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熱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8 10:58:15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熱門16篇)
時間:2023-12-08 10:58:15     小編:文軒

編寫教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確保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教案應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設計符合他們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活動。教案范文中的教學活動設計精彩紛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一

2、聆聽《我的小雞》。

3、表演《母雞叫咯咯》。

4、表演《下蛋啰》。

1、通過聆聽、表演,表現出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2、認識鈴鼓和響板,并通過探索式的學習掌握其演奏方法。

3、能夠自編動作參與表演。

1.管弦樂《公雞母雞》。

《公雞母雞》選自法國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這部組曲由13首帶有小標題的小曲及終曲組成,分別是(1)序奏與獅王進行曲;(2)公雞母雞;(3)騾子;(4)烏龜;(5)大象;(6)袋鼠;(7)水族館;(長耳朵的角色;(9)森林深處的杜鵑;(10)鳥舍;(11)鋼琴家;(12)化石;(13)天鵝。

《公雞母雞》首先由鋼琴和小提琴采用以同音反復組成的音調和頓音,模仿母雞咯咯的啼叫聲,仿佛剛剛下了蛋的母雞在報喜。接著鋼琴模仿公雞的啼叫聲。公雞和母雞的叫聲交織在一起,樂曲情趣盎然。

2.童聲合唱《我的小雞》。

《我的小雞》是一首阿塞拜疆兒童歌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這首歌的曲式不規(guī)范,類似帶再現的三段體,和聲大調式。旋律活潑、明快,口語化的歌詞親切、上口,詞曲結合自然而緊密,首尾呼應。

3.歌曲《母雞叫咯咯》。

《母雞叫咯咯》是一首活潑有趣的德國民歌。歌曲的節(jié)奏規(guī)整,旋律巧妙地運用了同音反復和小跳、重復和變化重復等手法模仿了母雞生蛋的啼叫聲,很形象、有趣。歌詞譯配也很有特點,生動地描繪出母雞生蛋時“脖子伸伸、兩翼撲撲”的高興樣子。

4.歌曲《下蛋啰》。

《下蛋啰》是一首2/4拍、民歌風的創(chuàng)作歌曲。歌曲形象地表現了大母雞生蛋的得意樣子。歌曲中大母雞的叫聲完全用節(jié)奏表示,說說唱唱很有情趣。歌曲的音域只有五度,極適于低年級學生演唱和表演。

本課的內容非常的有童趣,學生會非常喜歡聽喜歡唱,學生掌握起來也比較的輕松。

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欣賞樂曲《公雞母雞》。

2、學唱歌曲《母雞叫咯咯》。

3、表演歌曲《母雞叫咯咯》。

4、打擊樂器“響板”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樂曲《公雞母雞》,引導學生練習用簡單的圖形表現音樂的形象。

2、聽唱法學習歌曲《母雞叫咯咯》,通過教師范唱,學生輕聲隨唱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歌曲表現母雞生蛋后人們報喜的意圖。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過為《母雞叫咯咯》創(chuàng)編動作,學習用動作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意境與情感,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個人設計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認響板并學習其演奏方法。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guī)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chuàng),有較規(guī)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jié)拍或節(jié)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打擊樂器:

1)響板的認識(簡單介紹)。

2)學習響板的演奏方法。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公雞母雞》(引導學生認真聽樂曲,辨別公雞母雞的叫聲。采用圖譜表示的方法。)。

1)談談“公雞、母雞”等有關常識;

2)完整地聆聽全曲,要求聽出歌曲所唱內容,提示學生可用自己認可的圖形表示所聽到的音樂形象。

3)復聽時可自編動作學做公雞母雞的動作進行表演。

2、聽歌曲錄音《母雞叫咯咯》;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母雞叫咯咯》,要求自創(chuàng)動作(引導學生用打擊樂器“響板”為同學作伴奏),從學生的自創(chuàng)運用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

三、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教學內容:

1、欣賞樂曲《我的小雞》。

2、學唱歌曲《下蛋啰》。

3、表演歌曲《下蛋啰》。

4、打擊樂器“鈐鼓”學習。

教學目標:

1、欣賞樂曲《我的小雞》,引導學生通過自編動作表現體驗音樂活潑、歡快的情緒。

2、聽唱法學習歌曲《下蛋啰》,通過教師范唱,學生輕聲隨唱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歌曲表現母雞生蛋后人們報喜的意圖。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過為《下蛋啰》創(chuàng)編動作,學習用動作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意境與情感,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個人設計表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認鈴鼓并學習其演奏方法。

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

教學過程:

一、常規(guī)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chuàng),有較規(guī)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jié)拍或節(jié)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打擊樂器:

1)鈴鼓的認識(簡單介紹)。

2)學習鈴鼓的演奏方法。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我的小雞》。

1)談談人與雞的有關常識;

2)完整地聆聽全曲,要求聽出歌曲所唱內容,提示學生可用自己認可的圖形表示所聽到的音樂情緒(也可能通過選擇表現音樂情緒)。

3)復聽時可自編動作學做“我與雞”的歡快動作進行表演。

2、教師范唱歌曲《下蛋啰》;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三、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二

《星光恰恰恰》是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的表演課,是一節(jié)歌舞課,教材編寫組專門為學生選編了活潑輕快的一段旋律,作為集體舞的音樂。根據學生對音樂自我感受的特點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編動作,讓學生能和著音樂跳一跳集體舞《星光恰恰恰》。

培智三年級共有10名學生,學生的情況也較為復雜,其中智力殘疾的占多數,有二名腦癱學生,音樂的感受感知能力要強于其他班級,在平時的音樂課上表現的也較好。

a組:完成音樂的歌唱,完整的演唱歌曲并能理解歌詞的內容,能夠根據舞蹈做相應的律動。

b組:能基本完成音樂的模唱,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

c組:能夠安靜的聆聽音樂,感受音樂。

通過聆聽《星光恰恰恰》,聽辨鈴鼓與小鼓的音色,并能用鈴鼓為音樂伴奏。

用歡快的動作表現《星光恰恰恰》,體驗歡快的情緒,增強身體動作的協調性。

聽唱法實踐法體驗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歌曲的學唱與欣賞,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愉快的生活感受每一天。

教學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以音樂文化為主干進行歌曲新授,通過唱、舞、奏、創(chuàng)等音樂實踐,讓孩子在情境體驗、在情感共鳴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感受歌曲風格。

1、能夠有感情的熟唱歌曲。

2、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積極的投入到音樂活動中來。

鋼琴多媒體課件奧爾夫打擊樂器等。

師生問好:同學們好,老師你好!

課前律動。

播放《asam》學生跟隨音樂和老師一起做律動,在歡快的音樂聲中進入課堂,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

一、課堂導入:

師:在遙遠的黑夜里,同學們能想到什么呢?播放多媒體課件,星空圖片(播放音樂小星星)。

學生:一起演唱小星星,并用手做簡單的律動。觀看課件。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星光恰恰恰》老師解釋題目,引入課題。

“恰恰恰”是拉丁舞蹈的一種。

老師播放舞蹈的圖片,學生觀看,了解相關的內容。

二、教學過程:

1、學生初步聆聽歌曲,感受音樂。設計問題。

(聽完音樂后有什么感受,可以說一說嗎?)。

2、分析講解歌曲。

3、學唱歌曲:

老師范唱歌曲。

(2)帶領學生讀歌詞,朗誦歌詞。

(3)學生再次聆聽,根據歌曲的旋律哼唱歌曲。

(4)學生跟琴演唱歌曲,xxx的地方拍手打節(jié)奏。

(5)出示打擊樂器響鈴沙錘,讓學生認識打擊樂器。

(6)學生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7)適當的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歌詞。

三、創(chuàng)編動作。

讓程度好一點的學生,自己根據音樂創(chuàng)編一些舞蹈動作,進行表演,其他學生跟著一起做動作。

四、完整的表演舞蹈,演唱歌曲。

五、課堂小結。

資源文件列表: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三

教學目的:

一.通過聆聽,《小青蛙》、《野蜂飛舞》,演唱《小青蛙找家》、《小蜻蜓》,感受民族樂器、西洋樂器所表現的動物,并通過演唱和身體的動作表現自己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心情。

二.用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小青蛙找家》,模仿小青蛙的動作準確地與音樂一起開始和結束。

三.用柔和的聲音演唱《小蜻蜓》,用身體的動作感受、表現優(yōu)美抒懷的音樂情緒。并能運用打擊樂器準確地為歌曲伴奏。

四.能按節(jié)奏編創(chuàng)歌謠。

五.聆聽《野蜂飛舞》,想像音樂中所表現的野蜂飛舞的形象,能用線條、動作、聲音等表現自己聽后的印象。

教學重點:

演唱《小蜻蜓》和《小青蛙找家》。

教學難點:

按節(jié)奏編創(chuàng)歌謠。

教具準備: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表演《小青蛙找家》。

1.讓學生多聽范唱,輕輕地跟著歌聲拍手,跟唱準確。

2.結合課本中的插圖,編講“小青蛙找家”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再范唱,小學生模唱。歌曲的第一句是敘述性的,要唱得輕快。“跳跳、呱呱”的襯詞仿佛是小青蛙在急急呼喚,要唱出那種急切的心情,“跳”短促但速度不可加快?!斑伞笨山柚謩?---啟發(fā)學生向上滑,像蛙叫聲,要唱得明亮而有彈性,結束句要唱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小青蛙找到“家”后的喜悅心情。

3.歌曲學會后進行游戲的同時可選擇幾名學生擔任伴奏,木魚為“xx”,碰鐘為“x-”,注意敲擊的聲音與唱歌的聲音協調。

二.編創(chuàng)與活動。

1.結合本課主題“小精靈”,啟發(fā)學生“你喜歡哪一種小動物?”“它們都有哪些特點?”

2.讓學生先讀出課本上的兩句歌謠,體會其節(jié)奏,再按節(jié)奏節(jié)奏編創(chuàng)。

3.將學生分成幾組,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的小動物編歌謠形成一組,并說給大家聽,看哪一組編創(chuàng)的歌謠好。

三.聆聽《小青蛙》。

1.聆聽二胡齊奏曲《小青蛙》時,導言:種子非常喜歡雨露,盼著喝飽了雨水發(fā)牙長大,那么小動物呢?它們也喜歡雨水嗎?我們今天就來聽一聽《小青蛙》這首樂曲。感受我國的民話樂器二胡是怎樣表現《小青蛙》的。

2.初聽全曲。然后提示學生:“在樂曲聲中你聽到了小青蛙的叫聲了嗎?還模仿了哪個小動物的叫聲?你知道哪里描繪了青蛙活潑的跳動,哪里描寫了茫茫的夜色,還有狂風、云霧,你都感受到了嗎?請你再聽一次樂曲,當你聽到你認為是描寫了一定事物的音樂時,用動作來表現?!睆吐爼r,讓學生聽音樂隨意做動作,然后,讓學生把感受到的音樂用語言描繪成一個簡短的故事。

3.提示學生哪兩段音樂相近似?然后讓學生在空格里填畫上顏色。

4.讓學生欣賞童聲合唱曲《花蛤蟆》,以擴展學生的視野。

四.聆聽《野蜂飛舞》。

1.要示學生能安靜地聆聽管弦樂《野蜂飛舞》。結合課本兩面想像野蜂急促地上下飛舞的形象。

2.還可以啟發(fā)學生自己畫一畫圖形譜,還可以隨著音樂模仿野蜂飛舞的動作體會音樂表現野蜂飛舞忽上忽下、聲音時強時弱的特點。

3.可以講一講《薩丹王的故事》,以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五.表演《小蜻蜓》。

1.用模唱的方法學會歌曲《小蜻蜓》。

2.指導學生演唱歌曲時,唱得柔和、抒情。注意唱足每個音的時值,更好地體現歌曲的抒情性。

3.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小蜻蜓飛來飛去捕蚊忙的情景,從而讓學生懂得愛護蜻蜓,保護益蟲的道理。

4.提示學生說出小蜻蜓的身體特征,學會歌曲后,參考動作或自編動作,并選擇編創(chuàng)好的動作,全體同學一齊做。使學生有信心在今后的更善于動腦編創(chuàng),激發(fā)學生的編創(chuàng)熱情。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四

一、通過聆聽歌(樂)曲,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春天。

二、通過演唱《小雨沙沙》,引導學生細心地觀察事物,啟迪學生熱愛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聲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鵑圓舞曲》相比較,說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編創(chuàng)動作表現歌(樂)曲,準確地唱歌。

1、本課可安排兩課時完成。

2、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春天”萬事萬物的描述,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在“春天”主題的理解上聆聽樂曲和歌曲。

3、教師可調動現代化教學手段,選用春天的錄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4、教師應采用各種方法,使學生有表現地唱好歌。

《杜鵑圓舞曲》是根據挪威作曲家約納森創(chuàng)作的一首同名鋼琴曲移植的手風琴曲。

約納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國學習音樂,他寫過一些音樂作品,但以這首《杜鵑圓舞曲》流傳最廣,也使得約納森名傳于世。這首鋼琴曲也常以管弦樂或其他器樂形式演奏。據說在1918~1930年間約納森曾在斯德哥爾摩“金杜鵑電影院”專為無聲影片的放映作鋼琴配音,本曲即為當時影片即興配音而作。

《杜鵑圓舞曲》在曲調和節(jié)奏上,具有挪威民間舞曲的風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圓舞曲體裁,c大調,中板。由三個小圓舞曲組成。在簡短的弱拍開始的、節(jié)奏自由的4小節(jié)引子過后,出現下行三度模仿杜鵑鳴叫的音調,第一段以杜鵑鳴叫的下行三度所構成的動機為核心,運用重復、模進、變奏等手法發(fā)展而成。它以輕快、活潑的節(jié)奏和清新、流暢的旋律,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婉轉的鳥鳴和輕松的三拍子節(jié)奏,形成了溫和、迷人的氣氛。

第二段以“l(fā)a”的長顫音開始。主旋律應用了許多顫音,間雜著杜鵑的鳴叫聲,好似杜鵑鳥靈活地在林中飛來飛去,一會兒在這個枝頭跳躍,一會兒又在那個枝頭高唱,杜鵑鳥的鳴叫聲為林中增添了濃濃春意。

第三段,旋律流暢而連貫,極富歌唱性,由于曲中出現了一系列變化半音,使得旋律更加新穎。這一段音樂與前兩段輕快、活潑的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加之手風琴特有的音色,使得音樂有一種迷人的色彩。在豎笛模仿杜鵑鳥鳴叫以后,第三段抒情的旋律又反復了一次,最后第一段音樂再現,并結束在杜鵑鳥的鳴叫聲上,與樂曲的開始形成呼應?!抖霹N圓舞曲》由于曲調優(yōu)美,音樂形象生動鮮明,深受人們的喜愛。

《小燕子》是故事影片《護士日記》中的插曲,自影片播出后,這支歌便飛入了千家萬戶,成為孩子們喜愛的歌曲,多年傳唱不衰。

歌曲為五聲宮調式,4/4拍,兩個樂段,第二個樂段是第一個樂段的變化重復。歌曲遵循了語言的音調、節(jié)奏寫成,音樂語言淳樸簡練,口語化;歌曲幾次出現了附點音符,都巧妙地結合了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還有延音記號,后倚音的使用等,使得詞曲結合緊密。歌詞以一顆童心描繪了小女孩與小燕子朋友般的親密交談,唱起來朗朗上口,娓娓動聽。尤其作者在處理第二段歌詞時,不加停頓,將小女孩要把家鄉(xiāng)的新變化、新面貌一一告訴小燕子,力邀小燕子來做客的急切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歌曲以小女孩為主人公,動情地歌唱了祖國的新面貌,歌頌了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偉大成就。一方面也反映了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美好感覺。

《布谷》是一首德國兒童歌曲,3/4拍,大調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鳥叫聲的音調開始,其二分音符與四分音符交替的節(jié)奏,顯得格外從容,帶出了以級進為主的流暢旋律,有著三拍子舞曲的特點,給人以愉快、優(yōu)美的.感受。歌詞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報春的布谷鳥,抒發(fā)了孩子們對春天到來充滿歡樂的喜悅之情。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聲音階構成的一段體兒童歌曲,2/4拍,宮調式。旋律采用了級進、同音反復及變化重復等手法,在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緊密配合下,生動地描繪了小雨沙沙的聲音。擬人化的歌詞天真而又稚氣,充滿了兒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們介紹了種子生長離不開雨露的科學道理,又提示孩子們學會細心觀察事物。啟迪孩子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歌曲符合語言的規(guī)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們喜愛的好歌??蓡l(fā)學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聆聽《杜鵑圓舞曲》模仿老師的動作,感受音樂的節(jié)拍和情緒。

1.完整聆聽全曲。

提示:樂曲中你仿佛聽到了什么聲音?學給同學們聽一聽。

2.復聽樂曲,隨著樂曲用手指畫圖形譜?;蛴貌噬P畫在白紙上,聽后,展示給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魚和碰鐘參與樂曲的演奏,應怎樣敲擊比較合適,分小組討論,分別與樂曲合作。

2.聽歌曲的錄音,分小組拉起手,聽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聽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一.通過聽《平安夜》、《小拜年》感受不同的音樂情緒。

二.通過唱《新年好》、《龍咚鏘》感受中外小朋友過新年的不同音樂情趣。并通過紅綢舞、秧歌舞步的學習,表現過年的愉快心情。

三.認識民族打擊樂器鑼、鼓、镲,能掌握其演奏姿勢,探索其演奏方法。并能為歌曲伴奏。

四.能編創(chuàng)簡單節(jié)奏、送新年賀卡的小游戲。

教學重難點:

1.唱《新年好》、《龍咚鏘》感受中外小朋友過新年的不同音樂情趣。

2.能編創(chuàng)簡單節(jié)奏、送新年賀卡的小游戲。

教具準備: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編創(chuàng)與活動。

1認識鑼、鼓、镲,學習其演奏姿勢??捎山處熤鹨患m正其正確的演奏姿勢。

2.把學生分成小組,探索演奏方法,要求:

(1)有幾種敲擊方法?

(2)怎樣敲擊長短不同的聲音?

3.將各小組探討過的方法一一展示,看哪一組發(fā)現的方法多,敲擊出的不同的聲音多。

二.聆聽《小拜年》。

1.初聽《小拜年》感受東北民間音樂的風格。

2.想一想冬季里都做哪些游戲?

3.復聽音樂模仿冬季里你喜歡的游戲,或者由學生分組看圖進行北方生活小品表演。

三.表演《龍咚鏘》。

1.用模唱的方法唱會歌曲《龍咚鏘》。

2.聽歌曲《龍咚鏘》的錄音,學習十字步,讓學生在動中感受歌曲的情緒,唱熟歌曲。

3.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小組講座打擊樂伴奏的創(chuàng),提出小組意見。敲擊給大家聽,選擇幾個合適的不同結尾,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造的成功與愉悅。

4.編創(chuàng)秧歌舞動作,可選擇紅綢或手絹,自編動作,邊唱邊表演。

四.編創(chuàng)與活動:送賀卡。

這是一個編創(chuàng)節(jié)奏的練習,以“送賀卡”的方式呈現。

1.游戲可以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展開。學生之間可分組進行,教師和學生都可以編創(chuàng)節(jié)奏圖譜,由收到賀卡的一方讀拍出來。

2.讀拍準確,還要自創(chuàng)節(jié)奏回贈對方賀卡,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五.表演《新年好》。

1.多聽歌曲《新年好》錄音,感受歌曲的旋律,教師可加強學生每次感覺的目的性,如:感受節(jié)拍、哼唱旋律、默唱歌詞、跟唱歌詞等。讓學生在感受中,熟悉旋律,熟悉歌詞,唱會歌曲。

2.全體學生自編動作表演歌曲,選兩名學生為同學們的歌聲伴奏,用碰鐘敲擊每小節(jié)第一后。還可以敲擊第三拍。

六.聆聽《平安夜》。

1.初聽《平安夜》提示學生:說一說心里有什么感受?

2.教師將錄音放弱,隨錄音講述關于平安夜的小故事,讓學生對這首歌有所了解,帶著感情充分地感受歌曲安寧、祥和的音調,復聽時隨著歌聲輕輕做動作。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六

教學內容。

聆聽《杜鵑圓舞曲》。

教學目標。

通過聆聽歌(樂)曲,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春天。

教學重難點。

感受歌曲情緒。

教材分析:

《杜鵑圓舞曲》是根據挪威作曲家約納森創(chuàng)作的一首同名鋼琴曲移植的手風琴曲。

約納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國學習音樂,他寫過一些音樂作品,但以這首《杜鵑圓舞曲》流傳最廣,也使得約納森名傳于世。

《杜鵑圓舞曲》在曲調和節(jié)奏上,具有挪威民間舞曲的風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圓舞曲體裁,c大調,中板。由三個小圓舞曲組成。

教學準備。

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律動:

聆聽《杜鵑圓舞曲》模仿老師的`動作,感受音樂的節(jié)拍和情緒。

二、聆聽《杜鵑圓舞曲》教學基本要求。

1.完整聆聽全曲。

提示:樂曲中你仿佛聽到了什么聲音?學給同學們聽一聽。

2.復聽樂曲,隨著樂曲用手指畫圖形譜?;蛴貌噬P畫在白紙上,聽后,展示給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魚和碰鐘參與樂曲的演奏,應怎樣敲擊比較合適,分小組討論,分別與樂曲合作。

4.簡介作者——約納森。

5.用聲音模仿杜鵑的叫聲。

6.小結。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七

活動時間:

20__年12月24日(周三)下午。

活動地點:

班級教室。

參加人員:

教師和全體幼兒。

活動準備:

活動流程:

開場:大家齊歡唱《鈴兒響叮當》,發(fā)給每個人一種樂器,在由主持人的帶領下,一起唱歌,做動作。

主持人:首先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問候。

今天是12月25日圣誕節(jié),也是我們小朋友們最開心的一天。因為今天晚上圣誕老人要來給小朋友們送禮物了。今天我們在這里要開一個圣誕聯歡會。在聯歡會開始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冬天,有一位可憐的乞丐,他又冷、又渴、又餓。他來到了一個村莊,遇到了一位富人和一位窮人。

乞丐(對著富人)說:我又渴又餓,你行行好,給我一點面包吃吧?

富人:我是富人,我很富有,我有的是面包、牛奶,就是不給你這個窮光蛋。并踢了乞丐一腳。

乞丐說:我又渴又餓、又冷又累,請你行行好,給我一點面包吃吧?

窮人:我很貧窮,只有一片面包,但我愿意分一半給你。

乞丐(脫去破衣,變成一位可愛的圣誕老人):謝謝你,善良的孩子,幸福、平安會永遠伴隨你,送你一支松枝,你要記住每天給它澆水、施肥,精心照顧它,它會永遠祝福你。

圣誕老人把這些禮物送給可愛的孩子們。

據說平安夜的晚上,圣誕老公公會駕著馴鹿雪橇滿載著禮物,準備送給這一年來表現很好的小朋友。他會悄悄地從煙囪爬進屋內,將禮物塞在掛在床頭或者放在襪子里。所以孩子們總是在圣誕夜把一條條色彩繽紛的襪子掛在床頭或壁爐邊,并在襪子旁邊放杯熱牛奶給勞苦功高的圣誕老人解渴,期盼著圣誕老公公送份大禮給自己。第二天早上醒來,每個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打開襪子,想知道自己得到什么獎勵。

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哪個小朋友表現的最好,圣誕老人就會把禮物送給他。

好了,那現在我們就一起開始玩游戲吧。

第一個節(jié)目:集體舞加油操。

第二個節(jié)目:我們一起來跳邀請舞(2遍第一遍自己跳第二遍請客人老師跳)。

第三個節(jié)目:做游戲。

1、擊鼓傳花。

2、搶凳子(分3組進行)。

第四個節(jié)目:圣誕老人送圣誕禮物。

第五個節(jié)目:畫圣誕樹。

幼兒將畫好的圣誕樹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并說一句祝福的話。

今天的活動要到尾聲了,老師祝小朋友圣誕快樂。在鈴兒響叮當的音樂中和老師說再見。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八

2、聆聽《我的小雞》。

3、扮演《母雞叫咯咯》。

4、扮演《下蛋啰》。

1、通過聆聽、扮演,表示出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2、認識鈴鼓和響板,并通過探索式的學習掌握其演奏方法。

3、能夠自編動作參與扮演。

1.管弦樂《公雞母雞》。

《公雞母雞》選自法國作曲家圣-桑1886年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這部組曲由13首帶有小標題的小曲和終曲組成,分別是(1)序奏與獅王進行曲;(2)公雞母雞;(3)騾子;(4)烏龜;(5)大象;(6)袋鼠;(7)水族館;(長耳朵的角色;(9)森林深處的杜鵑;(10)鳥舍;(11)鋼琴家;(12)化石;(13)天鵝。

《公雞母雞》首先由鋼琴和小提琴采用以同音反復組成的音調和頓音,模仿母雞咯咯的啼叫聲,仿佛剛剛下了蛋的母雞在報喜。接著鋼琴模仿公雞的啼叫聲。公雞和母雞的叫聲交織在一起,樂曲情趣盎然。

2.童聲合唱《我的小雞》。

《我的小雞》是一首阿塞拜疆兒童歌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這首歌的曲式不規(guī)范,類似帶再現的三段體,和聲大調式。旋律活潑、明快,口語化的歌詞親切、上口,詞曲結合自然而緊密,首尾呼應。

3.歌曲《母雞叫咯咯》?

《母雞叫咯咯》是一首活潑有趣的德國民歌。歌曲的節(jié)奏規(guī)整,旋律巧妙地運用了同音反復和小跳、重復和變化重復等手法模仿了母雞生蛋的啼叫聲,很形象、有趣。歌詞譯配也很有特點,生動地描繪出母雞生蛋時“脖子伸伸、兩翼撲撲”的高興樣子。

4.歌曲《下蛋啰》。

《下蛋啰》是一首2/4拍、民歌風的創(chuàng)作歌曲。歌曲形象地表示了大母雞生蛋的得意樣子。歌曲中大母雞的叫聲完全用節(jié)奏表示,說說唱唱很有情趣。歌曲的音域只有五度,極適于低年級同學演唱和扮演。

本課的內容非常的有童趣,同學會非常喜歡聽喜歡唱,同學掌握起來也比較的輕松。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年月日。

1、欣賞樂曲《公雞母雞》。

2、學唱歌曲《母雞叫咯咯》。

3、扮演歌曲《母雞叫咯咯》。

4、打擊樂器“響板”學習。

1、通過欣賞樂曲《公雞母雞》,引導同學練習用簡單的圖形表示音樂的形象。

2、聽唱法學習歌曲《母雞叫咯咯》,通過教師范唱,同學輕聲隨唱的過程,協助同學理解歌曲表示母雞生蛋后人們報喜的意圖。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過為《母雞叫咯咯》創(chuàng)編動作,學習用動作表示自身感受到的意境與情感,要求同學通過小組討論或個人設計扮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認響板并學習其演奏方法。

錄音機,投影。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chuàng),有較規(guī)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同學跟隨音樂節(jié)拍或節(jié)奏)。

2.復習前課內容:扮演和唱。

3.小練習:打擊樂器:

1)響板的認識(簡單介紹)。

2)學習響板的演奏方法。

1.欣賞樂曲《公雞母雞》(引導同學認真聽樂曲,區(qū)分公雞母雞的叫聲。采用圖譜表示的方法。)。

1)談談“公雞、母雞”等有關常識;

2)完整地聆聽全曲,要求聽出歌曲所唱內容,提示同學可用自身認可的圖形表示所聽到的音樂形象。

3)復聽時可自編動作學做公雞母雞的動作進行扮演。

2、聽歌曲錄音《母雞叫咯咯》;引導同學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游戲扮演歌曲《母雞叫咯咯》,要求自創(chuàng)動作(引導同學用打擊樂器“響板”為同學作伴奏),從同學的自創(chuàng)運用中選編成游戲進行扮演。三、小結:鼓勵與褒揚,指出缺乏之處。

第二課時授課時間:年月日。

1、欣賞樂曲《我的小雞》。

2、學唱歌曲《下蛋啰》。

3、扮演歌曲《下蛋啰》。

4、打擊樂器“鈐鼓”學習。

1、欣賞樂曲《我的小雞》,引導同學通過自編動作表示體驗音樂活潑、歡快的情緒。

2、聽唱法學習歌曲《下蛋啰》,通過教師范唱,同學輕聲隨唱的過程,協助同學理解歌曲表示母雞生蛋后人們報喜的意圖。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過為《下蛋啰》創(chuàng)編動作,學習用動作表示自身感受到的意境與情感,要求同學通過小組討論或個人設計扮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認鈴鼓并學習其演奏方法。

錄音機,投影。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chuàng),有較規(guī)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同學跟隨音樂節(jié)拍或節(jié)奏)。

2、復習前課內容:扮演和唱。

3、小練習:打擊樂器:

1)鈴鼓的認識(簡單介紹)。

2)學習鈴鼓的演奏方法。

1、欣賞樂曲《我的小雞》。

1)談談人與雞的有關常識;

2)完整地聆聽全曲,要求聽出歌曲所唱內容,提示同學可用自身認可的圖形表示所聽到的音樂情緒(也可能通過選擇表示音樂情緒)。

3)復聽時可自編動作學做“我與雞”的歡快動作進行扮演。

2、教師范唱歌曲《下蛋啰》;引導同學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鼓勵與褒揚,并指出缺乏之處。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九

一、通過聆聽《星光圓舞曲》、《會跳舞的洋娃娃》、《號手與鼓手》,感受分辨鋼琴、小提琴及不同樂器的音色,節(jié)拍。初步感受分辨音樂的不同情緒。感受音樂中描繪的“小音樂家”形象。

二、學習用甜美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快樂的小笛子》、《法國號》,用動作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

三、能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經難探索感知音的長短。

一、表演《法國號》

二、聆聽《號手與鼓手》

三、表演《快樂的小笛子》

四、聆聽《會跳舞的洋娃娃》、《星光圓舞曲》

一、《星光圓舞曲》是美國作曲家布雷納德創(chuàng)作的。樂曲為g大調,三八拍子,進行曲速度,其結構變奏式。

二、小提琴曲《會跳舞的洋娃娃》的產生有著不平常的經歷,它出自兩位作曲家的手,匈牙利作曲家波爾蒂尼和奧地利小提琴家克萊斯勒。

這是一首有濃郁的兒童情趣的鋼琴小品,最初是波爾蒂尼為了教學寫的練習曲。開始時,它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一個偶然的機會,奧地利的小提琴家克萊斯勒發(fā)現了它,這首曲子的情調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將安改編成了一首小提琴的獨奏曲。從此,《會跳舞的洋娃娃》就成為小提琴演奏家喜愛的一首名曲。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用干凈而富有彈性的聲音來演唱《法國號》

二、聆聽樂曲《號手與鼓手》,感受分辨喇叭、鼓聲,能體會樂曲的情緒。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學生聽音樂律動。

二、復習歌曲《小蜻蜒》

三、聆聽《號手與鼓手》

1、完整初聽樂曲,聽到喇叭聲音請你舉手來表示。

2、請你說說:聽了樂曲,你感覺心情怎么樣?(是高興的還是悲傷、激動?)

3、復聽樂曲徒手做打鼓和吹喇叭的動作。

4、聽音樂分組表演。

四、表演《法國號》

1、聽彈奏樂曲,學生隨著音樂做動作,用拍手、拍腿、拍腿或跺腳、拍手、拍手等用動作感受節(jié)拍,注意強弱弱的節(jié)拍感。

2、師范唱,讓學生體會樂曲的情緒。

3、用模唱法學習歌曲,先用“l(fā)u”來模唱。

4、有節(jié)奏地朗讀歌詞。

5、隨琴聲輕聲唱歌。

6、指導學生用干凈而富有彈性的聲音來唱,師注意用范唱來感染來感染學生?!拔税桶汀钡谝粋€字要唱得強,似號聲,“巴”要唱得輕巧,“誰在唱歌”要唱得連貫,用連、斷的對比表現這首歌。

7、邊唱邊用手半握拳狀在桌子上擊出強弱。第一拍用空心拳擊桌面為強,第二、三拍用手指點桌面為弱。

8、學生自編動作來表演歌曲。

9、小結。

課后反思:新課標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fā)并使他們從中受益。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或許我們關注的只是幾個極好或極差的學生,中間的學生常常被我們所遺忘。每個孩子都享受音樂的權利,只是我們的老師給他們創(chuàng)設的音樂活動太少、給他們參與的機會太少。今天的音樂課,每個孩子都參與到了課堂當中,而且參與的很精彩,參與的很融洽,參與的很開心。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我們每一個孩子從音樂中感受到了合作,感受到了快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用優(yōu)美抒情的效果來演唱《快樂的小笛子》

二、聆聽《會跳舞的洋娃娃》,感受樂曲的情緒。

教學過程:

一、聽《號手與鼓手》律動,穩(wěn)定情緒。

二、復習歌曲《法國號》,要求用富有彈性而甜美的聲音來演唱。

三、聆聽《會跳舞的洋娃娃》

1、完整聆聽樂曲,感受樂曲的情緒。

2、再聽樂曲,問:樂曲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

音樂中的洋娃娃是怎么跳舞的,請你用動作表現出來。

3、復聽樂曲,一部分小朋友隨著音樂做動作。用手半握拳敲擊節(jié)拍。一部分學生可隨著音樂用手指按圖譜劃動,感受樂曲的快慢。

四、表演《快樂的小笛子》

1、聽錄音;初步感受歌曲。

2、聽唱法學習《快樂的小笛子》。師范唱,學生們跟著教師的歌聲唱。

3、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4、4小節(jié)一句跟著教師的琴聲學唱歌曲,注意歌唱的速度,稍慢但不要拖拉,使得歌曲演唱達到優(yōu)美抒情的效果。

5、歌曲處理:歌中一字多音要唱準確,“叮叮咚”要唱得輕快。

6、選擇碰鐘敲擊每小節(jié)的第一拍為歌曲伴奏。

7、創(chuàng)編動作,一組表演唱,一組敲擊碰鈴唱。

五、課堂小結:

課后反思:開始學唱歌曲,在學唱過程中遇到休止符,同學們很難掌握,總是把前面的音拖長,休止符沒有表現出來,于是,我放慢速度教唱有休止符的小節(jié),讓學生理解休止符的含義,在音樂中表示停頓的地方,在生活中遇到紅燈要停一停,在音樂中遇到休止符也要停一停。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一、鞏固歌曲《快樂的小笛子》,用優(yōu)美抒情的聲音來表演。

二、聆聽《星光圓舞曲》,感受鋼琴的音色。

三、感受音的長短,聽辨音的強弱。

教學過程:

一、復習歌曲《快樂的小笛子》,要求學生用優(yōu)美抒情的歌聲來表達。

二、復習《法國號》,要求學生用富有彈性的聲音唱。

三、感受音的長短。

1、用比較的方法說說:瀑布流水與房檐滴水哪個長,哪個短?

2、用碰鈴和木魚敲一敲,哪個聲音長,哪個聲音短?

3、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感受理解音的長短。

4、將學生分成小組,對課本上的思考題進行思考討論,并且用筆在紙上畫出長短線條。

四、聆聽《星光圓舞曲》

1、初聽樂曲,感受樂曲的情緒。感受鋼琴的`音色,讓學生說說你聽了有什么感覺?

2、再聽樂曲,說出樂器的名稱,邊聽音樂邊用手指敲擊節(jié)拍。

3、復聽樂曲,隨著音樂用動作表示出三拍子。

五、編創(chuàng)與活動:走走跳跳

1、學生圍成一圓圈,教師手持鼓站在圓圈中,教師敲敲,學生走和跳,鼓聲強跳,鼓聲弱走。

2、師用強弱分明的力度來敲,第一組用強音__,第二組用弱音__,便于學生反映在動作上。

3、改變方法:學生隨師的擊鼓聲轉方向,鼓聲強時順時針走,鼓聲弱時逆時針走。

4、讓學生獻計獻策,怎么樣才能讓活動更有趣,讓學生動腦參與到編創(chuàng)活動中。

5、根據學生的想法走走跳跳。

6、小結評價。

課后反思:在學習休止符過程中,同學們能理解,但是實際演唱時總出錯,于是當遇到四分休止符時,讓學生點一下頭,剛開始同學們動作比較生硬,慢慢練習,同學們掌握了休止符的運用。

在我們的教學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只要我們思考,就能想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摸索,使我們的教學更具特色。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聆聽兩首古詩詞歌(樂)曲,體會作品所表現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長久》在樂句結束音運用上的特點,以及所表現的情景和情感。

2、能飽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達自己對母愛的感激之情。并能說出兩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區(qū)、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輕柔、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誦中感知詞曲之間的緊密關系。

4、在聆聽古琴曲《關山月》的過程中,認識民族樂器古琴,并記住古琴的音色。

5、學習堅笛雙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與同伴合奏豎笛曲《大鹿》。教學重難點:

1、通過聆聽與學唱,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經典。

2、讓學生感受古琴所表現的“安靜悠遠”的意境,體會古琴獨特的“天地之音”和空靈感,并記住古琴的音色特點。

教學時間: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聆聽聆聽樂曲《關山月》,認識古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2、認識古琴導入。

3、初聽樂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讓學生邊聽邊閉著眼睛,隨音樂用手模擬古琴的演奏動作,如同身在其中。

結合,引起學生的聯想,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意境。

5、自選一首與古琴曲《關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詩,進行配樂詩朗誦,體會古代文人的氣質與情感。

三、全課小結。

談談這節(jié)課收獲和感受。

教學反思:古琴曲《關山月》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表達了守邊戰(zhàn)士在馬上吹奏的軍樂,樂曲表現了征人思鄉(xiāng)報國的情感。琴曲《關山月》為本世紀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音韻剛健而質樸,氣魄宏大,抒壯士之情懷,真摯感人,富有濃厚的北地音樂風味。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聆聽音樂,感受樂曲的韻律與情感,孩子們很聰明,樂感也不錯,第一遍聆聽就聽出這首曲子是思念家鄉(xiāng)的,略帶憂傷的,然后我讓學生隨音樂默誦這首李白的唐詩《關山月》,提示學生要把詩詞朗誦出樂曲的韻律來,六年級的孩子對詩詞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朗誦詩詞也有一定的韻律。然后我又讓學生用桌子當古琴,模仿古琴的演奏姿勢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意境。

第2課時。

教學內容:聆聽歌曲《但愿人長久》,學唱歌曲《游子吟》;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一)、聆聽歌曲《但愿人長久》。

1、用師生“對詩”的形式,從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師出上句“人有悲歡離合”,學生對下旬“月有陰晴圓缺”;教師吟上句“但愿人長久”,學生誦“千里共嬋娟”。。

2、簡單賞析蘇軾的詩詞《水調歌頭》及創(chuàng)作背景,知道詩詞所表達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樂朗誦《水調歌頭》。選用古琴曲《關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長久》作為背景音樂,朗誦后,請學生談談不同的配樂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風”與“新韻”。

4、聆聽歌曲《但愿人長久》,歌曲在樂句結束音的運用上的特點。讓學生邊聽邊跟著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點時,師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師唱“明月幾時”,學生唱“有”.幫助學生感知結束音基本運用長音這一特點。

5、安排對比聆聽鄧麗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較她們在演繹這首歌曲中的不同韻。

味、鼓勵學生嘗試打破歌詞原有的節(jié)奏,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節(jié)奏、語調來吟誦歌詞,給詩詞賦予“新韻”。

(二)、演唱歌曲《游子吟》。

1、復習學過的《詠鵝》《春曉》和《靜夜思》等古詩歌曲導入。

2、初聽歌曲,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情感。請學生朗誦唐詩《游子吟》,體會詩中的情感。

4、用歌曲的伴奏音樂做背景音樂,請學生誦讀唐詩《游子吟》兩遍。要求學生讀出不同的情感。

5、學唱歌曲,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情感。

(1)視唱旋律。要求學生帶著感情來視唱歌曲前八小節(jié)的旋律,視唱時不帶裝飾音。熟練后跟教師的琴聲、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節(jié)旋律(帶裝飾音)。

(2)跟音樂哼唱歌曲的旋律,體會兩段旋律在音區(qū)、旋律進行方面的不同。請學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來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兩段旋律的變化。引導學生從音區(qū)、旋律的走向比較它們的不同。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體會歌曲《守住這一片陽光》的情緒,能說出歌曲旋律進行的方式。

技能目標:

感受埃及民歌《光輝的太陽》的情緒,并在聆聽中回顧學過的外國民歌,感受與比較外國民歌的不同風格和情緒。

情感目標:

一、演唱歌曲《榕樹爺爺》。

預習導入。

1、歌曲的旋律抒情優(yōu)美,節(jié)奏簡單,易學好唱。

2、歌曲的引子部分和尾聲部分是相同的,只是引子部分的主旋律在低聲部,而尾聲部分再現時主旋律在高聲部。

3、歌曲的主要樂段曲調流暢,節(jié)奏規(guī)整,讓學生分組、分聲部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習。4、尾聲部分可用漸弱的力度和漸慢的速度來演唱,表達即將畢業(yè)的學生對榕樹爺爺的依依不舍。

5、完整演唱歌曲,請學生邊唱邊為歌曲畫拍。

二、聆聽歌曲《守住這一片陽光》預習導入。

1、初聽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和情感內容。2、再聽歌曲,聽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和高潮部分。3、跟著音樂哼唱,分析歌曲旋律的進行方式。

4、跟著音樂唱一唱歌詞,體會歌曲的情緒和表達的情感。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演唱歌曲《一把雨傘圓溜溜》預習導入:

1、多種聆聽方法,幫助學生熟悉歌曲,加深對歌曲的整體感知,為唱準、唱好歌曲作鋪墊。

2、學唱歌曲時,知道學生掌握歌曲的整體韻律,并從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中,引導學生用明亮、富有彈性的聲音,唱出歌曲所表達的雨中歡笑之情緒,以及同伴風雨共傘,一往無前的情感。

3、歌曲輕快活潑,詼諧有趣,學生學會歌曲后,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在歌曲中休止符出現的地方做拍手動作,以增加歌曲的情趣。

4、鼓勵學生分角色設計表演形式或創(chuàng)作情景,隨音樂表演。

二、聆聽歌曲《光輝的太陽》。

1、復習聆聽學過的外國歌曲導入。

2、聆聽歌曲《光輝的太陽》,感受歌曲所描繪的情景。

3、再次聆聽歌曲,結合音樂中特有的古典,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風格。

4、回顧幾首學過的外國民歌,請學生聽一聽,唱一唱,感受不同的風格和情緒。教學反思: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十二

活動名稱:

圣誕狂歡——共享快樂。

活動時間:

12月23日上午8:30—11:00。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讓孩子們了解西方國家的風俗,知道圣誕節(jié)是西方的重要節(jié)日。

2.通過活動體驗圣誕節(jié)歡樂的氣氛,并與同伴,老師,家長共同分享節(jié)日快樂。

人員邀請:

本班所有幼兒家長,園內領導,圣誕老人。

活動準備:

1.物品準備:

(家)幼兒卡通面具,圣誕帽及服飾,各類食物(瓜子、果凍、硬糖除外)小漏勺及小勺各一個,玩具水桶壹個,要求家長幼兒穿運動休閑服裝。

(自制)小碗10個,大許愿盒一個,碗底貼小月亮。

2.音樂準備:

3.人員安排:

邸老師負責活動的主持及幼兒和家長的管理和協調。李丹老師負責協助邸老師,放音樂及活動物品的準備。伊老師負責協助主副班管理幼兒的飲水如廁及為幼兒提供充足的飲用水等。

活動流程:

(a邸老師b李老師)。

一、播放《merrycheristmasbaby》背景音樂主持人致開場詞。

開場詞(開場前背景音樂merrychristmas!)。

a:各位家長。

b:各位小朋友們。

ab:大家上午好!

a:今天,我們在小三班共迎圣誕!

b:今天,我們在小三班歡聚一堂!

ab:讓我們把所有的祝福送給您.感受圣誕給您帶來的開心時刻。

a:請大家跟隨小天使一起動起來《小黃鴨》。

(寶寶戴面具出場帶領家長隨音樂起跳)。

a:剛才的表演將活動正式拉開帷幕,請大家隨我們壹起觀看大屏幕。

(播放幻燈片)。

b:觀看了圣誕影片后,有請我們的院領導致辭!掌聲歡迎!

請欣賞皓淋家庭帶來的歌曲《天路》。

(皓淋家庭表演)。

a:幸福是我們每個人向往并追求的理想,請欣賞優(yōu)優(yōu)家庭帶來的歌曲《幸福》。

(優(yōu)優(yōu)家庭演唱)。

(焦傲家庭表演)。

a:可愛的小動物也想來參加我們的圣誕晚會,有請寶貝們帶來的兒歌串燒!

(伯奇彥家庭帶來的兒歌《小兔子乖乖》呼吉古娜家庭《小燕子》李錫彥家庭《》)。

b:下面請小朋友們和我們的爸爸媽媽一起做一個熱身游戲《生生不息》。

玩法:

寶寶站在紅色線圈外,由家長抱起寶寶踩氣球,每一組踩爆氣球最多的為勝利者。

要求:

家長不能代替寶寶踩到氣球。

b:圣誕節(jié)是外國小朋友最喜歡的節(jié)日,圣誕老爺爺會將神秘禮物分發(fā)給每個可愛懂事的小天使,下面請我們每個人輕輕的圍坐在燭光旁,每個人許個美好的愿望,圣誕老人一定會幫你實現的。來,我們一起許個愿,填到賀卡上,一起吹滅蠟燭,投進愿盒。

噴放禮花:

彩花從天而降,隨著歡樂的音樂和孩子們的歡笑,圣誕老人推著禮物出現在大家面前。

音樂起。

(項浩原家庭表演)。

b: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請欣賞李傲然家庭帶來的《三字經》。

(李傲然家庭表演)。

(陸家祺家庭表演)。

b;手指可以做很多事情,敖其爾家庭帶來了好玩的手指操《手指變變變》看看誰的手指最靈活!

(敖其爾家庭表演)。

a:精彩的表演讓我們意猶未盡,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有趣的游戲《水中撈月》。

玩法:

家長站到終點,前面放盛滿水的碗,漏勺,海綿,小勺,幼兒站在起點處,面前放空碗,口令發(fā)出后在3分鐘時間內將水盛到空碗里,時間到水多的為勝。

要求:

家長不可以以任何形式提示。

頒獎: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十三

教材簡析:

《星光恰恰恰》是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的表演課,是一節(jié)歌舞課,教材編寫組專門為學生選編了活潑輕快的一段旋律,作為集體舞的音樂。根據學生對音樂自我感受的特點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編動作,讓學生能和著音樂跳一跳集體舞《星光恰恰恰》。

學情分析:

培智三年級共有10名學生,學生的情況也較為復雜,其中智力殘疾的`占多數,有二名腦癱學生,音樂的感受感知能力要強于其他班級,在平時的音樂課上表現的也較好。

教學目標:

a組:完成音樂的歌唱,完整的演唱歌曲并能理解歌詞的內容,能夠根據舞蹈做相應的律動。

b組:能基本完成音樂的模唱,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

c組:能夠安靜的聆聽音樂,感受音樂。

知識與技能:

通過聆聽《星光恰恰恰》,聽辨鈴鼓與小鼓的音色,并能用鈴鼓為音樂伴奏。

用歡快的動作表現《星光恰恰恰》,體驗歡快的情緒,增強身體動作的協調性。

過程與方法:

聽唱法實踐法體驗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歌曲的學唱與欣賞,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愉快的生活感受每一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以音樂文化為主干進行歌曲新授,通過唱、舞、奏、創(chuàng)等音樂實踐,讓孩子在情境體驗、在情感共鳴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感受歌曲風格。

教學難點:

1、能夠有感情的熟唱歌曲。

2、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積極的投入到音樂活動中來。

教具學具:

鋼琴多媒體課件奧爾夫打擊樂器等。

教學過程:

師生問好:同學們好,老師你好!

課前律動。

播放《asam》學生跟隨音樂和老師一起做律動,在歡快的音樂聲中進入課堂,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

一、課堂導入:

師:在遙遠的黑夜里,同學們能想到什么呢?播放多媒體課件,星空圖片(播放音樂小星星)。

學生:一起演唱小星星,并用手做簡單的律動。觀看課件。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星光恰恰恰》老師解釋題目,引入課題。

“恰恰恰”是拉丁舞蹈的一種。

老師播放舞蹈的圖片,學生觀看,了解相關的內容。

二、教學過程:

1、學生初步聆聽歌曲,感受音樂。設計問題。

(聽完音樂后有什么感受,可以說一說嗎?)。

2、分析講解歌曲。

3、學唱歌曲:

老師范唱歌曲。

(2)帶領學生讀歌詞,朗誦歌詞。

(3)學生再次聆聽,根據歌曲的旋律哼唱歌曲。

(4)學生跟琴演唱歌曲,xxx的地方拍手打節(jié)奏。

(5)出示打擊樂器響鈴沙錘,讓學生認識打擊樂器。

(6)學生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7)適當的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歌詞。

三、創(chuàng)編動作。

讓程度好一點的學生,自己根據音樂創(chuàng)編一些舞蹈動作,進行表演,其他學生跟著一起做動作。

四、完整的表演舞蹈,演唱歌曲。

五、課堂小結。

資源文件列表: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十四

1.學唱歌曲《我愛家鄉(xiāng),我愛祖國》。

2.認識常用課堂打擊樂器碰鈴、響板。

3.聽賞歌曲《吹蘆笙》。

1.能有興趣地聽喜樂,并知道《吹蘆笙》是表現哪個民族的兒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愛家鄉(xiāng),我愛祖國》。

3.認識碰鈴與響板,并知道正確的演奏方法。

學唱歌曲《我愛家鄉(xiāng),我愛祖國》

:cd

(一)學唱《我愛家鄉(xiāng),我愛祖國》

1.教師掛出中國地圖和長江、黃河風景圖,介紹長江、黃河,并請學生指出長江和黃河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2.教師將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聲獨唱錄音。使學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詞、節(jié)奏和情感。

3.跟著教師有表情地分句輕聲學唱。

4.請幾級學生集體演唱,并評出有表情且音色較美的小組進行表揚。

(二)聽賞《吹蘆笙》

1.教師播放歌曲《吹蘆笙》,引導學生欣賞,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

2.教師簡單介紹侗族及其吹奏樂器蘆笠的主要特點。

3.引導學生在聽賞時接唱歌曲中的襯詞。

4.在聽賞幾遍以后,可讓學生跟隨錄音輕聲哼唱。

(三)認識打擊樂器:碰鈴、響板

1.教師向學生展示樂器實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讓學生識別兩種打擊樂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師將樂器發(fā)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正確的敲擊方法。如樂器數量不夠,可輪換進行。

3.教師出示卡片

碰鈴 dang dang dang dang

響板 da da da da da da da da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統(tǒng)習演奏??煞纸M交換練習,每兩人為一組作樂器交換。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十五

制作目的:

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的能力。

大膽嘗試繪畫,并用對稱的方法進行裝飾。

制作對象:

圣誕老人。

制作準備:

彩紙、白紙、剪刀、畫筆、膠水、棉花。

制作過程:

1、將準備好的紅色彩紙,剪出一個扇形,并且,將兩個邊角的位置涂上膠水;

2、將扇形的兩個邊角粘合起來,做成一個圓錐體,這就是圣誕老人的身體部分;

3、用剪刀裁剪出一個圓形的白色紙片;

4、用畫筆在這個紙片上,畫上圣誕老人的臉,一定要慈眉善目哦;

5、將做好的圣誕老人的臉,用膠水,小心翼翼的粘在圣誕老人的身體上;

6、將準備好的棉花,撕成均勻的小粒;

7、在圓錐體的上面,粘上小坨棉花,這是圣誕老人的帽子;

8、其他的棉花,用膠水粘在圣誕老人的臉部,做成他們的胡子;

9、晾曬之后,圣誕老人就做好了。

結束語:

以上就是圣誕老人的手工制作,在這個手工制作的過程中,需要孩子們做好的就是,每個部分都要小心翼翼,只有這樣,孩子們的手工制作才會更加精致。

進行手工制作,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事情,孩子們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同時,孩子們還能將自己所想的,付諸實踐,看到自己的成果,這對于孩子的發(fā)展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開始精彩的手工制作吧。

人音版一年級平安夜教案篇十六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長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歌曲《長教學過程:

1.導入。

2.欣賞《長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保衛(wèi)黃河》、欣賞陜西民歌《黃河船夫曲》。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歌曲《保衛(wèi)黃河》,并嘗試進行輪唱。

2.在欣賞《黃河船夫曲》時能體會民歌與勞動的關系以及民歌的質樸、形象和感染力。

3.在演唱和欣賞音樂過程中激發(fā)熱愛母親河的感情,豐富有關黃河的相關文化知識。

教學過程:

1.導入:同學們交流知道的有關黃河的情況。

2.欣賞陜西民歌《黃河船夫曲》。

(1)簡介《黃河船夫曲》。

(2)欣賞男聲獨唱《黃河船夫曲》。

(3)跟錄音輕聲哼唱,并初步學會這首歌曲。

3.學唱歌曲《保衛(wèi)黃河》。

(1)聽賞歌曲錄音。

(2)隨范唱錄音輕聲學唱歌詞。

(3)欣賞《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wèi)黃河》(輪唱)。

(4)啟發(fā)和引導學生聽出歌曲中運用了“輪唱”的演唱形式,并能領悟到采用輪唱是為了更形象地表現抗日浪潮遍布中華大地、此起彼伏的壯觀場面。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歌曲《長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及其不朽作品《黃河大合唱》,對作曲家表示敬仰之情。

2.更熟練、更富有表情地演唱《長教學過程:

1.導人:介紹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2.師生共同閱讀課本上的連環(huán)畫:了解一下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p>

3.按照課本上的要求,聽賞《黃河大合唱》的錄音資料。

3.復習歌曲《長教學內容:

音樂活動《黃河與長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組織、協調、合作的能力。

2.通過對音樂姐妹藝術的收集、欣賞、交流,拓展學習視野。

教學過程:

這一活動是充分發(fā)揮師生創(chuàng)造性的極好時機,可用多種方式來進行,例如小組擂臺賽、游藝會、班級文藝節(jié)目展演等。

這一活動除可由教師主持外,也可由幾名學生來主持,師生要共同參與,盡量讓每位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大多節(jié)目應采用小組共同表演的形式,但也可有幾個由個人表演的節(jié)目。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10454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