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思維導圖的運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知識點。以下是一些創(chuàng)新性教案的范例,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的教學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
古詩教案憫農篇一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讓學生大概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尊敬勞動者,激發(fā)學生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憫農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鋤禾》第一冊已經學過。古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這首詩的意思是:春天種下一顆谷物,秋天會有許多收獲。盡管四海之內沒有荒廢的耕地,農民還是免不了活活餓死。詩人用“春種”到“秋收”,用“一粒粟”到“萬顆子”的變化,講了農民一年的辛勤勞動??稍姷慕Y尾勾勒出的卻是一幅悲慘的畫面:“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詩人以這樣強烈的對比,揭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課文插圖的投影片、課文朗讀的錄音帶、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音樂帶。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要啟發(fā)學生用學過的識字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傲?、餓”兩個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夫、顆”,可以用與熟字“天、棵”比較字形的方法識記;“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個學過的部件來識記。
2寫字教學。
要注意指導以下幾個字。
粒:米字旁要寫窄一些,第六筆是“點”,不是“捺”。
閑:門字框里邊的“木”,“捺”要變成“點”。
猶:右邊不要寫成“龍”。
死:“匕”的筆順是先寫“撇”,后寫“豎彎鉤”。
(三)詞句教學。
結合字形讓學生了解“粟”是谷物,“萬顆子”是很多谷物,從中感受到“春種”到“秋收”,“一粒”到“萬顆子”的'變化。
結合插圖(或投影片)和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四?!保褐傅教?“無閑田”,就是沒有空的田地;“猶餓死”,即還是餓死的意思。從中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題目中“憫”字的意思。
(四)朗讀、背誦指導。
這課古詩押“i”韻。要在讀通的基礎上讀出節(jié)奏感。然后結合插圖或投影進行想象,經過反復朗讀大致了解詩的內容。朗讀時可輔以《江河水》憂怨的音樂,烘托氣氛,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在腦子里浮現“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情境,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產生同情感。經過反復朗讀和吟誦,達到背誦。背誦在課內進行。
本詩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建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五)練習提示。
教學本課可用1~2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誰能背誦一年級學過的古詩《憫農(一)》學了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農民種田很辛苦。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怎樣呢今天,我們再學一首古詩,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初讀古詩,大致了解圖意。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
2讀古詩,想象圖畫的意思。
(三)自學生字。
1一邊讀古詩,一邊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學生字的讀音。2用生字卡片檢查自學生字的情況。
(四)了解詞義,指導朗讀。
通過看彩圖和討論,大概了解“粟、萬顆子、四海、無閑田、猶餓死”的意思和詩文的內容,把課文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感。
(五)品讀背誦。
借助彩圖(或投影),采用各種形式的反復吟誦(配上音樂),啟發(fā)學生想象詩文描繪的悲慘情境,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
(六)完成課后練習。
五、參考資料。
李紳:字公垂(772—846),唐代詩人,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對唐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繁榮,作出了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貢獻。曾寫過《新題樂府》二十首,可惜今已失傳。李紳的詩,感情樸實、語言平易近人。
古詩教案憫農篇二
課件,圖片,錄音,米飯,場地布置(雜草地)。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詩句意思,感受農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活動過程。
1.情境導入引出主題,激發(fā)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師角色扮演并提出問題。
提問:你們知道香噴噴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嗎?農民伯伯是怎樣種地的呢?
2.看圖片,理解古詩大意。
(1)師:當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的時候,我扛著鋤頭去種地。(出示教師角色表演時的種地圖片)。
你種過地嗎?和我一起去怎么樣?今天你們可要幫我的忙,把地里的雜草拔光,要仔細地一個挨一個地拔,千萬別漏掉哦。(幼兒體驗拔草,體會農民鋤地的辛苦)。
提問:為什么不想拔了?(太累了,太辛苦了)。
(2)邊出示圖片,邊提問。(出示第二張圖片)。
太陽照到身上什么感覺?熱了會怎么樣呢?(流汗)。
(出示第三張圖片)。
小結:我看到糧食變成餐桌上的美食時,就更高興了。
(出示第四張圖片)。
提問:可有時候我還是會生氣,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出示第五張圖片)。
提問:為什么我會生氣呢?
3.看動畫,聽錄音,進一步理解古詩。
(1)聽古詩,說詩名。
提問:誰聽到了古詩的名字,是什么?
(2)看動畫,欣賞古詩。
(3)觀看動畫,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提問:大米和所有的糧食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我們吃飯時,應該怎么做呢?
古詩教案憫農篇三
《憫農》是唐朝詩人李紳所作,全詩共四句,語言樸實無華,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農民們還在禾地里鋤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捎姓l知道人們碗里的每一粒飯都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動呢!道出了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表達作者熱愛勞動人民及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這首詩告訴了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
這首詩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書寫生字,讀通、讀順、背誦詩歌外,還要達到教育的目的,要讓孩子認識到“浪費可恥,節(jié)約光榮”養(yǎng)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讓他們同情辛勤勞動的農民,對浪費糧食的行為表示憤慨。我在教學《憫農》時,針對課文內容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說了兩次話。一開始我出示幻燈片(農民正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汗水直往下滴),我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一提問給了孩子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有話可說,既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得到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為學習詩文做下了鋪墊。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fā)展中,詩和樂一直是緊緊相伴的。古代的詩是可以吟唱的,而古代的樂也總是帶有許多詩意和想象。因為古詩短小孩子們從小就聽熟或背熟了,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她們能在自己熟悉的歌詞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同時,結合古詩句的特征、語氣、語調,培養(yǎng)兒童對節(jié)奏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力。
古詩教案憫農篇四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通過誦讀,使學生感受農民勞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3、滲透愛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
培養(yǎng)讀詩興趣,感受農民勞動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三、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四、教學準備:
相關錄像、配樂朗讀錄音帶、投影儀等。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見過農民伯伯勞動嗎?現在就讓我們到田間看一看吧!(放錄像:農民頭頂烈日在給禾苗鋤草)同學們,談一談你現在的感受吧!”
2、“是啊,農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詩人李紳站在田間看到此情此景時,同你們一樣,心里很有感觸,便寫下了一首詩《憫農》。(板書課題)這首詩廣為傳誦,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學習古詩。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要求學生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檢查讀的效果,易讀錯的字:誰、皆。
3、自己讀古詩?!跋胍幌肽阕x明白了什么,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讀古詩。“誰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質疑,答疑,師適明引導)。
5、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
(三)朗讀古詩。
1、“古詩是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播放配樂朗誦)。
2、自己試著讀一讀(跟讀、誦讀等)。
3、指名學生配樂朗讀,學生評議。
4、再次呈現農民耕作畫面?!翱茨模r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進泥土里,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吧!”(配樂讀文)。
5、同學們閉上眼睛,吟誦出心中的感受吧!(配樂讀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勞動的辛苦。那么當你面對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糧食時,你想對大家,對自己說些什么呢?”(糧食來之不易,同學們愛惜糧食)。
2、“詩人李紳還寫了另外一首《憫農》(春種一粒粟),讓我們來讀讀吧!”
3、“通過學習古詩,我們知道了農民勞動的辛苦。你還能背出一些這樣的詩嗎?談談自己的感受?!?/p>
(五)課外作業(yè)。
“課后我們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寫人們辛苦勞動的詩,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一起讀一讀,議一議好嗎?”
六、附板書設計(可用投影儀投影)。
《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詩教案憫農篇五
一、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中農民勞作的辛苦與糧食來之不易的寓意,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煉及。
節(jié)奏美,初步學習朗誦詩歌。
2、運用觀察、探索、比較、選擇等方式,理解詩歌的畫面及寓意。
樂意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獨特感受。
二、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憫農》。
2、能發(fā)出聲音的積木、筷子、日常的玩具等。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欣賞古詩。
1、出示《憫農》圖片:
師:老師請小朋友看一張圖,誰來把你看到的內容講給大家聽?
2、鼓勵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人物的動作、表情及背景,并小聲地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師: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老伯伯在做什?他的心情怎么樣?
師:這幅畫說的是一首古詩,你們能猜出來是哪一首古詩嗎?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3、師:老師把這首古詩來念給小朋友們聽。
二、教師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
1、請幼兒念古詩一遍,提問:這首古詩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師幫助幼兒逐句理解詩歌的含義。
3、教師重點解釋大家都不能準確理解的文字及詩歌,幼兒理解的則由幼兒來講。
師:“鋤禾日當午”:農民伯伯在中午種莊稼,火辣辣的太陽照在身上。
“汗滴禾下土”:農民伯伯種莊稼的時候熱得全身都是汗,汗水一滴一滴都流到了泥土里。
“誰知盤中餐”:誰知道我們吃的這些米飯。
“粒粒皆辛苦”一粒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三、引導幼兒學習朗誦詩歌。
1、幼兒看圖跟隨教師朗誦詩歌。
師:這首詩告訴我們,農民伯伯在田里勞動的時候是非常辛苦的,我們在念古詩的時候速度要稍微慢一點。
2、教師動作在前,引領著幼兒打著拍子朗誦詩歌,體驗詩歌的韻律美。
師:看老師手里是什么?(積木)看著老師用積木要做什么?
3、教師請幼兒自己探索、選擇能發(fā)出和諧聲音的物體,并學習打著拍子朗誦詩歌。
師:你們也想試一試嗎?那請你們選擇一種能發(fā)出聲音的物體,跟著老師一起來念念。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感知詩歌的寓意。
1、師:朗誦這首詩歌時,你們有什么樣的感覺?
2、教師簡單介紹糧食的由來,幫助幼兒理解詩歌所表達的內涵,知道農民種糧食的辛苦與不易,知道要尊重他人的勞動。
3、農民這么辛苦地種糧食,我們應該怎樣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教案憫農篇六
1、通過兒歌感受家鄉(xiāng)童謠獨特的頂真回還手法。
2、發(fā)現兒歌的規(guī)律,并嘗試續(xù)編。
3、嘗試和同伴一起用方言進行問答表演,感受萍鄉(xiāng)傳統童謠的樂趣。
通過兒歌感受家鄉(xiāng)童謠獨特的頂真回還手法。
嘗試和同伴一起用方言進行問答表演,感受萍鄉(xiāng)傳統童謠的樂趣。
教學掛圖、磁帶。
一、游戲導入話題。
2、剛才我們玩了游戲“我來問,你來答”的游戲,小朋友都回答得很好。能夠根據老師的提問來回答問題。
3、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特別的問答兒歌,特別的有趣,請小朋友仔細地聽。
二、教師朗誦兒歌,幼兒感知兒歌的頂真回還特點。
2、教師朗誦兒歌的前半部分。
剛才老師把兒歌的前半部分念完了,你們發(fā)現兒歌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3、請小朋友在仔細聽聽,聽聽下半部分兒歌詞語的結構和上面的一樣嗎?
4、這首兒歌很特別,后面的一個問題就是前面詞語的第一個次,這樣的方式我們成為頂真回還特別,感覺就像在轉圈一樣,特別有趣。
5、現在請小朋友跟著老師一起來朗誦兒歌“三歲的伢會放?!?/p>
三、學習朗誦兒歌。
1、現在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進行兒歌問答,老師來問,小朋友來回答。
2、小朋友念得很好,現在我們換一種形式來進行兒歌問答,女孩子問,小朋友來回答。
3、組織幼兒進行兒歌問答。
四、激發(fā)幼兒思維,嘗試續(xù)編兒歌。
1、三歲的伢會放牛?么牛?水牛?……么螞?蝌螞。接下來應該怎么樣問呢?請小朋友思考一下,想好了告訴老師。
2、教師引導幼兒發(fā)現續(xù)編的規(guī)則,并協助幼兒進行創(chuàng)編活動。
今天我們學習了兒歌“三歲的伢會放牛”感受了兒歌中獨特的頂真回還手法,小朋友下了課之后也可以自己和好朋友繼續(xù)創(chuàng)編。
大班上學期語言教案詩文、太陽和月亮。
古詩教案憫農篇七
1、引導幼兒感知故事中的韻律美。
2、培養(yǎng)幼兒從小懂得愛惜糧食,珍惜成人的勞動。
憫農圖一張,小朋友吃飯圖一張。
(一)觀察圖片,猜圖意。
提問:圖片上有誰?他們在干什么?你覺得這是什么時候?(請幼兒說說圖上的內容)。
(二)感受古詩特點,理解古詩內容。
1、幫助幼兒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
師;這幅圖可以用一幅圖來表達,他的名字叫《憫農》。
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解釋古詩的含義:中午太陽紅紅照在地上,農民在松土除草,汗水一點一點禾苗下面的土地里,誰知道碗里的飯呀,顆顆粒粒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
2、教育幼兒要懂得愛惜糧食、尊重勞動成果。
提問;。
聽了這首古詩后你有何感想?小朋友以后進餐時該如何做?
我們今天吃的.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出力、流汗種出來的,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熱愛農民伯伯。
(三)學習依據對古詩的理解,用不同的聲調、語氣朗誦古詩。
1、根據圖片,幼兒跟著教師朗誦。
2、幼兒有感情地、完整的朗誦古詩。
3、請部分幼兒表演朗誦古詩。
(四)分析人物行為,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教育。
出示圖片二,觀察圖上小朋友的行為,說一說她這么做對不對?為什么?我們該怎么做?(幼兒討論)。
小結:我們要愛惜糧食,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比一比以后誰吃飯最干凈,不浪費糧食?比一比以后誰洗手不浪費水?
師生一塊布置環(huán)境“我是節(jié)約的好寶寶”,把幼兒生活當中節(jié)約的鏡頭捕捉下來。
古詩教案憫農篇八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的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了詩人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對當時黑暗社會進行了抨擊。這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在學習這首古詩前,我讓學生跟著伴奏唱李紳的《鋤禾》,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導入李紳的另一首憫農詩。教學中,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匯報交流,讓學生自由品讀感悟、自由練讀,并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也就能很快讀懂詩意。我覺得光理解了詩意,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也很難理解為什么“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狀,讓他們體會到盡管農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著,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都說農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再次對農民的同情。
但是在本堂課中由于前面放得太松,給學生自讀自悟時間多,造成后面內容上得太趕,讀都是在走過場,所以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重詩意,輕詩鏡。從作品的存在升華到精神的境界是教學的難點。這里我沒有大膽設計想象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如:“透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雙手拽著媽媽的衣角哭泣著說:“媽媽,我餓,我餓?!崩蠋煼路鹂吹搅艘晃灰律酪h褸的老人正拄著拐杖沿街乞討……”同學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會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教學張力。從情的感染說,使學生感受農民生活的極度悲慘。之后再來問孩子們“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一幕幕,你有什么疑問嗎?”來喚起學生的質疑,“為什么沒有人來幫助他們,沒人來管他們?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培養(yǎng)。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詩人把對統治者不關心百姓的不滿和憤恨濃縮成了――憫農;把自己的滿腔愁苦和無能為力都化成了――憫農;把對農民的同情和可憐都融進了――憫農。這樣一來就會很巧妙地提升了詩的內涵和表達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古詩教案憫農篇九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了解農民勞作的艱辛,指導糧食來之不易。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各種米飯的圖片(白米飯、南瓜飯、菠蘿飯等)。
經驗準備: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對其有初步的了解。
活動過程:
1、出示各種米飯的圖片,引入活動,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討論: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指導我們吃的米飯是從哪里來的嗎?
2、引導幼兒了解農民種田勞作的艱辛。
引導幼兒自由說說,你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他們是如何種田的?請你學一學。農民伯伯勞作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
3、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理解詩歌表達的內容。
(1)引導幼兒傾聽詩歌朗讀《憫農》,欣賞理解古詩。
(2)討論理解古詩的含義。
(3)學習詞語辛苦,并用辛苦說一句話。
(4)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味美。
4、通過討論表達對農民的敬意,懂得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
小結:《憫農》這首詩歌描寫出農民勞作的艱辛,提醒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費。
古詩教案憫農篇十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理解古詩意思。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進一步鞏固給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
4、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一、啟發(fā)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閑、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一顆星”的‘顆’。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稇戅r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后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字的最后一筆是點。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
夫()粒()一棵()。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布置作業(yè)。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古詩教案憫農篇十一
活動目標:
1、在反復感受歌曲旋律的基礎上,學習用齊唱、輪唱等方式演唱歌曲。
2、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憫農》情景劇。
3、節(jié)奏卡農游戲經驗。
4、會念古詩《憫農》,了解古詩大意。
活動過程:
一、進場。
師:(出示郊外風景圖片)今天,老師帶你們去郊游,好不好?背好你的小書包,我們出發(fā)了!
(教師彈奏歌曲旋律,師幼作郊游狀)。
師:(出示農民鋤禾圖片)看,這是誰?他在做什么?(農民伯伯在種糧食)。
師:這么大的太陽,農民伯伯還在地里干活。糧食真的來之不易。有一首古詩也是說的這個意思,你們知道古詩的名字叫什么嗎?(憫農)。你們會念嗎?我們一起來念一念。(啟發(fā)幼兒有節(jié)奏地念,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師:現在農民伯伯兩小塊地,要我們分成兩組,第一組先種,第二組后種,你們行嗎?
(啟發(fā)幼兒說出同時結束規(guī)則)。
四、看情景表演,完整感受歌曲。
師:有一群樂于助人的小朋友,他們也在幫助農民伯伯種地,我們一起去看看。
五、初步學唱歌曲。
師:剛才這群樂于助人的小朋友種地的時候,唱的什么歌???怎么唱的???誰來學學看.
(幼兒說出一句,教師重復唱出,配鋼琴伴奏)。
六、齊唱歌曲。
師:(出示農民鋤禾圖片)農民伯伯種地這么辛苦,我們也去幫幫他。
(啟發(fā)幼兒唱出強弱規(guī)律:鋤地要用力)。
七、輪唱歌曲。
(啟發(fā)幼兒輪唱歌曲,嘗試同時結束)。
八、活動結束。
師:小朋友們,時間不早了,我們該回家了,背上小書包,回家落!
(鋼琴伴奏)。
古詩教案憫農篇十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多音字;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古詩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作者對農民的同情。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能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
3、指導學生觀素描圖,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兩課時
小朋友,我們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
1、出示古詩圖文:看圖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解題:唐代詩人李紳寫的。
鋤:鋤頭,這里表示動作。禾:禾苗?!颁z未‘是什么意思呢?
3、講讀詩句第1句。
(l)自讀??磮D:圖上畫了什么?
(2)看圖理解;”日當午“:太陽當頭照的意思?!焙埂?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這幅圖以及第一句詩說明了什么?應該怎樣朗讀呢?
(4)小結:古詩1、2兩行寫了農民頂著烈日在內田間辛勤勞動的情景,這是詩人所看到的。
4、講讀第2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邊讀邊想;這句詩告訴我們什么?
(2)指名說一說。
(3)指導朗讀。
(4)小結:這兩行告訴我們糧食來得不容易,這是詩人所想到的。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輕聲地和老師一起說。
3、指名說。
4、背誦表演古詩、
5、這首《鋤禾》告訴我們什么呢?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1、“禾”獨體字,與“木”比較,書寫時筆畫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獨體字,與“干”、“?!毕啾容^、
“?!弊笳覍?。
“辛”、“苦”:這兩個字都有一長橫,要寫得穩(wěn)而長。
2、師范寫’禾、粒、辛、苦“
3、生描紅、臨寫。
教學后記:學生懂得了糧食來之不易,學會要愛惜糧食。
我們吃的糧食來之不易,平時要怎么樣做?
問:這幅圖上畫了誰在干什么?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這里讀第三聲,也指谷粒、
2、體會”春--秋“、”種--收“、”一粒粟--萬顆子“的對比,感受農民一年到頭的辛勞和取得豐收的不易、(指導朗讀)
3、聯系詞句,學會擴展成語,積累成語、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精耕細作、千倉萬箱
4、可是面對一片豐收,農民為什么會出像詩句中的`悲慘象呢?
5、學習”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p>
四海:普天下,全中國。無閑田:沒有丟棄不種的田地。
猶餓死:還是餓死了。
6、指導朗讀、
體會”無閑田“與‘猶餓死”的強烈對比,讓學生感受遍地豐收景象與農民怕死荒野這兩幅圖,在心中激起“為什么”的疑問。
7、此時此刻,你們想說什么?想問什么?
8、小結:農民在黑暗的社會里受到剝削階級的殘酷剝削,過著悲慘的生活。
1、收:左窄右寬、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與平穩(wěn)。
閑:“門字框”要寫得舒展些、
2、師范寫,生描紅,仿寫。
教學后記:學生對舊社會的農民的悲慘生活,懂得糧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愛惜糧食,不吃剩一粒米飯。
古詩教案憫農篇十三
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作者背景。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系很密切。
注詞釋義。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這里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谷子。
四海:全國之內。
閑田:空閑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
古詩今譯。
春天種下一料粟種,秋天收獲萬顆糧食。四海之內沒有荒田,還有農民活活餓死。
名句賞析。
詩人形象地用種和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一個遍地谷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而四海無閑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詩歌最后一句筆鋒陡轉,揭示出一個殘酷的實現:創(chuàng)造豐收的農民卻被活活餓死。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們深思,是誰造成了農民的悲慘命運?詩人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聲討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也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極度不公正。
古詩教案憫農篇十四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蹦捴巳丝?,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度圃姟反嫫湓娝木?。
古詩教案憫農篇十五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通過誦讀,使學生感受農民勞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3.滲透愛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4.積累古詩,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讀詩興趣,感受農民勞動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今天,陸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們幫我解決一下。你們愿意嗎?(出示“一碗打倒的飯”圖)學生觀察。
這就是向老師遇到的難題,有個孩子每天吃飯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滿桌子都是。我想請會講道理的小朋友替陸老師給他講講道理。(??這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2.師出示“辛苦”,教讀。
3.你們見過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糧食嗎?
二、觀察圖畫:
1.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農民伯伯在鋤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齊讀“辛苦”,并貼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頭上的汗珠一顆顆地往下掉。)。
4.今天,我們就要學一首配這幅圖的詩——《憫農》。跟老師一起寫寫“農”。(師寫,生書空。)。
全班齊讀課題。
三、學習生字:
1.聽范讀。
2.小朋友們也想自己來讀一讀這首詩吧,好,自由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把它圈起來,想辦法解決。
3.指名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是怎么做的?
你可真會學習!掌握了方法,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
這首詩里,你們有不認識的字嗎?指名問,指名答。
原來遇到了不懂的字還可以問老師,問同學,問爸爸媽媽??
指名讀生字。
5.小老師們教得真好!請你們同桌之間也互相讀一讀,注意用手指指著字讀。
齊讀。
6.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們讀出來嗎?(出示詞語:憫農、日當午、誰知、汗滴、粒粒、辛苦)。
7.現在這些生字都躲到詩里面去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抽生讀課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著書,認真聽,聽他哪個字音讀準了,哪個跟你不一樣,等會兒請你給他指出來。
四、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2.抽生答。(??我知道了農民伯伯很辛苦)。
3.你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了農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讀一讀。
重點指導: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導方法:先通過做鋤草的動作體會辛苦應表現得行動緩慢,吃力,在朗讀時語氣應重而稍慢,基本領悟即可。
4.師范讀全詩。
聽了老師讀古詩,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原來讀古詩是有節(jié)奏的(幻燈出示《憫農》的朗讀節(jié)奏)。
5.指名讀,齊讀。
6.能背的同學背一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再看看書。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勞動的辛苦。那么當你面對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糧食時,你想對大家,對自己說些什么呢?(糧食來之不易,同學們愛惜糧食)。
2.詩人李紳還寫了另外一首《憫農》(春種一粒粟),讓我們來讀讀吧?。ɑ脽舫鍪荆?。
3.通過學習古詩,我們知道了農民勞動的辛苦。
4.課前老師布置你們收集了自己喜歡的古詩,你能背一背嗎?
板書設計:
憫農。
李紳。
辛苦。
愛惜糧食。
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兩三歲的小孩都會背誦,因此,讀背并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我在設計時圍繞一個“辛苦”,從幫老師解決難題引出“辛苦”,看圖了解“辛苦”,到讀詩句感受“辛苦”,從而把學生并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1.開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樂于去解決。
2.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生字的學習,詩句的感悟,全是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3.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4.如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照片,錄象資料,或讓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將更能從心靈上讓學生受到教育。
5.朗讀的指導還要更細致。
古詩教案憫農篇十六
作者:李紳。
原文: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翻譯: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
可種田的農夫卻仍然有餓死的。
注釋:
1、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
2、粟:泛指谷類。
3、秋成:一作“秋收”。
4、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賞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fā)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古詩教案憫農篇十七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系很密切。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這里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谷子。
四海:全國之內。
閑田:空閑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
春天種下一料粟種,秋天收獲萬顆糧食。四海之內沒有荒田,還有農民活活餓死。
詩人形象地用種和收,一料粟就變成了萬顆子描繪出農民的勞動;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毫無荒廢,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一個遍地谷穗金黃、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而四海無閑田則顯示了農民的勤勞和辛勞,詩歌最后一句筆鋒陡轉,揭示出一個殘酷的實現:創(chuàng)造豐收的農民卻被活活餓死。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們深思,是誰造成了農民的悲慘命運?詩人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聲討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也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極度不公正。
古詩教案憫農篇十八
“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結辛苦?!泵慨斘蚁肫疬@一首詩,我的腦子里總是飄蕩著一幅畫。
這幅畫上畫的是一位老農,拿著被他磨得十分光滑的鋤頭,在火辣辣的太陽下鋤草的情景。這位老農頭上戴著一頂破草帽,肩膀上搭著一條被汗水浸濕的爛毛巾,手里拿著一把鋤頭,赤腳走在被太陽曬的像火一樣的.土地上。一步一步艱難的走著,還不時用毛巾擦擦汗,用草帽當做扇子扇一扇,用眼睛看一看太陽,再看看被曬的干裂的土地,嘆一口氣悲哀地說:“這幾天是不會下雨了?!闭f完,低下頭繼續(xù)埋頭干活。老農拿起鋤頭,不停地鋤著,猛然間發(fā)現鋤掉一顆禾苗,痛苦地說:“唉!眼睛真的是花了。”急忙彎下腰,把禾苗扶起來。他突然覺得自己的腰好像直不起來了,用右手捶一捶背說:“真是老了,老了?!痹倏匆豢礇]精打采的禾苗,自言自語地說:“要是能下一場雨,那該多好啊!”蔚藍的天空中有幾只小鳥飛過來,停在一棵大樹上,看了看四周,唧唧喳喳的叫著,好像在說:“渴死我了,怎么沒水?。 崩限r看了看被磨得光溜溜的桿頭,說:“明年這把鋤頭恐怕就磨斷了?!庇幸坏魏顾畯睦限r的額頭上一直流到眼睛里,老農立刻把眼瞇住,放下鋤頭,用手擦了擦眼睛說:“我真是老了。”
通過這幅圖畫,我知道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我以后一定要簡省節(jié)約,不能再浪費一粒糧食。
……。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11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