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 江西婺源江灣導(dǎo)游詞(優(yōu)質(zhì)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5 08:59:10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 江西婺源江灣導(dǎo)游詞(優(yōu)質(zhì)11篇)
時間:2023-12-05 08:59:10     小編:紫衣夢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一

龍脈――婺源,猶如水中靜女。其文化性格緣自“徽州,民間屬號“龍”江灣,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婺源的一顆璀璨明珠。千年古鎮(zhèn)江灣,鐘靈毓秀,文風(fēng)熾盛。自宋至清,這里蘊育了狀元、進士、與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將江一麟、宮廷太醫(yī)江一道、清代樸學(xué)大師江永。又有文人學(xué)士19人,傳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庫全書》。千年古鎮(zhèn)江灣,嵌于錦峰繡嶺、清溪碧河之中。

聚落北部后龍山逶迤東去,山上林木蔥郁,其“仙人橋”是古人實踐風(fēng)水理論的杰出典范;南側(cè)梨園河呈太極圖:“s”,由東而西蜿蜒流過。這里既尚好保存御史府、中憲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還有江永講學(xué)的受經(jīng)堂,東和、南關(guān)、西安、北鑰四座古門亭,岳武穆的岳飛橋,明代劍泉井等。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二

各位貴賓: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xiāng)。這里民風(fēng)純樸,文風(fēng)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xiàn)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chǎn)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nèi)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fēng)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xiāng)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nèi)所罕見。

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yōu)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歷來享有書鄉(xiāng)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fēng)之盛。婺源物產(chǎn)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游覽區(qū),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jīng)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shù)、攝影的藝術(shù)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三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huán)。

曉起,是婺源文化生態(tài)旅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評為國家級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示范村。

曉起是清代兩淮鹽務(wù)使江人鏡故里,位于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江灣鎮(zhèn)境內(nèi),溪河交會處。據(jù)曉川《汪氏宗譜》記載:唐乾年間汪萬武始居,以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啟明而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故曉起又有上下曉起之分。

群山環(huán)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風(fēng)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后天井,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想象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shù)百年老樹和村小學(xué)后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見。村中也頗多明清古建,風(fēng)格各具特色,村內(nèi)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回環(huán)如棋局。一些村屋門前設(shè)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園景象。此外還有雙井印月、濯臺煥影等景。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四

我們現(xiàn)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zhèn)乘車前往第一個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鐘。現(xiàn)在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個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說:他們現(xiàn)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堯帝為部落首領(lǐng)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為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占得從田之簽”。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于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為“坑”,便俗稱為李坑。

各位游客,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里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子莊的標志。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鄉(xiāng),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shù)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F(xiàn)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里的構(gòu)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guī)康母羯乳T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nèi)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兩間稱后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并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jīng)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規(guī)軍根本沒有作戰(zhàn)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筑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chǔ)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tài)。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風(fēng)。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里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窃谙滤览镳B(yǎng)一只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xiàn)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后代的關(guān)愛之情。屋內(nèi)的木構(gòu)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nèi)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能憑借自己的真憑實學(xué)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shè)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guī)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guī)民約的人。

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gòu)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fēng)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里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zhèn)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后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銅綠坊:“銅綠坊”建于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蕪湖經(jīng)營銅綠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稱他的故居為“銅綠坊”。銅綠坊仿官廳建筑風(fēng)格,在大門后另外設(shè)置了一座儀門,當?shù)胤Q“中堂門”,平時中堂門關(guān)閉不開,常人一般從兩側(cè)出入,如有達官貴人光臨,則打開中堂門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銅綠”?!般~綠”的化學(xué)名稱叫“緘式碳酸銅”,是一種有毒的綠色晶體,可做殺蟲劑。古代制取銅綠的方法很特別,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時間一長,飯霉爛,剝下來銅的表面上就生成銅綠,然后刮下來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xué)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著這座宅子的內(nèi)部擺設(shè),在婺源屋內(nèi)的擺設(shè)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7、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fēng)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shù)胤Q?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采用木柱礎(chǔ),不象后來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礎(chǔ);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似。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后花園,園內(nèi)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nèi)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chǎn)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干胸徑有0、4米,經(jīng)一次雷擊后現(xiàn)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fā),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干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里充滿了靈氣。

8、蕉泉:各位游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干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yīng)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zhí)鞄煹牡茏樱煨月斘騾s心術(shù)不正。相傳張?zhí)鞄燄B(yǎng)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yǎng)在墨盒里。張?zhí)鞄熉動嵹s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么顏色,張?zhí)鞄熣f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里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zhí)鞄煙o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yǎng)在墨盒里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里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yǎng)在池中,張大以后不斷興風(fēng)作浪,騰云是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墻全鏟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墻。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于是把龍帶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yǎng)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五

接著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一個商人的家里,這間房子很大,但大門不能對著街道上,因為在古代,如果沒有做官的話,家里的大門是不能對著街道的。那時商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個院子,大門就在院子里面,再從院子的側(cè)門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這些木雕上的人頭都沒有了,因為在以前的一個時候被挖掉的。

參觀完商人家后,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當官人家里,屋頂有一大塊長方形的天窗,長大約有4米,寬大約有2米,這種東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們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時我們看到很多農(nóng)作物:大冬瓜、茶葉、辣椒、黃瓜、絲瓜等。

下午我們又到了曉起村,這里主要以樟樹為主,到處都能聞到樟木味,這里的木雕沒有被破壞掉,因為這家的兄弟倆很聰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撲上。

在返回黃山的途中,我們看見了農(nóng)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們一下子沖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進打禾機里面,很快,這些稻谷都脫了出來。這樣又能幫助別人,又能覺得開心。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六

我去過古老的北京,到過溫暖的廈門,馬上,我又要去江西婺源了。

坐了五六個小時的汽車,我們終于到了二幢“破爛不堪”的房子面前,進了房子,才發(fā)現(xiàn)里面很干凈。說它干凈,因為它被褥整齊,墻壁干爽,而且電視、電腦一概沒有,讓人覺得似乎又回到了古代。我們草草地吃完飯,就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我剛剛睜開眼睛,就發(fā)現(xiàn)窗外原本綠油油的草地上流動著綠、紅、黃等顏色,我頓時睡意全無,走到窗外,卻發(fā)現(xiàn)向?qū)б呀?jīng)等在那里了。

剛走出幾百步,就發(fā)現(xiàn)這里賣花環(huán)的人家頗多:花環(huán)是用藤做的,上面插上星星點點的油菜花、桃花等,漂亮極了。沒等幾秒,媽媽就買了幾個花環(huán)扣在我們的頭上。

出賓館大約二百米就來到售票口,過了售票口就漸漸入山。小徑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油菜花,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油白菜顯得有精神。蘿卜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梯田呈環(huán)形,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環(huán)形的梯田,黃色的油菜,再加上或濃或淡的白色,眼前一片明艷。

我們爬上了山頂,往下眺望,是濃淡不同的黃色,一陣風(fēng)吹過,一山的油菜就漾起陣陣波紋,好看的很。

下山時,我們乘機“體驗”了一把婺源的泥土:這里的泥土軟軟的,腳踩在上面也不會陷進去,一松開,泥土又會復(fù)合在一起,真神奇。

我留戀北京的故宮,廈門的鼓浪嶼,更留戀婺源的油菜花!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七

歡迎大家到江西來旅游!江西是個好地方,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們今天將去看看“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在唐代的開元28年設(shè)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著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qū)。因其“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里文風(fēng)鼎盛,古跡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為經(jīng)典,這里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huán)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xiāng)野…,自然風(fēng)光如詩如畫。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fēng)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xiàn)下轄十一個鎮(zhèn)和十五個鄉(xiāng)。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

這里是受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影響的區(qū)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現(xiàn)代中國的速生豐產(chǎn)林基地縣及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八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布鄉(xiāng)村?;罩菖品皇桥c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構(gòu)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徽州牌坊種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jié)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shù)都在中被毀,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經(jīng)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fù)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于功名坊,叫“功勛坊”。整個結(jié)構(gòu)屬于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xiàn)。正面高處“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準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征。兩側(cè)的對聯(lián)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p>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圣旨”相呼應(yīng)。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xué)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yǎng)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cè)嵯酀且环N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dǎo)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說是美德,有人說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般亍币话憬ㄓ谖膹R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jīng)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dǎo)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jù)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里比較恰當,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曬工坊]

曬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xiāng),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lián)系、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說,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后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么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xiàn)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guī)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占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xiàn)了書院的功能。

當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著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后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lián)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yīng)該慎終追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朩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yè)戰(zhàn)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zhàn)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xù)了千百年傳統(tǒng)木雕“教訓(xùn)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zhèn)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云薪)的客館。

許村鎮(zhèn)屬于婺源的西南鄉(xiāng),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lián)系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fēng)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后開出的艷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筑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qū)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fēng)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筑專家的稱贊,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于徽州傳統(tǒng)的三間結(jié)構(gòu),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huán)環(huán)相扣,誰知道它叫什么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于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里構(gòu)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么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xí)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蘇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xí)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么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東西都顛倒著。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后代的期許??刻们耙环绞恰镑梓胨妥印?,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xùn)》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歷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jù)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xiāng)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xùn)影響,能繼承祖?zhèn)鞯拿赖?。他性情寬厚,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從不干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后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說:“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說那樣的話?!币驗轶驇X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chǎn)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饑困月份,或是到了年關(guān)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nèi)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說:“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自大,做出有違祖訓(xùn)的事?!辈芟@Ь吹乩^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xù)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后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xué)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據(jù)說,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nóng)具,在這后堂也有擺布。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誤聽爾?!本赢a(chǎn)與鄉(xiāng)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于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只立,培以善根,勿失當自大?!崩闯懈钢?,益加擴焉。后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馀焉。

[曬功坊]

曬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切的時候有什么講究,曬的時候又有什么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功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xué)校,一所鄉(xiāng)村的高級學(xué)校。雖然在傳統(tǒng)的婺源縣志里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xiāng),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于曹氏宗祠側(cè)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chuàng)建。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xué)士。把竹山書院建于曹氏宗祠側(cè)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guān)聯(lián),其中有許多傳說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筑,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然,隔壁宗祠里燒過的香簽、廢紙、枯枝敗葉什么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nèi)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diào)“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筑風(fēng)格體現(xiàn)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爸裆綍骸敝鲜恰跋采厦飞摇保率恰巴映升垺?,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guān),寄托了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fēng)雨廊,遮風(fēng)擋雨。側(cè)邊墻壁上的“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岳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岳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xué)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jié)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被世代繼承和發(fā)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xué)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里。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后堂兩大部分,我們現(xiàn)在站的前堂是教學(xué)區(qū),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里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墻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fēng),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xué)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后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于閱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確說是藏經(jīng)閣。而在書院教學(xué)的先生,則住在后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后堂的廂板上怎么會裝了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fā)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間曾數(shù)毀數(shù)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jù)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fù)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現(xiàn)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后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xiàn)。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游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然也是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現(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九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贊美家鄉(xiāng)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xiāng)。這里民風(fēng)純樸,文風(fēng)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xiàn)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chǎn)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nèi)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fēng)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xiāng)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nèi)所罕見。

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yōu)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歷來享有書鄉(xiāng)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fēng)之盛。婺源物產(chǎn)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 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游覽區(qū),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jīng)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shù)、攝影的藝術(shù)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十

婺源東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鎮(zhèn)市,北枕國家級旅游勝地黃山市和古徽州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和銅都德興市。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江西婺源

導(dǎo)游詞

精選5篇,歡迎借鑒參考。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chǎn)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nèi)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

唐詩

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fēng)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xiāng)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nèi)所罕見。

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yōu)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歷來享有書鄉(xiāng)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fēng)之盛。婺源物產(chǎn)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游覽區(qū),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jīng)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shù)、攝影的藝術(shù)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經(jīng)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游活動馬上就要結(jié)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游,能給大家?guī)硪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贊美家鄉(xiāng)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xiāng)。這里民風(fēng)純樸,文風(fēng)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xiàn)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歡迎大家到江西來旅游!江西是個好地方,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們今天將去看看“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在唐代開元20xx年設(shè)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著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qū)。因其“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里文風(fēng)鼎盛,古跡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為經(jīng)典,這里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huán)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xiāng)野…,自然風(fēng)光如詩如畫。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fēng)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xiàn)下轄十一個鎮(zhèn)和十五個鄉(xiāng)。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

這里是受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影響的區(qū)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現(xiàn)代中國的速生豐產(chǎn)林基地縣及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這里是中國的茶鄉(xiāng),中國茶文化之鄉(xiāng)…

婺源縣在唐朝到五代時期隸屬江南道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朝屬徽州路,明清時期屬徽州府…,這里是徽商的發(fā)源地之一,當年商人們在外掙錢,回家投資興學(xué),沖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結(jié),走出了一條“以商養(yǎng)儒”、“以儒揚商”、“儒商互補”的生財之路。當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訓(xùn)示下,使婺源“-室之內(nèi),必有俊才”。在訓(xùn)示的影響下,婺源之人讀書成風(fēng),并且久盛不衰。從讀書好的氛圍中走出了宋代文學(xué)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學(xué)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現(xiàn)代大學(xué)者胡適,現(xiàn)代教育家江謙、現(xiàn)代著名醫(yī)學(xué)家程門雪......。據(jù)史書上的記載: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級官吏的人多達2665人,出現(xiàn)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勝況…。

自古“無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勁旅卻是在婺源,當年在徽商里有“無婺不成徽”之說,來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這足以說明當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xiāng)民故居,應(yīng)有盡有。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數(shù)十棟連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鋪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灣、流頭、浙源、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xiāng)鎮(zhèn)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面、戲臺等。 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產(chǎn)豐富,當?shù)氐木G茶“婺綠”,是明清時期的貢品;獨特的荷包紅鯉魚是國宴上的珍品;龍尾硯是中國傳統(tǒng)的四大名硯之一;被譽為“江南梨王”的是江灣雪梨。

婺源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區(qū)現(xiàn)已開放了“一區(qū)四線”20個旅游景區(qū),這里我們可以欣賞到“京劇老祖宗”徽劇的韻味、粗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儺舞、這有清純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藝表演…。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贊美家鄉(xiāng)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xiāng)。這里民風(fēng)純樸,文風(fēng)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xiàn)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chǎn)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nèi)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fēng)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xiāng)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nèi)所罕見。

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yōu)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歷來享有書鄉(xiāng)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fēng)之盛。婺源物產(chǎn)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游覽區(qū),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jīng)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shù)、攝影的藝術(shù)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龍脈――婺源,猶如水中靜女。其文化性格緣自“徽州,民間屬號“龍” 江灣,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婺源的一顆璀璨明珠。 千年古鎮(zhèn)江灣,鐘靈毓秀,文風(fēng)熾盛。自宋至清,這里蘊育了狀元、進士、與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將江一麟、宮廷太醫(yī)江一道、清代樸學(xué)大師江永、民國教育江謙等賢仕和一代偉人。又有文人學(xué)士19人,傳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庫全書》。 千年古鎮(zhèn)江灣,嵌于錦峰繡嶺、清溪碧河之中。

聚落北部后龍山逶迤東去,山上林木蔥郁,其“仙人橋”是古人實踐風(fēng)水理論的杰出典范;南側(cè)梨園河呈太極圖:“s”,由東而西蜿蜒流過。這里既尚好保存御史府、中憲第等明清官 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還有江永講學(xué)的受經(jīng)堂,東和、南關(guān)、西安、北鑰四座古門亭,岳武穆的岳飛橋,明代劍泉井等。

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篇十一

各位團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朱的故鄉(xiāng)——婺源旅游觀光!由我來擔任大家的向?qū)?,希望通過暢游覽勝,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為了使大家對婺源有個大致的了解,我首先介紹一下婺源縣的情況:

婺源縣位于江西省的東北角,它的東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與瓷都景德鎮(zhèn)相連,北部靠著皖南旅游勝地黃山,南部接國家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三清山,是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綠色明珠。全縣總面積3900平方公里,轄11個建制鎮(zhèn)和15個鄉(xiāng),人口33萬??h城就設(shè)在紫陽鎮(zhèn)。婺源建縣于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h名婺源,則是因為“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h境內(nèi)有一條河流稱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頭”。縣境內(nèi)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qū)小縣。

說到婺源就一定介紹它蜚名中外的四大特產(chǎn),這四大特產(chǎn)特別用四種顏色來代表的,分別是“紅、綠、黑、白”:紅指的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魚,它肉嫩鮮美是我國淡水魚的良種,被選入國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華時都品嘗過婺源的荷包紅魚。我們各位團友的口福也不淺,在你們今天用餐的時候就可以品嘗到這道味道鮮美的地方特色菜;綠指的'是“婺源綠茶”,它在唐朝時就已經(jīng)被記入《茶經(jīng)》,宋朝時被稱為“絕品”,明清時期曾以“湯碧、香高、汁濃、味醇”等特點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黑則是“硯國明珠”——龍尾硯,早在唐朝就以“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名揚天下,南唐后主李煜夸為“天下冠”;白是江灣雪梨,果體大肉厚、松脆香甜,屬于果中上品。

婺源古時屬于“吳楚分源”之界。自唐代建縣以后,文分風(fēng)昌盛,先后養(yǎng)育了南宋理學(xué)大師朱熹、清代經(jīng)學(xué)家江永、近代鐵路工程大師詹天佑等一代名流。從宋到清,全縣考取進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說。

那么我們今天去婺源參觀游覽的主要是當?shù)赜忻墓糯迓浼盎张山ㄖf到這里我們各位團友可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要用安徽的“徽”字來命名呢?這是因為在唐朝建縣的時候婺源本屬江西所有,但后來的改朝換代中曾被劃到安徽,不過近代又重新劃回了江西。地方雖然是劃回來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還是外省的游客還是習(xí)慣性的把這些建筑和生活習(xí)慣稱為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我們要參觀的這些徽派建筑的特點非常多,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個基本的風(fēng)格“粉墻黛瓦,飛檐戧角”。白色的墻,黑色的瓦,兩邊是高高的封火墻,又稱為“馬頭墻”。而這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兩種人:一種是“當官的”,徽州自古讀書人多,地方窮就必須讀書。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后多數(shù)為官者會在家鄉(xiāng)建起官邸光宗耀祖。另一種就是商人。因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養(yǎng)不活那么多人。男人到了十二、三歲很多會外出謀生、經(jīng)商。因婺源盛行朱子之禮,自古多名人。他們從小接受著文化、道德的熏陶,在外經(jīng)商非常講究誠信,兢兢業(yè)業(yè),很多人都發(fā)家致富了。他們發(fā)財以后,會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修建房屋,并把自己多年夢想融入到房屋的建設(shè)當中。但在古時候,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話說“人分三教九流”,商人連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們的房屋就是建得豪華氣派,與當官的房子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從大門口就可以讓人一眼分辨出主任的身份、地位。這些我們都留到景點里再一一講解。講到這里,有一個問題要問我們各位團友了。前面說婺源自古官吏多,那么誰做的官最大呢?這個人是我們各位團友非常非常熟悉,經(jīng)常從電視中看到的人——我國第三代領(lǐng)導(dǎo)人——江同志。你們一定會很奇怪得想:江同志不是江蘇揚州人嗎?這個話題還得從江同志的爺爺?shù)臓敔斦f起。當時他的這位祖先考取功名后,到揚州走馬上任就一直留在揚州沒有回來了。但在20_年5月29日,江同志千里迢迢回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婺源,視察了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并且去了江灣,看望了許多江氏本家親戚。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37852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