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制定的具體指導方案,它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基礎和依據。編寫教案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注重知識的滲透和拓展。請大家仔細閱讀以下教案范文,借鑒其中的優(yōu)點,加以吸收和運用,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現代詩教案篇一
3.了解現代詩的基本流派及風格。
1.《再別康橋》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死水》的象征意義;
3.《贊美》一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在學習了兩首古典詩詞之后,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幾首現代詩歌。(板書標題)。
檢查預習:
1、注音:荇篙溯斕笙漪羹綺酵佝僂。
囂圮踟躕。
3、指名三位同學分別試讀這三首詩。
教師名確:這節(jié)課我們首先學習《再別康橋》(板書)。然后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寧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1918—1922年先后在美國、英國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他創(chuàng)作豐富、成績斐然,被林語堂稱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個個性主義者。他有“單純的信仰”,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他為理想奮斗,一生都在追求愛與美,追求個性的表現,向往英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但是,當時中國社會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階級斗爭日益尖銳,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階級的人性和自由也好與時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頹廢的懷疑”之中。這四部詩集真實地記錄了他由“單純的信仰”逐步變?yōu)椤邦j廢的懷疑”的過程。
寫作背景:康橋,現通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離開美國到達英國,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做旁聽生學習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離英返國。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國,重訪劍橋大學,于同年11月6日回國途中在輪船上作《再別康橋》這首詩。
提問:
1、這首詩歌有哪些意象?
明確: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夏蟲”等意象。
2、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些意象都是遠高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3、這些意象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聯系詩歌標題分析,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抓住一個“別”字。因此,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離別氣氛;同時,再聯系正文中“作別”“不帶走”這樣的詞語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這些意象中寄托了對康橋深深的依戀和惜別之情。(這個過程,正是把握這首詩的主旨的方法)。
詩意分析:
全詩共八節(jié),幾乎每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這就是《再別康橋》的“畫面美”。畫面美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著浮藻的清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fā)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qū)。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本詩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語音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難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變成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拔逸p輕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別;“揮一揮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揮之而去。首節(jié)寫“彩云”告別,尾節(jié)斬釘截鐵地宣告“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詩人個人的自由天性,詩意又深了一層。
提問:怎樣理解《再別康橋》一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即藝術特點)。
[解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告別對象由人間轉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其次,詩人為別離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環(huán)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見機器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布置作業(yè):課后練習一第1小題。
第二課時。
同學們,當你看到臭水溝里的一溝污水、死水時,你會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寫成詩來諷刺一種社會現象嗎?1925年,著名的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就以“死水”為題,寫了一首詩歌《死水》(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聞一多(1899—1946),著名學者、詩人、民主戰(zhàn)士。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曾參加新月社,與徐志摩創(chuàng)辦《新月》雜志。1946年7月15日遭國民黨特務暗殺。他的詩風沉郁凝重,語言絢麗精煉,對仗工整,為開創(chuàng)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詩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同時還提出“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歌主張,曾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死水》、《紅燭》。
1、詩人是怎么描寫“死水”的?
明確:詩人是這樣描寫“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綠酒”上面有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光的“羅綺”和燦爛的“云霞”,還“飄滿了珍珠”,又有“歌聲”。詩人又是這樣揭示“死水”的內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銅爛鐵”和“剩菜殘羹”,這些污穢的東西在這里霉爛、發(fā)酵;那翡翠便是破銅之綠,桃花是爛鐵之銹,羅綺是油膩的光,云霞是霉菌,綠酒是一溝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梢姟八浪钡耐獗砣A美,只是污穢和垃圾的霉變。華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穢的罪惡。
2、詩人為什么把“死水”描寫得如此美麗?
明確:這是一種“反諷”手法。詩人借鑒西方現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萊爾“以丑為美”的主張和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批判丑惡和骯臟。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等華麗詞語描寫這溝死水,將丑惡寫得很美。美與丑交織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丑越寫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讀者去反思詩人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詩中的“死水”究竟象征著什么?
《死水》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八浪辈徽欠比A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的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嗎?(2)從《死水》的發(fā)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端浪冯m創(chuàng)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決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來發(fā)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fā)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滿腔痛恨。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態(tài)度是這樣的決絕、激烈?。?)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結束了詩人的生涯走進了學者的書屋。1928年,他編成了他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把封面設計成通盤的黑紙,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國現實的象征,這樣,從《死水》一詩到《死水》一書,又有了另外一層寓意了。
新月詩派是活躍于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的一個詩歌流派。新月詩派分前后兩期,前期以1926年4月創(chuàng)刊的《晨報詩鐫》為陣地,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劉夢葦、饒孟侃等;這是一個在胡適為代表的寫實派白話和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詩創(chuàng)作處于衰退、停滯狀態(tài)下,涌現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詩藝、潛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詩歌流派。本派詩人以“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作為詩藝目標,各自又能騰挪變化,斟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大量內容與形式臻于雙美的詩作,對新詩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其中聞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為突出。
第三課時。
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兩首新詩中的新格律詩,這節(jié)課,老師將帶領大家再來學習一首新詩中的自由詩《贊美》(板書課題及作者)。
說明概念:新詩是指“新文化”運動后出現的白話詩,包括新格律詩和自由詩。新格律詩以聞一多和徐志摩為代表,主張新詩的格律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們的“三美”主張。自由詩則不講究格律的要求,形式較為自由,只講究思想內容的表達,不注重語言形式的整齊和韻律。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寧,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錚,筆名梁真。在南開中學讀書時開始習詩。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外文系。抗戰(zhàn)爆發(fā)后,隨校遷長沙又轉昆明。1940年西南聯大畢業(yè)、留校。1949年赴美國,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副教授。著有詩集《探險者》(1945)、《穆旦詩集》(1947)、《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國“九葉詩派”(這是活躍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詩壇的一個流派)詩人中最具有現代詩風的一位。寫有《贊美》、《詩八首》等有影響的詩篇。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此詩雖以“贊美”為題,但描寫的重點卻是祖國的苦難現實和悲愴歷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民族的憂慮之情。在詩人筆下,祖國“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許多孩子期待著饑餓,而又在饑餓里忍耐”;在路旁仍是一樣的“不可知的恐懼”。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的心在流血,在為祖國的貧窮、落后、凄涼、蕭條而痛心,為祖國人民的苦難生活而悲傷,并“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而憂慮。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沉淪,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淪,他讓讀者從詩中看到了希望,他帶著鼓勵和期盼再三詠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在這帶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力量。這才是“贊美”的根源之所在。
2、詩題為《贊美》,作者究竟要贊美什么?
明確:全詩盡管流露了低沉悲愴的情調,但貫穿全詩的是一種強烈的愛。作者從恥辱里生活的人民從佝僂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詩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國、義無反顧的農夫身上,他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全詩表達了作者對“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堅定信念。是對民族生存力的謳歌和贊美。
3、閱讀詩歌第二節(jié),完成下列問題:
(1)“一個農夫”有何象征意義?
[明確]:既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們整個中華民族。
[明確]:表現了“他”的覺醒?!爸弧北憩F了“他”還只限于“關注”的階段。
(3)“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這一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意念?
[明確]:“他”是一個正在覺醒中的“我”,而“自己”則是一個“麻木無知”的“我”
而這個“麻木無知”的“我”正在走向“死亡”。
(4)“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態(tài)?
[明確]:因為“他”必須是強大的,“他”承擔著實現“希望”的責任。
4、詩中每一節(jié)都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有怎樣的意味?
[明確]:從修辭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反復。盡管詩人為祖國人民的苦難生活而而悲傷,但詩人沒有因此而沉淪,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淪,他用“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復作結,就是讓讀者從詩中看到希望,在這帶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力量,表達了對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的堅定信念,是對民族生存力的謳歌和贊美。
課后練習三。
現代詩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
2、了解細胞工程和克隆技術。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轉基因技術的應用。
2、克隆技術的應用。
3、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難點:
1、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
三、教學準備:
視頻資料(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
四、教學過程。
2、教師播放多媒體素材觀看、了解轉基因技術。學生思考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前景。
4、學生討論,舉例說明轉基因技術的應用、設想。
5、教師播放素材,學生觀看視頻--克隆技術。
6、簡述克隆技術實施過程。
7、總結出克隆技術的概念:人工誘導動、植物的`無性繁殖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
8、學生討論,舉例說明克隆技術的應用、設想。
9、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0、教師展示世界上先進的生物技術,激發(fā)學生對于本學科的學習興趣。
10、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白科學是把雙刃劍。
五、教學檢查。
教師請學生復述基因工程,克隆等技術的過程,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請個別學生上黑板上畫出具體的過程。
現代詩教案篇三
一.標志設計:我們知道,很多商品都有牌子,比如象柯達膠卷、溫州的莊吉西服等等,如果他們以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標志?,F在,我們來看作品:讓學生辨認三個標志。分析并得出結論,按其功能可分(中國銀行標志)企業(yè)標志、(永久自行車標志)商業(yè)標志、(男女標志)公共信息標志等三類。(日本的航空標志、網易標志)學生觀察得出結論:從形式上可分文字標志和圖形標志。文字標志其傳達的信息比較明確,通過文字,他直接告訴我們要表達的內容,如網易標志。而圖形標志要傳達的含義就比較難以表達,這就需要通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設計圖形。比如(日本的航空標志)一只圖案化的紅色仙鶴,引導學生欣賞并提問:我們來猜一下這應該是什么標志?(從飛翔引導出航空,文字表示日本)仙鶴表示什么?(松鶴朝陽,吉祥圖案,安全)圖案的形色都很美,使人過目不忘。得出結論:以圖形組成的標志,有的由于形象鮮明,也比較明確。
學生分析奧運會標志:教師簡單的總結此作品的特點:這是一個文字和圖形相結合的標志,五環(huán)表示奧運會,表示五大洲人民團結、文字表示20在北京召開、上面圖形表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中國結、運動員在打太極拳;形象鮮明,色彩鮮艷,對比強烈,醒目。)正因為標志具有傳遞信息作用,加上優(yōu)秀的標志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為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所接受,具有國際通用性。所以,在當今世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標志已成為當今世界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一些馳名商標不僅其藝術形象已傳遍全世界,而且成了一種巨額的無形資產。象可口可樂,松下電器,李寧牌的標志。當然,一個著名的商標形成有很多條件,但從藝術角度來講,他至少應當具有三個特點:1.創(chuàng)造性,即構思新穎,與其他商標有明顯區(qū)別,過目不忘;2.視覺形象要單純、強烈、美觀,易于辨認識別,又能吸引消費者注意力;3.廣泛的適應性,既要適合消費者的心理,又要適合本國國情,又要適合傳播。(舉例)。
二.商品包裝設計:當然一件商品除了有牌子,還得有良好的包裝,優(yōu)秀的包裝能使商品身價百倍。記得我有個朋友,有次他在上海某座商廈的一樓買了一千支鋼筆,重新用精美包裝裝好,拿到該座商廈的五樓推銷掉,每支賺三元,一算就是凈賺3000元。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一部分上海人盡管不了解市場,做生意不如溫州人,但最重要的可以體現出商品包裝的重要性,因為這一部分上海人也同時能利用精美包裝達到促銷。所以有人說:包裝好象是商品的外貌和衣著。
那么,優(yōu)秀的包裝應該具有哪些特點(見圖)。通過學生的觀察得出結論:香水的包裝再加外包裝(1.保護商品);香水的包裝,用不透明的包裝好不好(2.美化商品);文字說明(3.宣傳商品);貴州特級安酒包裝:吸收貴州安順地方戲的民間文化藝術,以造型特殊、富有裝飾性的陶瓷臉譜瓶為容器,(4.心理功能:刺激顧客購買的心理功能,如形狀好、色彩美、材料豪華,合適的重量、獨具一格的設計等都有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特別在自選商品的超市里,有人說是不說話的推銷員)可以平放、豎立、展掛,使用方便(5.陳列性,便利性:易拉罐包裝;),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地方特色,做到美觀和實用相結合。正因為如此,本設計榮獲15屆亞洲之星獎。
三.廣告設計:一件好商品有了牌子和好包裝,還得要廣而告知,讓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廣告的重要性,提問學生:有哪些例子?(象“酒旗”便是廣告,還有成語“自相矛盾”,盡管是吹牛,但也算是一種推銷商品的現場廣告)。隨著競爭的激烈,科學的發(fā)展,作為商品推銷和促銷工具的廣告,他的表現手段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日新月異。以市場學、心理學作為基點的廣告創(chuàng)意,同時又結合了文學、繪畫、攝影、電影、電視、戲劇、音樂等多種手段,使每件廣告作品都成為科學和藝術的結晶。因此,廣告的好壞,主要是看其能否引人注目,扣人心弦、給人們留下鮮明的印象,最終喚起購買欲望。而要作到這些,關鍵是要創(chuàng)意,同時又能給人美的享受。如美能達照相機,在競爭中,為能戰(zhàn)勝同類產品,唯一的辦法就是強調與眾不同,突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點,該產品利用在1985年歐洲照相機大獎賽中獲大獎的事實,來取得顧客的信任,如總統(tǒng)葡萄酒的廣告(學生分析),這是一幅構思新奇、富有創(chuàng)意的廣告設計。作者利用照片和繪畫的拼結手段,將老鷹、葡萄酒、火紅的天空連在一起,給人一種新穎、大膽的感覺,以極其夸張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了引人注目的藝術效果。廣告除了商業(yè)廣告,還有社會公益廣告,象一些節(jié)約用水、珍惜土地、環(huán)保等都是屬于社會公益廣告。
四.店內外環(huán)境設計:我們知道了一件好商品,肯定會有去購買的欲望,提問:去哪里買?“店里”。于是,便隨之出現了店內外環(huán)境設計。他包括商品陳列、櫥窗布置、燈光設計、店面裝潢等內容?,F代城市生活的快節(jié)奏,如何吸引顧客的注目,給顧客一個舒適的購物環(huán)境,已受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常用的手法是強調形象化和新奇感(欣賞作品)。如逛街時,一個好的店面設計總能拉住我們的腳步,里面的服務員不失時機的探出頭,一句話:進來看看,買不買沒關系,舒適的購物環(huán)境,整齊有序的商品在柔和的燈光下,看起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優(yōu)質的服務態(tài)度,讓我們賓至如歸,于是空手進去,滿載而歸。所以他是現代商業(yè)環(huán)境的導向設計,同時他又是美化城市的組成部分,象溫州人很喜歡去上海外灘,與其說是去購物,還不如說是去看其建筑風格。象溫州的五馬街,也同樣體現出其美化城市的功能。
五.企業(yè)形象設計(ci):有的優(yōu)秀的企業(yè)還有企業(yè)形象設計,什么是企業(yè)形象設計?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事,過去我們溫州人看正宗,主要都是看紐扣上是否有商標,口袋里面有沒有商標、螺絲釘上有沒有商標。其實瞎打誤闖給弄對了。在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的信息社會,力圖成功的企業(yè)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必須注重和強化自身的形象,將企業(yè)的綜合素質濃縮成鮮明、統(tǒng)一的視覺符號系統(tǒng)-----象標志、標準字體、標準色彩、統(tǒng)一風格的產品包裝及廣告用語等,再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將這種形象系統(tǒng)循環(huán)、潛移默化地注入消費者的心中,創(chuàng)造名牌形象,這就是企業(yè)形象設計。在紐扣和螺絲釘上印商標是其中一小部分。他起源于歐美,成熟在日本,發(fā)展于中國。他是一種戰(zhàn)略性全方位的系統(tǒng)創(chuàng)意。他主要包括企業(yè)形象設計、產品形象設計、員工形象設計、媒體形象設計、市場臺形象設計、廣告形象設計、未來形象設計。
我們以海南的汽車運輸公司為例(見圖):這是一個老企業(yè),在市場競爭中,為了獲得社會的理解與信任,將其企業(yè)的宗旨和產品包含的內涵傳達給公眾,而建立起自己的視覺形象系統(tǒng)。
1.企業(yè)形象設計:以粉紅色為標準色,幾乎每一處都有企業(yè)名稱、標志并有標準字體標準色,還有口號,如“似龍騰千里,似萬馬奔騰,似椰風搖曳,似陽光普照,似大海澎湃……是海汽快車,沒有粉紅色就沒有春天,這里四季春常在”。這是海南汽運的“理念主題詞”。用海南汽運快客,來招引顧客,是他的總目標。
2.產品形象設計:主要是汽車,所有汽車都有統(tǒng)一的標準色。
3.員工形象設計:“提高員工素質”是其管理重點。有統(tǒng)一的制服和證件,凡員工與顧客吵架者,顧客有獎;并組織員工軍訓、野營、參加攝影、音樂、繪畫、服裝模特表演等各種業(yè)余活動,把員工看成是企業(yè)形象的重要代表和潛在資產。
4.媒體形象設計:雨傘、手表、垃圾袋、茶杯、名片、信封等辦公用品。
5.廣告形象設計:有核心的內容和統(tǒng)一的風格。
6.未來形象設計:優(yōu)秀的企業(yè)還有未來形象設計,如新觀念的提出,新產品的開發(fā)等。
標準服裝、標準色、專用車、信封信紙乃至證件等都構成一個有序的圖象整體,使每個員工感受到作為“海南汽運”的一員而自豪,也使每位顧客產生一種無形的向心力和認同感?;说瓓y的姑娘們身穿粉紅色衣服,蘭色裙子。整齊的步伐、青春的朝氣,高雅的氣質,博得群眾的嘖嘖贊揚。這其實不僅是一種訓練方式,而且還是一種廣告行為。他在不知不覺的把觀眾轉化為顧客,為其帶來了滾滾財源。象可口可樂、萬寶路、健力寶、金利來、太陽神等都是ci戰(zhàn)略創(chuàng)意的結果。
小結:今天,我們已經了解了現代商品美術,不管怎樣,作為商品美術其最終目的都是為推銷商品,我們來重新觀察一下,以上的商品美術各用什么方式來吸引顧客的?這些商業(yè)美術在周密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各方面的條件,探索藝術表現的切入點,以達到構思新穎,形象美觀,并且耐人尋味,以至拍案叫絕的效果,從而發(fā)揮出最佳的能量。這就是“創(chuàng)意”。象美國的卡通《獅子王》,每個動物的角色都是用好來塢巨星配音,并根據影星的外形創(chuàng)造動物角色的形象和性格,這樣,一部卡通片成了一次巨星形聲大聚會,《獅子王》成為最暢銷的影片。(法國的某化裝品廣告語:我們的香水最能吸引異性,買我們的香水送自衛(wèi)教材一份“;狗不理包子名稱的來由;飯店:請到我們的店里來吃飯,否則你我都得挨餓了,足見其誠意。)一則優(yōu)秀的廣告雖然往往只有幾句話或幾個鏡頭,就能達到吸引顧客。所以有人說:廣告的宣傳與大炮相反:聲音越低,傳得越遠。當然,這個越低的聲音,是以越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美學格調為骨架為內涵的。
現代詩教案篇四
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方法。辯證思維方法是一個整體,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區(qū)別又相聯系的方法所組成的,其中主要有:
(1)歸納和演繹。
歸納和演繹是人們認識過程中的兩種推理形式。歸納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的結論、概念的思維方法。演繹法是從一般原理、概念走向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辯證思維把歸納和演繹當成認識過程之中既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種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在認識過程中有各自的作用,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在人的認識過程中,歸納和演繹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這具體表現在:第一,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以歸納得出的結論作為前提。演繹法是一種從普遍到特殊、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它只能揭示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統(tǒng)一關系,不能揭示共性與個性的對立關系。單純用演繹法不能揭示個別事物多樣化的屬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運用歸納法。此外,演繹的結果也必須再運用歸納法來證實與豐富。第二,歸納法必須以演繹為指導。演繹法為歸納提供一般性的理論原則。規(guī)定歸納活動的方向與目標。同時,歸納所得到的結論不一定可靠,它必須靠演繹來修正與補充。
(2)分析和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在認識過程中比歸納與演繹更加深刻的認識方法。分析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從中找到事物的本質。綜合則是把分解出來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觀的次序、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分析與綜合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這表現在:
第一,分析與綜合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
第二,分析與綜合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相互促成。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為了在思維中把握事物客觀存在的統(tǒng)一性,必須先對該事物進行分析,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完成,在對事物矛盾發(fā)展的統(tǒng)一體進行分析時必須有整體的觀念,否則就不能作出正確的分析。完整、科學的方法要求把分析法與綜合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3)抽象與具體。
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是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邏輯思維中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guī)定;邏輯思維中的具體是許多規(guī)定性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作為辯證思維方法的具體與感性具體不同,后者是客觀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覺到的事物的具體性。
由抽象到具體,是從抽象的規(guī)定到思維的具體,它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第一,作為這一過程的邏輯出發(fā)點的“抽象”。它必須是反映事物本質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抽象與規(guī)定;第二,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中介;第三,作為這一過程邏輯終點的具體。它是以一定結構有機結合起來的具有多樣規(guī)定性的豐富的總體,是一種理性具體。
(4)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
由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經由邏輯中介上升到作為邏輯終點的具體,這只是完成了辯證思維永恒運動的一個周期,人類總的認識和實踐過程遵循邏輯與歷史統(tǒng)一的原則。
辯證思維中的歷史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客觀事物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第二是指反映客觀實在的人類認識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如科學史、哲學史、認識史等。邏輯在此指的是邏輯范疇間的次序、層次、關系等。邏輯與歷史一致,指的是理論概念體系的邏輯關系,次序應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和人類認識歷史發(fā)展的順序。歷史是邏輯的基礎與前提,邏輯是歷史在辯證思維中的理論再現。邏輯與歷史統(tǒng)一的原則是思維與存在這一哲學基本問題在認識論、方法論中的具體體現。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fā)展,產生了現代科學思維方法。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有著方法論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一方面,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方法論前提,辯證思維的基本精神和原則貫穿于現代科學思維方法之中。實際上哲學通過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各個方面參與到現代科學思維方法中。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難發(fā)現,系統(tǒng)方法與普遍聯系的觀點、控制論的方法與內外因的觀點、突變論與量變質變的觀點、信息論與相互作用的觀點都有著內在的聯系。
盡管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復歸辯證思維的道路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在辯證思維方法指導下自覺進行的,也可以由科學發(fā)現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實現。但不管是自覺的還是自發(fā)的,現代科學思維方法與辯證思維方法的一致性卻是一個基本事實。另一方面,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又豐富了辯證思維方法。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是一個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統(tǒng)方法、結構—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這些方法都豐富和深化了辯證思維及其方法。辯證思維方法從普遍聯系、永恒發(fā)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關系,側重于人與世界的整體關系。
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是在確認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關系。如系統(tǒng)方法就是在承認普遍聯系的客觀實在性的前提下去研究系統(tǒng)的最優(yōu)解。所以?,F代科學思維方法豐富了辯證法的宏觀畫面,使辯證法深入到發(fā)展的細部、更復雜的層次。因此,辯證思維方法應該從現代科學思維方法中汲取營養(yǎng),以豐富自身的方法系統(tǒng)。
現代詩教案篇五
1.學習本課應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和情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fā)展的史實。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fā)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2.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時,還應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fā)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huán)境質量,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趨利避害。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結合自己的了解暢談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以強化對科技革命的感受和體會,或結合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況,讓學生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yǎng)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2.通過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yǎng)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yǎng)歷史責任感,激勵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刻苦學習,奮發(fā)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2.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科技革命博覽會。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導入:同學們通過這些信息、資料可以發(fā)現人類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許多發(fā)明對我們的生活起著重要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
出示幻燈片:課題。
導入方式補充:
1.出示幻燈片:楊利偉。
提出問題:圖中人物你認識嗎?載人航天技術是第幾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由此導入,出示課題。
(二)講授新課。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1)概況:出示幻燈片材料,介紹二戰(zhàn)期間軍事科技的發(fā)展,如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技術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燃料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zhàn)后,這些軍事技術轉為民用并迅猛發(fā)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現代詩教案篇六
小班的孩子剛剛入托不久,對一些基本的常用禮貌用語,運用的不是很好。故此設計了本節(jié)課。希望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能夠對幼兒起到一定的幫助和進步。
1、讓幼兒在游戲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體驗并學會使用禮貌用語,謝謝,不客氣。
2、復習基本的禮儀問好。
3、讓幼兒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
重點、難點:幼兒會說、會用謝謝,同時會說不客氣。
1、看表演,出示木偶小雞,嘰嘰嘰,我的名字叫小雞,你們好。
(小鴨上場)小雞:我一個人玩真每勁,我要找個好朋友去玩。
2、前面來了一只小鴨子,讓我向它問個好:你好,你好。
雞:我們做好朋友好嗎?鴨:好小雞聽了真高興。
雞:小鴨我請你吃蟲子好嗎?鴨:謝謝。
雞:不客氣。
3、學習禮儀兒歌:
人幫我謝謝你我?guī)腿瞬豢蜌庵x謝你不客氣常用起更知禮。
小結:對了,別人送給你東西時,也要說謝謝和不客氣。
1、小朋友摔倒了,引導幼兒來幫忙。并會說謝謝,不客氣。
2、書掉了怎么辦?誰來幫幫我、
3、發(fā)書:請每位小朋友看書,鞏固復習謝謝,不客氣。
小朋友把禮物送給客人吃,并用客人你好,我請您吃糖,復習用謝謝,不客氣。
現代詩教案篇七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等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能用一分為二的方法正確評價洋務運動。
2、過程與方法:
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解洋務運動作為中國大規(guī)模近代化運動的起步,而且是中國主動融入世界的第一步的重要地位,具備面向世界的國際化意識;通過了洋務派自身對洋務運動評價的基本觀點,通過了解洋務派學習西方的努力,培養(yǎng)關注身邊形勢變化,看清時代潮流與進步方向的眼光。
教學重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難點:如何正確的評價洋務運動,理解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學方法:
通過再現歷史、使用辯論法、討論法、啟發(fā)式教學法、小組合作、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表格制作等多法結合。
五、教具(媒體):計算機及多媒體課件(ppt演示文稿和視頻)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西方列強的一次次侵略戰(zhàn)爭,讓同學們的心臟備受摧殘和煎熬,看到了西方侵略者貪婪的心理和丑陋的嘴臉,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求榮。但是我們在痛恨之余,也應看到先進的中國人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第二單元的學習就將帶領我們親眼目睹一批又一批圖強救亡的先進代表,首先步入我們視野的是在守舊勢力和落后習俗束縛下務實進取的洋務派。他們掀起了一場自強求富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請同學們翻到課文的25頁,并拿出剛發(fā)下來的學案。
板書:第6課洋務運動。
2、新課教學:
第一環(huán)節(jié):
學生自主學習:閱讀課文并填充學案,8分鐘內完成。(教師巡視,此設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學案的指導下,進行自主閱讀課文,找到課文的主干知識,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并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fā)現疑問,自主解決。)。
第二環(huán)節(jié):
組織學生欣賞一段視頻:觀看洋務運動視頻,使學生形象直觀的從整體上對洋務運動有個了解。
提出問題:
洋務運動是在什么背景下發(fā)生的?什么叫洋務?洋務派有哪些代表?
學生回答:
教師:ppt展示。
教師:展示ppt表格,
第三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探究:
課堂小組討論: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各大組研討一項洋務運動的舉措,各大組又以四人為小組,完成各項任務,各小組要確定一個主要發(fā)言人。
第一小組:軍事愛好組:
組員合作完成洋務派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和海軍簡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現代詩教案篇八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
敲沉了別人的夢,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塊石頭低,
哪一塊石頭高,
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
“三更了,你聽哪,
毛兒的爸爸,
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覺,
老在夢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過橋,
敲鑼的又過橋,
不斷的是橋下流水的聲音。
提示1:指人們貧瘠、封閉、空虛、迷蒙、麻木的生活狀態(tài)。詩人從古鎮(zhèn)的`眾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與更夫兩種類型,借以概括陰慘的社會環(huán)境與苦難的人生命運。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現了這個古鎮(zhèn)的人們浸沉在這種生活狀態(tài)之下程度之深,借以抒發(fā)作者極其悲痛的悲劇情感。
提示2:“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紀”表明人們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現了中國下層人民每一家都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暗寫了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人們在命運面前都有著深深的惶惑、痛苦與悲哀。“哪一家門戶關得最嚴密”也能引發(fā)我們的思考:什么人家門關得嚴密?(答案可以見仁見智)或許不得而知,也許這正是此詩的妙處吧。
現代詩教案篇九
一、課類型:欣賞課(運用課件多媒體教學)。
二、教材分析:
1.教學目的:
(1)認知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對的性質、范圍、種類及其特點,有所了解,有所認識;(2)情感目標: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yǎng)對商業(yè)美術的欣賞能力,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重難點:本課教學的重點,使在理解商業(yè)美術的性質和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商業(yè)美術設計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意。本課的難點主要是課文內容較多,涉及面廣,由于課文篇幅有限,很多問題無法一一展開,有些問題如第五部分的企業(yè)形象設計,涉及內容廣,又無圖片說明,學生難以理解。解決方法:尋找較新例子,補充課文上的圖例陳舊或不足,提高學生興趣。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在上課以前,我們先來觀看一段錄像(沙發(fā)廣告:展示款式、使用方便、經久耐用)。觀看完畢以后提問:這段錄像表現了什么?目的是什么?(為推銷商品的廣告)引導學生談自己的體會。
工業(yè)革命和全世界范圍內的日益激烈的商業(yè)競爭,特別是同類商品的競爭,使企業(yè)不僅得在商品的質量上做文章,而且還得通過各種方法引起顧客注意,給商業(yè)美術提供了極好的發(fā)展機會。而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能招引更多的顧客,為企業(yè)帶來滾滾財源。怪不得有位油畫教師從某發(fā)達國家辦畫展回來,友人接風時請其講敘此行最深的感受,他沒有提畫展,也沒有談路途的見聞和外國的發(fā)達經濟,只是隨意的說了一句:“那里到處都有設計”。同學們,假如你們是一個企業(yè)的老板,你會通過哪些方面來宣傳產品,達到促銷的目的。
2.講敘新課:
總之,這些為推銷商品為目的而產生的美術設計,我們統(tǒng)稱為。從目前來看,商品美術除廣告以外,還包括標志設計、包裝設計、店內外設計、企業(yè)形象設計等方面。由于這些設計都是通過視覺傳達給消費者,所以,在國外又被稱作“視覺傳達藝術”。他是以文字、圖形、色彩為基本要素的藝術創(chuàng)作。他是溝通企業(yè)---商品---消費者的橋梁,在精神文化領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著人們的感情和觀念。為了能更好的了解的特點。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些作品,看看廠家是怎樣用美術設計推銷產品的。
一.標志設計:我們知道,很多商品都有牌子,比如象柯達膠卷、溫州的莊吉西服等等,如果他們以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標志?,F在,我們來看作品:讓學生辨認三個標志。分析并得出結論,按其功能可分(中國銀行標志)企業(yè)標志、(永久自行車標志)商業(yè)標志、(男女標志)公共信息標志等三類。(日本的航空標志、網易標志)學生觀察得出結論:從形式上可分文字標志和圖形標志。文字標志其傳達的信息比較明確,通過文字,他直接告訴我們要表達的內容,如網易標志。而圖形標志要傳達的含義就比較難以表達,這就需要通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設計圖形。比如(日本的航空標志)一只圖案化的紅色仙鶴,引導學生欣賞并提問:我們來猜一下這應該是什么標志?(從飛翔引導出航空,文字表示日本)仙鶴表示什么?(松鶴朝陽,吉祥圖案,安全)圖案的形色都很美,使人過目不忘。得出結論:以圖形組成的標志,有的由于形象鮮明,也比較明確。
學生分析奧運會標志:教師簡單的總結此作品的特點:這是一個文字和圖形相結合的標志,五環(huán)表示奧運會,表示五大洲人民團結、文字表示20在北京召開、上面圖形表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中國結、運動員在打太極拳;形象鮮明,色彩鮮艷,對比強烈,醒目。)正因為標志具有傳遞信息作用,加上優(yōu)秀的標志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為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所接受,具有國際通用性。所以,在當今世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標志已成為當今世界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一些馳名商標不僅其藝術形象已傳遍全世界,而且成了一種巨額的無形資產。象可口可樂,松下電器,李寧牌的標志。當然,一個著名的商標形成有很多條件,但從藝術角度來講,他至少應當具有三個特點:1.創(chuàng)造性,即構思新穎,與其他商標有明顯區(qū)別,過目不忘;2.視覺形象要單純、強烈、美觀,易于辨認識別,又能吸引消費者注意力;3.廣泛的適應性,既要適合消費者的心理,又要適合本國國情,又要適合傳播。(舉例)。
二.商品包裝設計:當然一件商品除了有牌子,還得有良好的包裝,優(yōu)秀的包裝能使商品身價百倍。記得我有個朋友,有次他在上海某座商廈的一樓買了一千支鋼筆,重新用精美包裝裝好,拿到該座商廈的五樓推銷掉,每支賺三元,一算就是凈賺3000元。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一部分上海人盡管不了解市場,做生意不如溫州人,但最重要的可以體現出商品包裝的重要性,因為這一部分上海人也同時能利用精美包裝達到促銷。所以有人說:包裝好象是商品的外貌和衣著。
那么,優(yōu)秀的包裝應該具有哪些特點(見圖)。通過學生的觀察得出結論:香水的包裝再加外包裝(1.保護商品);香水的包裝,用不透明的包裝好不好(2.美化商品);文字說明(3.宣傳商品);貴州特級安酒包裝:吸收貴州安順地方戲的民間文化藝術,以造型特殊、富有裝飾性的陶瓷臉譜瓶為容器,(4.心理功能:刺激顧客購買的心理功能,如形狀好、色彩美、材料豪華,合適的重量、獨具一格的設計等都有一種無法抗拒的魅力,特別在自選商品的超市里,有人說是不說話的推銷員)可以平放、豎立、展掛,使用方便(5.陳列性,便利性:易拉罐包裝;),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地方特色,做到美觀和實用相結合。正因為如此,本設計榮獲15屆亞洲之星獎。
三.廣告設計:一件好商品有了牌子和好包裝,還得要廣而告知,讓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廣告的重要性,提問學生:有哪些例子?(象“酒旗”便是廣告,還有成語“自相矛盾”,盡管是吹牛,但也算是一種推銷商品的現場廣告)。隨著競爭的激烈,科學的發(fā)展,作為商品推銷和促銷工具的廣告,他的表現手段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日新月異。以市場學、心理學作為基點的廣告創(chuàng)意,同時又結合了文學、繪畫、攝影、電影、電視、戲劇、音樂等多種手段,使每件廣告作品都成為科學和藝術的結晶。因此,廣告的好壞,主要是看其能否引人注目,扣人心弦、給人們留下鮮明的印象,最終喚起購買欲望。而要作到這些,關鍵是要創(chuàng)意,同時又能給人美的享受。如美能達照相機,在競爭中,為能戰(zhàn)勝同類產品,唯一的辦法就是強調與眾不同,突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點,該產品利用在1985年歐洲照相機大獎賽中獲大獎的事實,來取得顧客的信任,如總統(tǒng)葡萄酒的廣告(學生分析),這是一幅構思新奇、富有創(chuàng)意的廣告設計。作者利用照片和繪畫的拼結手段,將老鷹、葡萄酒、火紅的天空連在一起,給人一種新穎、大膽的感覺,以極其夸張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了引人注目的藝術效果。廣告除了商業(yè)廣告,還有社會公益廣告,象一些節(jié)約用水、珍惜土地、環(huán)保等都是屬于社會公益廣告。
四.店內外環(huán)境設計:我們知道了一件好商品,肯定會有去購買的欲望,提問:去哪里買?“店里”。于是,便隨之出現了店內外環(huán)境設計。他包括商品陳列、櫥窗布置、燈光設計、店面裝潢等內容。現代城市生活的快節(jié)奏,如何吸引顧客的注目,給顧客一個舒適的購物環(huán)境,已受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常用的手法是強調形象化和新奇感(欣賞作品)。如逛街時,一個好的店面設計總能拉住我們的腳步,里面的服務員不失時機的探出頭,一句話:進來看看,買不買沒關系,舒適的購物環(huán)境,整齊有序的商品在柔和的燈光下,看起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優(yōu)質的服務態(tài)度,讓我們賓至如歸,于是空手進去,滿載而歸。所以他是現代商業(yè)環(huán)境的導向設計,同時他又是美化城市的組成部分,象溫州人很喜歡去上海外灘,與其說是去購物,還不如說是去看其建筑風格。象溫州的五馬街,也同樣體現出其美化城市的功能。
五.企業(yè)形象設計(ci):有的優(yōu)秀的企業(yè)還有企業(yè)形象設計,什么是企業(yè)形象設計?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事,過去我們溫州人看正宗,主要都是看紐扣上是否有商標,口袋里面有沒有商標、螺絲釘上有沒有商標。其實瞎打誤闖給弄對了。在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的信息社會,力圖成功的企業(yè)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必須注重和強化自身的形象,將企業(yè)的綜合素質濃縮成鮮明、統(tǒng)一的視覺符號系統(tǒng)-----象標志、標準字體、標準色彩、統(tǒng)一風格的產品包裝及廣告用語等,再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將這種形象系統(tǒng)循環(huán)、潛移默化地注入消費者的心中,創(chuàng)造名牌形象,這就是企業(yè)形象設計。在紐扣和螺絲釘上印商標是其中一小部分。他起源于歐美,成熟在日本,發(fā)展于中國。他是一種戰(zhàn)略性全方位的系統(tǒng)創(chuàng)意。他主要包括企業(yè)形象設計、產品形象設計、員工形象設計、媒體形象設計、市場臺形象設計、廣告形象設計、未來形象設計。
我們以海南的汽車運輸公司為例(見圖):這是一個老企業(yè),在市場競爭中,為了獲得社會的理解與信任,將其企業(yè)的宗旨和產品包含的內涵傳達給公眾,而建立起自己的視覺形象系統(tǒng)。
1.企業(yè)形象設計:以粉紅色為標準色,幾乎每一處都有企業(yè)名稱、標志并有標準字體標準色,還有口號,如“似龍騰千里,似萬馬奔騰,似椰風搖曳,似陽光普照,似大海澎湃……是海汽快車,沒有粉紅色就沒有春天,這里四季春常在”。這是海南汽運的“理念主題詞”。用海南汽運快客,來招引顧客,是他的總目標。
2.產品形象設計:主要是汽車,所有汽車都有統(tǒng)一的標準色。
3.員工形象設計:“提高員工素質”是其管理重點。有統(tǒng)一的制服和證件,凡員工與顧客吵架者,顧客有獎;并組織員工軍訓、野營、參加攝影、音樂、繪畫、服裝模特表演等各種業(yè)余活動,把員工看成是企業(yè)形象的重要代表和潛在資產。
4.媒體形象設計:雨傘、手表、垃圾袋、茶杯、名片、信封等辦公用品。
5.廣告形象設計:有核心的內容和統(tǒng)一的風格。
6.未來形象設計:優(yōu)秀的企業(yè)還有未來形象設計,如新觀念的提出,新產品的開發(fā)等。
標準服裝、標準色、專用車、信封信紙乃至證件等都構成一個有序的圖象整體,使每個員工感受到作為“海南汽運”的一員而自豪,也使每位顧客產生一種無形的向心力和認同感?;说瓓y的姑娘們身穿粉紅色衣服,蘭色裙子。整齊的步伐、青春的朝氣,高雅的氣質,博得群眾的嘖嘖贊揚。這其實不僅是一種訓練方式,而且還是一種廣告行為。他在不知不覺的把觀眾轉化為顧客,為其帶來了滾滾財源。象可口可樂、萬寶路、健力寶、金利來、太陽神等都是ci戰(zhàn)略創(chuàng)意的結果。
小結:今天,我們已經了解了現代商品美術,不管怎樣,作為商品美術其最終目的都是為推銷商品,我們來重新觀察一下,以上的商品美術各用什么方式來吸引顧客的?這些商業(yè)美術在周密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各方面的條件,探索藝術表現的切入點,以達到構思新穎,形象美觀,并且耐人尋味,以至拍案叫絕的效果,從而發(fā)揮出最佳的能量。這就是“創(chuàng)意”。象美國的卡通《獅子王》,每個動物的角色都是用好來塢巨星配音,并根據影星的外形創(chuàng)造動物角色的形象和性格,這樣,一部卡通片成了一次巨星形聲大聚會,《獅子王》成為最暢銷的影片。(法國的某化裝品廣告語:我們的香水最能吸引異性,買我們的香水送自衛(wèi)教材一份“;狗不理包子名稱的來由;飯店:請到我們的店里來吃飯,否則你我都得挨餓了,足見其誠意。)一則優(yōu)秀的廣告雖然往往只有幾句話或幾個鏡頭,就能達到吸引顧客。所以有人說:廣告的宣傳與大炮相反:聲音越低,傳得越遠。當然,這個越低的聲音,是以越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美學格調為骨架為內涵的。
現代詩教案篇十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
2、了解細胞工程和克隆技術。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重點:
1、轉基因技術的應用。
2、克隆技術的應用。
3、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難點:
1、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
2、細胞工程和克隆技術。
視頻資料(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
2、教師播放多媒體素材觀看、了解轉基因技術。學生思考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前景。
4、學生討論,舉例說明轉基因技術的應用、設想。
5、教師播放素材,學生觀看視頻--克隆技術。
6、簡述克隆技術實施過程。
7、總結出克隆技術的概念:人工誘導動、植物的無性繁殖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
8、學生討論,舉例說明克隆技術的應用、設想。
9、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0、教師展示世界上先進的生物技術,激發(fā)學生對于本學科的`學習興趣。
10、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白科學是把雙刃劍。
教師請學生復述基因工程,克隆等技術的過程,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請個別學生上黑板上畫出具體的過程。
現代詩教案篇十一
一、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二、簡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引導初讀。
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四、閱讀第一小節(jié)。
2、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結:這一小節(jié)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五、閱讀第二小節(jié)。
第二小節(jié)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xiāng)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六、閱讀第三小節(jié)。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jié),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xiāng)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閱讀第四小節(jié)。
1、閱讀第四小節(jié)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八、課堂.總結。
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九、作業(yè)。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這首詩較為抽象,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教師作較為認真的指導。而一般的參考書上對此詩又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在多次的閱讀中,對這首詩作了一點比較幼稚的解釋,在這里呈現給大家。
現代詩教案篇十二
1、讓幼兒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需要排隊等候的。
2、讓幼兒養(yǎng)成禮讓、排隊等候的好習慣。
各種排隊等候的宣傳照片。
通過提問引出活動的主題。教師:出示排隊等候的圖片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幅圖里面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嗎?"。
(1)讓幼兒知道在上公車、玩滑滑梯等人多的地方要自覺排隊,耐心等候,不插隊。
(2)通過看動畫讓幼兒回答小齊家提問的問題。
出示掛圖:(1)“請小朋友注意觀察圖中的小朋友他們在做什么”
(2)“他們都能做到排隊等候了嗎?”
(3)“有小朋友來插隊時應該怎么做?“。
(1)通過擊鼓傳球的游戲讓幼兒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排隊等候的。
(2)請小朋友排隊上來拿餅干,明白當天所學的課程。
現代詩教案篇十三
本冊書從內容編排上看,主要以時間順序,以章節(jié)體形式編寫;從線索看,主要有以下幾條:
1、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確立——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
2、重要的國際關系。
(1)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爭奪殖民地的斗爭,爭奪世界霸權斗爭)。
3、民族解放斗爭。
4、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fā)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從每課的內容看,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完成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的知識構建,并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認識歷史各線索之間的關系,從而完整掌握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課程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載體,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些課程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能力,包括知識構建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辨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材設置活動課,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圖書館、閱覽室,上網查找資料,拓寬了視野,掌握了查閱資料,利用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比較成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自編自演的歷史劇,雖尚顯稚嫩,但在過程中,挖掘歷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態(tài)和語言,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上,又有了新的進步。
歷史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在學習過程中,從歷史人物的坎坷悲壯,從歷史發(fā)展的曲折反復,學生能夠獲得一個心理感受:事物的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從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從世界史的發(fā)展中還學習到許多為科學獻身、為國家捐軀、為真理求索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成功和失敗,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創(chuàng)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冊書在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資本主義戰(zhàn)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外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從中我們受到的啟發(fā)是:一要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資本主義戰(zhàn)勝封建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的進步,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應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動,否則將被歷史淘汰;二要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知恥而后勇,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意識到當代青年肩上的重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奮斗。
本書內容包含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直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集中敘述了資本主義從產生、發(fā)展到資本主義一統(tǒng)天下的歷史。
本冊書按時間順序、以章節(jié)體的體例敘述了世界近代史的發(fā)展變遷。本書的主要線索是以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與之相關的線索還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壓迫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與沖突。主干知識與支干知識之間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構筑成世界近代史的發(fā)展脈絡。從內容的選取上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學生面前展現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廣闊畫卷。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歷史發(fā)展的縱向線索,再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各時期的特點,從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識內容。
本冊書從內容上可以看出,它改變了以往教材的繁難偏舊的編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識和新的觀點。以前的歷史往往以政治史為主線索,學生從書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較僵化的觀點,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本書從內容選取上,增加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展現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全貌,學生又可以從文學、科技、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去掌握那個時代,迎合了高中學生知識的個性多樣性和知識的綜合化需要。
本冊書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1)新教材課型多樣,除了講讀課外,還有閱讀課、活動課。上好這些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圖片、畫像、資料,圖文并茂。可讀性強,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3)每章開始設引言。引言介紹了本章的內容背景和線索。便于學生從宏觀把握歷史發(fā)展的線索,掌握歷史發(fā)展的特點。(4)每節(jié)課后的練習題增設了《閱讀與思考》專欄,由學生選做,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5)書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詞匯對照表》,對書中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文件、歷史事件稱謂進行中英文對照,便于學生查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善于組織教學,有效的利用書中的資源、資料、練習題,上好閱讀課和實踐課,搭建學生思維的平臺,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一定會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本冊書總體編排設計精當合理,符合學生在這一年齡段的認知能力,注意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有機結合。
1、根據歷史知識特點。歷史知識的特點是知識點多、散,教材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一些歷史線索難免顯得支離破碎。
2、根據高二文科班學生的特點。高二文科班的學生大多數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基本能夠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有的學生對知識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練的學科語言概括表達的能力;有的學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闡述自己的見解。
3、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現代教育要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能力,成為擺在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膽取舍,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1、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增補了一些內容。如:在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時,向學生介紹了富爾頓和他的汽船,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介紹了薩拉熱窩事件的經過,增加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有利于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課程資源。譬如:學習第四章第一節(jié)時,我注意將兩次工業(yè)革命對比來講授;第三節(jié)《列強對世界的瓜分》,我請同學總結世界歷史上的三次殖民高潮。通過調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歷史線索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3、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對比法、聯系法、討論法和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如:在學習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后,比較英國、法國、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學習了殖民侵略過程后,對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時間、特點,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在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一節(jié)時,設置了研究性學習的題目“工業(yè)革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學習《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后,安排了活動課“如何評價拿破侖”。通過這些措施,培養(yǎng)了學生學史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4、將世界史和中國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學習過程中,滲透一種觀念: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在學習工業(yè)革命時,請學生分析“呀片戰(zhàn)爭與工業(yè)革命的關系”;在學習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時,分析“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紀末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有無關系”等,增加學生橫向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
5、加強各學科的綜合。歷史展示的是過去那個時代的全貌,包羅萬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學藝術、科學等各方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將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通過改革和革命,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業(yè)革命后,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從而,印證一個規(guī)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分析歷史問題時,引導學生從各方面、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育形勢的發(fā)展,對教師的要求將更高,我們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有較高的教學理論,還要有崇高的師德修養(yǎng)。在教學中,我們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利用好教材,才能適應今天的教學。教材是學習知識的一種載體,教師要能正確的駕馭它、使用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今天素質教育的需要。
現代詩教案篇十四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說說《秋晚的江上》描繪了哪些景物,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一、談話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引起學生思索。這樣美得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一起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三、研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一)整體感知。
(二)學習第一小節(jié)。
(三)學習第二小節(jié)。
四、整體感受詩歌內涵。
五、激情朗誦,升華情感。
全班展示朗讀、賽讀。師生共同評價,評出“全班朗讀獎”。
六、自悟自得。
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及學習感悟。
現代詩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理解意象,通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把握本課思想內容,在課堂上背熟一部分課文。
3.體會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難點。
1.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義。
4.真正做到課堂背誦。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師生共讀,導入新課:
(男生):你說你曾一度迷失在無邊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孩,只因傘下那透明閃亮的雙眸,那嘴角輕含的淡淡憂郁,呵!結著丁香一樣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許久不曾開啟的心靈,如花般靜靜地綻放。
哦,女孩,你難道真是從空中翩然而至,在這寂寞的雨季來喚醒我沉睡已久的心靈。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麗,如果你瞬間消失,我也不會驚奇,因為你的出現已是奇跡。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會于古朝的畫中尋你,于幽幽的池邊尋你,用我色彩的筆于天邊勾勒你丁香花一樣的心事。
(女生):輕輕的,我穿過雨巷,穿過綿綿的情詩,就這樣來到飄浮著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驚訝,也不要多問,我只想跳出發(fā)黃的詩頁,我只想在丁香花盛開的雨季,重溫在深巷中徘徊的憂郁。
(集體):是誰,曾經用美妙的文字,敘我成溫柔憂郁的佳人;是誰,用甜甜的木蕭,奏我出丁香一樣的芬芳;是誰,用流音的古箏,彈我成千年的紅顏知音。
(師):精美的詩篇是輕盈的蝴蝶飛躍萬年的光陰,是圣潔憂郁的丁香飄過無邊的煙雨。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轉身離去時的那一聲幽幽的嘆息和那一層淡淡的憂郁,已經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遠留在了每一位愛詩人的心里!好,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走近那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
二、聆聽錄音,感知內容。
1、這首詩講了個怎樣的故事?
細雨春日,一位青年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撐著油紙傘向他走來,走過他的身旁,走盡這雨巷,最終他還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這雨巷。
2、全班朗誦,說說你聽讀后的感受。
感受:憂傷、惆悵、凄婉、寂寥和朦朧的美。
3、你是如何獲得這種感受的?
明確:詩歌內容,具體說是語言。
三、走近作者時代。
作者簡介: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繼徐志摩之后,我國現代詩壇上又一顆璀璨的明星。動蕩的年代,個人的遭遇,使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經歷了一個從歌詠個人悲歡離合到表現愛國情感、民族氣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主要的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其中,《望舒草》標志著作者藝術性的完成,《災難的歲月》標志著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詩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殘損的手掌》。
早期:個人孤寂、感傷,朦朧含蓄后期:熱愛祖國,明朗真摯。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yǎng)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yōu)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時代背景:《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
四、研讀詩歌,把握意象。
1、我們的憂傷、惆悵等感受來自語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意象來表現某些情感。說說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組交流)。
明確:意象特征。
油紙傘古樸。
雨巷悠長、寂寥。
丁香高潔、愁怨。
丁香姑娘美麗、惆悵、寂寥。
籬墻頹圮。
我惆悵。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明確與朦朧并存,也就是說它的意境是明確于朦朧并存。意境是通過意象來表達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從意象入手,剛才我們已經找出了5個意象,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確與朦朧于一身的:
第一個是油紙傘。
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里?《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里,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是尋常之物,但又鮮見于傳統(tǒng)詩詞。唯戴望舒,將其放置雨巷的詩人頭頂,讓油紙傘撐出濃濃的詩意。對這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蒙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塑造了撐一傘風獨立消魂的形象。
現代詩教案篇十六
第一部分:
寫景,描繪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不同景象。
“遼闊的大海上,波濤洶涌澎湃,霞光洶涌萬丈,一輪紅日緩緩上升,將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紅?!?/p>
畫面具有動態(tài)美和色彩美,因而能給人一種飛動的感覺。
這里,詩人運用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將太陽的光線由弱到強,將太陽的色彩由淡到濃的過程清晰地表現出來。
寫景是為了抒懷。第二部分,作者對太陽敞開胸懷,述說自己的愿望。
每句以“太陽喲”開頭,詩人請求太陽永遠照耀世界,將四面的黑暗驅除出去:
詩人希望能從太陽吸取無窮無盡的光和熱,將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
詩人愿和太陽融為一體,表達了為光明而獻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勢力作搏斗的信念。
四至七節(jié),時日的感情如火山爆發(fā),充分表現了“五四”時期那種特有的狂飆精神。
最后節(jié)中”的笑“,更是滲透了詩人的歡快之情,使畫面活躍起來。
評析:詩人對太陽充滿了如此強烈的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美的熱烈追求,這種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為在詩人的心目中,太陽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也是未來中國的象征。詩人渴望“美的中國”早日到來。于是詩人用筆將他所要表達的社會理想表達出來了。
“我來了。不對”開篇起勢不凡,他猛地在讀者面前展開一個景象:一個海外游子一進國門便痛心疾首地悲喊“不對,不對”這就在人們心中激起一連串的問號:他為什么闊別歸來表現的不是狂喜而是悲痛?他究竟發(fā)現了什么“不對”
接著,詩篇以兩個“我來了”,敘寫自己之所以要回歸祖國的原因以及“空喜”的失望,又以一個精辟的比喻,將這一感受具體化,“噩夢”是十分恐怖的,而掛在“懸崖”上,就更覺得可怕了。這就把詩開頭所設的懸念解開了。
詩篇的結尾更是出色,既然這不是我的中華,那么詩人心愛的中華究竟是年什么樣子,它有在哪兒?這在讀者心里激起一串疑問?!拔易穯柷嗵?。赤胸”這又是一個景象,是詩人浪漫主義詩情的涌現,那呼天搶地的哀告,一方面照應開頭,將“迸著血淚”現象化了,令一方面又為后面的尾聲蓄勢。
“總問不出詳細。”最后兩句,構成了一幅多么生動的圖象??!這幅圖象使詩篇的境界更上一層。原來,詩人嘔出心來,終于發(fā)現“我的中華”就在我的心里。
評析:
整首詩結構緊湊,全詩只有12行,詩人緊扣“發(fā)現”這一題旨展開抒寫,開頭十分突兀,含蓄,為以下詩的拓展創(chuàng)造條件,中間反復渲染“噩夢”,強化對舊世界的“發(fā)現”,結尾猛然陡轉外化,點出了另外一個發(fā)現首尾呼應,出人意外又合乎情理地深化了全篇主旨。可見這首詩抒寫的是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雙重“發(fā)現”,從而讓人鮮明地窺見跳動于詩人博大胸懷中的一顆熱愛祖國的赤忱的心。
戴望舒――“雨巷詩人”
詩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長的`雨巷,等待著一位姣好的姑娘。
詩人拿“丁香”來比喻姑娘顯然寓有深意。在我國古詩中有好些吟詠大系“丁香的名句。
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從詩的更深一層的象征性意蘊看,這首詩中的姑娘形象其實就是詩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理想。
象征姑娘的理想出現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顏色,連同她的嘆息和惆悵,莫不帶有可望而不可及――執(zhí)著追求但又無法把握的象征意味。
詩人就這樣表達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而又徒勞的那種孤苦的心情。
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色彩。
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也帶有悲劇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樣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靈是美麗的,外表是嫵媚的。不過,這樣的姑娘實在太難找到。因此,在理想主義的期望面前,他總是困惑的,懷有一種氣質性的悲劇感。
戴望舒這首詩表現了從“五。四”運動中飛騰起來的理想,同淹沒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形式脫節(jié)的悲劇感。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悲劇主題蘊涵有時代的特征。
《雨巷》是一首重暗示重象征的抒情詩
我們推測,著首詩被隱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一段感情際遇,在著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樹的枝干。詩里大概多少還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細節(jié),但時間,地點和情況也許都面目全非了。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清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于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意踐踏著祖國的大地。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詩人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情終于噴發(fā)出來。他拿起筆寫成了《我》,從此,這首詩在抗戰(zhàn)時期廣為傳誦。
這篇文章作于抗戰(zhàn)初期,在國難當頭,山河淪亡的時代,詩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動人的力量,而詩人那種不斷轉折和強化的抒情方式,當然也是與充滿險阻坎坷的時代相吻合的。
詩中的“鳥”是泛指
詩篇以“假如”開頭,這是第一層強化。
誰不知道鳥聲優(yōu)美清脆,此詩偏以“嘶啞”形容,這是第二層強化。光有這兩層強化還不夠,于是詩中出現了所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描寫這些對象時達到了窮形極相,淋漓酣暢的地步,充分體現了這位自由體詩人的藝術特色。
正當讀者為詩人不斷地歌唱――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時,詩篇陡然來了一個大轉折,一個破折號后之后突出“我死了”讓身軀肥沃土地,于是,身前和死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的執(zhí)著的愛。
二、朗讀
三、分析重點:
1、 意象(讓學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語)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征意義的?!氨槐╋L雨打擊著”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涌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征抗戰(zhàn)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zhàn)勝利的“黎明”。
2、 詩人為什么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結合語境,我們可知,“”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歌唱是持續(xù)不斷、不畏艱險,指導生命的終結。
“我”這只鳥不是白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的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fā)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里如果改用“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3、 感情——強烈的愛國情——永恒的主題
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鳥,具備了歌唱的天賦,具備了廣闊的視角。它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出一種“沉郁”的感情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
最后,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fā)的導火線:“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之所以不斷地為人們所引用,所莫送,長久的感動人們,成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詩性的直覺的語言對我們的心靈世界所造成的沖擊。“為什么……?”“因為……”這種句式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暢淋漓。
四、練習
對課文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zhí)著的愛。
b.關于“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五、作業(yè) 仿照“為什么……,因為……”句式特點造句
簡析:《我愛這土地》一詩是艾青在抗戰(zhàn)時期的名作,四個選項分別著眼于詩歌所抒發(fā)的情感,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文字表達技巧等,其中c、d兩項,一說“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一說“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構成明顯的矛盾項,必有一誤。答題時便可從此入手,細作分辨。讀詩可知,“我”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點是“愛這土地”,詩題已很明確。至于詩中寫到“鳥”,是對“我”擬物,以豐富“我”的形象,“鳥”不是全詩的形象。再說,這最后兩句詩人已從比喻的境界返回現實,是詩人在向讀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據這一形象特點,我們就不難判斷d項為不恰當的了。
教后感:
1.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象征的含義。
詩歌的意境。
現代詩教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本詩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詩體”的特點。
3、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fā)的內心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合作研討。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設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細雨。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彳亍而行,你們覺得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同學們自由發(fā)言)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戴望舒一起走進這條《雨巷》(板書)。
二、整體感知,正字音。
(1)聽朗讀帶,正字音(學生進入想象,讓學生聞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較喜歡的句子。)。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調?明確:孤獨、憂傷、惆悵、失落、哀怨問:古代詩詞中有哪些詩句是表愁怨和憂傷。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柳永《雨鈴霖》。
(3)問:那我們該怎么去讀這首詩呢?明確:低沉、緩慢、略帶悲傷。
三、整體解讀。
1、問: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朦朧,作者為了能營造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共有6個。背景道具——雨巷、油紙傘、籬笆墻、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具體解讀意象。
現代詩教案篇十八
《世界近現代史》上冊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著),高中二年級學期開設,本書教學的宗旨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教科書對于學生發(fā)展的功用。
(一)知識構建功能。
本冊書從內容編排上看,主要以時間順序,以章節(jié)體形式編寫;從線索看,主要有以下幾條:
1、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確立——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
2、重要的國際關系。
(1)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爭奪殖民地的斗爭,爭奪世界霸權斗爭)。
3、民族解放斗爭。
4、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fā)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從每課的內容看,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完成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的知識構建,并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認識歷史各線索之間的關系,從而完整掌握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二)能力培養(yǎng)功能。
課程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載體,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些課程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能力,包括知識構建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辨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實踐操作功能。
教材設置活動課,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圖書館、閱覽室,上網查找資料,拓寬了視野,掌握了查閱資料,利用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比較成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自編自演的歷史劇,雖尚顯稚嫩,但在過程中,挖掘歷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態(tài)和語言,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上,又有了新的進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歷史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在學習過程中,從歷史人物的坎坷悲壯,從歷史發(fā)展的曲折反復,學生能夠獲得一個心理感受:事物的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從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從世界史的發(fā)展中還學習到許多為科學獻身、為國家捐軀、為真理求索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成功和失敗,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創(chuàng)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冊書在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資本主義戰(zhàn)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外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從中我們受到的啟發(fā)是:一要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資本主義戰(zhàn)勝封建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的進步,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應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動,否則將被歷史淘汰;二要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知恥而后勇,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意識到當代青年肩上的重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奮斗。
二、教科書的課程價值達成度。
(一)從內容選取上看課程價值達成度。
本書內容包含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直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集中敘述了資本主義從產生、發(fā)展到資本主義一統(tǒng)天下的歷史。
本冊書按時間順序、以章節(jié)體的體例敘述了世界近代史的發(fā)展變遷。本書的主要線索是以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與之相關的線索還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壓迫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與沖突。主干知識與支干知識之間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構筑成世界近代史的發(fā)展脈絡。從內容的選取上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學生面前展現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廣闊畫卷。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歷史發(fā)展的縱向線索,再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各時期的特點,從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識內容。
(二)從內容組織上看課程達成度。
本冊書從內容上可以看出,它改變了以往教材的繁難偏舊的編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識和新的觀點。以前的歷史往往以政治史為主線索,學生從書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較僵化的觀點,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本書從內容選取上,增加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展現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全貌,學生又可以從文學、科技、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去掌握那個時代,迎合了高中學生知識的個性多樣性和知識的綜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本冊書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1)新教材課型多樣,除了講讀課外,還有閱讀課、活動課。上好這些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圖片、畫像、資料,圖文并茂??勺x性強,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3)每章開始設引言。引言介紹了本章的內容背景和線索。便于學生從宏觀把握歷史發(fā)展的線索,掌握歷史發(fā)展的特點。(4)每節(jié)課后的練習題增設了《閱讀與思考》專欄,由學生選做,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5)書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詞匯對照表》,對書中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文件、歷史事件稱謂進行中英文對照,便于學生查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善于組織教學,有效的利用書中的資源、資料、練習題,上好閱讀課和實踐課,搭建學生思維的平臺,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一定會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對教科書的加工處理。
本冊書總體編排設計精當合理,符合學生在這一年齡段的認知能力,注意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有機結合。
(一)加工改造的視角。
1、根據歷史知識特點。歷史知識的特點是知識點多、散,教材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一些歷史線索難免顯得支離破碎。
2、根據高二文科班學生的特點。高二文科班的學生大多數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基本能夠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有的學生對知識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練的學科語言概括表達的能力;有的學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闡述自己的見解。
3、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F代教育要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能力,成為擺在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膽取舍,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對教科書的加工處理。
1、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增補了一些內容。如:在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時,向學生介紹了富爾頓和他的汽船,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介紹了薩拉熱窩事件的經過,增加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有利于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課程資源。譬如:學習第四章第一節(jié)時,我注意將兩次工業(yè)革命對比來講授;第三節(jié)《列強對世界的瓜分》,我請同學總結世界歷史上的三次殖民高潮。通過調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歷史線索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3、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對比法、聯系法、討論法和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如:在學習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后,比較英國、法國、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學習了殖民侵略過程后,對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時間、特點,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在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一節(jié)時,設置了研究性學習的題目“工業(yè)革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學習《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后,安排了活動課“如何評價拿破侖”。通過這些措施,培養(yǎng)了學生學史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4、將世界史和中國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學習過程中,滲透一種觀念: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在學習工業(yè)革命時,請學生分析“鴉片戰(zhàn)爭與工業(yè)革命的關系”;在學習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時,分析“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紀末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有無關系”等,增加學生橫向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
5、加強各學科的綜合。歷史展示的是過去那個時代的全貌,包羅萬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學藝術、科學等各方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將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通過改革和革命,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業(yè)革命后,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從而,印證一個規(guī)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分析歷史問題時,引導學生從各方面、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育形勢的發(fā)展,對教師的要求將更高,我們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有較高的教學理論,還要有崇高的師德修養(yǎng)。在教學中,我們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利用好教材,才能適應今天的教學。教材是學習知識的一種載體,教師要能正確的駕馭它、使用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今天素質教育的需要。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03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