六朝是所謂雅道相傳的年代,雅道是人生的品味,審美的趣味,它分別了人生的修養(yǎng)層次與道德修養(yǎng)的層次,而這些最直接的顯示便是一個人的趣味。北宋黃庭堅說過:“余嘗為少年言,士大夫處世能夠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yī)也?!眹鴮W大師梁啟超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其中舉了《世說新語》中的兩個名士的軼事來說明。一個叫祖約的人喜愛錢,一個叫阮孚的人喜愛木屐,人們對他們的喜好不能分其高低。但有一天,客人造訪祖約,祖約正在數他的財寶與錢物,一時收藏不盡,還剩兩小筐錢,見客人來趕忙放在背后,生怕給客人看見,其鄙俗之“趣”可見一斑??腿擞秩グ菰L阮孚,見他正在給自制的木屐上蠟,嘆道:“不知一生可穿幾雙屐?”說話時意態(tài)瀟灑,情趣盎然。于是客人透過這件事最后分出了阮孚與祖約趣味的高低。梁啟超舉出這件軼事是想說明:“凡一種趣味事項,倘或是要瞞人的,或是拿別人的苦痛換自己的快樂,或是快樂和煩惱相續(xù)的,這等統(tǒng)名為下等趣味?!币虼?,趣味問題顯然與國學中的人生境界中的價值決定直接相關。
梁啟超主張在青少年時,便要培養(yǎng)高尚的趣味,“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濃的,成天價亂碰亂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边@些論述表現了梁啟超對于趣味在人格培養(yǎng)領域的重要地位。趣味是人類異于動物的介于愛好與理性、修養(yǎng)與嗜好之間的生命追求,它是人性的集中顯現,也是通向道德境域的潛意識。梁啟超重視對于趣味的研究,證明他的文化思想是很深邃的。
中國文化與人生智慧向來主張親近自然。
當然,國學中的人生境界論是多元思想組成的。老子與莊子這些道家人物,對人生境界的明白與儒家有很大的不一樣。老莊認為人之因此不能取得自由,不能擺脫“人為物役”的杯具,原因在于人的自由本性受制于各種外物的束縛,只有將這些束縛人的“假我”、“非我”統(tǒng)統(tǒng)扔掉,人類才能走向自然,實現自身價值。在《莊子?大宗師》中,莊子假托顏回之口提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道)謂坐忘。”莊子用“心齋”、“坐忘”的心理特征說明人生境界的實現。中國文化與學術的內在生命力,比如對于自由情性的追求,對于高風遺韻的向往,都與老莊的人文精神有關。
老子與莊子所確定的這種人格本體主義在魏晉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其特點便是從思辨走向了現實的人格嚴肅主題。莊子揭露的弱肉強食,“無恥者富,多信者顯”的社會現象,到了漢末則愈演愈烈。魏晉文化與魏晉人格的永恒魅力,就在于這種社會場景中杯具性地全面展開。這種追求又因當時士族階層的崛起而構成為特定的人格,表現為后人津津樂道的“魏晉風度”。魏晉士族文人一方面風流自高,另一方面**又常常將他們拖入死亡。何晏、嵇康、陸機、陸云、潘岳、歐陽建、石崇等人,都是在**中被送上刑場的。這樣,就在強烈的人生追求與無可奈何的命運之間產生了尖銳的沖突?!八郎啻笠印?,這是從莊子到魏晉名士痛感的人生主題。當人處于蒙昧階段,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價值時,還能夠因麻木而減輕這種痛苦,但當人們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生活欲望時,這種死亡就越發(fā)顯得驚心動魄。
魏晉風度后世景仰。
由此,對人生苦難的解脫,對逍遙境界的尋求,成了魏晉以來人生哲學的重大課題。正如湯用彤先生在《魏晉玄學與文學理論》一文中所言:“魏晉人生觀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為玄遠之絕對,而遺資生之相對?!瓘恼芾砩蟻碚f,所在意欲探求玄遠之世界,脫離塵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奧秘。”這段話與人們這天常引的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論魏晉人格瀟灑的話能夠互相補充。漢魏以來,圍繞著人生的好處主題,各種哲學紛紛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這樣幾種:一種是以阮籍為代表的逍遙論;另一種是以嵇康為代表的養(yǎng)生論;再一種就是以《列子?楊朱篇》為代表的縱欲論。此外,還有何晏、王弼的無為論,向秀、郭象的安命論等等。魏晉以后逐漸興盛的佛教,則是從宗教麻痹的角度,來解釋人生問題的。隨著老莊與玄學的流行,人們對傳統(tǒng)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路發(fā)出了挑戰(zhàn),以自然的人格代替禮教人格。中國古代的人生境界論在這一時期到達了高峰。而魏晉風度則這對于這一段時期思想文化的人格化與名士化。我在今年四月的《中華讀書報》上發(fā)表過一篇學術講演稿《魏晉風度與現代人生》,就是專門談這一問題的,在那里就不多說了。
中國古代的人生觀,雖然存在著儒道兩家的對立,但是這兩派的觀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能夠互相補充的。儒家與道家都將人格境界奠定在農業(yè)社會的天人合一意識上,主張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建構人格,而不是在與自然界的對立中建設人格,這就造成了儒道兩家文化人格的順從性與和諧性。儒家“與天地參”的道德境界,與道家的自然之道也能夠相通,孔子晚年也期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獲得解脫,他的“浴沂舞雩”與莊子的“逍遙游”實質上是相同的,都是人生的自由境界。儒道兩家人格的不一樣有助于中國文化的活力與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們彼此之間的互補,造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的廣博精深,中國后期受儒學熏陶的文化人物,沒有不出入佛老的,蘇軾、王夫之等人就是典型。
因此,談到中國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談佛教,尤其是禪宗的人生境界論。唐宋時期的禪宗思想,是中國人生境界論成熟的重要標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世俗的,他們不主張在脫離日常生活之外去追求西方人那種慘厲的宗教贖罪精神,因此,印度小乘佛教的教義與儀式很難在中國推行。禪宗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去參悟道。雖然它也有一套修煉儀式,如凈心寧意,排除雜念等等,然而其主流精神卻是倡導日常實踐以加強悟性,積累智慧。所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倍U宗不主張離開日常生活去思索佛性,而是力主禪境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實踐之中,強調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皆有佛性在內,這是具有東方文化特點的泛神論思想。以往的小乘佛教在解釋三身法時,常常從外在偶像角度去解說,而禪宗則從自我心靈去倡論。而此種自悟具有豁然開朗的特性,所謂“忽遇風吹云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即是這種心理覺悟現象的表現。頓悟是禪宗獨特的精神領會方式,由于它是主觀和個體性的,又不脫對象的感性形式,心靈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與審美精神的釋放不謀而合。
禪宗常用三種境界來說明悟的境界。第一境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以喻精神的漂流,沒有得到禪境的指引;第二境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形容已經破除法執(zhí)與我執(zhí),即超脫了客觀性相與主觀癡迷,使精神獲得必須的自由但尚未悟道;第三境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形容在頓悟中獲得永恒的體驗高峰,這雖是一霎那間的頓悟,但卻是超越時刻與空間的永恒,禪境即是這種高峰體驗的產物。這種體驗由于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礎之上,是在與砍柴擔水,觀花賞月的平常生活相伴,因而它沒有出世的寂滅,與“高處不勝寒”的虛幻,相反,倒是充滿著日常生活的趣味,是一種恬淡閑和,平靜如水的心境。體現了中國文化一以貫之的寧靜而世俗的品格趣味?,F代著名作家林語堂在《中國人》這本書中指出:“詩歌教會了中國人一種生活觀念,透過諺語的詩卷深切地滲入社會,給予他們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使他們對大自然寄予無限的深情,并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詩歌透過對大自然的感情,醫(yī)治了人們心靈的創(chuàng)痛,詩歌透過享受簡樸生活的教育,為中國禮貌持續(xù)了圣潔的理想?!边@種詩學精神固然直接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但與禪宗的作用也是分不開的。
林語堂先生(資料圖片)。
禪宗對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境界說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境界作為佛教概念,是借用中國古代的詞語來譯釋佛教要領的產物?!稛o量壽經上》云:“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薄度A嚴梵行品》中云:“了知境界,如幻如夢,”佛教認為,世界皆妄,人對于世界的感受是由心念之妄所產生的幻覺?!洞蟪似鹦耪摗分芯驼f:“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毙哪顬槿说牧R,即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的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的境界,正因它們是由人的主觀感覺所賦予的心念,故而沒有自性。由于是由主觀感受所決定的心念系統(tǒng),“境界”一詞便由原來的疆域之意演變成精神之境。要了解國學與人生境界論,單靠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學說而離開禪宗思想是無法說清楚的。
中國古代士大夫這種調和儒道佛的人生觀與審美觀念,在宋代蘇軾的人生境界論中看得很清楚。蘇軾生活在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北宋年代。他以一顆敏感的心,感受到了這種由盛轉衰的秋涼之氣。他將中唐以來文人內心的矛盾即用心入世與退隱逍遙的沖突,在其思想與創(chuàng)作之中盡情表現了出來。蘇軾早年也有著不亞于韓愈的忠君之心。從他在熙寧變法中的保守立場,以及他給皇帝的上書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蘇軾儒者濟世的信念與政治態(tài)度。在這方面他遠不如嵇康的憤世嫉俗,也不如陶淵明的退隱田園。蘇軾一輩子也沒有退出宦海。然而人的精神的價值也許并不在于外在的政治態(tài)度上,而是在于內心世界的塑造上。蘇軾以他早慧而敏銳的眼光,看出了封建社會到了北宋年代,已從大唐帝國的極盛轉向了衰微。
但蘇軾比老莊偉大與堅強的地方,在于他并沒有以遺棄現實、營造虛幻的逍遙游來自我麻醉。正因現實的人畢竟不可能生活在太虛之境中,真正的勇者不僅僅敢于正視淋淳的鮮血,更要直面慘淡的人生,嵇康以其生命實踐了這種人格精神,但是嵇康之死也證明了他所追求的素志仍然帶有很大的虛幻性,正如顏之推所說,嵇康大倡“養(yǎng)生論”,但他自己卻死于非命。蘇軾雖然一再贊嘆魏晉間鐘(繇)、王(羲之)之書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并對陶淵明的詩歌境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但是他從自己一生的政治上的挫折與坎坷中,體味出了人生的悲涼與悲幻,從而感受到了一種較諸阮籍、嵇康更為悲涼的心境。如果說儒家的人生境界論來源于他們的現實精神,道家與玄學主張超離現實,蘇軾則游離于二者之間,他對現實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君子能夠寓意于物,而不能夠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寶繪堂記》)他認為對生活之樂既要關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對生活完全不感興趣則人生索然寡味,對生活一味沉迷則亦玩物喪志,不足為樂。因而蘇東坡對生活始終抱著一種漂流的心態(tài)。
正正因對生活的終極好處的無法確定,對人生目標的迷茫,因此蘇軾認為生活的好處只能在不斷的進程中來確定。對他來說,人格的實此刻于過程本身而不是在于終極好處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在這首著名的詩中,以孤雁自比。人生好比那不斷飛翔的鴻雁,泥上偶然留下了一些零星的爪印,大雁卻一往無前。也許,這就是蘇軾對自己命運的寫照,對人生存在好處的明白。這種類似存在主義的生存觀,在蘇軾的詩詞中能夠隨處見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凄涼,夜來風雨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蔽乃囂K軾的那里成了人生凄涼感的寫照。因而蘇軾的人格相對于老莊與魏晉間的阮籍、嵇康來說,外表似乎沒有他們那么高遠超離,而從內在好處來說,卻是更為超脫,獨立性也更強了,并演化成一種新型的人生境界論。他的人生論對于現代人生境界論影響很大,我們下方還要談到。
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指出:“哲學的任務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用心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笨v觀中國古代哲學與思想文化,這一概括是很到位的。我在那里要補充的是,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一詞和一科,如果要說有的話,它更多的是指一種人生觀與宇宙觀,中國古代的“哲學”與西方不一樣,更主要的一種人文學說與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內涵更深,境界更遠,透過上方的歷史回顧,我們能夠看得很清楚。
馮友蘭、宗璞父女一齊。
二、“眾里尋他千百度”
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境界論在近代以來,面臨著艱難的選取與重建。18發(fā)生維新戶外之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始了向近代形態(tài)的轉變。近代以來先進人物對傳統(tǒng)文化大致有這么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從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或者政治革命的立場出發(fā),圍繞著改造國民性,將人生觀建設與啟蒙教育結合起來。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梁啟超、章太炎等人。
梁啟超在維新戶外中寫成的《新民說》中提出,中國因此積弱積貧,受外國列強的欺負,除了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敗之外,還在于中國人的素質太差,表現為“愚陋、怯弱、渙散、混濁”等等,從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能夠明顯地看出。要使中國真正富強起來,光靠革命無濟于事,關鍵是使人民這三方面的素質得到提高,進行一番自新。他說:“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梁啟超認為,只要有了新民,就不愁產生不了新制度與新國家、新政府,因此他的結論是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他的學說,對于五四新文化戶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國學大師章太炎在19《民報》上提出《革命之道德說》,主張用傳統(tǒng)的道德與建設新型人生觀相結合,“舉此四者,一曰知恥,二曰重厚,三曰耿介,四曰必信。若能則而行之,率履不越,則所謂確固堅厲,重然諾,輕死生者,于是乎在。”魯迅先生曾說太炎先生在辛亥革命時期主持《民報》,主要提出用宗教增進道德之力量,用國粹激動愛國之熱腸。章太炎從國學與宗教的角度去建設革命之道德,重在人生境界的建設。尤其是主張用宗教來升華人生境界。他在蘇報案的獄中與同入獄的烈士鄒容所作的`《絕命詞》三首中,第二首中寫道:“平生御寇御風志(鄒),近死之心不復陽(章),愿力能生千猛士(鄒),補牢未必恨亡羊(章)?!边@首詩中的第三句道出了鄒容與章太炎等人自覺從佛學的“愿力”即精神意志中汲取力量的想法。辛亥革命至民國時期,許多文化名人如章太炎、李叔同(弘一法師)、蘇曼殊等人信仰佛教,也是期望從中找到精神家園與人生境界,以超離現實世界。
到了辛亥革命后,五四戶外前夜,蔡元培、魯迅、胡適、陳獨秀等人則從新文化戶外的角度,對國民性問題,提出了更為尖銳的批評意見。當時的狀況是,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然而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先天軟弱性,革命的果實最后被窈國大盜袁世凱所撈取。袁氏復帝制的陰謀被粉碎之后,中國又陷入了更為黑暗的軍閥混戰(zhàn)割據的局面之中,許多投身辛亥革命的志士,如章太炎、蘇曼殊、李叔同、魯迅等人對此深感失望與痛苦,我們只要看一下魯迅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寫的《野草》、《吶喊自序》等文章,就能夠體會從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夜仁人志士的灰心失望。與這種心態(tài)相通的則是佛學思潮的昌盛,許多人欲在青燈古佛前尋取人生的慰藉。同時,辛亥革命的失敗,促使許多思想家將眼光放得更為長遠深刻,他們認為啟發(fā)民智,批判舊的文化傳統(tǒng),宣傳西方啟蒙主義,呼喚科學與民主,抨擊專制與愚昧,是療救國民靈魂的前提。五四新文化戶外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與思路下產生的。
陳獨秀在他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雜志。
民國初年之后,袁世凱稱帝竊國,不惜向日本帝國主義出賣民族利益與國家主權,激起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當時的一些啟蒙思想家在救亡圖存的同時,也提出了改造國民性,凈化文化空氣,清除精神毒素的文化主張?!拔逅摹睍r期,陳獨秀在他主編的《新青年》雜志上痛切地提出;由于長期的封建專制及其思想意識的愚弄與影響,“鑄成今日卑劣無恥退葸茍安詭易圓滑之國民性”,乃是“亡國滅種之禍根”。他的主張顯然繼承了嚴復與梁啟超的新民說與民德說,在斥責封建專制主義及其文化道德體系對國民的戕害方面,言辭更為激烈。
另一派先進人物則是王國維等人。王國維痛感于辛亥革命以來,道德淪落,國民精神萎靡不振,他們力圖從振興教育的角度來改變這種局面,使中華民族重振雄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們認為道德與文化的建設,歸根到底是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人格。但王國維的憂患意識更深,他不僅僅看到了中國人民在當時飽受國內外各種黑暗勢力的欺負壓迫,而且也看到了人類進入物質禮貌階段后,人性墮落與好處流失日益加劇。叔本華與尼采對于人類命運悲觀失望的學說,清末社會的腐敗黑暗,加上個人身世的孤寒,使王國維對人生深感失望與痛苦。因而他的美學對人性思考更加深刻,他力圖將美學與藝術作為消解人生痛苦、超越人生污穢的精神家園,從而建成新的人生觀。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還特意將人生境界與詞學境界等同起來。這是王國維詞學與他人不一樣的重要標志。比如他說過一段經常為后人所稱引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他借用宋詞來形容這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p>
王國維在那里將古今成大事業(yè)與大學問者,與三種人生境界聯系起來,認為務必經過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也就是三種境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那里刻意突出,填詞決非技巧范疇所能奏效的,而是與做大事業(yè)與成就大學問一樣,是依靠整個心胸人格的升華而成就的。在王國維的詞學思想中,這種詞品出于人品的情緒是異常強烈的。王國維將傳統(tǒng)文化中老莊思想與西方叔本華、尼采的思想融合在一齊,力圖建設成具有中國特點的思想體系。由于當時的社會現實離他的理想太遙遠,王國維于1927年6月2日上午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他的死也是人生境界的產物。故陳寅恪寫下了著名的《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于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jié),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這能夠說是對于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人生境界與學術精神相統(tǒng)一的表征,其中所揭示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經成為國學人格境界的座右銘。
王國維之后,朱光潛與宗白華先生以其深湛的博通中西文化學養(yǎng),緊扣本世紀以來中國禮貌所遇到的挑戰(zhàn),作出了卓越的理論貢獻。馮友蘭先生則是稍后于他們在人生境界論上作出重要建樹的哲學家。其中宗白華先生“五四”時期對于人生觀的論述最有典型價值。我們在那里不妨作一些說。宗白華在“五四”時期如同當時許多熱血青年一樣,傳承了中國古代士大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宗白華在“五四”前后最關心的是人生問題。人生問題是政治問題的核心,正因任何政治問題或者民族問題,如若不和人生問題相結合,那么這種政治可能就成為一種非人的異化政治,就像道德問題如果不和人生問題相互結合,就可能成為政治的附庸,名教的器物,最終會受到人們的唾棄。當然人生問題也受政治問題的影響,人在具體的歷史階段,總是受各種各樣政治因素的制約的。宗白華作為一名深愛哲學和藝術的詩人,他以一顆敏感的心,最直接感受到的是當時彌漫整個社會的低迷之人心,頹唐之民性,人們對人生失去失望和信心,這一點,我們此刻從王國維在“五四”之后對于人生問題和社會所寫的一系列文章中,能夠找到佐證。
宗白華先生。
宗白華當時也對人生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人生觀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觀,也吸收了叔本華、尼采的思想。在《說人生觀》一文中,他系統(tǒng)地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觀,從中能夠看出他的基本的人生觀,宗白華就以悲天憫人之情懷,慨嘆人生問題之緊要:“世俗眾生,昏蒙愚闡,心為形役,識為情素,茫昧以生,朦朧以死,不審生之所從來,死之所自往,人生職任,究竟為何,斯亦已耳。明哲之士,智越常流,感生世之哀樂,驚宇宙之神奇,莫不憬然而覺,遽然而省,思窮宇宙之奧,探人生之源,求得一宇宙觀,以解萬象變化之因,立一人生觀,以定人生行為之的?!痹谖覀冞@天看來,宗先生的這些話充滿著人生憂患,指出了人生觀是人類“以定人生行為之的”。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是唐人慨嘆人生憂患的詩句。自古以來,每當政治動蕩,人生苦痛,文化失落之際,人生問題便被賦予了重新探討的好處,也因此而促成了當時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宗白華將歷來的人生觀分成樂觀派、悲觀派,以及超世入世派三派。宗白華早期思想深受叔本華和佛教的浸溉。他認為宇宙按其自律來說,無情無欲,自然運轉,本無所謂苦樂之悲喜,所謂悲喜云云,無非是因了人類的主觀情感與生活之欲而構成的感受,人們受這種生活意志的支配,遂不免陷入生活的煩惱之中?!皹酚^之輩,視宇宙如天堂,人生皆樂境”,這種人生觀,膚淺得很。而“悲觀者,視人生為苦海,三界如火宅”,對一切都打不起精神,對生活缺乏樂趣和信心,這也是宗白華所不取的人生觀。毫無疑問,他推崇的是超世入世觀,惟其對人生之苦痛深有所契,憫然感之,“但憫彼眾生,猶陷泥淖,于是毅然奮起,慷慨救世”,這種人生觀是宗白華最為推崇的,也是他當時從事學術與思想研究的契機。他對這派的精神境界具體闡說道:
超世入世派,實超然觀行為之正宗。超世而不入世者,非真能超然觀者也。真超然觀者,無可而無不可,無為而無不為,絕非遁世,趨于寂滅,亦非熱中,墮于激進,時時救眾生而以為未嘗救眾生,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進謀世界之福,而同時知罪福皆空,故能永久進行,不因功成而色喜,不為事敗而喪志,大勇猛,大無畏,其思想之高尚,精神之堅強,宗旨之正大,行為之穩(wěn)健,實可為今后世界少年,永以為人生行為之標準者也。
宗白華認為不僅僅是個人,而且人類禮貌的今向方向,也應造就這種精神人格。他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等文章中,著意弘揚的也是這種人格追求。宗白華將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與當時他所接觸的叔本華、尼采的人生觀有機地融合起來,提出了新國民人格與人生哲學,這也是當時許多思想者所追求的人格境界,魯迅一生,不就是追求“魏晉文章,托尼思想”的人生境界嗎?朱光潛信仰的不也是這種超世入世派哲學嗎?宗白華在那里所揭示的理想人格,反映了“五四”時期人的覺醒,這種人生新的自覺,是中華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影響下,產生的新的轉機,魯迅和宗白華等一批新的文藝人物的產生,即是這種人生覺醒后的產物,也是那個“少年中國”年代興起的產物,與我們這天這個充滿著犬儒風習的世態(tài)有如天壤之別。
宗白華對于當時中國人的人生觀的弊端是深有所感的。他指出當時由于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精神的失落,社會風氣的萎靡不振,大部分中國人沉溺于世俗之中,造成國民精神的總體失落。他在《新人生觀問題的我見》一文中指出:“我看見此刻社會上一般的平民,幾乎純粹是過的一種機械的,物質的,肉的生活,還不曾感覺到精神生活,理想生活,超現實生活……的需要。推其原因,大概是生活戰(zhàn)爭太困難,物質壓迫太繁重的原故?!弊诎兹A認為人們的精神生活狀態(tài)不可能脫離日常生活,由于生活的壓力太大,中國人又沒有固定的宗教意識的支配,其精神傳統(tǒng)是以世俗為主,因此,世俗化在必須時代非但不是思想解放的標志,而且成了壓制精神與思想的器物。宗白華雖然對于老百姓精神單調苦悶深為同情與明白,但是他畢竟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職責,他還沒有像這天一些所謂“知識分子”一樣,惟恐從世俗之列中掉隊,而是當仁不讓地肩起啟蒙的道義。他強調:
長此以往,于中國文化戶外上大有阻礙。正因一般平民既覺不到精神生活,理想生活的需要;那么,一切精神文化,如藝術,學術,文學都不能由切實的平民的“需要”上發(fā)生偉大的發(fā)展了。因此,我們此刻的職責,是要替中國一般平民養(yǎng)成一種精神生活,理想生活的“需要”,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以外,還希求一種超現實的生活,在物質生活以上還希求一種精神生活。然后我們的文化戶外才能夠在這個平民的“需要”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前途。我們怎樣替他們造出這種需要呢?我以為,我們第一步的手續(xù),就是替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正確的人生觀。
宗白華認為,中國人的精神從根本上來說,是世俗化的,其原因是受孔孟與老莊的世俗哲學浸染太大,前者之弊使人易于一味流向現實而忽略形而上的終極關懷;后者之弊則使人悲觀失望,產生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想法。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消極因素的反映。為了塑造新的國民人格,建立新人生觀,就務必注意批判與清理傳統(tǒng)人生觀的消極因素,引入新的人生觀。在這方面,宗白華認為西方文化中科學和藝術的人生觀是值得向國人引進的。這種文化觀反映了宗白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超越的一面。他提出:“科學的方法是‘試驗的’,‘主動的’,‘創(chuàng)造的’、‘有組織的’、‘理想與事實連絡的’;這種科學家探求真理的方法與態(tài)度,若運用到人生生活上來,就成了一種有條理的、有好處的、活動的人生?!彼J為科學的人生觀有助于人們樹立對生活好處的認識,從渾渾噩噩中走出來。
宗白華先生的這種人文情懷,是近代以來章太炎、梁啟超、魯迅、王國維、陳寅恪等著名文化人物的至為可貴的人文精神的共同體現,同時也是國學大師的心胸人格的表現。近現代以來的國學因此關注人生境界的討論與重建,正是基于這種可貴的情操與理想。在他之后,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發(fā)生過一場科學人生觀的論戰(zhàn),論戰(zhàn)中的兩派有的重人文,有的重科學,其實站在我們這天的角度來看,各有所偏與所見,客觀上反映了當時中國思想文化界對于日趨工業(yè)化與科學化過程中,人們對于人生何為的焦慮,以及對于科學與功利主義蠶食人文主義的憂患。之后的新儒家學說,重點關注的也是人生觀與道德思想的建設。這一問題在這天依然是多么嚴重。對于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來說,這些人生觀的問題依然是那么沉重與困惑,依然需要我們關注與思考,并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加以思考與建設。
馮友蘭先生在個世紀四十年代寫成的《人生的境界》一文,最后一段話意味深長:“因此中國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堅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但是人的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敝袊糯軐W,是國學的核心理念所在,國學既是一種哲學思想,更是一種人文情懷,對于人生境界的永恒追尋,構成了國學的靈魂所在,也是國學薪火相傳的動力。
精選閱讀(3):
國學與人生篇十二
1.每一個發(fā)奮努力的背后,老天必有加倍的賞賜!
2.有選擇努力才會有成功!
3.未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4.許多人都是因為堅持到最后五分鐘而獲得勝利和成功。
5.沒有退路時潛能就發(fā)揮出來了。
6.壓力是自己給的,心情的好壞也是由自己決定的。
7.生活不是單行線,一條路走不通,你可以轉彎。
8.努力就是光,成功就是影。沒有光哪兒來影?
9.攀登者智慧和汗水,構思著一首信念和意志的長詩。
10.任何事物都不及“偉大”那樣簡單;事實上,能夠簡單便是偉大。
11.王子喜歡公主,青蛙王子也一樣,灰姑娘只是偶然。
12.請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風景,沒必要在別人風景里面仰視。
13.在實現理想的路途中,必須排除一切干擾,特別是要看清那些美麗的誘惑。
14.盡力做好一件事,實乃人生之首務。
15.經過大海的一番磨礪,卵石才變得更加美麗光滑。
16.我們心中的恐懼,永遠比真正的危險巨大的多。
17.開拓者走的是彎彎曲曲的路,而他留下的卻是又直又寬的足跡。
18.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極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釋,絕對是個人才。
19.發(fā)光并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fā)光。
20.生活若剝去理想夢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21.從未跌倒算不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戰(zhàn)起來才是最大的榮耀。
22.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只有經過多次精心修改,才能不斷完善。
23.忘掉失敗,不過要牢記失敗中的教訓。
24.上帝從不埋怨人們的愚昧,人們卻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25.人若軟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26.我崇拜勇氣堅忍和信心,因為它們一直助我應付我在塵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
27.時間是小偷,他來時悄無聲息,走后損失慘重,機會也是如此。
28.一個懶惰的少年將來就是一襤褸的老人。
29.生活中若沒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沒有陽光一樣。
30.人生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勞的意志。
31.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
32.有些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都因為你高估了自己。
33.少一點預設的期待,那份對人的關懷會更自在。
34.不會從失敗中找尋教訓的人;他們的成功之路是遙遠的。
35.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36.只有勝利才能生存,只有成功才有代價,只有耕耘才有收獲。
37.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38.活著,誰都有疲憊,有迷茫。
39.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條道路。
40.一個人幸運的前提,其實是他有能力改變自己。
41.光說不干,事事落空;又說又干,馬到成功。
42.成功的道理有千萬條,但如果意志薄弱,一切的道理都沒有用。
43.如果你曾歌頌黎明,那麼也請你擁抱黑夜。
44.活著的目的不在于永遠活著,而在于永遠活出自己。
45.追求名牌不如把自己弄成名牌。
46.空想會想出很多絕妙的主意,但卻辦不成任何事情。
47.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xù)累積而成。
48.想干的人永遠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遠在找理由。
49.在今天的商場上已經沒有秘密了,秘密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50.愛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記一切,卻又小到連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納。
51.青春好比吸煙。煙在飛揚。煙灰在墜落。
52.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53.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長在高山上的鮮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奮才能是攀登的繩索。
54.幸福是因為你看到別人的不幸,不幸是因為你只看到別人的幸福。
55.寧愿辛苦一陣子,不要辛苦一輩子。
56.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
57.人總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遺忘了所擁有的,自己。
58.學會寬容傷害自己的人,因為他們很可憐,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大家都不容易。
59.綠葉絲毫不嫉妒花朵,而且為花朵的美麗勤墾地工作著。
60.獲得幸福的不二法門是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遺忘你所沒有的!
61.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
62.人生是一場電影,痛苦是一個開端,掙扎是一種過程,死亡是一種結局。
63.失敗是成功之母,奮斗是成功之父。只有繼續(xù)奮斗才會成功。
64.想完全了解一個男人,最好別做他的戀人,而做他的朋友。
65.忍耐住一切事情,才能爆發(fā)出全部的力量。
66.贊美別人就是把自己放在同他一個水平上。
67.每個人的生命都宛如一曲樂章,奏出悲歡離合描繪陰晴圓缺。
68.兒童有無抱負,這無關緊要,可成年人則不可胸無大志。
69.最愛發(fā)牢騷的人就是沒有潛質反抗,不會或不愿工作的人。
70.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71.付出不一定有收獲,努力了就值得了。
72.沒有了愛的語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73.低頭要有勇氣,抬頭要有底氣。
74.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樣的事業(yè)。
75.沒有口水與汗水,就沒有成功的淚水。
76.溫和對人對事。不要隨意發(fā)脾氣,誰都不欠你的。
77.一定要向成功的人學習,尤其是世界級的成功人士。
78.失敗是因為計劃本身就是失敗的。
79.強者向人們揭示的是確認人生的價值,弱者揭示的卻是對人生的懷疑。
80.愛自己才能更好的去愛別人。
國學與人生篇十三
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三、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五、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六、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七、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八、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九、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十、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十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十二、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十三、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十四、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十五、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十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十七、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十八、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
十九、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國學與人生篇十四
這門課程主要包括三個問題,首先討論人生有沒有意義,其次要說明儒家、道家還有《易經》的思想,以及它們回應問題的理論方法。
第一講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
第一節(jié)人生的意義在于三方面。
在大學教書三十年來,我的學生都很年輕,每年都有人問到一個問題,就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學生問到這樣的問題,作為老師一方面很高興,因為他們好學,另一方面也很擔心,因為學生的社會經驗不夠或者還沒有進入社會,在談論人生意義的時候需要各種例子進行解釋,所以很多時候說不清楚。通過長期的教學,我的體會是要讓學生們了解一句話,那就是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你可以不斷地問人生有什么意義。也就是說,不要立刻得到答案,答案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動詞,得到之后還要到實際生活中去體驗。
到今天,我們進入社會已經有一定的時間,有相當的實踐經驗和個人成就了。具體地講,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我們說,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從以下三點來說明人生的意義: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
一、有工作可以做,人生就有意義。
wolfgangvon。
goethe)說過,“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早上起床的時候,發(fā)現自己還活著,卻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么?!爆F在我們有工作,每天起床的時候都要想今天要做的事,有了這樣的念頭,一天就不會覺得空虛、乏味。有的學生抱怨每天上學辛苦,但是真正到不用上學、早上起來沒地方去的時候,他們才會了解什么叫辛苦。所以,有工作可以做是人生的第一個意義所在。
有一次我坐公車,上車之后沒有座位,只好站著。我對面坐著兩位女士,年紀都在40歲左右,她們正在聊天,其中一位說:“我先生最近變成‘流氓’了。”
我們平時在搭車的時候,眼睛可以不看,耳朵卻不能不聽。我一聽“流氓”就有點緊張,因為他先生應該也是中年人,怎么會變成流氓呢?這就好像是黑道之類,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但又不太方便問。旁邊的女士說:“你先生不是年紀不小嗎,怎么會變成流氓呢?”她說:“我先生現在留在家里幫忙?!爆F在,有些人講話喜歡把一句話的前后兩個字連起來,所以“留在家里幫忙”就簡稱為“留忙”。,原來她先生中年失業(yè)。中年失業(yè)是很辛苦的,也難得這位女士很有幽默感,把她先生講成“留忙”。在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很多人會失業(yè),失業(yè)了就沒有工作。當一個人沒有工作的時候就會發(fā)現,有工作雖然也有壓力、也很辛苦,但是至少生活有著落。
我的一個公務員朋友,當了三十幾年公務員之后退休了。退休后的第一個月,他到處旅游,反正已經退休了,還有退休金。但是第二個月,他就發(fā)現沒地方上班很煩惱。于是,他跟他太太說:“從今天開始,你去買菜以前,請你先寫一份菜單,我批了‘可’之后,你再去買。”他以前當公務員的時候每天都批“可”,退休之后沒地方批,只好批菜單,但他在菜單上批“可”也覺得自己很有貢獻。所以,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特定模式,退休之后也還是希望能有這樣的機會。否則,退休以后重新安排生活是不容易的,因為過去沒有準備好退休時候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如果現在不用上班,你就需要休閑的生活,休閑生活也需要安排。所以,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需要經常問一下自己:“自己有用處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如果你覺得自己無用,就會覺得生命好像是多余的。
有一次,我去一所養(yǎng)老院做演講,老人的平均年齡是85歲。在談話的時。
候,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們年紀相差很遠,沒有什么好說的。談話結束之后,養(yǎng)老院的院長告訴我,幾年前他們做過一個小實驗,把老人家分成兩組:第一組每人發(fā)一個盆景,并負責照顧它,每天修剪枝葉、澆澆水;第二組什么事都不用做,專心養(yǎng)老。幾年之后,實驗結果顯示,在身體年齡相近的情況下,凡是要照顧花的老人都多活兩、三年,就是因為他們有工作,要照顧一盆花。所以,人活在世界上都會從年輕慢慢年老,年老不是壞事。我常常跟學生說:“你們很年輕,以為老師會羨慕你們嗎?不會的。因為老師也年輕過,應該你們羨慕老師才對。為什么呢?因為你們能不能活到我這個年紀還不一定呢。”所以,不要羨慕年輕,而要想到自己目前是什么樣的情況,把握了今天就把握了所有的生命。要把今天當作手段并進行奮斗,追求將來的成就。今天變成一個手段,變成一個過渡的階段,但是一定要等到有所成就才能感到快樂??鞓分皇且粍x那的,中間的過程都是壓力。所以,我們要練習,讓我們的心情每天都很開心,這樣的心情才能保證做每一件事都非常踏實。
談到儒家,會講到人與人的相處,我就從我跟父母的相處談起。我的母親和父親是上海人,他們到臺灣之后,先后有七個孩子。在我小時候,家里很窮,媽媽每天的工作很累、很辛苦。她常常有一個念頭,希望老年可以享福。但是,天不遂人愿,母親在50歲那年因為脊柱腫瘤切除手術失敗,從此半身不遂,在床上躺了三十年。為什么母親可以支撐三十年?因為她養(yǎng)成一個習慣。我們兄弟姐妹任何一個人回家,媽媽就跟他講另外六家發(fā)生的事。所以我們兄弟姐妹聊天,常常會覺得有些話很熟悉,覺得是有人在造謠。最后,我們發(fā)現這些話都是媽媽說的。于是,我們聯合起來跟媽媽說:“您專心養(yǎng)病,不要擔心,我們兄弟姐妹都沒有問題,您不要費心了。”本來我們是好意,希望媽媽不要操心,但此后回家就看到媽媽躺在床上一句話都不說,了無生趣。我是學哲學的,反應比較快,就跟兄弟姐妹說:“媽媽雖然生病了,癱瘓了,但她也需要工作,她的工作就是‘制造謠言’。”
之后,我們回到家,看到媽媽一個人不講話,就主動跟媽媽說:“快告訴我另外六家人在做什么?”這樣,媽媽又恢復了活力。一個人一定要覺得自己有用,即使身體不好,也要覺得人生的存在是有一點用處的。
有工作可以做,可以安身,可以養(yǎng)家糊口。這跟“身”有關。因為我有工作,有名片,在跟別人交換名片的時候,別人就會了解我的工作內容,否則來往會沒有焦點。
二、有人可以關懷,人生就有意義。
有人可以關懷,是人生意義的第二個方面。在汶川地震之后,很多人內心不由自主地涌出許多關懷之情。在那一剎那,人就會覺得生命有意義,因為可以幫助別人。在那個時期,每個人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整個社會的治安自動改善,很少有人在那個階段還去做壞事,因為在自然界的災難面前,人們會關心別人。每天看電視里的畫面,人們都會覺得很不忍、很不舍。這叫做有人可以關懷。
如果你平常只跟朋友來往,手機里都是好朋友的聯絡方式,一旦手機丟了就會覺得糟糕,找不到人互相分享你的快樂、分擔你的痛苦。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有起起伏伏,這時就需要跟親人、朋友、愛人分享各種生命的體驗。這個時候,有人可以關懷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我們成家之后會有孩子,孩子慢慢長大開始上學,做父母的也就開始擔心了。孩子在小學階段都非??蓯郏瑳]有什么問題。中學三年,孩子就會開始產生壓力。我有一個當初中校長的朋友,他告訴我說,初中的孩子變化特別快,初一很可愛,初二很可恨,初三很可惡。父母會擔心孩子崇拜偶像的問題。小孩子對各種偶像都很有興趣,崇拜偶像之后就不再好好念書。這時候很多父母會采取比較嚴格的手段,絕對禁止孩子崇拜偶像。
西方有一句話,叫做“打不過就聯合?!蔽掖虿贿^她的偶像,只好跟她的偶像聯合。我上街把女兒偶像的照片、海報、雜志訪問等統(tǒng)統(tǒng)買回來送給她。孩子到初中后,有時是不能跟他們溝通的,孩子不理睬,做父母的也沒有任何辦法。但是這樣又太過于放任,是不行的。自從知道女兒崇拜歌星后,我就開始研究這個歌星。很快地,我就發(fā)現這個歌星每天練唱6個小時以上,我就把資料拿給女兒看。我說:“你看到沒有,你崇拜他,他每天專心練唱6小時以上,那你每天至少好好念書六小時以上,才能跟他一樣。”但女兒說:“我只是喜歡聽他唱歌,這跟我念書有什么關系?”我說:“人是一個整體,有臺下的努力才有臺上的表現?!彼犃艘灿X得很有道理,念書就比較用功了。我繼續(xù)研究這個偶像,發(fā)現這個偶像很孝順,于是我又把資料給他看。我說:“看到沒有,你崇拜的偶像很孝順,你跟他學吧?!彼f:“這跟我有什么關系,我只是喜歡聽他唱歌。”我說:“人是一個整體?!边@就是教育,不能夠完全針鋒相對,要順著他,再引導他,讓他知道只是這樣做還不夠,要學就要學得徹底。所以,對于孩子來講,如果有人可以關心的話,至少在升學考試的壓力方面,會有些緩沖調節(jié)的作用。其實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的,因為有人可以關心,常常覺得自己活著雖然有一點煩惱,但是也很快樂。
三、有痛苦可以受,人生就有意義。
人生有意義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一點,叫做有痛苦可以受。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這句話,他們認為人生就是不要痛苦。我們應該了解,人生其實就是兩個字,叫做“改變”。人生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今天與昨天不一樣,明天與今天又不一樣。要注意,在不斷改變的人生過程中,改變的模式有兩種:第一種是被動的改變,活著然后慢慢變老;第二種是主動的改變,因為有痛苦,所以開發(fā)潛能,改變自己。如果只是被動地改變,活著慢慢變老,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一位女作家的文章登出來后,別人寄給她稿費,稿費是郵政匯票,需要到郵局簽字、取錢。到郵局簽字之后,郵局的小姐認出了這位作家,她稱贊作家的小說寫的很好,很令人羨慕。作家很客氣地說:“會寫文章有什么用呢?頭發(fā)都白了?!边@位郵局小姐說:“可是我不會寫文章,頭發(fā)也會白啊?!边@就代表每一個人都會老,但至少你有專長可以寫作。自從聽到這個故事,我就覺悟了。有一些老朋友一見到我就說:“幾個月不見你怎么又胖了?”以前,我聽到別人說我胖就很慚愧,會解釋說好久沒運動、晚上吃宵夜等,好像胖是一種過錯。有了這種覺悟之后,我就不再解釋了?,F在,如果有人說我又胖了,我會說:“你錯了,比起將來的我,現在是我最瘦的時候。”如果有人說我頭發(fā)越來越少了,我還是一樣回答:“你錯了,比前將來的我,現在是我頭發(fā)最多的時候?!比丝偸菚兝希晕矣幸粋€習慣,從來不看過去的照片。因為任何一張照片都比現在的我年輕,會越看越傷心。所以,我們要把握今天,策劃未來。以上所講的這些就是“被動的改變?!?/p>
需要強調的是主動改變自己。現在,我每天的生活幾乎都是上課或者演講,但小時候我是絕對不敢想我今天有這樣的機會,因為我小時候有一個嚴重的問題,說話口吃,一句話講半天講不出來,字都講不清楚。那種痛苦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在痛苦里成長了。痛苦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因為它強迫你開發(fā)潛能,讓自己主動變得不一樣,然后可以更好地掌握生命。
命念書。我從小念書都很主動,如果考試考不好就會覺得活不下去了。我最喜歡考試,因為考試的時候不準講話,這讓我很放心??诔缘那闆r延續(xù)了九年,一直到高二的時候一個老師對我說:“你會念書沒用,你不能講話。”他鼓勵我參加口吃矯正班,這個班就是教人如何說話的。我學了兩個月才知道該怎么說話,不能著急,先深呼吸,還有各種技巧,慢慢地我恢復了正常。九年的痛苦使得我在中學、小學時代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這個痛苦改變了我的一生,至少體現在以下兩點:
1、我這一生都不會嘲笑別人。因為我從小被嘲笑,知道被嘲笑的痛苦,所以我現在看到別人的各種狀況,都不可能去嘲笑他。相反地,我很容易同情他。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使我比較容易去體諒別人。譬如我演講、上課從來不遲到,因為我知道我遲到的話,就得讓別人等,心里會過意不去。這種心態(tài)使我懂得尊重他人,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人交往時氣氛就比較好,人際關系也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2、我中學畢業(yè)之后,考大學的第一志愿就是哲學系。所謂哲學就是把簡單的說得很復雜,把懂的說成不懂的。念哲學之后,上課經常全班打瞌睡。老教授的一本講義,十幾年都一樣。他知道學生聽不懂,也不勉強學生,因為他知道念哲學的學生即使聽懂了,畢業(yè)也等于失業(yè)。有一次一位同學上課沒有睡覺,下課之后老師問他今天怎么沒睡著,他說因為前面兩節(jié)課睡太多了。所以,我教書之后就下定決心,這一生說話一定要讓別人聽得懂。如果沒有過去的痛苦,今天我教哲學根本沒有人聽得懂。哲學是很難講得清楚的,讓學生聽不懂絕對比讓他們聽得懂容易百倍,但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話說清楚,不然就浪費了說話的機會。
第二節(jié)完整的人生在于身、心、靈的整合。
人生有意義有三點:有工作可以做代表“身”,工作可以安身,可以買房子、買車子,一家人過得快樂平安:有人可以關懷代表“心”,情感可以自然地交流,有適當的發(fā)泄管道;有痛苦可以受牽涉到“靈”性的修養(yǎng),也就是受苦的目的。有身、有心、有靈,生命自然就比較深刻。
有人說,“身”很容易了解,每個人都有身體,都需要一個位置,一個人坐了某個位置,別人就不能坐了。身是互相排斥的?!靶摹贝砹巳说乃枷搿⑶楦泻鸵庵?,但是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心的作用可以維持多久呢?這是個很大的問題。還有很多人說,靈是看不到的,誰能證明一個人有靈魂呢?靈魂是不可能像變魔術一樣變出來的。
但是,如果人只有身跟心,而沒有靈的話,人生就會很麻煩。如果人只有身跟心,人死之后塵歸塵、土歸土,就什么都沒有了。現在醫(yī)藥科技發(fā)達,很有可能一個人身體尚健康,心智卻已喪失了作用?,F在,人類最可怕的敵人是阿茲海默癥,又稱老年癡呆癥,也就是一般說的健忘癥。患有健忘癥的話,心智就失去作用了。我有一個同事,年紀跟我差不多,還不到六十歲就已經患有老年癡呆癥了。有一天他在書房,想去客廳拿一樣東西,到客廳卻忘了自己為什么來客廳。他以為回到書房就應該能想起來自己剛才為什么來客廳,但是回到書房之后,他又忘了自己為什么回到書房。這就代表心智功能喪失了,到最后會忘記所有的東西。所以,人如果只有身跟心的話,顯然無法解釋人生,甚至連快樂都不容易。
這幾年,我很受瑞士一位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gustav。
jung)的心理學家的啟發(fā)。榮格在歐洲給很多人治療心理疾病,從醫(yī)三十幾年,很有心得,很有經驗。在外國,人們一有情緒困擾就找心理醫(yī)生,人們也參加心理醫(yī)生的健保,心理醫(yī)生這個行業(yè)是很紅火的,生意很好。但是,我們需要了解什么叫做心理醫(yī)生?假設你跟心理醫(yī)生約了早上九點看診,看診的時候醫(yī)生問:“你幾點到的?”如果回答九點整,他會說你屬于強迫型人格;如果回答八點半,他會說你屬于焦慮型人格,因為你太緊張了,所以要提早半個小時;如果回答九點半,他會說你屬于抗拒型人格。所以,跟心理醫(yī)生約時間,不管準時、早到還是晚到,看診的人心理都有問題,這樣他才能夠有源源不絕的病人,有的看一次病之后就要永遠看病了。所以,心理醫(yī)師的效果很難講的。美國一些州政府規(guī)定,“在本州領有心理醫(yī)師執(zhí)照的醫(yī)師,必須每半年互相分析一次。”政府擔心心理醫(yī)師自己變成心理病人。榮格在歐洲是很有名的心理醫(yī)師,是高檔醫(yī)生,專門給社會上層人士治療心理疾病。三十幾年之后,他總結出一個心得。他說:“我一生替很多人治療心理疾病,我發(fā)現他們這些人大多數是身體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樂?!边@三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fā)。顯然,除了身跟心之外,還有一個決定人是否快樂的因素,那就是靈,靈與人生的意義有關。人生的意義有身、心、靈三個方面,從任何一方面都可以著手,但決定的關鍵還是在于靈。
“生老病死”四個字就能概括的。這樣子太單調了,還要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生。人生在世,首先就明白自己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盡管人都是同一類生物,但單個的人是宇宙唯一的,是不可能重復的,雙胞胎也是不一樣的。
第三節(jié)人生需要行動的配合人生的意義不只是了解,還需要有行動的配合。行動的配合就是開發(fā)潛能。
一、開發(fā)潛能要不斷地求知。
只要打開書本,就會發(fā)現新的觀念;去參加講座,就能學到新的東西。這種觀念會帶來一種力量,增加人的理解能力。任何事情發(fā)生的時候,重要的不是發(fā)生了什么事,而是對發(fā)生的事如何理解。人最怕的就是不能理解。如果發(fā)生一件事不能理解,陷于困惑之中,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力量完全被限制、被壓制了。如果理解的話,就可以采取某種行動,決定自己應該接受它,還是抗拒它。這樣才能顯示生命的真實力量。學習求知,就是要每天增加并了解新的知識。知識簡單地說是一種信息、資訊,它是片片斷斷的。看報、上網、看新聞是不會增加知識的,它只會讓你知道許多有趣或麻煩的事,比如全世界目前的經濟狀況、石油漲價等各種問題。知道這種事情對人生是沒有什么幫助的,因為它缺乏系統(tǒng)的知識。
掌握系統(tǒng)知識的人,即專門針對某一方面做了完整的了解,那種人也叫做專家。
我們在平常學習的過程中,都希望成為專家。但成為專家還不夠,因為它只能分而不能合。人的生命是一個整體。有時候我們很難分辨對自己來說到底什么是重要的,通常,我們都會把要緊的事情用來取代重要的事情。假設某天不小心感冒了,我就會認為健康最重要,因為生病了;恢復健康之后,就會認為賺錢更重要,因為現在健康了;賺錢之后會發(fā)現家庭更重要,因為只是賺錢而沒有家庭,總覺得人生不太理想;家庭安穩(wěn)之后,又會開始想其他的。這就是人的實際生活,經常認為某個東西或某件事是現在最需要的。但是,需要不等于重要,人一定要學習,在學習中了解什么是不可或缺的、是真正重要的。
多,你“是”的可能就越少。這里的“是”,就是指“做自己的自由?!?/p>
追求知識就是希望得到某些智慧。什么叫做智慧?智慧就是從整體和根本來看我們的人生。所以,在開發(fā)潛能的時候,首先要“知”。學習儒家的目的,不只是知道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大部分是文言文。今天我們訓練《論語》,天下人開始念《論語》,希望小孩子也念《論語》,是希望在做人處世方面沒有問題。但是,怎樣念《論語》才能正確了解其中的意義呢?只是《論語》的第一句話,在理解的時候就有困難。
有一次我在學校教書,課堂上有三百名同學,我問他們有沒有念過《論語》,他們回答說都念過一些,至少第一句話念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問他們:“什么叫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時三百多位同學沒有一個人舉手,因為學生認為老師問題太簡單的話,其中一定有詐,所以不能隨便舉手回答。經過再問鼓勵,有一個男生站起來回答說:“學了以后時常去復習,不也覺得高興嗎?”這位同學講完之后,我問同學們贊成不贊成他的觀點,有沒有人要進行修正,結果三百多位同學沒有人進行修正。于是我又問同學:“請問各位同學,從小學念書到現在念大學,學了以后時常復習而覺得高興的,請舉手?!苯Y果三百多人都沒有舉手。
這代表什么呢?要么孔子亂說話,要么我們亂念書。兩千多年的經驗證明,孔子是不可能亂說話的,所以只可能是我們亂念書。我們把“學而時習之”理解為“學了以后時常復習”,其實孔子不是那個意思。古代的“時”不是“時?!保恰斑m當的時候”。所以,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學了以后要在適當的時候去印證、去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比如我今天學到孝順,這是不能到處練習的,練習孝順一定要對父母。假設我今天學了游泳,也是不能滿街練習的,要在有游泳池的地方才能練習。所以,學習之后要在適當的時候和適當的地方進行練習,這才叫做“時”。儒家最重視“適當”,所以孟子稱孔子為“圣之時者也”。他認為圣人中孔子是最特別的,他能判斷出適當的時機。不管做任何事,昨天做是對的,今天做就不一定對;對張三這樣做是對的,對李四就不一定對,要注意判斷適當的時機。儒家思想不是教條,需要有智、仁、勇三大德,智代表理性思考。所以,念國學只是背是沒有用的,因為古代文言文的理解與現在的白話文不一樣,學習要從資訊到知識再到智慧。
二、開發(fā)自我潛能要平衡情感。
關于情感,有親情、友情和愛情。
(一)親情是命勝于緣。
親情是命勝于緣,一家人是命中注定的,很多時候我們對于父母、子女是無法選擇的,只能接受,接受之后要慢慢適應,盡管有時候壓力很大。一家人在一起,可能八字相沖,星座不合。所以,談到親情的時候,一方面有溫暖,另一方面也有壓力。很多學生抱怨自己的父母總是要求考試成績,但他們怎么都考不好,除非作弊。當然,作弊是錯誤的行為,不能采取。那怎么辦呢?我只好勸這些學生,讓他們回去跟父母報告:“根據專家的研究,孩子書念得不好,有一半是遺傳的問題。”這么說之后,父母就不會怪孩子書念得不好了,如果要怪,他們要先怪自己。從這一點可以知道,親子關系是命中注定的,要了解它、接受它,而不是去抱怨,一家人要互相體諒、互相容忍。
“忍”。“忍”字就是一把刀插在心上。所以,不要羨慕別人五代同堂有多么幸福,其實并不一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要只從表面觀察別人、羨慕別人,從外面看是看不準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家庭、孩子、夫妻或者兄弟姐妹,我們要盡量了解家庭是我們的命,既然大家在一起,就要好好相處。好好相處不是完全沒有原則,而是讓你能夠盡量從情感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沒有法制觀念。在《論語》里有一個故事,楚國一位大。
夫告訴孔子,我們楚國有一個人非常正直,爸爸偷羊,被兒子檢舉了。這個兒子大義滅親,檢舉自己的爸爸偷羊,真是正直??鬃诱f,我們魯國人跟你們不一樣,我們的正直是“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爸爸偷羊兒子替他隱瞞,兒子偷羊爸爸替他隱瞞,這里面就有正直。當然,有人會覺得孔子不太注意法律,因為私人的情感損害了社會正義。儒家對于這個問題的解釋其實很簡單,人生不能兩全其美,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只重視社會公益而忽略親情的話,社會將變得越來越刻薄。相反的,如果重視親情的話,就不能兼顧法律。但是,在《論語》中,孔子只說“隱瞞”,而不是“否認”,也沒有拒捕、革命。后來,孟子的一個故事使得孔子的這個理論得到了發(fā)展。
孟子有一位學生叫桃應,桃應問老師:“如果舜的爸爸殺人,舜怎么辦?”我們都知道,舜是古代儒家認為最好的、最偉大的圣人,但舜又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悲慘的遭遇。越是悲慘的遭遇,越能造就偉大的人格。舜的母親早死,他的爸爸娶了后母,生有一個弟弟叫做象,結果爸爸、后母和弟弟聯合起來要殺舜,這是古代的問題家庭。舜這樣偉大的圣人,他的家庭卻是有問題的家庭。但舜是天子之命,多次的陷害都沒有能夠殺死舜。有一次修谷倉屋頂,舜上去之后另外三個人就把樓梯撤走,并放火燒谷倉。舜當時已經結婚,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她們都知道舜的處境很危險,就事先幫他做了紙鳶,讓他從屋頂上飛了下來。又有一次,另外三個人讓舜修水井,舜下到水井之后,他們就把井口封了起來,企圖把舜悶死。結果舜有備無患,利用工具在井底挖地道逃了出來。舜的弟弟以為把舜殺死了,就開始分家產,把米、錢財給父母,弓箭、寶貝歸自己,甚至連帶兩個嫂嫂都歸他自己。象前往哥哥的宮殿,結果發(fā)現舜已經逃回來了,正在床上彈琴,他看到哥哥的神情非常忸怩,很慚愧地說想念哥哥,這顯然是騙人的。結果舜跟他說,他這樣一天到晚沒事做也不好,于是讓他去當有庳國的國君,此時的舜是代理天子。后來學生問,舜讓自己最壞的弟弟當國君,不是害了老百姓嗎?孟子說,舜派了好幾個有力的官員,設法把他弟弟架空,讓他只能吃喝玩樂,不能夠傷害百姓。舜還經常召見他弟弟,讓他大多數時間都在路上往返,沒有機會去害人。這是古時候的一種方法。舜的弟弟雖然是壞人,有謀殺的企圖,但舜也不能把他法辦。如果舜把象法辦,他的爸爸跟后母每天在家里鬧也不是辦法。所以,舜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象。學生問:“如果舜的爸爸殺人,舜該怎么辦?”孟子說:“派法官去抓。”學生又問:“舜會這樣做嗎?”孟子說:“不會的,舜會把天下放在一邊,把天子的位置像丟舊草鞋一樣丟掉,然后背著爸爸逃到海邊,一生過著快樂的日子。”學生又問:“如果法官追到海邊,把舜的爸爸抓走,舜會不會拒捕?”孟子說:“不會的,他只好替他爸爸送牢飯了。”
這是儒家的思想。從中可以知道,人與人最重要的是人性自然的情感。如果為了法律而傷害人的情感的話,一家人就會每天互相監(jiān)督有沒有犯錯、有沒有作弊。假如哥哥告訴妹妹考試作弊了,妹妹立刻去學校舉發(fā)哥哥,導致哥哥被記過,今后兄妹之間就無法相處了。所以,不要隨便批評儒家。儒家的說法、做法都有著更深刻的考慮,不能只看到儒家表面就判斷儒家不注重法制。法制是一個社會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人的世界只要有規(guī)范,就一定有變通,因為每個人都有個別差異。其實,法官判案也要看個別情況,而不是對犯了相同案件的犯人的處罰都完全一樣。
級存在于人民之間的不公平的社會,能夠維持兩三千年,也是有它的理由的。
toynbee),他在《歷史研究》中分析到,各種文化的發(fā)展都有一個規(guī)律,叫“興、盛、衰、亡”。一個文化從興到盛到衰再到亡,它只有一次生命。但中國的文化很特別,經過興盛衰亡五胡亂華之后,會再經歷興盛衰亡的階段,之后又開始興,這是很奇妙的事情。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很多人認為中國文化要結束了。外國人認為中國文化從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已經差不多要亡了,但他們沒有想到今天又出現國學熱。這次的國學熱,是兩三千年以來經歷過第二次興盛衰亡后的第三度興,之后就是盛,至少五百年以后才會出現衰的情況。所以,今天的國學熱是一個契機,是一個關鍵時期,預示著中國文化要開始興盛。
tao”。他認為,道可以用言語去說,但又不是永恒的道。那到底什么是道呢?道是不能翻譯的,所以外國人看的頭昏腦脹。我國古代的文化到今天又要振作了,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如果能在年輕的時候把握住,到中年、老年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國學文化的發(fā)展。
我們現在學習國學,因為國學里有人生的智慧。講到人生的智慧,可以去聽很多的故事,叫做心靈雞湯。聽了這些小故事,你會覺得很有趣,但是沒有用,因為它缺乏系統(tǒng)。在學習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能系統(tǒng)的學習,能講清楚什么是人性,人生該怎么走,人生的目的何在,死后有怎樣的世界等等。如果完全不談宗教,哪一種哲學可以告訴你人生應該如何,人生真正的快樂何在呢?學習儒家思想的話,你很快就會發(fā)現儒家了不起的地方。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做顏淵,顏淵特別窮困,但他特別快樂。既然窮困可以快樂,那么有錢的話應該可以更快樂。但是,為什么有錢之后,我們反而不是很快樂呢?為什么顏淵那么窮困,他居然快樂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這有兩種可能:第一,顏淵假裝快樂,其實很痛苦;第二,他“貧而樂道”。什么是道?儒家有道,道家也有道,它們是不一樣的道。道對中國人來說就是路,就是人生走的路。人生走的路有正路,也有斜路。譬如追求富貴榮華這樣一條路,時間長了會發(fā)現,“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年輕人去考科舉很興奮,很努力,半夜拼命趕路;有些做官做膩的人,辭官回老家,頤養(yǎng)天年。那么,是不是每個人都要這么走一回呢?有沒有人可以在年輕的時候,不管有沒有事業(yè)的發(fā)展,都過得很快樂呢?當然,如果有機會發(fā)展,也過得很快樂。這就是儒家的道。道家的道是另外一套理論。所以,求知要進行選擇。今天選擇念國學是正確的,但也要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話,恐怕會發(fā)生觀念的混淆。
(二)友情是緣勝于命。
友情是緣勝于命。大家成為同學,就是友情的開始,這就是緣。大家同時參加課程,時間、空間、條件相配合,這就是緣。有緣才能相見。朋友都是自己選擇的,不像一家人是生命中注定的。
1、朋友的分類。
朋友分為四種: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義之交、生死之交,這四種朋友。
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1)酒肉之交。
朋友總要一起吃飯、喝酒,否則一見面就談儒家、道家,見面就有壓力。我們不需要這么多人當老師。一般地,朋友是個性相近、氣味相投的,有共同的興趣、嗜好,這是很愉快的事情。
(2)利害之交。
利害之交,就是合作的話對雙方都有利,不合作的話對雙方都有害。利害之交與生意比較有關。
(3)道義之交。
道代表人類共同的正路,義代表正當性。道代表要先立定志向,一生都要走在人生正路上,合法地做生意。如果要交道義上的朋友,對很多事情的判斷會很接近,這叫做正當性。有道有義,朋友才能走得長遠,這就是志同道合。
(4)生死之交。
最難得的朋友是生死之交,是可以用命來換的,叫做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但是,知己很難找的。英國一位作家說,人生得到一個知己就很幸運了,得到兩個知己幾乎不太可能,得到三個知己一定是假的。知己是用命來換的,一命換一命,一個人只有一個知己。
2、益友。
孔子特別強調,朋友當中有三種是好的,有三種是不好的。所謂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1)友直。
友直就是朋友很真誠,很正直。朋友之間需要互相提醒。你做錯事父母不見得會告訴你,他們疼愛你、關心你,作為一家人不知道應該怎么辦,他們往往會跟你的觀點一致。但朋友不一樣,朋友會提醒你這樣做不對。如果不提醒你,就算不上是好朋友。問題是,朋友提醒之后,你不見得聽。
(2)友諒。
諒有兩個意思,一個代表誠信,一個代表體諒。如果有一個朋友對你很講信用,并且很體諒你,那這就是益友。
(3)友多聞。
朋友喜歡念書,博學多聞,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才不會無聊。和朋友一起聊天,如果把朋友聊天的內容記幾個重點,你會發(fā)現跟哪些人聊天是浪費時間,聊的是八卦瑣事,跟哪些人聊天會談一些見聞,談一些電視、報紙上的觀念。后者會找書本來查,做比較深入地了解,可以比較完整地說明一個問題,這就是友多聞。
3、損友。
交朋友的時候,有三種好朋友,相對就有三種壞朋友。
(1)友便辟。
便辟代表剛愎自用。有的朋友喜歡耍老大,認為自己說的一定對,聽他的沒錯,這就是剛愎自用,缺乏反省的能力。
(2)友善柔。
這類朋友太過柔弱,你說什么他都贊成,永遠不會給你好的建議。這種朋友到最后變得沒有是非。
(3)友便佞。
友便佞是朋友口才太好,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這樣的朋友在你做錯事之后,他會給你解釋說你做得不算錯,還有人比你更壞,這樣你就不會改過了。
孔子所謂的朋友的標準是對我有沒有幫助,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益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就是損友。也就是說,剛愎自用,過度柔順,口才偏激以至于混淆是非的,就不是好朋友。
(三)愛情是主觀美好經驗的投射。
愛情很特別,有時候很難界定。天下最短的演講就是有關愛情的,一位教授講演的主題是愛情,他只說了兩句話:“愛情很難說得清楚。有經驗的人,不講你也知道;沒經驗的人,講了你也不會知道?!边@個說法也是對的,因為它牽涉到人的投入太深了。只講愛情的話,每個人都會想到自己的經驗,而每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就靠這各種不同的愛情故事維系著人類的希望。人們總覺得愛情是美好的經驗,年輕人向往愛情,中年人幻想愛情,老年人也憧憬愛情,這是不可否認的。愛情很特別,它是一種特殊的機緣。它發(fā)生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它結束的時候也沒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愛情來無影,去無蹤,有時候是一種適當時機的配合,兩個人在某個階段正好有某種感應。愛情問題很難說,只能講一些基本的規(guī)則。
為什么對某個人特別有好感呢?因為你看到她的時候,就把小時候對異性的所有美好的經驗結晶,投射在她身上。愛情是一種主觀美好經驗的投射。有時候,對方舉手投足甚至說話的聲音,都讓你覺得小時候對于母親、姐妹和其他女孩子的完美的理想在她身上出現了,把她想成是完美無瑕的。這是第一關。第一關是很容易破滅的,如果不分離的話,就要重新結晶,按照她的情況加以欣賞。人的欣賞是很有彈性的。我們看一個人,可以從表面看起來很討厭,到接觸之后越來越喜歡,因為性格比較投緣。也可能表面看起來不起眼,但內心有著與自己相近的人生取向,兩人關心的事物是一樣的。
人跟人相處最怕沒有交集合,我們今天聚在這里,是因為大家對于學問有興趣,對于國學有愛好,這就是交集合。如果幾個人在一起,或者談戀愛,到最后發(fā)現沒有交集合,這時應該怎么辦呢?人和人相處是有些基本觀念的,譬如說兩個人交往的時候,他們之間可以有性、情、愛三種互動關系。性偏重生物性,情偏重社會性,愛偏重個體性,從這三個字就容易了解所謂的戀愛或者愛情。
有一個詞叫做“有性無愛”,這是很不好的,跟一般生物沒有區(qū)別,但社會上常常發(fā)生這種情況,這不能叫做愛情。
情是社會性的,同學有同學的感情,鄰居有鄰居的感情。這種情是因為某種社會條件聚在一起之后,產生的一種互相關懷、互相尊重的情感。真正的愛是個體性的,一定要有人看到人群中你最特別,你是不能替代的,這時才有愛的可能。如果沒有把這些名詞分清楚的話,會混淆愛情的概念。有些人把性當作愛,有些人把情當作愛,到最后發(fā)現都不是。真正的愛一定是發(fā)展到內心里面真實的自我的部分。如果把它跟前面所說系統(tǒng)聯在一起的話,性叫做身,情叫做心,愛叫做靈。
所謂的愛情,可以從整個人生來加以認識,最好身、心、靈整合在一起,這是最高境界。兩個人相愛,他們的性、情、愛完全可以配合在一起,只羨鴛鴦不羨仙就是這種情況。但是,天下這種情況很少。我們可以努力的,其實是中間的社會性。如果兩個人結了婚,就會有子女,有子女之后就會產生對子女的情感,情感會充分發(fā)展。有子女之后,夫妻之間相處就有共同的關心對象,就有了交集合,所謂的愛情就不是單純的愛情了,會發(fā)展成為親情,甚至成為友情。這就是我們所要思考的。有了這樣的架構,對許多問題就會看得很清楚。哲學就是澄清概念,如果什么東西都混在一起,怎么去談人生?如果今天認為這個重要,明天發(fā)現另外一個也重要,混在一起就什么都不重要了。所以,“意義”這兩個字是首先要說明的。
家蘇格拉底。老人說:“且慢,年輕人,你說這副畫真美,我到這個年紀還不知道什么叫美,請你一定要做我的老師,啟發(fā)我的智慧,解除我的迷惑,讓我也知道什么叫美?!崩先诉@么有誠意,年輕人當然是很樂意幫忙。他說:“老先生您別急,我一定告訴您?!碧K格拉底問:“請問美是什么?”這個年輕人聽到這個問題后,反而不能回答了。通常,我們講的很多話都沒有人問,如果有人問,我們反而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年輕人在沒有人問他什么是美之前,以為自己知道什么是美,別人一問反而不知道了。
各位現在試著思考一下,什么叫美?美是客觀的嗎?美是主觀的嗎?這兩個問題就要爭論很久。如果美是客觀的,代表一副畫只要具備某些客觀的素材,譬如說顏色、布景、遠近明暗的對照等就可以稱之為美,天下很難找到這樣的畫,所以美不是客觀的。中國認為山水畫是美的,一幅山水畫一大半都留白,外國人就覺得很浪費紙張,他們認為一定要它涂滿才美,美很難客觀化。如果說美是主觀的,個人認為的美就是美,但別人不一定贊成。所以,到最后你會發(fā)現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美。
第二天又到美術館去,這一次你比較晚,看到蘇格拉底在那邊看一副畫,你偷偷走到他后面,聽到蘇格拉底說這副畫真美,你立刻上前說:“老人家且慢,您剛剛說這副畫真美,代表您知道什么是美?請您告訴美的意義是什么?”你自認為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扳回一程。但蘇格拉底畢竟不一樣,他問到:“你問我美的意義嗎?好,你先告訴我,你所謂的意義是什么意義,我再告訴你美的意義是什么?”
在美國,有一本書專門討論意義,指出了意義的二十六種用法。當你問你“這句話有什么意思”的時候,其實有二十六種用法。我們在講話的時候,常常是很多意思混在一起。見面經常說“你好嗎”,這三個字的意義牽涉到跟對方的關系。如果老朋友最近生病了,“你好嗎”就表示健康恢復了沒有。如果是別人對你說“你好嗎”,就不包含這層意思,因為他并不知道你的健康狀況。如果知道對方最近失業(yè)了,“你好嗎”就是找到工作了沒有。在學校教書的同事,大家思想不一樣,感情也不太好,但見面還是要說“你好嗎”?!澳愫脝帷睜可娴絻蓚€人之間的關系,特定的關系決定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溝通的困難。
親情、友情、愛情屬于人的情感,但真正重要的是個人情緒的調節(jié),也叫做情商。最好大學的畢業(yè)生的智商都很高,但進入社會之后情商不夠好,越聰明的人越不容易合群,這是一般情況,因為他有驕傲之氣,與別人相處時沒有耐心。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情商特別差。不僅如此,情商差的話,自己也會有情緒困擾,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溝通,也不知道必要的時候如何向別人求援。社會上很多人患有抑郁癥,這些人不是不會念書的,而是念書很好的。聰明人反而患有抑郁癥,因為從小不知道如何疏導情緒,也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溝通。所以,講到意義的時候,就要開發(fā)潛能,不斷地求知,在情感上得到一種協(xié)調。至于如何協(xié)調親情、友情、愛情,儒家學說會有一個大致的方法。只要學會道家,人間許多煩惱都很容易超越,因為它里面有一些基本的觀點,這些觀點構成一個系統(tǒng),可以用在生活中。
如何開發(fā)潛能呢?我們常常說人活在世界上就是兩種情況,第一是被動,第二是主動。通常,我們做事都是被動的,譬如上課是因為規(guī)定。在學校教書的時候,學生都很委屈,老師不點名,學生就不來上課。今天我來這里覺得特別難得,開始前十分鐘本來想在前面找個座位休息一下,但同學們都很用功,前面的位置都坐滿了。在外面演講的時候,一般第一排都沒有人坐,大家都坐在后面,好像準備隨時奪門而出。
被動跟主動有什么差別?從小到大我們都是被動居多,父母叫我們念書,老師叫我們好好用功,進入社會又有各種競爭,結婚之后家里人互相要求,這些都是被動的居多。人生的關鍵在于化被動為主動,我們要練習把被動變成主動。如果是自己要做的,生命就有力量了。把應該做的變成愿意做的,這是生命的秘訣。很多事情我們認為別人都這樣做,我也要跟別人一樣,不然就趕不上了,這種想法是很辛苦的。我們要設法練習,把這些事情都想成是自己要做的。譬如答應別人一件事,答應之后就要做到,做到的時候會有壓力,但如果把它想成是自己愿意做的,就沒有問題了。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被動性。有一個朋友半夜一點多還在路上奔馳,遠遠看到紅燈亮了,他心想半夜沒有人,就闖紅燈了,開過去之后就有警察追過來了。警察把他攔下之后問他:“你剛才沒有看到紅燈嗎?”他說:“看到了。”“你不知道紅燈要停車嗎?”“我知道?!薄澳悄阍趺礇]有停呢?”“因為沒有看到你?!边@是標準答案。有誰會看到警察闖紅燈呢?沒有的。一定是沒有警察才會闖紅燈了。這代表人們平常遵守規(guī)則是被動的,這樣被動的生活,常常會找一些機會和借口,生活得很窩囊。這種例子是很普遍的。
不只是中國人,外國人也一樣。美國的一項社會調查,結果很令人擔心。他們調查的問題是,如果可以隱形的話,你要做什么事?現在生物科技如此發(fā)達,再過幾年肯定會發(fā)明一種藥,吃下去就隱形。結果,美國高達80%的老百姓都要搶銀行。反正可以隱形,別人看不到,就可以去搶銀行了。平時之所以不搶,是因為平時搶銀行一定會被抓,社會上有警察、保全,還有針孔攝影。這個調查代表了“滿街都是強盜”,大多人心存僥幸,如果有機會就會為非作歹。不止是美國人,人類都差不多。
儒家從來不談人性本善,人性本善是宋朝以后的學者談論的??鬃?、孟子不談人性本善,因為沒有證據。這是一個重點,要化被動為主動??鬃幼詈玫膶W生是顏淵,孔子最重要的觀念是仁,“顏淵問仁”就是最好的學生問最重要的問題,孔子的回答一定是他一生思考的精華。但是,對于孔子的回答,兩千多年來的解釋都有一些偏差??鬃拥幕卮鹗撬膫€字,“克己復禮”。兩千多年以來,包括朱熹在內,都把“克己復禮”分為兩部分,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實踐禮的要求。這就錯了??鬃拥囊馑际钦f,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guī)范,這叫做走上人生的正路??舜砟軌?,這在古代歷史上用得很多。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規(guī)范,就是化被動為主動??鬃佑终f:“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這就是化被動為主動??鬃铀枷胧侨寮业拇?,他的思想就是讓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把他被動去做的好事變成他主動去做的好事,把孝順父母、講信用、講道義、幫助朋友這些好事從被動變成主動,這是整個儒家思想的關鍵。人的生命也是一樣,從被動變成主動,生命在自己的腳上站起來,在自己的手上掌握住,做什么事都是自己愿意做的,這種力量是非常大的,并且可以持之以恒。學儒家思想也是一樣。
這一部分以人生的意義為重點,說明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這三點使得人生有意義,并分別針對著身、心、靈三方面,而靈是摸不著的,很難說清楚,所以要先多了解身心。人生的意義還在于要開發(fā)潛能,在知、情、意三方面都要設法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成長,中間用一些儒家的思想做了大概的說明。
第二講儒家的用事智慧。
第一節(jié)為什么儒家要求人們行善避惡。
任何一種思想的出現,都有它特定的的時代背景,要有特定的條件來與之配合。儒家就出現在春秋末期的亂世,所謂亂世,用一句專門的話來說叫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分兩種:價值上的虛無主義和存在上的虛無主義。
一、價值上的虛無主義。
作弊,而是改善作弊技術。這就陷入虛無主義了,當今社會上也有類似的情況,再加上慢慢出現虛無主義,善惡是非都分不清楚了,分清楚了也沒用,因為善惡是非沒有報應。所以,這就是價值上的虛無主義,這是一個危機時代。
二、存在上的虛無主義。
至于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就是說反正人最后都會死,一句話說白了,人都會死的,“最后”就是代表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既如此,這一生干嘛要奮斗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后結束什么都沒有,有錢人死了,塵歸塵,土歸土,窮人死了也是一樣。這樣一來,如果受苦的話,那你為什么還活著,為什么不自殺呢?自殺就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最典型的例子,反正活著很苦,又干嘛要繼續(xù)活著。再活也是一個樣,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這叫做虛無主義。
古代的亂世,這兩種虛無主義同時出現,儒家的孔子針對的是價值上的虛無主義,道家的老子針對的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從這兩方面去分,就能知道它為什么有這樣的思想。
孔子碰到禮壞樂崩、社會規(guī)范瓦解了,他不是去復古。很多人以為孔子復古,其實是不對的??鬃幼鹬囟Y儀,他不會復古,他的精神可以用四個字來描寫:承、禮、啟、仁。就是把禮接過來,我們平常講承前啟后是仁,仁在前文已有提及。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叭省弊质强鬃铀枷氲年P鍵。在《論語》里面,很多學生都問孔子什么叫仁,孔子的回答每一次都不一樣。那考試該怎么寫呢?如果今天孔子親自教學生,出一道題“什么叫做仁”測驗學生,每個人寫的都會不一樣,因為老師每次說的都不一樣。這一方面是因材施教的體現;另一方面,仁這個字本來就很特別。仁分三個層面: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所以,一個人就有三個層面牽涉到仁,我也可以把它分成三個層面:向善、擇善和至善。這三個都是善,因為它讓你重新找到價值上的規(guī)范。也就是說,人活在世界上最怕什么?譬如說父母教孩子時,最擔心孩子沒有善惡是非的觀念。如果有一個小孩認為孝順很好,不孝順也無所謂,那父母就該擔心了,不孝順怎么能無所謂呢!孝順是必須的,孝順是唯一的選擇。又比如跟朋友來往,如果進信用不講信用也無所謂的話,那就沒有人愿意與你交朋友。朋友之間必須時刻注意信用,也不能有彈性,今天心情好,就講信用,明天心情不好,就不講信用,這樣是不行的。
所以說,孔子的仁包括三個層面:人性向善、擇善固執(zhí)、判斷適當。
人性向善,如果學哲學光把“本”改成“向”,這也未免太容易了。儒家看人的時候,發(fā)現人有理性、有自由,人可以選擇善也可選擇惡。那又為什么非選擇善不可呢?關鍵在于他是否真誠。眾所周知,人是所有動物里唯一可能不真誠的。我們從來沒有見過貓在學狗叫,在這里,貓就是貓,狗就是狗。但是人不一樣,人可以變臉,人們有時候翻臉比翻書還快,但是更難得的是做到真誠。因此,人生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要真誠。但是我們也知道真誠很累,很容易吃虧。還有些人把真誠當做天生幼稚,這可不是儒家的意思。
孔子有一句話“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意思是你喜歡做好事,卻不肯去學習了解社會的真情實況和人情世故,那它的后遺癥叫做愚昧。譬如,走在街上看到一個乞丐,我很同情他,就把錢給他,但是沒有想他是怎么來到這兒的。假設我到一個塔上面,看到一個乞丐,我心里想他怎么來的。原來是有人每天固定送來,然后接走的。他是被利用的。如果我知道這個人引發(fā)我的同情心,但如果我沒有學習,怎么能知道這個人是不是在騙我呢。沒有弄清楚的話,就很容易受騙,會覺得好心被人利用了,會很懊惱,以后對別人不要那么有同情心了。如此一來,受害的人成了自己。所以,孔子說喜歡做好事而不喜歡學習,后遺癥就是愚昧,對人情世故,要多學習,學習之后,會明白做好事也需要有智慧。
站著的時候晃來晃去會很累,一般搶到座位以后,坐下來覺得很舒服很有成就感。到了下一站上來一位老太太,這時候年輕的學生就紛紛把眼睛閉上或把眼睛轉向窗外了,也有拿一些書來看,盡量不要注意到老太太站在前面的事實。突然一陣剎車,老太太摔了一跤,這時很多年輕人都站起來了,因為他們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煎熬。每個人都有良心,只是平常不容易看到。譬如說,你身邊很多朋友,平時根本不知道誰特別有愛心,但是發(fā)生地震等災難的時候,他忽然之間出錢出力,你可能會覺得這個人突然良心發(fā)現了。其實,他平常跟你一樣,沒有什么特別的同情心,在這個特別的時候表現出來了,這說明他良心還在。
我們常說做人要有良心,那么,良心是善的嗎?儒家告訴我們,良心本身不是善的,良心是對善的要求。這個名詞的分辨非常重要,平常我們讀書,都是全部接受,拿來就用,認為良心就是善的,人人都有良心。但生活中為什么很多人有良心卻不做好事呢?因為良心對他沒有起到作用,他不真誠。所以說,良心是對善的要求,你真誠良心就開始運作,就要求你行善,這就叫做人性向善,也是我們對儒家的解釋。而且這也應該很符合孔孟的想法,因為孔子從來沒說過人性本善,孔子只說,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年輕的時候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壯年時血氣方剛,戒之在斗;老年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依孔子的話,人的一生都有血氣在作怪。這也說明孔子對經驗很有觀察,孔子絕對不會講空話??鬃硬粫χ膶W生說“人性本善,人性很偉大”之類的話,我們都是人,都知道自己偉大不偉大,善良不善良,也都知道自己有良心,但良心平常睡著了,一旦醒來的時候,就很愿意做好事,代表我心里很不忍,不能眼睜睜看別人受苦。這也是儒家的思想,真誠引發(fā)力量,由內而發(fā),讓自己要求自己做該做的事,這樣才會感到由內而發(fā)的快樂。顏淵之所以快樂,秘密也就在這里,真誠地做所有的事情,快樂會由內而發(fā)。
快樂有很多種。當你肚子餓的時候,吃一頓大餐是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吃飽了就沒有了。所以,跟身體有關的快樂要有限制,過度的話就會有后遺癥,而且后遺癥可能很嚴重。老子曾說,世界上,十個人里只有三個是活到自然壽命結束,另外三個是因為戰(zhàn)爭、犯罪而提早結束了,還有三個是養(yǎng)生養(yǎng)得太好而提早結束了。老子在他的那個時代就知道了“富貴病”,十個人里只有一個可以學會老子的思想,真的太難做到了。從這里來看,就不能說人性是本善的。人性向善,關鍵在于真誠引發(fā)力量,由內而發(fā)自己去做。
第二節(jié)儒家與人際關系的改善。
既然真誠是力量的開始,又為什么要行善呢?所以每一個字都要分析清楚,否則就蒙混過關了。善就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這里的“別人”指從父母開始都是別人。譬如,我跟父母之間的適當關系就是孝順,所以我向父母行善就要做到孝順。我向朋友行善就要守信用,向兄弟姐妹行善,就需要有悌。如果在社會上工作,上面有領導,就要忠于職守,要服從,這就是我的善。所以每一個人相對于其他人的時候,他都有相對的一種責任,盡到了這種責任就可以稱其為善。
善是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其關鍵在于“適當”二字,所以擇善就很重要。你需要判斷什么才是適當的,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系是我們這一生隨時都要考慮的事情。有時需要靠經驗的積累來調整自己的判斷。譬如我跟張三相處,開始的時候處不太好,后來慢慢了解了他的性格,知道了他對我的要求,我就慢慢調整了對他的看法,人跟人適當的關系要考慮很多的因素。這里著重講三點:第一,內心感受要真誠,與人來往,內心要感受到真誠,如果不真誠的話就只是做戲或做秀;第二,對方的期許要溝通,對方對你的期許太高,你就應該與他溝通,讓他把期許降低一點;第三,社會規(guī)范要遵守,人與人相處必定對社會有一定的共識,我們的行為要符合一些標準,就是要設法遵守社會規(guī)范。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01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