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專業(yè)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7 17:47:09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專業(yè)19篇)
時間:2023-12-07 17:47:09     小編:紫薇兒

課外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拓展知識面,豐富文化素養(yǎng)??偨Y的文字要通順、流暢,避免冗長和重復。想要了解更多關于總結的實例,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一些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一

一是正確對待班級內學生差異。在常態(tài)編班下,各班級學生存在個別差異現(xiàn)象,部分學科學的學業(yè)成績呈現(xiàn)雙峰現(xiàn)象。分組合作學習最常采用學生能力異質分組,便是運用學生差異,使不同特質的學生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不僅能降低差異造成的不利影響,更可使學生得到適性發(fā)展。這也即是所謂的尊重差異、截長補短、互惠雙贏。二是提升學生參與的學習動機。傳統(tǒng)的教學形態(tài)偏向教師單向的講述,學生被動的接受,上課感到無聊,不敢提問,容易分心或打瞌睡,學習動機較低落。分組合作學習則改變教學的形態(tài),使學生從被動聽講轉變?yōu)橹鲃臃e極參與學習。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越積極參與學習,學習的成效越好。三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vygotsky潛能發(fā)展區(qū)理論主張:個體的獨立表現(xiàn)和經(jīng)由協(xié)助下的表現(xiàn),兩者之間的差距,代表個人的“學習潛能發(fā)展區(qū)”。所謂“協(xié)助”,其方式多元化,包括老師對于學生提供的學習框架,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助,以及經(jīng)由搜尋學習網(wǎng)絡資源獲益等等。

(一)實質重于形式。

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移動桌椅嗎?若是在上課中,為了討論,就開始移動桌椅,這樣的做法是否恰當?因為別班正在上課,搬桌椅難免有聲音。又或者時間上的不允許,有時上堂課耽誤到下課時間,耽誤搬桌椅的時間,移動桌椅是否有彈性的做法呢?在校內的某次研習,請到某初中的老師來進行翻轉教室的演講,講者提到排座位的形式,有些班級愿意,有些班級覺得移動桌椅麻煩,但重要的是這些班級都有在進行合作學習。在今年的六月,也曾北上參訪其他教師的公開課,實際聽課的班級,學生也是圍坐在一起或是并坐在一起,并非一定是移動桌椅排成固定的形式??紤]其他課程,有些課程并不需要移動桌椅,而且若是移動桌椅造成學生的困擾,這樣對學習并無益處,因此我認為在實施活動時,四人一組或活動時間較長,超過半節(jié)的時間,會請學生們移動桌椅圍在一起,但若是只有短暫的時間,未達半節(jié)時間,例如五分鐘、十分鐘,兩兩互相復習觀念,可以允許學生轉頭,或是相鄰的兩人左右討論。

(二)以座位的形式,從聊天到討論。

在實際的教學現(xiàn)場,很多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開放課堂討論,學生們會天真以為可以討論私人的事,而淪為聊天,對于“討論”的界線,似乎很模糊而分不清楚。因此討論時間的控制,并非要完整的一節(jié),可以是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讓學生們學習有效率地討論,應專注于主題,而非離題。甚至是前述所說的座位形式,也可以幫助對討論界線的界定,有移動位置是可以討論主題,回到位置就不可以再無限延伸話題。

(三)應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熱忱,使教學更為多樣化。

實踐中,教師多會選用“學生小組成就區(qū)分法”、“配對討論法”及“共同學習法”等教學策略。而在實施分組合作學習后,教師會自覺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學習表現(xiàn)及課堂參與等面向上均有提升,在學生間的互動以及師生間的互動也有提升。此外,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也能增進教師的教學熱忱,使教師的教學更為多樣化,并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yè)能力。大部分的教師認為分組合作學習對于班級學習氣氛有明顯地改善。教師們也認為教學前的備課非常重要,課程經(jīng)過重新解構、分析、審視與不斷修正,使教師于教學時能呈現(xiàn)課程精華,也能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互享討論及學習。且通過教師社群的組成,共同備課及觀課,進行專業(yè)對話,不僅使教學質量精致化,也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yè)能力成長。

總體而言,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依據(jù)教學內容合理地選用合作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活動來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學習生物的濃厚興趣,對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非常有效。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二

“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種教學方式,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更新理念.轉換角色.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引路人”。如何在教學中踐行新的課程理念,真正地實現(xiàn)教師角包的轉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主動地承擔起學習的責任?為此,我在平時的思品教學中展開了不斷的探索.下面談談對“研究性學習”的幾點嘗試。

思想品德論文。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思維能力日趨增強。13歲至17歲之間的青少年正處在心智迅速成長和發(fā)展的時期,形象思維逐漸向理性思維轉變,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可以使他們不僅理解理論性較強的概念,也可以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推理和證明,這為他們進一步打下了學習能力基礎。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知識信息日益豐富。當今世界,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初中生不僅要從課本上獲取知識信息,還必須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獲得知識,而且在密切的人際交往和信息網(wǎng)絡中獲得大量有價值的知識信息,這正是初中生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必須使用的手段。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行為習慣逐步養(yǎng)成。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逐步形成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們通過研究活動變得更加認真學習、熱愛勞動、愛護環(huán)境、勤于思考……這也為初中生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研究性學習使初中生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初中的課程絕大部分離不開實踐活動。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需要搞社會調查,這就逐步提高了初中生的實踐能力。

第一步,確立課題。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條件,確立課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和社會實際,自己確定課題;另一種是由教師提供若干個課題,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課題。確立課題切忌盲目性和隨意性,不經(jīng)深思熟慮不僅會給研究過程帶來很多麻煩,而且有可能導致失敗,有時即使成功,也缺乏指導意義。

第二步,制仃計劃。小組活動是研究性學習的最佳組織形式。每個課題小組一般以3-5人為宜,采取自愿組合、分工合作的方式。建組以后,為使課題順利實施,必須制訂相應計劃。計劃內容包括研究性課程的目的、內容、步驟、以及對調查問卷、訪談提綱、參觀方案的編制等。

第三步,具體實施。這是研究性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要求學生根據(jù)課題研究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活動,及時調控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進行。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持之以恒。課題研究是一個周期性較長的活動,常常是以月為單位來計算時間,學生平時課堂學習任務緊,課余時間有限,要堅持下去很不容易,沒有執(zhí)著精神,課題研究就無法貫穿始終。

(2)要及時總結。課題組將前一階段在社會實踐和查閱資料中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找出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得出自己的結論。

(3)要展示成果。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用適當形式表現(xiàn)出來。

第四步,評價激勵。研究性課程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參與的過程,包括參與程度、所起作用、所表現(xiàn)的協(xié)作能力等。在研究性課程的評價中應采取客觀認定的方法,允許學生按各自的能力將課題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研究性課程的成績可以作為政治課的平時成績,作為考核學生平時表現(xiàn)的依據(jù)之一,納入到最后的總成績中去。

首先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沖破思想上的禁錮,特別是我們鄉(xiāng)鎮(zhèn)初中更應克服畏難情緒,我們應根據(jù)農(nóng)村的特色,因地制宜選擇一些課題,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

其次,要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研究性課程的開設充分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它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密不可分。在活動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學習與學生主體地位關系的密切性,具體表現(xiàn)在:活動過程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活動形式的靈活性和結果的多樣性,活動成果受表彰學生的廣泛性。不少并非平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也同樣能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色并得到老師的贊許。

通過嘗試,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有利于點燃每一位同學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增強信心、不斷進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真正體現(xiàn)出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適用于當前的課程改革。

總之,在新的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簡單地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結論的接受和記憶,課程知識成為學生反思、批判、運用并促進學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向“研究性學習”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這種趨勢。在初中思品教學中適切性地應用研究性學習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思品學科、思品教師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學習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新的成功經(jīng)驗和突破性進展還比較少,實際困難也很多,還需要做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三

摘要:社會比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它有向上、平行、向下三種比較方向,產(chǎn)生對比和同化兩種效應,同時有自我評價、自我提高、自我增強和合群需要四種動機。初中生主要的比較對象是同學和朋友,比較內容為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比較對他們的情緒和自我評價都會產(chǎn)生影響。針對這種情況,研究者從三方面提出了建議:個體方面,要調整社會比較心態(tài);教師方面,要賞識學生,引導學生;家長發(fā)面,不要過度比較。

關鍵詞:初中生;社會比較;自我意識。

初中生進入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二個飛躍期,自我意識的水平不斷提高,自我意識的廣度與深度都明顯地增加。這就使他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需要也越來越強烈。他們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風度,深切重視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并且擁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對自己的知覺和評價往往是通過與周圍他人(如同學)的比較中獲得的,與他人的社會比較直接影響著初中生的個體自我評價、自尊、主觀幸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社會比較的概念。

(二)社會比較方向及效應。

社會比較按比較方向可分為:向上比較,與更幸運、更有能力或更多力量的他人進行比較,往往用于自我提高;平行比較,與能力或觀點相似的他人進行比較,往往用于自我評價;向下比較,與較不幸運、較無能或較少力量的他人進行比較,往往用于自我增強。

社會比較會產(chǎn)生兩種效應:對比效應和同化效應。如對自我能力的認識,在向上社會比較時,如果個體認為自己性格、能力等特征都是固定不變,就會產(chǎn)生對比效應,這時個體就會認為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無用功,甚至放棄努力。這種情況下的向上比較只能給人帶來挫折和失落感,激發(fā)對比較對象的嫉妒和對自己的貶損;反之,個體如果認為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特征是可變的,并且是通過經(jīng)驗和個人努力嘗試可以逐漸進步的,那么向上比較時,就會產(chǎn)生同化效應,并目激發(fā)個體不斷嘗試各種努力達到比鉸對象的水平。向下比較也同樣存在這兩種效應。所以不管向上比較還是向下比較都可能產(chǎn)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心理。

(三)社會比較的動機。

一般而言,社會比較的動機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自我評價,目的在于自我了解和界定,個體的觀點和能力在與他人比較后,才能較準確地了解自我的情況,往往通過平行比較后實現(xiàn);自我提高,目的是通過和他人比較后,得到改善與提高,往往通過向上比較實現(xiàn);自我增強,目的是通過社會比較后,達到維護自尊、改善情緒的目的,往往通過向下比較實現(xiàn)。

而在taylor,wayment和carrillo(1996)的文章中,又提出了第四種動機。合群需求,是指在威脅的情況下,人們會設法尋求與自己相似處境的他人形成聯(lián)盟,主要的目的在于評估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

(一)初中生進行社會比較的對象。

初中生最主要的比較對象是同學和朋友,其次是親屬家的孩子,即堂兄弟姐妹還有和父母同事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一般的比較對象都是同齡或是年齡相差不多的人,也有入提到了會和社會典型的入作比較,也有入提到會和父母、老師作比較,還有一個人提到會和小動物比速度,看誰跑的快。這表明初中生社會比較的對象集中在同學和朋友同輩群體中。

初中生社會比較的內容可以概括為:

學習方面,其中學習方面包括學習效率,學習成績,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課堂表現(xiàn),課堂紀律等。學生的生活主要是學習,學習影響著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在群體中社會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認識,并逐漸影響著自我的評價。因此,學習是初中生關注自我發(fā)展、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重中之重。

外貌方面,其中外貌方面包括身材,穿著,時尚,身高等。他們喜歡在鏡中研究自己的相貌、體態(tài),注意儀表風度。他們特別注意別人對自己打扮的反應:對他人的良好反應,體現(xiàn)著自我欣賞的滿足感;對某些不甚令人滿意的外貌特點而產(chǎn)生極度焦慮。

體育方面,其中體育方面包括游戲,打球,賽跑等。這方面的優(yōu)秀能讓初中生在體育考試或體育比賽時格外耀眼。

品質方面,其中品質方面包括性格,特長,習慣,技能,心理,幽默,勞動等。

人際方面,其中人際關系包括朋友和老師的評價,朋友的多少及關系的好壞等。

金錢方面,其中金錢包括學習用品,各種花費等。對家境一般或者貧困的學生來說,金錢方面的比較讓他們很有壓力,也讓他們的家長很有壓力。金錢方面老是等不到滿足,也有可能產(chǎn)生學生的心理上貧困。

家庭方面,其中家庭包括父母的理解,父母的態(tài)度等。父母對子女良好的引導和教育能使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更有信心。

業(yè)余時間方面,包括看電視、睡覺的時間等。初中生學習壓力大,作業(yè)也比較多。過多的業(yè)余時間能放松心情,有利于主觀幸福感。

(三)社會比較對初中生的影響。

應當說有比較才有提高,通過對榜樣的學習可以促進發(fā)展和成長,可以更快地發(fā)展自我,通過合理地進行社會比較,找到自己的合適定位,先充分地從各方面收集信息,找出與自己合適的參照群體進行比較才是健康而明智的。那些漫無邊際的、不合理的比較的結果是造成了情緒問題。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人們有一種普遍的心理,就是通過比較來感覺幸福?;蛘哒f,通過比較來減輕不幸的感覺。有些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強,會帶著欣賞的眼光,學習他人優(yōu)秀的地方,通過學習得到自身的發(fā)展。而有些人只看得見自己的優(yōu)點,對他人只會嫉妒與不滿。應當說,合理競爭可以促進社會的繁榮發(fā)展,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緒。不合理競爭只會導致社會的退步與不前,使人情緒惡劣。

1、社會比較對情緒的影響。

國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社會比較是引發(fā)大學生情緒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社會比較導致大學生的不良競爭,從而引發(fā)不良情緒,如嫉妒、抑郁、焦慮等。合理的社會比較使大學生產(chǎn)生公平心理,產(chǎn)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如高興、幸福等。比如,一個很優(yōu)秀的人,因為總是看到他人的優(yōu)點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而頗為抑郁。一個考試準備充分的人,因為偶然間看到他人比自己答題快而引發(fā)了考試焦慮,以至于連書寫都發(fā)生障礙。

2.社會比較對自我評價的影響。

社會比較提供了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和發(fā)展自我的重要標尺。社會比較也是每個個體認識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社會比較,就沒有自我的進一步優(yōu)化。

不健康的社會比較會滋生青少年的嫉妒、仇恨的不良情緒和自卑自憐的消極自我評價;健康的社會比較則能促進青少年自我進步、自尊心提高。因此,本人覺得應該從以下角度解決初中生的社會比較問題:

(一)個體方面——調整社會比較心態(tài)。

當他們面臨這些問題時,一種想要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的動機促使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自己的情況與別人(主要是同輩群體)進行比較。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人學生社會比較也會表現(xiàn)山各種各樣的特征。初中生自我評價時,會出現(xiàn)些歸因問題。他們往往認為社會比較過程之中的事件結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如運氣、考試難度及同桌或者老師等)來決定,或者這些初中生之中盡管有的人相信本人的行為、個性和能力等內在因素是處于社會比較中的各種事件發(fā)展的決定因素,但卻堅信這些因素是由外部條件造就的,不是內部的自我可以調控的。此時,家長、老師要及時給予指導。

有些初中生會固著于向上或向下的某一種社會比較方式,于是在信息采擇方面出現(xiàn)了偏差,總是無法客觀全面地搜集各種信息進行恰當?shù)淖晕以u價,對社會比較結果的解釋和看法也比較片面。這樣會使初中生獲得對事物客觀、正確的評價的信息獲取渠道變得狹窄,使個體因缺乏必要全面的心理支撐而難以形成恰當?shù)淖晕腋拍睿@極人影響了他們的自我概念的客觀程度,同時也使得他們在面臨負性生活事件時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各種心理問題就很容易乘虛而入,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心埋健康水平。

(二)教師方面——賞識學生,引導學生。

施行賞識教育,讓青少年相信自我成長的能力。首先,為了讓青少年知覺到自己的能力是通過努力可以提高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對所有的學生施行賞識教育。將對學生的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相結合,除了鼓勵和表揚在班級拔尖的學生外,也要鼓勵和表揚那些成績進步明顯的學生。其次,建立多維度的評價體系。我國正在努力提倡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因為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學生的鼓勵要多方面,不僅漢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要看到學生在體育、文藝、勞動等其他各方面的優(yōu)勢,對這些方面的優(yōu)勢同樣予以及時的強化。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長處,感覺到自己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欣賞。

引導青少年具有確的社會比較策略。在比較方向上,向上比較的“高度”和頻度上應加以控制,達到適度;在比較對象上,應著眼于周圍的同齡伙伴,且避免與不良同齡伙佯的比較;在比較內容上,應多選擇自己擅長的一面,這樣可以維持積極的自我形象,也能提升自我。

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內容適當?shù)匕才乓恍╅_放式的討論,鼓勵大學生積極交流彼此的認識、觀點和感受,在各種思想的相互碰撞之中,大學生可以通過社會比較看到白己與他人對事物看法的差異,使大學生能夠更多地獲取社會比較信息進行對問題的全面認識和對自己更為客觀的評價。

(三)家長發(fā)面——不要過度比較。

不少父母對子女的成績總是不滿意,孩子考及格了就希望他能比別人考得更好一些,孩子考優(yōu)秀了又希望他能考滿分。即使孩子考滿分了,父母還是不滿意,覺得隔壁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好,而且品行好。總之,我們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只會使孩子心理失衡,總是擔心別人比自己好。在孩子長大成人后,這些比較也漸漸成為影響自我和情緒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1]leonfestinger.atheoryofsocialcomparisonprocesses[j].humanrelations1954.(7):117-140.

[4]張保,徐躍紅,孔凡蘭等.中學生考試焦慮與社會比較的相關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2):159.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四

摘要:課程目標是課程教學的靈魂,課程目標對課程教學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往往被忽視。闡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培養(yǎng)途徑,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開展辯論活動、運用典型案例、進行課外活動、引入地理歷史資料等。

關鍵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培養(yǎng)途徑。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課程教學的靈魂,課程目標對課程教學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所有的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課程目標展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有哪些途徑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的情感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說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是模擬學生的真實生活,使課堂教學內容更接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研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就會發(fā)現(xiàn):“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依然是地理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可見初中地理具有極強的生活性、實踐性。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生活場景、播放音樂、視頻、插入美麗的畫面等手段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隨著學生融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形成一定的價值觀、環(huán)境觀。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也可以僅僅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者課的結束。例如,在《巴西》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讓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樹立全球環(huán)境保護意識”這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生討論完熱帶雨林的開發(fā)與保護這一話題后,我用綠色大樹的圖案作為背景,同時寫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幾個字,再插播《地球你好嗎?》這首歌曲,當學生聽到“當童話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丟了魔棒”這一句歌詞時,教師適時講述:“亞馬孫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我們要保護熱帶雨林,保護地球環(huán)境,因為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家園只有一個,地球不可克隆?!痹谶@樣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樹立全球環(huán)境保護意識。

二、開展辯論活動。

辯論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孩子進入初中學習,也就開始了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處在身心巨變時期,他們感覺自己已經(jīng)長成大人了,總喜歡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開始對父母、師長以及周圍的事物表現(xiàn)出不馴服,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甚至不惜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尋找各種證據(jù)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因此,大多數(shù)學生樂于參與各種辯論活動,積極性很高。初中地理課程內容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很多內容適合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例如,在學習世界的人口問題時,可以組織學生就“人多好,還是人少好?”展開辯論,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在課堂上激烈的辯論會認識到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口規(guī)模應該和該國或該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資源條件相適應,逐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

三、運用典型案例。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新課程改革以來,案例教學被廣泛地應用于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這一方面和地理課程的生活性、實踐性強的`特點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在課堂中通過對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總結等環(huán)節(jié),有利于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鍛煉學生隨機應變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另外,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還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價值觀,有利于地理課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到。例如,在《聚落》一節(jié)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意義,筆者將麗江古城的開發(fā)與保護作為典型案例引入本課,在學生了解麗江古城的概括,分析麗江古城在開發(fā)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如果你要去麗江古城去旅游,作為一名游客,你能為保護麗江古城做些什么呢?”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之后,教師進一步追問:“如果我們不保護像麗江古城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果將會是怎樣的?”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就會明白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意義。

四、進行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學生的直接體驗,和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是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課外活動既來源于課本,又超越了課本知識的局限,學生通過課外活動可以對自然、社會以及自我認知形成整體的認識。課外活動包含多種形式,如,開展地理課外閱讀、觀看地理音像、組織地理參觀、制作地理專題報告會、進行地理野外考察等。目前在我國大多數(shù)省份,地理屬于非中考科目,教學任務相對較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條件在學校實際情況許可范圍內組織一定的課外活動,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例如,在學習《黃土高原》一節(jié)內容時,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搜集資料、整理資料舉辦“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就展”,這樣不僅有利于鞏固課堂所學基礎知識,同時還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五、引入地理歷史資料。

培根說過:“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逼鋵崳崞饸v史,很多人認為歷史作用不大,無非就是一些死記硬背的東西,但是殊不知歷史距離我們生活并不遙遠,生活處處是歷史,歷史包含著人類社會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知識和經(jīng)驗,是人類的重要財富,學習歷史能使我們了解過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俗話說“史地不分家”,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引入歷史資料,這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而且非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美國》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在美國西部開發(fā)和鐵路建設中華人勞工的血淚史、介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科學家等資料,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綜上所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以上途徑,可以有效落實初中地理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以上是本人拙見,僅供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

王志洪。“日本”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中學地理教學參考,(03)。

朱慶松。案例教學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分析。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15)。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五

為了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思維分析能力,初中地理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通過地理知識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發(fā)現(xiàn),不斷學到新的知識。讓學生通過對身邊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觀察來學習地理知識,是地理生活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親切感受到地理知識無窮無盡的奧秘,這對很多學生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比如,教師在講“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八年級上)這一章時,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這幾個小組通過書籍、咨詢長輩等多種方式去準備有關的材料。這個準備的過程,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以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這樣融入生活中的教學有助于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地理老師可以讓學生們以游戲或者組織野外考察的方式來了解無處不在的地理知識。在大自然中尋找地理現(xiàn)象的活動,會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充滿興趣,對地理課也會漸漸充滿期待。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發(fā)掘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小組,讓這幾個小組在日常生活中去挖掘某些地理現(xiàn)象,比比哪個小組發(fā)現(xiàn)的地理現(xiàn)象最多。學生們在這個游戲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還可以開闊眼界、發(fā)散思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并且讓地理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最終達到在生活中靈活實用的目的。總之,這種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學,不僅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與身邊可感可觸可視可聞的所有事物緊密聯(lián)系起來,也讓學生的潛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地理老師,更要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楊繼才.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時代教育,.

[2]何慧.初中地理趣味性教學初探[j].儷人(教師),2014.

[3]丁晉利,尚小凱.啟發(fā)式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09.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六

對于初中學生生物學習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新課程標準有著極為明確的要求和定位。作為初中生物教師的我們,應該通過不斷努力,在確保自身生物教學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實驗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過程中的導向作用,全面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生物學習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在生物實驗探究中正確認識自然科學、理解生命、理解生物學的外延和內涵,形成受益終身的認知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優(yōu)化研究。

近年來,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已經(jīng)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這其中,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再次站在了新的定位高度。新課標背景下的核心素養(yǎng)拓展,正在由以前的會學向現(xiàn)在的會做遷移,由以前的掌握向現(xiàn)在的能用深化。這就對作為自然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初中生物教學提出了新的認知要求。

作為自然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生物學科,依然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因此,應該將實驗教學作為初中學生生物學習活動重要載體。全面提升初中學生的生物實驗、觀察、探究能力,在生物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yǎng)。長期以來,由于受自身各方面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導致初中學生的生物實驗發(fā)展還不夠完善,其實驗技能也非常匱乏,但出于好奇心的作用,使得初中學生極易在新鮮感的驅使下參與生物實驗。生物教育者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在幫助學生認知實驗意義以及實驗目標的基礎上,開展有計劃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培養(yǎng)實驗興趣,并借助興趣的引領,讓學生真正形成熱愛生物實驗的良好情感意愿。

生物實驗的關鍵是觀察和操作,尤其是觀察習慣的培養(yǎng),對于實驗質量的保證是特別重要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師一定要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意識,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科學觀察,明確觀察的目標,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實驗“種子的萌發(fā)”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現(xiàn)有實驗素材,指導學生對實驗過程中蠶豆的萌發(fā)情況進行觀察,從吸水后形態(tài)的變化;到幼根發(fā)育的過程;再到子葉的生長;最后發(fā)育成莖和葉的整個過程的觀察,理解細致觀察對生物實驗的意義,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關注生物實驗現(xiàn)象的良好習慣。

初中學生生物實驗操作的能力直接決定著生物實驗的成敗,影響著生物實驗效果的變化。由于初中階段的生物實驗多數(shù)以最基本的操作為主,一旦操作不當,不僅會使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更會直接影響學生生物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因此,教師一定要采取有效的辦法,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認真、細心、嚴謹?shù)牟僮骷寄?,使學生真正地在實驗課中行動起來,積極地克服內心的恐慌。在實驗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生物實驗操作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在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儀器和標本的過程中,操作能力也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強。

在初中生物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幫助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生物學知識,形成清晰明了的知識脈絡和框架體系,從更高、更全局的角度認識生命世界,理解生命現(xiàn)象,把握生命本真。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形成生物核心素養(yǎng)。初中學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是建立在學生能夠積極地獲取生物知識,充分利用生物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生物問題自主探究意識。因此,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要通過提出問題、假定結果、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方式,借助探究式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對應的生物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價值觀。例如,在開展“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實驗時,就可以采用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本次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假設,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討論,由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進而明確實驗的步驟、意圖,在討論中思考,在思考中獲得答案,培養(yǎng)探究能力。

總之,通過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優(yōu)化設計,幫助學生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是全新教育發(fā)展背景下每個初中生物教師的主要責任。作為初中生物教師的我們,應該高點定位,不懈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指導學生主動完成相關教學任務。在老師和學生的通力協(xié)作下,促進初中學生生物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全面提升初中學生學習發(fā)展方面的綜合素質。

[1]王海娟.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研究初中生物工程實驗設計[d].上海交通大學,2012.

[2]朱佳.農(nóng)村初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與提高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3.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七

摘要: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當緊密聯(lián)系當?shù)貙嶋H,把地理知識與當?shù)貙嶋H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鄉(xiāng)土地理。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鄉(xiāng)土地理的內容有利于增加學生對鄉(xiāng)土文化的熱愛,有利于增加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鄉(xiāng)土地理主要講的是家鄉(xiāng)的地理,鄉(xiāng)土地理所描述的問題也是與學生的平日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也反映了鄉(xiāng)土地理與學生的關系。鄉(xiāng)土地理具有生動和親切的特點,鄉(xiāng)土地理通常不需要借助很多手段就能夠將周圍的世界展現(xiàn)出來。由此可見,鄉(xiāng)土地理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們對地理的認識。鄉(xiāng)土地理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增進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一、利用鄉(xiāng)土地理進行環(huán)境教育。

初中的地理新課程改革之后,更加倡導學生注重鄉(xiāng)土地理的學習,將鄉(xiāng)土地理作為學習地理的載體,通過對鄉(xiāng)土地理的學習來觀察周圍的事物,收集身邊的資料,逐漸掌握一些知識和技能,然后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技能逐漸探索周圍新鮮的事物。鄉(xiāng)土地理有一定的界定范圍。鄉(xiāng)土地理是一種綜合性的描述,通常有區(qū)域的劃分,范圍的界定主要是地區(qū)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目前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實踐和探索性活動。在目前的教學改革中,對學生地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提高學生對環(huán)境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環(huán)境系統(tǒng)。教師應提高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的認識,使其熱愛生活,喜歡觀察周圍的事物,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經(jīng)常提出假設,總結經(jīng)驗,制訂調查信息和方案,經(jīng)常反思評價自己。以上兩者都需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提高學生探究新鮮事物的能力,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

二、利用鄉(xiāng)土地理教學資源實現(xiàn)德育的滲透。

初中地理新課標注重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注重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環(huán)境保護是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其中,教師應該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保護教育和愛國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家鄉(xiāng)的熱愛,由此可見,在地理教學中也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地理學目前所研究的主要是人類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地理學科本身是十分枯燥的,很多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不大,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很多困擾,教學難度變大。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地理學科與學生沒有心靈上的共鳴,沒有情感上的認識。一些事物稍縱即逝,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鄉(xiāng)土地理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共鳴,跟書本知識相比,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鄉(xiāng)土地理材料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還可以指導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德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地講解課本知識,那么教學內容就會顯得枯燥和空洞,學生很難得到心靈上的共鳴,如果教師在授課中穿插鄉(xiāng)土地理內容,那么可以增強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認識和理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懷,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世界觀,對環(huán)境保護教育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鄉(xiāng)土地理知識中有很多內容學生比較樂于接受,在教學中,一些有趣的內容會吸引學生注意力,這樣使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結合鄉(xiāng)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印象。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無法將每一件事物都對學生展現(xiàn),有的景色和事物無法面面俱到地讓學生觀察,又不能夠依靠實驗來完成教學。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事物都是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地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觀察周圍的事物,為學生學習鄉(xiāng)土地理創(chuàng)造條件,加深學生對鄉(xiāng)土地理的印象和理解,學生懂得鄉(xiāng)土文化和鄉(xiāng)土地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熱愛,有利于讓學生養(yǎng)成熱愛大自然的好習慣。

四、借助鄉(xiāng)土地理課程,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杜甫的詩中曾多次提到家鄉(xiāng)的景色,每個人都對家鄉(xiāng)充滿熱愛,都對家鄉(xiāng)有著不一樣的感情。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家鄉(xiāng)的景色和風俗習慣都給人們無限的情感和懷念,家鄉(xiāng)的地理同樣對人們十分重要。每個人最熟悉的地點是自己的家鄉(xiāng),最應該敬重的也是自己的家鄉(xiāng)。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時刻關注自己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了解家鄉(xiāng)的變化,收集與家鄉(xiāng)相關的信息。在向學生介紹中國發(fā)展變化時,可以列舉青島的例子,青島作為沿海城市,船業(yè)發(fā)展得十分迅速。青島的機車廠也是我國規(guī)模相當大的機車廠,肩負著進口車輛和出口車輛的重任,為我國的重工業(yè)發(fā)展做出了貢獻。青島新型工業(yè)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青島的重工業(yè)集團也為我國的重工業(yè)發(fā)展貢獻了一份力量。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向學生逐漸地滲透鄉(xiāng)土地理知識,以鄉(xiāng)土知識為載體,給學生提供更加有趣和生動的地理知識,使地理教學更加有趣,使地理課堂也變得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2]魏進明.以鄉(xiāng)土地理為載體進行地理教學[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z4):9-10.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八

生物課程教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目前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在初中,很多學生把生物當做是“副科”來對待,而老師重視生物教學的程度欠佳,造成學生在生物課堂的興趣越來越低,生物教學的質量越來越不行。所以,在初中進行生物教學就更加有難度,本文結合實踐探討在新課程理念下,轉變初中生物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他們養(yǎng)成多元化的學習能力。

生物;教學質量;教學模式;多元化能力。

在我國,一直以來狠抓教育、教學等各個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教學實際當中,尤其是在推行新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中,面對很多困難。雖然大部分學校積極響應號召,努力從各個方面去實施,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而往往在實施的過程中,以理論化為主,淡化了實際操作,在生物教學中根本得不到開展,從而教學的新模式根本不能很好地在實際的教學中得到應用。第一,師與生之間沒有充分的交流。對于大部分老師,往往很愿意與學生進行交流,但在實際當中,僅僅是形式而言,在大多數(shù)情況,根本不能與學生真正去交談進而理解學生的想法,最終沒有辦法與學生的思維達成一致。第二,教學存在固化的思維特點。對于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想去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跟上時代的潮流,但在實際過程中怕麻煩,進而作出面子活,從深層次上進行分析,自己的教學還是以往的形式,即教學具有固化的思維,大部分教學方法依舊使用,而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更加覺得課堂很枯燥很無味。第三,課堂沒有有效的組織。在實際過程中,老師只是為了完成自己這堂課的教學任務,沒有繼續(xù)留下課外的任務,包括:在課下,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能力等;怎樣分出實驗小組去讓學生進行實踐;這樣一來,學生只是知道了知識最表面的東西,而學生不能從知識本質上去掌握、鞏固。

在生物的教學中,依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即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生物方面的能力,即創(chuàng)造能力、還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以往的生物教學當中,老師以口頭的形式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真正實現(xiàn)了為教學而教學的目的,這與新課改理念是不符的,對于生物這門課程,即具有實踐性的特點。曾經(jīng)進行了一次調查,選取全部的學生進行的,有86%的學生覺得,采用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課堂枯燥,學生就會有抵觸的心理。因此,老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讓他們主動接受理論知識,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的能力。

1.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很多學生就沒有重視生物這門學科,認為生物可學或不學。因此,需要重新認識生物這門課程的作用,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中,認為生物教學以“讓學生愛生物,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為主,最終使得生物教學的方式得到轉變,實現(xiàn)教育的核心目標,包括:培養(yǎng)學生在生物學科方面主動學習的能力;提高生物老師教學的質量等。在實際課堂中,師與生之間的關系要轉化,即在這個平臺上,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及時交流給老師。而在課下,通過讓學生以小紙條的形式寫給老師,即學生的反思、想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與老師不但便于溝通,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思考、分析。

2.充分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在很多課堂教學中,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其成為一個得力的助手,它已經(jīng)代替了以往的教學的形式,最終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在科學技術的使用下,那些畫面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而學生對課本的知識能夠更加直觀地去了解。比如,在講解《細胞的分裂與分化》一課時,在以往課前,需要備上幾幅關于細胞分裂的圖例,在課上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去解釋給學生,即細胞分裂的全過程,自從有了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利用它,可以做成flash,把細胞分裂的過程清楚地展示出來,僅僅花十幾秒的時間就能夠形象而生動地展示出來細胞分裂的過程,在這之后,我只需要簡單地總結一下,讓學生們徹底得到理解??傊?,通過多媒體的使用,那些復雜的理論可以更加直觀化,贏得學生們的喜歡。

3.培養(yǎng)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目前,社會在快速地發(fā)展,而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才,尤其是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人才。因此,對于素質教育來說,其重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在創(chuàng)新方面的能力。根據(jù)生物學科的特點,即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擺脫課本的束縛,盡量去是按部就班地講解知識給學生,這樣就不會禁錮學生的思想。我們要積極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能力得到徹底釋放。而在平時,尤其是課堂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

4.針對不同年齡層次學生,運用不同教學方法。

對于初中學生,他們在知識的儲備方面不足,而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急于求成,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教學。根據(jù)年齡的不同,來采用適宜的方法教學。對于初一的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即喜歡學習生物,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前提是讓學生知道學習生物的重要性,老師可以結合一些簡單的圖例、動畫進行。比如,展示出目前生物在社會中的熱點,即學生能夠認識到:生物在社會、生活、經(jīng)濟當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這樣就提高了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而在初二時,主要目標是以拓展知識為主,即在課本內容講解完之后,老師可以補充一些課外的知識。比如,對于分析dna的結構、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時,可以引入化學的物質、結構等,而在講述有絲、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對于染色體向兩極的移動,可以把物理的力學方面的知識引入到課堂中。

總而言之,生物教學要優(yōu)化,使得以往的課堂變得更加高效,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在課堂上,教學目標是為了養(yǎng)成學生在綜合方面的能力,即知識儲備、個性發(fā)展。只要逐漸改善自己的教學思想、理念,才能革新教育,最終培養(yǎng)出越來越多的人才。

作者:周宏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qū)第四中學。

[1]文蓮.論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施[j].成功(教育)2010(04).

[2]岳興國.初中生物教學中要增強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j].發(fā)展2010(05)。

[3]丁湘寧,舒黎.初中生物教學學具制作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06).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九

初中的各門學科幾乎均是按照“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次序幫助學生強化學習的內容。筆者通過多次的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教師的課堂提問存在問題:“低空掃描”形式主義的提問、自問自答不給學生思考空間的提問、懲罰性提問、隨意發(fā)問等。這些不恰當?shù)奶釂柾鶗乐卮靷麑W生對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有的學生如臨大敵大氣不敢喘擔心被老師提問,有的因知道教師不可能問到自己而漫不經(jīng)心,課堂因此一片沉寂。教師還納悶,自己的地理課堂怎么會如此低效?學生們怎么不積極參與?要知道,一個好的提問方式,能讓學生容易接受,使教學事半功倍。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向學生發(fā)問時必須是精心設計的,絕不是想到什么就問什么。最好寫出詳細的課堂教學設計,將需要問的問題寫清楚。在提問時可以先給出問題再由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也可以讓學生在給定的圖形、文字及表格等材料中思考后回答教師展示的問題。教師切忌提問過于煩瑣、??嗦,一定要簡潔,絕不拖泥帶水。

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時,筆者就日常生活中與地球運動相關的現(xiàn)象加以羅列,要求學生思考地理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現(xiàn)在是白天,10個小時后是什么現(xiàn)象?為何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閱讀教材中關于天體運動的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有哪些?地球公轉和自轉分別產(chǎn)生了哪些地理現(xiàn)象?以上一些問題簡明扼要,直接和課堂教學三維目標對接,在給出學生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探究后學生能夠得到大部分答案,學生們在教師簡潔的問題指引下順利達到學習要求,既有了自主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也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獲得感”。

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時需要盡量考慮問題的深淺難易程度,適當設置門檻,順次發(fā)問,將學生的思考不斷引向深入。若我們不注重提問的層次,把較難的問題先發(fā)出則很可能使學生一時難以找到思考的角度從而產(chǎn)生畏難情緒,課堂很可能因此卡殼。

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圖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關于地形的概念,在教師展示了多個關于地形實地照片后要求學生指出地形的不同類型,接下來轉入等高線的知識,思考相對高度、不同地形部位的問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照教材畫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線(教師演示其中一種畫法)。若條件允許還可以帶領學生或要求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認識不同地形,對應所學等高線知識。

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由簡單到較難、一般到特殊的過程,若教師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受阻,教學節(jié)奏很可能被打亂。

雖然新課改的熱潮還沒有退去,但是在很多學校里,教師的教學偏重于傳授具體的知識技能而缺少在學生思維習慣、方法、體系、創(chuàng)新、深度、廣度上的培養(yǎng)。因此,課堂上大多數(shù)是由教師設置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完成教學。雖然有的課堂里提倡學生質疑,但是質疑流于形式。通常是在下課前五分鐘,教師才象征性地提問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深度思考。譬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就《歐洲西部》的導入設計可以通過一組圖片(國家分布圖、旅游景觀圖、飲食圖等)提問:“結合教材,針對剛才的一組圖提出問題?!庇械膶W生提出:“這兒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旅游資源?”有學生問:“當?shù)厝苏5娘嬍沉晳T受到什么影響?”等。此時,教師的提問實際是為了學生的提問,這種互問能夠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可以追問甚至深問。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需要做好點評,盡量尋找學生回答問題中的閃光點,注重思維方法和習慣的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要避免一語帶過,輕描淡寫的點評,這種“廉價”的點評通常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對回答問題的熱情。

在日常教學時往往會依據(jù)不同學生和不同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回答加以點評,若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較為獨到的回答此時教師可以適當給予肯定激勵學生。學生能夠對較為困難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未必完整或科學也是值得教師加以鼓勵的,教師可以就部分問題思考角度和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指引。相對內向的學生在教師鼓勵下會逐漸變得開朗起來,自然會增強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不再是簡單的應付學習而是主動去思考、發(fā)現(xiàn)。

眾所周知,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何巧妙使其成為課堂教學效果優(yōu)化的重要元素應當成為當前我們課堂教學的研究重點。在教學中,每一位教師應該不斷反思,注重對問題設置的高效性,提問對象的探索,使得提問科學具體。學生也會在教師的提問激勵下,積極思考并發(fā)現(xiàn)很多意外的驚喜,這樣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才是精彩紛呈的。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chǎn)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qū)、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chǎn)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qū)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chǎn)區(qū)。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國西部牧區(qū)盛產(chǎn)的羊毛與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征有關。在炎熱干旱的阿拉伯地區(qū),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qū),人們一般都要準備幾套與季節(jié)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與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與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云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于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舍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shù)人也就養(yǎng)成了吃咸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chǎn)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yǎng)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xiàn)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傳統(tǒng)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shù)刈匀坏乩項l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墻;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西南炎熱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fā)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huán)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qū)內部環(huán)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huán)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xiāng),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游還是出差,都要根據(jù)天氣與環(huán)境情況,決定出發(fā)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也是十分有益的。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一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過程中,為實施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的改革實踐中,我常常在思考:到底應如何理解“研究性學習”?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價值是什么?現(xiàn)已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在價值取向上存在哪些偏差?初中應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結合這些思考,自己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摸索。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學生以單純的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得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對“研究性學習”下了這樣的定義: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研究學習”的含義應包括兩種:一是指一種課程形態(tài),既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的學習活動,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在高中專門設置的研究性課程;一是指一種學習方式,是指教師不把現(xiàn)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對知識主動進行探究、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一是可以使學生保持獨立的持續(xù)探究的興趣;。二是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三是養(yǎng)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四是增進獨立思考的能力;五是養(yǎng)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它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該與“接受性”學習相輔相成,結伴而行。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以為在初中階段同樣應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滲透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

1、把課堂交給學生。

自主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應從“教學生學會知識”轉到“教學生學會學習”上來,著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并自覺運用學到的學習方法和策略。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最終是通過學生的活動實現(xiàn)的。他們是認識的主體、智力操作的主體、心智發(fā)展的主體。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任何學習都不可能順利進行。更何況語文學習具有實踐性、情境性、語感性,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感受、理解、領悟、辨析,通過具體的實踐操作去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課堂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的保證。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課文,去思考、質疑、討論。其次應該注重學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著重培養(yǎng)使用工具書的技能;根據(jù)語境正確理解字、詞、句的技能;朗讀、默讀、速讀的技能;圈點批注的技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技能;編寫提綱、摘要的技能;模仿、借鑒課文寫作方法的技能;寫讀書筆記的技能等。第三應將“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探究式學習的核心要素就是“問題”,根據(jù)年齡的不同、學習基礎的不同,問題的提出方式也可不同。問題可來自學生的質疑,也可直接由老師提出,同一教學內容,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可由淺入深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去分析自己所收集的資料和得出結論。

2、加強互助合作。

3、定期開設語文實踐活動。

(1)目的:能夠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去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豐富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內容,培養(yǎng)和考查其檢索信息的能力、審美鑒賞能力、評價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等。

(2)組織形式及時間安排??梢允菍W生個人,也可以由幾個學生自由組合。根據(jù)學生自己的意愿和實際操作的需求安排。每一學年安排一次,時間安排在上半學期的期中考試前后。

(3)具體操作。在老師的組織和指導下,由學生自行組織小的群體,自行確定學習的目標,選擇或設計活動的形式,開展積極主動的探索性學習活動,并形成多種形式的學習成果,最后給予恰當?shù)脑u價。

第一階段:確定學習目標目的,選擇或設計研究性活動的課題。實踐活動的內容具體安排如下:。

初一的內容:編寫課本劇、開辯論會、搞調查報告、介紹作家作品、新聞發(fā)布會。

初二的內容:開辦旅行社。

初三的內容:對中考的內容和題型進行分析和預測。

第二階段:根據(jù)活動的需要,開展調查,搜集資料。

調查、收集資料的途徑:圖書館、閱覽室、旅游景點等場所;期刊、報紙、書籍;上網(wǎng)搜索并下載有關資料。

調查的形式有: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通過筆錄、照相、下載等手段記錄資料和信息。

第三階段:緊扣學習目標,針對課題要求,充分運用調查資料,分析整理,開展研究性活動。

第四階段:研究性成果的展示和評價。

最后的成果用成果匯報課的形式進行展示,要求每一個活動小組都必須用口頭匯報的形式向全班同學匯報他們的研究結果。

由從學生中產(chǎn)生的四人評判小組當場評分,由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后得出的平均分作為這組同學的考核得分。評委還要當場進行點評,闡述評分的理由。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二

語言是人們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同時也是重要的教學工具。教學語言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xiàn)了教師的基本的語言素養(yǎng),是完整良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因素之一,因此,對教師來說,不斷提高教學語言的專業(yè)素養(yǎng),應該成為教師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內容。語言是教學知識最普遍和最直接的體現(xiàn)方式,是主要的信息載體。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對教學語言藝術的重視,這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社會和教育發(fā)展的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生物教學形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模式,但是在教育體制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下,這種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模式明顯的與教育發(fā)展已經(jīng)不相適應了。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模式中過多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堅持用單一繁瑣,語調平淡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不重視教學語言水平的提高,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失去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普遍語速過快,學生的思路更不上,反應不過來。而語速較慢的話,學生也不能適當?shù)膶ζ渌季S進行調整。初中生物教師教學的語調通常是平鋪直敘,不能抑揚頓挫的進行講述,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沒有教學的激情。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采用的教學語言不夠簡練,過于繁瑣,導致生物教學拖泥帶水、學生找不到學習的重點[1]。教師教學語言過快或者過慢、語調平淡、語言啰嗦等不適當?shù)慕虒W語言,都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在初中生物的學習中不能準確掌握學習的目標和重點,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生物教學語言是教師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在初中生物課堂上,通過對語言的利用,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語言藝術體現(xiàn)了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的高低,它是進行知識傳授的重要的信息手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的知識傳授、講解、概括和提問都是通過語言的利用才得以進行的。教師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簡介通過教學語言傳輸給學生,因此,只有教師教學語言清晰明確,學生才能實現(xiàn)對知識的理解。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很好地運用教學語言可以起到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課堂教學不論是知識的傳播、開闊思維、陶冶情操,還是培養(yǎng)能力都離不開語言的運用和表達。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教學語言清晰、簡潔、準確、生動和有趣,就能很好地對學生起到提高學習興趣,開闊學生思維,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提高學習能力的作用,同時有效地減少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果[2]。提高對教學語言藝術的應用能夠培養(yǎng)和完善學生的品格。教師合理的應用教學語言,學生在課堂上實現(xiàn)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升華,體現(xiàn)出教師高素質的綜合能力和語言魅力。教師在初中生物課堂上應用教學語言藝術,可以啟發(fā)學生智力、開闊學生思維、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這對學生在完善和發(fā)展人格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學語言藝術能夠很好地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語言藝術可以提高教師對教材、對學生和相關事物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判斷分析能力,進而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教學能力。教師通過完美的教學語言,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啟發(fā)了學生的智力,開闊了思維,提高了其自主思考能力[3]。

4.1引出重點的過程。

在進行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內容和重點進行簡短而有吸引力的描述,為學生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方向,這在生物教學中起著重要的積極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通過簡短的引言,奠定課堂的主要基調,體現(xiàn)了教師的語言、知識和教學方法等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學習使用顯微鏡》這一內容過程中,為了能夠將重點引申出來,教師需要構置一系列問題,如“‘p’與‘d’及‘pd’在顯微鏡中呈什么像?”激發(fā)學生興趣,并引導學生使用顯微鏡,促使學生能夠真正領悟到顯微鏡呈倒像的含義,通過簡潔、明了的問題的引導,能夠突出本節(jié)課重點,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4]。

4.2過渡過程。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過度是相當重要的,它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通過教學語言藝術體現(xiàn)出來,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教學結構體系,使學生體會到生物教學過程的嚴謹性。過渡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在過渡環(huán)節(jié)注重教學語言藝術性,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生物與環(huán)境》這一內容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收集關于本地某河流中的生物類型,并讓學生匯報收集成果,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播放相關音樂及圖片,如《草原上升起部落的太陽》等,給學生展示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促使學生明確自己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員,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內心中產(chǎn)生共鳴,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

4.3內容講解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教學語言,要想起到教師和學生形成思想共鳴的目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在運用生物教學語言時就要適當?shù)倪M行情感的投入,創(chuàng)造出豐富、生動形象同時具備情感投入的生物課堂教學環(huán)境,進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實現(xiàn)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目標頻,引導學生觀察并說出兩類植物生存環(huán)境等,在了解植物基本特點基礎之上,為學生展示二者與人們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雖然這類植物矮小、極易被人們忽視,但是,同樣是生態(tài)圈中的一部分,需要人們共同保護,增強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植物特點。

4.4評價和總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利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學生課堂表現(xiàn)和問題進行評價,實現(xiàn)教學結果的反饋,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然后教學的收尾,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動物生殖》過程中,師生在共同分析鳥類生殖行為后,在課堂總結時,采用問題等形式,讓學生總結鳥的生殖、發(fā)育特點,落實本節(jié)課知識點,強化學生對動物生殖特點的認識,強調課堂教學重點?,F(xiàn)代教育新形勢下,學生除了對生物基礎知識需求之外,對教師普通話、幽默語言等方面要求逐漸提高,至此,教師需要從自身入手,加強對語言藝術的分析和研究,立足于學生特點,不斷突破自己,將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激發(fā)學生興趣和熱情,為學生呈現(xiàn)耳目一新的課堂氛圍,不單讓學生掌握生物知識,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標。

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xiàn),它對教學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但是教學語言藝術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形成的,因此,教師要不斷對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進行研究、完善和發(fā)展,提高自身的綜合教育水平。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三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在學科領域或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在攝取已有知識或經(jīng)驗的基礎上,經(jīng)過同化、組合和探究,獲得新的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發(fā)展創(chuàng)新素質的一種學習方式。

(一)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

(二)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在數(shù)學教師指導下,從自身的數(shù)學學習和社會生活、自然界以及人類自身的發(fā)展中選取有關數(shù)學研究專題,以探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數(shù)學知識、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同社會實踐等教育活動一樣,從特定的數(shù)學角度和途徑讓學生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例,通過親身體驗進行數(shù)學的學習。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強調要結合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和社會生活實踐選擇課題,學生從自身數(shù)學學習實踐出發(fā),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有探究價值的數(shù)學問題。開展數(shù)學研究性課題學習將會轉變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變傳統(tǒng)的“接受性、訓練性學習”為新穎的“研究性學習”,它有利于克服當前數(shù)學教學中注重教師傳授而忽視學生發(fā)展的弊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研究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進取精神,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求知欲是人們思考研究問題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動探索精神越強,就能主動積極進行思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懸念、討論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以幫助學生走出思維低谷。在講授新課時,我們可根據(jù)課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懸念,急于要了解問題的結果,而使學生求知欲望大增。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而展開,經(jīng)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xiàn)問題解決而結束。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當學生學習一章新的知識、乃至一個新的定理和公式時,對學生來說,就是面臨一個新問題。事實上,課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證明、推導本身就是一節(jié)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好材料。

在課堂上要形成“問題中心”,把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搬進課堂內進行研究,使課堂成為問題展示平臺、討論與辨析的場所。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帶著探索問題的強烈欲望來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那么,他們的大腦就會處于積極活動之中,他們所得到的知識就比較深刻、扎實。教師要努力促進學生提出問題,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反思;促進學生討論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培養(yǎng)質疑精神;促進學生自覺地把問題專題化。

我們開展數(shù)學的“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自主地去發(fā)現(xiàn)、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親身體驗問題。數(shù)學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為我們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許多研究的方向,數(shù)學教學中的各種問題都是滲透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載體。

1.在數(shù)學的應用題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新課程改革旨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改革傳統(tǒng)教學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的狀況。使學生能將學到數(shù)學知識能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這也是我們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利用數(shù)列知識解決購房、購車分期付款問題,利用函數(shù)求最值的方法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最佳方案問題,等等。帶動學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讓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帶給學生無窮的樂趣,真正的做到使學生學以致用。數(shù)學的應用不僅是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實際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與實踐,在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研究數(shù)學問題,建立解決各種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這樣學生一方面能用所學的數(shù)學基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抽象成數(shù)學的模型,數(shù)學的研究性學習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循環(huán)推進。

2.在數(shù)學開放題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需要有合適的載體,即使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也要加以整理歸類。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應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發(fā)揮。實踐證明,數(shù)學開放題用于研究性學習是合適的。高考命題專家也敏銳地覺察到開放題在考查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獨特作用,近幾年在全國和各地的高考試題中連續(xù)出現(xiàn)具有開放性的題目。

數(shù)學開放題體現(xiàn)數(shù)學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過程是探究的過程,數(shù)學開放題體現(xiàn)數(shù)學問題的形成過程,體現(xiàn)解答對象的實際狀態(tài),數(shù)學開放題有利于為學生個別探索和準確認識自己提供時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散性,使學生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成功感,使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的美感。因此數(shù)學開放題用于學生研究性學習應是十分有意義的。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四

摘要:當前農(nóng)村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狀況不容樂觀,要改變現(xiàn)狀需要上級教育部門及學校領導真正重視地理教學,在地理教師配備及培訓工作上多做工作,教師要重建地理有效課堂,使地理教學走出困境。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科教育在基礎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當前農(nóng)村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狀況卻不容樂觀。表現(xiàn)在地理教學在學校得不到重視,教師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整體上地理教學處于一種受到冷落的境地。為了改善地理教學中存在的種種怪現(xiàn)象,立足于農(nóng)村地理課堂教學的研究工作勢在必行。

1。地理教師的基本情況。

農(nóng)村初中普遍缺少地理專業(yè)的教師,以堯都區(qū)為例,城市中學情況還好,農(nóng)村初中學校專職地理教師則非常少,前幾天農(nóng)村地理聯(lián)片教研時,參研的教師大部分是兼代地理課,即教師代一門主科再兼代一個班的地理。即便有個別教師是專職地理教師,也是由于年紀大學校照顧代地理課的,教師專業(yè)化其實成了一句空話。

2。學校教學設施的狀況。

農(nóng)遠工程的普及,給每所農(nóng)村初中均裝配了多媒體教室,新的教學手段的應用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班級多,多媒體少,代課教師必須提前預約排隊使用,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副科的代課教師要想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成了一種奢求。日常教學中,地理教師能使用的只有教學掛圖和地理模型,很多地理知識不能直觀地展現(xiàn)給學生,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校領導重視的程度。

中考改革使地理學科徹底與中考無緣,給正在發(fā)展的農(nóng)村地理教學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隨著上級對各校中考成績評比工作的系統(tǒng)化,各校強化中考科目的教學,將年輕、專業(yè)知識過硬的教師充實到中考科目的.教學中去,而一些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則被學校領導照顧擔當?shù)乩斫虒W的工作。在大部分農(nóng)村中學,地理教學基本上成了形式主義。

前幾年市局自主命制中考試題,將地理科目納入到中考范圍,各校積極配備優(yōu)秀教師,強化地理教學,使得地理教學在一定時期呈現(xiàn)蓬勃向上的景象。隨著學生參加山西省統(tǒng)一中考招生考試,中考將地理拒之門外,這是地理課程在學校不受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改變傷害了地理教師對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教育部門及學校要提高認識,從長遠考慮應制訂地理中考政策,也可以將地理的考試成績以一定的比例計入中考成績,以此來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地理教學向前發(fā)展。

2。強化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農(nóng)村學校地理教師的配備基本是非專業(yè)的,這種現(xiàn)狀直接影響到了地理教學的質量,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xiàn)象,但是我們可以強化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專業(yè)基礎教學和技能。這幾年,區(qū)教研在暑期進行的教師全員培訓以及聯(lián)片教研活動都包括了地理,而且有幾次教學質量監(jiān)測都抽測了地理。學校的校內教研活動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展示,教師自評互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師的素質。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領導要繼續(xù)完善各項制度,以此對地理教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重建地理有效課堂。

地理教育要樹立新課程的教學觀,重建地理有效課堂,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地理教師要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方面加大研究。通過學生科學興趣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的培養(yǎng)等措施,重建地理有效課堂。

總之,要改變當前農(nóng)村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狀況,需要上級教育部門及學校領導真正重視初中地理教學,在地理教師的配備及培訓工作上多做工作。同樣,教師要努力重建地理有效課堂,最終使地理教學走出困境。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五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可以運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謎語導入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使學生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可以用“紅面粉”猜謎底“丹麥”來導入,使學生們在測謎語過程中,學習到地理知識,從而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二、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眾所周知,圖畫在初中地理課本中占據(jù)著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學生們也更加喜歡去研究圖畫,而不是去讀文字,因此,教師根據(jù)學生們這一心理特點,結合多媒體技術,將一些課本上的圖畫通過多媒體技術放映出來,這樣可以使課堂顯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們也會覺得好像身在其中一樣,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比如,教師在將兵馬俑時,可以將一些有關的圖片和視頻播放出來,教師可以在講臺上以便播放以便講課,這對吸引學生們上課注意力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們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地理知識,這對培養(yǎng)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重要作用。

三、利用互助合作激發(fā)興趣。

對于大多數(shù)初中生來說,非常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們的這些特點,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合作的方式來學習地理知識,在相互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親切感受到同學們身上的優(yōu)點,這對很多學生們來說都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這對提高學生們學習地理的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比如,教師在講“我們臨近的國家”這一章中的“日本”這個國家時,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這幾個小組去準備有關的材料,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們才華的發(fā)揮,使學生們在相互鼓勵、合作的氛圍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對地理知識尋找的過程中,使學生們對這個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并且能夠促使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這對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采用游戲化教學模式。

每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離開游戲的陪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顯得是非??鞓?,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征,使學生們可以通過以游戲的方式來認識地理,學到地理知識,這樣將會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充滿興趣,心理對上地理課堂也是充滿希望,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兩組之間進行猜地理知識游戲,其中一個組的成員來描述,讓另一個組的所有成員來猜,學生們在這個游戲過程中,一方面會使學生們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另一方面還能開闊學生們的眼見、發(fā)散思維,不斷進行思考,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們在輕松、愉快氛圍中學到更多地地理知識,這對學生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

五、結論。

初中地理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多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們對學習地理知識充滿興趣,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六

一、首先,我們一定要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日常的學習中,我們不能忽略那些基礎的知識。首先,要認認真真地閱讀課本,掌握課本上所有的知識點。在閱讀課本時我們可以這樣做:1、閱讀課文標題,明了課文所講的主干知識,在心中構建最基本的框架。

2、閱讀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識點。

3、然后閱讀注釋以及地圖,讓它們來幫助我們理解課文,我們無論在課前預習還有復習時都可以這樣做。

二、此外,學習地理一定不能離開地圖,我們應當把地圖作為重點及難點來把握。有時間我們要多閱讀并且記憶地圖,最好是抓住一些零碎的時間來記憶地圖,可以在自己抬頭可見的地方貼上地圖。同時還要依照已有的地理知識填繪地圖。學習目標:

1、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與規(guī)格填寫地理事物。

3、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能畫出大體輪廓,加深印象與記憶。

四、需要做一定量的習題。我們不是經(jīng)常說“熟能生巧”嘛。我們要通過練習鞏固我們學到的知識,另外,練習有助于我們在考試做題時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徑。在練習時我們要注意掌握一般題目的做法,同時也要注意一些新穎的題目,以拓展我們的思維。

學習沒有止境,我們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怎么樣,我們都需要刻苦努力,一點一滴地積累,相信你的耐心與恒心會得到回報,到會考就穩(wěn)操勝券了。還有,千萬別抱僥幸心理,永遠不要想著“臨時抱佛腳”的事兒,否則到考試會亂了陣腳,拿到考砸的成績單只能認命咯。世上無后悔藥,不要浪費可以學習的每一分一秒。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七

摘要:《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币簿褪钦f,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若想充分發(fā)揮地理的真正價值,就必須改掉以往簡單的教學思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實際;問題情境;評價機制。

地理課是中學生認識地理環(huán)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然而,以往簡單的知識傳授,只是加深了學生對地理是“副科”、“豆芽課”的認識,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科越來越不重視。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改變以往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為地理高效課堂的實現(xiàn)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彼裕谑谡n的時候,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與生活有關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河流和湖泊》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些黃河、長江被嚴重污染的圖片,并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明確了這些污染源都是來自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不在意的舉動,讓學生明確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我還讓學生了解長江洪災、黃河泛濫、凌汛、斷流等帶來的危害,從而,讓學生樹立人地協(xié)調的觀念,并讓地理知識為學生以后的生活帶來方便。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有人曾經(jīng)說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發(fā)生興趣,進而產(chǎn)生認識需要,產(chǎn)生一種要學習的傾向,從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于初中生來說,該階段的學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所以,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可以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探究地理的樂趣,挖掘地理的魅力。最終,讓學生在自由探究的過程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

例如,在教學《土地資源》時,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初步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形成原因。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土地資源屬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可再生資源?

(2)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有哪幾種類型?

(3)耕地、林地共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完善評價機制,重拾學習信心。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tài)度、行為的變化。實現(xiàn)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chuàng)設一種‘發(fā)現(xiàn)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彼?,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完善評價機制,要讓地理課堂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間的自主評價,都要從優(yōu)缺點兩個方面展開,這樣有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從而,幫助學生重拾學習的信心,以促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更加輕松地掌握地理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為高效地理課堂的實現(xiàn)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單力.關于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新課程:教師,2010(12).

[2]高峰.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反思[j].學周刊:a,2012(02).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八

成功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教師應當課前進行完善的備課,確立教學重點,設計教學趣點,如此,才能引起學生對于地理章節(jié)資料的學習、討論以及思考。教師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自主探究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的趣味問題,讓學生進行自發(fā)性的思考與聯(lián)想。例如,在世界氣候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用典故“諸葛亮借東風”,從中假設學生是諸葛亮,到底是憑借什么條件以及因素來“借東風”,主張學生大膽想象、舉手發(fā)言與激烈討論,盡量讓教學有“交流”,有“爭論”,如此,不經(jīng)意間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在潛意識中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

二、幽默教學語言,調劑學生情趣。

學習,不僅僅僅是興趣的培養(yǎng),更是情感的交流。綜合二者,教師既是主導者與組織者,又是參與者。筆者認為,高中地理教師應當提升其教學語言潛力,豐富其風格、個性以及魅力,使其幽默化、知識化以及通俗化,讓教學資料精簡化,構建生動、趣味的教學課堂,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情趣。常見的做法如:(1)利用諺語,精簡教學重點與趣點;(2)采用謎語,提升學習趣味以及學習參與感;(3)巧用古詩文,豐富學習想象力以及提升教學綜合性;(4)歌曲聆聽,引發(fā)學習興趣以及思維創(chuàng)新潛力;(5)趣味(人文地理)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注意力以及提升其地理綜合素養(yǎng)。這樣才能讓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求學狀態(tài),改善地理枯燥、乏味等特征,進而滿足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學習效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地理研究性論文篇十九

第一步:檢查學生自學效果,對要求通過自學應該記住的、掌握的進行檢查。檢查形式多樣,可以是提問,也可以是課前小測。

第二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互教,教師點撥,對本節(jié)重點、難點進行突破。本環(huán)節(jié)利用學案的第二部分內容,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互幫互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

第三步:當堂檢測,鞏固落實。本環(huán)節(jié)就是對本節(jié)所涉及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當堂檢測,診斷反饋教學效果。主要操作環(huán)節(jié)包括測試、學生互相批閱、匯報批閱結果、優(yōu)秀試卷和規(guī)范試卷評選等。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96318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