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實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4 06:43:16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實用15篇)
時間:2023-12-04 06:43:16     小編:GZ才子

大自然中的景色常常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啟發(fā)。寫一篇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邏輯結(jié)構(gòu)。以下是一篇優(yōu)秀的總結(ji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和啟發(fā)。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設(shè)計理念。

1、借助專題網(wǎng)絡(luò)教學這一前瞻性的教學形式,整合課程資源,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與同學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在整合中促進自主性,加強交互性,構(gòu)建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堂生活,實現(xiàn)同學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2、張揚語文味,充沛凸顯網(wǎng)絡(luò)優(yōu)勢,讓同學在研讀、品味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教學目標。

1、引導同學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讓同學正確使用網(wǎng)絡(luò),用網(wǎng)絡(luò)搭建已知與未知溝通、衍化的橋梁,學會合理而有效地處置豐富的網(wǎng)絡(luò)資料。

3、帶領(lǐng)同學抓詩眼,緊扣關(guān)鍵詞,咀嚼重點詩句,在想象中走進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在學習中有目的地指導同學總結(jié)學習方法,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準備。

準備網(wǎng)絡(luò)課件,與同學進行課前談話。

教學過程。

一、簡言引入:

1、導語: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美美在園林,而杭州的美則美在西湖。今天我們將借助專題學習網(wǎng)站,品讀《古詩兩首》,欣賞西湖風光,走進美麗的杭州西湖。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的鑒賞能力。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jié)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1、師生查找有關(guān)詩人、詩作的相關(guān)資料。

2、教學掛圖。

三課時。

1、啟發(fā)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后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臺”、“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一)前兩行——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zhuǎn)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xiāng),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述感受到的內(nèi)容。

(二)后兩行——懷古。

1、提問:詩歌的后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后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5、帶著理解。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三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兩課時。

學習古詩《所見》。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

--展示學生平時的古詩積累。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jié):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

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nèi)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nèi)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shè)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四

1.學習本課5個生字。

2.了解詩的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重點學習《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1.了解詩的內(nèi)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重點學習《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賞析《游園不值》中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寫法,以小見大,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一)導入 新課

(二)檢查預習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三首古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讀準確)

注意這些字的讀音:屐齒 扣 瀲滟 亦 抹

3.簡要交流三首古詩的作者資料。

(三)指導學習《游園不值》

1.指名讀課文。(讀準、讀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劃出不理解的問題。

3.在小組里討論,解決質(zhì)疑。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春天美好風光的贊美和喜愛)

5.反復吟誦。(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背誦古詩。

提問:詩人向我們描述園子里的景象了嗎?為什么?

讓學生品讀:一枝紅杏出墻來體會著畫龍點睛之筆,這比那一覽無余、面面俱到描寫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發(fā)揮讀者的形象,使詩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開拓聯(lián)想,激發(fā)創(chuàng)作。

我們已經(jīng)充分感悟古詩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學們愿意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繪畫,自由創(chuàng)作。

(四)作業(yè)

你還能背一背有關(guān)描寫春天的詩嗎?

附:板書

《游園不值》

屐齒 扣 瀲滟 亦 抹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1.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1.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比較《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詩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寫。

(一)導入 新課

(二)回憶學法

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首詩的?

小結(jié)板書:

1.結(jié)合注釋自讀自悟(什么景象?)

2.質(zhì)疑、討論和交流

3.反復吟誦,

4.看圖想象,繪畫創(chuàng)作。

(三)學習新課

1.我們已有了學詩的經(jīng)驗,下面請同學們自學后兩首詩。

出示自學提示:

(1)同是描寫夏天的景色,蘇軾筆下的夏天和楊萬里筆下的夏天一樣嗎?請你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比較著來閱讀。(在詩中畫批)

(2)觀察圖畫(或播放課件)想一想詩人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小組內(nèi)討論,教師巡視。

3.在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敘后議,寫西湖晴雨天氣;《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議后敘,寫了滿湖荷花荷葉;但都抒發(fā)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熱愛之情。

4.朗讀詩句,展開想象。(教師可播放課件,學生吟誦)

5.指名吟誦,背誦。

(四)激情創(chuàng)作

請同學們?nèi)芜x一首你喜歡的描寫夏天的詩,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

(五)作業(yè)

1.默寫三首古詩。

2.完成自己創(chuàng)作的畫。

附:板書

《飲湖上初晴后雨》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蘇軾) (楊萬里)

西湖晴雨天氣 滿湖荷花荷葉

學法:

自讀自悟,質(zhì)疑,討論交流,

反復吟誦,想象,繪畫創(chuàng)作。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五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朗讀、背誦課文。默寫三首古詩。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嗎?哪位同學能背一兩首呢?誰能背一背李白的詩歌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望廬山瀑布》。

??1.解題,介紹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確:遠看?!皬]山”是個山名,在江西省北部,臨長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qū)。誰去過廬山,或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請一位同學說說他所見過的廬山的景色。

??(2)這首詩是誰寫的呢?

??明確:李白。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就是他游廬山時,看到廬山瀑布美麗壯觀的景象而寫下的。

??2.朗讀詩歌。

??明確:詩人筆下的`廬山,山峰聳立,紫煙繚繞,瀑布飛懸,景色壯麗。從詩中看,作者選看到香爐峰,后看到飛流的瀑布,詩中重點描寫瀑布的壯觀景象。

??3.學生輕讀古詩,借助字典自學此詩,初步體會每句詩的意思。

??4.學生分組討論字詞的意思,教師巡視。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六

教學目標:

1、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感受作者對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贊賞之意。

教學過程。

1、提問:你們見過夏天的陣雨嗎?誰來說說當時的情景?

2、引入詩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他是怎樣寫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氣的。

(板書并領(lǐng)讀課題,注意停頓)。

3、讀了這個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寫這首詩的時間,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經(jīng)?;赜嘘囉昊蚶子瓿霈F(xiàn)。地點在望湖樓。)。

4、解疑:“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介紹作者。

1、自讀朗讀,讀準字音,提出疑問。

2、解疑、教學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樣的翻滾跳珠——活蹦亂跳的珠子。

3、學生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烏云,想潑翻了的黑墨水一樣地散開來,還沒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點像珠子一樣,胡亂地往船上直濺直跳。

3)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滿天烏云吹的無影無蹤。

4)望湖樓下的水顏色和藍天顏色一樣。

1、思考并討論:

1)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的是什么?

2)我們可以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3)這首詩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誦讀全詩,體會天氣變化之快。

3、設(shè)想當時情景,當一回詩人,吟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仔細觀看插圖,思考:圖上畫的是雨前、雨中還是雨后?、

(右上角插圖畫的是雨中,下方插圖畫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話講述全詩的意思。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根據(jù)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guān),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逢入京使。

岑參〔唐代〕。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xiāng)之淚沾濕雙袖難擦干。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筆寫書信,只有托你捎個口信,給家人報平安。

注釋。

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龍鐘: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边@里是沾濕的意思。

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在路上遇見回京的使者,請他捎句話給家人不要掛念,這是人之常情,但通過詩人表達出來就深了一層,結(jié)句尤讓人覺得似含有無數(shù)悲辛。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肮蕡@”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皷|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jīng)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

第二句帶有夸張的意味,是強調(diào)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龍鐘”在這里是淋漓沾濕的意思。“龍鐘”和“淚不干”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tài)。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shù)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保ㄒ姟端嚫旁姼拧罚┰谄揭字卸诛@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常考題型。

1.詩中借寫眼前景色,點明路途遙遠的句子: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2.反映詩人面對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鄉(xiāng),卻愁思縈懷的詩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3.詩中描繪詩人偶遇老友,萬分喜悅,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報平安的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4.詩人極具夸張地寫自己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暗暗透露想要鴻雁傳書想法的詩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5.詩中借走馬相逢的生活細節(jié)描寫,蘊含詩人復雜情感的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一)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雙袖龍鐘淚不干”中的“龍種”是什么意思?在這里有何表達效果?(2分)。

2、本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龍鐘”在這里是沾濕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繪了詩人對親人無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淚的神態(tài)。

2表達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解釋詞語:

故園:漫漫:

龍鐘:憑:

傳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憑君傳語報平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理?

4、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描繪一下前兩句所展現(xiàn)的畫面。

答案:

1、解釋詞語:

故園:指作者在長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遙遠。

龍鐘:沾濕。

憑:托。

傳語:捎口信。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

3、“憑君傳語報平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理?

答:表達了詩人掛念親人而又無可寄托,擔心親人掛念自己的復雜心理。

4、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描繪一下前兩句所展現(xiàn)的畫面。

答:離開長安已經(jīng)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詩人又思念起家鄉(xiāng)和親人,不禁掩面抽泣,淚水很快就沾濕了雙袖。

答:不矛盾。“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沒有紙筆,趕緊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達了思家的深情。這“傳語”二字,寄托了詩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卻是家人最掛懷的訊息。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八

教學內(nèi)容:初步感知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詞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誰能背一首古詩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的一個小學生把在校學習的一首古詩背給奶奶聽的。

二、板書課題3 英英學古詩

三、初讀課文

1、看圖出示投影片

學生說圖意

小結(jié)畫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

兩個人有說有應,這叫對話。

2、自學課文

(1)教師講述對話的書面形式

(2)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3)會讀本課生字,識記字形。

(4)理解下列詞語

故鄉(xiāng)明亮意思不由得家鄉(xiāng)唐代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字詞

教 一首 故鄉(xiāng) 靜意思

(2)指名讀準每個帶點的字音。

(3)了解詞語掌握情況:故鄉(xiāng)唐代不由得

4、通讀課文

輕聲讀課文,指名讀,齊讀,分角色對話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記心中,不讀出來。

5、理清脈絡(luò)

課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說了幾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說了些什么?

小結(jié):英英和奶奶的對話里有說有應,有問有答。內(nèi)容完整,層次清楚。

我們平時和人對話也要注意互相對應,把話說清楚。

過渡:英英學習的是哪首古詩,我們下節(jié)課再認真學一學。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目標 :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2、認識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3、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讀懂詩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投影膠片

教學過程 :

一、學習《靜夜思》。

1、板書課題,解釋詩題。

靜夜意思就是靜靜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來說靜夜思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的思念。

2、看圖。

出示投影片《靜夜思》。

(1)圖上出現(xiàn)的是什么人?你從那里看出來的?

(2)從圖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學詩句。

(1)指名讀《靜夜思》。

(2)這首詩有幾句?現(xiàn)在我們依次來學習。

第一句

(1)指名讀。

(2)這句詩,英英是怎樣理解的?請默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再回答。

(3)為什么英英知道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讀。

(2)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舉頭?

(3)想象一下,詩人抬頭望明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當他想念故鄉(xiāng)時,頭還是抬著望月亮嗎?詩里是怎么說的?

指名讀英英對全詩的解釋。

齊讀《靜夜思》。

4、朗讀指導。

(1)用/畫出句中的停頓。

(2)疑是、低頭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xiāng)要讀得清晰。

二、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指導背誦。

2、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總結(jié)課文。

小朋友們,你們學習這篇課文以后,對學習古詩有什么認識,可以談?wù)劇?/p>

三、指導背誦《靜夜思》。

1、聽錄音欣賞。

2、揭示板書,引導背誦。

3、分兩個大組,交替背,聽各一次。

四、寫字指導。

1、按筆順描紅的生字。代英舉

2、其它要描紅的生字。詩意

五、作業(yè) 練習。

1、描紅練習。

2、比一比,再分別組詞。

波()代()

披()袋()

3、背誦課文。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九

知識與能力:理解詩文中豐富的想象和形象逼真的景物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結(jié)合對文中關(guān)鍵語句的理解,體會主人公張繼的失意心境,領(lǐng)會“不朽的失眠”的含義;聆聽歌曲,感受詩、文與音樂之間的巧妙聯(lián)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學生正視人生的挫折、勇于戰(zhàn)勝困難,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本年級學生對古詩已有一定的欣賞能力,對現(xiàn)代文的語言賞析也有自己的見解,而且這個年齡的學生對流行音樂很感興趣。所以,如果能找到一條內(nèi)在的線索,將詩、文與歌曲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定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理解與分析能力,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藝術(shù)之美。

1、了解作者是怎樣成功地描摹主人公的內(nèi)心波瀾的。

2、領(lǐng)會作者以《楓橋夜泊》為背景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的用意。

體會主人公張繼的失意心境,領(lǐng)會“不朽的失眠”的含義。

一、導課。

二、簡要欣賞張繼詩《楓橋夜泊》。

1、大屏幕出示《楓橋夜泊》全詩。

2、指名讓學生朗讀該詩,聽讀思考:全詩寫了哪些景物?

(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愁眠”——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前兩句;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后兩句。)。

這些景物都是為了寫哪種情感而存在的?(“愁”——水鄉(xiāng)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和羈旅者孤寂落漠的情懷。)(板書:愁)。

(過渡入課)那么,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出來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文章《不朽的失眠》。

三、學習張曉風的小說《不朽的失眠》。

1、(大屏幕出示全文內(nèi)容)指名讓學生朗讀文章前15自然段(想像改寫的部分),師讀文章最后一段(主旨部分)。聽讀要求:文中提到了哪些詩中的景物?分別是怎樣描述的?請圈畫出相關(guān)語句。

2、指名讓學生讀出相關(guān)語句。

3、讓學生瀏覽全文,找出本文表達情感的`詞語(“憂傷”)(板書:憂傷),張繼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呢?(因落榜而感到“羞慚沮喪”)(板書:羞慚沮喪)。

4、除詩中提到的景物之外,作者在文中還寫到了哪些事物?是怎么寫的?你能讀懂嗎?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整理文中對其它事物的具體描述)。

5、小組選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賞析。

6、文中還有哪些語句能使我們讀出張繼內(nèi)心深深的“憂傷”?請找找看。

注:在5、6兩個小環(huán)節(jié)中穿插設(shè)疑、釋疑。

疑點預設(shè):

(1)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你對“驗傷”一詞的理解。

(2)作者寫漁者“也會有撒空網(wǎng)的時候”、“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的用意是什么?

7、寫法指導。

(1)榜紙之大卻容不下“張繼”兩個字;

(2)考中與不中者兩樣的“天下皆知”;

(3)預期的榮耀與孤單遠游的反差;

(4)“美麗的古城”也成了觸動愁情之地;

(5)萬物皆眠而惟他獨醒;

(6)就連那辛苦的夜?jié)O者在既無權(quán)工作也無福睡眠的張繼眼中也成了幸福的人……。

師總結(jié):作者一再運用對比手法,精當而鮮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失意心境。

(過渡)我們來想想全文:原詩只有區(qū)區(qū)28個字,張曉風卻將其演繹成了一個如此凄美感傷的動人故事。這一切都是因為作者借助了豐富而細膩的想象,才成功地寫出了詩人因落榜而羞慚沮喪、落魄凄寒的“憂傷”。(板書:想象)。

8、主題探究。

(1)引導學生著重結(jié)合第16自然段來理解。

(2)結(jié)合題目中的“不朽”來理解。

(3)引導明確。

(4)引導學生暢談人生啟示。

提示:本文還有一個副標題呢——“寫給沒有考好的考生”——。

四、拓展延伸。

師:張繼因為這場失眠,創(chuàng)作出了流傳后世的名篇《楓橋夜泊》,張曉風據(jù)此創(chuàng)作出了充滿古典憂郁之美的佳作《不朽的失眠》,而流行樂壇上又多了一首凄美哀婉的歌曲《濤聲依舊》。(讓學生靜聽、感受)。

(過渡)也許張繼對這場失眠也終生難忘,以至于晚年時重游故地、再溫舊夢(大屏幕出示:《楓橋再泊》全詩,讓學生齊讀)。

五、布置作業(yè)。

師:很明顯,《濤聲依舊》與《楓橋再泊》的言詞依然借用了《楓橋夜泊》中的很多元素。藝術(shù)是相通的,想象是無窮的。請你也借鑒一次張曉風的再創(chuàng)造手法吧,從二者中任選其一,想出一個自己想表達的主題,然后嘗試作文(篇幅可長可短)。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十

1、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了解詩的內(nèi)容和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人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學習,體會詩意,并能從內(nèi)容想開去。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涕淚、洛陽。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課前查閱收集有關(guān)杜甫的資料,了解他們的生活年代的情況。

兩課時。

20xx年9月15日。

第一課時。

一揭題。

1、我們再來學習另一位愛國詩人杜甫寫的一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板書課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解題:聞:聽。

指名匯報,對了解信息較多的學生可追問信息的來源并及時表揚鼓勵。教師出示相關(guān)課件。

1、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讀詩,正音。

1、自由讀,借助字典、結(jié)合書上的注釋,同桌互相合作,說說詩句的意思。

2、匯報交流。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p>

初:剛聞:聽。

劍門關(guān)外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消息,剛聽到這個消息,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p>

卻看:回過頭來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亂卷起。

回過頭來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憂愁?胡亂卷起詩書,我高興得快要發(fā)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盡情飲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p>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一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學生口述句意,教師出示課件作點評和補充。

3、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1)讀了這首詩,你感到詩人當時的心情怎么樣?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

4、引導學生從詩中想開去。

(1)如果當時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聽到這種好消息,你會怎樣表達你的心情?

(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示兒》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聯(lián)系詩的內(nèi)容說說你的體會。

5、配音,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出示《春夜喜雨》讓學生齊讀。

2、出示《春望》,指名朗讀。

悲之切是因為國家未統(tǒng)一,失地未收復;喜欲狂是因為國家收復了失地。一悲一喜,讓我們鮮明地感受到兩位詩人的拳拳愛國之心。他們的確是著名的愛國詩人,留下了許多愛國詩篇,請同學們課外收集來讀一讀,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第二課時。

1、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治愛美情趣,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nèi)容,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shù)熏陶。

3、結(jié)合學詩,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chuàng)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結(jié)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xiāng)的詩——《靜夜思》。

過渡:今天我們學習宋代詩人陸游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板題)。

2、引導學生回顧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點撥。

(以舊引新自然,自主確定目標民主。)。

1、讀題質(zhì)疑。示:告知,告訴。

引發(fā)思考:誰告訴兒子?告訴了兒子什么?為什么要告訴?

2、結(jié)合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試讀,要求正確流利。

2、讓學生結(jié)合注釋,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運用掌握的學詩方法:讀查連疑,弄清詩句內(nèi)容,體會詩句的文字美。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充分練讀;想象詩人臨危時,遺憾之至,叮囑兒子時的情景,教師可通過放音樂,用語言描繪,啟發(fā)學生閉目想象,深悟詩情。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默寫《示兒》,互相檢查。

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想象的畫面及人物的語言。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的臨終絕筆。全詩文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似乎不費時力,就能讓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理解詩意并不難,學生讀上幾遍,再疏通一下幾個字的字義,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學生就能理解個八九不離十了。但學古詩詞,遠不止理解詩意那么簡單。體悟詩人能過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所表達的詩情,才是重中之重。這首詩,以“悲”為感情基調(diào),抒發(fā)了詩人對收復失地,祖國統(tǒng)一的渴強烈望,愛國熱情一表無遺。但是要讓學生真正地懂得陸游的拳拳愛國心,豈是一首詩所能做到的。陸游一生追求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雖多次遭受排擠、打壓、卻仍不改其報國之心。他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學完《示兒》后,為了讓學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陸游的性情、陸游的志向,我又向?qū)W生出示了他的另兩首詩: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首詩,寫于不同的時期,寫的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人老時,做夢時,乃至臨終時,詩人都在憂國憂民。三首詩表達了詩人同一個情懷:一心為國、渴望祖國統(tǒng)一。

三首詩學下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為陸游強烈的愛國情懷深深震撼了。陸游也成了學生心目中真正意義上的愛國詩人。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十一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幫助學生了解有關(guān)詩歌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lǐng)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詩所蘊涵的文化內(nèi)涵。

熟讀,背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nèi)涵,體會詩歌意境。

2課時。

1.簡單介紹唐詩。

五言絕句(五絕)。

絕句。

七言絕句(七絕)。

文本框:近體詩。

五言律詩(五律)。

律詩。

七言律詩(七律)。

排律。

(以上圖表板書在黑板,并借助課件演示,約八分鐘)。

2.邊塞詩導入。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zhàn)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lǐng)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約兩分鐘)。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之后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約八分鐘)。

2.談?wù)剟?chuàng)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jīng)長途跋涉,在蕭關(guān)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fā)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約七分鐘)。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約兩分鐘)。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jīng)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jīng)過屬國居延。(約三分鐘)。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p>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nèi)心情感(約兩分鐘)。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zhuǎn),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nèi)心的激憤和抑郁。(約八分鐘)。

概述本節(jié)課所上內(nèi)容,強調(diào)重點。

內(nèi)容:

1.介紹詩歌和王維。

2.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講了詩歌的前四句。

重點:

1.熟讀成誦。

2.理解作者的情感(板書,約三分鐘)。

1.翻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2..預習課文。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好在哪里?(約兩分鐘)。

溫故知新:(以提問的方式)。

1.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講了王維的《使至塞上》,現(xiàn)在請一個同學來簡單介紹一下王維。

2.回顧上節(jié)課內(nèi)容(約五分鐘)。

1.上節(jié)課,老師讓同學們翻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現(xiàn)在請同學翻譯一下。

翻譯:像隨風飄飛的蓬草出了漢塞,像歸雁飛入了胡天。(約兩分鐘)。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p>

(1)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大漠孤煙直:在這純?nèi)灰簧?、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約五分鐘)。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十二

《四時田園雜興》是西師大六語下冊第二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熟讀并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背誦古詩,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把詩意連起來讀一讀,體會作者勞動人民的贊美。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時田園雜興》,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進一步通過朗讀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詩歌的意境。3.激發(fā)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農(nóng)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指導學理解詩意,領(lǐng)會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導學互動。

多媒體課件。

一提綱導學。

1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圖片導入,釋題,簡介作者:

請同學們仔細看看這張圖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眼前的這片風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積累的詩句,那就更美了?。?/p>

這個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學們所說,是一個山青水秀,風景優(yōu)美的好地方。樹木成蔭,掩映著白墻黑瓦,再加上碧綠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黃的菜花,還有自由嬉戲的野鴨,一派田園風光!這里是宋朝著名詩人范成大的家鄉(xiāng),他辭官后回到故鄉(xiāng)住了十年,把這里的田園風光,這里的田園生活都寫進詩里,寫了60首詩。而且每首詩的題目都是一樣的——(課件出示)跟老師念:《四時田園雜興》(再讀一遍)。

板書課題,理解題意:

讀詩首先要讀懂詩題,“四時”指的就是一年四季,這個詞語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都包含在內(nèi)了,仔細品味一下,還有哪個詞用的也很巧?(雜興)你很會品味,能說說你的理解嗎?(雜興這個詞,其實就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隨感”,各種各樣的感受都可以。)。

因為有了這60首《四時田園雜興》,石湖的田園風光顯得更為詩情畫意了,也因為這60首傳誦千古的《四時田園雜興》,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導綱。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時田園雜興》,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二合作互動。

1小組交流。

2展示評價(美讀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園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為《四時田園雜興》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請大家自由讀讀,思考:這首詩描寫的是四時中那個季節(jié)的風景?(生自由讀)。

蛺,蛺蝶指的就是蝴蝶。

誰來讀讀這首詩,把你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地方讀好。

讀出來了嗎?(春天)你是從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的?

再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園怎樣的畫面?(自由讀)。

從這幾句詩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怎樣的田園風光,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現(xiàn)的畫面。

1.梅子金黃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個兒很大,是這樣的.嗎?這就是金黃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學們驚喜的表情,那就請你帶著這份驚喜來讀讀——相信詩人的感受也和我們一樣。我們一起讀,和詩人分享這份驚喜!

2.麥花雪白菜花稀。

你還從哪里感受到春的氣息?麥子開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們自由自在地生長著,你還看到了什么?

3.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鄉(xiāng),詩人的心是多么悠閑,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來。這樣的田園風光,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美。(板書:風光美)。

三導學歸納。

1、學生歸納。

課文圍繞“學會聆聽”、“把聆聽的經(jīng)驗教給他人”展開故事內(nèi)容。

2、教師指導:學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四拓展訓練。

1、拓展運用。

2、編題自練。

四時田園雜興動物蜻蜓。

蛺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麥花。

菜花。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十三

了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了解詩的作者的相關(guān)知識。

理解詩句所蘊含的道理。

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托了諷喻之意。

二句寫今:

四句吊古:

淡云、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

四句抒情:

指導反復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十四

這首古詩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從題目可知許的內(nèi)容為詩人在鄉(xiāng)村的所見所感,是一首風箏詩,描寫了春光明媚,麗日和風,兒童沐浴著春光呼吸著新鮮空氣,快樂的放風箏的情景,詩歌就像一幅畫美麗的通俗畫。

以讀為主,以評價促發(fā)展,在讀與評價相結(jié)合中感悟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從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中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1、學會本課生字,了解生字組成詞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能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理解詩句的大意,在朗讀、感悟中想像。

詩中描繪的情景。

借助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農(nóng)村兒童生活的情趣,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一課時。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篇的語言美,情景美,達到熟讀成誦,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生字卡片、課件。

一、播放課件,初識意境。

師:今天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同時觀賞老師為你們作的畫,好嗎?

(師放古箏樂,按詩句描繪的.景物順序展現(xiàn)畫面)。

1、整幅詩課文插圖。

2、草長鶯飛。

3、拂堤楊柳。

4、水澤散發(fā)的霧氣。

5、兒童歡樂放風箏。

6、回歸整幅詩文插圖。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見了翠綠的草地。

生:我看見了黃鶯在飛舞。

生:我看見柳條在隨風飛舞(擺動)。

生:我看煙霧,不是水霧。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風箏。

生:……。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我國清朝詩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內(nèi)看到此情此景,僅用了四句話就寫下了這千古傳頌的《村居》課件演示古詩內(nèi)容,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感知意境。

1、釋題:在鄉(xiāng)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寫自然景物。

2、聽錄音讀。

3、自由讀,要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讀后檢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師:怎樣記住這些生字寶寶。

生:舊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變成鄉(xiāng)村的村。

生:順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導書寫,生描紅、臨寫。

6、指導朗讀、正音。

三、細讀詩文,感受意境。

1、師:請同學邊讀邊觀看畫面,哪些詞的意思自己理解,還有哪些不懂的詞語,分別做上記號。

2、師: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在組內(nèi)提不懂之處,依靠大家的力量解決問題。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蒸發(fā)的霧氣,拂堤:柳枝很長,下垂著,像撫摸著堤岸。

紙鶯:風箏。

3、師:根據(jù)你對詩文的理解,能說一說詩文的大意嗎?

生:敘述詩意(大概詩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長,黃鶯飛舞的時候,拂堤岸的楊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樣,孩子們放學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趕忙趁著春風放起風箏來)。

四、吟誦詩文,品評意境。

師:請同學們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同桌間互讀詩文。

生:練讀,相互糾正。

師:請你推薦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讀給大家聽。

生:吟誦詩文。

師:誰能再評一評,通過他的吟誦,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議嗎?

生:評價。

(1)他晃著頭,我感受到柳樹在風中搖擺很美、

(2)他的笑得再開心些,就更能體現(xiàn)孩子們放風箏時的興奮心情。

師:那你能來試著讀一讀嗎?

生:有感情的吟誦。

師:誰來給他評一評。

生:他讀的聲音很響亮,要是把醉春煙讀得慢一些會更好。

師: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煙這幾個字讀的聲音再拉長一些(師范讀前兩行話)是這樣嗎?

生:是的。

師:從老師的讀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樹在飛舞,整座山村到處是霧氣……。

師:誰愿意來試著再來讀一讀。

生:試讀,同桌比讀、男女賽讀。

五、賞讀詩文,進入意境。

師:放古箏樂曲,吟誦古詩,生閉眼想像畫面。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在你的頭腦中呈現(xiàn)出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見風箏飛得很高,美極了。

生:我仿佛聽見黃鶯在歌唱。

生:我聽見小朋友在歡笑。

生:……。

六、欣賞畫畫,升華意境。

1、回放課件,生齊誦詩文。

2、詩人寫出了我們兒童生活的樂趣,你喜歡這首詩嗎?

看畫面,練背誦。

七、拓展作業(yè),張揚個性。

1、把《村居》這首詩描寫的內(nèi)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2、為古詩配畫。

3、吟唱詩。

以上任選一題。

村居。

草鶯飛醉春煙兒童學。

拂堤楊柳早春竟放紙鶯。

小五語文下古詩的教學設(shè)計篇十五

1、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友情。

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字、詞卡、教學掛圖、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資料。

2課時。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懂得熱愛家鄉(xiāng)。

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悟、合作交流、質(zhì)疑法、表演法。

字、詞卡、教學掛圖、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資料。

1、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賀知章寫的'另一首《回鄉(xiāng)偶書》。

2、板書課題、解題。

1、簡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誰來介紹一下這首詩的作者?

2、齊讀、指名讀。思考:這首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課文注釋及自學詩句,記下不懂的問題,然后小組討論。{學生自學討論}。

(1)分角色試練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么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生談)。

5、小結(jié):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xiāng),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xiāng),離開家鄉(xiāng)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xiāng)音無改”,這無改的鄉(xiāng)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能不能帶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6、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7、《回鄉(xiāng)偶書》描繪了詩人告老返鄉(xiāng)不被相認的情景,那么下面請同學們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xiāng)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組內(nèi)進行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演出,師生評議。

8、師模仿“記者”,采訪“賀知章”。

9、感情朗讀、想象情景。

1、為《回鄉(xiāng)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2、編故事。

25、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1、深入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及作品滲透的感情。

2、理解“欲”、“聞”、“不及”的意思。

3、背誦、默寫本詩,并改成現(xiàn)代文或嘗試寫詩。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含義。

《贈汪倫》詩句、字、詞卡、教學掛圖。

1、結(jié)合生活實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教師提供學法和學習資料,點播助學、培養(yǎng)能力。

3、學生課前查閱相關(guān)資料,利用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料自學互助。教學過程: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一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的,“贈”是“送給”的意思。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涇縣人,詩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涇縣西南的一處名勝,在李白游桃花潭時,當?shù)厝送魝惓S妹谰瓶畲慌R別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這首詩留別。

讓學生邊讀邊將詞語的意思串聯(lián)起來。(讀通)。

對感悟詩句有困難的,教師予以點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剛剛要走,忽然聽到岸上傳來齊著腳步節(jié)拍唱歌的聲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要求學生邊吟誦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一讀:理解題目,了解字詞;

二讀:連詞譯句,連句譯全詩;

三讀:入景入情,熟讀成誦。

25、贈汪倫。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

朋友情深義重。

不及汪倫送我情。/。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19817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