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感悟和啟示的記錄,是對自己思想發(fā)展的一種呈現。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從多個角度來闡述讀后感,做到全面深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一
和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要驕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沖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慢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二
我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儒學思想底蘊深厚,你對《中庸》了解多少,下面來看看其他人寫的讀后感吧!
《中庸》讀后感(一)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
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
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
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
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
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
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注解,并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系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jié)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
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于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匯。
“中”意為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
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
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
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
記得一段很經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
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
“半開”、“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
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
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
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
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
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
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
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
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
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
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和諧是古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強盛、民主、文化、協調的社會主義國度。
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精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向眾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立場。
對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感性看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置問題。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進程,通過書本獲得悉識,通過常識傳遞思維,,進而到達書中請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瀏覽,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當今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壓力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端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畸形的景象。
因而,我們要溫和的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其化,在意識問題的基本上,一直空虛自己,是自己變的強盛,同時要堅持一顆謙遜謹嚴的心,不要戒驕戒躁,任何事件,當時有準備就會勝利,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負,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干兼容并包,使為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
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幻想。
激動是魔鬼,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緩緩的處理,只有這樣能力戰(zhàn)勝艱苦,最終達到成功的此岸。
所有任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貨色,就永遠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氣。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變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層次。
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近多少年來,爆炸性新聞比擬多,比方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消息從側面反應出中國的國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確定有良多人在埋怨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認為生涯不公正。
實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盡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們能夠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假如這樣子的話,即便我們再貧困,再笨拙,也一定會靠自己的才能將生活水平進步,必定會變的堅強起來!
和諧是現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
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三
《中庸》之所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使我受益匪淺,還是它那富有人生哲學的思想內涵。《中庸》以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以一個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來啟發(fā)人們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樣能夠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全書自始至終滲透著一股厚重的儒家氣息。《中庸》開篇即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并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養(yǎng)人性。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四
上學的時候讀《中庸》,根本讀不懂;聽老師講,反而更加糊涂?,F在在《師資建設》工作了,漸漸的領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過分也無不足。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奥市灾^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中庸》里面最為重要的一句話,實際上把所有儒學都講完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是個什么狀態(tài)?關鍵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養(yǎng)不是在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到來之后再進行修正,而是在思緒紛飛之前便能清明自覺。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覺,那么隨后思緒所及無不是自然合乎規(guī)矩道德。道理說起來不難,理解也不難,只是做起來難。我們大多習慣于跟自己的思維打交道,思維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態(tài),不是很容易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樂,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tài),就是說對喜怒哀樂等情欲要有一個適中的度的控制,過度的喜不叫喜,過度的樂也不叫樂。朱熹注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jié),這就叫和。因為效果的“和”決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頤解釋中庸一詞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辈灰渍f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別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則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沒有人罵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沒有中一百萬給你,所以你也沒有喜;今天沒有傷心的事,所以沒有悲哀;今天也沒有愛國獎券中了那么高興,平平淡淡,此心不動。一點都沒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沒有發(fā)動的時候,這種情況這種境界叫“中。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好好體會《中庸》的思想。并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去。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五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這本書真是上上下下都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著,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這句話,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中國的主席“習近平”,他不僅有知識,
有修養(yǎng),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愛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國家大事,治理好國家,鏟除貪官污吏,為百姓謀幸福,發(fā)展國家。
因為有了這些政府官員,中國才會富強!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
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
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六
本學期我的寒假作業(yè)之一是讀《中庸》,因為它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所以讀完之后感覺:書中的精髓將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一般的人總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聯系生活實際感到: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我們用心的觀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別人往往不能只看現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靈,著眼于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教育。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七
獨愛《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細細研讀。書并不厚,但感悟頗深,下面,讓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收獲“中庸”是一種存在,是一種天地間人與萬物生存所依附的關系,是時間和空間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間的一切,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細細研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行,自覺自悟自律自警??鬃诱f:“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無論是通達順遂還是身處困厄乖蹇,一時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縱自己。無論日常事務如何繁雜,都能夠排除外界的干擾,專注于內心的修養(yǎng),凝神靜修,永遠保持心境平和寧靜,須臾不離道義的原則。固守著,堅持著精心的呵護著,培育著內心的美好道德,使內心回歸明凈,塑造真實美好的自我。
作為一名山大人,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隱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礪,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盡力,不出現疏漏。因而,在平時生活中,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要恭敬謹慎,心懷戒惕,嚴格自律。細讀《中庸》,漸漸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鏡子,照的見別人也找的見自己。自己的心鏡照見自己的人性,別人的心境,照見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遠方,必須先從腳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從低處出發(fā)。面對消逝的歲月,仰望掩埋著先祖業(yè)績的廢墟,我們在大路上走來走去,卻總是不知道要去哪里,從何處做起。我們平庸,因而我們對于美好的未來總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認為高遠而不可抵達,這正是我們平庸的根本原因。事要一件一件地辦,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蔽覀兪翘斓亻g孤獨的旅行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睆淖畋拔⒌氖伦銎穑瑸樽顝V大的人民服務?!疤煜轮?,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币苍S這世上有很多是我們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從自己做起,從最近處著手,使自己順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長,每一天都在進步。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蔽覀兪翘斓亻g孤獨的旅行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p>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廣泛學習,深入探索,周密思考,明辨甄別,忠實奉行。人生也有涯而求之無涯。學習是畢生的事業(yè),時間是永恒的主題。學問之道在于堅持不懈地日積月累別無捷徑。一切的成就都是建立在長期的堅實的積累之上的,不要抱有幻想。沒有相當的積累工夫,幻想著在某一方面做出驚人的成果或是取得突破都是不可能的。蘇軾說:古之立大事業(yè),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撥之志。唯有樹立積土成山,駑馬十駕的治學精神,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成就事業(yè)。
不偏不倚的立身處世哲學,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獨愛中庸。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爸杏鼓巳松蓴〉闹腔鄹尽薄ⅰ罢\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吨杏埂分兴岢乃枷?,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zhí)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于現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注解,并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系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jié)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八
《大學·中庸·孝經》這本書教育意義很深,令我受益匪淺。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贝笠馐牵和ㄟ^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給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九
《中庸》是儒家經典,也是儒家哲學最高智慧的代表之一,最后一章中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人德矣“,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
想做好天邊事,就要做好身邊事;想要做好身邊事,就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想加強自身修養(yǎng),就要端正態(tài)度、正心誠意。
我們的`先賢圣哲早在《中庸》里面留下了開啟智慧的金鑰匙,在成長過程中,應謹記奉行先賢圣哲們的教誨,把握好理解好這三種關系,這將引領我們收獲一顆美好的發(fā)心,開啟內在的光明。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十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了然后可以談“誠意”,“誠意”即誠其意,意誠,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誠之意以復誠意,古之人亦可稱為真人,可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當然這里所說真人與其有所差別。
所謂“心正”“正心”在下認為是自己與外物接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達到的效果,亦可稱為一種狀態(tài),所謂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正,正心。可看作是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達到“一”的`境界。
心正而后身修,何謂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來是一種很完好的境界,是結合前“格物致知,意誠,心正,然后身修而結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總和。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十一
站在教師的角度,從"中庸"這個概念出發(fā),我淺顯的談談對《中庸》的認識和理解。
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處,就是一種和諧之道,《中庸》從修身,齊家,治國,誠身,至圣五個方面詮釋了怎樣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經這樣曰過:"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書上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理想。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使我明白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人,都長一雙眼睛,向外可以觀察無邊廣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看清無限深邃的內心。然而,很多人,向外無邊擴展的看了,向內,卻從來沒有深入過。
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讓我反復咀嚼,學習生活中自覺受益良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什么都抵不過堅持,堅持學習,定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回報,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做了幾次就輕言放棄。"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學習中,生活中,必將銘記此道,激勵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讀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體的軌跡,淺顯說就是生活的尋常,我們教育從外層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A的文化,但內層確是在護送他們走過"尋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
教師如果希望引導學生走正確的路,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發(fā)展,那么,我們只有從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顆真誠干凈的心,不為私利,去為孩子描述一個真實生命的形狀。有句廣告語說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師每天與純真的孩子在一起,絕不是發(fā)號施令,宣布清規(guī)戒律,來管制、約束孩子,而是要讓他們感知一種互相尊重的真誠的生活,感受心與心的交融,讓他們慢慢理解,真實生活就是平實無華中泛著不息的快樂。
作為教師,讀了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要懂得"人類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而實現這種和諧之本就在于心靈之間的真誠交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多一些心與心的交流,創(chuàng)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他們享受學習的美與快樂,同時,作為教師,我們還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們做好榜樣,不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美譽。
所以,綜合看來,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適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在這本書中,有太多的,真諦和本質,我所理解的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會繼續(xù)解讀傳統(tǒng)文化,用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來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來開啟我們的智慧,來改進我們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而讓學生走上智慧人生。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十二
《中庸》這本書,自小便是只覺得高深。讀上一兩句,腦子里只剩下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斑@句話。自然的也就放棄了。到了大學之后,心智成熟了許多,也終于有機會去品讀了。
仔細算來,自己讀完這本書大概用了幾天而已。短短幾天,幾千個蘊含著古人智慧哲學的文字。我大概只能算作囫圇吞棗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中庸之道這四個字成了貶義詞。似乎人生只剩下了出人頭地和一事無成一樣。事實上,中庸即適中,君子隨時能做到始終,小人則是肆無忌憚。中庸更多的是要求恰到好處,”不及“、”過之“都不是面對事情的正確做法。在讀的過程中我總想起稼軒先生的那句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拔覀?yōu)榱恕辟x新詞“上了多少層”樓“,聰明人用他們的聰明,小人有小人的.手段。而坦蕩的君子又在何處?人們不應該借中庸之名行淡漠之事,而應憑心中的中庸之名站出來,自始自終堅信自己想新的東西。我想這才是《中庸》這本書真正想要去告訴世人的。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十三
讀完《中庸》后,我覺得我收獲了很多?!吨杏埂肥侨寮夷酥琳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據說是孔子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期儒家的作品,都包含在《小戴禮記》中。后來,它獨立成一本書,南宋朱子將其分為33章。
第一次讀《中庸》的時候,感覺很迷茫,不知道它的意思,很難理解它的意思。雖然不懂,但也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不倚,不易不更謂庸。中庸就是中和。說起來簡單,其實我們很難做到,我們的.言行往往失去偏頗。過分追求物質,或過于理想主義,都是一樣的,過猶不及。特別是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中,為了達到一定的分數,有時會犧牲學生的休息時間,或者讓他們被動地接受一些所謂的知識,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庸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讓我們知足常樂,慢慢學習,全心全意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有句話很流行;細節(jié)決定成敗。許多人缺乏適度的素質,往往不能到處小心,不能從頭到尾保持正常的心,他們經常在事情的最后一刻因為沒有注意到細節(jié)而失敗。
總之,讀了中庸之后,我對生活中的人受益匪淺,一定會受益終生。“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則”,即標準。這個標準,其實是對自己和他人統(tǒng)一的標準?!澳阆胝酒饋碚酒饋?,你想達到人才”,這句話是說,如果你想站起來,你必須先讓別人站起來。首先,你必須讓別人達到事實。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實施“仁”的重要原則。如果你能“推自己和別人”,你就能達到“仁”的境界。如果你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你會避免很多矛盾,生活會更簡單。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十四
獨愛《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細細研讀。書并不厚,但感悟頗深,下面,讓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收獲“中庸”是一種存在,是一種天地間人與萬物生存所依附的關系,是時間和空間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間的一切,為我所用?!吨杏埂分芯渚湔芾?,值得我細細研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行,自覺自悟自律自警??鬃诱f:“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睙o論是通達順遂還是身處困厄乖蹇,一時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縱自己。無論日常事務如何繁雜,都能夠排除外界的干擾,專注于內心的修養(yǎng),凝神靜修,永遠保持心境平和寧靜,須臾不離道義的原則。固守著,堅持著精心的呵護著,培育著內心的美好道德,使內心回歸明凈,塑造真實美好的自我。
作為一名山大人,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隱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礪,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盡力,不出現疏漏。因而,在平時生活中,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要恭敬謹慎,心懷戒惕,嚴格自律。細讀《中庸》,漸漸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鏡子,照的見別人也找的見自己。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十五
一直以來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很感興趣,初中的時候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只零碎的學過一些,然而都不夠系統(tǒng),不能夠準確的把握其精神實質。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就買了一些有關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今天讀完《中庸》,感觸頗深。
《中庸》里面涵蓋了有關做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識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然而,對于這種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們必須批判的繼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積極的,然而,也還有很多不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迷信書本。
中庸之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值得現今社會提倡和學習的,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值得我們深研。
教師中庸讀后感篇十六
《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著鮮花的心田。
《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中庸》哦!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85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