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優(yōu)質(zhì)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3 11:56:07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優(yōu)質(zhì)14篇)
時間:2023-12-03 11:56:07     小編:薇兒

讀后感是表達讀者對作品的喜愛、贊美、批評或思考的一種方式。在寫讀后感時,要尊重作品本身,不要陷入主觀臆斷和片面評價。這是一些熱門圖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思路。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一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這本書很有趣,包含了很多知識,比如有的講春節(jié),有的講端午節(jié),有的講清明節(jié)。但最令我難忘的是中秋節(jié)——《月餅里的秘密》。

打開本書的第一頁,它就會告訴你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民俗。中秋節(jié)為什么叫“中秋節(jié)”?因為中秋節(jié)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正好在節(jié)氣“白露”和“秋分”之間。天文學上的秋分是太陽照射到地球赤道時,晝夜很長。8月15日為“秋分”前后,俗稱“八月半”;十五月圓時又稱“月夕”,也有人認為七、八、九月為秋季,八月為中秋。,所以俗稱“中秋節(jié)”。這只是一篇小文章,但卻包含了很多知識。接下來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

翻到接下來的'幾頁,我開始講述《月餅里的秘密》的故事。600多年前,元朝都城外有一個小村莊,名叫忠義村。這里住著幾十戶人家,其中大部分是前官員的后裔。阿爺?shù)淖拥芸偸瞧圬摾习傩盏淖拥?,他們根本無法反抗。所謂賈公,就是監(jiān)視百姓的人。大元國的統(tǒng)治者害怕百姓造反,于是每二十戶人家組成一個賈,并任命一位大元人為賈主。有一次,五六個壯士造反,聰明的鐘爺爺急忙勸說,卻沒有人聽。最后,所有反抗的人都被砍掉了雙手。

讀完此文,我不禁心生悲涼。以前的人們是那么的無助和弱小,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

后來,鐘爺爺想了一個辦法,讓全村的婦女都制作一些特色月餅,分發(fā)給全村人。這些月餅里塞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除夕夜,抗元!”據(jù)說,幾個月后,輝煌的元朝就滅亡了。一個新的王朝——明朝的建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一頁。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三思而后行,不要沖動,多動動腦子。我們還應該牢記中秋節(jié)的習俗。中秋節(jié)不要只在微信上給父母說一句冷冰冰的問候。最重要的是和父母一起過中秋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二

端午節(jié)(dragonboatfestival)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岸宋绻?jié)”為中國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傳說,你們了解多少呢?大家可以通過下面兩篇發(fā)文章進行詳細的了解。

(1)。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jié)。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jié)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guān)。

戰(zhàn)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quán),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此風俗日后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jié)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另一個傳說是,唐僖宗年間,黃巢領(lǐng)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聽見黃巢來了就紛紛逃難,惟恐避之不及。這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婦人背著包袱,手里抱著個男孩象是在逃荒,感到很奇怪,就上前詢問。那婦人說,“聽說黃巢殺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調(diào)去守城,我只好帶著孩子逃命去了?!秉S巢聽罷,對這婦人產(chǎn)生了惻隱之心,說,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們家的人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老鄉(xiāng)親。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里,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lǐng)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jié),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另一個傳說是,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lǐng)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調(diào)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聽了,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眿D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里,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lǐng)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jié),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2)。

戰(zhàn)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quán),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jié)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等等。端午節(jié)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jié)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lǐng)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lián)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后,當?shù)厝嗣駛渌?,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三

一年中第一個節(jié)日就是春節(jié),春節(jié)是我們中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中國人團聚的日子,在外的人們都會趕著回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在迎接這一天人們都要洗澡剃頭穿上新衣,家家戶戶貼上新對聯(lián),放鞭炮,送祝福,到處一片喜洋洋。最開心的莫過于我們小孩子了,有的吃又有的玩,還能領(lǐng)到好多好多的紅包,所以,春節(jié)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

我還知道端午節(jié)也叫端陽節(jié),這個節(jié)日的起源是和偉大詩人屈原有關(guān),楚國人會在端午節(jié)包粽子,把煮好的.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因為擔心魚把飯吃了,所以用粽葉把米飯包住,粽子也因而得名,一直流傳至今。人們還會在這一天賽龍舟,是希望龍舟的漿能驅(qū)散江中之魚,這樣魚就不會吃掉屈原的身體。

還有很多節(jié)日,元宵節(jié),二月二,七夕,中秋節(jié)。這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讓我足不出戶了解了中傳統(tǒng)節(jié)日,感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四

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形成是歷史的積淀過程,許多現(xiàn)代流行的節(jié)日是古代先民們社會生活的活化石。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多個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節(jié)日,全民放假表示遵行和慶賀。這對于全國人民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對民族振興的責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本書從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臘八節(jié)等這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說起,通過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發(fā)展與演變的歷史描述。闡述一個潛移默化、節(jié)奏緩慢的發(fā)展過程,滲透入歷代人們生活方式的細微末節(jié),表現(xiàn)著一定時期人們的心理特征和價值觀念,幫助我們增強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

但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西方節(jié)日傳入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西方節(jié)日而慢慢把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淡忘。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還有多少人在吃粽子,九九重陽節(jié),又有多少人提起。輝煌燦爛的文明古國,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都應該好好的保護并發(fā)揚下去,這是一個文化的傳承,這是一種精神的傳遞。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和傳說。比如中國最重要的節(jié)日----春節(jié)。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異常兇猛。“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人們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xiāng)親們封窗鎖門,收拾行裝,準備逃往深山。一位老婆婆也勸老人上山,但那老人卻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只見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澳辍鲍F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響聲。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村民們都看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nèi)幾根紅臘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便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是我們最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團聚的日子,在外的人們都會趕回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家家戶戶貼上對聯(lián),放鞭炮,送祝福,一片喜氣洋洋。

除春節(jié)外,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也是中國很重要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在這天,人們吃粽子,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后來為怕飯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很多很多,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集的過程,它反映了民族的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信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所以我們有責任保護并發(fā)揚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讓中華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流傳下去。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五

中國有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等,每個節(jié)日都有其傳說的故事。下面小編就介紹其中幾個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傳說故事。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身子龐大,頭上長著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钏苾杀K燈籠。一張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這種怪獸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獅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聽到它的吼叫,便癱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呼嚕嚕地躺在洞里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類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媽媽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卻說那時候,有兩個放牛的孩子,一個叫阿山,個叫阿水,他倆是好伙伴,膽子都很大,常常趕著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對他倆說:“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計,說:“我們背上弓和箭,年要是來了,就爬到樹上射死它!”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然聽到“嘎哇”地一聲怪叫,一只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兇獸,怎么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覺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斷地說,“我們追過去看看?!?/p>

兩個小牧童真夠大膽,他倆不斷地揮動牛鞭催牛快走。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過來,“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衣裳,年嚇得扭轉(zhuǎn)頭,朝村后頭跑去。

那邊也有一個村子。此時,夜幕降臨了,年一見家家戶戶的窗口明亮亮地閃著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轉(zhuǎn)頭跑了。這時,阿山和阿水已經(jīng)把牛群趕進棚里,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著,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們對鄉(xiāng)親們說;“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后可以抵御它了?!?/p>

鄉(xiāng)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發(fā)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xiāng)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鄉(xiāng)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當?shù)搅诉@一天,家家戶戶貼紅。

春聯(lián)。

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征。據(jù)說這些風俗都是當年抵御“年”的辦法逐漸演化過來的。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

生活。

下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shù)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一半,能長生不老,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輕而易舉的騙過了后羿。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

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觀望著丈夫。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和月餅,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jīng)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shù)弥脑庥龊?,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yǎng)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guī)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椗€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并教大家養(yǎng)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jié)婚后,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

人生。

活得很。

幸福。

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xiàn)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

愛情。

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后來,每到農(nóng)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六

傳說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莸凵耘橙?,優(yōu)柔寡斷,大權(quán)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

返回目錄。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七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鬧花燈。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此節(jié)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jié)。

鬧花燈是元宵節(jié)漢族節(jié)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jié)稱為“燈節(jié)”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xiāng),鎮(zhèn)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qū),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jīng)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fā)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制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返回目錄。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八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九

人類的智慧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它們使我們不能不由衷地贊嘆人類自身的高貴卓越。中國人傳統(tǒng)的智謀,產(chǎn)生于以血緣關(guān)系為強大紐帶的農(nóng)業(yè)社會,代代相傳,不斷充實,浸盈在整個民族的血液中。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牢牢地烙印著智謀的印記;我們的行為準則,無時無刻不受它的規(guī)范;我們的整個社會生活,全部籠罩在智謀的氛圍之中。

《中國智謀故事》里有一個小故事讓我非常難忘,這個故事的名字是《楚國樵夫誘敵記》,講述的是在公元前700年,楚國大軍前來攻伐絞國,但是,絞國城墻魁梧、堅固,城頭上守衛(wèi)森嚴,一時無法攻入。于是楚武王召集文官武將商議攻城謀略。有個屈瑕的官員對楚王說:“絞國國王一向草率從事,缺少謀略,又不聽他人勸告。我看,這場戰(zhàn)斗,只能智取。”屈瑕把他的計謀說給楚王聽,楚王大喜,立即讓將士去辦。第二天,一些士兵脫掉軍裝上山砍柴。守衛(wèi)看見了,連忙向國王匯報絞國國王發(fā)令道:“趕快派人前去捉拿楚國樵夫?!笔勘鴤儊淼缴较?,捉拿了30個楚人。第三天,楚王派出更多樵夫上山砍柴。絞國國王知道后,派了更多士兵前去捉拿。一位謀士前來勸阻大王,可大王就是不聽。楚國在這時發(fā)動了攻擊,絞國在重重包圍之中難以突圍,在一片吶喊格殺聲中,絞國士兵一個個倒于血泊之中。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智謀是能改變你未來的救世主,也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本領(lǐng)。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十

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qū)和海外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jié)。中國古俗中,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下元節(jié)(水官節(jié))合稱三元。

元宵節(jié)始于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傳統(tǒng)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jié)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tǒng)民俗表演。6月,元宵節(jié)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返回目錄。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十一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nóng)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tǒng)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guī)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孫中山領(lǐng)導的辛亥革命_了滿清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nóng)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jié)”,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并規(guī)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qū)別農(nóng)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農(nóng)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nóng)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jié)”,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jié)日。

元旦的相關(guān)傳說。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zhèn)涞乃础驅(qū)λ凑f:“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lián),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lián)、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jié),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元旦的慶祝方式。

雖然不如春節(jié)那樣受重視,但畢竟是一個節(jié)日,而且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知道的節(jié)日,所以很多國家也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jié)日,在元旦這天會放假,而且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也將元旦定為了法定假日。

在元旦這天慶祝的方式,普遍是團體性的活動,在學校里面感受會深一些,在上學的時候,每個班級都會組織元旦晚會,而且不僅是在班級里,學校也會組織元旦聯(lián)歡會,在以前的時候,農(nóng)村會組織敲鑼打鼓祝元旦,現(xiàn)在很多衛(wèi)視會在元旦這天舉行元旦晚會,而且很多人會選擇在元旦這天出去旅旅游。

如果說慶祝元旦,還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的慶祝方式的,那就要說農(nóng)村了。在農(nóng)村,到了元旦這天很多家庭會選擇燃放鞭炮,或者是殺雞宰羊,同時還要舉行拜祭等活動,一家人團聚聚一次餐。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十二

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指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源于佛教《大藏經(jīng)》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相傳,目蓮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jīng)》,目蓮按照經(jīng)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從此七月十五這一日便演變成了祭祀已故親人的中元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們學習了三個故事,一個是《火牛陣》,一個是《出外靠朋友》,另一個是《雞鳴狗盜》。讓我先說說第一個故事吧!

火牛陣就是,牛角上都綁上利刃,牛尾上點上火,一群發(fā)了瘋的火牛就像瘋了一樣,向前狂奔,在戰(zhàn)爭中把敵軍的軍營燒的火光沖天。這讓我看到,人只要喜歡動腦筋,就會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反敗為勝。

最后一個故事《雞鳴狗盜》講的是,一個國家正在攻打另一個國家,在路上要經(jīng)過的其中有一個國家,它的大門是早上開門,晚上不開當打仗時,前面那個國家的軍隊趁沒有關(guān)門之前進入了這個國家的大門,等到另一個國家的軍隊到達時,天已經(jīng)很晚了,大門早已經(jīng)關(guān)上了,就不能繼續(xù)追趕前面的軍隊于是后面的軍隊就有人想出來了一個辦法:學雞叫有士兵一學雞叫,滿城的雞一聽到有雞叫聲,就都叫了起來看門的還以為是天亮了,就把門打開了他們真是太聰明了。

這三個故事都給我講了古代人的故事,我向他們真的學習不少知識和智慧。我很喜歡中國歷史,有時間一定要多讀歷史書。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讀后感篇十四

不久前,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中國神話故事》。

這本書一共有27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精彩無比,內(nèi)容豐富多彩,文字簡單易懂,并且具有極深的教育意義,讓人讀后受益匪淺,同時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這本書里面有許多個為我們所熟知的神話故事,如盤古開天辟地、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海、神農(nóng)嘗百草、女媧補天……等等,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大禹治水這個故事。

大禹他為了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幸福寧靜地生活,不再受到洪水的侵害,他毅然勇敢地帶領(lǐng)百姓和搞破壞的敵人作斗爭,積極地千方百計想辦法治理洪水災害,他用了長達十三年的時間疏通了九條大河,平息了洪水的危害,而最為可貴的是,為了早日治理好洪水災害,大禹他曾經(jīng)三次經(jīng)過自家門口都沒有進家門和親人團聚。正因為大禹他有大公無私的忘我精神,因此最終受到了人們的尊敬,百姓的愛戴。

從這個故事中,我讀懂了,要想做好并做成一件事,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不怕困難險阻的決心,才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從而獲得最后的成功。

對于我們來說,努力了、奮斗了,有付出就會有收獲,現(xiàn)在我們只有好好學習,不怕辛苦、勤學、多問、多練,這樣才能學有所得。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12092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