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使其在實際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教案的編寫應該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教案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產物,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教案的案例分享。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一
1、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功感。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1、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等。
2、記錄表:標明測量物體、測量工具與數據。
3、幼兒學習資源。
1、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自己的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借助于工具。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自己多高嗎?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你們知道自己有多重嗎?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結:原來,要想知道身高、體重(要想測量)就得借助工具。
2、請幼兒以組為單位測量桌子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如;小棍、繩子、手掌、腳步、書本等。(可為幼兒提供幼兒學習資源開拓幼兒思路)
師: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長?咱們可以怎么辦?(尺子量)
師:除了用尺子,還可以用什么?
(2)幼兒自由選擇用繩、小棒、鉛筆等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師:孩子們,我在每一組投放了一份測量工具,請你們商量一下,一名幼兒記錄,其他的孩子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桌子。
教師提醒幼兒將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都要記錄好,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3)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方法,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準確。
師:哪位小朋友想來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測量的?
師:你們覺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測量結果準確?
3、教師示范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2)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強調幼兒在測量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如:用小棒測量時,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線測量,記住總數。
用繩子測量時,要將繩子拉直,做上標記。
4、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運用正確方法進行二次測量。
對運用不同測量工具得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fā)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分布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越?。┓植綔y量的次數越多。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guī)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huán)節(jié)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huán)節(jié),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xù)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huán)節(jié),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jié)的處理。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yǎng)。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二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并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1.導入,引出主題。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1)集體測量,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么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范)。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后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記錄什么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jié)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fā)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么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fā)現然后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fā)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么“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三
此次活動,幼兒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測量物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掌握了正確的測量方法并做記錄,活動中,部分幼兒對于測量方法的記錄并不是能正確地掌握好,在幼兒自由操作的時候,教師適時地介入引導;在感知不同的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時,幼兒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并做記錄,這個環(huán)節(jié)幼兒的興趣較高,在掌握測量方法后,對于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幼兒更自主,活動更積極。在小結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通過記錄表,初步感知了測量工具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能自主地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索。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四
幼兒沒人一張記錄表。
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長方形。
幼兒認識正方形,對知道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
學會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邊長。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知道記錄測量結果。
學習用自然物測量圖形的邊長。
樂于參加測量活動,感受動手操作的快樂。
1、出示正方形卡片導入。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圖形寶寶,你們看看它是誰?(正方形)。
正方形有幾條邊?(四條)。
四條邊一樣長嗎?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夠準確。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邊的準確一點的長度呢?(尺子量)。
2、教師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師:是的,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進行測量,今天老師請來了一個小幫手,你們看看是誰?(長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邊長。
(2)師:如果我們要測量這條邊的長度應該從哪里開始測量呢?到哪里結束呢?(幼兒舉手回答)。
師:用小長方形量時應該注意什么呢?(對齊)嗯,第二個小長方形的頭要和第一個小長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個接著一個,一直到正方形邊的另一頭。
(3)師:每個邊量的結果應記錄在對應的格子里,用了幾個小長方形就畫幾個圈。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將一條邊完整的量出來。
(2)把長方形一個接著以首尾相接,再數數用了幾個長方形,然后記錄下結果(畫圈)。
4、交流、評價幼兒的記錄結果。
5、教師及時小結及延伸。
師:原來正方形的邊是一樣長的。小朋友知道剛才的測量方法還可以用來測量什么呢?(幼兒舉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量一量物體。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五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yǎng)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里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著量)。
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范,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8、游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里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六
3、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4、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測量工具:繩子、長棍、紙筒、筆
一、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過程:
1、邀請幼兒測量桌子的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工具(長棍、繩子、筆等)
(2)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3)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的方法,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準確
2、教師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測量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2)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請幼兒操作
3、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自主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表的填寫
4、對用不同工具測量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fā)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y量的次數越多(自然結束)
借助自然測量工具測量環(huán)境中的其他事物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jié)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jié)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七
1.學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進行簡單的記錄。
2.通過動手動腦的活動,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
3.探索測量工具長度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活動重點: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對物體進行測量。
感知測量工具長度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1.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若干測量的自然物,如:鉛筆、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測量物體。
2.知識準備:已認識物體的長、寬;以及記錄的經驗。
3.材料準備:記錄表10張;粉筆2人一根;鉛筆、吸管、水彩筆等測量材料若干。
(一)以問題引入,引導幼兒說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fā)幼兒興趣。
(二)介紹測量工具及記錄表。
(三)第一次體驗:幼兒用筷子測量活動室的物品。
1.結合圖示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師邊講解邊用正確方法測量黑板)
(1)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起點。
(2)測量工具要沿邊緣測量;
(3)在測量記錄表格中記錄次數。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并作記錄;兩個人合作,一個人測量、一個人記錄,輪流進行;操作時保持安靜有序。
2.幼兒自由操作,師觀察幼兒測量與記錄情況。
(1)重點指導幼兒必須一次一次的連著量,中間不能留空,也不能重疊。
(2)提醒幼兒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如果測量物的長度不是測量工具的整數倍,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記錄)
4.師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
小結: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開始。
(四)第二次體驗:幼兒再次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要求:運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用兩種以上的工具測量同一種物品。
3.討論:為什么記錄表中相同的物品,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呢?
4.師幼共同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此次活動,幼兒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測量物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掌握了正確的測量方法并做記錄,活動中,部分幼兒對于測量方法的記錄并不是能正確地掌握好,在幼兒自由操作的時候,教師適時地介入引導;在感知不同的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時,幼兒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并做記錄,這個環(huán)節(jié)幼兒的興趣較高,在掌握測量方法后,對于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幼兒更自主,活動更積極。在小結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通過記錄表,初步感知了測量工具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能自主地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索。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八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比較教師的大小。
2、通過探索、知道比較物體大小應使用同一種測量的工具。
3、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相互協商、共同解決困難。
1、孩子已與初步的測量經驗。
2、事先與平行班的老師聯系,做好幼兒測量活動的準備工作。
3、筷子、玩具、椅子、繩子,筆,記錄紙。
一、談:哪個班的教室大。
故事引入:請問小朋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二、討論:怎樣測量教室的大小。
1、怎樣才能知道哪個教室大,哪個教室小呢?
2、用什么工具來測量?(棍子、繩子、椅子、紙玩具、塑料泡沫板等為測量的工具)。
3、我們的教室是什么形狀的?怎樣測量?
三、探究:分組測量兩間教室并記錄。
1、幼兒自由結伴,分組討論協商,如選擇什么物品作為測量的工具,怎樣測量,怎樣記錄。教師巡回觀察、傾聽,適時地引導幼兒解決小組間出現的矛盾。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教師巡回觀察、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四、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的記錄結果張貼在黑板上,請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并在分析比較中獲的比較物體大小應使用同種測量工具的經驗。
3、再次測量、比較教室的大小、引導采用不同測量工具的幼兒選擇同種工具再次測量、比較兩個教室的大??;對于采用同種測量工具的幼兒,鼓勵他們嘗試用其他工具再次測量、比較。
1、嘗試用各種不同的物品作為測量物體的高度、長度等。
2、在多次的探索比較中體驗并發(fā)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九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fā)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2、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并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并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并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并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游戲:問答競賽小游戲,啟發(fā)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么?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么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么?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么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guī)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huán)節(jié)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huán)節(jié),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xù)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huán)節(jié),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jié)的處理。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yǎng)。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十
1.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若干測量的自然物,如:鉛筆、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測量物體。
2.知識準備:已認識物體的長、寬;以及記錄的經驗。
3.材料準備:記錄表10張;粉筆2人一根;鉛筆、吸管、水彩筆等測量材料若干。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十一
(一)以問題引入,引導幼兒說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fā)幼兒興趣。
(二)介紹測量工具及記錄表。
(三)第一次體驗:幼兒用筷子測量活動室的物品。
1.結合圖示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師邊講解邊用正確方法測量黑板)。
(1)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起點。
(2)測量工具要沿邊緣測量;
(3)在測量記錄表格中記錄次數。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并作記錄;兩個人合作,一個人測量、一個人記錄,輪流進行;操作時保持安靜有序。
(1)重點指導幼兒必須一次一次的連著量,中間不能留空,也不能重疊。
(2)提醒幼兒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如果測量物的長度不是測量工具的整數倍,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記錄)。
4.師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
小結: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開始。
(四)第二次體驗:幼兒再次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要求:運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用兩種以上的工具測量同一種物品。
3.討論:為什么記錄表中相同的物品,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呢?
4.師幼共同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十二
1、測量溫度:
“你們知道今天幾度?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兒自由講述了解氣溫的多種方法。)。
認識溫度計,了解溫度計的作用:
(出示自制溫度計)了解看刻度的方法,知道溫度表上的數字表示溫度,一格表示一度,紅色的水銀柱會有變化。
2、感受溫度的變化:
到戶外讓幼兒直接感知陽光下和陰涼處不同的溫度(用炎熱、涼爽、溫暖、冷冰冰等詞匯來描述)。
3、記錄溫度的變化:
(1)將溫度計分別置于陽光下和陰涼處進行測量,并記錄結果進行比較、驗證。知道溫度是會變化的。
(2)想一想為什么在陽光下和陰涼處會有這樣的變化?
(3)還有什么辦法使溫度計發(fā)生變化。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十三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究精神,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guī)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huán)節(jié)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huán)節(jié),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xù)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huán)節(jié),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jié)的處理。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yǎng)。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十四
物質準備:教具:示范紙一張,筆1支。學具:每人一張記錄紙,各種測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繩子、紙條、布條、毛線等)
一、激發(fā)幼兒活動興趣
組織幼兒來到小花園,向小樹問好,親親小樹。
二、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嘗試活動)
1.目測:小樹的樹干有多高呢?(幼兒討論)
2.引出測量:我們用筷子來量一量好嗎?
3.幼兒嘗試測量,老師指導,提醒幼兒在測量時對小樹要有禮貌,小心測量。
4.分享:你是怎么用筷子來測量樹干的?教師簡單小結。
5.幼兒再次用筷子以正確的方法測量,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并記錄幼兒測量的結果。
三、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第二次嘗試活動)
1.幼兒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長度的“量具”測量同一棵樹干的高。
2.討論:測量同一棵樹,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多?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少?
得出結論:測量同一棵樹,工具越長量的次數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數越多。
四、自由選擇工具進行測量(第三次嘗試活動)
幼兒自由選擇“量具”為小樹測量,并互相交流測量情況。
教師作個別指導。
延伸活動
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回活動室測量室內物品。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綜合利用和發(fā)揮幼兒園現有環(huán)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用不同工具測量樹干、樹枝等,激發(fā)幼兒展開探索活動,突破了以往同類教學重認知結果輕認知過程的劃一模式,讓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確定本次活動目標時,以學習用測量的方法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fā)對樹木的關愛為重點?;顒右宰尯⒆觽冇H親小樹開始,充分調動幼兒的環(huán)境情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三次活動嘗試和活動小結引導幼兒逐步掌握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以及測量中簡單的數關系。第一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類似但長度不一的測量工具,讓幼兒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三次嘗試提供給幼兒較為復雜的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自主地去深入測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結合嘗試教育,滲透環(huán)境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環(huán)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層次感較強,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孩子們?yōu)樽约涸诿恳淮螄L試中有所發(fā)現而歡欣鼓舞,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對園內的小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孩子們在活動中是那么的專注,測量中小心翼翼,生怕傷到小樹,不難看出孩子們對樹木的關愛,也勾畫出了一幅人與植物親密無間的畫面。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十五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越多。
3、初步培養(yǎng)幼兒互相合作的能力。
1、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2、記錄測量次數的紙、筆。
1、談話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教室里的每一樣物品有多長嗎?
(2)交流,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并做好測量次數的記錄,最后說出測量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師:“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目為什么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多。
(3)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4)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4、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在區(qū)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十六
自然測量是學前班幼兒很感興趣的一項活動,什么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這個有趣的問題會激起幼兒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地去探索、去發(fā)現。結合我班幼兒對測量的特點:尚不能準確而又清楚地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作為第二次測量的起點。我設計了活動流程:猜測討論,嘗試和學習,分組操作,集中討論歸納。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愿意運用自然測量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嘗試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討論、發(fā)現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
1、教具:直尺、小棒、粉筆。2、學具:直尺、彩筆、記錄紙等若干、測量用的繩子、小棒、鉛筆、易拉罐等若干。
1、預備活動:師幼互相問候;做游戲(開火車)邊走邊數自己的步數,提高幼兒的興趣。
2、集體活動:(1)以故事的方式導入:植物王國在進行比高矮活動。
(2)引導幼兒猜測、討論,啟發(fā)幼兒說出可以用尺子來測量樹的高、矮。
(3)發(fā)散幼兒的思維:還有什么當測量工具?
(4)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一些測量工具、如小棒、尺等。請個別幼兒上來任意選一種工具來測量黑板上兩棵樹的高矮。
(5)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上來演示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師幼討論哪種方法出的結果更精確。
(6)教師分別講解并演示用小棒、直尺測量樹的高矮的正確方法和記錄方法。強調測量時要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第一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測量工具要首尾相接。
(7)教師引導幼兒發(fā)現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測量時,樹越高測量的`次數就越多,樹越矮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3、分組活動:
(1)教師介紹分組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測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和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并記錄下來。
第二組:用繩子、腳步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和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并記錄下來。
第三組:用易拉罐、小棒、鉛筆、直尺等工具測量桌子、椅子、玩具柜的長度、寬度和高度,說出測量和結果并做好記錄。
教師重點幫助幼兒掌握測量的方法。
4、交流小結:
(1)你測量了什么?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測量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3)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作為測量工具?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這間的關系。
在整個活動當中,1、幼兒的興趣很高,在分組活動中,有個別幼兒還不是準確而又清楚地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緊挨作為第二次測量的起點。2、基本能達到我預設的教學大綱,在動手操作中不僅能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學習方法和能力提高。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十七
班級幼兒很喜歡觀察植物角中的植物,通過測量的方式不僅可以觀察植物,而且可以讓幼兒學習如何測量,在中班年齡階段可以讓幼兒逐步開始了解測量。
了解班級幼兒測量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發(fā)現班級幼兒在測量中存在的問題,及幼兒在測量中哪些方面需要教師的支持與引導。
班級種植的玉米苗又長高了一些,紀驍堯想要測量一下玉米苗有多高,于是他在數學區(qū)找到了一個教具——厘米立方塊,利用厘米立方塊測量玉米。
第一次測量時,紀驍堯把種玉米的罐子搬到地面豎直放好,將厘米立方塊緊挨著罐子,并從底部開始一塊接一塊的壘高。在壘到一半時,手一松開,壘好的'厘米立方塊就倒了,在嘗試了四次都無法立穩(wěn)后,紀驍堯向老師尋求幫助。
紀驍堯:老師,怎么辦?它一直立不住。
教師:你知道他為什么立不住嗎?
紀驍堯:因為他太小了。
教師:那你想想還有什么辦法既可以量出玉米的高度,還能保證玩具不倒。
紀驍堯想了一會說:“我不知道?!蔽艺f:“那你看看,玩具倒了后是什么樣子的。”他看了看玩具說:“我知道了,把玩具放平了,這樣它就不會倒了?!闭f完,他將種玉米的罐子放平開始測量(如圖2),從種玉米的罐子底部開始沿著罐子擺放厘米立方塊,直直的擺放到玉米尖兒處,最后點數有多少厘米立方塊,并告訴我玉米有32格那么高。
這是紀驍堯第一次進行測量高度活動,興趣很高,他主動挑選了自己認為可以測量的工具進行探索。從他挑選的工具來看,他使用了自然物作為工具進行長度測量,自然測量水平也非常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兩次測量過程中,紀驍堯都將種玉米的罐子一同加入到測量對象中來,說明他對測量原點的概念并不理解,沒有掌握測量要從原點開始這一方法。但是在測量過程中,紀驍堯能夠將厘米立方塊逐一壘高,中間沒有間斷,說明他理解測量單位的重復性特點,以及測量時進行長度累加的注意要點。最后紀驍堯點出出玉米有32個厘米立方塊那么高,并且正確,可見他的點數能力較強。
在后續(xù)的測量活動中,教師要及時引導紀驍堯理解測量原點的概念,以及進一步理解測量累加和可加性的特點,豐富孩子對高度測量的經驗。
測量幼兒園教案篇十八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yǎng)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里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著量)。
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范,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8、游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里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12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