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優(yōu)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6 08:30:11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優(yōu)秀16篇)
時間:2023-12-06 08:30:11     小編:念青松

總結可以幫助我們回顧過去的進展和成就。如何保持身體健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現代人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這些精選的總結樣例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它們或許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示。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一

大道的根本是虛無自然的,順天而動,率性以往 ,能全然地與天地同其造化、與日月一起升恒,無有而無不有,無為而無不為。

當人修持大道還沒達到生成、充盈的時候,過程中不無有作有為的痕跡,也可以觀察到些形象,讓人覺得自己修行有進益,進而感到自滿自足,不勝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沒有什么成就一樣;大盈而有余,卻好象沖漠無狀,大盈反若未盈一樣。難道是越學越差、越優(yōu)而越不足了嗎?其實不是的。

因為,大道是人生本來固有之良,它清空無物、靜定無痕。一旦達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與道還是分而為二的、未能達到神化的極處。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無、越少,一點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沖。(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p>

因此,當人能修到萬象咸空、一真獨抱之候,因物為緣,隨時自然地回應,天地之間、古往今來,不論何時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會破壞、哪里會有窮盡呢?那時:

心空似海、神靜如岳,又覺毫無足用者。然而其氣浩然常伸,至大至剛,是何等壯大,卻反而覺得盤屈得困窘。

他神妙無方,處常也可、處變也可,是何等的巧妙?。繀s仍覺得愚拙而無知。

他用淺近的言語、表達的道理卻深遠,用詞簡約而道理精微,不因情義不說、不到時候不講,善辯如此,卻看起來總是訥訥的樣子,有東西說不出來。

只有象這樣的如屈、如拙、如訥,所以他的心能愈來愈謙虛、志氣越來越謙下,品德也就會越來越廣大,功業(yè)會越來越崇高。道返回虛無、學歸于自在,他能與天地日月合度、而運轉往來,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極之理、順應陰陽之常,久久薰蒸,鉛火充盈,數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鎮(zhèn)定,三伏之暑熱而能忘,功夫到這個地步,就是太上所說的躁勝寒、靜勝熱吧。待到清明在身、虛靈而無一物,一歸渾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靜、熱之感呢?學者具備清靜之心,便能化寒暑節(jié)氣的外來影響,而吾身中正氣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從此不必擔心旁門迭出之患了。

這一章:大道本來至虛至無,至平至常。當人們未能達到虛無之境、平常之域時,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見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優(yōu)點,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說:少則得,多則惑。諺語也說:洪鐘無聲,滿瓶不響。皆非虛言?!按蟮虏坏?、是以有德;大為無為,是以有為。這些都不是過于謙虛的說法。

道原為虛無一氣,修士若覺有得,其實是無得;未覺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謙下;品德越廣大的人,志越謙卑,這樣便是與道相符合的。如果, 每當有所長進,便自夸起來,驕傲盈滿,盛氣凌人,便明顯是無道無德。太上所以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到這個地步才算是得之。

學者切勿把修道煉丹看做百工手藝類的技術,以自覺有益為進境。要知道,修道總歸以虛無為宗。見功以至于忘功,這是進步;待到能連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達到化境。學道之人, 在退讓中進步,在守弱中強大,以虛空為盈持,以無為有,以反為正,以減為增。學道人進步與不進步,只要看他的心忘與不忘就可以了。

上一章講知足、知止。這一章講,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會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勵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與道合真的境界。

見過真正的大,才會覺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小;同時,又能相信未來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樣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圖說明:登上過高山的人,當他站在山頂時,他往往不會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況,是會驚嘆于他眼前壯觀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還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二

問題”相通的。但是這種發(fā)展應該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因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規(guī)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對自然和自然規(guī)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學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還給我們提供了修身的準則,或者說榜樣?!吧仙迫羲薄f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污濁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熬由频?,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崩献油ㄟ^這個句子詳細地指出了人應該效法水怎樣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tài)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應效仿水的沉靜沒有物欲。人類應該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價的束縛。并不是說一點物欲都沒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貪圖,不強求。身處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標準,審視自己的心靈。除此,還應效法水的仁愛之情,帶著一顆不求回報的心真誠地幫助別人、關心別人。還要效仿水的誠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時機。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會變成壞事的開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變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樣的智者說,禍和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發(fā)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這是由于人們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禍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樂,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也應居安思危,因為災禍隨時可能降臨。同樣,面對不愉快、災難也不必絕望,因為災禍背后常倚伏著幸福。但福禍誰都不能說得很準確,所以到最后還不如和諧地去面對一切,透過長遠時空、利弊并重地思考問題,這樣自然就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會帶給我們和諧以及待人的寬容心。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洝返膬热莶粌H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三

兵,是不祥的東西,天地可能很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輕易使用它。君子以居左邊為尊重,而用兵則以右邊為尊貴。所以,兵者不是君子的工具,不得已的時候才會用它。把鋒利的武器遮蓋起來才是正確的,不要贊美它。如果贊美這些武器,就是喜歡殺人。這種喜歡殺人的人,不可能統(tǒng)領天下做領導者。所以喜事以左邊為尊,喪事以右邊為上。因此在部隊打仗列隊時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說是按辦喪禮的方法排列。殺人多了,要為死者悲哀哭泣。戰(zhàn)勝了,按喪禮的儀式辦理。

【延伸解讀】。

這是老子對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說的,而不是對軍事將領說的。一個領導者要深深地明白,不能以炫耀武力為榮,軍事斗爭只是政治、斗爭的延續(xù),當一切外交努力都無效之后,軍事斗爭才是最后的手段。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動蕩不安的.年代,國君們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因此他感覺特別深刻。這一篇是老子對于戰(zhàn)爭的態(tài)度。

中國古人認為左為陽升,右為陰降。陽為主,陰為從,因此左邊尊貴。這一句老子用來說明用兵與正常的循序、觀念是相反的。所以君子并輕易用兵,不得已才用的,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用兵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說“兵者不祥之器也”?,F代企業(yè)經營中,有些企業(yè)只重視銷售,幾乎把公司的所有資源都用在銷售上,在生產管理與產品研發(fā)上投入資源不足。在市場上大打銷售戰(zhàn),擴張很快,但一遇到挫折,公司后繼乏力,可能很快就倒閉?,F實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铦,鋒利的兵器。襲,遮蓋起來。

老子在這里認為,戰(zhàn)爭是因為君王的德行還不足以感化對手,這是一件不得以而為之的事情。這是一件不祥的事情,因為戰(zhàn)爭本身會死很多人,所以戰(zhàn)爭的儀式如喪禮一樣。要對雙方戰(zhàn)死的士兵悲泣,戰(zhàn)勝了也不應該慶功,而是按喪禮處理,以對犧牲將士的哀悼。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四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弗爭。

【現代漢語解讀】。

可信的話往往不會悅耳動聽,特別悅耳動聽的話往往不會真實。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向外求太多的知識,向外求太多知識的人往往并沒有了解真理。達到上善的境界就不會為自己求多,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沒有達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為自己積累財富,他們總是為別人做事、謀利益,結果自己的財富卻越積越多。他們總是給予別人,結果自己得到的也越來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規(guī)則是利益眾生而不去傷害,圣人的規(guī)則是為了大家做事而不為自己爭奪私利。

【延伸解讀】。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帶話給對方。真正寫下來的這種信函叫函。那么對于信的要求就是準確,一般不會有華麗的詞藻,后來引申為真誠、可靠。我們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來那種最笨拙、最樸實無華的道路。這種道路你認真地去走,一點兒點兒走,最終一定會走向成功??墒怯行┞吠獗砜雌饋頍o比絢麗,有可能里邊處處是陷井。我們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現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結合在一起。當人們過度渲染美的時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簡單、美好。所以有一句話:在集市上喊的最響的人,往往推銷的都是劣質產品。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每個人要盡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間關系,我們要能從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實質內涵來,這是需要我們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們有定力的。這種覺察力和定力,是我們人生必備的修養(yǎng)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會太多向外去求,不會博學。博學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識,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領會并消化它,最廣博的知識也不能為自己所用,也無法獲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領悟“道”,所以“博者不知?!彼裕莆樟烁?,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細枝末節(jié)。境界的高低從來都不是由數量的多少來決定。

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平時一定不出現,但是只要這人出現,一定有事來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時候,他才會出現。在不需要你的時候,他永遠不會出現的,他把自己生活過的很好,可是絕對不會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東西。其實,互幫互助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終我們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這個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擁有越來越多,有人懷疑圣人動機不純粹?!盁o我利他”,怎么自己擁有越來越多?其實,老子鼓勵的是雙贏的行為,你好我好大家好,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變得一無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結果是自己越來越窮,百姓越來越富,這樣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這里有目標與結果的區(qū)別。圣人做事的目標是為了大家“多”,而結果卻是雙贏,“人”與“己”都是“愈有”、“愈多”?!盁o我利他”思想指導下的做事結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戲。

這里老子又一次明確了無為的真正含義就是“為而弗爭”?!兜赖陆洝氛嬲摹暗馈本褪沁@八個字,“圣人之道,為而弗爭”。老子不是消極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對百姓幸福國家強盛的用心不應該被泯滅。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五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猷橐籥與?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現代漢語解讀】天地是沒有偏愛的,將萬物都看成芻狗一樣;圣人也沒有私心,將老百姓都看成芻狗一樣。天地之間,難道不像一個風箱嗎?它內部空虛卻不會枯竭,越鼓動風卻越多,生生不息。到處去追隨、探究萬物,這樣做沒有盡頭,還不如回到事物的中心,找到道的秘密。

【延伸解讀】。

仁,指存有私心與偏愛。芻狗,草扎的狗,古代用于祭祀。芻狗不。

是活的生物,在它們面前標榜仁義沒有用,可以理解為不求回報,也可以理解不一視同仁。

現實世界中,我們也看到,許多標榜自己如何仁義,如何做好人做善事,到處炫耀的。這些人未必真的那么好,往往是說的多做得少。標榜的目的無疑是謀求回報,謀求一些名或者利。就是說,作為領導者,對待被管理的百姓既要一視同仁,也不能標榜自己。對于某些人的仁義與偏愛,其實是對其他人的不公正。作為普通人尚且可以,但是領導者卻絕對不可以這樣做。

橐籥,就是皮囊做的風箱。橐與囊都是動物皮做的,兩者有區(qū)別,橐為兩頭都有開口的,而囊只有一個口,橐作風箱用,大約唐之后被木質風箱取代,囊是口袋,用于裝東西的。這用橐籥比喻道,道就像橐籥,中間空心。老子強調作為管理者,要把自己放空,不要撈取。想為自己撈,你以后的成就就少了。

老子認為,現實生活中,各種術很多,難以全部搞清楚,要抓住本質的,關鍵的。當今社會中,很多人很現實,醉心于各種技巧與方法。這些術在工作中、生活中馬上可以使用,很直接。其實更重要的掌握基本理論,要把道理搞清楚,以不變應萬變。術有很多,無窮無盡,道是根本,只有一個。道與術的關系,就好像科學與技術關系一樣,沒有基礎科學的支撐,技術只能玩花樣,無法深入發(fā)展。在管理上也一樣,應該追求方法簡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繁雜的各種管理措施??赡苁芪鞣焦芾韺W的影響,現今任務分解越來越細,各種管理、考核措施繁多、復雜,而且有些考核目標離初衷越來越遠了?;鶎痈刹繀s疲于應付,無法真正做實事。

讀后感。

t又先后翦滅了東方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實現了全國統(tǒng)一,并且實現了“車同轍、書同文”,修筑長城、建造秦直道、阿房宮,北擊匈奴、南開百越,等等一系列的改革與政務,迫使當時的管理機構難以應對、百姓也不堪重負。以他的能力與威望尚且可以維持這個其實并不穩(wěn)定的社會,但在他死后就繼承者根本無法駕馭。

以當今互聯(lián)網社會來說,海量的資訊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涉世未深的學子往往以浮光掠影的態(tài)度去吸收這些資訊,并為此而自豪,進而追求更多地去獲得這些所謂的“知識”,卻不能獲得真正的學問和人生真諦,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沒有對這些資訊自覺地進行甄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樣反被海量資訊所累,找不到方向,甚至走錯道路。因此,在當今社會中,堅持心中的道尤為可貴。

【道德經讀書筆記摘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解讀】端著裝滿水器具走路,水必定溢出來,不如放下來。已經鋒利的兵器還繼續(xù)錘打,想讓它更鋒利,這種狀態(tài)無法長久保持。家里金玉滿堂,未必能夠守得住。富貴再加上驕橫,盛氣凌人,這是自己給自己制造麻煩。功成身退,這是天之道也。

這一章講的是物極必反的道理。任何事都不能追求極致,過了極致的那個點,就走向了反面。

持滿之戒是中國人的智慧,告誡不要把事情做到極致,留有余地。在大海游泳的時候,離開海岸之后一定要留一半力氣讓自己游回來。登山家們的經驗就是,不能把體力都用于登頂上,一定要保持足夠的體力使自己能夠安全回來。

“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告誡我們做事不要太極端。有的家庭,特別是條件非常好的家庭,或者一些非常窘迫的家庭,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孩子的要求特別高,考試非要班級第一,甚至還要求年級第一,等等。結果孩子的壓力也特別大,最后身心健康出現問題,可能上學都有困難。這些家長最好能夠學點道德經,沒有必要為最后的幾分鉆牛角尖,極端的做法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古人常說,財聚人散,財散人聚。關鍵的著眼點是在財上還是人上。順豐的王衛(wèi)說,賺錢沒什么了不起的,其實這事跟你的福報有關。讀后感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先生在《保富法》一書中說,發(fā)財其實不難,保財才是最難的。他分析的主要原因是為富者沒有給后代留下好的價值觀,他們的著眼點全在錢上。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企業(yè)興旺敗落的過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p>

一個人富貴之后,可以有兩個選擇。一種是盛氣凌人,另外一種是利用自己的有利資源幫助更多的人。盛氣凌人的往往難以善終。先不說你的財富之路是否正當,但你富貴之后社會對你就有更高的要求,也意味著你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盛氣凌人者反其道而行,雖然你仍然能夠聽到身邊恭維的話,但更多的人會唾棄你,你一人之力怎能與整個社會相抗,那么失敗是必然的。

功成身退,并不是說摞挑子不干了,這是錯誤地理解了老子道德經的原意。而是在大家慶祝或者論功行賞的時候,悄悄退居幕后,不與人爭功爭利爭名。最典型的如美國的華盛頓,任大陸軍總司令,取得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之后,功成身退,解甲歸田。最后,大家還是選舉他擔任第一屆美國總統(tǒng)。更重要的是,他的行為造就了美國幾百年來令世界羨慕的政治文明。

【經典名句摘抄】至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云云,各復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現代漢語解讀】(悟道的過程)要清空自己,清虛到極點,保持安靜純粹的狀態(tài)。萬物開始生發(fā)運作時,我看清楚這個世界生滅往復的變化,它總是由生到滅,來回往復。天地萬物蕓蕓眾生,來回往復發(fā)展,都會歸到根源。歸根就是靜,靜就是往復的本性。來回狀態(tài)是生命的常態(tài),知道這是常規(guī)的常態(tài)規(guī)律的人,他是洞悉了世界本質的人。不知道的人,狂妄??裢娜耍kU。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其心胸寬廣,心胸寬廣才能做事公平,做事公平才能成為王者,成為王者之后你的感悟更接近于天,悟到天性之后更接近道,悟到道之后就會長久。終生不會遭受大的失敗。

【讀后感賞析】虛,清空,清虛。篤,純。老子認為,世界是循環(huán)往復變化的,我們都是這個變化的世界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斷。千萬不要執(zhí)著于自我,別盼望永遠,不要糾結,別希望擁有。

云云,蕓蕓眾生。歸根,回到根部,可理解為回到初始狀態(tài)。一個單位,一個家庭,往往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但想到總有一天歸根的,一切都會坦然。命,本性。明,明了。

從這里也看到,道德經是給領導者寫的,可以把《道德經》理解為《領導者素養(yǎng)培訓手冊》。人類能夠團結一起,組成大的群體對抗自然災害,公平是這個群體的粘合劑。動物是自私的,公平是人類進化的成果。心胸寬廣才能公平,做到公平之后才能成為王者,這些都是天下事。老子認為人之上有天,天之上還有道。悟道的過程是境界逐漸提高的過程,真正悟到道之后才能長久。

與靜對應的是動,是內心跳動引起的煩亂與不安。因此,諸葛亮還說:“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因此,諸葛亮是深得老子道家精髓的。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六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達。戰(zhàn)勝別人的是因為有實力,戰(zhàn)勝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的,

心靈

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輕易離開你所處位置的人,你的

生活

會長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長壽。

了解別人并不容易,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了解別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實更難,所謂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會高估自己,有的甚至嚴重高估自己,許多錯誤的決策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人對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在乎超越別人的人,所有優(yōu)勢都在比較中產生,但這種比較的結果是不穩(wěn)定的,這樣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超越。另外,這種比較雖然可能產生進取的動力,其實比較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起負能量,也可能傷害周圍的人,也可能傷害到自己。

戰(zhàn)勝自己,可以戰(zhàn)勝昨天的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內容很多,譬如人的動物性、懶惰、享樂的想法。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戰(zhàn)勝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進步。

欲望無窮無盡,不知足者無法感受富裕,所以對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強行者,是為他人做事,為大眾獲得

幸福

。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七

【摘抄】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化棄慮,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

【現代漢語解讀】。

領導者不占據道德高地,拋棄聰明巧智,百姓就會得到百倍的利益。不費很多心思去教化、算計群眾,利用計謀去管理百姓,百姓就會慢慢變得善良、孝慈。不使用精巧別致的東西、放棄能帶來大利益的東西,就不會有盜賊。這三種境界,寫成文字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找出原因歸屬:看到事物的本質,保持質樸的本性,減少自己的私心和欲望。

【讀后感賞析】。

老子要求領導者一定要放低自己,圣與智都是虛幻的名利,不要總是想著別人稱自己圣人,不要總覺得自己很聰明。當人做到領導的位置之后,容易出現什么樣的問題,這是老子特別看重的。老子強調,以出世的狀態(tài)做入世的事。要求領導者放棄追求虛幻的名利,實實在在做好本職工作,造福天下蒼生。

然而,歷史上,正面的例子不多,也許只有漢文帝、漢景帝算是比較好地執(zhí)行了道家治國理政的思想,實行無為而治,國力迅速恢復,百姓富裕。反面的比比皆是,即使歷史上的名君,多數是主動作為、過度作為。如漢武帝,征伐匈奴,開疆拓土,表面上取得了豐功偉績。然而,由于他過度地使用武力,造成國庫空虛,百姓苦不堪言。好在他晚年幡然醒悟,承認錯誤,頒發(fā)《罪己詔》,調整了國家政策,但漢朝由強盛到衰落的步伐已經啟動。

歷史上很多聰明的皇帝屬于妄為、胡作非為的皇帝。宋徽宗算是一個典型。宋徽宗的人很聰明,他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在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頂尖藝術家了。可是他當上了皇帝之后,竟然還熱衷于各種虛名。他總覺得自己是圣人,自封“教主道君皇帝”。每當天下有祥瑞出現時,他都很高興,并給予發(fā)現者重獎。上有所好,下必趨之。于是老百姓也配合其造假,每年都出現各種祥瑞,如黃河清、禽產鳳凰、牛生麒麟等大量“祥瑞”,更有不少自稱身懷道術的道士進言稱宋徽宗是天上的神仙。到最后,宋徽宗自己也認為自己是昊天上帝元子,為大霄帝君?;实蹮嶂杂谕娓鞣N虛名,卻無心國事,他自己身邊自然也聚集起一批投其所好的狐朋狗友,朝廷里奸臣結黨,朝政混亂黑暗,結果國力江河日下,最后遭遇靖康之恥。他不僅自己的晚年過得生不如死,還連累大宋的皇族,百姓跟著遭殃。

“絕化棄慮,民復孝慈”,這是依據郭店楚簡。通行本為“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楚簡的可能可能更接近老子的原意?;袒癖?,就是領導者不要總想用技巧去管理,抱著教化的目的去教化。慮,思慮,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去不斷思考策略。

領導者應該放下自我,要按照大道做事。自己先提高修養(yǎng),老百姓也就自然而然向你學習,逐漸有了孝慈之心。作為領導者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去考慮事情,只需要先做好自己,再去影響他人。不要抱有教化的功利心去教化百姓。不帶強烈的動機、企圖心,要隨緣做事,讀后感是老子的本意。老子這里仍然要求無我利他,放下為了自己的名譽地位而試圖教化,放低自己姿態(tài),坦然為大家做好事,百姓就會跟著你變得孝慈。老子這里并不是反對教化,而是反對抱著教化的目的去教化。在道的層面做事,你的一言一行就是教化。老子寫道德經的目的就是教化領導者。身教重于言傳,自己首先能夠做到,老百姓自然會跟著做到;自己做不到的,或者不想做的事,不要強迫百姓做到。國家治理如此,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父母的身教比嘴上的說教重要得多。家長自己天天打麻將,不能要求孩子天天學弟子規(guī)。

當領導者不去追求那些工巧精美貴重的東西時,老百姓也就自然不會去追求它,愿意過簡樸的生活,那么百姓也就沒有必要去做盜賊了。公司中,領導以真誠之心做事,員工自然也會以真誠之心工作。讓老百姓做到盜賊無有,領導者就要放棄搜羅那些珍貴東西的想法與行動。這是實現盜賊無有的方法?;实巯矚g珍寶也會跟上,上行下仿。

素,沒有染色的絲。見素,指看到事物的本質。抱,保持。樸,未經雕琢渾然一體。少私寡欲,是人類進化的結果。大猩猩從來都是搶著吃,很少相互幫助,人類進化過程中,發(fā)現互助更有利于群體的發(fā)展,這個品性在大腦皮層中遺傳下來。人類既傳承下來了私心,也同時傳承了互助利他的品性。有了互助利他的品性,所以人類能夠區(qū)別于大猩猩,組織起更大群落組織,增強了抵御逆境的能力,領導者能夠帶領大家一起進入安靜、祥和、積極進步的狀態(tài)中。人類天生就有私心的一面,若領導者能夠克制住這些人性的弱點,就能夠帶領員工們建立一個好的公司文化,這個組織就會越走越遠。

道德經經典名句:絕學無憂。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于大牢,而春登臺。我獨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余,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獨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獨悶悶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拋棄一切學問,人生就會快樂無憂。恭維與呵斥,能有多少差距呢?美好與丑陋,又有多大差別呢?人們所害怕的東西,那個東西也會害怕人的。悟道之人心胸寬廣,好像沒有邊際一樣!一般人喜歡像神一樣享用著百姓供奉著太牢的感覺,就好像春天里登臺接受祭祀一樣。我淡泊名利,不露痕跡。像嬰兒還沒有學會笑時那樣純粹。飄忽不定,好像沒有歸依的樣子。一般人都想著自己的財產有余,而只有我則給予別人。我好像只有一顆愚蠢的心。一般人喜歡站在光鮮亮麗的地方,而我愿意獨居昏暗處。一般人明察秋毫,而我愿意糊涂。圣人的品性深遠得像大海一樣,寬廣得好像沒有邊際。一般人做事都有他的目的,而我卻單獨保持質樸。我與其他人不一樣,我更加珍重道。

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么知識都不執(zhí)著,人生只憑自然。佛教中相對應的一詞叫“無學”。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么牽掛。知識分子喜歡鉆牛角尖,丟開書本,總是很難?!白x歷史而落淚,替古人擔憂”,會生氣,會落淚,這是讀書人的毛病。

唯,答應,也可以理解為恭維,唯唯諾諾。訶,呵斥。批評你的人,往往是幫助你的人;而當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過分執(zhí)著于名相,美好與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相比較存在的,條件一變,美與丑就發(fā)生變化。老子告訴我們要用端正公平的視角看問題,社會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帶著虛幻的東西。領導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聲、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來了。作為領導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華的東西。

這里講的是第三層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讓別人害怕他,以恐嚇、高壓的手段管理員工時,其實他自己也是害怕員工的,這是他心虛的表現,其實他的內心也是恐懼的。如元朝的蒙古統(tǒng)治者就采用高壓的統(tǒng)治,讓老百姓害怕,其實他們自己心里更害怕。但這種高壓政策很快造成了農民起義,元朝統(tǒng)治者只能北逃。一個公司太多的考核、檢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現,這樣的公司往往做不長。

望,意指邊際、遼遠。太牢,古代同時使用豬牛羊三種祭品的祭祀,是等級很高的。饗,享用供品。春登臺,春天的祭祀活動。兆,征兆。一個高明的領導者,他們的心寬廣沒有邊際,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個平常人,特別在乎各種名譽、形象、外表等虛幻的東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樣享用供奉。

咳(hai),嬰兒笑。累,飄忽不定。嬰兒還不會笑的時候,是最純真的狀態(tài)。回到嬰兒的狀態(tài),就是修行,放空頭腦,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相當于睡眠。保持孩童狀態(tài)的老人更容易長壽。

遺,讀wei,也作饋,給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為了自己的財產有余而不斷地多撈取,貪官就是如此,貪得無厭。而圣人強調的是給予。

鬻,本讀yu,這里讀shu。昭,明亮?;?,昏暗。察察,特別精明,審查別人的缺點,挑剔別人的毛病。悶悶,不在意。沒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讓自己高大光彩,顯示自己。不好的領導者,對自己彰顯功勞,把功勞據為已有,對別人叫是挑毛病。讀后感互相挑毛病,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孩子在幼兒園時就是喜歡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作為普通人,有這個毛病倒還可以理解;但作為領導,則非常不合適,你已經是領導了,部下有出息,光鮮亮麗的時候你應該高興。與部下爭名爭利,得到的結果是讓部下失望、不合作、消極對待。

沕,深遠。望,遼遠的邊際。頑,沒有被劈開的木頭。鄙,人們居住的單位,鄉(xiāng)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質樸。華為的任正非經常被人稱道,他被拍到在機場打出租車,和同事一道乘機場擺渡車,和員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買飯,等等。這位超大型企業(yè)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別受到公司內外的人尊重。

食,吃,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經中反復出現,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為眾生做事。

這一章里,鬻人、眾人,都是指沒有悟道的人。而我,則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誤解為指老子自己,認為是他標榜自己,這是很大的誤會。

道德經經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大德的運動,完全是按照道的規(guī)律運行。道生成萬物的時候,太深遠微妙無窮。道雖然深遠、深奧,但還是有跡可尋。深遠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其精是真的,有著不變的東西。從今天到古代,其規(guī)律一直沒有改變過,使萬物都順著道的理念生長變化。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長規(guī)律呢?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一章闡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觀,即這個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本章講的是天之道。

孔,意為大。容,意為運動。道是世界內在運行規(guī)律,德是根據道制訂出來的行為規(guī)律與法則。老子在道德經中主要講道。道是領導者必須懂的,德是領導與員工都必須遵守的。道是原理,德則是操作手冊。不學道,就不知道德從何而來,德就會被質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釋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這個詞的《道德經》中多次出現。帛書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遠的意思。象,事物的表面顯現,如天象。中醫(yī)中的藏象學說,就是通過皮膚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內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遠。冥,暗。精,構成我們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質。中醫(yī)中的精,可以理解為dna,精氣。精能夠形成物質,物質形成世界的象。信,理解為誠信,不變的規(guī)律。老子認為道中有精,是一種萬古不變的規(guī)律,精形成物體,然后進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這是老子的世界觀。其實老子的看法與現代的宇宙觀極其相似,我們的世界首先從一個點開始的,通過宇宙大爆炸形成我們現在的宇宙。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八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現代漢語解讀】。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樣,但它用起來卻一點問題都沒有。真正滿的東西看起來好像中空一樣,它都一直用下去。筆直的大路看起來好像彎彎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來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來有很多不足。躁能夠戰(zhàn)勝寒冷,安靜能夠戰(zhàn)勝燥熱,清靜可以作為天下的規(guī)范。

【延伸解讀】。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為有問題。悟道的領導者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別人看起來有豐功偉績,應該受到頂禮膜拜,但是領導者本人不要這些名譽、地位,他認為還有很多不足。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這樣的領導者來治理國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讓人放心,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與缺失,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點遺憾,因為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來好像缺,其實并不缺,領導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別人以獲得贊譽。

盈,滿。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沖出來的山谷?!按笥糁选?,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別高明的領導者,雖然任務完成得非常好,很圓滿,但他始終保持低調、謙虛的本色,所以能夠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國家如此,管理企業(yè)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周圍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們總是保持著永遠學習的心態(tài),而且成就越大的人,這種心態(tài)越明顯,越不恥下問。一個人的成就再大,總是還有上升空間。另外就是功夫在詩外,通過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學問來提高、升華自己的專業(yè)。

不要總想著“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按笾比缜笔俏覀冋嬲鋈藨摫值男拍睿覀兩钪袝龅胶芏啻煺?,很多誘惑,各種各樣的波動,但是我們要堅信,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努力,給大家?guī)碛杏玫闹R、有用的幫助、有用的產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著整別人、踩別人、算計別人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遠達不到從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樣,可是他掌握了精髓,這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思維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來的,做事貴在堅持。所謂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實實做工作,不搞投機取巧,把工作做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也一樣,真正把心靜下來,一點點下笨功夫的,未來都有出息。但現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斷的重復,重復多了以后就會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個要素:一是這事是你喜歡的;二是對眾生有益的,能幫到眾生;三是堅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絀,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結果最后越會有好的結果追隨而來。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贏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譽、地位以及光鮮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開普通的車子,把成功的光環(huán)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儀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亂,幾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為他功高蓋主,位極人臣,手握重兵,監(jiān)軍魚朝恩不斷誣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釋他的兵權,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帶兵打仗時也不講條件、不推脫,家里的大門敞開隨便別人進出,從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僅自己活到八十五歲高齡,而且家里幾代人都身居高位,榮華富貴,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贏家。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九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現代漢語解讀】。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達。戰(zhàn)勝別人的是因為有實力,戰(zhàn)勝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的,心靈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輕易離開你所處位置的人,你的生活會長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長壽。

【延伸解讀】。

了解別人并不容易,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了解別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實更難,所謂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會高估自己,有的甚至嚴重高估自己,許多錯誤的決策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人對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在乎超越別人的人,所有優(yōu)勢都在比較中產生,但這種比較的結果是不穩(wěn)定的,這樣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超越。另外,這種比較雖然可能產生進取的動力,其實比較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起負能量,也可能傷害周圍的人,也可能傷害到自己。

戰(zhàn)勝自己,可以戰(zhàn)勝昨天的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內容很多,譬如人的動物性、懶惰、享樂的想法。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戰(zhàn)勝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進步。

欲望無窮無盡,不知足者無法感受富裕,所以對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強行者,是為他人做事,為大眾獲得幸福。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

山間涓流幾許,林中清泉幾灣,落英繽紛,水居山野而潤物無聲。星辰交替的歲月里,百川順道入海,又悄然西歸,滋養(yǎng)一方生靈,繁榮一帶文明,卻從未張揚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林海莽原,沒有潤物之水,哪來心儀的鳥語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來船舶,沒有載舟之水,國富民強怕也只是空中樓閣。

哲人如水,平淡卻不平凡。像綿綿春雨喚醒大地般,滋養(yǎng)人們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傾盆而下,洗滌文明里的糟粕;樁樁件件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莫不是舉足輕重,功德無量,然而這一切只是一場雨罷了,無驚無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該做的事情。

作為水文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常泛一葉孤舟,終日與水為伴,量度水流緩急、河勢演變,通曉日月之行、星漢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暢、流域富庶、國家興旺。而我們只是隨著潮漲潮落,安放儀器,記錄數據,亦如行船的航道,靜靜得在那,不爭不搶??芍^“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時而波平浪靜,閑魚蒼狗江海同游,時而驚濤駭浪;翻云覆雨滄海桑田;然而,無論是怎么樣的狀態(tài),都有需要遵循的規(guī)則,正如國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峽大壩、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勢利導,了解一方水系的規(guī)律,又怎能行盤古之舉,奪天工之作,福澤萬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輕快肆意,無憂無慮;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風云,縱橫山岳;老年似海,波瀾不驚,靜水流深。然而,無論何時,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著航道而行,才能入海遠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縛,那多半是船毀人忙,遺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個人類的生命是無限的,正如江河東流,當進入自然地往復循環(huán)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絕。為人類文明的繁榮昌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奉獻著。

人生如水,是清是濁,是深是淺,亦或是動是靜,皆需順其自然。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一

中空的狀態(tài)靈驗永存,這是深奧的雌性生殖器,雌性生死器是天地的源頭。微妙、微弱的樣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盡。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長久,因為它自己不生長,所以能夠長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到百姓的后面,結果大家把您推舉到前面做領導者;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事外,大家卻會成就你的事業(yè)。難道不是正因為他不考慮自己的私利,反而恰恰能夠成就他的私利。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歟?故為天下貴。

道是萬物中最尊貴的,是善良人的寶貝,是不善良人的保護者。稱贊道的功用可以換取人們的尊重,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可以獲得增益。不善良的人,為什么要放棄他們呢?所以上天設立天子、三卿管理天下,雖然會有各種珍貴的東西供其使用,但是不如坐下來進入到道的境界。古人為什么認為道是最尊貴的呢?還不是說求就可以得到,有罪可以免除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貴的。

奧,房子里西南角,過去是祭神的,所以這是最尊貴的地方?!吧迫恕敝赣小暗馈钡念I導者?!安簧迫恕?,未悟道的,不善良的人。那么,為什么道是不善良的人的保障、保護者呢?因為,如果都沒有“道”的話,這不善良的人,壞人永遠壞下去,這社會就沒指望了。不善良人有了“道”才能有保障的活下去,而等他們明白“道”以后,也會慢慢的改變,他們才有希望,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

經常稱贊“道”的功用,可以讓你博得大家的尊重。雖然“道”的原則告訴我們做好事不計回報,可是這么跟大家一講不計回報,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有一種方法是先告訴你是有好處的,做著做著,慢慢明白“道”了,真的道理明白了,讀書筆記.可能就不在乎好處,但是好處還是存在的,只不過你不在意它而已。佛家也這么做,叫方便法門的做法。傳播道,遵行道,人生會獲得提升。

“行可以賀人”,就是你按照“道”的方法去力行,你的人生可以增加、增益,增加了很多內容,會越來越好。老子這里強調,單單去夸耀“道”的功用還是不夠的,光嘴上說是不行,還要去行,去踐行。“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也就是說那些并不善良的人,難道要放棄他嗎?我們不斷用道啟發(fā)他善的一面,讓他把惡的一面忘記,這人慢慢也可以做到不斷增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個好人。

三卿,即為三公,周朝級別最高的官員。老子這講的是上天在人間設置領導這樣的職務,以天子、三卿等職位泛指領導者,因此我們就翻譯成領導者就行。拱璧是需要手環(huán)抱一樣拿著的大玉石。這個拱璧當年是上朝的時候用的,后世有一個詞叫視若拱璧,就是特別珍視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玉石一樣。駟馬,并排用四匹馬拉的馬車。在古代,坐這種馬車的人地位很高,非常尊貴的。

榮華富貴都不如“道”尊貴。明白“道”以后,人生會有明顯的改變。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三

道是一種哲學,是一種思想境界,它表明了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并提出了處理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的準則,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梢韵胂螅斶@套思想為整個人類所理解和接收后,人類將有著怎樣長且久的發(fā)展,社會將是怎樣的一幅和諧局面。

道最令人深思的一個思想便是清靜無為的思想,在這個思想的統(tǒng)籌下,無論是人的自身修養(yǎng),還是統(tǒng)治者的御民之道,更包括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都擁有自然無為、遵循天命即自然規(guī)律的色彩?,F代社會,人類常常做一些逆規(guī)律而行的蠢事,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一再上演,當我們回頭看看祖宗的思想時,該是怎樣復雜的心情?欽佩?肯定的。還該有無地自容的羞愧吧。我們走了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要前進;我們走得太匆忙,以至于很多的寶貝都落在身后。不妨試試這樣: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順從規(guī)律,看我們通向哪個方向。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蓖鼌s功名利祿,將欲望降到最低,遵從內心意愿行事,保持內心純凈和安寧,于是爭端便少了,矛盾便少了,世界和諧,何愁自身修養(yǎng)實現不了。

國家統(tǒng)治者或者領導人也不妨借鑒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辈淮笏僚d建面子工程,不要用太多太繁復的法令干預經濟與生活,不要剛頒布命令未及實施便急著啟用新的命令,不折騰不鬧騰才是順應規(guī)律,才是自然的御民安民之道。

當自然已經被我們破壞的千瘡百孔時,我們是該尋找新的與自然相處之道了。土地,與其拿給貪婪的地產商建造惹人紛爭的高樓大廈,不妨用來栽種植物,更或者什么都不種,留給人們一片綠地。在上面踢兩腳球,打幾個滾,放放風箏,散散步,溜溜狗,無論哪種給人帶去的都是愉悅。樹木,不要動不動就砍伐移栽,長在哪兒都給人一片綠蔭,都能防風擋沙,都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砍伐是在自造棺材自掘墳墓,移栽是在浪費人力破壞美感。讓它們待在它們原來的地方吧,自然把它們安排在那兒,就讓它們站好自己的崗吧。萬物各司其職,人類不與過多干預,自然便真的自然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便也自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為法則,以自然無為為法則,人類才能求得自身以及整個世界的和諧。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四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

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達。戰(zhàn)勝別人的是因為有實力,戰(zhàn)勝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強大。知道滿足的,心靈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輕易離開你所處位置的人,你的生活會長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長壽。

了解別人并不容易,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內心真實的想法,所以了解別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實更難,所謂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會高估自己,有的甚至嚴重高估自己,許多錯誤的決策往往都是因為決策人對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超越別人上面。在乎超越別人的人,所有優(yōu)勢都在比較中產生,但這種比較的結果是不穩(wěn)定的,這樣的人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超越。另外,這種比較雖然可能產生進取的動力,其實比較的過程中也不斷積累起負能量,也可能傷害周圍的人,也可能傷害到自己。

戰(zhàn)勝自己,可以戰(zhàn)勝昨天的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內容很多,譬如人的動物性、懶惰、享樂的想法。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戰(zhàn)勝自己的過程中獲得真正的進步。

欲望無窮無盡,不知足者無法感受富裕,所以對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強行者,是為他人做事,為大眾獲得幸福。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五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后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愿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么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tài)”,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好多的時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于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jié)目。選擇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后,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擇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德經》中幾次說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水滴石穿”的智慧讓我們明白何為“柔弱勝剛強”。水本無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會變成什么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蘊含了無盡的深意?!秾O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斷的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zhàn)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擇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道德經章節(jié)讀書筆記篇十六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篇幅不長,但論述精辟、意義深遠、思想廣博。不同時代、不同學派、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都能讀出不同的理解,和《紅樓夢》一樣,也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筆者今天想要寫的讀書筆記,是關于《道德經》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對“水”的評價非常高,稱之為“故幾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經接近于道。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的品德和修養(yǎng)非常高,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又處于眾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這種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種不爭不搶、無私奉獻、接近于道的境界,當然這種不爭不搶和當今現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樣,佛系是用佛來保護自己用佛來安慰自己,而水的這種“不爭”是胸懷和境界的不爭?!阜蛭ú粻帲薀o尤」,因為水不和萬物相爭,所以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雖然水利萬物不爭,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說水的力量非常強大?!柑煜氯崛跄^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意思就是說天下最為柔弱的事物莫過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內在很強大,沖擊和戰(zhàn)勝堅韌這一方面也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水,水是任何物質都無法取代的。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軍”,看似堅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戰(zhàn)勝不了,這就是水“外柔內剛、剛柔并濟”的品性體現。

老子說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幾句話非常高深、充滿了哲學的道理。人出生的時候是非常柔軟的,而死亡的時候卻是非常堅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為柔脆的,但卻是最有生命力的時候,而枯萎的草木則干硬了。這個道理說明強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樣,凡事爭強好勝,永不低頭反而容易受到傷害,做人有時候要能伸能屈,靈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謙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為長久。

《道德經》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無處不在,水看似不爭不搶但卻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壯闊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也就是說江海為什么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那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處在低處成就了江海的寬廣、壯闊和浩瀚。

《道德經》通過水的一系列論述,告訴了我們寬容、柔弱、謙和、無私、大度、忍讓等等品質背后蘊含著的強大力量,正所謂「靜水流深」,水看似平靜不聲不響,卻蘊藏著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爾也看了下白巖松老師在全國大學生的演講視頻——《對白》,作為知名媒體人,白巖松老師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經》,演講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經》的經典原文和講解其背后的哲學含義和道理,我覺得非常好,《道德經》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結晶,是優(yōu)秀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的寶藏,值得深度和細悟。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57837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